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护理专业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本论文主题涵盖五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老年护理专业论文(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德国自1958年开设老年护理培训至今,已经逐步形成了一套多层次的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职业学校、应用科学大学、综合性大学和工业大学四种主要培养机构各有特色,相辅相成,互有交叉补充,各层次人才培养目标清晰,课程设置及考核方式合理,护理专业化程度较高。

第一篇:老年护理专业论文

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探析

摘 要:老龄化已成为我国人口发展的趋势,老年护理作为新兴产业之一,离不开护理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根据老年护理的特点,分析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现状,通过加强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改进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促进我国老年护理事业的建设。

关键词:老年护理;护理人员;老龄事业;老年护理人才

近年來,我国人口老龄化形态日益显著,老年人口结构比例也逐年增加,根据《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到全国总人口11.9%[1],比重较2017年有所增加。随着老龄人口比重的持续增大,老龄事业急需老年护理专业人才以解决更多老年人养老的问题。

一、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现状

2019年11月2日,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2019年学术大会上发布了《新时代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其中提出健康老龄化的概念。这也对今后养老服务产业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根据《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报告中指出,约七成老人患有慢性疾病[2]。为了促使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不仅对养老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对老年人的看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尤其现阶段,我国健康养老服务产业提出医养结合的理念,老年人养老不仅是一个养的过程,还伴随着医的环节。所以在今后的养老服务产业发展中,社区或者福利院老年人看护人员更加需要求具有掌握护理专业技能的人员。但是目前养老机构持证上岗的养老专业的护理人员总人数低于2万人,而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约4 000万人,按照国际标准每3名失能老人需要1名护理人员计算,护理人员不能少于1 300万[3]。面对巨大的人才缺口,我国高职院校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的只有173所,开设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的37所,总计年招生5 000人左右[4]。可以说,老年护理人才需求量巨大,但老年护理专业人才总量却很少。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不仅是一个人员短缺招聘的问题,而且更加需要高职机构通过加强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去提升老年人护理质量生活水平,而且还要满足健康老龄化的发展需要,促进我国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

二、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目前国内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在高职院校以课业培养为主。高职院校通过开展老年护理专业课程,按照培养方案学生通过在校期间修满学分即可取得毕业资格。但是在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下,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第一,师资力量不强,很多高职院校老年护理专业的教师并没有实践经验,教师们依照书目进行教学,学生们学习课程但缺乏实践操作。第二,课程设置缺乏实践环节。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为了今后学生走向就业岗位上能够学有所用,对健康养老事业的发展发挥作用,但是,很多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缺乏实践环节,学校与养老企事业单位并没有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实习岗位,造成学习和实践的脱节。第三,欠缺老年护理专业人才职业规划。在学校里,尤其是高职院校,很多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时较为年轻,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而且学生在教师身上看不到进入实践模式的影子,对自己走入工作岗位的状况也比较茫然,很容易在不知道他们的发展方向的情况下就转行了。这样高职院校老年护理专业的学生们虽然完成了老年护理专业课程的学习,但无法继续坚持完成其报考的老年护理事业的志愿。

三、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1.积极探索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模式。拓展师资队伍的结构,共同探讨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打造专兼结合的培训团队,全面提高专业师资团队的教学和培训水平[5]。鼓励老年护理专业教师“走出去”和“引进来”,鼓励老师积极研究探索老年护理专业知识和养老机构专业护理的标准,将课本知识和实践相结合。鼓励学校聘任养老机构的护理培训教师为学生任教,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

2.合理设置培养方案,合理规划课业学习。鼓励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增设实习环节与技能培训课程,给予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加深校企合作,给学生预留实习时间和空间,将实习环节作为院校毕业的必需条件,纳入学分管理。尤其对于寒暑假期间自行实习的学生,对其实习经历予以认可,一并纳入学校学分管理。

3.做好学生毕业时的职业规划。人才培养并非易事,老年护理专业人才面临着很大的缺口,人才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必须给予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发展空间。当前老年照护证书制度在很多试点单位予以试行,很多学生毕业以后通过考取老年照护证书走向不同护理等级岗位。应鼓励学校打通学历认证和证书认证渠道,类似于临床医学生毕业后考取执业医师资格和法律专业学生毕业后考取律师职业资格证书,作为走向工作岗位的准入条件,并随着年限的增加在职称上可以取得不断发展,由用人单位给予对应的待遇。

总之,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加快增长,我们不仅应注重老年护理专业人员的数量,还应注重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质量培养,以此不断满足老龄人口的医养需求,促进我国养老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国家统计局网站,2019-02-28.

[2] 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新闻发布会顺利召开[EB/OL].中国社会科学网,2018-12-12.

[3] 卢晓靖.医养结合背景下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研究[J].高教学刊,2018,(1):165-167.

[4] 李斌.老年照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进1+X证书制度试点[N].中国教育报,2019-05-28.

[5] 谢巧玉.老年照护1+X证书制度融入高职护理人才培养的途径研究[J].智库时代,2019,(12):237-238.

The Analysis of Talent Training of Geriatric Nursing

WANG Yu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bei North University,Zhangjiakou 075000,China)

Key words:geriatric nursing;nursing staff;elderly care;elderly nursing talent

收稿日期:2020-01-09

作者简介:王宇(1984-),女,河北遵化人,经济师,硕士研究生,从事医院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作者:王宇

第二篇:老年护理从业人员严重不足 职业教育需增老年非医疗护理专业

【摘要】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老年护理人才培训,特别是非医疗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教育迫在眉睫。目前我国養老最大的问题是老年护理行业对专业护理人员的需求存在巨大缺口。如何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尽快完善老年人非医疗护理从业人员的培养和职业教育体系,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老年护理人才,已成为社会颇为关注的话题。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 职业教育 ; 老年非医疗护理

据民政部2014年9月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已超过2个亿,占总人口的14.9%。这一比例已明显高于10%的联合国传统老龄化社会标准。预计,未来20年我国平均每年增1000万老年人,到2050年左右,老年人口将达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从“少年中国”到“银发中国”,我国仅用不到20年时间就走过西方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变老”之路。面对我国“未富先老”的这一人口老龄化严峻形势和来势迅猛的“银色浪潮”,如何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和照顾,逐步实现老年身体健康化、老年护理专业化、养老事业社会化,已成为关系我国社会稳定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特别是养老事业中老年护理人才的需求愈加旺盛,而养老护理从业人员又严重不足的这一突出供需矛盾,则成为老年护理发展的瓶颈。因此,加快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特别是非医疗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职业教育则迫在眉睫。

一、我国老年护理从业人员现状

随着城市家庭结构模式“四、二、一”倒金字塔形(即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赡养两对老人)的不断呈现,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削弱。“空巢家庭”日益增多,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受到强大冲击。根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的相关数据,我国失能老人有3750万人,这部分人需要专业的护理和照顾。如果按照老年人与护理员比例3:1推算,全国最少需要1000万名养老护理员。而在目前全国4万多个各类养老服务机构中,从业的养老护理人员仅约100万人,其中只有不足10万人拿到了养老护理职业资格证。老年护理工作量大,专业护理人员少,护理人员招聘难;大多数从业人员年龄偏高,学历偏低,缺乏专业教育背景,其知识和技能与快速发展的养老需求不相匹配;特别是现有的“四低护工”(学历和素质较低、正规化水平较低、薪酬待遇较低、社会地位较低),难以应付未来的“四高老人”(学历较高、精神文化层面护理需求较高、日常护理质量要求较高、因各种疑难疾病照料难度较高)。这些现状,严重制约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二、我国职业教育体制中老年护理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老年护理从业人员缺乏正规职业教育,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尚属空白。

在我国,老年护理学也是这二十年才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上世纪90年代卫生部对医学类院校护理专业的课程结构曾做了调整,增加了《老年护理学》课程。1998年,老年护理学课程才在华西医科大学等几所高等护理学院开设,2000年12月《老年护理学》本科教材才正式出版,且尚未在全国普及。目前虽然许多高等院校已调整增加了老年护理学课程,但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只能使学生粗浅的了解老年护理知识,缺乏系统掌握老年护理必须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可以说从中职、高职到本科各层次老年护理专业护士的培养和老年护工的培训还刚起步仍是一片空白。

