秋雨散文随笔

2022-08-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秋雨散文随笔

浅谈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的艺术真谛

【摘 要】阅读余秋雨所创作的历史文化散文总是被蕴涵在文本中的一种强大的艺术审美张力所裹挟、震撼,这种强大的震撼感包含着智的洞见、情的涵润和美的享受,构成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一种独特的审美范式,本文主要分析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的艺术真谛。

【关键词】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艺术真谛

在上世纪90年代,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以其独特的美感在散文界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他的写作风格激情却不煽情、通俗却不艳俗,当然,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的价值并非在于其品读快感,而是具有更加深层次的内涵。

一、余秋雨文化历史散文中的主体价值

阅读余秋雨的文化历史散文,可以看见大量“我”的形象,他注重描述“我”的价值观与情感体验,直接的表达出来,让读者看到了“我”的个性。在他的历史文化散文中,“我”就像是一个向导一样,为读者讲述历史故事,带领读者游览古迹,更兼顾着评论员的身份,为读者来解读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在《抱槐山西》中,“我”用感性的语言为读者描述具有历史风味的古宅,让读者感受到豪迈的场面,从这种场面中领悟到山西商人的人生风采,跟随着“我”的讲述,读者不知不觉的走入作者的情感中。余秋雨的历史文化散文都带着自己浓厚的情感体验,从开始的困惑、思索、惊讶和彷徨转到最后的寻根式追逐。这是作者的叩问,也是读者想要从历史中获取的答案,利用“我”的追寻,作者将读者带进了主体情感世界,完成了历史的寻根。

二、余秋雨文化历史散文中充满诗意的语言

余秋雨的文化历史散文与学者散文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可置否的是,余秋雨的文化历史散文集成了前人学者的文风,在语言的表达上实现了感性与知性的融合,有着独特的风味。在他的文化历史散文中,作者利用“我”的价值反思和情感体验来确定主题,并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来表达,知性蕴含着感性,强调“审智”,他不会过多依赖自身的情感,他会从原生的世界中寻求多层次的美感,实现了逻辑和审美之间的转化。得益于感性与理性的融合,“我”的形象变得更加生动、丰满。

三、利用故事来抒发情怀

余秋雨的历史文化散文有着浓厚的主体意识,利用讲故事的叙述模式满足了读者的窥探行心理。在《一个王朝的背影》中,穿插了大量帝王的奇闻异事,很好的将读者的阅读兴趣调动起来,此外,余秋雨也常常在自己的作品中推测历史人物的想法,这与苍白的文献相比,独具趣味,可以很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例如,在《遥远的绝响》中,作者描述到:“阮籍傻傻地看着泥塑木雕般的孙登,突然领悟到自己的重大问题是多么没有意思。那就快速斩断吧,能与眼前这位大师交流的或许是另外一个语汇系统,好像被一种神奇的力量推动着,他缓缓地啸了起来。啸完一段,再看孙登,孙登竟笑眯眯地注视着他,说:再来一遍。阮籍一听,连忙站起身来,对着群山云天,啸了好久。啸完回身,孙登又已平静入定,他知道自己已经完成了与这位大师的一次交流,此行没有白来”。

在余秋雨的历史文化散文之中,这种故事是非常多的,但是他却往往不会用详细的笔墨来表述,这种表达方式满足了读者的兴趣习惯,读者并不需要进行反复的咀嚼和回味,可读性非常强。在很多情况下,余秋雨会代替文章中的人物来发言,饱含深情的为读者讲述一个个的故事。在部分情况下,余秋雨还会应用传奇式的表达技巧,为文章赋予了新的韵味。这些曾经不屑被很多大家运用的技巧,余秋雨却娴熟地将其融入进自己的散文中,使他的历史文化散文更亲切,行文更自由。散文显得生动活泼,不拘谨。当然,有时候洋洋洒洒地讲述可能有累赘之嫌,但读者却乐此不疲。即便如此,余秋雨的历史文化散文并不流俗,这主要是因为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中渗着一股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感。

四、以独特的视角探索中国文化

作者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以独特的视角去看待中国的山水风古迹,更加人道主义,更加深刻、透彻。《都江堰》中,作者认为,都江堰比长城要伟大得多,长城是雄伟的,但更多的是排场,背后是让人惊悸的残暴。而都江堰是质朴的,它造福千年,永久地滋润和灌溉了中华民族。“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 而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作者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掩盖历史的创痛和丑恶,指出了长城背后的残暴,而肯定了都江堰的实用与贡献。

参考文献:

[1]宋坚.跟随余秋雨心灵的脚步一起舞蹈——解读余秋雨的《心中之旅》[J].名作欣赏. 2011(03)

[2]孙晓东,翟其敏.“为文而造情”——试析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的“滥情”倾向[J].理论导刊.2010(06)

[3]张历.冷僻与承载——浅析余秋雨文化散文用语“陌生化”现象[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0(02)

[4]刘华.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与创作风格[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作者:周向硕

第2篇:谈余秋雨历史文化题材散文中的人文关怀

摘要人文关怀是作者将人生、社会、艺术等现象当做人类文化进程的一部分,注意于它们自身历史文化的递变,表现出对积淀在现象中的历史文化质的追索。余秋雨历史文化题材的散文更是别具一格,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善于在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將读者带入文化意识的河流,启迪哲思,引发情趣,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史学意义上的历史文化价值。散文写成美文不易,写出点历史文化意味并充满多维度的人文关怀更难。余秋雨历史文化题材的散文,可以将二者兼得。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历史文化人文关怀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物质文明的发达和国际交流日益丰富,巨大的文化嬗变也一下子模糊了东西文化的界线。人们在体验、认知方式上最显著的变化是封闭的单维度的文化体系裂变,逐渐形成开放的、东西融合的多维度的文化结构。这样的现实和文化意识嬗变的背景,使散文作者自觉地建立新的视界,重新审视散文历史文化题材并从不同方面做出了新的文化阐释。当然,这个新的视界就是对于散文历史文化结构不同层面的多维度、全方位的观察和审视。

当代著名散文作家、文化学者余秋雨的散文以文采飞扬、思维敏捷、知识丰厚、见解独到而备受万千读者喜爱。他的历史文化散文更是别具一格,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善于在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将读者带入文化意识的河流,启迪哲思、引发情趣,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史学意义上的历史文化价值。散文写成美文不易,写出点文化意味并充满多维度的人文关怀更难。余秋雨的历史文化散文,可以将二者兼得。

“人文”意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关怀是作家将人生、社会、艺术现象当做人类文化进程的一部分,注意于它们自身历史文化的递变,表现出对积淀在现象中的历史文化质的追索。“文学不只是给人提供某种想象性的愉悦,而是在这种想象的活动中反思、重建着人类的精神文化。”已经是文学创作与欣赏中的共同认识。余秋雨以现代人文精神为参照系,观照历史事件、历史景观和历史文化风韵,或进行历史文化题材的自我内省,形成了独具风格的主体关注意识和新的创作趋向,使历史文化题材得到丰富和深入的拓展。在历史文化题材的人文关怀中,探寻中华民族生存的精神本源,以史为鉴,启迪后人,引发对主体的深切关注是一个重要方面。作者在他的散文《都江堰》中这样写道: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溶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得多了。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但是,人类总是缺乏自信,进进退退,走走停停,不断自我耗损,又不断地为耗损而再耗损。结果,仅仅多了一点自信的李冰,倒成了人们心中的神。……李冰这样的人,是应该找个安静的地方好好纪念一下的,造个二王庙,也合民众心意。实实在在为民造福的人升格为神,神的世界也就会变得通情达理、平适可亲。中国宗教颇多世俗气息,因此,世俗人情也会染上宗教的光斑。一来二去,都江堰倒成了连接两界的桥墩。我到边远地区看傩戏,对许多内容不感兴趣,特别使我愉快的是,傩戏中的水神河伯,换成了灌县李冰。傩戏中的水神李冰比二王庙中的李冰活跃得多,民众围着他狂舞呐喊,祈求有无数个都江堰带来全国的风调雨顺,水土滋润。傩戏本来都以神话开头的,有了一个李冰,神话走向实际,幽深的精神天国,一下子贴近了大地,贴近了苍生。”

人类特有的禀赋之一是能意识到自己的过去,想想自己的先辈,体会现在,设计未来。人除了生长在自然生态环境中,还在人类特有的文化环境中繁育自我的心智和灵魂,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在接受教育和成长的同时,也认同着一种称做“根”的人文生态。人类精神溯源的本性在散文中抒放出情真意切的对历史文化的或褒或贬,抑或继承或弃除的强烈渴望。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随着物质文明的发达和国际交流的日益丰富,随着工业文明和科技进步,以及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加速。旧城改造、城市拆迁、文物保护,各种配套设施的建设,有的有规划,有的好像无规划,拆了建,建了拆,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豆腐渣工程,利了一人,害了众人,利了一代,害了百代的工程屡见不鲜,什么样的工程,什么样的形象,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精神能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余秋雨在《都江堰》一文中给出了明确而精准的答案。这足以证明他的散文的历史文化意味和极大的历史文化责任感,更能体现出中华文化的一面,送给那些也想为民造福、为民办实事,但,往往事与愿违,把事情办到极端的人。以史为鉴,办百事而无一害,急功近利者,必将遗臭万年!这是忠告,也是启示,更是作者对世人、对历史文化的最亲切的人文关怀。

在当今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对历史文物、名胜古迹的修缮、开发与保护,对废墟的存与毁,抑或开发利用是余秋雨历史文化题材散文中的人文关怀的又一个重要方面。在他的笔下,当然是作者亲眼目睹、亲身经历的,一件件文物失窃,一处处古迹被毁,一笔又一笔文化遗产漂洋过海到了伦敦、巴黎、彼得堡、东京。“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人们不仅要问,中国的官员都到哪里去了?回答是:“中国是穷,……但他们没有那副赤肠,下个决心,把祖国的遗产好好保护一下。他们文雅地摸着胡须,吩咐手下:已得的几件,包装一下,算是送给哪位京官的生日礼品。”“就在这时,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却不远万里、风餐露宿、朝敦煌赶来……没有任何关卡,没有任何手续,外国人直接走到了那个洞窟跟前……略略交谈几句,就知道了道士的品位。原先设想好的种种方案纯属多余,道士要的只是一笔最轻松的小买卖。就像用两枚针换一只鸡,一颗钮扣换一蓝青菜。”就这样:一箱子,又一箱子,一大车,又一大车地运到了国外。“住手!”“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脑中依然一片惨白。”“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也正是人微言轻,无官无职,一介书生,就算“匹夫有责”,也只好作罢。一味听任王道士之类面对暗乎乎的墩煌壁画“再拿石灰,把它们刷白”也算抢救文化遗产,“中国的荣耀和耻辱”,就有他们来吞吐了!时间走近20世纪末期,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物质文明了,国门也大开了,中国的老百姓、外国的老百姓都有钱了,旅游业也渐趋活跃,造访名胜古迹、历史文物,欣览名山大川,可谓开心至极!然而,旅游归来,静思默想,腰包里的票子全“观光”了,脑子里怎么也浮现不出那《西湖梦》、《白莲洞》和《阳关雪》,《白发苏州》更是模糊不清,“东方的威尼期”只是现代人的设想而已。“西湖给人以疏离感,……有一年夏天,我跳到湖水中游泳,独个游了长长一程,算是与它有了触肤之亲,湖水并不凉快,湖底也不深,却软绒绒地不能蹬脚,提醒人们这里有千年的淤积。上岸后一想,我是从宋代的一处胜迹下水,游到一位清人的遗宅终止的,于是,刚刚抚弄过的水波就立即被历史所抽象,几乎有点不真实了。它贮积了太多的朝代,于是变得没有朝代。它汇聚了太多的方位,于是也就失去了方位。它走向抽象,走向虚幻,像一个收罗备至的博览会,盛大到了缥渺”。

总之,作者边游、边想,游上岸后,想了又想,然后诉之笔端,算是给人们提个醒:有钱了,文物也应该好好保护一下,没人管的,派人管起来,该修缮的抓紧时间!旅游、开发、修缮、保护,这是我们祖宗留给我们的“荣耀”,也该好好珍惜一番了。翻阅余秋雨的历史文化題材的散文,字里行间无不充满着对历史文物、名胜古迹的关切、关怀,同时,也让人联想到中国文化保护和流传的艰辛历程,联想到一个古老民族对于文化的渴求是何等悲怆和神圣。正如作者在《废墟》中写道:

“不管是修缮还是重建,对废墟来说,要义在于保存。圆明园废墟是北京城最有历史感的文化遗迹之一,如果把它完全铲平,造一座崭新的圆明园,多么得不偿失。大清王朝不见了,熊熊火光不见了,民族的郁忿不见了,历史的感悟不见了,抹去了昨夜的故事,去收拾前夜的残梦。但是,收拾来的又不是前夜的残梦,只是今日的游戏。”

作者希望“让古代留几个脚印在现代”,“我们,挟带着废墟走向现代”,走向民族崛起的未来,这与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并无矛盾。“废墟不会阻遏街市,妨碍前进”,相反,“废墟的留存,是现代人文明的象征”。由此,我们看到作者提出的“废墟的留存”是以全体生命和无生命和谐共处为理想,批评了工业文明、物质丰富导致人对自然的、对历史古迹的背离和破坏。表面上看,是对“天人合一”这个古代哲学观念的回归,实际上是经过了否定之否定,对曾经否定了历史遗迹,否定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工业文明、城市文明扩张的谨慎审视,也是对人类大小群体共有共享的感情、记忆、文化、或文物失窃、古迹遭毁以及环境污染所造成的伤痕作出深沉的、理智的回应。作者的深刻之处就在于把通常是面向过去的历史文化意识或历史文化情结置于现代文明精神结构的构成因素方面,反映了当前呼唤自然生态建设启发下对人类生态建设的关注,因而开拓了历史文化题材人文关怀的更加广阔的表现空间和更具有的与时俱进的自主创新意识。标立了后人审视历史文化、开发历史文化的新境界。

