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工作方案

2022-04-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份优秀的方案要对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详尽的安排,包括实施细节、步骤等,也许你已经写过不少方案,但你真的懂得方案撰写的精髓吗?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课题研究工作方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课题研究工作方案

党委调研课题工作方案

区委2011年第二调研课题工作方案

(修改稿)

一、调研主题

不断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能级,为集聚人气、满足群众需求和完善新城功能提供有力支撑。

二、调研背景

生活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上海“十二五”规划也指出:“坚持城市功能提升、市场需求引领和新技术应用带动,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

“十二五”是**转型发展、攻坚突破的关键时期,区委适时提出了“三大奋斗目标”。当前,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能级,有利于“优化提升**新城功能,着力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和辐射能级”,促进人口导入,推动新城建设出好形象;有利于“做大现代服务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快出成效;有利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近年来,随着全区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得到长足发展,可基本满足城乡居民日常生活的消费需求。但对比中心城区及周边地区的城市综合服务能级,对比**新城的城市定位和未来发展趋势,对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方面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我区的生活性服务业能级还存在一定差距,

1尤其是新城区域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还缺少能级、魅力和特色,未能体现**新城的集聚和辐射效应。

因此,围绕国家和市相关部署,结合**实际,如何加快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能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新城功能完善提升,从而助推“三大奋斗目标”早日实现,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三、调研内容

明确生活性服务业的内涵与外延,合理界定课题研究的新城区域范围,在此基础上,重点调研以下内容:

1、全区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聚焦新城区域,重点从当前群众的消费需求、未来新城辐射能级以及对比周边城市等方面进行调研分析,找准差距所在。

2、明确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能级的路径。对照不足,重点从规划布局、业态定位及重大项目等方面开展调研,明确新城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思路。

3、提出对策。拟从组织架构、政策突破及项目引领等方面提出保障措施。

四、时间节点

(一)筹备

1、3月30日:成立课题调研组,召开开题会,研究部署并启动课题工作。

2、4月2日:成立课题写作班子,并召开会议落实工作。

3、4月10日:拟定工作方案,提出工作建议,报领导审阅。

(二)调研

1、4月13-15日:召开专题座谈,分别听取街镇、相关委办局、区属公司及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2、4月20-22日:组织实地调研,考察学习周边地区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经验。

(三)撰写

1、4月18日:完成课题提纲,报领导阅

2、5月10日:形成报告初稿,并报有关领导

(四)完善

5月25日: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反复修改完善至定稿

(五)结题

5月30日:课题结题并报政研室汇总。

五、工作建议

1、生活性服务业涵盖范围广泛,涉及商贸服务、休闲娱乐(旅游)、社区服务、文教体卫等领域,建议区领导召集座谈,相关部门结合实际于4月22日前提出书面工作设想及建议。

2、**新城生活性服务业发展需要规划引领和项目支撑,建议规土局和新城公司于4月22日前提供相关工作材料。

第二篇: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工作方案

1.研究思路

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新形势下高校的实际情况,总结工作经验,采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注重实践,把拔尖创新人才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工作融入到大学生日常工作中来。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深入调研创新型大学生中核心价值观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系统的统计分析,借鉴国际先进的价值观塑造理论,对部分具备拔尖创新素质的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的塑造,根据学生的实际思想动态,不断进行阶段性考察,及时调整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建立一个符合当代优秀大学生实际的核心价值观塑造体系。

2. 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通过文献资料研究,了解国内外有关核心价值观塑造的有关文献,以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评价与实施的要求。

2.2调查访问法:对课题组、当地教育知名专家、教授、学者进行访问或书面调查,了解对构建综合实践活动有效评价策略的看法,并对本课题改革方案提出建设性意见。

2.3实践教学法:对综合实践活动有效评价策略进行实验,并及时总结经验。

2.4理论分析法:以基础教育课程理论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与方法,从整体上综合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适时与有效评价。

