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2-05-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公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专业自保公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专业自保公司做为企业风险管理的一种非传统风险转移工具早在18世纪就已经产生了,但我国对此的实践很少,本文简要通过介绍专业自保公司,对比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专业自保公司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国外的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以及我国在发展自保公司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专业自保公司 发展现状 注意的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也深受影响,特别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企业面临更为多元复杂的外部环境,而传统的商业保险已不能满足企业风险管理的需要。专业自保公司作为企业自留风险管理技术的手段具有传统商业保险所不具备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降低企业的保险成本,拓宽企业的承保范围,利用再保险来进一步分散风险,增加企业的现金流,以及增强企业的风险意识等。从世界范围来看自保公司已为很多跨国公司等大型企业所采用,而我国自保公司的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为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完善我国保险市场体系,充分发挥自保公司的优势等,应加快发展自保公司的脚步。

1 我国发展专业自保公司的必要性

1.1 现有保险手段不能满足大企业集团的风险管理要求

加入WTO以后,我国出现了一大批具有规模和市场的大型企业集团。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财产的增加,企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多(如财产损失风险,产品责任风险,政治风险法律风险等)损失也就越来越严重。而传统的商业保险公司保险费用高,保险公司之间保险产品差异化不明显,险种单一、险种结构不均,承保范围狭窄(对于一些风险,传统保险市场根本没有,或不存在具有合理规模的市场)。因此,发展专业自保公司成为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内在需求。

1.2 自保公司具有的优势

保险成本低。

首先,由于商业保险公司收取的保险费用较高,除了收取纯保费外一般还收取保险附加费,而附加费用中往往有很大一部分是保险公司的经营费用。企业在向自保公司交付的保费中不包含营销及管理费用的附加因此可以节省大笔成本此外在商业保险市场上,由于存在逆向选择,企业购买商业保险需要承担比合理的费率。而专业自保公司的被保险人就是本企业或其母公司,对被保险人的风险状况、经营状况、管理水平、周边环境等都更为了解,因此信息不对称等商业保险公司所面临的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从而量身定制一个最合理的保险费率,降低保险成本。(不通过保险代理人或保险经纪人展业,也节省了佣金支出。)

承保范围大。

商业保险公司只针对一般的可保风险提供保障,对特殊风险承保比较保守,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承保范围。此外,我国商业保险产品的针对性差,附加条件多,在进行赔偿时会尽量减少赔款力度。而专业自保公司的承保范围可以突破商业保险公司对可保风险的一般规定,往往会根据母公司的具体情况推出最适合的个性化产品(风险较大,保额较高、期限更长),或将不同种类的风险进行组合,这就赋予了母公司更大的风险管理灵活性。

税收优惠。

由于企业风险自担的成本往往无法在应税所得中扣除,而专业自保公司作为企业风险自留的一种特殊形式,不仅可以在已决赔款和费用中享受税收减让,而且能够在报告赔款中获得税收减免的优惠。专业自保公司还可以在离岸注册地点享受对承保准备金的税收优惠待遇。

改善现金流。

传统商业保险公司从收取保险费到出险并对损失做出赔偿会经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且其提供的保险服务都是要在年初预缴保费,所以一般会传统商业保险会在一定程度上占用企业的现金流。而自保公司可以灵活调整保费收取时间,从而使母公司现金流最合理化。

帮助资金在国际市场转移。

一些国家对外汇管制十分严格,资金流出国门要历经很多程序,而专业自保公司的设立可以为企业提供一条资金转移的途径。我国在外汇管制方面就比较严格,对此我国企业可以通过在境外设立专业自保公司,并采取向自己的专业自保公司购买保险的形式,将资金转移到国际市场中去。

2 我国专业自保公司的发展现状

2.1 我国发展历程

自我国恢复保险业30多年来,保险业取得了巨大发展,各类保险公司治理结构也不断成熟。但我国保险业起步晚,目前仍处于不断探索当中。我国的企业自保主要采取自保基金的形式有:铁路保价、邮政保价、安保基金等。但这些是只能算是专业自保公司的雏形,在保险市场上分散风险能力较弱。

1998年,我国石油企业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下才开始设立安全生产保障基金,实行企业的自保。于2000年在香港注册“中海油石油保险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00万港元。在2002年2月获得中国保监会批准,于5月1正式营业,这标志着我国企业开始通过自保公司进行风险管理。2007年4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意大利忠利保险有限公司合资组建成立“中意财产保险有限公司”,是中国首家中外合资的财产保险公司。2011年9月13日《中国经营报》报道,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魏迎宁在公开场合透露,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是已获批成立注册地在国内的第一家专业自保公司,总部设在新疆克拉玛依市。于2012年10月10日,保监会正式批复同意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筹建中石油专属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其注册资本为50亿人民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型央企进驻保险业。大部分央企进驻保险公司一般采取部分持股的方式,而此次中石油自保公司的成立,为央企入驻保险业提供了开辟了新的途径。

2.2 专业自保公司存在的问题

内部因素。

首先,根据专业自保公司设立条件可知,企业必须具有足够大的规模和资本使其具有足够的能力承担与风险相关的损失。而目前我国虽然出现一批具有财力和实力的大企业集团,但达到要求的企业数量并不多,即使满足设立条件的企业与世界上的大型跨国企业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这就在根本上限制了我国建立专业自保公司。其次,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长期扮演着我国大型业集团的坚实后盾,从而使得企业无论在面对自然灾害还是人为事故时,很大程度上有着依赖心理,因此缺乏对风险的敏感度和防范意识。尽管国有企业已经改制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阶段,政府对企业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再加上我国大企业集团内部的风险内控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和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所有权缺位,同时企业缺乏具有足够相关知识、技能、经验的专业人才。因此,建立专业自保公司可能会导致企业不仅不能转移风险甚至回事的风险积聚,威胁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外部制约。

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是专业自保公司发展的土壤,由于我国专业自保公司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这就意味着我国成立专业自保公司缺乏匹配的法律法规的和政策来指导和支持自保公司的运行与发展。在法律方面,我国尚未形成与之配套、以偿付能力监管为重点的保险监管指标体系(包括业务监管指标、财务监管指标和资金运用指标等)从而使我国专业自保公司的发展无章可循。在政策方面,从世界范围来看,大多数专业自保公司的注册地都制定特殊的税收优惠政策,如降低税率、延期纳税、减免税收、提高起征点等,有些国家还规定可以在纳税前扣除由母公司支付给专业自保公司的保险费,将其计入生产成本。但我国政府尚未出台有关的税收优惠政策。

3 国外专业自保公司的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借鉴

3.1 国外发展状况

全球第一家专业自保公司—凤凰保险公司于1782年成立,到了19世纪中期专业自保公司开始起步,19世纪60年代开始真正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开始成立专属自己的专业保险公司。1974年根据《风险管理报告》对全球的专业自保公司所作的调查显示,美国和加勒比地区的设立专业自保公司达316家。再此之后专业自保公司快速增长,到1996年,在北美、欧洲和离岸地区等23个专业自保公司注册地登记注册的专业自保公司已经达到3600家。1997年全球专业自保公司的保费收入总额已达到达180亿美元,资本和盈利达到450亿美元,管理的资产总额达到1040亿美元。资料显示到目前为止,美国500强公司中约90%拥有自保公司,专业自保公司的业务在美国工商企业财产保险市场中约占有30%的份额。瑞典的50家最大的公司中约90%拥有专业自保公司,英国200百家最大的公司中月10%拥有专业自保公司。

目前美国和欧洲的自保市场发展较为成熟,主要有百慕大(世界上最大的离岸自保市场,美国最大的在岸自保市场),美国佛蒙特州自保市场,新加坡(亚太地区最大自保市场)。这些自保市场在专业自保公司的注册地的选择,业务的拓展、新险种的开发,行为及其准则、偿付能力监管,以及自保市场对传统保险市场和再保险市场的制约和联动的研究很有成效。同时保险业务也不仅仅局限于规避母公司的风险,而是日趋多样化。很多发展较好的,有能力的专业自保公司开始承保财产责任保险,并以向第三方提供服务获取利润为目的。将承保健康险和医疗保险为主要业务的专业自保公司开始逐渐成立。专业自保公司的应用方面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提供更为低廉的价格和更为完善的产品责任保障,来增加母公司核心产品的竞争力,或用于集团内部的风险自留设计和长期最优财务安排。

3.2 对我国的借鉴

通过比较国外发展较为成熟的自保市场。可以发现便利的将交通和通讯条件是保障离岸业务顺利进行的必备条件。此外还要具有良好的对外合作关系、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政府大力支持、优惠的税收条件以及十分发达的金融市场和完善的保险监管体系。如世界最繁忙的港口和交通枢纽之一的新加坡,有大约500多条航线连接着700多个港口,以及63家航班,全天候飞往世界各地。因此,交通条件十分便利。在经济上,对外贸易是新加坡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极为发达。在政治上,新加坡的政局也处于稳定的状态,政府鼓励并监管自保市场的发展,并出台优惠的税收政策吸引国内外企业成立自保公司。新加坡还具有覆盖银行、证券、保险、管理等各方面内容的全面完善的金融体系。据此,我国应根据实际情况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保市场,为我国自保公司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国外发展较为成熟的市场的商业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都比较集中,且具有良好的服务网络和专业经理人队伍,和健全的保险法律体系,如美国本土自报公司较为集中的地区(怀俄明、夏威夷州、南卡罗来纳、内华达和亚利桑那等)都制定了有专门规制自保业务的自保法,并根据市场情况进行修订如降低保费税、允许设立多种形式的自保公司等。根据这些地区发展自保公司的经验和做法,我国应尽快建立于自保公司相匹配的法律法规,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发展多种类型的自保公司,培育和完善保险市场组织机构体系。

4 我国发展自保公司要注意的问题

由于我国自保公司的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设立主体、保险监管还是政策环境都面临着急需解决的问题。

对企业而言,成立自保公司一定要衡量自身的企业规模,资金实力以及业务量来确定企业是否具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主营业务和保障偿债能力,并且要着力两者资金流不能随意流动的问题。如果企业不能很好地估计自身实力很可能会使自身遭受巨大损失。此外,企业还要增强自身的风险管理意识,注重风险数据统计和积累并进行分析和研究来减少风险和开发适合本公司的新产品,引进具备足够保险知识和风险管理经验的人才。除此之外,自保公司要增加对自保公司的认识切勿急功近利将其作为一种盈利的手段,过多的追求承保利润。在成立之初资本负担可能过大,损失过高,从而导致入不敷出,企业切勿操之过急而偏离风险控制的初衷,使得自保公司的风险加大。在公司内部治理方面要加快建立行之有效的制衡机制,改善国有企业法人机关之间混乱无序的关系,形成科学合理的将激励、监督、约束机制。

从国家方面来看,首先,在法律建设方面应尽出台与自保公司相匹配的法律法规,将自保公司纳入保险监管的范围,也应像一般的保险公司那样确定最低偿付能力指标、财务稳定性指标等,以确保投保人的利益不受损害。在资金运用上则可以相对放松监管,在经营规则上应尽量做出明确的规定,禁止灰色业务和不合法业务,禁止母公司或控股公司挪用自保公司资金等,以确保专业自保公司正常、健康发展,并成为我国企业管理风险的一种有效手段。

其次,在扶植政策上方面,政府应出台比较优惠的政策,如降低税率(还可以根据不同的业务类别设置不同的税率如亚洲的新加坡自保公司的岸外保险业务的所得税为10%,而岸内保险业务的所得税为24.5%)、减免征收、提高起征点等。除税收外,大部分专业自保公司设立地要求的最低注册资本比一般商业保险公司要低。我国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自报公司设置较低注册资本最低限额,还可以根据企业的资产总量、经营规模、保险范围、风险程度以及自保公司的设立组织形式等规定可调整的最低资本额区间。政府还应根据我国保险市场的需要设置相对宽松的市场准入机制,来加快自保公司的成立,减少时间成本和闲置资本等。

再次,我国应尽量打造一个良好的自保环境,借鉴百慕大、新加坡、美国佛蒙特等自保市场的成功经验,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来培育一个有中国特色的专业自保公司营业注册地中心。

参考文献

[1] 黄益建.企业风险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99-102.

