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发展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银行发展论文(精选5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网络银行是指没有分支银行或自己的自动柜员机,仅以网络作为交易媒介,提供网上支票账户、网上支票异地结算、网上货币数据传输、网上互动服务、网上个人信贷这五种服务中至少一种服务的金融机构。

第一篇:银行发展论文

发展中小社区银行及民营银行

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一个逐步开放、全方位竞争的银行业格局正在形成。但从总体上看,目前中国的银行体系仍然高度集中,近60%的存贷款增量被几大国有控股银行掌握,中小银行太少,县域经济和农村地区银行服务严重缺失,金融服务水平低下,金融机构布局极不合理,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严重不足。因此,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打破银行垄断,大力发展中小社区银行、民营银行成为一种共识。

适当降低准入门槛,加大引入民营资本,大力发展中小社区银行、民营银行,通过银行产权主体多元化、市场化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银行体系的整体运行效率,更好地通过普惠金融发展服务社区、服务实体经济、服务民众,应该成为今后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战略举措和工作重点。

当前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中小商业银行总体实力较弱;二是三农金融、县域金融严重缺失,金融服务水平低下。近年来,随着五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资金的逐利性不断加大,五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主动收缩了县以下分支机构,从而出现信贷重点向大中型优势企业、上市公司倾斜的趋势;三是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依然难以得到满足。

与国际发达的金融体系相比,美国银行业是先办区域性的小银行,不允许跨州吸收存款和贷款,再进行跨区域经营。所以其现在仍有很多区域性小银行存在。而中国银行业是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金融体制转变而来,先建立一批全国性的大银行,再转成商业银行,这使得加大银行体系市场化改革,引入民营资本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道路。目前来看,建立一套有效的民营资本准入、监管和退出的法规,并引导城商行形成体现自身特色的经营理念和符合实际的市场定位,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完善,这应成为当前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工作目标,抓紧改革。

一是建议全国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增新型中小社区银行、民营银行3-5家,深化银行体制改革,多办小微民营银行。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加大引入民营资本,大力发展中小社区银行和民营银行,大力支持小微企业、“三农”经济和县域实体经济发展,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使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之树。政府要选择性地以区域性重点地域或专业性重点机构为试点,逐步、适当降低金融准入门槛,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参股或主导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中小商业银行和社区银行及各类中小金融机构及新型金融组织。鼓励民间资金参与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等正规民间金融的改制。尤其针对我国目前金融布局不合理,中小企业和农村金融服务严重不足的现状,要加快建设和完善社区金融服务组织体系,着力构建社区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和组织发展。

二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强化管理,完善风控,为中小民营银行健康发展打好基础,特别要强化中小民营银行内部管理,防范民营金融机构经营过程中的种种风险。

三是加强审慎性监管,建立分层监管体系,加快存款保险制度等风险防范机制和市场退出机制的建设。对于中小商业银行的市场准入的开放和其监管要并行推进,根据中小商业银行和社区银行的运营特点,建立多层级监管体系。要不断完善金融监管措施,针对不同类型的民营金融机构,其不同经营特点,建立个性化、差异化的监管指引,实施分类、分层次的差异化监管政策。对不同风险程度的金融机构采取有区别的监管措施,明确监管的重点领域、环节和对象,防止出现中小商业银行的监管空白,保证其稳健运行,更好支持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最大限度实现普惠金融服务。

作者:赖小民

第二篇:中资银行私人银行发展之路

回首过去的五年,中资银行借鉴外资银行在私人银行的运作经验,结合中国本土高净值客户的投资需求和行为特点,使国内私人银行领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高净值客户在经历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他们更加明确了资产增值的目标,虽然投资需求变得更加强烈,但是投资理念却更加科学合理。近年来,中国金融体系改革速度加快,在这种趋势之下,建立私人银行中心成为各家商业银行经营及业务转型的重要选择。从中国银行业市场状况来看,各家中外商业银行均马不停蹄地加快自身私人银行体系建设,截至2011年末,设立私人银行部门的中资商业银行已达到11家。本文介绍中资银行私人银行业务五年来的发展成果,并以中国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三家具有代表性的私人银行业务为主要介绍对象,供国内同业参考与借鉴。

国内私人银行的发展现况

2007年3月28日,中国银行私人银行部在北京、上海两地开业,成为国内首家设立私人银行部的中资银行,填补了中资银行在私人银行领域的空白。此举引发了中资银行的连锁反应,同年8月6日,招商银行总行私人银行中心成立。两天之后,中信银行私人银行中心成立。此后,多家银行开设私人银行业务。

在2007年,各家银行的私人银行客户数量不多,大致在几百人左右。各银行借助在传统业务中积累的庞大客户群,并且随着高净值人群规模逐年扩大的趋势,经过五年的经营,不断扩展中国私人财富管理市场,使得私人银行客户数量和管理总资产规模快速增长,同时私人银行的品牌效应已经形成。截止到2010年末,中国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建设银行和民生银行六家中资银行拥有私人银行客户数量总数达73164位,年均增长率为55.1%;管理总资产的规模为13177亿元,年均增长率为51.57%。由此可以看出,中资私人银行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目前中资银行私人银行业务主要采用两种组织运营模式:一种是“大零售”模式;另一种是“(准)事业部”模式。这两种模式的都是要解决如何将私人银行与零售业务区分开来,以及如何保持私人银行独立性和协同性。两种模式既有差异化,又有相同点,每家银行在实际运营中又具有不同的特点。从现在的情况看来,在私人银行的组织模式上中资银行还没有形成可复制的模式,还需要更多元化的尝试和探索,完全照搬境外金融机构的做法,在过去几年的经验中已遭遇瓶颈,或许选择外资背景第三方顾问集团来诊断,更能尽快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

中国银行 依托全球网络优势

中国银行是国内首家推出私人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成为第一家设立部门专为顶级富豪服务的中资银行,服务对象确定为个人金融资产在100万美元以上的客户。

在全面的全球服务体系和完善的全球网络布局下,中国银行积极拓展私人银行业务。通过多重叠加服务模式,中行私人银行为高端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元化、个性化的全球服务。目前,中行已在全国19个重点地区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并在香港、澳门等地建立私人银行海外服务机构, 2011年,中行私人银行客户数增幅超过70%,管理客户资产规模超过人民币3000亿元。

