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校企合作论文(精选5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校企合作存在的误区分析,提出深化校企合作的几点意见,并以一些具体的合作事例说明通过“工学交替、定向培养”的合作模式,建立“校中企,企中校”,实现校企双赢。

第一篇:校企合作论文

加强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双嬴

摘要: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就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切实加强校企合作,是技工院校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建立校企间良好有效的合作机制,是技工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要牢固树立校企合作这一办学理念,并切实贯彻到教学培训的各个环节中,这样才能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双嬴;跨越式发展

一、校企合作的基本涵义

校企合作是技工学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高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校企合作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目标导向的职业院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方式,它实际上指的是职业教育为满足企业人才质量需要而进行的实践办学的一种发展样式,是在社会教育和培训合格劳动者的目标下,开展的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服务部门等校外机构之间合作的标准样式,其基本要义是强调学校与企业充分利用对方的优势资源进行多方位的合作,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通过这些样式,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或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校企合作模式的本质在于把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良性互动,形成“双赢”局面;其核心是产学合作、工学结合、双向参与;实现的目标是增强学校的办学效益和企业的人才竞争优势,最终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校企合作形式的多元化

学校要发展、教育质量要提高,都需要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可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如:

(一)定向招生培养模式

根据企业用工的专业技能要求和企业发展的人员需求,学校和企业可共同研究制定招生计划、教学计划、教学目的以及学生就业等诸多方面,共同达成合作协议。我们西安利君技工学校能充分发挥我校的专业优势,大胆创新,以企业所需的实用技术为目标,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中心,优化课程设计,增加能学以致用的课程内容,将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和职业技能、有纪律能吃苦耐劳的高素质劳动者。如2002年我校与渭南中药厂合作,定向为企业招生培养了一批“药物制剂”专业的人才;2003年我校与西安利君制药有限公司合作,根据企业的需求为该企业培养了一批“生物化学”专业的人才;我校逐年为九州通公司培养医药物流人才。

(二)市场化的培养模式

我校多年来一贯坚持“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尤其是在职业教育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今天,在科技飞速发展、各企业急需大量高技能人才的今天,我校进一步加强加大了“校企合作”的力度,充分发挥了我校的专业优势,更进一步为制药企业、医品销售企业、医药物流企業培养出了大量的药品生产和检验人才、医药经营销售人才、医药物流人才。

(三)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

根据企业对自身员工技能提高及从业需求,我校与医药生产经营企业持续不断地举办了灵活多样的在岗员工技能培训。

1.加强校企合作,做好企业特殊工种员工的培训、取证、换证工作。

2.加强校企合作,做好医药企业员工初级技能、中级技能、高级技能证书的培训及取证工作。

3.根据国家GSP对医药营销从业人员的要求,与陕西省药监局合作,对全省的医药营销从业人员进行从业资格上岗证培训。

4.从业药师、执业药师的培训取证和继续教育。

三、校企合作的举措

我校在加强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一贯坚持“走出去,请进来,资源共享”的原则。例如,我校根据企业需求所开设的“药物制剂、药物分析、医药营销、医药物流、生物化学”等专业,在制定教学计划、确定开设课程及培养目标时,充分根据企业用工的需求而进行调整。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校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如聘请多名有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作为我校的专业课兼职教师。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特聘请企业设备员讲授“药物制剂工艺及设备”;聘请车间工艺员、工程师讲授“药剂学”“药品生产工艺”;聘请医院医生讲授“中药学”“病理学”“人体解剖生理学”;聘请企业安全技术管理人员讲授GMP、GSP及生产安全知识。这样,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能结合自己的生产经验、车间生产工艺的要求,再结合所讲授的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求及教学目的进行传授,降低了课程的理论难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质量,更能适用企业所需的实用人才素质的要求;在教学中尽量多为学生提供多看、多练的机会,例如在讲解压片设备时,教师会带压片的冲头等小部件到课堂中或组织学生到生产车间进行现场教学。教师应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可根据不同课程、不同章节的实际,与企业协作适时安排学生到车间进行生产操作,一周、两周、一月后再返回课堂学习,这样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在医药营销专业的学生学习“医药销售技术”的过程中,我们更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实训课程的比重,经常带学生去利君物流公司、华远医药集团、天士力医药公司、怡康大药房等众多的药品零售及批发企业去学习。

学生在生产实习的过程中,我校安排有专人负责,我校坚持对在省内实习的学生,每月至少两次到企业去检查学生的实习情况,与企业及学生进行沟通;对在省外实习的学生,每月至少两次电话与企业及学生进行沟通,至少三个月一次去企业检查学生的实习情况。这样做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够及时反馈用工信息,并使学校能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如加强专业课、GMP、GSP、药事管理与法规的学习等,能更好地实现为企业培养“实用型”高技能人才的目标。

