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教育初心

2022-08-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坚守教育初心

国际理解教育的初心与坚守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各国在各个领域的竞争与合作日益增多,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增强中小学生的国际理解素养,已成为21世纪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更让我们认识到,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紧密关联,因此培养青少年的国际主义精神,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愈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期话题聚焦中小学生国际理解教育,探索在中小学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意义、经验与路径。

摘要 国际理解教育是国际社会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人类福社而倡导的与时俱进的先进教育理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异曲同工。国际理解教育应该在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中面向所有人开展,各级各类学科的教学中都可以融入或渗透,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在不同国家的实践中已经日益普及。

关键词 国际理解教育;初心;教学;课程

作者简介 郑彩华,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

国际理解教育是与时俱进的先进教育理念。自“二战”以来,国际理解教育一直是国际社会为维护世界和平安全与人类福社而不懈努力的重要途径和抓手。国际理解教育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之初被倡导至今,已有七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期间历经国际社会风云变幻,虽然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但其通过教育培养人的自尊、尊重、理解、宽容、平等、和平、民主等价值观以促进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与人类共同幸福目标实现,以及“在人的思想中构筑和平屏障”的初心与使命一直未曾改变。

一、国际理解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国际理解教育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开放的、具有多维度的概念,不仅强调培养在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多个维度都获得发展的人,而且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丰富教育目的和育人目标。

(一)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发展态度和行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68年第31届国际教育大会上通过的题目为《作为学校课程和生活之组成部分的国际理解教育》的第64号建议书中指出,“国际理解教育的目的应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应致力于发展有利于国际理解和尊重人权的态度和行为。”

该建议书在向各国教育部提出的指导原则中,把教育目标具体明确为:增进人们对世界和各国人民的了解,使青年人形成以相互欣赏和尊重的精神态度来观察别的文化、种族和生活方式;明确环境与生活方式和生活标准之间的关系;对不同事物包括对不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进行客观评价,认识存在于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和意识中的共同价值观、抱负和需要;使青年人渴望了解他们国家及所处时代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增进国际团结和对世界各国及民族之间相互依存的理解。‘a[

(二)不仅要形成价值观,更要有知识、意愿和能力解决现实问题

为了让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在世界各地更好地融入教育教学实践,1974年11月1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18届国际教育大会上通过著名的《关于促进国际理解教育、合作与和平及关于人权和基本自由的教育的建议》,这个文件被国际社会认为是国际理解教育的规范性文件,通常被简称为“1974年建议书”,迄今还在发挥作用。

“1974年建议书”明确提出了为促进国际理解,各国在制定教育政策时应遵循的七项基本原则,包括让学生能够理解及尊重所有的民族(包括国内的民族文化及别国的民族文化)及其文化、文明、社会价值准则、生活方式,意识到各国人民和民族之间全球性的相互依存关系不断增长,培养与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对个体之间、社会团体之间、国家之间既拥有权利又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的意识,了解国际团结与合作的必要性,并为个体参与解决自己所属的社会团体、国家以至整个世界的问题作好准备。[2]

这些基本原则表明,国际理解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具有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尤其通过非暴力的手段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技能,以及如何拓展使用这种非暴力的手段。

(三)不仅要创建和平文化,更要在思想中形成内在和平观

20世纪90年代前后,国际形势发生巨变,需要对“1974年建议书”中关于国际理解教育的原则进行适应性调整。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4年10月召开了以“国际理解教育的总结与展望”为主题的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会议特别提出要创建和平文化,其中心内容是“教育要促进和平、人权和民主”,明确了新形势下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任务以及“和平文化”的基本内涵。这次会议颁布了关于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宣言《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宣言》,之后又颁布了为促进宣言中各项建议要求落地实施的《为和平、人权和民主的教育的综合行动纲领》,这两个文件为国际理解教育进人新时期明确了新方向,规划了新蓝图,是国际理解教育适应社会需求发展历程中的又一个里程碑。

各国部长在《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宣言》中承诺坚决努力“采取适当步骤以期在教育机构中营造一种有助于国际理解教育的成功氛围,并使教育机构成为实践宽容、尊重人权、实行民主、学习文化特性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理想场所”,尤其明确提出要“特别注意改进课程、教科.书内容和包括新技术在内的其他教育材料,以便教育有爱心和责任感的公民,使他们面对其他的文化能够欣赏自由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差异,并能防止冲突或通过非暴力手段解决冲突”[3]。

《为和平、人权和民主的教育的綜合行动纲领·》发展和更新了“1974年建议书”中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对各国进行国际理解教育提出了明确具体的政策和行动方针建议,并从和平、人权和民主三个方面提出了国际理解教育内容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为和平、人权和民主的教育的目的”,“教育就必须加强个人的特性并鼓励集中那些能增强个人和民族之间的和平、友谊和团结的各种思想和解决方法;教育必须发展非暴力解决冲突的能力。因此,教育还应促进培养学生思想中的内在和平观,这样他们就能更牢固地形成宽容、同情、分忧和相互关心的品质。”“教育必须培养公民作出明智选择的能力,不仅使他们的判断和行动基于对当前的分析,而且以对理想未来的憧憬为基础。”“教育必须教育公民尊重文化遗产,保护环境并采取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教育应该从一种长期均衡发展的角度,培养在国家和国际范围内的团结和公平的感情。”[4]

这里对教育目的的界定与阐释,不仅在当时是一种非常先进的育人思想和教育理念,即使在20多年后的今天看来,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时代适应性,尤其是与近年来中国一直在大力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教育思想观念上非常契合。2017年1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样的世界也是国际理解教育一直要创建的理想世界,是充溢了和平文化的世界。这两种表达方式的不同可以理解为东西方不同话语表达的差异。

二、国际理解教育要面向哪些人开展

国际理解教育是面向所有人的教育,这是国际理解教育一直以来反复强调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国际理解教育的很多文件中,都明确要求各成员国的各级各类教育,包括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在内,都应该为国际理解教育的开展作出贡献。

这一点在国际理解教育的两个里程碑式的文件中也都有专门的提出与强调。“1974年建议书”中提出了各国在推动国际理解教育的政策应遵循的七个原则,其中第一个原则就是要求各阶段及所有形式的教育应具有国际维度和全球视野,并明确指出关于国际理解教育的各项指导原则、学习、培训和行动的具体建议“适用于一切阶段和一切形式的教育”,也就是适用于所有学习者。1995年的《为和平、人权和民主的教育的综合行动纲领》中也明确指出:“将有关和平、人权和民主的内容纳入所有各级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的课程中是极为重要的。”“为和平、人权和民主的教育之最终目标,是发展每个人的普遍价值观和各种行为方式。”“教育必须发展尊重自由的能力和面对挑战的技能。”“教育必须发展承认并接受存在于各种个人、男女、民族和文化之中的价值观的能力,并发展同他人进行交流、分享和合作的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除了在其规范性国际文件中探讨国际理解教育,还多次专门组织国际上知名的教育、教学和课程专家开展相关研究。其中在国际上影响较大的研究成果之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1年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Brisbane)举行的国际专家研讨会议上发布的一个重要文件,题目是(国际教育中课程、教科书和其他教育材料的开发、评价及修改以促进教育中国际纬度的指导方针和标准》(以下简称《指南和标准》)。《指南和标准》指出,国际理解教育努力促进全世界所有民族间的理解和团结,并且培养一种单独的以及与别人共同工作的责任,追求所有民族在和平与正义原则的基础上共同参与建设同一个世界,因此,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所有层次上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接受国际理解教育。[5]

国际理解教育并不是专门适用于某个学段的,而是适用于终身学习的全过程。这一点尤其需要引起关注,因为在我国关于国际理解教育的政策文件中,把国际理解教育的重点放在基础教育阶段,比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六章中明确指出,要“加强中小学、职业学校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又如,2020年6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中也明确,“基础教育领域,我们将加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具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青少年”[6],而对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两个领域则没有明确这样的目标和任务。