从事业部向大零售模式转变,实现私人银行专营网点

成立之初,中国银行与RBS(苏格兰皇家银行)合作尝试事业部,采用该模式基于两点考虑:一是私人银行应该通过竞争,努力发展本行以外的新客户,而不是通过依靠吸收存量客户;二是实现私人银行业务的独立核算,进而可以开展中外合作。不过,中国银行私人银行部最终放弃该模式,开始启用“大零售”模式。总行私人银行部门成为个人金融部下属的二级管理职能部门,负责指导分行私人银行业务,各地私人银行分部则由分行管理。在大零售模式下,依然存在私人银行与零售银行争抢客户资源的问题,因此,建立科学的利润分配机制是关键。待实现从支行开始的私人银行业务领域从“利润中心”向“销售、推荐、服务终端”的转变后,将私人银行分中心或分部与依附支行相剥离,转为专营支行。目前,中行北京私人银行部已经实现了这一转变(本身即是一家支行,且不承担除私人银行以外的业务),并且已经开始盈利。这为中国银行私人银行进行专业化管理和垂直管理做好了基础。

“1+1+1”的专业服务模式

中国银行私人银行的服务模式为:一位私人银行经理(PB)+ 一位私人银行投资顾问(IC)+ 一位私人银行家助理(PBO),共同为客户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金融资产管理服务。

在倾听客户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客户的需求,达成客户的理财目标。私人银行家都经过国际项目培训,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了解客户资产状况,了解客户的配置要求,了解客户对风险的承受程度,从而与投资顾问专家共同为客户量身制定专属的财富管理解决方案,并为客户选择合适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进行投资,在控制风险的条件下为客户创造收益。

做私人银行客户的管家与军师

私人银行更强调资产管理能力,业务范围更广,金融产品的复杂程度更高,它是以面向高净资产客户提供的顶级专业化的一揽子金融服务。 中国银行私人银行具体服务内容包括:核心产品、量身定制的金融投资产品、双币存款、固定收益产品、本外币结构性产品、人民币资产管理计划、集合资金信托计划、QDII、精选基金、定制保险、高端个人综合授信贷款产品、零售银行精选产品、全新的专业化投资咨询服务等。中国银行私人银行充分利用中银旗下的商业银行、投行、基金和保险的优势;国内同行领先的全球服务网络,国际化运作经验;率先建立领先国内的服务中高端客户的三级财富管理体系,实现多元化平台操作。

除了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外,中国银行私人银行还拥有医疗健康、贵宾礼遇等一系列增值服务。此外,中国银行私人银行还可为客户举办各种与其生活品味相匹配的主题活动。如关注客户及其家人的健康,特邀知名专家上门面对面交流;与客户的家人一起参加有趣的“家庭日”活动;适合客户品味的私人酒会和主题沙龙;充满激情与挑战的私人户外活动;饱含时代色彩的寻梦之旅;深入挖掘中华文化遗产的国学精粹赏析;风趣雅致的古玩字画和西洋油画鉴赏,等等。

由国际知名财经杂志《欧洲货币》主办的年度“全球私人银行和财富管理调查”评选结果揭晓,中国银行再度荣获“中国最佳私人银行”奖项,这已是中行连续五年获此殊荣。此外,《亚洲金融》、英国《金融时报》、《和讯网》和《21世纪经济报道》等境内外权威专业媒体均授予中行2011年度“最佳私人银行”奖项。

工商银行 借助零售业务优势

自2008年3月27日成立国内首家持牌经营的私人银行业务专营机构――工商银行私人银行部以来,工商银行积极整合集团内外部资源,针对私人银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包括财务管理、资产管理、顾问咨询、私人增值以及跨境金融等在内的全方位金融资产服务。

目前,该行的私人银行服务机构已达14家,服务范围覆盖了中国大陆主要经济发达区域以及香港地区。截至2011年底,工商银行服务的私人银行客户超过了2.2万人,管理资产超过4345亿元人民币,均居国内同业首位。

坚持“事业部”模式,实现私人银行盈利

工商银行私人银行部2008年3月获得了中国银监会颁发的国内首家私人银行试点牌照并尝试事业部制运营,但在具体组织体系构建中也没有照搬外资私人银行的模式,而是以授权的方式与分行合作开办私人银行分部,客户资产、人员、利润基本尊重分行管理,因而整体运行平稳。工行私人银行拥有专门牌照,客户由私人银行和个金双线维护,私人银行签约客户的帐户体系和交易介质都不变,私人银行客户资产双向计量,私人银行的收入按照客户簿记当地分行。同时,私人银行部自成体系,各分部直接对总部负责,与当地分行是联动发展的关系,而没有行政隶属的关系,承担直接服务客户、外拓客户、渠道推动三方面职能。虽然工行的私人银行是准事业部机制,还没实现独立核算,但从内部管理会计的角度来统计,已经开始实现盈利。

在“大个金”背景下,开展“1+1+N”模式

工商银行在 2006 年宣布:“把零售银行业务作为全行的关键业务领域,同时要从传统零售业务向以理财业务为核心、财富管理型的现代综合理财服务战略转型。”努力“打造中国第一零售银行”。工商银行提出了构建“大个金”经营格局的实现战略转型思路,即,整合全行所有的个人金融资源,增强零售业务的协同创新和综合发展能力,最终形成对客户的统一服务平台。

工商银行私人银行总部设在上海,服务对象为资产在800万人民币以上的客户。与其他大多数银行一样,工商银行私人银行的服务模式采用的是“1+1+N”模式,即财富顾问+属地客户经理+后台支援团队。

注重产品创新和盈利能力

工商银行私人银行除了利用外部机构的产品供给,自身还进行理财产品创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客户的世界需求。在国际市场类产品方面,信用倒挂结构化理财产品和QDII专项代客境外理财产品的推出,实现了银行内多部门联动进行产品创新。除此之外,工行还推出了两款分别投资于债券基金和新兴市场股票基金的主动管理FOF产品,从产品线上填补了工商银行境外固定收益产品的空白。

除了常规理财产品,该行还拓展了另类投资领域,推出了酒类理财产品,不仅提高了产品的社会影响力,也为客户提供了兼具投资、消费、收藏功能的理财产品。在复合类理财产品方面,工行也进行了尝试,创新推出了商品(黄金)复合理财产品和嵌入保险类复合理财产品,较好地丰富了产品功能,延伸了客户服务的外延。

工商银行私人银行的产品特点为:着眼全球资产配置,稳健的风险调整回报,为持有外币资产的境内客户提供专享的投资选择;服务多元化,建立商业银行、基金、证券、信托等服务在内的多元化产品库;依托集团优势提供跨境金融服务,如跨境投资协助。

在由《欧洲货币》杂志举办的2012年度“最佳私人银行与财富管理”评选中,中国工商银行凭借在私人银行业务领域的优异表现,从参评的众多中外资银行中脱颖而出,再度获评“中国最佳私人银行”奖项。