[2] 耿瑞阳.我国专业自保公司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魅力中国,2010(6):9.

[3] 闰东玲.我国发展专业自保公司的几点思考[J].南开经济研究,2005(2):104-106.

[4] 王晓曦.专业自保公司发展研究.[J].保险世界,2006,8:76-78.

[5] 刘朝晖,黄本笑.风险自留的新趋势:风险自留[J].华北经济管理,2005(2):70-72.

[6] 胡三明.我国大中企业建立专业自保公司的探索[D].西南财经大学,2003.

[7] 刘荆.浅析我国发展专业自保公司的必要性[J].金融与经济,2005(2):36-37.

[8] 魏勤.试论专业自保公司在我国的发展[J]赤峰学院学报,2009(2):21-22.

[9] 黄跃灵.自保公司的优势与缺陷[J].工程质量,2005(2).

[10] 刘荆.浅析我国发展专业自保公司的必要性[J].金融与经济,2005(9):36-37.

作者:房宁 胡晓光

第2篇:我国财务公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的改革,财务公司在我国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在飞速发展的同时,财务公司也遇到了一些阻碍良性发展的问题。本文针对财务公司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关键词: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问题;对策建议

一、财务公司在我国的发展

距1987年我国首家财务公司——东风汽车工业财务公司的成立已经20多年了。这20多年来,经过不断探索和发展,我国的国有大企业集团如钢铁、煤炭、航空、铁路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几乎都先后成立了财务公司。截止目前为止,全国财务公司共有175家。财务公司从一定程度上盘活了企业集团内部资金,增强了企业集团的融资能力,为中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资金支持。是企业集团的资金池,是非银行金融机构,是连接企业、银行、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纽带。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促进我国金融业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二、制约财务公司发展的几个问题

(1)财务公司的自我定位。财务公司的运营与企业集团密切相关,企业集团的经营状况直接决定了财务公司的运营情况,当企业集团盈利,经营状况非常好的几年,财务公司再作为经济的一个增长点,对企业集团来说是锦上添花。财务公司作为企业集团的一个附属机构,往往不能独立做出决策,受企业集团的政策限制,集团公司管理越位,财务公司的盈利与集团公司的利益矛盾等。(2)公司治理受各项政策的限制。在我国,央行对财务公司征收的存款准备金率较高,财务公司定位为集团内部的“结算、筹融资和资金管理平台”,过高的存款准备金率对财务公司而言负担过重,使企业集团归集在财务公司的大量资金以较低利率冻结在央行,影响了集团公司的资金配置效率,不利于财务公司履行集团“资金池”的职能。财务公司隶属于企业集团,集团公司的政策、人事直接影响着财务公司的用人,财务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层的组成人员均为企业集团内部人员,这三者之间很难形成规范、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集团公司长期习惯于产业经营,对财务公司金融企业的特性认识不足,对财务公司的金融风险控制偏弱。(3)缺乏专业人才。大部分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人员来自企业的财务部门,金融专业知识缺乏,人民银行对财务公司的人员结构有明确规定。(4)发展环境问题。从我国财务公司所属企业集团的分布情况来看,几乎覆盖了国民经济所有的支柱产业,但从其资产规模来看,只占据银行业很小的比重,资金使用以及来源也严格限制在企业集团内部的这些成员单位。这些严重阻碍了财务公司的专业化发展。在我们,企业集团规模偏小,产业组织结构不尽合理,财务公司的宗旨一直限定在“依托集团,服务集团”这一情况下,慢慢发展成了“小而全”的附属型金融机构,自身发展空间有限,起不到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

三、促进我国财务公司健康发展的建议

(1)继续提高服务水平和业务能力。财务公司应改变传统的观念和工作方法,树立服务意识,加强服务型企业文化的建设,财务公司应成为其成员单位的理财专家及投资顾问。财务公司的成长以及取得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企业集团,与银行等金融企业相比,财务公司在风险控制、金融市场竞争、业务创新上有明显的不足。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财务公司必须从根本上加强能力建设,打造自己在金融行业的核心竞争力,财务公司的资金运用重点应放在中长期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及集团公司产品的促销上。 (2)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支持。中央银行应为财务公司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对财务公司进行监管,使其规范发展的基础上,定期或不定期对财务公司进行调研,了解其在业务开展方面的困难。对财务公司各个阶段的工作给予指导。在财务公司的经营范围及分支机构的设立上,适当地放宽政策,取消各种不合理条件的限制,简化审批程序,以便跨地域业务的开展。建立健全我国的金融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培育产业金融服务体系,完善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3)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财务公司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大多数财务公司在筹备阶段虽然从社会金融领域招聘一些员工,但集团公司内部招聘的人员占据大半比例,这些人员从事金融行业,普遍经验不足,难以适应公司发展的需要,影响到财务公司的管理水平和金融创新能力。财务公司必须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在引进外来金融专业人才时,要严格设立招聘条件,每一个岗位都有明确的任职条件与应聘人员应具备的条件,设定严密的招聘程序与考评人员,客观公正地进行筛选。强化对在职员工的培训工作,完善岗位技能培训,着重培养一批高素质、高学历的金融管理人才,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人才管理机制。

总之,使财务公司更好地发挥作用,必须正视其现存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一系列相应的政策,以其为集团公司的发展更好地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姜钱元.我国财务公司发展制约因素及经营目标体系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1)

[2] 王晓东.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风险管控研究[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作者:范志霞

第3篇:担保公司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为担保公司重要的工作内容,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担保公司的未来发展态势。所以,越来越多的担保公司开始重视内部会计核算质量,以期能够减少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基于此,本文从目前担保公司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了几点有效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提升担保公司会计核算工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最终为担保公司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一、担保公司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未到期责任准备提转方法和原则有待明确

总体来说,担保业务应该划分到远期交易行列,虽然其收入体现在当前,但是该项业务的风险是随着时间慢慢显现出来的,这个角度来说,担保业务的费用应该按照配比的原则,与远期风险大小相同步。而且,为了保证交易的严谨性,担保机构可以按照相应担保费用的50%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这样做的根本目的就是尽可能平衡收入与支出的时间差,同时也不至于出现利润虚增的假象。不过,当前相关部门并没有对差额转提原则与计提方法进行详细规定,因此在实际交易过程中不同的担保公司仅从自己的认识出发,会出现很多不同的做法。

(二)担保机构风险收益偏低,不能有效配比风险成本

上文已经提到,担保业务未来风险的大小无法确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担保公司对担保业务的定价,加上担保机构的定位是“非盈利”性,所以与金融机构相比,担保公司在业务收费的设定上连金融机构的一半都不及,在这种背景下,担保公司承受的风险明显升级,而政府对于担保公司也没有相应的补偿措施。

(三)担保赔偿准备提取制度不够科学

目前,很多担保公司需要在每年年末将保余额的百分之一作为担保的赔偿金,这样依次累积,如果担保赔偿金达到保余额的十分之一,便可以进行差额提取,以便用来对冲担保风险的预期损失,不过,这种要求对于大部分的担保公司来说,都是很难达到的。同时,当前的担保赔偿金在提取时,并没有按照信用等级、还款方式、业务品种或者担保时间的不同,进行风险大小的设定,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计量担保责任风险的准确性。

二、应对担保公司会计核算中存在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对担保行业未到期的责任准本金制度进行完善

对担保公司计提责任准备金要依据风险成本和工作成本进行,并根据行业的发展状态选择不同的计提方法。当然,如果担保公司承担的担保企业量非常多,想要同时对所有业务项进行计提责任准金的计算,工作量过大,此时可以采用月计算或者年计算的方式,对计提责任准金进行核算。通常情况下,应该按照担保费用的50%进行计算。不过,利用上期计提数与本期计提数之间的差值,采用多退少补的办法也是可以的。

(二)担保公司应进行保费收入机制创新,提高自身的收益水平

目前,大部分担保公司在业务收费方面,都是按照金融机构贷款比额的50%进行定价的,不过考慮到担保业务的远期交易特性,使得担保公司承担的风险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扩大,导致担保公司目前收取的费用与日后承担的风险之间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性,因此,担保公司可以适当更改业务收费标准,即在考虑业务未来风险大小的前提下,对未来风险较大的业务收取更多的费用,而对于未来风向较小的业务,也应该尽量降低业务费用,这对于降低担保公司的未来风险以及提高担保公司的收益水平意义重大。

(三)明确一般风险准备金制度内容

这里所说的一般风险准备金,是用来对冲担保风险非预期损失的,而非预期损失出现的原因包括系统性风险和异常风险两部分,这样看来,对冲这种非预期损失应该交由资本与收益后者外部补偿。其计提对象应是当年税后超额净利润,当低于市场平均利率水平时不提;高于时计提。为了保险起见,相关人员应该对一般风险准备金以及代偿损失准备金的总和进行核对,一旦二者的总和不能满足应收代偿款,相关监管部门可以要求担保公司提供特别的一般风险准备金。此外,还可以通过将担保公司收到的一些风险补助列入一般风险准备之中,从而进一步扩大一般风险准备的范畴。

三、结语

担保行业在我国运行的时间不长,却发展迅速,已经为很多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不过,担保行业虽然不以盈利为目的,但是在为了降低其承受的风险,也为了促进担保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及时采取措施,解决担保公司在会计核算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以便担保行业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作者单位为山东省投资担保有限公司)