(二)老年护理教育偏重医护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忽视非医疗护理人才的教育和培训。

我国几乎所有老年人护理专业都开设在医学院和护理院校中,且老年人护理专业所设置的科目大都关于医护方面,面对老年人非医疗护理则几乎未设置相关专业及课程。(从互联网上获悉,上海有3所高职院校从2015年开始新设老年护理专业,并计划于2015年开始招生。浙江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从2014年起率先在全省培养老年护理方向高职生)

另外,我国对护工上岗前的培训也不是学历教育。大多走形式走过场,主要依靠护工培训公司或招聘单位自主培训护工来持证上岗。培训时间短,培训科目大都是面向排泄、擦身、换尿布等最基础的身体及外在护理,忽视对老人人文、心理、康复、营养等方面的护理。而按照国外先进经验,医护和非医疗的护理教育和培训是完全独立的。日本、荷兰等国的非医疗护理则是正规职业教育,而且规定其教育、实习时间要达到1600小时以上,其教育学习科目系统全面。北欧一些国家则要求从事老年护理专业工作者均需先期接受护理专业正规教育,护理专业毕业后还要接受一年以上的老年护理专科实习训练。

三、借鉴国外老年护理经验,尽快增设和完善老年非医疗护理专业教育的建议和措施

(一)借鉴参考国外老年护理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及老龄化特点,尽快在中职、高职、高专等层面开设老年人非医疗护理专业。

第一步:可先在医学护理院校设有护理专业的高职高专或本科院校增设医疗护理(老年护理方向)新专业;并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设置本专科层次的老年护理专业;在目录中应明确“老年护理”专业,并划分到“医药卫生类”去。

第二步:在中职、高职高专范围层面内,开设老年人非医疗护理学历教育的新专业;并将老年人的医疗护理和非医疗护理两者都纳入国家认可的职业教育学历体系内;充分利用原有护理专业的办学条件及专业建设优势,开发适合国情的老年护理教育课程和教材;在现有养老机构中广泛设立非医疗护理见习、实地基地。

第三步:待时机成熟和条件具备后,在全国范围内单独设立专业院校;拉通老年护理专业从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的学习晋升通道;大力鼓励、支持具有国内外相关经验的人士利用社会力量办学或对非医疗护理职业教育及培训提供智力和资金支持,并将其纳入政府认可的再就业再培训体系。

(二)国家和各级政府要对开设老年护理专业的院校给予政策支持和鼓励,并提高老年护理工作者的薪酬待遇。

国家和各级政府要对办学优势突出、成效明显的院校给予大力扶持和奖励;对从业入职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的本科、高职高专、中职毕业生,政府财政要给予一次性奖金和补助;要仿效国家执业护士考试制度,对非医疗护理专业执业人员也开展(国家)资格考试,并设立与工资挂勾的相应职称体系,提高老年护理工作者的薪酬待遇,使他们能长期安心在养老服务机构中工作和服务。

(三)各类职业院校要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养老服务。

在满足自身教育教学需要的前提下,各类职业院校可采取无偿或优惠的办法,向社区老年人开放教育设施、活动场馆等校园资源;同时,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寒暑假、节假日投身对老年人的义务照护、陪护服务等志愿者服务。

(四)加强老年护理专业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

在老年护理专业教师欠缺的情况下,除加强老年护理专业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外,还要为退休的老年护理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到职业院校担任老年护理专兼职教师提供政策支持和劳动经费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张乃仁.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综述[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4

作者:魏茜

第三篇:德国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析

摘 要 德国自1958年开设老年护理培训至今,已经逐步形成了一套多层次的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职业学校、应用科学大学、综合性大学和工业大学四种主要培养机构各有特色,相辅相成,互有交叉补充,各层次人才培养目标清晰,课程设置及考核方式合理,护理专业化程度较高。德国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显著优势表现在三个方面:人才培养的职业定位明确;注重人才培养课程的融合;加强校企合作。

关键词 德国;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德国现有人口约8300万人,60 岁以上人口占比达28.14%,70岁以上人口占比达16.48%①。近300万老年人有护理需求,其中73.11%是居家护理,26.89%为机构护理;而德国目前仅有100余万老年护理员,73万名护理员在1360个养老机构工作,约35万名护理员在1.3万个社区服务中心工作[1]。

近年来,德国老年护理员供不应求的趋势越发明显,预计到2030年德国的老年护理员缺口将达到50万人[2]。为缓解这一严峻形势,德国联邦政府、院校、行业协会、教会和护理机构等多方联动,完善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标准,调整和改革护理专业培养模式,以保障老年护理服务行业的稳定发展。同时,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德国的护理保险制度对老年护理行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体现了德国法制健全、体制完备、互济共助的特点。

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到17.3%[3],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越发严峻,社会对老年护理人才需求也日渐凸显。近年来政府部门愈发重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陆续出台一系列相关法律与政策法规。在目前的探索阶段,我国护理教育的发展与德国等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亟需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以进一步完善老年护理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中国老年护理教育水平。鉴于此,本文系统介绍德国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的发展历程与培养体系,以期提出对我国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一、德国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历程

德国的护理教育历史悠久,大致可划分为医疗护理、老年护理和儿童护理教育三种类型。在老年护理教育发展的初期,老年护理和医疗护理一直密切相连。整体来看,德国老年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一)萌芽時期:20世纪初至60年代

随着德国医学事业的不断进步,对医疗护理也有越来越专业的要求。1906年,德国联邦参议院决议开设一年制的医疗护理培训[4]。此后,又不断将医疗护理专业的学制提至两年、三年。1908年,柏林一所社会女子学校(Soziale Frauenschule,后更名为爱丽丝·沙罗蒙应用科学大学)成立,该校被称为“所有福利学校(Wohlfahrtsschulen)的原型”,在社会工作(soziale Arbeit)、健康与护理学(Gesundheitswesen und Pflegewissenschaft)等专业有着很强的优势[5]。

1957年,德国颁布第一部《医疗护理法》(Gesetz über die Berufe in der Krankenpflege, Krankenpflegegesetz,KrPflG),引入“医疗护理员”(Krankenpfleger bzw. Krankenpflegerin)这一专业头衔,并对其职责和职业教育培训相关事宜等作出规定。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老年护理与医疗护理之间都没有严格的区分与界限[6]。

海德堡大学护理学校(Schwesternschule der Universit?t Heidelberg,USH)是德国第一所按照国际标准设计的护理学校[7]。1946年,洛克菲勒基金会就曾向时任海德堡大学校长卡尔·海因里希·鲍尔教授(Karl Heinrich Bauer)提议,提供资金支持海德堡大学建立一所护理示范学校[8]。1953年5月,USH正式成立并开始教学,作为一所“实验学校”开展医疗护理和公共卫生护理方向的基础培训,学制3年,教学计划包括1200学时的理论课程,但具体实施却只有200学时,学校更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紧密结合[9]。

20世纪50年代中期,德国计划将教学护士(Unterrichtsschwester)的继续教育培训设计成为USH的第二大支柱。然而,这一培训计划并没有完全实现,仅为医疗护士举办了几期培训班[10]。后来,USH紧跟《医疗护理法》的每次修订,不断在其开设的护理课程中融入创新元素,允许学生在海德堡大学修读课程,取得学分,逐步形成了3年制护理培训的雏形,可谓德国早期护理教育的领跑者[11]。后来,USH被纳入海德堡人类学医学学校(Heidelberger Schule der anthropologischen Medizin)[12]。

德国第一次老年护理培训于1958年在鲁尔区马尔市的一所护理学校出现[13],为期3年,包含600小时的理论指导和280小时的实践指导。该校由露滋·隆伯格(Luzie Romberg)创建,是德国历史上第一个老年护理培训机构[14]。在这一时期,老年护理被认为是一个“问题领域”[15]。

