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2022-04-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根据工作的内容与性质,报告划分为不同的写作格式,加上报告的内容较多,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写报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基坑监测报告

XXX市 XXXX 基 坑 工 程

监测报告

XXXXXX(单位)

2012年X月

XXX市XXXXX基坑工程

监测报告

工程名称:XXX

市XXXXX基坑工程

监测内容:基坑支护结构及周边建(构)建筑物安全

工程地点:XXXXX

监测日期:2010年X月X日~2012年X月X日

XXXXXXXXXXXXX 2012年X月

委托单位:

建设单位:

勘察单位:

设计单位:

施工单位:

监理单位:

监测单位:

项目负责人:

试验人员:

报告编写:

核:

定:

报告总页数:x页

目 录

一、 工程概况 ...................................................................................... 1

二、 监测依据 ...................................................................................... 1

三、 监测内容 ...................................................................................... 1

四、 监测点布置和监测方法 .............................................................. 2

五、 监测工序和测点保护 .................................................................. 4

六、 报警值 .......................................................................................... 5

七、 监测时长和频率 .......................................................................... 5

八、 监测成果及分析 .......................................................................... 6

九、 附表、附图 .................................................................................... 11

一、 工程概况

XX市XXXX工程位于XXX市旧城区核心商业区内,南西面邻XX商场,东面邻XX市百货大楼,东南面为XX街,北西面为XX路。广场长约162 m,宽约35 m,占地面积约4943.96㎡,建筑占地面积约3052.0㎡,总建筑面积约40260.0㎡,拟建建筑物主楼高9~10层,骑楼1~4层,底层架空,地面以下三层,地下室底板标高约63.4 m,靠近XXX路一侧深约10 m,靠近XX街一侧深约14.5 m(场地现状呈西北低南东高的缓坡状);上部结构采用框架结构,设计室内±0.00标高为78.00 m。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桩端进入砂质泥岩层不少于2.0m。基坑支护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地下连续墙,深约20m,完成基坑支护作用后作为地下室外墙,建筑设计使用年限:50年,基坑工程安全等级为一级。基坑开挖及地下室施工采取分三幅进行,第一幅于2011年X月X日完成地下室主体结构施工,第二幅于2011年X月X日完成地下室主体结构施工,第三幅于2012年X月X日完成地下室主体结构施工。

二、 监测依据

(1)《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3)《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 (4)《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5)《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99); (6)《混凝土结构试验方法标准》(GB 50152-92); (7) 委托方提供的相关设计图纸。

三、 监测内容 根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的要求及xxx工程的实际情况,具体监测内容如下:

(1)地下连续墙墙顶沉降监测;

(2)地下连续墙深层水平位移(测斜)监测;

(3)地下连续墙纵筋应力监测;

(4)水平支撑内力监测;

(5)基坑外地下水位监测;

(6)周边建(构)筑物变形监测。

四、 监测点布置和监测方法 1.周边建筑物沉降

(1)测点布置 按规范规定,从基坑边缘以外1~3倍开挖深度范围内需要保护的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等均应作为监控对象。本工程需要保护的建筑有:xxx百货大楼、xx大厦、xxx行、xxxx商场、xxxx商厦。 现有有效测点34个,具体测点布置见附图1所示。

(2)监测方法 在周边建筑物的测点部位将L型测钉打入或埋入待测结构内,测点头部磨成凸球型,测钉与待测结构结合要可靠,不允许松动,并用(红色)油漆标明点号和保护标记,随时检查,保证测点在施工期间绝对不遭到破坏。用水准仪观测设在建筑物上的测点的高程变化情况。 2. 地下连续墙墙顶沉降监测

(1)测点布置 围护墙顶部沉降监测点埋设于连续墙圈梁上,连续墙墙顶中部、阳角处布置监测点。本工程现有有效测点11个,具体埋设位置见附图2。

(2)监测方法 在连续墙墙顶监测点部位将膨胀钉埋入圈梁内,测点头部磨成凸球型,测钉与待测结构结合要可靠,不允许松动,并用(红色)油漆标明点号和保护标记,随时检查,保证测点在施工期间绝对不遭到破坏。用水准仪观测设在墙顶各监测测点的高程变化情况。 3. 地下连续墙深层水平位移(测斜)监测

(1)测点布置

测点布置在沿基坑地下连续墙围护体上的重要位置,共布设10个测点,每个测点深度约为20m。其中Q1-44槽段埋设的测斜管在连续墙施工过程中遭到损坏,Q3-49槽段埋设的测斜管在基坑土方开挖过程中遭到损坏,不能用于监测。具体测点布置见附图2。

(2)监测方法

本项监测是深入到围护体内部,用测斜仪自下而上测量预先埋设在围护体内的测斜管的变形情况,以了解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围护体因相应位置土体的挖除对其整体水平位移的影响程度,分析围护体在各深度上的稳定情况。

测斜管为外径70mm、内径66mm内壁有十字滑槽的PVC管,管长与相应桩等深,固定在钢筋笼上随之一起埋入地下。安装测斜管时,其一对槽口必须与基坑边线垂直,上下管口用盖子密封,安装完成后立即灌注清水,防止泥浆渗入管内。测斜管管口设可靠的保护装置。 4. 地下连续墙纵筋应力监测

(1)测点布置 按设计要求共监测10个断面,每个断面在不同深度的位置分别布设4个应力计,共埋设40个钢筋应力计。现有有效测点共计19个测点。具体测点布置见附图2。

