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调查研究报告

2023-01-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随着国民文化水平的提升,报告在工作与学习方面,已经成为了常见记录方式。报告是有着写作格式与技巧的,写出有效的报告十分重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教学调查研究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教育教学调查研究报告

江苏乡村教育调查报告

江苏近年来实施科教兴省、经济国际化、城市化、区域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实现了综合实力、居民收入、经济国际化、社会财富四个大幅度提升,其中,教育事业发展稳居全国前列。

乡村教育是江苏教育的大半壁江山,乡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状况不仅影响着江苏教育的整体质量,还必然制约着《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落实。如果撩开江苏教育五彩缤纷的一面,用另一只眼来透视一下江苏乡村教育的真实状况,我们会看到一个怎样的世界呢?有人曾概括过的乡村教育的“六越现象”——学校越来越小、学生越来越少、老师越来越老——在沿海发达地区的江苏会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呢?城市化进程中的江苏乡村教育应该坚守什么超越什么?江苏乡村教育的守望者缺乏什么需要什么?基于以上思考,我们分别抽取了苏南、苏中、苏北的6个代表性样本,通过问卷、访谈、观察、个案等多种方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综合撰成本篇调查报告,藉以原生态地呈现江苏乡村教育的真实状况。

一、江苏的乡村教育在艰难中前行,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在“十一五”期间,由于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尽力改善硬件环境,努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注重提升办学内涵,乡村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 各地对乡村教育投入普遍加大。优质化、均衡化上了新的水平

近年来江苏强力推进教育现代化,惠及乡村教育。以苏南吴江市为例,所有乡村学校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都列入财政预算,保持逐步增长。2010年小学550元,初中720元。政府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比例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2009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上年增长11.6%,财政教育性经费比上年增长20.2%,高了8.6个百分点。十多年来,该市先后在1996、2006、2010年进行了三轮农村教育布局调整,现有小学35所、初中26所,校均1271.1人,校均服务人口3.01万人,基本实现了乡村教育均衡化发展。到2008年底,全市所有农村小学(包括中心小学分校)全部通过苏州市“合格村小”评估验收,其中50%以上的农村小学通过“示范村小”评估验收。2010年,全市100%的初中和中心小学完成现代化学校的评估验收,80%以上的农村小学通过“示范村小”评估验收。对农村小学实施校园建设与改造“163”工程:建好一个整洁-美观的校园;建好六室,即科学实验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网络室、艺术教室、图书阅览室、少先队室;建好三场,即田径场、篮球排球场、乒乓球场。其他如无锡惠山区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农村学校建设和管理的意见》,启动了乡村学校的规范化建设,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江阴市华西村投入一个亿打造新华西学校。

地处苏中的南通市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改革,各级地方财政教育经费投入均有了新的增长,基本保证了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的正常运转。从深化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人手,依法落实了教育投入、中小学教职ESE资、中小学校舍维护改造和建设、中小学公用经费等“四个保障机制”。所有县(市)、区都将国、省津补贴上划由县财政统一发放,并安排了中小学预算内公用经费,财政体制上划基本调整到位。实施改造薄弱学校计划,重点加强农村学校特别是乡镇中心学校建设,发挥它们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实行“强弱联合、以强带弱”政策,省、市重点学校、示范学校、实验学校必须扶持1—2所乡村薄弱学校。注意加快改善村小信息技术教育装备的步伐,在信息技术的应用力度方面,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中小学应用水平得到提高。

泰兴市政府非常重视对乡(镇)教育的投入,乡村学校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如姚王镇城东实验学校积极实施“六有”工程、“校校通”工程,学校有两个微机教室,一个多媒体教室,图书资料、文体器材、教学仪器配置齐全。2009年学校新建了一幢教学大楼和一幢宿舍大楼,多功能教室、会议室等内部设施逐步到位。学校注重校园绿化香化美化建设,努力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

随着入学儿童数量的减少,教育主管部门整合资源,对农村学校进行布局调整,实现了教育的规模发展。学校规模扩大、资源整合,充分彰显和突现了教育的均衡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教育资源使用效益。调整前的村小有的全校四、五十人,少的只有十五、六人,学校办公经费十分有限,难以形成办学的规模效益,师生比很低,学生的培养成本却很高。学校合并后,师生比提高了,学生的培养成本随之下降,有限的资金集中使用后,改善了办学条件,更新了教学设备,提高了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

2 乡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得到重视,教育教学质量上了新的台阶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大体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学历达标任务基本完成。据无锡市统计,村小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已近100%: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80%;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比例达60%。二是教师研修培训制度不断完善。严格实施教师继续教育验证制度,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了对乡村教师继续教育的统筹。三是全面实行教师聘任制。依据“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按照有关规定办理续聘、解聘、辞聘、辞退手续,努力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的教师任用新机制。城乡师资力量基本均衡。吴江市教育局制定农村村小校长、教师培训、培养计划,在教师职称评审、评优、晋级中,对长期在农村小学任教的教师优先破格考虑。

南通市为了使城乡师资均衡化,采取了一系列有效举措:一是建立了城镇学校教师到农村任教(支教)制度。二是控制农村学校优秀教师调到市区及县城学校任教,保持农村优秀教师的相对稳定。三是采取农村学校和市区及县城学校结对帮扶制度。四是教职工工资实行“一县一标”。农村教师和城镇教师的工资(含职务工资、津贴、职岗津贴、教龄津贴、省市综合补助)标准保持一致。建立教职工工资发放保障机制,确保农村教师的国标工资、省标津贴、地方补贴等按时足额发放(这里都是实施绩效工资前的情况)。

苏北相关学校调查显示。由于实行布局调整,优化了教师队伍,提高了教育质量。调整后,学校规模大了,教师相对集中,有利于对师资队伍进行合理调整,较好地优化了学校师资的配置。同时,英语课、信息技术课都可一并开设,为提高教育质量奠定了基础,也为被撤并的村小、完小孩子提供了更为优质、更为公平的基础教育。

3 素质教育艰难而有序地推进,学校办学品位上了新的高度

实施新课改以来,素质教育理念与实践逐步在乡村学校艰难而有序地落实与推进。无锡市的31所村小71%建有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科研课题,一些村小具有鲜明办学特色:如锡山区云林小学的书画、惠山区北七房小学的航模、南长区新联小学的蝶艺等。吴江市各乡

村校近年来认真贯彻苏州市《关于深化素质教育,丰富校园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三项规定的通知》要求,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把兴趣爱好还给学生,把体育美育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科技、体育、社会实践和团队班会活动中激发兴趣、培养特长、发展个性,促进全面发展,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普遍欢迎和大力支持。南通市为了深入推进乡村素质教育,提出“让农家的每个孩子都获得最大发展”,并落实在具体举措上:利用乡村民风民俗、乡村模范人物、乡村交往文化等“土资源”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培养“爱村爱乡爱农民”的朴素情怀。切实加强乡村学校课程管理,对于规定开设的课程不得随意增删,控制学生作业总量,并加强作业管理,提高训练质效,下力气推进体育艺术2+1活动:每位学生掌握2项体育技能和1项艺术技能,并注重挖掘乡村民间体育资源,丰富和充实学校体育活动。

自“五严新政”实施后,农村中小学办学行为更为规范。双休日补课、非寄宿学生上晚自修现象得到了有效的扼制。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成了大多数教师的自觉行为。盐城市专门以构建有效课堂为中心,在全市范围内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不仅列出了十项重点课题组织人员进行深入研究,而且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也组织辖区内的中小学研究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乡村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提升。像滨海县玉龙中学,本是一所普通的乡镇初中,办学条件在经济不发达地区也是处于下游。但是该校推行了生本课堂的新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完成了从关注教师如何教向关注学生如何学的转变,教学质量从滞后的位置迅速提升到第一方阵。

越来越多的乡村学校注重孩子课外阅读,以全面提高人文素质。譬如,南通市广泛开展“乡村图书漂流计划”,保证每个农家孩子都能读到最新的好书。泰州市河失镇常周初中建有现代化图书室、阅览室。每个班级都设立了图书角且溢满书香。

盐城市不少乡村学校小班教学改革呈现出教育活力。许多学校从被动化小班教学转变为主动化小班教学。大丰市已全面完成农村小学小班化教学改革,目前正在初中全面推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普遍得到关注,有条件的学校相继改建成了寄宿制学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4 “麦田守望者”忠诚乡村教育,精神追求上了新的境界

盐城市设计了一份抽样调查表,问卷核心问题是农村教师坚守乡村的内驱倾向。该调查显示,热爱忠诚乡村教育的占教师总数的68.5%,占了绝大部分,作为谋生职业和可以考虑转行的占教师总数的15.2%;希望去县城、南方好学校的只占教师总数的10%,近年来这项数字还有下降的趋势。可见相对于教师职业而言,教师的精神追求还是远远大于物质追求,忠诚乡村教育已成为不少教师坚守的人生价值、固化的行走方式。

徐州市铜山县(现铜山区)的调查表明,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在困难面前畏缩,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在窘境中失去目标,尤其是那些执着生活、渴望变革、怀有梦想的人!在铜山县,一直流行着一句话——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铜山县的一批乡村学校在困境中崛起,靠的就是精神的力量。如张集职业中学、张集镇木犁小学、汉王镇小学等。在这些学校,师生的生活是充实而多彩的,有生命的释放,有教育的激情与幻想,有理想和现实的碰撞。

清代彭端淑在《为学》中曾经讲过有关富和尚和穷和尚的故事,富和尚办不到的事,穷和尚居然办到了。可见,城乡并非鸿沟,贫穷不是借口,落后不成理由。关键是观念,想作为,方能有所作为。不作为,不努力,永远也改变不了现状。

二、江苏省乡村教育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统筹解决

1 乡村教育经费投入仍有较大缺口

虽然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呈逐年增长态势,但是总体讲,义务教育阶段特别是乡村学校经费还是显得不足。以经济发达的苏南为例,吴江市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后,个别经济薄弱乡镇财政负担压力较大。一方面是国家教育事业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CDP)4%的目标从未达成,总的额度不大;另一方面如何拓展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缺少政策支持。据无锡市调查显示,村小办学经费紧张与经费渠道有关,8个市(县)区村小大部分由所在镇中心小学管理,镇领导对村小比较忽视,村领导则认为村小建设与自己无关。有的村经济状况不佳,也无力投入村小建设,无力补充村小办学经费,学校建设、维修经费都有困难。

苏中某市反映的教育经费问题,一是严重不足、二是债务沉重。由于税费改革取消了向农户征收的附加和集资等,全市教育投入每年净减约6000万元。虽然市财政每年对教育的投入总额都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50%以上,但这些经费绝大多部分抵充人头经费,无法保证建设和发展。另外,农村学校除了有陈年欠款之外,还有新增债务。一些乡镇完全是举债办教育。截至2010年,该市义务教育(包括公办民助)负债累计近2.5亿元。因为要进行省合格学校建设验收,必须实施“六有”工程、“校校通”工程和“四配套”工程,旧的债务尚未还清,新的债务又已增加。一些村小由于经费严重缺乏,基本上没有图书室和阅览室,教师查找资料困难;仪器室、实验室缺少,无法正常开展教学实验:虽然农村小学实现了“校校通”,但不少教师没有经过培训,不会使用电脑等现代化教育设备,电化教学步履维艰……

苏北某县反映,省政府的一些工程实行以奖代补,地方政府配套资金不到位,屡屡出现“配鞍”现象:电脑送来了,没有电脑室;音乐器材送来了,没有音乐室;图书送来了,没有阅览室……有“室”的学校又因为付不起电费而无法使用电脑等现代化设备。简陋的校舍里放着这些宝贝,还担心它们被偷被盗,于是干脆焊个铁门把它们封在一个小屋里。送资源下乡的光盘、电视机和VCD,有的学校甚至连包装箱都没拆。还有,小学每人每学期公用经费175元,人头经费也算可以,然而有的学校规模过小开支却一样不少,除去党报党刊费、环卫费、水资源费、审计费、网络服务费、校舍维修费等项目费用,175元到了学校只剩每生45元,学校里水费、电费、粉笔、纸张、油墨、教室的布置、饮用水等,都在这里,根本无法维持最基本的办公经费。每学期都人不敷出,寅吃卯粮。学校开支,不是集资,就是校长、主任自己先掏腰包垫付。

