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隧道结构设计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明确隧道机电设备监控与维护一体化的重要性,通过提出一些改革的策略来提升隧道机电设备监控与维护一体化的质量,进而推动我国隧道机电设备事业的创新发展。通过对隧道机电设备监控与维护一体化系统进行改革,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隧道机电设备监控与维护一体化系统的整体水平。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电力隧道结构设计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电力隧道结构设计论文 篇1:

某单渡线区间结构设计方案

【摘要】    本文以西安地铁田王~洪庆区间为工程背景,介绍了单渡线全部设置于区间时的隧道结构设计方案,并结合现场监控量测结果,论证了黄土地层中单渡线处三连拱隧道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对类似工程的设计施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单渡线    隧道结构

引言

为了满足地铁的有序运行,在地铁线路正线上根据行车组织的需要,经常会设置辅助线,而单渡线是最为广泛的一种辅助线。根据需要,单渡线可设在车站、区间,或部分设于车站、部分设于区间。文献[1]介绍了单渡线全部设置于车站的三种建筑布置形式,文献[2][3]单渡线部分设置于车站、部分设置于区间。文献[4]介绍了松散含水地层中,渡线设置于区间时大断面渡线浅埋暗挖施工技术;文献[5]介绍了富水砂卵石地层中暗挖渡线段施工方法、施工顺序、施工技术要点以及主要的施工技术措施;文献[6]渡线段区间设计为单跨大断面隧道,采用浅埋暗挖法施工,隧道结构基本处于含砾粗砂岩的强风化带和全风化带中。本文以西安地铁田王~洪庆区间为工程背景,介绍黄土地层中单渡线全部设置于区间时的结构设计方案,可为类似工程的设计提供参考。

一、工程概况

西安地铁田王~洪庆区间,自田王站起,沿田洪正街地下设置,到达洪庆站。区间长约2100m,靠近田王站设置单渡线,单渡线处正线线间距为13.5m,线路坡度为2‰。

田洪正街规划道路红线宽60m,现状道路宽28米,为双向4车道+2非机动车道,车流量大,且重载车辆多。区间右线侧上方建筑物众多,多为2~6层沿街商铺,砖混结构。区间上方管线主要有:800X1000mm电力管沟、DN315中压燃气管、DN250/DN600mm给水管、DN800污水管,管线埋深均小于3m;区间左线西侧约8.5m处有一DN2000砼雨水管,埋深8.6m。

二、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

区间地貌单元为塬前洪积台地,沿线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新近堆积黄土、残积黑垆土,上更新统风积新黄土、残积古土壤、粉细砂,中更新统坡积、风积老黄土、残积古土壤、冲洪积粉质黏土、粉细砂及卵石土。区间隧道穿越土层主要为老黄土和古土壤。地下水位位于隧道底以下约14m。场地内2-0-1新近堆积黄土、2-11黑垆土、3-1-1新黄土、3-2-1古土壤、4-0老黄土、4-1-1-1老黄土和4-2-1古土壤均具有湿陷性,场地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湿陷性土层层底深度约17.4~31m。单渡线范围内的区间隧道结构底已无湿陷性黄土。

三、单渡线处隧道施工方法比选

单渡线全部设置于区间内时,可选择的施工方法有:明挖法、竖井横通道+暗挖法(以下简称“竖井横通道法”)、全暗挖法。其中,明挖法和竖井横通道法主要是在最大断面处设置明挖竖井或施工横通道来规避由小断面向大断面的开挖[7][8]。结合本区间周边环境,明挖法施工时上部管线迁改难度大、交通导改困难,建筑物涉及产权单位众多,拆迁面积和协调难度大,无法保证工期,因此不推荐明挖法。

竖井横通道法,横通道宽度一般为4m,如图2。可以看出设置横通道后,区间隧道全部由大断面向小断面开挖,工序简单,避免了扩挖工序。但由于横通道两侧结构不对称,施工期间两侧荷载不平衡,正线马头门破除后,正线间剩余的初支结构宽度很小,容易引起初支结构失稳[9],风险较大,因此不推荐本方法。