三、在所有教学中都可以有效开展国际理解教育

国际理解教育内容广泛,本质上是一种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教育,又因国际理解教育应该在世界范围内面向所有学段中的所有人开展,所以教育的方式和途径也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的。各级各类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中都可以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所有教学中都可以渗透或融人国际理解教育。关于国际理解教育的相关政策文件及研究成果也从多个层面和角度对此进行了反复的强调和验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多项政策建议书中都关注到了如何有效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比如,1948年颁布的第24号建议书——《青年的国际理解精神的培养和有关国家组织的教学》,建议各国教育部应该要求“所有教学应有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国际团结”;1949年颁布的第26号建议书——《作为发展国际理解工具的地理教学》中指出,通过适当的心理方法和教学方式,地理教学可以消除儿童认为自己是世界中心的感觉并增强他们对人类相互依赖和道德团结的意识,使爱祖国与理解其他国家相和谐,使爱祖国与的尊重主权相一致。

为了更好地促进国际理解教育在各国教育教学中的实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68年通过第64号建议书——《作为学校课程和生活之组成部分的国际理解教育》中关于国际理解教育实施的方式与途径作出了如下详细的说明:中小学课程中的大多数科目为国际理解的教学提供机会;国际理解教育应作为学校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予以计划和落实,不同学科的课程和大纲应有足够的灵活性;在有些基础学科,如母语、民族文学、数学、自然科学和现代语言,即使课程内未对国际理解作出专门的规定,国际理解的精神同样可以在每一个合适的场合得到發展;另一些学科,如历史和地理,则为国际理解教育提供了一种尤为有利的框架,还有一些学科,如道德和公民教育以及包括音乐、舞蹈和体育在内的艺术,应该为与国际理解直接有关的学习和活动提供大量的机会。国际问题的教学,不论是穿插在不同学科的教学中或是单独作为一门学科,都是合适的。”[7]

近年来,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很多基础教育学校通过各学科,尤其是文史类学科和语言类学科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显示出国际理解教育在我国各学段开展的日益广泛与普及。特别是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把国际理解列为基本核心素养之一以来,国际理解教育的教育教学日益受到重视,初中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三科的统编教材中都相应地增加了国际理解素养的内容,新修订的2017版高中14科课程方案中也把国际理解作为基本学科素养的组成部分予以落实。

四、国际理解教育作为学校独立课程

国际理解教育不仅可以通过合适的结合点或渗透点在各种学科中进行融合或渗透,而且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显性的课程形态列入学校的课程表中。

(一)作为独立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68年通过的第64号建议书——《作为学校课程和生活之组成部分的国际理解教育》中就指出:“国际间题的教学,不论是穿插在不同学科的教学中或是单独作为一门学程,都是合适的。”[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二级机构国际教育局在1996年出版的《国际理解教育——一个富有根基的理念》一书中就曾指出:“人们已经越来越多地注意到把国际理解教育作为一门成熟的学科纳入到国家课程计划的可能性,就像哲学、历史学、经济学和地理学或外语学科一样。”[9]因此,在条件许可的学校,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也可以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同其他科目一样成为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目前,把国际理解教育纳入国家课程计划已经变为了教育实践,日本已在其专门的“综合学习时间”中把国际理解教育作为主要内容之一;目前我国也有很多省、市、区、县等把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作为中小学的校本课程或地方课程纳人拓展型课程中,而且编制了国际理解教育系列教材或讀本等。在我国当前实施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下,把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作为校本课程开设便于操作实施,因此应该并且已经成为很多学校的首选。

(二)作为模块课程

模块是基于明确的教育目标,围绕某一特定主题而形成的相对完整、独立的学习单元。每一个模块都以某一个特定的主题作为该模块组织的核心,模块中的所有内容都紧紧围绕这一主题设置。学生在模块课程中所获得的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而是一种在主题统摄之下的结构化的知识框架。

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内容可以分成几个维度,每个维度中又包含不同的主题内容,如可持续发展教育、环境教育、和平教育等,每个主题都可以各自作为一个单独的模块,配合学校其他课程的内容或者学校主题活动的需要进行。因为这种模块课程便于选择和组合,灵活性强,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很容易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某些教学呼应,易于教师操作,因而是很实用的一种途径。

(三)作为综合实践课程通过主题活动和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开展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在小学阶段的高年级和初中阶段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国际理解教育课程通过主题活动的途径开展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

这种途径主要是学校和教师根据本地、本校和本班的课程教学实际情况,通过组织一些与国际理解教育主题内容有关的主题活动,为学生提供开阔视野、参与体验、合作与竞争的机会。这种途径适合任何一个学段,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非常受学生欢迎,而且效果良好。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活动或项目丰富学生国际理解的感受和体验,这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英美日等国很重视的一种方式,但是这种途径的制约因素比较多,如学生的年龄、时间、经济承受力等,不是每个学校和教师都能直接采用,而且能参与这些交流项目并从中受益的学生非常有限。

近年来,为促进中小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健康发展,维护师生合法权益,为社会提供方向性和规范性做法,教育部2014年7月发布了《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指导规范中小学学生参加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其中第三条指出:“境外研学旅行应当以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为目的,有利于促进中小学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丰富中小学的课程内容和社会实践,增进与国外中小学学生的交流和友谊。”

(四)国际理解教育的课程框架

亚太国际理解教育中心(APCFIU)也对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以及适用的教学方式进行了夫量的研究和探索,2006年8月亚太国际理解教育中心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曼谷教育局(UNESCO Bangkok)的12位专家在汇总了多年来在亚太地区举行的多次项目会议、专家会议及各种培训活动的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共同编写了《国际理解教育(EIU)和可持续发展教育(ESD)培训项目设计培训者指南》(以下称《指南》),并列出了如何开发国际理解教育(EIU)课程的对照表(见表1)。[10]其有用的指导和借鉴。

《指南》提炼出了一个课程框架,其中不但提出了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与教学方式的建议,而且对国际理解教育课程适用的评价方式也提出了可供选择的建议。

《指南》还列出了一个建议性的矩阵,使国际理解教育的五个主题分别对应学习过程与教学方式,以及学习过程与教学方式的评估。这个矩阵与以上的对照表一起能有助于设计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亚太地区国际理解教育(ESD)提出的这一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框架为研究者和中小学实践者研究和开发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提供了极

参考文献:

[1][3][7][8]赵中建.全球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国际教育大会60年建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311-314,451-461,314,314.

[2]UNESCO.Recommendation concerning education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cooperation andpeace and education relating to human rights andfundamental freedoms.UNESCO General ConferenceRecommendation(18C/24,1974)[EB/OL].[2020-07-13]http://portal.unesco.org/en/ev.php-URL-ID=13088&UR1DO=DO_PRINTPAGE&URL_SECTION=201.html.

[4]UNESCO.Declaration and rotegrated frameworkfor action:education for peace,human rights anddemocracy[EB/OL].[2020-07-13].http://www.ibe.uneseo.org/sites/default/files/REV_74_E.pdf.

[5]UNESCO.Guidelines and Criteria for theDevelopment,Evaluation and Revision of Curricula,Textbooks and other Educational Materials in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anInternational Dimension in Education[EB/OL].[2020-07-13].https://www.worldcat.org/title/guidelines-and-criteria-for-the-development-evaluation-and-revision-of-curricula-textbooks-and-other-educational-materials-in-international-education-jn-order-to-promote-an-international-dimension-in-education/oclc/32449647.

[6]加快和擴大教育对外开放 大力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教育部国际司(港澳台办)负责人就《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答记者问[EB/OL].[2020-07-05].http://www.moe.gov.cn/jyb xwfb/s271/202006/t20200617_466545.html.

[9]赵中建.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327-388.

[10]亚太地区国际理解教育中心(APCEIU),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教育局(UNESCO Bangkok).国际理解教育(EIU)和可持续发展教育(ESD)培训项目设计一培训者指南[M].曼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教育局,2006:11-12.