四、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了学校、企业的共同发展

校企合作使我校在跨越式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使我校的招生规模大幅提高,招生人数逐年上升,特别是在近两年生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我校的招生人数还有所增加。我校在加强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使我校的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充分体现了行业办学的特点,充分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及各企业的认可,使我校由普通技工学校升格为省级重点技工学校,我校的“制药专业”被授予名牌专业。在坚持加强校企合作过程中,我校为企业培养输送了大量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如连续多年为省内外的医药生产及经营企业培养的学生,大部分已成为主操、生产骨干、采购能手、销售能手、报税员、车间工段长、车间技术员、车间主任、生产总监、企业法人等。总之,在加强校企合作过程中,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振强.赵菁.友好合作,互利双赢,推进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

2.金爱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保定:华北电力大学硕士论文,2009.

作者:温西凤

第二篇:校企合作,寓教于实践——纵观各校校企合作实习基地

厌倦了书本、课堂和按部就班的实验,你是不是很想到真正的工作场所试炼一番?校企合作的实习基地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最佳场所,也是学校科研实力的最好证明——企业期待通过与高校的合作获得最新的学术指导和科研成果;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许多大学每逢暑假前都有两周左右的实习周,众多实力雄厚的单位与学校合作建成的实习基地自然成了学生们最好的试炼场。实习基地何其多,小编带大家浏览若干饱眼福咯。

中国传媒大学与南京广电集团的教学科研实习基地

由中国传媒大学与南京广电集团共建的教学科研实习基地明年起将正式落户南京,双方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产业、节目创新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

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也是中国信息传播教育的最高学府,一直致力于广播、电视、电影、网络、出版、报刊及新媒体等高层次传媒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南京广电集团拥有8个电视频道、6套广播频率,以及报纸、出版社、移动电视、网络电视等多种媒体资源,节目类型丰富,在视听市场具有地域优势。双方合作之后,南京广电集团将成为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实习基地,青年教师和博士生的挂职舞台;而中国传媒大学除了提供人才培训之外,还将在节目制作、节目评估等方面为南京广电提供智力支持。此外,双方还将共同研发相关的传媒项目,实现产、学、研的全面融合。

海门通光集团与同济大学共建的实习基地

2011年12月13日,海门市通光集团与上海同济大学签约,联合成立“同济大学本科生实习基地和海洋开发技术合作项目”。同时,通光电子有限公司与滨海新区签约了海洋网络装备项目。

同济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在海洋领域拥有强大的人才资源,在海底观测、海工装备、光通信等领域也有着卓越的成果。双方合作签约建立实习工地,互通有无,实现产、学、研、用的密切结合,一方面为同济大学研究生提供实习基地,同时双方为满足国家海洋开发和海洋灾害的预测技术研究展开合作。

通光海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多项国家专利。目前中国第一根最长的100公里深海光缆已投入使用,标志着中国海缆已步入新的高度,通光海缆在行业内被称之为中国海缆第一品牌。通光海缆还承担了为客户解决高难度海缆抢修任务,打破了被国外海缆垄断的尴尬局面,为国内乃至国防提供了可靠稳定的保障。这次签约的海洋网络装备项目总投资10亿元,产出将达到20亿元。

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与生活新报合作的就业实习基地

为了让学生有更多学习实践的机会,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与《生活新报》联手,将把生活新报社建成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就业实习基地。新报总编辑陈磊荣誉受聘为该院客座教授。

昆明理工大学的文科学院和艺术与传媒学院现在共有在校学生1200名。“作为昆明本土的重点大学,我们从来都将学生按全国重点大学的标准来培养。每个学期我们都会组织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参加。我们希望通过与新报的合作,能给我们的学生带来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能获取更多就业和市场的信息,为他们之后的就业之路奠定良好基础。”在就业基地签约仪式上,许佳对此项合作期待万分。

陈磊则表示,人才是打赢市场战的第一要素,所以,他希望艺术与传媒学院今后能成为为新报输送新鲜血液的重要基地。同时,对于现在的新闻传媒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教育应该从什么方向发展,身为客座教授的他将会给予一些建议和指导。

中国工商银行与西交利物浦大学共建校内实习基地

继与汇丰银行、渣打银行达成实习生培养合作计划后,西交利物浦大学又与中国工商银行强强联手,共建校内实习基地。2011年12月13日下午,中国工商银行—西交利物浦大学校内实习基地揭牌仪式暨实习生现场招募会举行。

