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误区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家庭教育误区论文(精选5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起着直接性的影响。目前,我国家庭教育引起了家长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仍存在一些误区,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方式、内容、环境等上。从家庭教育的环境、教育者及其自身的受教育水平与对受教育者的认知三方面分析产生教育误区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孩子健康的成长提供保障。

第一篇:家庭教育误区论文

浅析家庭教育误区与对策

摘 要: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样重要。但是,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存在诸多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分析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并分析改进做法。

关键词:家庭教育 误区 对策

对于一个孩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等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但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把希望寄托于学校,寄托于老师,认为教育就应该是学校、是老师的事,在家庭教育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误区。

一、传统教育观念影响深刻,影响孩子发展。只有让家长也接受教育,方可改变观念。通过调查,发现95%的农村家长以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并且只要是做错事都有被打的可能。问家长为什么打骂孩子,答案只有一个:“不打不成器”。是呀,“棍棒底下出孝子”、“‘黄金条’下出圣人”的古训引领中国教育上千年,又怎能不使这些家长相信不打骂能出人才呢?但仔细分析,这打骂就有许多不合理之处。一个小孩第一次犯错误,他会承认错误。但如果承认了错误又要挨打骂地话,第二次犯错误要想再让他勇于承认错误就很难了。他宁愿隐瞒错误等家长去发现后被迫挨打骂,也不可能向家长主动认错后“找打”。问及大多数孩子,希望家长怎样和他们交流,他们都希望家长能以谈心的方式进行交流。而不是犯了错误、甚至不知道错在哪里就莫名其妙挨打受骂。有一个孩子现在已经13岁了,但她说出了一件不痛快得往事,在她8岁的时候,因有一天到池塘里和伙伴们游泳,回家后父亲不问青红皂白就给了她一顿毒打,打完后父亲没说为什么打他,自己也不知错在哪里,直到现在她还没有弄清楚自己究竟犯了什么错,父亲为什么要狠心揍她。我将此事问及她的家长,家长的回答令我痛心。“一个小女娃娃,怎能和一群男孩子去洗澡呢?”原来,这个当时只有8岁的小姑娘挨打受骂,是因为和一群男孩子去游泳,家长认为有点“伤风败俗”。社会发展到二十一世纪,还有如此观念的家长,又怎能使他们的教育观念一下子转过弯来呢?

作为教师,我们只有利用学校这块教育阵地,通过召开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对孩子的家长进行培训、引导,和他们沟通思想。方可使家长逐步转变教育观念。彻底抛掉封建思想的残渣。

二、金钱教育使孩子从小觉得做事应得报酬,树立金钱第一的观念。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之事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在调查中发现,有许多家长喜欢用给钱的方式鼓励学生学习和做事。有一个家长对孩子的鼓励是这样的:“考到第一名给100元,考到90分给50元,名次上升一名给30元。”这个学生的学习动力好像就是为了金钱,如果缺少了金钱的诱惑,这个孩子的学习会是个什么样子呢?并且通过了解后发现,这个孩子偶尔会作弊,如果长此以往,对这个孩子的发展必定是有百害而无一益。在他的心目中从小形成金钱第一的观念。将来很难保证他不会不为了金钱干出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来。还有一些家长,在让孩子帮着洗洗碗、扫扫地的时候,都许诺给孩子多少报酬。时间一长,只要家长喊干事,孩子第一反应就是给多少钱,和家长讨价还价。这样下去,孩子做事的动力就是金钱,有钱我就干,无钱就拉倒。孩子成了被金钱使唤的“奴隶”。这样的孩子是不会心甘情愿的做一件事情的。做为家长,只有充分认识到孩子的需要,明白给予孩子什么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才能促使孩子有更大的发展,不能一味的用金钱引导孩子。只有鼓励孩子干力所能及之事,让他们明白许多事是他们自己的事,自己应该去完成,将来才会自觉去干自己的事。孩子才会发展为对社会有用之人才。

三、溺爱阻碍孩子锻炼,无益于孩子成长。多创设“艰苦”环境让孩子吃吃“苦头”,有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现在,由于独生子女多,许多孩子处于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爱护”之下,被奉为掌上明珠,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只要他们高兴,家长要什么给什么,哪怕有时有的要求显得很无理,家长还是要满足他。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我们很难想象将来能够承担起社会重任。简单分析就可以看出,将来的孩子比我们今天所承担的责任要大得多。如果将来两个独生子女组成一个家庭,必定要赡养四位老人,他们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是很大的。如果今天过于溺爱,等到自己成家立业、父母年老体衰之时,突然压在他们头上的担子会让他们感到困难重重。他们要赡养四个老人,还有子女,还要工作,如果没有过强的本领是很难吃得消的,但如果对今天的孩子不给他们锻炼,总认为怕他们累着,怕他们干不好,明天的主要任务承担者又怎能担负起养家糊口,贡献社会的重任呢?

