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表

2022-11-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小学生心理健康表

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编制

摘要: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理论分析和半开半闭式问卷调查(n=296),经初测(n=833)和正式测量(n=2979),编制了由认知特性、个性、适应性=三个分量表构成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通过测量数据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量表的因素结构,然后考察了量表的重测信度、同质性信度以及效标效度和结构效度,结果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验证性因素分析进一步证明量表的结构比较合理,适用于测试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

一、前言

心理素质是在我国素质教育背景下产生的一个概念,对其内涵的理解目前心理学界尚未达成共识,不同的研究者提出了各自的观点。我们认为,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内隐的,具有基础、衍生和发展功能的,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既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目前国内关于大学生心理素质测量工具的选用呈现出两种趋势:①使用成型的、公认有较好信度和效度的相关量表施测,如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90,简称SCL-90)、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Sixteen Personality Factor Questionnaire,简称16PF)等。使用这些测量工具的明显缺陷一是它们只能测查心理素质的某些成分,如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等,即使把几种量表结合使用,也只是一个拼盘,无法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整体结构;二是它们都不是专门针对大学生群体编制的,无法考虑到大学生的特殊性。②自编相关量表或问卷进行测查,如大学生心理问题量表、大学生非智力因素测查问卷、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等,这些量表的编制虽然考虑到中国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文化背景,但它们多是针对大学生的某种心理状态(如心理健康、心理问题)或心理结构成分(如人格、非智力因素)而编制的,忽视了大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结构。教育部社政司组织国内心理学专家编制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从人格、应激、适应、症状4个方面测查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全貌,但题项多,容量大,操作起来比较耗时,且没有系统分析4个分量表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的功能。另外,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尽管有密切联系,但二者的差异还是显而易见的。虽然也有研究者编制了师范生心理素质评价量表,但只适用于大学生中的师范生这一特殊群体。

有鉴于此,我们试图遵循心理量表编制的科学程序,编制一套具有较好信效度的适合中国大学生心理素质整体结构的测查工具。该工具的明显特征和独特价值在于:第一,从结构上看,它反映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整体结构,不仅测查心理素质的特质结构层面(认知特性和个性),而且还测查心理素质的心理和行为的症状层面(适应性),能够从内隐到外显、从特质到行为、从认知到人格综合性地测查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全貌。第二,从功能上看,它有别于一般的心理健康量表,既不是用来简单地了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面症状,也不是简单地衡量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外显状态,而是实现一种潜能测量,能够诊断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深层根源,预测将来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发展变化的趋势。第三,从发展上看,它体现出大学生心理素质与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共性和连续性,又能表现大学生心理素质独特的发展特征。因此,该测量工具能够为全面而深入地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健全心理素质培育提供很大的帮助。

二、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编制方法和测量过程

在编制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时,我们力图从人的全面发展目标和教育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在课题组对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系统探索的基础上,以通过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后发现的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三维(认知特性、个性和适应性)结构的基本思想为依据,遵循个体心理发展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的规律,既保持与原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三维度的基本观点的一致性,又充分体现大学阶段学生的发展特征。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成分的理论构想

根据课题组对心理素质概念及中学生心理素质成分的研究成果,同时参阅有关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编制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成分的半开半闭式调查问卷,以信函的形式调查了国内教育心理学专家20人,重庆市高校教师60人,以及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各层次的大学生230人,回收专家问卷16份,教师问卷54份,学生问卷226份。我们对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进行分析,考虑到被试对各个成分的赞成率普遍较高,保留了赞成率为70%以上的成分;根据专家意见,把创造性从个性维度调整到认知特性维度,并鉴于创造性内涵的丰富性,参考《威廉斯创造性倾向量表》的结构,将其细分为开放性、好奇性、发散性、冒险性4个成分;在借鉴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等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由此,我们得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成分的理论构想:认知特性维度包括精致性、全面性、深刻性、敏捷性、开放性、好奇性、发散性、冒险性、目的性、应对力、表现力、迁移力、意识性、监控性14个成分;个性维度包括成就动机、求知欲、情绪效价、情绪调控、独立性、坚持性、自制力、自我统合、自尊心、责任感10个成分;适应性维度包括学习适应、生活适应、生理适应、职业适应、社会环境适应、人际环境适应、应激情境适应7个成分。

(二)初始问卷的编制和测量

在编制封闭式问卷时,为了保證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我们遵循了成分一题项的拟合性、大学生年龄特征,行为样本的代表性等问卷编制原则,采取理论取向、经验取向和因素分析取向相结合的综合取向的问卷编制策略,通过自编题项和筛选现成权威量表的题项两种方式收集题项,根据理论构想的成分形成了共250个题项的大学生心理素质初始问卷。随后在重庆市的4所高校进行初测,发放问卷960份,回收有效问卷833份。先对测试结果进行项目的鉴别力分析,删除了鉴别力系数在0.2以下的38个题项。然后继续对余下的题项进行因素分析,剔除了因素负荷(a)小于0.40、共同度(h2)小于0.20、“概括”负荷(a2/h2)小于0.50的题项,最终保留130个题项。为了确保正式测量的可信度,加入了3个引导题和7个测谎题,构成140个题项的正式量表,以Likert 5点自评量表记分。

(三)正式测量与探索性因素分析

1、被试及统计工具

本研究采用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重庆

市、厦门市、广州市共13所高校58个专业的在校大学生进行正式测量,发放问卷2800份,回收问卷2682份,经测谎鉴别后获得有效问卷2548份,其中,一、二、三、四年级分别为656份、803份、825份、264份,男女生分别为1181份和1337份,文科类、理科类、工科类和经贸类分别为820份、400份、676份和583份。随机抽取其中6所高校的大学生被试作为样本一(n=1150),用于探索性因素分析,另外7所高校的大学生被试作为样本二(n=1398),用于验证性因素分析。然后再在重庆市抽取了431名大学生被试作为样本三,用于考察量表的效标效度。验证性因素分析使用AMOS4.0统计软件完成,而其他的数据分析则使用SPSS10.0for Windows软件完成。

2、因素结构的确定

由于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编制是以课题组前期关于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基本维度理论为基础进行的,根据三个维度构成了认知特性、个性和适应性三个分量表,因此,本研究不再对心理素质的基本维度作因素分析,而是对每个分量表的内部结构作因素分析。我们对样本一(n=1150)分别进行三个分量表的主成分分析和正交极大方差旋转,根据陡阶检验和碎石图获得各分量表的因素分析结果,详见表1、表2、表3。

三、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一)信度检验

本研究采用稳定性系数(重测信度)和内部一致性系数(同质性信度,又称Cronbach's a系数)作为检验大学生心理素质总量表、各个分量表及其因素的信度指标。从正式测量的被试中随机抽取162人,两周后进行重测,以计算重测信度。结果显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总量表、3个分量表、26个因素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1~0.80之间,稳定性系数在0.65~0.81之间,各分量表和总量表的信度系数见表4,说明本研究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二)效度检验

1、效标效度

从心理素质的功能来看,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与心理健康状态有直接关系。一般情况下,心理素质水平高的人不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心理多处于健康状态;相反,心理素质水平低的人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心理常处于不健康状态。因此,我们认为心理素质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预测作用,可以通过考察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来检验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效标效度。我们选用了目前公认比较成熟的、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中使用较为普遍的身心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作为效标效度指标,对样本三(n=431)同时进行了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和SCL-90量表的测量。结果(见表5)表明,除认知特性与偏执、其他因子有显著负相关以外,心理素质及其各个维度与SCL-90量表及其10个因子间都有非常显著的负相关,说明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具有较好的效标效度。为了进一步考察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效标效度,我们访谈了重庆教育学院教育系大二4个班级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根据他们一年多来对班上学生的了解,通过自己的经验评价,筛选出心理素质水平高的学生41人,心理素质水平低的学生38人,用SPSS10.0软件对两组心理素质分数进行平均数差异的t检验,结果见表6。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高素质组和低素质组的大学生在认知特性上有显著差异,在心理素质及其他两个维度上都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表明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具有较好的效标效度。

2、结构效度

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认知特性维度析取出9个因素,个性维度析取出10个因素,适应性维度析取出7个因素,分别可以解释项目总变异的52,21%、50.50%、51.31%(见表1~表3)。因素分析的结果基本符合最初对量表结构的理论构想,说明量表的结构是比较合理的。

为了进一步检验量表的结构效度,我们用AMOS4.0软件对样本二(n=1398)的数据进行了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的几个重要的拟合指数见表7。从拟合指数看,x2/df未达到<5的要求,但已有文献证实x2值受到样本容量的影响,样本越大,x2值越大,因此不应单纯用它来考察模型的拟合优度,需要结合其他指数进行评价。综合考虑其他各项拟合指数(GFI、AGFI>0.9,TLI、CFI>0.8,RMSEA<0.05,RMR<0.08),三个分量表的模型基本可以接受,表明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四、讨论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

大学生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生理条件为基础,以人格为核心内容,通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形成的,在适应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的、稳定的、具有衍生功能的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从认知因素到个性因素,从基本人格特质到由此衍生的适应和健康功能,在结构上呈现出多成分、多维度、交互性等特征。从发展的观点看,大学生心理素质与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在结构上具有延承性,同样由认知特性、个性和适应性三个维度构成。但大学生作为特殊年龄阶段的个体,其心理素质必然有不同于中小学生的独特性。首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于中小学生,他们在认知、情绪、意志、个性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特征,比如思维的深刻性、监控性更强,自我统合问题突出,独立性增强,性生理成熟与性心理不完善的矛盾加剧,等等。其次,大学校园是大学生从单纯意义的学校走向社会的一个过渡,在这个特殊环境中大学生面对的现实生活事件与中小学生有很大差别,例如自由度和创造性更大的学习活动、更加复杂的人际关系、日常生活的自主管理、談恋爱、找工作等现实需要凸显,因此他们有着比中小学生更多的心理适应内容,如职业适应、生活适应、生理适应(尤其是性心理适应)等,即使是在某些具有共性的适应方面,如学习适应、人际适应,大学生也有不同于中小学生的具体适应任务。我们认为应该立足于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现实生活环境来构建其心理素质的结构,在此基础上编制的量表才更能适合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实际,才更具有教育现实意义。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认知特性是个体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直接影响个体认知活动的机制和水平的人格特征,是心理素质结构中的基础性成分。认知特性维度可以通过认知活动的表现过程获得,它包括认知反映活动的深刻性和精致性,认知创造活动的开放性和好奇性,认知实践活动的目的性、应变力和表现力,以及元认知活动的意识性和监控性。个性是个体在对客观事物的对待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别差异,虽不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认知的具体操作,但是具有动力和调节机能,居于心理素质的核心地位。个性维度包括动力特征方面的进取心和成就动机,情绪特征方面

的乐观倾向和情绪调控,意志特征方面的自制力、坚韧性和独立性,以及自我特征方面的自我统合、自信心和责任感。适应性是个体在一定的能力素质(认知特性维度)和人格潜质(个性维度)的基础上,通过与自己所在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交互作用,对外在社会环境进行学习、应对和防御,对内在心理过程进行控制、理解和调适所表现出来的习惯性行为倾向。适应性维度是认知特性和个性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环境中的综合表现,它包括主要指向于个体自身的学习适应、生活适应、生理适应和职业适应,以及主要指向于外部环境的社会环境适应、人际环境适应和应激情境适应。与中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成分相比,大学生心理素质在认知特性、个性、适应性三个维度上的诸因素体现了这一特殊年龄阶段的实际心理和行为,其结构比较合理。

(二)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编制方法

心理素质的结构成分是编制心理素质量表的理论基础,大学生心理素质是一个多维度、多因素的复杂系统,其结构的复杂性给量表的编制工作带来一定困难。为确保量表的科学性,我们严格遵循了心理量表的编制程序,具体分成3个步骤:(1)从已有的有关心理素质的概念和结构成分的研究出发,结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从结构功能角度,在理论上初步构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理论结构;(2)在该理论结构的基础上建立量表编制的双向细目表,根据双向细目表尽量从已有的权威心理量表中选择题项,或者在充分保证内容效度的基础上自己编制题项,形成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初始问卷;(3)对初始问卷进行初测和重测,对问卷进行项目分析(主要采用鉴别力分析和因素分析),修改和筛选题项,确定心理素质的因素和成分,最终形成正式量表。

