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程标准研究论文

2022-04-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作者谈了自身对音乐课程标准的感想,并分析了课程的价值。关键词:音乐课音乐课程标准课程价值由于学习的原因,我对课程的标准有了很深的感想,音乐课程不是我想的那么简单。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音乐课程标准研究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音乐课程标准研究论文 篇1: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音乐模块课程落地研究

【摘要】随着国家对艺术课程重视程度的提高,艺术课开始受到了学校的重视,强化相关工作的开展。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现行的艺术课程不能够满足当前學生学习需求的现状下,教育部重新修订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版本)》(以下简称“新课标”),新课标较之实验稿有了较大调整,其中,笔者有幸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回到母校“山东省潍坊第一中学”展开关于高中音乐艺术课程落地的调研活动,该校积极按照国家及教育部的要求,其新课标的成功落地实施,引发了笔者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音乐模块;课程落地;音乐学习

一、对新课标的对比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变化,学校音乐教育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从之前的边缘化课程渐渐受到校内师生的重视,开始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在青少年高中阶段心智发展的重要时期,学校作为培育学生美育、音乐素质的重要阵地之一,开展音乐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培养良好的习惯、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具有重要作用,不可忽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作为国家面向国民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学科课程标准也一定是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生活变化而不断修订,课标的完善可以更好地指导课程的发展。

新课标较之前的实验稿有了较大调整。一方面,新课标完成了从重视课程内容,到强调“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习质量、注重课程的达成手段和质量监控的完善;另一方面,新课标相比之前的实验稿更加完整,体现在课程的规划涉及了普通高中学生、专业高考生、特长高考加分生等不同学生群体的学习需求,从三个维度覆盖校内不同学生层面。

(一)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

学科核心素养对全部教学活动具有引领作用,是此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与课标修订的一大亮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并适应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音乐学科之中,该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是由跨学科核心素养在音乐学科中的具体化而得来,是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后所习得的关键成就,体现音乐学科的育人、育美价值。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即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进一步明确了三维目标的综合内涵,使每一个目标的内涵更加明确、清晰,为今后开展音乐教学活动作出进一步的深入指导。

(二)课程结构设置的变化

为体现“丰富课程选择、满足发展需求”的课程基本理念,本次课标修订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以必修、选择性必修与选修课程这三大结构课程相辅相成,构成以培育和发展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能够直观清晰地传达给教师课标的教育诉求。实验稿中,作为必修的音乐鉴赏课程与新课标中的六个必修模块实现了平稳对接,所有高中生统一学习规定的音乐课程,将本身形式就多样的音乐课程限定在某一个课程空间里,不仅难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而且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更不能充分体现音乐学科的特点和课程的美育价值。基于此,新课标迈出了具有实质性变革的探索,实现了高中音乐课程教学空间以及学生音乐学习选择空间的双向拓展。它保留了“实验稿”原先六个教学模块为必修课程,又增设了六个选择性必修模块,另有作为选修的校本课程三大类别。必修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性课程,包含的六个模块既相对独立、完整,又相互关联,供学生选择学习。选择性必修,是为了满足有了兴趣和基础性学习的学生对所选课程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学习而准备的,其中,当然包括了今后在本科中想要继续在音乐这条路上发展下去的学生为了满足艺考学生的实际需要,促进普通高中教育与高考的对接而开设的。而选修课程则是面向具有当地特色或者学校文化自主开发的课程,由学校自主研发开设学习。这三层的结构设计,囊括的层面广泛,应对了在充分发展个性的时代下,普通高中大部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二、调研学校的概况

山东省潍坊第一中学位于美丽的山东潍坊,建校于1913年,学校历史悠久,理念先进,拥有很多专业素质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相继被评为省重点中学、省规范化学校,并成为山东省首批艺术教育师范学校。