评选结果显示,工商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全球排名从第31名跃至第25名,亚洲区排名也从第9名上升至第6名。同时,该行在中国区私人银行业务单项奖的评选中还获得了投资产品范围、顾问咨询、投融资方案、企业家服务等十五个奖项。

招商银行 运用品牌效应优势

2007年8月6日,招商银行首家私人银行中心在深圳开业,同年12月26日,私人银行(北京万通)中心开业,之后,上海、哈尔滨、深圳、天津、杭州等中心相继成立。截止2010年底,已成立20家中心,基本覆盖国内主要经济区域,招商银行私人银行全国布局已然展开。在“招商银行,应您而变”的大方针下,招商银行私人银行提出“助您家业常青,是我们的份内事”。

“1+N”与“螺旋提升四步工作法”

招商银行采用“I+N”团队顾问服务模式, “1”即一位资深、稳定、专业的客户经理,“一对一”,一个高级理财经理服务一位私人银行客户;“N”即在每位私人银行高级经理的背后都有一支专业的“投资顾问团队”做后盾,为高级理财经理提供各方面的专业支持。招商银行外聘各个行业的专家、精英人士作为高级理财经理的后台支持团队,每一个客户经理身后都有一个十多人组成的支持团队,替私人银行客户进行理财咨询,为私人银行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和非金融服务,包括期货、股票、基金、珠宝投资、书画投资、房地产投资、艺术品收藏、留学移民和财富传承等等。

“1+N”专家团队遵循一套严谨的“螺旋提升四步工作法”,为高端客户提供专业的投资建议,同时国内领先的开放式产品平台,为客户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深受客户的认同。螺旋提升四步工作法,是招行私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其步骤如下:

第一步,用心倾听客户需求。理解客户的尊贵需求,包括客户的投资经历、风险偏好、财富状况等细节。

第二步,提出财富管理方案。为客户制定投资方案建议书,从资产配置的大类、子类,到具体的产品、产品比例、产品组合等,不断地与客户沟通,直到让客户满意为止。

第三步,协助客户实施方案。在投资建议书的框架下进行配置产品,促使客户实施。

第四步,持续跟踪客户的绩效。此后每三个月做一次检视,根据最新的宏观环境、客户的财富状况或预期等进行方案的调整,此时又需要仔细倾听客户的需求。

财富管理需不断进行动态调整,每进行一次循环,客户都能更深入理解投资产品、投资市场的变化,也让专家团队准确地跟踪掌握市场变化的同时,能及时因应客户的需求,调整客户的财富配置,以最佳、最适宜的方案,使私人银行的专业服务,更贴合客户的目标。

在“大零售”模式下,灵活运用行内资源

招商银行私人银行从成立之初就确定了“大零售”模式,将私人银行设置在零售业务之下,大部分客户由各地分支行提供。具体做法为,当“金葵花”客户的资产到达私人银行要求时(1000万人民币),就会被升级为私人银行客户,并且转移到私人银行中心做管理,分行员工的业绩不会消失,会随同私人银行员工的业绩一起列入考核指标。一旦私人银行客户资产不达标,则根据客户意愿,再降级为“金葵花”客户,使得客户资源在银行内部的两种不同级别进行转换。目前,招商银行私人银行已经成立了20家分中心。在这种模式之下,招商银行私人银行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成立之初,招行仅有3000名“金葵花”客户达到私人银行标准,到2011年,招行私人银行客户数超过1.6万户,连续4年保持30%的增长;管理总资产达3700亿元,增幅为37%。

产品创新与增值服务并驾齐驱

招商银行私人银行在投资产品上保持自主开发产品和外购产品各占50%,区别与部分银行过度依赖外购产品的现象。其中,招行自主开发产品由金融市场部、投行部以及公司条线来研发,主要涉及固定收益类产品。另外,外购产品则主要来自于基金公司、信托公司、PE等机构,具体产品的选择有私人银行理财顾问团队负责。

按照投资领域的不同,招商银行私人银行产品包括以下几大类:现金管理/货币市场类产品、固定收益类产品、权益类产品、另类投资等。海外投资类产品和定制产品也是招行近期将要推出的产品和服务。 在传统3大类产品(现金管理/货币市场类产品、固定收益类产品、权益类产品)之外,招行还积极开发另类投资产品。它运用衍生工具、杠杆交易、或套利交易等投资方式和策略,投资于商品、房地产、外汇、私募股权等领域,主要包括:私募股权投资(PE)、结构性产品和金融衍生品投资、外汇交易、对冲基金、REITs和实物投资,如艺术品、钻石、顶级红酒等。 招商银行私人银行钻石投资平台,为私人银行客户从全球钻石库直购稀有裸钻,价格更低,选择更丰富,成为钻石投资的重要渠道。招商银行私人银行在为客户进行合理资产配置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私人银行客户广义角度的财富管理,即将私人银行客户的融资需求与信贷管理也作为客户经理的重要工作进行考核引导,通过个人信用贷款、消费易、循环授信和随借随还等特色产品的交叉营销,真正满足私人银行客户全方位的财富管理需求。

在为客户提供专业的财富管理的基础上,招商银行进一步完善了礼遇遍布全球的多项增值服务项目。在增值服务方面,招商银行推出全球连线理财服务、私人银行艺术赏鉴、全球畅行的机场礼遇、全方位私人医疗服务和私人银行品味生活六大类,使招商银行私人银行延伸至客户商务活动及日常生活的每一方面。

2010年招商银行私人银行,荣获“中国最佳私人银行”大奖(Best Private Bank in China)。此次获奖也是招商银行私人银行继荣获《欧洲货币》、《亚洲货币》、《财资》等国际媒体评选的一系列“中国最佳私人银行”奖项后,荣膺的另一项国际性殊荣。

第三篇:国外网络银行发展模式分析及对我国网络银行发展的启示

网络银行是指没有分支银行或自己的自动柜员机,仅以网络作为交易媒介,提供网上支票账户、网上支票异地结算、网上货币数据传输、网上互动服务、网上个人信贷这五种服务中至少一种服务的金融机构。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出现网络化的态势,1995年,世界上第一家网络银行——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成立,之后网络银行在欧洲、韩国等地也取得了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各家商业银行纷纷借鉴国外发展网络银行的模式,加大网络银行发展力度。因此,深入分析国外网络银行发展模式及其主要特征,学习其在业务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网络银行业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 国外网络银行的发展模式与特征

近年来,美国和欧洲是网络银行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和地区,其市场份额占据世界的90%以上,一枝独秀的背后隐藏着独特的发展模式和鲜明的特征。