西交利物浦大学位于苏州,是一所以国际化为特色的大学,主要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积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科技和管理服务。校内实习基地的成立将为该校学生提供金融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锻炼平台,同时该校相关金融学科的建设也将为工行的发展提供前沿理论支撑。

中国工商银行苏州分行每年将为西交利物浦大学金融财会专业学生安排3~4次实习活动,地点为苏州大市范围内所有营业网店。首期实习培训将于2012年元月正式开始,提供的实习岗位有个人贷款助理、人民币和外币核算助理、对公信贷助理等,工作地点为园区支行。中国工商银行苏州分行行长朱春华说:“西交利物浦大学学生的英语水平、国际化视野、团队合作意识、主动创造性等都令人印象深刻,为工行拓展海内外市场均创造了有利条件。希望同学们在工行实习期间能得到更多的锻炼,同时也希望西浦学生日后能成为工行的一员,我们合作起来为中国的金融业发展作出贡献。”

太原市救助管理站建社工大学生实习基地

2011年11月23日,太原市救助管理站社工大学生实习基地成立。今后,太原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社工专业的老师和同学们将走进太原市救助管理站,运用专业理论和技巧,为流浪孩子们提供生活、居住、学习、娱乐方面的帮助。

实习基地的建成将推动太原市对流浪未成年人的保护和救助工作,并努力在此领域为全省提供借鉴和参考。“在救助站建立社工大学生实习基地,可以让工作人员与大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达到专业理论与实践经验有机结合,多层次多水平地开展社会工作。”太原市民政局的工作人员介绍,社工专业大学生将通过走访、交谈、辅导培训等途径开展亲子教育、文化教育等,为流浪未成年人提供服务,拓展空间,推动太原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工作发展。

四家广告企业成为苏州大学实习基地

去年,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与沧浪区内的世东传媒、华方传媒、金诚传媒以及互联印象科技有限公司这四家广告传媒企业,共同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就业实习基地。首批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的140名大四学生将陆续进入这四家企业实习。实习后,企业与学生将根据双方的意愿进行自主就业选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沧浪区人社局的相关政策,这些学生在实习期间还能向区人社局申领570元/月的生活补贴费。另外凡是学生在实习结束后,能留下来正式被企业聘用的,企业的带教老师也可申请每月150元/月的教学补助费,为期一年。

据统计分析,到目前为止,沧浪区内广告企业数达437家,从业人员达3500余人,年广告营业额超过25亿元,年均增长率达30%以上。随着辖区内广告传媒业的高速发展,人才急缺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尤其是高、精、尖广告企业专业人才大量缺失,即便是普通策划、设计人才也相当难找。与此同时,由于应届毕业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工作经验,加上对用人企业收入与需求又不太了解,造成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企业又招不到合适人才的局面,两者的矛盾日益扩大。广告企业实习基地给了学生一个直接进入市场接受检验和巩固所学的机会,也给了企业一个观察、判断学生能力的缓冲期。

作者:石湖闲人

第三篇:深化合作,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双赢模式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校企合作存在的误区分析,提出深化校企合作的几点意见,并以一些具体的合作事例说明通过“工学交替、定向培养”的合作模式,建立“校中企,企中校”,实现校企双赢。

关键词:校企合作;中职;美术设计专业

校企合作是中职学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校企合作的误区

职业教育与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有两个主体,一是学校,二是企业,二者缺一不可。离开了企业的职业教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培养人才有特殊性,就是以技能的高低作为核心质量评价体系,单凭学校自身很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所以,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全世界采取的一个共同办法就是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当前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评价模式的关键环节,更是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重要途径,成者双赢。因此校企合作对职业院校学校的发展来说是有其必然性的。

近年来,各地不少中职学校为建立校企结合的长效机制和强大动力,依托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以专业为纽带,与当地行业企业共同组建职教集团,加强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使校企合作进一步得以深化。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虽然,我们整天强调着校企合作,但在校企合作上却存以下一些误区:

(一)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缺乏制度保障。

《职业教育法》规定,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接纳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学生和教师实习;对上岗实习的,应当给予适当的劳动报酬。但落实这一规定,企业没有积极性,主要原因是企业的利益没有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体现。

(二)企业把实习生当廉价劳动力使用。

一些企业由于劳动力缺乏,因此很欢迎学生来实习,但他们只是把学生作为劳动力使用,如学生到企业后,企业就只安排他们做一件工作,每天检零件和搬运成品,而专业技能的工作却基本没安排。这样使学生觉得工作枯燥无味、工作积极性降低,学生在企业学习的成效大大降低。此外,虽然有些企业也会安排一些生产线(岗位)的工作,但由于技术过于单一、简单,也影响学生在企业实习的积极。