在量表的编制过程中,我们尝试用典型行为测量的方式来测量心理素质中的认知特性,这是一次新的探索。在传统上,一般把认知特性的测量等同于智力测量,而智力测量一直是采用不同于人格测量的最高行为测量方式,即通过难度任务的成功操作水平表现出来。但是美国智力心理学家斯腾伯格(R.J.Sternberg)在其提出的内隐智力理论中认为,智力的含义也存在于人们的智力观中,人们的智力观是建立在对人们日常行为的评价基础上的,对日常行为的评价又是以人们日常的典型行为的观察和评价为核心指标的,而不是以人们日常的最佳任务操作为核心指标。这为智力寻找新的测量途径提供了依据,也就是说,智力作为一种人们日常行为的评价性特征,基本上是可以通过典型行为表现出来,而不仅仅是通过最佳任务操作表现出来的,那么,我们对于智力的测量,也就可以通过典型行为测量进行,而不仅仅通过最高行为测量进行。正是受斯腾伯格的内隐智力观启发,我们在测量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认知特性时也采用了与个性和适应性相同的方式,即通过人格测量中的典型行为测量方式恰当地进行测量。

(三)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信效度的多维考察

量表编制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对量表信度和效度的分析,以保证量表的科学性。我们在编制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时,为确保量表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从多个角度、运用多种方法考察量表的信效度。

在考察量表的信度时,不仅用Cronhach's a系数检验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而且用随机抽取162名被试两周后进行重测来检验量表的外部信度。两种方法所得的信度系数都较高,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61-0.80之间,重测信度在0.65-0.81之间,表明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效度方面我们不仅检验了量表的效标效度和结构效度,而且在编制初始问卷时遵循人格理论或概念取向的心理测量编制方法,尽量做到题项与成分拟合,题项尽量反映成分的内涵,通过量表的编制程序保证其内容效度。对于量表的效标效度,我们分别用成熟的心理健康量表(SCL-90)和教师的经验作为效标,考察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与SCL90量表的相关程度,以及教师经验上的高素质学生与低素质学生在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得分上的差异显著程度,结果显示量表具有较好的效标效度。

在结构效度的考察上,我们采用了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驗证性因素分析,这种交叉证实(cross vali-dation)的方法可以保证量表所测特质的确定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目的就是根据实际调查的数据,析出心理素质的实证结构。我们分别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三个维度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与心理素质的理论构想结构模型基本一致,从一个侧面说明量表有比较好的结构效度。然后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考察观测数据与假设模型的拟合程度,进一步检验量表的结构效度。综合考虑各项拟合指数,基本上可以证明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但是从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来看,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个性分量表的拟合程度不太理想,三个分量表的TLI和CFI指数都没有达到0.9以上,提示量表的结构在某些方面还不够完善,这可能与项目设计有关,也可能与心理素质结构本身的复杂性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经过多方法、多维度的信效度考察,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稳定可靠,结构基本良好,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适宜用于测试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为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和科研工作提供依据。

(四)后续研究

心理素质是一个探索中的概念,大学生心理素质也是具有发展性的心理品质,是一个多维度、多成分且存在个体差异的心理系统,因此心理素质量表的编制需要研究者不断地通过收集资料来加以验证、修订和完善。我们目前只是对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编制进行了初步研究,还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成如下工作:(1)从理论和实证上完善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和量表题项,使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模型拟合效果更好;(2)对量表进行标准化,并建立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全国或地区常模;(3)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相关研究,探讨该量表在高校心理素质教育中的实际应用。

五、结论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由认知特性、个性和适应性3个维度26个因素构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结构较为合理。

(二)本研究编制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是适用于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测评的有效的工具。

责任编辑 曹 莉

作者:王 滔 张大均 陈建文

第2篇:我国运动员心理健康状态量表编制

摘要:目的:依据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从积极心理健康和常见心理健康问题两方面入手,编制适用于我国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状态量表。方法:通过文献研究与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初步形成了运动员心理健康状态的85个项目。对80名运动员进行预测试,通过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探索量表的结构。对205名运动员进行正式量表的测试,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确定出了比较合理的运动员心理健康状态结构,并编制出了运动员心理健康状态量表。此外,还选取其中40名运动员进行30天后的重测,并且采用症状自评量表(CL-90)和幸福感指数量表作为校标,对运动员心理健康状态量表进行多指标的信度与效度检验。结果:對运动员心理健康状态的研究可以从 “运动员常见心理问题”和“运动员积极心理特征”两个维度进行。其中“运动员常见心理问题”分量表包含“抑郁”、“敌对”、“焦虑”和“躯体化”四个因子;“运动员积极心理特征”分量表包含“意志品质”、“社会适应”和“积极智能”三个因子。运动员常见心理问题分量表结构模型的χ2/df < 2,GFI>0.80,CFI>0.90,RMEA<0.08;运动员积极心理特征分量表结构模型的χ2/df <2,GFI>0.90,CFI>0.90,RMEA<0.08。运动员常见心理问题分量表Cronbachα系数为0.813,重测信度为0.981;运动员积极心理特征分量表Cronbachα系数为0.615,重测信度为0.971。运动员常见心理问题分量表各因子得分与CL-90大部分因子间呈显著相关(r=0.3~0.8),运动员积极心理特征分量表结果与幸福感指数大部分因子间呈显著相关(r=0.2~0.8)。本量表总体来说各因素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相关,且均低于与其所在的分量表的相关性,说明具有较好的聚合效度和辨别效度。本量表在性别和运动等级两个变量上基本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本研究编制的《运动员心理健康状态量表》信效度指标均较佳,可以作为适用于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状态测量工具。

关键词:运动员心理健康状态量表;常见心理问题;积极心理特征

Key words: athlete mental health scale; common mental disorders; positive mental characteristics

面对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成绩目标,运动员们承受着与常人不一样的压力,遇到普通生活中不可能遇到的挑战,因此也常常会产生特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会扰乱运动员平稳正常地面对内外环境的发展,影响其自我潜能的发挥,损害其良好的竞技能力[1]。而在我国竞技运动领域,身体强壮的运动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却常常被忽视,使我们对这样一个既特殊又重要的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所知甚少。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2]。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积极心理健康观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3-5]。对心理健康的测量也由原本只测量心理疾病的单维模型转变为融入积极心理健康的双因素模型。传统的心理健康模型采取的是单维视角,认为主观幸福感和心理障碍是同一单一维度上相互对立的两极,严重的心理障碍必定带来主观幸福感的缺失[6]。而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则从多元立体的角度出发,将主观幸福感(即心理健康的积极指标)和心理障碍(即心理健康的消极指标)作为相互独立但又相互作用的两个维度。完全心理健康状态应该既包括消极心理健康状态的消除,也包括积极心理健康状态的获得[7]。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为运动员心理健康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我国目前用于测评心理健康的量表中,使用频率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1.症状自评量表;2.抑郁自评量表;3.焦虑自评量表。其中症状自评量表(CL-90)使用频度最高,且呈现急剧上升的趋势,表明在心理健康研究方面,量表提供的依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信赖[8]。但将症状自评量表当作心理健康量表使用,不但是测量效度不高的问题,而且是认识和观念的问题。心理健康状况不能简单地用症状量表的测量结果代替[9]。针对于运动员,用症状量表结果作为其心理健康的评价更是有失偏颇的。因此,研发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符合中国本土实际情况的、反映我国运动员心理健康特点的心理健康量表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从积极心理健康和常见心理健康问题两方面入手,初步编制了适用于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状态量表,以期为探索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现状及特点提供有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开放式调查:根据项群、地区、性别分布等特点,选取我国体能类、技能类、对抗类及团体类中重点运动项目的省级以上运动队高水平运动员70人和教练员8人。

预测试:根据项群、地区、性别分布等特点,选取我国體能类、技能类、对抗类及团体类中重点运动项目的省级以上运动队高水平运动员100人。向运动员发放预试量表,要求运动员纸笔作答,时间不限。发放量表100份,回收量表95份,剔除无效量表15份,得到有效样本量80。

正式测试:根据项群、地区、性别分布等特点,选取我国体能类、技能类、对抗类及团体类中重点运动项目的省级以上运动队高水平运动员250人。其中,男运动员114人,女运动员91人;国际级健将3人,运动健将52人,一级或二级运动员150人;体能类运动员40人,技能类运动员59人,对抗类运动员77人,团体类运动员29人。向250名运动员发放经过项目筛选修订后的量表,要求运动员纸笔作答,时间不限。回收量表228份,剔除无效量表23份,得到有效样本量205。

1.2量表的编制

根据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参考以往对运动员心理健康或心理卫生的相关研究文献资料,本研究尝试从“运动员常见心理问题”和“运动员积极心理特征”两个角度出发,对运动员心理健康状态进行操作性定义。即,通过积极和消极心理健康状态两个层面共同对运动员心理健康状态进行评价。查阅已有的使用症状自评量表(CL-90)和心理健康测查表(PI)对运动员心理健康状态进行的研究[10],发现运动员在“躯体化”“偏执”“焦虑”“强迫”和“人际关系”等因素上均表现出与常模的显著性差异;运动员积极心理特征即作为运动员应该具备的优秀心理素质,以往研究主要集中于自尊、独立、性格稳定、意志品质、认知水平和社会适应等几个方面[11]。

根据初步界定的心理健康状态结构,编拟出预调查开放式问卷。向70名运动员发放开放式问卷,要求运动员纸笔作答,时间不限;分别向8名教练员口述开放式问卷,口头作答,录音笔记录,时间不限。开放式问卷内容如下:

1)请至少举出5个你认为运动员经常表现出的积极心理健康状态

2)请至少举出5个你认为运动员容易出现的消极心理健康状态

对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进行语义分析,对出现频次较高的语义进行总结和归类,初步归纳出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项目102个。将102个项目做成评分列表交由1位运动心理学博士生导师、4位运动心理学博士研究生和3位运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针对本研究的目的,对102个项目逐一进行评分。通过对各项目是否符合运动员心理健康状态这一测量目的以及各项目的表达是否清晰易懂的判断,将评分最低的项目予以删除。并根据专家意见对歧义词或病句进行修改,对意思相近的项目进行了整合。最后形成85个项目,作为运动员心理健康状态量表的初稿。然后根据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形成运动员心理健康状态正式量表。正式量表包括“运动员常见心理问题”和“运动员积极心理特征”两个维度。其中“运动员常见心理问题”分量表包含“抑郁”“敌对”“焦虑”和“躯体化”四个因子;“运动员积极心理特征”分量表包含“意志品质”“社会适应”和“积极智能”三个因子。

量表采用4点积分,要求被试根据自己最近一段时间的真实感受作答,1表示“几乎没有”,2表示“偶尔这样”,3表示“经常这样”,4表示“总是这样”。被试在“运动员常见心理问题”分量表上的得分越高,表明运动员心理问题症状越明显;在“运动员积极心理特征”分量表上的得分越高,表明运动员的积极心理状态越良好。

1.3校标工具

1.3.1症状自评量表(CL-90)

CL-90是目前国内外广泛使用的评定心理健康状态的量表之一,包含比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如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生活习惯等,信效度良好,较适合作为“运动员常见心理问题”分量表的校标。

1.3.2幸福感指数量表

幸福感指数量表常用于测查受试者目前所体验到的幸福程度。此量表包括由8个项目组成总体情感指数量表和仅有一项的生活满意度问卷两个部分。总体情感指数与生活满意度的内部相关为0.55,总体情感指数与另一种幸福感测查的相关系数0.52,重测信度为0.849(P<0. 001)[12]。较适合作为“运动员积极心理特征”分量表的校标。