作者:张小溪

第4篇:融资租赁公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据有关资料显示,小微企业占现有企业总数的比例达到 90% 以上。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地位,对地方经济增长、社会就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税收与出口的增加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我国大部分小微企业机器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低下,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刻不容缓,这就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就我国小微企业目前的信用状况和融资能力而言,完全依靠银行信用或从资本市场融资,是不切实际和有相当困难的。

融资租赁作为一种简便快捷、信用要求较低的融资方式对于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具有独特优势。虽然,融资租赁公司已经具备了快速发展的基本要素,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不容忽视。现在试对这一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融资租赁概念及主要特征 (一)融资租赁概念

融资租赁,又称为设备租赁或现代租赁,是指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供货人和租赁标的物的选择,由出租人向供货人购买租赁标的物,然后租给承租人使用的一种租赁方式。

融资租赁方式,手续方便易行,对融资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要求不高,信用欠佳,缺乏担保单位或者抵押物,长期资金来源比较困难的小微企业也可以采用。此外,融资租赁是将融资功能与融物功能结合在一起的融资方式,它不仅便于企业尽快取得技术先进的生产设备或生产经营急需的机械,而且便于企业在短期内形成生产能力,有利于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及时取得经济效益,所以非常适合小微企业融资。因此,融资租赁已成为当今企业更新设备的主要融资手段之一,在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融资租赁的主要特征

1.在融资租赁中,出租人对租赁物件的所有权只是一种形式所有权, 是为了控制承租人偿还租金的风险而采取的合同形式上的所有权,在租赁合同结束时它最终有可能转移给承租人,因此,租赁物件的购买由承租人选择,维修保养也由承租人负责,出租人只提供融资服务。

1

2.由于传统租赁,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在实质上并没有转移,因此,传统租赁与融资租赁两者计算租金方式不同。前者以承租人租赁使用物件的时间计算租金,而后者以承租人占用融资成本的时间计算租金。

二、融资租赁业发展概况

目前,我国有两类机构从事融资租赁业务:一类是由商务部审批成立的融资租赁公司,另一类则是由银监会审批成立的金融租赁公司。由于由银监会审批成立的金融租赁公司可开展吸收股东定期存款、同业拆借、发行金融债券等金融业务,因而属于非银行类金融机构。

根据中国租赁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11中国融资租赁业发展报告》,至2011年底,全国在册运营的各类融资租赁公司共约296家,比年初的182家增加约114家,其中,金融租赁20家,比上年增加3家;内资租赁66家,比上年增加21家;外商租赁约21家,比上年增加约90家。注册资金总计约1022亿人民币,比上年增加23.3%。

从业务发展情况看,到2011年底,全国融资租赁合同余额约9300亿元人民币,比年初7000亿元增加约2300亿元,增长幅度为32.9%。其中,金融租赁约3900亿元,增长11.4%;内资租赁约3200亿元,增长45.5%;外商租赁约2200亿元,增长69.2%。

虽然,我国融资租赁业已经具备了快速发展的基本要素,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不容忽视。

三、融资租赁公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社会认知度

融资租赁公司自开办以来,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明显作用,但是目前它在社会经济中尚未“家喻户晓”。国内许多企业缺乏对融资租赁的认知,“设备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而不在于拥有” 这样的观念在我国不能被广泛接受,许多企业还停留在一次性买断设备的传统观念上,限制了融资租赁业务的广泛开展,影响了租赁产业的成长。此外, 由于我国目前缺乏统一的行业组织,对融资租赁行业的宣传力度还远远不够,也致使全社会对这一新型的融资方式还不太熟悉。 (二)政策扶持力度有限

在国外,融资租赁业发展速度很快,成为仅次于银行信贷的第二大融资方式,与 2

政府的大力倡导和一系列的经济优惠政策密不可分。虽然,从2000 年开始,随着新《合同法》《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租赁会计准则》等相继出台,税收制度也有所改善,我国租赁业方面的政策法规在与国际接轨上得到了加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政策环境不够宽松,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比如: 在会计制度方面,现行会计制度把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资产,在会计处理方法上,比照自有固定资产入账,同时按最低租赁付款额确认为负债,租赁费不予列支成本; 在税收方面,租赁享受的税收优惠幅度及额度还很小,仅有很小的减免税; 在信贷政策方面,国家也没有制定向租赁业倾斜的政策, 也没有建立相应的租赁信用保险体制,租赁企业自身承受着较大的信用风险。同时,由于承租企业所得的实质性优惠不大,通过融资租赁方式来新增设备并不合算,企业在改变传统的设备购置方法上缺乏积极性,因此也影响了租赁企业的业务拓展和行业发展。 (三)中长期资金来源困难

我国融资租赁机构性质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随着修订后的《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金融机构入股金融租赁公司,使得金融租赁公司焕发新的生机。但是没有银行入股的租赁公司,其中长期资金来源严重不足,加之租赁公司内部管理水平得不到改善、资金预算能力差等原因,造成融资租赁公司拥有的资金远远达不到业务发展规模,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四)经营管理能力欠佳,市场拓展面不足

我国融资租赁公司并没有走上一条自我积累、自我发展之路,原因是多方面的,其自身也存在主要原因。其一,融资租赁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缺乏内控机制,经营管理混乱。国有租赁公司受个别内部人控制严重,他们引导公司盲目投资和放贷; 其二,公司员工具有金融或财务专业知识的很多,但缺乏具有工程机械领域及法律专业知识人才,所能提供的租赁业务很多其实还是变相借贷,还处在与银行信贷拼利率的层面,不能为客户提供满足切身需要的组合产品,难以对客户产生吸引力; 其三,由于既没有银行广阔的客户背景和销售渠道, 又没有制造厂商的支持,导致租赁公司客户群很小, 而且不稳定, 市 场开拓无方。

(五)信用环境差,承租方拖欠租金严重

首先,我国国民整体法律意识较为淡薄,信用环境较差,承租方拖欠租赁现象严 3

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租赁企业平均被拖欠金额占其资产总额的比例达到30%,严重的甚至高达60% -70%。由于租金不能及时收回,导致部分租赁公司资不抵债而破产; 其次,个别融资租赁公司机构投资人投资目的不纯,恶意关联交易,违法、违规经营。他们把租赁公司当作融资平台,以各种手段在拖垮融资租赁公司的同时,也败坏了整个租赁行业声誉。

四、促进融资租赁公司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行业管理,加大宣传力度

第一,借鉴国外经验,公司借助融资租赁行业协会和租赁协会进行业务提高和行业了解。通过协会协调与其他租赁机构之间的关系,加强行业内信息沟通与交流,组织从业人员业务培训,进行行业理论研究与宣传,“走出去”、“请进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期促进公司的繁荣与发展; 第二,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融资租赁的认知度; 改变企业经营观念,鼓励小微企业利用融资租赁方式解决融资困难。公司本身也要注意运用各种新闻媒体和各种宣传手段对公司进行宣传报道,介绍融资租赁业务知识,推广融资租赁新成果。鼓励企业运用融资租赁方式进行设备改造,使用租赁设备创造利润,提高有限资金利用效率。 (二)争取政府扶持和鼓励行业发展的优惠经济政策,特别在公司发展初期得到政府的税收和资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第一,采取优惠税收政策。争取政府给融资租赁公司适当税收优惠,鼓励其降低利差收入,开展面向小微企业的融资租赁业务;

第二,在会计处理方法上,允许承租人将所支付租金、设备维修费、保养费计入经营成本;

第三,对于公共设施、战略工业以及高科技技术设备租赁项目,争取政策性银行向提供该类项目融资的租赁公司提供相应中长期贷款,以扶持和鼓励融资租赁行业发展。

(三) 拓宽融资租赁资金来源渠道,通过与金融机构多方位合作,引进战略投资者或者民间资本等,以解决融资租赁公司资金困难。

现代融资租赁业一个最显著特点就是融资租赁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缺乏资金的融资租赁业是不可能做大做强的。世界融资租赁业发展经验表明,银行办租赁是租赁业发展壮大的中坚力量。金融租赁公司资金来源充足,公司治理构架较完 4

善、业务经营规范、创新意识较强,代表着融资租赁行业的发展方向。希望政府放宽限制:允许金融机构入股融资租赁公司,适当放宽金融业与融资租赁业之间融通资金限制;允许融资租赁公司吸收对公定期存款;允许其吸收各种基金组织的暂时闲置资金;对于某些经营管理水平较高、效益较好的融资租赁公司,允许其从资本市场上筹资,发行租赁基金或金融债券;

(四)依法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按照《公司法》制定完善的融资租赁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科学、合理、高效、规范的公司组织结构是保证公司健康发展、规避经营风险的基础工作和组织保障。

(五)因需设置经营组织结构,融资租赁公司经营管理层面的内部组织结构的设置,除办公室、人力资源、财务等管理部门外,其业务部门、风险控制、资金筹措机构的设置则与公司本身所具备的优势以及市场功能定位、客户群体和主要的运作模式有很强的关系。融资租赁公司必须根据公司自身业务开拓、资金筹措的方式、风险控制的特点和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设立和调整公司的经营管理结构。

(六)根据功能定位配置人力资源,融资租赁公司的人力资源配置除了必须的高管、财务、行政管理人员之外,还有产品研发、业务开拓、项目管理、租赁服务、资金筹措、风险管理、信息管理等专业人员。这些人员的配置与机构设置一样,同样与公司的功能定位和主要的业务模式相关联。不同的功能定位和业务模式,人力资源的需求和配置也大不相同。

(七)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具有合格的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必要的专业人才,这是事业发展的关键。融资租赁涉及合同签订、产品买卖、残值评估等,租赁公司除了要求其从业人员具有相应金融业务知识,也需要具有法律、贸易、产品方面专业人才。因此,租赁公司应开展正规的从业人员在职培训,从基础上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和专业水平,加强对专业人才培养、对复合型人才培养和引进,既是公司的当务之急,也是公司健康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另外,融资租赁方面理论研究和技能培训也必须加强。通过与高等院校联合办学、委托培养等方式,培养融资租赁后备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经营管理能力,不断开拓市场,促进公司的健康发展,并更好地为小微企业融资服务。

第5篇:丰田公司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2010年,企业危机连发,而且危机事件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对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在这个充满了火药味的商业竞争世界里,企业的危机随时有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发整个行业的动荡和地震。由于油门踏板和脚垫的安全故障,丰田自2009底开始在全球大规模召回车辆,总裁全球“巡回道歉”。这次事件使丰田遭受重大损失,但是其产生的原因也有很多自身的缺点,尤其是在公关危机的处理上很多措施不利,才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此正确处理公关危机是一个公司顺利发展的保障,很好的处理与周边的关系公司才能更加顺利的发展。

