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问题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学生心理问题论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造成五年制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一是外部客观环境的影响,二是学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问题分析一、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1.学习心理问题。学习是学生最重要的任务,高职生的身心发展也是通过学习得以实现和提高。

第一篇:学生心理问题论文

高中休学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对策研究

【摘 要】心理问题是导致高中学生休学的重要原因,不仅影响他们高中学业的完成,而且对他们日后的工作、生活也将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查明他们心理问题的成因、找出解决心理问题的对策、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帮助学生过好新生适应关,是一项不容忽视的紧迫工作。

【关键词】休学 心理 对策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高峰期。生理上的快速发育与心理上滞后成熟的矛盾,使高中生很难正确地应对学习、生活中出现的许多新问题和困扰,由此就引发了上网成瘾、人际交往障碍、自虐乃至轻生等现象。这些被心理问题困扰的学生最终大多选择了退学或休学,给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也给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带来很大的工作压力。对学校而言,休学的学生也许是百分之一,但对家庭而言,却是百分之百。因此,我们应找出他们休学的心理原因,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一 休学原因分析

我们就某校近3年高中学生休学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休学人数占学生总数的0.44%;男生的休学比例较高,占休学人数的86.1%;有80.1%的学生是因为神经衰弱休学,只有19.9%的学生是因为肝炎、骨折等疾病休学。

经问询、调查,我们得知借神经衰弱之名休学的学生,大部分并非神经衰弱,而是因种种心理问题导致休学的。为了深层次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我们在高中各年级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一)

时间:2009年 月 日年级:

测验共有15道题,每题有4个选项A、B、C、D。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题目后面圈出相应选项,每题只能选择一个选项。

其中,A——总是,B——有时,C——偶尔,D——从不。

此次调查发出问卷364份,有效问卷364份,共3个年级参与调查。364份问卷中,高一170人,高二94人,高三100人。

统计显示,高中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问题:(百分数按3个年级的总人数重新核算)

(1)人际交往障碍。在社交场合感到紧张,说明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较没自信,缺乏人际交往技巧等。其中A类24%,B类32%。

(2)抑郁倾向。经常会觉得闷闷不乐,情绪低落,说明学生消极观念严重,郁闷心情得不到释放。其中A类24%,B类32%。

(3)学习压力大。经常感到焦虑,容易心里烦乱或觉得恐慌,说明学生在平时或考前容易紧张,压力过大。其中A类24%,B类32%。

(4)来自父母方面的压力。认为在学习上父母给自己施加了很大的压力,说明学生很在意父母对自己的关注,考不好觉得对不起父母,有负疚感。其中A类24%,B类32%。

(5)精神负担重。经常不易入睡,说明学生思想包袱重,得不到合理的宣泄,长久积压在心里。其中A类24%,B类32%。

我们又对部分休学复学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二)

时间:2009年月日 年级:

同学,你好!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题目后面做答,在对应的栏目里划√,谢谢你的合作!

统计显示:学生休学的原因主要集中在网络成瘾,无法控制自己不去上网;将上网作为解脱痛苦,逃避现实烦恼的唯一办法;心理压力大导致身体不适;在社交场合感到紧张等几项选项中。

二 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对策

(1)帮助学生克服人际交往障碍。对于进入高中的新生来说,可能都有过“辉煌”的过去,帮助他们克服人际交往障碍,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须帮助他们认清现实:进入高中,站在新的起跑线上,一切得从零开始,积极了解环境、接受环境、顺应环境,重新给自己定位,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尽早完成角色的转换,顺利度过“新生适应关”。另一方面,通过做游戏,上活动课,传授交友技巧。让学生懂得,要尊重别人,要待人真诚、主动、热情,真诚是良好人际关系的法宝,主动是一种礼貌环节,热情是一种较强烈而深厚的情感。真诚、主动、热情地与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收获友谊。

(2)鼓励学生勇敢面对失败与挫折,帮助学生认知“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要让他们懂得在人生的道路上,失败与挫折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避免的。对待失败与挫折的正确态度,不是回避,也不是退缩,而是认真、正确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一方面以免再造成类似的失败与挫折;另一方面积累知识和经验,敢于直面并战胜今后的困难,养成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优秀品格。

(3)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优秀的人需要具备坚强的意志,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可以从几方面着手。

第一,培养自觉性。如果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满足内心需求的事情时,就会自觉自愿、精神集中、充满激情,不仅自我感觉十分快乐、满足,而且往往能得到不同寻常的效果。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制力,用坚强的意志支配自己的行为,激励学生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朝着目标不懈努力。

第二,克服退缩心理。教育学生,目标无论大小,如果半途而废,都是对时间、精力和感情的浪费,并且给个人日后的自信心投下或多或少的阴影。因此,临场退缩、半途而废历来为追求成功的人所忌讳。