(2)监测方法 将钢筋应力计与连续墙的纵向主钢筋焊接(或对焊,螺栓连接)在一起,然后将应力计的导线逐段用软绳绑扎固定在主筋上,在墙顶用钢管保护,引出地面,接入接线盒内保护,采用频率计对连续墙纵筋的应力变化情况进行监测。

5. 地下连续墙外地下水位监测

(1)测点布置 根据本工程的实际情况,结合相似工程的相关经验,基坑外地下水位监测点沿基坑周边、监测点间距约为20~50 m,布置在地下连续墙的外侧约2 m处,水位监测管的埋置深度(管底标高)在控制地下水位之下3~5m。

由于6#水位孔在基坑施工过程中被埋,无法观测,现有效测点为5个。具体测点布置见附图2。 (2)监测方法 地下水位采用电测水位仪进行观测,基坑开挖降水之前,所有降水井、观测井应在同一时间联测静止水位。在基坑降水前测得各水位孔孔口标高及各孔水位深度,孔口标高减水位深度即得水位标高,初始水位为连续二次测试的平均值,每次测得水位标高与初始水位标高的差即为水位累计变化量。

4 6. 水平支撑内力监测 (1)测点布置 按规范规定,基坑开挖期间对水平支撑进行内力监测,监测点宜设置在支撑内力较大或在整个支撑系统中起控制作用的杆件上;钢支撑的监测截面宜选择在两支点间1/3部位或支撑的端头,混凝土支撑的监测截面宜选择在两支点间1/3部位,并避开节点位置,各层支撑的监测点位置在竖向上宜保持一致。 按规范要求,本工程每层选取18道钢支撑、2道钢筋混凝土支撑进行监测,共2层(其中一道受监测下层支撑未安装),每道钢支撑取3个测试截面,每道混凝土支撑取1个测试截面,共计xx个监测截面。支撑内力监测点布置见附图3。 (2)监测方法 对于钢筋混凝土支撑,宜采用钢筋应力计(钢筋计)进行量测,将钢筋应力计与钢筋混凝土支撑的受力主筋焊接(或对焊,螺栓连接)在一起,然后将应力计的导线引至方便测量的地方,接入接线盒内保护,采用频率计对应力计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对于钢结构支撑,采用应变计进行量测,将应变计焊接于钢支撑表面,然后将应变计的导线引至方便测量的地方,接入接线盒内保护,采用频率计对应变计变化情况进行监测。

五、 监测工序和测点保护 1.监测工序 各监测内容所需的监测仪器、监测点的安装、埋设以及测读的时间应随基坑工程施工工序而展开: (1)根据各道工序施工需要,先期布设建筑物沉降点。 (2)地下连续墙围护结构施工时,同步安装围护墙体内测斜管。 (3)围护墙顶的圈梁浇筑时,同步埋设墙顶位移测点,做好测斜管口的保护工作。 (4)基坑开挖之前,应建立测量控制网,将所有已埋设测点测读三次初始值。 2.测点保护 测点安装、埋设好后应作好醒目标记,设置保护设施,施工单位应平时加强测点保护工作,尽量避免人为沉降和偏移,确保测点成活率及其正常使用,以及监测数据的准确性、连续性。为保证工程质量,测量工作中使用的基准点、监测点用醒目标志标识的

5 同时,需要用钢管对接出地面部分的线缆进行保护,若发现已遭破坏,应立即对可以复原的测点进行重新连接或埋设。 8 表9 连续墙纵筋应力最大变化值

槽段号 深度 (m) 应力计 编号 变化最大值(Mpa) 槽段号 深度 (m) 应力计 编号 变化最大值(Mpa) Q1-1 -7.50 402964 7.3 Q1-30 -7.50 413061 -12.9 -12.00 418627 无读数 -12.00 418625 -5.3 -15.00 418040 无读数 -15.00 418026 无读数

-18.50 414592 无读数 -18.50 418035 49.0 Q1-4 -7.50 416143 15.9 Q1-39 -7.50 418621 -13.6 -12.00 418064 -11.8 -12.00 418046 无读数 -15.00 418028 -38.0 -15.00 418031 16.0 -18.50 418042 21.5 -18.50 418024 无读数 Q1-9 -7.50 418061 10.4 Q1-44 -7.50 418051 20.1 -12.00 416616 6.0 -12.00 418062 -22.2 -15.00 418025 -10.4 -15.00 418029 25.4 -18.50 418034 无读数 -18.50 413075 56.4 Q2-20 -7.50 418629 -12.4 Q3-49 -7.50 416130 -6.2 -12.00 418622 -14.3 -12.00 418047 无读数 -15.00 418037 -17.2 -15.00 414581 -13.9 -18.50 413073 -42.3 -18.50 413062 8.9 Q2-23 -7.50 418623 无读数 Q3-52 -7.50 418045 无读数 -12.00 418058 -37.0 -12.00 418056 -5.9 -15.00 418027 无读数 -15.00 418039 -6.5 -18.50 418032 -16.6 -18.50 418053 -15.6 (5)地下连续墙外地下水位监测 自2011年x月x日进行第一次观测,至2012年x月x日进行最后一次观测,在此期间共进行x次地下连续墙外地下水位监测,各监测点水位变化曲线见附图12。地下连续墙外地下水位最大累计变化值最终变化量如下表10所示: 表10 地下连续墙外地下水位累计变化值及最终变化量(单位:mm) 水位孔号 1# 2# 3# 4# 5# 累计变化最大值 2323.33 -364.33 -574.67 -533.33 -512.67 最终变化值 1753.33 123.67 112.33 353.67 353.33 (6)支撑内力监测 自2011年x月x日进行第一次观测,至2011年x月x日进行最后一次观测,在此期间对上层钢筋混凝土支撑共进行x次监测; 自2011年x月x日进行第一次观测,至2011年x月x日进行最后一次观测,在此期间对下层钢筋混凝土支撑共进行x次监测;自2011年x月x日进行第一次观测,至2011年x月x日进行最后一次观测,在此期间对选定的钢支撑共进行x~x次不等监测。支撑内力汇总见附表