2 二元结构下的乡村教育培养目标不够明晰

在调查中不少校长教师反映,农村学校究竟应该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义务教育必须要研究和解决的大问题。二元结构下的乡村教育应全面向城里看齐,还是应坚守淳朴的乡村味道,或者二者执其中?莫衷一是,出现了目标多元现象:

一是“惟应试”。学校把素质教育看作有特长、学习成绩优秀的部分学生专享的一种额外教育活动,热衷于观摩课、特色活动的开展,倾力打造特长生,忽视了全体

学生的整体发展。不少人认为,学生要融人现代化社会,创造人生的辉煌,必须要走升学的路,跨过小升初、中考、高考的门槛,才能取得未来社会的门票。在这种观点的导引下,农村一些学校唯一目标就是应试,其他只能作为点缀:家长要求和监督学校创造良好的应试条件:社区评价一所农村学校的优劣,习惯上是以该校有多少人考上重点初中、重点高中、二本以上大学为标准;教育行政部门考核和评价农村学校和校长的工作,也常以应试成绩进行衡量。

二是“城市化”。为迎合家长的“崇城心理”,不顾农村孩子的实际情况,照搬城里学校的一套。苏北有些乡镇中心初中或小学从教学计划、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到训练的材料、考查考试的试卷,都是一字不漏地从城里的重点学校拿过来用。甚至连作息时间也力求和城里的学校一样,有的学校不惜让学生骑五六里路的自行车赶到学校上晚自修,10点之后才能摸黑回家。每次考试都和城里的重点学校比较,在越比越没信心的状态下,转而办强化班,放弃大部分的一般学生而搞尖子教育,以吸引住农村好的学生。

三是“离农性”。农村学校目前所坚持的教育改革在本质上是以培养学生升人高一级重点学校、最终考上大学、离开农村作为目标的。一些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给学生灌输:假如你们想要离开农村,就应该如何如何……学生想的也是如何学习可以取得好的成绩,考上好的学校,跳出农村,步人城市,进入上流社会。农村学校所使用的教材虽然体现了现代文明的水平,但是,少了农村学生在农村生活的适应性,客观上离开了农村的生活实际。

四是“跟风走”。农村学校教育目标究竟是什么,压根就没有认真思考和研究过,奉行的是唯上是从,上面让怎么做,就怎么做;跟风走,哪种做法受到提倡,就学着那样做。至于农村、自己学校的特点、优势,可以实事求是地做哪些改革,都没有花过心思去思考。长期在农村工作的教师在日复一日的机械劳动中,由于目标不明而“条件反射式”地工作,没有主动性,没有创造性。只有“年年岁岁花相似”的重复,没有“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思考,时间一长,便失去了对工作的好奇心,产生了严重的职业倦怠,一切只在惯性的轨道上滑行,缺乏职业幸福感。

由于目标不明,农村学校基本上是千校一面毫无特色,学校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基本上是“留守内阁”毫无创意。徐州市汉王小学校长感叹,上世纪90年代之前乡村中小学教育搞得如火如荼:孩子就近入学,离学校稍微远些的村庄设有教学点:许多村小和中心小学一样,从校容校貌、硬件设施到教师配备,甚至教学质量都不比中心小学逊色: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性情和品格,对学校来说,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的本身。因此,学校可以安静地做教育,师生可以安静地享受教育生活。今天,整个教育观念已经有了大的改变,但文化却在一点一点地减少,心灵在一点一点地迷失,乡村教育到底做什么真的变得很茫然。

新型的农民总是要从乡村学校培养,即使是到城里务工的学生,他们所需要的素养也不仅仅是考试卷面上的那些内容所能包涵得了的,他们也期待乡村学校能够教给他们用得上的东西。为了乡村学生的发展,乡村学校的教育目标定位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除了规定的教学内容外,还应该教育和培养学生一些什么内容,这是乡村教育改革和发展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3 乡村教师整体质量与发展状况均不容乐观

一是乡村教师师源质量相对较低,结构矛盾突出。从学历层次上来看,农村学校的教师的第一学历比较复杂,最后学历多是参加函授、自考获得的,还有些是参加电大、网大、党校进修取得的。而城里教师的第一学历水平则明显要高于农村教师。据苏中某市调查,录取师范的学生起分线比四星级高中低132.3分,比三星级高中低59.3分,基本上是三流生源上师范。由于先天不足,因此不少师范类毕业生文化功底差,责任心差,基本功差,业务水平低。加上招聘考试录取的低分段毕业生一般分到村小,致使农村师源起点偏低。另外,在职教师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中小学自然、美术、音乐学科专职教师偏少。苏中某县级市则出现了高中地理、生物、历史、政治教师奇缺的现象,致使课程难以正常开设,严重影响了持续发展。在苏北,有些县还有一些“地方粮票”式(学生没有参加中考或高考,由县政府委托进修学校招生、收费培养)的教师,他们中不少人自身就没有好的学习素养,其在课堂上的表现和教学质量是可想而知的。

二是农村教师队伍普遍老化,逆向流动禁而不止。据苏南某大市调查,乡村学校教师老化的比例超过50%,有一些村小35岁以下的青年老师一个也没有。苏北某市的农村教师的年龄老化现象在小学表现得更为明显,年龄一般都已经在50岁左右,近几年很难有青年新教师补充到乡村学校。苏中某市有一所村小教师平均年龄已超过52岁。老龄教师知识相对僵化,且大部分村小教师由民转公,本身水平偏低,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均不理想,长时间知识得不到更新,很难适应新课程要求。但是他们都是在编人员,几乎不可能进行核减纳新。另一方面,农村学校教师逆向流动现象严重,农村学校花费大量的精力培养出来的好教师,持续向城里涌,特别是名校为了做大,纷纷增加同轨班级、增办双语班。盐城有一所县实验小学扩展到近100个教学班,一年中竟然抽调了数十名农村学校优秀教师补员。而农村学校想补充一些新教师却难上加难。

三是乡村教师的研修培训不到位,教师群体的科研素养偏低。以苏北某市的三份相关调查表为例:①教师研修情况:没有参加过各类培训的教师人数为324人,占抽样教师总数的56.6%:参加过1次培训班培训的教师占10.7%;参加过2次以上培训的占32.7%。从总体上看,研修状况不尽如人意。②论文发表情况:没有在市级刊物上发表论文的教师有402人,占抽样教师总数的70.3%:发表过1篇的有101人,占抽样教师总数的17.7%:发表过4篇的有5位教师,占抽样教师总数的0.9%:另据调查没有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的教师有443人,占抽样教师总数的77.4%。③课题立项情况:教师中没有市级课题立项的占抽样教师总数的88.6%:有1项课题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7%,2项到4项的分别占教师总数的1.2%、0.3%和0.2%。总体状况不够理想。

出现上述现状的原因大致有四条:(1)教师教育经费得不到保证。农村学校教师需要去参加一些教育或培训的经费难以保障,农村学校本身没有能力解决这笔开支,而地方政府和各级的教育行政部门又拿不出相应的经费来支付。(2)农村教师自身参加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由于年龄、家庭、学校环境、同事间的学习氛围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中年或接近退休的教师,对于参加学习和进修已经没有什么兴趣和热情。(3)教师教育的内容不能满足农村教师的需求。一般来说,受到农村教师欢迎的是那些能够直接为他们教学服务的内

容,对于一些理论性比较强的内容兴趣不很大。(4)教师本身的科研素养较低,缺乏教科研意识和基本的研究能力,难以承担教育科学研究课题任务。不会撰写研究论文。

四是乡村教师普遍压力大、待遇低,幸福感下降。问卷调查普遍反映农村学校工作负担重、压力大,这种压力并不仅仅来自于教学。一是教师配备不足,一个教师教一门主课之外,还要兼职副科,课时量、作业量、学生工作量都相当大。另外,农村学校通常用补课来提升成绩,这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二是学校行政工作,尤其是评比和检查工作,程序复杂,需要准备的材料也多。

目前,农村教师的社会认同度远远没有达到与他的职业期待相符合的程度。目前,农村社会对教育的重视比较低,而且人们几乎把所有教育责任都加在教师身上。但对于教师本身却很少关注。因此,“很少关注”与“很重责任”之间造成了巨大的落差。这个落差强有力地抵消着教师的职业道德感和荣誉感。另外,城乡教师工资、生存环境的巨大差距,也造成了乡村教师的倦怠、消极。城乡教师工资差别越来越大。苏北某市虽然是实行“无差别教育”,但当地城乡教师工资相差三分之一甚至一半。乡村教师除了基本工资之外,没有任何奖金、福利。而现在农村的消费水平并不比城市低多少。大件商品,要到市里去买,谁也不会因为是农村人就给予优惠:城市大批量农副产品的采购使得农村的菜价反而高于城市;农村教师如果在城郊买房,每月的工资几乎不够还贷,极大的经济负担造成教师幸福感持续下降。

4 生源素质下降,学生上学不便,乡村文化氛围淡漠

一是生源变化影响办学规模。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的吴江市,随着计划生育政策效应的充分显现,人口出生率持续降低,学校学生数显著减少,有些学校办学规模日趋萎缩,由此诞生了小规模学校。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大量涌人城区,他们在城市稳定后也会将自己的子女带到城市就读,这样导致了当地中小学生生源的减少。农村新一代学生家长不惜本钱把孩子从农村学校转到城区学校就读。乡村学校规模日渐缩小,教师数量锐减,很难形成一个优化的整体结构,从而影响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

二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愈显突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速度正在提速,由此引发了许多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溺爱使孙辈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气,学校与他们又难以沟通:留守孩子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情感孤独、彷徨、郁闷,造成了精神上、心理上伤害,不易形成良好性格。据苏中某市一镇中心小学调查,该镇在外务工人员近两万,农村留守儿童约有3000人,其中37.4%是后进生,每班倒数十名内的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问题行为主要是: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说谎,拉帮结派,欺负同学,小偷小摸;在家里不听监养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交友缺乏选择,喜欢成群结伙,打架斗殴;花钱大手大脚,常沉湎于电视、录像、游戏;具有破坏性、煽动性,有时可能会带坏其他同学。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8—15岁之间,情绪容易消极。表现出焦虑、任性、极端、暴躁等性格特征,有的甚至存在着叛逆、怨恨情绪。他们在受到挫折时,有4.7%的孩子感觉生活没意思,甚至有0.5%的人产生过自杀念头。某村一名男孩孤僻内向,服药自尽,幸亏发现抢救及时才避免了不幸:同镇另外一村小陈同学因为自卑脆弱,自杀未果。

三是简单撤并造成了学生上学不便。据苏北某县的调查,被调查的200人中,上学路程在1公里以内的42人,1公里以外不足3公里的37人,3-5公里100人,5公里以外的21人。撤校给路途遥远的学生上学带来了安全隐患,学校无法配备校车、不具备寄宿条件,学生只能乘坐无牌照的报废车上学、有的乘坐农用三轮车上学:有的家长用自行车或摩托车一天往返6趟接送(因学校没有食堂,中午也要回家吃饭):还有的几个孩子合租一辆三轮出租车上学,每个月的车费在25到40元不等,这样一学期就需要200元左右,一年大概在400元。一些家长为了孩子背井离乡而荒废土地,到学校附近租房照看孩子,也加重了乡村农民家长的经济负担。

四是乡村教育文化氛围逐渐淡漠。乡村学校本来是一方文化标志和中心,是村民的一种精神依托,但不断撤村撤校后许多乡村没有了这种教育文化氛围。村民对教育关心少了,社会上的“大户”资助教育少了,教师节、六一儿童节上门捐款少了。村民对教育的理解越来越狭隘:学校只要考出好成绩就行了,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责任。孩子只要在学校出了事,都将责任统统推给老师。随着学校的撤并,没了学校的村庄显得孤独寂寞,听不到读书声的村民心灵也随之空空荡荡。精神贫困便转向打牌打麻将,新的“读书无用论”有所抬头。一位教师说,班上总有一些桀骜不驯的孩子,原以为能通过家校联合,共同帮助孩子,哪知电话打了无数遍,家访去了无数回,要么人家不来,要么给你个闭门羹,要么就是甩手一句话:“学不好就算了,反正学好了也不一定能挣大钱……”农村中小学的辍学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有些乡镇初中多的达到20%左右,甚至有的孩子高中毕业了也不报名参加高考,使得一些重点大学里出身于农民家庭的学生比例在逐年减少。

