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尊重孩子

2023-01-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如何尊重孩子

让孩子在尊重与关爱中成长

一、“尊重与关爱”是幼儿生命成长的诉求

1.幼儿教育中缺少对孩子的“尊重与关爱”

时下,幼儿教师队伍可谓鱼龙混杂,很多教师根本就没有系统学习过幼儿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专业知识,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知之甚少,对幼儿的特点和幼儿教育的原则认识不清就匆匆上岗。幼儿教育基本理念的缺失导致了教师对幼儿尊重与关爱的缺失。他们把孩子当成容器,可以任意灌装;把孩子当成白板,可以随意涂抹,无视儿童独特的存在和价值。

另一方面,幼儿教育“小学化”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本该属于孩子们玩耍的、游戏的童年,不得不提前加入升学竞争的队伍之中;本该自由自在玩耍的学龄前儿童,不得不被迫学习拼音、写字、算术、英语等所谓的知识。幼儿教育“小学化”既是对幼儿教育规律的漠视和幼儿教育方向的偏离,也是对孩子“尊重与关爱”缺失的具体体现。

2.“尊重与关爱”本身就是幼儿教育的要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幼儿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和促进孩子生命的健康发展。幼儿园里的孩子身体、心理发展都很脆弱,生活的自我服务能力处于低水平阶段。身体的平衡和协调能力、精细动作还没有发展好,孩子吃饭、穿衣等方面都会遇到困难,游戏、活动中没有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需要老师的悉心照顾、耐心的帮助。其次是幼儿的心理还不成熟,孩子在家里受到众多长辈的关注,而在幼儿园一个教师要照顾多个孩子,孩子较难获得归属感,往往表现出拒绝、哭闹、冷漠等负面情绪,这就需要教师尽量关注到每一个幼儿,做出相应的积极回应让每一个孩子有被关心、被接纳的积极情绪体验。教师在与孩子交往过程中,要处理好情感与理智的关系,和幼儿保持适度的疏离,以客观、中性地观察分析儿童,并给予幼儿适宜的发展空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让每个孩子接受适宜的教育,促进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这应是幼儿教育的本质追求。离开了对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尊重,离开了对儿童学习规律和学习方式的尊重,教育如同无源之水。

尊重与关爱既是实施幼儿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的本身。面对稚嫩儿童,需要我们以“尊重的姿态,关爱的情怀”与他们进行交流与沟通,对他们实施教育的影响,让他们在尊重与关爱中学会尊重,学会关爱。

二、“让孩子在尊重与关爱中成长”的教育意蕴

1.“尊重与关爱”的生活意义

尊重:敬重、重视。包括尊重权利、尊重他人的意见。人的内心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但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尊重他人是一种高尚的美德,是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是一种文明的社交方式,是顺利开展工作、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的基石。

关爱:关心、爱护。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少不了关爱。我们需要别人的关爱,别人同样也需要我们的关爱。而关爱只有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才能促进生命的发展。没有尊重的关爱往往让生命无法承受,带来的可能是伤害。

2.“尊重与关爱”的教育意义

教育是奠定“学生发展”与“人格成长”的基础(钟启泉)。教育的首要功能是促进个体发展,包括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而尊重与关爱则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教育只有建立在对儿童生命的尊重与关爱的基础上,才能促进儿童生命成长,可以说有无对孩子的尊重与关爱是检验教育真伪的重要指标。

“让孩子在尊重和关爱中成长”就是以孩子为原点,关心爱护孩子,从孩子的成长需要出发,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孩子的天性与个性。“兰叶春葳蕤,桂花秋皎洁。欣欣生此意,自尔为佳节。”花开有季,人达有时。每一个年龄段的孩子,他们的生理、心理的发展都有阶段性的特点,同时,每一个孩子又有各自的特点。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积极向上的需求、愿望和自我发展的动力,每一个孩子的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无可估量的发展潜力。教育者的职责就是提供优质适合的土壤,静待花开。我们只有基于对孩子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教育才能促进孩子的生命成长。

三、“让孩子在尊重与关爱中成长”的实践策略

幼儿教师面对的是心智尚未成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对成人有很强的依赖倾向的孩子。我们只有了解并尊重孩子身心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地帮助、促进其发展。幼儿教师如果对孩子没有真挚的爱心,不能与孩子进行真诚的心灵沟通,就失去了作为幼儿教师的基本资格。

1.赏识助力孩子个性化成长

赞科夫说:“当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这样的理解才能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和尊重儿童。”正所谓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是世界的唯一。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和独特的智能组合, 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是智商高低、聪明与否的绝对差别,而是智能类型、智能强项是什么的相对差别。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智能优势,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支持,用适合其风格和特点的方式来促进其学习与发展。同时,孩子的差异性还来自家庭情况、生活环境、遗传基因、学习能力、学习方式和个性特点。教师还要注意从家庭和幼儿园的不同环境中去认识孩子,理解孩子。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的手中是许许多多的正在成长的生命,每一个都如此不同,每一个都如此重要,都对未来充满憧憬和梦想。他们的成长都依赖我们的指引、塑造及培养。教师只有从不同的视角去赏识孩子,用不同的方式去鼓励孩子,拿不同的尺子去丈量孩子,才能帮助孩子个性化的成长。

2.倾听并悦纳孩子的见解

《儿童的一百种语言》告诉我们:儿童是由一百种组成的,儿童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还有一百种倾听、惊奇和爱的方式;有一百种欢乐,去歌唱去理解;一百个世界,去探索去发现;一百个世界,去发明;一百个世界,去梦想。可见孩子的世界是丰富的,孩子的见解是独特的,表达方式是多元的。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切不可“看小”孩子,学会倾听并悦纳孩子的见解是我们必须练就的本领。

孩子的见解既是孩子生活经验的反映也是思维发展水平的体现。由于受词汇量和语言表达方式的限制,他们常常用零散的单词、不甚规范的语句、表情、动作、图画等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对事物的认识和探究。作为幼儿园工作者需要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理解孩子的表达方式。加强与孩子的交流与沟通,打开多种通道接纳孩子的见解。倾听孩子的表述,调动多种情思理解并尊重孩子的见解,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见解。我们只有用心去观察,用情去体会,用爱去领悟孩子,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精彩世界。

3.蹲下来,用孩子的视野看世界

蹲下身子,看着孩子的眼睛,让孩子看到你的眼睛,这是一种平等,更是对孩子的尊重。蹲下身来,当我们的眼界和孩子平齐时,我们才能看到孩子的世界,才能理解孩子的世界。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年轻的妈妈,喜欢逛商场,但每次她领女儿逛商店,女儿总是哭着闹着不愿进。这位年轻的妈妈百思不得其解:商店里的商品五花八门、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小孩子为什么不爱来呢?终于有一天,她发现了其中的奥秘。这天,她领孩子在商店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挤来挤去,女儿的鞋带开了,她蹲下身来,给孩子系鞋带。就在这一瞬间,她忽然发现,眼前是多么可怕的情景:矮小的孩子,没有柜台高,她的眼中,根本就看不到琳琅满目的商品,看到的只是大人们的一条条大腿和一双双手。那一只只来回摆动的胳膊,一个个带棱角的背包,时不时磕碰着孩子的小脸和弱小的身体。年轻的妈妈这才明白女儿哭闹的原因。不是蹲下来,我们很难注意到孩子的视野与成人有什么不同;不是还原为一个孩子,我们也很难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成人有什么不同。

蹲下身子让我们沉浸在孩子的世界里,才能成为孩子的朋友,孩子才能把你当朋友。蹲下来看孩子,不仅仅是一种形体动作,它更是一种感情的姿态。而且并不是蹲下了身子便意味着学会了“蹲下来看孩子”,只有抛掉了成人自认为的先知先觉、自以为是、趾高气扬,才是真正的“蹲下来了”。

4.让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完成工作

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的一段描述让我难以忘怀:“我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这个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一个素不相识的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的人,让我肃然起敬。面对孩子,我们真的需要这样的勇气和耐心。我们已经习惯快节奏的当今生活,我们常常要孩子,快点、快点!在家里,从孩子一睁眼,就听到妈妈的催促:快点起来,吃饭快点,快点走,上学要迟到……什么都是快点,快点;到了幼儿园,老师们又在催:看谁第一名站好,看谁第一名吃完,看谁第一名把玩具收好……第一名、第一名,总是第一名。可“快点”“第一名”是孩子们所需要的吗?很多时候,我们真的需要慢下我们的脚步配合孩子的节奏。很多时候,我们真的需要停下脚步、静下心来,默默地如同欣赏身边的风景般地欣赏孩子的行为、动作。人生是一个必然的由幼稚到成熟、由愚钝到聪明、由低到高不断提升发展的过程。我们应该认识到孩子的生命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有其特殊的规律。我们需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孩子,多一些理解、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发现、多一些等待,别以爱的名义和对儿童负责的牺牲精神,来控制孩子的行为,抑制孩子的个性发展。

5.呵护孩子的心灵,让孩子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共同生长

蒙台梭利对儿童的探秘告诉我们,幼儿不仅作为一种肉体的存在,更作为一种精神存在。只是他的精神深深地隐藏着,不立即表现出来。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犹如荷叶上的露珠,需要我们的悉心呵护。幼儿园里的孩子们:有的机灵;有的木讷;有的反应很快;有的却总跟不上节拍;有的活泼开朗有说不完的话;有的却“默默无闻”地跟在你后面,不时还会拉拉你的衣角,仿佛担心你把他忘记。幼儿园教师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吃喝拉撒,更要关注孩子的个性、情绪、困惑和忧虑,给予孩子适时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2009年在英国考察期间,曾看到这样一幕:一个小男孩因为没有争抢到一个玩具而在一旁两拳紧握,小嘴紧闭,表现得非常气愤,我很好奇老师会怎么处理,就停下了脚步。一个老师走来了,轻轻地拉起孩子的手,走到一旁的座位上,老师和孩子面对面坐下,老师做了一个深呼吸的动作,她要求孩子也像她一样,先深吸一口气再徐徐吐出,就这样她做一次孩子做一次。期间,她还轻声地和孩子进行简单的交流。不一会儿,只见老师搂着孩子轻轻地拍了他两下,这个孩子又愉快地和其他孩子玩耍了。回想我们在遇到此类事情时,往往会把自己当作法官,或是安慰一方批评另一方,或是各打五十大板。其实孩子之间的事真得很难用对和错来判断,孩子正是在矛盾和冲突中学会交往。而人生难免要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怎样消化掉这些不良的情绪才是最重要的,教师更应该像朋友似的帮助孩子积累这样的经验。

6.为孩子创设适宜的环境,让孩子自由成长

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写道:“要帮助一个儿童,我们就必须给他提供一个使他能自由发展的环境。”而这个环境,我认为既包含物质的环境也包含心理的环境。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物质环境让孩子去认识世界,为孩子创设鼓励、支持、平等的心理环境让孩子去理解世界。陶行知提出的要让儿童的头脑解放、双手解放、眼睛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解放,这“六大解放”为我们道出了教育该做些什么,不该做什么。学龄前儿童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对动物、对自然……一只蚂蚁能让他们趴在地上研究半天;一颗种子的发芽能让他们惊喜连连;一只受伤的小鸟又让他们忧心忡忡……幼儿园教师就是要为孩子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建构孩子们感兴趣的课程,让他们像科学家一样研究,像艺术家一样创造;鼓励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耳朵去聆听,用自己的双手去探究,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

19岁跨进幼儿园的大门,如今在幼教这片热土上耕耘了二十多个春秋。我时常在想,什么是好的教育?琳琅满目的玩具?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施?美丽舒适的环境?花样翻新的活动……离开了“爱与尊重”,这一切都将失去生命的意义;离开了“爱与尊重”,师生之间永远都存在着一条不能跨越的鸿沟;离开了“爱与尊重”,教育将永远不会有心与心的交汇。爱是最好的教育,尊重与宽容是对孩子最好的爱。多年的教育实践让我逐渐明白: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我愿意把自己的热情和爱化作一缕阳光,不断提高自己人格的魅力,丰盈自己生命的底色,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甘甜的雨露和肥沃的土壤,让每一粒种子都能充满勃勃的生机。

(赵月华,淮安市洪泽县县直机关幼儿园,223100)

责任编辑:颜莹

作者:赵月华

第2篇:尊重孩子,唤醒意识比提高能力更重要

策划 | 本刊编辑部

采访对象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无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不能缺失对孩子的尊重。没有尊重,便没有教育,更谈不上科学的教育。本刊编辑部邀请相关专家对“尊重的教育”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剖析,探讨家长和教师如何以尊重为基石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

《教育家》:关于家长(或教师)对孩子的尊重,据您的观察,目前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况?

