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学环境设计管理论文

2022-04-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文章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价以及应用情况分析等方面,阐述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在“食品质量与控制学”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从线上课程资源优化、线下课堂内容优化和混合式教学方法优化三个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改革的方向,为实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变革,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建议。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网络教学环境设计管理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网络教学环境设计管理论文 篇1:

网络辅助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网络辅助教学(NAI)是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网络辅助教学支撑平台设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以及基于NAI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作用。同时指出教学实践中需要把NAI与其它多种教学模式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网络辅助教学 课堂教学改革 网络教学平台 网络教学资源

所谓网络教学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Internet实施的教学活动,它包括以网络为主(如:远程教育)和以网络为辅两种。将网络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辅助手段的网络教学,称为网络辅助教学(Network-Assisted Instruction,NAI)。采用网络辅助教学,教学活动的中心依然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直接面对面的交流,网络只是传统教学中总体信息环境的积极补充。由于网络教学充分利用了最新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使教学能够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交互性,网络教学使教学材料的展示越来越灵活、形象、生动,是支持新型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式学习方式的最有力工具,因此越来越受到高校教学的青睐。

自2004年秋学期开始,我校计算机系开展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了充分利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身专业优势、以网络辅助教学为突破口的课堂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的重要举措,在网络辅助教学平台设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经过几年来多门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网络辅助教学支撑平台的设计

开展网络辅助教学,首先需要建设一个支持网络辅助教学的平台,并且在此环境中能实施网络辅助教学活动,这是体现网络辅助教学特色的重要依靠;其次是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没有资源的网络教学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就不能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网络辅助教学支撑平台的设计目标是:建立了一个基于J2EE的Web教学支持平台,开展基于网络资源的协同教学模式改革,逐步实现教师备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在线学习、网上答疑、作业管理、课程辅导、网络考试、教学评价与质量控制,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协同工作,实现“教”与“学”的各个教学环节在通用Web支撑平台,超越常见的网络课堂,实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同步与异步动态交互,真正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网络教学平台是教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资源与教学活动的载体,包括网络教学支撑软件系统与服务器等硬件系统,以及支持网上教学的各种工具。网络教学平台是一个支持包括网上备课、课件制作、教学素材建设、网络授课、网上交流、网上作业、网上自学、网络考试、以及质量评估等多种服务的综合教学支撑平台,全面支持教学各个环节,主要包括如下功能:

1.课程开发与教学资源管理子系统

教师可根据课程建设模板按向导进行备课并对学生进行选课管理,学生可浏览课程并进行选课,经教师批准后可在线学习;这种平台主要完成网上课程内容的表示,支持基本教学逻辑的设计,同时还要提供一些设施和工具,方便和加速网上课程的开发。教师无需学习编程和掌握HTML网页制作就可以轻松实现目前优质课程、精品课程的快速电子化、规范化,全面解决课程开发与管理专业化的问题。

网络教学资源是开展网络教育的基础。网络资源包括网络课程、网络课件、视频流课件、电子图书、电子讲稿和光盘课件等。网络教学资源是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教学活动而制作和组织的数字化教学材料,它包括网络上所有可能对教学活动有帮助的信息资源,强调多种媒体形式的有机呈现,资源允许有诸如 .ppt、.pdf、.doc、.htm、.txt等形式的电子资料。资源的评价标准应该具有实用性和用于教学过程的贴切性,这样的评价标准赋予网络教学资源更大的灵活性和发展空间,允许授课教师无需培训即可直接参与或使用,容易实现较快的信息收集和整理,允许实现随时的内容更新。到目前为止,计算机系教学平台上已经建设与使用的课程达21门,包含了公共课及计算机专业本科大部分课程。