做为家长,必须充分认识到孩子将来所要担负的重任,为了明天孩子不被困难吓倒,请今天就给孩子创造锻炼的机会,让他们体验生活的艰辛。为将来能独担大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依赖过多的孩子,会造成推卸责任的毛病。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在调查中发现,有许多十一二岁的孩子还不会自己洗头、洗衣服,这些小事都是父母亲“包干到户”。致使有些孩子在干什么事时都依赖父母,有些家长怕孩子累着,连打扫教室这样的小事都要为孩子一手包办,长此以往,衣服脏了怪父母,没有零用钱向父母发脾气,孩子们学会的过多的是推卸责任,这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疼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如果认为爱就是什么事都包办代替,那就是孩子的不幸了,父母不可能伴随孩子一生,今天的孩子,明天必定要承擔起社会赋予他们的责任,如果不让他们从小锻炼,将来必定影响他们的发展,为了明天的建设者,给孩子锻炼锻炼吧!

总之,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说是极其重要的,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要想使孩子更好地发展,家长也要学习、更新观念、改变教育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孩子们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薛玉奎. 论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对策[C]// 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五卷). 2013.

【2】张俊杰. 论家庭教育在思政工作中的误区及对策[J]. 改革与开放, 2013(3X):177-177.

【3】宋小洋. 浅谈家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 教师, 2017(31):23.

作者:何磊

第二篇:走出家庭教育误区

走出家庭教育误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长越来越感觉到竞争的激烈,家庭教育逐渐成为热门话题,但“学而优则仕”的社会风气、“望子成龙”的期望让他们在教育观念上陷入了一些误区。孩子从一出生就意味着教育的开始,如何把孩子培养成才、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已经成为每个家长迫切关注的问题。我认为家长应与时俱进接受新的教育思路,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从而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就针对家庭教育中出现的一些误区及对策谈一些我白己的看法。

成绩好就是一切:当今社会家长对子女最关心的事莫过于其学习成绩的分数了。很多“知识改变命运”的例子让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只要能得高分就一定能成才,成绩好就是一切;而与成绩无关的事情,都不让孩子“浪费时间和精力”去做,而事事替孩子办好,甚至包括学习中本应由孩子白己思考解决的问题,使孩子越养越懒,缺乏意志力和主动思维的能力,不利于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性格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更不用说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了,这也是孩子学习被动和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 教育孩子的主体是学校:很多家长认为,学校就是专门教授知识、教育孩子的,家长只是辅助和补充。但历史上并不是先有了学校才有家庭教育,而是在家庭教育已经显得不够时,才发展了专门传授知识、技能的学校。而随着学校的发展,人们便把教育的大权让给了学校,殊不知没有家庭教育做基础的学校教育,只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育婴堂”。家庭教育不仅是基础,而且是主导,其他都是辅助,都是补充。 教育就是教授知识: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家长们高度重视孩子的教育,“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让更多的家长加入了早教的队伍,孩子学习越来越低龄化,大多数幼儿园都开始了拼音、识字、英语等课程,老师教的都是所谓的“知识”,评价“优秀学生”、“差生”也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标准;对于家长来说,孩子的成绩就是衡量教育成败的标准。教育当然要传授知识,但是仅有知识是不够的,知识只是老师与孩子交往的一个中介,一个载体,而不是唯一目的。

树立正确的家教观:明确教育目的,让孩子白然生长;法国教育家卢梭主张白然教育,提出教育必须遵循白然,他的教育目的是培养自然人。这种白然人“既不是武官,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人: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人,他在紧急关头,而且不论对谁,都能尽到做人的本分”。这对于如今功利化严重,道德底线下滑的社会大环境,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培养好的亲子关系:家庭教育是指孩子在家庭中从父母、长辈的言传身教及家庭生活实践中受到的有意识的影响,它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起点和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且是对其一生影响最大的老师,随着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培养好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课题。