缺乏意识    基本需求    以爱的名义

孙云晓:今天的父母越来越意识到应当尊重孩子,也尽可能尊重孩子的需求,但实际上离真正的尊重差距还很大。《家庭教育促进法》有五处提到“尊重”,如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与个性差异,而许多父母恰恰在这方面问题突出。例如,忽视孩子的潜能特点,一律要求高分数高名次,以及盲目攀比与竞争等。这种功利化的误导已经成为孩子发展的重大障碍。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父母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提出适当的目标与要求,鼓励孩子发挥自己的潜能优势,这才是尊重的教育。

陈默:经常有人问,当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比较突出的问题在哪里。我的回答就是:教育者缺乏尊重孩子的意识,也没有尊重孩子的行为。

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层次结构的底部向上,人的需求分别为:生理需要(食物和衣服)、安全需要(工作保障)、社交需要(友谊)、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对现在的孩子而言,前三种基本已得到满足,那么尊重需要就成了他们需求的起点。一面是教育者缺乏这种意识和行为,一面是受教育者的基本需求,这便形成了教育上的一大冲突。

教育的碰撞、教育的现实,让我们看见了孩子对尊重的需要,有的孩子甚至因不被尊重而跳楼自杀。比如湖北武汉那个因玩撲克被请了家长的14岁男孩,其母亲在楼道处呵斥并打了他耳光,男孩在母亲离开后,默立了一会儿,转身爬上栏杆一跃而下。面对这样的事件,常有人说“现在的孩子心理太脆弱了”,其实这并非孩子心理脆弱的问题。家长、老师打骂孩子,在以前或许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那是因为以前的孩子需求层次还没有达到心理需求的高度,但对现在的孩子而言则大不一样。

综观当下,最可怕的是大多数家长和教师对待一个生命体没有尊重却不自知。我一直做教师培训的工作,拿教师拖堂这件事来说,很少有人会跟学生打招呼,而是直接延时,根本意识不到所面对的学生也有被尊重的需求。家庭里面同样如此。比如很多学生高考报志愿时,家长早早给孩子做了决断,这种现象已司空见惯。这就是剥夺了对孩子的尊重,因为一个生命的最大价值就在于自由意志的选择,如果不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生命体,不明白对于孩子自己的权力边界在哪里,何谈尊重?

教育如何体现对人的尊重、如何唤起教育者对尊重的意识和理念,这根本上是哲学思想的问题,需要教育界连同社会学界、哲学界开展讨论,让大家先看见这个问题,然后可以进一步做对比,看看可以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再引发教育管理者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最后自上而下地建立共识。

王占郡:爱孩子是一种本能,控制孩子也是一种本能。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欲,往往大于对孩子的爱,这可能会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从精神分析的原理上来说,如果父母自身在原生家庭得不到足够尊重,走上“内卷”严重的社会后,他们内心积蓄的委屈和愤怒,就需要找到发泄的出口,而这个出口往往就是他们的孩子。如果文化传统和法律制度不能有效保护孩子的独立意志,不能有效约束父母的权力,那么对于多数家庭而言,以爱的名义对孩子的伤害几乎不可避免。

不尊重孩子的情形,可以说是中国家庭非常普遍的现象。例如最近找我咨询的一个留学生家庭,从小学开始,妈妈对孩子学习、玩耍、休息的时间安排得十分严格,孩子的任务就是在妈妈安排好的赛道上拼命奔跑,努力达到妈妈要求的目标。选择中学时,孩子想读外国语学校,准备留学,可是妈妈坚持让他去重点中学,参加国内高考。可进入重点中学后,孩子刚刚适应,妈妈又后悔了,不顾儿子反对,又将其转学到了外国语学校。虽然这符合孩子当初的愿望,但是妈妈没有尊重孩子的意见,还给孩子带来了很多麻烦。后来孩子考上了美国一所排名前二十的大学,妈妈很满意,而孩子早已疲惫不堪,自主意志一直被忽视,失去了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的权利。大学期间,妈妈逼着儿子选一些难度大的课程,结果好几门课挂科。而且妈妈对孩子各个方面都不放心,要求他每周必须打一次电话。学习的压力、妈妈的控制,让孩子喘不过气来,他终于启动了自我保护机制——拒绝回复父母的信息、接听父母的电话。

咨询中,我问这位妈妈:“你是什么学历?”她说:“我是专科学历,中学时没有努力耽误了,我两个姐姐都是研究生,现在大学教书。我要让孩子吸取我的教训,不能让孩子像我一样。”可见,在这个家庭中,孩子背负了妈妈的遗憾,在一定程度上,妈妈是为了实现当初的理想,牺牲了自己的孩子。一个生命不能为自己而活,或许是最悲催的事情了。

关承华: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我观察和研究教育最大的一个着力点。现在,教师不尊重孩子、伤害孩子自尊的现象很多,但更可怕的是他们意识不到自己存在这样的问题。比如北京朝阳区某小学教师谩骂学生的事件,两位教师不仅在语言上侮辱这个小女孩,还鼓动全班学生一起声讨。我们在这里不讨论具体事件,值得深思的是,这两位教师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还将自己录的这段视频发到了家长群里,似乎认为自己的做法非常正确,没想到会被家长曝光。这件事发生后,网上出现了各种声音,有的说“老师脾气不好、性格不好,但还是负责任的”。那我就提出问题了——这是对谁负责?是对校长负责,是对她自己的荣誉负责,还是对教育对象负责?

学生的心理是教师最应该关注的,可是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举个例子,一个二年级的孩子放学回家后,家长发现带的一壶水没怎么喝。家长并没有就此说什么,只是给老师发了条微信:“老师,春天干燥,麻烦您提醒孩子们多喝水。”想不到,这位老师第二天在课堂上把这个孩子拽到讲台前,打通孩子家长的电话:“说,我让没让你们喝水?”这个孩子边哭边说:“让我们喝了。”接着又问全班同学:“你们回答,我有没有提醒你们喝水?”学生们一起喊:“提醒了。”可以想象,当时这个孩子的自尊被伤得多厉害,可是这位老师却不以为然,后续又指定几个同学监督这个孩子,每节课下了课就让他“喝水,喝水”。这个时候,孩子们已经不是善意的提醒,而是执行老师的命令,是在起哄。这件事情之后,孩子心里始终有阴影,不敢让家长找老师反映任何问题。

另外,我特别反对以爱的名义、以负责任为借口,实施一些我行我素的、伤害孩子自尊的行为,那样的人根本不配当老师。

我曾经管过一件闲事,在一所小学门口,每天放学,有位老师把学生带出来解散以后,一定要留下一个当天犯错的学生,家长在旁边等着接孩子,肯定也会跟过来。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场面:校门口,老师怒不可遏地训斥着某个孩子,孩子垂着小手、低头听着,不敢有任何反应。我特别观察了几次,如果来接孩子的是位妈妈,就会配合老师一起数落孩子。如果是位爸爸,往往是一声不吭地听着,脸上时而愤怒时而尴尬。每当这时,不只是老师、家长、孩子三个人的活动,这个孩子的同学们也会跟着起哄,你一句我一句地帮腔。有一天,我实在看不下去了,这时我说了句话:“同学们、家长们,咱们都散一散,给孩子留点自尊,给家长留点面子。”虽然我没有直接对那位老师说什么,但估计她也感觉到了我的意思。在校门口实施这种训斥行为,不仅伤了孩子的自尊,甚至伤了家长的自尊,可是老师不以为然,还认为自己特别负责任。

我在给老师们讲课的时候经常用到这个案例,特别想提醒老师们,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定要有尊重孩子的意识。

《教育家》:尊重孩子不是一个口号,而要切切实实去落实。您认为家长(或教师)该如何提高尊重孩子的能力?请以案例方式来谈谈。

独立的生命个体    边界感    释放空间

孙云晓:尊重未成年人不是一个选择而是一个原则。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和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是法律原则。这四种权利可以视为尊重孩子的基本内容,也可以简而言之为“儿童友好”。我的小外孙八九个月喜欢爬,10个月后喜欢走,现在14个月,走得很快。我常常想抱他却总是被拒绝,于是我明白了,强行抱孩子就是不尊重孩子,甚至是剥夺了他成长的机会。再比如许多孩子四五岁了,大人还喂饭,这也是剥夺了孩子自己吃饭的成长机会,实际上婴儿一岁后基本都可以自己吃饭。

再举个例子,北京一个女生2021年高考成绩优异,可以进北大、清华,却选择了公安大学涉外警务专业。她母亲告诉我虽然自己很纠结,却还是尊重了女儿的选择,这种明智的态度才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陈默:对孩子的尊重体现在每个方面而不是某些方面,这一理念适用于所有的教育过程。不过,可以找一些突破口,比如与孩子相关的事情一定要征求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在自己的事情上有发言权。当然,有时孩子做出的决定未必正确,家长可以跟孩子讨论,把你的意见给他,而不是直接替他做决定。

举个例子,一位妈妈生完孩子后成了全职妈妈,她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她的儿子。这个男孩从小到大几乎所有的事情都由妈妈来安排,而且他也逐渐习惯于跟妈妈相处的模式。小时候还看不出什么,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男孩出现了心理问题。已是高中生的他感觉不到周围环境在允许他长大,感觉不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而且觉得自己没有了选择的能力,什么事情一定是妈妈来选择他才放心,但他又会想“自己的人生由妈妈来安排,自己不是永远长不大吗”。这个男孩变得非常纠结和挣扎,患上了抑郁症。究其根本,这位妈妈从没有把男孩当成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只是把他当成自己的儿子,这就是最大的不尊重。所以我选择先去“治疗”他的妈妈,让她出去工作,别再把儿子作为生活的全部内容。在一段时间内他们的生活非常糟糕,男孩一天几个电话把妈妈叫回家,因为他已经习惯于做精神上的“奴隶”,没有办法勇敢地长大。我叮嘱这位妈妈一定要坚持,让孩子知道自己该独立起来,该做选择的时候鼓励他自己来。慢慢地,男孩学会了选择,感觉到自己渐渐走向了独立,可以融入同龄孩子当中去,不再胆怯、恐惧,因为他和同龄孩子一样拥有了长大的能力。