三、江苏省乡村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1 将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主体落实到县级政府

早在200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就发出《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明确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主体是县级政府。原来以乡镇为主的经费管理,县级不能进行统筹安排,经济困难乡镇根本无法满足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因此,要真正落实“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联席会议和工作制度,教育经费按要求及时拨付学校,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和学校公用经费纳入县级预算管理,将教师培训经费单列,足额拨付;从体制上与乡镇脱钩,以理顺财政、人事管理体制,真正实现以教育管理“四统一”为重点的“以县为主”管理体制: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规划好各镇农村小学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大力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

县级政府要及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投入上坚持向教育倾斜,深挖潜力整合资源,积极采取财政拨款、增资增项、社会捐助、市场运作、土地置换等形式广筹教育资金,保证教育投入的不断增长,并适当向农村学校倾斜。要加大对政府的督查考核力度,确保义务教育人头经费、日常公用经费、学校发展经费等足额拨付。特别是要保证难以撤并的乡村学校建设资金的到位,切实改变乡村学校的落后面貌。政府应建立债务偿还机制,以财政逐年安排为主,只有债务得到化解,乡村教育的资金投入才有现实基础。

2 尽快定位乡村教育的目标和方向

在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的社会背景下,城乡教育差距较大,但是发展有差距是否就要提出二元的培养目标,是否就要特别强调培养新型农民,这一命题本身

就值得商榷。即使农村孩子今后当农民,也要有文化。必须克服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二元化割裂,进而确立城乡一体化的培养目标。

毋庸避讳,现在农民让孩子上学的最大愿望就是考上大学改变处境,定位农村教育的培养目标时,我们不能漠视这一现实需求。但另一方面,乡村教育应给学生一个多元化发展的方向:在上不了大学的情况下,能够务农、打工、经商、做手艺人、搞家庭企业等等,这是农村学校关注“民生”的特别定位。同时,乡村教育应从根本上培养学生对乡村价值的认同感,继承中国历来重视乡土教育的传统:“以俗教安,则民不偷”:“以乡之物教万民,而宾兴之”。引导孩子亲身体验劳动、融入自然、熟悉民俗、学会交往,凭借乡土课程打造特有的发展平台,让乡村教育充满春风化雨般的诗意,用乡土的文化血脉奠定成长根基,丰富孩子的精神家园。

3 乡村教育布局调整要统筹考虑效益、安全、文化等一系列问题

乡村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布局是否合理。布局调整本来是以方便农民子女就学为宗旨的,但有的调整是距离远了、上学成本增加了。因此要统筹考虑学生上学的路途、安全等综合因素。比如苏州吴江依据实际,近三年内规划保留农村小学8-10所,这些农村小学撤并后,资产都用于教育设施添置,并考虑规划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设置。这方面,国外的一些经验值得借鉴。譬如,俄罗斯联邦政府对农村小学无论其学生人数多少都予以保留,另外美国管理的“流动的教学车”、日本的教学点和社区联盟、澳大利亚的“单班教学”“函授学校”等。我国的“马背小学”“流动学校”“复式教学”等都是为了方便农村孩子就近入学。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也主张每2.5公里以内就应有一所小学。

因此我们应该视生源情况,有选择地保留部分村小作为中心学校的卫星校。至少让低年级学生“留在母亲身边”,在家庭中成长。对于学生人数超过40人的初中必须保留:少于40人的初中,可以与其他学校进行重组。也可以以高中为基础建立包括临近村落的小学和初中在内的区域性学校联合体,充分而又具体地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还应借鉴国外上百年学校布局调整的经验,从文化视角审视,为小规模学校创造生存环境。因为乡村教育化,除去学生充当文化使者,构建“教师+学生+家长”“亲子共成长”的同步教育机制,推动乡村文化素养的整体提升以外,还需要学校积极参与社区进步,为其提供示范和榜样,比如铜山县张集镇小学引发的乡镇厕所改造等。乡村学校要对外开放,家长可以随时参观访问,学校应成为村民心目中最文明的场所,最有希望的地方。学校一旦成为乡村文化的辐射中心和引领标杆,其教育功能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就会产生持久稳定的社会效应,从而促进村民素质提高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学校一旦成为村民的精神家园,村民又会自觉为学校优化社会环境,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

4 采取多种举措优化乡村教师群体

一是提高乡村教师进门的起点。在定向培养的优秀师范生比例中增加农村就业的额度,优选师范毕业生到农村任教,国家可以适当补贴当地财政,以减少学校用人与财政负担不起的矛盾。

二是解决不合格教师的出口问题。针对乡村教师队伍老化和一些不合格教师长期占编的问题,政府部门要依据实际,制定相应的政策,允许那些体弱多病、不能正常上班的人员提出申请,经严格审查、审核提前离岗退养:出台优惠的补助政策及可操作的实施办法,让部分不合格教师分流从事其他职业或自谋出路,以及时充实师德高尚、年富力强、知识面宽、业务精湛的教学一线人员,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教育的内涵发展。

三是适度地实行柔性管理。既倡导农村教师守住清贫,耐住寂寞,以自己的道德和良心守望农村学校的土地;同时更多地实行人本管理,尊重教师,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用更多真诚的关怀感动教师,在评职晋级、评先选优等方面给他们更多的温暖,让他们多得实惠、备受敬重。应在“让乡下孩子享受城市的优质教育”的同时,也让乡村教师享受城市教师的待遇:应加大向乡村教育倾斜的力度,用“高薪养乡教”,使乡村教师成为人们向往的热门职业。

四是重视培训研修,努力提高教师的素养。开展卓有成效的教科研活动,不断更新知识、转变教育观念;组织好集体备课,建立“学习型教研组”,提高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能力;正常听课、评课,分析优劣,逐步探索出不同课型的教学方式,通过示范课、过关课、合格课、研讨课等的“磨课”,促进教师反思,引领专业提升;运用专题沙龙、专题论坛等形式,促进深入研究,开阔教师视野,提升教育教学品位:切实重视术科教学,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尽一切可能开足、开全音乐、体育、美术、科学等课程,确保术科教学守住自己的阵地,培养优秀的术科教师。

五是实行教师流动,发挥优秀教师的引领作用。在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之间实行校长和骨干教师定期相互轮岗。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度已实行40多年,许多发达国家都把教师定期轮换制度作为促进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另外,以小学为例,要组织城市学校、实验小学、中心小学与相对薄弱的村小结成帮扶对于,优秀教师定期到村小参与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提供教学资源,并经常送教下乡,带动村小发展,促进共同提高。更重要的是帮助乡村学校确立自己的教育追求,形成个性化办学特色:由特色化逐步走向品牌化,从而进入“一校一品”的境界:形成自己的优秀教师群体,能够满足让乡村孩子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

六是推出农村教师特别关怀举措。努力解决好农村教师的住房、就医、保险、养老、子女人学等实际问题,关心教师的政治生活,注意吸收农村中的优秀教师入党:在全社会大张旗鼓地宣传农村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每年教师节专题评选优秀农村教师并予以表彰奖励;完善教师聘任制,继续加大分配制度改革力度。形成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使分配向关键岗位和优秀教师倾斜,实现优劳、优效、优酬;建立农村教师学习业务档案,并加强督导与评估,保证培训质量:建立市农村优秀教师奖励基金,制订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科研、继续教育、职称评聘、表彰奖励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5 下大力气提升农村学校的办学质量

一是建立健全内驱外促的规章制度。一方面是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参照上级相关各项规定,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确立,积极推进依法治校、规范办学、民主管理,改变“物化”现象。另一方面是外部推进制度,以小学为例,(1)校际挂钩制度。实验小学、中心小学以结对形式落实对农村小学规范管理的帮扶措施,促进农村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认真抓好教育教学各个环节。(2)中心小学副校长或中心校中层干部下农村小学挂职制度。按计划选调副校长或优秀中层干部到

农村小学挂职,提升学校管理层次。(3)一体化考核制度。农村小学教育管理、教学质量、学校安全等方面的考核结果纳入中心小学教学质量综合评估,实行中心小学与农村小学捆绑式考核,通过评估导向,提高农村小学办学水平。(4)以评促建制度。通过“常规管理先进农村小学评比”、定期进行常规管理考核及优秀支教教师评比,提升农村小学管理水平。

二是加强对乡村学校教育的专项督导评估。在对村小的督导评估中,要充分体现以指导服务为主的工作职能,为提高村小的办学质量创设各种条件:①督导布局调整,人力、物力、财力的有效整合,扩大优质资源,缩小校际差距:②督导学校教育共同体的建立,是否将村小管理与中心校管理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并逐级落实管理层次和管理成员的责任:③督导乡村学校在本地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创新举措,乡村教师在乡土文化的选择、传播与创新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乡村社会文明建设对学校的影响与推动:④督导素质教育的实施与推进情况,是否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放在首位,是否热衷于大搞应试教育,是否正常组织以农村为背景的社会实践和服务活动,等等。

三是着力转变课堂学与教的现状。农村学校的课堂教学,要走出“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皮”的现状。充分挖掘和运用农村学校现有的各类资源,切实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创设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始终感到学习获得的新鲜感。比如,利用农村特有的自然资源和绿色环境优势,带领学生走进自然,体验生活。感悟教材;利用小黑板、教学图片、录音机、电视机等教具和设备,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下大力气由“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教学;由只注重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变为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并重的教学;由教学的一刀切转变为因材施教。“问题尽量在课堂解决,作业尽量在课堂完成”应该成为农村学校课堂的基本要求,因为学生回到家无人辅导或有家务劳动。

四是努力体现乡村教育的原生态风味。充分挖掘利用传统的具有原野风味的游戏,比如充溢童趣的“丢手绢”“老鹰抓小鸡”“踢毽子”“推铁环”“木头人”“丢沙包”“下六子”。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游戏还给学生,把自由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作主张地玩上一玩、疯上一疯,放松疲惫的身心、紧张的精神,在乡间特有的活动中,在乡村特有的空气中,自由地呼吸。走进大自然、拥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找到乡村的文化自豪感和亲切感:感悟乡村生活的美好,将乡亲乡情、善良淳朴融化于日常的教育;读懂守望黄土地的父辈那种乐观自信、自强不息、孝悌礼仪;学习琴棋书画、诗词曲赋、健美养生、舞蹈说唱、演讲朗诵……让孩子们在与原野生活相链接的、充满无限生机的课程里,在与生命成长相融洽的、充满无限趣味的课堂里成长。

乡野田园,应该是最富诗意的地方:乡村教育,是最质朴厚重的原点,是让人愿意享受的那份诗意……理想的乡村教育应该同时也“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激活乡土本身的价值。全面孕育乡村少年的乡村情感与乡村意识,让他们真实地生活在他们所栖居的乡村环境中,描画自己的未来、描画民族的未来、描画世界的未来。

附注:本调查报告综合运用了沈正元、徐炳嵘、张建忠、乔新、陈金干、丁步洲、曹玉辉、胡麟祥、赵军等同志提供的文稿,特致以衷心感谢。所有调查报告均完成于2010年9月之前。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作者:杨曙明

第2篇:中国感恩教育研究情况调查

【摘 要】“感恩”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元素,也是新时期对中国广大在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通过公开发表的文献可知,中国感恩教育研究业已经历十二年,对期间所有文献内、外部进行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中国感恩教育经历了起步阶段、交替增长阶段和稳定发展阶段;感恩教育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研究的方法呈现多元性。然而,中国在感恩教育方面的研究仍存在研究质量不高、实证性研究匮乏、研究视野狭隘的不足等问题。