责任编辑|庞雪

作者:郑彩华

第2篇:坚守初心 携“童”前行

【摘 要】民国时期,一批具有优秀文化品格的现代出版人热切关注作为儿童教育重要环节的儿童读物出版。该时期儿童读物编辑思路清晰,儿童读物出版的繁荣景象和出版人的文化情怀交相辉映,在中国出版的长河中留下了一幅壮丽的画卷。

【关 键 词】民国时期;儿童读物;出版人;图书市场

【作者单位】詹斌,江西高校出版社。

一、民国时期儿童读物出版的特点

民国时期,人们思想比较活跃,社会文化较为多元,一些有识之士通过出版和发行各种读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出版事业由此得到较快发展。据统计,1917年至1922年6年,共出版期刊1626种,平均每年出版期刊271种[1],大大高于民国最初五年平均每年创刊91.4种的水平。这个数据表明,出版事业在当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图书出版的整体发展促进了童书板块的异军突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商务印书馆、世界书局、儿童书局等出版的童书达数千种之多。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在《我的图画书论》中说道:“中国儿童书的出版,在20世纪20年代就达到了相当高的国际水平。”此间出版的教育类期刊、儿童读物等,体现了五四以后社会和部分有志之士对儿童的关爱和对儿童教育的关注。

民国时期出版的儿童读物主要有三个特点。

1.从儿童出发

20世纪20年代,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许多爱国人士提出“在整个教育中,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的观点,提出教育者“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并且以儿童为自己的出发点”[2]。于是,国内越来越多期刊的出版重点开始倾向儿童读者。

1922年,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先后创办的《儿童世界》和《小朋友》是民国时期儿童读物发展的起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儿童世界》重视儿童的主体地位,强调儿童文学的主体意识,向儿童呈现包含图画、歌谣、故事、童话、寓言等数十类题材的文学作品,真正创作儿童所喜爱的作品。中华书局于同年4月出版的黎锦晖主编的《小朋友》,本着“陶冶儿童性情,增进儿童智慧”[3]的办刊宗旨,刊载了许多接地气的儿童民间故事,独具民族特色。自此,儿童读物真正从儿童出发,以儿童为主体,为儿童服务。

2.质与量并驾齐驱

20世纪30年代初至抗日战争前夕出版的儿童读物有文艺类、音乐类、科学类、自然类等,品种繁多。这一时期的童书无论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在当时都是首屈一指。其中,商務印书馆作为民国时期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对儿童读物的出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与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和儿童书局等共出版童书达千种之多。1935年生活书店编写的《生活全国总书目》附录了一份《全国少年儿童书目》,该附录在书后罗列了价格、出版者等,通过统计出版者项得知,当时参与儿童书刊出版的机构数量至少在50家以上[4]。

3.瞄准市场推陈出新

抗战时期,儿童读物出版受到沉重打击,敌占区的儿童读物出版出现低潮,但是根据地和大后方儿童读物的出版如火如荼。抗战胜利以后,以上海为代表的大城市儿童读物出版重回春天。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北新书局等一批老牌出版机构推出多种类型的儿童读物,其他中小出版机构也不甘示弱,瞄准市场需求推陈出新,共同为民国时期儿童读物出版贡献力量。

作为儿童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民国时期的儿童出版物对少年儿童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提升思想、塑造人生观等多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在教育理念上,儿童读物出版紧跟当时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博士的“儿童本位论”思想,如当时影响范围最广的两本儿童读物——《小朋友》和《儿童世界》的办刊宗旨都体现了“儿童本位论”的思想,旨在增长儿童智慧,培养儿童性情,陶冶儿童情操。多样化的栏目设置不仅满足了儿童的兴趣,丰富了儿童的生活,还重视家长和儿童的共同参与,对认识儿童价值和开发儿童教育起到重要推动作用。这些从儿童出发,以儿童为主体,以丰富多样的书籍来为儿童增长知识、拓宽视野、陶冶情操的出版理念和教育理念,值得借鉴和发扬。

二、民国时期儿童读物出版人的执着与坚定

民国时期涌现了以张元济、王云五、叶圣陶、陆费逵等为代表的有理想、有作为、有担当的现代童书出版家。他们不务虚名,以开启民智、振兴国家为目的,执着于为中国童书出版事业奉献自己。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责任感、吃苦精神和创新精神让现代出版人敬佩、感叹之余,更觉得有必要以此为镜,从而自省、自勉和自励。

1.责任为先

1934年起出版的《幼童文库》是中国第一套具有现代意义的原创儿童绘本图书,王云五先生称其为“创造性出版物”。该套书共200种,包括故事类、社会类、科学类内容,出版后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很多著名学者都是在阅读这套书中度过童年的。该套书中3500余幅图画全是手绘的,即使现在看来,也一点都不过时。2011年,海豚出版社对这套书进行再版,依然获得读者的青睐。民国时期类似这样的童书还有很多,这些图书工程浩大,不仅出版耗时多年,还耗费众多出版大家的心血和精力。如果出版者不是平视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认真负责地去做好编撰、出版工作,怎能为社会奉上如此经典的儿童读物呢?

2.甘于奉献

20世纪20年代初出版条件非常艰苦,印刷技术远没有现在发达,即使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商务印书馆,也有超过一半的编辑月薪在50元以下。很大一部分课本、漫画、故事书、插画都是由当时的名家亲自书写绘画而成,要得到印刷读本,必须经历漫长的手工操作过程。即使这样,出版者仍坚持初心,为出版高质量、高水平的儿童读物竭尽全力。

3.勇于创新

民国时期的童书出版人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开拓与创新,使得民国时期的童书出版焕发巨大的活力与生命力,一大批经典童书随之涌现。其中,《开明国语课本》堪称佼佼者与代表者。

《开明国语课本》由叶圣陶先生创作,丰子恺先生绘制插图,1932年初版后印行40余版次。它的成功在于出版创新。一是编辑思想的创新。叶圣陶先生在编写此书时,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内容由浅入深,引导儿童将课本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增强儿童对真实事物的切身感受,使儿童乐于阅读和学习。二是编排体例的创新。《开明国语课本》在编排上以单元为导向,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上存在一定的联系,便于培养儿童整体学习的能力。此外,文后还增加了一些练习,以提高了儿童自主阅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是编辑内容的创新。《开明国语课本》在选文上十分重视与生活相结合,追求实用性,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选文内容涉及儿童日常生活、体育运动、动物植物、天文地理、交通出行、劳动锻炼等,范围非常广泛。四是版式设计的创新。《开明国语课本》几乎每一篇课文都配有插图,而且插图几乎占了大部分版面,这在当时童书的版式设计上是一个重大突破。这些插图对图书内容做了最直白的解释和说明,不仅便于儿童理解、学习汉字,拓展想象空间,而且有利于儿童审美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三、给新时代出版人的借鉴与启示

民国时期童书业的繁荣和发展,特别是张元济等现代出版家的卓越出版实践,给现代出版人诸多启示。

1.责任重于泰山

童书是面向未成年人的特殊精神产品,童书的内容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反观现在,教育和文化虽然进入高速发展期,童书出版的品种和数量逐年增多,但“不走心”的儿童读物依然存在。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正处于学习、吸收知识的阶段,为他们提供高质量的儿童读物既是图书编辑的责任所在,也是国家、家长之重托。童书出版人所肩负的使命超越了工作本身,因此不但要做,而且必须做好,做出成效,才能无愧于编辑的神圣职业,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近年来,不少出版社紧扣时代脉搏,出版了一系列少儿主题畅销图书,成为童书市场的一股清流。如江西高校出版社2019年5月出版的《抓捕错别字·借力救人》一书,就是在认真审视自身责任的基础上,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精心打造的小读者学习汉字的良心读物。该书入选“江西省2019年暑假读一本好书”目录,首印20000册上市1周即售罄。

2.质量需千锤百炼

高质量童书不可能轻而易举得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辑的投入和功力。现如今,市场对童书的需求大大增加,把握机会,发挥吃苦耐劳精神,脚踏实地做好每一本童书的出版才是童书编辑之道。童书市场调研员不妨多去童书市场走走,深入不同年龄阶段的读者,了解他们的需求;作者不妨多上点心,在传统文化上汲取精华;编辑不妨多些细心和耐心,在选题策划、稿件处理上认真负责,把好图书质量关;美术编辑不妨多思考和创新,让装帧设计一眼就能抓住小读者的眼球。只要所有童书出版的参与者都能吃一点点“苦”,就一定能创造出更多精致而富有营养的童书。