1.4统计方法

采用 P 对预测样本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对正式施测样本进行效度分析及信度分析;对正式施测样本在不同性别、运动等级和项目类型上进行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 AMO 对正式施测样本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2结果

2.1预测试结果

2.1.1项目分析

项目区分度:把量表总分最高的27%的被试作为高分组,总分最低的27%的被试作为低分组,对高分组和低分组各项目得分均数进行t检验,判断均数差异,t检验结果中的t值即为CR值。CR值在项目8上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予以删除,保留84个项目进入下一步的统计分析。

2.1.2探索性因素分析

经过项目分析后,删除了项目8,保留了84个项目。其中运动员常见心理问题分量表包含项目45个,运动员积极心理特征包含項目39个,分别对两个分量表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对运动员常见心理问题分量表45个项目进行KMO(Kaiser-Meyer-Olkin)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为KMO=0.763, F=2581.73 (df=990,P<0.01),表明样本适合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正交旋转最大方差法抽取因子,根据心理测量学理论,采用以下标准确定因子数目:1)因子的特征值>l;2)因子数必须符合碎石检验;3)抽取的因子在旋转前至少解释3%的总变异;4)每一因子至少包含3个项目。是否保留项目的判断标准是:1)该项目在某一因素上的负荷超过0.40;2)该项目不存在交叉负荷,即不在两个因素上都有超过0.50的负荷[13]。根据以上筛选标准,每一轮筛选后重新运行程序。经过两轮筛选,共删除16个项目,最后对剩下的29个项目进行第三次探索性因素分析。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显示,KMO=0.829,Bartlett球形检验F=1436.749(df=406,P<0.01),表1结果显示比较适合进行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正交旋转最大方差法抽取因子,旋转在6次迭代后收敛,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有5个,解释总变异的64.827%。参照碎石图、因子提取和项目筛选标准,根据表2中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最终取得4个因子作为运动员常见心理问题分量表的结构因素,解释总变异的60.859%。

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不论是运动员常见心理问题还是积极心理特征,团体类运动员都显著优于其他项目类型运动员。此处的差异可能是团体类项目运动在团队配合过程中可以促进运动员的心理健康导致,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讨论

本研究编制的运动员心理健康状态量表不同于以往对运动员心理健康测量工具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本研究基于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对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状态的研究摒弃了以往双极单维的测量方式,融合了消极心理健康状态(即运动员常见心理问题)和积极心理健康状态(即运动员积极心理特征)两个维度,使对运动员心理健康状态的研究更加全面、更加立体。

二是,本研究编制的量表是针对于运动员这一特殊群体的,结构模型中包含运动员特有的心理健康特质因子,部分项目内容也更贴近运动情景。更有助于对运动员心理健康状态特殊性的了解与研究。

本量表并不试图将心理健康所有问题都测量到,只是希望提供适用于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测量工具,能够尽量立体、多元地将运动员心理健康的特殊性表现出来,以期给运动员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和干预手段的相关研究提供依据。

由于本研究只是一个初步研究,并未建立运动员心理健康状态在两个维度上的常模,以及两个维度在运动员心理健康的权重及关系,所以不能做出准确的二维象限模型,从而确定运动员心理健康状态的评定标准和评价方式。

本量表在性别和运动等级两个变量上基本不存在显著差异,除了意志品质因子女运动员显著优于男运动员。这充分说明了本量表适用于所有运动员,并未在性别和运动等级上出现倾向,可以作为对运动员心理健康状态进行普遍调查的工具。

此外,对不同项目类型运动员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团体类项目运动员除躯体化因子外,在各维度、各因子上均显著优于其他项目类型运动员。这大概与团体类项目运动员善于团结合作,擅长与人交往,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良好,可以促进其心理健康有关。这一研究结果的发现无疑为运动员心理健康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对于更深层次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也为心理健康干预研究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依据。

4结论

对运动员心理健康状态的研究可以从 “运动员常见心理问题”和“运动员积极心理特征”两个维度进行。其中“运动员常见心理问题”分量表包含“抑郁”“敌对”“焦虑”和“躯体化”四个因子;“运动员积极心理特征”分量表包含“意志品质”“社会适应”和“积极智能”三个因子。

依据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编制的《运动员心理健康状态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内容效度、校标效度和构念效度等信效度指标均较佳。本量表适用于所有运动员,并未在性别和运动等级上出现倾向,可以作为对运动员心理健康状态进行普遍调查的工具。

参考文献:

[1][JP3]Morgan WP. elected Psychological factors limiting performance: A mental health model, In: Clark G , Eckerk M eds Limits of human performance [M].Champaign, IL: uman Kinetics, 1985.

[2]George, E., Vaillant, M.D.Mental health. 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3,160(8):1373-1384.

[3]eligman M.E.P., Csikszentmihalyi M.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55:5-14.

[4]aylor E, Kerneny M E, Reed G M, Bower J E, Grunewald L. Psychological resources, positive illusion, and health.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55:99-109.

[5]Jahoda, M.Current concepts of Positive mental health [M]. New York: Basic Books, 22-64.

[6]uldo M,haffer E J.1ooking beyond psychopathology:the dual-factor model of mental health in youth.chool Psychology Review,2008,37(1):52-68.

[7]王鑫强,张大均.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述評及其研究展望.中国特殊教育,2011,10(136).

[8]李坚.心理健康测评工具使用频率分析与思考.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19-122.

[9]高旭,毛志雄,周忠革.临床症状自评量表在心理健康评定中的误区.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 20(10):684- 686.

[10]牛伟.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体育学刊,2009,16(9):83-85.

[11]RICARD COX.运动心理学概念与应用[M].张力为,张禹,牛曼漪,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增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

[13]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P软件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4]吴明隆.结构方程模型-AMO的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15]侯杰泰,温忠麟,成子娟.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04:31.

作者:李晖 张忠秋

第3篇:《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心理压力量表》的初步编制与应用

[摘 要] 本研究以幼小衔接阶段幼儿为研究对象,初步编制了具有良好信效度的《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心理压力量表》,用于评价处于幼小衔接阶段的幼儿的心理压力状况,以期为幼儿心理压力的测量提供研究工具,并促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深入研究。该量表包括五个维度,分别是环境适应、同伴关系、成人奖惩、个体需求、学业规则。量表初步应用结果表明,处于幼小衔接阶段的幼儿感受到的心理压力从大到小依次是学业规则、成人奖惩、同伴关系、环境适应、个体需求;不同性别的幼儿在环境适应、学业规则及心理压力总分上差异显著,女孩得分高于男孩;不同年龄的幼儿在环境适应、学业规则及心理压力总分上差异显著,年龄越大的幼儿得分越高;父母学历对幼儿心理压力有显著影响,父母学历越高,幼儿的各维度得分及心理压力总分越高。成人应倾听幼儿声音,关注幼儿压力感受,帮助幼儿消除不必要的心理压力,提高其应对压力的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个性。

[关键词] 幼小衔接;心理压力;量表编制

一、问题提出

“心理压力”一词的定义,众说纷纭,比较容易被理解的说法是:心理压力是指因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导致的紧张、焦虑感以及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应激反应状态。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心理压力”逐渐成为人们所提及的热点话题,不仅是成人,我国儿童的心理压力问题也不可避免地凸显出来。[1]2000年3月国家教委提出“减负”主张就反映了这一问题。

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爱尔坎德(Elkind)就提出了著名的“儿童压力说”理论。他认为教育如果违背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会给幼儿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2]我国教育部门出台多项措施,要求减轻儿童的学业压力,然而学业压力只是儿童心理压力的一部分,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还会面临如分离焦虑、被同龄人欺负、考试成绩不好、父母之间吵架等其他诸多压力。[3]不仅如此,儿童承受心理压力的年龄也有逐渐降低的趋向。[4]在社会竞争逐渐加剧的背景下,成人对儿童早期教育及幼小衔接过渡期的重视,使得儿童在幼儿期尤其是幼小衔接阶段表现出较多的心理压力问题。

幼儿从幼儿园往小学过渡,是个体早期经历的一次重大转变。[5]正如朱小蔓所说:“小学与幼儿园的衔接是指为了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帮助儿童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的顺利过渡,幼儿园和小学通过创造良好的条件,做好一系列工作,使幼儿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的过程。”[6]在中国,无论家庭条件好坏,在教育幼儿的态度上,父母的想法都如出一辙:尽自己所能,为幼儿创造最好的教育环境。然而父母在想尽办法为幼儿提供良好教育环境的同时,却也很容易忽视幼儿的心理问题。幼儿的表达能力弱,当他们感到不高兴、难过甚至紧张、压抑时,无法清楚地向成人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心理压力持续得不到纾解的情况下,会产生较多的不良情绪与不良行为。[7]这种现象在幼小衔接阶段或者说大班幼儿身上最为显著。这段特殊历程中出现的各种变化,如家长的期待、幼儿园小学化的学习、接踵而至的兴趣班等,都会使幼儿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澳大利亚的幼小衔接经验表明,儿童对小学生活的心理诉求、主观体验甚至是困惑、忧虑都被视为有价值的知识形态。[8]幼儿在幼小衔接阶段表现出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会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社交等各个方面产生深远影响。[9]

我国学者李江雪在“中国孩子的心理压力”研究中发现,学前儿童中心理压力较大的孩子约占10%。[10]2002年,王星等人对内蒙古自治区256名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考察,发现幼儿在情绪、性格、社会适应、行为、交往、饮食与睡眠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在性格缺陷、进食与睡眠障碍、情绪障碍三方面较为明显。[11]还有研究者认为,幼儿在幼小衔接阶段主要的压力问题是社会交往,如担心被欺负、同伴冲突、害怕被冷落等,[12][13][14]此外学习能力不足也是幼儿感到担心、焦虑的问题。[15]

目前,国内外学者越发重视幼儿的心理压力问题,但与其相关的定量研究仍然不够深入。[16]梳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发现,从研究视角来看,教师和家长全权代表幼儿发声,幼儿自身的话语权却被有意或无意忽视;[17]从研究对象来看,即使把调查对象指向幼儿本身,把幼小衔接阶段幼儿作为特定对象的相关研究也较为缺少;从研究工具来看,国内外评估心理压力的量表多是针对成年人或青少年的,研究儿童心理压力的调查工具较少,且大多为自发编制的访谈提纲或非标准化问卷,尚缺乏与其相关的标准化问卷或量表。[18]基于此,本研究以幼小衔接阶段幼儿(重点是大班下学期的幼儿)为研究对象,希望初步编制出符合测量学各项指标的《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心理压力量表》,用于测量处于幼小衔接阶段幼儿的心理压力水平,引发父母和教师对幼儿在衔接中的压力问题和应对方式的关注。

二、研究过程

本研究首先通过理论研究、访谈调查、专家审核完成量表编制的预备研究,在正式研究阶段通过两轮的测试、修改完善以及一轮的验证分析,最终形成包含26题的正式量表。最后对正式量表进行初步应用,对幼儿的心理压力状况及影响因素做进一步的探讨与分析。

本研究共历时7个月(2018.10-2019.4),在南京市随机选取6所幼儿园,每轮测试选择2所幼儿园,在每所幼儿园中随机选取100名大班幼儿作为被试,一共选取600名大班幼儿作为被试样本。

研究一:《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心理压力量表》的编制

(一)通过文献研究、访谈和专家审核编制初始量表

1. 研究目的。

初步了解幼小衔接阶段幼儿的心理压力表现,建立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并结合访谈结果确立量表的具体要素,请专家对量表的形式、内容,各题目的适切性及文字用语提供修正意见,形成预试量表。

2. 研究方法。

此部分是本研究的预备研究阶段,主要运用文献研究和访谈法来收集量表的具体要素,并邀请专家审核检验量表的内容效度。

为收集量表的具体要素,编制和筛选出良好的测题,本量表以“幼小衔接”“幼儿心理压力”为关键词,通过中国知网、维普、百度学术、Google等中英文数据库进行资料的收集,并通过设计针对园长、有经验的教师、家长以及幼儿等不同对象的访谈提纲对南京市3所幼儿园园长、教师、家长、幼儿进行了开放性访谈,其中A园是省优公立园,B园、C园是私立园,共访谈园长3名,教师15名,家长15名,幼儿30名。通过对上述对象的访谈,整理出频率较高的关键词语,作为编制量表题目的要素及依据。

研究者对园长、教师、家长的访谈问题包括:(1)您觉得幼儿在幼儿园会有哪些感觉到紧张或者害怕的事呢?从哪些方面看出来的?(2)您觉得现阶段的幼儿会有心理压力吗?程度如何?(轻微/严重/很严重)(3)您觉得现阶段的幼儿会受到哪些方面的压力?(4)您觉得幼儿对即将上小学的情绪状况怎么样?(一般/期待/反感/害怕等)。

研究者对幼儿的访谈提纲如下:

(1)幼儿园里有哪些事会让你不开心呢?还有其他的吗?