关键字:公关危机 责任 公正

一:丰田公司发展历程

丰田公司早期以制造纺织机械为主,1895年,丰田喜一郎出生于日本,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工学部机械专业。1929年底,丰田喜一郎亲自考察了欧美的汽车工业。1933年,在“丰田自动织布机制造所”设立了汽车部。创始人丰田喜一郎1933年在纺织机械制作所设立汽车部,从而开始了丰田汽车公司制造汽车的历史。1935年,丰田AI型汽车试制成功,第二年即正式成立汽车工业公司。 1937年至1945年二战期间,丰田为日本生产各类装甲车、汽车等军用装备。为二战日本侵略中国、东南亚,罪行累累。但在整个数30年代和40年代该公司发展缓慢,只是到了二战之后,丰田汽车公司才加快了发展步伐。它们通过引进欧美技术,在美国的汽车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的指导下,很快掌握了先进的汽车生产和管理技术,并根据日本民族的特点,创造了著名的丰田生产管理模式,并不断加以完善提高,大大提高了工厂生产效率和产品汽车在本世纪60年代末即大量涌入北美市场。1972年,该公司累计生产汽车1000万辆。

70年代是丰田汽车公司飞速发展的黄金期,从1972年到期1976年仅四年时间,该公司就生产了1000万辆汽车,年产汽车达到200多万辆。进入80年代,丰田汽车公司的产销量仍然直线上升,到90年代初,它年产汽车已经超过了400万辆接近500万辆,击败福特汽车公司,汽车产量名列世界第二。丰田汽车公司60、70年代是日本国内自我成长期,80年代之后,开始了它全面走向世界的国际战略。它先后在,美国、英国以及东南亚建立独资或合资企业,并将汽车研究发展中心合建在当地,实施当地研究开发设计生产的国际化战略。

近年来,丰田公司在全球的销售业绩不断攀升。2005年,丰田公司全球的总销量比2004年提高8%,为727万辆。2006年继续增长,近900万辆,同比增幅为10%。 进入2007年以来,丰田公司的经营状况继续向好。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上半年,丰田公司的全球销量同比增长8%,为471.6万辆,超过了在世界第一的位置上坐了76年的通用公司(上半年全球销量为467.4万辆),居全球各汽车公司之首。

二:丰田公司危机公关管理存在的问题

1.田危机管理失策的主要表现是反应力差:在危机处于萌芽状态时,不能快速做出反应,尽快扼制和减少危机的冲击力。去年8月份,美国发生丰田品牌车雷克萨斯突然加速导致四人死亡事故。在美国的压力下,时隔两个月丰田才做出判断,认为事故原因是“没有使用纯正的脚垫”。直到11月底,丰田才决定对凯美瑞、普锐斯等八种车型共446万辆汽车进行自主修理,媒体称之为“脚垫门”事件。去年7月份,日本国内千叶县发生普锐斯追尾事件,今年1月份丰田公司才对ABS防抱死制动系统进行修理,而在这之前美国关于普锐斯刹车失灵的投诉已超过100件,日本国内也有13件。当危机已演变成难以收拾的局面时,丰田副总裁佐佐木真一才于2月2日出面道歉,丰田章男随后于5日举行记者招待会道歉并说明情况。但令人遗憾的是,佐佐木真一坚持认为刹车失灵是“感觉问题”,丰田章男则坚持制动系统没有问题。这很难让消费者信服,以至于危机的冲击力越来越大。

2、不敢承担责任,妄图推卸,向公众隐瞒事实。 事实上,这次丰田的大规模召回并未为其赢得“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公司形象,反而落得一个瞒而不报,涉嫌贿赂,赚黑心钱的奸商形象,归根结底,是这次召回的原因,不是自身发现问题后,为消费者着想,主动召回;而是,问题出现后,任何掩盖都已失去作用,问题爆发太过迅速,难以控制,消费大众都已觉察,开始质疑,并有部分国家政权介入调查,不得已而进行召回。确实,在问题出现以后,丰田公司将其雪藏近两周,在1月21日开始大规模召回宣布后,丰田公司在最初整整8天,几乎没有开展任何危机公关行动至2010年2月5日,丰田章男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成立质量监理小组。这期间就涉及一个态度问题。从现在消费者的不满情绪来看,丰田公司做得十分失败。低水平的危机公关无疑是雪上加霜,导致丰田这样一个曾以质量标榜的汽车公司,变成一个狡辩欺瞒的公司,导致消费者发出这样的疑问,自己的知情权是否被忽略了?丰田是不是早就知道汽车有问题?未被召回的车型是否存在质量隐患?召回后,能否解决汽车的质量问题?这些问题在短时间内都无法得到权威且正式的答复,这无疑是对消费者积极性的一个打击,十分不利于丰田公司日后的恢复和发展。

3、消费者区别对待,没有做到公平公正 典型受害者就是中国消费者。对于此次危机,中国消费者格外宽容,并未像美国消费者一样,向丰田抛出一道又一道苛刻的难题,在销量上,虽有减少,但下滑并不是十分明显,而中国消费者在危难关头的“力挺”,并未得到丰田公司任何的感激,反而刺激了丰田“区别待遇”政策的实施,以“代步服务政策”为例,丰田公司对美国车主实施额外服务,即为车主提供代步服务,丰田同意为美国消费者取送待修车辆,这期间,车主不能或不愿使用丰田汽车,丰田公司将提供其他方案,如租车或报销打车费用,并为车主安排好到经销商处或工作地点的交通。与这种天堂式待遇相比,中国车主就可怜多了,在“乞求召回”这种愿望都不能达到的情况下,其他服务简直是奢望。丰田公司一系列额外服务是试图弥补美国消费者对丰田品牌的不信任,这种做法无可厚非,但令人不能理解的是,为何会对中国车主实施双重标准呢?美国市场固然重要,难道中国市场就无足轻重到可以任意丢弃了呢?还是丰田公司大企业病作怪,在骨子里将中国消费者低看一等,认为中国人除了丰田就没有其他汽车可买了呢?

正是由于丰田的危机管理出现了如此多的漏洞,危机的冲击力才越来越大。美国国会24日的听证会,对丰田章男来说不啻是一场考验。丰田要想摆脱这场愈演愈烈的危机,除了尽力改善产品安全质量外,还需进一步提高危机管理能力。

三、丰田公司公关危机管理的对策

尽管如此,但丰田公司对中国的态度上进行了补救:2010年3月30日,丰田汽车在日本召开“全球质量特别委员会”首次会议,决定在中国成立 , “中国质量特别委员会”作出下述安排。丰田汽车对外宣布,将为中国上市的新型丰田汽车安装制动优先系统BOS,并尽量在2010年底前对所有上市车辆安装此系统。 但是,丰田公司的确也到了应该调整公关危机管理的时刻。

1、建立正确的危机预警系统,及时处理出现的危机问题 建立危机监控中心是做好危机监控与预警的有力措施,公司可把厂部作为全厂危机监控中心,根据可能发生的危机类型原因与日常管理职能的关系,分设各类危机监控分中心既做到分工协作,又方便管理。对一个在各地建立有若干分部的较大公司来说,在各部公关人员、经营者之间建立一条警报线,是一种较好的危机预警方法,它可使公关人员或经营者发现问题时及时通知其他分部有关人员,及早采取预控措施,避免同类事件的发生,即便危机发生,因为有了预控措施,也可及时排除险情。然后,制定危机管理计划,本着对公众负责的态度,迅速反应、果断行动,及时排除困难,积极主动的应对危机,绝对不能拖沓,被动接受,否则只会加深公众对其信誉的怀疑。新闻发言人要负责与外界沟通,尤其是新闻媒体,及时、准确、口径一致地按照企业的对外宣传的需要把公关信息发布出去,形成有效的沟通渠道,对危机情况进行全面、清晰地预测,制定预防危机的方针、对策,为预警危机制定策略和在步骤,监督方针和步骤的正确实施,避免危机状花直至造成毁灭性后果。

2、及时识别危机,尊重事实,勇于承担后果,积极与受害公众沟通 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不可原谅的是犯错了却不敢承认。其基本对策是围绕把损失和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来争取公众的理解和谅解。以求在公众心目中重建企业形象。其根本是要有一项全面的公共关系计划,使危机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点。要要率先承认问题,了解事情经过,实事求是的承担责任,从顾客角度出发,公布补偿及方法标准并尽快实施,同时也要与顾客保持联系。 危机发生之后,社会组织在迅速抢救受害公众,减轻危机影响程度,并尽快将最新情况告诉公众同时,还须尽快查明危机根源,如果是组织的自身的原因,就应勇于承担过失责任,向公众道歉;如果是其他因素所致,也应将事实告诉公众,减轻组织自身的压力。 在这里,尽量邀请技术权威机构介入对危机事件真相的调查与论证,可提高信息的可信度,对于减少谣传、寻求传媒与公众的理解尤有好处。可惜的是,许多组织往往不能正确对待社会活动家、行业专家及专业机构的批评建议,一味强调所谓的合法性、科学性,试图忙尽快涮清白,反而给人一种漠视社会利益,有逃脱责任之嫌,造成更大的被动。

3、对待措施公平公正,并及时重塑公司形象 众所周知,丰田公司在发生“召回门”之后的后期处理中,对中国的受害消费费者进行了不公平的待遇。今年3月14日浙江省工商局和浙江省消保委在国内以官方身份率先炮轰丰田汽车在中国召回时存在地域歧视。 3月29日,浙江省工商局确认,一汽丰田签下“关于 RAV4召回汽车相关问题的处理意见”承诺书,做出上门召回、提供代步车、补偿以及解约全额退还订金等7项承诺。但是两天后一汽丰田却表示,将针对全国 RAV4车主推出一个“三选一”的免费检测服务,除此之外,不会对召回车辆车主包括浙江地区给予额外的经济赔偿。丰田的这番自相矛盾的表态,无疑打了浙江省工商局一记响亮的耳光。这种出尔反尔让人不得不怀疑丰田公司的诚信。 因此,丰田公司在处理危机时,应该正确的处理,对受害消费者对受害公众要热情接待,耐心倾听,不自我辩护,致歉、安慰、同情、关怀,及时回答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事后保持联系,继续给予关心。决不能出现区别对待消费者的情况,否则,将会严重影响公司的信誉,对公司日后的发展也将不利。在售后服务上尽量弥补公众的损失,重塑企业的形象,使其受到的影响尽量缩减到最小。 丰田汽车公司是世界范围内的大公司,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公关危机,将使公司步履维艰,陷入困境。同时,危机处理的过程极为灵活,处理方案也必须因应危机主体的条件与个别差异,否则将徒劳无功,危机本身是一段不稳定的情境,决策者若能在第一时间认识危机,处理得宜,应能为自身、团体、企业创造更璀璨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吕俊萍,危机管理与战略管理——把危机意识融入战略管理过程J. 决策借鉴 2001 04 2.孙继伟,从危机管理到问题管理J. 企业管理 2005 03 3.危机管理方法初探A. “公共行政管理方法论创新”研讨会论文集,2004 4.孙玉贤,丰田召回启示录J.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 5.知根知底J. 企业改革与管理2004,11 6.易广涛,丰田召回的公关之殇,国际公关,2010 7.孟华兴,黄荣,基于信任恢复的品牌危机处理,青岛大学,2008 8.武旭斌,对“丰田汽车召回们”事件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0,(05) 9.梁文,现代企业应重视危机管理N,北京科技报2003

