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优化师生关系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师生关系是校园主体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不仅决定着和谐校园的建设,更关系着学生的健康发展。当前,高校师生关系存在问题很多,主要表现在师生关系局部化、表层化、庸俗化。优化高校师生关系首先需要教师从自身作起,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关注每一个人;主动作为,加强师生情感的沟通;转变管理中角色定位,增强管理工作透明度。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校优化师生关系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校优化师生关系论文 篇1:

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优化师生关系的策略

摘要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播音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证。目前播音专业的师生关系存在师生交往少、平等沟通少、理解信任少等问题,通过树立新的学生观、教师观和教育观,可以在教学中优化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 高校;播音主持;优化师生关系;策略

1 前言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师生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既能为高校学生的成长提供优越的环境,又能使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功能得以畅通实现[1]。播音主持专业是高校中一个特殊的学科,作为一门“口耳之学”有其独特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它以培养合格的广播、电视播音员和主持人为目标,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训练的方式培养学生具有新闻媒体所需要的各项基本素质和能力。在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师生之间一直处于互动状态,保持着一种双向交流和反应,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为提高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质量,需要优化师生关系。

2 目前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2.1 师生交往少,关系淡漠高校特殊的教学体制造成教师“有课就来,没课就走”的现象,交往过少造成师生关系淡漠。播音主持专业的师生虽然有“小课”的接触,但是教师主要解决学生在专业技能上的问题,真正意义上的交往比较少,缺乏彼此深入的了解,所以当学生生活上出现波动,对未来就业出现迷惘以及出现一些心理问题的时候,教师不能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加剧师生关系的疏远,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教书育人。

2.2 平等沟通少,道德弱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高校教师还在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被动无奈地接受知识,不敢提任何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主体意识、主动精神得不到培养和发展。在学生犯错之后,教师缺乏耐心和理解,不能和学生平等沟通,及时给予人性化的鼓励和指导,使师生之间产生隔阂。学生对教师心理上抵触,甚至是行动上抗拒;再把这种情绪转移到教师所教学科上,就会造成学习积极性不高,影响教学,产生恶性循环[2],表现为上课前没有学生主动擦黑板,下课打铃背包就走,不与教师打招呼等,尊师重道的美德在高校里逐渐淡化。

2.3 理解信任少,威信降低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正在逐年提高,从各高校开展的教学评估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很低。教师在教学中体现出来的知识储备不足,人格魅力不够,使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威胁。

播音主持专业对专业教师有很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自身要有扎实过硬的专业基本功,较强的业务指导能力,最好有丰富的媒体从业经验;另一方面要善于学习和创新,随时掌握媒体前沿发展的动态信息。目前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中这样的教师十分匮乏,一些教师本身不是科班出身,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业务水平提高缓慢,抱住教案“十年如一日”,社会信息获取量低于学生,对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学生不能自如驾驭加以指导,使学生对教师的专业水平、业务能力产生怀疑,降低信任度,教师的主导地位逐渐淡化,造成师生关系疏远。

3 优化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师生关系的策略

从播音主持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优化师生关系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3.1 坚持以学生为本,树立新的学生观教育部部长周济曾经指出,教育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整个教育的核心任务,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加强和改进师生关系。

1)正视学生的地位。《高等教育学》中指出,学生是具有潜在的无与伦比的创造价值的人,要尊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做人的权利;学生是成长发展的人,会有不足、弱点和缺点,但他们改正得快、提高得快、发展得快,对新事物接受得快,具有新生力量的一切特质;学生是完整的人,具有作为人的完整的需要;学生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3]。

播音主持专业是为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领域,肩负着未来中国媒体进步发展的重要使命,每一位学生的进步和成长都不容忽视。教师不应该是传统意义上控制和支配学生的施教者,而应该作为参与者和引导者在教学活动中起到榜样的作用,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这一观念,把学生当作真正意义上的“人”来平等对待。这样,教师才能成为学生信赖的良师益友,学生才能以一种平等舒畅的心情,发挥主动性,积极配合训练。只有正视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才能有效地培养教师的服务意识、民主平等意识、教学相长的意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2)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播音主持专业属于艺术类专业,学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他们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求新、求变、求个性发展、求个人表现,体现在不从众、不妥协,力量上自信,人格上自尊,精神上自主。他们不仅需要知识的传授者,更希望得到与教师心灵上的沟通,在取得成绩时需要教师的表扬和肯定,在受到挫折时需要教师对其单独辅导,进行鼓励。因此,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师更要以理服人,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他们对学习和自身发展的选择,尊重他们对自己人生的规划,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要求。在“小课”指导时,要全面考虑学生的现有基础、学习潜能、主持风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扬长避短、具体分析、因材施教,不要机械死板地用统一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也不能强迫学生使用单一的训练材料,要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张扬个性,形成自己独特的主持风格,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