(一)学校艺术教育概述

该校共进行两次改革并在持续发展中,2008-2016年进行了第一轮艺术学科课程改革,以艺术等少数学科作为起点,打破传统授课模式及授课内容的试水期;2017年,在潍坊市教育局倡导下,该校开启了第二轮艺术学科课程改革,全面推进高中艺术课程体系,呈现完整性、可选择性、注重质量监控的新探索。针对山东省潍坊第一中学艺术学科教师较多,艺术学科教学资源相对宽裕的特点,该校实施新课标“校本化”,开设了面向全体学生的音乐必修和选修课程一,面向音乐专业生的选修课程二,以及针对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和高考艺术特长加分学生的特需社团课程,形成了良好的艺术学科课程梯度性,充分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艺术学习需求,调动了艺术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能够以更为积极的态度投身于教育工作中,合理优化全校的艺术教学资源,提高师生的艺术品位。

(二)学校艺术教育课程设置及运作模式

该校将音乐、美术的各个模块规划统一为艺术模块课程,分属音乐艺术、视觉艺术和综合艺术三个学科领域,共17个模块,同时开课,为在校高一、高二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学生可根据个人对音乐或美术的兴趣自行选择报名学习。教师在原则上建议学生在四个学期内音乐、美术各选择两个模块,但不作强制要求。学校运用网上选课模式,在学期初始,同时间段上课的学生可自行在学校官网进行选课报名,根据各模块容纳人数的能力的不同,会有不尽相同的人数限制,报满即止。未能选到心仪模块的学生,可再次进行选课。

各学习时段的学生同时在艺术楼进行课堂活动,分别在自己所选课程教室上课,共四个学期,每学期每名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修其中一门,修满18学时并参加期末考核合格即可获得相应学分。

每个领域的研究深度和广度可以由多个教师合作,甚至是师生组合、生生组合进行拓展,课程的开发、实施与完善是在每个课程实施参与者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课程、教师、学生在这个生态下共同成长。

三、对新课标落地的思考

(一)继承传统

普高艺术课程应借此契机积极发展和传承本地区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在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将民族意识通过“实踐”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植入心中。

民族传统文化大到历史传统、人文风貌,小到乡音乡情、风俗习惯,是地方上一代人的精神象征。在民族文化传统濒临灭绝的时代,国家通过美育即普通高中艺术教育的方式,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提供了大面积的普及与发展通道,为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提供了更多的支撑。将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学校艺术课程是一个需要在校教师一同齐心协力思考筛选、研究课程上课方式的过程,不仅需要艺术老师以艺术的眼光探索课程的魅力及专业的授课方式,更需要文化课老师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助力。此课程的开设,从微观角度来说,满足了学生对于艺术修养的的需求,以一种“接地气”的方式对艺术展开追逐;从宏观角度来说,此课程的开设切切实实做到了传承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实际的行动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民族归属感。用相比传统说教式的传播和弘扬爱国情怀的方式,以艺术的、实践的小角度作为替代,学生能够从实践中更好地感知国家凝聚力。

通过本次调研了解到,以潍坊当地的传统民间艺术为例,该校以风筝扎制为民族传统工艺的切入点,在课堂中贯穿风筝的历史以及做工工艺,让学生亲自动手扎制风筝,感受传统文化,制成后校内试飞。一系列的课程设置使学生在过程中获得了满足感,锻炼动手能力的同时,在实践中真切地感受本地区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中从“风筝扎制”这个突破口上,自发地逼迫自己不得不更多了解家乡的文化,做出一只优良的、有着特色的风筝,既提升了民族自豪感,更增强了爱国意识。

(二)迎接挑战

现行高考制度对普高艺术课程的实施产生了制约,但并不意味普高艺术课程成为阻碍提升学生高考成绩的因素。

在实际的高中音乐教育过程中,大部分学校和教师由于受到高考制度的制约,迫于高考成绩的压力,依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忽略了孩子的兴趣培养和个性的养成,学生的学习成绩仍然是评价学生发展以及学校办学质量的主要依据,这样对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作为非高考科目,高中艺术课程在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心中也一直处于次要地位。而面对支撑学生全面发展的艺术素质教育,也是育人之根本,传统的教学观念剥夺了学生在该年龄段原本应通过艺术教育会更容易获得的沟通交际能力、对待兴趣的选择与判断能力等,反而限制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使国家重视的全方位教育的理念出现了无法弥补的短板。