(三)学校把技能学习的责任全推向企业。

一些学校领导认为有了校企合作,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就让企业包了,因此只注重学生的理论学习,忽视了学生在学校的专业实习,因此,学生进入企业后,缺乏专业基本技能,缺乏动手能力,缺乏安全意识,让企业难以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也就只好安排一些非技术类的工作,失去了合作的初衷。

(四)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一些学校进行校企合作,只是领导为了评估或作表面的政绩,学校与企业完成挂牌后校企合作就到了终点。这种无实际的、虚假的合作,不少企业是非常反感的。本年度我校动漫专业和澳门动漫游戏产业协会协商合作事宜时,企业就言及以前某职业学院与其只挂牌,无实际合作的情况,明确提出如无真正合作的诚意,如无项目可行性、就不要合作,以避免合作形式性。

二、建立“工学交替、定向培养” 的校企合作模式

要走出校企合作的误区,收到校企合作的实效,就必须首先根据学校、专业与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可行、有效的合作模式。以我校美术设计专业部为例:

近年来我校美术设计专业部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零距离就业”为目标。结合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全方位推行校企合作。专业部将“工学交替、定向培养”作为校企合作的重点模式,把学生的项目实训、职业素质教育、岗位定向培养就业,企业工程师进校讲课、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结合起来。专业部与珠海市汉策科技文化有限公司合作,采用联合建立动画工作室、双方互认挂牌的模式,对二年级的学生分期分批进行实际项目实训。实训内容包括公司原创动画制作项目,原画设计、动画制作、职业素质教育等。学生在工作室实训中完成公司的动画出版物各个环节的制作。在合作过程中,不仅考虑企业的岗位知识需求,更看重这个岗位今后的转移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所以该专业部要求公司在各工作小组完成所负责环节上,每隔一个周期,应让学生进行换岗,进行其他环节的实习工作、以接触不同的岗位,认识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通过这种形式使学生“学中干、干中学”,提高了对企业岗位的认识,了解了专业技能的方向,对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将来胜任岗位工作起了很好的“实习”作用。

中职学生虽然实际工作经验相对缺乏,但是由于他们具备较好的专业基础和学习能力,可塑性很强,因此可以满足企业的长远发展需要。从实践来看,目前国内十年以上的企业有很多,但是为一个企业能够服务十年以上的人却寥寥无几,这很不利于企业品牌的养成。而我们通过合作,可以在学生毕业之前就开始把企业的相关元素例如行业背景、企业文化、企业发展理念等知识掺杂进去,可以使学生及早建立起对行业、企业的基本认知,既便于他日后选择合适的工作岗位,也利于他系统地进行理论知识的补充。这样对于企业建立一支稳定的人才队伍是大有裨益的。这种合作模式可以帮助公司实现“员工的培养从在校生开始”的愿望,从而可以把员工岗位基本训练提前很长一段时间,真正实现校企双赢。

三、致力建立稳固的合作企业,实施全面的合作方案

致力建立稳固的合作企业,实施全面的合作方案(学生实习实训、就业,师资的培训、交流、参与企业的项目,专业建设、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是实现长期的共建共赢的校企合作所必需的。根据我校历届学生的就业调查,大部分学生的就业区域基本在珠海、珠三角地区,学生的就业岗位主要考虑专业的对口、将来的发展以及工作的环境。所以我们在合作企业的选择方面,主要考虑企业的先进性、区域性,企业的信誉度和影响力,尽量选择相关地域内的知名企业。校企合作在“双赢”基础上才能够长效发展,对中小型企业来说,校企深度融合可大大节约企业人力资源成本。而校企合作的利益核心点是就业。近年来我校美术设计专业部分别与珠海市紅艺设计制作公司、中山市桂系演绎动画公司进行了数字油画制作、动漫游戏制作等项目合作,在三年级专业技能课进行与企业岗位相对应的内容与技能要求的课程嵌入和置换,直接由公司管理、技术人员结合企业案例和具体方案给学生授课。使学生提前进入“企业状态”,把企业的岗前培训提前,让学生熟练掌握就业企业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第三学年下半年到公司进行顶岗实习、就业,实现了教学与岗位的“对接”,取得了良好效果。

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使项目教学和职业素养教育得到全面推进,同时也使企业得到对位的人才储备。