2.研究工作方案和进度计划

(1)准备阶段(2003年6月至2003年9月):

根据学校总课题的思路,进行必要的理论学习,确立子课题,并开展前期的准备工作。主要是:总结前一阶段指导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经验;学习有关文章;制定课题计划,填写申报表。

(2)行动阶段(2003年9月至2004年7月):

A 根据课程计划和课题计划,在高一(5)~(8)班的教学过程中,努力把研究性学习引入高一政治教学中,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B 根据教师指导和学生申报,在所教各班中各指导若干小组学生开展关于高一政治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

C 在教学和指导的整个过程中,始终注意收集多方面的资料,最终形成相关课题的比较丰富的研究素材和资源。

(3)总结阶段(2004年7月至2004年8月):

在此基础上,形成适合于高一政治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相关课题体系和整体研究框架,并完成相关论文、研究报告的撰写,全面总结。

2. 研究方法:1. 利用网络平台,对大学生存在的价值观问题进行全面调查。2. 对部分大学生进行个案研究。3.借鉴国内外企业先进的核心价值观塑造体系,建立符合高校实际的核心学习网络调查法。

2、个性调查法。

3、个案研究法。

4、实验研究法。创新之处信息技术对小学生心理的影响。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正确使用网络,增强调控能力,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

具有可操作性、满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

第三篇:《名师工作室对促进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研究方案

一、课题名称:名师工作室对促进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

二、课题基本单位

三、课题的提出

名师工作室是当前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各地区纷纷建立了名师工作室,引导名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制度化的组织方式,建立远程学习平台,组织团队攻关,跨校、跨区协作等,有效发挥了名师的领头雁作用,促进和带动了一大批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起到了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城乡教学工作健康发展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不断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多方联动、多措并举,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要把教育水平引向一个更高阶段。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县进修教研员工作重心下移,越来越关注农村薄弱学校的发展,提高薄弱校教育教学质量迫在眉睫。为提高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减轻基层学校的负担,统筹规划城乡区域校际联盟教研,使教研活动进行有机整合。同时,也为了使区域集体备课发挥更大效益,保持其连续性、完整性、推广性,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的同时,将在原来工作的基础上不断修订、填充相关内容和方式,经过完善,提出了新的问题并形成了的课题方案。积极尝试各种联合教研形式时,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多种力量介入的教研共同体进行专业引领,努力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有效途径。确定《城乡区域间校际联盟教研一体化操作策略研究》这项课题为新的研究方向,通过本课题研究有利于解决上述问题。

鉴于此,为了让名师工作室发挥最大的辐射作用,促进城乡区域间校际联盟教研,依托县进修修学校申报的省级重点课题《城乡区域间校际联盟教研一体化操作策略研究》,我确定了《名师工作室促进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这一子课题申请进行研究。

四、课题研究 的理论依据

1、《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要培养学生的这些素养和能力,必须从提高教师素质做起,从改革传统教学做起,而集体备课,正是体现教师合作意识和拓宽教师视野的有效途径。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指导,“城乡联手、整合资源、加强研究;发展教师、幸福学生、和谐校园”为宗旨,努力使全办各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达到取长补短,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实现各校办学共同提高为目标。校际联盟的模式,即,垂直式合作模式、水平式合作模式、混合式合作模式。学校之间在彼此信任、鼓励与支持的基础上.基于平等互惠的原则,实现资源共享、理念共享、文化共享、学习共享、经验与知识共享、成果共享等。

3、《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指出:加强教师培训者队伍建设。各地制定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教职工配备标准。加强兼职教师和培训团队建设,充分发挥高校专家、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的作用。建立动态调整的培训专家库。实施“培训者能力提升计划”,提高培训专业化水平。

4、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和改组”。既然是一种改造和改组,我们是不是更应该通过集体的努力去把个人的有用经验融合在一起,改造成更便于学生接受。