通过本次调研,从该校2009年实行至今十几年的艺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成果以及学生反馈来看,该校每一级人数大约在1500人左右,每年上一本线的人数约900人,并每年持续增高。调查数据显示,艺术教育课程的展开,并没有影响学生的高考成绩,反而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明白“该做什么的时间就做什么”的道理,让学生掌握了时间管理,对自己的学习计划有明确的规划。学生毕业再回校交流时,印象最深刻的也是艺术课程带给他们的幸福和快乐,也促使学生珍惜文化课程与艺术课程的时间。对于此处的裂缝,不仅学校管理层及教师应该从理念上有所转变和加以重视,更需要全面化地调整对教育理念的偏差,这样才有助于弥补短板的艺术教育在普通高中的课程学习中顺利推行。

(三)展望未来

普通高中艺术课程的展开,对高中课程体系的拓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不仅提升了对教师专业技能的要求,更加强调了教师从自身角度对于各艺术模块课程主动构思并实施的态度和能力。

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它不仅需要教师在教育思想上有所转变,使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更需要教师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扩充能够同时满足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的需求。

通过本次调研发现,该校艺术教师资源相对充足,除去校国际部艺术教师共31人,其艺术教师的专业技能在全国中对比属于中等水平,因此开展艺术教育工作有着先天的优势。在面对各模块课程时,教师以在师范学院所学习的专业为主所展开,以及个别教师日常爱好为辅,摸索中进行了各模块课程的开设与授课。不仅有足够的经验与能力教授准备走艺考方向专业生的专业课程(如视唱练耳等),也能担任学校各艺术社团的组织和领导(如合唱团、民乐团、舞蹈团等)。各模块课程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与能力进行深入研究后,教师集体开会研讨教学模式,尽可能在有限的条件下做到最好。以音乐编创模块为例,该教师将日常作曲(流行曲)的经验,以浅显易懂的规则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掌握流行曲的结构和乐曲的知识点,并在课程中教授如何使用电子设备制作成曲,引导学生对音乐编创进行实践与感受,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并且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学以致用,使学生喜欢上音乐乃至成为今后人生中的兴趣之一,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同时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艺术观念。

此外,教师在工作之余会相互学习和探讨其他教师所擅长的领域,譬如老师们一起进行陶艺茶杯的制作,制作完成后一起用自制茶品进行品茶;女教师一起学习芭蕾,增进对艺术的了解这无疑增进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在此基础之上,教师需要更加重视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对更多领域有着更多的探索,这样才能给学生带来更开阔的视野和内容。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国家日益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发展,音乐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就音乐教育而言,无论是义务教育还是普通高中的艺术教育,皆处于我国艺术教育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时代发展的需求下,我们要把握机遇,积极迎接挑战,从一批批接受过良好艺术教育学生日后一生的生活中展现艺术教育的良好作用以及潜移默化的影响,推动国家的人才培养,同时,推动艺术教育向更高、更远的方向发展,为国家输送更多综合能力强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蔡梦.积极行动,迎接全社会普及美育的明天[J].中国音乐教育,2017(1):4-7.

[2]王安国.携手走进高中音乐新课程(上)——就2017年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答本刊记者问[J].中国音乐教育,2017(5):4-9.

[3]王安国.携手走进高中音乐新课程(下)——就2017年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答本刊记者问[J].中国音乐教育,2017(6):4-9.

[4]郑嘉怿.高校音乐教育改革与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研究[J].戏剧之家,2020(18):56-57.

[5]黄永玲.浅谈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J].北方音乐,2020(12):176-177.

[6]王裕晟.综合类高校音乐教育现状以及改革途径[J].戏剧之家,2020(17):153-154.