第三,克服依赖性。依赖性过强的人,首先,表现为缺乏独立的意识,凡事都得依赖他人判断、决定;其次,表现为在行动上几乎完全依靠别人的指导、督促。如果年轻的时候过多地依赖别人,日后需要自己做决定时,则常常六神无主,需要自己独立承受困苦时,则不堪一击。创造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可以独当一面应对困难。

〔责任编辑:冯琰〕

作者:刘小玉 肖金莲

第二篇:“问题学生”与“学生的问题”初探

[摘 要]从发展的角度来看,“问题学生”的概念是不妥的,“学生的问题”倒是普遍存在的。造成“学生的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绝大多数“学生的问题”与教育的失误有关。教育的失误表现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上。从微观层面上来看,说理、关爱、宽容、欣赏、惩罚等是解决“学生的问题”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问题学生;学生的问题;原因;策略

[

一、“学生问题”与“问题学生”的概念界定

在我国,“问题学生”这一提法大约始于20世纪末。较早在刊物上公开使用这一名词的是1999年《人民教育》第12期发表的文章《让“问题学生”喜欢教师》。此后,“问题学生”的提法逐渐多了起来,现在已经成为许多学校和网络上的一个专有名词,成为教育研究和关注的热点之一。

综合关于“问题学生”的各类研究文章,人们通常所谓的“问题学生”是指那些经常在行为上、思想上与社会主流文化价值存在重大冲突的在校学生。把某些学生视为“问题学生”,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意味着这些学生需要引起教育者的高度关注,精心培育,以“挽救”他们,使他们回归到社会的主流价值上来,成为能够适应社会的有用人才。但现实的问题却是,这些学生常常被打入另册——“害群之马”之册,成为重点“管教”的对象,目的在于防止其“害群”。

所以,我们应该慎用或不用“问题学生”这一名词,而以“学生的问题”取而代之。“问题学生”与“学生的问题”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主要针对的是“人”,后者主要针对的是“事”。这在教育理念上存在质的区别。“对事不对人”,应该成为我们处理学生问题的基本原则之一。离开了这个思想基础,我们就很难在处理“学生问题”上有较大的成就。

对“学生的问题”研究比较多的有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我国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等。马卡连柯曾经担任过15年普通学校的教师与校长,并担任过15年工读学校的校长,在改造流浪儿童和失足青少年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他从未使用过“差生”“问题学生”一类的概念。苏霍姆林斯基被称为苏联“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他一生兼做教师和校长,曾追踪研究过1000多名存在各种问题的学生,在他的论著中也只有“后进生”的提法。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系统研究过一些名人的传记,并教育过许多捣蛋的学生,但他也仅仅把这些学生叫做“难管的学生”,并反对当时人们普遍采用的“劣童”一词。

教育家慎重使用这些名词,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们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教育好的,问题是暂时的。“学生的问题”这一概念的提出,目的在于扫清学生发展过程或前进道路上的障碍,以便使学生更加健康地成长,成为被一定社会所接纳的有用之人。从发展的角度出发,可以把“学生的问题”界定为:那些有碍于学生自身或他人健康发展的思想观念、行为举止、不良习惯与个性特点,等等。

“学生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不管是哪一类的学生,都可能或多或少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大致分来,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障碍、认知与行为偏差、情绪障碍、不良嗜好与行为习惯等几方面。

二、“学生的问题”产生的原因

“学生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原因,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原因,而绝大多数“学生的问题”往往是由于教育的失误造成的。教育的失误主要表现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上。

宏观的教育失误指的是国家教育决策或教育政策的失误。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精英”主义教育思想导致教育政策向少数学生倾斜,造成学生素质的畸形发展

近几年来,虽然我国在思想观念上一直强调素质教育,强调两全教育,强调教育公平,但教育政策在实际的落实上却总是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桎梏,加之近几年来人事制度改革也倾向于用书面考试的形式,因而强化了人们接受、认同,甚至认为应试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的观念。

应试教育的实质是“精英主义”教育,它与我们倡导的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全民教育思想是有背离的。在精英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大多数学生成为少数“精英”分子的陪衬,成了课堂教学的配角,甚至只是一个“背景”。

应试教育的危害,就在于重智轻德,使学生接受的是畸形的教育,学生的发展是片面的、扭曲的。它不仅使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受到歧视、排挤和打击,把他们“逼”向街头、网吧或夜总会,而且使优秀学生受到更多的关爱,使他们认为只要学习好,那么他们受到的学校的表彰奖励,家长的照顾、宠爱等都是天经地义的。他们中的一些人目空一切、傲慢无礼、自私自利、以自我中心。这些所谓的“精英”,他们的发展同样是畸形的。

