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建设论文

2022-04-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指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能够通过了解和使用互联网,来促进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指导农业生产的技术与方向,这是农业信息化的实质性内容。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农业信息化建设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业信息化建设论文 篇1:

浅谈农业信息化建设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摘 要:农业信息化和农业产业结构加速调整是加快农业现代化,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要加大信息化建设,合理调整产业结构,要走中国特色农业道路,创新政策措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产业结构;调整;创新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根本,其发展中的诸多难点问题阻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加快促進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要有效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尽快转变传统农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

实现农业信息化,给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新的效益和增长空间。在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背景下,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刻不容缓。目前我国农村信息服务体系还比较滞后,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如何引导农民认知和应用信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推进农业信息技术发展是有效解决问题的良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信息化能产生合作共赢效应,相得益彰,进一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综合效益的不断提高。

1 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农业生产使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实效性。网络建设延伸到农村,促使农业信息化逐步建设发展。但资金不足、结构不合理、标准不统一以及推广不到位等亟待解决。

1.1 农业信息化基础薄弱

农业信息资源分散,缺乏有效整合和系统维持。农业信息服务基础薄弱滞后,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1.2 信息化网络化不足

信息传播方式落后,信息传播效率低。农村网络推广较难,阻碍了农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1.3 农民信息意识淡薄

农民信息意识欠缺。缺乏市场管理经验,农业信息大量流失。

2 创新农业信息化发展途径

农业信息化要创新推动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提升和改造传统农业,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要不断创新和完善信息化服务方法,推动提高农民收入和农民素质双项并举。

2.1 建立有效资源体系

我国农业资源体系规模小而分布散乱,影响推动力不足。要不断扩大信息服务覆盖面和在精准农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加快信息化应用步伐。

2.2 提高农业信息化意识

让农民品尝农业信息化巨大益处,提供相应信息化服务。

2.3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政府在信息传导中,具有动员力,可以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促进数据共享,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

2.4 提高社会力量参与度

社会力量范围广泛,民间力量广泛参加农业生产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引领和带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对于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发展益处多多。

3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以农业信息为基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3.1 转变农业产业结构的必要性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要围绕提升农业产业效益与农产品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这个主题展开。

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场信息不畅,优质农产品价值和效益没能有效体现,农业信息化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农业主角滞后问题。先进技术得不到广泛应用,先进科技没有带给农民应有的经济效益,阻碍结构调整与农业信息化发展进程。农产品附加值低,未能有效进入市场和传递出精准信息。

3.2 农业信息化带来结构调整空间

恰当应用信息化适当调整结构,大幅提高生产率,给产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并极大地增加农民收入。

市场需求与农业信息准确匹配,可促使农业产业资源合理配置,信息共享和区域合作顺畅,提高市场交易效率,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能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产业结构合理调整是进一步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农民增收的有利措施,要充分尊重自然规律,促进农业信息化良性发展和社会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处于新时代的中国农业,要大力加强乡村振兴向农业农村深处发展,就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道路,需要循序渐进,更要只争朝夕,共同协作和努力拼搏,有效开展和顺利实施好农业信息化,调整好农业产业结构,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农村富裕,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稳定,人们安居乐业,共奔小康。

参考文献

[1]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及创新.https://www.gwyoo.co.2019.

[2] 丁宁.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发展及创新.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2):15.

[3] 张磊磊,王华丽,王新哲.“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推进农业信息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实事求是,2016(3):40-44.

[4] 王璐.河源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广州: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5.

[5] 张志扬.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研究[D].荆州:长江大学,2015.