对孩子是否尊重,跟家长的素质、所经历的教育环境以及个人的哲学思考具有一定相关性,比如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长对孩子相对更加尊重,在尊重中长大的家长往往也会尊重自己的孩子。我们呼吁教育要体现对生命和人性的尊重,在这点上,大多数家长和教师都是需要学习和成长的。

王占郡:家长是否尊重孩子,与家长的认知水平和家庭文化有很大关系。也就是说,家长思维的底层逻辑,不仅决定了家长是否尊重孩子,也决定了家長是否懂得什么是尊重。

底层逻辑要更新。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孩子的情感需要越来越突出。但传统的家庭文化并没有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人来对待,这自然会造成亲子冲突。《弟子规》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些文化传统也许在以前是天经地义的,但是今天的父母如果还坚守这些东西,显然不能得到孩子们的信服。

家长自己要过得好。如果家长自己的生活和事业一塌糊涂,就不可能有良好的身心状态爱孩子,甚至可能会折腾孩子,让孩子背负父母的遗憾,也就谈不上尊重。咨询中我遇到一位家长,当我们谈到要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时,这位家长委屈地说:“我从小就是被父母打骂长大的,我还有满肚子怨气没地方发泄呢,现在的孩子骂不得打不得,这还不把我活活憋死!”只有家长自己成长了、开心了,才能腾出心理空间来容纳孩子的情绪,才能去尊重孩子的感受。

家庭要有边界感。什么是边界感呢?例如,一位妈妈经常不经过女儿的同意,也不打招呼,就去女儿的宿舍整理柜子、拆洗床单。女儿表示抗议后,妈妈却置若罔闻。这就是没有边界感的体现。家庭成员之间拥有边界感,才能进入一种理想状态:各就各位,避免越位,按需补位,及时归位。家长有边界感,不仅是对孩子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清晰的边界意识,会时刻提醒家长“谁的事情谁负责,过于主动的帮助就是控制”。如果我们爱孩子,就要把与孩子有关的选择权还给孩子,培养他们自己做主的能力和意识,给我们所爱的人以自由。

以孩子成长为中心。尊重生命,就要去满足成长的需要。在孩子自幼萌生的主张没有被扭曲的情况下,孩子本能的需要往往都是对其发展有利的。所以,家长需要听见孩子的呼唤,了解孩子的需求。就满足孩子成长需求而言,孩子应是“主人”,家长则是“后勤”和“顾问”,提供孩子所需的教育资源、学习资源、赏识肯定、优质陪伴等,而不是当“管家”。例如,一个初一女孩在换学校后,不能适应,情绪低落,放学后经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也不和家人说话。她的父母能够理解,孩子遇到困难了,需要时间慢慢调整,退缩是这个特殊阶段孩子成长的需要,是一种自我保护。所以父母并没有焦虑,而是放任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躺平”一阵子,按照自己的节奏慢慢走出来。还偶尔组织女儿的同学来家里聚会,帮助女儿熟悉新同学,建立新圈子。半年多时间,孩子慢慢有了活力,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好。

减少规矩释放空间。家长应该审视一下家庭的规矩,砸掉一些不必要的、过时的、僵化的家庭规矩,给家庭成员解放出更多的空间,为家庭成员相互之间的尊重创造更多条件。

关承华:我在解释“老师”这个概念的时候常说,老师是个尊称,是个身份,既然选择了当老师,就要遵守师德,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师德的底线就是对孩子的尊重,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孩子也是人,需要尊重。做到这一点,你的行为、言语,才会受这一思想意识的支配,就可以做到尊重孩子。有这种意识之后,再去提高尊重孩子的能力,就会相对简单。

我曾经教过一个学生,总是习惯以“稍息”的姿势站立,腿还不停地抖。我知道,这其实是孩子的一种自我防御,就像小刺猬一样。因为他小学六年里总是被老师批评,进初中后他就防着老师,你说什么他都刺你一下,你越说,他越来劲,所有科任老师都拿他没办法。在这种情况下,我就思考,怎么来“刺激”一下他。于是我“备好课”,把他叫到一个没人的教室里,拉他坐得离我很近,悄悄地说:“老师问你个私人问题哈,你告诉关老师,我不会让别人知道。你是不是得过小儿麻痹症?”“没有啊。”孩子一听急了。我接着说:“你知道吗?同学们都在背后议论,说你可能得过这个病,说你的两条腿不一样长、不一样粗。”孩子立刻拉起裤腿:“老师你看,我的腿是一样长的。”我说:“你立正站好我比一比。”他赶紧立正站好。“哦,你会立正啊。同学们都这么说,我还真以为你有残疾呢,如果真的有残疾,那我就得要求老师们在各个方面都要照顾你了。”“没有,我不是。”我说:“那太好了,今天就咱俩,我知道了你没有残疾。你呀,这么多年已经习惯了,我不要求你一下子改过来,我给你个过程,你看见关老师就像条件反射一样立正站好行不行?”此后,他一看见我就立正,因为我是他的班主任,每天总能看见,慢慢地,这个孩子就改过来了,其他老师都感到特别惊讶。

教师要尊重学生,当学生意识到你尊重他的时候,就会对你心服口服,就会听你的、接受你,哪怕是你的批评。

《教育家》:家长(或教师)应如何把握尊重的分寸,比如与溺爱、纪律性的平衡等。

有原则    独立思考    教育的底线

孙云晓:真正的尊重是一种理性的爱,也是有原则和有界限的爱。尊重不是溺爱,也不是放纵,而是以真正有利于儿童成长为原则的教育。在孩子迷茫甚至是误入歧途时大喝一声,敢于对孩子说“不”,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尊重,更是监护人的神圣责任。

举个例子来说,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一女生在家里提议养猫,妈妈怕猫却采用三次家庭会议方式讨论女儿的提议,并与女儿一起了解养什么猫和怎么养及责任分工。当女儿听说自己也要当铲屎官、承担给猫洗澡等任务,非常意外,原来养猫不只是撸猫那么简单,但她认真考虑后还是接受了分工及责任。這位妈妈的做法就是以尊重的态度唤起女儿的责任心,这种尊重真正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陈默: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Diane  Baumrind)基于自己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教养方式理论。根据父母在“温暖”和“控制”两个维度上的高低水平不同,可以划分出四种不同的教养方式:权威型(高温暖、高控制)、专制型(低温暖、高控制)、放纵型(高温暖、低控制)、忽视型(低温暖、低控制)四种。

权威型的家长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关心孩子的成长,对孩子有要求、有控制,他们会设置清晰的规则并且持续性地强化规则,会跟孩子解释规则背后的意义,同时也积极听取孩子的想法并做出正面回应。在孩子心里,这类家长往往是可敬可爱的,从小受尊重长大的孩子,他的人生欲求会很高,这也能够激发孩子的内驱力。专制型家长对孩子的控制度很高、接受度很低,他们会强加很多的规矩,家长和孩子之间缺少畅通的交流途径。在孩子心里,这类家长的形象往往是可敬可畏。这种家庭走出的孩子多半谨小慎微,缺乏创造性。放纵型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充满关心和积极的肯定,但是缺乏控制,对孩子不提任何要求,让其自由随意发展,对孩子违反要求的行为也是采取无限度容忍和接受的态度,认为自己的孩子哪里都好,很少发怒或训斥孩子。这种家庭出来的孩子往往很无能。忽视型家长很少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他们好像并不是很关心孩子,抑或是家长被自己的问题已经搞得晕头转向了,没有精力给孩子关爱和引导。在孩子心里,父母和自己仿佛永远隔着一堵墙,难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凝聚力。

权威型家长在制定规则的过程中是民主的、平等的,会跟孩子进行协商。比如给孩子零花钱的同时给他一个账本。关于零花钱的使用可以跟孩子进行约定:家长不支持买的东西或是不想让家长知道的东西,需要用自己的零花钱去买;购买商品后要记账,标明品名、数量、价格等;如果零花钱有结余可以存放到家长这里,家长会支付一定的利息,等等。这一过程既尊重了孩子又建立了规则。

我们培养的是未来的人,必须思考未来的人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和特质。时代在变,人工智能日益普及,未来的世界需要创造性人才。那么,一个人的创造性需要建立在什么样的人格基础之上?缺乏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成长训练,怎么可能具有创造力?正确的逻辑是:给予孩子尊重,他才能够独立,独立了才有独立思考的可能,能独立思考了才有创造的可能。

王占郡:尊重孩子不是溺爱孩子,尊重孩子和用纪律去要求孩子也并不矛盾。尊重,本质上是看见、是关怀、是满足、是放手。尊重是相互的、平等的,单向的尊重不是尊重,是讨好,是纵容,是不平等。应当让孩子明白,享受父母的尊重,也要尊重父母。

纪律性是每个家庭成员获得尊重和自由的条件。家长尊重孩子,允许孩子欣赏自己喜欢的歌曲,这并不表明孩子可以把音量开得很大,影响父母看书或休息。你听音乐是你的自由,我看书是我的自由,但你的自由不能影响我的自由,这就是互相尊重。当孩子要求不合理时、当孩子的行为违反了约定或者越过了家庭既定红线时,家长平静而坚定地拒绝孩子的要求,这并不意味着家长不尊重孩子和不爱孩子。

尊重是一种权利意识,而权利意识需要通过人性的觉醒来体会。举几个具体的例子,也许会更明白。比如家里来了客人,父母要求孩子向客人问好,孩子不愿意或不好意思说,父母坚持要求孩子必须问好。这就忽视了孩子可以拒绝的权利,没有做到尊重孩子。再如,做作业是孩子的义务,但先写语文还是先写数学,这是孩子的权利。孩子每天被允许玩一会儿手机,先写作业还是先玩手机,也是孩子的权利。

尊重和权利是密不可分的。在很多家长的眼中,小孩子根本就没有什么权利可谈。“你吃我的、喝我的,就得听我的,等长大能自食其力了,再来跟我谈权利。”这是现在很多家长仍然持有的逻辑。

家长制定规矩时,也要把一些自主权留给孩子,这也是对孩子的尊重。当然,每个家庭中孩子的具体权利是不一样的,规矩越多权利就越少。在我的家庭,只要不沉迷,在被允许的情况下,孩子可以有尊严地玩游戏。我发现,在安全积极的家庭环境中,孩子自己安排学习和玩耍的时间,不仅不会耽误学习,反而会激发自我管理的动力。

家长把握分寸是一门艺术,没有标准答案。但显而易见的是,如果处理得好,给孩子更多的空间,会更加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和自主意识的发展,孩子生命的潜能也容易得到更好的发挥。当然,这需要家长持续不断地觉察、思考、改变。

