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惩罚教育幼儿教育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社会教育构成了社会的完整教育体系,家庭教育是其中主要组成部分。宋庆龄曾说过:“孩子们的性格的才能,归根结蒂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孩子成长深深刻有家庭教育的印痕。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家庭惩罚教育幼儿教育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家庭惩罚教育幼儿教育论文 篇1:

幼儿教育中家庭惩罚教育的合理性研究

摘要: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对幼儿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庭惩罚教育也至关重要。通过家庭惩罚教育,让幼儿能够意识到错误的示范所会面临的后果,避免后续再犯同样的错误。但是在家庭教育中开展惩罚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要惩罚有度,确保幼儿教育中家庭惩罚教育的合理性,确保幼儿的身心健康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让幼儿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论文对惩罚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进行了介绍,结合合理惩罚对幼儿教育的作用,对幼儿教育家庭惩罚教育的合理性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幼儿教育;家庭惩罚驾驭;合理性

一、对惩罚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对于惩罚这一词,最早来源于《辞海》这一著作中。惩罚和奖励是相对的。在对某个体进行惩罚的过程中,是因为个体因为不良的行为或者处分,从而及时地制止类似事件的发展。不管是教育学家还是心理学家对于惩罚都有自己的观点,并且提出了一些用于幼儿惩罚的手段。相关的学者提出,在幼儿犯错误时,应该利用一些惩罚的手段对幼儿进行合理的引导,从而强化幼儿的正向行为,让幼儿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虽然对于幼儿的惩罚有部分的学者呈现出反对的状态,但是很多学者认为对于幼儿的惩罚只要适度,并且结合儿童的个性心理和特征,尊重儿童自身的人格即可,这样的惩罚也同样合理。

二、合理惩罚对幼儿的教育作用

(一)有利于促进个体社会化

对于幼儿阶段的孩子来说,通过合理的惩罚对幼儿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首先就表现在有利于促进个体社会化。幼儿学生的生活在很多情况下是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统一。幼儿不仅需要与同伴进行交流,还需要与父母还有教师交流,这也是孩子社会化的一个表现。当然,在幼儿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违法一定的道德准则或者行为规范的时候,通过合理的惩罚让幼儿意识到自身的错误,并且在犯错之后进行适当的惩罚教育,在惩罚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让孩子明白为什么会受到惩罚,要让孩子养成有过失就要承担责任的意识,从而全面培养幼儿的责任是,促进幼儿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通过合理的惩罚,培养幼儿具备基本的技能,促进幼儿的个体社会化,让幼儿能够更快的成长。

(二)有利于个人健康人格的养成

现阶段,在经济水平的提升下,越来越的人对于自己的孩子越来越宠溺,只要孩子想要的,就会千方百计地百计地加以满足,在长期的影响下,对孩子的性格逐渐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不仅会使孩子的性格出现恶化,还会大大降低幼儿的抗挫能力,这与家庭教育有极大的联系,很多家庭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对于孩子的教养方式大多呈现出两个极端。要么过于严厉,要么过于溺爱。这两种方式对于孩子的人格健全都存在严重的影响。很多家庭甚至反对惩罚教育,认为惩罚教育对于孩子的自信心有很大的影响。过度的对孩子进行保护反而使幼儿难以形成正确的认知。而在家庭教育中通过合理的惩罚教育,能够对幼儿的个人健康人格的养成有很大的作用,通过合理的家庭教育,能够让幼儿正确的认识自己,健全幼儿的健康人格。

(三)有利于个体良好习惯的养成

在开展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家庭教育中应该对惩罚教育进行合理地利用,让幼儿养成一个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相关心理学家表示,一定程度的紧张,会让幼儿产生焦虑还有畏惧。这些都是个体产生行为的动力。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发现其产生不良的行为时,应该利用合理的惩罚教育对其进行及时纠正,在此期间采取传统的说服教育是很难让幼儿改变的,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时,通过适当的惩罚,让幼儿对自己一些不良行为加以改正,从而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意识到社会道德规范还有各种行为准则的重要意义,从而在幼儿阶段就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幼儿教育家庭惩罚教育的合理性

