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性实验分析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以企业的用工需求和上岗培训需求为导向,通过7个工学结合的药物分析实验的设计,探索了适合笔者学校药剂高级技工班的药物分析设计性实验内容和实施方法。结果表明,这一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文献检索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在药物分析实验中开展设计性实验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笔者学校药剂高级工班中切实可行。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设计性实验分析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设计性实验分析论文 篇1: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药物分析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药物分析实验课是《药物分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我校在本科药学专业药物分析实验教学中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本文以“阿司匹林原料药与制剂的分析”为例,探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药物分析实验教学中的应用。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促进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药物分析;实验教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药物分析是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它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具备强烈的药品全面质量控制的观念及相应的知识技能,能够胜任药品研究、生产、供应、使用和监督管理过程中的分析检验工作,并具有解决药品质量问题的基本思路和能力[1]。药物分析实验课是《药物分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药物分析实验教学中的实验设计往往是一些孤立的、验证性实验,这类实验虽然可以培养学生掌握实验操作基本技能,熟悉各类常用的实验仪器,但是学生学习被动,缺乏热情,而且不能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教研室在药学本科药物分析实验教学中探索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和创新性,使其具备了初步的科研能力。同时,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查阅相关的资料,理清教学思路,有利于教师实验课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2]。现以“阿司匹林原料药与制剂的分析”为例,探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药物分析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一、基本方法

1.布置实验题目,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首先布置实验题目——“阿司匹林原料药与制剂的分析”,要求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结合实验室条件(实验试剂与设备),自行设计一套具有可行性的阿司匹林原料药和制剂鉴别、杂质检查、含量测定的实验方案。通过药学类教材、图书馆藏书及互联网查阅与本实验相关的文献资料。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学校图书馆网站上各类常用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如维普、万方、中国知网等。

2.设计实验方案。将学生3~5人分为一组,各组同学根据个人查阅的相关文献资料,尽可能多的写出阿司匹林原料药及制剂(包括片剂、肠溶片、泡腾片、栓剂、缓释片等)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的方法,如阿司匹林片含量测定可采用两步滴定法、比色法、HPLC法等测定。然后各组进行组内讨论,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并将讨论结果进行整理,以组为单位设计出几套实验方案。

3.确定最终实验方案。分小班组织学生对各自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课堂讨论,每小班安排一名专任教师负责统筹及指导。首先让每个实验组选出一名代表阐述本组的实验方案,然后全体同学及教师针对该方案进行讨论,可对实验方案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建议,也可以提出疑问或进行补充,进而使各组实验方案进一步完善,最后根据实验室条件及实验中所使用的制剂类型(主要为阿司匹林片剂及阿司匹林肠溶片),确定最终实验方案,要求所选用的实验方案操作快速、简便,结果准确,具有可行性。每组将最终实验方案以报告的形式上交备份,内容包括:选择此套分析方案的依据,说明鉴别、杂质检查、含量测定方法的原理;实验中所要应用仪器及试剂;实验的流程,主要指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方法,可用示意图、流程图并辅以文字方式表示,文字说明应写清实验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主要指实验中应格外注意,操作不当易导致实验误差的地方;以及参考文献。

4.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学生分组完成实验。阿司匹林原料药由药物化学实验中各组同学自行合成的成品测定,阿司匹林制剂则根据实验老师随机分发的制剂进行实验,有的组做阿司匹林片剂的分析,有的组做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分析。学生按照自行设计的实验方案自己准备并完成实验。教师对实验过程全程监控,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实验操作情况,另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帮助学生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顺利进行实验提供保障[2]。

5.书写实验报告。关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实验报告书写,每位同学均需按论文形式撰写一份实验报告,阐明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等。因为是分组实验,实验小组成员可以共享实验数据,但要求学生必须独立分析实验数据,并针对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从实验中得到了哪些启示,实验中有无创新点等。