(二)工业文明时代的教育模式,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导致了学生的叛逆

教育的模式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学校教育产生于农业文明时代,发展壮大于工业文明时代,应该成熟与完善于知识经济时代。然而,目前世界经济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但我国所采用的教育模式却停留在工业文明时代,其典型的特征就是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有许多优点,它非常适合于工业文明时代对大面积提高生产劳动者的文化科学水平和技术水平的需要,其主要特点就是统一规格,批量生产。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更加需要的是个性充分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新一代建设者,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标志的工业时代的教育模式显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在班级授课制中,一切都是统一的、固定的。教育目标是统一的、教学内容是统一的、教学方法是统一的、教学进度是统一的,甚至包括教育结果也是统一的。这种统一的教育,只适合培养学生的共性,而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这种没有与时俱进的教育模式,已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正常发展,造成了诸多的学生问题。

(三)教育产业化,一切向钱看,使教育失去了固有的功能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市场经济的理念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产业化的思潮也把高校推向了市场经济的漩涡之中,高校盲目扩招,导致学校市场化,学生原料化。这种影响也波及中小学,有些地方把发展中小学作为一种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拳头产业。每年高考一结束,他们就拉开了新一轮的宣传战、招生战。这些做法,丧失了学校教育的固有功能,搅乱了相对合理的教育秩序,给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中观的教育失误主要指学校管理方面的失误。挥之不去的应试教育思想已经驻扎进大多数学校管理者的潜意识之中,常常导致学校管理中的各种失误。

1.考什么,抓什么,忽视思想政治品德教育,放弃美育与劳动教育

有些学校领导认为,智育是硬任务,德育是软任务。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其他各育更是被严重地侵犯和排挤。这样做造成了学生认为只要学习好就一切都好的错误认识。在某些学校,学生中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一张试卷定终身,只看分数不看人;党员团员三好生,不及高考多一分。”这一歌谣虽然出自高中,但初中、小学又何尝不是这样?

2.采用疲劳战术、题海战术管理学生

有的学校领导有句话:“时间就是分数。”强调的并不是效率,而是时间的消耗量。看一个学生能不能学习好,主要看学生在学习上花费了多少时间。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学生几乎把能用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了。学习占用了学生的娱乐时间、活动时间,把吃饭的时间也压缩到再不能压缩的地步,甚至大量挤占睡眠的时间。

学生被占用的时间,主要是用来做大量的作业,许多作业做了又做,反复若干遍后,学生一看到题就能说出答案,这时学生才算是学到家了。而这时,学生已经由人变成了做题的机器了。在这样的学校,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心理需要统统被题海淹没了。这样的学校出点问题再正常不过了,而不出问题却是真正的教育“奇迹”。

微观方面的教育失误主要指班级管理与教师教学中的失误。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班级管理的制度不健全,人治成分比较浓厚,专制型、放任型班主任工作作风的班级会引发较多的学生问题。

(2)没有真正形成班集体或不注重发挥集体的平行教育作用,靠班主任个人的力量,采用跟踪式管理方式的班级存在较多的潜在问题。

(3)科任教师只教书不育人,与班主任老师配合不力或教育思路不一致,容易引发较多的学生问题。

(4)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对学生的情况缺乏了解,对有困难的学生关心不够,对一些学生另眼看待,评价学生不能做到客观公正,以一好代三好,视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为“阶级敌人”,经常跟他们过不去,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这样的班级必定问题成堆。

(5)教师业务能力低,教学方式落后,重灌输,轻启发;重结果,轻过程;重解答问题,轻提出问题;重标准答案,轻不同观点,甚至于求同伐异。这样的课堂教学会压抑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导致更多的问题。

(6)对学生问题的处理简单粗暴,重处罚,轻疏导,甚至采用法律明令禁止的体罚手段打骂、侮辱学生。这是造成师生冲突的重要原因,也是引发更多次生问题(由于问题处理不当进一步引发的其他问题)的重要原因。

总之,教育中的失误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在同一时代,这些失误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所以不同时代的学生问题必然呈现出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

三、解决学生问题的思路与策略

要解决学生的问题,应该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我们需要从宏观的、中观的、微观的三个层面来开展教育改革。本文重点从微观的角度来探讨解决学生问题的思路与策略。

(一)解决“学生的问题”需要确立正确的理念

根据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等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结合当代我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要想有效地解决学生的问题,需要具备以下几点基本理念。

理念一:只存在“学生的问题”,不存在“问题学生”。

理念二:“学生的问题”与评价标准有关,多一个标准,可能就会少一些问题,多一批优秀学生。

理念三:所有的“学生的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所有的学生都能成为好学生,教育者的责任在于“长善救失”。

理念四:解决“学生的问题”,需要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更需要勇气和智慧,需要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策略。

(二)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把教育重点放在学生的问题的预防上

预防是指防患于未然,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预防是解决学生问题的上上策。预防的具体策略有以下几种。

