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论文

2022-04-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借款人或市场交易对方违约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以及由于借款人的信用评级的变动和履约能力的变化导致其债务的市场价值变动而引起损失的可能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论文 篇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与商业地产行业周期关系的实证研究

摘 要:商业地产市场的繁荣程度与商业银行信贷的发展密切相关。以不良贷款率(Y)作为信用风险指标,选取全国商业地产开发投资额(X1)和全国商品房销售额(X2)来反映商业地产行业周期性,选取GDP增长率(X3)代表国民经济增长指标构建VAR模型,并进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探究各经济变量对信用风险水平的传递效应和贡献度。结果显示,不良贷款率受全国商业地产开发投资额的负向冲击,受全国商品房销售额较大的正向冲击,综合来看,不良贷款率受到二者的正向冲击,符合实际。

关键词:信用风险;商业地产行业周期;VAR;脉冲响应;方差分解

一、引言

近些年伴随着银行业的急剧膨胀、信贷行业的快速发展、金融改革和创新的推进,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credit risk)逐渐暴露出来。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中危害最大、处置最为棘手的一类。过高的信用风险不利于商业银行的稳健运营,也阻碍着我国金融体系的健康高效发展。

作为存贷款的媒介,商业银行受所贷款企业的周期性波动影响较大。商业地产行业的高利性、商行的逐利性决定了商业地产开发贷款及个人住房贷款是商业银行贷款的主要类型。2016年全年,主要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商业地产开发贷款额迅猛增长,使得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不断积聚。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商业地产行业受商业银行信贷政策的变化,经历了一个由萎靡不振到欣欣向荣的波动周期。2012年时,被银行信贷催生出来的商业地产、矿产等行业次级贷款激增,楼市崩盘,景气度下跌。随后2014年央行全面放开限贷,商业地产行业开始复苏,到2016年底房贷增量已经达到5万亿,楼市一片繁荣景象。

因此,针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水平与商业地产行业周期关系进行分析研究,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举措,也是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调控、降低不良贷款率的必然要求。

本文选取了2010年到2016年的季度数据,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中的“正交”脉冲响应函数(IRF)分析经济变量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影响的传递效应;运用方差分解(VD)得出各经济变量对信用风险水平的贡献度,并为商业银行提供了防控信用风险的政策建议。

二、基本原理

VAR模型常用于分析和预测多个相关的经济指标,从而解释经济冲击对经济变量带来的影响。自1980年西姆斯(C.A.Sims)提出了VAR模型的概念与基本原理后,VAR模型就广泛地运用于经济系统的动态分析中。

滞后阶数为P阶的VAR(p)模型的数学表达式为:

其中,yt是k维内生变量列向量,xt是d维外生变量列向量,k×k维矩阵和k×d维矩阵H是待估计的系数矩阵,εt是k维扰动列向量。由于VAR中的滞后期变量皆在等式右边,故模型不存在同期自相关的问题,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就能得出一致有效的估计量。

为了简化VAR模型,我们定义一个n×1的时间序列向量:

本文将用式(1)中不含外生变量的非限制性向量自回归模型来分析房地产行业周期波动对商业银行信用水平的传递效应与贡献度。

三、实证分析

1.样本数据选取

由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不良贷款率的高低,且二者呈正相关变动,因此本文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指标(Y)作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代理变量。从中国银监会网站选取了2010年第一季度到2016年第四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样本数据。

在商业地产行业指标的选取时,考虑到应能够充分体现房地产行业经济周期变化的特征,最终确定了GDP、全国商业地产开发投资额、全国商品房销售额作为主要的经济变量,并搜集了自2010年至2016年三个指标的季度数据,样本容量为28。

2.数据分析与处理

(1)H-P滤波

由于原始数据包含长期趋势项和短期隨机波动项,因此采用H-P滤波法,去除长期趋势项,对随机波动项进行量化,得到新的一组数据YN、X1N、X2N、X3N,并进行以下分析。

(2)单位根(ADF)检验

在对原数据建立VAR模型时使用非平稳序列进行OLS回归会造成虚假回归。为了保证回归结果的无偏性、有效性,我们利用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单位根检验对样本数据的时间序列特征的平稳性进行检验,结果见表1。

ADF检验结果显示,YN,X1N和X3N序列在水平值检验未拒绝原假设(原假设:序列具有单位根,是不平稳的),而一阶差分后的X1N、X2N、X3N拒绝原假设,序列中含有一个单位根,是一阶单整I(1),这说明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3)Johansen协整检验