1962年,《联邦社会救助法》(Bundessozialhilfegesetz)在德国正式生效。该法案赋予公民获得最低生活救助的权利,为公民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提供了保障,并规定应为生活困难的老年人提供特别帮助[16]。随后,德意志公共与私人福利协会(Deutscher Verein für ?ffentliche und private Fürsorge)于1965年同意将老年护理作为一种“职业形象”(Berufsbild)[17]。

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Nordrhein-Westfalen)州政府1969年颁布了德国第一部联邦州层面上有关老年护理的教育和考试条例(Ausbildungs- und Prüfungsordnungen),规定在该州实施两年制的护理专业培训。这标志着面向全社会的老年护理专业性新型职业在德国正式诞生,其他联邦州也相继出台了不同的相关条例[18]。

(二)快速发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末

进入20世纪70年代,德国老年护理人才培养进入快速平稳的发展时期。1974年,德国老年护理职业协会(Deutscher Berufsverband für Altenpflege)成立,作为在老年护理领域国家认可的唯一一个独立机构,致力于服务老年人的利益、促进老年护理的专业培训及继续教育培训的开展、为老年护理员营造更好的工作条件等。

1980年,德意志公共与私人福利协会建议扩大老年护理的培训内容,并使之标准化[19]。1984年至1985年,各联邦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Kultusministerkonferenz)、劳工会议(Arbeitskonferenz)和社会事务部长会议(Sozialministerkonferenz)联合决议制定了一项框架协议,对老年护理培训的期限与内容的最低要求作出规定,但忽略了财政资助[20]。更进一步地,联邦政府开始审查是否有可能对此立法,引起积极反响。随后,各方专家合作起草了一份与《医疗护理法》结构相似的法案[21]。该草案初步涉及老年护理培训的入学要求、时长及报酬等细节,为将老年护理提升至与医疗护理同样的位置作出了努力[22]。修订后的《医疗护理法》于1985年颁布,该法对护理的任务、职业标准、教育训练、护士的职业资格、权利与义务等方面都做了具体规定,如护理学制3年,涵盖1600学时[23]。1988年,北威州首次开展3年制的护理专业培训,学生须在学校学习两年,在养老院和疗养院等护理机构实习一年[24]。

在这一阶段,老年护理员的超负荷工作导致护理服务的质量下降,引发各种护理丑闻。尽管面临困境,护理专业仍试图重新定位自己,从一个“助理职业”(Assistenzberuf)发展为一个专业且独立的健康类行业。1994年,联邦政府颁布《护理保险法》(Pflegeversicherungsgesetz),并于199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从此护理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独立分支而存在[25]。该法案为提高老年护理员的收入提供了法律保障[26]。

与此同时,德国开始尝试在高等教育领域建立护理专业,于20世纪90年代末在高等院校开设了第一批护理学专业,标志着护理专业最终走向学术化与专业化。1991年,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Hochschule Osnabrück)开设了两德统一后的第一个护理类专业[27],6年后,德国高校已设置40余个护理相关专业,这些专业各有侧重点[28]。同一时期,在国际上出现了对“护理”职业的诸多定义,包括1988年签署的《维也纳护理宣言》,在欧洲产生了重要影响[29]。同时,美国护理学家赫得嘉·佩皮劳(Hildegard Peplau)发表了护理学中人际关系的护理理论,首次提出了护理概念模型,并且第一次将“护理”描述为一个关系过程,对德国老年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产生了深远影响[30]。

(三)改革完善时期:21世纪初至今

为打造更加高质量和可持续的护理职业教育,德国联邦议院于2017年6月22日通过新的《护理职业改革法》(Pflegeberufereformgesetz),将先前在《老年护理法》和《医疗护理法》中对护理培训的单独规定进行汇总,合并到新的护理职业法中[31]。该法案将从2020年起取代2003年生效的《老年护理法》和2003年的新版《医疗护理法》。此后,护理职业教育将实现“统一”,即培训生不需要在职业培训开始时就选择医疗护理、儿童护理或老年护理专业方向,而是在接受两年护理“大类培训”加深了解以后再自行作决定[32]。

2018年10月,德国联邦政府颁布了修订后的“护理职业的培训和考试条例”(Pflegeberufe-Ausbildungs- und -Prüfungsverordnung)[33]。该条例规定,护理专业将不再向培训生收取学费,医院、老年疗养院和门诊服务等机构部门有义务在培训生实训期间支付适当的报酬,并明确了与此相关的具体细节[34]。自2020年1月1日起,该条例将分两个阶段生效,为在德国实施“通才型全科护理教育”(generalistische berufliche Ausbildung)创造了条件[35]。2019年8月1日,德國联邦职教所(Bundesinstitut für Berufsbildung)发布《护理职业教育框架教学计划及实践训练框架计划》(Rahmenlehr- und Rahmenausbildungspl?ne für neue Pflegeausbildung),为2020年1月起实施基于培养通才型全科护理人才的新型护理教育确立了统一的教学标准[36]。理论与实践教学框架教学计划针对护理学校教学,实践训练框架计划针对实施护理实践训练机构,分别为其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指南和参考[37]。这标志着德国在联邦层面为实施护理教育综合改革而创立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方面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

二、德国老年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

回顾德国护理教育的历史可以发现,德国的护理教育细致而全面,且已经形成覆盖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就老年护理专业人才而言,大致可将其分为老年护理教研人才和老年护理实践人才两大类,其中实践人才又依据其职务不同分为老年护理员(Altenpfleger)、老年护理助理员(Altenpflegehelfer)及老年护理机构行政管理人员(Verwaltungspersonal der Altenheimen);从护理场所来分主要有机构护理员和居家护理员两种。

老年护理人才培养主要通过职业教育(Pflegeausbildung)、高等教育(Pflegestudium)及继续教育(Weiterbildung/Fortbildung)等进行;培养机构主要是各类职业学校、应用科学大学、综合性大学和部分工业大学等,见表1。这四类机构互有交叉补充并开展合作,构成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目前,德国共有900余所职业学校和卫生学校提供护理教育;78所综合性大学、应用科学大学及职业学院开设护理专业,其中包括105个本科专业和44个硕士专业[38]。高等教育中通常分为护理科学、护理管理学和护理教育学3类[39]。本文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考核方式等角度切入,分析德国老年护理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职业学校的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

德国《职业教育法》(Berufsbildungsgesetz)规定,职业教育有职业准备教育(Berufsausbildungsvorbereitung)、职业初级教育(Berufsausbildung)、职业进修教育(Berufliche Fortbildung)和职业改行教育(Berufliche Umschulung)4种形式[40]。前两者属于职前职业教育,后两者为入职后的职业教育。参加职业学校护理培训的前提条件(满足其一即可)是获得中学毕业证书、相关工作经验2年以上,拥有在相关领域(老年护理或医疗护理)的国家结业证书,拥有社会工作者资格证书[41]。

1.培养目标

职业学校老年护理培训旨在使培训生掌握从事护理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包括对老年人的咨询、陪伴和照护等,对老年人实施整体护理,能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养老、社区卫生机构从事护理、预防保健、康复及照护等工作,培训期限为3年。培训生毕业时获得由国家承认的从事护理行业的职业资格,方可进入护理机构或医院承担老年护理相关工作[42]。职业学校主要培养的是老年护理员和老年护理助理员。

2.课程设置

一般来说,职业学校护理培训课程分为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其中,理论课程涵盖2100学时,培训生在以下领域学习相关知识:健康与护理、健康学、医学和人文科学等,见表2[43]。实践部分包括住院护理和门诊护理,总学时共计2500学时[44],培训生必须在至少以下四类机构之一进行实践:精神科诊所或精神病科、老年康复机构、老年诊所或医院的老年病科及公共老年护理机构。

联邦政府规定了老年护理培训的四大学习领域:一是老年护理的任务和概念;二是帮助老年人制定合理的生活方式;三是老年护理工作的法律与制度框架;四是老年护理作为职业[45]。在职业学校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学习内容和能力相辅相成,超过一半的培训内容和能力培养是以实践为导向的,通过实践课或在医疗护理和老年护理机构中的见习完成。