(2)马上要上小学了,你有什么感受?

(3)要上小学了,有没有让你比较担心害怕的事?为什么呀?

(4)爸爸妈妈或者老师的哪些行为会让你感觉到害怕呢?

(5)你上过辅导班吗?是你想要去上的,还是爸爸妈妈让你去的?

(6)你什么时候会感觉到紧张害怕?你会怎么做?

(7)你会和爸爸妈妈或者老师经常说说你的不开心的事吗?为什么呀?

综合成人访谈与幼儿访谈资料后发现,幼儿压力的来源主要有学业困难、家长期待高、环境不适应、生理不适、需求得不到满足、同伴的排斥等,结论基本与文献研究结果一致。之后结合国内外关于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心理压力的研究成果与访谈结果确立量表的具体要素,初步编写预试量表。

在预试量表完成初步编写后,为进行内容效度的检验,研究者邀请5名学前教育专家以及4名一线工作者,就各题项逐一检视,针对量表内容结构、各题目的适切性及文字用语提供修正意见。根据专家审核意见,将量表计分方式从李克特4点计分法改为3点计分法,并将多数专家认为不适合的题目予以删除,将语言表述不适切的题目进行修改,之后请专家再次审阅修改后的题目,审阅通过后再与原先适合的题目重新整合,并重新排序形成预试量表。

3. 研究结果。

预试量表共包含42个题项,采用李克特3点计分法,将每一道测题的答案分成3个等级,填答项目依序是“不难过”“有一点难过”“很难过”,其中“不难过”记1分、“有一点难过”记2分、“很难过”记3分,42个项目累计起来的得分就是幼儿心理压力的总得分,总得分越高表示幼儿心理压力越大。

(二)对量表进行第一轮测试及结果分析

1. 研究目的。

选取研究对象对预试量表进行第一次施测,通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等方式检验量表题项的适切性与量表的建构效度,找出量表潜在的结构,以保证量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 被试与施测过程。

由于本研究以幼小衔接阶段幼儿(重点是大班下学期的幼儿)为研究对象,因此在南京市随机选取了2个幼儿园的8个大班,每班随机选取25名幼儿共200名幼儿作为被试。采用施测者口头说明指导语与测题的方式,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实际感受自行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答案,施测者根据幼儿的选择在表格里打“√”。每个被试施测时间为15~20分钟。

3. 研究方法。

本部分主要采用统计分析法,使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通过项目分析包括相关分析及高低分组的差异性检验去除个别不适宜题项。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包括主成分分析法、最大变异法抽取共同因素,探索量表的维度、结构,并对共同因子进行维度命名,优化量表的结构与内容。具体过程如下:

首先通过项目分析去除个别不适宜题项。项目分析包括相关分析及高低分组的差异性检验两个步骤。在相关分析部分,计算每题与所有题目总分之間的皮尔逊积差相关,结果如表1所示,第37题未达到显著相关(P=0.447>0.05),予以删除。其余测题与总分均在0.01的水平上呈现显著相关。在量表同质性检验方面,题项与总分之间的相关度要达到0.4以上,所有测题中有36道测题的相关度在0.4以上,占所有测题的85.7%,有15道测题的相关度在0.5以上,占所有测题的35.7%,第26、32、37、40、41、42题与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280、0.347、0.146、0.272、0.070、0.306均低于0.4,与总分的相关性较低,因此将这6题删除。在高低分组的差异性检验部分,利用求得的各题目的决断值(CR),了解各题目的区分度。结果显示,42道测题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表明测题鉴别力良好。

对项目分析后剩余的36道题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以建构本量表的内容效度。采用主成分分析及最大变异转轴进行因素分析,排除因子负荷小于0.45的项目和几个因子均有高负荷的项目。[19]判断数据是否可以做因素分析要看(1)KMO检验统计量。KMO值越接近于1,意味着变量间的相关性越强,原有变量越适合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本次探索性因素分析中KMO值是0.804,大于0.6,适合做因素分析。(2)Bartlett球形检验值。以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为出发点,如果Bartlett球形检验的统计量值较大,且对应的相位概率值小于0.05,认为相关系数达到显著,说明变量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本研究中,Bartlett球形检验值为1889.102(自由度为630),P=0.000<0.05,达到了显著水平,说明相关系数矩阵存在共同因素,适合做因素分析。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特征值大于1的共同因素有9个,累计方差贡献量为64.404%,结果如表2所示。

采用直交旋转法中的最大变异法选取共同因子,得出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此环节中,测题的删除标准是:(1)删除因子负荷小于0.45的测题;(2)删除同时在两个因素上有高负荷的测题;(3)删除虽对同一个共同因子影响显著,但明显与其他测题不属于同一类的测题;(4)删除公因子中测题数量小于3的测题。这样排除了第3、9、28题,对剩余题目再次做因素分析,经过几次探索,经旋转后的成分矩阵已经相对整齐(如表3)。此时,共得到了8个共同因素(命名为F1~F8),累计方差贡献量为62.758%。

之后对因子进行维度命名,初步建立本量表的各项维度。维度划分结果如表4所示。

(三)对量表进行第二轮测试及结果分析

第二轮测试在第一轮的基础上,对剩余33道测题的语言进行修饰。对之前施测的部分幼儿进行访谈,针对幼儿的想法将幼儿难以理解的题目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修改,例如部分大班幼儿表示不太能理解测题中的“不友好、嫉妒”等词语,即对其进行删除或修改成幼儿能够理解的语言,将“不友好”改为“不愿意和你一起玩”,将“嫉妒”删除,修改后题意大致不变。然后在南京市再次随机选取2所不同的幼儿园,同样选择8个大班,每班随机选取25名幼儿共200名幼儿作为被试进行数据收集。数据分析过程同第一轮一样。

在项目分析部分(如表5),所有的测题与总分均在0.0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通过相关矩阵统计量可以看出,有32道测题的相关度在0.4以上,占所有测题的97%,有18道测题的相关度在0.5以上,占所有测题的54.5%,第8题与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379,低于0.4的标准,因此将此题删除。

第二轮探索性因素分析中KMO值是0.816,大于0.6,Bartlett球形检验值为2062.291(自由度为496),P=0.000<0.05,达到了显著水平,适合做因素分析。主成分分析发现,特征值大于1的共同因素有7个,累计方差贡献量为65.336%,结果如表6所示。

从经旋转后的成分矩阵图中可以看出,经旋转后共有7个维度。为形成更稳定的结构,删除不恰当的题目,筛选标准同第一轮一样。由此,删除第2、8、25题。对删除了3题的量表再次进行因素分析,依旧按照以上的步骤删除不恰当的题目,再次删除第3、5、15题。结果如表7所示,量表已形成较稳定的结构,测题在各因素上的归属已较为明显,包括5个共同因素共26题,每个因素的测题数量在4~6个之间。

同样对这个量表共26题进行维度命名,再次优化本量表的各项维度。结果如下。

至此,本量表结构的探索工作已全部完成,各个维度所含测题也已基本确定。

(四)再次施测及验证分析形成正式量表

1. 研究目的。

对之前得出的量表结构做进一步的验证,并根据验证性因素分析得出的参照估计值和拟合度检验量表结构与预想的一致性状况,再通过信度分析与效度分析检验量表的结构,以形成具有科学性与普适性的量表。

2. 被试与施测过程。

在南京市再次随机选取2所幼儿园8个大班,每班随机选取25名幼儿共200名幼儿作为被试,采用施测者口头询问的方式,让幼儿自行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答案,再由施测者在表格里打“√”。每个被试施测时间约为15分钟。

3. 研究方法。

同样采用统计分析法,使用统计软件SPSS 19.0和Mplus 7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同样通过项目分析检验测题之间是否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及与总分之间是否有很好的相关性。之后使用Mplus 7验证量表框架的合理性。最后通過信度分析与效度分析检验量表结构的合理性。具体过程如下。

本次项目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测题与总分均在0.0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测题的相关度均在0.4以上,有25道测题的相关度在0.5以上,占所有测题的96.2%,有19道测题的相关度在0.6以上,占所有测题的73.1%,说明所有测题与总分间有很好的相关性。26道测题P值均小于0.01,所有题目的决断值均大于3.5,表明各测题之间具有良好的区分度。

之后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检验量表框架的合理性。本研究综合多个指标作为模型拟合的参考值,包括:卡方自由度比(χ2/df)、标准化残差均方根(SRMR)、近似误差均方根(RESEA)、比较拟合指数(CFI)、非规范拟合指数(TLI)。

首先根据各维度题项的分布情况建构拟合模型,建立五维度间的关系路径图。在本研究的测量模型中,将环境适应、同伴关系、成人奖惩、个体需求、学业规则这五个维度定义为y1到y5,两两相关,共建立10条相关路径,共包含26个观测变量。采用MLSMV分析方法时,由于理论模型很少能完美地拟合数据,要求Mplus 7报告标准化解及修正指数。为了能得到更好的适配效果,需要参考修正指数对模型进行修正,即通过在变量之间增加共变关系。参考模型修正指标的参数,本研究将误差值a26和a24、a22和a9、a22和a25、a8和a3、a14和a8、a19和a9之间建立共变关系后再次观察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数,发现数值整体相对之前有了提升。如表10所示,χ2/df指数为1.43<3,SRMR指数0.064<0.08,RESEA指数为0.060<0.08,CFI指数为0.913>0.9,TLI指数0.901>0.9。[20]可见,经过修正后的模型拟合程度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该量表结构效度是良好的。模型修正后的验证性因素分析路径见图1。

对正式量表进行信度分析以检验量表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结果如表11所示,正式量表的总信度系数为0.930,各维度系数均在0.9以上,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可见,最终形成的正式量表与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较好,量表的可信度较高。

之后对正式量表的内容效度与结构效度做进一步的检验。在内容效度方面,本研究中的项目来源包括对园长、有经验的教师、家长以及幼儿的访谈结果及以往学者的幼儿心理压力的相关研究结果,在初始测题编制完成后邀请了具有相关研究经验的专家学者及教育现场的一线实务工作者对量表的结构、内容、形式等进行修改,最终形成了预试量表。

在结构效度方面,计算本轮各维度之间和各维度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如表12所示,总量表与5个维度之间的相关性均大于0.6,P<0.01,相关性显著,5个维度之间的相关性均在0.10~0.60之间,P值均在0.01与0.05的水平上显著相关,因此本量表的结构效度良好。

4. 研究结果。

经过两轮的反复修改与一轮的验证分析,最终形成了含有26道测题的正式量表,共包括环境适应、同伴关系、成人奖惩、个体需求、学业规则等5个维度,共26道测题。具体题目如下:①

研究二: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心理压力的调查

(一)研究方法

1. 研究目的。

此部分为初步应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检验本量表的性能与作用,同时使量表在初步应用的过程中对以下问题进行探讨:(1)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心理压力的状况分析;(2)幼小衔接阶段幼儿的心理压力是否受到幼儿性别、幼儿年龄、父母学历等因素的影响。