综合比选,并结合西安地铁单渡线区间施工经验,此处单渡线段隧道采用矿山法施工。

四、单渡线区间结构设计

单渡线处断面变化大,综合考虑限界、轨道等专业要求,设计A、B、C、D、E五种断面形式,中部E断面为三连拱暗挖大断面(跨度20.18m),采用中导洞+CRD+台阶法施工;D断面(跨度12.29m)、C断面(跨度11.01m)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 B断面(跨度9.44m)采用CRD法施工;A断面(跨度7.25m)采用台阶法并预留核心土施工。局部隧道间净距较小,约1.5m,采用对拉中空注浆锚杆注浆加固。平面布置图和E断面结构图见图3、图4。

五、施工监测结果

5.1监测点布置

施工过程中,监控量测布置严格按照《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布设,本文主要关注三连拱大断面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变形指标。

5.2支护结构变形

区间隧道每一导洞施工均进行洞内变形监测, E断面施工过程中,拱顶最大沉降发生在中洞施工中,沉降量为45mm;净空收敛除个别点超过变形控制值外,其余均在监测控制值范围内。洞内变形出现预警,主要是因为现场施工不规范,未及时进行初支背后注浆、增设锁脚锚管、钢架节点连接不牢固等,后续加强施工管理和规范施工后,测点变形未出现突变现象。

5.3地表变形

监测数据显示,E断面施工过程中,引起的地表最大沉降为左线117mm右线100mm,E断面施工期间,地表沉降速率较大,其二衬施工完成后,沉降速率逐渐减小至约3个月后趋于稳定。另外,隧道左线先于右线开挖,相应于左线上方地层扰动更大,因此地表沉降也大于右线隧道。

以上三连拱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最大沉降均超过变形控制值,但在施工中除预警外变形速率均未出现突变,说明支护结构稳定。且该地表最大变形,与西安地铁类似工程的沉降规律基本吻合。

六、结论

以西安地铁田王~洪庆区间为工程背景,介绍了地铁常用的单渡线设置于区间时的设计方案,得出以下结论:

(一)黄土地层中的渡线隧道,在不具备明挖条件的前提下,可充分利用黄土自稳性好的特点采用全暗挖的施工工法;

(二)渡线隧道采用暗挖法施工时,由于断面较大,工序转换频繁,对施工水平要求较高。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十八字方针”,及时进行初支背后注浆,并严格控制钢架连接节点的质量,方能控制好变形,保证施工安全。

参  考  文  献

[1] 張小林.带单渡线车站建筑设计的不同处理形式浅析[J],191.

[2]西安市地铁四号线工程 施工图设计 第四篇 车站 第一册 航天新城站 第二部分 结构工程 第二分册 主体结构 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2016.03.

[3]西安市地铁五号线一期工程(和平村~纺织城火车站) 施工图设计 第四篇 车站 第十六册 岳家寨站 第二部分 结构工程 第二分册 主体结构(一),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2016.04.

[4] 王暖堂.大断面渡线隧道钱脉暗挖施工技术剖析[J],铁道建筑,2000(11):32-34.

[5]阚宝财.富水砂卵石地层暗挖区间隧道渡线段过渡施工技术[J],施工技术,133-134.

[6]唐志成,苟明中,李德才. 广州地铁二号线公纪区间渡线大跨度隧道设计与施工[J],地下铁道新技术文集,2003:636-642.

[7] 吴海艳.地铁区间渡线大断面段浅埋暗挖技术研究[J],铁道工程学报,2018(6):93-99.

[8] 张炳根.地铁渡线地段大断面浅埋暗挖综合施工技术研究[J].现代隧道技术,2007(2):25-30.

[9]黄爱军.设置地下存车线的地铁区间大断面暗挖的顺挖技术研[J],施工技术,2013(12):99-102.