8、附表9,支撑内力变化曲线见 9 附图13。支撑内力最大值如下表

11、12所示: 表11 钢筋混凝土支撑内力最大值

截面位置 TZC1 TZC2 TZC3 TZC4 轴力最大值(kN) -623.36 -688.12 -423.15 -352.45 弯矩最大值(kN.m) -94.91 -63.11 34.58 33.82 表12 钢支撑内力最大值

截面位置 GZC1 GZC2 GZC3 GZC4 GZC5 GZC6 GZC7 轴力最大值(kN) -379.90 -995.09 -1843.46 -443.82 -260.78 -646.91 -979.27 截面位置 GZC8 GZC9 GZC10 GZC11 GZC12 GZC13 GZC14 轴力最大值(kN) -1050.28 -785.05 -741.77 -274.98 -782.84 -1133.10 -1008.08 截面位置 GZC15 GZC16 GZC17 GZC18 GZC19 GZC20 GZC21 轴力最大值(kN) -664.67 -629.84 -855.43 -725.42 -945.02 -811.53 -465.27 截面位置 GZC22 GZC23 GZC24 GZC25 GZC26 GZC27 GZC28 轴力最大值(kN) -1129.51 220.20 -448.11 -1056.29 -441.55 -1253.10 -763.46 截面位置 GZC29 GZC30 GZC31 GZC32 GZC33 轴力最大值(kN) -511.26 -868.94 -581.74 -845.86 2. 监测结果分析 (1)周边建筑物沉降监测数据显示,周围建筑物34个测点的累计沉降值和沉降变化速率均未达到报警值。xxx百货大楼测点的沉降变化最为明显,累计沉降变化范围在2~-4mm内。其中B3,B4测点的累计沉降值较大,B3出现的累计沉降最大值为-xxxmm,B4出现的累计沉降最大值为-xxxmm。B3,B4为xxx百货大厦的附属结构上的测点,位于基坑外与百货大楼间的狭小通道上坡处,此处下方坡体土体较松散,仅有钢筋网喷射薄层混凝土加护,x月初由于连续降雨,雨水沿此处地面原有裂缝下渗到土体中,B3,B4测点出现较为明显的沉降变化。所有测点的变化速率均在0.9~-0.9mm/d内,出现的变化速率最大值为0.85mm/d及-0.83mm/d,均为B4测点;其他建筑物测点的累计沉降变化范围在3~-3mm内,各测点的沉降变化速率较小,在0.6mm/d~-0.5mm/d内。分别统计xx百货大楼、xx大厦、xxx行、xxxx商场、xxx商厦的沉降累计变化数据并作曲线图,见附表1~附表5,附图4~附图8。 (2)地下连续墙墙顶沉降监测数据显示,连续墙顶最终有效测点11个的累计沉降

10 值和沉降变化速率均未到达报警值。墙顶测点累计沉降变化范围在±4mm内,出现的累计沉降最大值为-xxxxmm,为DP14测点;变化速率在±1.50mm/d内,出现的变化速率最大值为-xxxmm/d,为DP9测点。基坑开挖至-4.00m及桩基施工期间,连续墙向基坑内偏移,墙顶测点高程变化总体表现为下沉,x月底至x月上旬,开始由xx街一侧向下一开挖面开挖,x月中旬,第一幅基本开挖完毕,其后基坑内开挖面积过半,未向下开挖区段的墙顶测点(DP3~DP6测点)的高程变化未出现明显抬升,已开挖区段的墙顶测点(DP7~DP14)高程开始出现较明显的抬升,分析其原因可能为基坑内土体开挖后,基坑底由于上覆土层压力释放隆起后形成一定的空间,同时基坑内外的土面高差不断增大,形成的加载和地面各种超载作用,使基坑外较下层的土层向内移动,基坑底部产生向上的塑性隆起,对连续墙底部产生一定的推挤,造成墙顶抬升。后期由于本工程采取分幅施工造成现场通视效果差,以及大多数的墙顶监测点被埋而停止监测。统计地下连续墙的沉降累计变化数据并作曲线图,见附表6及附图9。 (3)地下连续墙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数据显示:①9个连续墙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的累计水平位移量在-3.xxx~xxxmm间,其中Q1-

4、Q2-20、Q2-

23、Q3-

49、Q3-52槽段的深层水平位移累计变化量未超过报警值,Q1-

1、Q1-

9、Q1-30、Q1-39槽段的深层水平位移累计变化量超过报警值。② 随着基坑内土方开挖,各监测点得深层水平位移逐渐增加,各受监测槽段出现位移明显增大及变化速率明显增快的情况均对应了其周围的相应出现的工况:早期土方开挖至-4.00m时,基坑长边中段的槽段Q1-