3)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在学校的教育和管理过程中要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尊重学生的人格。对于学习或纪律上出现问题的学生要本着“教育为主,惩处为辅”的原则,深入了解情况,从爱护学生的角度出发,耐心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不要当着全班学生的面批评学生,也不要动不动就请家长协助教育;在“小课”指导时要策略地选择语言,不要过分严厉地批评或嘲笑学生的专业缺陷。

4)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是整个教学的主体,“口耳之学”的本质就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觉主动地配合教师课堂教学、课后训练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在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中,学生对上镜实践课表现得积极热情,却忽视对“大课”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性再强的学科没有理论的支撑也不会发展进步的,广电媒体需要的是“以播为主,一专多能”的高素质人才,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科特点,积极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让课堂活跃起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多读书、多参加社会实践,和教师共同努力完成教学任务。

3.2 重建教师的权威,树立新的教师观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占主导地位,高校教师的权威不在职务和地位上,不在严肃的面孔中,而体现在教师的人品、学识和恰当的教学方法中。

1)提高综合素质。教师最基本的素质应该是“德”和“才”,德高当师,身正为范。高校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要从提高内在的人格魅力入手。一方面,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教师已经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高校教师应不断汲取新知识,更努力地锤炼自己的播音专业基本功,多做教学研究;另一方面,提高敬业精神,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到既教学有方又育人有成,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和饱含热情的课堂教学吸引学生,树立威信。

2)把微笑和激励带入课堂。教师的微笑可以暗示对学生的鼓励、理解、信任和鞭策,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鼓励能使学生获得巨大的动力,树立自信心,激发学习的热情,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比如在制作节目时,要充分鼓励学生的创意和想法,鼓励他们向教师多提问题,鼓励他们培养“舍我其谁”的信念,让“教”和“学”在宽松和谐、互相尊重的氛围中进行。

3)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应把学生放在和自己平等的地位上,对学生一视同仁,公平处事,不存偏见,不溺爱专业好的学生,不打击专业稍差的学生;提供给学生平等的训练和锻炼的机会,更关注性格内向、成绩不突出的学生,让每位学生都有语言实践的机会,每节课都有所收获;不以个人喜好为标准,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学生,让学生感受到重视和肯定,有效地树立威信。

4)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虽然大学生有一定的自主能力,但毕竟社会阅历浅,自控能力弱。尤其是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合作意识,在学习、生活、工作等很多方面会出现问题。教师应该在沟通和交往中及时发现问题,尽力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赢得学生的信赖,密切师生关系。

3.3 创造师生交流的平台,树立新的教育观

1)丰富课堂教学,培养师生感情。播音专业的特色在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应压缩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多增加课堂讨论、课后实践的比重,将课堂从死气沉沉的“填鸭式”教学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安排选择上充分考虑学生和就业的需要,比如在讲“播音创作基础”课时,为加深学生对语气、节奏的理解,可播放优秀的朗诵作品做示范;讲“即兴口语表达”时,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多设计一些趣味性强的游戏,如辩论、故事接龙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自觉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还可以按时开展专业小组的汇报演出,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2)开展课外实践,增强师生的沟通和了解。播音专业的学生必须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积累经验。学校应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专业竞赛、专业研讨会、报告会、体育赛事、校园艺术文化节等活动;建立校园电视台、广播电台,让师生共同参与到节目制作中;和当地媒体联系,由专业教师带队参与真实节目的制作过程;建立专业导师制度,教师和学生一起早起练早功;经常到实习基地去慰问、了解情况,解决问题。课外交往有利于体现教师的人格与个性,展示学生的才能和特长,丰富师生生活,增进师生感情[4]。

3)利用网络资源,扩大师生交往的途径。网络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学生可以采用书信、QQ、E-mail、MSN、校内网、BBS等多种方式和教师沟通。播音专业大四的学生基本上是在全国各地的电视台、电台实习、工作,无论是毕业论文指导还是就业的问题,教师和学生主要的联络方式是网络,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扩大师生交往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许晋才.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主要途径[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0,20(2):93