作者:刘俊平

电力隧道结构设计论文 篇2:

隧道机电设备监控与维护一体化系统的研究

摘 要: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明确隧道机电设备监控与维护一体化的重要性,通过提出一些改革的策略来提升隧道机电设备监控与维护一体化的质量,进而推动我国隧道机电设备事业的创新发展。通过对隧道机电设备监控与维护一体化系统进行改革,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隧道机电设备监控与维护一体化系统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隧道机电设备;监控维护一体化;系统研究

0 引言

隧道机电设备监控与维护一体化系统的研究,已经成为隧道机电设备的重要研究内容,这样的研究特点使得相关工作人员在实际的隧道机电设备进行监控维护的过程中,需要对新型的机电设备监控方式和监控维护一体化模式进行探究和创新,方能增强隧道机电设备的整体水平。因此本文此次研究的内容和提出的策略对丰富隧道机电设备监控与维护一体化系统的改革内容具有理论性意义,对指导当前隧道機电设备监控与维护一体化系统的改革方式具有现实意义。

1 隧道机电设备一体化系统的构成概念

隧道机电设备的所属系统往往具有综合性设计较强的特点,一般情况下隧道机电设备主要涵盖了隧道内电气设备实行子系统的监测、隧道机电设备的运维管理与维护隧道机电子系统、隧道机电监控类集成化子系统。隧道机电类系统甚至可以对正在使用的机电设备实行远程遥控与运营管理,系统将会自动记录各个机电设备的实时情况,并结合机电设备反馈出的信息统计数据进行运营,该系统可以监测范围内机电设备的整体运行状况、相关协议、报警系统、实际运转状况,并进行保存处理。

隧道机电设备一体化系统大都是借助GIS技术作为技术支撑基础,并整合出系统监测到的各种设备呈现的数据资源,将使用者人工存储的相关数据融合到隧道进行电力设备管理的GIS技术数据分析管理中心。这实质上是进一步发挥出关系系统的集成作用,还可以比较高效的对设备管理系统进行管控,从而确保研究人员可以获取更加详细的水资源相关管理信息数据。这种一体化管理系统大都是借助内部存储的数据信息构建的基本模型,通过进行监测管理与水利服务管理系统的集成作用,为隧道内电气设备进行优化选择以及不断更新提供了许多新设计。

隧道管理人员借助一体化管理方式,使用集成化的服务管理系统可以有效的优化整个监控维护系统。在进行电厂设备监控维护系统的应用过程中,这种一体化设计往往可以在系统功能方面、用户类型选择的过程中以及系统操作相关的技术层面都具有一定的独立管理能力。一体化系统基本上可以做到进行全时间监控。在系统进行设备监控管理与设备维护的过程中,其所具有的通信安全稳定性会获得大幅度提高,还可以进一步提升机电设备的整体通信安全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一体化系统在进行集成处理的过程中在数据信息保存和数据资源实行管理等层面出现各种问题,将会使两个类型的管理系统在进行升级和维护管理的过程中处于比较独立的状态。

隧道机电类工程实际上是公路机电设备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隧道机电系统在整体上通常涵盖了设备照明、机电设备消防功能、隧道设备通风功能、设备监控效果、低压式配电类网络等。隧道机电设备通风系统可以迅速的稀释空气中的一氧化碳、隧道烟雾。一般情况下,我国隧道内采用的通风设备大都是将喷嘴式风机直接安装在隧道上,其他国家在隧道顶层建立通风管道进行排气。

为了进一步满足隧道内通道的平均光照亮度和光照均匀性的相关要求,工作人员可以在一些比较寻常的隧道中装置一些日光灯或者LED节能灯,可以使隧道通道及隧道空间所能达到的平均光照亮度和光照均匀程度达到实际需求。工作人员一般会结合不同类型灯具的使用功能将其划分为满足基本照明需求灯具、改进式照明灯具、应急临时性照明灯具和隧道内交叉形式照明灯具。如果将灯具按照所处隧道区段的差异性,通常将灯具分为具有自适应功能的过渡灯具、出口设置灯具和隧道顶端设置灯具。隧道机电设备的监测系统一般涉及到车载式探测器、气象观测式探测器、闭路监测类系统、紧急电话拨打、环境监测报告设备、隧道交通管控设备、监测式计算机等[1]。