在这方面,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引进出版的“彩乌鸦系列”图书堪称典范。为了出好这套书,该社领导率领责任编辑专程访问德国青少年文學研究院,与研究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此后,这套书入选的作品均由其甄选,确保了图书的品质。正所谓“慢工出细活”,引进出版这套书整整用了8年时间,累计印数达1430万册。为打造从书品牌,8年间,该社领导和编辑兢兢业业、呕心沥血。之后,中文原创“彩乌鸦系列”也顺利诞生,部分作品版权还输出日本、韩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彩乌鸦系列”的成功出版,开启了中国出版“引进—借鉴—原创—走出去”的全新模式。

3.创新是不竭的动力

随着童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童书品种不断增多,出版社的童书要想从中脱颖而出进入读者视野,并成为读者的首选,关键在于创新。即突破既定思维,善于从读者需求变化发展的曲线中捕捉读者的优势需求,抓住读者需求的延长线,让创新贯穿童书策划出版的全程,成为开拓市场的利器。

当前是童书出版最好的年代,也是童书出版创新最好的时机。童书出版创新主要体现为内容创新和载体创新的有机结合,要在内容与编排体例、文字和图画、文本与图书品相的结合中,寻找最易为儿童所接受、所乐见的表现形式,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元素丰富、提高童书的表现力。一是要在内容上创新,在结构编排上巧妙构思,让“老”东西焕发出新生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锻炼孩子思维、激发孩子想象力。二是要精挑细选,在版权引进体系和产品线上创新。三是在童书出版载体上创新,除了运用传统纸质载体,还要运用多媒体技术,如加载VR技术,给图书装上发声装置、配上视频等,以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需求。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非常喜欢用一只绿色小恐龙的表情包,这只小恐龙就是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原创婴童品牌的形象代言人“小不点”。据统计,“小不点”表情包用户触达10万余次,这是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婴童分社创新出版引发的连锁反应。“小不点”系列童书从2017年4月诞生至今,之所以受到越来越多读者和家长的认可,是因为其在出版过程中始终践行创新的理念。一是内容创新。“小不点”系列童书提倡亲子共读,不仅设计了儿童阅读内容,还专门设计了家长阅读内容。二是传播媒介创新。“小不点”系列童书开设了亲子阅读交流群、微信公众号、故事会、表情包、语音课、抖音号等,婴童分社的编辑把“小不点”系列童书当作品牌运营。每个编辑都是品牌经纪人,从选题策划到宣传推广甚至发货,方方面面、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必须考虑周全。

四、结语

近年来,我国童书出版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无论是专业的少儿出版社,还是其他类型的出版社,甚至是越来越多的民营出版公司,都在少儿图书策划出版上发力,形成了激烈的竞争态势。笔者认为,在童书出版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学习、借鉴民国时期出版人的责任感、奉献精神和创新思路,对出好童书、出精品童书大有裨益。

少儿出版是“根的事业”,关系着国家的未来与希望。为少年儿童提供高水平、高质量、高营养的出版物,帮助少年儿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不仅是童书出版人安身立命的出发点,还是童书出版人的职责与担当。新时代背景下,童书出版人应不忘初心、携“童”前行,直面现实、勇于创新,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积极学习和运用新知识、新话语和新技术,敢于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童书市场寻求突破与变革,出版一大批有个性、有内涵、有市场竞争力的童书精品力作,完成出书育人的崇高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叶再生. 中国近现代出版通史[M]. 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

[3]王泉根. “五四”与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转型[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1).

[4]蒋风,韩进. 中国儿童文学史[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

[2]吴永贵. 民国出版史[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

作者:詹斌

第3篇:直面挑战坚守初心








 

和网络上的照片相比,现在出现在我们面前的Nikolaj Schnoor要清瘦紧致很多。他笑着告诉我们,自己和5月相比,已经成功减重了20kg。在不能旅行的这一年里,Nikolaj尝试改变自己的生活作息与习惯,他每天早上五点起床,然后从家出发,骑上一个小时的自行车,再买一杯咖啡作为早餐。

作为LINDBERG的首席商务官及亚太区总裁,Nikolaj在这一年里也带着LINDBERG在不同的领域作出了改变,其中最让人惊艳的就是在11月的上海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上亮相的艺术装置作品“感官享受”LINDBERG in Perspective,这件艺术品融合了色彩与光影的变幻,用另一种形式展现了LINDBERG的设计理念。在Nikolaj看来,品牌的发展就和健身一样,是一件“不进则退”的事情,他希望自己和LINDBERG都能一直保持在一个警觉的、不断发展的状态里,“如果你认为自己非常棒,并且停下前进的脚步,那你一定会很快过时。”

同时,在这个对于所有人来说都很艰难的2020,LINDBERG始终保持初心,无惧挑战。作为一个典型的丹麦品牌,LINDBERG一直秉持着传统的“丹麦系”设计理念,为顾客带来实用的高品质眼镜。而面对疫情下大家需要每天佩戴口罩的新常态,Nikolaj也表示,LINDBERG量身定做的眼镜也可以很好地适应这一变化,“我们没有专门设计新的款式,但是由于LINDBERG的眼镜很贴合每个人的脸部特征,所以你不会因为同时佩戴眼睛和口罩而感到不适。”

Q:LINDBERG是一个丹麦品牌,一直以来也在传递丹麦的设计理念,你能和我们具体解释一下吗?

A:“丹麦系”设计最重要的一点是注重功能性,我们也会创新,也会寻找多元的设计理念,但功能性始终是我们的首要考虑。同时,我们希望可以制造出质量精良的产品,能让顾客尽量长久地使用。

Q:注重功能性是如何具体体现在LINDBERG的眼镜中的呢?

A: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眼镜有很多不方便的设计,比如它有很多螺丝钉,不方便调整镜架、尺寸款式选择有限等等,所以LINDBERG在创立之初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创始人LINDBERG先生决定不在眼镜上使用任何螺丝、铆钉和焊接,这个决定同时也让我们的眼镜能够最大程度地适应不同的人脸。

Q:LINDBERG的眼镜十分强调定制,这和别的品牌有什么不一样吗?

A:我们制作的每一款眼镜都有专属编号,顾客也可以选择刻上自己的名字,这件事我们从二十年前就开始做了。但LINDBERG主张的定制并不止于此,我们更看重让每一副镜架都适合顾客的脸,因为每一个人的脸都是不同的,这比在镜架上刻上你的名字更加重要。

Q:在11月的上海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上,LINDBERG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艺术装置作品“感官享受”LINDBERG inPerspective,能和大家分享一下设计理念吗?

A:我们发现喜欢LINDBERG的顾客在生活中也很关注艺术,所以我们决定要制作一个艺术品,将LINDBERG的产品设计理念融入其中。设计的过程中主要有两个难点,第一是我希望这是一件完全非商业的艺术品,而不是商品;第二是我不希望这件装置里出现真的眼镜。因此,这对于我们的设计团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一共四支团队参与了这次的创作,两支位于上海,两支位于丹麦总部。尽管没有在装置中呈现眼镜,但是我们仍然想要在其中融入LINDBERG的设计理念。“感官享受”是一件“定制化艺术”装置,我们在其中加入了LINDBERG色彩库中的标志性色彩,而它们在不同的视角及光影下,可以折射出不同的渐变色彩,带给观众波浪般的光影效果。这就像LINDBERG在镜架中会使用的钛金属材料,同样可以在不同的光线下折射出不同色彩。

Q:你为什么会对眼镜感興趣,并最终进入这个行业呢?

A:我在一个艺术氛围和时尚气息都很浓厚的环境里长大,我的父母和姐姐都从事时尚相关的工作,所以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这一切。我对时尚的第一印象是鞋,而我认为眼镜和鞋在一定程度上非常相似。如果有人给了你一双世界上最昂贵的鞋,但是它完全不合脚,我相信你也不会穿上它出门,只会把它放在家里。眼镜也是一样的,就算它的价格很昂贵,但如果不适合你的脸或者度数不准确,你会佩戴它吗?加入LINDBERG是因为这是一家始终把产品放在核心地位的公司,在这个行业里,有的公司可能是最快的,它们能为行业带来一些新的潮流;但对LINDBERG来说,我们不想做最快的,也不想做最大的,我们想要为顾客带来最优质的产品。

Q:你认为眼镜在人们的日常穿搭中重要吗?