6.实验成绩的评定。实验成绩的评定主要根据以下四个方面:各组同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情况,包括实验设计方案的全面性、合理性等;课堂讨论情况,包括分班讨论时对实验方案的介绍、对实验的理解、回答问题的清晰程度等;实验操作情况,包括实验操作规范性、实验仪器使用是否正确等;每组实验设计报告及个人实验报告书写情况,包括实验报告撰写的规范性、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实验讨论的合理性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成绩按照每个方面25%的比例计入学生实验成绩中,整个药物分析实验成绩按照30%的比例计入学生《药物分析》课程总成绩中。

二、教学效果评价

自2008年在本科药学专业正式开展药物分析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以来,通过问卷形式让学生对实验课进行评价,学生对实验教学评分均达到90分以上,并且在学院组织的教学观摩活动中,受到了专家和同事的好评。

三、总结

实践表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展,使学生掌握了文献检索的方法和技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分析总结、语言表达和论文写作等能力。对于学生而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传统教学方法中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照葫芦画瓢”式操作的学习方式,学生只需按照实验指导上设计好的步骤进行实验,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是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给予指导的方式,从实验方案的设计、确定,实验材料的准备、试剂的配制到实验仪器的使用、结果的记录、实验报告的书写均由学生完成,每一个环节对学生来说都充满了挑战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由于有些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无法预料,学生必须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及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这样也培养了他们勇于创新、敢于挑战的精神[2]。对于教师而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展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授课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必须掌握更多的、新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在授课中,教师能快速、准确地给学生指导。

总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教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能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文英.药物分析[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

[2]李菲,郝利勇,郝吉福,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药剂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09,6(3):111-112.

[3]黄海英,胡聪,郄文娟.药物化学设计性实验初探——以阿司匹林的制备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6):82-83.

作者:王芳,王俊,傅秀娟,张开莲

设计性实验分析论文 篇2:

设计性实验在药剂高级技工班药物分析实验教学中的实践

摘 要:本文以企业的用工需求和上岗培训需求为导向,通过7个工学结合的药物分析实验的设计,探索了适合笔者学校药剂高级技工班的药物分析设计性实验内容和实施方法。结果表明,这一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文献检索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在药物分析实验中开展设计性实验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笔者学校药剂高级工班中切实可行。

关键词:药物分析 药剂高级技工班 实验教学 设计性实验

长期以来,药物分析的实验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教学主要是上课前教师准备好所用实验器材,课前讲解原理、步骤、注意事项,以及实验结果。学生被动学习,缺乏主动思考的动力,机械地按步骤做实验。这种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既不能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能满足当前药剂高级技工班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培养的需要。

笔者学校2011级药剂高级技工班的药物分析课程开展了“设计性实验”,在学生有一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实验题目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

一、实验对象的选择

目前笔者学校药剂高级技工班实习的单位主要为在杭药品生产企业。通过对企业调研,了解到三家主流企业中,高级技工班毕业生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3.5%、68.2%和63.6%。

根据实际情况,以工学结合为指导,结合药物分析课程大纲中的实验要求,笔者从三家学生就业率较高的企业中选择产品,确定实验对象,具体如下。

实验(一)山楂中枸橼酸含量的测定。实验(二)庆大霉素盐酸普鲁卡因维生素B12颗粒中盐酸普鲁卡因含量的测定。实验(三)氯化钠注射液中的氯化钠含量测定。实验(四)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中甲硝唑含量的测定。实验(五)葡萄糖注射液中葡萄糖含量的测定。实验(六)药物的鉴别(8种药品)。实验(七)片剂的重量差异、崩解时限和脆碎度检查。

二、实验实施过程

1.分组

本次研究对象为一个药剂高级技工班,全班49人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分组,分为对照组(n=25)和试验组(n=24)。两组学生根据上述方法分为5组(4或5人一组)。

对两组学生上学期成绩进行比较,两组成绩排名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教学形式

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统一使用“全国高职高专药品类专业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药物分析》(孙莹、吕洁主编),同一教师任课,课时相同。对照组学生进行传统验证性实验,实验组学生进行设计性实验。