1.建设良好的班集体,用集体的力量改正少数学生的思想观念,解决学生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良好的班集体有明确的目标、合理的规章制度、坚强的领导班子、正确的舆论导向、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目标明确使学生不愿做坏事;制度健全、管理严格使学生不能做坏事;正确的舆论导向、良好的班风使学生不敢做坏事;丰富多彩的活动,给每个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展示自我才能的平台,使学生不必做坏事。所以,建设好集体,是预防“学生的问题”产生的最好方法。

2.教师要提高教学水平,用丰富的知识吸引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学业上的成功,也是预防“学生的问题”产生的有效方法。

3.教师要善于观察、研究学生,敏感捕捉学生中出现的各种苗头,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对于已经形成的一些不良倾向,要下大力气挽救回来。有时教师需要想办法,使潜在的问题暴露出来,及早解决。这叫做主动出击。

(三)用艺术的手法解决已经出现的“学生的问题”

当然,有时预防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当问题出现以后,我们就得借用爱与智慧来解决问题。由于“学生的问题”的复杂性,因此不存在一个或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策略体系。借鉴著名教育家的理论和优秀教师的经验,我们可以找到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各种学生问题的办法。

1.说理

说理是一种以摆事实、讲道理为主的教育方法,其目的在于改变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有些人认为,说理是无济于事的,这是说理者不善于说理造成的,不是说理本身的问题。

学生的问题大多数是认识问题,所以通过说理来解决认识问题,是一种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采用说理的方式处理“学生的问题”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就事论事,不牵扯其他的事情,以解决当前问题为边界;二是说理要浅显明确,不泛泛而谈,不上纲上线;三是说理过程要严密,善用对方的观点反击对方,使其认识到错误所在;四是说理要抓住最佳的时机;五是要明确提出处理和改进的办法;六是永远不说过头的话。

2.关爱

很多教育学者都认为,爱是一种最好的教育思想,最有力的教育方法,是解决学生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所以,在近现代教育家的语言系统中,“爱”字的使用率是非常高的,关于爱的名言也非常多。我们这里所说的关爱,是教育爱中的一小部分,即对发生了问题的学生要从情感上多投入,多关心,在学业上多指导,在行为上多鼓励,就像对待生了病的亲人一样,要比平时付出更多的关心与帮助。

用关爱的策略教育学生,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用真情来关爱,不能有半点做作;二是要设法让学生感觉到你在关爱他;三是关注的范围要涉及全部生活,特别是家庭中的特殊事情,不要只盯住学习不放;四是要为学生做点你力所能及的实事。

3.宽容

宽容既是一种教育态度,也是一种教育手段,更是一种修养。宽容,首先意味着允许学生犯错误、出问题。其次,意味着对学生问题的理解与同情。再次,意味着允许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或自己的时间安排来改正错误。

在使用这一策略时有几点需要注意:一要学会区分哪些问题要抓住不放,哪些问题可以不去追究,做到该宽容的要宽容,不该宽容的绝不迁就。不能出现同一个问题对不同的学生却区别对待。二要让学生懂得你是在给他自己改正错误的机会,绝不能让学生感觉到是你软弱,或者是你怕“家丑”外扬,而有意掩盖问题。

4.欣赏

欣赏是一种教育态度,也是一种教育方法。欣赏是一种教育爱的表现方式,欣赏是有选择的,它意味着教育者对教育对象良好品质的肯定。

左权县有首民歌唱道:“桃花来你就红来,杏花来你就白。”这就是说事物各有各的美。我们做教师的,也应该有这样的智慧与胸襟。欣赏学生不是作假,是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值得我们欣赏的地方。我们不仅要允许学生“各美其美”,而且还要学会“美人之美”,即要学会欣赏与赞美。这样才能做到“美美与共”,以实现“天下大同”。当你学会发自内心地赞美学生时,你会惊人地发现教育的奇迹出现了。

欣赏时只要求做到一点,那就是真正欣赏学生值得欣赏的优点或特点,不附带任何条件。

5.惩罚

惩罚意味着我们对于出现问题的学生给予负面的评价并对其行为给予一定的制裁与限制。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惩罚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可以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惩罚一般在学生明显地故意做错了事的情况下进行。如严重违反学校纪律、国家法律,并给集体与他人造成危害或具有可以预见的潜在危害的情况。惩罚的目的并不是通过惩罚让学生马上认识到自己错了,而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什么行为是允许的,什么行为是不允许的。教师对学生不良行为的惩罚,有利于学生分清是非、善恶、美丑,形成正确的是非观。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做错了事就必须付出相应代价的道理。