第6篇:上市公司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近几年来,我国的证券市场出现了一系列上市公司违规事件。例如,广夏(银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广夏”)为了达到粉饰会计报表、哄抬股价之目的,仅在1999年和2000年两年之内就通过伪造购销合同等非法手段,虚构利润高达7.45亿元。而深圳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及负责审计签字的注册会计师受利益的驱使,置职业道德于不顾,为其出具了严重失实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由此可见,我国上市公司的监管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为了使我国刚起步不久的证券市场快速、健康地发展,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对上市公司的监管进行改进已刻不容缓。为此,笔者拟对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监管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一、上市公司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期,证券市场扩容速度明显加快,上市公司数量急剧增加,但上市公司的监管主体和监管措施却未能及时调整,致使上市公司监管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凸现出来。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监管法规不完善

监管法规是上市公司规范化运作的前提,同时也是监管者进行监管的依据。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监管法规主要包括《证券法》和《公司法》,此外,还包括《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及《股票发行与交易暂行条例》等。监管法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上市公司主体资格的认定标准太单

一、上市公司经营过程的监管措施不健全,以及上市公司违规的处罚较轻等方面。

(二)自身监管不到位

自身监管不到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上市公司的管理人员,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对相关监管法规的学习、认识不到位;另一方面是上市公司的财务人员,对相关财经法规的学习、认识不到位。这两个方面的不到位是上市公司非故意违规行为滋生的土壤和温床。

(三)监督体系不完备

监督体系是指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督的各个方面所构成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监督体系不完备是指监督体系中还存在某些监督的缺位。目前,在我国上市公司的监督体系中,明显存在着社会公众监督的缺位。社会公众对上市公司的监督缺乏的不是监督意识,而是监管平台。

(四)违规处罚不及时、不严厉

违规处罚包括故意违规处罚和非故意违规处罚两种情况。上市公司一旦被发现违规,有处罚权力的监管主体就应该及时查明原因,立即对其做出恰当处罚。只有对上市公司的违规行为,尤其是对故意违规行为的处罚及时、严厉,才能树立法规的威严,从而使潜在的违规者望而却步。

二、解决上市公司监管问题的主要对策

目前,新上市的公司明显具有规模大(如代码为“600050”的中国联通上市募集的资金就高达50亿元)、业务范围广、业务复杂等特点。针对证券市场出现的新情况和上市公司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对上市公司的监管进行改进:

(一)完善上市公司的监管法规体系

证券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因此上市公司的监管法规体系也不可能一步到位。任何法律和法规的出台都必然有其现实基础和历史必然性。

1.完善上市公司主体资格认定的法规。目前《公司法》对上市公司主体资格的认定标准比较单一,比如规定股份有限公司要申请股票上市,其注册资本总额不得少于人民币5 000万元,这一规定导致了上市公司的规模缺乏层次性,从而也影响了资本的流动性,把一大批确有发展前景但其注册资本总额又达不到法定要求的公司拒之门外。这不仅不利于民间资本充分发挥作用,而且也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进一步完善《公司法》对上市公司主体资格的认定标准来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适当增加上市公司注册资金法定总额的梯度和层次。如上市公司的注册资本总额可以设置1 000万元至3 000万元、3 000万元至5 000万元及5 000万元以上三个档次。其次,地方性资本市场的主体资格应该在《公司法》中给予确认,以增加资本市场的层次性。

2.完善上市公司经营过程的监管法规。在上市公司经营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经营决策权。从表面上看,经营决策权在股东大会,但实质上在董事会和经理层。因此,对上市公司经营过程的监管,主要就是对董事会和经理层的相关决策进行监管。

《公司法》第一百二十六条明确规定,由监事会对董事、经理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第一百二十四条又规定,监事会成员由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的职工代表组成。但由于在《公司法》中对监事会成员的专业知识水平没有做出具体规定,所以很多上市公司的监事会并不能有效地行使其监督权。如曾经出现的银鸽投资(代码为“600069”)斥资1.2亿元于“银广夏”,仅这一决策就给其带来近一个亿的损失,而监事会并没有能够对董事会的这一决策进行有效监督。为此,笔者建议,在《公司法》第一百二十四条或其相关的实施细则及补充规定中,应当明确规定,监事会成员中至少要有一名注册会计师和一名律师。因为他们可以弥补大多数股东和职工代表专业知识的不足,从而真正保证监事会有效地行使监督权。

经营监管的另一主要问题,就是对其相关重要信息的披露要求不完善。如目前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仅要求其公开披露财务报表、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而这些信息多是历史信息,笔者认为还应要求其披露更多的前瞻性信息,以便各利益相关者充分衡量公司的未来盈利能力,所以对信息披露要求的法规和细则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3.完善上市公司违规处罚的法规。由于上市公司存在着趋利行为,这就诱使一部分上市公司不惜铤而走险,违法违规。它们为什么敢于这么做?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其违规成本太小。因此,加重违规处罚势在必行。如《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七条规定,若上市公司不按规定公开其财务状况,或对财务会计报告做虚假记载,或有重大违法行为的,证监会将暂停其股票交易。笔者以为这一处罚规定太轻,也太单一。因此,在《公司法》中应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处罚规定,如可增加对其处以罚金(金额可设置几个档次),以及制造虚假信息给投资者造成巨大损失的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等规定。

(二)加强对上市公司监管法规的学习

知法懂法才能更好地守法。为了减少上市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的违规行为,加强对上市公司监管法规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笔者认为,应由证监会或其授权的部门至少每半年组织一次上市公司监管法规学习班,时间约两周左右。学习班除进行有关财经法规和具体业务处理规范的学习外,同时还应增设政治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等课程。这样做可使上市公司的管理团队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改革上市公司会计人员的管理体制

近些年来,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争论都比较激烈,笔者认为这不仅仅是由于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差、会计准则不完善等,更大程度上则是取决于会计人员的管理体制问题。

目前,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的会计人员都是由公司直接聘任,会计人员的续聘或解聘以及薪水的高低也都是由公司决定。这一体制就必然带来会计人员的工作独立性差,难以摆脱公司管理当局的不利影响等问题。因此,要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改革会计人员的管理体制。笔者认为,目前国有大中型企业试行的会计人员委派制,应该成为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如果能将其借鉴到上市公司会计人员的管理体制中去,相信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解决。

(四)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的监督体系

上市公司的监督,按照监督主体和上市公司的隶属关系可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类。其中,内部监督主要是指内部审计监督;外部监督主要是指国家部门监督和会计师事务所监督。国家部门监督的主体,主要包括财政部门、证券监管部门、税务部门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笔者认为,在上市公司的监督体系中,应把会计师事务所监督改为社会监督,使其平行于国家部门监督。同时,社会监督不仅包括会计师事务所监督,还应包括社会公众监督。

内部审计监督是上市公司监督的第一道防线,在整个上市公司的监管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监督还相当薄弱。要提高内部审计监督的质量,除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外,公司管理当局还必须高度重视内部审计监督。如果这些问题能够得以恰当解决,内部审计监督将一定能够得以加强,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财政部门和证券监管部门应从两个方面加强监督:首先,必须严格按照《公司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要求,严把上市公司的入市关,坚决杜绝不合法的公司上市,这样就能从源头上堵死那些合法外包装下的非法公司的上市通道。其次,在公司上市后,财政部门和证券监管部门还必须按照《证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暂行条例》和《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等法规的要求,对上市公司的各具体行为进行有效监督;税务部门主要是依据税法,对上市公司依法纳税申报和税款交纳等环节进行监督,在监督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其会计利润的调整和所得税计算方法的选用是否合法;银行等金融机构主要是依据《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监督上市公司的银行存款账户及各种专用款项的合法使用,尤其要监督其大额支票开支的审批手续是否齐全,切实保证上市公司的资金安全以及资金使用的合法性。

会计师事务所监督,主要是由注册会计师根据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对上市公司编制的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公允性和一贯性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其审查的重点是上市公司是否按《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编制财务报告,以及是否按《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格式准则》的要求恰当披露其相关信息等。

(五)加大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第7篇: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研究现状,以具体的研究数据结果为依据,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问题,以及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研究策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上市公司;内容总结;问题分析;策略研究;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管理系统作为提升企业经营发展效率的有效手段,在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有极强的研究分析价值,要想充分发挥企业内控管理的实际效力,就应该总结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研究重点内容,做好细节处理工作。

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研究现状分析

从内部控制管理实质性效果的角度进行分析,受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现实规律影响,对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研究起步较晚,所以与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相关的理论内容还不够完善,缺少一定的数据信息支持,不能从全面的角度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方针建议。为了从相对全面的角度阐述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应用意义,相关学者从最基本的层面入手,针对如何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力度展开的研究活动,并取得了相对显著的调查研究成果。以我国民营经济上市企业为例进行说明,与其它上市企业相比,民营经济上市企业的发展环境比较自由,企业承担的风险系数相对较小,同时与此相对应的,民营经济上市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较差,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内容混乱,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执行效力不高,不能对企业内部经济活动进行系统性的管理,缺少应对现代化经济发展市场竞争的持久力。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改变民营企业发展的不利情况,就应该根据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对民营企业发展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协调好企业发展内外管理机制之间的关系,继而为企业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研究具体内容

(1)上市公司的权限界定

与普通的经济发展企业相比,上市企业的发展市场和经济来源渠道更为广泛,要想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就应该了解上市企业的基本含义,明确上市企业经营发展的权限界定,从最基本的层面入手,对上市企业的内部权力板块进行准确的划分。据不完全数据显示,我国私营上市企业早在2012年就已经突破了1000万,企业职工需求人数高达9万,在这样的情况下,更加有必要开展专项治理活动,在企业基本界定流程的基础上,规范企业职工工作行为,进而协调好企业经济效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

(2)上市公司的发展历程

上市企业具有极强的盈利能力,其发展历程体现出了一定的规律性,在进入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之后,会根据实际发展情况的不同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最后进入稳定发展阶段。企业基本流动性资金属于私有经济的范畴,在实际经营发展的过程中,要想建设系统性的企业管理模式,首先要划分好企业资金的成分属性,针对不同的资金属性开展不同的经济项目活动,从而在最大限度上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率,减少非生产资金的使用量,提高企业应对经济波动风险的能力。

(3)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要求

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涉及内容较为全面,在上市企业发展起步阶段,应该注重企业控制环境的营造,做好面对企业发展风险的准备,从最基本的角度出发,针对企业现存的管理漏洞进行研究,同时建立实用性和执行效力极强的审计体系,为上市企业的后续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缩短企业经济发展停滞的时间。在上市企业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就应该改变原有的管理理念,扩大资金来源渠道,为企业发展寻求更多有利的支持,给企业"自然人"提供相应的权益保护措施,保持企业经济快速发展的稳定性。