与历史文化题材有天然联系的是关于广泛地承传于民间的关于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的人文关怀。当前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活群体的边缘状态引起了余秋雨先生的密切关注。大家在2007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青年歌手大赛中看到的作为文化知识方面评委的余秋雨先生总是对于那一部分“原生态歌手”情不自禁地要多讲评几句话。足见他对这一问题投入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也曾经系统而认真地研究或探讨过。对这一问题,现代著名作家茅盾写下了散文名篇《香市》也表现作者对民间艺术和民间文化的关怀,不过他侧重于从民间艺术、民俗文化的消乏,折射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大环境的动荡造成农村的破产,表达社会政治的批评。当代作家贾平凹写过关于秦腔这种地方曲艺的散文,主要是着力表现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因子。如今,散文作者们从民间艺术的边缘状况追索到现代城市文化的挤迫,并表现出对此的人文焦虑,抑或称作人文关怀。余秋雨的《贵池傩》、《江南小镇》、《笔墨祭》就是其中几篇深刻之作。如:他在《贵池傩》一文中写道:

“傩,一个奇奇怪怪的字,许多文化程度不低的人也不认识它。它早已进入生僻字的行列,不定什么时候,还会从现代青年的知识词典中完全消失。然而,这个字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关系实在太深太远了。如果我们把目光稍稍从宫廷史官们的笔端离开,那么,山南海北的村野间都会隐隐升起这个神秘的字:傩。傩在训诂学上的假借、转义过程,说来太烦。它的普遍意义,是指人们在特定季节驱逐疫鬼的祭仪。人们埋头劳作了一年,到岁尾岁初,要抬起头与神对话了,要扭动一下身子,自己乐一乐,也让神乐一乐。要把讨厌的鬼疫,狠狠地赶一赶了。对神,人们既有点谦恭畏惧,又不想失去自尊,表情颇为难做,干脆戴上面具,把人、神、巫、鬼搅成一气,在浑浑沌沌中歌舞呼号,简直分不清是对上天的祈求,还是对上天的强迫。反正,肃穆的朝拜气氛是不存在的,涌现出来的是一股蛮赫的精神狂潮:鬼,去你的吧!神,你看着办吧!……1987年2月,春节刚过,我挤上非常拥挤的长途汽车,向安徽贵池山区出发。据说,那里的傩事挺盛。……从上海走向傩,毕竟有漫长的距离。田野在车窗外层层卷去,很快就卷出了它的本色。水泥围墙、电线杆确实不少,但它们仿佛竖得有点冷清;只要是农民自造的新屋,便立即浑身土艳,与大地抱在一起,亲亲热热,兀地横过一条柏油路,让人眼睛一亮,但四周一看,它又不太合群。包围着它的是绵延不绝的土墙、泥丘、浊沟、小摊、店招。当时的标语已经刷去,新贴上去的对联钩连着一个世纪的记忆。……山村不大,村民们全朝鼓声涌去,那是一个陈旧的祠堂。灰褐色的梁柱上新贴着驱疫祈福的条幅,正面有一高台,傩戏演出已经开场。……凭心而论,演出极不好看。许多研究者写论文盛赞其艺术高超,我只能对之抱歉。……这种演法,粗陋之极,也自由之极。既会让现代戏剧家嘲笑,也会让现代戏剧家惊讶。”

从文中的描述中不难看出,为了生存,傩祭傩戏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迎合民间的庸俗,但它的根本生命力还在于表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也即渴望过上幸福安稳生活的企盼的内心表露。作者沉甸甸的人文追思,溢于言表,任何民间艺术都表现出一个民族一方地域环境中一种群类的心灵需求,反映着他们对于人世善恶、美丑的价值评判,也影响着他们自己在人世间的行为和思想,是他们生活方式的一个质素,也代表着某个社会群落对社会的言说和认知。所以也是人类全部精神财富的一部分。作者通过贵池傩去发现民间艺术蕴含的人文核心内涵。但,作者也同时提出了民间艺术、民族文化也有一个与时俱进、自主创新、不断改进提高、不断改进繁荣的问题。正如作者在《贵池傩》一文中所说:“我们,相对于我们的祖先,总要摆脱一些什么吧?或许,我们过去摆脱得过于鲁莽,在这里才找到了摆脱的起点?”又如作者在《笔墨祭》一文中所说:

“这就是可敬而可叹的中国文化。……比较彻底的文化革新很难从这么漫长的岁月中站起身来。……我真希望有更多的中国人能够擅长此道,但良知告诉我,这个民族的生命力还需要在更宽广的天地中展开,健全的人生须不断立美逐丑,然而,有时我们还不得不告别一些美,张罗一个个酸楚的祭奠。世间最让人消受不住的,就是对美的祭奠。”

余秋雨历史文化题材散文中的人文关怀的表现,当然不止于笔者以上所述。观察这些散文,其深刻之处在于皆以当前人文精神观察历史文物、名胜古迹、民间生活,尤其是传统文化结构在现代工业化和城市文明冲击下的巨大裂变和某些民风、民俗及传统生活方式观念的消解,既表达了对传统人文精神的反思,也作出了对现代工业化,城市文明破坏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割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关系的批判。作者在其作品中更强烈的呼唤建设和谐的现代人文生态。人文生态的反思、批判与建设构成余秋雨历史文化题材散文中的人文关怀的主要内容。同时,应该看到,当前历史文化题材人文关怀系列散文作品中,常常潜动着作者们人文焦虑的暗流和对文明发展现状及未来文化走向的困惑。

焦虑和困惑并不可怕,从艺术创造的角度来说,焦虑、困惑是“一种穿透生活表象而进入内在深层体认的产物,是打碎业已接受的陈旧思维模式和观念的产物”。所以它们是探究社会人生的动力,预示着新的创造天地。从阅读效应上看,“困惑体验及其所形成的独特艺术表达,可以说具有一种最深刻最有力的艺术效果。因为这种艺术表达超越了简单的事实感和逼真性,或者说,这种艺术表达是向读者提出一系列的疑问,从而在读者心目中产生强烈的唤醒效应与震撼效果,激发起他们自身的反省,困厄与思索”。唯其如此,余秋雨历史文化题材散文中的人文关怀才使我们感知到人文现状的种种疑问,并激发我们对未来人文建设的深入思考。正如作者在《江南小镇》中所写:

“如果说我们今天的江南小镇比过去缺了点什么,在我看来,缺了一点真正的文化智者,缺了一点隐潜在河边小巷间的安适书斋,缺了一点足以使这些小镇产生超越时空的吸引力的艺术灵魂。而这些智者,这些灵魂,现正在大都市的人海中领受真正的自然意义上的‘倾轧’。……但愿有一天,能让飘荡在都市喧嚣间的惆怅乡愁收伏在无数清雅的镇邑间,而一座座江南小镇又重新在文化意义上走向充实。只有这样,中国文化才能在人格方位和地理方位上实现双相自立。……到那时,风景旅游和人物访谒会溶成一体,‘梨花村里叩重门,握手相看泪满痕’的动人景象又会经常出现,整个华夏大地也就会铺展出文化坐标上的重峦叠嶂。”

又如作者在《白发苏州》一文中所写:“一切都已过去了,不提也罢,现在我只困惑,人类最早的城邑之一,会不会,应不应淹没在后生晚辈的竞争之中?”这些设想和困惑足见余秋雨先生对中华历史文化、名胜古迹、民风、民俗的深沉思索。相信有一天,只要我们禀承科学发展理念,理性对待历史文物、名胜古迹、民风、民俗和一切传统历史文化,踏踏实实、齐心协力,不折腾,不内斗,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这一设想并非奢侈,一定会呈现在中华文明的国度里。

参考文献:

[1]夏征农:《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9月。

[2]周宪:《超越文学》,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3月。

[3]余秋雨:《文化苦旅》,作家出版社,2008年3月。

[4] 杨小玲:《试论散文怀乡母题中的人文关怀》,《培训与研究》,2000年第2期。

[5] 潘桂云:《大学语文》,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

[6] 赵群英:《名家散文》,南方出版社,2008年2月。

作者简介:李自庆,男,1956—,河南省漯河市人,北京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工作单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李自庆

第3篇:余秋雨讲赤峰文化

2008年8月31日,赤峰市委宣传部特别邀请余秋雨先生来我市就中华文明与赤峰文化作专题讲座。本文根据余秋雨先生讲座整理而成。

主持人:钱荣旭,讲座人:余秋雨,记编人:于建设

钱荣旭:第三届红山文化节在昨天晚上隆重开幕,这次文化节的又一重头大戏现在隆重开场。那就是我们十分荣幸地邀请到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教授到赤峰为我们做专场学术报告。余教授的学识、知名度以及他丰硕的学术成果和文学作品成就,大家都已经十分清楚,因为我们安排的1100张票在三天前就抢售一空。在这里,我不想占用更多的时间向大家介绍余教授。余秋雨教授今天为我们演讲的主题是:红山文化、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下面,就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余教授做报告。

余秋雨:各位赤峰市的领导和前来听讲的朋友,还有参加草原文化节和红山文化节的外地朋友,大家上午好!我非常荣幸,终于来到了我学术研究永远避不开的一个地方——赤峰。尽管是第一次来赤峰,但是我确实一直把红山文化挂在嘴上,记得这些年我在美国纽约大学、耶鲁大学和美国国会图书馆讲中国文化史的时候,开头不久就会讲到红山文化。尽管我没有来过红山,但我看了很多论文,看了很多照片,看了很多研究资料,所以红山文化一直是我研究中国文化的话题,也是我向世界各地传播中国文化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今天讲的问题,主要分两个方面,第一部分是稍稍学术化一点的话题,第二部分主要是面对和学术可能有一点距离的听众。所以,今天我讲的整个题目是中华文化的两种起点,两种类型的起点。

我现在讲第一部分,就是中华文化的起点性问题,这个问题讲的要大一点,因为我们在座的有好多红山文化专家学者,他们的论文我看了很多,所以我不能在这非常详细地讲我研究不太多的红山文化,以免班门弄斧。那么我想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从宏观的意义上、在更大的范围内,来讲一讲红山所在的赤峰地区所拥有的文化之重要性。

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起点性文化。我不仅仅是在赤峰这样讲,在全中国、全世界都这样讲。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刚刚举行过奥运会,全世界都目睹了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灿烂的历史和精彩的现实。在讲到灿烂历史的时候,我们一定会想到一点,就是我们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那么四大文明是哪四大文明,大家都知道,但是我必须要讲一讲,这样才会让我们进入到对红山文化的宏观理解。四大文明我们一般说起来首先是巴比伦文明,就是现在伊拉克的所在地;其次是埃及文明,然后是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从时间上看,巴比伦文明和埃及文明比较早,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相对晚一点。他们相隔多少时间呢,相隔一千年左右。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跨入文明的门槛是在四千多年前。巴比伦文明和埃及文明跨入文明的门槛是在五千多年。大家会问,非常著名的希腊文明为什么没有进入这个古文明的行列呢?希腊文明中有一个文明叫克里特文明,是在克里特岛上出现了这个文明。这个文明也非常早,但问题是,这个文明是巴比伦文明和埃及文明冲撞和融合的结果,他不是原生的文明。它是两种文明在海上相遇后,结合后产生的克里特文明。尽管这个文明灿烂辉煌,但是他不能进入到古文明的行列。古文明只有四大文明,我们中华文明是其中之一,这应该是全人类的共识。

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中华文明是古代文明中最早的文明。我们还不能这么讲,为什么呢?因为长期的考古实践证明,最早的文明应该是巴比伦文明。他们有非常多重大的发现,特别是在数学和天文学上的成果,他们成熟的时间之早让我们很惊叹。我八年前在伊拉克考察的时候,心里非常难过。那个时候伊拉克社会现状已经十分糟糕了,已经是全世界最糟糕的地方了。每当我坐车在巴格达街上走过的时候会发问:你们知道不知道,你们的祖先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创造文明的人,也是最早发明文字的人,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就是他们那里出现的,而且很成熟。现在,巴格达的小孩子要读小学都很困难,识字的人已经很少了。我们曾经在路上见到小孩,我们把带去的文具,比如两只圆珠笔,送给路边的小孩。但是我知道没用,他们不识字,没有读书。但是,当我想起他们的祖先是全人類最早创造文字的人,而今天的他们已经完全不会写字了,我当时心里非常难过。

在近代史上,当中华民族开始有世界眼光的时候,我们国内的一批大学者认为,我们中华文明是从巴比伦文明移植过来的。走的路线一条是从沙漠里边走过来的;另一条是从昆山走过来的,两派还有一段时间争论。后来这种中华文明外来说之所以被否定是因为大量考古学文化的出现,我们开始用考古研究的成果来证明,我们自己有原生的文明。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我们找到了很多证据,这些证据使得大家非常确切地认识到我们中华文明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一般认为,我们的文明不是最早,但让我们最骄傲的一点就是:这四大文明中只有一个文明始终没有中断过,那就是中华文明,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华文明是四大文明之一,这也是全世界公认的。