教师运用惩罚手段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惩罚的行为必须是明显违纪或具有较大的危害性的行为。②惩罚要及时,即在问题刚刚出现之后,不能拖得过久。③惩罚前要与被惩罚的学生谈话,告诉其惩罚的理由。④惩罚要说到做到,不打折扣。⑤惩罚要公平、公开。公平是指对事不对人,公开是指要在一定范围内让有关人员都知道。⑥惩罚要取得大家的支持及被惩罚对象的认同。特别要与学校领导、其他科任教师、大多数学生及学生家长保持认识上与行为上的一致。⑦慎用惩罚手段。最好让学生自己提出惩罚的方式,选择惩罚的程度、时间、地点。⑧严禁体罚。我们反对体罚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方面,体罚会造成对学生身体或心灵的伤害,所以为了保护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我国从法律上禁止对未成年人进行体罚。另一方面,从教育效果上来讲,体罚并不能真正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从教师自身的角度来看,体罚学生是教师缺乏师德的表现,同时也是教育无能的表现。

总之,学生出问题是难免的、正常的,学生问题的产生与教育的失误不无关系,我们应该本着“长善救失”“治病救人”的原则,改进我们的教育,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暐.“问题学生”的教育策略[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7(4).

[2] 冀学锋.学生的边缘:“问题大学生”的内涵及成因解读[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6).

[3] 王志发,张永红.高校“问题学生”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2009(6).

[4] 黄少波,徐兵,辜大庆.国内关于“问题学生”的教育对策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

[5] 刘厚松.贫困县初中阶段“问题学生”发展演变特征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

[6] 杨福义.问题学生自我概念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7(9).

[7] 胡晓风,等,编.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8] 吴式颖,等,编.马卡连柯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范寅虎

第三篇:高职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摘 要]造成五年制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一是外部客观环境的影响,二是学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高职学生 心理问题 分析

一、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学习心理问题。学习是学生最重要的任务,高职生的身心发展也是通过学习得以实现和提高。高职阶段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时期、黄金时期,而学习问题也是学生最普遍、最常见、最突出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表现为: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动机层次不高;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学习的认知能力水平较低;学习焦虑现象比较普遍等等。这些严重影响了高职生的学习。

2.情感心理问题。一般认为,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一种反映,是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高职生的内心世界是五彩缤纷的,而情绪情感最能体现他们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和复杂多变。高职生情绪不稳定,情绪自控能力较弱,社会性情感表现冷漠,感情容易遭受挫折,挫折容忍力弱,情感严重压抑,情绪体验消极。

3.个性心理问题。个性是个体经常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的基本的精神面貌。高职生中“失败者”的心态,“多余人”的心态比较普遍,这使得他们难以拥有一个健康健全的人格和振奋向上的个性面貌。这表现在:缺乏应有的积极理想和追求,社会适应能力较弱,人格尊严受到严重损害,不良性格特征普遍存在。从当前高职生个性塑造的实际情况看,狭隘、妒忌、暴躁、敌对、依赖、孤僻、抑郁、怯孺、神经质、偏执性、攻击性等不良的性格倾向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高职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4.自我心理问题。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的心理、身体、行为及自己与别人、自己与社会关系的意识。不难发现,相当一部分高职生缺乏合理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不当,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这表现在自卑自贱心理严重,自我中心意识过强,自私自利心理普遍。

二、高职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因素。学校是社会的缩影,学生是社会的成员。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是影响高职生心理健康的首要因素。当代高职生生活在一个变化激烈的时代——社会结构变化,收益分配调整,信息急剧膨胀,竞争日益加剧,生活、就业方式日趋多样化。各种社会矛盾不可避免地反映到学生群体中来。

2.家庭因素。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是“制造人格的工厂”。家庭的环境、父母的素质和对子女的教养方式等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人格特点和心理素质。父母对子女的过分保护和过分严厉、家庭不和等因素,都会影响他们的独立性以及自信心的发展,易引起心理失衡。

3.学校因素。学校的学习、生活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初中生是被老师严格要求学习,死灌知识。而高职院校的学习生活环境与中学有显著的不同,不仅学习需要自觉,而且高职课程设置突出“应用性”,许多学生不仅要拿毕业证,还要考取各种技术等级证书,并要独立面对各种生活琐事,协调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对这些学生来说,各种不适便接踵而至,并由此引发出心理问题。

4.自身因素。高职学生年龄多在十五六岁至十八九岁之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是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他们自我意识强但不成熟,有些学生不能正确对待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能立足现实,对自己估计过高(主要表现为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或缺乏自信(感到校名、学历不如人);有些学生社会认知偏离,错认主流;有些则在遇到问题、困难和挫折时,往往不知所措或逃避困难,表现出了较低的抗挫折能力;还有些缺乏正确的恋爱交友观,走入爱情误区。以上这些势必引起心理失衡。