作者:辛书庆 缪佳

农业信息化建设论文 篇2:

农业信息化建设在现代农业中的重要作用

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化、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农产品流通信息化等内容,其主要特征是以信息时代的农业生产观念为先导,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装备农业,为农业产、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实现农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对于现代农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一)农业信息化基础建设薄弱

我国的农业数据库信息资源建设不健全,农业数据库资源不仅数量少、质量低,而且时效性、共享性、开放性也较差。

(二)信息化、网络化程度低

目前,我国农村农业信息传播方式还很落后、很被动,主要是靠开会、办班、发资料、手机APP等方式传播农业信息。以计算机网络为主体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与农业生产经营决策的运用,还没有达到“实战”状态。现在农村推广计算机网络还面临很多困难,网络“进村入户”难以推进。

(三)农民信息意识比较淡薄

目前,我国农民整体文化素质还较低,大多数农民信息意识不足,主动学习相关信息知识理论和操作技术的能动性差,利用信息的自觉性不高,导致农业信息的利用率低。

(四)农业信息工作人员缺乏

没有建立起一支稳定的专业化农业信息化工作队伍,现有的信息工作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不能充分适应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影响农业信息化水平和农业信息服务质量。

二、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的物联网测控系统,全面实施农业信息化建设

(一)大田生产物联网综合监测系统建设与示范

在大田安装气象站,气象站软件平台可以根据需求进行定制化服务,该服务针对性强、灵活性好,具备数据接收、数据管理、统计分析、灾害预警等功能。气象站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监测内容可根据用户在不同时期的需求进行变更或扩增。

(二)作物生产管理过程遥感信息系统建设与示范

采用遥感技术,通过分析项目区卫星影像,实现作物长势监测、产量估算、灾害监测、肥水诊断等功能。结合农情监测诊断模型,直接面向农业生产,点面结合,为苗情诊断、作物长势、病虫害和自然灾害提供快速大范围的高效监测,实现作物长势健康诊断和病虫害提前 2~3 d预警。

三、建设农业生产过程管理系统

(一)种子智能化拌种处理系统

小麦、玉米拌种是预防病虫害的有效措施。种子智能化拌种处理系统能够根据预设值,对药、种、水进行自动配比,定时搅拌,有效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拌种后病虫害的预防效果。

(二)植保无人机施药系统

植保无人机施药作业依托信息化技术装备,将其高效整合,形成自动化作业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地面作业指挥控制模块、变量喷洒控制模块、低空植保作业飞行、喷洒作业评估和远程作业实时管理,通过大数据及物联网技术进行远程作业管理,实现植保无人机施药作业的流程化作业和智能化管理。

(三)养分自动配肥系统

在农田作业区进行土壤养分质量分数测定,通过空间差值算法获取作业区氮、磷、钾的施肥处方图,确定每个地块氮、磷、钾施肥比例,使用智能精量配肥机进行肥料配比,从而实现按需施肥,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

(四)病虫害监测自动报警显示系统

针对大田病虫害的预测预警,系统采用光谱技术实时获取植株图像,在人眼识别病害前几天内完成诊断;通过远程图像采集与算法处理,实现远程病虫害识别、诊断;通过手持式病斑测量仪,进行病害作物高清图像采集和实时诊断,有利于病害的快速发现、诊断和防治。

(五)小麦联合计产收获系统

谷物产量监测系统采用光电漫反射型谷物体积传感原理和分段式谷物产量计量模型,收获作业过程中产量计量稳定可靠、安装简便、易于标定,为农田作物产量分布信息获取和精准农业管理提供了新的测量方法。

四、建设精细管理及公共服务系统

(一)农机协同作业服务系统

农机远程监测装置安装在拖拉机、插秧机、植保机、联合收割机等作业机械上,实时获取农机位置、速度、作业状态、图像等参数,并实时进行回传。农机协同作业服务系统软件对农机远程监测装置数据进行解析处理分析,实现农机实时监控、历史轨迹回放、作业量统计、作业质量分析等功能。

(二)农业生产数据自动化管理系统

农业生产管理系统覆盖从种植计划、田间档案管理、采收计划、销售管理到统计分析的全部业务流程,涉及合作社决策者、管理人员等多个角色,以及田间、库房、办公室等多个应用场景。考虑到不同场景、不同角色的应用需求,整个系统划分为服务端的数据管理平台和智能手机端田间档案采集 APP 两部分应用。