2.网上教学支持子系统

模拟实现并扩展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各个主要环节,提供给教师能进行网上实时或非实时授课的多种教学方式,也让学生能够利用教学平台进行自学,或进行小组协作式交流学习。学生可在线查询已有问题、并可提出新问题,教师可对问题进行解答和管理;师生可以在不同时间、地点新建课程学习小组论坛,实现师生、学生之间的同步或异步交流。其中作业管理功能:教师布置作业、批改作业、查询统计,学生可在线作业并查看批改情况,学生提交的网上作业对同班同学都是透明的,可以相互批阅、相互监督、举报作业抄袭;可提供小组合作分析解决问题,分组学习、课程小组论坛、还可交流或张贴小组学习作业成果。测试系统:教师可在线编辑测试题,也可进行试题的修改、删除等操作,学生可在线测试,提交服务器后系统将自动批改,并将相关情况反馈给学生。

3.实验教学支持子系统

提供教师申请开设实验项目、建立虚拟实验室、提供实验演示与动画仿真模拟、学生选作实验项目预约、实验资料查询、实验报告处理、实验成绩处理等功能。该系统解决了实验室开放式管理问题,提高了实验教学课程的开发水平,降低了实验室建设成本。

4.毕业设计管理子系统

毕业设计管理子系统具有毕业设计任务的课题任务添加和编辑、学生网上选题、过程成果管理、教师指导评阅、统计报表等功能。被授权的指导教师可添加或修改课题任务,学生有充分的自主选题权,并通过统一平台与指导教师充分沟通,师生共同确定选题;学生可下载课题任务书、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格式等资料,也可提交阶段性过程设计结果,供指导教师网上评阅;毕业设计管理员一般需要同时了解学生选题情况、教师的课题发布情况以及教师的选题审批情况,也可了解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互情况,以及学生各阶段成果提交情况、教师评阅情况和最终成绩等。

二、网络辅助教学改革实践

我们提出了基于网络资源的协同教学模式改革方案及实施办法,计算机系的很多老师都积极参与到这个成果研究中来,并将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中。几年来,我们一边完善教学平台,一边进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一边开展基于网络辅助教学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应用,多路齐头并进。

1.开展基于网络辅助教学的课堂教学改革

2004年秋,我们开发了网络辅助教学支撑平台的部分主要子系统,并有2门课在网络教学平台试用;2005年,计算机系教学平台陆续有10门课程运行;2006年,计算机系教学平台累计有18门课的课堂教学使用;2007年至今,更多课程使用计算机系教学平台开展基于NAI的教学改革,为全系师生提供了一个交互式的网络辅助教学环境。同时,我系还制作了大量高水平的网络教学课件。现在计算机系内的网络教学已经呈现出水平高、普及面广、形式多样、资源丰富的局面。每学期开展网络教学活动的各项指标都有较大幅度增长,现在近半数的课程开展了网络教学,网络教学平台已经成为计算机系教学环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2.结合课程管理进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教学平台的学习资源,突破原有的书本教材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提供了与学习活动相关的各种信息资源。与传统教学准备的不同之处在于,制作教案时不仅仅要考虑教学要点、教学内容、文字布局,还必须要使教案“动”起来、“活”起来、便于学生抓住重点、要点。比如在讲解数据库SQL语句时,可以做到先显示查询要求和样本数据库表;接着启发学生如何构造SQL语句,然后分步骤显示SQL短语;最后再根据样本数据库表显示出查询结果等,把这一过程动态地显示出来并允许再重现。要求从授前、授中、授后三个主要环节给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授前环节多选取劣构型的信息资源,通过超级连接、搜索引擎等提供给学生,鼓励学生对信息进行搜索、选择、评价和综合,授前通过平台给学生发布电子教案、章节教学目标、重难点等。授中环节主要提供PowerPoint多媒体教案、相关的电子文档、网页网站资料集、配套的应用软件系统等学习资源。授后环节提供复习和研究资料、相关知识库等学习资源,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