1. 依附于传统银行模式。即在开展传统的银行业务交易的基础上,运用互联网技术作为新的服务手段对柜台业务进行延伸,提供在线服务,是一个并不独立的网络银行。这种模式主要通过银行的自建和并购实现。

成立于1969年的加拿大皇家银行是践行该模式的典范。作为加拿大市值最高、资产最大,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的世界大银行,加拿大皇家银行在美国很长一段时期内只提供金融批发业务,为了扩大该银行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及市场地位,皇家银行瞄准当时业务已出现停止迹象的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FNB)。SFNB在世界纯网络银行的历史发展中,有着里程碑的地位,是全球第一家纯网络银行,第一家获得联邦监管机构认证可以在万维网上营业的银行,也是首家在美国全部的50个洲均有客户的银行。1998年,加拿大皇家银行以2千万美元收购了SFNB除技术部门以外的所有部分,通过收购,顺利的进入美国的金融零售业务的市场,利用SFNB已拥有的庞大存款反哺加拿大的中小企业,从而达到自身获利的目的。重要的是,兼并以后,加拿大银行一举站在了网络银行发展的最前沿,此外,他们还采取了提高支票账户存款利息和购买超级服务器等措施吸引更多的客户。加拿大皇家银行借助自身雄厚的实力收购了纯网络银行,完成了自身业务模式的转型,无异于如虎添翼。

在当今银行业激烈竞争的局面下,除了利用并购外,国外很多大银行主动转变观念,将传统银行业务做实之余,积极延展网络银行业务。典型代表是美国的威尔士.法戈银行。该银行不仅将查询账户余额、交易记录、转账、支付票据、申请新账户和签发支票等基本网络银行业务做的有声有色,还将客户提供为账簿管理、财务预算等业务做的风生水起。

从上面两例,可以看出,依附于传统业务开展网络银行业务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典型特征:(1)积极响应客户需求,明确发展方向。威尔士.法戈银行在做详细的市场调查后,准确地把握了客户变化了的需求偏好,通过产品和业务的创新吸引了大量的客户,并且经营成本极大的被降低。(2)积极寻求战略合作伙伴,实现竞争优势。加拿大皇家银行在实力不断壮大的同时,实时地兼并了在网络银行业务方面独树一帜的SFNB;威尔士.法戈银行在做新型的网络业务时积极地与微软货币、直觉和快讯建立战略联盟,做大做强了极具特色的软件包业务。(3)严格控制风险。SFNB在风险防范方面,无论是在硬件支撑方面还是在软件服务方面,都有一整套极其缜密的配套服务。

2. 纯网络银行模式。这种模式实际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银行,摆脱了注重于传统银行业务整合并配合的缺陷,完全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专注于在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发展,它的主要优势也被普遍认为体现在交易费用的削减上,此外,该模式使银行能够充分发挥网络优势,从而在战略和业务上能够最大限度地达到创新。1995 年10 月18 日由美国三家银行Area Bank股份公司、Wachovia银行公司、Hunting Bancshares股份公司、Secure ware和Five Space计算机公司联合在Internet上成立全球第一家无任何分支机构的纯网络银行,即SFNB,是在因特网上提供诸如:基本电子支票业务、利息支票业务、货币市场、基本储蓄业务、信用卡及CDS等大范围的多种银行服务的第一家银行,标志纯网络银行从设想变成现实。该银行采用惠普虚拟保险箱,可以保证安全可靠地开办网络银行业务,业务处理速度快、服务质量高、服务范围极广。SFNB在风险防范方面也煞费苦心,它不仅设立了自己的软件开发公司,而且收购了有一定研究基础的互联网软件开发公司——Five Paces,还与专门的安全解决方案开发公司——Secure Ware合并组成了安全第一技术公司,从而在风险方面做到了极致。

在纯网络银行的发展模式方面,存在两种不同的理念。一种是以印第安那州第一网络银行(FIBI)为代表的全方位发展模式;另一种是以休斯敦的康普银行(Compu Bank)和耐特银行(Net Bank)为代表的特色化发展模式。在FIBI看来,纯网络银行不具有任何局限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银行甚至可以取代传统银行,因此,他们主张并努力实现传统型银行所能提供的一切金融服务,并且不断尝试着,比如推出了“中小企业贷款服务”,以改变纯网络银行没有企业在线贷款的历史。而特色化发展模式则承认网络银行由于缺乏分支机构等劣势,在与传统银行的竞争中必须突出自身的特色化服务,以求保持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他们反对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比如康普银行只提供在线存款服务;耐特银行服务的特色在于以较高的利息吸引更多的客户。

从SFNB、FIBI以及康普银行等依托于纯网络银行模式的商业银行,可以看出这种业务模式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突出特点:(1)转变理念,不断进行业务创新。作为纯网络银行模式的先锋,这几家银行脱颖而出的关键在于,能够适应网络银行的发展潮流,积极的转变观念,不断创新。比如FIBI开创了 “在线中小企业贷款服务”的先河;耐特银行能够始终保持自身的优势,持续以高利息向客户提供服务,这种核心优势是银行发展的源动力。(2)突出特色,保持核心竞争优势。在当前商业银行面临激烈的竞争压力的背景下,SFNB,还是FIBI,亦或是康普银行和耐特银行并没有“人云亦云”,采取跟风行动,反而具有坚定的特色经营理念,取长补短,在已锁定的目标市场上,采取利于自身发展的业务,做大做强,从而持续保持已有的核心优势。

二、 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

我国网络银行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十分迅速,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发展初期,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网络银行势不可挡的发展态势,我国商业银行应积极借鉴国外网络银行先进的发展模式和管理经验,不断推进网络银行建设。

1. 转变观念,明确发展方向。我国的商业银行要从当前赚取存贷利差收入为主,逐步转向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不能单纯地追求外延式扩张,而要更加注重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利用现有的传统业务基础和各种资源优势,开发推广高技术含量和高收益的业务品种,在实践中结合自身的优劣势,把握当今金融业务的发展潮流,明确发展方向,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

2. 不断追求业务创新,打造核心竞争优势。大力推进业务创新是银行持续发展的内部动力。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业务模式较单一,缺乏精确的市场细分及明确的市场定位。要想在激烈的市场中取胜,必须充分利用网络银行的优势,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挖掘、细分市场,对已有产品和业务改造、组合,避免产品的同质化竞争,不断开拓迎合市场需求的新型银行业务,并不断加强产权意识,及时申请专利保护,巩固业务成果。