作者简介:王泓允(1995—),女,山东潍坊,硕士,职位学生,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作者:王泓允

音乐课程标准研究论文 篇2:

音乐课程标准与课程价值研究

摘 要: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作者谈了自身对音乐课程标准的感想,并分析了课程的价值。

关键词: 音乐课 音乐课程标准 课程价值

由于学习的原因,我对课程的标准有了很深的感想,音乐课程不是我想的那么简单。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材的编写是教育的基础性工作,是决定教师教育质量和合格教师培养的核心环节。要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就要做到:以新课程为向导,提高教师教育课程教材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以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为依据,构建新体系。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音乐是一种体验,这种体验是令人愉悦的,是实实在在的,它充满情感,富于理性。音乐也是一门听觉的艺术,这种艺术时时刻刻伴随着我们,不断地激起我们奋斗的欲望。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要研究课程理论,理解课程实践,首先必须对课程这一概念的含义有一定的基本的认识。但是在教育领域,课程是最杂、歧异最多的概念之一。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要弄清楚每个定义所指向的内涵,以及隐含在该定义背后的哲学假设、价值取向和对教育实践的意义,从而使学生对课程这个概念有较深入、较全面的认识,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看法。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音乐课程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学生能增强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对音乐创造活动的评价应主要着眼于创造性活动的过程。

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在实施中,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近现代和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同样应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

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以利于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应在体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建立综合评价机制。评价应包括学生、教师和课程管理三个层次,可采用自评、互评和他评等多种形式。评价指标不仅要涵盖音乐的不同教学领域,更应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以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等诸多方面。应善于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利用评价起到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完善教学管理的作用。

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素质教育价值

素质教育一直贯穿于受教育的始终,音乐课主要从素质教育的方向引导学生,音乐可激起与音响运动形式相对应的情感,使感情得以调节、净化,使情感情操高尚起来。典雅、优美、悦耳的音乐,有助于人们消除闷闷不乐的心绪和机体疲惫,使学生充分体会音乐的美感,心理健康,学习生活积极上进。

2.审美体验价值

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有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3.创造性发展价值

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

4.社会交往价值

音乐在许多情况下是群体性的活动,如齐唱、齐奏、合唱、合奏、重唱、重奏和歌舞表演等,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它有助于学生树立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成功的音乐教育不仅在学校的课堂上,而且应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对社会音乐生活的关心,对班级、学校和社会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使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得到锻炼和发展。

5.文化传承价值

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以及华夏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有助于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学生通过学习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将会拓宽审美视野,认识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09级研究生)

作者:虎聪聪

音乐课程标准研究论文 篇3: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音乐鉴赏教学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与推进,教师更注重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音乐教学作为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必须掌握的一门文体类课程,具有丰富的艺术性特色,不仅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够培养出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鑒赏水平与自身的艺术修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因此,如何在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乐感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对于学生以后音乐知识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根据实际音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初中音乐教学中乐感的培养和鉴赏教学展开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音乐;鉴赏教学

一、初中音乐鉴赏教学的内容及地位

1、初中音乐鉴赏的内容

音乐鉴赏活动其实质是对音乐作品进行的精神活动,如感受和体验音乐,对音乐进行鉴赏与鉴别的精神层面的活动。音乐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音乐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喜欢音乐,培养学生使其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从某种程度上说,初中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对学生的内心进行情感教育。在初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分两个教学步骤进行。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第二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音乐的鉴赏活动。学生感受音乐与鉴赏音乐二者息息相关,没有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就不会有学生对音乐的鉴赏。无论是在感受音乐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在鉴赏音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都会尊重每个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

2、音乐鉴赏教学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地位

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音乐中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如真挚的情感和理想的境界进行感知。同时,学生在感知音乐的同时,陶冶自身情操,使学生的情感与智慧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实现有机结合。音乐鉴赏教学不仅是音乐教育的重要教学任务和音乐教育的核心教学内容,更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指出:“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音乐鉴赏教学通过丰富有趣且具有民族性与时代性特征的音乐内容,可以直接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水平;另一方面,音乐鉴赏教学通过对学生内心情感的教育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文化综合素质的目的,为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二、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音乐鉴赏内容缺乏创新

