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生产流程制定方案

2022-05-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一份优秀的方案中,既要包括各项具体的工作环节,时间节点,执行人,也要包括实现方法、需要的资源和预算等,那么具体要如何操作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个生产流程制定方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个生产流程制定方案1

流程,在印刷行业可分为两类,一是工艺流程,二是生产流程。

印刷工艺,是实现印刷的各种规范、程序和操作的方法。把代表不同规范、程序和操作方法的工序连接起来,便是工艺流程。众所周知,印刷行业的工艺流程按工序可分为印前、印中和印后三大部分。当然,也可以把工艺流程再分得更细一些,具体到起着不同用途的机器设备上。

生产流程,则是根据不同订单需求而制定的生产管理模式。在印刷企业,生产流程结合印刷工艺流程与管理系统,产生生产操作指令——生产流程单。在生产流程单上,有工艺指导、质量要 求、数量控制、时间进度等。生产部门根据生产流程单上的各种指令完成生产,创造效益。

大家往往对工艺流程非常熟知,却容易忽视生产流程的巨大影响。流程管理,也通常是针对工艺流程来操作。工艺流程的变化要通过提高机器设备的自动化程度与工艺创新来实现。工艺流程是复杂、繁琐、高技术含量的,按工艺流程制定出来的操作指导非常标准化,却不利于管理。印刷工艺是用来做教学用的,那些有上进心的基层员工与管理者可以学习,但不适合生产中要求每位员工都掌握并运用。现实中,不是所有员工都对工艺真正感兴趣,也不是所有员工都能看懂复杂的工艺流程,大多数员工只关心自己多长时间能学会基本操作,能赚多少工资而已。

工艺流程与生产流程的区别在于,工艺流程因技术创新而变,而生产流程是因管理模式而变。因此,工艺流程不适合在管理中运用。我们创建的流程管理体系,应该多数是针对生产流程的。太关注工艺流程而忽视生产流程,做出来的标准化流程体系会中看不中用。

流程的特性

流程随着管理而变。要想做好管理,创建适合公司发展的流程,就必须对流程做出适合时间、适合现状的调整。如果一套流程从始到终不变,那肯定会出问题的。

一、流程随管理人员的变动而变。

管理人员就是流程幕后的操盘手,虽然他们没有直接参与一线生产,但却可以使生产的效率、质量、进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此,管理人员出现变动时,首先要考虑的后果是对流程的影响。管理人员的调整,对流程影响最大的就是对上、对下的沟通问题。如果沟通不畅,生产流程会自然“断电”,而建立好的生产流程就是化解沟通不畅的最好方式。遇到管理人员离职的情况,需要在原生产流程中制定相对的交接流程进行调整。

二、流程随员工的变动而变。

生产流程,又是通过员工的生产操作来实现的。通常情况下,机长与技术全面的熟手员工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流程,手工岗位中20%以上员工发生变化,也会对流程产生较大影响。

机长岗位发生人员变动,管理者可根据情况从签样到进度跟踪来对质量控制流程做出调整。调整时可能不需要大动,如果新换的机长技术能力合格,符合流程的要求也可不动。手工岗位一旦发生大量人员变动,流程调整就要大动了,比如手工粘盒工序可由原先的所有员工都单独计件操作,划分成单独计件、混合计件和新员工培训期保底工资三种方式来应付人员变动时对流程的影响。

此外,流程也会随着公司的发展变动而变。

了解流程“变”的特性,就要针对这一特性制定流程、控制流程,进行生产管理。

怎么制定一套适合现状的生产流程?首先要分析公司业务模式情况,把业务模式转变成客户需求放在第一位;然后把代表公司现状的机器设备等人力、物力情况分析放在第二位。两者再对比分析,找出完成客户需求和现状能力之间的差异,进行顺势兼容的流程制定。

客户需求层面分析

下面,以某家公司为例,详细说说生产流程方案是如何制定的。

这家公司的业务模式以包装印刷为主,占总业务量的70%左右;书刊画册印刷为辅,占总业务量的30%左右。订单较分散,90%以上为自有业务员的订单,但业务员大多不具备跟单能力。

客户一般会提出以下需求:

1. 印刷颜色要求严格,返单订单要跟回首件色样,专色印刷必须跟回客户指定色样。

2. 数量控制严格,限数订单,必须够数,少了要补,多则不收货。

3. 规格、尺寸必须准确,成品要达到客户样板要求。

4. 部分客户要求或指派专人跟色,生产部门要安排好时间提前通知。

5. 交货时间以签订的合同为准,超期交货,大部分情况下会扣货款。

通过分析客户需求,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对于印刷颜色,要跟踪监控。尤其对于返单订单,生产管理中要监控色差。

2. 涉及生产的相关文件资料要完整保存、顺利交接,生产过程 中尤其要核对规格、尺寸。

3. 控制好各工序的损耗数量,将损耗数量明确到具体生产流程中,并制定出过程中补数的确认流程。

4. 提前预约出相对准确的客户签样时间,以节省待机时间。

5. 做好当班生产进度跟踪,如交期因故受影响,必须第一时间解决并通知相关业务员,以便与客户及时沟通。

公司现状层面分析

印刷部机器设备方面,一台对开印刷机,一套晒版、冲版及打孔设备,切纸机两台,半自动过胶机一台。

人员配备方面,印刷主管一名、拼版工两名、晒版工一名、切纸工两名,印刷机及过胶机各两班人员,没有质检人员。

物力、人力状况分析如下:

1. 全套机器设备都是新购置的,没有太大问题。

2. 主管承担签样、生产安排、沟通协调及其相关岗位职能。

3. 印刷机长一位耐心细致,一位不太细心但工作效率高。其他岗位人员基本都能完成工作任务。

4. 没有质检人员,数量及质量控制要靠生产人员完成。

5. 因为包装印刷的业务特点,订单分散不适合计件工资,所有印刷部员工都实行包薪制。

分析公司实力及现状后,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机器设备一旦出现故障,没办法调节订单的情况下,要及时维修。

2. 对于印刷机来说,要注意薄纸、厚纸转换时牙排调节,做好机器维护、保养。

3. 生产管理人员只能监控白班,虽然夜班也可抽时间跟踪,但大部分情况下夜班处于监控真空。

4. 要做好关键印刷岗位的生产安排,根据两名机长的性格及技术水平进行生产安排,尤其要注意专色和四色的排产安排,节约待机时间。

5. 在工序交接中进行质量及数量控制,特别对于过胶工序,要把好印刷最后一关。

6. 利用包薪制做分工协作,调动空闲人员进行打板与点数工作。

7. 若生产处于饱和状态下仍不能及时完成订单,要与经理沟通,及时将部分订单外发。

流程方案的制定

对比客户需求层面和公司现状层面分析后,制定生产流程如下:

一、质量线——质量控制流程。

1. 印刷主管要对工单进行审核,加注工艺指导要求,判断出订单难点,生产时跟踪并分析客户要求,明晰、具体地安排员工操作。

2. 版房针对胶片,结合工单、资料进行复审,特别要注意规格尺寸、咬口方向等问题。

3. 控制好原纸数量及质量。

4. 印刷时核对资料,按工单要求及工艺指导进行生产,控制印刷颜色与损耗。

5. 过胶环节肩负质检职责,在过胶生产中对印刷品质量及数量进行挑拣与检查。

质量控制流程示意图:

二、效率线——进度跟踪流程。

1. 印刷主管审核工单,结合客户交期安排生产进度,并统计当班日报表,协调机台生产安排。

2. 版房及切纸根据当班生产排产表,按顺序生产,确保印刷机用料及用版要求,并与采购、设计部门沟通,负责追料、追胶片。

3. 印刷工序中,一名机长保质量、一名机长提效率,订单不能完成时要及时与主管沟通。

4. 过胶工序考虑到效率问题先做交期最近订单,主管可根据情况协调外发加工。

进度跟踪流程示意图:

三、控制线——资料交接及产品标示卡。

通过《资料交接及产品标示卡》来控制资料交接及生产数量,如表。

要控制流程,首先从工单开始。工单,即各种生产要求指令,除了有时间要求、数量要求、客户要求外,对生产最重要的是利用工单做工艺指导,教生产员工怎么生产。工单除了起监督功能外,还具有提醒与引导功能,除工单外,还可根据现状制定其他工具,随工单和客户资料一起监控生产,对流程进行跟踪控制。

一个生产流程制定方案2

新华社北京10月11日讯?熏中共中央日前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听取各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的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总书记主持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贾庆林、曾庆红出席座谈会。

座谈会上,首先介绍了《建议(征求意见稿)》的形成过程,他希望各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的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畅所欲言,充分发表看法。

参加座谈会的民革中央主席何鲁丽、民盟中央主席丁石孙、民建中央主席成思危、民进中央主席许嘉璐、农工党中央主席蒋正华、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杜宜瑾、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台盟中央主席张克辉、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无党派人士陈竺先后发言。他们在发言中认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文件稿,按照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总要求,明确了“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体现人民意愿。他们还就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科教兴农、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发展环保产业和保护生态环境、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关系、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加强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在认真听取了他们的发言后,说,大家对文件稿提出了很多有价值、有见地的意见和建议,对于修改好文件稿很有帮助。

指出,中共中央对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提出建议,主要目的是对下一个五年的发展提出指导思想和重大原则,明确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以统一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的思想认识,同心同德为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奋斗。“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要搞好“十一五”时期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制定好“十一五”规划。这对于我们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贯彻“五个统筹”要求,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使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指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总体很好。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前进道路上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完善思路、扎实工作,积极加以应对和解决。要做到这一点,我们更加需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凝聚力量、携手奋斗。希望各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履行好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职能,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制定好、落实好“十一五”规划,继续深入调查,积极献计献策,努力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目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曾培炎、王刚、刘延东和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席座谈会。

出席座谈会的党外人士还有周铁农、王选、张怀西、李蒙、张梅颖、张榕明和陈抗甫、林文漪、吴明熹、辜胜阻等。

■(据10月12日《人民日报》)

上一篇:川藏公路沿线区域经济发展论文下一篇:知识经济转型财会素质提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