培养好的学习习惯:所有家长都知道,“习惯决定孩子命运”、“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些都说明了培养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孫云晓教授特别强调:“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而培养健康人格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从培养行为习惯做起,我们抓住了培养行为习惯这个根本,就抓住了家庭教育最有效的一条途径,这就是我们家庭教育最基本的任务”;“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可怎么培养好习惯,很多家长不学习是模糊的。

总之,改变中国教育,要从改变家庭教育开始。因为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土壤,改变家庭教育土质,是一切教有改革的起点。“教育最重要的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心性的养育、习惯的养成;最好的教育永远只能由家庭提供,家庭是最好的学校,家是最好的教育现场。”而家长的任务就是教育子女,有任何困难我们都不能逃避这个责任,只要怀着“共同成长”的信念,不断学习,就一定会改变,因为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教育我们自己的过程,我们也因此可以享受到教育过程中的无限乐趣,以实现白己的人生价值。

作者:郝海燕

第三篇: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及其对策

摘要 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起着直接性的影响。目前,我国家庭教育引起了家长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仍存在一些误区,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方式、内容、环境等上。从家庭教育的环境、教育者及其自身的受教育水平与对受教育者的认知三方面分析产生教育误区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孩子健康的成长提供保障。

关键词 家庭教育 教育者 家庭环境

“家庭教育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由父母及家庭中的其他年长者对子女及年幼者施加的教育和影响。”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在人的启蒙、成长、成才中所起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良好的家庭教育会使人终生受益。目前,家长越来越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但在教育过程中仍存在不少误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性格形成、行为举止、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因此,如何正确实施家庭教育,进而促进子女健康成长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1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

“虽然中国人现在已经很重视家庭教育这一途径,但由于人们头脑中传统的封建意识根深蒂固,加之封闭式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又特别深,所以我国目前的大部分家庭教育仍处于朴素的、自发的、随意的阶段,科学的、系统的家庭教育还很不普及。旧家庭教育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1在教育观念上的误区

目前,大部分家长认识到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然而在教育过程中,多数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仍然陈旧。许多父母总是将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全部给予自己的子女,认为给予孩子最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就是对子女的“爱”,而忽视了子女真正的想法和想要的东西。这种思想来源于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思想,同时也受到当今社会不正当的竞争理念的影响,因此,当今社会不自觉的形成这样一种风气,即父母总是不计成本的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给孩子穿最贵的衣服,吃最好的食物、买最好的玩具,上最优的早教、幼儿园,参加最好的培训班等等。在孩子成长中总是时时刻刻关注着孩子的一言一行,深怕孩子摔倒,父母总是想当然的照顾、保护孩子,对他们抱有很大希望,期待他们无论在学习上还是毕业后,都能具备超强的能力,成就美满的未来。但事实上却总是事与愿违。家长操碎了心,往往为孩子付出了一切,孩子却变得越来越叛逆、逃课、早恋、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追求个性自由等等。从整体的家庭教育视角来看,这样的结果是必然的,因为父母总是为子女安排好了一切,而忽视了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交友等习惯。在日常生活中不重视培养子女自强、自重、独立思考等优秀的品格,孩子很难在短时间内会有所突破。

1.2在教育方式上的误区

“调查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素质、生活习惯、学习行为、各项能力等的发展有直接影响,是影响其心理健康和人生成就的重要因素。”一是过分保护子女,近年来,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把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与要求当作对孩子的爱,忽视了父母自己作为家庭教育中的教育者对孩子的尊老爱幼、谦虚礼让等德行品格教育的职责;二是对子女过分干涉,很多家长总是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强行寄托给孩子,没有考虑到孩子自己的需求与想法。虽然父母给予了孩子生命,但子女有自由来选择适合的生活方式和理想目标;三是鼓励孩子的报复行为,鼓励和赞赏孩子的报复性行为,极易使孩子忽视自身的错误,进而形成自私、崇尚武力等的不良品质。

1.3在教育内容上的误区

在这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更加急切,再加上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对孩子寄托了很大的期望。主要体现在对孩子的教育内容规划不够科学,家长只是凭借自己的意愿或者经验来给孩子制定计划,并没有遵循孩子的实际情况;甚至有的家长一厢情愿的进行攀比和跟风,看到别人的孩子在学什么,也要求自己的孩子去学,完全不尊重孩子的意愿,强制孩子学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东西,结果造成孩子的特长没有发挥出來,也没有学好父母安排的课程。进而使孩子形成一种逆反心理,扼杀了孩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4在教育环境上的误区