四、“校中企,企中校”的实现

在项目进行过程中,通过“校中企,企中校”的模式,把企业的岗位实践、技能训练、企业的项目安排在学校完成。在寒暑假期间,由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边学边干”参与实际项目的制作、训练。教师和学生在真正的岗位环境中工作,增强了他们的企业实际工作经验,同时也给带队教师提供了“零距离”接触企业、掌握最新技术的机会,不仅提高了学校的教育质量,而且对于学校的专业发展、师资建设、课程改革等都有很大的帮助。真正做到教师既是学校的老师又是企业的员工,企业的员工既是员工又是老师。

通过企业的生产环境和文化熏陶,加强对学生的职业人格和职业素质培养。企业需求的不只是学生的文化专业水平,更是包括道德水平在内的综合素质。对于企业来说,学生虽然有好的理论基础和工作热情,但是需要补充的能力有很多,因此在岗位工作初期更加需要他辛苦付出,这就要求他具备吃苦耐劳、不断学习的品质。在以往的实习过程中,有很多学生因为不适应企业的工作压力而放弃,这是很可惜的。所以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通过实习帮助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人和吃苦。从最终目的来看,一方面是企业得到合格的员工,另一方面是学校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职业教育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必须紧紧跟上产业发展步伐,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而“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而“走”,围着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而“转”,适应市场需求而“变”。因此,以学校与企业一体化建设为载体,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双赢模式,亟待探索和尝试。

(作者单位:珠海市理工职业技术学校)

责任编辑 朱守锂

作者:陈捷辉

第四篇:校企合作机制下校企文化深度融合对策的探索

摘 要:文化冲突的结果是组织内耗,文化融合的结果是组织的凝聚力增强,高职院校应自觉地与行业、企业对接,认真分析校企文化融合现状及问题,在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积极探索校企文化深度融合的对策。

关键词:校企文化 深度融合 对策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属于亚文化,文化冲突的结果是组织内耗,文化融合的结果是组织的凝聚力增强,为了让学生适应职场,尽快地认同和接受所在的企业文化及价值理念,真正实现毕业生“零距离”就业的目标,校企文化的深度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校企文化深度融合的地位与作用

1.1校企文化深度融合有利于高职教育的发展

高职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之一,高职院校始终坚持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校企合作之路,在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不断发展之中,校企文化的深度融合,能够使专业设置与区域发展结合得更加紧密,课程开发模式成效更加显著,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课程改革与开发能力”“职业教育创新能力”“专业实践与动手能力”逐步提升,促进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1.2 校企文化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学生职业操守的提升

学生要想成为优秀的“企业人”,必须具备爱岗敬业、合作精神、创新意识等关键的职业操守。事实上企业对员工的软能力—职业操守的期望度丝毫不亚于专业技术能力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非常有必要融合相适应的优秀企业文化,为学生提供体验优秀企业的经营理念,学习优秀企业管理制度,接受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的平台,帮助学生提升职业操守,适应现代企业的需要,为学生的就业和发展开拓更广阔的空间[1]。

1.3 校企文化深度融合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校园文化的建设情况最能淋漓尽致体现出一个学校的风格、特色以及水平。可见,作为高职特色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高职院校创建优秀的校园文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关键点就是要借鉴和吸纳优秀企业的价值观、战略目标、经营理念等精神文化,把企业所崇尚的创新意识、诚信观念、竞争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团队意识、服务理念以及敬业创业精神渗透到学校的校训、校风、学风、教风等核心理念中去,从而使学校精神与企业精神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1.4 校企文化的深度融合利于提升企业文化的内涵和品位

校园文化是办好学校的最重要的精神资源和无形资产,是学校发展中最值得珍视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优秀校园文化熏陶成长的学生具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归属感和幸福感。高职校园文化的培育过程充分体现出的社会、时代的特征和企业优秀文化的完美融合,也将帮助企业提升文化的内涵和品位。

2 校企文化融合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高职院校校企文化深度融合的成功经验

2.1.1 校企文化深度融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得到充分认识

企业对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了充分认识,并真正予以重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把企业文化要素的融入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进行积极推进,并且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如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深入实施校企合作“一十百千”计划,在保证数量稳步增长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向更深层次发展。进一步健全以专业为主导的校企合作责任制,完善激励机制,增强校企合作的活力。大幅提高行业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参与度,积极引入行业新标准、企业新技术、生产新工艺、管理新模式,推动教学与生产紧密对接。借鉴“格劳博”订单班经验,尝试推广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建立“双主体”共同建设、共同运行的校企合作新机制,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多层次、立体化校企深度融合格局。

2.1.2 校企文化融合的组织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2]