(一)惩罚坚持一致性原则

在对幼儿开展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合理地利用家庭惩罚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最好能够坚持惩罚一致性原则。简单地说就是在幼儿出现一些错误时,家庭内部的成员因为认知上的差异肯定会持有不同的观点,在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家庭内部的成员应该协调好,对于幼儿的惩罚应该保持一致的观念,不能包庇幼儿的坏习惯,在惩罚的理念上要达成一致,通过统一意见,让幼儿能够在適当的惩罚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避免后期又出现类似的错误。

(二)惩罚与其他教育方法相结合

在开展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惩罚教育与其他教育方法有效结合起来。仅仅依靠惩罚教育是完全不够的,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说服和感化的方式让幼儿能够更好地感知到错误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通过各种教育方式有效结合起来,让幼儿能够正确地理解实施惩罚的主要目的。其次,在开展惩罚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情况,以教育作为主要的教育手段,尽量通过说服的方式让幼儿形成正确的认知,从而形成一种高效的教育。

四、结语

惩罚教育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采取合理的惩罚教育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才是有利的,如何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开展合理的惩罚,做到惩罚有度是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田玉瑛.家庭教育中的“自然惩罚法”和“扇贝效应”[J].早期教育(家教版),2017(06):6-7.

[2]刘一春,李林烛.论幼儿教育中家庭惩罚教育的理性回归[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5,31(04):147-149.

作者:毛芳

家庭惩罚教育幼儿教育论文 篇2:

幼儿园对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的策略

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社会教育构成了社会的完整教育体系,家庭教育是其中主要组成部分。宋庆龄曾说过:“孩子们的性格的才能,归根结蒂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孩子成长深深刻有家庭教育的印痕。

幼儿进入幼儿园接受教育并不意味着家庭教育就可以放松甚至淡出幼儿生活,家庭对幼儿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爱护使得家庭教育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着一种特殊的、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父母是幼儿最先接触的人,家庭是幼儿最先接触的环境,而幼儿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逐渐成长发育。从模仿父母开始,学会去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各项活动技能,幼儿的社会化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家庭教育不同于幼儿园教育,因为它存在在父母与子女的血缘关系里,是以亲子之爱的感情和信任连接起来的亲密关系,因此家庭教育具有很强的情感性、实践性、持久性。幼儿园发挥自身优势,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具有重要意义,对幼儿一生的发展成长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目前幼儿园对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现状

(一)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积极表现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視。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多数家庭都能为孩子发展提供好的物质条件和受教育环境。顺应这样的要求,幼儿园在办学思想上是重视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在指导内容上强调给幼儿全面和谐发展,在方法上利用现代媒体科技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指导,为家庭教育科学化、系统化提供了必要的支持,体现了幼儿园的存在价值。

(二)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存在的问题

1.幼儿园指导认知与行为脱节

幼儿园认识上能认识到家庭教育指导的意义,但在对家庭教育指导上与认识是不同步、不一致的。具体表现为指导的主动性、计划性、机制性不足,往往是家长在教育幼儿过程中遇到问题向幼儿园教师求助时才给予指导,有一定随机性。

2.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重点不突出

每个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不一样的,家庭教育指导的针对性十分重要,需要指导时有个性化的目标和重点。幼儿发展的每个阶段的需要与发展特征是变化的,家庭教育也有一定的阶段性,也需要幼儿园给予家庭教育有重点的指导。

3.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缺乏有效形式

许多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以讲座、面谈为主。讲座有指导的全面性,缺少针对性,面谈有一定针对性,但指导面狭窄。而且还存在着指导强调理论性忽视实践性、操作性问题,使得家长感到理论很好,用起来很难。