三、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基本对策

1.加强宣传力度,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环境。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优化人际关系。首先,要做好校园内物质环境的净化、绿化、美化和亮化工作,创造一个赏心悦目、轻松愉快的直观感觉。其次,要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和娱乐活动,使学生在健康、活泼、向上的氛围中,思想得到提高,意志得到磨练,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危机感。再次,要加强校风、学风和班风建设。

2.进行心理调查,掌握学生心理状况。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所以新生一入学,就应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和测试,对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个性能力、人格特征等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同时,要定期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跟踪调查,充分掌握其心理活动变化的第一手资料,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

3.在社会实践中对五年高职学生进行适应性教育。实践是学生成长成材的大课堂,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主要是在社会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学校要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增长见识和才干,增强抗风险、抗突发事件的抵抗能力,这对学生适时调适自己的心理十分重要。职业院校其学生毕业后在文凭上比其他高校的毕业生要低一个档次。要达到毕业后零距离上岗的培养目标,就更必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人际协调能力和基层工作的实践能力。

作者:杨 玲

第四篇:大学生心理问题探析

[摘要]大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一些大学生的心理上存在着一系列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危害着青年学生身心健康,阻碍着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同时也对社会造成危害。因此,心理问题产生的诱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主要从历史文化方面、学校环境方面及家庭教育方面加以分析,寻找解决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问题

近年,许多学者采用各种方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大学生的心理上存在着一系列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比如,缺乏自信,自卑感强,情绪低落,感情脆弱,耐挫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差,人际交往有障碍,等等。

而这一切也让有关专家忧心不已,杨叔子院士曾经提出:“智商越高,情商出现问题,对社会的危害越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复杂、多变,具有独特性,其引发原因多种多样,在具体处理过程中应全面细致地分析其诱因,以便对症下药,迅速有效地解决问题。因此,分析解决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缓解心理压力已经成为各大高校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1.从历史文化方面。受中国悠久的文化和封建历史影响,使中国人在骨子里有一种含蓄和矜持,形成了内向的民族性格。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对心理学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层面,造就了西方人张扬个性,提倡人权的特点。然而,进入新纪元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世界性的高度同步,中西方文化在新一代骄子们的思想中汇流。格格不入,甚至相互对立的文化特点,使大学生在人格与道德方面倍受冲击,而脆弱的心理防线也随之崩塌。使许多人产生了浮躁的心理,无所适从,有的人由于某些心理压力,产生了心理疾病也不懂得去就医,甚至不敢去就医。

2.从学校环境方面。高中时期的学习、生活环境与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环境有着很大的不同。高中的学校教育模式只注重学生的成绩问题,只重视升学率。而将学生的生活能力的培养,心理素质的培养,品德的教育等问题放在次要位置,有许多中学根本就没有将学生的生活能力培养,心理素质培养,品德教育问题列入议事日程。这种高中教育的现状,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甚至是有害的。当受到过这种中等教育的学生升入大学后,角色、地位及学习和生活环境与高中时期有着极大的改变。必然对大学生活产生极大的不适应;而中学生中又有许多是独生子女,不论其家庭是贫是富,都是家庭的中心和宠儿,由于聪明、学习好,受到老师及亲友的过多关注。进入大学后,当这一切不复存在时,就会产生失落感,原本脆弱的心灵会变得更加多疑和敏感。加之这个年龄段正处于青春躁动期,渴望友谊、爱情,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信任,然而又不善于和人沟通、交往,不会主动地去理解他人。他们也必然会对大学的生活感到很不适应。第一,大学生要自己安排生活,靠自己独立的处理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问题,但据调查,有相当多的学生以前在家里没有洗过衣服,生活自理能力差,对父母有较强的依赖性。第二,大学中评判学生优劣的条件已不再是单纯的学习成绩,而已包括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其他一些因素,这种标准的多样化,使部分成绩优秀而其他方面较差的学生感到不适应,其自尊心受到强烈的震撼,心理上产生失落和自卑。第三,现在的大学对学生学习要求严格,若几门功课不及格就会面临失去学位,降级甚至遭遇退学的危险,这就给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加之大学中主要是靠学生的自学能力来进行学习,与以往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很不一样。使很多学生不知所措不知怎样进行学习,而感到茫然,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情绪低落、失去自信、心理失衡、导致心理异常。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3.从家庭方面。家庭是始终伴随人类从婴儿,少儿一直到成人时代的重要外在因素。众所周知,人类的价值观,人生观都以少儿时期的思想观念为基础。父母和睦的家庭孩子往往性格比较开朗,心理承受能力较好,父母关系紧张的家庭,孩子的脾气也趋向于暴躁。而大多数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孤僻和自卑是其共通特点。很多大学生家庭的不幸福,会使他的心理产生阴影,在日后的生活学习中逐渐显露甚至演变成严重的心理疾病。同时,对独生子女的溺爱也直接导致了大学生过于依靠父母,心理承受能力偏弱的主要问题。