五、研究的目的意义

为了进一步提升安图县首批名师专业素养,建立我县中小学优秀教师间合作互动的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发挥我县高水平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使其成为我县优秀教师重要的发源地、优秀青年教师的集聚地和未来名师的孵化地,不断促进我县教育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六、概念界定: 1. 名师工作室:是以名教师为领衔人,以区域内同一学科名教师、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组成的一个集教研、科研、培训、学术活动为一体的社会教育资源共同体。他的组成员主要以区域内同一学科的名教师、骨干教师为主。

2. 城乡区域:按照就近原则把县域分为四区域,体现在城镇校与周边乡镇校际联盟,大乡镇校,与小乡镇校乃至村小校际联盟。

3.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研究

七、研究目标:

1.通过名师工作室这个新平台,有效提升工作室主持人及成员的专业水平。

2.探索教师工作室的建设,为加快促进本区域教师的专业成长开辟新的有效途径。

3、整合了区域的学科资源,构建网络信息平台,为区域内教师提供理论自修和学科教育教学资源。

八、研究内容:

让名师工作室成为促进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抓手。

1.利用名师工作室这个新平台,有效提升工作室主持人及成员的专业水平。

名师工作室开展教研、科研、培训带帮活动,能有效促进区域教师的专业发展。做好名师工作室教研、科研、培训带帮活动,构建城乡区域间校际联盟教研一体化操作策略,搭建教研平台,建立教研机制,给联盟教研注入新的活力,加大资源与经验共享,力求到达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名师工作室肩负着教研、科研、培训等特殊任务,同时他更是一种学习型的教师组织共同体,工作室成员与受培训骨干教师互相学习、共同研修是工作室的重要工作。除了自我学习之外,工作坊还共同承担课题研究、教师培训、学科教研、课程改革等较多教育教学实践工作。这些教科研和教学活动,有效促进了工作室主持人和成员的专业素养。

2.探索教师工作室的建设,为加快促进本区域教师的专业成长开辟新的有效途径。认真开展名师工作室的教科研活动,引领。充分挖掘教师们的教育教学潜能,有效地整合教育教学资源,为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促进学生、教师与学校共同发展。

3.名师工作室为区域学科教师提供了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区域内学科教师教育信息互通。整合了区域的学科资源,构建网络信息平台,为区域内教师提供理论自修和学科教育教学资源。工作室由区域名教师组成的学习共同体,名教师本身就是丰厚的学科教育教学资源,他们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这些资源库学科资料绝大部分源自一线教师和身边熟悉名师,它集中了区域内名师的优势资源和一线教师的学科智慧。这些资源通过工作室网站无偿为区域教师服务,一定会受广大教师的欢迎。

研究的方法、研究的步骤、预期研究成果

九、研究思路:实地调研→材料积累→分析研究→结论与措施

十、研究方法:

采用行动研究法。根据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收集材料,学习理论,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构建名师工作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提高实效性。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新经验,研究新问题。通过对我县名师工作室活动的现状、改进的分析与研究,结合学科新课程理念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开展实践研究,并在实施计划中不断改进研究工作,逐渐探索出最优化的操作策略,形成良性的研究体系。

十一、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两年,从2016年3月至2018年5月,本课题研究预定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三个阶段。

1.课题研究初探阶段(2016年12月~2017年3月) (1)制定研究方案,申报县级课题立项。

(2)召开课题组会议,修订、完善课题方案,做好开题论证,让课题组成员明确研究目标,

(3)课题组成员分工细化。为把课题做细、做实,拟定详尽的课题组成员分工,细化研究任务。 (4)制定阶段性研究计划。

(5)组织课题组教师查阅资料,进行相关学习。

2.全面研究、深入实施阶段(2017年3月~2018年3月) (1)召开课题会议,公布课题实施计划。

(2)课题负责人依据课题实施方案,制定本学期课题实施计划。 (3)名师工作坊配合小教部开展集体备课、送教下乡、城乡教师“一接一”教研活动,每至少一次。

(4)在“区域教研”中,坚持学科教学与课题研究紧密结合。利用区域资源优势,开展教学课题研究。各学科教研员做好实际调研,及时了解各学科课改动态和教师实际需求、各学科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共性和突出问题,确定每个学期的研究主题,每个区域教研活动依据研究主题,确定教研专题,保证每次活动带着问题去研究,增强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边实践,边总结,不断充实课题实施方案。