1.1 系统总体布局

隧洞内电气设备系统在进行监测维护一体化系统的优化建设过程中,通常情况下会建立系统传感层、设备物理层、信息访问控制层、网络处理层和设备应用层五个层面,将会使隧道机电设备呈现出更加全面、安全稳定性比较好的状态。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妥善处理信息系统在进行机电设备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在隧道设备管理的过程中建立一个比较专业、相对系统的设备运行逻辑,可以有效提高机电设备反馈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隧道管理人员需要结合监测系统使用的隧道工作计划、设备实际运行方式以及监控维护系统的数据信息运用等,全面的研讨一体化系统的运转方式。

1.2 增加监控设备

隧道电气设备系统通常会形成比较完整的监控维护管理体系,需要借助比较专业的监测设备,运用相对完整的实际运行方案,探寻现如今隧道机电设备运行模式的实际发展效果。工作人员可以将监测出来的参数直接应用到机电设备的系统维护管理和设备检验测算的过程中,可以检测到机电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参数,还可以进一步探寻机电设备的实际发展水平,即对整个隧道内电气设备进行专业化的测试。

1.3 连接信息设备

在隧道内机电设备中增添信息类处理装置的主要目的为了将汇总的数据信息进行系统的处理,相关工作人员借助计算机系统进行数据处理,可以有效确保隧道内电气系统在使用过程中的工作效果,然后进行系统处理。在机电设备监控与维护一体化系统中连接信息设备,可以使电力设备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产生许多电信号,工作人员可以直接通过对计算机监测到的图像信息进行分析,即可实现对一体化系统中故障的修正调节。

1.4 增加响应设备

隧道机电设备一体化系统通常具有2个响应装置,其中一种是调整型机电设备出现故障,还有一种是在故障难以准确排查的状态下让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故障排查。这就意味着电气设备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如果不能有效的克服设备故障的影响,响应设备在使用中途很有可能会出现被切断的状况。响应设备可以快速收集隧道施工各环节的数据信息,并初步完成对工作人员实际工作质量和工作效果进行有效的监控。管理人员可以直接依照各类机电设备在正常工作状态监测出的信号,粗略的判断员工的工作效果以及维修任务的完成状态。

2 系统结构设计

2.1 对子系统结构管理与维护进行设计

为了进一步提高子系统的管理效果和控制能力,系统维护管理人员应认识到子系统所具有的实际用户往往存在代表性相对较低的状态。由于子系统通常使用C/S结构进行设计,因此往往具有比较好的交互功能和数据操控作用,在进行子系统的管理维护中心安装了客户端进行辅助管理,使用者可直接通过数据的置换进行数据库的统一运维管理。

2.2 对一体化子系统结构进行设计

子系統所具有的特点往往是通过业务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进行改变的,通常比较容易进行设计补充和设计更新。该系统经由机电设备的监督管控中心为一体化子系统提供比较全面的服务设计,从而基本实现了对一体化系统中各类机电设备的实时采集功能、传输效果管控和信息反馈。子系统可以直接使用维护管理类服务器端口进行数据管理和信息存储。

在进行客户和逻辑层设计的传输管理过程中,可借助DCOM设计机制实施,在子系统进行数据管理和设计操作的过程上,通常使用ADO进行目标实现。当工作人员进行集成化子系统的设计过程中,服务器所使用的组件往往受到一定的限制,工作人员需要为局部网络挑选一些比较精确、相对有效的组件进行安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客户端和服务器的数据使用量,DCOM技术基本上可以充分的满足常规状态下集成化子系统的基础需求。

3 子系统模块设计与系统数据库设计

3.1 子系统模块设计

在隧道机电设备使用GIS进行运转的期间内,隧道机电设备管理人员可以直接对地图实施缩小放大功能、显示模块选择,并可以借助地图的查询功能进行区域地理信息的查询和属地数据信息的了解。子系统进行模块设计主要涵盖了设计操作和零部件的采购,工作人员通过进行进库检测、分拣入库、领用记录、报废说明等流程实施,可以有效的实现隧道内机电设备进行维修的全面处理。