A:我觉得眼镜在时尚界的地位会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近十年的中国,人们开始有意识地通过佩戴眼镜来增加自己的时尚感,尽管在大部分欧美国家,眼镜更多还是充当功能性的作用。我第一眼看到一个人的时候,往往注意到的是他的脸,而眼镜对于人脸的影响和塑造又是十分明显的。如果你戴一副学生气的眼镜,可能就会显得你比较温柔;但如果你换成一副张扬的猫眼眼镜,就会很大程度上改变你给人的第一感觉。

Q:你会每天更换眼镜吗?

A:我有大概25副眼鏡,虽然不一定会每天更换,但我会根据我当天的穿着以及会出席的场合来决定我今天佩戴哪一副。在旅行的过程中,为了方便,我会携带一副可替换镜架和一些不同的镜片,这样既可以满足我想要更换不同眼镜的需求,也可以让我的行李更加轻便。

Q:你在上海生活了十七年,当初是如何做出来上海的决定的呢?

A:当时我正在LINDBERG的德国分部工作,有一天我的老板问我,我们现在要开拓亚洲市场了,我认为你是适合去做这件事的人。我直接签下了合同,这是一个有些疯狂的决定,因为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去过亚洲。我有一个亲人生活在上海,她告诉我这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每一个角落都在不停变化。其实在决定来上海之前我们也考虑过在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开店,那时候这两座城市有一些我们的市场,但我们认为 ,整个中国才是我们未来的市场。我接受了这个挑战,并且从没有感到后悔。

Q:你如何评价上海呢?

A:我很喜欢上海,当然,不喜欢的话也不会在这里生活这么多年了。我喜欢在上海不同的区域生活,并且购买一些新的东西,上海总是在发生新的事情,也总有新的、让我感到惊讶的事物。我当年来到上海的时候,这座城市只有1600万人口,但现在已经有2500万人口了,它发展的速度之快让我觉得不可思议。上海人也很愿意接受新事物,十五年前我第一次为我们办公室购置咖啡机的时候,还没有多少人有喝咖啡的习惯,他们都更愿意喝茶。而现在上海已经有接近九千家咖啡厅了,我们工作的这栋楼里就有六七家,这说明上海人适应新事物、新潮流的速度真的非常快。

Q:LINDBERG未来在中国有什么计划呢?

A:我们准备在中国开更多的门店,去更多的城市。我希望我们可以为中国的眼镜市场带来一些新的活力,比如做出一些更好的设计,或者至少是更新的产品。在上海这样一座活力四射的城市里,有太多的机会摆在我们面前,我相信LINDBERG可以抓住这些机会。

第4篇:2019年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材料——坚守初心担使命

履职尽责抓落实

根据市委关于开展“XXXX”主题教育工作的安排,这段时间,我静下心来细细研读了《习近平关于“XXXX”重要论述选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等篇目,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总书记强烈的宗旨意识和深厚的为民情怀,重新接受了一次入脑入心的理论教育和思想洗礼,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领悟。现结合所学所思、工作职责,谈几点认识体会。

一、汲取科学理论养分,自觉做到思想上不偏向、不迷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既凝结着党和人民的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也反映了总书记坚定的理想信念、真挚的家国情怀、强烈的使命担当、坚韧的斗争精神和非凡的革命勇气。进入新时代,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推动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如何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如何解决党内在理想信念、政治信仰、纪律规矩、思想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都迫切需要从理论上作出科学回答,从思想上正本清源,从实践上给予科学指引。正是围绕这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伟大思想,不仅为党治国理政提供了行动指南,而且解决了党的思想建设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重大问题。其中蕴含的坚定政治自信、强烈忧患意识、真挚人民情怀、无畏担当精神,集中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价值追求、精神风范,是对XXXX的深刻诠释,为广大党员干部坚定信仰信念,传承红色基因作出了示范、

提供了遵循。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这次主题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只有把学习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根本任务,用科学理论把全体党员武装起来,用崇高信仰把全体党员凝聚起来,才能让每一位党员干部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把党和国家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二、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更好地带领群众听党话、跟党走。总书记指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重要着力点。党的十九大之所以强调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就是要从政治上看待和把握党的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脱离群众的危险,这关系到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把我们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才能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更好地带领广大群众听党话、跟党走,不断夯实我们党的执政根基。当前,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党上下正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这期间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有许多困难挑战和风险隐患要克服。我们对党中央决策部署和总书记指示要求,要坚决从政治高度看待、作为政治任务落实,以实际行动维护党中央一锤定音、定于一尊的权威,要抓住民心这一最大的政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汇聚起更加磅礴的力量,战胜前进中的一切艰难险阻。

三、强化主动担当作为,真心实意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担当作为是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也是党员干部的为政之德。共产党人讲担当,就是为人民群众担当,解决好他们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讲作为,就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用

心用情用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比如,在打好三大攻坚战方面,脱贫攻坚是为了让贫困群众一个不落迈入全面小康;污染防治是为了让人民群众喝上更干净的水、呼吸更清洁的空气、吃上更安全的食物;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为了让社会更加稳定、老百姓安居乐业。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着力改善民生是为了让弱势群体有更多的民生保障;积极发展教育是为了让孩子们享受更均衡、更公平的教育资源;推进医疗制度改革是为了让老百姓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加大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力度是为了更多的老百姓住的安全、住的舒心。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方面,推进农业农村改革是为了激发更多的内生动力;推动农民持续增收是为了群众过上更富足的生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为了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等等。可见,落实好中央和省市委的决策部署,不仅是对中央和省市委负责,更是对人民群众负责。

四、自觉提升党性修养,矢志不渝把群众放在心、落到位。总书记指出:“党性问题说到底就是立场问题。共产党人无论是想问题、搞研究,还是作决策、办事情,都必须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而不能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党性原则。”这深刻阐释了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坚持党性,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政治立场,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就是人民立场。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既需要党员内在努力,更需要制度的外在激励和约束。我们坚持好干部20字标准,提出了“有为才有位,有位更要有为”的选人用人导向,重点选拔重用在信访维稳、环境治理、脱贫攻坚、项目建设等基层一线政治素质高、业务素质精、能干事、干成事、有担当、有作为的领导干部,引导形成崇德向上的政治风气。我们深刻汲取严重违法违纪案件警示教训,持续健全完善科学的党性修养评价制度,健全

监督制度,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改进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注重发挥同级相互监督作用,督促党员干部砥砺党性品格。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完善反腐防腐制度,用严格的巡视、惩戒、问责等制度,防止腐败对党员干部的侵蚀,警醒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忠诚于党。深入领会总书记关于党性修养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无论是加强理论修养、政治修养、道德修养,还是加强作风修养、纪律修养,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让党员干部真正把人民装在心中,让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成为一种内心自觉。

五、严守政治纪律规矩,坚定不移与群众心连心、共命运。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是内在一致的。党中央和省市委的决策部署根本上都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当前,党的纪律要求不可谓不严,反腐倡廉制度不可谓不多,但为什么还有一些党员干部出问题?关键是内心没有高度自觉,对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视而不见,毫无敬畏。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在廉洁自律上,党员干部并没有天然的免疫力,只有时刻戴上思想“紧箍咒”,变他律为自律,化外部约束为内在自觉,筑牢防线、守住底线、不碰红线,才能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政治本色。如果在落实党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中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搞变通、做选择,导致政策架空、不能落地,直接挑战的是党中央权威,最终影响的是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强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下一步,我将认真按照“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继续努力学习、调研、检视和整改,以“自身硬”来涵养革命勇气,做到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更好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

命;以“自身严”来保持革命精神,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修为政之德,始终严以修身、严以律己、严以用权;以“自身强”来激励革命斗志,全面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全力推进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70华诞!

第5篇:《坚守教育初心,牢记教师使命》演讲稿(本站推荐)

不忘教育初心,牢记教师使命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亲爱的同志们:

大家好!

我是尧都区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很荣幸今天能在这里演讲,我演讲的题目是《不忘教育初心,牢记教师使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民族的复兴,经济是基础,而教育是翅膀。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初心和使命,就是教书育人。那么,怎样才能做一名好教师,才能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呢?