9、Q1-30、Q1-39出现相对较快的变化速率,此区域存在较厚的淤泥质土,水平抗力不足;桩基施工期间,由于对土层扰动较大,槽段Q1-

4、Q1-

9、Q1-30、Q1-39出现较快的变化速率,超过1.00mm/d,尤其是在紧挨槽段Q1-

9、Q1-30、Q1-39内进行桩基施工时,变化速率均出现超过报警值2mm/d的情况;土方开挖-4.00m~-8.50m期间,槽段Q1-

4、Q1-

9、Q1-30内未能及时安装钢支撑,尤其开挖Q1-30槽段内土体期间,遇上连续强降雨,变化速率明显增大,超过1.00mm/d及报警值2mm/d;开挖Q1-39槽段内土体期间,此区域基坑外长时间过往及停留混凝土搅拌车,出现超载情况,变化速率过大,超过报警值2mm/d;在此期间多次报警并加强观测,并要求施工单位增加内支撑的预加力,加填反压,以减小变形。③在基坑底板浇筑养护完成后,各监测点的深层水平位移变化均呈收敛趋势,变化速率总趋势逐渐减小不再增加。④地下室土建施工期间,基坑状态稳定。⑤Q3-

49、Q3-52槽段向基坑外偏移,是由于基坑开挖期间,这两个槽段内的土体一直未挖除,形成施工机械进入基坑内作业的坡道,长时间过往重型车辆及器械,土体及此处连续墙受到指向基坑外 11 的荷载较大。地下连续墙深层水平位移变化曲线见附图10。 (4)地下连续墙纵筋应力监测数据显示,纵筋应力变化值较大的截面位置有:Q1-4槽段-12.00m处,-xxxMPa;Q2-20槽段-18.50m处,-xxMPa;Q1-30槽段-18.50m处,xxMPa;Q1-44槽段-18.50m处,xxxMPa,;其中最大值为Q1-30槽段-18.50m处,xxxMPa,均未达到报警值。受监测槽段的深层水平位移有较大变化时,相应该槽段的受监测纵筋应力变化值出现较明显增大。各受监测槽段纵筋应力汇总表及累计变化曲线图见附表

7、附图11。 (5)地下连续墙外地下水位监测数据显示,2#~5#水位孔的水位变化值较为稳定,一般均在500mm以内,累计变化值及变化速率均为达到报警值,x月x日、x日水位受长时间连续降雨的影响,水位有所上升,其后x月x日水位回落。x月x日1#水位孔水位累计下降临近报警值,此后水位下降值一直超过报警值1000mm,但变化速率未达到报警值,其变化趋势与2#~5#水位孔的一致,连续墙未出现漏水现象,从附近Q1-1槽段的深层水平位移、墙顶沉降、周边建筑沉降、墙体应力监测来看变化均不大,综合以上情况分析可能原因是1#水位孔与周围水流系统贯通,未进行报警。各水位孔水位累计变化曲线图见附图12。 (6)支撑内力监测数据显示,GZC3截面位置处x月x日后轴力出现较大增长,期间有连续3日强降雨,土方开挖后未及时安装钢支撑,其后轴力于x月x日开始逐渐减小,本道钢支撑其余两截面内力表现出相近的变化趋势,其余各受监测支撑截面内力值未超过报警值。在出现土方超挖,下层支撑未及时安装时,多数上层支撑内力在安装初期会出现较大的变化值。下层支撑内力值一般较上层支撑内力值小。受监测支撑各截面内力汇总表见表

8、9,内力变化图见附图13。 3. 结论 周围建筑物累计沉降、地下连续墙墙顶累计沉降、地下连续墙纵筋应力,2#~5#水位孔水位累计变化,支撑内力终值,地下连续墙Q1-

4、Q2-20、Q2-

23、Q3-

49、Q3-52槽段的深层水平位移累计变化量未达到报警值,1#水位孔水位累计变化超过报警值, Q1-

1、Q1-

9、Q1-30、Q1-39槽段的深层水平位移累计变化量超过报警值。综上分析,基坑周围建筑物安全,基坑深层水平位移过大,连续墙纵筋应力出现突变,但施工现场未出现明显塌方、滑移等异常情况,基坑施工期间处于安全状态。

第二篇:2012年一季度农民负担监测情况

2012年一季度全市农民负担监测涉及3个县27个村的162户,农业人口621.5人,劳动力377人,土地面积1612.77亩。重点监测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农民税费负担、农村中小学学生负担、农民生产性费用、强农惠农补贴等情况。通过对15户监测户的资料综合分析看,全市农民负担监管总体趋势良好,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惠农政策落实到位,但个别地方和领域仍存在加重农民负担的现象,应引起当地和有关部门的重视。

1、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小学收费。监测户中涉及农村小学生37名,共缴纳各种费用798.2元,人均21.6元,集中在一个乡镇。监测户中涉及农村中学生13名,共缴纳各种费用275元,人均21.2元。

2涉农收费。从监测情况看,一季度涉农收费进一步规范,没有发现违规收费行为。

3、农用机械管理方面收费。监测户中涉及农业机械17台,没有发现违规收费问题。其中,涉及营运车辆1台,缴纳保险费1100元。

4、农业生产性负担。监测户中涉及灌溉耕地620.98亩,灌溉总费用17990元,亩均30元。农村灌溉用电电费执行标准有差异,监测户农民浇地电费平均为0.75元/千瓦时,最低的为0.71元/千瓦时,最高的为0.79元/千瓦时。

5、新农合、新农保参保情况。监测户中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共452人,共交纳22575元,涉及2个县。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涉及人口187人,共交纳保险费19100元,领取社会养老保险的有63人,共领取8625元,涉及2个县。