有些家庭因为教育者自身素质比较低,家庭收入水平不高,生活环境比较差等原因,在家庭内部总是引起一系列的家庭矛盾与纠纷,家庭内部人员关系不和睦,争吵不断,忽视孩子的感受与意见,这样的生活环境,必然影响到孩子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同时,家庭文化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成长。许多家长忙于在外奔波,以为只要满足孩子物质方面的需要就可以了,不重视孩子心理方面的需要,忽视了对孩子精神上的观察和体贴,更不注重家庭中文化氛围的营造。可想而知,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孩子的心理、品德等方面的健康成长与完善一定会受到严重影响。

2家庭教育误区的原因分析

在家庭教育中,家庭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家庭教育的好坏、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健康发展。

2.1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

“著名心理学家丹尼什把孩子的成长生动地比喻为一棵树的生长:心里就像树根一样,虽然看不见,但却非常重要;看不见的部分关系着一棵树的高大强壮,关系着一个人的生存发展。他指出,树根的成长期是五年到十五年,十五年后才是树干与树叶的成长,一个孩子心理建设的重要成长期也是在人生的头十五年。”由此可见,家庭对子女心理健康发展及其成长的重要性。家庭成员问关系和睦民主、互助互爱、相互理解与尊重,让孩子生活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从小耳濡目染,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待人待物的习惯,进而具备谦虚礼让、自强独立等优秀的品质。目前,社会的迅速发展不断地冲击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及习惯,一些家庭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矛盾冲突也层出不穷。

2.2教育者自身水平的影响

父母作为家庭教育中的教育者对子女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的健康发展,都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家长自身要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严格自律,为孩子树立榜样。同时营造积极健康的生活、学习氛围。如果父母待人宽厚、真诚,性格积极乐观、勇于奋斗等,他们的这些性格、品质就会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地感染到子女,让孩子们形成健康乐观的品格;相反,如果家长自身素质比较低,总是不顾场合的发牢骚、埋怨不公,对家庭成员中的其他人言行粗俗、自私自利等,不能树立很好的形象,就会在孩子成长中无形地形成消极的心理暗示,久而久之孩子的身上也会折射出他们的影子。

2.3对受教育者的认知具有局限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鸿沟渐渐拉大,很多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还习惯用陈旧的教育方式。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往往认为受教育者只是接受教育的主体,而忽视了受教育者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独立的个体。因而,家长要不断学习与沟通,摆脱陈旧的教育观念,充分地了解孩子身上的优点及特长,根据孩子的爱好与特长来规划孩子的未来,而不是一味的要求孩子按照自己安排的道路走下去。现在的孩子与父母当年享有的物质条件、所处的学校社会环境等都有着很大的差别,积极主动了解现代孩子的心理需求及生活圈,可以促进与孩子的交流沟通,从而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心理和生活、学习方式。

3走出家庭教育误区的对策

“现在很多研究已经证明:儿童良好的性格特征、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以及对待世界的态度看法,都是在父母平时点滴交流沟通中形成的。”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特别要做到以下几点:

3.1营造积极、和谐的家庭环境

人的思想经验总是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生存的环境。因此,良好的家庭氛围有益于家庭成员每一个人的健康,在温馨、和谐的家庭中,更能让孩子不自觉地学会尊老爱幼、谦虚宽容等的优秀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家长应该重视家庭环境的构建,积极营造一种和谐的人文家庭环境,不仅要重视孩子理论课的学习,还要多方面的培养孩子的气质、兴趣和能力。加强家长自身与孩子之间的沟通、理解与交流,充分满足孩子的归属感、尊重感与成就感。同时,家长也需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提升个人素质,增强终身学习的观念,扩充和更新知识,了解孩子的心理世界和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法,用全新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进而营造健康的家庭文化教育环境,给孩子的成长提供坚实的保障。

3.2善于用赏识的教育方式

家长要不断革新旧的教育观念,看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善于赏识孩子。在教育中并不只是在孩子犯错误时要矫正孩子的错误,同时要主动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秀品质和特点,并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培养孩子的这些优秀品质和爱好。“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是有心理学理论依据的。家长对孩子的评论都会影响到孩子的自我评论与发展。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做了值得表揚的事情后,要善于发现并开口表扬孩子的行为。