根据上面所述情况,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解决:

1.从历史文化方面,转变思想,老师应耐心地引导学生对外来文化仔细筛选,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让两种文化在大学生的思想中融会贯通。用正确的态度面对即将产生的,或者已经产生的心理问题。使人们认识到,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是一个人“健康”不可或缺的因素,有了心理疾患就像身体不适一样,应该及时去就医以求得咨询、疏导,对待有心理疾患的人,社会和学校要给予更多的尊重、理解、关爱。

2.学校教育方面,第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充实高校课余生活,探索不同路径的教育模式。多方面多角度的加强心理的教育,打破模式化和形式化的束缚,走到学生当中去,走进学生生活中去,把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做细,做实,做好,给学生们更多的心理关怀。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普及和增强他们的心理卫生知识,以便于他们在产生心理问题时,能够及时得到治疗和疏导。第二,辅导员在加强心理教育这个工程上,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大多数同学们的心目中辅导员是他们最可信赖的人,辅导员是他们心灵中的依靠,他们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輔导员。所以,辅导员来做学生们的心里教育工作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辅导员应该将思想政治工作,道德教育和心里素质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因此,辅导员应深入到学生当中去,贴近同学、了解同学,进行大量的调研工作,及时的发现问题,及时做好学生们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及早发现,及时疏导,及时解决,是解决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3.从家庭方面,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就形成了。因此,构建一个和睦,互谦,互让,友爱,尊重,和谐的家庭不仅仅是责任也是义务。给子女营造一片美丽的天空,一个健康成长的氛围是每个家长都应该尽到的职责。此外,家庭的教育也应该趋于科学,不要动辄打骂训斥,也不应过分溺爱。纠正其不良的言行和错误的行为不能手软,但也要尊重事实不可以妄自决断,对孩子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尊重。因此,提高年轻家长和即将做家长的青年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思想道德修养和知识水平,普及科学育儿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总而言之,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不仅仅只应从大学开始,而应该从中学、小学和每个家庭开始早期的教育培养,这样更有利于人的成长。因此,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不仅仅是学校的问题,也包括家长,甚至学生自身的调整。只有正确认识并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才能更有效的引导大学生走向成材之路。当今提倡的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更符合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同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对不断地提高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应该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和广度。

(作者单位:河北廊坊师范学院)

作者:孙 焰 项 巍

第五篇:论高等院校工科大学生在学生社区的心理问题

摘 要: 高等院校工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大学生,他们在学业、情感、人际交往、就业等方面表现出的心理问题值得探讨。大学生社区是大学生停留时间最长的场所,他们在这个空间里表现的心理问题值得关注。因此,探讨高等学院工科大学生在社区的心理问题尤为重要,文章根据这些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和途径。

关键词: 工科大学生 学生社区 心理问题

在新时期,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在大学象牙塔里学习、交往、交流思想、传达情感等。大学生社区是他们从事这些活动的重要载体。从社区这个视角研究工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一个良好的尝试。而现阶段学生社区“它不仅是学生休息活动的场所,更是课堂的延伸,是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园地和获取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窗口。同时,学生社区又是社会的缩影”[1]。因而从社区的维度可以发现大学生身上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另外,工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学生。下面笔者针对工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结合现实社区工作的实践就这些问题展开探讨。

一、学业压力带来的心理问题

工科大学生的学业压力一般都比较大,他们面临着课程难度大、课程安排时间紧、实验实践课程多、课后作业繁重、考试通过难度大等压力。因而很多工科学生特别是那些平时学习不是很努力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压力,而这时的他们大多数“正面临着从青少年向成人转化……心理处在第二反抗期,心理充满矛盾和危机,具有可塑性和变化性的特点”。[2]这些学业的压力很有可能转化为“矛盾和危机”,表现在学生社区里就是一些具体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在学生社区里,课下学习产生学习倦怠情绪;不积极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情绪消极怠慢;面对繁重的学习时产生逃避的心理,在宿舍区内玩游戏寻求刺激;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学生躲在学生宿舍区内,不愿上课,更有甚者产生心理抑郁乃至更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在宿舍区内得以呈现却因为隐藏在学生社区里被学生工作者和管理者忽略。而一旦工科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爆发,则会产生难以想象的后果。