6、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监测户中涉及惠农政策补贴为1565.345亩,粮食补贴和综合补贴共计140137.2元,亩均89.5元。涉及计划生育补贴的2户,总补贴2880元,户均1440元。

7、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比较规范。2个县的2个村进行了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其中筹资的村1个,共筹资420元,涉及21人,人均20元。筹劳的村1个,共筹劳52个工作日,涉及26个劳动力,劳均2个工作日。没有发现超限额筹资和筹劳的情况。

(农经站)

2012年一季度秭归农民工监测情况分析

秭归是国家级贫困县,外出务工已成为许多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工的就业状况、收入水平、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问题都关系到秭归农村的经济发展与水平。据对100个农户家庭的监测调查,一季度100个调查户中共有274名从业人员,其中36人有从事本地非农务工经历,占13.14%;4人有本地非农自营经历,占1.46%;外出从业的有90人,占32.85%。

一、一季度农民工就业基本情况

1、外出从业人口比重大。100个调查户共有常住人口361人,从业人员274人,外出务工人员90人,外出务工人数占总人数的24.93%,占从业人数的32.85%,比例远超过宜昌其他县市,外出务工收入已成为秭归农民家庭的主要收入之一。

2、外出务工人员以男性青壮年为主,未婚青年外出就业比重大。90个外出从业人员中,男性55人,占61.11%;女性35人,占38.89%。从年龄上看,外出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16-40岁的有74人,占82.22%。从婚姻状况上看,外出从业的未婚青年共44人,占全部未婚从业人员的80%,可见外出从业是大部分未婚农村青年的就业选择。

3、省内从业与省外从业的农民工数量相当。外出从业的90人中,选择省内从业与省外从业的分别为46人和44人,在省外务工的人员主要集中在江浙与广东地区,占省外务工人员的70.45%。

4、农民工从事行业较为集中。农民工从事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都是45人,第二产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住宿和餐饮、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这四个行业从业人数共计71人,占78.89%。

5、收入水平逐步提高。根据调查,一季度农民工平均月收入为2204.44元,上年同期仅为1591.23元,同比增长了38.54%。一季度月收入低于1200元的9人,占10%;1200-1600元的15人,占16.67%; 1600-2400元的35人,占38.89%;2400-3000元的8人,占8.89%;3000元以上23人,占25.56%。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民工文化程度有所提高,但总体水平仍偏低。外出从业人员小学文化程度占8.89%;初中文化程度占41.11%;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50%。可见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工仍占据了外出人员的半壁河山。

2、职业技能培训不足,缺乏就业竞争力。外出从业人员接受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只有40人,占44.44%,大部分外出从业人员未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在就业时缺乏竞争力,只能从事报酬相对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工作。

3、社会保障机制亟需完善。调查显示,外出务工人员有50%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其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而用人单位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的仅15人,占16.67%;工伤保险18人,占20%;医疗保险17人,占18.89%。农民工大都从事高强度高危险的工作,例如建筑业,有近四分之一的人从事建筑业,但缴纳保险的寥寥无几,在事故发生时,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很难得到保障。

三、对策及建议

1、加强就业服务,为农民工提供真实有效的就业信息。加强劳动力输入地区的劳动力需求信息收集,建立输出地与输入地的联系,通过协作,有组织的进行劳务输出。

2、发展本地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工就近就业。政府加大对本地企业的扶持,从而为农民工提供本地就业的机会。进一步完善本地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机制,改善农民工的就业环境,提高本地就业对农民工的吸引力。

3、组织农民工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工的综合素质。职业技能不足极大的限制了农民工就业的选择范围,多渠道多层次的组织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让农民工从单纯的无技巧体力劳动转变为技术型劳动。同时,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制教育

高峰乡认真开展农民负担监测分析工作

为了及时、动态监测农民负担情况,高峰乡设立农民负担监测点,及时收集相关数据,加强对农民负担的监测及分析工作。

确定本乡的青松村为农民负担监测点,选取该村有代表性的农户作为样本点。监测样品户10户,分好、中、差三种类型,监测人口33人,样品户中有劳动力24人,外出务工16人。承包耕地31.31亩,人均耕地面积0.95亩,承包林地面积71.3亩,人均林地2.2亩。

监测户上半年农业经营收入1400元,外出务工收入9.5万元,惠农补贴粮食直补1177元,其他收入1200元,总收入9.8万元,人均收入2978元。监测户中,接受义务教育1人、接受国民教育3人,总计教育费用1.5万元,人均教育费用457元。

监测得知,今年受宏观因素影响,外出务工收入明显减少,减幅在40%左右。表现在“价稳工减”上,即农民工工价基本稳定,但是出工的工时减少;技术差或者没有技术的农民工出工的工时更少,从而影响了他们的收入。监测显示,家庭有在高中就读的学生,负担较重,主要是学费负担及陪读负担,农户在子女读高中时更容易返贫。(华兴福)

第三篇:安全绩效监测报告

福建省米兰春天量贩有限公司

安 全 绩 效 监 测 报 告

二零一三年十月

目 录

1、安全、健康目标 .................................................................................. 2

2、整改措施实施情况 .............................................................................. 2

3、隐患整改效果 ...................................................................................... 2

4、个人防护用品的依从程度 .................................................................. 2

5、事件、事故调查完成率 ...................................................................... 3

6、培训情况............................................................................................... 3

7、法律法规依从程度 .............................................................................. 4

8、安全、健康投入情况 .......................................................................... 4

9、持续改进标准化系统效力的情况 ......................................................