[2]郑彩莲.正确处理在新形势下高校的师生关系[J].高等农业教育,2004(12):61-63

[3]郝新生,靳国庆.高等教育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4]李壮成.新型大学师生关系及建构[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87-90

作者:丁婷婷

高校优化师生关系论文 篇2:

优化高校师生关系从教师做起

摘要:师生关系是校园主体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不仅决定着和谐校园的建设,更关系着学生的健康发展。当前,高校师生关系存在问题很多,主要表现在师生关系局部化、表层化、庸俗化。优化高校师生关系首先需要教师从自身作起,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关注每一个人;主动作为,加强师生情感的沟通;转变管理中角色定位,增强管理工作透明度。

关键词:师生关系;素质教育;主体性

近些年,高校中时有发生的学生对教师实施的语言暴力、身体暴力乃至轼师事件,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高校师生关系中存在的尖锐问题。学生时代是一个人一生中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在学生时代的各个阶段,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即取决于个人的主观努力,也取决于良好的教育环境。其中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仅决定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决定学生的心理、生理发育和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乃至影响学生一生。

一、高校师生关系中存在的三个问题

(一)师生关系局部化

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历程中,教育的价值观一直局限在选择的价值观上。这种选择的观念至今仍有相当大的影响。在高等教育中,虽然没有选择和淘汰的要求,但教师所关注的仍然只是一部分而非全体。当前高校师生关系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教师与部分学生,甚至是部分学生干部建立了朋友式的关系,绝大部分学生则游离于这种师生关系之外,与教师关系淡漠,甚至形同陌路,这种情况显然与素质教育面向全体的要求不相符合。

(二)师生关系表层化

雅斯贝尔斯说过:“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主体间灵肉的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的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在他看来,教育并非简单的授受活动,而是人与人精神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所以师生关系应该是师生情感沟通、知识传递、思想交流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

(三)师生关系庸俗化

朋友式师生关系中,双方感情的建立是为了更好的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人才,所以师生关系应该是纯洁、高尚、健康的,不应是私心私欲驱动的结果。

二、优化高校师生关系,教师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关注每一个人

高校承担着直接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当前师生关系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凸显了教师在工作中的不足。大学生由于心理生理发育逐渐成熟,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接纳,展示自身价值。一旦被别人特别是教师长期忽略,内心便会产生消极甚至是自卑的情绪,这对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将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优化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怀有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态度,积极关注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对“我”的关注,让他们感到教师眼中有我,心中有我,促使他们在知识的学习和人格的完善上更加自觉主动。

(二)主动作为,加强师生情感的沟通

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优化师生关系必须加强情感的沟通。

第一,主动与学生交往。现在的大学生,自主自我意识非常强,渴望交往但又害怕拒绝与失败。同学关系是大学生大学期间生活与学习最主要的关系,所以他们需要交往也必须交往。师生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他们也渴望能够得到教师更深层的指导与帮助,但是由于教师与学生在年龄、身份上的距离,以及过去的师道尊严的传统,使得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第二,真诚的爱学生。高校大学生作为有思想有情感的人,远离亲人在外求学,对友谊和爱的渴求更加强烈,他们不仅需要教师对他们的学习进行指导,更需要教师对他们倾注人性关爱。苏霍姆林斯基说“爱是强大无比的教育者”,只有当教师真诚的爱着自己的学生时,学生才能感受到教师的爱,并对教师回报以爱,教学才能取得更大实效。

第三,尊重学生,发挥学生主体性。尊重是优化高校师生关系的基础,但在传统的师生观念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中心,在教学活动中高高在上,有着不可觸犯的权威,师道尊严的文化传统使我们的教育中向来缺少了平等的观念,即使是现在,师生关系过多的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而缺乏学生的主体性、主动参与。

(三)转变管理中角色定位,增强管理工作透明度

大学生由于生理、心理逐渐发育成熟,自我意识大大增强,他们渴望成为自己的主人。但在以往的教学管理中,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监督者、决策者,学生只是参与者,主体性受到压抑,教师的权力也失去了学生应有的监督,从而也就导致在一些学生关注的问题尤其是评优、评奖上,出现教师违反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的行为。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M]. 北京:三联书店. 1991.