关承华:教师尊重学生不存在分寸的问题,而是底线。反省自己,我年轻的时候也有过冲动的做法,到现在都很后悔。20世纪80年代,我刚当老师没几年,班里有个学生叫李月宝,爸妈都是普通工人,家里有五个儿子,生活条件不好。有一天,他上学迟到了,我就在教室门口等着,他来了以后,我非常和蔼地问他:“是不是起晚了,还没吃饭吧?”他“嗯”了一声。我从钱包里拿出二两粮票两毛钱让他先去吃饭,吃饱了再从第二节开始好好上课。他答应后就跑去吃饭了,吃完回来上了第二节课。第三节是体育,我到操场去看看学生们上体育课的状态,没想到李月宝又旷课了。我当时确实没忍住,把他找回来以后,(没有当着全班学生的面)狠狠地扇了他一巴掌说:“我二两粮票两毛钱就顶一节课呀,这样我供得起你吗?”然后就给他家长打电话:“我今天打你们儿子了……”还挺理直气壮的。现在,我特别想给李月宝道个歉。如果当时再多懂点心理学,我不会这样做,而应先了解一下具体情况,希望现在的年轻老师吸取我的这个教训。

今天的教育和传统的教育,不能截然分開,但一些糟粕再传承下去是绝对不行的。我特别想提醒教师们,务必要加强尊重学生的意识,提高尊重学生的能力,爱心、师德、法律三者缺一不可。现在我们强调爱学生,但是怎么爱、什么是真正的爱?我认为,师爱里有母(父)爱的成分,但更多的是责任。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用智慧的爱去点亮孩子的心灯,照亮他们成长的路,而不是在压制和打击下,让孩子的心越来越灰暗。我们也非常强调师德,但我真的觉得很多教师并不知道何为师德。在我看来,师德最基本的底线就是对人的尊重,教师们应该多学点心理学,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这是最关键的。另外,教师要认真研习法律。2021年6月1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生效实施,第二十七条明确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我认为,学校和教委应该带领教师们好好学习这个法律,认真领会其中的细节。还有2021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学校和教师可采取哪些教育惩戒措施、哪些不当教育行为被明确禁止,都规定得非常细致,需要教师认真学习,用法律去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第3篇:自然养育,就是尊重孩子的个性化成长

即使是被无数家长命名为“崔神”的儿科医生崔玉涛,依然坚持认为自己所说的话并不适合每一个孩子,因为每一个孩子都在非常个性化地成长。现在,他正在完成一套“自然养育”系列图书,目的就是希望教会家长如何理解个性化养育,如何按照自己孩子的成长轨迹进行自然养育。

现在,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词叫“别人家的孩子”。任何事情都是别人家怎么样,别人家的孩子吃得多,别人家的孩子聪明……对“别人家的孩子”无比关注的状态,其实隐含着一个重要的信息:父母不知道该怎么理解自己的孩子,不知道该怎么按照自己孩子的情况进行个性化养育。

自然养育就是个性化

现在有太多的育儿知识充斥着父母的世界,大家经常会在心里评价:哪些好,哪些不好;哪个专家说得对,哪个专家说得不对。其实这都和自己的孩子什么样有关。比如我说的话,也不是对所有的孩子都有用。因为我并不了解每个孩子,也不能所有的东西都专为某个孩子而写。所以有的家长会说,崔大夫这个观点说得真对,我用起来特别好;也会有家长说,崔大夫说得这个根本没用,这是很自然的结果,因为公共的知识,只有部分人会觉得有用。

但是,如果没有个性化养育的观念,当自己孩子的情况和很多育儿知识里讲得不一样时,父母就会恐慌、担忧,整个养育过程都是诚惶诚恐的,多好的孩子都会担心这儿不好,那不好。所以我希望我能做的,不仅是传播科学育儿知识,还要帮助父母实现自然养育,也就是帮助父母了解自己的孩子,知道怎么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去观察、评估孩子的成长,看待孩子的健康状况。

我不想写出一本“育儿圣经”

现在,我在做“自然养育”系列图书。这个时代,写养育类的书是件很容易的事,保证书中没有知识性错误也很容易。关键是写书的思路是什么?如果思路不对的话,按照“育儿圣经”去写,父母拿到后天天抱着对照、参考,会更焦虑和担忧。因为如果要相信“圣经”说得对,那就是他自己做得不对;如果觉得自己做得对,那就是我说错了。这样一来,这套书就没有了意义。我写这套书,是想给父母写一种养育的方法论,而不想给父母灌输很多数字、标准。在养育上,不能简单地把某个标准套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而是要在一个育儿科学知识的起点上,不断地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去进行个性化的探索和扩展。

生长是最自然的成长过程

我把即将出版“自然养育”系列图书的第一本锁定在了生长上。因为生长是一个最个性化的过程,而不是用一个框架和标准就能解决的。通过第一本书,我想让父母知道该怎么评估自己的孩子。当父母能够理解每一个孩子的生长都是建立在他个体情况的基础上这一方法论之后,才会对其他养育有更多的理解,也才能做到真正的自然养育。

随着对儿童健康的重视,父母经常不自主地和同龄孩子比较自己孩子的身高、体重等,但是在这种对生长的比较中,可能会忽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那就是每个孩子的出生是不一样的。出生应该是一个孩子生长中最基础的起点,如果不重视这个起点,很难做到个性化。比如一个宝宝出生时4千克,另外一个宝宝出生时2千克。4个月之后,如果两个宝宝的体重一样,甚至是出生时体重2千克的宝宝更胖,那肯定是两个宝宝中的一个出了大问题。因此,每个孩子不一样的出生情况,包括家庭遗传因素,都会使他的生长无法完全地与其他孩子进行比较,甚至无法和所谓的标准进行比较,只能是遵循他的个体情况自然养育。如果总想根据标准强行改变个体自然成长的规律,付出代价也许会很大。

养育不是“管理”孩子

现在很多父母是在想如何“管理”孩子,而不是养育孩子。就像我们在职场上会订立管理目标一样,父母也给孩子定了不少成长目标:应该一个月长多少厘米,一天吃多少奶粉或辅食,应该什么时候会走,什么时候会跑……一旦这些目标不能实现时,父母就就非常着急,甚至差不多实现了都不会太开心,必须超额或提前实现才有成就感。

但是,需要提醒父母的是,这种现代管理方式用到养育孩子上,会出现很大问题!但是也许父母会疑惑:为什么管理团队、管理公司非常有效的方式,不能用于养孩子呢?这是因为管理面对的是成人,即使在管理中出现错误,被管理者一般也不会因为一些小事情而反抗。但孩子不一样,他是非常天然的个体,只要感觉不舒服就会反抗,多一口饭,甚至多一粒米也不吃,吃得不对就是一厘米也不长。

所以,最好的养育永远不是机械化养育,也不是目标式的管理,而是尊重生命,遵循每一个孩子自然成长的轨迹和规律,通过各种引导让他长得更好,更健康!

作者:崔玉涛

第4篇:如何尊重、接纳孩子?

4月18日蔡真妮听打稿

讲座嘉宾:蔡真妮 讲座主题:

1、美国社会如何尊重孩子?

2、中国家长在尊重、接纳孩子方面有哪些误区?

3、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尊重孩子?

4、如何控制和疏导家长自己的情绪? 嘉宾介绍:

旅美作家、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曾于国内某大学执教为自由撰稿人。海内外博客超越3000万人,新浪博客“真妮的咖啡屋”已成为成千上万知识女性和年轻母亲最贴心的“育儿顾问”和“情感顾问”其真诚、幽默、富有则例的文字神兽广大读者追捧。他育有三个孩子,并参加了当地的“妈妈俱乐部”在孩子学校做义工,对国外教育有着切身的体验和了解。 内容:

1、大家好,我是蔡真妮!首先感谢群主和参加课程的各位家长,给我这个机会,今天下午和大家一起分享中美育儿教育的比较和一些育儿教育的心得体会。今天我们分享的主题是用尊重成就孩子的一生。这是我的第一本育儿方面书,这本书已经出版的五年,重新印刷和很多次。很多读者给我来信,畅谈这本书给他们带来的育儿观念的改变。这本书还被很多的报纸、杂志评选为推荐阅读的书籍。今年北师大出版社再版了这本书,我对书的内容进行了,修订和补充。

2、因为这个机缘,让我有机会再次就尊重孩子这个主题,和大家进行一些分享和讨论。我在美国生活了二十多年,我发现美国社会和父母,与我们中国社会和父母在培育孩子上有着巨大的差异。我个人体会其中差异最大的就是在尊重孩子这一点上,比如说有一次我在国内的机场,看到这样一个场景,几个人在我前面排队等待登机,有个妈妈带着三四岁,那个孩子在吃一根棒棒糖,同行的一位中年妇女逗孩子说,你给我吃好不好。

3、孩子就把糖给她了,她接过来就说,我拿走了不给你了,说着就假装要往外面走,这时候孩子就开始闹了起来,她就把糖还给孩子了。过了一会又向孩子要糖,孩子这次就没有把糖给她,那个女人就说,你怎么那么抠门呀?你是不是小气鬼呀?孩子扭着头不看她,然后那个女人不罢休,继续逗孩子。孩子终于愤怒了,大声的说,你才是小气鬼,你是大坏蛋,妈妈在一旁就说,阿姨在和你闹着玩那,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实逗呀?快向阿姨道歉。孩子气的大哭起来。在我们的文化里,大人逗孩子似乎是喜欢孩子的一种表达方式,但是其实是非常不尊重孩子的一种表现。

4、这样恶意的去逗孩子,就是把孩子当成一个玩意在耍,一点真正的意义都没有。可是我们都是把这种行为都习以为常,父母不但没有阻止,反而还去责备孩子。而在美国,父母和孩子说话,都会弯下腰,让自己的视线和孩子平视,不给孩子一种大人高高在上的感觉,大人们会用各种办法来鼓励孩子赞赏孩子,没有谁当着会说贬低孩子的话,或者开过分的玩笑,如果有人冒犯了孩子,父母会立即出面保护孩子。今天我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早些年放生的真是事件,

5、国内有一个考察团来到美国,其中的一个领导在宾馆的电梯里,看到一位美国妈妈带着一个小女孩,小女孩长得非常的漂亮很乖巧。那个领导是一个中年男性。伸手摸了摸女孩子的头,女孩子的妈妈马上扭身就想避开,可是那个领导马上又伸了出手,摸了摸女孩子的脸,一边摸一边说,哎这孩子长得真是太可爱了。美国的这位妈妈根本听不懂他说的话。可是就是觉得他的这个动作很猥亵,冒犯了她的孩子。美国妈妈当即按下了电梯的报警器,说有人性骚扰的孩子,出了电梯宾馆的警卫,马上就控制了这位领导监控了起来,并报了警。后来是中国领事馆出面才把这件事解决。

6、这件事一方面可以说是文化的差异,我们没有觉得骚扰到了孩子,我是看你可爱我才摸你的,可是在美国如果没有经过孩子的同意,任何人没有权利去触碰这个小孩。这件事可以看出来美国父母在保护孩子的方面是不遗余力。我在书中还举过一个例子,我去学校参加我儿子班级活动,正好碰见他们在发考卷,老师就跟放卷子的两个同学说,你们要记得面无表情的发卷子。我就问老师发卷子为什么要面无表情,老师跟我解释说,说我不希望孩子,在看到好分数的时候面露欣喜,再看到。