3.考核方式

护理培训的考试大纲由国家考试委员会统一制订,结业考试通常分笔试、口试、实践考试3个环节[46]。在进行结业考试之前,学生会先得到一个初评分数,该分数旨在对四大学习领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4个部分各占25%[47]。考试委员会(das vorsitzende Mitglied)的主委有权亲自主持考试,至少由两名专业主考人员参加考试并对考生成绩进行评定[48]。其中,实践评分主要考察学生与老年人的交流能力、专业能力和应变能力等,包括撰写护理计划书和实施护理②,考试委员会的主委根据主考人员的打分和初评分数给出最终成绩[49]。如果考生其中某一项考试不及格,允许有补考机会;若补考仍不及格,则失去继续学习的机会。通过结业考试者由学校颁发欧盟承认的毕业证书和护理职业许可证。

此外,德国的卫生学校(Schule des Gesundheitswesens)也設有非学术性护理专业,如医疗护理、老年护理和儿童护理等。一般来说,此类学校在组织和空间上归属于特定的医疗机构,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培训也均在医疗机构中进行,达到要求毕业时可以获得国家资格认证证书[50]。

(二)应用科学大学的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德语Fachhochschule,英语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机构。根据最新统计资料,德国有36所应用科学大学开设护理本科专业,12所院校开设护理硕士专业,主要方向为护理管理与护理教育[51]。就老年护理专业而言,一般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相对灵活的培养模式[52]。柏林爱丽丝·沙罗蒙应用科学大学(Alice Salomon Hochschule Berlin,ASH)是德国一所历史悠久且以医护专业、社会工作为办学特色的学校,目前已经在护理领域建立一套独特的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以ASH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考核方式为例,可以看出应用科学大学的护理人才培养特色。

1.培养目标

老年护理管理专业,本科学制通常为3~3.5年,硕士3年。目标是培养学生获得扎实的护理知识,养成跨学科能力,同时具备反思能力,遵守职业伦理道德,执行和评估护理任务,面对不同任务的复杂性适当应用所学的护理知识与技能。护理教育专业本科学制通常为3年,硕士为2~3年,培养目标是为职业学校、专科学校及卫生学校等培养护理师资。应用科学大学本科生毕业后可以从事老年护理员、老年护理机构行政管理人员和职业学校教职人员等工作,也可以进入研究生阶段继续深造。学生毕业时可获得国家认可的护理资格证书、文科或理科学位。

2.课程设置

ASH的健康与护理管理专业本科学制3年,其人才培养手册中包含23个课程模块,学生需修读180个学分,见表3[53]。

此外,学生还可选修案例管理、冲突管理、供应理念与企业组建及学校开设的其他课程(如老年学和心理学等),所有课程均依据培养目标而设置。与职业学校的护理课程相比,应用科学大学在本科教学中侧重培养学生护理实践能力的同时,也重视学生反思能力与职业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培养,此外,还要求学生掌握德语以外的专业英语语言能力。

ASH的护理硕士专业分健康事业管理(Management im Gesundheitswesen)与健康事业质量发展(Qualit?tsentwicklung im Gesundheitswesen)两个方向,学制2~3.5年(全日制或非全日制),所有课程涵盖13个模块,如医疗行业企业领导、医疗卫生评价与质量管理、研究性学习设计、国际比较的卫生政策、护理与康复的经济政治框架等,学生共需修读120学分,其中硕士论文占20学分[54]。

3.考核方式

常见的考核方式是笔试、课程论文、口试、口头报告、实习报告、其他形式的考试及学位论文等,各校的考试条例对此有详细规定[55]。本科生在完成每个模版的学习后还需参加一门模块测试,考试的主考人员通常为授课教师。实习考核分小组进行,主要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护理专业技能[56]。如果考生其中某一门考试不及格,允许在教师公布考试结果后的两个月内申请补考机会;考生有两次补考机会,若第二次补考(由两位老师主考)仍不及格,则无法进入毕业论文环节;毕业论文仅有一次补考机会。修满学分且通过论文答辩者毕业时获得国家认可的资格证书与学位证书[57]。

相比之下,研究生的考核更为严格。ASH学术委员会规定,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重点考察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能力,论文篇幅应在80页左右(60~100页),如相差过大,需要与论文评审达成一致意见才可通过[58]。

(三)综合性大学的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

与职业学校和应用科学大学相比,德国开设老年护理专业的综合性大学数量较少,但其人才培养特色突出:更具研究性和学术性、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德国现有9所综合性大学开设护理本科专业,5所开设护理硕士专业,主要有护理科学和护理教育学方向[59]。目前,仅有马丁·路德大学(Martin-Luther-Universit?t Halle-Wittenberg)和维滕/赫尔德克大学(Universit?t Witten/Herdecke)具有护理学博士学位授予权。

1.培养目标

综观这些综合性大学发现,护理本科专业学制一般为3.5~4年,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能够以一种对社会负责、面向未来和科学的方式思考与工作,注重培养跨学科(如心理学/心理治疗、人类学、老年学和牙科医学等)的工作方式,独立完成卫生、社会保健系统内复杂护理任务的能力,硕士学制2~3年,除跨学科能力外,要求学生具备国际视野,毕业时获理科学位及国家认可的护理资格证书,主要从事学术层面的护理教学和研究工作;而护理专业博士应培养其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使其有资格从事博士后或高校教职工作。

2.课程设置

马丁·路德大学设有本硕博护理专业,由医学院与循证护理中心和大学校医院合作办学,所开课程涵盖护理与健康科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法学、英语、工商管理学和生态学等[60]。其人才培养手册明确指出,护理专业课程应注重跨学科设置,理论与实践并行。

(1)本科课程设置

本科学制4年,为循证护理(Evidenzbasierte Pflege)方向,学生共需修读180学分,见表4,主要包括三部分:课程模块学习(160学分)、关键资格证书(ASQ,10学分)和毕业论文(10学分),其中包含3次专业实践,将大学学习与专业资格结合起来[61]。

(2)硕士课程设置

硕士学制2年,需要修读120学分[62],见表5。与应用科学大学相比,综合性大学的护理硕士专业均为全日制培养模式。可以看出,其硕士课程设置清晰指向护理管理或护理教学,护理研究与理论所占比重较大,实践部分相对较少,且以研究性导向的实践为主[63]。

(3)博士课程设置

博士专业名称为“以参与为目标的护理与治疗”(Partizipation als Ziel von Pflege und Therapie),学制3年,需要修读180学分[64]。所有课程被分为五个模块[65],分别是:

模块A:研究方法研讨会(每周4课时,15 学分)

模块B:理论学术座谈会(每周4课时,10 学分)

模块C:博士学术讨论会(每周8课时,20 学分)

模块D:跨学科专业模块/护理科学的关键问题(每周2课时,5学分)

模块E:关键能力(每周5课时,10学分)

3.考核方式

马丁·路德大学医学院的考核方式通常是笔试、上机考试、课程论文、口试、口头报告、实习报告、其他形式的考试及学位论文等。本科生和研究生需参加课程考试及模块测试,并完成相应实习与毕业论文[66]。除完成博士论文外,博士研究生还需要参加和通过公开答辩[67]。

此外,一些综合性大学成立了专门的护理科学研究所,例如,比勒费尔德大学(Universit?t Bielefeld)于1995年成立护理科学研究所(Institut für Pflegewissenschaft),隶属于健康科学学院(Fakult?t für Gesundheitswissenschaften),目的是促进该大学护理科学研究的扩展。该研究所是比勒费尔德大学的附属机构,可获得北威州劳动、卫生与社会事务部和护理科学促进会提供的资金支持[68]。

(四)工业大学的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

除以上三类主要教育机构外,德国还有两所工业大学——德累斯顿工业大学(Technische Universit?t Dresden)和慕尼黑工业大学(Technische Universit?t München)下设健康与护理专业,其特色是以护理教学为导向的本科与硕士专业。

1.培养目标

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健康与护理专业隶属于教育学院(Die TUM School of Education)和体育健康学院(Sport- und Gesundheitsfakult?t),本科学制3年,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医学、生物和化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概念和方法与护理管理、道德和卫生保健沟通的基本知识及实证研究,并将之应用于健康和护理问题[69];硕士学制2年,硕士课程通过学科教学法和来自学科领域的其他内容深化学生的护理知识与能力。学生完成本科学习后没有资格进入教师行业,但可进入硕士阶段学习,获得硕士学位、完成48周的实习是进入教学预备培训的先决条件。完成预备培训后可在职业学校、特殊学校、技術学院和职业高中等任教[70]。总体来说,工业大学的护理专业旨在为职业学校培养未来的护理师资力量,学生毕业时获教育学学位。