【关键词】感恩教育 调查 文献

21世纪初期,感恩教育的话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从最早的公开发表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中国感恩教育的起因源于在校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如2004年“南京大学心酸父亲给大学儿子的公开信”、学生不会说“谢谢”事件、马加爵杀人事件等。这些问题引发了社会对现代在校学生感恩问题的重新思考,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西方思潮的不断涌入,多维、复杂的思维并存于学生头脑,学校更应重视感恩教育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现代在校学生感恩意识缺失似乎已经成为社会达成的共识,此后研究感恩教育的文献迅速增长,直至今日,其研究的热度也是有增无减。本研究试图对2002年以来公开发表的所有关于感恩教育方面的文献做出梳理和分析,以期对感恩教育近十二年来的研究状况做出概况和总结,并为未来感恩教育的研究和实施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本研究所采用的文献全部来自中国知网(CNKI)2002~2013年所收录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硕博论文库,以“感恩教育”为检索词在“篇名”检索项中进行“模糊”匹配检索,共检索到文献1888篇,其中硕士论文78篇,博士论文0篇。本文的分析正是基于对上述检索文献的分析。

一 感恩教育调查结果分析

1.各年限文献量变化趋势

经过统计分析,各年限感恩教育的公开论文发表数量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2002年之前没有关于感恩教育方面的公开发表文献,2002~2013年,各年发表的文献数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其中,2002~2004年公开发表的文献数量很少,不超过5篇;2004~2007年是增幅最大的时间段,平均每年的增幅在381%左右;2008年较之2007年公开发表数量有所下降,然而,2008~2010年其数量又表现为新一轮的增长,其每年的平均增长率在57%左右,其中2010年达到了单年发表文献量的最大值,为322篇;2010~2013年,每年的文献数量基本持平,平均在300篇左右。概括而言,从2002~2013年,各年发表文献数量的变化情况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为2002~2004年的起步阶段,此阶段论文数量较少;第二阶段为2004~2010年的交替增长期,此阶段的论文发表数量以2008年为中界点,表现为两次交替持续增长,其增幅也是惊人的;第三阶段为2010~2013年的稳定发展阶段,此阶段各年发表的文献数量虽然稍有下降趋势,但其波动不大,每年控制在300篇左右。

2.作者及其研究成果的类型

通过对所有文献作者的统计分析及其文献的类型进行分

析,得出以下结论,见下表。

如表所示,从研究者的职业来看,研究者包括高校师生、中小学教师、社会记者以及其他社会职业,其涵盖的社会成员较为广泛,研究的问题涵盖感恩教育的各个方面,感恩教育的问题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高校师生人数为1264人,占所有研究者比重的48%,是研究者中所占比例最大的,其中硕士生人数78人,占高校研究者比重的6%。中小学一线教师的研究人数为621人,所占研究者总比重的24%,他们所关注的问题大多是一些教育教学中的在校中小学生感恩缺失的状况。社会报刊从感恩教育伊始就对其关注有加,在可供考证的报纸当中,其作者有508位,占研究者总体比重的19%,他们所关注的焦点在于对即将作为社会人的在读学生的感恩缺失进行曝光,以社会记者的身份见证中国感恩教育的现状。其他人员的人数为227人,占总体比重的9%,这些人既有社会中的医生、政府人员等,也有文献资料无法考证的其他身份的群体。

从文献所从属的类型来看,在所有的公开发表文献中省部级基金项目支持的占到了17篇,其中15篇为2010年之后发表的,表明了近年来,中国对于感恩教育的重视程度在日益深化,感恩教育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正在引起国家相关部门重视。

对感恩教育所有文献的研究方法统计分析(见图2),其结果表明,通过实证(调查或实践)的方法进行的研究文献有102篇,占文献总量的5%;通过分析案例展开的研究文献有66篇,占文献总量的3%;通过比较的研究方法展开的研究文献有22篇,占文献总数的1%;用文献综述的形式开展的研究文献有78篇,占文献总数的4%;通过报纸报道的研究文献有128篇,占文献总数的7%;着重于从推理的角度进行的理论研究文献有1514篇,占文献总数的80%。从数据统计的角度来看,中国现行的对感恩教育的研究方法倾向于理论研究,缺乏与国外感恩教育研究状况的比较研究,也缺乏从实证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献,难以为中国感恩教育的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二 感恩教育研究建议

1.变研究的数量为研究的质量

从十二年内有1888篇的研究文献,从感恩教育文献数量上看是惊人的,但经过深入研究便会发现,现有的研究多数还处于表层的分析状态,并未就感恩教育的更深层次的领域进行拓展延伸。其研究内容的肤浅,导致有价值的文献数量不多,且很多文章研究的领域存在重复现象,文章也仅仅是字词的堆叠,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鉴于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要将感恩教育的研究向纵深方向拓展,同时拓宽研究的视角,从多个维度深层次挖掘感恩教育的实质。(2)要对众多的文献进行系统的整合,使零散的文献得以系统化,以便对感恩教育的研究情况形成系统的认识,以避免后续研究的片面性、盲目性。

2.在方法上,应进一步加强实证研究

从图2可以看出,中国感恩教育从实证的角度所进行的研究还是非常少的,相关文献的研究侧重于理论层面,多数文献是根据研究者搜集的资料,或者是一些自己的亲身体验而做出的主观推导或者判断。其实,这也是中国科学研究发展的通病,中国教育科学研究主要有两种范式:学科中心和问题中心。学科中心不太注重教育实践发展的实际,主要从逻辑起点出发提出问题,层层展开,推理、演绎得出结论,有独特的话语体系,讲求结论、观点的自洽性;问题中心研究范式一般遵循:问题发现→经验总结→理论提升的研究方法,形成教育理论。因而研究总是不可避免地推导出感恩教育的应然面貌,而不是中国感恩教育的实然状况。因而,感恩教育的研究成果也就难以起到指导感恩教育实践的效果,而就感恩教育的本身而言,它是重实践和操作的,只有在真正的投入、亲身的体验之后,才能体味到感恩教育的重要作用,这也是感恩教育的应有之义。所以,在以后的感恩教育研究中,应坚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原则,加强感恩教育的实证性研究,以更好地指导中国的感恩教育。

3.进一步拓宽研究的视野

从感恩教育的起因来看,它是一种社会活动,而社会活动往往具有复杂性。因而感恩教育的形式也绝非仅仅通过教化和思想的灌输,应跳出教育的圈子,用综合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因而从研究思维的转向来看,后现代给我提供了看问题的全新的视角,感恩教育并不是“感恩”与“学生”的二元结构对立,任何事物没有一以贯之的逻辑基点,对于一个不确定的、复杂的世界,应当允许多种不同解释的同时存在,这一点非常重要。只有通过多元的普遍主义,才有可能把握我们的现在和过去一直生活于其间的丰富的社会现实。任何科学研究如果不弘扬多元纷争与发散式思维方式,都难以实现其使命。反观中国的感恩教育,若要真正办好,除了从教育视角研究感恩教育之外,还应该就感恩教育的其他视角寻求更多支持,然而,从已有的文献分析可以看出,后者在中国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文化学等全方位、立体式、多领域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将为后续的研究拓宽思路,也有利于感恩教育实效的落实。

参考文献

[1]刘峰.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感恩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2(10):71

[2]刘尧.我国教育科学研究范式问题与反思[J].中国电子教育,2011(3)

[3]蒋关军.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后现代转向[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5(4):114

〔责任编辑:肖薇〕

作者:马季 丛小金

第3篇:幼儿礼仪养成教育调查报告

摘  要:在幼儿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可以重塑中华民族的“文明礼仪”形象,有利于培养明文有礼的下一代,形成一个真善美的良好礼仪氛围,构筑良好的校园文化,形成社会教育合力,帮助幼儿纠正不良行为,对幼儿今后的学习和整个人生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教育;调查报告;调查分析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讲文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不遗憾的发现,在经济发达和物质文名高度发展的今天,我国公民的文明素质却存在着不可小觑的问题。在一些纪录片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风景秀丽的旅游胜迹,在没有游客到来之前,还是十分干净清新的,可是当游客陆续散去时,却往往发现景区周围垃圾遍地,好一片狼藉。就是在我们身旁,也不免发现有人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的现象。公民礼仪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而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泱泱文明古国,且中华民族素来是一个谦恭礼让的文明礼仪之邦,我们应该严肃的对待诸类现象并且加以改正。

然而,文明礼仪的重要性是否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呢?我园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状况又是如何?为了深入了解幼儿的文明礼仪和幼儿园礼仪教育的基本情况,了解我园幼儿行为习惯上存在的不足,加强行为习惯培养的针对性,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园于今年6月4日对本园幼儿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行为习惯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报告如下:

一、调查目标

在调查中,我们把幼儿在生活学习文明礼仪等行为习惯作为本次调查研究的重点。

二、调查目的

为了更深入的了解我园幼儿文明礼仪行为习惯上存在的不足,加强行为习惯培养的针对性,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育人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调查的方法:问卷调查

为了保证本次调查的科学、严谨、合理、客观、有效,也是更为细致和深入和科学的了解我园礼仪教育的现状以及幼儿礼仪的现状,包括重视程度和如何实施开展礼仪教育的问题,我们牙克石市中心幼儿园幼儿(小班90人,中班100人,大班100人)为调查对象进行文明礼仪现状调查,根据小、中、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各年龄段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调查问卷,采取单选的形式,统一发放问卷,从幼儿文明礼仪及行为习惯等几方面设问,发放并收回问卷共290份,全部真实有效。

四、调查的步骤:

1、准备阶段:制订问卷,认真研讨调查问卷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并设计调查方案和制定调查计划。

2、实施阶段:按选定的方法进行资料收集、汇总、审核和整理。

3、总结阶段: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调查问卷略),撰写调查报告。

五、调查结果分析

1、家庭教育中对文明礼仪教育方面相对薄弱

现在的幼儿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的,独生子女特有的自私、任性,以我为中心、惟我独尊的思想,同文明礼仪的核心思想——尊重、关爱他人、严于律己是格格不入的!同时,有一部分幼儿父母由于忙于工作,大多数孩子都是有爷爷奶奶照顾,而爷爷奶奶只知道在物质上给予他们很好的照顾,让他们吃好穿暖,而在精神方面凡事都顺着他们,缺乏对孩子的谆谆教导,以至于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礼仪,礼貌,也使他们养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

2、环境的影响

多数处在文明环境中的人,也会受到环境整体的影响,不知不觉就能做到文明礼仪;而处在文明环境较差的环境中的人,就更有可能慢慢养成不文明的行为。不过,人们之所以会做这些不文明的行为,都免不了是因为自己的“不拘小节”所致。有的人明明知道自己这样做是不对的,是不文明、不道德的,但却因为贪图一时的方便、利益,而做出了这样的行为。这就是典型的“以恶小而为之,以善小而不为”,在短时间内方便了自己,却损害了他人的利益,破坏了公共场合的文明气氛。

六、调查感想与建议

1、建立并完善文明礼仪和行为习惯教育的内容体系

分阶段明确内容,研究年龄、心理特点,寻求最佳幼儿文明礼仪养成途径。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把新课程要求的新理念、新要求充实进去,体现时代性、完整性、科学性,使幼儿提高对文明礼仪规范的认识,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

2、建立良好的文明礼仪教育环境,探索三结合教育途径

幼儿园要承担起指导家庭教育的功能。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家长学校,以提高家长自身素质,树立家长言传身教并举的观念;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孩子的教育功能,提醒、督促、帮助和纠正部分家长的不文明行为,进而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共同帮助、提高孩子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公德意识。三结合教育途径,为幼儿营造良好的育人空间,充分利用教师家访、家长来园的机会,加强与幼儿家长的联系,了解幼儿在家的行为表现,请家长给自己的孩子打分,使幼儿看到自己的优点、成绩和进步,知道自己的缺点、问题和差距。从而下决心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逐步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作者:付海英

第4篇:教育教学调查研究报告1

我于2011年9月13日到XX中学进行为期8周的教育实习,在这期间我积极努力地工作,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顺利的完成实习工作。同时,我还在实习期间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工作,是针对这门课而言的。为了得到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想法,我费了一番心思,最终的调查结果对我将来的从业有很大的帮助。