现在有一个问题要讨论了,这个问题就是我们跨入文明的门槛的时间究竟在什么时候。我前面讲到,巴比伦和埃及文明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是四千多年,一般是这么说的。根据就是我们的考古发现,这个考古发现需要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也是全世界公认的。我们的文明和文化的区别是依据什么,比如,我的家乡浙江余姚,我们余姚有河姆渡文化,那个文化是七千年,在河姆渡文化的东边,前两年又发现了田螺山文化,上溯到八千年,但不能说已经进入文明的门槛,我们一般称为史前文化,理由是因为他缺少几个文明的标准:第一必须要有城市的痕迹;第二需要有文字;第三需要有青铜器。当然,在学术界也有第四个标准,就是祭祀痕迹,有人说青铜器与祭祀分不开,所以,我们还是以三个标准来分析。如果以这三个标准来衡量的话,河姆渡文化、田螺山文化只能说是史前文化,因为它们还在进入文明的门槛之前。

中华民族跨入文明门槛的时间确定在什么时候呢?我们一般是确定在公元前21世纪,我们现在是公元后21世纪。就像一张纸,我们对折一下,就是公元后21世纪和公元前21世纪。中华民族进入这个门槛的时候叫夏代。我们现在绝大多数的教科书还这样写。

由此,我们就理解红山文化的意义了。第一,红山文化显然比这个年代要早。第二,它影影绰绰的已经具备了跨入文明门槛的几个标准。我们在红山文化的发掘中,很早就出现了土围墙,我很早就看到陶器里边的象形符号。土围墙是不是一种比较早期的城市痕迹呢,象形符号是不是和我们的文字有直接的关系呢。虽然没有成熟的青铜器,但是我们也看到了金属的块状物。因此,在红山文化时期已经看到了我们靠近文明门槛非常早的痕迹,红山文化是整个中华文明在门槛前和门槛后的一种文化。随着对红山文化的深入研究,有可能使得我们文明的门槛往前挪移。

现在学术界还有争议,有人说你前面讲的只是痕迹而已,还不够成熟;也有人说如果把中华文明的门槛再向前推移一千年,那么我们的文明就和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是同步的,是人类文明最早出现曙光的地方,这就是红山文化的重要性所在。

红山文明和其他几个文明不一样,其他几个古文明在19世纪开始发掘,在20世纪的前期已经获得国际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的公认了,我们红山文化的发现和研究起步时间比较晚。最早可追溯到满洲国的时候,是一些日本学者开始的发掘研究。真正进入研究高潮,我认为是20世纪的70年代、80年代、90年代,一直到今天。尽管我们今天生活在蒸蒸日上的当代,正处在一个研究中华文化到底什么时候跨入文明门槛的一个关键期,但是,我们现在的研究高潮还没有过去。

有人会说研究中华文明的起点应该是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事情,为什么我会认为这是一个全民族重大关切的事呢?为什么我觉得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呢?事情是这样的,我们中华民族现在越来越明白:我们的发展,我们的进步都和我们的文化密切相关。我们越来越重视文化了,我们都知道了文化的力量。但是,我们对文化有一个误会,这个误会就在于大家都重视文化的时候,我们的文化人没有充分的准备。谁也没想到中国发展那么快,中华民族的地位提升的那么高。没有准备,就要按照原来的历史书上和文化书上的一些材料讲文化。这样一讲,我们突然感觉他们讲的文化与全世界所需要的中华文化,全中国所需要的中华文化不一样。因为社会大转型、经济大转型,文化没有转型过。文化没有转型的时候,我们只能拉到哪里都是菜,讲来讲去,只会讲一些宫廷斗争,讲一些过去的故事,讲一部小说里边的细节之类,有些零零碎碎的小发现。讲这些对不对?这个没什么错,但是这和我们这个伟大时代、伟大民族要回答全世界的文化答案距离很大。人家听不懂,人家看不明白,别人不知道你们的伟大在何处,怎么能用这样的话题去告诉全世界中华文化是什么?

所以,世界上所有民族都肯定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却不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这是中华文化遇到的一个大问题。正因为这样,我们要从起点上去寻找。红山文化就是我们在起点上寻找的一个重点。今后特别是我们在座的赤峰人,我们要明白,我们是站在中华文明的起点上,我们谈论文化要谈论大文化、粗线条、大结构的文化,不要一下子就落到非常细小的点上去。我们中国的历史那么长,国土那么辽阔,能讲述的东西太多太多,漫无边际。全世界包括我们全中国都渴望要了解中华文化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却在小细节上讲个没完没了,这值得深思。清朝的宫廷里发生了哪些矛盾,明朝内阁发生了什么故事,这是离开了大纲的节目,有可能引导我们迷失方向。

大概在去年,我到日本神户有个演讲,那是世界华商大会,他们邀请杨振宁先生讲中国科技,邀请我讲中国文化,这个节目在香港凤凰卫视全部都播出了。我在演讲开始的时候讲了这么一个话题:为什么全世界对中国产生那么多的误会?为什么全世界都在流行中国威胁论?我举一个例子,我们就像一个巨人突然出现在别人的街头。这个巨人的体量清清楚楚,这个巨人的腰围清清楚楚,这个巨人走了很遥远的路过来,这也清清楚楚。但是,人们不知道这个巨人的性格,也不知道巨人的脾气,由此产生了对这个巨人的恐惧。中华民族就像这个巨人,他体量巨大,人口14亿、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他的腰围粗壮,GDP世界第二;外汇储备也都看到了;他跨越千山万水,不畏艰险,一路走来,这些大家都知道。大家就是不知道这个巨人的性格和脾气,于是大家就恐惧了。巨人的性格和脾气就是中华文化的本质,大家渴望了解这个巨人的性格,而我们没有及时地让大家了解中华民族的性格是什么,这使得中华文化不被大家熟悉。我们不能在这些琐碎的小问题上折腾来折腾去,我们要积极宣传中华文化的性格是什么,文化的使命就是把一个伟大人群的集体人格告诉大家。

德国曾经因发动过两次世界大战,在国际上国家形象非常差。两次世界大战,人类遭受了空前浩劫,数以千万计的生灵惨遭杀戮,但是为什么人们对德国还有一点尊重?很多人以为战后德国政府真诚地对战争进行了忏悔,然而,仅仅有这个表现不能说明问题。原因还有一点,就是德国的优秀文化被全世界所了解,他们有贝多芬、巴赫、歌德、康德、黑格尔等大师,这些伟大的文化大师是全人类的。我们从他们的身上知道了德意志的性格,尽管德国出现了战争狂人,出现了屠夫,但我们对这个民族整体上是理解的。

我们中国人虽做了好多对不起中华民族自己的事,但从来没有做过对不起外国人的事。由于我们没有能够很好地进行文化传播,人们对中华文化不了解,对中华民族的性格不了解,于是产生了很多奇怪的揣测、错误的判断和很多的恐惧,从而产生了危机感。归根到底是文化的责任,而且是大文化责任。那么中国大文化的起点就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所以在这一点上,我认为红山文化就非常重要了,它是大脚印所在。中华文化有几个非常伟大的脚印,其中一个就是红山文化,我们要关注中华文化的大脚印,不要在一些琐琐碎碎的小细节上迷失方向。所以,当我的一些好朋友们出书或者演讲征求我的意见时,我认为很好。因为我要告诉大家中华文化的大轮廓、大线条、基本性格。

在我们中华文明进入文明门槛的时候,红山文化铺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台阶。我们现在还不能匆忙地断定红山文化就是中华文化跨入门槛的文化,昨天我和王市长谈话的时候,我就讲到,即使红山文化还没有跨入文明的门槛,也是跨入门槛前的一个关键性的大臺阶。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中国文化人,不要再仅仅限于清朝或者明朝的一些汉族的史学家所留下的故事,在文字中折腾来折腾去,讲传奇故事,编电视剧,专注于某个细节考证。我们能不能从细枝末节中走出来,到现场去考察一下,譬如红山文化。把它的思想内涵挖掘出来作为我们重修中国文化史的第一课,或者在重修第一课时再探寻一点比红山文化更早的史前文化。我们的文化人不要总是在文字堆里面打转,要多了解一下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了解史前文明,了解红山文化。前几天,去包头固阳参观了秦长城遗址,这是个活生生的大文化所在,如果仅仅限于历史文献细节的考证这种感受是无法体会到的。过去的文化人走不了那么多的路,基本上没有考古学,而且更没有世界公认的文明概念,所以,如果我们总在细枝末节上倒来倒去,那就太可惜了。红山文化是新的中华文化重建过程中,是所有的中国文化人不可不来的一个大课堂,它讲述的是中华民族是以何种方式跨进文明门槛的。

以往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如安特生等把踏入文明门槛的目光投放在黄河流域。黄河流域当然非常耀眼,出现过很多文明。但是,随着后来几十年的考古发现,我们慢慢地知道了长江流域也很精彩。长江上游有三星堆文化,下游就是我的家乡河姆渡和田螺山文化。玉文化的南北两个高峰就是南方的良渚文化和北方的红山文化。金庸先生的家鄉就是良渚文化所在地。金庸先生讲他和我的家乡就隔着钱塘江,实际是两种文化的所在地,那就是良渚文化和河姆渡文化。

学界一个重大发现就是在中国北方的赤峰地区出现了年代更早的文明起源地,这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起源地之一。当黄河、长江、西辽河三大流域三条大的文化线索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我们有没有研究一下北方赤峰地区史前文化发现的伟大意义何在?除了前边所讲的门槛性的意义之外,它和黄河文明、长江文明比较起来,它的重要的贡献在于它一次一次地强化了整个中华文化的生命力。

红山文化之后所在的草原地带,一次一次地强化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在当代文明结构中看起来似乎不太醒目,在中国几大古文明里面没有它的名字,在现代最发达地区的名录里面它似乎也找不到。但是中华文明能够发展到今天而没有中断,红山文化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线索。红山文明对整个中华文明的贡献意义重大,第一,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门槛前后的大台阶;第二,公元前五世纪中华文化生死存亡的关键性节点与我们赤峰这个地带有关。

公元前五世纪是怎么回事呢?中华文明进入文明门槛后,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到了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时期,中国出现了一大批伟大的思想家,全世界最伟大的哲人都在公元前五世纪诞生了。释迦牟尼比孔子大十四岁,孔子死后十年苏格拉底诞生,亚里士多德比孟子大十二岁,比庄子大十五岁,他们几乎在同一时间来到了我们的面前。那个时代先哲们的思想让我们仰视,虽然对于他们诞生的原因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海外的学者说可能地球轨道的旋转使得最聪明的大脑一下子都出现了,但是,我的理解是全人类的文明需要一个奠基。他们在不同的水边进行着思考,古希腊的哲人在亚德里亚德海边思考,在爱琴海边思考;印度的哲学家在恒河边思考;我们的哲学家在黄河边思考,思考的角度都不一样。希腊哲学家思考着人和物的关系,印度哲学家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中国哲学家思考人和人的关系。分工很明确,一点也不重叠。人类完成智能文明以后,遇到了一个大的问题,如果没有国家力量,所有智慧都会随风飘散,无论你是什么民族,无论你是什么职业,也无论你是讲给学生还是著书立说,都很容易随风飘散。用什么样的方式把他们的思想保留下来呢?这个时候出现了一种强大的力量把这些伟大的智慧保存下来,那就是帝国的产生。

帝国有如繁星璀璨,两河流域有巴比伦王国,但很早就衰落了。尼罗河流域出现了古埃及王国,横河流域的印度地区出现了孔雀王朝,时间比较早也比较短。经过一番激烈角逐和演绎,世界上只剩下了两个伟大的帝国,东边是秦汉帝国,西边是罗马帝国,在几乎相同的时间它们出现在这个地球的两边。公元前五世纪那些伟大的智慧,经过帝国的选择,用行政的方式固定下来了。譬如秦始皇、汉武帝的好多规定就是源于先秦很多的智慧头脑,只不过是把想出来的东西用行政的手段固定下来,成为遗产,成为文化传统。譬如统一度量衡、实行郡县制,在全国推行户籍制,这些制度到了今天还在适用。它是用政治命令,用行政手段把先人的智慧固定下来的。如果没有帝国的力量,中华文明很容易随风飘散。大家应该同意我的观点。但是伟大的帝国同样会遇到很大的问题,帝国虽然很强大,但帝国的面积很广阔,它永远会受到文明程度比较低的、周边的力量的攻击。文明程度越高,它会越脆弱,攻击它的人会越多,还处于野蛮和半野蛮状态的人群一定要嫉妒它,一定要抢夺它。文明的族群一般打不过周边的野蛮和半野蛮族群,因为他要思考研究、他要享受文明,便会轻视武力,鄙视野蛮,那么漫长的国境线往往会形同虚设。所以,所有的文明帝国最后都会遇到我们过去叫蛮族的入侵,而且很奇怪,不管是哪个帝国遇到的,都是来自北方蛮族的入侵。中国如此,世界也是如此,消灭巴比伦帝国的是北方蛮族,其他地方往往也是北方蛮族入侵,把他的文明消解掉了。

秦汉帝国怎么样呢?秦朝的虽然时间太短,但也时刻和匈奴对抗;汉武帝在位60多年,几乎都在和匈奴打仗,虽然汉武帝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也涌现出了像卫青、霍去病这样了的著名军事家,但是却打了60多年的仗,匈奴疲惫了,汉朝也疲惫了。两方面都精疲力竭,这时候北方出现了新的力量,为文明发展提供了新的生命力,比如在赤峰所在的内蒙古东部地区出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鲜卑族。他乘匈奴政权瓦解和东汉国家政权陷入混乱的时候,伺机而动,入主了中国北方,成为统治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北方蛮族对中原文明的占领。