3.毕业设计网络全过程管理

本科生毕业设计管理是个繁重的任务,以往的机械选题过程中,学生与指导教师缺少必要的交互,学生往往很难只根据课题的题目及简单的课题介绍就能充分了解课题具体内容和目的,使学生很难真正了解自己所选课题所处的领域现状。同时,在这有限的机械选题中也很难保证所选课题的满意度,这往往造成学生不喜欢自己所选的课题,教师对选择自己课题的学生不了解。这种缺少师生互动的方式很难保证学生的毕业设计都顺利完成,同时院系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全过程缺少必要的监控。从2006年开始,经过三届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网络全过程管理,本科毕业设计管理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也使管理人员脱离了大量手工统计操作的模式,同时促进了学生、教师在毕业选题及毕业设计整个过程中的互动,使学生能很方便地与指导教师进行沟通,与同课题组中的学生交流,从而推动了毕业设计的良好运转,使毕业设计管理工作水平有一个新的提高。

三、应用效果

通过网络教学支撑平台的设计与运行,各种媒体的教学资源得到有效管理,校园网、互联网资源的教学利用率有显著增长,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堂网络辅助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教师信息意识和网络教学能力、课程建设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改善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增进了学生满意度,学生自主探索式学习能力显著增强,根据每年的课堂教学质量综合测评表分析,参与课题研究及采用网络辅助教学手段的教师得到了学生更好的评价。

1.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促进了高校教学改革

本课题提出并实践“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而优化整个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构建一个有序、高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教学环境,改变传统的灌输式讲授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把教学过程从以教师为中心逐渐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把评价方式从面向结果逐渐转化为面向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在工作实践中的综合能力。

2.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本课题注重教学手段的创新,如采用案例教学、模拟实验教学、分组研讨教学、社会调研以及社会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鼓励个人的自主学习、小组的协作学习,还可拓展教学和学习的空间,通过电子邮件、Blog等方式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为开阔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领域、更新学习方式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将有效改善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更深层次整合,提高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高校拥有大量的优质教学资源,斥巨资建设的校园网也为师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网络资源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使教学在动态的变化中吐故纳新,能够突破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扩充教学信息量,使学科教学更具有前瞻性。

四、进一步的教研工作

事实上,网络不可能完全取代学校教师直接讲授的积极作用,网络只是新型教学环境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网络教学只是作为辅助教学方式的一种尝试,而不能成为学校教育的全部。教学实践应用中需要把网络辅助教学与其他多种教学模式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虽然我们的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实现了部分主要功能,以及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但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的一些实用功能和子系统还有待继续开发,网上测试子系统中支持的题型不够丰富、部分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功能、其它网上信息交流工具、学生教学监测与质控等功能还有待进一步扩充。网络辅助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不是单纯的教研问题,而是需要各方面的协同工作,转变观念和行政驱动是其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只有上下齐心合力,网络辅助教学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苏守宝,郁书好,刘仁金.网络教学支撑平台与协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应用[C].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06)215-219.

[2]沈培华,罗念龙,蒋东兴.高校网络教学的探讨与思考.http://zklz.blog.hexun.com/3093994d.html, 2008.10.15

[3]杨金来,张翼翔,丁荣涛.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学习行为监控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8(11)65-68.

[4]崔巍.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及发展思考[C].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05)211-214.

[5]郭亚红,尹秀珍,何卫军.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途径探索[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7(2)48-51.

作者:苏守宝 汪德如 王 宁 郁书好 程丛柱

网络教学环境设计管理论文 篇2:

混合式教学法在“食品质量与控制学”课程的应用及探讨

[摘 要] 文章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价以及应用情况分析等方面,阐述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在“食品质量与控制学”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从线上课程资源优化、线下课堂内容优化和混合式教学方法优化三个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改革的方向,为实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变革,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 食品质量与控制学;线上共享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

一、引言

“食品质量与控制学”是本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第六学期开设,32学时、2学分。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用性较强的专业课,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食品安全、食品卫生的概念以及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二是现行的食品质量控制及管理体系,如GMP、SSOP、HACCP、6S管理、ISO9000以及ISO22000等;三是各大质量管理及控制体系在食品中的具体应用,包括依据原料来源分类的肉制品、乳制品、水产品和饮料,以及因加工方式不同而分类的速冻食品、焙烤食品、罐头食品、油炸食品、膨化食品等。从课程内容不难看出,“食品质量与控制学”是本专业技术领域所要求知识最高层次,其技能是保证食品生产行为得以实现其价值的关键[1],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为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按照现代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设计管理系统,熟练掌握HACCP、SSOP、GMP、ISO9000、ISO22000等食品安全体系构建的基本技能。