部分高职院校成立了企业文化研究机构,开展校企文化融合方向理论和实践等方面的研究,拓展了校企深度融合的思路和路径;同时,在许多高职的网站上都设计了“交流与合作”或“企业与企业文化”一栏,专门对优秀的企业文化进行介绍,让学生了解优秀企业文化的内容;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学校层面上也都成立了校企合作办公室、专业指导委员会,这些机构主要负责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关系、学院校企合作管理工作、推进工学结合、校企文化融合等方面的工作,把企业的优秀文化带入校园,带到学生身边,让学生耳闻目睹,让企业文化真正走入学生心中,从精神、物质、制度层面全方位的促进校企文化的多层次融合。

2.2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融合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3]

2.2.1 融合尚处低浅层次

校企文化融合应反映出学校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但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文化融合的成效并不乐观。有的高职院校把校企文化融合排除在了教学实践环节外,而是视为“第二课堂”内容的有益补充;有的高职院校单纯地把校企文化融合演变为校企联合举办活动,如邀请企业家作讲座等,仅仅互动交流即止;有的高职院校把校企文化融合的重点放在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塑名人雕像,在教学实训场所贴张标语、竖警示牌等等。

2.2.2 融合对象缺乏精准选择

高职院校彰显校园文化的职业特色,需融入企业精神文化元素和精髓,实现校企文化对接。优秀的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沉淀过程。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有优秀文化沉淀的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企业自身就面临着一个如何培育形成特有文化这样一个问题,文化输出与传播的价值有限,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选择什么样的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需要精到、审慎。

2.2.3 融合缺乏科学系统规划

校企文化的深度融合应该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师资配备、人才培养等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对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进行科学系统的规划,实现文化育人、文化励志、文化铸德、文化培能、文化引领、文化创新。那么,校企双方各自的文化如何由冲突变为融合,专业设置、师资配备、人才培养等环节如何融合,各自作用才能有效发挥等内容,都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研究和科学系统规划。因此在具体实施中,尽管校企双方花费了时间和精力去探索,但效果并不理想。

3 校企文化深度融合的对策与方法

3.1 培育校企精神文化

高职院校应该把校企精神文化融合作为突破口,按照高职院校鲜明的办学方向和理念,通过移植企业精神,培育自己的精神文化。一方面要积极吸纳企业精神文化,把同企业先进文化与时俱进作为学校建设根本的出发点,体现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当前,大学生适应职场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企业核心价值观与自身人生观、价值观所发生的冲突。因此,在高职教育过程中,应该把企业的价值意识灌输给学生,通过校企精神文化的融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企业产生积极的认同感。另一方面,要认真研究并借鉴先进的企业文化建设理论,以行业企业特点和行业道德规范为内容,积极构建符合高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不断提高职业素质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3.2 打造校企相容的物质文化

高职院校应借助企业的平台,迅速提升办学水平,加快推进“双师型”教师进程,提高社会影响力,同时带动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变革。实现学生一入学便“一只脚跨进了学校,另一脚则跨进了企业”,促进“理实一体、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打造真实职场情境”的教学改革持续深化,教学质量显著提升,使“坚持系统的动手能力培养,坚持系统的基础知识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要依据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投资建设、联合培养学生、合作经营和生产,尽可能与第一线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相适应,让学生能够在较真实的岗位环境中得到实际的操作训练,掌握工作规范,不断提高实战经验,使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真正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受益共赢[4]。

3.3 融合校企制度文化[5]

要建章立制推进校企合作的规范化发展,要通过制度建设明确责任,对校企合作进行规范,通过出台相关制度、鼓励性措施及考核措施等加以落实并加强机制建设。首先,按照企业要求,建立管理制度。参照企业机构,构建教学单位,强调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以及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专业划分要具有职业性和行业特点,在开展“订单教育”的学校按照企业的架构构建班集体,以企业名称命名班级,让学生在校园中体会到企业的存在,感受到企业文化的气息。其次,引进企业制度,促进校企融合。在教学管理和教学活动中,按照企业实际生产要求进行现场管理,在实习、实训的过程中模拟企业的工作环境,帮助学生们掌握技能,练就本领,以相关的制度进行约束和限制,保证其课程进行的有序开展。最后,选聘企业家、技术骨干、创业先锋做学生校外兼职辅导员。让企业家、技术骨干、创业先锋为学生诠释企业所崇尚的创新意识、诚信观念、竞争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团队意识、服务理念以及敬业创业精神,帮助学生对企业文化有更深的了解,为日后更好地融入企业工作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 张旭曦.职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实证研究[J].职教论坛,2007(7).