4.幼儿园的家庭教育指导力量整合不够

幼儿园的教育力量包括幼儿园管理者、教师、保育人员。每个教育者都有对家庭教育指导的责任,这是学前教育的任务决定的。幼儿园管理规程中明确规定幼儿教师的职责之一是与幼儿家庭相联系,做好辅导工作。保育人员要协助教师做好幼儿的管理教育工作,包括与家长联系。但幼儿园的各种教育力量整合不够,各自为战,不能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影响了教育的效果。

二、幼儿园对幼儿家庭教育的指导策略

(一)了解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

了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是指导有效性的重要保证,教师要通过对幼儿的观察、交流,通过与家长的沟通等多种途径把握家庭教育问题。

目前,家庭教育中比较典型的问题,有教育方法的不当问题。有些家长对孩子教育过度娇宠或过度严厉,如有的家长对幼儿要求过高、限制过多,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骂不成才”。在这种情况下,性格倔强的幼儿,常表现出较强的抵抗意识,与父母产生对立情绪,变得性格暴躁;性格懦弱的幼儿,则会产生恐惧心理,采用出欺骗撒谎的手段,对付父母的惩罚与训斥,变得虚伪,失去童真。同时还有教育内容的片面问题。有些家长把幼儿家庭教育等同于智力教育,把识字、背诗、计算、拼音等当作幼儿教育的主要课程,错误地认为幼儿有了知识就有了未来,而忽视了对幼儿的品德、意志、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实践证明,非智力因素对与一个人未来事业的成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二)制定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计划

幼儿园教育特点之一是教育的计划性。幼儿园教育不能因事而教育,这是被动的权宜的教育,能够起到亡羊补牢的作用。幼儿园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影响起主要作用。幼儿园要发挥工作主动性,主动有为。幼儿园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家庭教育指导计划,要保证计划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制定计划首先要分析幼儿学情、家长需要、家庭教育问题,这是制定科学计划的基础。其次制定计划要考虑国家教育的基本方针,为现代化培养人才奠定基础。最后制定计划要细致,注意细节。每次指导活动必须有专人负责,有活动场所,有幼儿园的加强支持。

(三)突出家庭教育指导重点

不同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是有差异的,家庭教育指导当然要考虑到每个家长的个性化教育需求。但每个家庭的教育也有共性的问题。法国教育家卢梭说:“有些 人过分严格,有些人过分迁就,这两种情况都应当避免。”家庭教育就存在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的问题,不懂得教育过程中严爱如何有度,科学地爱孩子。对这些共性的问题幼儿园在家庭教育指导时就要作为重点内容,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儿童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四)经常反思计划的实施

“这个世界没有不变的事物,只有变化才是不变的。”同样在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制定的指导计划,预设的家庭教育指导目标会有不适应的地方,幼儿园就必须根据变化及时反思活动的过程,调整计划,使得计划能适应变化。反思是对曾经经历的过程进行重新的审视,从中发现优点与缺点,并推出改正缺点的措施;反思也是教师提高对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的过程。

(五)经常提供个性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家长希望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遇到的问题能及时得到幼儿园、老师的帮助。在提供帮助的过程中加强了幼儿园与家长的联系,取得家长的信任。因此,幼儿园要能因人而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如有的家长提出孩子常常不听父母话,好我行我素。幼儿园可以提醒家长,这是孩子成长中独立性提高的表现,也是孩子了解社会的表现,是正常的。家长要鼓励孩子自主探究感兴趣的事物,允许有不同观点,允许在体验探究过程中的失败,做到了解、信任孩子。

(六)构筑家庭教育指导体系

幼儿园要构筑通畅的家庭教育体系,使幼儿园指导能制度化进行。

要定期召开家长会。家长会是幼儿园和家庭联系的紐带,相互沟通的桥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则是幼儿成长的第一个课堂,从出生的第一天起逐渐长大成人,都受到家庭的各种影响。利用家长会平台可以宣传国家教育政策、科学育人观。在沟通的基础上实现对幼儿的统一教育,防止家庭教育出现教育分歧,减少家庭教育的盲目性。