3.实施步骤

(1)布置实验任务。将五个实验内容随机分配到5个试验小组,要求学生根据科学性、可行性和实用性原则设计出实验方案。

(2)指导文献检索。在理论课学习文献检索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如药典的查阅、网上数据库的使用、期刊文摘的使用方法等。在掌握文獻检索的技能后,再根据实验内容,结合书本知识对实验方法进行检索,寻找合适的实施方法。教师对不同的实验内容推荐相关参考书目和文献,使学生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文献检索。

(3)设计实验方案。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设计实验方案。在学生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时时关注,指导学生根据以往做实验的经验设计具体方案。

(4)审核并确定实验方案。教师根据实验方案的可靠性、可行性和实用性对各组提交的实验方案进行审核。在每组提出的两个方案中进行取舍,舍弃明显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法完成的步骤或所用实验方法超过学生现有知识层面的方案。对于可行性较强的实验方案提出修改建议,经再次设计并审核通过后确立实验方案。

(5)实验实施阶段。在开始实验前,要求试验组学生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对所需试剂进行配制,对所需的玻璃仪器和设备进行准备与调试,确保实验各类器材齐全可用。对照组所需器材试剂均由教师准备。在实验正式开始时,对照组和试验组学生根据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记录现象和数据。

(6)提交实验报告并进行评议。根据书本理论知识,对实验数据或现象进行处理,得出结论。并对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提交实验报告。

教师对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实验报告进行评分。评分内容包括实施过程的正确性和规范性、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数据处理的正确性、实验结论的正确性、实验后是否进行思考讨论等方面,全面考核对照组和试验组学生的实验效果。

三、实践效果

1.将岗位实际操作内容合理“嫁接”到实验教学中

本次药物分析设计性实验,从药品生产企业实际用工需求出发,以药物检验实际岗位操作内容为实验对象通过设计性实验的锻炼,缩短药剂高技能人才在药品生产企业的上岗培训时间。一方面可以提升笔者学校学生的就业率,另一方面降低了用人单位的用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为了设计可靠、可行的实验方案,学生积极寻找相关资料,并不断地修改完善自己的设计。整个设计过程学生积极主动,完全摒弃了以往赶鸭子上架式的学习态度。实验前的文献检索到最后实验报告的撰写,充分锻炼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实验开展过程中没有出现学生消极实验,不做实验的情况,实验报告上交率对照组为92.8%,试验组为100%。

对两组学生的实验态度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实验组学生绝大多数(75%)喜欢设计性实验教学方法,对照组学生则有58%表示不喜欢传统实验方法,28%的学生选择了说不清。

3.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

药学实验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药学人才的重要手段。通过设计性实验的整个流程,使学生充分了解实验的原理,理解实验条件、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之间的相关性。摒弃了以往做实验过程中的盲目性,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相关理论知识。

4.增强学生文献检索的能力和意识

由上表可知实验组学生会使用药典的比例(100%)远高于对照组(28%),两组学生文献检索能力有显著性差异(P=0.000)。

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学生意识到文献检索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是自我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改变了以往文献检索学习只局限于书本的现状,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实验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实验内容和基本要求,结合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初步设计,再通过药典、各种期刊、实验指导手册等相关资料的检索查阅,对方案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完善。

整个过程一方面锻炼了学生文献检索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从各种资料信息中進行整理归纳,合理利用。

四、实践体会

1.设计性实验的优越性

设计性实验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通过各方面的强化训练和培养,让学生学会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的生产工艺、分析方法相结合,在实践过程中利用各种渠道和信息资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科学素养等得到全面提高,掌握药品质量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获得从事药品质量分析与检验的过硬的基本操作技能,成为药剂专业的高技能人才。

2.设计性实验在学校药物分析实验中的可行性

笔者学校一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2005年至今,学校药剂专业实训场地不断扩大,设备不断更新,目前所配备的仪器设备能充分保证药物分析设计性实验的开展。

笔者学校药剂专业学生79.97%为住校生,且课余时间充足。学生进行资料查阅,试剂准备、进行实验的时间能够得到充分的保障。

药物分析是药剂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是一门实践和应用性很强的科目。在药物分析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学会自学,善于独立思考。既重视药品质量分析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学习,也重视基本实验技能的严谨训练。而设计性实验契合了课程的上述要求,是药物分析实验的理想方法。

参考文献:

[1]高艳阳,董培荣,王金霞.对设计性实验的认识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6).