7、老师的言外之意就是说,不要去拿他的成绩去跟人比较。美国老师常常挂在嘴上的话就是我很为你自豪。可是我们中国的家长很少有人和孩子将这句话,是我引不起你的自豪,我为你骄傲。我们往往看到的都是,孩子你这个地方做的不够好,你还需要取得更大的进步。在美国,家长和老师一样也是非常的尊重孩子的,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美国的家长当面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进行比较。而说你不争气,你怎么没有出息!你不用功,你不努力等等的话,来诋毁孩子自尊心。

8、在生活上,美国父母从孩子一两岁的时候,就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五六岁开始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这其实尊重孩子的一种表现,他们相信孩子有能力处理自己的事情,有能力为家庭担负起一定的责任。那么将来他才会为他自己为社会付起一个公民的责任。孩子如果一直在被尊重的环境中成长,他就自然而然自尊自爱有自信。同时也会给予他人尊重。有一次我就听到我小儿子三猪和他的几个同学在讨论他们年级全州统考成绩。

9、有个男孩子说他自己数学考了满分在座其他孩子都说你太厉害了,真是一个数学天才,他们谈论这件事情的态度很自然,没有一个人流露出我考的不好,我不如他。就是那种比较自卑情绪,考得好好的那个孩子,非常的兴高采烈,他也没有那种高人一等的意思,也没有瞧不起其他的孩子。儿子三猪的班上有个孩子有点弱智,他的成绩很差,他们谈论起他来,就说需要更多的练习才行,期间讨论没有流露出任何看不起,或者嘲笑孩子的意思。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不被人比来必去,他自己也就不会去和别人比,他知道做好自己。

10、 这样长大的孩子内心真的会很强大。比如我们家三猪在这方面就经常让我刮目相看,我和我的老公常常感叹,好像就没有什么事情能够打击到他,他总是很淡定,遇到他没有做好的事情,他就事论事,是不会和他这件事和他的个人价值和自尊等联系起来,比如说他拿回了考卷,其中有几道题是错了,他就会很平静的跟我讲,我就是还没有搞懂这个概念,等我搞懂了就可以了就会做了。在学校的船模比赛中,第一轮就被淘汰了,他就会说我下次要改良,这个帆要做的再高一些,面对失败他就没有什么负面的影响。

11、 他的赛车在比赛中打进了前几名,他就笑着和我说,妈妈我这次运气很好,其他的孩子的车也做的很好,他就是能够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大多数的美国孩子都待人很友善、懂礼貌,心态也很阳光,独立意识强,和别人打交道的时候都很大方得体,这些都是孩子们受到了应有的尊重之后,形成的良好的人格和素养。那么说到这里,我们应该怎么样能够做到去尊重孩子?

12、 第一点就是我们要给孩子选择的自由,允许还是为他自己的事情做决定。比如说他可以选择穿什么穿多少,可以选择学什么学多少,他可以自己选择上什么兴趣班,选择上什么补习班,,选择何时玩,玩什么怎么玩,选择找谁当对象,选择在哪里安家,微信上流传着一个笑话,就是说有一种冷是妈妈觉得冷,大家看了都会会心的一下。

13、 因为大多数的妈妈都是有自己来决定,孩子穿什么穿多少。而不是由孩子来决定。在各个育儿论坛上,对于低龄孩子的讨论最多,都是孩子吃饭的问题。根据我的经验,孩子出现吃饭问题的家庭。一定有一个对孩子无比纠结的大人,其实问题是大人的纠结和控制。比如说规定孩子必须吃什么吃多少,什么时间吃等等等的问题,这些造成孩子问题,可以造成绝大多数孩子的问题,真正有生理上的原因造成孩子吃饭的问题极少极少,我在书中举过一个例子。

14、 我们妈妈俱乐部的几个妈妈,带着孩子去吃午餐。妈妈们都是让孩子自己点餐,我家三猪点了披萨,其他的两个孩子也跟着点了披萨,旁边的一个中国妈妈就对着她的儿子,你要是想吃披萨可以到披萨店去点,这个餐厅有很多你没有吃过的东西,你可以尝一尝,还是非常的自扭就是不肯,他也想和其他的小朋友们一样吃披萨,妈妈劝了很久孩子还是不肯。她索性就不理孩子了,直接告诉服务员说,给孩子点了炸鱼。吃饭的时候每个孩子都兴高采烈的,只有那个孩子闷闷不乐的。在我们大人看来。

15、 在我们大人看来,那个妈妈的观点是对的,我们在高级一些的餐厅点餐,应该吃一些没有吃过的尝尝鲜。绝对好过不会选在那里都可以点到披萨。可是对于孩子来说,重点不是吃到了什么,而是他意志都没有实现。这件事上那个妈妈的意志得到了实现,孩子的意志没有实现,孩子很委屈,孩子失去选择的权利。

16、 这个孩子就失去被她自己做选择的能力,很多父母都特别的在意孩子听不听话,那父母有没有想过,孩子现在就开始听父母的话,将来他就会听朋友的话,他就会很容易被别人忽悠。到那个时候父母会不会认为孩子没有主见,这时候父母就很很着急,对不对?孩子从小就被培养听父母的话,听老师的话。孩子没有机会学会自己去判断,他就会缺乏自己的独立意志。

17、 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最大限度的自由,让他自己的事情做出选择,允许他去体验他想体验的什么事情。牵涉到孩子的决定,先跟孩子商量,这就是对孩子的尊重,这是养出一个有独立自主能力的孩子的关键。第二点就是不要那别的孩子做比较,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每一个人都是天才,但是如果你用能否用爬树来评判一条鱼,那么这条鱼将一生都会觉得自己是个笨蛋。

18、 我们现在视乎都是在用学习成绩,这一个单一的标准来要求孩子,那就会使得很多有其他才能的孩子,觉得自己是一个笨蛋。我们每一个人或者说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花,每一种花都有独特的美丽和芬芳,它有独立的花期、独特的颜色,没有什么好与不好的比较,只是不同而已。可以说摧毁孩子自信最有效、最简洁的办法,就是那他和其他孩子进行比较。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都有其内在独特的智慧和独特的能力。我们父母一定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

19、 我们来举个列子,如果孩子本来的自尊心有一米那么高。那么孩子父母每一次比较就相当于砍掉一厘米,长期比较的结果就是孩子完全就没有了。父母如果发现孩子不够自信,那你就应该好好反省一下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是否合适,是否做到了真正的尊重,如果每次你想去比较孩子的时候,想想你说出来的话,就好像一把大斧头。我们应该以欣赏的角度去看待孩子。比如一些不关紧要人骂了我们,我们就会生一会气,然后过一会可能我们就觉得无所谓了,可是老公骂了我们一句,或者妻子骂了我们一句。 20、 那我们大概会记住一辈子,只要想起来就会生气。所以真正能够伤害我们的人都是我们最亲经的人,我们越在乎谁,谁就可能上我们最深。对于孩子而言,他们最在乎父母,父母是他的天,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所以父母有意无意的伤害太容易了。我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说无论多优异的父母,都会在孩子心灵上留下千疮百孔的伤害,,有事父母的一个眼神、一个斥责的表情,对孩子的自尊心的打击等候室巨大的,都会在孩子的心灵里留下永久的阴影。

21、 反而言之一些赞赏汇给孩子自信、自尊曾加一厘米,一个关切的眼神,一个充满爱意的拥抱,会让孩子心中满满的都是爱和自豪。我们要经常的鼓励孩子,让他的自尊心加高,不知不觉中,孩子就会成长成一个自信心特别强大的人。尊重孩子的第三点就是尊重孩子的隐私。父母对孩子要有最基本的礼仪,进入孩子的房间时你要先敲门,你要使用或者触碰孩子的东西时,要先得到孩子的允许。

22、 不能随意的去翻看孩子的日记,无论孩子多大,都要把他当成一个成年人来对待,一个朋友一样去尊重。我又一个朋友,他的女儿在上高中时的成绩非常好,上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回家,他就和女儿要成绩单,女儿不给他。说我已经长大了不需要再给你成绩单了,怎么要也不给,朋友就非常的生气,和孩子说你要是不花我的钱我就不看,我现在给你付学费我就有权利看你的成绩单,朋友和女儿之间一个假期都闹得不愉快。朋友找到我,问我这件事情应该怎样处理。我就问他,你为什么要看孩子的成绩单呀。如果你发现孩子没有考好,你会怎么办?

23、 他说我就是想知道而已,要是没有考好也不会怎么样。我就又问他说,你真的觉得考的好与不好没有关系吗?他说当然有点关系了,如果没有关系我就不会和他要了,如果他考不好我一定想办法去督促他的。我和她说,其实这就是你女儿不想给你看成绩单的原因。如果你现在问我,我一年的收入是多少,我不告诉你。你会不会一直追问下去,一直问到我生气为止,我想你应该不会。你会想我可能不信任你,但是我们两个不会纠缠不休。因为我是你的朋友。

24、 但是你对女儿就不一样了,你口口声声说孩子长大了,你要把孩子当成朋友看,但是其实你还是把她当成孩子,他应该在你的管理之下。孩子在上大学以后,会经历各个方面的考验,在学业上、在交友上、在生活自理上各个方面他都会经历,心理上会经受很大的冲击,需要经历很多的波折,我们大人要给孩子实践的时间和机会。去适应这个成长的过程,父母要给予支持和鼓励。而不是像以前那样进行检查和监督,如果父母能够敞开心胸去接纳孩子,至于不给看成绩单。

25、 孩子有自己的自尊心,考的不好已经很难受了,他不想在承受父母的责难。我这个朋友的女儿,不单不给父母看成绩单,也不给父母将他在学校的任何不好的经历,所有的事情,只是一个人默默地承受着,因为孩子觉得不可能从父母这里得到支持和安慰,很可能会得到责难,

26、 无论考的好与不好,那都是孩子需要自己去面对的,自己需要处理的,因为他已经是成年人了。

27、 中国父母在育儿上,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做法,就是要去纠正孩子的问题。不是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秘密》这本书,书里面有一个著名的吸引力法则,无论你关注什么?你相信什么?在你的生活中,你关注的孩子好的方面,就会越来越好。你关注孩子的问题,孩子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多。如果你知道这是宇宙法则,我们还会不会一直盯着孩子的问题,他就会越来越不好,你越看孩子的好处,孩子就会越来越好不断给你惊喜,可是如果我们习惯了要去批评怎么改变这个习惯。

28、 当你看到孩子的问题上批评他的时候,我停下来把嘴巴闭上忍住,这时候你应该想想孩子的优点。比如说你拿着孩子考试的成绩单和考试卷子,孩子没有考好你想教训他,这时候你应该去看他做对的题,你说你看看这道题你做的全都对了,那道题你你的解题方法很新颖。本来想说,你这个字怎么写的怎么乱呀,这个句子没有写对。你应该说,你看你这个字写的真整齐,你这段写的真干净,这个句子造的好,就是要把你的注意力改成发在孩子做得好的地方,你把看孩子的不足,转化成去看他的优点。