使用家园联系册。家园联系册是幼儿园与家长经常保持书面联系的一种好的教育方式,由教师在一个月结束后写上幼儿最近一个月在幼儿园的各方面的表现、取得的进步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要求并积极与家长配合。同时家长也需要在家园联系册上写上幼儿近期在家的各项表现以及对幼儿园的建议,以便及时交流信息,统一要求。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搭建沟通平台。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家校沟通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幼儿园可以建立自己的校园网,班级建立班级网,在网络上为家长提供有启发的教育案例。

三、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就是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指导思想要符合党的教育发展政策,坚持教育社会主义方向,就是指导的过程方法形式要符合家庭教育规律。幼儿园要认真研究国家教育政策法规,把握幼儿教育特点。

(二)理智性原则

理智性原则就是指导工作中要正确对待家长的要求。家庭教育中常常有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不吻合的现象,家长往往从个人角度出发来了解教育,提出不合教育规律的要求。幼儿园在进行指导时就要理智与家长沟通,讲清道理,不迁就家长的不合理要求。

(三)指导性原则

指导性原则是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不包办一切问题的解决,而是引导家长在研究中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层出不穷,幼儿园不能穷尽解决所有的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幼儿园是要让家长早日甩掉“拐杖”,学会独立解决问题,不过分依赖幼儿园。

(四)统一性原则

统一性原则就是在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要把幼儿园教育力量统一起来,形成指导合力。幼儿园教育力量有管理者、有教师、有后勤及教辅人员等,他们都有育人、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幼儿园要做好宣传工作,把这些人员的思想统一在教育培养目标上来,统一到为幼儿提供良好发展条件上来。 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要让家庭与幼儿园保持一致。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幼儿园和家庭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幼儿园的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家长的美好愿望。父母不能成为天才,但可以成为天才的父母。实现父母的期待幼儿园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袁长英 刘群

家庭惩罚教育幼儿教育论文 篇3: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家庭教育作为一种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且影响深远的教育形态,其对人的启蒙价值和影响力度是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尤其是对于人格和习惯正处于形成阶段的学前儿童而言,家庭教育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因此,本文对当前我国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措施,以求更好地促进学前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关键词: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学前教育

一、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概念及特点

关于家庭教育,《教育大词典》中指出:家庭教育,通常指父母或其他长辈对儿女辈进行的教育。邓佐君认为: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以父母为主的家庭成员对个体产生的影响活动。

关于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的解释是“指在家庭中对学前儿童实施的非正规教育。”《幼儿教育百科辞典》的解释是“父母或家庭其他年长者对儿童施与的教育和影响。”

综上可见,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以父母为主的家庭长辈对学龄前儿童的一种非正规的教育和影响。

家庭教育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譬如“人生第一篇章”的奠基性,影响的全面性、渗透性和持续性;又有其不可忽视的局限性,譬如家长自身素质差异造成的主观性、亲子教育的特殊性、时间空间变动造成的教育不规范性等等。家庭教育的特点既有有利的也有局限的,那些局限之处就容易导致家庭教育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二、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问题

(一)家庭教育观念存误

就当前我国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情况来看,很大一部分的家长都认为教育应当是幼儿园等教育机构的责任,而与家长无关,他们不具备家庭教育的意识,也没能认识到在幼儿成长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因此也没有下意识地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相关活动。此外,即使是在一些具备家庭教育意识的家长中,也存在着新的观念上的问题,譬如:虽有家庭教育意识却欠缺相关理论知识,教育的方式方法主观性较强;过度在意客观的教育成果而忽视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等。