3. 积极寻求战略合作伙伴,多渠道共建网络银行。金融监管部门应该大大拓展思路,尊重和顺应互联网的特点的规律,鼓励和允许建立完全基于互联网的真正的网络银行,商业银行应改变当前开展网络银行业务时闭门造车的窘境,积极寻求战略合作伙伴,可以在类似银联之类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基础上建立网络银行;也可以在已经推出并成功运行的第三方网上支付机构的基础上建立网络银行,同时彻底解决当前一些第三方网上支付机构(平台)法律地位不清晰的问题,以求多渠道共建网络银行。

4. 构建法律调控体系,防范金融风险。目前关于网络银行的相关法律只有2001年人行颁布的《网络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及《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而关于网络银行的市场准入、风险防范等细节方面尚存空白。由于监管规则和条款还没有完善,网络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各种欺诈行为时有发生,严重阻碍了网络银行的健康发展。要根据网络银行的特点和风险成因,在现有法律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补充。借鉴国外发展网络银行的经验,建立健全相关法律,防范金融风险。

作者简介:郭正书,女,出生年月:1973.4,籍贯:南京,工作单位:中国建设银行南京大光路支行

作者:郭正书

第四篇:论国内商业银行网上银行发展

摘 要:我国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从20世纪末开始发展。短短的十几年,网上银行的业务地位日益突出,它为商业银行的扩大规模,提高银行的服务质量,创造效益带来无限的商机。关键词:网上银行;发展;实施

文献标识码:A

2007年12月13日,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发布的《2007中国网上银行调查报告》显示,“2007中国网上银行成长指数”中,个人网上银行成长指数为62.07,比2006的58.33增长了6.4%,整个市场处于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企业网上银行成长指数为58.84,比2006年(58.73)略有增长。与此同时,企业用户网上银行使用呈现逐步代替传统银行业务的趋势。其中,58.6%的企业使用网上银行替代了超过一半以上的柜台业务;有26.1%的企业使用网银替代了50%-60%的柜台业务;网银替代90%以上柜台业务的企业网银用户比例也超过了5%。

从上面的数字我们可以看出,网上银行在我国商业银行业务中的地位已经日益突出,它为商业银行扩大规模,提高服务质量,创造效益带来了无限的可能与机遇。

发展网上银行是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首先,银行业始终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由此形成了人们较高的安全预期和效率预期,如何满足顾客多样化的需求,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传统银行成本高、效率低、受地域与时间的限制,这些桎梏只能依赖网上银行的开展才能消除。其次,网上银行是一种虚拟银行,它无需设立分支机构,就能将银行业务铺向全国以至世界各地,因而能极大地减少管理费用。而这一管理费用通常占银行总支出的三分之一,银行也因此可以充分集中资金,快速扩张自己的业务范围。再次,与传统银行相比,网上银行可以利用ATM机等先进技术设备来处理业务,在账务查询、转账、挂失、代收代缴、金融卡消费、咨询方面,网上银行为客户提供了无法比拟的便利。另外,网上银行还提供三种新的业务:公共信息服务(包括利率、汇率信息;经济、金融新闻等)、投资理财服务和综合经营服务。其中综合经营服务既包括直接或间接控制网上商店、提供商品交易服务,又包括发行电子货币、提供电子钱包等服务,以及从事或代理证券、保险业务,提供网上金融超市等。

从20世纪末期开始,我国的许多商业银行都先后推出了各自的网上银行服务。

先看四大国有控股银行。

1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网上银行系统从1998年8月开始开发,2000年2月1日起正式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四个城市进行试点,迈出了网上银行业务发展的第一步。自2000年11月起逐步在全国范围分两期推广网上银行业务,并对网上银行系统进行了多次版本升级。所有二级分行均已开办网上银行业务,网上银行系统已成为一个覆盖例行的大行、综合电子银行系统。

自开办网上银行业务以来,截至2002年10月底,中国工商银行网上银行业务笔数累计达7631.1万笔,交易笔数达501.4万笔,交易金额累计达42919.7亿元。在客户数量上,网上银行企业客户达到24400多家,个人客户达到319.43万户。

2 中国农业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发展的关键时期是2001-2005年,在这一时期,无论是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还是电子化建设的飞跃,都将为网上银行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内部环境。

2000年5月30日,中国农业银行正式启动网上银行项目。2001年1月,在银行卡部设立了网上银行处。

农业银行网上银行业务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成全行标准统一、功能强大的网上银行系统,形成科学合理的网上银行经营管理体系,力争赶上或超过同业水平,把网上银行业务建设成为中国农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为此,农业银行将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以求一步一步达到最终目标。第一是启动阶段,在2001-2002年,实现传统非现金类主要业务网上交易,初步形成中国农业银行网上银行客户群体,网上银行交易初具规模。第二是成长阶段,在2003-2004年,支持电子商务,实现网上支付,形成以ABChina为品牌的主打网上银行产品,具有中国农业银行特色的网上银行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初步形成。第三是成熟阶段,在2004-2005年,拥有基本稳定的优良客户资源,市场份额居于前列,收益增加,网上银行利润中心基本建成。

3 中国银行

中国银行在“大公司、大零售并重,以信息科技为依托”的发展战略指导下,确定了网上银行以发展对公服务产品为重点,大力拓展对公网上银行市场的经营策略,不仅相继投产了“集团查询服务”、“汇划即时通”、“对公账户实时查询”、“报关即时通”等网上产品,实现了从企业客户端到银行端全程无人工干预的资金汇划自动联机处理、账户信息实时查询和海关税费在线缴纳,而且业务范围已经覆盖全国。这些产品一经推出,便以其方便、快捷、高效、安全等特点,受到诸多大公司客户的广泛青睐,客户数量与业务量都大幅增加。截至2002年底,中国银行网上银行已发展重点集团客户400多家,涉及企业1478家,涉及在中国银行开痒痒的企业账户6000多个。2002年度,中国银行网上资金汇划产品“汇划即时通”的客户交易笔数85316笔,交易金额达223亿元;中国银行查询类网上银行产品更是为稳定和争取重点客户资源、巩固市场份额起到了关键作用。

4 中国建设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积累和不断完善的过程。自1998年时任行长的周小川首次提出中国建设银行要重视对网上银行的研究开始,短短数十年的发展时间,中国建设银行网上银行业务从无到有,逐步被广大用户所认可,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业务交易量迅猛增长。这里有一组数据可直观地比较:1999年底开通网上银行的分行仅有8家,累计网络交易额753万元;2000年提供网上银行服务的分行已达到18家,全年完成累计交易量4626万元;2001年开通网上银行的一级分行已达到26家,遍布全国160多个大中城市,全年完成累计交易量120亿元;2002年网上银行交易突破3000亿元,累计交易额达到3169亿元。