“食品质量与控制学”课程强调实践对理论的需求,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往往参与度不够,教师成为课堂的主体[2,3]。基于“食品質量与控制学”的课程特色和教学目标不难发现,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必须改变教学模式,以满足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食品质量与控制学”的教学现状

食品的品质与安全与人类的生命和健康息息相关,因此,对食品的质量管理和控制的要求比对一般日常用品更严格。结合社会实际,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原则,将“食品质量与控制学”课程设置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核心课,共32理论学时。该课程在第六学期开设,先修课程有“食品安全学”“食品加工概论”“食品工厂设计与环境保护”等课程,在同一个学期开设的课程有“食品添加剂”等,这样的课程安排有利于学生搭建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

(一)优势

对于面向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食品质量与控制学”课程来说,配备了具有完备专业知识体系和教学能力的专业教学团队。主讲教师曾获校级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二等奖,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做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课下结合在智慧树平台上线的网络课程资源,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样的授课模式,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进来,完成相应理论学习的同时具备了一定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虽然每个学生完成的质量不尽相同,但起码都能够自愿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4]。

(二)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相对滞后,跟不上科技的发展。“食品质量与控制学”课程内容涉猎广泛,分为两部分:一是三大因素,即生物因素、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对食品质量及安全性的影响;二是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安全控制和质量管理[3]。科技发展速度加快,食品体系认证机制及相应标准不断变化更新,现有教材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如果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完全按照教材内容讲课,根本不可能满足课程实用性的要求。因此,任课教师必须把课程领域相关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纳入教学中来,不仅讲解课程的重点、难点,还要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将本领域的研究热点介绍给学生,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够了解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学科前沿。

2.教学方式单一,学习效果不理想。目前在“食品质量与控制学”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直接讲授法,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能够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学习基础和知识储备,但无法调动课堂气氛,不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习兴趣,容易出现“死气沉沉”的课堂。此外,食安专业大三学生每周课时量特别大,时间长、任务重,学生精神容易不集中,造成学习有效性低,互动交流少,不利于学生领会教师的课程教学理念,以及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体系和技能训练,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

3.实践程度不够,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欠缺。“食品质量与控制学”目前只有32学时的理论课,虽然在集中实践环节设有“食品加工及质量控制课程设计”,但是仅设两周,在整个食品质量控制方向的教育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技能训练和实践机会明显不足。对于高等院校,尤其是应用型大学的学生来说,其应用能力应相对较强,这也是步入社会后的优势所在。因此,教师需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并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加强食品安全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和探讨,启发学生对避免此类问题产生的途径的思考,尽可能从多角度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4]。

4.与社会实际结合不够紧密,能力目标达成不理想。“食品质量与控制学”教学中,很难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对于目前的社会环境来说,所呈现出来的食品卫生和食品安全问题种类繁杂。为了达到能力培养目标,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多引入社会实例,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知识感触,加深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推动整体课堂教学的有效发展,提高本课程能力目标达成度。

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在课程的应用

在教学实践中,将线上网络教学与线下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这就对教师的知识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时刻关注食品安全领域的最新进展,不断完善自身理论知识体系。“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安全控制及质量管理方面的内容,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理论,并对食品的生产控制、供应链管理以及未来食品可能会出现的安全性问题有一定的分析和应对能力。

(一)教学设计

基于“食品质量与控制学”课程知识点多、实用性强的特点,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选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1.针对课程第一章至第五章内容,即食品安全、食品卫生的概念、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以及食品质量控制及管理体系等知识点较多的章节,主要依据智慧树平台“食品质量与控制学”线上资源进行学习。学生通过视频学习、章节测试、课程问答的方式学习和掌握知识点,教师依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归纳出掌握比较薄弱的难点,在线下课堂教学时加以解析及答疑,攻克重难点。