总书记提出,做好教师,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传道者”心中要有国家和人民、有崇高的职业信念、有纯粹的心灵高尚的节操,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为党和国家事业造就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合格人才,为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输送源源不断的生力军。

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对老师来说,不仅要熟悉教材的基本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要加强业务进修和广泛的学习,跟踪学科学术动态,了解新观点,掌握新信息,不断更新知识,站在学科的前沿,由经验型到科研型的转化。为此,我校紧密联系区教科局倡导的大督导大教研大考核,举办了教学技能大赛、举行了校园开放周等活动,这些活动都得到老师们的积极响应。

老师们踊跃参加教学技能大赛,以赛促学,在比赛中互相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分享新的教学手段,了解和正视自身的不足。通过赛后总结,教师们对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选择这样教,有了更深层的认识。那就是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自己的教学,不断学习,勇于创新,努力提高业务水平,成为知识的“水潭”,供学生“舀取”。

在校园开放周期间,老师们欢迎家长进课堂,乐于接受社会和家长的监督和指导。老师们率先垂范,积极参加才艺展示,书法、绘画、朗诵、合唱、独唱。。。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同学们也各显神通,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展示出一场场精彩纷呈的表演。

作为一名中职教育的新人,自认为是教育战线的一名新兵,在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我受益匪浅,深刻的认识到教师是培养人、教育人、塑造人的职业,要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教师必须要博学多才。正所谓“学高为师,行为世范”,学习是我们一生的事业,除了专业知识,还要学习社会、人文、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各方面都要成为学生的榜样。

作为党员坚守初心和使命,需要时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必须持之以恒加强党性修养,才能把握时代特征、紧跟时代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和带头践行者。

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用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切实肩负起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肩负起人民教师的使命,挺直人民教师的精神脊梁,走在建设“五个尧都”道路的前列!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6篇:党史学习教育党课讲稿——回顾党旗的故事坚守初心使命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从南湖的“一叶扁舟”成长为“一艘巨舰”,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东方雄狮,拔开了数百年来笼罩于千万仁人志士心头的迷雾,亮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旗帜,点燃了神洲大地上的星星革命之火。从此,炎黄子孙们的理想有了归一,有了值得托付的领导人——中国共产党。悠悠长夜下终于亮起了一颗耀眼的启明星,它照亮了黎明前的黑暗,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党旗的由来

旗帜是形象,旗帜是方向。中国共产党党旗是中国共产党的象征和标志。202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纪念日,这面以红色为底色,左上角缀有金黄色镰刀和锤头组成的党徽图案的旗帜,伴随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成长壮大的光辉历程。

1921年夏日的一天,在古城嘉兴烟雨迷蒙的南湖一艘游船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结束。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崭新政党。初创时,正值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实行反动统治的黑暗时期,年轻的共产党人还来不及周全地考虑作为一个政党所拥有的一切,包括旗帜在内。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一定要有鲜红的颜色,一定要体现建党宗旨和党的性质,一定要与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红色共和国的建党方向一致。1922年,党的“二大”决定加入共产国际,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自然要与列宁创建的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旗帜保持一致。于是,各地党组织各自模仿联共(布)党旗的式样自己制作,但具体规格式样不尽相同。

1927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湘赣边界领导发动了秋收起义。为了表示出“我们要高高举起共产党旗子”的鲜明立场,起义筹备阶段首先要设计、制作一面崭新的旗帜。这个任务交给了一位曾经赴海外留学的年轻人何长工。他曾经在苏联见过共产国际和布尔什维克的旗帜,那个带有镰刀和斧头的图案就是共产党的标志。这是一面鲜红色的旗帜,旗帜中央缝有一颗黄色的五角星,五角星的中心是象征工农的镰刀和斧头图案,紧靠旗杆有一条10厘米宽的空白,上写“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这面旗子虽然参照了苏联旗帜的样式,但是又有自己的特色,看起来十分威武。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公开亮出自己的旗帜,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也是人民军队的旗帜,更是标志着中国革命必将走向胜利的旗帜。身处暴动前线的毛泽东看到这面旗帜,激动地写下了一首《西江月·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1927年10月15日,中共南方局、广东省委联席会议通过《中共广东省委通告14号——最近工作纲领》,明确指出:“要坚决勇敢地树立工农革命的大旗……建立工农政权。”“一律废除青天白日旗,改使红旗,以斧、镰为标志与国际旗同。”这应该是党的领导机关第一次做出的关于党的旗帜的正式决定。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国革命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如火如荼,中国共产党已经开始全面独立地着手解决自己的问题。1943年4月28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做出了包括党旗样式在内的一系列决议。确定了党旗样式:保留象征工农联盟的镰刀锤头,去掉旗帜上的五角星,旗底色为红色。”

1945年春天是个充满希望的春天,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抗战的伟大胜利,即将隆重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了迎接“七大”的召开,为了让作为中国共产党标志的党旗更加完善,更加充分地反映大多数共产党员的心声,有关部门组成了“党旗党歌委员会”,在广大党员中开展征集活动,得到了热烈响应。在短短的征集时限里,230多种党旗图样汇集到委员会。组织者为了便于大家更公正、客观地评判,专门举办了以无记名方式进行投票的展览。

应征作品大部分来自基层,有的是用红纸剪贴,有的是用颜料上色,纸张粗糙,工具简陋,有些色彩已因岁月的磨蚀而变得模糊。但透过一幅幅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质朴笔触,人们能够强烈地感受到那些普通党员热爱党的一颗颗赤诚之心。

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并没有迎来期盼已久的和平生活,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内战又把中国重新带入到烽火硝烟之中。

1949年,中国共产党即将取得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3月,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会场主席台显然经过精心设计,中央挂着毛泽东、朱德的画像,画像左右是两面展开的十分醒目的红旗,旗面上缀有镰刀和锤头,中间还庄重地写着“中国共产党”五个大字。

关于党旗式样及其规范化问题,中央一直很慎重,曾多次提出并逐步形成了统一而明确的规范。1949年6月15日,中央宣传部曾发出“关于党旗问题的通知”,指出:“中共党旗过去无正式规定,现正在拟制中;在未颁布前各地不要自行公布党旗格式尺寸及解释。”1950年,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曾委托钟灵等专家设计了三个党旗的图案,但始终没有选定。

1951年,即将迎来建党三十周年,各地纷纷询问党旗式样问题,中央办公厅曾就此事请示中央,中央领导同志意见,此事需经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在此过渡时期,只能沿旧例,仍用“红旗左上角缀以锤头镰刀”的样式,此外并无其他具体规定。6月17日,中央发出通知,“在党中央未正式规定出党旗的统一式样以前,在党的三十周年纪念时,各地仍可按旧例,一律采用左上角缀以黄色镰锤图案的红旗,旗上不另加中国共产党字样或其他记号。”

为了维护中国共产党党旗党徽的尊严,使党旗党徽的制作和使用更加规范化,经过多年的努力,党徽党旗制度逐步得到健全。1996年9月,经中央批准,中央办公厅正式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党旗党徽制作和使用的若干规定》。《规定》共12条,对党旗党徽的性质、式样、规格、制作和使用等都做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并附有党旗党徽的标准图案和制法说明。至此,中国共产党党旗党徽终于有了统一而明确的规范。

2002年党的十六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中,第一次增写了“党徽党旗”一章,分别对党徽图案、党旗图案和党徽党旗的性质以及制作和使用做了明确规定,指出:“中国共产党党徽为镰刀和锤头组成的图案。中国共产党党旗为旗面缀有金黄色党徽图案的红旗。中国共产党的党徽党旗是中国共产党的象征和标志。党的各级组织和每一个党员都要维护党徽党旗的尊严。要按照规定制作和使用党徽党旗。”《党章》郑重地列入这一章内容,对维护党徽党旗的尊严,增强共产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央档案馆馆藏中涉及党旗内容的档案从未公布过。2009年,馆内设立特藏室,将馆藏精品集中展示,但仅限对内开放,其中就有1945年开展的党旗征集活动的内容。那些大小不一、图案各异的应征作品,让参观者流连忘返。