(6)开展各区域课题成果中期研讨活动,分享成果。在区域教研实践基础上,通过专题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形成研究成果,并在区域内进行新一轮验证调整,达到资源成果共享。 (7)开展课题成果展示教研活动。

(8)课题负责人、课题组成员积极撰写与本课题相关的经验论文或以学科为单位的论文,力争发表2篇以学术论文,至少有2篇以上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正规刊物上。

3.研究总结阶段(2018年3月~2018年8月)

整理资料,分析研究,完成课题成果的总结和提炼,形成研究报告,申请结题验收。

(1)课题负责人撰写经验论文,名师工作坊内的教师及时撰写教育教学随笔,教学反思。

(2)积极尝试各种联合教研形式,坚持实践总结,资源成果共享。边实践探索,边检验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归纳总结,最终探索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方法,积累丰富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

(3)课题组成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研究过程做归纳总结。 (4)整理研究资料,系统归纳。

①3—6月分阶段完成理论探讨和实践总结,以论文、教学案例、教学随笔、课堂设计等方式呈现阶段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每人至少上交一篇)

②6—7月,课题负责人以结题报告方式呈现 十

二、预期研究成果

研究报告和经验论文 十

三、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教科研工作,具有强烈的"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强师、科研惠生"的意识。学校有完善的教育科研制度,有完备的领导、教师组成的科研群体,并有完成国家、省、市"十一五"、"十二五"课题的成功经验。

2.本课题的核心成员中,有五位来自县直学校,两位来自乡镇学校。年龄最大的40周岁,最小的32周岁,都处于人生成就事业的黄金年龄。工作室成员都是所在学校的骨干教师,都担任小学数学教学教师,教学经验比较丰富,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比较强,教研能力也很强。有两位省科研骨干教师,一直从事小学教学工作,有多年丰富的从教经验,都有多篇论文发表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也有州骨干、县骨干教师,还有一位年轻教师,干劲十足,谦虚好学。

3.学校能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研究经费,。

以上三点,为本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我们一定会取得最后的成功。

《名师工作室对促进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课题组

第四篇:第十九期“百竹园”研究生学术论坛工作方案

赣南师范学院“百竹园”研究生学术论坛工作计划安排

1、第十九期“百竹园”研究生学术论坛工作方案:

“百竹园”是由学校研究生会学术部承办,继学校研究生学术年会之后,打造的又一个长效的、经常化的提升研究生学术素养的活动载体;开展此类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活跃学术氛围、开拓学术视野、激发科研热情。研究生会学术部将尽力使其成为品牌论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活动组织

主办:赣南师范学院研究生部 承办:赣南师范学院研究生会学术部 活动对象

赣南师范学院全体师生 活动时间、地点

时间:2014年4月24日 星期四 地点:逸夫楼(北) 210 活动点评小组

点评嘉宾:谢本亮教授、周建新教授、谢志勇老师 参与安排 主持人:胡剑君

报告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王东教授 报告主题:从方法的反思到研究典范的转移

——论台湾的社会科学的中国化运动

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1)主讲人筹备:

主讲人自行选好学术主体并制作好相应的幻灯片,在论坛活动开始三天之前将于主讲有关的报告上交承办方审核。主讲人自行邀请本专业方向导师或者是资深专家莅临本学术论坛。 (2)电话信息通知:

将每期活动的通知下发各教学学院,并组织各院系研究生干部给予信息上的通知,并在例会上做好相关事宜的说明。 (3)海报横幅:

会前一周,学术部应着手开始“百竹园”学术论坛的宣传工作。连同宣传部,采取传统模式宣传,在研究生集中活动区域张贴海报。例如:食堂、研究生宿舍楼等。 (4)活动前兄弟部门的帮助:

在活动一个小时之前,在学生或主席和部门部长带领下,对102教室进行装饰,并且将活动过程中需要的基础多媒体设备调试好,将水和调查表全部安放指定位置。

2、主讲人简介板块

简介

王东教授现为华东师大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史学理论及史学史教研室主任;华东师大客家研究中心主任兼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客家学、中国区域文化史。 (1)学术交流

多次赴香港中文大学、岭南大学、新加坡南洋大学、马亚西亚马来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等海外学术机构进行学术交流。 (2)学术成果

《客家学导论》、《民族精神的华章——史学与传统文化》、《社会结构与客家人教育》《那方山水那方人:客家源流新说》。在《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SocialSciencesinChina”、《史学理论研究》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译文、书评等百余篇。 (3)任职情况

文化部华夏文化促进会客家研究所特邀研究员 江西赣南师范学院客座教授 台湾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客座教授 台湾交通大学客家文化学院客座教授

赣南师范学院第十九期“百竹园”研究生学术论坛:

王东教授现为华东师大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史学理论及史学史教研室主任;华东师大客家研究中心主任兼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其研究方向为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客家学、中国区域文化史。在多年艰辛的学术道路中,王东教授不但在《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史学理论研究》、“Social Sciences in China”等国内外著名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译文、书评等百余篇,而且还多次赴香港中文大学、岭南大学、新加坡南洋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等海外学术机构进行学术交流。

论坛主题:从方法的反思到研究典范的转移

——论台湾的社会科学的中国化运动 活动时间、地点

时间:2014年4月24日(星期四) 19:00 地点:11教学楼(逸夫楼 北) 210室

主办:赣南师范学院研究生部

承办:赣南师范学院研究生会学术部

第五篇: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时代背景。

(一)课题研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早在党的十五大我党就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治国方略,九届人大在修改《宪法》时,将这一治国方略写进了新的《宪法》,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框架已基本形成,我国的法制建设因此而再上新台阶。然而,相对而言,我国的道德建设则比较软弱,例如近年来社会上震动全国的大案要案时有发生,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徇私枉法等腐败现象的产生不是因为不懂法,而是丧失道德。针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思考到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经验教训,先后四次讲到“以德治国”,由此推动形成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全党全社会共同做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关注青少年的德育问题成为社会的共识和以德治国的重要内容。

以德治国方略在教育领域的贯彻实施,对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就是要“以德治教”;对于各级各类学校来说,就是要“以德治校”;对于广大教师来说,就是要“以德育人”。总的来说,就是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这是贯彻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内在要求,学校德育工作也由此而赋予了历史的使命。

当前,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社会环境的日趋复杂、信息渠道的日益丰富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德育工作内涵的不断延伸,德育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等)和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青少年思想行为问题的多样化、特殊化、严重化等趋向),我们中小学的德育工作还很不适应,其表现为德育管理的相对落后,如形式上的枯燥单调、方法措施上的简单滞后、质量效果上的差强人意,学校德育工作深化改革势在必行。

(二)课题研究是对我校既有德育工作的反思与创新发展。

近年来,我校的办学质量蒸蒸日上,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创造历史新高,不可否认我校的德育工作在其中所起到的不可磨灭的保障和推动作用。当然,像我们这种类型的学校在德育工作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内外两方面多重因素的冲击与困扰,我校的德育工作还面临着重重困难,德育的实效性亟待提高。

1、我校德育工作自身所存在的问题。

包括:统筹安排不到位。其主要原因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缺乏前瞻性、通盘考虑不

足。其导致学校德育职能不清、方向不明,各自为阵,效率不高;计划落实相脱节。其主要原因是学校德育信息流通不畅,德育监管力度不够,德育各级工作者对困难的遇见性也不足,导致学校德育工作出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被动局面;对外交流成效低。其主要原因是学校德育管理者在重视程度与技术手段方面的欠缺,其导致学校外部环境优化与德育合力形成不足,影响了德育实效的提高。