再看罗马帝国。罗马帝国就是被北方蛮族侵略而陷入分裂的。罗马文明的崩溃时间是公元476年,罗马帝国也就是西罗马帝国最后一个皇帝叫罗慕洛。这个帝国结束以后,西方进入了黑暗的中世纪,长达一千年。一千年结束了,才出现了文艺复兴。罗马文明和希腊文明消失后西方进入了中世纪,那么我们所说的罗马、希腊文明在哪里呢?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的思想在哪里呢?他们在阿拉伯商人的骆驼队的皮囊里藏了一点点记忆,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从此消亡了。

中国发生了完全相反的情景。这个打引号的北方蛮族就是鲜卑族。他完全没有消灭中华文明,他还强化了中华文明。为什么这样说呢?就是鲜卑族的最高统治者让鲜卑族自己汉化。北魏有一个非常杰出的皇帝——孝文帝拓跋宏。虽然这个年轻的皇帝只活了32岁,在位的时间很短,只有9年,但是,他祖母政治能力很强,他在为君9年的时间里做了很多重要的事。一是从大同迁都洛阳,二是汉化改革。他提倡所有鲜卑族的贵族拜汉族作为老师,要说汉话,穿戴汉朝的服装,而且籍贯也要填写河南洛阳。如果年龄在30岁以下的鲜卑贵族说鲜卑话,撤职;30岁以上的人语言改不过来,必须穿戴汉服。这样一来就大幅度改变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被统治者成了老师,统治者成了学生。最关键的一个政策是他提出鲜卑族一定要和汉族通婚。所以后来出现十分有趣的情景:唐朝的皇帝有鲜卑血统,唐高祖李渊是二分之一的鲜卑血统,二分之一的汉族血统;唐高宗是四分之三的鲜卑血统。所以鲁迅先生讲过:唐室大有胡气。

第二个重要影响是他改变了汉族文化斯文而不强健的缺点,把强健基因注入了汉文化。我们的诸子百家当然很优秀,孔子坐着牛车到处去说服这个小皇帝,那个小皇帝,希望他们能接受他的治国主张,但是大家也都不接受他的思想。诸子百家虽然都十分优秀,但是给我们一个感觉就是:当时的智慧者都不强大。孔子、孟子能不能按照他的思想直接能够建立一个伟大的唐朝来?不可能。北方民族生活在天苍苍野茫茫的土地上,生活在马背上,具有强健的体魄和尚武精神,只有北方强大的生命力的介入,伟大的唐朝才能产生,仅有那些智慧还不足以构建一个伟大的唐帝国。赤峰这个地方活动的少数民族——鲜卑族经常在我们这里活动,这里也是鲜卑族的重要据点之一。他们把强有力的生命力给了汉文化,他们把汉文化当作自己的老师。但是,他们同时也会把其他文化当作自己的老师。

他们在接受汉文化的同时,又让整个中华文明接受了印度文化,接受了希腊文化,接受了中亚文化。我们可以看北魏王朝的云冈石窟,那里不全是印度的佛教,在佛教的石窟里我们还能看到有希腊式的廊柱。他们雕塑出来的印度人的鼻子那么高,眼窝那么深,完全是希腊雕塑艺术,这是为什么?因为希腊文化的一位后裔——年仅32岁去世的亚历山大大帝,他是当时最有学问的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时候带了很多雕塑家、艺术家和文化人,他把希腊文明和印度文明这两个文明结合在一起了,由此创造了一种犍陀罗艺术。犍陀罗艺术是印度文化和希腊文化的组合体,犍陀罗艺术由于鲜卑族的关系,通过茫茫沙漠、荒原、河西走廊慢慢地与汉文化结合在一起了。于是,由于世界几大文明的大融合,一个盛大的唐帝国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了。唐帝国既有着先秦诸子智慧,又有我们北方草原雄健的生命力,还有印度文明和希腊文明的融入,这个王朝的生命一定是伟大的。如果没有北方文化强有力的生命力,如果没有北方的那些少數民族领袖像学汉文化一样学习其他文化,那么伟大的唐朝是无法出现的,因此,要建立一个伟大的帝国,一定要有更强健的东西注入,一个是强健的生命力,一个是其他文明的融合。由于我们北方少数民族领袖的雄才大略,这两点都做到了,追根溯源,秦汉帝国、唐帝国的诞生都和红山文化为代表的北方文化有关。如果没有北方地区文化融入,汉文化不可能延续那么久。为什么罗马文化在公元476年就中断了,而中华文化会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没有灭亡的文化?这里就解开这个秘密,中华文化没有中断原因是北方强有力生命力的加入,不仅没有阻碍,反而强化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大家可能会问,鲜卑族自己文明发展的历史比较短,他为什么能够把世界上几大文明融合在一起呢?我举一个例子,譬如我们在大学里边有一群老教授,互相都有学问,互相也不太来往,见面时也十分矜持,大家都太有学问了,互相不太来往、不太善于彼此交流,突然来了一个年轻的办公室主任,虽然他本身没有多大学问,可他那么热情,那么生机勃勃,一会把这个教授请过来,一会把那个教授请过来,通过互动,教授们就相互交流起来了。北魏年轻的皇帝的孝文帝就如同这个年轻的办公室主任,把几大文明的优点全部集中到了一起。虽然教授们都是年轻的办公室主任的老师,但他们都认同办公室主任的倡议,大教授们团结在一起了。鲜卑民族生机勃发,克服了汉文化的保守与萎靡不振,建立了强大的北魏王朝。

不要说我们在北方就落后,如果没有北方,黄河文明在汉朝之后还会萎靡不振,中原文化不仅没有被因为北方文化的入侵而衰落,反而因北方蛮族的强悍注入而进一步巩固。

最近写一本书叫《寻觅中华》,其中一篇文章叫《从何处走向大唐》。我坚信仅有诸子百家建立不了大唐,只有通过我们这条文化碰撞交流之路才能把大唐建立起来。大唐伟大是因为当时整个欧洲都沉入黑暗的中世纪,地球上没有什么光亮的时候,大唐却光芒万丈。我一直这样讲,从公元七世纪开始,一直延续好多个世纪,人类文明的制高点毫无疑问在中国。从公元7世纪开始全人类的文明光亮集中在了中国,这一点我们没有任何的民族主义的情绪。公元7世纪的时候伟大的罗马帝国首都罗马城市有多少人口呢?不到五万,当时欧洲一万人就是个城市了。我们的大唐帝国长安城有多少人呢?一百万,城外的人口还没有统计,城市郊区还有一百万。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当时世界上比较发达的城市还有两座。一个是巴格达,当时是阿拉伯帝国的首都,还有一个是伊斯坦布尔,地处欧亚文明的交汇地。这两个城市的人口加到一起还不到长安城的二分之一。长安城里的日常生活也体现了多元文化一体,长安城那边的人穿的是波斯的服装,吃的是阿拉伯面食,看的是印度的杂技,用的是罗马的艺术品,住的是拜占庭的房屋。全世界七十几个外交使团,三万多名留学生都住在长安,长安城里几乎所有人都喜欢写诗,上到皇帝,下到最普通的劳动者几乎都会写诗,物价又很便宜,人们幸福指数都非常高。贞观四年,一个堂堂的大唐帝国一年之内刑事犯罪只有29名;世界上当时的所有宗教都在长安有他生存的土壤,哪怕是在自己原来的国家已经灭亡宗教,在唐朝的长安都被保留下来。这样的辉煌一直延续了好几个世纪,尽管安史之乱之后情况发生变化,但辉煌依然存在,一直延续到宋朝。这是中华民族广阔胸襟和中华文化海纳百川的集中体现。

我们既然看到了这么伟大的唐朝,我们就不能不想到它的来路;想到它的来路,我就不能忘记我们北方的土地对于中华主体文化强大生命力的输入。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来自北方草原。在长安城里面有一些胡姬酒店,就是那些来自中亚的美丽女孩子开的酒店。李白和他的朋友们吟诗作乐后,会高兴地骑着马去胡姬酒家,其开放和豪迈不是我们先秦的哲学家所能够体验的。

我前边讲过了赤峰地区文化的重要性,第一是在起点的时候,他奠定了中华文化的一个大台阶;第二就在所有的文明遇到北方蛮族的时候,中国北方民族成了强化了中华文化生命力的源泉;我再讲一个曾经研究过的第三个理由。在中国、在全世界人类都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大规模战争的时候,全世界都有可能遇到了北方更大的入侵,在这十分严重的时候,中华文化倡导一种智慧的思维,使得中华文明没有衰亡。我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哪里来的陌生人》。我列举了一个人,这个人的名字叫耶律楚材。当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席卷亚洲和欧洲的时候,中原文化在当时也遇到了这场战争风暴的洗涤。成吉思汗很想找到一个智者来辅佐自己,他到处寻找这个人。成吉思汗在大帐里见到了耶律楚材,一见面问他叫什么名字,他说我叫耶律楚材,成吉思汗笑了,一定是辽国的契丹人。成吉思汗说:契丹不是被女真人的金朝灭了吗,现在蒙古人把金朝消灭了,耶律楚材你应该感谢我,因为我把灭亡你们辽国的仇人消灭了。耶律楚材回答:契丹被灭国之后我在金朝做了官,我不会感到灭金对我来说是痛快的;虽然金国灭亡辽国我很难过,您灭亡了金国我也不会感到快乐。他这个观点非常有深度,第一他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第二他是在对成吉思汗讲话。在当时这样对成吉思汗讲话绝大多数都要死罪的,但是,成吉思汗认为他是了不起的男子汉。对他说:留在我身边,辅佐我吧。耶律楚材的祖籍在我们赤峰地区,他是耶律倍的八世孙。作为成吉思汗的宰相他在蒙古与宋朝的战争中救下过无数中原人的性命。我们这里就出现过这样极其优秀的人物。耶律楚材用人道主义的大爱,辅助英雄,又能劝阻英雄,最后能够带来非常有秩序的和平。耶律氏灭亡之后,他身为金国官员选择的文化是汉文化,辅佐元朝两代帝王三十多年,建立了元朝统治的构架。

在我们赤峰这块土地上铺垫了中华文明进入文明门槛的重要台阶;给中华民族输入了强大的生命力;这里的智者避免了一场横扫千里的文化沦落。这三点是不是我们赤峰这块土地对整个中华文化贡献巨大?我想我讲这些话的时候,我们在座的人不要以为我面对赤峰的听众故意讲一些好话,大家通过我推理的逻辑就会知道,我完全没有必要为了讲好话,构建这样大的逻辑体系,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逻辑结构。

我前边讲到红山文化是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的大课堂。如果要了解中华文明的延续史的话,我想我们就要了解辽文化的起源地和中心地带,契丹族所在地。我们还要了解蒙元文化重要的滋生地和活动场所。了解完这些以后,我们才能回答一个最关键的问题:中华文化为什么成为全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打开这个秘密的两把钥匙就出现在我们赤峰地区了。这样,我把今天的第一个问题就要讲完了。

我到国外去讲中华文化史的时候,有几次联合国的世界文明大会也是我去做演说,我演讲的时候始终遇到一个问题,外国学者一直认为中国学者讲的中华文化他们都听不懂。他们认为我们讲的东西也是他们都有的东西;中国历史悠久,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比我们的历史还悠久;中国地大物博,他们的地面也很大呀,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还有比我们更能战斗的民族。我们讲得许多的东西其实都是他们也有的,根本不是我们的特色。他们内心不认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什么是你们中华民族唯一的原则。每个宗教里都有这样的话语,只不过你们是用文言文写的,我们是用我们的语言写的。我们的一些学者和我们的传播者,永远都在重复着人类的共同的东西,当成我们中国自己的特色。把人类的共同价值盗取为你们民族的单一价值。我们往往对外的文化传播是失败的,要么讲的是空话,空话是人类共有的;要么讲得非常琐碎,什么宫廷秘闻,后宫争宠、阴谋诡计。我们的文化传播经常出现这样的大障碍,或者说是大失败。所以我在美国演讲的时候,我总是以这一点作为我的起点,我们的文化传播确实有严重的问题,我们找不到我们话语的起点。西方可以不认同,但是,有一个起点他们都不能不承认,在世界古文明当中只有一个文明没有中断,那就是我们的中华文明,她一直延续下来了。西方学者或许会说:这一点我们是承认的。承认了这个话题我们就可以研究中华文明延续下来的原因,和其他文明死亡的原因。我们要找到他长寿的秘诀在何处,于是我就会讲到,我们的文明是怎么产生的。我们的文明怎么没有被毁灭于北方蛮族的入侵,反而获得了北方的强化?我们的民族是怎么避免了战争洗礼过程当中的全线灭亡?只要讲到这一点,外国人就会全部明白了,因为你的逻辑是清楚的,你找到了中华文明长寿的理由。

我讲的几个点和赤峰是分不开的,这里我要给赤峰的民众,特别是文化人鼓鼓劲,你们的研究很有价值,你们研究的好像是赤峰文化,其实不然,你们走的每一步都是在研究中华文化的命脉。在开始演讲之前,我跟于建设先生也讲了,我说你们所做的这些事情,其实是守护着与中华文明整体有关的一个大脚印。现在赤峰发展的又那么好,等于是首尾相衔地把一种文明呈现的那样透彻。所以大家应该感到一种幸福感和责任感,这就是我今天讲的第一个问题,中华文明的第一个起点与我们赤峰密切相关。

