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湿地景观设计论文

2022-04-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生态建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公共游览、休憩、观赏、旅游、文体及健身等活动的场所之一,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丰富城市景观等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城市湿地景观设计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城市湿地景观设计论文 篇1:

基于生态修复理念下的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都市化进程加快,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得到社会大众越来越多的关注。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是城市生态环境链中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修复和重建城市景观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本文从生态修复角度出发,探讨湿地公园对于都市生态修复的重要作用,提出通过建设湿地公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以回应党和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为打造生态效应与经济效应和谐发展的新都市景观生态环境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修复;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湿地旅游

1 湿地公园在城市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

1.1 湿地公园的生态性

城市湿地公园的首要特性是生态保护性。湿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物种类,是地球上具有重要价值的自然系统[1]。目前,城市中湿地的类型主要分为自然形成湿地和人造规划湿地[2]。通过对城市湿地公园中退化的自然湿地进行生态修复,以及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再生性设计,能够实现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的自愈能力,抗击自然灾害[3]。

1.2 提高城市生态修复能力

城市生态环境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具有减少工业污染、抵抗自然灾害等能力[4]。建设城市生态公园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人工自然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整合和利用自然资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实现人类生产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生态融合[5],使城市生态环境在人工调节下实现良性循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增强城市生态环境的景观韧性,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在遭遇自然灾害时的自我修复能力[6]。

1.3 提升城市形象

湿地公园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展现当代都市环境与精神风貌的一张名片。现代城市环境大多呈现出千篇一律的面貌,在城市化进程中丧失了原有的地方特色。而城市的充满自然野趣的湿地,以及湿地中丰富的自然资源能够展现城市的地域特征[7]。城市的湿地公园的建设水平也代表了这座城市经济发展的硬实力和文化发展的软实力,是城市对外交往、展示美好形象的重要舞台。城市建设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的湿地公园,能够显示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8]。

2 生态修复理念下城市湿地公园的构建原则

2.1 再生性修复原则

在设计和建造城市湿地公园的过程中,应将湿地的生态修复放在首要位置,确保湿地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不遭到破坏,维护湿地资源的稳定性,使湿地中的生物能够在稳定的生长环境繁衍生长,保障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9]。在建设湿地公园时,应当最大限度地保留生态环境的完整性,保障场地中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不遭受太大的损害,在引进外来物种时应首先考虑适应性原则[10],考虑引进的生物是否会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多样性的同时,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11]。

2.2 可持续性原则

在建设城市湿地公园时,应当基于景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用科學健康的指导方式。可持续发展的再生设计理念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环境污染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减少成本支出,为开创城市生态文明的新局面[12]。湿地为城市打造休闲文化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场地资源[13]。在设计城市湿地公园时需要遵循生态良性循环原则和可持续性原则,在规划设计时考虑整体性、生态性、可持续性,力求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的湿地生态系统[14]。

3 生态修复理念下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构建策略

3.1 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方法

当代的城市景观规划者和设计师在建造设计时,应当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平衡环境,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并使之逐渐恢复到良好的状态,这是当今中国城乡规划设计工作的重中之重[15]。在建设城市生态公园时,要尊重人的需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更快地提升城市居民的景观感受程度为目标,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16]。在规划设计时考虑整体性、生态性、可持续性,力求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的湿地景观系统,提高生态环境自愈能力[17]。

3.2 系统化的自然重新构建

大自然是一个动植物与环境等有机结合的生态环境,有着自身的结构和规律。在进行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时,需要将实现大自然的健康发展作为“底”的要求,协调城乡环境高速发展与重建自然生态格局,使两者得以共同推进[18]。城市湿地公园在城市生态环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斑块的生长、城市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来说至关重要[19]。人类长时间的生产活动产生了许多生态污染和垃圾,对城市湿地内生态环境的健康状况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在设计和改造湿地景观时,首要任务是优化场地布局,根据场地的不同用途打造具有生态修复能力的湿地景观[20]。

4 具体案例分析——以哈尔滨文化中心湿地公园为例

4.1 项目概况与现状分析

哈尔滨文化湿地公园位于我国黑龙江省的省会——哈尔滨[21]。文化中心湿地公园的项目所在地位于哈尔滨市的江北新区,由于湿地的水源被切断,湿地生态环境逐渐恶化[22]。同时,湿地因北都市建设区域的快速发展也产生了相当严重的雨水洪涝问题[23]。受人类生产活动污染的雨水排入河道,导致松花江流域的自然水质大幅度下降[24]。随着城市人口的急速膨胀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居民愈发渴望在城市中能寻找到能感到心旷神怡的生态绿洲[25]。