为了全面、详细的获取材料,我不仅只限于我实习所带的班级的调查,而且还跨越了班级、年级调查,甚至还到其他学校调查,同时,我还积极找学生谈话,同老师交流,以便更好的了解情况。

在此,我介绍一下自己的调查结果,谈谈对中学化学教与学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对自己以后的工作有帮助。

首先,从教师的角度来谈一下教学的情况。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重点中学,学校规模较大,近年来生源不断增加,所以教的好坏尤其重要。学校的经济状况较好,设备现金,设施有电脑、幻灯机等现代教育设备。近几年,该校学生的成绩较好,基础薄弱,不过对于普通班来说,班里学生水平参差,两级分化严重。

我调查发现,现在的化学课堂教学,大多数老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是正确的,它符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很多化学老师在备课时,设计了很多问题,以便上课时提问学生,达到和学生交流的目的。调查中有的化学老师和我说现在的学生比较懒,对学习不是很重视,尤其对难度较大的化学,认为努力与否考试时得分的提高不是很明显,所以信心不断减少,况且努力了也不一定能取得好成绩。因而大多数学生回家基本上不看书。因此上课要多提问题,这样才能迫使他们课后看书。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多问为什么,一方面可以使老师和学生交流,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挖掘教材的有关内容。我自己在实习的教学中也采用了此方法,成绩果然不错。

老师们认为一个班里的学生化学成绩有很大的差别,可以把学生分为几等,一个老师想让所有的学生都把化学学好,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要看学生的具体情况,及个人的基础程度。视个人的情况不同而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对于成绩特别差的学生,一些老师就采取加强他们的基础知识,在难度上适当减小,不过老师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所以不一定能照顾到每一位同学,老师们也承认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偏见,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有一个高考的指挥棒在无形中束缚着他们。老师们不能平等的看待学生,这一点老师们能很坦诚地同我讲,确实难能可贵。

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对课堂教学工作要认真、仔细地多,因为化学的教学课堂很关键,因为很多同学在课后是知难而退,所以老师们提倡他们课堂动起来,留下问题,让他们的大脑动起来,所以对于课后不联系的同学,课堂就是他们的全部。调查中,大多数的教师采用的课堂学生动起来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巩固知识,而且达到练习系的效果作用。在调查中我还发现有经验的老师进行教学时,课堂气氛相对和谐。老师说本校的一些班级学生的纪律较差,自觉性不足,如果气氛过于活跃,课堂就会乱哄哄,难以克制。而且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差,合作能力欠缺。实际效果达到了但花去了大量的时间,从而影响教学进度。

其次,从学生的角度老谈一下化学学的情况。

在调查中,大部分学生对化学学习存在较大的困难,课下聊天时都纷纷向我诉苦:“老师,化学好难啊!”我一边以鉴定的语气鼓励他们,高中只是相对初中知识可以说在难度上是一个质的飞跃,但只要闭门咬牙坚持,不断的在平时学习的碰壁中摸索高中的学习规律,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会慢慢找到学化学的感觉了。给他们学好化学的信心,一边在心里苦苦思索着如何去帮助他们尽快的把学习方式从初中转变到高中来,适应难度较大的高中化学学习。现在的学生很有个性,我想学好化学还是有不少好处的。毕竟在高考时多得一分,人生道路就不同,更何况以后踏入社会,多多少少会用到化学知识。

学生对现代化的教学手法一开始还是比较喜欢、有兴趣的,可是时间一长也就无所谓了。有的学生告诉我,上课老师用多媒体教学时间把握的不是很好,有时较快,笔记记不了,有时太慢,学生听起来又感到无聊。甚至有的学生说,老师的方法太旧,因此影响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调查中,学生希望老师能关注他们,无论是成绩好的学生还是后进的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是一致的。调查中有一个学生问我如何让看待老师只关注成绩好的学生,还问我今后要是当老师会不会也是这样。我回答他们说,老师关注成绩好的学生是因为他们能听老师的话,而一般情况下后进生的自觉性较差,经常不听话,自然惹得老师不开心。老师也是人,存在一定的偏差是正常的。但我在具体的事件中发觉,只要能多关注后进生,他们会很感动、进步很大。老师要用一种平等的心态去对待学生,多鼓励后进生这一点对于老师和学生的沟通很重要,好的沟通有利于老师更好的教学,也有利于学生更加爱学习化学。

有的学生说学习化学时有的老师不能补充很多课外知识,只是讲课本上有的内容,其实这些他们都能看得懂,若老师总是这样的话,他们就会认为这样的老师不怎么样,水平低,进而也就不在理会老师的讲解,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化学成绩就会有所下降了。他们希望老师在课堂上能讲些当前社会有关的东西,多补充一些课外的知识。

大部分学生喜欢那种上课幽默的,不爱批评学生的,能够和学生很好相处的老师,他们都希望老师能够多关注自己,即使是成绩差的学生也这样,这种愿望甚至比其他学生更加强烈。他们希望老师多了解他们的真实的想法,宽容他们叛逆的心理,和他们做好朋友,而不是老师用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去对待他们。而且,有的学生还喜欢关注老师,对老师的衣着和日常工作中所发生的一些事感兴趣,看来我们做老师的要好好和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以了解学生的真是想法,以便自己在教学中更好的开展工作。

通过以上的调查,我认为在今后的化学教学中,老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之后学生对他所学的科目提高了兴趣,他们才有

可能尽快的提高成绩。老师可以多组织一些化学活动课,让学生积极的参与

进来,叫学生在自己的参与中意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上课时老师可以多

举一些生动、形象的例子,让学生有个直观的感受,而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枯

燥理解。对知识的解析要深入浅出,例子最好能贴近生活,最好是当下发生

的 ,人们关注的事情,这样能更好的让学生展开讨论,进而使学生兴趣更进

一步。

二、 正确对待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多媒体应用到现在的教学中去确实的教育史上

的一大进步,它的直观性、生动性、丰富性对教学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但

我认为在应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的同时要把握一个度,过度的使用多媒体可

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这一点从上面的调查不难发现,对一些背景的解说,

我建议最好用多媒体教学,在课件中多制作一些图画、flash。这样会让学生

一下子对化学产生兴趣,从而带着好奇心去学习新知识,枯燥的文本就会容

易让学生感兴趣。

三、 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赏识每一位学生。无论学生的成绩好与差,老师都要

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这也是一个合格教师的基本要求。现在我们讲尊重,不

仅仅只是要求学生尊重老师,而且还要求老师尊重学生,作为一个老师要知

道,你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能更好的尊重你。另外,对于成绩差的学生也

要积极的鼓励他去学习,在平时的教学中尽量少批评学生,即使是批评也要

注意方法,言语不要尖锐刻薄,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有批评错的地方也

应该向学生道歉,这一点恐怕老师很难做到,其实学生的宽容之心并不比老

师差,真心地向学生承认错误的老师可能会更加受学生尊重。

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外,我认为老师最好能多参加学生们组织一些活

动。在参与中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对学生的组织成果给予肯

定,这样能和学生更好的融合。多主动和学生谈心,做学生的好朋友,清楚

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鸿沟,促进教育、教学更好的发展。

以上就是我在这次实习期间调查的有关情况。其中有些看法也许不尽正确,但毕竟这是我通过实际调查得到的结果,我会从中吸取一些优秀老师的做法,结合自己实际的水平应用到今后的教学中去。我想只要我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坚持下去,多了解当下的教学情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我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但愿我的想法能变成现实。

四、

第5篇:教育调查研究报告

——农村小学教育问题

班级:2011级美学一班

学号:1111220104

姓名:穆丹丹

实习学校:王家楼小学

教育调查研究报告

——农村小学教育问题

作为一个实习生,我在榆林市榆阳区的王家楼小学实习了一个多月,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使我学习到了很多有用的教学的技能和技巧,和学生的友好相处也使我切身感受到童心的纯正,相信对我以后不管是教育工作还是为人相处方面都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虽然有很多的帮助,也相信每个经过实习的同学也都会受益匪浅,但是在小学实习的这段时间的所见所闻也让我思考很多,看到了很多问题,我觉得不管是对学生的成长和还是中国的教育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可能是因为我实习的学校是地处城乡交界地带,学生的水平和学校的环境及基础设施都不够完备,不仅在教学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难度,而且整体环境都不像一个学校应有的环境。也使我不禁想起我小时候的农村小学,几个砖瓦房、几棵树、一个空旷的操场、几个桌子、几个板凳就构成了我们供几个村的小孩学习的学校。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在虽然有了很大改善,但比起城里面的学校,真是觉得农村的小孩和城市的小孩从开始的起步点就不平等。

这次经过我的实习更使我感受颇深。我们全班七十几个人每个人的实习地方都不一样,经过我们亲在实践和调查,也经过我们同学之间的互相沟通及互相比较是我对农村的教育问题有了很多认识,我认为这不仅是我所在实习地方榆林的问题,也应该是全中国各个地方都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下面我就列举一下我所看到的问题与大家探讨。

一. 学校规模小,硬件设施差

尽管目前农村小学在校舍和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由于农村的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达到满足,大部分农村小学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缺乏或不完备,有的远离城市的农村甚至根本就没有这些现代化措施,而且也没有图书馆,体育器材也很缺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因缺乏资金无法购买新的。学校的环境也太死板,没有一点朝气,规模太小,基本都是几间教室和一个操场,学校内部绿化比较少,没有生机。俗话说,一个好的环境才能有一个好的学习氛围。

因此我提上以下建议:

1. 不管是国家还是地方都应该加大农村小学的投资力度,改善学校环境及规模。

2. 投资学生的基础设施,使老师和学生有足够的教材用具。

3. 倡导各地区向农村地区捐款捐物:一些书籍,体育用具等。 二. 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不足,工作负担重

1. 教师的数量不够。很多学校的老师严重缺乏,除了一些语文数学英语课之外的其他课程都没有专业的老师,都是由学校任意安排其他老师上课,或者课表上有课程安排,但那些课根本就不上,只上主课,很严重的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也很难达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2. 教师的质量差。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对我们下一代的教育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在学校都差不多安装了多媒体设备,可是农村的老师大都不够了解,也不会用,使得根本的设备都成了摆设。而且很多老师素质也特别差,对学生除了打就是骂,没有一点教学的技巧和方法。

3. 教师的负担重。在农村小学中,年纪偏大的教师较多,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小学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多数教师还是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而学生还是听、写、读、背、考的学法。这不仅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的负担,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而且农村的家长大半都是外出打工,把本来由家长承担的责任全推给了老师,不仅在学习上操心,还要在生活上给与更多的关心和照顾,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因此我提出以下建议:

1. 城乡地区教育部应该加强师生的招聘,增多各乡镇学校的教师数量,减轻负担。

2.各学校校长应该多与外界县、市级的学校加强联系及沟通,多举办交流活动,改变农村教师的落后思想观念,与好的学校看齐。

3. 教育部应该多举办教师的培训活动,使教师能与时俱进,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

三. 课程改革艰难,素质教育难实行

1. 新课程强调学科教学内容要具有开放性、交叉性、整体性、综合性 ,教师传统的专业储备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需要。

2. 农村教育一直笼罩在应试教育阴影里,受大的环境制约和影响,教师把学生考高分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目标,学校也用学生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依据。音乐体育美术等课虽然开设,但实在难以得到保障,(记着曾经有一次我去上美术课,被他们数学老师占了,当时还说数学正课都不上,还上什么美术副科),当时我真被他的这话震惊了,他们现在的观念还这么传统,学生的身心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 因此我提出以下建议:

1. 教师必须加强自学自研,不断充电,不断丰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改变传统落后的观念,跟上时代发展的变化,改变对学生的传统要求和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学生受到全面的发展。 2. 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引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

综上所述,当前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教育发展举步维艰,令人难以乐观,。然而农村教育占了义务教育的半壁江山,必须高度重视它所存在的弊端。基础教育不扎实,教育的发展也只能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其问题的解决也是实现教育公平、均衡的必经途径。否则就相当于丢掉了小学阶段的大多数,丢掉了整个基础教育的基础,也就更谈不上什么全民素质教育了。因此农村教育必须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更不应该被社会遗忘。只有采取措施彻底改变农村孩子接受条件最差的学校教育的现状,加强和牢固基础教育链条上的薄弱环节,是农村小学走出困境,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要彻底贯彻“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思想,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环境中的竞争力。

就像邓小平的那段话,“沪市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一找好教育工作”。我们一定要齐心协力,千方百计把教育问题解决好。基础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今天的学生到了将来就是建设现代化的中坚力量,不要偏心,抓好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的义务教育刻不容缓!