3.3尊重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父母应该理解和尊重孩子,主动与孩子沟通,在理解的前提下,相互交流观点,尊重孩子的个人想法,同时抓住时机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不是强行让子女遵循家长“设计”的道路,要明白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选择的权利与自由。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多与孩子相处,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多与孩子进行良好的互动,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为孩子着想,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和变化。另外,教导孩子时,说话要有“含金量”,使孩子心悦诚服的接受你的观点与建议,而不是在孩子耳旁唠唠叨叨地不停的讲,这样反而会起到反作用。也要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情绪,使他在今后成长中遇到困难后仍能够坚强面对。

3.4注意观察、学会判断孩子的心理变化

父母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变化,判断孩子的心理问题。孩子的异常心理通常主要表现在情绪、行为和心理等三个方面。在情绪上主要体现为易怒、恐惧、焦虑等;在行为上往往有行为异常、注意力难以集中、离群独居等;心理上容易患自闭、抑郁等疾病。父母发现孩子在这三方面的异常时,要及早采取措施和行动,积极开导和合理引导。严重者采取相应的心理治疗方法,帮助孩子及早走出心理上的困境。成就其健康、快乐的一生。

作者:张婧 杨华祥

第四篇:探究幼儿家庭教育误区与应对策略

摘 要:本文主要以探究幼儿家庭教育误区与应对策略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前幼儿家庭教育误区,从研究教育方式方法认识说教和体罚的关系,紧跟时代发展脚步,尊重孩子的个性、增强道德教育,帮助孩子塑造健全人格;立足幼儿园教育,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并结合幼儿教育经验,合理使用新兴教育方式深入探索,目的在于提高幼儿家庭教育质量,为幼儿塑造良好品格做铺垫。

关键词:幼儿 家庭教育 误区 应对策略

对于幼儿发展而言,加强幼儿家庭教育十分重要,其不但能够保证幼儿健康成长,还有助于塑造良好品格、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因此,通过行之有效的方式将其实效充分发挥,以便幼儿家庭教育水平提升到新高度。本文主要分析幼儿家庭教育误区与应对策略,具体如下。

1.探究幼儿家庭教育误区

(1)家长期望过高,影响幼儿健康发展

诸多家长从孩子一出生开始就计划好了他们的未来,希望孩子能按照自己设计的道路发展,很少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身心特点等,忽略孩子身心发展特点。超负荷教育使大人和孩子都很疲惫。还有家长觉得学前教育是向孩子传授知识,以识多少字、背几首诗来判断孩子是否聪明,为此让孩子死记硬背。这些不符合实际要求,孩子的身心遭受巨大压力,导致孩子自卑心理出现。

(2)缺少认识,重智轻德,致使幼儿发展片面

一些家长由于对幼儿教育学与心理学认识不足,未意識到幼儿阶段孩子心理发展对以后成长的作用,觉得孩子小,不用进行前期教育。此外,当前还有部分家长认为学前教育是智力开发,重视知识学习,忽视学习习惯与品德教育。

(3)家庭教育方法不良,为幼儿身心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在教育理念缺失的情况下,家长的教育手段与方式会致使学前教育过于严厉或过度宠溺。给幼儿身心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让幼儿过度依赖家长,或是家长过度放任幼儿。

2.幼儿家庭教育误区的应对策略

(1)研究教育方式方法,充分认识说教和体罚的关系

教育方式有很多,但是总结起来就是体罚和说教。体罚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不良教育方法。但对幼儿适当的体罚是在所难免的,需合理运用。幼儿的很多行为,家长重在明理,而并非发号施令。但是劝阻无效运用体罚的方式也是可行的。此外,若是孩子有进步,需顺势诱导,给其奖励,取得良好效果。

(2)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尊重孩子的个性

幼儿虽然年纪小,但是有属于自己的世界,家长做事不能太武断,不能用逼迫或是命令的方式开展教育。需要紧跟时代发展,同孩子及时沟通、交流,掌握孩子心理与精神需求。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家长需要多注意并大力支持他的兴趣与爱好。