[2]刘铁芳. 教学的意味[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

(作者单位:保定学院)

作者:李建红

高校优化师生关系论文 篇3:

立德树人视阈下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摘 要】本文论述立德树人视阈下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基于立德树人视阈分析当前高校师生关系呈现出的淡漠化、庸俗化、功利化、冲突化的问题,从教师、学生、学校、社会环境等几个方面分析问题的成因,探索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可行性策略。

【关键词】立德树人 高校 和谐师生关系 构建 策略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对于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高校教育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之一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和谐校园的建设,对教育教学秩序和基本目标的实现,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在立德树人视阈下分析当前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探索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可行性策略,既是有效发挥和运用“立德树人”的指导作用,也是高校教育教学中具体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表现形式。

一、从立德树人视角看当今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立德树人”中的“立德”即树立德行,既要求教师自身立师德,也要求立学生之德。“树人”即是树什么人的问题,也就是“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人才培养问题。我国大学和教育肩负立德树人的使命,应以“立德”与“育人”为根本,遵循“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的教育原则,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从立德树人的视角来看,我国高校师生关系总体状况良好,但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立德树人的效果。

(一)师生关系淡漠化。师生之间交往时间少、沟通频率低。有的老师埋头科研和教学以及其他事务性工作,很少有精力和时间与学生交流。学生对老师很疏离,缺少主动与老师沟通交流的意识。师生之间缺乏情感共鸣与心灵共振。有的老师情感投入不足,上课只注重知识传授,不注重师生互动,侧重“理”的重要性,而忽视“情”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情感投入少。课余时间,对学生几乎不闻不问,缺乏关心和爱护。学生不尊重老师劳动成果,课堂普遍成了“低头族”。缺少沟通、缺少交流、缺少关怀成为师生常态,导致师生关系渐行渐远,严重偏离了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二)师生关系庸俗化、功利化。师生关系庸俗化、功利化的表现之一是把老师与学生分别看成“服务者”与“消费者”,或者形容为“老板”与“员工”。老师只需要在特定的时空内提供学生所需要的“教育教学服务”,学生只需要上缴学费获得老师提供给自己所需要的“教育教学服务”,两者之间不存在学统意义上的传承关系,是一种消费关系。师生关系庸俗化、功利化的另一种表现就是师生交往变成师生交易。有些学生为了顺利毕业或者其他目的,用不正当手段討好对自己有利用价值的老师。而有的老师被学生称为“老板”,擅长在外面拉项目、挣外快,把学生当成廉价“员工”替自己完成项目,甚至为了让学生在评价时打高分,一味放纵或迎合学生。师生之间存在心照不宣的利益交换,一旦利益交换不均衡不对等就很容易发生冲突,激化矛盾。

(三)师生关系冲突化。师生关系冲突化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显性冲突,包括顶撞辱骂殴打、流血暴力事件等直接的冲突和对抗;另一种是隐性冲突,师生双方没有出现显性的暴力事件,而是互相不闻不问、置之不理、阳奉阴违等,存在“为了不正面冲突,最好的师生关系就是干脆不存在关系”的观念,这种虚假的表象可能孕育着更大的冲突。

二、师生关系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教师层面。教师忽略教师使命、教师责任和教师道德。一些教师没有把“立德树人”作为自身的使命和价值追求;有的教师把立德树人单纯看作是教书的过程,只教书不育人。有的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时以传统的“灌输”为主,忽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良性教学互动;有的教师忽视教师的思想境界、人格魅力、行为态度等对学生的导向和榜样作用,不注重自身道德素质的培养,把立德树人理解为仅仅是针对学生的。甚至有的老师出现政治信仰不坚定、教学态度不端、学术不正、道德败坏等失范行为,严重损害了高校教师的声誉与形象,摧毁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良好形象,对学生的优秀道德品质养成造成了负面影响。

(二)学生层面。学生对自己身为学生的责任、道德素养、学业使命认识不清或刻意淡化。部分学生缺乏理想信念,崇尚读书无用论。有的学生道德修养水平不高,尊师重教意识淡化,缺乏正确的价值观,缺乏与老师之间的有效沟通等;有的学生功利色彩浓重,与老师亲近、交往只是为了实现私利,一旦目的没有达到,就会心生嫌隙,甚至引发正面冲突;有的学生存在一些心理健康问题,不仅缺乏主动交流意识,也缺乏交流能力,助长了师生之间的隔阂误解,使得矛盾升级。