3.2 系统数据库设计

在进行系统数据库的设计过程中应重点考虑隧道的空间范围和属性相关的保存问题,系统数据往往是整个系统进行设计发展的重要基础。综合化的系统数据库设计往往涵盖了大量的机电设备和各种比较复杂的类型,隧道机电设备需要统计相对独立的空间范围属性观测数据[2]。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数据信息保存的过程中应认识到空间类数据实际上是系统数据库设计的重要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提高数据库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灵活程度,工作人员需要进行空间类数据的有效分离和及时存储。

4 结论

通过文章的分析和研究得知,隧道机电设备监控与维护一体化系统的改革是推动机电设备监控维护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促进隧道机电设备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本文研究中提出的几点建议,主要围绕隧道机电设备,注重隧道机电设备监控与维护一体化系统的研究才能更好的提升隧道机电设备的综合水平,这对隧道机电设备监控与维护一体化系统的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我国隧道机电设备事业不断发展下,将会出现多样化的机电设备监控方法和更为有效的监控维护一体化模式,作为隧道机电设备的研究人员,应重视自身研究能力的提升,进而为隧道机电设备提供优质的监控维护服务。

参考文献:

[1]蔡友良.隧道机电设备监控与维护一体化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大众标准化,2021(1):53-54.

[2]金朝辉,方勇,张玉春,等.鹧鸪山隧道工程机电设备智能监控及维护管理一体化软件研制[J].隧道建设,

2008(2):140-142+181.

作者:古涛

电力隧道结构设计论文 篇3:

交叉隧道工程设计要点及控制

摘 要:在现代化城市发展中,交通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为了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的问题,隧道的设计是通过特殊的交通方式,实现交通设计的立体化发展。在隧道工程建设中,交叉隧道是一个常见的类型。隧道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难度,既要保持隧道的功能性,又要保持隧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因此,交叉隧道工程的设计需要掌握好科学化的技术要点,从实际的情况出发,对于建设情况,设计要求,设计思路都要进行细致的整合。本文以交叉隧道工程设计要点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交叉隧道工程设计的相关研究,明确了在交叉隧道工程设计建设中,需要着重控制的要点。

关键词:交叉隧道;工程设计;要点;控制

交通拥堵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矛盾,城市化发展已经走上智能化的发展道路,解决交通问题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在立体化的交通设计中,隧道是一个实现交通总体平衡的重要设计,但是受城市交通情况特殊情况的影响,在隧道的设计类型中会出现交叉隧道工程设计,交叉隧道的设计在施工难度上整体提高,交叉隧道工程设计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才能够实现整个交通网络的功能性的发挥。交叉隧道工程设计要从总体上保持平衡,又要融合多种设计元素,将结构、交通、装饰、机电、排水等多方面的设计要素,统一整合到设计规划中,是交叉隧道的工程设计能够体现出现代化智能化发展的要点。

一、交叉隧道工程设计的要点解析

(一)横断面设计要点

在交叉隧道工程设计中一般采用是矩形横断面设计,采用这种设计是为了满足道路建筑的限制要求,能够保障机动车在行驶的过程中具有高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更要保证隧道设计能够实现交通的防灾要求。在具体的实施要点中,需要注意车行道路缘带宽度,检修道,隧道净高等相关设计要求。车行道需要根据功能进行定位,路缘带的宽度要对应速度标准进行选择。检修道的设计需要结合隧道的装修进行设置,宽度多数设计为0.5-0.75米。左侧和右侧留有的余款不同,基本數值为0.25米。较短的隧道,特长或者中长的隧道,可以选择0.5米,或者是可以延长到0.75米,以保证隧道边墙不能给驾驶员造成心里的压力。在隧道净高的设计上,最小的健康值为4.5米。主干路快速路需要严格执行这一标准。

(二)纵断面设计要点

交叉隧道的纵断面设计,主要的设计要点为隧道的埋深,结构尺寸,行车净空,横过管线,覆土厚度等几个方面。隧道建设要满足舒适性的要求,更要符合隧道长度和节约造价的要求。执行《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更要符合城市建设的地理性特征。纵断面设计过程中,掌握好现行设计的要求,特别是在坡度设计中,纵向的坡度设计一定要符合交通的实际需要。如果设计条件一旦受到限制,就需要考虑安全性和稳定性的要求。纵断面设计过程中要实施多种因素的综合性考量,以实际应用为主要的设计目标。