第6篇:教育调查研究报告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实习

教育调查研究报告

赵阳

教育调查研究报告

我被分到某某小学进行教育实习,实习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业课的教育实习,二是班主任的工作实习。在这期间我积极努力地实习,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同时,我还在实习期间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工作,是针对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开展的调查。调查的过程十分辛苦,为了得到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想法,我颇费了一番心思,最终的调查结果还是很让我满意的。

为了全面、详细地获取材料,我不仅只限于我实习的班级调查,而且还跨班级、年级调查,甚至还到其他同学所在的实习学校调查。同时,我也积极地找学生谈话,同老师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情况。

在此,我介绍一下自己的调查的结果,谈谈对小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的的一些看法,其中有些问题可能是前人已经叙述的或者是老师们常谈论到的,但我想这对于我们实习生来说,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体验和感受,而不仅仅是以前从理论上的认识。希望我的认识能对自己以后的工作有些效果。

经过调查,我总结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方法:

(一)以渊博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必须时时注意加强自身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技能,不断吸纳新知识,用以充实丰富自己的头脑。一个知识渊博,才华横溢的教师往往更能激起学生的崇拜,增强学生的信任感,从而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在这个过程学生也会自然而然集中注意力,兴趣盎然地听好每一堂课。对此,我认为可从这几方面入手:

一、要勇于创新,尝试多种教学方法。

二、要与时俱进,做到才思敏捷。

三、要脚踏实地,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二)以设疑、解疑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例如《诚实的孩子》一文,在讲到第三自然段时,有个细心的小女孩提了个问题:为什么姑妈问花瓶是谁打碎的时候,表兄妹回答‘不是我’,句末用的是感叹号,而列宁回答‘不是我’却用的是句号呢?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马上做了个小实验,指着一块本来破碎的玻璃问一学生:是你打碎的?学生不假思索地说:不是我!这时学生明白了文中感叹号表示表妹没有打碎的语气十分肯定,列宁的回答用句号,表明了他撒谎,语气不十分肯定。这时学生感受到了自己提问与自我解决问题的乐趣,于是纷纷举手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共同讨论并得出了较满意的答案。可见在教学中,教师鼓励质疑,会大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总之,只要我们巧妙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以把握知识结合点激发学生兴趣

知识结合点是不同知识之间的有机结合,它反映了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经调查表明,学生的兴趣往往产生于学生认识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知识结合点。能正确把握知识结合点,才能抓住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结合点。如在讲授国家的出现过程时,先让学生思考:“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是“生产力的发展。”接着问学生“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私有制,后来又产生了哪两大对立阶级?”回答是“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然后问学生:“两者的关怎样?”学生答是“根本对立的。”最后问学生“它们之间的矛盾能否调和?结果怎样?”这一问正是各种事实的结合点,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这一点上,就在学生面前揭示出一种新知识——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从而必然产生阶级的时候才出现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这种方法既符合认知规律,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准确地把握了各种知识的接合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四)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激发兴趣

思想品德教材中一些理论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如果我们在注意理论性科学性的同时,能讲究一些趣味性,把阐述理论同形象化叙述融为一体,就可以使理论增添感情色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尤其在讲授中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可以起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效果,比喻恰当,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加深印象,加强巩固。通过通俗易懂的比喻,学生很快就把知识理解了。

(五)以优美感人,生动幽默的语言激发兴趣

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人,主要通过语言来传递知识,教师语言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教师富有严谨、简洁、精炼、准确、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促进记忆的持久,思维的活跃,想象的丰富,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有积极的作用。

(六)以良好的态势激发兴趣

这里的态势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身体语言,教师讲课中的态度、表情、姿态等。态势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一个人内心心理活动的对比,它反映了一个人喜、怒、哀、乐、爱、憎等情感。这种身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不仅对口语起辅助作用,而且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容易引起共鸣。正因为态势具有上述功能,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运用有声语言外,还恰当运用身体语言,用亲切和蔼的面容、期待的目光、适当的手势动作,来发挥态势对口语的深化补充作用,使教学有张有弛,富有节奏,有声有色,妙趣横生,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习。

(七)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的角色便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协助者。例如《翠鸟》文第三自然段是写翠鸟行动的敏捷,这一段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可设计这样个问题:从哪些地方看出翠鸟行动的敏捷?学生很快找出难以逃脱、锐利、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等词句,但不一定能找出只有苇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这样的关键句子。此时,通过演示翠鸟钓鱼的情景,使学生如身临其境,看到翠鸟活了、飞了,动作是那么敏捷。教师顺势提问:苇杆的摇晃和水波的荡漾持续的时间长吗?翠鸟到哪里去了?学生茅塞顿开,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再反复朗读课文,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精炼。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尊重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信赖、喜欢的老师,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上课时应用循循善诱的语言启发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应用期待的目光看待他们。回答错了既不能讽刺,这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不能不加理睬,而是耐心的引导这些学生,使之正确的回答完毕,再予以肯定。这样,学生体会到探索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将知识融入有声有色的教学意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教学是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教师要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要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既要遵循认知的规律,又要辅以恰当的手段方法、语言来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主动性,唤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智能,从而真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7篇:教育调查报告--高考调查

为了能够考上一个好的大学,现在越来越多的考生选择学习各种特长,来为他们的高考加分。参加高考,考上一个好的大学是每个高中生的心愿,针对他们高考我们做了一个问卷调查,主要是想要了解艺术类考生他们报考艺术类考试的原因,他们高考的学习时间,面对高考的精神状态,高考后的心愿。

高三可以说是我们学习生涯中最苦的时光,每天起得早睡得晚,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学习,甚至吃饭,上厕所都在想着一道题的解法。虽然在农村孩子打工赚钱还是很普遍,但是随着农村家庭条件的好转,许多家长还是希望他们的孩子多上几年大学,多学点知识,不要再从事他们现在所从事的体力劳动。现在的很多学生还是希望通过高考考一个好点的学校走出农村。

普通中学的学生大多数是艺术生,他们一般在高一或者高二就开始参加各种训练,他们包括体育生,美术生,声乐生,器乐生和舞蹈生。他们学习文化课的时间要比普生少很多,同时他们考试的分数相对应的要比普生低很多,所以很多普通高中的学生大多数都是艺术生,有的甚至达到百分之八十的比例。这使一些普通中学成为培养高考生的艺术学校。

艺术类考生大多数都是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他们的文化课成绩比较差,如果仅仅依靠文化课参加高考他们靠上好大学的概率几乎为零。他们之所以报艺术类的专业,全是因为要考一个好的大学的愿望,当然还有一部分社会原因,现在社会的大的趋势是艺术考生正在逐步的增多,很多的学校都在鼓励学生学习特长以增加本学校的升学率,还有很多学生跟风学习特长。在这大环境下一些普通的中学成了艺术考生的天地。

艺术类考生由于需要的文化课的成绩相对较低,所以他们的学习时间比普通生相对的要少,他们在高一高二就开始接受训练,上课时间比普通学生要少,但是学校一般也会在假期给艺术考生补习专业和文化课,以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文化课成绩。但是他们的学习状态一般不是很好,总是认为自己有依赖。在高三上半学期,一些专业的考生还会去专业的学校进行为期半年的专业训练,虽然也会进行文化课的学习,但是学生学习的结果却差强人意。在联考过后,考生们恢复了和普生一样的学习状态,但是他们由于有专业课的成绩,需要的文化课成绩比较的低,他们学习的状态不如普生学习的状态好。学习的时间的分配明显没有普生那么的紧张,下课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走出教室去透气,在放学后也很少看见学生留下来学习的身影。

艺术类考生面对高考的精神状态非常的好,总是在校园中看见高三学生休闲娱乐的身影,他们没有一般考生那么大的压力。他们平时的娱乐活动比较的多,经常看见高三的学生在课下参加打羽毛球等活动。学生的心态都比较的好,不会为了考试的分数等而失眠,也不会因为心里的压力等和同学发生冲突矛盾。他们一般都没什么压力,都在很好的享受他们高考前的生活。

而同学们面对我的高考后的愿望的时候,大家都很健谈。很多同学的第一个愿望都是睡觉睡到自然醒,把因为高考而失去的睡眠补回来。很多学生都想在高考后去进行旅行,虽然他们的心态太好但是还是比平时紧张,他们想要好好的放松心情。我的学生想要去学习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认为高中的学习使他们失去了很多的自由时间,他们要补回来。一些学生学生想打工挣钱,对了自己的大学挣学费等。他们的愿望一般都是围绕放松身心而进行的,在进过紧张的学习后都想好好的玩玩。

现在学习特长成为了一些普通学校提升升学率的手段,成为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考上好大学的一种出路,他们的生活不再是围绕着哪些文化课,他们的学习生活不再枯燥。一些人只看到他们的高考的文化课成绩低,但是没有看到他们为了练习体能每天五点起床来奔跑,没有看见他们为了画好一幅画而一夜未眠,没看到他们拿着画笔入睡的情景,为了练习乐器而肿胀的手指,为了练习唱歌而沙哑的嗓子,每种学生都有他们的辛苦,虽然他们不需要在文化课上那么的用功,但是他们在专业上的付出也是有目共睹的。看到他们一张张稚嫩的脸,使我回想起我的高考时光,我是普生,我的高中生活更加的枯燥,紧张,辛苦。我的生活是单调的,其实我非常的羡慕他们能有除了文化课以外的知识,能掌握一种乐器,哪怕考不上学,增加一种兴趣爱好也好。

现在随着艺术生的增多而出现很多的问题。现在艺术生的纪律是全校最差的,他们特别的不好管理。尤其是上文化课,纪律特别的难管。随着现在艺术生的逐渐增多,艺术生的落榜率也在逐渐的提升,也许几年以后,艺术生的报考将不再这么的容易。艺术生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第8篇:调查报告,教育实习调查报告优秀篇

教育实习调查报告优秀篇

教育实习调查报告

我被分到 xx 市红星中学进行教育实习,实习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业课的教育实习,二是班主任的工作实习。在这期间我积极地努力地工作,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同时,我还在实习期间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工作,是针对语文这门课而言的。调查的过程十分辛苦,为了得到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想法,我颇费了一番心思,最终的调查结果还是很让我满意的。

为了全面、详细地获取材料,我不仅只限于我实习所带的两个班的调查,而且还跨班级、年级调查,甚至还到其他同学所在的实习学校调查。重要的调查的形式是发放调查问卷。同时,我也积极地找学生谈话,同老师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情况。

在此,我介绍一下自己的调查的结果,谈谈对中学语文教与学的一些看法,其中有些问题可能是前人已经叙述的或者是老师们常谈论到的,但我想这对于我们实习生来说,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体验和感受,而不仅仅是以前从理论上的认识。希望我的认识能对自己以后的工作有些效果。

首先,从教师的角度来谈一下语文教的情况。

我调查发现,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大多数老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是正确的,它符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很多语文老师在备课时,设计

了很多的问题,以便上课时提问学生,达到和学生交流的目的。调查中有的语文老师对我说现在的学生比较懒,对学习不是很重视,尤其是语文这门课,认为努力与否考试时都不会得太高的分,也不会得分很低,和其他同学不会有太大的差距,况且努力了也不一定能取得好成绩。因而,你让他们回家预习课文的时候,大多数学生基本上是不看。因此上课要多提问题,这样才能迫使他们课后去看。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多问个为什么,这一方面可以使老师和学生交流,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挖掘教材的有关内容。我自己在实习的教学中也采用了此方法,成绩果然不错。