2. 研究对象。

对正式量表进行初步应用,在南京市再次选取1所幼儿园的4个大班各30名幼儿共120名幼儿作为被试进行数据收集。每个被试施测时间约为15分钟。研究对象人口学信息如表14所示。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同样采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首先是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心理压力的各维度得分的差异分析。通过计算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在各维度上的平均分,发现各维度得分由大到小排序分别是学业规则>成人奖惩>同伴关系>环境适应>个体需求,说明幼儿在学业规则方面感受到的压力程度相对较高,其次是成人奖惩、同伴关系、环境适应,在个体需求方面感受到的压力程度相对较弱。再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在量表各维度上的得分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如表15所示,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心理压力各维度均分没有显著差异(F=8.154,P=0.190>0.05)。

其次分析幼小衔接阶段幼儿的性别与年龄对幼儿心理压力的影响。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6显示,不同性别的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在环境适应、学业规则及幼儿心理压力总分上差异显著(P<0.05),整体来看,女孩心理压力得分高于男孩。不同年龄的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在环境适应、学业规则及幼儿心理压力总分上差异显著(P<0.05),整体来看,年龄越大,幼儿心理压力得分越高。

在学业规则方面感受到的压力程度相对较高,其次是成人奖惩、同伴关系、环境适应,在个体需求方面感受到的压力程度相对较弱。

最后探讨父母学历对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心理压力的影响。将父母的学历的选择设定为本科以下、本科、本科以上三种,分别记为1、2、3,分别将父亲和母亲的学历与量表总分做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17所示,父親学历不同,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在环境适应、同伴关系、成人奖惩、个体需求、学业规则及幼儿心理压力总分上差异显著(P<0.05)。事后检验发现,父亲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幼小衔接阶段幼儿的心理压力各维度得分及总分要高于父亲学历为本科及本科以下的幼儿的心理压力得分。同样的,母亲学历不同,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在环境适应、同伴关系、成人奖惩、个体需求、学业规则及幼儿心理压力总分上差异显著(P<0.05)。事后检验发现,母亲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幼小衔接阶段幼儿的心理压力各维度得分及总分要高于母亲学历为本科及本科以下的幼儿的心理压力得分。

三、讨论

(一)量表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本量表的编制以美国心理学家爱尔坎德(Elkind)提出的“儿童压力说”理论为基础,参考了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同时结合对园长、教师、家长以及幼儿等对象的访谈,编制出量表的具体测题。为了使量表的内容更有针对性,测题严格按照心理测量学的规范和原则来编制和筛选,并邀请了专家学者及教育现场的一线实务工作者对量表的内容、结构、形式等进行审阅,综合专家的意见修正题目内容及结构。

其次,为了保证量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研究者对编制好的预试量表进行了两轮的测试、修改完善以及一轮的验证分析。第二轮测试在第一轮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去除不适合的题目后,根据因素分析的结果并结合之前的维度名称,优化本量表的各项维度,再次通过信度分析检验量表内部的一致性,最终形成包含26题的正式量表。

最后,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对正式量表的结构做进一步的验证,根据得出的参照估计值和拟合度检验量表结构与预想的一致性状况,结果表明,量表的拟合度指数较为理想。通过信度分析与效度分析检验量表的结构,进一步验证了本量表的可靠性。

(二)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心理压力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本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在学业规则方面感受到的压力程度相对较高,其次是成人奖惩、同伴关系、环境适应,在个体需求方面感受到的压力程度相对较弱。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社会大背景的影响下,成人对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视。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家长更加注重在教育上进行投资,越来越多的儿童有机会上兴趣班,多才多艺的儿童层出不穷,导致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期待越来越高,幼儿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不少幼儿在谈及小学时,对繁重的课业任务表示出无奈与痛苦。[21]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让幼儿赢在起跑线的初衷没有错,但在保持幼儿健康良好的心理的前提下,让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也是很必要的。

本研究中,不同性别的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在环境适应、学业规则及幼儿心理压力总分上差异显著,整体来看,年龄越大,幼儿心理压力得分越高。现在的社会观念越来越追求男女平等,这样的观念同样影响到了幼儿阶段,男孩与女孩在各个层面包括教育逐渐受到同等程度的重视,社会对女孩的期待也越来越高。[22]但男孩和女孩的各发面的发展速度是不均等的,在早期,女孩生理和心理的发育相对于男孩都更成熟,女孩天生情感细腻丰富,更擅长隐藏自己的情绪,没有男孩活泼好动,[23]因此更可能表现出很多的心理问题,家长应多关心女孩的情绪,关爱女孩。

年龄方面与成人压力研究的结果较为一致,幼儿的年龄对幼儿心理压力得分有显著影响,并且年龄越大,心理压力得分越高。因为儿童从出生开始,无时无刻不在接受教育,年龄越大,接受的教育内容越多,难度越大,这与身体发育与认知能力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因此,随着年龄增长,幼儿对世界的认知趋向复杂,情绪更加丰富,随之产生不满、抗拒、郁闷、厌烦等心理。

关于父母学历的影响,本研究的结果表明,父母的学历与幼儿心理压力得分显著相关,且父母学历越高,幼儿心理压力得分越高,现实生活中,高学历家长高标准要求幼儿的现象屡见不鲜,他们自认为自己是教育的成功者,对自己的教育观念也更加执着,于是将自己成材的经历套用给孩子。[24] 这自然给孩子带来了更多的心理压力。

(三)本量表的使用建议

在量表的使用方面,本量表是专门针对幼小衔接阶段幼儿(重点是大班下学期幼儿)编制的,测量对象具有针对性。且由于幼儿认识能力不足,不能根据量表上的文字理解题意,选择答案,因此测量前需要成人的指导说明,并向幼儿读出每一道测题内容。建议施测者在测量前与幼儿建立良好的关系,并排除无关干扰,保证良好的施测环境,这样可以提高测量的有效性,避免幼儿因对施测环境感到不安或因无关刺激物不能专心回答。若幼儿没有听懂题目,理解题意,可以重复1~2次,帮助幼儿理解问题含义。

(四)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施测的地区范围为南京,施测幼儿园为城市幼儿园,没有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选取样本,研究结论也基于此。因此需要对量表的适用范围进行探讨,该量表对于农村幼儿园的幼儿以及其他城市的幼儿园的幼儿是否同样适用还有待研究。此外,国内其他学者尚未编制有关幼儿心理压力的相关量表,因此,本研究中的幼儿心理压力总体水平和各维度数据目前无法进行横向比较,但根据对幼儿园教师的访谈情况来看,教师普遍认为相比其他年级,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心理压力较大,不过仍在可承受范围之内。这毕竟是一线教师的经验看法,还需专业量表加以佐证。

本研究主要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今后将会增加观察法与访谈法等,更全面详细地了解幼儿的心理状态。本研究不论是编制还是应用的过程,都或多或少存在不太理想的地方,然而本量表属于初步编制,做研究总是从无到有,不断改进的。本研究将在后续的研究中对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心理压力量表进行进一步的修订与验证,对量表的结构做更细致的探讨,同时也希望能够借本研究抛砖引玉,为其他研究者提供借鉴。

四、如何对待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心理压力的建议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成人越发重视儿童早期教育,重視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衔接课程,[25]结果造成越来越多的儿童在幼儿期尤其是幼小衔接阶段表现出程度不一的压力。尽管适当的心理压力会成为促进孩子成长的直接推动力,但如果这些压力超出孩子的可承受范围,则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鉴于此,在如何对待幼小衔接阶段幼儿表现出的心理压力方面,需要成人的关注和引导,帮助幼儿处理好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问题,维护幼儿的心理健康。[26]本研究认为对待幼小衔接阶段幼儿表现出的心理压力应把握两大方面。

(一)帮助幼儿消除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在研究中,幼儿所提及的对小学生活、对人际交往、对生活中的种种体验、担忧、不满都是幼儿真实的心理感受。从幼儿园到小学,幼儿将会经历一系列重大变化,会产生矛盾、抵触心理是正常的。适度的心理压力会成为孩子成长的动力,但是当产生过多且不必要的心理压力时,则会危害孩子的心理乃至生理健康。这时就需要成人在关注幼儿成长的同时多去关注儿童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的想法与感受,聆听儿童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声音”,多从孩子的角度体会其感受,关心、鼓励、尊重幼儿,不要强迫幼儿做不喜欢的事。[27]

其实诸多心理压力问题表现出来的都是一种消极情绪,这些消极情绪会随时间不断积压,危害人的身心发展。马克思说过:“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药更能解除生理的疲惫和痛苦。”当幼儿产生消极情绪时,成人应做到正确疏导,允许幼儿自由表达自己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教会孩子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28]同时成人应当做好榜样,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幼儿进入大班后,多数家长面对幼小衔接问题会表现出极大的焦虑与关心,[29]这会让孩子的学习以及生活状态很不稳定。因此,成人应当注意不要将自身的压力加注到幼儿的身上,要坚持正向引导,建立积极体验。[30]

(二)提高幼儿应对压力的能力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居多,幼儿在备受宠爱的环境中长大,耐挫性差,心灵比较脆弱。[31]同时社会竞争却在逐渐加大,从幼儿园到小学,环境、学习方式、社会期望等都会产生重大变化,适应性差、耐挫性低的幼儿更容易表现出心理压力问题。因此,提高幼儿的适应能力至关重要。首先,成人应当注重幼儿内在的学习品质的培养,如注意力、听力、毅力等,良好的学习品质会使幼儿热情又投入地进入探究学习,获得积极的体验,成为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内在动力。[32]其次,成人要多给幼儿独立解决问题、锻炼自己的机会,拒绝家长一手包办,温室的花朵承受不了暴风雨的袭击。成人应当鼓励孩子勇于面对挫折、面对挑战,自己选择应对的方式,以提高幼儿应对挫折的能力,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与生活,适应未来社会。

注释:

①幼小衔接阶段,幼儿会经历一系列重大变化,对小学生活的期待与担忧,是导致他们产生心理压力的重要因素,但并非全部因素。对幼儿园同伴关系紧张以及个体需求不能满足等,也是导致幼儿产生心理压力的重要因素,这也是研究者对幼儿、家长、教师访谈得出的结果。此外,目前尚缺乏针对幼儿的心理压力量表。因此,本研究中的量表初步编制,侧重于测量处于幼小衔接阶段幼儿的心理压力,并没有强调这一时期的幼儿心理压力完全是由小学因素所导致,在以后量表的完善中将进一步凸显“幼小衔接”这一阶段的特殊性。

参考文献:

[1]高珊.浅析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压力健康的影响[J].快乐阅读,2012(27):38.

[2]郝苗苗.爱尔坎德的儿童压力说及其对我国儿童教育的启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4:3.

[3]吴恩瑛.孩子的压力[M].广西: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52.

[4]李江雪,申荷永.3至6岁幼儿心理压力源与表现[J].社会心理科学,2006(01):81-85.

[5]RAMEY S L, RAMEY C T. Commentary: the transition to school: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children, families, educators, and communities[J].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1998(04):293-295.

[6]朱小蔓,王慧.关于大中小学德育课程衔接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4(01):44-49.

[7]石美红.大班幼儿心理压力来源分析及解决策略[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24-25.

[8]刘磊.澳大利亚幼小衔接中多元合作的实施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5(06):26-30.

[9]周楹莹,牟丹.如何在幼小衔接阶段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J].考试周刊,2016(68):192.

[10]李江雪.中国孩子的心理压力[J].南方青少年研究,2000(01):12-16.

[11]王星.内蒙古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04):61-63.

[12]WONG M. Voices of children, parents and teachers: how children cope with stress during school transition[J].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2014(04):658-678.

[13]WONG M.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children’s voices in regard to stress and coping during the transition to school[J].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2015(06):927-946.

[14]MIRKHIL M. I want to play when I go to school: children’s views on the transition to school from kindergarten[J].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Early Childhood,2010(03):134-139.

[15]CHAN, LING W. Expectations for the transition from kindergarten to primary school amongst teachers, parents and children[J].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2012(05):639-664.