Johansen协整检验是基于VAR模型的检验回归系数特征的方法,用于分析多个经济指标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协整检验是基于非平稳序列之上的,对各序列的ADF检验表明各变量都为I(1)序列,符合协整检验的条件。应用Johansen检验方法对YN,X1N,X2N,X3N指标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特征根迹检验(Trace检验)得到表2。

表2中的Trace Statistic即为特征根迹统计量,依次将特征根与5%显著性水平下的Johansen分布临界值进行比较。由于是右边假设检验,若η0>临界值,则拒绝原假设H00(不存在协整关系),表明各指标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若η1>临界值,则拒绝原假设H01(至多存在1个协整关系),表明至少有1个协整向量,依次进行下去。

由表2可知,第一行TS=112.2431>47.8561,即在5%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表明YN,X1N,X2N,X3N存在协整关系。第二行TS=55.38498>29.7971,即在5%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说明该模型中不止存在1个协整向量;第三行14.50021<15.49471,接受了原假设,说明不良贷款率(Y)、全国商业地产开发投资额(X1)、全国商品房销售额(X2)和GDP增长率(X3)之间存在两个协整向量,具有长期均衡关系。接着进行Granger检验,检验变量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

(4)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Granger提出,若X是Y的原因,则X应有助于预测Y,即在Y与Y滞后变量的回归方程中,添加X的若干期滞后变量能够显著地提高Y预测的精度。Granger因果关系就是从预测角度定义的因果关系。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用于检验相关变量之间的依赖性。对于X1N、X2N、X3N是否是YN变动的格兰杰原因,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见表3。

通过表3,可以得到如下结果:滞后阶数为3时,接受原假设,即X1N、X2N、X3N和YN均不是Granger原因;滞后阶数为1,2,4时,拒绝X1N、X2N、X3N不是YN的Granger原因,但都接受YN不是X1N、X2N、X3N的Granger原因,即X1N、X2N、X3N是YN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由此可知,全国商业地产开发投资额、全国商品房销售额、GDP增速对不良贷款率冲击明显;不良贷款率对全国商业地产开发投资额、全国商品房销售额、GDP增速冲击不明显。

3.实证模型的建立

(1)建立实证模型

通过单位根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及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探究了原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各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和因果关系,符合VAR模型建立的假设,因此建立了无约束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与商业地产行业周期波动VAR模型。

则P阶的VAR模型,即VAR(P)为:

(3)式中,C表示4×1维常数向量;表示4×4维自回归系数矩阵;εt表示4×1维的向量白噪音。

(2)滞后阶数的确定

选择合适的滞后阶数对VAR模型的正确建立起着关键作用。滞后项过少,模型不能反映理想的动态运动特征;但滞后项过多,所估计的变量参数就越多,模型的自由度越小。因此滞后阶数应保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本文运用AIC(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和SC(Schwarz Criterion)信息准则来选择VAR模型的滞后阶数。

运行EVIEWS 6.0得到所建立的模型滞后阶数的判断结果见表4。

AIC和SC信息准则要求AIC和SC的值越小越好,故结合表4的结果,确定了最优滞后阶数为3阶,即p=3。接下来下文的分析均建立在VAR(3)模型的基础上。

(3)模型的稳定性检验

VAR模型稳定性的条件满足:

(4)式中,j定义的是Yt在第j期的自协方差矩阵。对于具体的VAR(p)模型,其平稳性条件是逆特征方程:

解出的特征根全部落在单位圆外,或者特征方程:

解出的特征根全部落在单位圆内。

运用EVIEWS6.0得到单位根分布图如图2所示。

由图2可以清晰地看出,VAR(3)模型的单位根全部落在单位圆内,模型是平稳的,可以进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

4.脉冲响应函数

在对VAR模型进行分析时,并不关注某个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的影响,而是分析当随机误差项发生变动时,即模型受到某种程度的冲击时系统的动态变化。这种分析方法即脉冲响应函数方法(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IRF),它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各个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

利用脉冲效应函数分析了商业地产行业的周期波动数据,即全国商业地产开发投资额(X1)、全国商品房销售额(X2)和GDP增长率(X3)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Y)的变动影响。分别给X1、X2、X3一个正的冲击,运用广义脉冲方法得到了关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Y)的脉冲响应图如图3所示。在图3中,实线表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Y)的脉冲响应函数,反映了不良贷款率对商业地产行业周期波动的反应程度,虚线表示正负两倍标准差偏离带。