2.课程设置

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健康与护理专业本科课程由专业领域(Berufliche Fachrichtung,116 学分)、社会科学(Sozialwissenschaften,28学分)和科目(Unterrichtsfach,36学分)3个部分组成,共需修读180学分。其中,在专业领域开设护理科学、生物力学基础和病理学等相关课程[71]。硕士学习也主要包括这三部分及硕士论文。

3.考核方式

慕尼黑工业大学本科生及硕士生考试条例规定,主要考核方式是笔试、口试、实验、报告、画图考试、课程论文、小组工作、口头报告、其他形式的考试及学位论文等。学生完成每个模版的学习后还需参加一门模块测试,测试成绩不得高于4分,且每学期必须在期末拿到30学分,如果达不到要求则会收到院系警告[72]。如果学生考试不及格,有一次补考机会;如果毕业论文成绩不合格(≤4分)则需更换题目。此外,还设有附加考试。

三、总结

德国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显著特征是多种类、多层次,职业教育、应用科学大学、综合性大学和工业大学为老年护理培养研究型人才、实践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及师资力量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 不仅被誉为20世纪二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 而且也成为2008年经济危机后德国经济稳步增长的坚实平台[73]。在职业教育中,德国老年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双元制”特色,即培养模式为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执教,理论教学和实践培训分工明确,二者的培训紧密结合、协调发展,甚至超过一半的课程是由企业完成的,因此格外凸显出以实用为本位的特征,主要向社会输送老年护理员及老年护理助理员这两类实践型或技能型人才。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从创建起, 就旨在改革“洪堡传统”模式, 强调为学生就业作准备,课程偏重应用技术和实践能力的培养[74]。目前,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已经形成以护理管理为专业重点方向的鲜明特色,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形成特定的教學理念和专业设置,提供学士和硕士层次的护理教育;同时依托企业优化专业设置,其主要任务是向社会培养和输送应用型老年护理行政管理人才。作为德国高等教育体制中的第二大类高等教育机构,应用科学大学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的[75],即在掌握科学知识与方法的基础上能够胜任护理工作岗位要求的专业人才。

相比之下,综合性大学的护理教育理念则更侧重学术研究。作为高等教育中唯一具备培养学术后备人才资格的机构,综合大学护理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更偏重护理科研,即定位于培养能够从事科学研究及其他科学性职业的护理人才[76]。尽管综合性大学的有些护理专业注重实践性教学,但总体来说理论性教学占比较高,这一点与其他培养机构形成鲜明区别。在工业大学开设护理师范方向,保障了护理教育师资的供给。综合性大学和工业大学在护理学科设置上既有交叉也有区别,二者均有护理教育为导向的专业设置,但后者更注重为职业学校、特殊学校、技术学院和职业高中等输送护理师资人才[77]。四种主要培养机构各有特色、定位合理、相辅相成,互有交叉补充,护理专业化程度较高。

德国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有三方面显著优势:一是人才培养的职业定位明确。不同层次老年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及核心能力都有着较为清晰的定位,始终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各项工作,不追求规模,不盲目跟风,也没有求大求全。二是注重人才培养课程的融合。德国老年护理人才培养课程以强化实践技能操作为重点,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结合,在强调操作本身的同时,更注重人文关怀、伦理道德与实际技能的融合。三是加强校企合作。企业是德国职业教育中进行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承担学生实践期间的主体责任和经费,通过校企合作,学生的技能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提高,其职业能力与岗位的匹配度较高。

综上可见,从机构设置、课程设置、师资培训、护理管理与服务及专业技术水平等方面来看,我国在护理教育方面与德国仍存在一定差距。应在此领域继续寻求与德国的合作,借助德国护理教育先进经验,完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开发适合我国养老服务产业国情的课程与教材,培养专业素质过硬、服务我国老年事业的高质量护理人才,提升我国老年护理教育水平。

参 考 文 献

[1]Die Zeit. Wie viele Pfleger braucht das Land?[EB/OL].(2017-04-18)[2019-09-20].https://www.zeit.de/wirtschaft/2017-04/pflegekraefte-mangel-zuverlaessliche-zahlen-studien.

[2]Bertelsmann Stiftung. Pflegereport 2030: Die Versorgungslücke in der Pflege w?chst[EB/OL].[2019-10-20].https://www.bertelsmann-stiftung.de/de/unsere-projekte/abgeschlossene-projekte/pflege-vor-ort/projektthemen/pflegereport-203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17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9-10-11].http://www.mca.gov.cn/article/sj/tjgb/2017/201708021607.pdf.

[4]Geschichte der Henriettenstiftung: Krankenpflegeausbildung ab 1900[EB/OL].[2019-09-20].https://www.diakovere.de/unternehmen-und-mehr/die-traeger/traeger/diakovere-stiftung-vorm-henriettenstift/geschichte/krankenpflegeausbildung-ab-1900/.

[5]Sabine Hering. Immer an der Spitze? Alice Salomon im Spektrum ihrer Erfolge und Widersprüche. In: Beate Kortendiek[M].Opladen: Lebenswerke, 2005:16.

[6]Stiftung Berckholtz. Die Geschichte der Altenpflege [EB/OL].[2019-09-20].http://blog.berckholtz-ka.de/?p=147.

[7]Die Geschichte der Schwesternschule an der Universit?t Heidelberg [EB/OL].(2013-05-07)[2019-09-20].https://www.uni-heidelberg.de/presse/news2013/pm20130507_schwesternschule.html.

[8][9][12]Christine Auer. 60 Jahre Geschichte der Schwesternschule der Universit?t Heidelberg[EB/OL].[2019-09-20]. https://www.uni-heidelberg.de/md/dwi/aktuelles/beitrag_dwi-homepage_auer_s-r-1.pdf.

[10]Judith Clift. Was bringt Pflegewissenschaft für das leitende Pflegepersonal?[M].Heidelberg: Eigenverlag Schwesternschule der Universit?t Heidelberg, 1990:33.

[11]Olga von Lersner, Hans Opitz: Das Interesse in-und ausl?ndischer Institutionen an der Schwesternschule der Universit?t Heidelberg[M]. Stuttgart:Georg Thieme Verlag, 1954:203.

[13]Ulrike Br?g-Kurzemann, Hannes Siebe, Bernhard Weh. Lehrbuch Altenpflege, Grundpflege, Behandlungspflege[M].Hannover: Vincentz Network, 2000:16.

[14]AWO. Luzie Romberg-Wegbereiterin der modernen Pflegeausbildung[EB/OL].[2019-10-11].https://www.awo-100-geschichten.de/luzie-romberg-wegbereiterin-der-modernen-pflegeausbildung.

[15]Lars Steinhagen. Qualit?t in der station?ren Altenpflege: Wie effizient ist die Qualit?tssicherung durch Heimaufsicht und Mdk?[M].Hamburg: Diplomica Verlag, 2013:36.

[16]Bundesgesetzblatt. Bundessozialhilfegesetz[EB/OL].(1961-07-05)[2019-10-11].https://www.bgbl.de/xaver/bgbl/start.xav?start=//*%5B@attr_id=%27bgbl161s0815.pdf%27%5D.

[17]Deutscher Verein für ?ffentliche und private Fürsorge. Empfehlungen des Deutschen Vereins zur Fachkr?ftegewinnung in der Altenpflege [EB/OL].(2012-03-14)[2019-09-20].https://www.deutscher-verein.de/de/uploads/empfehlungen-stellungnahmen/2012/dv-38-11-fachkraeftegewinnung.pdf.

[18]Mehr als gute Pflege: Altenpflege! Der DBVA[EB/OL]. (2012-03-14) [2019-09-20].http://www.dbva.de/derdbva.html.