29、 我女儿凯莉,她在上高中的时候,她的成绩单上出现了一个C。美国的高中成绩是美国大学录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如果拿到了C就会拉低整个高中的成绩。当我拿到成绩单时,我就和她说你看你的美国历史是A呀,你好厉害。我说美国历史很难学的,我把他的分数高的科目都表扬了一遍。这时候女儿和我说,她得了一个C,我以后不会再犯这种错误了,我自己从内心里说我不觉得这是个很严重的事情。所以我也不去强化这个事情的后果,孩子那? 30、 后来女儿的成绩真的是越来越好,你也可以试着这样做一个星期,对孩子不批评,只表扬,一周以后你一定会看到孩子的变化。我在我的书中推荐过这个办法,有个妈妈就写信给我说,他实在是做不到表扬他,对我实在是太难了,我唯一能做了的就是闭上嘴不批评他,我没有想到的是孩子真的变化了,孩子回到家就主动的看书,主动的检查自己的卷子中的错误。他说我就做了三天,有一天晚上孩子睡觉之前,就跑到屋里和我说。

31、 由于惯性的作用可能我们一看到孩子的问题,心里就开始冒火了,你就转化不了,看不到他的优点,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尝试一下,深呼吸几次,然后在心理对孩子说我爱你。你一遍一遍刺激自己,对孩子说我爱你,我爱你,这个时候你的负面情绪,就会逐渐逐渐的消失掉,唉就会慢慢汇到你的心中,这时候再去找孩子的优点,就很容易去转化负面的情绪。

32、 这个方法也可以用在朋友身上,我们往往习惯了去挑对方的毛病。去看对方的缺点和问题,而不是优点。那么如果能尝试转化一下,良好的关系就会建立起来,你也许会说,我脾气来了根本定不下来,我看到他的问题我就要说出来,不说出来我憋得慌,我觉得不指出孩子的问题,就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那控制不住自己情绪的时候可以暂时回避一下,或者去凉台上喊几声,或者大喘气,把身上的情绪排出去。

33、 在有情绪的情况下,一定不要去骂孩子,因为在那种情况和状态下口不择言,一定会伤害到孩子。美国父母关注孩子的优点,全是赞赏鼓励和表扬,中国父母关注孩子的缺点是批评和指正。那么美国的父母的做法有些护短,但是相对而言,中国父母的做法对孩子伤害太大,孩子普遍没有自信和缺乏在我肯定,我人事一个留学生是北大物理系毕业的,然后哥伦比亚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非常的聪明。非常温柔的一个女孩子,可是这个女孩子在公司就是吃不开,所有的活都是她来干,干好了是别人的,办不好问题都是她的。一看到有问题自己就先检讨起来,别人自然就乐得推到他的身上。

34、 然后有好处升值的好事都没有她,只要是裁员一定会有她。后来申请到政府职务,远远低于她学历水平的职位,工资也很低。那她就说起原因,小的时候无论取得多少成绩他的,父亲一定不会表扬他,永远都是批评,他考了全校第一的时候,他说你比全是第一的差远了,他考了全市第一,他爸爸又说你觉得你有什么了不起,你就是瞎猫撞到死耗子上了,山外有山以还能考到全国第一吗?就是这种态度造成了女孩自卑的心态,即使孩子那么优秀,但是她总觉得错都是她的,他永远都不容别人的这种心态。

35、 有一个家长跟我提出一个问题,让他们说自己的孩子考试都是前几名,但是孩子总是不自信。我就希望这个家长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一些启发,你是否给孩子足够的肯定和欣赏。美国的父母一般都会说,我以你为荣,让孩子感觉到你的爱,你无条件的爱,无论他的成绩怎样你都爱她?你从这个方向上去反思。可能就会找到孩子不自信的原因。世界的发展日新月异,二十年后的世界我们都无法想象,而我们的孩子到时候都在管理这个世界,他们会比我们更优秀,更能适应我们的世界,所以不要用我们的旧观念去捆绑孩子,告诉孩子你要学什么?你要做什么?我们真的不知道什么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好!

36、 孩子比我们有天赋,当他提出要求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就给予帮助其他我们可以做到的就是去爱他,去尊重他、陪伴他成长,如此而已。我们对孩子的任何期待,对他未来所有的设定,都是在控制,都是不尊重,不接纳孩子,无论你心里对孩子抱有多深厚的爱。当你去为孩子做选择,去安排孩子的活动的时候,你都在给孩子身上加一个程序,你以为对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程序,但他究竟是否是孩子要的,是否对孩子好?很可能对孩子是一种束缚,是在压抑他的灵性,还成阻碍了孩子本来应有的成长的可能性。

37、 在养育孩子之中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控制。只要父母用控制来引导,你要听话。这种方式,那么爱就远离了,更谈不上尊重了。很多父母抱怨孩子不听话,叛逆。我们可以想像一下弹簧,如果不加外力。哪里来的反弹力?你尊重孩子让孩子的意志得到实现,孩子就不需要去叛逆。实际上叛逆的孩子都是比较独立意志比较强,他宁可对抗父母,对抗父母忍受着父母的施放,还要按照自己内在的驱动力去生活,能叛逆的孩子将来都是有出息的孩子,至少心理上都是比较健全的孩子。因为他么有自我泯灭。

38、 父母给了孩子强大的内在良好的品德,他即使暂时学习不好,以后一定也会学习好。尤其是男孩子后劲比较大。退一步讲,他学习不好能用其他的能力,做一个充满创意的一流厨师。也远远好过一个讨厌上进的律师或者精算师。本质上来讲没有有问题的孩子,只有有问题家长,孩子身上的问题,都是父母自己的问题的折射,你在盐城你的眼中看到孩子的问题。是你自己头脑中的判断,那不是孩子的问题是你的问题。父母越没有安全感就越恐慌,看到孩子的问题就会越多,反过来自我安全感足的的父母,对未来没有恐惧的父母。

39、 这样的父母看孩子怎么样都好,很完美。这样的父母不会去控制孩子,会允许孩子自由的成长,所以当你看到孩子的问题的时候,不管是什么问题,你就静下心来想一想,是什么驱动了自己去批评孩子,这个问题是不是某种恐惧造成的?或者说对自己的不满意同时折射到孩子身上了。你仔细静下心来王深处去想,是什么让你看到了这些问题?大家记不记得孩子刚出生的时候,我们看孩子一颦一笑都是那么可爱,从头到脚没有不开心的地方,打心眼里满足和欢喜,那个时候我们是完全接纳孩子的。 40、 孩子出生的时候,他被创造出来的时候,他是完美的,他没有必要去改变,也没有必要去和别人进行比较,我们现在看她有问题不完美,都是我们把负面的意识加到孩子身上了,进一步讲,潜意识里父母觉得不完美,所有问题都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我看到群主发来四五十个问题,在我回答这些问题以前,你先好好的反思一下,为什么你会看到孩子这个问题?真的想得到问题的答案只能问自己。

41、 小孩子都非常有灵性,非常的聪明,如果你尊重他,他会很愿意听你的话。愿意理解你想让他明白的道理。父母对孩子的守护也只是刚刚开始的几年,很快孩子的聪明和财智就会超过父母,他能够自己决定怎么做,走自己的路,那么前期父母的肯定和尊重,让他一个人走,敢于放手,你要敢放手才行,很多父母担心孩子走的路不对,或者是自己不愿意看到的?这些都是父母的问题,孩子不是为了父母的喜欢,或者完成父母的任务才来到这个世界的。他们必须去完成自己的生命体验,活出自己的生命,他是体验自己的生命来去完成自己的理想。

42、 孩子的能力和智慧是本身具备的,不是教育出来的。父母不要去干扰他,只要不干扰自己就会开发出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远远超过父母的影响力,也远远超过社会,远远超过老师。所以先要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你自己做到了尊重孩子接纳孩子,然后你再去看,外面有什么问题?学校有什么问题?社会有什么问题?让父母真正做到尊重孩子,当孩子的自尊心被培养起来了,孩子自尊自爱,他一定有能力去面对外面的问题,有能力去处理外面的任何困扰和问题。

43、 我在美国接触了很多中国的小留学生们,他们很小的时候父母就把孩子送到美国,他们的父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在孩子身上,自认为给予了孩子最好的教育。但是这些孩子在个人品德上、个人能力上有很多都不尽如人意。我以前讲过一个例子,我有一个外国朋友,说为什么中国的孩子都是不说谢谢!这个朋友是一个寄宿家庭,有一位中国女留学生住在他的家里,不管他为那个中国孩子做了什么,中国孩子就是一个谢字也不说。这让他非常的郁闷,美国的孩子从开始学说话的时候就开始说谢谢这个词,可是中国孩子就是不会讲。

44、 还有一个中国高中生住在一个美国的寄宿家庭里,寄宿家庭的主人找到我希望我在给她找一个家庭。把这个留学生转出去,她说实在是没有办法和这个孩子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了。我问发生了什么事情,怎么会严重到要把孩子赶走?她就讲了一大堆这个孩子的问题,比如说不注意个人卫生,不注意公共场所的卫生呀,说话很难听很多很多。然后说,我做好了饭,叫了好几次才下来,来了就说饭很难吃,然后是这也不好那也不好!然后吃的比谁吃的都多,我们家的孩子看不下去就说,我妈妈话费时间给我们做饭,你不喜欢吃尅不吃,但请你不要挑毛病,你这样说话我们都不喜欢。

45、 那个孩子晚上起夜,到厨房去喝水,开门和关门的声音都很大,影响他们全家人的休息,沟通了一次,头几天还好轻拿轻放,过几天就依然如故了,就让人感觉到他跟不不在乎是否影响到了别人,其实这个孩子学习非常的努力,在学校也参加了几个社团,在数学社还担任了副主席,后来和寄宿家庭的关系不好,只能自己坐校车去学校寄宿家庭不接送,所以他就无法参加社团活动,社团活动是美国大学申请很重要的一个内容,也是高中主要的课外活动内容。

46、 为此这个孩子想去学习开车,可是妈妈担心不安全不允许去学,他又想去骑自行车上学,妈妈有担心出问题,还是不同意。这个孩子最后不得不放弃所有的课外活动,以后有转了两个寄宿家庭,高中三年换了4个寄宿家庭,现在寄宿家庭又打算把他转出,一个美国寄宿家庭的主任和我说,这个孩子在精神上是残缺的,这句话说的是很严重的,我在想为什么父母花了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付出培养的孩子,为什么会被说养残了?