我现在讲第二部分,中华文明的另一种起点。前边讲的是历史起点,现在讲的是精神起点。什么叫精神起点呢?我现在到处在讲文化,打开电视机都在讲文化,翻开书在讲文化,每个机场的书店里面看到的全是文化。但是我们感到非常奇怪:这些文化告诉我们的为什么总是谋略、策略、成功术、战胜别人的方法等?宫廷里面怎么发生的政变的,将军们是如何用战略战术计谋把对方打败的,这是我们现在经常看到的东西。中华文化有一个对仗的范畴,一个叫术、一个叫道,在术和道二者中间,这些年来我们主要强调术,而没有强调道,没有天下大道。到处都是成功术、谋略、战术等等。从小学生开始就在学习怎么压倒其他同学,各种各样的技巧,都属于术的范畴。到书店里看一看讲术的书占到百分九十以上,几乎没有人讲道,这是文化的灵魂的失落,也是文化起点的失落。

大家知道,红山文化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属于人类文明早期,之所以能够延续下来,是因为它具备了一定的生存基础。一方面,在遥远的古代人们会遇到部落与部落之间的战斗,另一方面会遇到巨大的自然灾害,靠一个人是没有办法面对天灾的,靠一个部落也是没法面对天灾的。一个民族能够活下来的,是因为他一定有一种团结互助的精神,如果没有团结互助的精神,这个民族活不下来。凡是能活下来的民族一定有文化,这个文化的核心一定是善良和爱,如果没有善良和爱,这个民族一定消灭在丛林之中了。在这个丛林之中如何生存下来所运用的就是术,术研究的是你怎么来吃掉我,我怎么吃掉你;你怎么打倒我,我怎么打倒你。我们为什么把文化当中并不太重要的部分如此弘扬?因为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文化的道不见了,它即将被我们淡忘了,这也是我这些年对中国文化失望的原因,也是我们要不断张扬、呼吁回归文化本真的原因。大家知道中华文化精神的起点是哪里吗?这个起点就是这么一句话: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我们每个人都听到过: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也。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上刻着四个大字就是天下为公。

孔子认为世界的一切活动止于至善。尽善尽美、至善至美,止于至善就是大爱。就是最纯粹、最透明,最充分的爱,就叫至善。所有活动的终点就是善,这是孔子、儒家学说对我们的教育。和儒家有矛盾的墨家他们提出了兼爱。孙中山先生说兼爱其实就是博爱。孔子提出至善,墨子提出兼爱。墨家和儒家的矛盾就在于儒家的仁和爱里边,他比较讲究等级,有礼乐等级;墨子认为不应该讲任何等级,所有人都在我们爱的范围,因为他出生于社会底层。所以在辛亥革命之前,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都讲过中国最重要的其实是墨家,不分等级的爱是最重要的。我前面讲到了我们中国学术的起点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我们先秦诸子,最重要的思维是慈善、兼爱,这是我们文化的起点。

时间一长,不知道怎么回事,谋术成了我们文化的主流。比如,很多电视剧的主题思想反应的是谋术,我们的电视剧传播这样的文化——朝堂之上君臣之间的尔虞我诈、宫廷内部的钩心斗角。皇帝的眼睛眨一下,哪个大臣就要掉头;外国人看到中国人的文化感觉太可怕了,怎么会是这样。所以,我在美国演讲的时候经常回到最本初的话题。我说,中国人其实没有这么坏。我出生在农村,我可以用我的经历向你们保证,中国老百姓很长时间不识字,他们不懂这些谋术。在千户饮烟、万家灯火里面弥漫着的是善良;和我祖母一样的老太太内心世界也都是善良。在那些兵荒马乱的年代,如果没有善良,我们这个民族根本活不下来。文化一旦失掉了灵魂就是一种大悲剧,幸好,有一些特殊事件让中华民族善良的本性显露了。我在香港凤凰卫视与南方逆风先生有一段话,他说5.12汶川大地震让我很感动,在大地震面前我们的民族始终展现出她善良的本质,让我们这些身在海外的中国人热泪盈眶。他说所有在海外的中国人都感到扬眉吐气。外国人一直认为中国人阴谋很多,中国人全部在玩谋术,他们认为我们所有的文化、所有的文艺作品、所有的故事,讲的都是非常难打交道的故事。有的外国人连唐人街都不敢去,他不知道哪个胡同里会突然跳出一个会功夫的人,杀人越货。但是,中华民族在5.12大地震中的表现深深地感动了全世界。我们的传媒也做得好,都是直播。我們有可能在地震过去以后又开始寻常的生活了,本质也有可能被暂时隐藏,但只要呈现一次,它就会告诉全世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休戚与共,这点非常了不起。

这里我要讲一讲什么是我们所说的文化。文化是一种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我们都明白,关键是精神价值,精神价值是它已经变成了习惯、埋在人们的心里的文化沉淀物。这个沉淀物被欧洲的哲学家说成是集体潜意识。潜意识在我们的心里,就像我们自己觉得自己经能明白自己,其实我们自己不明白自己。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个心灵的地窖,可能是在你做梦的时候,打开你心灵深处的地窖。弗洛伊德讲的有些片面,他主要指性,是有关性的暗示,是心里深处性的欲望,他的学生荣格觉得性不是那么重要。一个人的性的确不是那么重要,但确实有一种集体潜意识存在,集体的潜意识就是文化。我们的平常对自己不太了解,我们有时会觉得自己比较自私,或者能力不强,或者优柔寡断,或者很平庸,其实完全不知道我们的身体下有地窖,地窖下面还有地窖,在关键时候身不由己地会突然爆发。即使没有任何人动员你,它也能突然爆发,这就是你心灵地窖中的深层文化,它在你的心灵深处沉淀。5.12大地震发生后,我去了地震灾区。地震发生的那天晚上,成都市民突然从广播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几千个出租车司机没有任何人命令,也没有任何人组织,全部开那么远的路来到了都江堰,免费运送伤员到成都的医院。只有一个出租司机好像给家里讲要不要收费用的问题,被别的司机打了。出租司机被大家认为是成都街头最普通的一批人,他们讨价还价,或者开车绕路、多收钱,他们在社会中不属于中、高层的地位。但是在地震发生的那天晚上,无数人的心理地窖突然打开了,成为具有最好文化沉淀的人,这个最好文化沉淀就来自博大精深从中华文化。我在北京生活,读大学在上海,大家一定会觉得生活在上海这个城市的人是最注重个人功利的,但有一件事或许会改变大家的看法。地震发生的那天晚上,上海市有一位中学退休老师,他的退休工资只有2000块钱,是一个经济并不宽裕的人,他竟然捐出了自己的一套房子,几百万要捐给四川,而且都完成了捐赠手续。这件事情发生在一个功利性特别强的上海。我还了解到好多上海企业家开着吊车、组织了运输车队,浩浩荡荡开进了四川。第一个进入现场救援的民间队伍就是民营企业家,我完全认为这是集体潜意识的激活。我当时真的好激动,特别在默哀三分钟的时候,所有人都在流着眼泪,我当时确实有一个感觉:中华文明和全世界其他文明相比,一点也不逊色。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优秀的文明之一。因为,它的起点是特别闪光的源泉。

在20世纪前期,英国有个大哲学家叫罗素,他是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在1920年来到中国,他在中国考察了大概10个月,走遍了全中国,也讲了很多的课,听课的人里边有毛泽东、周恩来。他告诉欧洲人,中国人非常好,在我们骚扰他们之前,中国人过着国泰民安的日子,他是指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之前,中国人过得很好,中国人的乐天知命,中国人的善良他都讲到了。翻译请他讲一讲中国人的缺点,罗素说,第一,中国人打仗胆比较小,没有想象的那么勇敢,他又补充到,现在是军阀混战,胆子小一点也无所谓;第二,中国的官员都有一点贪污的倾向,但又补充说当时的北洋政府不好;第三个问题就比较严重了,他说中国人对赈灾缺少热情,对捐献缺少一种本能的冲动,缺少人道主义的共识,往往对别人的灾难在心里还暗暗窃喜。平心而论,罗素讲到了中国人的集体潜意识。但是5.12地震把罗素先生发现的地窖之门又一次的震开了,我们在无数中华儿女的身上发现了人道主义精神,赈灾意识。有两个美国人认为大地震后中国有一点像9.11后的美国,9.11之后美国人非常团结,非常阳光、非常正面、非常友爱。我说:不!中国人比9.11之后的美国人更加优秀。9.11后美国有恨,所以引发后边的两场战争,而5.12大地震之后我们中国没有恨,我们靠爱解决了一切问题。美国要靠两场战争解决心里的不平衡问题,中国没有,我们靠爱解决了这场地震造成的灾难和所有的后果。

这次地震成为缩小规模的世界末日。如果世界真有末日,中国人一定会表现得十分优秀,这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伟大与优秀之处。一些对我们非常傲慢的国家在好多问题上根本不如我们。譬如美国的新奥尔良地区遭受飓风以后,他们的救助情况与我们完全不一样。灾难地区出现了好多抢劫的问题;他们的军人很晚才到达现场;他们的领导人只是坐了飞机在上空晃了一下就走了;到现在为止还有四万多人无家可归。所以我们中华民族骄傲是有理由的。奥运会从正面,地震从负面呈现了我们的伟大。我讲这些话不仅仅是爱国主义,我告诉大家要从文化上守护我们的根脉。慈善和大爱,从这里我们就找到了中华民族的根脉,中华文明就会感动全国人民,感动全世界。有了慈爱和大爱我们就有了凝聚力,光喊口号是产生不了凝聚力的,光喊多伟大、多勇敢、多优秀是凝聚不了人心的,5.12那个凝聚力是惊人的。在善心和大爱的精神引领下,我们中华民族的广阔胸襟展现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形成了,我们让世界感动,这个时候我们的民族精神就呈现了。

好多人还在问我,中华文化的前途何在?中华文明能不能战胜别的文明?其实中华文明的前途是它自身结构的重新调整,我们要从术的世界中脱身而出,回归到大道上来,在道的本质上让中华文明的光辉重现。世界本来是多元的,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文明,中华文明中又只有一种儒家文化,那就太单调了。最近几年联合国世界文明大会的主题就是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命名,世界文化差異性的问题,世界因差异才美丽,世界因差异而有价值,世界因差异而让人兴奋。只有差异才有审美的价值。在文化差异的世界中,我们不要企图凌驾于别的文化之上,企图去吃掉别的文化。我们要用我们的大善去感动别的文化,这是中华文化真正能够弘扬发展的一条光明道路。我们千万不要把我们的文化看得高人一等,以为我们的文化已经压倒了全世界,有多么高尚,那就不切合实际了。如果伊拉克人不断讲他们历史优秀,就会让人感到好笑。在萨达姆统治时期我到过伊拉克,当他们用一部大型史诗展示伊拉克历史的时候,我坐在那里感觉有些纳闷了,因为他们的历史是割裂的,伊拉克的历史与表演者没有任何关系;因为现实的景象太糟糕了,他们连打造这样一台节目的经费都没有,穿上古代的服装在那里感动大家,其实大家是感动不了的。所以,讲历史悠久有的时候是没有用的,因为他们文化中断了。我们的文化为什么能够一直延续?因为中国历史上总会出现一批人,他们不思考自身的利益,他们思考文化的使命,思考民族的未来,思考如何把战争转化成和平,让争斗变成互爱。否则的话以谋术互相打来打去,最终我们的文明一定是一片瓦砾,一定是血流成河的战场。只有从大爱的立场上来解读我们的历史,这样的历史才有价值,否则讲历史同样没有意义。

我把今天要讲的第二部分内容就要讲完了,大家应该明白了我讲的中华文明的两个起点了。一个是从历史上,时间上的起点,红山文化是一个重要台阶;另外一个起点就是精神上的起点,就是至善和大爱。如果仅仅有历史的起点,没有精神的起点,这个文化就没有了感动人的力量,就缺少了灵魂。如果只有爱,只有精神,没有历史验证就失去了支撑,那些缺少历史的国家都可以实现的,我们把历史的力量和精神的力量结合到了一起,变成一种文化的力量。

我讲了那么多,最后我把文化的定义再重复一遍:文化就是一种人们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最终沉淀为一种集体人格。写诗作文也是一种文化,但它是一种表层的,外露的部分,不是文化的主体部分。好了,我讲完了,如果有什么问题写纸条给我,我愿意同大家一起互动和回答。谢谢大家!

提问一:秋雨先生,赤峰文化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取得自己的话语权。

这个问题我来翻译一下,赤峰文化如此重要,但在全國的影响力还不够大,知道的人还不够多,能不能有更多的人来了解赤峰文化,赤峰文化能不能在更大的领域中发声是关键。这个问题由两个方面来讲:

第一,大家掉到琐碎的文化细节里面去了,如果我们中国的文化人都能研究我们文化的大线条,大结构的话,赤峰文化一定会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对象。我们已经感觉到了,譬如对于红山文化,有一些日本学者和韩国学者的关注程度超过了我们国内的学者,理由十分简单,我们文化的重点出现了偏差。把不重要的东西当成了重要,把重要的东西冷落了,这不是你们的问题,是中国文化遇到的普遍问题。我多次讲过,我们在研究一些宫廷故事的时候,我认为那些故事并不重要,广大民众的文化生态重要,广大民众文化前进的脚步重要。宫廷里互相争斗,王朝变迁,重要吗,过去的历史学家认为重要,但是这和老百姓的距离很远,和中国文化进步的脚步距离很远,所以轻重不分、本末倒置这是中国文化所遇到的重大问题。赤峰文化的话语权决定着中国文化话语轻重关系的改变。

第二,我希望研究赤峰文化的朋友们你们要有信心,特别是年轻的赤峰学院的师生们要有信心,要在文化的大线条上敢于表述自己。表述的方法一方面是学术的,一方面要面向大众,让文化有更大的传播力,学术也是有良好传播力的,只是不要纯粹掉进学术的泥坑里边去。学术需要大量的传播,要有大量桥梁式的人物,我们的赤峰文化和红山文化通过桥梁式的人物传播到更远的地方,我这个人就是一个桥梁式的人。年轻人比我的条件好得多,你们应该把更多的学术问题加大传播力度,我们期待着中国文化话语权的改变,期待着赤峰出现更多的文化传播的桥梁式的人物。

提问二:前边有一首诗,我就不念了,是歌颂中华民族的,赤峰文化有可能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并列为中华文化的三大起源吗?