2.针对课程第六章内容,即质量控制体系在各类食品中的具体运用等实用性较强的章节,通过线上视频学习等一系列线上教学手段,先让学生掌握相关的通用知识点,此外,每类食品具体应用都安排一节线下课堂教学,充分采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做到抽象理论直观化,枯燥内容生动化,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

1.线上课程资源方面,突出教学质量为王、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体的原则,实现开放共享、合作共赢。对“食品质量与控制学”智慧树课程的每一章节知识点都进行精心设计,录制视频时加以引导,突出重点和难点,力求将晦涩难懂的知识点以学生可以接受的语言进行讲述,每一章节课后题紧跟重点内容,考查掌握程度。在具体教学资源上包括每章节按照知识点准备的小视频、章节作业、期末考试、课程问答等,能够实现在线教与学、翻转课堂、自主学习、交流与研讨、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4]。

2.线下课堂教学方面,讲授时采取多种策略,以食品安全事例为切入点,增强学生对问题的关注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授构建食品质量控制体系的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提出解决方案。讲述过程中,侧重质量控制体系的具体应用,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通过体系认证的食品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实现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深刻理解,以此来推动学生知识基础的有效建立[5]。

3.建立线上微课自学与课堂授课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按照教学进度向学生发布线上视频学习任务,通过线上视频学习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及探索;采用智慧树平台的章节测试、课程问答功能,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进行评价,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线上自学课程中的重点、难点,采取线下课堂授课、小组讨论及翻转课堂的方法,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使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具备按照现代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设计管理系统,初步构建HACCP、SSOP、GMP、ISO9000、ISO22000等食品安全体系的能力。

(三)教学效果评价

以考核学生能力培养目标的达成为主要目的,以检查学生对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为重点内容,包括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平时考核评价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智慧树平台每章节作业测试和课程问答成绩,其中,每章节作业测试主要考核学生对各课程目标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二是线下课堂教学中的小组讨论与展示成绩,重点考查学生应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期末考核评价采用平台线上期末考试和线下闭卷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形式,题型包括名词解释、判断题、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综合题,考核内容覆盖所有课程目标。

(四)应用情况分析

“食品质量与控制学”已于2020年2月在智慧树平台上线,线上资源完善。在齐鲁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运行一个学期,此运行周期共有2017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75名学生选课。全部学生完成了33个线上课程视频资源的学习,八个章节的测试结果良好,大部分學生达到85分及以上,在课程问答专区发布29个问题,学生回答踊跃且正确率高,小组展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具体课程评价包括三大方面:(1)平台核算成绩,包括平时成绩、章节测试成绩、见面课成绩和期末测试成绩四部分;(2)教师调整成绩,包括课程问答成绩和小组展示成绩。本课程中实例较多,以常见食品为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某一食品开展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并以PPT讲解的形式向所有学生进行展示。按照平台成绩占比80%、课程问答和小组展示占比各10%,换算为百分制作为学生的线上成绩;(3)线下期末考试成绩。学生本门课程的成绩为线上成绩和线下期末考试成绩各占50%。

“食品质量与控制学”课程在2020年度春季学期运行良好,达到了预期目标。该课程已面向山东省课程联盟其他高校开放,并被评为山东省课程联盟2020年度春季学期优秀共享课程。

(五)教学模式改革成效

“食品质量与控制学”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食品质量与控制学”教学的实践性和互动性,提高了教学资源的系统化和多样化。通过智慧树平台线上视频教学、章节测试等环节与线下见面课堂讨论的有机结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性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重构了课程教学,实现了课程教学改革的同时,推动了学生的发展。

在之前的教学改革中,本课程已经将ISO22000和ISO9000内审员的内容结合到课程教学中,在课程结束时同时获得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内审员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的职业资格证书。2017年起增设了“食品加工与质量控制课程设计”这一集中实践环节,使学生在深度掌握食品质量控制与管理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两个方面的教学改革,真正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就业竞争力,培养出社会实用型人才[1]。

“食品质量与控制学”的两大教学改革,实现了学生能力的提升,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将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持续推行。