(三)平面线形设计

交叉隧道工程设计中的平面线形设计主要是指隧道设计的主线隧道和辅道设计,主线交通设计是隧道设计的重点,但是辅道设计尤为重要。主线隧道和辅道的相互交织,能够使隧道框架在长度控制上,体现充分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例如在隧道的辅道设计中,左转车道,安全距离等方面,都是需要考虑的重点因素。在交叉处的进口和出口,需要建立车型和慢行系统,这样就会满足各个方向交通功能的需要,实现交叉隧道的真正交通拥堵的目标。特别是对于现代化的交叉隧道设计而言,在平面线形设计中各个交叉点的功能性设计,是设计施工中的重点和难点,在设计的过程中就要充分考虑到实际应用过程中的效能。

(四)功能性结构设计

交叉隧道工程建设中,需要进行多种功能性结构设计,例如挡墙结构设计,U形船槽结构设计,敞口段结构形式设计,隧道框架段设计等。在功能性设计结构设计中,还需要考虑排水系统的设计,电力系统的相关设计等。交叉隧道工程设计面临的是地质情况复杂的地区,功能性结构设计投资较大,地质水文景观等都是需要考虑进去的因素,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用地紧张的问题,更要考虑气候的相关因素,使各种功能性的结构设计,能够在各个不同的时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例如排水系统设计,就要根据城市内涝的情况,进行综合性的系统设计,对于出水管道,雨水收集系统进行系统化的模式分析,以保障排水系统能够实现高效性。

二、交叉隧道工程涉及的工艺控制

(一)原材料的选择与使用

在交叉隧道工程设计的控制要点中,对其工艺的控制要集中在原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上,交叉隧道工程设计,各个部位的原材料要求较高。例如钢筋混凝土的标号,照明系统的标准,排水设备的质量等等,都要符合设计标准。交叉隧道工程需要应用多年,在材料选择上要考虑其实用性和经济性。在近年来的施工过程中,新材料的应用尤为重要。新材料的应用能够有效减少成本,使施工设计过程更加简便快捷。对于原材料的选择和使用,需要经过实验分析获取重要的结论,使隧道内的照明、通风、监控、消防等设备更加利于管理和维护。

(二)设计施工过程中的工艺控制

隧道工程设计的要点,要充分考虑设计施工过程中的工艺控制,在交叉口建设中,设计要考虑全面,慎重,在施工工艺控制中,需要重视结构设计,更要着重的分析各个部位的相关功能。交通组织和排水设计、供电设计、消防设计等,都要达成统一的平衡性。设计和施工是一个连续性的活动,设计已施工标准为参考,实际施工活动按照设计进行执行。工艺控制是各个流程之间的密切配合,更要在发生特殊事件或者危险的时候,有相关的应急预案进行解决。在城市交通的解决方案中,交叉隧道的工程设计符合现代化城市设计的要求。采用交叉隧道工程,能够凸显城市发展的立体化建设。

三、结语

从本文对交叉隧道工程设计要点和控制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在交叉隧道工程设计中,材料的应用,设计方案的执行,施工过程的顺畅,都需要以交叉隧道工程设计的方案为主要参考,在遇到特殊问题的时候,以实际执行情况作为参考标准。交叉隧道工程设计,需要在整个设计施工过程中,严肃各个环节的具体操作,以科学化规范化的操作要点,实现整体设计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玉峰,彭立敏,雷明锋.交叉隧道工程设计施工技术研究进展[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4,11(1):67-73.

[2]李松柏.城市下穿长隧道工程设计[J].山西建筑,2011,37(11):160-161.

[3]陈翰新,吴明生.嘉华隧道立体交叉段设计要点[C].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年会,2008.

[4]王晋.浅析城市交叉口下穿隧道影响因素及对策[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6(5):14-17.

作者:易律

上一篇:医院档案内部审计论文下一篇:化工企业绩效考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