现阶段,我国的初中音乐鉴赏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便是音乐鉴赏的内容单一,缺乏创新。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无法满足当前教学改革背景下的教学体系。同时,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部分初中学生已经接触到了多元的音乐,但对于许多音乐作品的理解不够到位,教师如果一味地根据课本内容进行教学,不仅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也达不到学生音乐鉴赏教学与乐感培养的目的。

2、音乐鉴赏教学形式单一

初中正是学生进行课程学习的中期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心理发育已经较为成熟,具备了较强的自我主观意识,而音乐作为一门充满艺术性特色的课程,主要锻炼的是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创造力。目前,教师的教学形式仅仅是延续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初中音乐教学中乐感的培养与鉴赏课教学初探学习,长此以往,学生失去了主动选择音乐的机会,从而无法引发更多关于音乐的主动思考,感受不到音乐背后蕴含的情绪和音乐的魅力,最终失去音乐学习与鉴赏的兴趣,这对于初中教学中乐感的培养和鉴赏能力的提升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

三、新课程标准下提升初中音乐鉴赏教学策略

1、促进学生思想情感上的交流

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与作品内容以及作品作者进行情感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此过程中,让学生跟着教师的引导发散思维,完成情感总结。例如,在欣赏音乐《黄河船夫曲》时,教师可以询问学生:通过作品的名字,你们能想到什么?首先从作品名字上给学生一个概括,然后在欣赏作品的时候,询问学生你们能想象到什么?有的学生会回答:听到了海浪的声音,有的学生回答听到了号子的声音,有的学生还回答看到了一群勇敢、不屈不挠的黄河船夫……这样的情感交流,能让学生在想象当中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深化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认识,提高教学质量。

2、创设音乐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传统的以教师口头讲授和口头教学的模式在极大程度上会磨灭学生对于音乐这门学科的兴趣和热情,而多媒体设备就是帮助音乐教师优化教学方式,开展深度教学的最佳工具。多媒体设备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音乐环境,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因此,音乐教师需要充分的尊重中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特点,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设备,一边播放音乐旋律,一边展示与这段旋律有关的图片、动态文字等等,比如在对《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歌曲进行鉴赏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到蒙古族的图片、视频等等,让学生在欣赏音乐时,通过多媒体设备直观、形象地了解到蒙古族地区的面貌和风土人情,教师还需要鼓励学生运用自己所学习到的音乐知识去感知这段旋律背后所蕴含的作者对蒙古的热爱之情,体会此首歌曲中所蕴含的音乐精神,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3、改善初中音乐鉴赏教学的条件

一方面,因为音乐鉴赏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本身对教学条件就有较高的要求。没有必要的教学物质条件为基础,初中音乐鉴赏教学就无从开展。学校改善音乐鉴赏教学的条件,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投入。在资金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学校可以先解决棘手的和相对容易解决的问题,如合理安排多媒体教室的使用,确保初中音乐鉴赏教学活动都可以在多媒体教室进行,以便音乐鉴赏教材教学内容的呈现。学校可以通过向音乐教师提供教学挂图丰富音乐鉴赏的教学资料,满足音乐鉴赏教学活动的教学需要。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教师开发音乐鉴赏的校本课程。音乐鉴赏校本课程可以丰富学校音乐鉴赏的教学内容,还可以提升学校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音乐虽然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中考不涉及对音乐的考核,导致学校、学生和家长对音乐教育以及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不重视。改善初中音乐鉴赏教学的条件,除了教学硬件条件的改善外,还应该包括教学氛围的改善。要引导学校、学生和家长对初中音乐鉴赏教学活动加以重视。

结束语

初中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以音乐审美为基础,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感受为首要条件进行音乐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慢慢促进学生鉴赏能力的形成,发挥应有的音乐教学价值。另外,教师还需要在鉴赏教学中树立正确的观念,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出具有较高鉴赏能力的学生,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月勇.浅述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乐感的培养及鉴赏课教学[J].新校园(中旬),2018,04:67.

[2]曲录英.音乐教学中乐感的培养与鉴赏课教学探究[J].汉字文化,2018,07:115-116.

作者:陈海燕

上一篇:制造业车间实结下一篇:图书馆学会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