四、课程教学新模式的探讨

(一)线上课程资源优化

线上课程已经在智慧树平台上线,并面向山东省高校联盟开放,包括33个视频,7个章节测试,含有200道题目的期末测试题库。根据上一个教学运行周期的效果,增加每个视频的弹题数量,更新章节测试题,扩充期末测试题库,进一步完善该课程的线上资源。

(二)线下课堂教学内容优化

依据混合式教学模式,优化线下课堂教学内容,删除基本知识点的讲授,增加案例以及小组讨论、实例分析等,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进行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培养上。

(三)混合式教学方法优化

线上教学方面:(1)按时布置学习任务,通过登录平台查看学生学习进度,及时进行督促;

(2)通过查看章节测试成绩,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利用课程问答加大重难点的学习和考核;(3)梳理学生掌握较薄弱的环节,准备线下课堂教学。

线下教学方面:(1)有的放矢地讲解学生较难掌握的重难点;(2)以案例的方式讲解各大质量控制体系的具体运用,加大小组讨论的力度和频次,力求每个学生都能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五、结语

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前提[6],“食品质量与控制学”课程建设中首次探索智慧树线上教学与课堂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智慧树平台的上线为实现混合式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将教师的教学扩展到了不同空间中,实现了以“教师教为中心”转为以“学生学为中心”,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真正做到了将理论联系实际贯穿于从教学到考核的教学全过程。本文提出的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食品质量与控制学”教学改革实践经验,为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重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中心的教学生态,提供了参考借鑒。

参考文献

[1]吕蕾,何金兴.食品安全体系内审员与“食品质量控制学”有机结合模式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20(7):317-318.

[2]翟立公,郭元新,王俊颖,王丽.Seminar教学法在“食品质量管理与控制学”的应用研究[J].农产品加工,2017(8):86-88.

[3]于迪,孔繁磊,祁静,廖夏云,孙一铭,谢文佩.PBL-LBL教学法在食品品质控制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轻工科技,2019,35(5):183-186.

[4]刘芳.面向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卫生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15):22-24.

[5]卫敏,马卫宾,谢岩黎.以学为中心的“食品质量管理与控制”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2019(9):100-101转104.

[6]谢玮,刘庆庆.基于“知识点模块”与智慧教学的“食品化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以铜仁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20(55):90-92.

作者:吕蕾 何金兴

网络教学环境设计管理论文 篇3:

网络远程教育系统整合中接口程序的作用探讨

摘要:网络远程教育系统在网络远程教育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自身的封闭性特点,网络远程教育系统也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网络远程教育的发展。通过使用标准化设计的接口程序,将远程网络教育系统与学校各专业课程序教学系统相互连接,可以以较简捷的方式突破网络远程教育系统的这种局限性,为接受网络远程教育的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降低教学管理工作的复杂程度,减少对在不系统间重复提供教学资源的需求。

关键词:网络远程教育系统;接口程序;标准化

在网络远程教育教学过程中,网络远程教育系统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的网络远程教育系统大多力求具备各种功能,不需依赖教学管理平台或其他教学系统即可正常运行,这种自成系统的特点有着其固有的优势。但是,这也使其自身成为网络教学环境下的信息孤岛,教育机构、特别是高校为在校生教学所积累的各种教学资源,由于处于独立于网络远程教育系统之外,很难被网络远程教育系统所管理的学习者接触、使用、借鉴。要想突破这种限制,常用的方法往往是教师和管理人员将相关信息从一个系统复制到另一个系统。由于信息的数据量和复杂性,这种复制往往是有选择性的,同时也增加了相关人员的工作量。

本文力图探讨的接口程序解决方案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是:网络远程教育系统的管理人员或教师发布可以获取教学资源的教学系统地址,学习者使用其在网络远程教育系统的账号密码登录该教学系统,提供教学资源的教学系统向网络远程教育系统发出验证用户登录信息的请求,根据返回结果确定是否允许用户登录,登录成功的学习者在该系统获取需要的学习资源进行学习,管理员或教师根据需要在网络远程教育系统或教学系统获取用户在教学系统学习的情况作为评判学生学习情况的依据。