51、安全、健康目标

设立了量化的安全生产目标,考虑管理评审的结果,风险评价的结果,生产和过程绩效,自我评估结果。目标包含改进安全生产管理的努力和行动,事件的影响,如频率、严重性和其他损失。

2、整改措施实施情况

建立了安全各类检查表,满足企业安全生产需要,检查的组织准备充分,参与人员全面且胜任,检查内容具体并有针对性,有效性较好,对检查出的问题整改行动也较好。

3、隐患整改效果

对各项检查和日常工作中的隐患,填写隐患整改通知单,通知相关部门。相关部门有按要求制定相应的隐患整改措施,并严格按要求执行。

4、个人防护用品的依从程度

劳动防护用品各类识别充分,贮存方法正确,供应商资质符合要求,发放充分正确,过去防护用品都处于良好状况。员工能够较好的使用劳动防护用品,检测质量合格,没有因为没有正确 2

提供或使用过去防护用品导致事故、事件的发生。

5、事件、事故调查完成率

制定事故、事件调查制度,包括以下要点:事故、事件类型、调查机构及人员、调查内容、调查方法、时间要求、所需装置、设备、现场调查要求、事故证据、资料的收集整理、事故、事件信息沟通的方式、对象和时间、中高层管理人员参与调查的要求。 事故、事件调查程序有效,任命的调查人员调查技巧训练,调查技术及手段适用,找出了标准化系统的缺陷,没有重复发生过相似的事故、事件,针对每一起事故、事件制定的措施都针对事故原因并可操作。

6、培训情况

今年我们加强了对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根据员工对安全教育培训的需求制订了安全教育培训计划,根据培训计划,落实了全员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使全体员工树立了正确的安全发展理念,营造了浓厚的安全生产氛围。

一是对新员工入厂的三级安全教育培训。主要进行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技术规程、安全标准教育培训;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培训;危险源辨识与分析的培训;劳动技能培训;劳动防护用品使用与维护的培训;事故预防与自救等培训。新员工的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效

果满足培训要求。

二是办公室和各班组用会议、班组会等各种方式,对全体员工进行日常安全教育。

三是对所有员工进行了以安全手册为主要内容的安全标准化培训。

四是针对应急管理,对兼职应急救援人员进行了应急预案和有关知识培训。

五是对安全检查人员进行了安全检查知识培训。 六是组织主要负责人和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完成了有关部门的培训并考核合格取得了相应资格证书。

建立健全了相关员工培训记录和档案。对培训效果进行了考核和评审,员工培训率及合格率为100%。

7、法律法规依从程度

对员工法律法规意识进行调并制定了提升计划,将识别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融入安全标准化体系,对每位员工进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培训,并对法律法规进行了评审与更新,使每位员工的法律法规意识得到有效提升。

8、安全、健康投入情况

制定确保安全生产费用的投入并有效管理制度,按规定足额提取经费,专款专用,专门帐户管理,安全措施计划的编制要求,

责任部门、人员及其职责。依据风险评价的结果为以下几个方面投入安全措施费用:安全工程、安全管理、安全设备、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及标识、安全奖励、安全教育培训、工伤保险、应急设备设施、事故预防等。

9、持续改进标准化系统效力的情况

在上级安监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始终以“以人为本、安全第

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为宗旨,以推广规模化、规范化管理,人性化作业为突破口,一是重点从作业现场,安全标志、职业危害生产环境等场所入手,落实现场安全标准化;二是从抓安全管理入手,包括责任制和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员工安全培训、安全检查和隐患整改、安全投入等安全管理标准化;三是抓好员工现场操作管理,做到无违章操作、无违章指挥,做到操作安全标准化。

第四篇:环境监测报告

篇一:环境检测报告

监 测 报 告

**监字[2011]第*号

项目名称: 被测单位:

***** 2011年2月15日

监测报告说明

1、报告无本站检测专用章无效;

2、报告须填写清楚,涂改无效;

3、监测委托方对监测报告有异议,须于收到本监测报告之日起 十日内向我站提出,逾期不予受理;

4、本报告仅对当日采集样品负责;

5、本报告不得用于广告宣传;

6、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本报告;

7、报告无CMA章无效;

9、报告无骑缝章无效。

监测站

电话:

传真: 邮编:

地址:

2011年 **有限责任公司**厂监测报告

1、监测目的

为加强对污染源的监督管理,及时了解和掌握我市国控重点污染源污染物排放情况,为环境管理和监督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依据《全国重点工业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工作方案》,***市环境保护监测站于****年**月**日至**日对**有限责任公司**厂固定污染源进行第*季监督性监测,依据本次监测数据编写此监测报告。

2、监测依据

2.1**监发[2008]**号,关于转发《全国重点工业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工作方案》的通知。

2.2《**省工业污染源及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监测实施细则》。 2.3国家有关监测分析方法、规范及污染物排放标准。

3、监测内容

3.1监测项目:粉尘、苯可溶物、苯并[a]芘。 3.2监测点位和频率

在各污染源除尘设施后设一个采样点,采样点位符合《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GB/T16157-1996)相关要求,每个监测点均采3个样品,具体见表1。

表1 焦化厂污染源废气监测情况一览表

4、监测方法

废气按《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GB/T16157-1996)中方法进行监测,具体监测仪器、监测方法见表2。

表2 监测分析方法一览表

5、执行标准

粉尘排放执行(G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物排放标准》表1中三级标准,苯可溶物及苯并(a)芘参照执行《炼焦炉污染物物排放标准》(GB16171-1996)表2三级标准,具体情况见表3。