从图3可以看出,当在本期给全国商业地产开发投资额(X1)一个正冲击后,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在前10期先下降后上升,并在第10期达到最高點,此后一直稳定下降。这表明当全国商业地产开发投资额受到市场的正冲击后,会使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呈现显著的负向冲击并具有较长的持久性。当在本期给全国商品房销售额(X2)一个正冲击后,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在前9期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并在第9期达到最大,随后开始持续下降。但整体来看,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在受到外部某一冲击后,会给不良贷款率带来正向冲击。当在本期给GDP增长率(X3)一个正冲击后,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在第3期达到最低点后,一直趋于幅度不大的上下波动,说明GDP增长率受到冲击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较小,仅有微小的正向冲击。

同时得到了全国商业地产开发投资额(X1)、全国商品房销售额(X2)和GDP增长率(X3)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Y)变动的综合影响函数如图4所示。

由图4可知,由于商业地产市场的繁荣程度与银行信贷的发展密切相关,影响商业地产行业周期波动的因子如全国商业地产开发投资额、全国商品房销售额一旦受到外部的冲击,就会引起商业银行信用水平一定程度的波动,且综合来看这种波动表现为正向的促进作用。

5.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Variance Decomposition)是在脉冲响应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分析每一个结构变动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程度(用方差来度量),从而评价不同因子对系统冲击的重要性。运用EVIEWS对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Y)进行方差分析,得到表5。

通过表5可以发现,全国商业地产开发投资额和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对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均有一定的影响。以全国商品房销售额(X2)来看,尽管前几期对不良贷款率的影响甚微,但从11期开始以较快的速度持续上升,到第15季影响最大。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我国商业地产周期行业波动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2010年-2016年的季度数据,在对原始时间序列进行了ADF单位根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后建立了3阶滞后期的VAR模型并对其平稳性、模型中各个因变量间的传递效应和贡献度进行了分析探究,最终得出商业地产行业中全国商业地产开发投资额和商品房销售额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影响较大,相对而言,GDP增速对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贡献程度较小。

從相关关系上看,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受全国商业地产开发投资额的负向冲击,受全国商品房销售额较大的正向冲击,综合而言,我国商业地产行业的周期波动对商业银行的信用水平存在着持久的正向冲击。从时间关系上看,不良贷款率与商业地产行业的主要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具有相对稳定的滞后期,一般不良贷款率的变化滞后于经济运行3到4期。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银行信贷业务集中的商业地产行业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水平有着一定的影响。商业地产市场的良性发展,有利于减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隐患,降低其信贷风险。随着政府关于商业地产新政的不断出台,促进商业地产行业健康合理发展成为政府当前的重要目标。本文就政府如何管理监控商业地产行业的发展、降低商业的不良贷款率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首先,在经济新常态下,商业地产市场出现了非理性繁荣。一线城市房价飙升,购房需求量激增,并开始向二三线城市蔓延。政府必须采取中性偏紧的政策来为楼市降温,如出台限购令,并对商品房许可证、投机性买房、购房资金来源等问题进行严格的限定,以抑制商业地产泡沫的产生,控制商业地产信贷风险的滋生和积聚。同时,商业银行要加强房产信贷管理,积极调整信贷范围。完善房贷的相关法律法规,并严格监管信贷的数量、质量。发放住房按揭贷款时应注意核实贷款人的资产情况和购房原因,以首套刚性需求住房为主,并将更多的信贷资源偏向一、二线房价坚挺的发达城市。

参考文献:

[1]刘研.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相关因素分析[J].系统工程,2007,5:66-74.

[2]李麟.经济波动、不良贷款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7,26(1):149-157.

[3]郭毅,马慧.从美国次贷危机看中国房地产金融法律的完善[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4):28-30.

[4]张碧英:银行不良贷款的博弈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7,5:103-105.

[5]张琳.基于VAR模型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与经济周期关系的实证研究[J].时代金融,2014,(08):130-131+140.

[6]白玉华,吴艳文.基于VAR模型的广西就业结构演进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4,(02):90-92+101.

[7]董彦岭,朱兴婷,刘然.热钱流入对我国一、二线城市房价影响差异的实证分析[J].山东经济,2011,(04):37-44.

[8]高铁梅,王金明,梁云芳.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5.