[2] 李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3] 叶旋.基于校企文化融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3(12).

[4] 刘晓燕.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

[5] 杨金栓.论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J].教育与职业,2012(11).

作者:冯凯

第五篇:校企合作中校企融通课的建构研究

摘 要:传统的知识生产模式已无法适应地方性本科高校的转型需求,学科间的交叉愈发显著,应用情境的建构愈发重要。鞋靴结构设计作为应用性极强的课程,不能仅仅只是课堂讲授和进行一些基础练习,而是要通过校企双方共建校企融通课,调整教学方法,创建应用情境,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关键字:教学改革 校企合作 校企融通课 应用情境

一、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正在进行结构性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作为供给侧要素之一的劳动力,其素质的高低对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着重大影响。如今教育的大众化有效地提高了国民的受教育水平,但同时也使得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就201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来看,756万的毕业生,被称为史上“更难就业季”。高校毕业生为何难就业?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一直存在着矛盾,最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数毕业生无法达到企业的用人要求,“高分低能”体现了当今我国人才素质教育的现状。大多数高校都盲目地热衷于对学术型或理论型人才的培养,却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尤其是多数地方性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诸多缺陷,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研究型大学相比,理论研究能力弱,而与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相比,动手实践能力又不强。教育作为提高劳动力素质的主要手段,也要随之进行调整。地方性本科高校为了摆脱这一尴尬局面,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都在积极努力地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根据目前大学办学定位、办学水平以及办学特色来分类,我国大学可分为研究型大学、专业型大学、应用型大学和技术型大学这四类办学类型,截止2014年,研究型大学120所,专业型大学97所,应用型大学498所,技术技能型大学1266所。应用型大学成为地方性本科高校转型的重要目标。

高校作为教育培养青年人才的园地,必须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更好地为企业和社会服务。福建省作为鞋服生产的主要基地之一,面对全国产业的转型升级,鞋服行业也在积极地开展升级行动,实行“机器换工”,这意味着对工作人员的数量需求减少,对工作人员的质量要求提高。面对这样的变化,地方性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随之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比较抽象,处于被动状态,无法很好地将知识串联并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去,给毕业生自身造成很大的压力,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不良的影响。校企合作成为减轻乃至消除这样消极局面主要方式之一。

二、传统“鞋靴结构设计”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鞋类设计方向的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技术性,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无法很好地适应鞋类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鞋靴结构设计”课程作为鞋类设计方向的专业课,在知识传授方面存在着以下问题:首先课程边界明显,不同课程之间知识渗透较少。例如学生在进行鞋靴造型设计时无法充分考虑鞋靴的结构性和实用性,使得设计作品过于天马行空,脱离实际,无法很好地运用在企业生产中。其次在同类型课程中,不同阶段课程之间缺少连贯性,在设计帮面结构时,忽视了鞋底的造型结构,容易造成鞋面与鞋底的整体造型缺乏统一性。此外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异质性不鲜明,由于学生长时间地在同一个学习环境中,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同质倾向明显,容易造成知识结构单一,与社会发展相脱离的现象。因此,必需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特定情境中,在社会大环境下通过实践来获得专业的实践技能。可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在合作初期阶段共同构建相关融通课程,来丰富教学模式与合作方式,从而深化校企合作。

三、构建“鞋靴结构设计”校企融通课的思路

校企合作模式是应用情境的集中体现,通过校企合作,对学生、老师以及学校和企业来说都能够带来诸多好处,例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促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应用型高校的转型,以及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但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较单一,主要是组织高年级的学生去企业生产实践。由于企业提供的岗位种类有限,以及学生初期的实践基础技能也不够扎实,就容易导致实习实训效果不佳,同时也给企业生产工作造成一定的困扰。因此有必要循序渐进地开展校企合作模式,从某个课程到整个专业,以点带面、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合作,不能仅仅在高年级的时候才去企业实习实训,在中低年级的时候也可与企业合作,共建校企融通课,打牢基础实践能力,为以后不同阶段的实习实训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还起到衔接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课和专业实践的桥梁作用。

可将鞋类设计方向的课程进行模块式分类,分为鞋靴设计研发模块、生产管理模块和终端销售模块。其中鞋靴结构设计,是鞋靴设计研发课程模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鞋靴造型设计、生产管理和终端销售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鞋靴结构设计课程可划分为横向课程和纵向课程。横向可分为:鞋靴帮面结构设计、鞋底结构设计;纵向可分为:鞋楦设计、鞋靴结构设计(一)(二)(三);鞋靴专题设计。以往的课程讲授方式,容易导致知识点零散且缺少连贯性,无论在横向或纵向方面,都無法很好地进行知识串联,这就使得学生所学的知识像一座座在茫茫大海上漂浮的“孤岛”,无法形成一个整体的框架,显得十分零散。因此,有必通过构建校企融通课,在这些“知识孤岛”之间搭起一座座桥梁,促进知识的互通,实现学科的跨界。