(三)农产品质量管理与溯源系统

农产品质量管理与溯源系统包括生产管理与追溯码打印、信息管理、农产品质量追溯 3 个主要功能模块。其中,生产管理与追溯码打印功能模块主要包括条码打印、地块信息管理等;信息管理功能包括农事管理和检测数据管理;农产品质量追溯模块以中心数据库为基础,以网站、手机二维码为主要手段,实现不同条件下的产品溯源,消费者可通过不同平台,扫描或输入产品追溯码,了解作物及供应链各阶段信息。

五、农业信息化在现代农业

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提升生产经营管理科技水平

农业信息化系统建设,实现了基于农业物联网技術的项目区环境信息、作物信息、气象信息、生产信息的全方位立体获取与数据处理,并指导生产决策,显著提高当地设施农业的科技水平。

(二)节约用水,提高水分利用率

通过农业信息化系统建设,可完善项目区水利基础设施,提高土壤墒情,增加水土保持能力。同时,精准的农业物联网技术和设备的应用,可按照作物的需水量,并基于土壤墒情,利用管道,按时按量分批次地为作物提供水分,从而减少了输水损失,实现了优化科学灌溉,大大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

(三)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物联网控制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可贯穿到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实现科学种植监管,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节本增效。通过项目示范、展示、培训和辐射,带动周边农户进行信息化生产,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农民增收。

(四)提高品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提供安全的农产品是农业信息化系统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对农业生产全程进行监控,能减轻农药、化肥等化学品对大气、水和土壤的污染,有效提高光能利用率,保证农产品质量,从根本上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五)促进产业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多元化发展,能有效促进农业发展,还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当地农民人均年收入增长。除了直接促进农业发展之外,还可以带动交通、运输、餐饮、商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从而达到带动农村经济振兴和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六)科技示范,引领带动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扩大其在周边县市的影响力,夯实了农业信息化系统的承载能力,为发展科技农业奠定坚实基础,起到科技创新、示范展示、产业引导、辐射带动的作用。

综上所述,农业信息化对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合理地配置农业资源、调整农业结构,农业技术人员才能有效地控制农产品质量、减少农业资源的浪费、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使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成为现实。

作者:王道丽 王辉

农业信息化建设论文 篇3:

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农业信息化逐渐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追求的重要目标,特别是日本、韩国、美国和欧盟等一些已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都非常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可利用后发优势,享受世界现代工业和农业信息化带来的成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通过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1.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特点是起步晚、发展速度快,但问题依然突出。自1996年“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开始运行,到目前,我国的农业信息网络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基础,但存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与城市之间也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1.1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中央和地方偏重于城镇信息化建设投资,对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十分有限,不但造成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农业信息化网络和传播体系不健全,而且导致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不足、信息服务业落后和农村信息资源稀缺,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农村信息服务产业化水平低,信息进村入户难,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1.2农业信息化法规制度建设滞后,政府没有很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由于农业信息化立法和制度建设滞后问题,使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农业信息市场管理无法可依,不能实现农业信息收集、整理、筛选和传播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由于大量的农业信息具有公共物品性质,消费者“搭便车”心理及存在交易成本等特征,自发的信息市场难以使农业信息资源有效配置,需政府对信息投入和对信息市场进行干预,并为农民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农业信息服务。但目前我国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主导作用发挥不够,没有形成政府对农业信息服务组织的补贴、支持和有效监管机制,农业信息产品开发不足,许多农业信息产品没能及时得以推广应用,信息市场竞争无序。当前我国各地开发的农业数据库大都自定标准,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农业信息标准,互通互联性差,没有达到网络化时代数据共享的需要。

1.3农业信息资源没有有效开发利用,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较低 我国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目前尚处于低发展阶段,大多属于单媒体产品,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和利用率低,农业信息的加工、分析、利用及农业信息市场的培育等发展缓慢,许多农村地区还没有完善的信息产品市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和信息服务手段落后,信息发布的渠道不畅,农民获取信息的途径少,信息接收方式落后。