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我发现在现在的中学的教学中并不是很受欢迎,重要的原因就是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取得的效果不是很理想,而且减少了师生互动的机会。以使用多媒体教学为例,上课时学生的眼球多被吸引到了大屏幕上去,很少有学生再看书本了。学生多爱看一些图画,对图画的记忆倒很清楚,但却忽略了图画旁边的文字。这种教学方法还使得老师变得懒惰起来,大部分老师在上多媒体课时很少板书,一些老师一节课下来,根本就没在黑板上写一个字,学生也就不作笔记了。

老师们认为一个班里的学生语文成绩有很大的差别,可以把学生分为几等。一个老师要想让所有的学生都把语文学好,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要看学生的具体情况,视个人的情况不同而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对于成绩特别差的学生一些老师就采取了放弃的态度,他们认为不能因为某个学生成绩差而牺牲了大家的利益,那样是不值得的,

而且老师的精力也是有限的。老师们也承认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存有偏见,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有一个高考的指挥棒在无形中束缚着他们。老师不能平等地看待学生,这一点老师们能很坦诚地同我讲,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对文言文教学工作要认真、仔细的多,因为考试时有一道大题是文言文,而且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也不是能够很准确地把握。调查中,大部分的教师采用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是让学生读课本,反复地读,以致于达到背诵,然后疏通字词,讲解一些文言文常用的句法,句式等。在文言文的授课中,很少有老师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法,多是以讲解为主,这样更能够让学生很好地记忆。而小说的讲解却与此相反,多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电视、电影的片段,让学生从中去领会故事的情节,去感受其中的人物形象。这也说明了老师们能因材施教。

在调查中我还发现有经验的老师进行教学时,课堂气氛总是很活跃。他们备课时不限于教参、优秀教案等书,能够根据自己所教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发挥,这在我实习期间听不同的老师讲课时感受最深。有一个老师讲授一篇很枯燥的文言文时,给学生补充了一些甲骨文字,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好奇,激发了他们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很好地记住了难懂的字词。他的语言也十分的幽默,还不时地做一些动作,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情况有直接的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课的同时要备学

生,这一理论在我教育实习的调查中得到了验证。

其次,从学生的角度来谈一下语文学的情况。

在调查中,部分学生对我公开表示他们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不想学语文。他们认为语文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一直都在学,每天说的也都是母语。特别是理科生,他们的这种想法更为严重,他们认为自己又不想成为作家,语文学的再好也没有多大用,况且自己考试时得分也不会太低。现在的学生是多么有个性,我想学好语文还是有不少好处的。毕竟在高考时多得一分,人生道路不同,更何况以后踏入社会后,要进行人际交往,好的表达能力是很受人欢迎的。

教育实习调查报告

一、调查概况

xx 年 xx 月 xx 日至 xx 月 xx 日,我很荣幸的有机会在 xx 小学度过了我一个多月的实习生涯。我这一个多月的实习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教育实习,二是作为一名班主任的工作实习。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积极认真地工作,虚心向办公室里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同时,我还利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做了一番的调查,这个调查是针对语文这门课在当今时代的教学情况的。通过调查研究,我对当下语文教学的状况有了初步的了解,为深化教学改革,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三、调查结果

1、从语文教师的自身、教学等方面探究现今小学语文教学的现

状。

首先,从小学语文教师的自身方面谈一谈语文教学的状况。经过一个多月的相处,我发现三年级的语文教师的文化水平都是大专。经过从教导处了解的信息,在这所小学中拥有大专文凭的老师占多数,只有少数教师拥有本科文凭。这证明小学语文教师普遍文凭不高。另外,有些人的普通话不算很标准。这些状况比较让人忧心。其次,从现今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方面来看语文教学的状况。在教学方法方面,三年级的语文老师基本都采用问答法、讲授法,少数有经验的老教师会采用自学辅导法、情境教学法以更好地达到效果。在采用教学设备方面,经调查发现,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大多数老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还是原始的:老师讲学生听,他们很少使用多媒体、扫描仪等先进的手段。

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取得的效果不是很理想,而且减少了师生互动的机会。以使用多媒体教学为例,上课时学生的眼球多被吸引到了大屏幕上去,很少有学生再看书本了。学生多爱看一些图画,对图画的记忆倒很清楚,但却忽略了图画旁边的文字。这种教学方法还使得老师变得懒惰起来,大部分老师在上多媒体课时很少板书,一些老师一节课下来,根本就没在黑板上写一个字,学生也就不作笔记了。他们认为小学的主要任务还是在认字识字一块,利用多媒体等先进设备,无形之中就降低了写字的重要性,而很多学生的自觉意识不高,基本是老师写他们也写,老师不动他们也不会动,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只能舍弃先进的设备,转向老旧

的方法了。事实也证明采用老旧的方法是正确的,它符合教学的实际情况。

另外老旧的方法具有其独到的灵活性,它可以根据课堂的实际可是随时更改课堂内容的设置,这是先进设备所不具备的。从教学态度上来讲,小学的孩子都还未定型,心性不稳,不仅一个班里的学生语文成绩有很大的差别,而且单个人的不同时段语文成绩也有很大差别,小学语文老师们并不认为可以把学生分为几等,他们一视同仁,想让所有的学生都把语文学好,他们对所有的孩子都有耐心,他们极力想让孩子听懂,所以变换着方式让孩子感兴趣,并且看这些孩子的具体情况,视个人的情况不同而对他们有不同的要求。对于成绩特别差的学生老师也没有采取放弃的态度,他们认为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当然,老师们也承认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存有偏见,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对于老师不能平等地看待学生,这一点老师们能很坦诚地同我讲,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三年级的语文老师们对预习指导和字词教学工作很重视,因为三年级的学生刚从低年级转上来,对没有标读音的课本一时还不大能适应,所以要确保他们认识字后才能开始课文教学。在作业要求方面,三年级的老师可以说是非常严苛的,这是为了让学生早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后能更好的适应更高年级的要求。

2、从学生的角度探究现今小学语文的发展现状。

我实习的年级是三年级,学生都在十岁左右,这个年纪的学生心智很不成熟。经过一个多月的观察,我发现不仅男生好动,女生也不

容易安静下来,上课开小差、做小动作的学生比比皆是,而三年级是个特殊的时间段,语文这门学科从这个年级开始,才真正发挥它的作用,从这里他们上语文课的任务不仅仅是识字,更重要的是要开始学习如何使用语言,如果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是根本掌握不了语文的知识的,这非常让三年级的语文老师头痛。所以上课时,吸引学生注意、维护课堂秩序就成了每个三年级语文教师的重头戏,他们努力以富于激情的声音、高低起伏的腔调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以游走于课堂每个角落的眼神、恰如其分的惩罚维持着课堂的秩序。我在实习期间上课时也曾经有这样的困扰,后来我也学习使用这种方法,课堂收效还不错。

据了解,在现今中学,有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不想学语文,他们认为语文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一直都在学,每天说的也都是母语,特别是理科生,他们的这种想法更为严重,他们认为自己又不想成为作家,语文学的再好也没有多大用,况且自己考试时得分也不会太低。还好,这种现象在小学里是不常见的,我想从学生方面说,这可能是因为小学生年龄还小,和语文的接触还不深,语文这门课对他们来说还是一门很新鲜的学科,对语文知识还有着浓厚的兴趣。当然这种现象和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也是分不开的,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努力让每一个学生爱上语文,他们使尽手段、用尽方法,就是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语文学习上来。

在实习期间,我曾带领实习班级的学生去多媒体教室上过三次课。通过这几次课,我发现小学生对现代化的教学手法还是比较喜欢

的,很感兴趣,可是他们自律意识比较差,到了新鲜的地方就东张西望、交头接耳,导致课堂纪律难以维持,另外由于学校资源问题,多媒体教室又是科学实验室,实验器材设备比较多,学生好奇心太强,尽管老师千强调、万强调,还是有个别学生会去拿、去碰。正因为这样,这所小学的语文老师都不愿意带着学生使用先进设备。

小学生是很单纯的,正因为这样,当一个称职的老师就必须学会在适当的时机夸奖他们,尽量用表扬来鞭策他们进步。当然也不能全靠表扬,在行为习惯的调整方面,批评和惩罚也是很重要的,否则引不起他们的重视,甚至会让他们产生老师不足惧的想法。小学生也是很敏感的,不能因为他们年龄小,就认为他们不懂,其实他们都拥有雪亮的眼睛。调查中,小学生最喜欢的是贴近他们思想的老师,他们会去寻找老师跟他们的共同喜好,如果共同喜好多,他们会比较亲近这个老师,反之,则比较生疏。他们最不喜欢的老师就是那种对待学生不公平的,无论是有钱人家的孩子还是贫苦人家的孩子,无论是乖学生还是调皮的学生,他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是不约而同的。每个孩子都是想通过自己的途径引起老师注意的,用的方法可能会让老师喜欢,也有可能会让老师产生讨厌的情绪,后果是他们始料未及的,可以说每个孩子的行动出发点都是好的,端看老师是如何看待它。实习中,我就见到这样的事情。我实习的班级有一个小男生叫 xx 龙,很是调皮,老师不看到他还算比较收敛,老师的目光一转到他身上,他便更调皮了,老师对他就比较头疼,因为他上课老是插嘴。综合我的所见所闻,我认为 xx 龙只是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所以我比较注意

他的一言一行,在每次跟他的谈话中争取引导他到正确的道路上来。我认为,当一个称职的好老师,要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寻找适合他们的引导之道。这样才不会让学生抵触老师,甚至抵触这位老师所教的科目。

小学生年纪比较小,所以知识面比较狭窄,上他们的课就不能海阔天空地、一股脑儿地将语文老师所有知道的、关于课文的东西都灌输给他们,要考虑到他们的接受能力。如果语文老师不管不顾这些,那就有可能使学生失去上语文课的兴趣,甚至讨厌起语文课来。实习期间,我教的第一篇课文就是《做一片美的叶子》,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每一片叶子都做着相同的工作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这里需要给他们拓展一下关于光合作用的含义,但是又不能讲的太过深入,不然的话不仅语文课不像语文课了,而且学生也理解不了。于是,我用我自己的语言比较浅层次的讲述了一下基本过程,只要求他们明白叶子做的工作是光合作用便成。

在学习压力方面,我是在小学实习的,调查的对象都是小学生,教育局明文规定他们的在校学习时间不能超过六个小时,回家作业不能超过一个小时。因为回家作业的总时间不能超过一个小时,所以划给语文的时间就更少了,所以我认为他们的负担还是很轻的。不过我不是他们,不能为他们立言,为此我专门进行了了解。据我深入学生之中了解到的,大多数学生对回家作业的量还是很满意的,也能够及时完成,只有少部分学生因为种种原因,迟交或不写作业。可是他们普遍都认为在校的课堂作业太多了,导致他们没时间玩耍。我了解到

硬笔习字册是他们课后必须要完成的,大多数时候还要完成大练习册和补充习题的订正,有时候还需要在校完成作文的底稿或誊写。针对这种情况,我特地去问了几位老师,老师们告诉我其实他们并不想这样,但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一是由于教育局给的回家作业时间太少,导致很多既定任务无法完成;二是学生本身回家作业存在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只能利用课后时间让他们订正返工;三是学生的升学还是要靠他们自己的成绩,放松作业这块,有可能导致很严重的后果,学生家长也不能理解,这在前几届有过这样的前车之鉴。

3、从学生的心理角度探究现今语文教学该往何处去。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小学生的感知觉已经逐渐完善,他们的方位知觉、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发展,观察事物更加细致有序。小学生的记忆能力也迅速发展,从以机械识记为主逐渐发展到以意义识记为主,从以具体形象识记为主到词的抽象记忆能力逐渐增长,从不会使用记忆策略到主动运用策略帮助自己识记。小学生的言语也有很大发展,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口头言语,在教育的影响下,逐渐掌握了书面言语,学会了写字、阅读和写作。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为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小学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所占的成分较多,而高年级儿童抽象思维的成分较多。

小学语文教学要把握学生的认知发展,找出适合本阶段学生的学习方法。注重学生在思维方面的发展,引导他们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重视学生在言语上的发