二、情感压力带来的心理问题

在当前的情况下,工科大学生的男女比例是失衡的,男生较多,女生较少。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工科生的男女生的比例基本上在10:1。具体到班级上则是每个班级女生寥寥无几,有的班级只有一两个女生,有的班级则是“和尚班”,没有一个女生,班级组织生活明显因为男女生的比例失调而产生不利影响。在学生社区里,由男女生比例失调所带来的心理问题集中在社区里,表现为:一是工科男生的情感诉求压力陡然增加,因在本专业本班级找不到合适的恋爱对象,工科男生往往寻求其他的方式来填补情感的空白。如有的学生在宿舍区更沉迷网络上虚拟恋爱,有的学生在宿舍区转向观看一些不健康的图片视频来弥补一些心理上的需求,更有甚者有极个别学生因此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二是即使个别男生顺利找到恋爱对象,也会有心理压力。一方面自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因为自己的学业压力很大,而处理恋爱关系也需要花费很多时间,需要学生花费很大精力来处理这些事情,有时两方面很难兼顾,也会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另外,假若出现感情不是很顺利的情况,工科男生面对情感挫折往往一蹶不振,心理上产生更大的问题,学业也因此产生问题。三是工科女生的心理压力也是非常大。因周围大多是男生,一个班级往往只有一两个女生,这就造成这些女生独来独往,很少和班级其他人沟通。即使个别女生因性格好与大多数男生关系好,也是面临空前的心理压力。这些都是情感方面工科大学生所面对的压力所带来的一些问题。

三、人际交往方面带来的心理问题

调查显示,25.4%的学生经常感到寂寞和孤独,13.6%的学生与同宿舍的人处理不好关系,40.5%的学生认为最好与同学保持一定的距离[3]。这是由一定的家庭社会原因造成的,当代大学生的交往能力有待提高,与人相处的能力也待提高,这是毋庸置疑的。具体到工科大学生,他们学业压力空前,有很多学生为了学习,放弃主动和别人交往的机会,更有不少学生终日泡在实验室里,还有不少学生为了参加科技竞赛项目而放弃与大多数同学之间交流交往的机会。当然工科大学生交往能力偏弱也有其他一些原因,有些工科贫困生因为自卑造成不敢与同学交往;有些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不好也不愿与同学交往;有些学生因为现代科技工具如微博微信的运用而沉溺在虚拟世界里。这些都削弱了工科学生的交往能力和为人处世能力,将直接在社区里产生一些具体的心理问题:一为工科學生在宿舍区滞留的时间更长,有很多学生心理上不愿与陌生人来往,心理承受能力偏弱。二为工科学生由于自己学习的方向如电子、电气、机械制造等专业,他们更偏爱技术科技方面的东西,这也会造成他们对于现在科技工具的熟稔运用,因而他们很多人沉迷在网络游戏或者网络虚拟平台上,心理上更偏向虚拟空间。

四、就业方面带来的心理问题

尽管工科大学生从整体上来看,就业形势相对较好,且就业质量和水平相对于其他学科也有优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工科学生面对就业产生了一些心理问题:一为盲从心理。笔者在平时讲授《就业指导与素养提升》的课程中,发现很多工科学生缺乏就业知识和职业规划,对自己并没有明确的认识。这样就会在就业过程中有一种盲从的心理,就是依据别人就业的方向来选择自己的方向;二为自卑心理。工科如就业方面较好专业电气、电子等专业的学生往往自信心较强,而相对来说那些不是很理想的如农业机械化、机制的学生往往自信心不是很强,就业面也相对狭窄,从而产生一个问题:工科学生在就业方面的比较也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三为挑剔心理。由于工科学生的就业较好,造成部分学生面对就业单位和就业方向产生挑剔的心理,工科学生往往不会见到单位就急着签约,而是迁延等待,这山望着那山高,到最后匆匆忙忙签一家单位,实际上不一定尽如人意。还有学生毁约不断,给用人单位、学校、个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四为焦虑心理。工科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往往会产生焦虑心理,他们往往不知道怎样处理,这有可能成为他们心理上的障碍,从而导致一些问题。

以上就是工科学生在学生社区的心理问题,需要我们加以重视,加以研讨。这些心理问题可以通过以下路径解决:一是现阶段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区一定要对工科学生的心理问题加以重视,找出重点关注对象,研究解决他们心理问题的办法;二是加强学生社区的文化建设,用高雅高尚的文化引导学生关注身心健康,引导学生走出宿舍,积极参与学生社区的文化建设;三是针对工科学生的特点,学生工作者和管理者要经常深入学生宿舍,倾听学生的声音,切实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争取把工科学生的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四是学校要营造良好的氛围,抓住学生的学业压力、情感压力、人际交往压力、就业压力等重点压力源,从源头抓起,防微杜渐,积极引导学生关注身心健康,以健康自然的心态投入大学学习和生活中去;五是针对工科学生的特点,我们要多开一些人文、历史、心理、文化等方面的课程、讲座、选修课,让工科学生从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自我疗治”。

参考文献:

[1]时长江.学生社区——高等德育的重要阵地[J].高教论坛,2004(4)第2期.

[2]欧阳辉,马莹华.工科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调查和对策研究[J].青年探索,2001(5).

[3]吴磊等.地方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的调查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6(5).

作者:满忠训

上一篇:研究生计算机论文下一篇:学前教育美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