2011年,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中央档案馆将珍藏于本馆的有关党旗文献进行重新梳理,采用全文扫描影印的形式,汇编成《中国共产党党旗档案》一书,对社会进行一次相对完整的公布,真实地还原历史,以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党旗的衍变脉络。这些档案中,尤以1945年举办的党旗图案征集展览材料更完整一些,透过那些张贴在粗糙毛边纸上的应征作品,可以看出人们对党的热爱和满腔的热情。

党旗引领我前进

从我呱呱落地咿呀学语起,我的耳边常常听大人们念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那时,我还小,不懂什么是共产党。自从我上了学,才渐渐懂得了什么是党,更懂得了共产党的伟大,也明白了党对我们的无私奉献。是的,党就像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我们,使我们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那些红色的记忆,是我们永恒的丰碑:一声声一句句的誓言,是我们心中的颂歌。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征程上。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诞辰100周年的日子。党旗的光辉,祖国的荣耀。生动地像世界宣告中华名族的伟大。

100的峥嵘岁月,100年的风雨征程,100年铸就了一座永恒的丰碑,100年崛起了一个繁荣富强的中国。正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艰苦奋斗,积极开拓,勇于献身,领导着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社会主义事业的最前端,中国共产党人总是前仆后继的奋斗在祖国建设的前线,以无比的热情和智慧谱写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曲又一曲凯歌。

新征程新使命新担当

党的十九届五次全会深入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并提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目标。笔者以为新征程,赋予新使命,呼唤新担当。

审视新征程,我们信心满满!十九届五次全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但是审视新征程,我国仍处在成长上升期,发展的内生动力依然强劲,特别是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为此,广大党员干部始终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新挑战。

牢记新使命,我们一往无前!“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回首过往,我们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华丽转变;展望未来,我们又将用新的辉煌谱写华章。“十四五”规划和二O三五远景目标,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使命,作为中国梦这艘巨轮上的一名“弄潮儿”,我们每一个人都应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趋利避害,一往无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留下自己独一无二的奋斗足迹。

扛起新担当,我们责无旁贷!俗话说“担当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司马迁提倡的担当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顾炎武对责任的呐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张载对担当的领悟。同的时代,对于担当有不一样的表达,但是他们却殊途同归,都有一样激励着无数人,用铁肩担道义,扛起时代给予的责任,前赴后继,奋勇前行!

我们党的事业能够取得人民满意、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正是因为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带着深厚的家国情怀、革命情怀、人民情怀,前赴后继、英勇奋斗。面对新的征程,各级党员干部要饱含情怀带头干、团结各方一起干,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第7篇:坚守初心 展望未来

不忘初心,回顾历史。中国因封建统治的腐败,受到西方列强的入侵,使国家遭受了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苦难。是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员们不屈服、不服输,以百折不饶的奋勇抗争精神,不懈地浴血奋战,赢得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后来,又在以毛泽东、邓小平等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全体党员、干部、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一次次的新成就,一页页的新篇章。这种信念,这种理想,这种追求,是一种不屈不挠、不卑不亢的民族精神,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党95年的今天,我党愈久弥坚并焕发着蓬勃生机,我们要牢记党的奋斗历程,牢记自身党员身份,保持对党的信心。走向未来,坚守信仰、不忘初心,铸造经得住任何考验的强大精神支柱。

95年前,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存亡时刻应运而生,这是中华民族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为了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一代又一代先进的中国人同外国侵略势力和封建统治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却都没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命运。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肩负起救亡图存的重任,从此中国人民就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在这一系列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历史贡献。这个伟大历史贡献就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就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就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坚守初心,最核心的是坚定理想信念。“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习总书记说,革命理想高于天。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坚定信仰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理想信念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不懈地努力和追求,其过程是艰辛和艰巨的,需要巨大的付出甚至牺牲才能实现,需要耐得住寂寞才能坚守得住。“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有坚定理想信念作支撑。”今天,党员干部不用像革命年代那样时时刻刻要经历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但党的发展与前进,需要广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坚守理想信念,自觉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看齐,并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根本守则。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保证我们党永不变色,就必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确保全党在理想信念上坚定不移,确保每一位党员在理想信念上坚定不移。

抚今追昔,展望未来。“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历史总是要前进的。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就要牢记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就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就要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全党同志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经受住考验,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坚持理想,坚守信念。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是个只有开始,没有结束的征程。新一代的我们要肩负起历史重任,要永葆一颗不消沉、不动摇的赤子之心、平常之心。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内在修养,学习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创新起点、新征程、新未来。今天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坚守初心,展望未来。我们应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永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仰者、忠实的实践者,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前行!

第8篇:坚守初心 逐梦特教

----2018年安徽省特教教师访名校培训心得体会

涡阳县特殊教育学校 王飞

2018年10月19日上午,我怀着无比期盼的心情来到全国文眀城市淮北,抵达淮北长城饭店参加"省培计划(2018)一一安徽省特殊教育教师访名校培训“的学习。回顾这弥足珍贵的十天的培训学习生活,紧张、充实、快乐,感动并存。能够聆听各位特殊教育专家们的讲座,得到他们的悉心指导,感觉到在理念上得到了洗礼和素养上得到了锤炼升华。这十天来,生活上有淮北师大阎乃胜老师所带的团队无微不至的照顾,真的非常感动和感谢。在这十天的培训里既有淮北师大包括马哲锐老师,王玉老师在內的精彩讲座以及杭州师范大学连福鑫老师还有陕西师范大学贾兆娜老师等各位专家教授高屋建瓴的专题讲座,也有来自特殊教育第一线的校长及专业教师实际操作的演讲,令人醍醐灌顶、受益匪浅。

马哲锐老师引领我们系统了解了《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我们要从习总书记讲话中了解和需要关注的一些问题。

1、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要教育应该德要配位。

2、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影响社会。

3、教育要关注人的本质,教育要立德树人,人要有灵魂,灵魂体现在德。我们应该关注学生德育问题。

4、生命是奇迹,人类是奇迹,关键在于人的精神现象。教育与世界的精神现象打交道。教育在成就奇迹。

5、教育是文明之花,特殊教育是花蕊。是教育本质的体现。(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我们更应该认真反思。)并强调全国教育大会让我们追溯教育的本质。王玉老师讲了《特殊教育班级管理与建设》,从班主任工作、班级环境与时空管理、班级安全教育与管理、班级文化建设、班级一日活动管理5个方面进行了理论结合实际的阐述。对班级的概念班级团体的基本结构、班级团体的作用及班级管理原则等多方面理论进行了系统而又专业的分析与指导,指引我们认识班主任角色、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科学管理班级。连福鑫老师则从特殊儿童常见问题行为、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特殊儿童问题行为功能性评估、特殊儿童问题行为干预策略等方面启发我们关注特殊的特征,注重区分问题行为和非问题行为,并分析其中原因,进行行为评估,再采用合理的干预策略进行干预。促进学生适应性行为发展。贾兆娜老师则从新课标中的选择性课程《艺术休闲》课出发提出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关注特殊儿童休闲生活的理念。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新兴方式《戏剧治疗》,指出戏剧本身的创造与想象的特质,有利于学习者对自我的探索与表现,早已是帮助人类心灵成长的利剂,也成为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的重要手段,新的培智课程方案重视“康复训练”,康复课程依学生个别化需求,在运动、感知言语、思维和心理等方面的缺陷进行各种康复训练,这其中戏剧治疗起到重要作用。一线从教的赵庆春及胡晓莉两位校长分别为我们进行了《特殊教育新课标及案例分享》和《生命教育背景下特教教师专业成长的意识与行动》讲座。赵庆春校长主要从《义务教育聋校新课标》研制工作、研制过程、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等方面阐述了新课标的出版应用。之后进行了新课标解读及案例分享,理论结合实际,解读了新课标引言、数学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内容选择依据等多方面内容。深入浅出,细致到位的讲解通俗易懂,研读课标及教学实践功夫之深可见一般。胡晓莉校长从反思中不断探索前行,反思了聋校语文课堂教学改变及转型后不断应对新的挑战几方面阐述生命教育与学科教育的整合,从如何走进文本,体验生命。解读文本,感悟生命,关注生成,温暖生命几个方面指出特教教师应该有很强的专业成长意识,案例实在有效,对特殊孩子家长心语作了真切的描述,让我潸然泪下。而她对工作的20年坚守及荣誉分享,让我对特教发展的未来有了前瞻的认识与信心。还有江苏太仓的李健老师有关《基于人的发展的培智学校课堂教学》以及芜湖培智张康老师《特殊儿童感觉统合训练》的相关理论知识也是水平突出。十天来专家们用生动的语言、精彩的讲授、鲜活的实例博得了阵阵掌声与发自内心的赞叹,也用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着我们。精彩而又务实的讲授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开拓了我们的专业视野,解决了许多困惑迷茫,使我们的专业精神、专业素养与专业技能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本次培训中还安排了对亳州特校和利辛特教的跟岗实训学习活动,这同样让人印象深刻,深受鼓舞和激励。亳州特教树立了“医教结合"的办学思想,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康复与教育相结合的专业特色课程;积极发展聋儿语训教育,对聋哑儿童实行语训课程,口语教学成效显著让人惊叹;对高年级聋生就业教育及培智高年级职业教育,成绩令人瞩目。亳州特教学校充分展示了将“理想的特殊教育形态”真切地展现在学员面前,激发了我们的理想与热情,激励着我们去思考和创造。