展,适时给与引导,让他们获得更好的发展。适时把握学生在识记能力上的发展,让他们多记多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的一般特点:入学以后,他们的社会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与老师和同学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长,在与老师和同学的相处中,他们逐渐学会与人相处、与人合作及竞争的一些基本技能技巧。师生关系及同伴关系对他们的学校适应有重要影响。这种关系的质量既影响到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对班级、学校的归属感,也影响到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小学阶段也是个体自我概念逐渐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他们的学业成败、社会技能的掌握程度,来自教师及同伴的社会支持,对其形成自信或自卑的个性品质有很大的影响。

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在个性品质上的塑造,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注重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表现,适时给予他们指导,鼓励他们融入集体,关心他人。

小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也逐渐发展起来,从只注意行为的后果,逐步过渡到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结果。由于认知能力的发展特别是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他们越来越能从他人角度看问题,道德情感体验日益深刻。

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也要注重学生在道德方面的表现,并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表达两个能力。当然,要完成这个目标,须具备一定基础:即字、词、句知识基础知识;表达技巧;文学常识等。这就构成了语文教学的三大现实目标:基础知

识、阅读、表达。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阅读和表达的基础能力。根据以上了解到的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我认为,在现今条件下改善语文教学现状必须先从制度改革抓起,小学生减负不能光看回家作业量,最重要的是要关注教育局的既定作业量。其次要提升教师团队的学历水平和专业素质,要培养一批关爱学生的老师。最后就是,要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制定适合他们的课程,让他们在身心愉悦中增长知识、获得做人的学问。

教育实习调查报告

据化材学院的安排,临汾七中实习领导小组自 xx 年对我校 xx 级教育实习工作做了调查了解。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概况

实习领导组到实习学校----临汾七中的 xx 级教育实习情况进行调研,通过听实习生讲课与实习学校领导、指导教师进行座谈及征求实习生意见等形式,了解了有关教育实习的基本情况。

1.在七中实习的 xx 级学生共有 16 人。

2.在此期间听了化材学院在高一实习几位同学的讲课,写出教学实习调查表 16 份。实习成绩大都是优,良。基本上如实反映了实习生的实际教学水平。

3.临汾七中的校领导对这次实习工作非常重视,由专人负责接待安排,保证了这次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指导教师对实习生的意见和建议

1.七中指导教师普遍认为 xx 级实习生实习素质多数好于往届。主

要表现在:虚心学习,工作认真,遵守纪律,对自己要求严格,能按照指导教师要求做好各项工作。

2.多数学生热情积极参予教学工作,认真写教案,认真备课,认真批改作业,上课时态度也很认真,知识面较广,个别实习生教学质量高,效果好,受到中学生的欢迎。实习生还积极参加所属教研室的教学活动,从中吸取老教师的教学经验、体会。

3.师大实习生普遍生活朴素,谦虚谨慎,讲课仪表端庄,能深入班级与中学生打成一片,既提高了实习生社会工作能力,又减轻了任课教师的负担。至于辅导自习、批改作业、监考等教学辅助工作,更是个个争先去做。学校领导普遍感到满意。

4.有的指导教师反映:实习时间太短,应增加实习时间,时间太短许多知识掌握不了,效果也就差了。他们建议实习最好分两段:第一阶段见习,让实习生多听多看;第二阶段实习,让学生多参与教学。这样效果自然会更好指导教师认为,应多培养一专多能型的教师,才能适应中学生之需要。.

5.少数实习生普通话不过关,地方方言太重,有的板书不规范,字迹太了草,说明三字一话的训练还要认真抓紧抓好。

三、实习生自己的情况

实习生谈了前段时间的收获、体会,也提出了一些改进教育实习工作的意见、建议。

1.所在学校对实习生都很关心,指派专任教师指导他们的教学实习工作和班主任实习工作,而且要求很严格。试讲、教案等指导教师

都严格把关,不达标不通过,体现了高度的责任心,同学们深受感动,从中也学到了老教师们的治学之道。

2.经过指导教师的辛勤培养,精心指导,多数同学克服了最初的胆怯心理,积极承担辅导或讲课任务,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感到很有收获,初步尝到了甜头,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适应未来的教学环境打下了初步基础。

3.实习生反映:在大学所学知识,包括教学方式方法等与中学实际脱节现象较普遍,教学内容不能衔接,教学方法不尽相同,因此一开始感到很吃力,对现在中学生的学习状况包括心理状态、学习方法等均不了解,增加了实习工作的难度。建议我校今后应加强对中学实际情况的研究(包括教材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选用,中学生思想状态,心理状况的调查等)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这样才会取得好的效果。

4.有的学生反映,教学实践活动太少,因为学校对他们不放心,不敢将讲主课的任务交给他们,只在最后一周讲两三次课,没有更多机会展现自己的才能。

5.少数实习生反映:大学所学计算机、化学等实践性知识太少,动手能力差,适应不了中学多而杂,全能型人才的需要,希望在这方面能多学些知识,以适应客观需求。

教育实习调查报告

一、调查概况

我于 xx 年 9 月份,对我实习的一所省中学的学生的学习心理状

况了调查。调查,对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的,为地把握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教育教学的性,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了客观依据。

二、调查方法

1、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

2、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3、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成因及对策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问卷调查在六中学,共发问卷 80 份,回收问卷 70 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三、调查结果

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的时代特征。

(一)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教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大中学生较为的教育价值观。74%的学生学习的作用是自身素质,10%的学生学习的作用是考大学,16%的中学生考虑。

调查还显示,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的经济社会特征。,青年人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65%的学生大学生挣钱多,25%的学生高中毕业生挣钱多,8%的学生初中毕业生挣钱多。

2、学习

调查结果表明,67%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9%的学生害怕学习。这与考大学意识淡化是相的。

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份额。而且,在调查中还,90%的学生都有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原因,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历史、地理、生物、英语不感兴趣。在学生讨厌的课程中,英语是初中的核心课程,有 45%的学生英语以后的生活几乎用处。

3、学习需求

当前,特长是师生的热门话题,在调查中,大学生对特长有的认识,,92%的学生有感兴趣的,且有 52%的学生希望教师的。,78%的学生希望学到较多的、实用的科技知识,使之能对以后的生活工作帮助。

4、学习目的

调查结果表明,高中毕业后的打算,99%的学生有读大学愿望。

(二)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调查显示,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与以往的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相比,有不同。

1、教育价值趋向、务实化、功利化

中的大人认识到了教育的价值在于帮助的综合素质,使生存、生活所需的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基础上,家庭经济条件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则致力于追求更高等的教育。

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的两个特点是务实化和功利化。中学学生越

来越强烈地追求未来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中的人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所学课程的价值,继而决定在不同课程上的努力程度。要求课程教学更多地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实用技术。

中学生的认知、分析、判断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稳定。事实上,多的中生的教育价值观是迷茫的。其原因在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难以就业,从而使对考大学失去信心;学术性较强的中学文化课程难以学生对职业技术的需求,难以使产生学习的内在刺激和利益驱动。原因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

2、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

在调查中,中学生个人的学习基础、教育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期望等的差异,使的学习需求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的特点。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要求不一。高中毕业后就业的学生,只要求基础知识;考高职或艺术类院学生,要求课程教学难易适度、学业成绩达中等;追求大学教育的学生,则要求最大容量地所学知识,学业成绩达上等。学习需求的横向多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广度要求宽泛。既要求学好学术性较强的课程知识,又要求培养的特长,还要求更多的实用技术。

3、学习目的,但主观性和不性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89%的学生的学习目的。,对调查问卷的对比分析和对学生本人的考察,我,学生的学习目的严重的主观性和不性。学生学习目的主观性在:认识到了未来城市就业的艰难性。很,如此大的群体想法是极不现实的。此外,40%的学生希望以后在

事业上能。学生学习目的的不性主要为思想与行动的不。调查结果表明, 37%考大学的学生中有多的人在学习上并显现出的性,而是呈现出消极等待的学习。

内容仅供参考

第9篇:教育教学调查报告

2010年10月8日至11月20日,笔者在雷州市客路一中实习。实习期间,笔者对两水中学的素质教育实施情况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思考与研究,并以高二级学生为例采用访谈调查、查阅相关资料等方法对学校进行了分析与调查,现将有关现状、问题及相应的改善措施总结如下:

一、素质教育实施现状的调查分析:

客路一中是乡镇中学,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所以从学生角度来调查来看素质教育实施的成果,看对学生素质的提高是否真的起到作用。调查显示,高二级的学生99.5%都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各式各样课外活动,有体育、艺术、竞赛等,但是只有4.55%的学生认为自身素质确实得到了很大提高,22.73%的学生认为有一定提高,而超过一半54.55%的学生认为收获不大,18.18%的学生认为自己对学校组织的活动兴趣不大,从中得不到提高。素质教育还包括全面提高每个学生思想品德素质、道德素质。经过调查发现,45.45%的学生并不认为自身的道德思想素质有提高,甚至有18.18%的学生认为与上一辈相比,思想道德素质有所降低。笔者了解到,有些教师认为现在的初三学生缺乏远大理想,缺乏吃苦精神、缺乏甚至根本没有信仰。过去说为祖国学习、为人民服务,而现在由于社会经济的转轨,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把学习与自己的命运联系起来。

二、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制约因素:

素质教育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但归根到底是一个实践问题。所以两水中学的素质教育的实施是受许多因素制约的,综合起来,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是教育观念。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是凸现学生主体性的教育,是充分开发学生潜能的教育。但现实中,农村家长们的观念常常是"读书--考大学--当官"的思想,所以把传授知识与提高素质、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考试与素质、智育与其他方面的教育分割开来。错误的观念不转变,素质教育就不可能走上正途。

二是教师队伍。素质教育不只是对学生的要求,它首先是对教师的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教师。一个素质不高、缺乏创新意识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而教师状况的根本改变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

三是课程建设。且不说课程的内容改革是个难题,单就课程的形式而言,要实现由教师的"教材"向学生的"学材"转变,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四是考试制度。中考作为选拔初中学生能否到高中学习的一种比较公正的手段是不能取消的,只要考试存在,应该就具有合理性。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样的考试能把学生真正的素质考出来,减少偶然性和片面性,这又是一个难题。

五是教育评价。评价是检验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但属于情感和价值观念方面的内容能否评价出来?用什么方法来评价?谁来评价,是社会还是学校?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手段,素质教育的尴尬局面就很难改变。

三、针对以上问题及制约因素在可采取以下措施: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是要通过努力使学生学得"自由",学得"主动",促进他们主动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以保证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通过本次调查笔者认为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进而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强化责任感教育力度,道德理论知识教育与道德责任行为教育的结合。

重视道德责任行为教育就是要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把整个社会倡导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主体的道德义务,并自觉履行这些义务。可以通过教学、共青团、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班会、班主任工作等多种活动形式来开展教育。

第二,强化责任感教育力度,应注重养成教育。

责行是责任感的外化,是责任感的最终归缩。养成教育必须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开始,如互助学习活动、参加家务劳动等。学校可建立家务劳动制度,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要求学生承担

相应的家务劳动,家长给予具体安排落实,学校定期的监督和检查,并在校园里定期开展家务劳动竞赛和表演活动,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逐步具有集体、社会责任感。第三,建立素质教育运行机制,调整和规范教育行为。

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哪些提倡做,哪些反对做,哪些禁止做,都要有章可循。修改完善中小学校的教育评估制度。切实通过评估,引导、调控和激励基础教育行为,保证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完善师生互评制度,赋予学生实在的评价权利。奖惩制度要面向全体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要改善办学条件,搞好学校建设。

第四,突出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学校必须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开设课程,坚决制止那些只重视开设应考学科,忽视甚至放弃那些不参加考试的课程的应试教育现象。要深化教学改革,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让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素质教育必须承认城市和农村、发达地区和贫穷落后山区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方面要体现出这种差异,使不同的地区有较大的选择弹性。同时,学校还可以开设活动课程和选修课程,以适应不同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

第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面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的素质提出许多新的要求。教师必须加强师德修养,敬业爱岗,关心、尊重和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必须树立素质教育思想;教师必须有比较渊博的知识和比较广泛的兴趣爱好,能对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提供帮助;教师必须努力钻研和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能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提高教师素质的同时,必须尊重和关心教师,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上一篇:中班音乐欣赏下一篇:小学秋季学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