4.2 景观设计目标

将原本日益恶化的都市湿地生态环境和不受欢迎的城市边缘地带成功改造成一个生态修复和自愈功能强的城市湿地公园[26]。城市湿地公园具有减少旱涝洪灾,净化人类生产活动中产生的污染水源和被污染的地表径流的作用[27]。在已建成的城市生态湿地公园中,设计时需采用干预最小的建设措施,打造和谐、美观的自然风光(如图1所示),满足城市居民的日常观赏、休闲、娱乐、集会等需求,让自然生态环境得到良性的培育和休息[28]。

4.3 设计策略分析

在设计和建造城市生态湿地公园的过程中,应当尽量减少人工干预,将土地开挖与回填相结合,尽量避免形成边坡土方,尽量保留原有场地内树木和地表覆盖植物[29]。哈尔滨文化湿地公园场地在建设前的水位年际波动大,涨水时,水边地区泥泞、凌乱、人迹罕至。当时的设计目标是将湿地建设成为一个全年都能让城市居民游玩、参加活动的城市公共空间,因此,设计师提出在水面上建造一条离岸的平行木板路的解决方案,将人行空间与地面和湿地的边缘分隔开[30](如图2所示),事实证明这一解决方案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

5 结语

在现代都市的整体生态环境中,湿地公园是城市生态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居民休闲时放松心情、缓解压力的城市公共绿地。因此,在城市湿地景观设计时,除了要满足城市居民的日常需求,还应通过湿地公园展现城市的景观风貌与生态价值。只有在遵循自然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将城市湿地公园的自然环境与当地的人文环境良好结合起来,才能保证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增强湿地公园的社会公众性和景观韧性。

参考文献:

[1] 成明,朱宇婷.植物造景分析——以水花园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9(12):62-64,67.

[2] 季优铭,朱宇婷.南京地铁站壁画艺术风格研究[J].大众文艺,2019(20):94-95.

[3] 王碧洋,朱宇婷.论南京地铁三号线《红楼梦》主题壁画设计[J].大众文艺,2019(20):99-100.

[4] 郁添渊,曹磊.探索新中式风格在室内设计的应用——以居住空间室内设计为例[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8(12):92-93

[5] 于琪,曹磊.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可行性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23):103-104,112.

[6] 刘思宇,曹磊,窦逗.城市家具规划设计实践与研究[J].大众文艺,2018,(21):65-66

[7] 周录燕.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景观设计的结合[J].艺术科技,2020,33(21):179-180.

[8] 张颖,曹磊.浅析南京云锦装饰元素及其在现代室内装饰中的运用[J].艺术科技,2020,33(20):173-174.

[9] 孔露.赤色在中国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与发展[J].艺术科技,2020,33(21):165-166.

[10] 任真.以潘诺夫斯基图像学方法分析《西斯廷圣母》[J].艺术科技,2020,33(23):21-22.

[11] 武泽明.浅析扬州剪纸的现代设计[J].艺术科技,2020,33(23):9-10.

[12] 谭苗苗,魏思文.从贝聿铭的香山饭店看中国建筑的昔影新妆[J].艺术科技,2020,33(23):162-163.

[13] 李嘉婕,曹磊,朱宇婷.浪漫主义绘画的创作过程及代表作欣赏[J].艺术科技,2020,33(21):13-14.

[14] 劉云,曹磊,朱宇婷.论民间艺术“土、俗、野、艳”的设色风格[J].艺术科技,2020,33(23):57-58.

[15] 刘恒,朱宇婷,曹磊.梵高绘画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J].艺术科技,2020,33(22):25-26.

[16] 徐金鑫.浅谈展示设计中的新媒介设计应用[J].艺术科技,2020,33(20):171-172.

[17] 孙雨.旧有现状下遗留建筑处理问题引发的深思[J].艺术科技,2020,33(21):163-164.

[18] 谭晓艳.徽派建筑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J].艺术科技,2020,33(20):165-166.

[19] 崔晔.极简主义与中国元素在现代景观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20,33(20):163-164.

[20] 戴子涵.论现代技术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艺术科技,2020,33(20):161-162.