(二)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大

在我国,存在着相当一部分的父母,他们认为孩子是自己的“产品”,应受自己的掌控,因而理所应当地用自己的想法来干涉子女的成长和发展。譬如在学习表现和自我发展上对子女的期望值过大,这一点即使是在学龄前儿童身上也颇有体现,比如让还在读幼儿园的孩子参加多种类的学前兴趣班等。这些由期望值过大而给孩子进行的活动,忽略了孩童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也加重了他们的负担,降低了孩子们本该拥有的童年的的幸福感。

(三)教育方式及教育内容不合理

教育方式的科学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教育方式不同,孩子的人格、习惯也会不同。目前来看,在对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方式上,我国的大部分家长都没有科学、适当的方式,目前存在最普遍的家庭教育方式有:权威型、宠溺型、放纵型等,这些家庭教育方式会导致孩子从性格到行为各方面的发展都存在欠缺和隐患,很可能使孩子以后出现更大的问题,走错人生的方向。此外,在对学前儿童的教育内容上,多数家长会重点关注孩子的身体发展,而造成重养育轻教育的现象。这样会在无形之中导致学前儿童缺少行为习惯的培养和道德诚信的教育,从而造成孩子营养过度却不爱学习,或是对于社会公德、人际交往等人成长所必须的部分欠缺培养,也进一步导致了孩子责任心淡漠、出现交际障碍的情况。

(四)家长教育能力欠缺

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是一项特殊且艰巨的任务,家长不仅要料理幼儿的生活起居,还要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对其进行适时适当的教育。这需要家长具有一定的教育能力,而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家长都不能达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能力要求,主要原因一是源于很多家長自身受教育程度就不高,对家庭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是一些家长虽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但其也非教师出身,缺少进行系统教育能力,这样的家庭教育是不利于幼儿成长和发展的。

三、对策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和教育目标

父母应当认识到对孩子的教育不仅是正规机构、托儿所的义务,也是家庭的责任,家庭教育在幼儿成长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应当义不容辞地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并且,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当意识到孩子是正处于成长塑性阶段的独立个体,父母不应当将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于他们,而应当更客观、全面的去看待他们自己的兴趣和发展特点,给与恰当合理的教育引导。此外,父母应当对孩子给予适当的期望值,给他们设定合理的目标,既有一定的挑战性和进步空间,又不至于让孩子过度疲劳,应当更多的去采取鼓励和引导的方式,而不是强迫、控制和惩罚的方式来使孩子达到预定的目标。

(二)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和合理的教育内容

当家庭成员在共同教育孩子时,所有长辈应当及时沟通,融合各方的想法,探索更利于孩子成长发展的路径,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结合自身家庭的特点和家庭教育的原则,不断优化教育孩子的方式。此外,在培育孩子的内容上,身体、心理、智力、道德几样不应偏废一方。应该兼顾“德、智、体、美、劳”的理念,全面促进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以美育来教会孩子善和诚;以劳育来教会孩子勤和实;以智育来授予孩子们新知识,促进大脑发展;以体育来保障孩子的身体健康;以德育来充实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终身受益于良好的品德。孩子的各方面均达到了基本的要求并彼此促进,这样一来孩子便能更好地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三)改进家长自身素养,提高家长教育能力

长辈们个人的素质、文化修养、教育方式等对孩子的教育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尤其是考虑到学龄前儿童年年偏小,模仿意识强的特点,家长们的自身素质更是显得格外重要。因此,为了更好地进行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家长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教育能力,主动学习与幼儿成长发展相关的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等知识,当教育过程中发生问题时,就有及时、适当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家庭教育的效果和亲子关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词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2]邓佐君.家庭教育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3]卢乐山,林崇德,王德胜.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M].沈阳出版社,1995.

[4]祝士媛,唐淑.幼儿教育百科辞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5]陈希.浅析溺爱型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自信心的影响[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5).

[6]郭红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2012(6).

作者:沈中雯

上一篇:学习委员工作计划3篇下一篇:小学六年级工作计划(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