(4)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关系

上市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制度关系,主要包括领导阶级、管理阶级和普通职工阶级,每个阶级保持相对独立的同时,又存在一定的制约关系,进而保证了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执行效力,加强了企业各级别人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上市企业发展受相应法律制度内容的限制,所以企业人员不能随意开展项目活动,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保证企业发展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合理利用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制度关系,判断管理工作的有效性,防止企业错误估算市场经济发展形式,以及数据错漏和舞弊现象的发生。

三、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问题思考

(1)管理模式不够规范

从目前上市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现状看,普遍存在着控制管理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缺少相关政策制度支持,所以不能完全发挥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应用效力。在上市企业经济初期发展阶段,没有对企业的内部管理体系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当相应的上市经济项目活动开展之后,人员无法摆脱传统工作模式和工作要求的影响,进而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工作内容,降低了企业的隐性影响力,对上市企业的后续发展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应该对企业人员信息进行整理,联合管理层级别人员召开统一的工作会议,统一企业人员的思想意识,进而让企业人员工作节奏达成统一,实现企业人力资源价值。

(2)控制方式执行力差

通过上文的叙述不难发现,我国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管理操作上的失误,按照正常的发展流程要求,在开展上市经济项目活动时,企业人员要进行访谈研讨活动,针对经济项目活动内容进行反复的验证和分析,推断项目计划实行的效果,判断计划条件是否符合预期发展的要求,确定计划内容中的薄弱环节,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扩展内部控制管理的应用领域。但是通过数据调查后发现,企业对于该项内容的重视程度不够,对项目内容的监察力度不足,进而影响了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效果。

(3)控制制度合理性差

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主要以人员职能级别为执行依据,但是这种这种制度内容缺少合理性,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不能把握住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重点,忽视了监察报告的总结和上报,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旦发生企业经营风险问题,企业管理工作报告不能及时的统和在一起,相关工作人员无法就企业发展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延长了解决风险问题的时间,增加了企业的损失资金数额,针对这样的情况,就应该制定专业的内控规章与流程,提升人员的监察意识与责任感,保证企业相关数据整合的及时性。

<

假定在政府干预缺失的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博弈逻辑的决策主体都表现为理性,而且他们所有行为(包括能否守信)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效益的最大化,这里的决策主体是指民营企业,它们的效用最大化,指民企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它们的博弈情况如下表:

在上面的支付矩阵中,作为决策主体的两个企业甲和乙,在决策时都会参照对方的决策。假如甲、乙企业都选择守信,那么双方彼此获利为6,若甲企业单方选择失信则获得的支付为8;乙企业若选择失信,甲企业选择守信是不会有任何收益的,甲企业如果也选择失信却能得到4的收益。故此,甲民营企业为了最大限度获利,无论乙企业是否守信,都会选择失信,以便最大程度地确保自己获益。同样,乙企业为了实现效益最大化,也会依照这样的推理程序做出失信的策略,此时,甲、乙企业即有相同的博弈策略,也就是失信策略。这种情况下,对甲、乙企业来讲无论对方采取哪一种方案,失信的策略是能够给彼此带来更大利益的策略,因此,在民营企业之间以及民营企业与其它企业的博弈当中,如果没有政府的监督机制,决策主体做出任何不守信的行为都不会为此付出额外的失信成本,或受到严厉的惩罚,博弈民企双方选择失信,最终得出唯一的纳什均衡,其博弈结果为(4,4),明显少于双方守信(6,6)的收益。甚至还会因为企业理性经纪人这样的决策导致整个交易的无法进行,并且还会减少社会资本整体流量,使社会的整体利益呈现出非理性状态,甚至出现0收益的纳什均衡,更谈不上达到帕累托的最优状态。

可见,单凭个别企业的自觉而无外部制约机制,守信行为是无法保证的。因此,需要政府建立长期有效的制约机制,例如在制度建设、经营环境等方面建立诚信意识,推进企业交易的信誉。为了规范企业在获取利益时采取的手段,政府应对所有参与企业的交易行为进行干预,对参与企业的决策造成影响。在完全竞争的市场当中,每个企业都会面临许多交易伙伴,因此,他们不用改变机会成本,只改变其交易伙伴。所以,博弈的双方企业无法猜透对方会采用何种策略,无法确信与对方的交易能否永久进行下去,所以,不守信策略的选择就成了彼此效用最大化行为,尤其是在双方一次性的交易过程中,承诺的兑现是最没有把握的事情。因此,在自发的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结构中,假如没有政府的干预、监督,企业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的特征注定其守信行为不可能或极少发生。

因此,国家对企业竞争有关方针、政策的制定是其守信行为能否发生的重要保证。其中的原因就是放弃守信成本不必承担任何费用,还能给失信方带来更大的利益,这使得企业不会自觉遵守诚信交易。政府是靠增加企业的失信成本,使得博弈双方遵循守信原则来实现效用的最大化。

其实,从长远来看,守信是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因此,越是成功的企业,越会自觉坚持守信的原则。有着较高信誉的知名企业一旦有了不守信的记录,不仅会损害自己的声誉,更会影响到企业的收益。所以,越优秀的企业,越愿意坚持守信的原则。本着这样的信念,在企业的交易当中,(守信,守信)的均衡情况总会稳定地保持下去。

虽然如此,在复杂的现实经济活动中不守信行为还是时有发生。但这不能否认政府监管的成效,只能表明政府的监管力度还无法保证每一次交易的失信行为得到遏制及惩罚。只要存在获利而不被惩罚的机会,作为博弈逻辑主体的交易企业就会铤而走险。

我们可以通过博弈模型来分析个别企业的决策行为如下:

①知道对方是遵守承诺的,并选择守信会获得8个有效支付;

②选择不守信并没被发现获利为12;

③选择不守信而被发现制裁为-2如果这个企业的不守信行为被发现的概率为T,根据概率论知道,不被发现的概率为1-T。下表所示即为这场博弈中的支付矩阵。

如果8>12-14T即T>4/14时,交易者选择守信;

如果8<12-14T,即T<4/14时,交易者选择不守信。

从上面的计算、分析看出:企业交易的失信成本越大,他们在交易中守信的几率就越大。所以,增加企业的失信成本将是其有效措施;在规定了失信成本后如若保证信息的畅通,某些企业的失信行为一旦发生就会被发现,并得到及时的制止和惩戒。

因此,企业之间博弈竞争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因为政府的干预,是其守信行为实施的保证。其理由是:失信不但不承担任何费用,还能给失信方带来更大的利润,政府干预的实质是增加了企业的失信成本,迫使其不得不遵守诚信。为了遏制失信行为,政府还可对此制定法律制度,把依法治国延展到依法治商当中,严厉打击民企交易当中的不守信行为,加大他们的失信成本,形成博弈企业的双方只有遵守信誉才可能实现效益最大化。当然,政府对民营企业竞争实行监管是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只有民营企业的自律与政府的有机调控结合在一起,才能有效地保证市场秩序的稳定与经济的正常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永生.黄昊.基于博弈论的中小企业竞争战略思考[J].当代经济, 2012.2:42-43.

[2]张凤凉,黄鹏燕.论我国民营企业的信用缺失与重建[J].特区经济,2007.10:100-11.

[3]李勇.基于博弈论的企业决策行为研究[D].浙江大学,2001.11.

第8篇:达芬奇公司公关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姓名:

学号:

联系电话:

摘要:2011年7月10日,达芬奇家具股份有限公司被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指出有作假行为。对此达芬奇公司通过微博表示,达芬奇公司在国内销售的意大利品牌家具,均为在意大利生产并原装进口至国内。由此产生了达芬奇和全国媒体的拉锯战,本文着重点评达芬奇公司在应对此次危机时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达芬奇家具股份有限公司造假危机应对

一、达芬奇家具股份有限公司及事件发展

1、公司概况1994年,达芬奇家具在新加坡开设了首家零售店,迄今为止,达芬奇家具已扩展到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及中国主要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重庆、中国香港),透过与经销商的合作连续开设了7家超级商店。

十多年的历程达芬奇在东盟国家被公认在经销古典家具和装饰品上处于领先地位。欧美家具也将达芬奇看作在亚洲地区重要的合作伙伴。Thomasville、HickoryChair、TheodoreAlexander、MargeCarson、MaitlandSmith、JumboGruppo、Cappelletti、VidalGrau、Mariner、Milano42(ArmandoRho,Oak,Baldi,Zanaboni及其它)的古典家具和来自,ArmaniCasa、JCPassion、Fendi、VersaceHome、Mobilidea、Malerba,等的现代家具。达芬奇持有这些品牌家具的专有分销权。达芬奇正成为顶尖现代生活方式家具和装饰品经销商。

在达芬奇家居举世闻名的历程中,进入中国市场是对其最大的挑战之一。1998年,整个亚洲经济呈现萧条状态,此时进入中国市场的举措在各类家居行业头目中被看作是一个大胆的行为。在短短三年的时间内,达芬奇家居在中国几个主要城市---上海,北京,广州,及深圳,透过与经销商的合作连续开设了7家超级商店。目前,达芬奇家居已成为中国顶级家居概念零售商。

2、事件经过

2011年7月10日,上海工商部门对达芬奇公司产品进行调查确认为不合格品。央视披露其造假行为。

2011年7月10晚,记者对达芬奇公司的营业人员进行采访时,得到的回复任为其产品均由意大利生产并原装进口。

2011年7月13日,达芬奇公司在北京召开情况介绍会。

2011年7月18日,达芬奇公司在其官方微博上发表公开道歉信。

2011年7月20日,与唐某就剩余货款问题发生官司。

2011年8月12日,突然发难,声称无任何造假行为,矛头直指某电视台。

2011年9月,否认造假,并删除官方微博上的道歉信。

2011年12月23日,不服上海工商局处罚,声称将依法提起上诉。并声称将用1.2亿元解决不明真相的消费者投诉。

2012年2月12日,据上海工商局消息,达芬奇公司已如数付清罚款,之前提到的1.2亿元不见踪影。达芬奇公司未作任何回应。

二、达芬奇公司公关危机管理的问题

1、产品宣传严重失真

达芬奇公司在进行市场宣传的时候和产品宣传的时候,始终强调其产品100%意大利进口,家具上漂亮的雕花使用的原料是一种叫白杨荆棘根的名贵木材,只有在意大利的一个偏避小镇上才有。如果按照达芬奇公司的说法,那么原料珍贵,质量上乘的家具即使有着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价格也是物有所值,消费者在追究其质量的时候自然愿意出高价。可是当上海工商局对其产品进行调查时,去发现其产品是由东莞的长丰家具厂生产,所使用的材料也完全不是其所宣传的名贵木材,甚至其产品即使按照普通木材家具的检验标准,也属于不合格品。如此高的价格,带给消费者的却是连普通商品都不如的质量不过关产品。当达芬奇公司采用这种严重失真的宣传甚至可以直接认定为欺骗的时候,其之后被消费者识破并引发一系列退货和信任危机就将是不可避免的。达芬奇公司这种为追求利益铤而走险,完全无视他人利益和法律的行为,是为自己以后将出现的各种危机埋下了一个不可避免的祸根。除此之外,达芬奇公司在进行产品宣传的时候过度自信,满口保证,这样完全不顾实际情况的夸大,以后当危机出现的时,公司也就会陷入完全的被动,非常不利于危机应对行动的开展。

