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个人品牌管理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个人品牌是品牌领域中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当前国内关于大学生个人品牌的研究,多是针对国内知名大学的学生开展的,而对于高职院校中学生品牌打造方面的研究则甚少。鉴于此,本文从分析个人品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入手,指出建立个人品牌的重要性,并针对性地提出了高职院校学生品牌建设的研究方法、思路与内容,以期能促进学生个人品牌建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明星个人品牌管理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明星个人品牌管理论文 篇1:

明星代言需规避风险

企业聘请明星代言品牌所面临的风险,可以从企业的角度、品牌的角度和代言明星自身的角度来作分析。

从企业的角度看,明星代言所呈现的风险主要来自其产生成本和收益风险。请明星作为企业品牌的代言人,其成本是巨大的。如今,国内一线明星的身价在200万~300万元,大明星的身价为500万~800万元,巨星身价则高达1 200万元左右。在采用了明星代言人之后,为达到市场宣传效果,还要投入媒体推广、活动宣导等一系列品牌形象制作,推广的费用。而一个品牌代言要实现良好市场推广效果,其宣传推广的费用至少要达到请明星代言费用的五倍以上。

投入这些费用之后,对品牌产品的价值提升与市场拓展,究竟能有多少贡献率,仍然没有人能做出绝对保证。所以,在品牌代言的决策过程中,必须进行效益的风险评估。而国内许多企业在选择明星代言人策略上,往往存在巨大的赌博心理,通常是砸锅卖铁以求一举见效,这无疑给企业持续发展埋下了巨大的风险隐患。

从品牌的角度看,明星代言所呈现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代言明星的公众印象与品牌内涵属性、目标消费者人格特质契合度能否一致的风险;在高度契合的情况下,品牌创意制作效果如何的风险。

选择明星代言品牌,首要的一点就是,必须从品牌内涵属性出发,从品牌核心目标消费群的人格特质出发,要求所选择明星的公众印象必须与品牌产品的内涵属性,目标消费群的个人特质保持高度契合。否则,很难将消费者对明星的好感转移到对品牌和产品的态度上来,最终也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可。

然而,对明星个性、形象的判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没有在目标顾客中进行客观严密的调查,受决策者的个人喜好等非理性因素影响,企业往往对明星的个性。形象做出错误的判断和选择。类似这种品牌代言不契合的例子屡见不鲜。如在食品行业,表现“美丽、善良,优雅如茶”内涵特质的养生堂农夫茶,聘请的是在励志剧《大长今》中塑造了“聪明、奋发、进取、不怕挫折”个性形象的李英爱作为代言人:三鹿婴幼儿奶粉则请了一个儿子都已二十好几的邓婕作为品牌代言人;中老年人用品北极熊海狗油找青年演员王思懿作为代言人;代表着“高贵,优雅”的“CHANEL”(香奈儿)选择“活力、性感,大胆”的李玟作为广告代言等等,他们在品牌代言的契合度上,都存在一定的错位与偏差,其最终结果都是无法得到市场上的消费共鸣。

像养生堂、“CHANEL”这些深度熟悉品牌推广运作的著名公司都错误地选择了明星代言人,至于那些连自己产品的品牌个性都不清晰甚至没有定位的公司,所犯的选择判断错误则可能更多,其要面对的风险可想而知。

而品牌代言的创意制作,相对于常规的视觉创意表现,会增加更多的限定条件,稍有不慎,即可淡化品牌宣传效果,甚至造成为明星做嫁的风险。

在国内众多有品牌代言人的广告创意表现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少品牌代言的广告重点经常游离在到底是以“品牌产品”为中心还是以“代言明星”为中心这个问题上。如果没有明星代言,毫无疑问,一切创意必须围绕品牌产品展开,但是就因为花费巨资聘请了明星代言,于是有些企业也就放弃了”市场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这一简单明了的原则,背离了聘请明星代言是为了品牌产品的市场增长的根本目的。于是我们看见了让代言明星摆一副慈母形象,手托产品,颇似交心地跟观众说:“×××奶粉,我信赖!”类似的这种不靠谱的广告,在广告的创意上表现牵强,明星代言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

如果说上述风险属企业可控,理论上可以克服。那么代言明星的不确定风险则属于难控风险了。明星作为独立的个体,特有的不确定性使其所代言的企业不可能对他们进行强制约束,一旦个体风险产生,企业的风险便不可避免。