[21] 娄阳.浅谈城市雕塑在中国城市建设中的作用[J].艺术科技,2020,33(21):111-112.

[22] 陈晓芙.文创产品设计与城市品牌建立——以广府庙会为例[J].艺术科技,2020,33(23):13-14.

[23] 李飞扬.差异化社会环境下象征主义的发展路径——以古斯塔夫·莫罗、克利姆特为例[J].艺术科技,2020,33(23):65-66.

[24] 蒋幸珈.紫砂艺术与鉴赏[J].艺术科技,2020,33(21):21-22.

[25] 朱瑶,曹磊.历史文化街区的传承与城市形象传播——以“老字号”集聚街区老门东为例[J].大众文艺,2018(23):238-239.

[26] 熊瑶,严妍.激发思路,推进设计——环境设计专业模型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美术教育研究,2020(12):178-179.

[27] 张曼青,曹磊.生产科研型屋顶绿化景观设计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8(12):90-91.

[28] 黄滢,邵翠薇.竹编艺术在室内陈设设计中的运用[J].设计,2018(24):120-121.

[29] 阴瑄,曹磊.基于历史文脉与空间现状的街道景观提升模式研究——以开封市理事厅街为对象的设计实验[J].大众文艺,2018(21):89-90.

[30] 尤心培,李雪艳.建筑构件在室内装饰中的应用——以G20杭州峰会主会场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7):63-65.

作者简介:沈梦婷(1996—)女,安徽安庆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城市景观。

指导老师:曹磊(1978—),男,江苏南京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朱宇婷(1992—),女,江苏南京人,硕士,助理实验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作者:沈梦婷

城市湿地景观设计论文 篇2:

基于生态理念的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摘 要: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生态建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公共游览、休憩、观赏、旅游、文体及健身等活动的场所之一,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丰富城市景观等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以甘肃省兰州市永靖县滨河南路景观工程为例,通过对城市湿地公园基于生态理念的规划设计原则、要素以及设计布局的分析,提出具有资源再生的、具有当地特色的、人性化的城市湿地公园的设计方法。

关键词:生态;城市湿地;设计

湿地,是世界上生产力最高的环境之一,是生物多样性的摇篮,也是植物遗传物质的重要储存地,同时也是地球上独特的、重要的和多功能的生态系统,因此有着“地球之肾”的美誉。湿地也和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通过城市发展来看,水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其发展一刻也离不开水,与城市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1]。但是,城市湿地也是生态系统中最脆弱的区域,土地利用、以和城市开发强度以及景观设计的不合理,都会导致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要素的不协调,也会导致景观生态功能减弱,甚至是城市湿地水体环境的恶化[2][3]。

一、项目概况

永靖县隶属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位于甘肃中部西南,临夏回族自治州北部,东北与兰州市接壤,南濒刘家峡水库,西北与青海省民和县为邻,位于东经102°53′至103°39′,北纬35°47′至36°12′之间,总面积1863.6平方公里(2010年)。

永靖县滨河南路景观工程位于永靖县县城西端,该用地范围总用地面积366432.0㎡;南以滨河南路为界,北以黄河河堤为界,东起楦头尖桥,西至折达大桥以西350米处;东西长约1700米,南北宽300米~80米不等。

二、设计说明

设计中结合自然保护与城市开发,组织区域的内外交通、空间层次,确保交通可达、步行友好,水岸与门户效应,旅游城市湿地的生态意象。

设计采用几何抽象的折线型湖水纹样斑块,结合所提炼的当地文化符号、生态形象运用到景观中,再通过自行车慢行道路和湿地水系将湿地休闲园、湿地康体运动园和湿地艺术园三片区连接,最终构建出一条画面和谐、网络交织,沿岸舒展的景观带。

节点处融入生态湿地设计,此区域将为城市提供充足的休闲空间和绿化空间,将黄河滩地打造成为永靖县重要的绿化生态带、湿地景观带、文化旅游带及经济活力带。

三、设计原则

(一)地方性原则

城市景观设计原则的核心是“设计应该根植于所在的地方”。一个适合场地的生态湿地公园设计,必须首先考虑到整体的环境和地域文化,再结合当地生物气候和地形地貌进行设计,设计时应当充分使用当地植物材料,尽可能利用和保护地方植物。

1.传承人文特色

人文特色是当地特有的东西,当地人日常生活的一切需求均依赖于此。其生活空间里的一石一水、一草一木都是有含义的。一个适宜的生态湿地公园设计,必须应该考虑到当地的传统文化所给予的启示,使其成为一个关于场所精神关系的设计。