事情是这样的,我们在讲到黄河文化的时候,它已经把好多的文化群落联系到了一体了,黄河文化包含了诸多的具体文化,黄河文化是具体文化的共同体,比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长江文化也是一样,三星堆文化,河姆渡文化,他已经把很多的文化群落连成一体了。黄河与长江是个流域文化,赤峰文化是以地域性文化,体量上不够,两者不可混为一谈,在逻辑上还不是同样的概念。两者之间没有可比性,研究对照要有时空上的限定。第二,我们很难说黄河文化就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或者说长江文化就是中华文化的起源,两大流域把起源问题讲大了,在学术上是概念性的统一问题。

提问三:秋雨先生,您对年轻人弘扬中华文化方面有哪些建议?

年轻人有两种,一种是专门研究中华文化的人,比如赤峰学院的师生们,你们承担着文化的创新责任,应该在宏观的大文化上展开研究,应该成为传播的桥梁式人物,就是指专门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年轻人。对于一般的年轻人来说,我们虽然没有这方面研究的使命,但是,我们的身上沉淀着中华文化的优点,我们每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就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大家都知道这次奥运会让全世界最感动的其实是志愿者,甚至有人说志愿者的形象比金牌还让全世界感动,因为他们的笑容、他们的殷勤、他们的落落大方、他们不卑不亢的服务,把中华文化的热情向世界呈现了。我相信,更多的年轻人你们也无法承担更多的研究任务,你们的工作不是研究,但你们的身上能呈现中华文明的优点。向奥运会的志愿者学习。如果说的更深刻一些,是我们中华传统哲学给了我们一个十分重要的限定,中国人都要成为君子,而不要成为小人。君子之道是中华文化对每一个人的人格要求。如果你能成为君子,你就是中华文化最好的传播者,什么是君子,孔子、孟子都没有讲,但他讲了许多君子的对立面,什么是小人,比如“君子成人之美”,而不是破坏人家。有一些人是以专门骂人为职业的,当今有一批小人批评家,他们以整人为自己的使命。我们要成为君子,君子也批评别人,但他的出发点是成人之美。“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小人经常鬼鬼祟祟,经常传播谣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认为我们的观点可以不一样,但是我们可以和谐相处,我们团结友爱。小人表面认为哥们好得很,我们如同一个人,表面是相同的,但内心是不和的。我们应该多研究一下君子和小人的差别。你把君子的行为实现在自己的身上,你就是中华文化最好的传播者。

提问四:是否能在中学或大学阶段开设一门课,讨论如何做好父亲母亲?如何加强重视德育教育才能有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不是问题,这是个建议。怎么当好父亲母亲的课只能在大学里开,在中学开这门课太早了点。我同意文化要落实在人格上,落实在做人上。遗憾的是,我们这方面的德育教育常常流于空泛。非常多的至理名言,非常多的优秀名言警句在中学时代就被学生厌倦了,比如在课堂上一些关于善良和道德的至理名言被年轻人抛诸脑后了,我们很好的初衷和理想在中学时代就被学生抛弃了。开课还是次要的,讲好课才是最重要的,比如我非常赞同把汶川大地震的感人故事编入教材,一点点地去教育人、鼓舞人、感染人,让学生们从小就知道什么样的人才真正是让我们感动的英雄。

问题五:面對当今时代文化没有思考,只有消遣;没有欣赏、只有发泄;没有阅读只有影像的现实,您能给出一些启示吗?谢谢您。

这个时代的发展,不仅仅在中国,全世界都是一样,正如中国古老的哲学告诉我们的,万事万物都是相辅相成的,有阴就有阳,有是就有非,有这样的主流,就有非主流的出现。我们希望一定要在享受文化的潮流中出现的一种精神定力。我们千万不要骂年轻人把文化作为享受,作为消遣。有一次杨澜访问我,我对杨澜说,文化很大程度上是消费和消遣,我们不要和老夫子一样每一句话都要有教育意义。我们应该十分快乐地看到,人们在文化的享乐和娱乐中提升自己的文化品格。让我们在欢歌笑语中受到高等级文化的浸润。这个过程中应该有部分的文化人在享受之余为大文化起到定力的作用。我们是从大一统的社会走过来的,我们总希望全国的文化都要一种格调,全体人民都要统一认识,认为只要政府下一个命令,文化面貌就统一了,我们总希望大家都要搞高雅文化。事实上,文化是多元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出现都是正常的,只要有少部分人坚持,就有文化光明的出现。哪怕一个城市里只有一个人,只要他始终如一地坚持正确的方向,这个人就是力鼎千斤的引导者,因为他为全体民众树立了标尺。我们过去有过好多文化低潮,在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时代,往往只有一两个文化领路人,他们就成了人们的精神导师,大家到了今天还在享受他们的思想,有他们的存在文化的分量就存在。

无论赤峰、内蒙古还是全国,我们都需要一个不大的团体保存着文化的高贵,让大家仰望着这个团体。不要希望所有的人都成为这个团体的成员,因为这样会太累了。文化可以享受,可以跳跳蹦蹦,但有一点要注意,就是对高贵文化的保护。有消遣、有发泄都是正常的现象,亚里士多德说过:看戏就是一种宣泄。我们要防止的是对文化有破坏。

文化人有二种,一种是建设者,一种是破坏者,优秀的文化在建设过程中,总有一些小人要破坏。已经去世的一位作家叫王小波的讲过一句话:中国文化界有两种人,一种是做事的人,一种是不让别人做事的人。我们要警惕不让做事的人,这种人在中国有一批。我到国外很多次,国外有大量做事的人,消遣、发泄、娱乐文化的人就更多了,很少看到文化的破坏者。他们有些文化新人出来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花边新闻大多是一些街边小报干的事情,香港、台湾也有这种情况,大家都不在乎。一个艺术家或者一个作家刚刚起步,经常会有各种各样负面舆论劈头盖脸地把他淹没;一部新戏刚刚诞生出来也总会有排山倒海的舆论恶评。恰恰不好的东西还没有人批评,可能是行高于众,人必非之。我们社会破坏文化的力量多了一些,如果有人对年轻的文化人进行攻击的时候,大家都要伸出援手。文化的最大问题不是政府不支持,而是我们内部的一些人故意打压。最麻烦的就是这样的文化破坏者他们要表现自己,这些人即不懂艺术,也不懂得文化。因为评论是他的看家本事,所以这样的人是最能压制新生力量的。中国文化领域一直存在着破坏文化的传统,既有谋术的传统,也有打砸抢的传统,我们务必要防止文化的破坏者。我们要积极参与救助遭受打压的文化遇难者,就像求助地震中的伤员一样来救助文化伤员。年轻的艺术创作都非常容易受伤,重大挫折后他就不从事这个工作了。我们虽然不是文化的创作者,但要成为文化的保护者,成为文化的救助者。欧洲音乐最发达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情形呢?有一位指挥家感冒了,家家户户把自家的地毯拿出来,铺在他家阳台下边,别人在经过他家的时候不会发出太大的声响,以免影响音乐家休息。有了这样的保护精神才能保证欧洲的音乐文化推向极致,我们也要细心地保护我们的文化创作者。

问题六:您在报告中多次说到了文明与文化,能否按照您的理解为我们解释文化与文明的区别?

文化是人类留下的一切痕迹,文化的定义我已经讲过了。文明的三大标志我也讲过了。

问题七:中国的四大发明韩国都要争抢,韩国已经申报了端午节作为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人您有什么看法,我们应该有什么表态?

这个问题不要太敏感。历史上的大文化从来都是非常从容的,笑眯眯的俯瞰着一切。不要在这个问题上争来争去,我们当年都是东北亚的一个文化共同体。其实文化不是以国界来划分的,红山文化为什么引起他们那样关注,红山文化应该是整个东北亚文化的一个起源地,成为那个时代的一个核心。赤峰在五千年前也确实起到过这个核心作用。我们不要过多地在乎以现代的行政国界判定文化。文化要共享,文化无疆。最好的文化一定是跨国界传播的。历史上我们的发明很多,而今天全部带“电”字的东西几乎都不是我们发明的,比如电视、电脑、电冰箱等等,今天我们也在享受。不要过于在乎古代文明的争抢,好多的文明已经互相传播了,成为人类共享的成果。我们的文化元素中也有别人的东西,别人的文明成果中也可能有我们的文化元素。

我们就说四大发明中的火药吧,中国发明了黑色火药,炸药的发明是近代的事情,我们不能一概而论,黄色火药和黑色火药是有本质区别的。中国一直是人口最多的国家,我们的中医中药十分重要;中国文字也非常重要,因为如果汉字不统一,很多局部的文明就不知道到哪里去了。这次奥运会上把汉字拿出来展示,这是一个巨大的成功。文字的重要不是自己明白就没事了,而是要传播出去。自己的东西别人抢不去,别人的东西我们也抢不来,不要和别人争抢。现在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已经跻身前三名了,越到后面越是不容易保护的遗产。第三世界有很多濒临消失的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向他们加大倾斜力度的。就好像一些出版单位盗版印刷我的书一样,虽然盗版我是不赞成的,但却也传播了我的著作,从这个意义上说也是一件好事。当然,这里我并不是鼓励盗版,盗版还是要打击的。

一定要过中国的节日,这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情。但这也不绝对,因为我们还要过元旦,元旦是一个国际化的节日,是全世界公认的一年的起点。天文历法上如果不同步是十分麻烦的,在这个问题上任何过多夸张民族主义的情感都是不应该的。

前几年中国有一些年轻人主张在奥运会开幕的时候,所有参加奥运会开幕式的中国人都要穿汉朝的服装。他们还设计了好多汉朝的服装,十分奇怪。幸好我们的领导人出席奥运会开幕式的时候穿的还是西装。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不要有过多的敏感,我们要有大国的气概,大国的形象。中国的节日过的多不多其实不用担心,春节过一万年还是中国人的春节。有人说我们学习英文太多了也是不好的,但要传播好我们的红山文化,还要出现很好的英文翻译,让更多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传播,这又如何看待呢?有的城市举办非常重要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失败了也是因为缺少语言交流。譬如,有一个牙医国际学术会在某个城市举办就没成功,理由十分简单:没有足够的懂得英文的牙医翻译。一般的翻译不懂牙医,于是出现了好多的笑话,不能很好地向国际上传达我们的研究成果,不能很好地与国外的学者交流,这可能也是红山文化研究过程中遇到的一个明显的阻碍。因此,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是不好的,只能导致闭关锁国。

我年纪轻的时候曾经在上海做过一个高校的校长,上海一些人在报纸上写文章说,中国人不能穿牛仔裤,认为是堕落的象征,是西化的象征,应该穿中山服或者穿汉代的服装,我当时是中国最年轻的教授,我号召比我稍微大一点的年轻老师们全部穿牛仔服上课。在抗日戰争的时候,好多被审判的汉奸穿的全是中式服装,而那些在国际舞台上声色俱厉地控诉日本人的学者都是西装革履、说着流利的英语。这根本不在于服装、不在于语言,不要以为穿西装、讲英语就是卖国,不要走极端路线。这里我要多讲几句,我们热爱我们的文化,但是我们得明白:我们今天正在溶入世界文化的大家庭,而且我们是这个大家庭里十分重要的一员。我们一定要兼容并蓄,要有大文化的心态,不要有小家子气。小家子气是一个濒临灭亡的小文化才会产生的心态,大文化不会出现这样心态的。在我们中国历史上猛喊保卫自己文化的时候,一定是到了国破家亡的危险时候。唐朝从来不喊保卫文化,唐朝人穿着波斯的服装,长安城里有那么多的外国人,唐朝也没有国教,有的皇帝相信道教,有的皇帝相信儒学,有的皇帝相信佛教,佛教、道教、儒学在他们看来都很好。因此,不可以就中国文化说中国文化。我讲这么多是想和我们年轻的同学们讨论,中国要走兼收并蓄的路,不要产生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

谢谢大家,花费了这么多的时间来听我的讲座。

钱荣旭:刚才余秋雨教授为我们做了一场十分精彩的报告。他从中华文化的历史起源,中华文化的精神起点两个大的方面,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讲到中华文化的特点,讲了让世界全面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意义,又从中华文化的几个重要起源,讲了红山文化的重要意义,讲了古代智慧与帝国的关系,讲了草原文明与中原文明的关系,特别是讲了文化是人们的精神价值与生活方式这样经典的概括。在短短两个小时的时间里给我们讲述了从中国到世界、从古代到当今的历史文化与现代的关系。语言精彩,逻辑严密,用丰富的文化知识,为我们阐述了中国与世界的大文化课,并非常热情地回答了大家提出的各种问题,这对于提高干部的知识层次,提高我们地区文化的软实力,加快建设文化强市,都会起到重大的影响。让我们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向余秋雨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余秋雨教授已经被我市聘为文化顾问,昨天王中和市长已经正式向余教授颁发了聘书,希望大家今后多向余教授请教。

余秋雨:谢谢。

钱荣旭:希望余教授以后多来赤峰,多指导我们的文化建设。报告会结束,散会。

余秋雨:谢谢,谢谢。

(责任编辑 徐阳)

第4篇:秋雨的记忆-散文随笔

免费

分享

创新

秋雨的记忆-散文随笔

原创投稿

秋雨的记忆

入秋之后,许久没有降雨了。就在农历的十月底,老天吝啬的挤出几滴眼泪,飘落人间,让干燥的空气有了些许的清新,不过这也算是对苍生的安慰吧!