表3 废气污染物排放限值一览表

6、监测质量保证措施

为了确保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准确性和可靠性,监测过程严格按照(HJ/T373-2007)《固定污染源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范》和《**省环境空气和废气监测质量保证技术规定》中规定进行。

所用监测仪器、量器均通过本年度计量部门检定合格,并在有效期内。依据《**省环境空气和废气监测质量保证技术规定》,对监测全过程包括采样、样品运输、贮存、实验室分析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实验室分析均采取具有可操作性的质控措施,原始记录实行三级审核,具体质控结果见表4。

表4 质控样分析结果统计表

7、监测期间工况

监测期间,该厂生产设备正常运行,其运行负荷均能达到75%以上,满足了监测的工况要求。

8、监测结果及结论

通过现场监测与数据分析,干熄焦焦仓、焦化地面站、干熄焦环境排放口均未超过《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和(GB16171-1996)《炼焦炉污染物物排放标准》三级标准相应标准,监测达标率为100%,监测结果统计见表5。

校 核: 审 核:

签 发: 职 务: 职 务:

职 务: 时 间: 时 间:

时 间: 篇二:三废环境监测报告(样本一)

宁波市鄞州区甬兴压铸厂

委托检测报告 2011 78 号

宁波市鄞州区环境保护监测站

2011/05/09

江正伟

金桂花

钱卫敏

宁皮市鄞州区环境保护监测站

宁波市鄞州区环境保护监测站

0574- 87525622 0574-87525640 315100 宁波市鄞州区新城区惠风东路568号

一、 前言

宁波市鄞州甬兴压铸厂年产各类金属相框500

鄞州区高桥镇古庵村。占地面积3174500

中环保投资152011年5

3 写了本监测报告。

二、 验收监测标准

验收监测标

准。

标号。级别

监测项目 监测方法 引用标准

PH值 《水质

PH值的测定 玻璃电极法》 GB/T6920–1986 石油类

《水质 石油类和动植油的测定 红

外光度法》

GB/T1648–1996

CODCR

《水质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重铬酸

盐法》

GB/T11914–1989

总磷

《水质 总磷的测定 钼酸铵分光光

度法》

GB/T11893–1989

氨氮

《水质 氨氮的测定 纳氏试剂比色

法》

GB/T7479–1987

粉尘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

气态污染采样方法》

GB/T1617–1996 二氧化硫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二氧化碳硫的

测定定电位电解法》

HJ/T57–2000

烟尘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

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GB/T1615–1996

苯系物

《空气 苯系物的测定 气相色谱

法》

GB/T11737–1989

厂界噪声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测量方法 GB/T1234–1990

主要污染物。污染物处理和排放流程

废水

经地下水处理池处理后排放园区污水管网。

噪声

声。

废气

理后高空排放。

固废

工业区道

为噪音监测点

为废水监测点

为废气监测点

办公楼

篇三:环境检测报告模板

NO.

TEST REPORT

武汉居必康室内环境检测中心

2014_月_日

1. 检验报告无检验专用章无效。

2. 复制检验报告未重新加盖检验专用章无效。 3. 报告涂改无效。

4. 对检验报告有异议,在收到报告之日起七天内,向本中心申请复检,逾期不申请的,视为认可本检验报告。 5. 一般情况下,委托检验仅对来样负责。

地址:中国·武汉·洪山区鸿源国际公馆2-1502 电话:027-86821875 武 汉 居 必 康 室 内 环 境 检 测 中 心 JBK字2014第06.0201号

共2页

第1页 批准: 审核:主检:

武 汉 居 必 康 室 内 环 境 检 测 中 心 JBK字2014第06.0201号 共2页

第2页

第五篇:水质监测申请报告

关于xxx(地点)更新机井水质检测费用借款

的申请

XX单位领导:

我公司于2016年4月,在(XXX地点)更新机井一眼,因业主单位要求施工方进行水质检测,并垫付资金,现申请向公司财务借款1500元。

妥否,请批示。

XX设备物资有限公司 2016年10月31日

第六篇:变形监测技术报告

时代广场项目变形观测

技 术 报 告

辽宁科技大学测绘教研室

2010年11月

报告编写人:***

基坑支护监测方案

1 工程概况及周围环境

1.1工程概况

基坑尺寸约100x100m。

该工程主体建筑由辽宁科技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主楼24层,其余范围均为全地下室,地下室计3层,设计±0.000标高相当于黄海高程7.950m,地下三层各部分的楼板标高均有错位,基础底板板面标高分别为-13.050,地下二层板面标高分别为-9.850,地下一层板面标高为-6.650,地下室顶板标高分别为-1.850。主楼基础的承台厚度一般为2m,底板厚度0.9m;其余范围基础的承台厚度一般为1.55m,底板厚度0.8m。工程桩采用钻孔灌注桩,自然地坪及周边道路人行道的绝对标高在6.670m~7.770m之间变化,设计分别取7.100m及7.800m作为设计室外地坪标高,综合考虑地下室基础及垫层厚度后:该基坑设计开挖深度分别为13m、13.55m、13.9m、14.25m。为有效控制基坑的变形,沿竖向设置三道钢筋混凝土支撑。 1.2 周围环境