(3)增强道德教育,帮助孩子塑造健全的人格

无道德感的人就算学问再多,也无法成材。而很多家长只注重孩子智力开发,忽略道德规范教育。实际上,家庭为孩子步入社会的起点,其主要任务就是对孩子开展道德教育,让孩子能够尽快适应社会生活。家长需重视在智力开发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教孩子如何做人。

(4)立足幼儿园教育,树立正确的育儿观

家长需通过家长会与幼儿园的指导,掌握幼儿教育规律与特点,了解幼儿最新动态,转变以往单一的育儿理念,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在现实生活中多肯定、少批评,学会利用赏识方法;给予幼儿尊重,同幼儿有关的事情,需多和其商量,让其感受到自己和父母的位置是平等的;加强幼儿同人交往的自信心,让他们乐于接受有价值的建议。

(5)结合幼儿教育经验,合理使用新兴的教育方式

优良的家庭教育经验是逐渐累积起来的。例如,需积极评价孩子行为,给予肯定,经常性的表扬与评价能够帮助孩子恢复自信,将事情做得更好;为孩子制定的目标要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的要求也是孩子努力后能够实现的;家长需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自学做家务,提高合作精神与实践能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增强幼儿家庭教育势在必行,其不但与幼儿整体素养有关,还同幼儿之后全面发展有莫大联系。基于此,相关人员需加大幼儿家庭教育力度,促使其存在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出来,为我国现代社会培养并输送优秀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洪成,宋立会.论清末学前教育立法——以《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为中心[J].河北法学,2017.35(12):36-49

[2]孙凯丽.学前教育中的家庭教育浅谈[J].课程教育研究,2017(13):51

[3]常亮,曾彬.一种以家庭教育为中心的学前教育办学格局构想[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29(01):116-11

作者:唐贞兰

第五篇:解析幼儿家庭教育之心理误区

【摘要】当前幼儿家庭教育中存在着不少误区,影响着家庭教育的质量和导向,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分析,以利于正确幼儿家庭教育理念的确立。

【关键词】幼儿 家庭教育 心理误区

心理误区即错误的理念和错误的思维方式。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施教者,幼儿家庭教育中的心理误区也因而主要指家长在家庭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上和偏差与失误,它往往是造成幼儿家庭教育心理问题的根源。幼儿家庭教育中的心理误区主要有如下表现:

一、私有性心理

私有性心理的具体表现就是家长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随心所欲地支配孩子。这种支配不仅表现为生理上的支配,而且还表现为心理上的支配,孩子成为父母的附属品。由于家庭教育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是“前喻文化”的产物,孩子就很容易成为父母的私有财产。于是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往往只注重自己的愿望或意见,而忽略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所应有的正当要求与合理愿望,这样就遇到了对孩子全面占有(身体、情感、时间、时间、权利、义务)和孩子作为独立意义上的社会人的矛盾冲突。在这对矛盾中,父母一方总是占有主导地位,而孩子一方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孩子只能按照父母的意志办事,从而导致家庭教育中一系列的“过度现象”,如过分溺爱、过度保护、过度替代、过度期望、过度教育等不协调的现象。当孩子不愿接受这类过分的要求,并以不同的形式对各种“过度现象”表示反抗时,父母就又会产生一种难以言状的“失落感”,感到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失去了精神支柱。而为了避免这种“失落”,反过来又强化这一系列的“过度现象”的矛盾斗争。由于幼儿在年龄与能力上的局限性,他们也就特别容易受到家长全权的、随意的支配,从而丧失独立性,养成过分依赖他人的个性。由家长私有心理所导致的这些教育问题会影响到幼儿今后一生的道路。而且家长的私有性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其他心理误区产生的基础。

二、情绪性心理

情绪性心理是由父母情绪、心理波动而导致对幼儿教育的不良影响。情绪作为一种心理活动,人人皆有。人的活动自觉的或不自觉的受到某种情绪的支配,具有不稳定的特点。一般情况下,越是同主体密切的人与事,受情绪因素的支配性也就越大。这就决定了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和教育,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情绪因素的干扰,从而导致家庭教育中的某些问题。父母的情绪有高有低,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父母有节制的情绪流露,会使孩子从中感悟或学习到许多做人的道理,并有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而父母自由的情感宣泄,则会产生许多教育问题。尤其是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的幼儿,由于父母情绪的影响对象只有一个孩子,因而比多子女家庭更为集中,产生的影响也就更为深刻。