在我的印象中,此时的季节与绵绵的秋雨联系在一起的。秋收完后,一年的劳累宣告结束,农民便进入最为惬意的一段时光。因为晴天还有别的事,一遇到雨天那时我家的主要活络就是剥花生,当时由于受条件的限制还没有专门的机械来剥花生,只能靠两只手来完成。我记忆最清晰的是1984年左右,当时全家坐在一起,每个人面前摆着要么是两个提篮,要么是两个箢子,一个盛满待剥的花生,一个存放已剥好的花生和花生壳。我们姊妹几个按年龄大小确定劳动量,作为老大的我自然是最多,这时总是一百个不情愿。因为事先早有几个玩伴在等我,这时迫于父母的威严,也只能一粒粒漫不经心的剥着花生。

这时父亲为了缓解寂寞,一向脾气暴躁的他于是不厌其烦的讲述《三国演义》,也是从那里起我记得《三国演义》的开篇句――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以至上中专时经济法老师提问时,我还依然记得。辕门射戟、三英战吕布、过五关斩六将等一个个经典故事将我带到了战马嘶鸣的古战场,刘备的爱哭、曹操的奸诈成为我辨别忠奸的开始,赵云的万夫不当之勇的豪气,诸葛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雄才大略成为我心中膜拜偶像。窗外淅淅沥沥的的秋雨也渐渐浇灭了我心头外出玩耍念头,特别是父亲讲的故事让我进入了比同伴一起玩耍更为有趣的境界。

父亲看到我们那么爱听,自已也似乎有了成就感,在我上初中之前的无数个秋雨飘飞的日子里,《三国演义》、《杨家将》等故事一直伴随着我,于是我记住了那秋雨绵绵的时光,这也许是我对秋天最深的印象了。

原创投稿

秋雨的记忆

入秋之后,许久没有降雨了。就在农历的十月底,老天吝啬的挤出几滴眼泪,飘落人间,让干燥的空气有了些许的清新,不过这也算是对苍生的安慰吧!

在我的印象中,此时的季节与绵绵的秋雨联系在一起的。秋收完后,一年的

免费

分享

创新

劳累宣告结束,农民便进入最为惬意的一段时光。因为晴天还有别的事,一遇到雨天那时我家的主要活络就是剥花生,当时由于受条件的限制还没有专门的机械来剥花生,只能靠两只手来完成。我记忆最清晰的是1984年左右,当时全家坐在一起,每个人面前摆着要么是两个提篮,要么是两个箢子,一个盛满待剥的花生,一个存放已剥好的花生和花生壳。我们姊妹几个按年龄大小确定劳动量,作为老大的我自然是最多,这时总是一百个不情愿。因为事先早有几个玩伴在等我,这时迫于父母的威严,也只能一粒粒漫不经心的剥着花生。

这时父亲为了缓解寂寞,一向脾气暴躁的他于是不厌其烦的讲述《三国演义》,也是从那里起我记得《三国演义》的开篇句――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以至上中专时经济法老师提问时,我还依然记得。辕门射戟、三英战吕布、过五关斩六将等一个个经典故事将我带到了战马嘶鸣的古战场,刘备的爱哭、曹操的奸诈成为我辨别忠奸的开始,赵云的万夫不当之勇的豪气,诸葛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雄才大略成为我心中膜拜偶像。窗外淅淅沥沥的的秋雨也渐渐浇灭了我心头外出玩耍念头,特别是父亲讲的故事让我进入了比同伴一起玩耍更为有趣的境界。

父亲看到我们那么爱听,自已也似乎有了成就感,在我上初中之前的无数个秋雨飘飞的日子里,《三国演义》、《杨家将》等故事一直伴随着我,于是我记住了那秋雨绵绵的时光,这也许是我对秋天最深的印象了。

资料来源:http:///data/xdth/

第5篇:秋雨随笔

窗外,秋雨霏霏,秋风萧瑟,乱红飞舞,残叶飘零。秋天本就是愁绪的缔造者,更何况,又和了秋雨的琴瑟,便有一种莫名的惆怅在我的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氤氲开来。我偏偏喜欢这多愁善感的秋雨,即使它绵绵不断,不紧不慢。然而,它却生发出意味深长的情致来,它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人世间的诸般滋味,需要慢慢品味,慢慢感悟,方能得其真味。这喧嚣的红尘,本就色彩斑斓,有爱,有痛;有希望,有失落;有成功,有失败……亦如这秋雨,滋润了干渴皲裂的土地,也飘落了瘦花枯叶;染尽诗情画意,也打湿了凌乱的思绪;寒走了鸿雁,惹尽了相思……

秋雨本也浪漫,若不是,若何要缠缠绵绵?它不似夏雨泼辣果敢,也不似春雨柔情万般,只把一缕缕的细丝凝成温婉,轻轻地,轻轻地洒落在空中,地上,枝头……泛着潋滟,充满诗情花意,令人浮想联翩。火红的枫叶是秋雨中亮丽的风景,在秋风的裹挟下,一片,两片,三片……落地成毯,自近而远,一条生动的香径,一把油纸伞,一袭红衣,一顷浪漫,一躯若隐若现的丽影,一场不早也不晚的秋雨,倾尽尘世盛情,摹尽人间风韵!

我静静聆听窗外秋雨敲打窗棂的韵律,沏上一杯茶,就着缥缈的一缕青烟,那茶便裹着各式的情愫慢慢浸入我的体内,我的神经,我的心绪,我的万般的惆怅便渐渐地舒展、疏散开去,我进而发现,这秋雨是可以做诗来品,做画来赏,做音符来感受的;这秋雨,它是有生命,有情感,有温度的。

我爱这秋雨!

第6篇:秋雨抒情散文

静静地听着窗外的雨声,让思绪慢慢地融入到秋日的夜空。

不知是我的忧愁感染了秋雨的愁,还是秋雨的愁点燃了我的忧。中秋将至又是一年秋过半,恍恍然,我已虚度了不少春秋,无论如何思念和回忆不是我这个年龄应时常有的。但回忆让我快乐并伤感。也许是滴落的雨滴声让我多愁善感罢了。总之有一种,“夜山秋雨滴空廊”的感觉油然而生。

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雨滴滴落的声音敲打着我的心,仿佛从遥远的星空传来的呼唤。又如从远古传来的沧桑,历经了岁月的风风雨雨我好像听到了秋雨的诉说,诉说着她的愁。我似乎再听着古老的传说爱情的凄美。雨还在下推开窗将手伸出,让有些冰凉雨滴滴入我手中冰凉的雨滴让我清醒。

秋天的雨让人伤感,就像人生路中关键时刻的选择,无所谓对错人必须面对现实能留的留,不能留的潇洒的放弃,这是对生命的承诺。

秋雨洗涤着我的心灵滋润着我的生命,感谢你秋雨。

我可爱的秋雨你轻轻的下吧,我不想让你愁,我想让你欢快起来。

第7篇:秋雨优美散文(定稿)

屋外的小雨丝丝的落个不停,听得我心里痒痒的,莫名的欢喜,坐着也不是,站着也不舒服,更不敢出去看这小雨儿,我怕我站在屋檐下这酥人的声音就没有了,你也许会说,不就是一场雨而已,何故如此欢喜?

北方一年四季都会下雨,可是在秋天这缠绵又略有凉意的雨,一年两三场就算是多的了。每场雨时间也不长,多则四五天,少则一两天,雨是成丝的,落下来的时候她不会像春天的雨伴着花瓣充斥着花香,也不会像夏天的雨夹杂热气,更不会像冬天的雨那样刺骨,她有点像祖母手心的温度,暖点中含着岁月的微凉,用这种微凉无声的宣告秋天的脚步。

秋天并非书中描述的秋风飒爽,其实她还有“秋老虎”一称,早上起来冻的你穿毛衣,到中午直接是30度的温度,热的出一身儿的汗,太阳照的你都睁不开眼睛,整个人都是无精打采的,精神也恍恍惚惚的。这时心情就会莫名其妙的烦躁起来。可是到了晚上,天气又变凉了,坐在屋子里,会感觉到从窗子里吹来的小风,起初并不会觉得风很凉,可是你要是就这样坐下去保准儿一个小时内会上床暖一暖。这样的天气总是持续一两周后就会有一场雨。

这时的雨一下便是时断时续的一天,早上是凉的,中午是微凉的,晚上则是深凉的,小时候,雨天里没有农活可干,大人们便说,睡会儿吧!便在床上惬意的躺一整天,想着地里的玉米苗啦,豆苗啦,芝麻苗啦在贪婪的吮吸雨水长大,仿佛看到了秋末后成熟的果实特别是几天高温后的天气,乐的梦里都是笑的裂开了嘴,醒来后看着外面缠绵的雨,都会从心底感叹一声:老天爷真对得起百姓啊!这场雨让人省了多少力气啊!而孩子们呢,在雨天里也是欣喜的,三五成群的出去玩儿,看谁踩得水花最大,看谁踩水花最响,最后变成了看谁回家挨打最多!

雨下的很大的时候,便喜欢窝在床上看书,最爱看故事书,什么多萝西,杜小康,白雪公主,灰姑娘,几乎都是和他们一起入梦。不知不觉的童年的习惯保持到了现在,在这样的雨天,最喜欢的便是盖着被子窝在自己的床上看一天小说,书中的故事再夹杂着屋的雨,便没了自我,听着外面的雨声,烦心事仿佛也少了许多,窗外小雨落地声,被窝是自己的呼吸声,只有自己的存在,便在这暖暖的被窝里是窃喜,怎么会有这么A幸福的瞬间,又为自己的窃喜感到好笑,怎么会有这么幼稚的人儿,渐渐的便进入了梦乡,睡着睡着又忘了时间的概念,醒来时,或者是傍晚,或者是8,9点,都不知道,但是等天完完全全黑了,意识到该睡觉的时候,却怎么也睡不着,便闭着眼听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哗哗哗,是小雨落在屋外冬青树上的声音,咚咚咚,这是落在那个没有装花的花盆里的声音,扑嗒扑嗒,肯定就是落在小水坑里的声音,还有落在塑料袋的哒哒哒,更有不知道落在什么东西上滴溜滴溜的响声,听着听着就判断不出来,迷迷糊糊的睡去了。

有时候也会撑着伞到外面去,看着红红绿绿的伞儿下人们的鞋子来回走动,湿漉漉的,就会想起在水里游得鱼儿,站着原地为自己忽然发现每个人都是一条美人鱼,回过神来,又觉得自己好笑,直到身上被雨打湿了才意识到伞撑歪了。遇见小水坑了,也会啪啪的踩上两脚,会忆起小时候和小伙伴嬉戏的场景,熟悉的笑容,稚嫩的面孔便会浮现在眼前。鞋子湿漉漉的,心里却暖暖的。长大后总会在路边看着小孩子戏水,孩童儿爽朗,干净的笑声总让我难以回神儿,朋友说我太伤感,我摇摇头,只不过那时的模样太美好,总是回荡。

下雨的这两天,外面大多时候都是安静的,汽车鸣笛的声音少了,许多店里的音响也不那么嘈杂了,人们的脚步声似乎也缓了,少了,更多的是雨落在伞上的声音,滴答滴答,似一曲美妙的歌声,而我能安安静静的看书,安安静静的发呆,真好。

第8篇:秋雨赋抒情散文

凄凄秋雨,坠入凡间,化为精灵,归于深渊。

穿峡谷青山,涤世事尘烟,疲于繁琐之困,砺于寂寞之涧,渺小未泯其志,但请无愧春秋,不求须臾之欢。世人皆谓其自然,或褒或贬,一滴而知身寒,一叶见其泪涟,书画难解其意,诗文难罄其言,个性率真而又难辨,可以远观,而不可亵玩。世人皆曰“春雨贵如油”,谁知秋雨甘若泉?当秋之季,雨落平原,独享秋风之寒,自承不堪之言,可谓勇敢。身处绝境,而不哀叹自怜,居深谷而仰望长空之蓝,几经流年,周折辗转,修得圆满,化作轻云一团,飞天成仙。

予曾怅于秋雨之悲,惮于秋雨之寒,故敬而远之,不愿与其共言;而秋雨缠绵,拨弄心弦,吾愈亲之近之,并与结欢。寥寥心事,可共谁人畅谈?凄凄风瑟,芳芳红妍,叶落而知秋意,衣厚方知天寒,人去才知伤痛,心酸而知泪咸,回首甜蜜,不知何日重返无忧之年?秋雨驾到,诗情若隐若现,欲歌之颂之,却将秋水望穿,空留斜阳轻弹,和舞南去之雁,欣然陶醉,居于文景之年而忘身处其汉。秋雨驾到,草木为之招展,鲜花愈红,青草愈翠,点缀几分留恋,逝者东去经年,愁容满面,昨日白了云鬓,今日平添几分忧烦。秋雨驾到,苦涩中略显清甜,自令人心旷神怡,纵波折辗转,人生艰难,得秋雨以为伴,相照肝胆,并肩为战,则必得光鲜。

嗟乎!秋雨之美,美在不自妍,淡淡忧伤,幽幽带寒,却足以令吾辈仰视!身处绝境而不自怨,不以明镜而自鉴,淅淅沥沥,以身润泽大地,化作连绵,情义难断。秋雨之美,美在义字当先,不求世人之美言,只求无闻奉献,理得心安,生命不息,则不止奋战,直至身化云烟。