[16]李江雪,申荷永.幼兒心理压力的现状及与行为问题、家庭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J].社会心理科学,2006(01):86-89.

[17]]JOERDENS S H. Belonging means you can go in: children’s perspectives and experiences of membership of kindergarten[J].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Early Childhood,2014,39(01):12-22.

[18]崔淑婧,刘颖,李敏谊.国内外幼小衔接研究趋势的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11(04):53-60.

[19]吴明隆.SPSS统计应用实务问卷分析与应用统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63.

[20]吳明隆.结构方程模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240.

[21]吴中清.浅谈当前幼小衔接教育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学周刊,2017(25):179-180.

[22]周潇,范燕燕.社会性别理论与现代知识女性的角色困惑[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2(06):76-78.

[23]程文.为什么培养女孩要有别于男孩[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25.

[24]樊未晨.高学历家长“拼孩子”更执著[J].教育家,2012(04):50-51.

[25]陈玉莹.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及对策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5,1(13):116.

[26]朱慕菊.“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21.

[27]王小英,刘洁红.幼小衔接中大班幼儿心理压力分析:基于儿童视角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18(02):3-11.

[28]陈柏静,刘艺雯.浅谈情绪情感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3(29):150.

[29]金吉文.大班的“烦恼”:关于“幼小衔接”中稳定幼儿、家长情绪的思考[J].新课程(小学), 2016(06):58.

[30]梅获.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J].乡镇论坛,1998(10):43.

[31]蒋海荣.浅谈幼儿耐挫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2):265.

[32]肖甜甜.巧设情境教学,演绎别样情形:培养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有效策略初探[J].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15(02):34-35.

Key words: from kindergarten to elementary education, psychological pressure, scale development

作者:蒋叶晨 袁宗金 陈晓铖

第4篇:心理健康自我鉴定表

一、心理健康的人接纳自我,喜欢自己,尊重自己,反之,心理健康不良的人就否定自己,不喜欢不尊重甚至讨厌自己。

二、心理健康的人是一个有安全感和自我肯定的人,反之就是自我怀疑,常常觉得不安全。

三、心理健康的人诚实,有勇气面对真实的环境和真实的自我,包括真实的他人的反应,真诚本身就是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一个强烈的试金石。说谎是心理健康不良的表现。

四、心理健康的人比较乐观,更多的去注意正面的因素,心理健康不良的人非常容易悲观。

五、心理健康的人清楚个人能力,自己能做到什么和能做到什么程度。

六、心理健康的人能自我控制和自律,反之就是情绪化,容易失控。

七、心理健康的人接纳个人限制,当被批评的时候,不会因此感到不安。

八、心理健康的人有同感,能够感知别人的内心感受。反之,心理健康不良的人特别冷漠,把自己包得紧紧的,在心理封闭的同时也隔绝了大千世界的信息。

九、心理健康的人有信心,开放自己,有勇气表达自我。反之,缺乏自信、封闭自己,不表达自己。

十、心理健康的人关心和爱护他人,心理健康不良的人具有攻击性和敌意。

十一、心理健康的人处理问题有弹性,反之僵硬,一成不变。

十二、心理健康的人自我防卫之心是适度的,高水平自我防卫的人会很孤独,人际关系会出现持久的障碍。

十三、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和他人都有正确的期望。

十四、心理健康的人乐意面对新经验,富有挑战性,愿意尝试新的事物,让自己的世界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反之,就是很抗拒新的经验,不愿意冒险,害怕失败,最后变得谨小慎微,丧失很多的机会。

十五、心理健康的人积极、从容自在。心理不健康的人非常容易紧张,说明内心的稳定性不是很好。

十六、心理健康的人独立自主,相反就是依赖他人。

十七、心理健康的人非常坚毅,面对挫折有更柔韧而顽强的弹性,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很多的事情。心理健康不良的人做事容易半途而废。

十八、心理健康的人以现在和未来为方向。心理健康不良的人总是向后看,认为自己人生当中有很多的缺憾。

第5篇:心理健康自我鉴定表

心理健康自我鉴定表第一条:心理健康的人接纳自我,喜欢自已,尊重自己,心理健康自我鉴定表。反之,心理健康不良的人,否定自己,不喜欢、不尊重甚至讨厌自己。

第二条:心理健康良好的人,他是一个有安全感和自我肯定的人。反之,就是自我怀疑,常常觉得不安全。其实安全感是特别重要的。

比如,一下看到好几个人在那说话,就会想肯定是在说自己的坏话呢,然后,这一天就闷闷不乐,心里想着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第三条:心理健康良好的人真诚。

第四条:心理健康良好的人是比较乐观的。

第五条:心理健康的人清楚个人能力。反之,就是不知道自己有什么能力。

第六条:心理健康的人能自我控制和自律。反之,就是情绪化容易失控。

第七条:接纳个人限制,当被批评的时候,不会因此感到不安。心理健康不良的人就会有很多的羞耻愧疚感,经常的害怕、胆小,他们害怕被击败,就会退缩、被动。

第八条:心理健康的人有同感。我能够感知你的痛苦,我明白你的心。有些人完全无法感受别人。反之,有些人真的非常冷漠。

第九条:有信心开放自己,有勇气表达自我。反之,缺乏信心,封闭自己,不敢表达自己,自我鉴定《心理健康自我鉴定表》。

第十条:心理健康良好的人是仁爱扬善,关心和爱护他人。心理健康不良的人是具有攻击性和敌意的。

第十一条:一个心理健康良好的人,他在处理问题上是具有弹性的,有伸缩的空间,他可以掌握这个度,反之,就是僵硬的,一成不变的。

第十二条:心理健康良好的人,他的自我防卫之心是适度的,或者说是在比较低水平的自我防卫。反之,就是高自我防卫。

第十三条:对自己有正确的期望。

第十四条:心理健康的人,乐意面对促进成长的新经验。他富有挑战性,有更多地好奇心,对世界有更多的探索欲望。反之,他就是倭抗拒新的经验,不愿意冒险,害怕失败,最后变得谨小慎微,丧失了很多的机会。

第十五条:心理健康良好的人,常常是积极从容自在的。心理健康不良的人就会特别消极和紧张。

第十六条:心理健康良好的人,独立自主。相反,就是依赖他人。

第十七条:心理健康良好的人是非常的坚毅,面对挫折,他们有更柔韧而顽强的弹性,他们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很多的事情,相信自己不会被环境所击垮。心理不健康的人,他就是做事容易半途而废,最严重地半途而废是让自己的生命半途而废,他甚至可以导致放弃生命。

第十八条:心理健康良好的人以现在和未来为方向,心理健康不良的人总是向后看他认为自己人生当中有很多地缺憾,总是可以找到消极的理由。

第6篇:心理压力测试表

注意:以下问题仅限于过去三个月的心理压力状况。 从未发生0分, 偶尔发生1分, 经常发生2分。

(1)觉得手上工作太多,无法应付。

(2)觉得时间不够用,所以要分秒必争。如过马路时闯红灯,走路说话的节奏都很快。

(3)觉得没有时间休闲,终日记挂着工作。 (4)遇到挫败时很容易发脾气。 (5)不能集中精力专心做事。 (6)担心别人对自己工作表现的评价。 (7)觉得上司、家人都不欣赏自己。 (8)与人交际应酬变得很不起劲。 (9)担心自己的经济状况。

(10)常觉得吃下的东西像沉积在胃里。 (11)出现口腔溃疡或舌头上出现白苔。 (12)眼睛容易疲劳。 (13)肩部或腰部酸痛。

(14)上床后思潮起伏,牵挂很多事情,难以入睡。 (15)睡觉时做梦。

(16)与人倾谈时,打断对方的话题。 (17)做事急躁、任性而事后感到内疚。

(18)需要借烟酒、药物、零食等抑制不安的情绪。 (19)稍有一点不顺心就会生气。

心理压力测试图

人们的心理都在不同程度的发生着变化,欲望随机而起。

经心理测试证明:下列图片与每个人的心理承受力有关,你的心理承受力越强,图片转动越慢。

美国曾经以此作为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测试,他看到的图片是高速旋转的,而大部分的老人和儿童则看到的是,这幅图片是静止的。请大家自己为自己做一下测量。看你的心理承受力有多大,以待自己更好的调整心态。

第7篇:《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测试题目

下面是对您可能存在的一些感受的描述,请仔细阅读每一条,然后根据最近一个星期以内您的实际感觉,选择最符合您的一项描述。如果题目中所描述的感受在你身上没有出现过,请选择A选项;如果题目中描述的感受在你身上很轻,则选择B选项;如果题目中描述的感受在你身上一定程度的出现,清选择C选项;如果题目中的描述感受在你身上比较严重的出现,则选择D选项,如果题目中的描述感受在你身上非常严重的出现,则选择E选项。 请注意以下几点:

1.一定要根据最近一周的自我感受来回答题目。

2.虽然没有时间限制,但应尽可能地争取以较快的速度完成。 3.请不要遗漏,务必回答每一个问题。

《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测试题目

1、头痛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D、偏重 E、严重

2、神经过敏,心中不踏实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D、偏重 E、严重

3、头脑中有不必要的想法或字句盘旋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D、偏重 E、严重

4、头昏或昏倒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5、对异性的兴趣减退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6、对旁人求全责备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7、感到别人能控制你的思想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8、责怪别人制造麻烦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D、偏重 E、严重 D、偏重 E、严重 D、偏重 E、严重 D、偏重 E、严重 D、偏重 E、严重

E、严重 E、严重 E、严重 E、严重

9、忘性大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D、偏重

10、 担心自己的衣饰整齐及仪态的端正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D、偏重

11、 容易烦恼和激动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D、偏重

12、 脚痛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D、偏重

13、 害怕空旷的场所或街道

1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D、偏重 E、严重

14、 感到自己的精力下降,活动减慢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D、偏重

15、 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D、偏重

16、 听到旁人听不到的声音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D、偏重

17、 发抖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D、偏重

18、 感到大多数人都不可信任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D、偏重

19、 胃口不好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D、偏重 20、 容易哭泣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D、偏重

21、 同异性相处时感到害羞不自在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D、偏重

22、 感到受骗,中了圈套或有人想住自己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D、偏重

23、 无缘无故地突然感到害怕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24、 自己不能控制地大发脾气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25、 怕单独出门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26、 经常责怪自己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27、 腰痛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28、 感到难以完成任务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29、 感到孤独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30、 感到苦闷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31、 过分担忧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32、 对事物不感兴趣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E、严重 E、严重 E、严重 E、严重 E、严重 E、严重 E、严重 E、严重 E、严重

D、偏重 E、严重

D、偏重 E、严重 D、偏重 E、严重 D、偏重 E、严重 D、偏重 E、严重 D、偏重 E、严重 D、偏重 E、严重 D、偏重 E、严重 D、偏重 E、严重 D、偏重 E、严重

2

33、 感到害怕

E、严重 E、严重 E、严重 E、严重 E、严重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D、偏重

34、 我的感情容易受到伤害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D、偏重

35、 旁人能知道我的私下想法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D、偏重

36、 感到别人不理解我或不同情我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D、偏重

37、 感到别人对我不友好,不喜欢我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D、偏重

38、 做事必须做得很慢以保证做得准确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39、 心跳得很厉害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40、 恶心或胃部不舒服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41、 感到比不上他人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42、 肌肉酸痛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D、偏重 E、严重 D、偏重 E、严重 D、偏重 E、严重 D、偏重 E、严重 D、偏重 E、严重

E、严重 E、严重 E、严重 E、严重 E、严重

43、 感到有人在监视我谈论我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D、偏重

44、 难以入睡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D、偏重

45、 做事必须反复检查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D、偏重

46、 难以做出决定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D、偏重

47、 怕乘电车、公共汽车、地铁或火车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D、偏重

48、 呼吸有困难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D、偏重 E、严重

49、 一阵阵发冷或发热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D、偏重 E、严重 50、 因为感到害怕而避开某些东西、场合或活动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D、偏重 E、严重