[2]张春华,严云良.医药数理统计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姚彤炜,胡永洲,袁弘等. 构建具有科研特色的药学实验教学新体系[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5).

[4]黄刚,李菁,设计性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2008(5).

(作者单位:杭州市轻工高级技工学校)

作者:吴玉凤

设计性实验分析论文 篇3:

高校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教学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开设的若干问题及分析

摘要:根据教育部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基本定义和要求,分析了目前高校中制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建设和发展的若干因素,依据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的特点及要求,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及建设方案,旨在为生物科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高校 综合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

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容包含生物科学理论和生物技术两个方面,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其培养任务是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接受一定程度的实践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及科研能力。因此,实验课程的开设是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当今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点是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相对理论教学来说,实验教学更多的承担了培养学生创新性、应用性、自主性能力的任务。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中指出高校在实验教学中要增加综合性与创新性实验的比例,从而提高学生对本学科领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能力。《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教高[2008]208号)中也指出,高校特色专业建设应特别注重加强实验教学,改革创新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方法,建立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研究性等多种实验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因此,对于生物科学专业来说,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部分,其中实践教学体系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的定位则尤为重要。

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定位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指出,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而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综合性实验具有实验内容紧密,实验方法多元,实验结果综合的特点,而设计性实验具有实验内容自由,实验方法多元,实验结果多样的特点,这与单一的基础性和验证性实验有很大区别。因此,综合型和设计性实验从定位上应高于基础性和验证性实验,应在基础性和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开设。

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的限制因素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对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占总实验课程的比列有一定要求: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开设达到80%以上为实验教学效果好,达到50%~60%为效果较好。但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大多数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的生物科学专业,其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率很难达到50%,并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限制因素。

1.实验课程安排的盲目性

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课程,需要先考虑如何安排专业实验课程。生物科学专业的实验课程主要由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组成。专业基础课包含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等,所涉及的实验知识和技能是整个生物科学专业培养课程的基础和核心。专业方向课是在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和扩展的针对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如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等。专业选修课是专业方向课的补充和扩展,如蛋白质组学、分子遗传学、生物技术制药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接受程度自行选修相应的实验技能,从而针对性地提高专业技能。

基础性、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等类型的实验内容在开设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各专业课程的性质。不同的专业课程对实验的要求存在一定差异。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在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时很少去区分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课程性质,仅仅是为了满足教育部的评估要求而盲目的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这导致学生在上专业基础课时无法适应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而上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时又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中涉及的基础性实验内容没有完全掌握,从而产生专业实验技能培训的混乱现象。

2.实验课时分配的不合理性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覆盖广,对实验技术要求高,所以需要更多的教学时数支撑。如《分子生物学》实验中仅PCR过程至少需1小时、《生物化学》的蛋白质分离纯化实验需3~4小时、《微生物学》的细菌培养需1~2天等,这在有限的学时下很难完成教学任务。

通常,实验课程的课时分配需要结合总课时量的分配情况,再安排不同专业课程的理论和实验课时比例。理论课时和实验课时分配本身就存在矛盾,如果再增加对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分配比例的考虑,势必会造成这种矛盾的加剧。部分高校能够将一部分专业基础课的实验内容独立出来,如生物化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等,保证该实验课程拥有较多的课时。而大多数高校能独立出来的实验课程相对较少甚至为零,实验内容只能附属于理论课程之下,导致实验课程教学时数较少,教学内容不完整,这是制约高校实验课程改革的重要的问题之一。

3.实验教学模式的保守性和封闭性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高校生物科学专业的实验教学基本上延续了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技能为辅的教学模式。实验课程教学模式更是偏重于基础性、验证性、演示性实验。这些实验内容简单、固定,实验内容之间很少有过渡和衔接,甚至部分课程之间的实验内容存在大量的重复。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的开设,要求实验教学模式多样化、开放化和灵活化。不同的实验场地、实验对象、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可能会在一个实验项目中涉及,这不同于传统、单一、封闭的实验教学模式。无论从时间、空间,还是内容和方法上,对高校生物科学专业的专业建设和实验教学模式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4.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固定