本工程地下室南侧部分地下室外墙距离千山路道路边线最近处约18m,千山路下埋设有大量的市政、电力、煤气管道,但距离基坑均比较远。

基坑东侧为千山街,地下室距离千山街道路边线约13m,路下埋有电缆、煤气、自来水、雨水、污水等管线。

基坑西侧为小学教学楼,4层框架,地下室距离学校建筑最近处约13m,距离学校围墙约11.6m。

2 方案依据及技术标准

(1) 辽宁科技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时代广场基坑支护设计说明》; (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3)《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YB9258-97); (4)《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

3 监测目的及内容

3.1测试目的

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只有对基坑支护结构、基坑周围的土体和相邻的构筑物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测,才能对基坑工程的安全性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有全面的了解,以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在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反馈,并采取必要的工程应急措施,甚至调整施工工艺或修改设计参数。

基坑监测的目的如下:

(1) 检验设计所采取的各种假设和参数的正确性,指导基坑开挖和支护结构的施工。

(2) 确保基坑支护结构和相邻建筑物的安全。

(3) 积累工程经验,为提高基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的整体水平提供依据。 3.2测试内容

根据本工程的具体情况,依据有关规范的规定和围护设计方案及业主对施工监测工作的要求,对以下方面进行监测:

(1). 基坑周围环境监测:主要包括周围建筑物及道路的沉降等,共布置24个测点(S1~S24); 4 监测仪器与测点的埋设

(1)测点埋设:测点应选在建筑物的墙角、人行道路等处。在设计位置使用电锤埋设一沉降监测标点,如埋设不便,也可用红漆标记。

(2)仪器:采用日本拓普康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NI005A型水准仪。

(3)监测:按三等水准要求测量。

5监测工期与监测频率

在导墙施工前做好周围各环境监测点的设置并取得原始数据,基坑开挖前埋设好所需的已知点,并取得原始数据。

(1)周围环境监测应贯穿于地下室施工全过程,在导墙施工前对周围环境作一次全面的普查,记录好最初的原始观测数据,以便与基坑工程中监测结果进行比较。导墙及地下连续墙施工时一周观测一次,在土方开挖期间每3天观测一次,其余间隔5天1次。

(2)其它监测项目挖土期间每天观测一次,当测试项目的数据到达警戒值附近或数据波动起伏较大时,则加密观测次数,必要时进行不间断的连续观测。

6 监测资料整理与成果分析

6.1 监测资料整理与成果分析

监测资料整理与成果分析,对沉降、水平位移等进行资料整理与分析,直接制图打印。现场提供以下数据:

(1)沉降:地下连续墙墙顶、支撑立柱及周围环境监测点的沉降和沉降速率 (2)水平位移:地下连续墙墙顶各测点的水平位移和水平位移速率;墙、土体的最大水平位移、位移速率及最大水平位移深度,遇位移速率超过报警值时,还提供水平位移与深度关系曲线、水平位移时程曲线。 6.2提交的即时报告和监测报告

观测数据当天填入规定的记录表格,并提供即时报告给设计、监理及施工单位。基坑挖土施工开始后,每一周提供基坑开挖一周监测阶段总结报告,具体内容包括一周时间内所有监测项目的发展情况,内力或变形最大值以及最大值位置。监测过程中如测量值大于控制值时,应及时通知建设、监理、设计及施工等单位以便采取应急补救措施。

基坑监测结束后提交监测报告,其内容包括工程概况、遵循的标准文件及技术要求、测试目的与内容、测试仪器及测试方法、资料整理及成果分析、结论及建议等。

7 质量保证和控制

7.1质量保证

(1)在时代广场基坑开挖监测工程中严格遵守《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等有关规范标准的要求,确保质量。

(2)派熟悉仪器使用方法和性能的测试人员进场,并严格按相应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3)进场前做好仪器设备的标定工作,各监测项目在基坑开挖前应测得初始值,且初始值的测试不得少于两次。基坑开挖施工前提供以下资料给各有关单位:

1) 监测项目各测试点的平面布置图及剖面布置图;

2) 各监测项目所采用的各测试仪器的型号、规格及各测试仪器和元件的标定资料; 3) 各监测项目的初始数据。

(4)监测人员接甲方通知二天内进场,并服从工程总进度需要。 (5)监测人员必须对数据的准确性负责,测试完毕后应签字备查。 (6)监测数据应及时校核,如有异常应查找原因,及时采取措施。 7.2技术指标

现场监测严格按下列控制标准进行控制: (1) 环境监测:

测点允许沉降值待商定。

(2) 地下连续墙墙体沿深度的水平位移监测:

预警值:水平位移30mm,水平位移速率5mm/天。 (3) 土体水平位移监测:

预警值:水平位移40mm,水平位移速率5mm/天。

(8)其它监测项目控制标准:数值不出现急剧变化。

在施工期间,若上述控制标准中有一项标准未达到满足,应立即通知业主及监理公司,并密切配合业主、监理公司及设计,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措施,以保证工程安全顺利施工。

8 业主与施工单位应提供的配合要求

(1). 协调环境监测点的保护;

(2). 负责基坑内外地下水位测点的放样;协调做好水位测点的保护;

(3). 负责基坑水平支撑内钢筋计埋设点的放样;负责墙体试验段的放样; 9文明生产与安全生产

从安全教育、安全防范、安全措施、安全保护等方面按有关规定,认真做好文明施工,做到“文明生产”与“安全生产”。

(1)对参与施工的所有人员经常进行施工安全教育,选派专职安全员专门负责安全工作;

(2)场内安全标志醒日;

(5)合理进行场地布置,各种材料堆放整齐,进出道路畅通,保持场内整洁;

(6)作好施工现场的卫生工作;

上一篇:派出所上半年党建总结下一篇:农村妇联主席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