51、 脑子变空了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D、偏重 E、严重

52、 身体发麻或刺痛

3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D、偏重 E、严重

53、 喉咙有梗塞感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D、偏重

54、 感到前途没希望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D、偏重

55、 不能集中注意力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D、偏重

56、 感到身体某一部分软弱无力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D、偏重

57、 感到紧张或容易紧张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D、偏重

58、 感到手或脚发重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D、偏重

59、 想到死亡的事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D、偏重 60、 吃得太多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D、偏重 6

1、 当别人看着我或谈论我时感到不自在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D、偏重 6

2、 有一些不属于你自己的想法

E、严重 E、严重 E、严重 E、严重 E、严重 E、严重 E、严重 E、严重 E、严重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D、偏重 E、严重 6

3、 有想打人或伤害他人的冲动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D、偏重 E、严重 6

4、 醒得太早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D、偏重 E、严重 6

5、 必须反复洗手、点数目或触摸某些东西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D、偏重 E、严重 6

6、 睡得不稳不深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D、偏重 E、严重 6

7、 有想摔坏或破坏东西的冲动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D、偏重 E、严重 6

8、 有一些别人没有的想法或念头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D、偏重 E、严重 6

9、 感到对别人神经过敏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D、偏重 E、严重 70、 在商店或电影院等人多的地方感到不自在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D、偏重 E、严重 7

1、 感到任何事情都很困难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D、偏重 E、严重

4 7

2、 一阵阵恐惧或惊恐

E、严重 E、严重 E、严重 E、严重 E、严重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D、偏重 7

3、 感到在公共场合吃东西很不舒服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D、偏重 7

4、 经常与人争论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D、偏重 7

5、 单独一人时神经很紧张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D、偏重 7

6、 别人对我的成绩没有作出恰当的评价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D、偏重 7

7、 即使和别人在一起也感到孤单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D、偏重 E、严重 7

8、 感到坐立不安心神不定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D、偏重 E、严重 7

9、 感到自己没有什么价值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D、偏重 E、严重 80、 感到熟悉的东西变得陌生或不像是真的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D、偏重 E、严重 8

1、 大叫或摔东西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D、偏重 E、严重 8

2、 害怕会在公共场合昏倒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D、偏重 E、严重 8

3、 感到别人想占我的便宜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D、偏重 E、严重 8

4、 为一些有关“性”的想法而很苦恼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D、偏重 E、严重 8

5、 我认为应该因为自己的过错而受到惩罚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D、偏重 E、严重 8

6、 感到要赶快把事情做完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D、偏重 E、严重 8

7、 感到自己的身体有严重问题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D、偏重 8

8、 从未感到和其他人很亲近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D、偏重 8

9、 感到自己有罪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D、偏重 90、 感到自己的脑子有毛病

A、没有 B、很轻 C、中等 D、偏重

E、严重 E、严重 E、严重 E、严重

第8篇:心理健康测查表PHI标准解释报告

PHI包括以下量表:

临床量表:1.躯体化(SOM,Somatization)2.抑郁(DEP,Depression)3.焦虑(ANX,Anxiety)4.病态人格(PSD,Psychopathic Deviate)5.疑心(HYP,Hypochondria)

6.脱离现实(UNR,Unrealistic)7.兴奋状态(HMA,Hypomania)效度量表:Q(无法回答的题目数)L(说谎分数)F(诈病或装坏分数)。

以上各量表的分数意义为:

效度量表:

Q:无法回答的题目数。分数提高,说明受试者在回避问题、不予合作;如果原始分数大于10,则临床量表不可信。L:说谎分。此量表用于检测受试者是否在过份夸大自己的优点,企图给人一个好印象。分数提高表示自己有崇高的道德品质,而在现实中很少人有这样的信念与生活准则,因此受试者可能在说谎,应该注意临床量表的可信度。F:伪装坏。此量表是由一些不经常遇到的问题组成。分数提高表示受试者不认真、理解错误,表现出一组互相无关的症状,或在伪装疾病。某些严重的精神病人,其F分也可能很高。

临床量表:

SOM:躯体化。分数提高,提示受试者有许多叙述不清的身体上的不适,这些受试者在高度的精神压力下经常伴有身体症状,常把心理问题作为躯体问题来解释。高分数者一般表现不愉快、自我中心、需求同情、诉苦等。

DEP:抑郁。分数提高反应了情绪抑郁,缺乏自信,处处感到不适。这个量表是临床病人经常提高的许多量表之一。高分数者表观为易怒、胆小、依赖、悲观、苦恼、嗜睡、过分控制及自罪。

ANX:焦虑。高分数者表现紧张、焦虑、反复思考、强迫思想、恐怖的、刻板的,缺乏信心、不愉快、悲观,常为琐事烦恼。他们经常自责、自罪、感到不如人和不安。

PSD:病态人格。与社会行为有关。表现反抗、破坏家庭关系、冲动,在遵守制度和法律上有困难,滥用洒精或药物等。高分数者表现个性上的障碍:外露,善交际,可爱,但却是虚伪、做作的。爱享受、好出风头、表现判断力差、不可信任、不成熟、故意的、好攻击,爱寻衅。他们在婚姻及家庭关系中经常处理不好,并违反法律。

HYP:疑心。分数升高,意味着受试者表现多疑、狐独、过分警惕与敏感、容易为琐事而烦恼,敌意倾向明显,好与人争论,难以说服。

UNR:脱离现实。分数升高,表示受试者个性退缩、企图逃避现实,胆小、古怪、紧张、心情混乱。可有不寻常或奇怪的思想,判断力差、情绪不稳定。分数极高者可能表现接触现实差、古怪的感觉体验、妄想和幻觉。

HMA:兴奋状态。高分者表现为善交际、外露、冲动、精力过度充沛、乐观、无拘无束、也可能是轻浮的、夸张、易怒、绝对乐观及不现实的打算、过高地估计自己,性急、易怒。分数极高者可能表现情绪紊乱、反复无常、行为冲动。

本测验的使用者在解释结果时,可以就某一量表的分数升高作出解释,也可以根据剖析图的曲线特征作出解释。现将几种常见的剖析图特点列出,供使用者参考,更详尽的、类似于MMPI中两点编码的资料尚有待于使用者在 实践中逐渐积累。

神经症型:SOM、DEP、ANX分数升高, 而后四个量表处于正常范围或稍高;

分裂症型:HYP、UNR分数最高,其它量表分数也可能升高, 但低于HYP与UNR;有时F分也升高;躁狂症型:HMA分数最高,PSD、HYP有时也可能升高,DEP常降低;

病态人格型:PSD分数最高,其它量表也可能不同程度地升高。

以上描述仅供使用者参考。另外,对测验结果的解释应结合受试者的职业、文化背景、个人生活经历及目前状况等具体情况进行。

心理健康调查表(PHI)

指导语:当你阅读每一题目时,请考虑是否符合你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看法。如果情况符合,请在答案纸上该题目后面画“√”。如果情况不符合,请打“×”。你应尽可能对每个问题给予回答,空下来的题目(即不回答的题目)越少越好。请逐条作答。

请尽快填写你看完题目后的第一印象,不要在每一道题目上费太多时间思索,并请看清题号然后在答案纸上相应的题目号码右侧作答,以免发生错误。答案无所谓对与不对,好与不好,完全不必有任何顾虑。

1.我早上起来的时候,多半觉得睡眠充足,头脑清醒。

2.我很容易被吵醒。

3.我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使我感兴趣的事情。

4.我现在工作(学习)的能力,和从前差不多。

5.一个人应该去了解自己的梦,并从中得到指导和警告。

6.偶尔我会想到一些坏得说不出口的事。

7.我深信生活对我是残酷的。

8.我很少有大便不通的毛病。

9.有时我非常想离开家。

10.有时我会哭一阵笑一阵,连自己也不能控制。

11.似乎没有一个人了解我。

12.我想当一个歌唱家。

13.有时我真想骂人。

14.我发现我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到一件工作上。

15.我曾经有过很特别、很奇怪的体验。 16.假如不是有人和我作对,我一定会有更大的成就。 17.我很少担心自己的健康。 18.有很多时候我宁愿坐着空想,而不愿做任何事情。

19.我曾一连几天、几个星期、几个月什么也不想干,因为我总是提不起精

神。

20.我睡得不安,容易被惊醒。

21.我的判断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

22.我每星期至少有

一、二次,会突然觉得无缘无故地全身发热。

23.最好是把所有的法律全都不要。

24.我从来没有因为胸部痛或心痛而感到苦恼。

25.我小时候,曾经因为胡闹而受过学校的处分。

26.我的身体和我的大多数朋友一样地健康。

27.遇到同学或不常见的朋友,除非他们先向我打招呼,不然我就装作没看

见。

28.我不是每天都看报纸上的每一篇社论。

29.我从未有过正常的生活。

30.我的身体某些部分常有象火烧、刺痛、虫爬、麻木的感觉。

31.我能在我周围看到其他人所看不到的东西,动物和人。

32.我希望我能像别人那样快乐。

33.我从未感到脖子(颈)后面疼痛。

34.我为每隔几天或经常感到心口(胃)不舒服而烦恼。

35.我是个重要人物。

36.我有时发怒。

37.近来,我觉得很容易放弃对某些事物的希望。

38.有时我为别人的东西,如鞋、手套等所强烈吸引,虽然这些东西对我毫

无用处,但我总想摸摸它或把它偷来。

39.我确定缺少自信心。

40.我总觉得人生是有价值的。

41.要使大多数人相信事实的真相,是要经过一番辩论的。

42.有时我将今天应该做的事,拖到明天去做。

43.我觉得大多数人是为了向上爬而不惜说谎的。

44.许多事情,我做过以后就后悔了。

45.我几乎没有和家里人吵过嘴。

46.我认为最难的是控制我自己。

47.我很少有肌肉抽筋或颤抖的毛病。

48.我似乎对什么事情都不在乎。

49.我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我有时发脾气。

50.我总觉得我自己好象做错了什么事或犯了什么罪。

51.我经常是快乐的。

52.我时常觉得头胀鼻塞似的。

53.有些人太霸道,即使我明知他们是对的,也要和他们对着干。

54.有人想害我。

55.我时常认为必须坚持那些我认为是正确的事。

56.我常觉得头上好象有一根绷得紧紧的带子。

57.我在上学的时候,有时因胡闹而被领导叫去。

58.我在外边和朋友一起吃饭的时候,比在家时规矩得多。

59.我相信有人暗算我。

60.我似乎和我周围的人一样精明能干。

61.我相信有人在跟踪我。

62.大多数人不惜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利益,而不愿失掉机会。 63.我的胃有很多毛病。 64.我知道我的烦恼是谁造成的。 65.我不为得病而担心。

66.有时我的思想跑得太快都来不及表达出来。

67.如果别人待我好,我常常怀疑他们别有用心。

68.有时我仿佛觉得我必须伤害自己或别人。

69.有时我觉得我真是毫无用处。

70.有时我想借故和别人打架。

71.我喜欢到处乱逛,如果不行,我就不高兴。

72.有人一直想毒死我。

73.近几年来大部分时间,我的身体都很好。

74.我从来没有过抽搐的毛病。

75.我觉得我时常无缘无故地受到惩罚。

76.我容易哭。

77.我不能象从前那样理解我所读的东西了。

78.有时候我觉得我的头顶一碰就疼。

79.我不容易疲倦。

80.我喜欢研究和阅读与我目前工作有关的东西。

81.我喜欢结识一些重要人物,这样会使我感到自己也很重要。

82.我不在乎别人对我有什么看法。

83.我很少头昏眼花。

84.我母亲是个好人。

85.我的记忆力似乎还不错。

86.我觉得我遇到生人的时候就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87.无聊的时候,我就会惹事寻求开心。 88.我怕自己会发疯。 89.我时常听到说话的声音,而又不知道它是从哪里来的。 90.当我要做一件事的时候,我常发觉我的手在发抖。