2、危机处理过程中向央视媒体和政府部门公开叫板

达芬奇公司在2011年8月12日公开宣称无任何造假行为,其矛头直指某电视台;又于2011年9月在其官方微博上突然发力,否认造假,发布关于《东方早报》报道不实的严正声明,并将7月18日下午发表的公开道歉信从微博上删除。在对媒体进行发难的基础上,宣称要与媒体对簿公堂,并通过媒体曝光所谓的“遭央视记者勒索100万”事件。

显然达芬奇公司在与媒体和政府部门叫板的过程当中严重错误地估计了自己所面对的局面。在当今中国的舆论环境下,官方媒体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直接向官方甚至央视对抗,只会招致普通消费者的不信任与反感。而且如果想达芬奇声称的那样,媒体有严重报道不实,工商部门的处罚也不合理,那么应当尽快拿出相关证据,可是达芬奇公司在与媒体和工商部门对抗的过程中只见其大喊大叫的强硬姿态,却没有拿出任何实质性的证据来证明自己,就更表现了自身的做贼心虚。

3、前后态度多变

达芬奇公司在2011年7月10日被查出涉嫌造假,当晚达芬奇公司便向记者确认其产品都属意大利原装进口。而在7月13日的介绍会上,又承认与国内厂家有合作。且在7月13日的介绍会上表示愿意接受记者调查,接着在18日下午发表公开道歉信。

而到了7月20日又与其最初举报人唐某就剩余货款问题发生官司,并在8月12日声称无造假;9月,否认造假,删除道歉信,态度迅速转为强硬,并且不服上海工商局的处罚,声称要提起上诉,并计划用1.2亿元解决不明真相的消费者投诉。然而到了2012年2月12日,根据工商局发布的消息,达芬奇公司已如数付清罚款,之前提到的用于应对消费者投诉的1.2亿元完全不见踪影。达芬奇公司未作出任何回应。

不难看出,达芬奇公司在整个事件中态度经历了多次转变,由开始的信心满满,到做出一定妥协,后又突然发难变得强硬,最后又归于沉默。达芬奇公司几次改变在事件处理中的态度,让人很容易怀疑其中的猫腻,这对达芬奇公司重新树立其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是极其不利的,一家公司出尔反尔,其中必然有着不可告人的内幕与阴谋,并招致消费者的反感。

4、介绍会成闹剧,泪洒现场毫无意义,意大利外援毫无帮助

在达芬奇公司对这次危机的处理过程中,2011年7月13日召开的情况介绍会可谓是其极其失败的一笔。

在这次情况介绍会上,潘庄秀华泪洒现场,“真情演出”,大肆宣扬其创业之艰辛,最后竟因“情绪过于激动”而不能回答记者和消费者的提问,其手段之拙劣实在是让人难以理解。很明显这是一场关于其产品造假的情况介绍会,人们来参加这个会议是想从达芬奇公司的口中了解事情的真相,潘庄秀华的“泪洒现场”与这次介绍会的主题离题万里。同样的,这次介绍会还请到了意大利Cappelletti公司总裁Tino Cappelle,这位外援先生在这里大侃实木家具不一定是好家具,意大利的工艺,设计理念才是世界一流的,且不管是真是假,这和这次介绍会有什么关系呢?

更让人不可理解的是,这次介绍会没有安排任何采访与提问环节,甚至当有人因不满而站起来大声质疑的时候,达芬奇公司的与会人员居然选择了置之不理。这样的逃避行为难道会有人认识不到吗?这样明显的兜圈子简直就是直接告诉公众其产品存在严重的问题。

三、加强达芬奇公司公关危机管理的对策

1、产品宣传适度

达芬奇公司所销售的产品应当说确实有部分是由意大利公司生产的,否则意大利公司也不可能有如此多的人来参加达芬奇公司的情况介绍会。问题事实上在于达芬奇公司的宣传实在是太离谱了,对完全不存在的事情也能说得像真的一样,从而漫天要价。如果达芬奇公司没有为追求利益而丧失理智,而是进行适当的产品宣传,那么其产品依然有其独特的亮点所在。首先达芬奇公司与意大利许多国际知名品牌的家具公司都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本来这一点是达芬奇公司毫无争议的一大优势,然而达芬奇公司的欺诈式宣传却使得这一优势变成其作假的证据。其次,达芬奇公司的家具在设计上和外观上都有着其他公司不可比拟的优势,达芬奇公司的家具确实由意大利设计,与国内有明显区别。

所以达芬奇公司在进行宣传时,首先应当突出的是其产品的外观和设计,并在这一部分强调与意大利的合作。这是达芬奇公司确实存在的优势,达芬奇公司针对这一点的宣传将是没有造假嫌疑的。而达芬奇公司盲目追求天价利润,才是导致其危机的根源,在产品质量远

没有达到完美的情况下,不应当过于心急的追求高额利润,应当明确自身优势,发挥自身优势,在自己能力允许的条件下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2、善于应对媒体和政府部门,以求重拾声誉

在达芬奇公司事件刚刚被曝光时,达芬奇公司的态度一度较为谦和,表示愿意接受各方的检查和监督,此事的态度应当说是完全正确的。但之后达芬奇公司却又突然发力,公开和媒体及政府部门叫板,这时的行为就显得非常愚蠢了。

达芬奇公司的产品宣传已经明显属于欺诈了,这一点在媒体刚刚对其进行披露时就已经深入人心,在普通公众的心中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个能够承认错误,并积极寻求解决办法的人。毕竟达芬奇公司属于明显理亏的一方,媒体和政府在此时代表了公众的利益,与他们叫板就等于与整个社会对抗,必败无疑。达芬奇公司此时应当顺应民意,积极的进行自我反省与自我纠错,力争使公众和自身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达芬奇公司若能接受各界批评,努力完善自身,则外界的批评也会小得多,媒体是靠新鲜事物存活的,如果达芬奇公司的合理应对使得媒体在这件事上不再有素材可挖,那么媒体自然会转移其试点,而公众的试点也会随之转移,如此可使达芬奇公司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3、选择一套正确的应对方案,并坚持下去

达芬奇公司在整个事件的处理过程中态度发生了多次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充分说明了达芬奇在处理危机方面毫无经验,而且目光短浅,不能全面深刻地分析自己面临的环境,以至于在处理过程多次陷入被动,有垂死挣扎之嫌。

对达芬奇公司来说,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危机出现时迅速了解自己岁处的环境,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分析出最好的应对方案。而一旦确定方案,就要坚持下去,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允许对方案作出细节上的调整,但整体的行动方向不可发生太大变化。像达芬奇公司这样在态度上多次发生变化,表明其在整个应对过程中完全没有计划可言,想到哪就做到哪。

同时,在制定方案时,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客观分析自身的情况,以及在危机处理后所试图达到的目的。从达芬奇的处理过程者来看,这两点都没能严肃考虑。

4、介绍会应为交流会,积极认错与交流

达芬奇公司在7月13日的情况介绍会上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场闹剧,不安排人和采访,对观众的直接提问区不理会。

很显然,达芬奇的这场介绍会本意就不是想要解决问题,如果想要借哭诉创业是来博取同情的话,那么其手段未免太过于拙劣,所以达芬奇公司的这次发布会无非是走个形式,或者试图拖延时间。但这只能招来公众的反感与气愤。

在这次介绍会上,公众的情绪极其激动,所有人都想听到来自达芬奇公司的观点与态度,可是达芬奇公司始终在顾左右而言其他。事实上达芬奇的观点应当开门见山,直接提出其对此次事件的态度,并应当鼓励记者和消费者提问,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给媒体和公众带来一种负责任的形象,这样的介绍会,才将有助于公司日后对情况的处理,也可以使公众的情

绪更加平稳,便于后续操作,达芬奇公司也将更加主动。

四、总结评价

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来说,公关危机管理确实十分重要,但这只是一种辅助措施。像达芬奇公司这样在经营过程中出现严重违法行为的公司来说,在问题暴露出来后才想办法进行公关上的补救,很显然已经来不及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公共关系的管理实际上是与企业平时的经营分不开的,平时的经营活动就是企业公共关系管理的一部分,而公共关系的管理也就是企业经营的一部分,两者相辅相成。所以企业在日常的经营中就应当注意企业的公共关系管理,而当公关危机出现之后,在处理公关危机时,也要时刻注意以企业平时的经营情况为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志强,《现代公共关系案例教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2]百度百科

[3]腾讯百科

[4]腾讯新闻

[5]土豆视屏

第9篇: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xx大学

毕 业 论 文

题 目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系 别 年级专业 会计

学 号

姓 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xx大学

目 录

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1

(一)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2

(二)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2

(三)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2

(四)会计信息披露不主动、不规范„„„„„„„„„„„„„„„„„„„„2

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原因分析„„„„„„„„„„„„„„„„„„„„„2

(一)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信息使用者的外在原因„„„„„„„„„„„„„2

(二)上市公司的内在原因„„„„„„„„„„„„„„„„„„„„„„„„3

(三)有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3

(四)第三方会计监管不规范„„„„„„„„„„„„„„„„„„„„„„„3

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解决对策„„„„„„„„„„„„„„„„„„„„„4

(一)加强对上市公司的治理„„„„„„„„„„„„„„„„„„„„„„„4

(二)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4

(三)加强证监会的监督同时发挥媒体监督„„„„„„„„„„„„„„„„„4

(四)健全和完善会计信息披露规范体系„„„„„„„„„„„„„„„„„„

4(五)严格执法,加大处罚力度„„„„„„„„„„„„„„„„„„„„„„4 主要参考文献„„„„„„„„„„„„„„„„„„„„„„„„„„„„„„„„6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从无到有‚已经形成一套初步的信息披露制度‚对维护证券市场秩序、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起了积极作用。但是‚我们看到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依然不少‚会计信息披露所涉及的违规、违法事件仍时有发生。因此‚深入揭示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寻找治理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对策‚以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仍然是需要我们认真探讨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信息披露;虚假;监管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是指股票发行公司按照国家和证券交易所规定,公开企业重要信息,以有益于投资者进行判断的一种行为。凡影响股东、债权人或潜在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对公司的目前和将来做出理性判断的,进而影响其决策行为的信息,都应按着规范的标准公布于众。按照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必须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财务报表、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所谓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是上市公司通过定期报告、临时报告、上市公告书等形式运用一定的媒介,将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会计信息及相关资料公之于众。同时,企业为了使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和企业经营的全貌,更好地通过企业披露的信息把握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未来发展潜力,企业不仅披露会计系统输出的信息,也要披露有关的非财务会计信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是投资者了解投资信息的渠道和双方沟通的桥梁。当前,投资者主要依赖对通过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介阅读各类上市公司的定期报告和上市公告书等信息来了解公司,从而进行相关的投资决策,这将对那些持价值投资理念的投资者进行理性投资提供帮助,因此真实、全面、及时、充分地进行信息披露至关重要。