[19][20][21][22][23]Ruth Mamerow. Praxisanleitung in der Pflege[M]. Heidelberg: Springer-Verlag Berlin,2018:49.49.50.51.52.

[24]NRW. Geltende Gesetze und Verordnungen (SGV. NRW)[EB/OL].(2016-03-14)[2019-09-20].https://recht.nrw.de/lmi/owa/br_text_anzeigen?v_id=10000000000000000468.

[25]BMFSFJ. Pflegeversicherungsgesetz[EB/OL].(2018-01-24)[2019-10-20].https://www.bmfsfj.de/bmfsfj/themen/aeltere-menschen/hilfe-und-pflege/pflegeversicherungsgesetz/108924?view=DEFAULT.

[26]Gesetz zur sozialen Absicherung des Risikos der Pflegebedürftigkeit (Pflege-Versicherungsgesetz-PflegeVG) [EB/OL].(1994-05-26)[2019-10-20].https://www.gesetze-im-internet.de/pflegevg/BJNR101409994.html.

[27]Reinhard L. Ethik in der Pflege. Ein Lehrbuch für die Aus, Fort und Weiterbildung[J]. Pflege,2004,17(6):416.

[28]Bartholomeyczik S. Zur Entwicklung der Pflegewissenschaft in Deutschland[J]. Pflege,1999,12(3):158-162.

[29]Wiener Erkl?rung über das Pflegewesen im Rahmen der europ?ischen Strategie ?Gesundheit für alle“, 1988[EB/OL].[2019-09-29].http://www.euro.who.int/__data/assets/pdf_file/0020/114932/E93950G.pdf?ua=1.

[30]Gedunheit Nord Klinikverbund Bremen. Therapeutische Grundlagen[EB/OL].(2013-05-07)[2019-09-29].https://www.gesundheitnord.de/krankenhaeuserundzentren/kbn/klinikum-bremen-nord/psychiatrisches-behandlungszentrum/therapeutische-grundlagen/pflegemodell-nach-hildegard-peplau.html.

[31][32]Bundesgesetzblatt. Gesetz zur Reform der Pflegeberufe (Pflegeberufe-reformgesetz-PflBRefG) [EB/OL].(2017-07-17)[2019-09-20]. https://www.bgbl.de/xaver/bgbl/start.xav?start=%2F%2F*%5B%40attr_id%3D%27bgbl117s2581.pdf%27%5D#__bgbl__%2F%2F*%5B%40attr_id%3D%27bgbl117s2581.pdf%27%5D__1569054401806.

[33][34]Bundesgesetzblatt. Ausbildungs-und Prüfungsverordnung für die Pflegeberufe/Pflegeberufe-Ausbildungs-und–Prüfungsverordnung [EB/OL]. (2018-10-10) [2019-09-20]. https://www.bgbl.de/xaver/bgbl/start.xav?startbk=Bundesanzeiger_BGBl&jumpTo=bgbl118s1572.pdf#__bgbl__%2F%2F*%5B%40attr_id%3D%27bgbl118s1572.pdf%27%5D__1569052916612.

[35]Bundesministerium für Gesundheit. Fragen und Antworten zum Pflegeberufegesetze[EB/OL].[2019-09-20].https://www.bundesgesundheitsministerium.de/pflegeberufegesetz/faq-pflegeberufegesetz.html.

[36][37]Rahmenlehr-und Rahmenausbildungspl?ne für neue Pflegeausbildung ver?ffentlicht. Pressemitteilung des Bundesministeriums für Gesundheit vom 1. August 2019[EB/OL].[2019-09-28]. https://www.bundesgesundheitsministerium.de/presse/pressemitteilungen/2019/3-quartal/lehrplaenepflegeausbildung.html.

[38][39][59]Pflegestudium.de: Pflege-Studieng?nge in Deutschland 2016. Aktuelle Daten und Statistiken[EB/OL].[2019-10-12].https://www.pflegestudium.de/report-pflegestudiengaenge-in-deutschland-2016/.

[40][41]Berufsbildungsgesetz vom 23. M?rz 2005[EB/OL].(2005-05-23)[2019-09-20].https://www.gesetze-im-internet.de/bbig_2005/BBiG.pdf, S. 5、5-6.

[42]Gesetz über die Berufe in der Altenpflege (Altenpflegegesetz-AltPflG) [EB/OL].(2000-11-17)[2019-09-20].https://www.gesetze-im-internet.de/altpflg/AltPflG.pdf.

[43][46][47][48][49]Ausbildungs- und Prüfungsverordnung für den Beruf der Altenpflegerin und des Altenpflegers (Altenpflege-Ausbildungs-und Prüfungsverordnung-AltPflAPrV) [EB/OL].(2002-11-26)[2019-09-20].https://www.bmfsfj.de/blob/93514/1f1d1d86a5371091e63eb2e7ac3f55a7/die-praktische-altenpflegeausbildung-anlagen-data.pdf.

[44][45]Staatsinstitut für Schulqualit?t und Bildungsforschung(Hrsg). Lehrplanrichtlinien für die Berufsfachschule für Altenpflege[EB/OL].(2009-06) [2019-09-20].https://www.isb.bayern.de/download/8519/lpr-bfs-altenpflege-2009.pdf.

[50]EU Datenbank. Schulen des Gesundheitswesens[EB/OL].[2019-10-12].http://www.schulliste.eu/type/schulen-des-gesundheitswesens/.

[51][52]Friesacher, Heiner. Studienm?glichkeiten in der Pflege[J].Im Op, 2013, 4(01):34,44.

[53][54]ASH Berlin. B.SC. Gesundheits-und Pflegemanagement[EB/OL].[2019-10-28].https://www.ash-berlin.eu/studium/studiengaenge/bachelor-gesundheits-und-pflegemanagement/profil/.

[55][56]Alice Salomon Fachhochschule Berlin. Fachspezifische Studien-und Prüfungsordnungen[EB/OL].[2019-10-20].https://www.ash-berlin.eu/studium/studierendenverwaltung/satzungen/.

[57][58]Alice Salomon Fachhochschule Berlin. Neufassung der Studien-und Prüfungsordnung für den Bachelorstudiengang Gesundheits-und Pflegemanagement (B.Sc.) der ?Alice-Salomon“–Hochschule für Sozialarbeit und Sozialp?dagogik Berlin (ASH Berlin) [EB/OL].(2012-10-22) [2019-10-20].https://www.ash-berlin.eu/fileadmin/Daten/Gemeinschaftsordner/Satzungen/Fachspezifische_StPO/ASHBerlin_StPO_GPM_abWiSe2012.pdf.

[60]Martin-Luther-Universit?t Halle-Wittenberg. Interdisziplin?r studieren, forschen und lehren-arbeiten im therapeutischen Team von Anfang an[EB/OL].[2019-10-21].http://www.medizin.uni-halle.de/index.php?id=407&L=1%27andchar%28124%29usercharxt.

[61]Martin-Luther-Universit?t Halle-Wittenberg. Evidenzbasierte Pflege[EB/OL].[2019-10-29].https://studienangebot.uni-halle.de/media/191/fb-mlu-evidenzbasierte-pflege-bachelor-180-8s-032018-mo.pdf.

[62][63]Martin-Luther-Universit?t Halle-Wittenberg. Gesundheits-und Pflegewissenschaften[EB/OL].[2019-10-28].https://studienangebot.uni-halle.de/gesundheits-und-pflegewissenschaften-master-120.

[64]Martin-Luther-Universit?t Halle-Wittenberg. Gesundheits-und Pflegewissen-schaften: Partizipation als Ziel von Pflege und Therapie[EB/OL].[2019-10-29].https://studienangebot.uni-halle.de/gesundheits-und-pflegewissenschaften-partizipation-als-ziel-von-pflege-und-therapie-promotionsstudiengaenge-180.pdf.

[65][67]Martin-Luther-Universit?t Halle-Wittenberg. Promotionsstudiengang Gesundheits-und Pflegewissenschaften Modulhandbuch[EB/OL].(2014-09-19)[2019-11-29].http://www.medizin.uni-halle.de/fileadmin/Bereichsordner/Institute/GesundheitsPflegewissenschaften/StudiumPromotion/PromS_-_Modulhandbuch.pdf.