接下来我们再看两家国内著名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4.1 招商银行

总行设在深圳的招商银行是国内推出网上银行服务产品最多的银行。该银行从1999年9月正式推出网上银行,提供“一网通——网上银行”服务。招商银行的“一网通——网上银行”服务,是通过因特网或其他公用信息网,使客户的电脑终端连接至招商银行,以实现将银行服务直接送到客户办公室或家中的网上银行服务系统。客户全天24小时在世界各地任一地方上网均可通过互联网进入招商银行“一网通”网站,以获得招商银行提供的“企业银行”、“个人银行”、“网上支付”、“网上商城”、“网上证券”等五大系统组成的比较完善的网上银行服务体系。

4.2 交通银行

1999年,交通银行在部分分行率先开办了对私网上银行。随着交通银行业务系统平台的逐步统一,为发展全行统一版本的网上银行系统打下了基础。2001年,交通银行结合现有综合业务系统的推广和实施,开发了对公网上银行系统。2002年11月27日,交通银行获得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开始正式开办网上银行业务。目前,51家分行已全面开通了网上银行业务。交通银行正式获准开办网上银行业务后一个月内,全行对公网上银行的业务交易量约达8.5亿元人民币。

总的来说,网上银行作为虚拟的银行柜台,给广大消费者的金融理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正在逐渐改变银行现有结构,以及银行与客户的关系,给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发展网上银行的目的是增强我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从而能够更好地应对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金融业带来的冲击。因此,我们应该抓住当前的发展契机,从各家商业银行网上银行的发展历程中找到规律,总结经验,改正缺点,逐步解决网上银行业务中所存在的相关问题,推进我国网上银行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华庆.网上银行风险监管原理与实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2]谢康,陈涛.网络银行竞争战略[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作者:纪玲玲

第五篇:促进银行资本创新助推银行转型发展

摘 要:在全球经济复苏进程迂回曲折、监管环境日趋严格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经历着经济下行、利润增速放缓、风险上升的严峻考验,银行资本补充问题再次显现。但当前我国资本补充工具存在风险缓释作用不强、发行渠道有限、创新法律依据不足等问题。2016年将是银行业整体面临较大经营压力的一年,在当前经济环境下,资本补充工具将有助于银行渡过转型艰难期,这不仅符合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大趋势,也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我国银行业抗风险能力,促进商业银行转变发展方式,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关键词:商业银行;资本工具;银行转型;优先股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新旧增长动能的转换阶段,经济增长动力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逐渐过渡。由于传统行业产能过剩、下行压力逐渐增大,新兴行业尚处于成长期、未形成稳定的增长模式,我国经济在新旧动能切换衔接的转型时期,承受着一定的下行压力。在国内经济转型调整的背景下,加之世界经济复苏缓慢,2015年我国银行业利润增速明显放缓,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均有大幅上升。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下降主要是由于实体经济下行、信贷需求减弱和净息差收窄三方面原因造成的。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与我国宏观经济联系紧密,当GDP增速下降1%时,我国银行业利润增速将下降9%①。银行的信贷需求不足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信贷结构中,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占比上升,中长期贷款增长乏力,说明用于满足企业短期流动性的资金需求上升,而用于企业长期发展的投资需求不足。二是由于传统行业信贷需求减弱,新兴行业的信贷需求不足,导致实体经济的有效信贷需求不足。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已经取消,加之央行多次降低贷款基准利率,净息差进一步收窄,商业银行普遍面临利润下滑压力。

近两年我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持续上升,2013年、2014年、2015年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1.25%、1.67%,而拨备覆盖率持续下降,近三年的拨备覆盖率分别为283%、232%、181%,部分银行的拨备覆盖率接近监管底线150%。在经济承受下行压力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承受着风险上升压力。经济下行时期,过剩产能难以在短期内迅速消化,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上升,2015年底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27万亿,已接近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第二次剥离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总额②。总体看,虽然银行信贷风险仍在可控范围内,但不良贷款率连续17个季度上升,我国商业银行普遍面临风险持续上升的压力。银行纷纷采取一系列不良资产处置办法,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应在银行内部建立合理的资本补充机制,防范系统性风险发生。

2015年我国银行业新增不良贷款4318亿,超过之前三年新增不良贷款总和③。当前国际、国内经济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未来两年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下降压力可能继续加大,不良贷款仍有增长趋势,资本补充压力再次显现。一方面,货币当局为刺激经济采取稳健偏松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M2增速保持在13%左右,这直接导致银行业资产和信贷规模的增速也保持在10%—15%区间,在资本充足率监管、净利润增长缓慢和不良贷款率上升的背景下,银行资本补充需求显著提升;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平均水平为13%,低于美国、日本等大型银行15%的资本充足率水平,资本抵御风险的能力还需提高。2015年在华外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18.48%,而我国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4.5%、11.6%、12.59%,无论是大型银行,还是中小银行都面临资本补充压力。

2015年底金融稳定理事会针对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提出总损失吸收能力(Total Loss-Absorbing Capacity, TLAC)资本要求,全球30家系统性重要银行资本充足率需在2019年达到16%,在2022年达到18%。我国四家大型银行位列其中④,因属于新兴市场国家,对四家银行的资本要求达标时间放松到2025年和2028年。2015年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14.5%,较2014年提高4个百分点,共补充资本1000亿,不考虑规模增长,未来我国大型银行的静态资本缺口达4000亿。

中小银行为了保证利润增速,资本消耗一直较快,资本补充压力迫切。长期以来,中小银行补充资本的方式主要是增资扩股和利润留存,由于业务发展粗放、资本工具单一、资本管理薄弱等问题,中小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一直无法显著提升,资本补充问题成为中小银行发展的硬约束。而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经济下行、利率市场化放开,需要商业银行应对信贷需求减弱、净息差收窄、不良贷款上升等问题,是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和风险把控能力的严峻考验。对于中小银行来说,依靠利润留存补充资本的方式将受到冲击,未来中小银行普遍面临较大的资本补充压力。

一、银行资本工具的重要作用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中的重要主体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特殊地位。在我国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中,银行业成为我国金融行业运转的核心,而资本又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银行资本作为承担未来不确定损失的缓冲器发挥保护存款人的作用,因而受到监管机构、评级机构和商业银行的高度关注,充分体现了银行资本的重要性。自1998年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到2013年对《巴塞尔协议》进行最新修订的过程中,商业银行的资本监管始终是国际银行业关注的重点,商业银行资本补充问题愈来愈受到重视。在当前国内外最新资本监管要求的约束下,对银行资本工具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国商业银行主动适应监管标准,而且可以通过资本结构优化,支持银行实现战略转型。银行资本工具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提升银行抗风险能力,增强银行体系安全性