(三)学校层面。从教与学的显性场域来看,大部分高校新校区建在离市区较远的地方,老师们上完课、下了班便匆忙赶校车回家,无论是在管理还是教育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师生之间的沟通局限于上班八小时和课堂内,师生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必然受到影响。其次,学校为师生之间搭建的沟通机制并不完善,无论是沟通心态的建设,还是沟通渠道的畅通、沟通方式的多样化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再次,评价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评价标准单一、缺乏科学性。把知识和能力摆在首位,忽视德育,特别是对师德和学生道德的评价标准没有统一性和科学性。具体表现在评价教师时,重科研水平、授课能力、学历程度,而忽略教师道德水平。在评价学生时无法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行科学的评判,往往以学生的成绩、平时表现、担任班干等为主要依据,忽视学生心灵与精神的培养。在这样的评价机制下,教师和学生往往忽视自身道德修养,让他们产生成绩、专业能力是衡量人才唯一标准的错觉,不利于立德树人的实现。

(四)社会环境层面。社会环境层面的一些问题对高校和谐师生关系构建起到一些负面影响。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着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总是受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网络环境等社会环境的影响,不良的社会环境会对和谐师生关系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首先,市场经济的功利化、实用主义等物质化的思想影响着师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侵蚀着师生关系。其次,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进程冲击着师生的思想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特别是西方国家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功利主义等腐朽思想,给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以至于部分师生理想信念缺失、金钱至上、迷失自我、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过分看重个人利益、社会道德意识冷漠等。受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影响,传统的教育理念也受到极大挑战。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提升,要求独立、个性自由的愿望增强,加之视野逐渐开阔、接触的信息面更宽广,传统教育者的权威性和主导性受到冲击。

三、立德树人视阈下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

(一)加强师德师风与学德学风建设。育有德之人,需有德之师,良好的师德师风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也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保证。广大教师应在教育教学中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以“四有”“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标准严格审视自己、要求自己,做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做出积极贡献。只有教师锤炼好了自己,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在良好师德师风的影响和带动下,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新西兰教育学者约翰·哈蒂用15年实证研究表明:师生关系是影响教育的关键,这也印证了有什么样的教师就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

在加强学生的学德学风教育时,首先,引导学生发扬尊师重教的美德,让学生在学会做事和做学问之前,先学会做人,学会尊重教师的人格和学识,学会对教师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给予人性化的理解,而非神圣的苛求,學会感恩、信任。其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往观,自觉摒弃功利主义。最后,引导学生摆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学生只有乐学、善学、勤学,才能求得真学问、练就真本领。

(二)营造人文性的师生交往环境,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具体如下:

1.营造人文气息浓厚的师生交往环境。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必须依托学校教育环境的营造,充满着浓郁人文气息的交往环境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条件。为此,首先,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师生互动的文化氛围,通过加强教师文化建设和学生文化建设,营造学生享受教育、教师热爱教育的氛围,构筑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倡导师生诗意的栖居。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营造的师生交流环境是开放包容、融洽互动的,不仅能提高师生沟通交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也能提升师生互动的效果。其次,学校应积极倡导和引导师生之间的交往活动,搭建师生有效互动平台,为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创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机会,如师生定期联系制度、师生面对面主题交流活动等,推动师生发展无障碍沟通,促进更多的师生交互行为的发生,加深师生之间的认同,构筑和巩固其心理契约,奠定其信任基础。

2.形成科学的考评机制,消除师生关系中的制度性障碍。结合高等教育改革要求,逐渐形成科学的评价制度,消除因制度本身缺陷而引发的利益纠葛和冲突,解决由此引发的师生关系问题。对教师的评价采取合理的分层划类,对不同的岗位制定不同标准。对学生的评价聚焦学生发展的过程性和全面性,关注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发展与兴趣特长培养,关注学习结果和过程及其获得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氛围。在完善考评机制时,要充分体现对教师和学生的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凝聚人心、营造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方式,也是建立共同工作目标和价值追求的有效凭借”。此外,在制度建设和执行中,必须坚持权责对等的原则,形成科学的处理师生问题的处理范式,不让教师承担其无力担负的职责并因此而遭受不公平对待,以改变现有社会问题的教师和学校归因习惯。科学的评价制度,无疑将为师生营造和谐的制度空间,帮助教师找回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帮助学生快乐学习、快乐成长,推动和谐师生关系构建。

【参考文献】

[1]贺建兰.高校师生冲突及应对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刘爱楼,周秋莲.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与职业发展的教育生态学检视[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学校安全稳定研究课题“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在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及对策研究”(20161C047)

【作者简介】李 娟(1980— ),女,广西桂林人,桂林医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苏 洋)

作者:李娟

上一篇:新学期收心法下一篇:计划生育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