2.保护自然生态景观的原则

自然是有它的更新和演变规律的,同时也有着很强的自我恢复能力,生态设计要充分利用自然自身的恢复能力。在本方案设计中,我们利用地域内湿地的自然机理搭建生态系统的结构,通过保留现状植被、梳理湿地景观,以“线”串联“点”从而带动“面”,来优化区域内生态环境,并结合城市规划构建网状生态廊道,使自然生态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二)最小干预原则

所谓最小干预,就是指通过外界干预手段的最小化来达到最佳的促进效果。为了达到生态设计这一原则,将人类对这一生态平衡系统的影响控制在最小程度。基于这一理解,努力把人类的干扰降到最小,并且通过科学恰当的设计手段来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循环和物质利用,是生态设计的最终目的。在本方案设计中,采用覆绿+补植的种植原则,对场地内现有植被进行保护,实现最小干预、最大效果。

(三)显露自然

当代城市居民已经远离自然,自然过程和自然元素日益消失。因此,要让人关怀环境和参与设计,就必须重新显露出自然过程,通过树叶的摆动,使人感受到自然风的存在;通过花开花落,使人体验到四季的变化,等等。

(四)最小干预最大促进原则

人类的活动会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干扰,通过生态化设计会使干扰降到最低程度,而通过设计手法可以促进自然系统的能量循环及自然系统的物质利用,增强生物多样性,维护原有生态格局和自然过程。本案通过当地的地形和原有生态系统,建设了湿地休闲园、湿地康体运动园、湿地艺术园三片区,以此来达到最小干预和最大促进的原则。

四、设计要素

在湿地景观的设计中,应该考虑到各个因素,以整体和谐为宗旨,主要包括内部结构之间的协调和设计形式。在湿地景观的设计中,要求除去和自然景观特征相互冲突的元素,强化具有特色的景观要素,从而提升湿地的景观特征。湿地景观具有稳定的功能和结构,所以人的设计必须适应自然景观原有设计,让人为引入的景观负作用达到最小化,以此来保证功能和景观结构的完整。

(一)景观要素

1.空间形态

这是塑造湿地型景观有机秩序的具体表达形式,也是湿地每个要素体现的现实承载力要素。其中空间层次的完善、公共小空间的发展、因地制宜的空间形态与人工环境良好的结合,都将促进城市湿地空间的可持续发展与活力。

2.水体景观

水体是十分活跃的一个构景要素,有水景才能有活力。水的审美特性包括空翠清纯之美、飘逸洒脱之美、生生之美、律动音色之美以及环境创造的集成之美,等等。

3.景观小品

(1)照明设施

良好的照明环境可以营造出舒适宜人的夜晚游憩场所,并能强化湿地轮廓,展示丰富多彩的照明序列。本案中,景观照明主要分为人员密集区和人员稀少区。人员密集区(硬质铺装区):主要展现地面铺装、各类花卉、各类材料打造的景观小品、雕塑及园路,属于中、高亮度照明区,按平均照度不低于10LX进行设计。人员稀少区(绿化为主区):主要展现一片清新宜人的绿色景观,属于低亮度照明区,按平均照度不低于5LX进行设计,突出节能、环保的特点。

(2)景观坐凳

在景观坐凳的设计和选用时,应该以当地环境和特色为宗旨,在用材方面也应该选用节约绿色的材料。本案中景观坐凳的设计,是以湿地泡泡为设计语言和水的线性进行湿地标识的设计和园区的小品设计。

(3)植物造景

合理的造景是一个营造理想适地景观的关键要素,是构建适地生态系统中必须重视的一项元素。在植物利用与选择上,要以多培养地方性植物、乡土植物为主,同时也要重视水生植物在湿地上的应用。本方案在植物选择与配置中,主要选用适宜的乡土植物,采用粗放的种植模式与合理的植物搭配,形成“四季有景、三季有花”的景观,展现出具有当地特色的自然景观。本案所选用的主要树种如下:

景观绿化种植带:枣树、柳树、白杨、紫叶李、苦楝、红枫、枫香树等。

滨水植物种植带:芦苇、香蒲、泽泻、菖蒲、慈姑、水葱、荷花、千屈菜等。

(二)人文要素

场所精神是生态设计人文要素里的主要内容,它表达了自然湿地与人工景观之间感知与能量的交流,是城市湿地公园在空间上的重要方面,是城市湿地公园在设计行为的实质性表现,也是生态设计所追求的空间上的理念。本方案通过对当地的历史、人文等方面的调查,提炼出当地文化符号和生态象征,设计了湿地休闲园、湿地奥体运动园和湿地艺术园三个景观片区。

(三)生态要素

景观设计的生态功能主要靠其组成的各个要素之间的整体性和个体功能性发挥出来[4]。本案通过节点处融入生态湿地的设计,此区域将为城市提供充足的休闲空间和绿化空间,将黄河滩地打造成为永靖县重要的绿化生态带、滨水景观带文化旅游带及经济活力带。

五、空间设计布局

本案依托场地周边的城市功能与山水环境背景,根据场地自身特性与景观功能,营造以“湿地休闲园、湿地康体运动园、湿地艺术园”为主题,再通过自行车慢行网络和贯穿于整个区域的木栈道连接起来,最终形成一条网络交织、画面和谐的总体景观格局。

(一)湿地休闲园

以城市生态形象展示为主,运用生态湿地恢复的生态手法结合后期开发区,形成湿地、湿地养生度假的休闲游憩圣地。

(二)湿地艺术园

以青少年科普教育为主题,通过保留场地现状资源形成以生态展示、农教体验和运动为特色的科普教育园。

(三)湿地奥体运动园

以湿地为特色的户外康体休闲园为市民提供假日户外运动休闲地。

(四)交通系统

为方便游人进出,一共设置9个出入口。在湿地片区生态环境脆弱的地段,景观园路全部采用木栈道,尽量减少对生态的破坏,同时又可以满足游人亲近自然的需求。在靠近滨河路段用一条自行车道贯穿整个景区,在开阔的地段通过景观园路的曲折变化连接各个活动空间。

六、结语

永靖县滨河南路景观设计工程是一个在当地及周边地区较为典型的成功的城市湿地公园设计,该设计体现出了具有特色的城市湿地空间设计、驳岸的亲水性设计、人性化处理、当地乡土树种合理科学的运用以及对当地历史人文景观资源的利用,可为当地及周边地区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和设计提供参考价值。同时,通过本案例的设计和分析,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建设生态城市以及保护好城市环境和资源的重要性,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刚,李岚,李瑞冬等.城市公园设计[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2]唐剑.浅谈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一些理念[J].中国园林,2002(4):33-38.

[3]杨倩.大都市滨水城区的再开发思考:以上海苏州河东段为例[J].城市管理,2002(4):39-41.

[4]张园媛.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

[5]肖莉.城市湿地公园环境景观构建——以西洞庭湖山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为例[D].华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

作者简介:

缪尚伯,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城乡规划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许新亚,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作者:缪尚伯 许新亚

城市湿地景观设计论文 篇3: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法探析

摘 要:城市湿地公园作为城市公园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是改善城市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休憩娱乐、游览观赏活动的重要场所。基于此,文章从生态、传统和现代三种角度对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法进行了阐述,为更好地营建城市湿地公园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景观设计;方法;城市湿地公园

一、城市湿地公园的概念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以不破坏湿地的自然良性演替为前提,旨在坚持生态效益为主,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湿地区域内生物多样性及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与自然性。

二、景观设计的有关定义和内涵

景观设计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利用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来为人类创造更健康、安全、舒适、美化环境的科学与艺术。景观设计的目的通常是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提高该区域(商业、文化、生态)价值。例如,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应在生态设计的基础上,对其景观元素运用合理地景观设计方法进行设计。

三、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原则

(一)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原则

生态保护原则是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中的基础原则,在景观设计中要保护湿地的原生态性,首先保持和维护湿地原有的乡土物种和生境,保护湿地内的生物多样性,为其提供可生存的空间;其次保护湿地内生态系统的连贯性,保证湿地生物生态廊道的畅通,确保生态系统内物质能量的流通;最后保护湿地环境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避免湿地环境被过度分割而造成环境退化,湿地功能减弱,确保城市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二)地域性原则

城市湿地景观设计的地域性原则应体现当地特色,具有城市湿地景观独特的地域文化的内容或局部景观设计具有独特的表达,用具有当地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符号、语言、植物等形式,表现出显著的地域特色,从而提高湿地的语言魅力。