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产生了传统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其要求实验课程的开设应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完成教学任务,仪器设备和试剂的管理都是统一的,任课教师为了在不违反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只能尽可能多的开设传统的、简单的实验内容,这也是基础性和验证性实验内容比例较高的原因之一。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需要开放的实验室管理制度相配套,传统的实验室管理体制与之存在严重的矛盾,这是限制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

5.实验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和使用

实验设备及经费的分配是限制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改革和发展的瓶颈之一。生物科学专业对仪器设备、实验材料和经费的依赖较高,尤其是分子生物学相关实验涉及的仪器,动辄十几万到几十万元一台,这对于部分新建本科院校来说是个门槛。也因此受到了限制,大多数高校在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的时候往往需要考虑已有的实验仪器设备、配套设施等是否满足课程需要,而不是去考虑如何合理的设置实验内容,这违背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的宗旨。

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及实施的建议

1.实验课程的层次化和实验内容的模块化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的开设,需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和任务,制定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课程群,在实验课程的安排上要严格区分不同性质的专业课程对不同类型实验的需求,使实验课程形成完整的技能链条,具有明显的层次,即实验内容由浅入深,实验方法由少变多,实验原理由简入繁。

实验课程模块化是解决实验课程课时不足的有效途径。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实验课程涉及的实验技能,精炼实验内容,做到一个基础性实验包含一个实验方法和原理,形成基础实验模块,并使该实验模块能在今后的专业方向课和选修课中被涉及。这样在专业方向课和选修课的实验课程中将基础实验模块进行组合,从而建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内容,使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实验课程形成有机的整体。

实验课程层次化能够明确不同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避免课程之间知识和技能的重复和断裂,建立课程之间良好的过渡和衔接。实验课程的模块化能够更好的细化知识和技能,避免专业课程之间实验内容的无序和重复。

2.实验课程课时的分配及设置

根据专业课程的性质,将专业基础课的实验独立出来,分配较多的课时,使专业基础课能够开设更多的基础性和验证性实验。这些实验通常能够在1~2个课时完成,内容简单,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每学期一门专业基础课安排至少20课时的基础性实验,这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为将来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实验内容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在课时安排上不局限理论与实验课时的分配比例,实验和理论课时可以灵活调度,将实验内容作为理论内容的延续和补充,同时也能在实验内容中进一步深入理论内容,实现“从做中学,边学边做”的教学效果。

3.开放式、信息化的实验教学模式及管理方式

开放的实验教学模式是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的必要保障。在开放式实验环境中,学生以分组的方式进行实验,可以自行安排实验时间,从而避免实验室学生人数过多,实验资源紧张的情况,同时也能使教师最大限度的指导学生;学生可以选择内容进行实验,避免实验资源的不合理分配,提高仪器的利用率;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由选择实验方法及手段,避免实验教学的单一性和局限性。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不仅解决实验教学课时紧张、实验资源的不合理分配问题,还可以调动学生实验操作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实验中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开放式实验环境中,实验室应根据不同学科将实验室进行分类,以实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及价值进行分区,不同分区有专人负责管理。开放式实验室可建立信息化管理方式,统计实验室及仪器的使用频率,对频率较高的实验室采取开放式管理,对频率较低的实验区域进行统筹管理。此外,考虑到生物科学专业的一些仪器设备价格昂贵,可以专人专管,并使用网络信息系统建立预约机制,采取计划性、集中性安排仪器的使用时间,实行半开放策略。

四、结语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是对高校实验课程教学模式的革新。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开设的宗旨,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独立性和创新性,满足国家对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对生物科学专业而言,需要从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和实验管理制度中解放出来,统筹全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安排好实验课程的层次,模块化基础性实验内容,筛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开放化实验室管理制度,才能在高校教学改革中建立并发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

基金项目:琼州学院实践教学改革项目(QYSJ2013016)。

作者:马军 李麒麟 王沛政 张燕

上一篇:教研总结幼儿园(精选2篇)下一篇:护患沟通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