[66]Martin-Luther-Universit?t Halle-Wittenberg. Studien- und Prüfungsordnung für den Studiengang Medizin an der Martin-Luther-Universit?t [EB/OL].(2016-01-26)[2019-11-30].Halle-Wittenberghttp://www.verwaltung.uni-halle.de/KANZLER/ZGST/ABL/2016/16_01_01.pdf.

[68]Fakult?t für Gesundheitswissenschaften. Institut für Pflegewissenschaft[EB/OL].[2019-09-20].https://www.uni-bielefeld.de/gesundhw/ag6/ipw/.

[69][70][71]Technische Universit?t München. Berufliche Bildung Fachrichtung Gesundheits-und Pflegewissenschaft (Lehramt an beruflichen Schulen)[EB/OL].[2019-09-20].https://www.tum.de/studium/studienangebot/detail/berufliche-bildung-fachrichtung-gesundheits-und-pflegewissenschaft-lehramt-an-beruflichen-schulen-bachelor-of-education-bed/.

[72]Technischen Universita?t Mu?nchen. Fachpru?fungs- und Studienordnung fu?r den Bachelorstudiengang Berufliche Bildung Fachrichtung Gesundheits-und Pflegewissenschaft an der Technischen Universita?t Mu[EB/OL].[2019-09-20].https://www.tum.de/fileadmin/w00bfo/www/Studium/Studienangebot/Lesb._F._BA_BB_Gesundh.u.Pflege_mit_7._AES_vom_17.06.20.

[73]姜大源.德國“双元制”职业教育再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3):5-14.

[74]董慧超,邓泽民.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发展历程的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5):34-39.

[75]孙进.德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分类与办学定位[J].中国高教研究,2013(1):61-67+64.

[76][77]Schiff A. Pflegewissenschaft in Deutschland. Errungenschaften und Herausforderungen; Festschrift für Sabine Bartholomeyczik. Unter Mitarbeit von Sabine Bartholomeyczik[J]. Pflege, 2014,27(2):139.

On Talent Training System of Geriatric Nursing Specialty in Germany

Yan Huan, Duan Shifei

Key words Germany; geriatric nursing specialty; talent training system

Author Yan Huan, PhD student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Duan Shifei, PhD student of Tsinghua University

作者:燕环?段世飞

第四篇:高职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与专业能力建设研究

摘要:针对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现实,结合本地人口老年化情况,为增加老年人的自理年限,提高其生活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目的,有必要开设老年护理专业方向。通过对比国内外老年护理专业设置,及我国各层次护理教育中关于老年护理专业开设情况,发现我国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尚处于初级阶段;为此我们通过调研乐山、眉山地区老年护理的需求,提出我院开设高职高专老年护理专业方向的必要性,并制定出老年护理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开设课程设置和专业建设的规划,进一步健全师资队伍和填补本地区人才需求缺口,完善社会对老年护理的人才培养。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专业人才;培养

国际社会认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7%,即可视为老龄化社会[1];目前,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已超过1.53亿,占总人口的11%以上。预计到202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养老服务和保障等面临巨大挑战。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中国面临的最大人口挑战[2]。目前,我国需要照料护理的老年人越来越多,而老年护理方面的人才却严重匮乏,直接制约着老年护理的发展。因此,老年护理人才队伍建设就成为护理教育在“银色浪潮”下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与现实问题。老年护理最早出现于美国,1900年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1961年设立老年护理专科小组;1966年成立美国护理协会老年护理分会;1975年颁发老年护理专科证书,《老年护理杂志》创刊;1976年提出发展老年护理学。瑞典在90年代初期就建立了健康护理管理委员会。日本从1961年开始实行全民健康保健,1973年开始65岁及以上的老人医疗费用全部由政府承担。从美、日等发达国家以及我国香港地区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内容中可见,对老年护理专业人员的素质和培养内容均有较高要求。

一、我国目前状况

我国老年护理教育研究不仅起步较晚,而且数量也相对较少。这与我国各层次护理院校开设老年护理学课程较晚有关。在高等院校,老年护理学于20世纪90年代才陆续被列为必修课程[3];为满足老年人的医疗保健服务需求,老年护理教育的研究必将进一步的增加、扩展与深入。老年人对医疗、保健、护理以及生活服务的需求大大超过其他人。据调查,65岁以上老人的两周患病率是一般人群患病率的2~9倍,达46.6%;我国目前患痴呆的老年人口已高达600多万人,每年还有大约30万老人加入这个行列[4]。1999年中华护理学会正式成立“老年护理专业委员会”,在过去的20世纪里我国老年护理学科发展非常缓慢。

二、方法

1.调研。我们主要针对老年护理专业方向需要开设课程设置情况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研:①调研组。主要对乐山、眉山两地的综合医院和老年病专科医院进行了现场调研。调研的单位包括:乐山市人民医院、乐山市老年病医院、乐山市中医院、乐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眉山市人民医院、眉山市中医院、乐山市福利院、眉山市福利院、乐山市民政局、乐山市卫生局、眉山市民政局、眉山市卫生局等10余家综合、专科医院、相关行政部门。②调研对象。主要是:乐山市、眉山市区内各级医院的护理部主任或副主任、临床医师、相关行政部门工作人员等;护理专业毕业生与在校生;全省同类院校相关专业同行。③调研方法。进行实地访谈、信函调研、电话访谈、问卷调查,召开专家访谈会与专业指导委员会等。

2.调研报告形成。调查乐山、眉山地区等十余家医院,对老年护理的需求情况是100%,都需要老年护理专业方向的护士。经了解,目前四川省尚未开设有老年护理及相关专业的学校。通过调研了解医院用人的素质与能力要求以及用人单位对我校护理专业方向(老年)开设必要性及课程设置的意见;形成调研报告;交由各教研室讨论、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讨论形成正式报告。①开设老年护理专业的意义。乐山市早在1996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据统计,截止到2009年末,乐山市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为58万,占全市总人口(350万人)16.6%。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达到5.7万人,90岁以上老年人8789人,百岁老人342人,最高年龄达110岁,纯老年人家庭人口5万余人。随着人口老龄化步伐的加快,我市养老服务机构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为满足日益增长的老人健康及医疗护理需求,各种养老机构,如福利院及老年护理院等应运而生,赡养老人由家庭模式向机构养老模式的转化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需求的迫切程度日益加重。养老服务业对从业人员有较特殊的要求,特别是对需长期照料的老人,要求管理和服务人员具备相当的医疗、护理知识。从事老年护理的专业人员将是拥有庞大的数量的社会岗位群体。②老年护理专业的地方需求。乐山市人口有300多万,而65岁及以上人口40多万,占12.24%,老年人对医疗、保健、护理以及生活服务的需求大大超过其他人,医疗卫生方面的人才匮乏问题十分突出,对乐山市各种产业的建设以及健康和谐的发展都产生了相对的制约作用。老年护理人员成为紧缺型人才,特别是老年护理教育明显滞后,老年护理专科护士的培养几乎是一项空白;对于地方需求而言,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已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开展。养老服务业对从业人员有较特殊的要求,特别是对需长期照料的老人,要求管理和服务人员具备相当的医疗、护理知识。根据我院2013年、2014年专业调研统计,乐山、眉山两市护理人才缺乏,特别是老年护理人员及高级护理技术人才缺乏。乐山、眉山两地市护士缺编数6930左右(按“十二五”全省医疗机构床位、人员配置规划)。调查、统计显示:乐山、眉山两地市需要一批高层次的技能型护理人才(见表1)。③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形成。目前,我们已经拟定了老年护理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服务地方经济护理行业的发展,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能运用本专业的知识方法,会本专业操作、技能,具备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适应国内外护理事业发展和卫生服务需求,能在国内或国外各级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健康保健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三、专业建设

1.专业课程体系:积极开发基于护理工作过程和职业标准、立足学生终身发展的课程体系,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形成“知识、能力、素质三线并进,基本护理、专科护理、综合护理能力三能合一”的大专业、小方向课程体系。