十天的学习虽然短暂,但却受益匪浅。此次培训学习让我们更新了教育理念,指明了发展方向,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理论联系实际,立足本职岗位,静心专业,潜心育人。在特教这条路上坚守,牵着蜗牛去散步,体会不一样的精彩。

2018年10月28日

第9篇:坚守初心 以爱相随

“坚持初心,以德树人”征文

坚守初心

以爱相随

段寨中心校:杨杰 二零一七年六月

坚守初心 以爱相随

作家张洁在散文《我的四季》中这样写道:“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耕种的土地。”这话告诉我们:一个人既要有梦想,更要有对梦想坚守到底、永不退缩的信念和勇气!对我来说,这块“必得由自己耕种的土地”便是深深扎根在我心里的“教育梦”。

毕业后,我如愿做了一名老师,我深信有爱心,才能接受、包容学生。当我接班的那一刻,却发现,单亲家庭的孩子,他们身上脏兮兮的,像丑小鸭,有的任性,有的孤僻;有的娇生惯养,自己说了算,不听话,不合群;有的是父母在外打工,小孩跟爷爷奶奶过的,他们古板,不合群。加之心脏病、癫痫、脑瘫的,真实状况时时有,这些迎面而来的问题时时刻刻考验着我,就看你有没有爱心。心存爱心,就会包容、接纳他们,对他们循循诱导,像园丁那样,修枝剪叶,尽善尽美的展示他们的美,这样工作就会得心应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尽快成长为适应时代发展、符合教育规律、且有自身特色的优秀教师?我想这是每一个像我一样刚刚踏入教育行业的青年教师都会认真思考的问题。所幸,我找到了我想要的答案。

在我看来,教育是爱的艺术。 有爱心,才能成为孩子们的朋友。我们要俯下身来和孩子说话,千方百计的接近他们,接近童心,接近孩子的思维。把它们的问题当着自己工作的突破口。有爱心,我们多了些欢笑,少了些误解;有爱心,孩子们多了些信任,少了些冷视;有爱心,家长多了些放心,少了些担心。

有人说,孩子是花木,教师是园丁,园丁悉心照料着花木,但需要尊重他们自然地成长。在他们跌跌撞撞的成长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要用智慧付出发自内心的爱。

我班里有个孩子叫荣梦琦,个性十分张扬,做事特立独行,任课老师提起他都非常头疼,更是和我数次发生冲撞,有次竟然差点动起手来。都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我这个女汉子是不是选错职业了呢?我哭过,怀疑过,抱怨过,后悔过,我问自己:你真的是想放弃了么?不!我不能放弃!在举步维艰的情况下,我依然用真诚的关爱一点点的融化他的心灵壁垒,我始终坚信“严在当严时,爱在无声处”。

这段让人心酸不已的心路历程,我相信诸位老师都曾经历过。如今雨过天晴,笼在心头的阴霾也一扫而空,我也为自己的选择找到一个理直气壮的理由。

师爱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师爱是学生成才的摇篮,所以我们用师爱去点燃学生希望的火种,用师爱伴学生健康成长,真正做到立德树人。

至今,我仍然清楚的记得我初上讲台时那份紧张与惶恐,但当看到那一双双渴求的目光,一张张专注的面容,我又为自己能从事这样一份崇高的职业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当时,我接到的第一个班级学生基础差,没有老师愿意教授这门课程,抱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我用了整整一个暑假研究这门课程,从课程内容的安排到教学方式的多变。因为我深知,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得先有一桶水。记不清多少个夜晚,我在办公室里与学生一对一地讲解,也记不清有多少个周末,我组织学生到课堂上一遍又一遍地补习。付出终有回报,经过一个学期的教授,这门课程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学生成绩也大大提高。我想,没有什么比看到学生们满意的笑容更让我欣慰了。

谁说教书是一场单恋,最终只能感动自己?冰心老人曾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是教育的源泉,有爱就有了一切”。在我持久的爱的教育下,班级学生有了很大的转变。

巴金说:“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在于接受,也不在于索取。” 高尔基也说过:“给,永远比拿更快乐。”让学生感受到我的爱与温暖,会使我更加快乐,更加幸福。

在我从教两年多的生涯中,我也亲眼目睹了老师们的爱岗、敬业、奉献,亲耳聆听了他们不畏艰苦,孜孜不倦、潜心奋斗于育人工程的感人事迹,亲身感受了那为了孩子,真诚奉献的博大情怀。在学校繁忙的工作中,我看到了老师们的奉献和忠诚,在学校的荣誉室里,面对各种各样的表彰和奖励,我又看到老师们的辛劳和学生的进步成长。忘不了已有花发的老教师们兢兢业业的工作和对青年教师的帮助;忘不了夜晚在办公室灯下,微机前埋头苦干的青年老师;忘不了他们桌子上的教育杂志、厚厚的教案、描写教学论文的稿纸。

“起始于辛劳,收归于平淡。”我们所从事的职业从来都不会惊天动地,只能够润物无声;我们所肩负的使命从来都被抬到太阳和灵魂的高度,但绝大多数一辈子辛勤工作的老师却绝无可能像太阳那样受到万人景仰,像灵魂那样令众生匍匐。可那又如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为别人的孩子辛苦操劳,谁又能说这不是另一种伟大呢?

流年有声,岁月无痕。“每个人都需要爱”,在从事教育工作之后,我深深地体会到这句话中所蕴涵的道理。在爱的世界里,一切都充满了阳光。如今的我不再为自己在黑夜的漫漫无际中看不见一丝光亮而苦恼,我为自己曾无心单纯地对待每一张渴望知识的脸庞而羞愧。当我看到仍然有数不尽的老师无怨无悔,像春蚕、像蜡烛,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来捍卫这个圣洁的职业时,我如梦初醒。他们用自己的行动,用自己生命的痕迹激励着我们这些后来人,让我们情愿全身心地热爱这个工作。

路在脚下延伸,而我刚刚起步! 路在脚下延伸,而我正在铺路!

不管漫长的路上荆棘丛生或是布满沼泽,我都一如既往,绝不退缩。

清晨,当黎明的曙光射进教室,我已静候在三尺讲台旁聆听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那是天底下最动听的乐章,而我仿佛在享受人世间最美的旋律;黄昏,踏着最后一抹夕阳,我目送他们安然地离去,我的一天就这样结束了。夜晚灯光下,看着孩子那稚嫩的笔迹,在我严格的要求之中,逐渐成熟起来,我便感到:这就是我人生最大地追求和安慰。记得冰心老人曾说过:“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有了爱,才有教育的先机。”。教育无他,唯爱与榜样。如今,我依然无悔无怨,努力把这三尺见方的小讲台变成我演绎精彩人生的大舞台。 我始终坚信: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最后,我想用汪国真的《热爱生命》与正在教育行业的同仁们共勉: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上一篇:写一篇文章给爱情下一篇:成长磨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