一、网络远程教育系统整合中的接口程序

接口程序是为在不同教学系统之间、教学系统不同子系统之间或教学系统与管理平台之间交换数据、进行相互控制而设计的程序。教学系统接口程序设计应注意以下四点:

1.信息数据与控制数据:当发送数据方是应接收数据方要求而提供数据时,所发送的数据为信息数据;当发送数据方主动要求接收数据方根据所发送数据进行数据或状态的改变时,所发送数据为控制数据。二者的主要区别并不在于接收数据方是否对数据或状态进行改变,而在于数据接收方是主动要求交换数据并根据返回的数据修改本地数据或状态还是被动地根据要求进行修改。

接口程序的某一功能,或者实现信息数据的交换,或者实现控制数据的交换。接口程序一般由实现多种功能的多个子程序组成,如果这多个子程序均为实现信息数据交换的子程序,则接口程序称为信息数据接口程序,如果均为实现控制数据交换的子程序,则接口程序称为控制数据接口程序。如果含有实现两种数据交换的子程序,则称为混合数据接口程序。

2.数据安全:由于接口程序运行在服务器端,数据交换发生在服务器之间,实现数据安全相对比较容易,但是,由于数据传输是通过网络进行的,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注意数据安全,谨防数据被不适当地公开、篡改,甚至影响系统安全。

程序设计中实现数据安全的方法可能主要包括:(1)限制访问者:通过限制访问者IP地址、要求提供安全证书等方式可以有效限制访问者;(2)过滤请求字符和数据字符,谨防其中包含系统攻击性内容;(3)增加验证信息:对于请求数据字符串和要发送的数据,计算出验证字符。接收方据此进行验证,可以明显增加进行会话劫持并篡改数据的难度;(4)加密数据;(5)将教学系统所在服务器集中于服务器区,可以缩小数据传输范围,避免数据在此范围外被截获,从而有效减少安全事件发生。需要说明的是,由接口程序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整个教学系统的安全性不会高于原教学系统的安全性,对原系统的安全管理和接口程序设计中的安全设计同样重要。

3.接口程序与管理功能:由于教学系统增加了接口程序,或者教学系统本身设计了接口程序,这就使得教学系统之间进行交互成为可能。如果各教学系统都与适当设计的教学平台之间相互进行信息数据交互和控制信息交互,这样就构成了分布式教学管理系统。在这种情况下:(1)各教学系统和管理系统既可安装于同一服务器上,也可安装于不同的服务器上;(2)管理者或使用者只需登录管理平台就可了解自己或所管理人员在各教学系统的使用情况,并应该能够直接进入具有权限的系统进行管理和学习而不需要再次登录;(3)对已经存在教学系统的修改最小,避免了有的教学管理系统要求将原系统内容导入新系统,或者要求使用一个账号登录原系统读取信息从而使原系统教学管理功能丧失现象的发生;(4)对于根据接口程序设计规范设计的系统,可以不再设计管理功能,而使用管理平台的管理功能进行管理,这样可以避免重复设计问题,减少程序设计的工作量;也可以设计管理功能,与接口程序进行对接,实现从系统自身和管理平台两方面都可能进行管理,这样则改变了程序设计方式,教学系统的管理功能和教学管理平台都通过与接口程序交互来实现自己的功能,同样不会明显增加程序设计工作量。

4.接口程序与数据结构:不需要了解对方的数据存储结构,这正是使用接口程序的优势。不同教学系统的类型相同或不同的数据库之间相互访问是可能的,即使位于不同服务器上,但由于数据库的设计和数据流程在各系统中并不相同,采取直接访问另一系统数据库的方式必然给系统程序的设计带来不可估量的工作量。而接口程序设计方式中,接口程序仅控制本系统的数据库,这可由该系统的设计者或者对该系统有较深了解的设计者来实施,因而相对较为容易实现。