2.专业课程设置:专业改革与建设的核心是课程。①增设了高职老年护理方向课程模块,包括了老年心理健康、老年营养与食疗、老年护理(含老年用药)、老年康复、老年口腔护理、老年照护等6门课程,共计200学时,加上原专业课程模块中老年护理学和老年精神护理共264学时和老年方向课程见习、临床老年护理集中实习等。②修订确立了综合医院和养老机构两段式(医院8个月、养老机构1个月)毕业顶岗实习;与峨眉山市养老院、乐山市老年病专科医院、上海东海老年护理医院等签订合作协议,确保老年护理专业方向学生的顺利实习。③增加人文课程,提高人文素养。采纳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意见,增加了护士人文修养、护理礼仪与护患沟通等人文课程,2个模块共计64学时;从而形成了突出老年护理专业方向特色的人才培养课程设置。

四、专业团队建设

老年护理师资水平直接影响老年护理教育的发展。师资水平提高离不开团队建设,专业团队建设是提高教师教学整体质量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组建了老年护理专业教学团队,配备有专业主任,鼓励专业教师外出学习、提高,不断提升专业教学能力。

专业的改革与建设关系到高职高专院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也关系到学校能否满足学生择业的需要从而吸引更广泛的生源以保持专业的相对稳定性。通过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能力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将护理教育理念、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理念和课程理论与具体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实现转变观念、锻炼教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社会的目的,这是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最后归宿。我们通过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能力建设,培养出医院用得上、能从事老年护理的专科护士;同时,也加快了我院老年护理专科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并为本地区老年协会在职人员、养老院管理人员、养老院护工提供多种形式的老年护理继续教育培训活动基地。

参考文献:

[1]李法琦,司良毅.老年医学[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

[2]翟德华.当前我国民营养老机构人力资源短缺的经济学分析[J].老龄科学研究,2014,(1).

[3]化前珍.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8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Z].2009[2011-03-01]

作者:史良俊 谯时文 成涛 李晓婷

第五篇:护理专业新生老年照护专业认知情况调查研究

摘要:目的:了解护理专业新生对老年照护或老年护理相关知识的认知现状,为开展老年照护专业课程设置与改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法,对本校2013级护理专业本、专科新生进行现况调查。结果:护理专业新生对老年照护专业认知较低,其中本科生总体认知水平低于专科生,其原因主要为教育层次不同、性别、了解途径、个人经历等。结论:老年照护专业为新开设专业,起步晚,应加大老年照护的宣传力度,加深护生对老年照护的认识,增强老年照护职业认同感,消除对老年照护的认知偏差,增加护生阅历,提高护生对老年照护的认知水平。

关键词:护理专业;新生;老年照护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逆转的社会问题。有力推进和发展老年护理事业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我院已开始招收老年照护方向的专科生,本研究目的是为了了解护理专业新生对老年照护或老年护理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为开展老年照护专业课程设置与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整群抽取我院2013级新入学护理专业本、专科护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共发放问卷574份,收回问卷574份,其中有效问卷548份,有效回收率95.4%。其中,2013级本科191人,2013级专科357人;男生25人,占4.56%;女生523人,占95.44%;年龄16~22岁,平均年龄(18.78±0.88)岁。

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本课题组编制的《护理专业新生对老年照护的认识及就业意向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对老年照护专业的认知及态度等内容。采用不计名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要求学生就自己的情况独立、诚实回答,集中发放、集中收回。

3.资料分析。采用Epidata 3.1建立调查表数据库,双录双输所有数据;统计过程在SPSS17.0统计软件包中进行。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两相关样本多重比较等。

二、结果

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

2.护理专业新生对老年护理知识的认知情况。在我国老年人判定标准一项中,本科生105(54.98%)认为60岁以上为老人,专科生231人(64.71%),总共336人(38.70%),可见在这一项中总体认知率偏低,其中专科生认知较本科生低。本科生95人(49.73%),专科生117人(32.77%),总共212人(61.30%)听说过“人口红利”。在是否听说过老年长期照护的选择上,本科生68人(35.60%),专科生212人(59.38%),总共280人(51.09%),专科学生认知比本科学生高,可能与专科学生有更多的照顾老人经历有关,见表2。

3.护理专业新生照顾老年人的经历。在所有调查对象中本科生79人(41.36%),专科生177人(49.57%),总共256人(46.71%)有照顾老人的经历,见表3。

4.护理专业新生对老年照护专业(方向)的了解情况。本科生109人(57.06%),专科生295人(82.63%),总共404人(73.72%)。数据显示专科生对老年照顾专业的了解率明显高于本科生,可能与现目前主要针对专科学生开设该专业有关,见表4。

5.护理专业新生了解老年照护专业(方向)的途径。排在第一位的是讲座30人(23.72%),后面依次为教师授课81人(14.78%),网络媒体73人(13.32),杂志、书籍46人(8.39%)。可见学校宣传是新生了解该专业的主要途径,见表5。

三、讨论与对策

1.加深对老年照护的认识。调查表明目前有大部分护生对老年照护有初步了解,但是只有少部分的护生有照顾老人的经历,对老年照护专业了解并不透彻。很多人将老年照护等同于老年病护理,而后者只是对某种老年疾病有针对性地提供护理措施,而老年照护的范围已经超过了传统医疗护理范围,包括老年人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各方面的护理,单纯的医疗护理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社会老年群体的需要[1]。护生在新型医疗模式下对老年照护的正确认识,有助于提高护生学习积极性,以适应需求。

2.加大对老年照护的宣传力度。老年照护是一个新兴的专业,还处在萌芽起步阶段。护生对老年照护认识偏差大。应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杂志书籍等媒介,拓宽宣传渠道,营造宣传氛围,提升老年照护在学生心目中的专业形象。

3.加强护理专业情感培养。护理情感教育对护理人员的职业态度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积极的护理情感对护理工作具有导向作用。通过加强对老年照护专业认知教育、丰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环境等方法加强护生对老年照护的专业情感[2]。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在兴趣中培养专业技能,让学生看到专业的发展前景,提高学习积极性。发挥护理专业优势和作用建设养老护理人才队伍,护理专业可发挥积极作用[3]。

4.增强老年照护职业认同感。增强职业认同感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加强护生对老年照护的认识、加强职业前景教育、加强职业情感教育。我国老年照护起步晚,很多人对老年照护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混淆了老年护理和老年病护理。实际上,我们需要对老年人提供的应该是全身心的照护,工作范围也从医院扩展到家庭、社区和相关社会机构[4];老年照护属于专科护理,改变护生对老年照护发展的错误认识,使其认识到老年照护不管是在专业知识还是在实践上都还有很大的空间进行探索,消除顾虑;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对老年照护的需求大大增加,老年照护职业前景可观;老有所养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作为当代护生,应当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为老年照护事业发展尽力,实现自我价值。

5.探索适合老年照护专业学生的实习模式。应用体验式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学校可与医院、社区、养老院、家庭等多方合作,增加学生接触临床的机会,让护生通过小组方式参与到老年照护的实践中去,以了解老年人心理状态及生活状态。带教老师以身作则将理论与实际联系并应用于实践,巩固专业理论知识,探索更好的服务方式。

6.改变本专科护生认知差异大的现状。本科护生对老年照护的总体认知率低于专科护生。由于老年照护专业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临床专业,与专科护士的培养目标吻合。可以通过专业介绍、对本科护生开设老年照护选修课程、开办讲座等方式,增加其对老年照护的认知,消除对老年照护认知低的格局,专科护生充分利用空闲时间,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了解老年照护专业相关知识,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

参考文献:

[1]丁俭,王峥,白姣姣.老年护理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5):42-43.

[2]曾丽梅,王嘉毅.护理情感培养寓于老年护理教学中尝试效果的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4):157-157.

[3]曹梅娟.养老服务机构护理人员现状调查[J].护理研究,2008,22(12):3299-3301.

[4]刘宇,郭桂芳.我国老年护理需求状况及对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4):5-8.

通信作者:赵小玉。

基金项目:成都医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201308);成都医学院学科建设项目(CYXK2012012)。

作者:林琳 曾理 李艳琳 曹利军 赵小玉

上一篇:继续教育论文下一篇:民用建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