[9]刘璐,吴洪鹏.我国国际资本流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1982-2004[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70-73.

[10]周跃辉,周定根.基于M_2/GDP视角的中国货币化进程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5,(41):79-82+86.

[11]郭啟阳.物流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3.

[12]吴文忠.房地产行业周期变化与银行不良贷款相关性增强,警惕房市调控对银行资产的冲击[J].赤子(上中旬),2016,(21):136.

作者:王海涛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论文 篇2: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步与发展,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边际递减的趋势愈发明显,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复杂程度日益加剧,带来了很多新的经济问题,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并且逐渐成为了触发新经济问题发生的重要推手。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科学合理的角度提出优化建议与措施,目的就是稳定我国的金融体系职能,助力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希望本文所作分析能够为有关研究人士带来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风险管理

前言:现阶段,国家正在不断加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力度,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国家经济形成了新常态,传统行业发展速度减慢,经济下行压力变大,市场环境复杂程度增加,贸易摩擦和进口口都受到了或多或少的影响,致使银行业的信贷业务问题层出不穷,金融风险的抵御能力逐渐下降。倘若银行没有办法做好风险的识别工作,缺少科学合理的应对举措,那么信用风险问题就会加剧。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概念

信用风险主要指的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贷款人、证券发行人,或者是交易对手没有办法或者不愿意对合同条件予以履行,由此可能给银行投资者或者是交易对手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机构,不可避免地会面临着贷款、贸易业务,以及经营环境等方面带来的风险问题,再加上商业银行主要依靠贷款利息来赚取收入,同时还经营着贸易融资、债券、期货、外汇等业务,所以,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主要来源就是贷款和金融工具等。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在开展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时,一定要对银行潜在的各种风险都有足够的了解,并持续实施衡量和监测,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和程序,严格予以遵守和执行。

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信用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

银行贷款业务的调查和评级工作是由信贷人员负责的,但是在进行审贷分离时,信贷人员可能会出现道德风险问题,使得审批人没有办法拿到最真实的材料,增加银行审批混乱的风险问题。倘若银行只关心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取到比较高的效益,那么势必会影响到风险管理制度的落实。另外,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体系也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尤其是对长期信用风险以及其他银行潜在的可能存在的损失,缺少一个整体上的考量。实际上,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已经有意识要对内部控制制度予以建立和完善,也在努力搭建信贷业务方面的组织架构、审批执行流程、制度标准体系等,积极应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来辅助信用风险管理工作,不过银行内部依旧存在一些不可控因素,比较突出的就是银行专业工作人员的工作失职问题,这些都与工作人员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有密切的关系,致使商业银行受到银保监会的处罚。所以说,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体制还存在很多不健全之处,还需要不断完善与优化。

(二)商业银行信用评级体系不完善

在信用风险管理过程中,信用评级机构的重要性愈发突出。我国的信用评级体系主要划分为两类,一是外部信用评级体系,二是内部信用评级体系。其中外部信用评级体制主要指的是由具有独立属性的第三方来完成信用评级,第三方出具的信用评价结果更加具有参考意义。但是,因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体系建设工作开始的比较晚,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存在滞后性,再加上有关监察部门未能做好跟踪配合工作,所以商业银行往往认为外部评级机构是不可靠的,出具的结果也存在诸多疑点问题。除此之外,因为第三方机构没有深刻认识到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文化,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制度也缺乏足够的了解,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时,没有办法第一时间结合实际情况作出改变,会增加商业银行的评估成本,影响商业银行的评估效果。

内部信用体系主要指的是在商业银行内部,由各个部门完成的信用评估。因为银行信贷人员的专业能力与专业水平有限,再加上风险意识不足,很难将信用风险评级工作落实到位。另外,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道德风险同样会增加信用风险出现的可能,投资者如果想要避免信用风险的发生,关键是要及时并且全面的掌握银行的真实信用情况。不过,现阶段金融市场的企业监管措施尚且存在很多不足,没有办法使商业银行真正掌握自身的经营环境、管理水平、盈利能力,以及风险程度等现实问题,会对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体系构建产生严重的影响。