商业银行属于高风险行业,充足的资本有助于银行获得更高的信用评级和社会公信力,有效提升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资本充裕,说明该银行实力雄厚,有利于各项业务的开展,提升发展速度;反之,如果资本充足率勉强达到甚至未达到监管要求,则会受到监管机构的种种约束,受到公众的质疑,进而影响其业务开展,极端情况下可能导致银行难以生存,直至破产倒闭。金融危机爆发后,银行资本问题被摆到重要位置,伯杰和鲍曼(Berger和Bouwman,2013)通过研究银行资本在两次银行危机和三次金融危机中发挥的作用,发现资本有助于银行渡过危机,提高市场份额和利润,而且在任何时期对小型银行都尤其重要。资本可以增强系统安全性,在银行发生损失前、处理损失中和损失恢复后各个环节均发挥着作用。在日常经营中,资本充当缓冲器的作用以应付未来不确定性,因此银行的资本缓冲水平应与预期损失水平相匹配,甚至不太可能发生的损失也要考虑在内。在银行发生损失时,资本用于抵补损失,避免进一步的风险上升。在损失发生后的恢复阶段,资本还能为银行留出一部分的缓冲时间,可以使银行在危机后较快地恢复过来,不至于每况愈下而倒闭。

(二)满足提高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现实需求,加快中资银行融入全球金融市场和国际化进程

国际评级机构大多将资本充足率作为评级的重要指标,评级结果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家银行的国际金融活动能力。商业银行保持较高的资本数量和资本质量,有助于提升其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伴随着我国商业银行改革不断推进,多元化、开放、竞争的银行业市场格局已初步形成。中资银行国际化战略的深入推进使更多商业银行“走出去”,中资银行只有着力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才能深化其国际金融分工的参与度。我国在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我国商业银行提升资本规模和改善资本质量,既是向国际监管标准靠拢,也可以增强商业银行的国际影响力,为中资银行的海外发展积聚实力。因此,建立长期有效的资本补充机制,对于提升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三)有助于提高银行盈利水平和发挥金融中介支持实体经济的功能

银行资本有助于提升盈利水平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银行资本作为价值波动的缓冲资本。从银行风险承担角度考虑,银行资本可以吸收资产价值减值损失,避免进一步的亏损,降低破产的可能性和存款人的预期损失。二是银行资本可以作为开展盈利业务的资本金。从银行投资获利角度考虑,银行的股权资本工具可以投资金融资产,当投资收益高于发行资本工具的成本时,该项投资将获益,提高了银行的盈利水平。三是充足的资本水平有助于降低商业银行外部融资成本。从银行融资成本角度考虑,银行缓冲资本水平越高,说明银行的稳健性越高,在进行外部融资时会更受投资人青睐,因此也会降低其发行资本工具的融资成本。另外,较高的资本水平同时也会获得较低的存款溢价成本,无论是融资成本还是吸收存款成本降低,都有助于提升银行盈利水平。商业银行的核心功能是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主要是向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可用于吸收损失的资本占比越高,银行收缩信贷压力就越小。由于二级资本用于破产清算的损失吸收,从这个角度看,股权类资本工具、一级其他债务资本工具以及留存收益的质量要显著优于二级债务资本工具。当资本吸收持续经营损失的能力越强时,银行就越不会缩减信贷规模,说明充足的资本水平有利于商业银行提供更多信贷支持。

(四)有利于稳定我国资本市场运行和推进金融体制改革

由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的规模较大,若以增发、配股形式补充资本,必会导致市场价格波动,不利于资本市场稳定。随着近两年资本工具创新步伐加快,拓宽了商业银行的融资渠道,可以通过在境内外发行优先股和债券补充资本金,既降低了银行融资成本,又有利于维护我国资本市场稳定。资本工具创新的实质是利用结构化技术对股本和债务特征进行组合,形成“中间型”资本工具,银行资本工具创新的动力在于其成本优势和市场优势,构建可持续的、市场化的资本补充机制,是推进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同时,根据银行规模和资本工具发行规模,银行可选取不同的市场融资。例如,中小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可通过新三板市场融资,既拓宽了中小银行的资本补充渠道,也有助于推进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

二、银行资本工具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8年金融危机暴露出银行资本质量存在的问题,国际大型商业银行虽然保持较高的资本水平,但设计过于复杂的资本工具严重弱化了资本实际吸收损失的能力,加重了危机的负面影响,为此巴塞尔协议Ⅲ强化了对资本工具损失吸收能力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多采取国家出资与剥离不良资产办法提高资本充足率,商业银行还未建立科学的资本管理办法。2013年1月1日起,《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对我国银行业实施更加严格的资本监管,重新界定了银行资本工具的合格标准,对银行资本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建立完善的资本补充机制对银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目前银行资本工具创新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资本工具的风险缓释作用不高

银行的资本结构会影响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普通股属于核心一级资本,若有风险损失,核心一级资本将首先用于抵补损失,因此具有最高的风险吸收能力。而债券型资本工具的风险吸收能力相对较弱,如果银行的资本结构中债券型资本工具的占比较高,可能会因无法吸收风险损失而倒闭。国际金融危机中,一些金融机构的资本水平虽然较高,但也在危机中倒闭。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资本结构的不合理,由于资本的风险吸收能力有限,进而在危机中风险损失进一步恶化,最终倒闭。

我国商业银行发行资本工具的投资者主要来自银行业或金融系统,若银行发行的资本工具仍由商业银行持有,会导致银行间的相关性更高,若一家银行流动性不足会引发系统性风险。过去,我国银行发行次级债和优先股资本补充工具时,曾有银行之间互相持有的现象,在当前经济转型时期更要杜绝此类问题再次发生。另外,鉴于我国商业银行多为国有资产控股的背景,长期以来在红利的分配上调节空间较小。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分红比率稳定地维持在20%—30%之间,尤其是已入选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四大行,分红比率长期处于30%—40%的水平,远高于国外大型商业银行的同期水平。未来,我国商业银行可重点关注分红比例过高的特点,适当降低分红,增加留存收益,提升核心一级资本的数量。

(二)资本工具发行渠道有待拓宽

2014年以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一级其他资本基本处于空白,在推行优先股试点后,虽然多家银行纷纷发行优先股补充一级其他资本,但与国际大型商业银行和巴塞尔协议Ⅲ的理想状态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内银行可用于补充一级其他资本的渠道非常单一,除优先股外几乎没有其他的融资选择,未来可重点创新可转换债券、或有可转换债券等资本工具。除资本结构有待优化外,相比国际大型银行将海外市场作为融资主战场⑤,我国商业银行还存在海外市场融资能力不足的问题。比较来看,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发行海外资本工具的能力仍相对较弱,仅有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等国际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商业银行尝试在香港地区发行资本工具,但融资量占其资本总量的比例均不足10%,未来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三)资本工具创新的法律依据不足