47、 我个人认为原因在于,很多父母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忽略了,认为孩子还小,我们的父母在这方面的不对的,学校教育是教孩子知识,家庭教育重在教育孩子的品格,如果父母过度重视孩子的成绩和掌握的知识。过多的承担了学校的责任,而忽略了学校家庭教育的本质。

48、 想要让孩子有好的品质,父母必须尊重孩子,去接纳孩子用无条件的外去陪伴孩子,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发育成长,按照自己的天性去成长,这样长大的孩子才会有强大的能力和智慧。这是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内容。我总结一下,那就是尊重孩子的三个要素,第

一、让孩子自己做选择,第二不训斥、不打骂孩子。第

三、要关注孩子的优点,而不是关注孩子的缺点。

第5篇:尊重孩子解放孩子

——《解放孩子,给儿童自由成长的力量》读后感

丁家幼儿园陈红岩

当我坐下来静静品味这本书时,发现文字中的哲理深憾人心,感受到书中文字与自己思想上的“碰撞”与触动,心里为书叫好,也震撼于作者的博学,踏实的研究,感谢他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指引了正确的方向。

读书过程中,我不由得想起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他认为:教育者要启发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首先要以赤子之心真诚地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了解儿童,发现儿童的创造力,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他提倡的“教学做合一”实际上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他提出要编出能“引导人去做,引导人去想,引导人产生新的价值”的,有助于培养创造性的新的教科书来。教学中,学校要贯彻理论与实际结合和学以致用的原则,教师应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引导,因材施教。

陶行知老先生明确指出教育要做到“六大解放”。

一、解放头脑使孩子思考

陶行知先生主张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们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们自己去想。

二、解放双手使孩子有力量

防守让幼儿去“做”和“想”,“做”了就与事物发生直接接触,“想”了就获得了直接的经验。

三、解放眼睛使孩子会发现

观察力是创造的起点,是聪明大脑的“眼睛”,教师有责任解放孩子的眼睛,让孩子会看、会观察,帮助孩子把“眼睛"擦得更亮。

四、解放嘴巴使孩子自由发问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五、解放空间使孩子回归自然

陶行知先生主张“把笼里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它能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使孩子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取得丰富的学问。”

六、解放时间发挥孩子创造力

陶行知先生指出:“一般学校把儿童全部时间占据,使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了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既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六大解放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所在,对今天的幼儿教育仍有着启示、指导作用。

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是为了培养发挥儿童的创造力。如何培养?

首先要为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体力上与心理上的充分营养,包括健康的体魄,清醒的头脑,丰富的知识,创造的欲望,自我批评精神等个性特征——非智力因素,因为创造力是架在个性与才能之间的桥梁。

其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有助于学习和思维,以利于发挥创造力。

再次要注意“因材施教”,这犹如“松树和牡凡所需要的肥料不同”。陶先生重视儿童个性的发展,指出“人象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这个方针对我们今天实施因材施教原则仍有很大启发。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也想到了自己平时的教学。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有许多教师对于调皮儿童的教育方式更多的是采用责骂,凭借自己的“威严”管理孩子。其实,调皮的孩子也有他本身的优点,如聪明、精力充沛、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等等。

那么,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教育调皮儿童,才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教育效果呢?调皮儿童本身就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如果教师每次批评的话都一成不变,他们就会当作耳旁风;如果教师批评的话换成另一种说法,或许能给他们一点新鲜的刺激,从而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调皮儿童的逆反心理特别强,当他做错事时,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训斥和责骂,

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这就如做母亲的对着大哭的孩子歇斯底里地吼叫,只会让孩子越哭越大声一样。本来孩子要是做错了事,便知道会被教师责骂,这个时候,如果和他的“预期”结果相反,教师并没有责骂他,甚至只是保持沉默,不理睬他,孩子的心理反而会紧张起来,自己会把犯错的地方重新再思考一遍,这样,给孩子一段时间冷静一下自己的头脑,过些时候再与他交谈,因为孩子已经检讨过自己的过失,所以就能坦然接受老师的意见。

尽管孩子年幼,但他们的自尊心很强,尤其是调皮儿童,教师更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他,尽量找出其闪光点以鼓励他们进步,用美好的语言表扬他们,用真善美的故事启发他们。顺其天性是儿童成长的根本。“蛹未必就一定会变成蝴蝶,而蝴蝶却一定是由蛹变来的。当蝴蝶还潜在于蛹的形态之中的时候,我们任意地要求蛹长出美丽的翅膀,要求蛹也像蝴蝶那样翩翩飞翔。”

多么悲壮的举止啊!可现在幼小的儿童不就是任社会摆布的蛹吗?家长为了自己的理想能在孩子身上实现,为了自己在朋友面前的面子,超前识字、超前教育、过热的幼儿英语学习等不合孩子天性的教育却存在着,经久不衷。于是孩子在一项项兴趣学习中失去了兴趣,失去了自己快乐的童年,失去了应有的童趣;学校中的俗语“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在一代代学生中流传,过重的学

习负担让孩子苦不堪言,无怪于他们喜欢《窗边小豆豆》中描绘的巴学园,喜欢西方国家的学习环境……

教育应当尊重儿童的自然本性,应当给儿童自由成长的空间,应当使儿童这棵小树柔嫩的树干和枝条自由地享受阳光雨露,这样他才有望成材。如今面对日益激烈的环境,家长不愿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我们可以理解,可“拔苗助长”的做法却往往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作为家长,是否应静下心来,顺其自己孩子的天性,制定一份适合孩子成长的计划,不要人云亦云,追着流行走。作为教育工作者,是否能顺应孩子的天性,真正以儿童学习的特点和兴趣来选择学习方式、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把孩子快乐、自由的童年还给他们!

每一个孩子都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对每一个孩子我们都应该耐心、细心。对于每一个孩子我们都应对他们充满希望,真诚地爱着他们,把他们当作是自己的儿女,把浓浓的师爱化作每一个孩子心中最美的云彩,一定会有更多的惊喜和奇迹。

以上这些是我读完文章所感的冰山一角,这些收获只是皮毛,还远远没有把握教育思想的精髓,但在学习时我也自觉地将所学来的知识理念渗透到我的教学工作当中去。学习是永远不能停止的,我还要继续去细细品读。

第6篇:教育叙事——以尊重教会孩子尊重

一个偶然的机缘,我做了一群家境优越,小太阳般自豪而傲慢的孩子的老师。他们其中不乏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者,每堂课都不乏嘲笑其他人见解不高明的笑声,也不乏执意让别人接受自己观点的偏激者,更有无理狡辩者,钻牛角尖者,有随意干扰他人,或故意打断老师讲课者……

是批评指责、强行制止他们的行为,还是平心静气,想办法从思想上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我选择了后者。

我精选了一篇阅读文章《有一种活法叫高贵》,精心设计了录像短片,以人们高尚的、低俗的、卑鄙的行为做对比,让学生们自己分析归纳人们各种行为的优劣。学生们都积极地参与到了课堂教学中来,整堂课在热烈的讨论中进行着。在联系自身实际时,为了避免互相揭短,我引导学生们寻找身边高贵的言行举止,并与同学们一起分析出支配这些行为的思想动因。一起归纳出了尊重别人,理解别人,宽容别人,关爱别人,具有奉献精神等思想支配下的言行才可以称得上高贵。这节课似乎水到渠成,完成了教学设计,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洗礼。但出乎意料的是,王磊同学在讨论要结束时,当面揭了周阳同学的短,并列举了周阳平时刻薄他人,故意捣乱等一些不高尚的做法,周阳同学立刻面红耳赤,怒目而视,显然,他已经意识到了自己过去的错误,但对别人的指责仍然难以宽容和理解。而王磊也许并未意识到自己损伤了周阳的自尊心。其他同学则有的窃笑,有的紧张的关注着事态的发展。面对剑拔弩张的气氛,我示意发言的同学坐下,然后说:“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谁未踏过荆棘,谁未犯过错误?关键在于我们面对人生的荆棘和错误时的态度,我们大家都有一颗向真、向善、向美的心灵,我们不但需要抵抗来自外界的污染,和困难,更需要战胜灵魂深处的懦弱、自私、鲁莽甚至卑鄙的想法。我相信,大家会把并不美好的我们留给过去,从现在开始,活出高贵的人生,塑造高尚的灵魂。”然后我问周阳同学:“是否能原谅王磊鲁莽的指责?是否能原谅说了损伤你自尊心的话的同学?”他点了点头。

下课了,王磊和周阳都默默地站了起来走了出去,(事后同学们说,这是他们第一次不是大声喧哗着跑出去的)相信这堂课引起了他们内心深处的震荡,他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言行了。几天后,他们和几个同学找到我,要求借有关哲学的书籍看,我给了他们一本周国平写给青年人看的哲学书,那里面有关于人类的灵魂高尚与卑鄙,人生应该怎样走等方面内容的文章。此后这个班的同学不随意打断别人说话了,不再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了,与人交流更有礼貌了,傲慢和自私的行为越来越少了。

其他科老师都惊异于他们的变化,说最近并未批评他们,他们怎么都变了呢?

我想,是尊重教会了孩子们尊重,是爱教会了孩子去爱,是理解教会了孩子们理解。

尊重学生,相信任何人都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都有他们存在的理由、意义和价值,我们不应该套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他们,或者以个人的好恶而嘲讽挖苦他们,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教师要让爱先行,要有容纳学生的胸怀,对幼稚的学生要学会原谅,不过分指责,对学生的过失要学会包容,不要过分揭短,对犯错误的学生要学会宽容,不要过分的惩罚,容纳呵护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教育。

第7篇:小班育儿心得:了解孩子,尊重孩子

豆豆从小到大,我不知道写过N篇的育儿心得,不过每次写的内容都是不一样的,可能豆豆一天天的长大,我们育儿方面的重点也在转移和变化,育儿的想法也在成长,有时候甚至会否定前面总结出来的东西,可能这就是长大中的爸爸妈妈,在积累育儿方面的知识。这次是豆豆上小班开学以来,老师第一次要求交育儿心得。其实在养育儿子的过程中,我想我是和大多数的父母一样,也是一边学习一边思考,很多时候甚至道理说起来很明白,但是实际过程中却又会做着相反的事情。那么,如何让自己能在教育孩子的路上始终如一,不偏离目的,坚持我们自己想要的教育理念呢?