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优化策略

(一)建立健全信用风险管理机制

对于我国的商业银行而言,在落实风险管理工作时,要求一定要从整体上分析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險管理能力,要对自身的风险边界有清晰地了解与认知,仔细分析各种业务,科学做好业务的选择工作,并完成业务的风险控制。其中,内部控制就是商业银行应对风险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是要明确银行的战略目标,一则要对长远的风险控制工作有所思考,在对绩效考核体系架构予以构建时,要将信用风险管理指标设置出来,确保指标是动态的,且具有长期性,要对绩效考核体系予以全面且整体的落实。二则要对商业银行文化予以构建,重点是要做到诚信经营,不断提高银行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与业务能力,银行的所有业务都要保证合法性与合规性,将内部控制落实到位,对信用风险进行有效地控制。

(二)构建完善的内部评级体系

商业银行如果应用外部信用评级机构,那么就会影响到银行公信力和专业能力的评估,所得数据的真实性也会存疑。所以,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关键是要不断强化内部评级体系的构建力度,从而提高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通常情况下,与传统风险评估比起来,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应该考量的风险因素要更加广泛、更加全面。不仅如此,商业银行在进行内部评估时,需要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要不断细化风险管理工作。比如说,在商业银行内部,一定要有专门负责风险管理工作的部门,由该部门完成相关评估模型的制定工作,按照一定的模型与方法完成客户风险等级的初步评估工作;还要有信贷业务部门牵头完成初级评估结果的应用与实施工作,在与客户交流沟通过程中严格依据客户的评估结果来办理相应业务;监督检查工作则需要由审批部门负责,银行可以从外部聘请专家来对银行的各项评估结果予以复审,充分保证银行工作的合理性与合规性。

(三)改善政府监督管理模式

商业银行的安全性监督管理工作需要由政府有关部门来负责,同时还需要结合数据信息完成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准确性与信用风险强弱的判定工作,从科学的角度预防商业银行发生信用风险,严格监督管理商业银行的操作规范性,尤其是对信用风险评估的重点环节,一定要实施监督管理。其次,政府有关部门当中负责监督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应该加强对于金融业的学习,了解并掌握有关商业银行的金融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与专业素养。最后,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加强事前管理意识,尤其是针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在风险问题发生之前就做好监管工作,而不是在风险问题发生以后进行简单的监督管理,要从更加全面、切实有效的角度来完成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监测工作。

结语:综上所述,商业银行是金融市场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促进市场经济发展有着突出贡献。不过,现阶段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问题越来越突出,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商业银行不得不将信用管理工作作为重点,努力提高自身的信用风险挂你能力,以此来稳定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彭一凡.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分析和完善建议[J].现代营销(学苑版),2021(07):32-33.

[2]石艳珍.新时期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分析[J].纳税,2019,13(03):258+261.

作者:华振宇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论文 篇3: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

摘 要:信用风险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风险形式,自银行业出现以来,它就一直困扰着银行业的发展,哪怕是时至今日,它也是现代银行所面临的重大危机之一,严重时甚至会引发银行的破产倒闭。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金融市场;金融工具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所有风险中最重要的风险之一,从我国目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现状来看,整体状况令人堪忧。尽管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已经普遍重视信用风险的管理,但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并不容乐观。信用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降低信用风险是提升商业银行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保证。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不仅是商业银行进行内部管理的自主行为,也是商业银行防范信用风险导致银行信用体系崩溃,引发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的需要。

一、信用风险

风险是一个在市场经济中被广泛提及的词汇,它包括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损失和不确定性。在市场经济中,大多数人都是厌恶风险的,但却希望自身利益最大化。然而风险和收益两者呈正相关的关系,高风险伴随高收益,低风险伴随低收益,所以正确面对风险、评估风险、想办法规避风险是每一个决策者都要考虑的问题。

信用随着金融的产生而发展,它无处不在,现代市场经济更是信用经济。随着信用关系的不断发展,交易范围的不断扩大,交易时间的不断延长,这些都给交易双方带来了更大的风险性,此即信用风险。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只要存在信用关系,就不得不面对信用风险。人们期望很好的利用信用关系促进交易而尽量降低信用风险,那么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是对银行经营中的信用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效的控制和处置风险,以最小的成本将信用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降低到最低限度。

二、导致信用风险的主要因素

1.银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众多股份制银行、中小型商业银行异军突起,由于经营方式灵活,更能满足客户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的金融需求,股份制银行、中小型商业银行已经占据相当大的金融市场份额,金融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增加业务量,一些商业银行可能会选择高风险行业进行放贷,潜在中增加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