二、网络远程教育系统整合中接口程序的标准化

网络远程教育系统要兼容多个教学系统,教学系统进入不同教育教学机构也要适应不同的网络远程教育系统,这就要求远程网络教育系统的接口程序与其他教学系统的接口程序都要按照相同的标准进行设计,而不能是一个教学系统面对一个网络远程教育系统时接口程序是一种设计,面对另一网络远程教育系统时又是另一种设计。

接口程序的标准化主要应该包括这样六个方面:

1.功能标准化:即网络远程教育系统或其他教学系统的接口程序应该包括哪些功能。常用的接口程序需要交互的数据可能包括:(1)用户登陆信息;(2)用户权限信息;(3)用户班级、教师信息或用户所管理班级、学生信息;(4)用户学习时间信息;(5)用户学习内容及其正确性信息;(6)用户作业信息;(7)用户讨论交流信息;等等。接口程序的功能应根据需要交换的数据进行规划、设计。

2.功能名称(或调用方式)及其参数标准化:接口程序的每种功能都要按照一定的标准设定一个固定的名称供与之进行整合的系统调用,调用该功能所需要的参数名称也要按同样的标准固定化。

3.对本系统支持哪些功能、不支持哪些功能通过标准化

的方法进行描述,这样可以避免与之进行整合的系统调用本系统不支持的功能。

4.数据标准化:接口程序调用其他系统的接口程序大多需要返回某种形式的数据,用以进行分析或在本系统进行某种设置。所返回的数据要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组织和排列才能被本系统的接口程序正确处理.因此,应实现接口程序功能返回数据的标准化。

三、网络远程教育系统整合中接口程序方案特点

1.困难性:设计相关系统的接口程序,实现网络远程教育系统与其他教学系统的整合,首先,要对哪些数据需要在网络远程教育系统与其他教学系统之间进行交换进行合理规划,以充分满足管理员、教师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活动、学习者进行学习、讨论等的需要,能够交换的数据过少则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反之则会明显增加程序设计的工作量;其次,如果由原系统的设计者根据数据交换规划和数据交换标准进行接口程序的设计,则相对容易实现,否则,就要对网络远程教育系统以及与之进行整合的其他教学系统都具有较深的了解,这或者要通过探究原系统程序事件处理的逻辑过程实现,或者通过深入原系统数据库表结构和布局来实现;再次,要具有设计与网络远程教育系统和与之整合的其他教学系统相兼容的程序的能力;最后,要对网络远程教育系统和与之进行整合的其他教学系统具有嵌入程序的能力。因此,要以接口程序实现网络远程教育与其他教学系统的整合,需要对交换的数据具有合理的规划并具有相当的程序设计能力。

2.一次性:是指接口程序设计的一次性而不是程序使用的一次性,一旦网络远程教育系统和教学系统两个方面的接口程序设计成功,教学资源的孤立性问题可以一次性地解决,在新的教学系统加入的情况下,只需设计该新教学系统的接口程序,并对网络远程教育系统进行适当设置即可。这与传统的每次增加用户信息、或者随着教学资源的增加,管理人员或教师就要进行信息复制工作的解决方法是不同的。

3.便利性:首先,对于管理人员,只需在网络远程教育系统内对学习者账号信息进行设置,避免了学生账号信息在多个系统设置的重复工作;其次,对于教师,既可只在自己熟悉的教学系统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管理,也可利用网络远程教育系统的功能进行教学和管理,避免了教学资源在多个系统的重复上传、移动;再次,对于学生,可以以自己在网络远程教育系统的账号密码登录多个教学系统进行学习,避免了使用多套账号密码可能造成的混乱,又可以充分接触到教学资源,广泛了解相同课程学习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自主地控制自己知识技能扩展的广度和深度。

参考文献:

[1]陈宏毅.资源型教学管理信息化模式的构建探讨[J].教学与管理,2007,(9):14-15

[2]郑丽娟.基于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大力发展继续教育事业[J].继续教育研究,2009,38(14):67-68.

[3]张立恒.成人教育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与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0,(13):126

[4]张齐力,昊琼.成人教育网络教学平台的问题与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1,(5):84—85

作者:赵明庆

上一篇:镇政协委员会工作总结下一篇:县委办保先教育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