1.“鞋靴结构设计”纵向校企融通课的建构

纵向校企融通课模块是根据不同年级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与企业进行渐进式的合作。

首先该模块中的基础课程,例如鞋底造型设计、鞋楦造型设计,授课对象主要是低年级学生,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和学生基础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鞋底造型设计、鞋楦造型设计等相关知识,并组织学生到企业和市场进行考察调研,熟悉鞋底鞋楦的主要用途与种类,了解鞋底和鞋楦造型设计作为专业基础课在鞋类结构设计中的重要性,同时在课程的部分教学环节邀请企业专业人员给学生进行指导和演示。

其次作为专业主干课的鞋靴帮面结构设计,主要针对的是中高年级学生,分别以女鞋、男鞋和运动鞋的帮面款式结构作为知识的主要内容,前期环节以校内教师讲授和基础练习为主;中期环节邀请企业专家走进课堂,校内教师作为其助教,结合企业生产进一步讲解相关知识并指导练习和进行作业质量评价;后期进行模拟训练,将企业部分项目作为学习任务布置给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检验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再次,鞋靴专题设计以高年级学生为主要授课对象,该课程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将造型设计、样板设计和工艺制作结合起来,从学习的初始阶段就放置在特定的应用情境中,围绕专业赛事和企业项目开展学习活动,学生根据大赛主题和企业不同的生产项目进行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在实践中学习新知识,又将新的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都必须面临着不断交流协商、修改方案等情况,具有鲜明的动态性,其任务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多样化,能产生1+1>2的效果。

2.“鞋靴结构设计”横向校企融通课的建构

横向校企融通课对接企业的生产部门,根据不同的生产部门,形成不同的问题解决团队。

横向校企融通课具有异质性,因此鞋靴结构设计课程可根据不同阶段的授课内容,分别对接企业的女鞋、男鞋和运动鞋研发部,例如与富贵鸟公司和安踏公司合作,将学习任务与企业项目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改变传统由教师主导学习的方式,将学生、教师与企业人员连接起来,企业导师与校内专任教师相互沟通配合,企业人员与学生进行直接的交流和协商,不仅丰富了教学人员的构成以及知识的学习方式,还提高了知识的弥散性;不再以固定的授课方式进行讲授,而是走出课堂,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相关技能的前提下,有目的、有任务地加入到不同的生产部门。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和企业对人才和生产的要求,双方进行双向选择。

其次,横向校企融通课还具有阶段性。学生作为企业部门的一員,在一个企业项目完成后,又立即投入到新的项目生产中,根据不同客户的要求,每个项目也有新的变化。如此一来,虽然项目时间短暂,但应用情境的改变,能够让学生接触不同的人,围绕不同的问题,开展不同的任务。不仅丰富了教学主体的构成,同时还实现了知识和评估标准的多元化,学生的学习成果不再是自己单独创造出来,而是以集体或团队的形式进行,并且质量评价是由多方利益集中体现的。让学习主体对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有更加实际的了解,从而有利于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更好地运用于实践中去。

四、结论

打破传统教学方式,构建校企融通课,正是知识生产模式转变的具体体现,也是地方性本科高校转型的必要手段。设计类的课程,不能只是简单地停留在外观造型方面的讲授,必需要从实际出发,从传统的单一学科教学,到突破学科边界,向交叉学科研究转变,结合材料、工艺和终端销售等多方面的知识,设计出实用美观、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提高人才的实用性;同时还必需要走出课堂,从单纯的课堂教学手段向综合的情境教学模式转变,通过构建校企融通课,创建应用情境,利用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不同人员角色之间的相互配合,使学生知识结构和专业教师队伍结构更加多样化,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福建省统计局. 福建统计年鉴[M]. 福建: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2]孔苏.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广西:广西师范学院,2015.

[3]于友陈. 发展视域下拓展性校企合作育人共同体运行机制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90-94.

[4]陈飞. 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调整与改革研究[D]. 上海:东华师范大学,2014.

[5]付萌. 校企合作中学习共同体的建构研究[D]. 江苏:苏州大学,2014.

作者单位:闽南理工学院

作者:林晓芳 刘艺真

上一篇:本科学位论文下一篇:本科大学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