2、外部环境给学校德育工作所带来的压力。

包括:社会不良媒体信息的猛烈冲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的步伐不可阻挡,网络技术在全社会的推广不可避免地使充满好奇心、但又不能完全明辨是非、自我控制的青少年拥有了轻易获得各种信息(包括不良信息)的手段,面对这样的诱惑,我们只能正确引导,不可能也不应该杜绝;各种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娱乐场所充满诱惑。功利主义是商品化社会的必然产物,我们的学生不可能生活在真空,面对这样的诱惑,还是需要我们的德育工作者去苦口婆心、循循善诱;家教误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学校规模的扩大必然导致学校成员家庭的多样化和复杂化,暴力倾向、溺爱、单亲、无人管教等等问题家庭所带来的问题加剧了学校德育的难度。我们不可能等到环境变好了在开展工作,只能通过我们的工作去改变环境,家教学校的培训工作必须有实质性的突破。

我校新时期德育工作就是要正视问题和困难,加以分析和解决,团结一致、提高认识、真抓实干,提高德育实效,为我校适应新年课程改革,实施优质教学战略,大幅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扫清障碍、奠定环境基础、给予坚强保障。

二、课题研究的思路。

(一)对德育概念的重新认识。

任何概念都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德育是指道德教育。学校德育作为一门综合实践性学科,其概念的是广义的,它要求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主体在实践活动中的互动,把一定社会的政治准则、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法纪规范和心理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内在素质,现代德育的内容应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五个要素,而它的实施则表现为学校德育管理,包括目标、决策、计划、组织、制度、指导、控制等元素或活动。

(二)对德育目标的重新定位。

德育工作改革关键在于改进德育管理,其前提是管理者德育思想观念的更新,其中德育目标的科学定位至关重要,它必须切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实际特点,在这方面,我国新的德育总体目标已给予了准确地阐述,即“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文明礼貌、

人际和谐的人;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人;不怕挫折、心理健康的人;辩证唯物、进取创新的人;热爱祖国、政治合格的人。”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开展教育教学工作都应遵循这个根本的宗旨。

(三)对德育实效性的重新思考。

德育的实效性,就是指德育工作要见到实际效果,也就是说要按照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通过扎实有效的德育工作,促进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全面提高。思考、探究德育的实效性问题,要把握好三个关系。一是长期效应与近期效应的关系,也就是说既要当前效应,更要长远效应,即几十年后乃至终身的效果,既要“形于外”,更要“成于心”。二是学校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之关系,既要充分认识社会环境影响的作用,更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能动作用,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社会环境,自觉适应社会环境,立志改造环境。三是德育总目标与分层次要求的关系,做到在总目标把握方向,分层次落实,逐步提高,达到二者的辩证统一。要注意避免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把德育的实效性理解为只看眼前效果,只求“立竿见影”,不管以后如何,这是德育工作上的短期行为,是一种片面的观点。另一种是把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德育常规管理看作是“实”,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虚”,从而忽视、削弱和淡化思想政治教育,这种观点是十分有害和非常危险的。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我校此项德育科研课题的研究范围涵盖学校德育的方方面面,在“坚持常规管理”和“探索以美育德特色突破”齐头并进的基础上,力求从整体上推进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进程,主要包括以下诸多方面的研究:

1、构建德育实效性的目标与评价体系。

2、影响学校德育实效性各因素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

3、学校德育组织管理与队伍培训的研究。

4、德育创新方法系列的实践研究,包括:德育专题教育系列、学科渗透系列和特色活动教育系列的开发。

5、学校、家庭、社会大环境德育有效实施的研究。

6、德育典型案例的收集、分析、研究与推广。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这需要加强研究人员的培训与指导,注重研究过程中的反馈与调控。同时,采取调查法、问卷法、模拟测试法、文献研究法等,对研究内容作好过程资料积累,作好效果分析。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与进程。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时间为2011年3月——7月,主要任务为:对我校德育工作现状的反思、课题领导组的分工组成、课题方案的修订、开题的筹备与实施、课题研究督导制度的构建、子课题建档、学生现有思想道德水平的调查、德育队伍开展课题研究的培训等。

第二阶段为实施阶段,时间为2011年9月——2011年12月,召开开题大会;全面探索适应学生发展特点、符合教规律、有实效、有推广价值的德育创新思路与方法,研究过程遵循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的原则。

第三阶段为总结阶段,时间为2012年3月——2012年7月,对调查研究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对研究结果进行评估、对研究过程效果进行总结,撰写结题报告、汇编成果论文、召开结题大会。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形成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同类型学校特点的德育新思路、新方法。

2、培养出一批德育骨干队伍。

3、形成较为完善的德育实效性目标管理与评价体系。

4、课题结题报告与子课题科研成果论文、德育工作案例集汇编。

5、构建较为完善的学校、社会、家庭德育网络。

6、开发出学校德育校本课程。

7、探索出结合新教材的学科教学德育渗透模式。

七、课题研究成员。

1、组长:单满文,学校德育校长;

2、领导组成员:学校团委、学生会负责人、级组长、部分骨干班主任。

3、课题研究成员:全体班主任及各学科教师。

大新寨中学

2011.3

第六篇:**区分局机关党支部主题教育调查研究工作方案

经开区公安分局机关党支部开展主题教育

调查研究工作方案

根据局党组《关于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施方案》部署要求和《经开区公安分局机关党支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施方案》,现就经开区公安分局机关党支部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制定如下方案。

一、调研目的

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活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区党工委管委会及局党委工作要求围绕解决开发区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围绕解决公安建设面临的紧迫问题,围绕实施构建和谐社会重点任务进行调研,真正把情况摸清楚,把症结分析透,研究提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办法措施,推动各项决策部署落实落地。

二、调研方式方法

坚持专题调研和随机调研、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相结合;真正深入一线,与基层党员干部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基层党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实地调研、调查问卷等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实招硬招。

三、调研课题内容

着眼查找自身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立足职能职责和当前正在做的事情,结合领导干部蹲点调研、业务分工、挂点支部等工作,推动党员民警深入基层一线,直接联系服务群众,转作风、强担当、抓落实。围绕解决本部门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围绕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紧迫问题,围绕解决影响和制约光泽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队伍建设、执法质量、社会面管控等问题进行调研,摸清实情、分析症结,研究提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办法措施。

四、工作要求

一是把调研贯彻始终。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从主题教育伊始就扎实开展调研,坚持将调查研究贯穿主题教育全过程,同时相对集中一段时间深入专题调研。结合调研讲好专题党课,紧贴党员群众思想实际,聚焦基层实际问题,防止空对空。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树立鲜明问题导向注重调研实效。聚焦公安局全局性、关键性、要害性的问题,着眼解决实际问题,沉下去了解民情、掌握实际,真正把情况摸清楚,把问题症结分析透,拿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提出具体可行的对策建议,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行动。

三是切实转变作风。调查研究要接地气,一竿子插到底,字握第一手资料:要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不增加基层负担,要统筹安排,不扎堆调研;要求真务实不走“经典路线”不搞“作秀式”“盆景式”调研和不解决实际问题的调研。

四是边调研边整改。对调研发现的问题,列出清单,研究制定整改措施,能改的立即改,时解决不了的盯住改、限期改,遂项整改到位,做到边调研边整改。

五是加强调研成果运用。要分析梳理源,情先形成有实际内容、有问题分析、有具体对策的调研报告。

上一篇:老师师德师风工作总结下一篇:口腔科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