三、主观性心理

主观性心理具体表现在家长不能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客观地评价孩子和要求孩子。家长完全以其主观的意志选择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从而导致家庭教育的种种非理智性行为。例如,在家庭教育中经常出现无视孩子的兴趣特点,不切实际地把孩子看成是音乐家、文学家、演员的料子,盲目地进行智力投资,进行强制性的灌输教育,使孩子苦不堪言。早在我国古代,明代的教育家王守仁就指出:“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子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主张重视儿童兴趣。根据现代心理学统计资料表明,儿童持续书写的时间明显地受到年龄的限制。6岁儿童仅为5分钟,7岁为10分钟,10岁为12分钟,12岁为20分钟。而家长往往按其主观意愿对儿童提出过高的、不理智的要求,这种过度的教育要求很容易造成儿童某种心理障碍。此外,家长不能客观地评价孩子,则是家长主观性心理的另一种表现。这种表现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过高估计自己的孩子,放大优点,无视缺点,经常放弃教育,惯宠孩子,养成孩子诸多的不良行为习惯。二是过低地估计自己的孩子,总是指责,批评孩子,严重损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一旦发现孩子有了缺点,就无限夸大,甚至用威吓、体罚的方法对待孩子,结果造成孩子极大的心理压力。

四、虚荣性心理

虚荣心理主要表现在把孩子作为一种炫耀的工具,从而满足自己虚荣性的心理需求。应该说爱子之情,人皆有之,希望自己的子女在各方面都表现得突出,成为人人夸奖的好孩子,这种心理非常正常。如果把这种情感转化为对孩子热情和科学的教育,从而帮助孩子在各方面得到发展,那么这种舔犊之情无疑会成为家长更理智,更科学,更富有情感地培养孩子的动力。但是,如果这种爱子之情是基于一种炫耀心理和虚荣心理的满足,就往往会走向反面,产生完全相反的结果。虚荣心,是追求表面光彩,表面炫耀的一种心理活动。虽然虚荣心也可谓人皆有之,但如果把它作为培养孩子的指导思想,那就有害无益。家长的虚荣性心理,对幼儿说,影响更大,首先,容易造成孩子不诚实的行为,从而形成了与他人正常交往的诸多困难。其次,破坏了幼儿的心理平衡,因为他所期望的东西和一个年幼儿童的实际不相符,这样又会使幼儿经常处于一种掩饰的状态,当被戳穿后,又会造成幼儿的自卑感,甚至会对自己失去信心。

五、补偿性心理

补偿心理在家庭教育中主要表现为许多家长自己感觉失去的太多东西,千方百计地要在孩子身上加以补偿,因而很容易使家长失去教育的理智。例如现在的年轻父母,由于历史的原因,经历的坎坷,感觉自己失去太多了。一旦当了父母,就把希望全部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并希望他们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享受得好,接受教育好,将来工作好等等,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以此作为教育的指导思想,一味地给予孩子过度的溺爱,即用这种补偿心理来代替家庭教育,必然会导致儿童强烈的物质欲望等问题。而且这些问题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变得更为严重。而在幼儿一旦形成了这些教育问题,不仅会对他们现期的发展带来诸多的不利影响,而且还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

六、侥幸性心理

侥幸心理在家庭教育中表现为不能理智而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孩子,不能及时地对孩子进行教育,甚至对孩子放弃教育。明明看到孩子有这样那样的错误行为,却会侥幸地认为,孩子还小,长大了就会好的。岂不知人的性格、品德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否则就会贻误孩子。颜之推在他的《颜氏家训》里曾说:“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主张及早施教。侥幸心理经常使家长对孩子的现实行为及其发展趋势缺乏客观的把握,从而形成一种非客观心理态度,并且不能对孩子进行及时的、实事求是的教育。

造成幼儿家庭教育心理误区的原因多种多样,既有社会文化的根源,也有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既受到当前社会风气的影响,也受家长自身素质的限制。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社会文化根源使幼儿家庭教育确立的是道德取向而非心理取向。

2.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使幼儿家庭教育忽视儿童天性。

3.当前社会风气的影响使幼儿家庭教育带上功利色彩。

4.家长自身素质的限制使幼儿家庭教育带上非理性色彩。全面了解造成幼儿家庭教育心理误区的真正原因,能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走出误区。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教育文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2]唐淑,钟昭华.中国学前教育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3]颜氏家训[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作者:赵新

上一篇:建筑节能设计论文下一篇: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