1.4农业信息人才匮乏 我国对农业信息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投入少,培训机制不完善,农业信息人才缺乏,尤其是基层农业信息管理服务人员数量少和知识结构不合理,使农业信息专业数据库的建设和更新速度缓慢,农业数据库与农业信息系统等的开发总量不足。同时,由于我国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不少农民信息意识淡薄,信息资源利用的积极性和风险性不足,缺乏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使农业信息传播效率不高,农业生产的盲目性较大。

2.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应针对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通过农业信息化建设来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2.1形成政府主导的农业信息投入机制,完善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 尽快形成以政府主导和市场引导的农业信息投入机制。由于大部分农业信息具有社会公共物品的性质,应由政府主导和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建设农村公共信息网络体系,免费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公共信息服务。重点整合并传播农业技术、市场供求、价格、气象、病虫害防治等各种农业信息资源,增强农业生产经营的预见性;逐步完善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国外经验表明,加快推进农村信息网络建设,积极建设技术先进、功能完备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是顺利实现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条件。

2.2加强法规和制度建设,完善农业信息化的支持体系 完善法规和制度建设。不少发达国家为适应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都及时加强信息、立法和制度建设工作,为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法规和制度保证。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信息技术有着巨大的应用空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农民迫切渴望掌握现代信息化的工具和技术为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但我国农业信息立法工作严重滞后,农业信息化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所以,我国应抓住机遇,借鉴国外立法与制度建设的经验,抓紧制定农业信息化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还要尽快制定信息化标准,完善农业信息采集、贮存、发布和传播的监管制度,建立科学的信息需求评估机制,引导各类信息服务主体提高信息服务水平,防止信息偏差;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支持政策。农业信息化硬件和软件建设分别属于农业基础设施与信息支持的范围,符合WTO的“绿箱政策”。所以,在世界农业信息化潮流的推动下,合理利用WTO规则并借鉴国外农业信息化支持政策方面的经验,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信息化政策支持体系势在必行。

2.3逐步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积极为农民提供各类信息服务 为农产品提供信息服务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应成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农业生产经营面临着自然和市场等多种风险,由于我国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使市场需求与生产之间的信息严重不对称,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很大,经常会出现农产品“卖难”、“买难”和“增产不增收”现象,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所以,建立健全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加强农村信息服务和向农民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指导农民的生产环节和及时调整生产结构,应成为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我国应借鉴国外经验,尽快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积极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经营信息,从而改善农业经营信息相对闭塞的状况,降低农业经营风险,逐步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同时,由于农业生产者、经营者的信息需求多种多样,这就需要有多元信息主体和提供丰富的服务内容,并采用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形式。政府部门和信息中介机构通过互联网和多媒体为农民提供农业政策、法规、技术和市场信息服务,可满足农户进行农业信息检索、咨询、农产品供求信息发布、网上交易等服务需求,特别是为农民提供准确、及时的农业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畜禽饲养、农产品加工和储藏加工等技术信息,这对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尽快转变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与农业生产需求严重脱节的局面,形成信息技术研究与推广的良性循环机制,及时将农业技术的新成果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使农业技术由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2.4加强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培训,逐步提高农民的信息技术素质 目前,由于我国一些农业信息开发经营人员缺少相关的专业知识,导致农业信息产品的质量不高,服务水平低而收费高,严重挫伤了农民利用信息资源的积极性,制约了农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因此,各级政府应采取积极对策,增加对农村信息技术培训的投入,在农村积极实施信息化人才培训工程,重点加强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包括建立农村信息技术培训基金,明确培训的重点、内容、方式和措施等。

目前,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接受各种信息的能力有限。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应定期组织开办信息培训班、网络训练班,着重培养农民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同时,加强农业信息化宣传,鼓励农民通过电话、计算机网络等向农业信息部门和专家进行各种信息咨询,及时掌握农产品市场价格及供求状况,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民增收中的积极作用。

作者:王震

上一篇:政府非税收入论文下一篇:农业科技档案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