2.金融市场的壁垒越来越低

金融市场已不像过去那般神秘莫测,进入门槛也在逐渐降低,众多中小型企业具备一定资格后可以直接进入金融市场进行融资,而这些企业的资质和信用等级却参差不齐,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不小的风险。

3.新型金融工具的诞生

金融创新是个世界趋势,新型的金融工具也在不断地被开发出来,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另一方面也给银行业带来相当大的风险,尤其具有杠杆作用的金融衍生工具,风险更大,甚至不可估量。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也有针对信用风险的管理措施,但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1.风险管理体制机制与国际同业有较大差距

信用风险管理是整个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但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模式比较分散,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用人机制不够灵活,高端专业人才非常稀少,监督制约环节薄弱,信息系统也比较分散,也就是说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与国际同业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2.信用风险计量不准确

要进行信用风险管理,首先得准确计量信用风险的大小。而我国的信用评价体系还很不完整,在不完整的资料基础上就不可能建立起准确无误的信用风险模型,通过模型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只能是具有一些参考价值而已。

3.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偏低

资本充足率是保证金融机构正常运营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本比率,它是一个银行的资本总额对其加权风险资产的比率。各国金融监管当局一般都有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管制,目的是保证银行可以化解吸收一定量的风险,监测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历年来的数据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偏低,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

4.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较高

商业银行根据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五类: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损失贷款,其中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和损失贷款被称为不良贷款,历年来的数据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较差,不良贷款率较高。

5.银行业市场份额集中度偏高,导致信用风险集中

众所周知,在我国,国家控股的大型商业银行——中农工建交,以及大型国家政策性银行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而这些银行的贷款资金用途比较固定,也比较单一,这使得信用风险趋于集中,一旦爆发信用风险,将导致极大的破坏性。

四、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

1.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评估体系,改进信用分析方法和技术

我国现行各类贷款的风险评估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主观的定性分析确定的,较少进行定量分析,这样的分析结果自然准确性就差,这与我国缺乏高端金融工程专业人才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各大高校以及社会各类培训机构要重视金融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为我国金融市场注入新鲜的血液。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改进信用分析的方法和技术,既重视定性分析也重视定量分析,并将具有中国特殊国情的风险因素纳入信用风险评估体系。

2.完善信息系统的建设

借助高效的互联网完善信息数据库,充实客户的信用资料,历史违约率以及金融市场的数据资料等,将互联网金融的理念真正融入到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过程之中。

3.培养良好的银行信用文化

商业银行是市场中的微观主体,也应该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而信用文化应该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的高层管理人员应该增强信用风险管理的意识,并将此精神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传递给每一位员工,使所有的员工都要树立起信用风险防范的意识,理解信用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并付诸实践,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信用风险管理队伍。

4.积极建立和完善信用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

商业银行的管理层要尽快转变经营管理的理念,认真学习巴塞尔协议关于信用风险管理的相关内容,借鉴国际上先进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方法,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合自身业务和管理水平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和技术,建立和完善信用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

5.积极进行金融创新

我国已于2001年12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过三到四年的过渡期,我国所有行业的市场都要全面对外开放,金融市场也不例外。如何增强本土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应对国外优秀金融机构的竞争,金融创新是公认的重要途径。商业银行要从观念上、制度上和工具上进行金融创新,以降低或分散银行的信用风险,同时要注意规避金融创新本身所带来的金融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家控股的商业银行以及国家政策性的商业银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过多的承担了社会责任,再加上本身防范信用风险和化解信用风险的能力较差,致使商业银行日积月累了大量的信用风险,已经严重拖垮了商业银行的发展。

银行业正面临洗牌,竞争一定会越来越激烈,加强信用风险管理不仅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存发展,也关系到能否赢得国外商业银行的竞争。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信用风险不能回避,也不能忽视,只能加强管理,并落实到每一位工作人员的实际行动中。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相信我国商业银行的一定能处理好自己的信用风险问题,也一定能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参考文献:

[1]邱雨薇.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和对策研究[J].知识经济,2014,12.

[2]孙娇.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综述[J].时代金融,2014,8.

[3]李娟.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操作风险、合规风险管理的关系研究[J].金融纵横,2014,4.

[4]韩晓琳.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2014,3.

[5]赵洋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监管的法律制度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2013,7.

[6]马理.资本充足性约束下银行风险偏好和行为研究[M].2012.

作者简介:李静(1982.07- ),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高艳(1980.09- ),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作者:李静 高艳

上一篇:中式英语教育论文下一篇:保险受益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