思前想后,主要的原因还是家长本身的一些长期以来的坏习惯,如果家长要求孩子一套,自己则做一套,那教育孩子是没有说服力的。所谓家长是孩子最早的老师,就是这个道理,孩子的模仿力和学习能力都是最强的,长时间跟父母在一起,自然而然就会表现出跟父母类似的行为举止。与其如何要求自己的孩子,不如以身作则,自己先做好榜样。这里说个笑话,豆爸有次饭桌上要求豆豆把饭碗里的饭全吃干净,豆豆就反过来说爸爸的饭碗也是很多剩饭,我一看确实哦小班的育儿心得。

另外就是不要太惯着孩子,能做到的尽量让他自己完成,这个其实是我最要检讨的一点,倒不是惯着,而是经常会不知不觉得培养了一些坏习惯,然后改一个坏习惯真的是要花费更多时间。好比吃饭,

在家里晚饭豆豆一直要我喂,其实中饭在幼儿园都是独立完成,并且老师一直有夸奖的,但是偏偏在家他就不干,我自己经常为了让他多吃,快吃,就不知不觉的喂到现在,直到前几天,豆爸说要让他独立吃,否则就拿走不给他吃,刚开始他当然不相信,就说自己不吃,最后他还是在全家人吃完以后清洗的时候要求吃,结果一个人在餐椅上很快的吃完。还有就是当豆豆不愿意做的事情,我经常是一番软硬兼施以后没折了,反而被他吃定了,不知道什么方法可以对付豆豆的倔犟,可能唱黑脸功夫不够,在他面前没有权威性,还要加强学习。

最后我想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孩子,尊重孩子。

没有真正了解孩子是没办法给他应有的尊重的,孩子如果在没有尊重的环境里长大,那么她长大后也很难尊重别人,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应尊重你的孩子。渐渐长大的孩子会越来越有自己的意愿和想法,作为家长,可能不经意中忽略了这一点,于是经常容易因为忽略他的感受,而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家长对孩子要讲信用,答应的事情一定要做到,不要轻易的欺骗孩子。上半年豆豆在亲子园里上小小班,有个礼拜豆豆得了好孩子称号,回家后豆爸和我都非常高兴,甚至于邻居的小孩子都有点嫉妒有点失望地说,豆豆有好孩子,我没有诶。但是豆豆却没很大反应,豆爸说豆豆可能对于这个荣誉感还没形成,我们来帮助一下,于是首先我们答应豆豆如果有得好孩子,爸爸妈妈就会买礼物来奖励,然后在亲戚朋友面前,要求大家都特意对得到好孩子称号的豆豆大声表扬。在物质和精神的双层满足下,豆豆很快的对好孩子有个新的认识。接下来的学期里得到好孩子的次数挺

多的,有次好像一周发2次好孩子,豆豆都有得,于是爸爸妈妈依然如约买了2次礼物作为奖赏。现在在五幼,我们又非常重视豆豆的星星数,每次我去接豆豆都要问今天星星有没有多一个,还要他带我去看看他的星星。我答应他星星数达到8颗的话,可以给他买个礼物哦。

希望与老师们,和家长们共同多多讨论和关注育儿这个话题,怎么样使大家都能成为孩子心中称职的父母是我们大家的心愿。

第8篇: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教育孩子的良方

要教育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孩子最初的受人尊重的感觉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尊重别人的意识也是在日常生活中经过多次的训练、教育,不断地强化而逐建立起来的。

现在有些年轻父母由于自身受以过良好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需求认识得比较到位,在日常生活中能尊重孩子,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虽说也知道一些尊重孩子的道理,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做不到,在他们眼里,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子女必须一切听从大人的安排,这样的父母往往把孩子置于完全依附家长自己的位置上,没有把他们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一旦孩子的行为与他们的意志相左,或达不到他们的期望与要求,辱骂、棍棒随之而下,对不少家长而言,学会尊重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它不是一朝一夕想学就成,它应建立在正确的认识基础上,花费百倍心思,万般功夫,真正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

一、尊重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基本权利

随着社会的进步,尊重儿童权利的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儿童的生存权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和医疗保障的获得,儿童的发展权是指儿童拥有充分发展其全部体和智能权利,《儿童权利公约》是当今成正确对待儿童,父母善待子女的思想。

二、尊重孩子,就要遵循孩子成长发展的自然规律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违背了孩子发展的自然规律,往往会把事情弄很很槽,这样不仅达不到父母的预期效果,还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发展。在学龄前儿童的教育中,许多年轻父母迫不及待地要求孩子学这学那,过早地让孩子投入到所谓的“学习”环境之中,把识字、拼音、计数、外语当成早期教育的全部内容,父母这种片面的认识和盲目的举动,背离了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加重了孩子的认知负担和心理负担,已产生不良后果,在调查过程中,上海市儿童梦呓、磨牙、夜惊、梦游,五岁以上孩子遗尿等睡眠障碍的发生率高达46.97%,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习压力过大。孩子过早进入学习阶段,免不了会遭遇种种困境与失败,而不少父母只是一味地批评、责骂孩子,却很少检讨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往往只能接受孩子的成功,不能接受孩子的失败,在这种状况下,尊重孩子就谈不

上了,其实,孩子们需要的是自然发展的时间表,作为父母应让他们逐个地、循序渐进地完成每一个发展阶段。

三、尊重孩子,成就要给他们一定的自由空间

经常听家长说,现在的孩子不愁吃不愁穿,要什么有什么,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备受宠爱,却反而感受不到快乐?家长为了孩子省吃俭用,却得不到孩子的理解?主要原因在于家长总是以自己的愿望和感受来替代孩子的主观需求,忽视了孩子除了吃好穿好的需要外,还渴望得到尊重,渴望的独立自主和自由需要,这些需要才能使孩子感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父母应给他们一定的自由空间,把原本属于他们的权利还给他们,只有这样,孩子身心发展的巨大潜能才能得以挖掘。

当然,尊重孩子并不是一味地顺从孩子,而应追求尊重与要求的和谐统一,作为家长,要放下架子,把自己放在与孩子平等的位置上,努力寻求与孩子心理上的沟通与默契,爱孩子,尊重孩子,使他们从中感受到父母的爱和自身的价值,并学会尊重父母,尊重他人,这才是有效的教子良方。

幼儿园小班教案《彩色的袜子》

杨店幼儿园 陈凤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巩固红、黄、蓝、绿等颜色,感知袜子的花纹及袜子的多样性,知道袜子是成双成对的,一对就是两只。

2、会仔细观察并进行比较,大胆地用普通话说说自己的发现。

3、会听指令做游戏,喜欢配对游戏,体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袜子若干。

2、场地布置。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导入:我们坐了这么一会来让脚宝宝运动运动,暖和暖和吧!

1、集体音乐游戏:做脚部动作。

2、师:来让老师摸摸,哎,你的小脚好暖和呀,你的脚真软„„

二、观察袜宝宝的颜色、图案等外形特征,感知一对的概念

1、老师刚刚在摸你的小脚的时候,发现你们的袜子宝宝真漂亮,来跟你的袜子宝宝亲一亲,抱一抱!说说“我喜欢你”(幼儿亲亲抱抱)。

2、你跟袜子宝宝亲一亲、抱一抱的时候发现它们是什么颜色的呢?你说、你说、你说(幼答)。

3、游戏:开飞机。

好,现在请穿黄袜子宝宝把脚翘起来,我们来玩开飞的游戏。(黄袜子,黄袜子,开飞机,呜呜呜呜„„)(别的颜色同前)。

4、我们来看看你的袜子宝宝身上还有什么呢?(引导幼儿观察小花纹)。

5、你脚上有几个袜宝宝?它们是一样的吗?哪里一样呢?

教师小结:我们都有两个袜宝宝,它们的颜色、花纹都是一模一样的,所以它们是一对好朋友,是一双袜子。两只袜子就是一双袜子。

三、感受特殊的袜子——五趾袜

情境表演:袜宝宝找朋友

教师:听,是谁在器啊?(在背景台演示)

五趾袜:我是袜宝宝,今天我和我的好朋友出来玩,不小心走散了,我好着急呀!

普通袜:我来了我来了!

五趾袜:不对,不对,不对,你长得跟我不一样,不是我的好朋友。

教师:袜子宝宝说这是它的好朋友吗?(幼儿回答)它们哪里不一样?(引导幼儿看花纹、五趾处)它们有这么多地方长的不一样,不是一对好朋友。那它的好朋友到底在哪里呢?

五趾袜2:来了来了,我在这儿。

教师:这个是不是它一模一样的好朋友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幼儿回答,花纹、形状)我们来听听袜宝宝怎么说。

五趾袜:对对对,它是我一模一样的好朋友。(两个袜子靠拢)我们每个袜子身上有五个小房间,能让每个脚趾宝宝都住的很舒服,因此我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五趾袜。来吧,好朋友,我们一起到草地上去玩吧?(放在草地上)。

教师小结:刚刚五趾袜在干什么呀?它有没有找到跟它一模一样的好朋友呢?(启下)

四、配对游戏

1、师:(承上)今天我还请来了许多袜子宝宝呢,每个小朋友都可以去找一个袜宝宝,然后做到老师身边来,和你的袜宝宝打打招呼!(您好您好)。

2、你找到的袜宝宝是什么颜色的?上面有什么?(自由认识,说说——,教师参与幼儿说的中间)。

3、师:跟你的袜宝宝长得一模一样的好朋友在哪儿呢?想不想来帮它们找朋友呀?好,老师先来找找。(教师示范:我是黄袜子,我的朋友在哪里?陆老师:来了来了,我在这里。)嗯,现在我的袜子宝宝找到它的好朋友了,我们(对陆老师说)来送它们到草地上去玩吧。(外别幼儿一对一对找和送)。

4、评价:都找对了吗?我们小朋友真棒,表扬一下自己。

5、你们知道吗?还有许多袜子宝宝也想找着好朋友去草地上玩呢,愿不愿意来帮助它们?这次你要找一双袜宝宝,它们是不是一模一样的呢?好我们来听

着《找朋友》的音乐去找吧!

5、再次操作,配上《找朋友》的音乐(其它花色多的袜子),配好对就放到情境展示台上。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有错误的幼儿。

五、结束部分

游戏:找朋友

教师:我们小朋友真能干,帮这么多的袜子宝宝找到了好朋友,我们来和袜子宝宝一起跳个《找朋友》的舞吧!

第9篇:尊重孩子的人格

——读《父母课堂》有感

读了《父母课堂》海外视窗中《人前不教子》一文,我感悟良深。 在我们中国有句古话:“人前教子,背后教妻”。然而在瑞典,做法却正相反:人前不教子!这种教子理念和行为,真正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人格尊重!瑞典人普遍认为,孩子也有自尊心,父母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保护孩子的“面子”。这对培养他们的自信是一种捷径和重要途径。而在国内,家长当着众人的面大声呵斥孩子,骂些“真没出息”、“真是笨蛋”、“不争气的东西”等等,几乎是司空见惯。瑞典人认为,这种教育方法,简直就是一种犯罪!因为它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对孩子会产生终身性的“自卑症”。

记得儿子四岁的时候,第一次去我们单位玩。在路上他就问我:妈妈,还要叫人吗?我不以为然地说:当然了。他没有出声。到了单位,他一见到人就用手捂着脸,不肯抬头也不叫人。我的心情糟透了,一开始是循循善诱,可是没什么效果。我越启发,儿子的手捂得越紧,最后竟然哭了起来。半个小时后,看着还是把头深深地埋在桌子上的儿子,我发作了——当着同事的面,生气地说了一句“这么不大方的孩子,真让你丢死人了!”然后就不理他了。最后以我的气愤和儿子的红眼圈结束了此次会面。

从那以后的半年多的时间,儿子都不愿意跟我出去玩。我感到很郁闷,就让老公问儿子,为什么不愿意跟妈妈一起出去。儿子说:因为我不愿意叫人,妈妈说我不大方,会丢死人的!我才知道,原来小

孩子也要“面子”呀!我为了自己的“面子”,深深地伤了儿子的自尊。我深深地自责,并向儿子保证以后见到人,随他的意愿叫人,绝不强迫他。在以后的类似会面时,我注意了方式方法,又经过了一段时间,儿子才变得开朗、大方、自信起来。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普兰顿学校的校园内,镌刻着18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约翰•洛克的一句名言:“父母越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越看重,因而会更小心地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父母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他们无地自容,他们越觉得自己的名誉已受到打击,维护自己名誉的心思也就越淡薄”。我会以次为勉,尊重孩子的人格,争取做一名合格的好妈妈!

上一篇:安全生产月最新下一篇:新员工入职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