91.我能阅读很长的时间,而眼睛不觉得累。

92.许多时候,我觉得浑身无力。

93.我很少头痛。

94.我走路时保持平稳,并不困难。

95.我没哮喘这一类病。

96.我曾经有过几次突然不能控制自己的行动或言语,但当时我的头脑还很

清醒。

97.有人一直想抢我的东西

98.我很少空想。

99.有人想窃取我的思想和计划。

100.我相信我是一个被谴责的人。

101.假若我是一个新闻记者,我将喜欢报导戏剧界的新闻。

102.有时我控制不住想要偷点东西。

103.我喜欢许多不同种类的游戏和娱乐。

104.我喜欢和异性说笑。

105.我相信我的罪恶是不可饶恕的。

106.每一种东西吃起来味道都是一样。

107.我家里的人把我当做小孩子,而不把我当做大人看待。

108.和别人的家庭比较,我的家庭缺乏爱和温暖。

109.我时常感到自己在为某些事而担忧。

110.我爱我的母亲。

111.即使我以后不能报答恩惠,我也愿向朋友求助。

112.我父母经常反对那些和我交往的人。

113.我从来没有感到心慌气短。

114.我有很多心事。

115.有时我十分烦躁,坐立不安。

116.我曾经失恋过。

117.我常梦到一些不可告人的事。

118.我相信我并不比别人更为神经过敏。

119.我几乎没有什么地方疼痛。

120.我的做事方法容易被人误解。

121.我的父母和家里人对我过于挑剔。

122.我脖子(颈)上时常出现红斑。

123.我有时无缘无故地,甚至在不顺利的时候也会觉得非常快乐。

124.谁也不关心谁的遭遇。

125.我有时精力充沛。

126.我的皮肤上有一两处麻木了。

127.有人控制着我的思想。

128.我时常觉得有些陌生人用挑剔的眼光盯着我。

129.通常我爱家里人,偶尔也恨他们。

130.我确信别人正在议论我。

131.在我这一生中,至少有一两次我觉得有人用暗示使我做了一些事。

132.有人一直想要影响我的思想。

133.许多时候,生活对我来说是一件吃力的事。

134.对于某些事情我很敏感,以至使我不能提起。

135.即使和人们在一起,我还是经常感到孤单。

136.我不喜欢有人在我身旁。

137.我比大多数人更敏感。

138.我很容易感到不知所措。

139.我的母亲或父亲时常要我服从他,甚至我认为是不合理的。

140.即使我没有感冒,我有时也会发不出声音或声音改变。

141.有时我会闻到奇怪的气味。

142.我不能专心于一件事情上。

143.我很容易对人感到不耐烦。

144.我几乎整天都在为某件事或某个人而焦急。

145.我所操心的事,远远超过了我所应该操心的。

146.有时我的听觉太灵敏了,反而使我感到烦恼。

147.别人对我所说的话,我立刻就忘记了。

148.哪怕是琐碎小事,我也会再三考虑后才去做。

149.我常常觉得好像一切都不是真的。

150.大部分时间,我觉得我还是死了的好。

151.我提防那些对我过分亲近的人。

152.我有一些奇怪和特别的念头。

153.在我独处的时候,我听到奇怪的声音。

154.当我必须短期离家出门的时候,我会感到心神不定。

155.我害怕一些东西或人,虽然我明知他们是不会伤害我的。

156.我害怕使用刀子或任何尖利的东西。

157.我似乎比别人更难于集中注意力。

158.我脑子里出现一些坏的常常是可怕的字眼,却又无法摆脱它们。

159.有时一些无关紧要的念头缠着我,使我好多天都感到不安。

160.几乎每天都有使我害怕的事情发生。

161.有人用侮辱性的和下流的话议论我。

162.我呆在屋里总感到不安。

163.有时我常感到困难重重,无法克服。

164.一般来说人们要求别人尊重自己比较多,而自己却很少尊重别人。

165.为了可以和人们在一起,我喜欢社交活动。

166.我喜欢人多热闹的场合。

167.有些时间,我感到劲头十足,以至一连好几天都不需要睡觉。

168.我喜欢聚会和社交活动。

心理健康测查量表(PHI)(MMPI中国简化版)

(1)简介

心理健康与个性的关系十分密切,利用个性心理测验来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方法,已在实践中广泛应用。明尼苏达多相个性测查表(MMPI)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一种个性测验,在测查个性偏离程度与筛选心理障碍者方面,已被证明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使用价值。但是,在使用MMPI的过程中,也暴露出其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该表太长,共有566题,受试者常会感到厌烦而影响测查结果。

心理健康测查表(Psychological Health Inventory,PHI ),是在总结MMPI中国版十几年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仅含有 168个题目,较好地解决了MMPI题目过多的问题,经检验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是目前心理咨询门诊中筛选心理障碍者的有效手段。

PHI具有以下七个临床量表:

1.躯体化(SOM,Somatization)

2.抑郁(DEP,Depression)

3.焦虑(ANX,Anxiety)

4.病态人格(PSD,Psychopathic Deviate)

5.疑心(HYP,Hypochondria)

6.脱离现实(UNR,Unrealistic)

7.兴奋状态(HMA,Hypomania)

PHI具有以下三个效度量表:

Q(无法回答的题目数)

L(说谎分数)

F(诈病或装坏分数)。

受测者条件: 凡年满16周岁,具有小学以上文化水平,没有可能影响测验结果的生理缺陷的人均可参加本测验。

主试者条件:受过医学心理学和心理测量学的系统训练,并受过有关本测验使用的专门训练或熟悉MMPI使用与解释方法的人员,均可使用本测验。

各量表的分数意义为:

效度量表:

Q:无法回答的题目数。分数提高,说明受试者在回避问题、不予合作;如果原始分数大于10,则临床量表不可信。

L:说谎分。此量表用于检测受试者是否在过份夸大自己的优点,企图给人一个好印象。分数提高表示自己有崇高的道德品质,而在现实中很少人有这样的信念与生活准则,因此受试者可能在说谎,应该注意临床量表的可信度。

F:伪装坏。此量表是由一些不经常遇到的问题组成。分数提高表示受试者不认真、理解错误,表现出一组互相无关的症状,或在伪装疾病。某些严重的精神病人,其F分也可能很高。

临床量表:

SOM:躯体化。分数提高,提示受试者有许多叙述不清的身体上的不适,这些受试者在高度的精神压力下经常伴有身体症状,常把心理问题作为躯体问题来解释。高分数者一般表现不愉快、自我中心、需求同情、诉苦等。

DEP:抑郁。分数提高反应了情绪抑郁,缺乏自信,处处感到不适。这个量表是临床病人经常提高的许多量表之一。高分数者表观为易怒、胆小、依赖、悲观、苦恼、嗜睡、过分控制及自罪。

ANX:焦虑。高分数者表现紧张、焦虑、反复思考、强迫思想、恐怖的、刻板的,缺乏信心、不愉快、悲观,常为琐事烦恼。他们经常自责、自罪、感到不如人和不安。

PSD:病态人格。与社会行为有关。表现反抗、破坏家庭关系、冲动,在遵守制度和法律上有困难,滥用洒精或药物等。高分数者表现个性上的障碍:外露,善交际,可爱,但却是虚伪、做作的。爱享受、好出风头、表现判断力差、不可信任、不成熟、故意的、好攻击,爱寻衅。他们在婚姻及家庭关系中经常处理不好,并违反法律。

HYP:疑心。分数升高,意味着受试者表现多疑、狐独、过分警惕与敏感、容易为琐事而烦恼,敌意倾向明显,好与人争论,难以说服。

UNR:脱离现实。分数升高,表示受试者个性退缩、企图逃避现实,胆小、古怪、紧张、心情混乱。可有不寻常或奇怪的思想,判断力差、情绪不稳定。分数极高者可能表现接触现实差、古怪的感觉体验、妄想和幻觉。

HMA:兴奋状态。高分者表现为善交际、外露、冲动、精力过度充沛、乐观、无拘无束、也可能是轻浮的、夸张、易怒、绝对乐观及不现实的打算、过高地估计自己,性急、易怒。分数极高者可能表现情绪紊乱、反复无常、行为冲动。

本测验的使用者在解释结果时,可以就某一量表的分数升高作出解释,也可以根据剖析图的曲线特征作出解释。现将几种常见的剖析图特点列出,供使用者参考,更详尽的、类似于MMPI中两点编码的资料尚有待于使用者在实践中逐渐积累。

神经症型:SOM、DEP、ANX分数升高, 而后四个量表处于正常范围或稍高;

分裂症型:HYP、UNR分数最高,其它量表分数也可能升高, 但低于HYP与UNR;有时F分也升高;躁狂症型:HMA分数最高,PSD、HYP有时也可能升高,DEP常降低;

病态人格型:PSD分数最高,其它量表也可能不同程度地升高。

以上描述仅供使用者参考。另外,对测验结果的解释应结合受试者的职业、文化背景、个人生活经历及目前状况等具体情况进行。

第9篇:肛肠科健康教育表

肛肠外科入院健康教育表

一、病区环境

1、每一病床单位均配有床头柜、壁柜、请将私人物品收藏入柜,便盆及脸盆放在床尾下架上,坐浴盆请放入洗脸架上,入厕在护士站斜前方的公共卫生间。

2、病房设施如呼叫器的使用会有责任护士为您讲解,请勿随意打开,请爱护病房内各设施。

3、请注意保持病房内清洁和安静,不要随意丢弃垃圾,大声喧哗等。

4、开水房及热水器24小时供应开水,请勿将卫生纸、卫生巾、剩菜剩饭等杂物仍入便池。

5、每一病房设有坐浴室,供您坐浴和晾晒衣服,请勿入厕,请保持坐浴室的清洁、干净。

二、陪护制度

1、每位患者可留陪一人,为了防止交叉感染,家属及探视人员请勿坐卧病床。

2、为了不影响患者的治疗和休息,请您告知来探视的亲朋好友,探视时间最好选下午,每次探视时间不超过30分钟。

三、作息制度

1、病人午休时间为12:00——14:00,请保持病房安静。

2、夜间熄灯时间为21:00,请自觉关闭电视及房内大灯,如有需要可使用床头灯。

3、病人入院后不可随意离院外出,如有必要请取得责任医生的同意,并书写请假条,如擅自外出发生任何意外由患者自己负责。

四、便民制度

1、开水间内有微波炉一台,供您加热饭菜,使用微波炉请注意安全,不可使用金属器皿,不可煮整鸡蛋及生食,不可离开正在使用中的微波炉。

2、护士站备有针线盒、指甲剪、便签纸、笔,如有需要,借用后请及时归还。

3、每天早上08:30我们会将您前一天的费用清单送至您手上,以便您的查看,如有疑问,请在当天下午14:30以后到护士工作站找主班护士进行咨询。

4、需开、关空调时请与护士联系。

五、安全制度

1、本病区为无烟病房,请不要在病房或走廊抽烟。

2、请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贵重物品及现金,谨防被盗!如有物品丢失,医院概不负责。

3、病房内不可以使用电热杯等电器,以免发生意外。

4、病区楼梯口及护士站有灭火器,正确使用方法为:拔去保险栓,向下挤压,对准火源底部,病区中间有安全通道(楼梯)。

5、请注意在地面潮湿时尽量减少活动,并在行走时防止摔倒,入卫生间洗澡,开水房打热水时,应避免动作过大,以防滑倒烫伤。

六、查房制度

1、医生查房时间:每天上午08:00—10:00,病人在该时间段内一般不要外出检查或就餐,如必须进行医疗检查,可向医护人员说明,以免耽误查房。

2、每间病房外挂有责任医生,责任护士姓名,住院期间您可以与他们及时进行治疗护理方面的沟通或咨询,如果责任医生,责任护士休息,可找值班医护人员。

科室主任护士长责任医生责任护士

以上内容护士已讲解清楚病人(家属)签名

上一篇:优质护理新下一篇:环境职业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