秋雨高贵,秋雨平凡,秋雨令人昼夜思念。秋雨静静安详,流淌于吾之心田。

第9篇:余秋雨散文摘录

余秋雨散文集文字拾掇

1、第一根白发把生命的起点和终点连成了一条绵长的逻辑线,人生得任何一段都与它相连。

2、进入年老也是一种美好的况味,用不着吃力的搬种夏天的繁枝来遮盖晚秋的云天,什么季节观什么景,什么时令赏什么花,这才完整和自然。

3、错选了一种可能也便失落了其他可能。

---《关于年龄》

4、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 ---《最后的课程》

5、李白时代的诗人,既炽恋着四川的风土人物,又向往着下江的开阔文明,长江于是就成了他们生命的便道,不必下太大的决心就解缆问桨。脚在何处,故乡就在何处,水在哪里, 道路就在那里。

---《三峡》

6、与没有责任感的男人谈恋爱,就像与朝雾和晚霞厮磨,再美好也没有着落。他们是男人,是已经长大的男人,再多情也不应该把女友的耳畔当作他们唯一的讲台,男人的讲台理应在更大的空间。

---《这样的男人》

7、人们容易发现一目了然的小偷小盗,而对于一个分解开来的巨大骗局,却很艰难在各个局部上发现,反而实利的诱惑下八方用力,把荒唐推向更大的荒唐。 ---《大桥的寓言》

8、在这个世界上,众口喧腾的可能是虚假;万人耻笑的可能是真实;长久期盼的可能是虚假,猝不及防的可能是真实;叠床架屋的可能是虚假,单薄瘦削的可能是真实。

9、其实,世间的一切平庸和杰出的界限也就在这里。何谓平庸?做加法,层层叠叠的人云亦云;何伟杰出?做减法,力求简单的直奔事实。

10、真实老被嗤笑,因此杰出者总是数量不大。人们总想躲开遗憾,因此,更大的遗憾总是紧紧跟随。 ---《遗憾的真实》

11、与谬误辩论,很可能获得真理;与无聊辩论,只可能一起无聊。

12、不要因为害怕被别人误会而等待理解,现代生活各自独立、万象共存,东家的柳树矮一点,不必向路人解释本来有长高的可能,西家的槐树高一点,也不必向邻居说明自己没有独占风水的企图。

做一件新事,大家立即理解,那就是不是新事;出一个高招,大家立即理解,那就不是高招。任何真正的创造都是对原有模式的背离、对社会适应的突破、对民众习惯的挑战,如果眼巴巴的指望众人的理解,创造的纯粹性必然会降低,平庸,正在前面招手。

13、回想一下,我们一生可以做的比较像样的大事,连父母也未必深刻理解,父母缔造了我们却理解不了我们,这便是进化。

---《灯下回信》

14、珠穆朗玛峰上寒冷透骨,已无所谓境界。世上一等的境界都在平实的山河间,秋风起了,芦苇白了,渔舟远了,炊烟斜了,那里便是我们生命的起点和终点。

15、外力终究是外力,生命的教师只能是生命本身。

16、收藏人生,比收藏书籍古董更重要。收藏在木屋里,收藏在小河边,在风夕雨夜点起一盏灯,盘点查看一番,第二天风和日丽,那就拿出来晾晾晒晒。

---《收藏昨天》

17、据说本来每家的小媳妇最爱坐在门口编织花边,后来旅游者多了,她们便躲进屋去,悄悄美丽又悄悄苍老,留下一街安静。

---《与平庸一起栖宿》

18、简朴不等于寒碜。在这里,总统的排场闹得越大越没有对象。历来的统治者的装模作样都是为了吸引他们心中千万双仰慕的眼睛,但千古冰原全然不在乎人类的高低尊卑、升沉荣辱,更不会化作春水来环绕欢唱。

---《生命的理由》

19、历史的转弯处大多并不美丽,就像河口上常常聚集着太多的垃圾和泡沫,美丽的转折一定是修饰的结果,而修饰往往是历史的改写。

20人生的路,靠自己一步步走去,真正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人格选择和文化选择,那么反过来,真正伤害你的,也是一样。

21、原以为渡过那隐秘的河湾后一切都会挺直、敞亮、欢快,其实根本不是,正像幸福是一种接力赛,灾难也是一种接力赛,而且两条跑道往往结合在一起,不分彼此。

--《隐秘的河湾》

22、前辈学者身上有不少我们不必继承的时代特征和个人特征,不少年长的文化人甚至打着文化的旗号噬咬文化、破坏文化,因此,不能一见白发和皱纹就失去警惕。

23、世间的大判断,不分行业。

24、所谓伟大的时代,也就是谁也不把小人放在眼里的时代。

25、我们不是高大的伟人,但我们有资格骄傲,历史给我们的权利并不太多,但灾难毕竟教会了我们嘲笑。 ---《我能听到》

26、 真正的人生选择,是一种缺少参照坐标的自我挑战。在中国,没有先例就没有说服力。

27、人的一生,陪在一起走路的人很多,但有的路程,只需短短的一截,便终生铭记。我说过,泉眼既已堵塞,那就不再是我的山寨。

28、每个人都会对人生中最重要的地方,最重要的人物一一告别,却无法预想告别的方式,母校,我就这样向你告别。车轮快速碾过湿漉漉的落叶,悄然无声。

---《湿漉漉的落叶》

29、我平生见过的所有灾难都来自于虚假,大家总把灾难的起因解释为邪恶。其实,以虚假为坐标,邪恶才有了粉墨登场的舞台。 ---《那么走吧》 30、犯人未必是坏人,坏人未必进监狱。

31、最大的灾难是小人灾难,最大的废墟是人格废墟。 ---《从废墟到废墟》

32、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我真怕,怕这块土地到处都是善的堆垒,挤走了美的踪影。

---《我们是飞天的后人》

33、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到底有没有必要一直走到底?硬是把脚印延续至今究竟是福是祸?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去辨别一下别人的脚印,研究一下他们离去的原因。这就必须去远山,地里的远山和时间的远山。 请不要指责我不务正业。中国文化人千年走一回并不嫌多。如果把比喻格局缩小一点,那就不妨说,世界本是一所文明的学校,今年是这所学校的盛大校庆,我们中国属于最早入学的那几届,需要在返校之日寻访一下早年同窗的踪迹,捕捉几许早已远去的下课钟声。这是一种天然使命,不必让谁来批准。

---《选择荒凉》

34、这是一场比赛,后来出现了异常情况,很多赛手半途失踪,而坚持跑下来的却不得已闯入了一个百米短跑赛场,起步不久的年亲运动员们在身边健步如飞,裁判员也按照短跑规则在衡量,这场比赛关乎现实生存尊严无法回避,也使远途而来的选手略感委屈。但是委屈什么呢?寻找不到当初的赛场和选手,就什么也说明不了。

35 、在踏访的过程中渐渐明白,中华文化不像当初哄传的那样顽固和腐朽,她确实步履艰难,却来自于历史意志和文化伦理间的深刻冲突。历史意志要求强蛮、突进、跨越,文化伦理要求端庄、秩序、和谐,两者都有充分理由却方向相反,互相牵制,谁也无法实现自己,结果成了千年厮磨的生死冤家。 -- 《雨中的白发》

36、飞机追着夜色走,只怕被黎明赶上,于是十几个小时全是黑夜,等到不想飞了,一停,黎明和雅典一起到来。

37、也许我们没有权利取笑它,它辉煌在二千五百年前,而飞机出现的年代,早已悠然退出了争夺辉煌的竞赛。

38、漫步在奥林匹亚,我很少说话,领受着不轻的文明冲撞,我们也有灿烂的文化,但把健康的概念如此强烈的纳入文明,并被全人类接受,实在是希腊永远值得我们仰望的地方。

39、中华文明较少关注个体意义和肌体意义上的自我,在人际关系上做了太多文章。结果,真正的健全缺少标志,只有一些孤独的个人,在林泉之间悄悄强健,又悄悄衰老。

---《永恒的坐标》 40、如果缺少心理弹性,给我们带来的伤害不是灾难本身,而是那种自我惊吓,就像听到警报踩死一片人那样。因此,在绝大数情况下,我们宁肯做街上不慌不忙、好像什么也没发生的路人,而不必去做那个预言灾祸的星象家。

愚钝使人安定,小智使人慌乱,大智又使人安定。我们的文化,应该由小智走向大智。

---《雅典地震》

41、审美畏怯是一种奇特的情绪,大多产生于将见未见那些从小知名的重要物项之时,年轻时候会欢天喜地地直奔过去,而年长的时候便懂得,人世间这种不让人失望的重要物象并不多,看掉一个就少一个,因此愈加珍惜,不怕没有看到,只怕看到时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把一种隆重的机遇浪费了。

---《畏怯巴特农》

42、我想,所谓的文明的段残,首先不是古代城郭的废弛,而是一片片黑黝黝的古文字全不知为何意。为此,站在尼罗河边,对秦始皇有点想念。

43、当法老们把自己的遗体做成木乃伊的时候,埃及的历史也成了木乃伊,而秦始皇却让中国的历史活了下来。我们现在读几千年的古书,就像读朋友刚刚寄来的信件,这是其他几种文明都不敢想象的。

44、站在金字塔前,我对埃及文化最大的感慨是:我们只知道它如何衰落,却不知道它如何构建;我们只知道它如何离开,却不知道它如何到来;就像一个不知从何而来的巨人,默默无声的表演了几个精彩的大动作之后轰然倒地,摸他的口袋,连姓名、籍贯、遗嘱都没有留下,多么叫人敬畏。

45、金字塔至今不肯袒视为什么要如此永久,却不小心透漏了永久是什么。永久是简单,永久是糙砺,永久是毫不弯曲的憨直,永久是对荒漠和水草交接的占据,永久是对千年风沙的接受和滑落。

无法解读是埃及文明的悲剧,但对金字塔本身而言,它比那些容易解读的文明遗物显得永久,通俗是他人侵凌的通道,逻辑是后人踩踏的阶梯,而它干脆来一个漠然无声,也就筑起了一块壁垒,因此还可以补充几句:永久是对意图的掩埋,是把复杂的逻辑化作了朴拙。

---《石筑的<易经>》

46、今天早晨一推窗,涌进满屋子清凉。

47、最恣肆的汪洋直逼着百世干涸,最繁密的热闹紧邻者千里单调,最放纵的游弋熨帖者万古冷漠,竟然早已全部安排妥当,不需要人类指点,甚至根本没有留出人的地位。

---《荒原沧海》

48、任何一种文明的复兴,都以自我确认为前提,而广泛的自我确认,又以沟通和普及为前提,说起来这也是中华文明强于埃及文明的一大优点。

---《文化以沟通为业》

49、圣洁总会遇到卑劣,而卑劣总是振振有词。

50、在滴水寸草间都很难留下来的地方所留下来的一点点文明,竟然经由卑劣之手变成了闹市间的花天酒地,文化盗贼有文化,但本质还是盗贼。 ---《海已枯而石未烂》

51、人折腾人、人摆布人、人报复人,这种本事,几千年来也真被人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我实在不知道该不该把它划入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如果不划入,那么有许多智慧故事、历史事件便无处落脚;如果划入,那么文明和野蛮就会分不清界限。

52、其实人折腾人的本事,要算中国最发达,五六千年间不知有多少精彩绝伦的智慧耗尽在这里。

---《向谁争夺》

53、我下到一个考古坑,仔细的看了一座观察塔的遗迹,心想早在一万年以前就有人骄傲地守望者这座城市了,而现在的城市竟然那样破败和不安全,如果古塔不坍,守望的眼睛不知是否会下泪。

54、次出现在很少有其他美丽,只有几丛从“神的花园”遗落到今天的花,在飞扬的尘土间鲜艳,鲜艳了一万年。

---《鲜艳了一万年》 55有时我们在路边看见一丛绿草,便停步俯身下去,争论着它属于哪个种类,却没有人敢剥下根来仔细看,因为它太不容.我们站起身来搓搓手,常常自嘲身大河文化的子民,平日太不知爱惜,爱惜那清晨迷蒙于江面的浓雾,爱惜那傍晚摇曳于江面的芦苇。

56、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很相像,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我们看到的是:所有的贫困都大同小异,一踏入富庶则五花八门。

57、世间有太多不平事,有的国家你永远需要仰望,有的国家你只能永远同情。

---《幽默的笑意》

58、它彻底逃离了文明的视线,差不多有一千年时间,精美绝伦的玫瑰红宫殿和罗马竞技场不再有人记得,但他们都还完好无损的存在着,只与清风明月为伴。

59、佩特拉以它惊人的美丽,对此(人类对文明的夸张、记载等)提出了否定。它说,人类有比常识更长的历史,更多的活法,更险恶的遭遇,更寂寞的辉煌。

---《文字外的文明》 60、今天去巴比伦,光说这六个字,就有童话般的趾高气扬。

61、我并不反对一切古迹复原,而对那些打上了强烈沧桑感的遗迹,万不可铲平了重建,甚至连“整旧如新”也不可以,人们要叩拜的是历史艰辛、满脸皱纹的老祖母,“整旧如新”等于为老祖母植皮化妆,而铲平了重建则等于找了个略似祖母年轻时代的农村女孩,当作老祖母在供奉。 ---《奇怪的巴比伦》

做了一份笔记摘抄,摘自《余秋雨散文集》。时隔三年,重新整理那些文字、重温当年在文字间徜徉的愉悦心情,体会作者那些哲人一样的思考和诗一样的文字,一些不变的记忆涌上心头,是啊,总有些记忆伴随成长永不磨灭,总有些人站在记忆的某个角落里守候着着重逢。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分享一起收获。

上一篇:市场检查工作报告下一篇:医院医保处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