四、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法

(一)景观设计生态设计方法

1.适地适树。运用乡土树种及经过驯化的引种树种,并注意运用本地植被中的顶极群落,其目标是营造稳定的生态植物群落。

2.运用节省能耗的材料。在可替代的材料中,尽量选用能耗低的材料,注重环保新材料的应用。

3.运用可循环或能降解的材料,如环保透水砖、PVC植草板等。

4.深入研究人的行为规律与心理特征,让环境的改善与居民素质的提高相互促进。

(二)景观设计传统设计方法

1.构思 首先考虑的是满足实用功能,充分为地块的使用者创造出满意的空间场所,又要考虑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干扰。

2.构图 构思是构图的基础,包括平面构图,主要是将交通道路、绿化面积等用平面图示的形式,按比例准确地表现出来。立体造型,从整体来讲,是地块上所有实体内容的某个角度的正立面投影;从细部来讲,主要反映景物主体与背景的关系。

3.对景与借景 景观设计的平面布置中,在轴线尽端的不同地方,安排一些相对的、可以互相看到的景物,这种彼此观赏的构景方法,叫作对景。借景是指通过建筑的空间组合,将远处的景致借用过来。“园林巧于因借”。借景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之分。

4.添景与障景 当一个景观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为的建筑,如果在中间有小品、乔木作过渡,景色表现出层次美,这中间的小品、乔木,便叫做添景。障景是直接采取截断行进路线或逼迫其改变方向的办法用实体来实现。

5.引导与示意 如公园的水体,水流时大时小,时急时缓,将游人引导到公园的中心,这里的水体就是一种引导方法。示意的手法包括明示和暗示。明示指采用文字说明的形式如路标、指示牌等小品的形式;暗示可通过地面铺装、树木的有规律布置指引方向和去处。

6.渗透和延伸 通常采用草坪、铺地等的延伸、渗透,起到连接空间的作用,给人在不知不觉中景致变化的感觉。

7.尺度与比例 人们的空间行为是确定景观设计空间尺度的主要依据。比例有两个度向,一是人与空间的比例;二是物与空间的比例。

8.质感与肌理 景观设计的质感与肌理主要体现在植被和铺装方面。

9.节奏与韵律 节奏是一种波浪起伏的律动,当点、线、面、色整齐而有条理地重复出现,或富有变化地重复排列时,就可获得节奏感。韵律广义上讲就是一种和谐。

10.意境 通过园林景观形象所反映的情境使游人产生触景生情的一种艺术境界。

(三)景观设计现代设计方法

1.点、线、面的运用。点是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应生态学中的斑块,合理调配不同性质的斑块可为景观作品增色。线对应生态学中的廊道,起到连接点构成面的作用,线的粗细可产生远近的关系。同时,线有很强的方向性,直线庄重有上升之感,曲线则有自由流动、柔美之感。面对应生态学中的基质,通过对不同功能基质的合理的景观设计,营造出适宜的景观。

2.抽象手法的运用。简洁化抽象是用理性归纳法,将自然元素进行整理,以达到抽象的境界,或把它们组合成平面、立体的形象。几何形抽象是以点、线、面等为材料,通过平移、旋转、扭曲等以及不同质感材料的组合,来创造出优美的园林景观。

3.场所精神与文脉主义。对文脉的深层阅读要求深入到一个场所的精神领域中。从某种程度上讲,每一设计实际上都是在创造某种场所,只有倾心地体验设计场所中隐含的特质,充分揭示场所的历史人文或自然地理特点时,才能领会真正意义上的场所精神,使设计本身成为一部关于场所的自然历史或演化过程的美学教科书。

五、结语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非单独因素的罗列,又由于其地理环境和生态因素的特 性,有别于其他的城市公园。这就要求设计者在景观设计时应充分全面的考虑问题,不但要解决好生态问题,更应该选择合理的景观设计方法,使城市湿地公园的功能和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顾正飞.简议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J].城市规划与设计,2013(16).

[2] 罗卫,孙俊桥.对景观设计方法的研究和分析[J].现代园艺,2011(17).

[3] 温连芳,马本和.东营市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设计研究[J].剑南文学,2012(334).

[4] 陈昌雄.城市湿地公园规划与设计原则及其景观设计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6).

[5] 周曦,李湛东.生态设计新论——对生态设计的反思和再认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武艳玉 张继兰

上一篇:干部年度培训计划(精选2篇)下一篇:振兴中华演讲稿(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