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上市公司的虚假信息披露事件层出不穷,既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又挫伤了广大投资者的积极性,使信息使用者产生不信任感。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主要表现为粉饰企业的经营成果,企业为了不同的目的,通常采用不同的方法操纵利润。一是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结转成本,亏损挂账,资产重组和关联交易,使利润最大化;二是上市公司可能出现连续两年亏损面临被特别处理时,往往希望利润最小化,在股市中我们经常看到股票被特别处理时,此公司往往是出现巨额亏损的;三是企业为了塑造绩优股的形象或较高的信用等级,精心策划利润稳步增长的假象。由此产生的会计信息披露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

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即披露虚假会计信息的现象目前在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仍然存在《会计法》等法规都明令禁止公司编制、披露虚假财务会计报告。虽然证监会中注协等相关监管机构都采取了种种措施以杜绝其恶劣影响,但是此类现象仍有前仆后继之势。部分公司为了申请上市、配股或由于面临终止上市的威胁等原因,为了达到法律法规的要求,不惜包装自己,以各种方式人为提高利润。此外,由于盈利预测受主观判断的影响比较大,却又容易左右投资者未来的投资选择。

(二)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

我国的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具体表现为公司对应披露的信息不作全面的披露,而是采取避重就轻的手法,故意夸大部分事实,隐瞒部分事实,误导投资者。但随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越来越明确和规范,通过这种方法逃避社会监督的可能性也随之降低。

(三)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

在股票市场上,如果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缺乏及时性,则无异于为内部交易和操纵市场行为创造良机。我国有关信息披露要求中对公司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等披露事项都做了严格的时间规定。近年来,各上市公司的报告及中期报告一般都能在截至日前向公众公布,保证了信息披露的及时性。但是,在临时报告的披露上,部分上市公司往往根据自身利益需要决定何时披露重大事件,这影响了相关会计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势必会影响投资者的决策。

(四)会计信息披露不主动、不规范

在我国上市公司基本上自愿性披露意愿很低,都是强制性披露,使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存在一种被动应付的现象,包括临时报告披露的随意性和定期报告披露的滞后性,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这种避重就轻,报喜不报忧的非主动性信息披露,对投资者而言失去了决策有用性,对于国家的宏观经济的调控和证券市场的监管来说则丧失了政策措施的制定基础。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违规、随意、不规范。诸如部分公司信息披露缺乏严肃性,随意调整利润分配;中期报告过于简略,无法进行财务分析与评价;部分公司的财务报告中不提供上年同期相关的重要数据:与公司相关的市场竞争、通货膨胀、利率汇率变化、营销策略、宏观产业政策揭示得不完全,或根本就不披露。

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原因分析

(一)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信息使用者的外在原因

投资者希望获取会计信息,以有助于提高其经济决策的合理性由于,投资者迫切需要通过阅读和分析公司所披露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变动等信息,从中获悉公司以往及本期的盈利水平和风险状况,并进而结合公司的管理水平、市场利率变动、行业发展周期、国内外政治经济状况做出合理预期,并据此对公司股价做出适宜的内心评价,进而做出理性的经济决策。投资者的上述决策需要无疑是会计信息披露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债权人及其他信息使用者也希望获取会计信息满足自身利益需要股份有限公司除有投资者这一重要的资源委托人外,还存在其他各种资源委托人(如债权人、政府、职工等等),他们以及作为代理人的经理人员之间在经济利益上既有相一致的方面,又有不相一致的方面。而会计信息无疑是改变物质利益关系的一种重要手段,因而势必备受各方关注。

(二)上市公司的内在原因

我国的上市公司,有很多公司内部控制薄弱,并没有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仅仅是公司“一把手”说了算,从而导致会计信息披露的不真实。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导致股东大会流于形式。监事会的监督不到位,在我国《公司法》中虽然对监事会的职责作出了明确规定,但是,如何充分发挥监事会的职权和作用,《公司法》中缺乏行之有效的操作细则,而且法律也没有赋予监事会具备直接调整公司董事和经理人员行为的能力与手段。因此,监事会的监督工作,在大多数公司充其量不过是起到一种咨询和建议作用。这样的状态,就特别容易造成监事会形同虚设,难以对董事会所做的决议进行监督。

会计信息披露无疑有助于经营状况相对较佳的公司消除市场上信息受到阻隔而带来的负的外部效应,从而相继确立相对筹资优势,这无疑构成公司主动披露会计信息跟你根本动力。事实上,这种会计信息披露不仅对于证券发行市场具有巨大意义,而且对证券交易市场也具有其意义,因为交易市场于发行市场是相辅相成的,在实务操作中,交易市场的股价将直接影响发行市场上新股价位,而且,交易市场上所树立的企业形象对于新股发行的顺利与否亦具有重要影响。

上述的情况亦可能出现于经理人市场。因此,优秀经理人员为避免无端承受劣质经理人员所带来的负的外部效应。而成为经理人市场上价格保护机制的牺牲品,亦具有主动披露会计信息以报告其受托经营责任履行情况的动机,而优秀经理人员的这一举措也会引发类似的良性连锁反应。

(三)有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法律规定,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而建立起来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的经济业务行为人新的经济工具的出现,使现行的法律一时很难跟上。例如:《会计法》以及《证券法》中都没有对提供虚假信息以及做假账等行为的处罚作出明确的规定。这种含糊的、原则的规定,就导致了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执行,而那些上市公司在利益的驱动下也就开始铤而走险以获得自己最大的利益。

(四)第三方会计监管不规范

所谓第三方会计监管就是指具有注册会计师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进行的审计监管。在证券市场上,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在信息披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投资者所掌握的信息很大层面都是来自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报告。审计的本质就在于它的独立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出现会计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共同做假账的现象,这样就会造成虚假信息的披露,从而给投资者造成损失,阻碍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对上市公司的治理

虚假会计信息从生成到披露要涉及多个市场主体‚仿佛是一个链条‚环环相接‚而上市公司是产生、披露虚假信息的源头‚应该是治理的重点。对上市公司的治理‚要从公司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这两个源头抓起。首先‚要对他们经常进行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牢固树立起对单位会计责任负责的风险意识‚建立起诚信为本、依法经营的理念‚从根本上治理虚假会计信息。其次‚要从制度安排上减少虚假信息的产生。一是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二是要完善公司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对公司的各项经济活动实施严格的控制‚规范财务行为‚以此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完整。

(二)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

注册会计师在监管信息披露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它通过审计意见提高财务信息的可信赖程度。因此,必须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首先,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这可通过继续教育来提升。其次,降低会计师事务所对客户的经济依赖,各会计师事务所应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业绩评价和晋升政策。最后,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督,严厉打击注册会计师与客户恶意串通出具不实报告的行为。

(三)加强证监会的监督同时发挥媒体监督

政府监督是外部监督中最有力和最重要的,但目前我国政府监督的力度仍然不够。当前监管上市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证监会,但由于目前上市公司众多,仅靠证监会很难做到全面监督。因此,其他政府有关部门应辅助监督,并将结果汇报证监会。另外证监会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后续监督,使上市公司切实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真实披露信息并对上公司未达到上市业绩要求的公司执行退市。由于新闻媒体能够迅速获得信息,因此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有关上市公司的信息传递给投资者、证监会及其他社会大众新闻媒体为政府监督起了一定的补充作用,它主要通过曝光上市公司虚假信息解决上市公司与外部的信息不对称,所以应鼓励和支持新闻媒体对上市公司的监督。

(四)健全和完善会计信息披露规范体系

会计信息披露规范体系主要由《证券法》、《公司法》、《企业会计准则》、《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等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构成。建立一个完善的会计信息披露规范体系是确保证券市场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前提,也是证券市场向规范化迈进的关键一步。我们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在吸收发达国家证券市场制度化的成功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证券市场的特点,尽快完善现行会计信息披露规范体系,建立一套符合公开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和充分性原则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对上市公司必须披露的会计信息内容、披露时间、披露方式、披露到何种程度及公司违规后的处罚做出更详尽的规定。

(五)严格执法‚加大处罚力度

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先后制订并发布了数十项相关的法规和制度‚如《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准则》、《上市公司财务报

表披露细则》等。这些法规和制度尽管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是只要认真执行‚基本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更不会出现蓄意造假的现象。所以‚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有的单位知法犯法‚阳奉阴违。为此‚要加大相关法规、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针对造假违规成本低‚对那些敢于铤而走险单位和个人‚建立更为严厉的制裁措施‚加大处罚力度使造假者名声扫地‚甚至倾家荡产‚饱受牢狱之苦‚以警示后来者不敢重蹈覆辙。

本文针对困扰我国证券市场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围绕如何提升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这一中心进行研究,力求找到适合我国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本文先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基本理论入手,然后从不同角度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剖析,最后得出对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几点建议。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无疑是国内外理论界共同关注、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它的治理也是一个不断的完善过程, 制度无论再好,也会有缺陷,新的事物在不断的产生,我们不能企图把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性解决,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新的问题在不断的产生,我们也相信,随着许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问题会越来越规范,质量也会越来越高!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彩珍.浅谈会计信息披露[J].经济师,2008.5:45 [2]李静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经济师,2010.4:167 [3]孙琦.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J].金融经济,2010.9:78-80 [4]王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现状[J],中国市场,2012.2:127 [5]黎小长.多层次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动因分析[J].财会通讯,2008.8:113-115

致 谢

在这里我要真诚感谢学校各位老师的关怀、老师们的培养和同学们的帮助。能够完成本文的写作,我要感谢指导老师,感谢她对我们学生的一贯关怀和支持,在此我向指导老师致以衷心的感谢。从论文的选题到框架的完善、从内容的扩充到行文的用语、从格式的规范到论文的定稿指导老师都严格要求、力求完美。论文指导期间老师严谨的学术态度、活跃的学术思维、因材施教的指导风格、和蔼可亲的性格等等对我的影响很大,让我受益匪浅。

最后,由于本人的水平有限,文章中难免有不足和疏漏之处,还请各位老师和同学给予批评和指正,谢谢您们!

上一篇:服务感言下一篇:工商所长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