可减计资本工具的本金减计问题挑战了传统的破产清偿顺序,若触发条件成立债权人先于股东吸收损失,在实践中可能会面临法律上的困扰。资本工具的质量出现下滑。根据欧洲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通过混合资本工具筹集的资本在商业银行的资本总额中占比较高,约占核心资本总额的15%。从混合资本工具的期限来看,95%的混合资本工具符合监管当局对资本工具永久性的要求⑥,但大部分商业银行保留了5—10年后赎回的权利,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未来资本充足率下滑的可能性。从混合资本工具的损失吸收能力来看,仅有5%的混合资本受偿次序与股权相同,95%的混合资本受偿次序优先于股权,且大部分混合资本工具无法转换为股权。基于此,混合资本工具仅在商业银行处于危机情况下方可助其保存经济资源,但在银行正常经营的情况下,混合资本工具所募集的资本因其债券属性无法用于吸收损失。

另外,我国商业银行发行资本工具还存在成本过高的问题,这包括发行定价的融资成本过高和发行审批流程存在的时间成本过高两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成本定价和备案制相比,我国资本工具的市场化程度还有待提高。

三、促进银行资本工具创新的路径

(一)完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

在银行经营日益多元化和风险复杂化的背景下,完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将会在未来发挥重要作用。一是资本工具创新应建立在商业银行清晰的发展战略和稳健的资本管理基础之上,银行应坚持以内源性资本补充为主、外源性资本补充为辅的资本补充机制,通过增强盈利能力、转变发展方式以及控制风险资产过快增长等措施,从根本上建立内生性的资本补充渠道,而这正是资本工具创新的前提与基础。二是我国商业银行应逐步建立涵盖核心一级资本工具(普通股)、一级其他资本工具(优先股、债务类一级其他资本工具等)和二级资本工具的多渠道资本补充体系。三是综合考虑各类新型资本工具的法律合规性、条款复杂性、发行可操作性、市场成熟度及投资者需求,统筹发行不同属性、不同类型的新型资本工具,有序推动资本工具创新。

(二)构建完善的监管法规体系

首先,从法律层面来看,商业银行对于资本工具的创新发行,既要符合国家层面法律法规的相关条款,如《公司法》、《商业银行法》等,还需要满足相关政府部门所颁布的各类法规、规章及细则。应结合现有规章制度,明确资本工具的性质,发行人的准入门槛及其在资本工具持有期间的收益分配、赎回、转换、减记等权利,针对资本创新工具出台相应的规范性文件,待条件成熟后完成与现有法律法规的衔接工作,若有必要可对相关法律做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其次,在银行层面,发行人需要对资本工具进行明确的规定,既要包括商业银行发行资本工具的权利,还要包括各类资本工具在不同条件下的清偿顺序及损失吸收方式等内容。再次,在监管层面,应建立审慎、灵活的监管体系,既能及时把控并有效防范商业银行资本创新过程中的各类风险,又能给予创新主体一定的空间和灵活性,充分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为我国资本工具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合作,协调推进资本工具创新的法律法规修订工作。

(三)建立审慎与灵活相统一的创新监管机制

在资本工具的创新浪潮中,监管机构应重点关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鉴于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的国有控股背景,投资者对其信用状况高度信赖,对其发行的资本工具同样给予较高的认可度。因此,对该类型金融机构,投资者往往可以接受相同触发条件下的低收益,这一现象一方面有利于大型商业银行降低筹资成本,另一方面则相对提高了投资者的风险承担意愿。二是投资者的逆向选择风险。由于大多数债券型资本工具的发行者保留了一定期限之后的赎回权利,导致市场上部分长期投资者向短期投资者转化,而短期投资对于商业银行的资本稳定性可能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在资本工具创新监管的过程中,需要监管机构逐步探索既能避免重复监管,又能实现风险全覆盖的长期、合理、有效的监管机制。

(四)拓宽资本工具发行渠道

在境内市场,以保险公司、社保基金、企业年金、基金公司、财务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私人银行等机构投资者为试点银行优先股主力投资群体,拓展投资者范围。在境外市场,以共同基金、保险公司、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主权基金及零售投资者为主要投资者群体。鼓励有条件的大型商业银行“走出去”,与境外保险公司、资产管理机构、私人银行、商业银行、其他机构投资者(如养老基金、慈善基金会、捐赠基金、信托公司、政府投资管理公司等在内的机构投资者)沟通联系,引导国际投资者对我国银行业资本工具的投资需求。

丰富银行资本工具种类,对于以资本集约式发展的中小银行至关重要,建立畅通的资本补充渠道,是非上市的中小银行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相比已上市银行,中小银行在发行优先股方面将面临更艰巨的挑战,一方面因其规模等原因,信用评级普遍偏低,另一方面投资者对其认可程度较低,导致其发行资本工具时只能依靠较高的收益吸引潜在投资者,造成其融资成本偏高。同时,由于部分中小银行的盈利情况未能达到公开融资的要求,所以发行优先股是其直接融资补充资本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考虑非上市银行优先股发行时,建议以“优先原有股东、有序引进投资”为原则,重点考虑以原有股东作为投资主体进行方案设计,稳妥实施非上市银行优先股发行。

注:

①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2016年全球银行业发展报告》24页。

②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成立后进行了两次不良资产收购,第一次亚洲金融危机剥离银行坏账1.4万亿,第二次在2004—2006年间剥离银行坏账约1.4万亿。

③银监会网站公布2012年至2014年新增不良贷款分别为650亿、992亿、2505亿,三年新增不良贷款共计4147亿。

④入选系统性重要银行的国内机构有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

⑤ING集团通过在海外市场发行资本工具所募集的资本占其总资本的比例高达27%,三井住友银行和瑞银集团分别为16.5%和14.3%。

⑥永久性指没有固定期限。

参考文献:

[1]Allen N. Berger,Christa H.S. Bouwman. 2013. How does capital affect bank performance during financial crise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No.1.

[2]王晓春.齐鲁银行:中小银行资本补充的多元化探索[J].中国银行业,2015,(11).

[3]蒋超良.推进商业银行资本工具创新[J].中国金融,2012,(15).

[4]王胜邦.商业银行资本工具:核心功能、监管改革与市场发展[J].金融会计,2015,(1).

(责任编辑 刘西顺;校对 RR,GX)

作者:邱兆祥 王丝雨

上一篇:药学创新论文下一篇:银行管理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