代富明量知名度浮动风险。企业选用明星代言自然是为了借助明星的知名度来促进品牌产品快速进入市场,但明星的影响力却不是永久的。明星影响力同样存在“生命周期”,尤其现今的明星往往都只是“流星”,其当红的寿命越来越短,刘德华、成龙式的常青树已经越来越少见,企业聘请的明星,在合约期内成为“昨日黄花”,企业也就无法从过气的明星身上实现“借势”效应,这必然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如2002年世界杯前夕米卢代言三个品牌,但世界杯过后米卢的离职就给在他身上下重注的企业一个沉重打击。

代言明星的多品牌代富风险。与代言明星知名度风险紧密关联的,就是明星的多品牌代言风险。当下国内品牌代言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一个名人明星往往同时代言数个品牌,明星的“光晕效应”减弱,所代言的品牌产品个性存在严重的稀释。其结果是造成消费者的记忆混乱,只记住了明星而记不住产品,厂家花了巨资却成了明星的“嫁衣”。

明显的例子如李宇春代言神舟电脑、可口可乐等七个品牌,郭晶晶代言喜之郎、麦当劳等五个品牌,而刘翔更是代言耐克、白沙、伊利等十个品牌。没有多少顾客能详细明了其所代言的如此混乱的品牌产品,品牌的明星代言效应必然大大减弱。

代富明量的公众行为与道德风险。明星首先是普通人,多少都带有人性的弱点:但代言明星又不是普通人,而是公众人物,一件在普通人身上平淡无奇的事情,在他们身上就会无限放大,成为公众的焦点话题。如果是好事(如参加慈善爱心活动、义演等),自然会为所代言的品牌锦上添花;但是媒体更关心明星的“出事”,大部分“八卦”明星新闻都以负面事件为主,一旦明星有媒体、公众认为的品行缺陷,或者是道德问题,即使是谣传也会“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人们既然会爱屋及乌,同样会“恨”屋及乌,造成企业不得不为代言明星的个人行为或道德事件在公众中造成的负面影响买单。

这类的例子多不胜枚举,百事可乐曾邀请迈克尔·杰克逊演绎百事“新一代的选择”的品牌形象,但后来迈克尔·杰克逊深陷性丑闻和吸毒漩涡之中,一时间百事可乐形象大跌;同样的,“绿得八宝粥”曾请英达、宋丹丹一家三口接拍广告,借此传达家庭美满的亲情,不料影视圈中堪称模范夫妻的英达、宋丹丹刚拍完该广告就离婚。一边是媒体对于英达、宋丹丹婚变而引发的明星家庭问题的广泛报道,一边却是绿得呈现出幸福家庭的广告画面,这种反讽使得“绿得八宝粥”的品牌价值大打折扣。还有像早年的刘晓庆偷税事情、赵薇的“军旗”事件、年初的“艳照门”事件等等。代言名人明星任何负面新闻,都会给其所代言的品牌带来震动。

另外,代言明星的人身健康风险,也是最不可控制的风险。明星一旦生病,其代言的“诉求健康”的保健品、药品的产品品质就会受到公众的严重质疑;一旦明星遭遇人生变故,比如梅艳芳、高秀敏、傅彪、侯耀文等突然辞世,对其代言的品牌而言,损失也是不可避免的。

相对于企业所面对品牌的代言风险,代言的明星在代言过程中所面对的风险主要来自公众道德风险和法律风险两个方面:

公众道德风险。代言明星作为公众人物,从社会大众的角度上看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肩负着社会公信力和公共的道德价值认定标准。所以,一旦明星所代言的产品出现诸如产品质量,品牌宣传、售后服务等方面的问题,消费者虽然首先会把矛头指向相关品牌和企业,但其次就会对相关品牌产品的代言人提出质疑和声讨。这样,代言的明星即使不是因为他们个人的问题,或者那是几年前所代言的产品,都会成为公众和舆论声讨的对象,成为了众矢之的,平时精心维护的公共形象可能会骤然下降。如相声演员郭德纲因其所代言的“藏秘排油茶”广告涉嫌虚假宣传,立刻引来“倒纲声”一片,唐国强也以因代言的“新兴医院”虚假广告事件,严重影响了他的的社会形象;还有刘嘉玲代言的SK-||涉及虚假宣传事件等,也曾成为舆论的焦点。所以,每一次品牌产品出现问题的时候,代言明星虽然可以不需承担所代言产品质量等相关责任,无疑也会面对公众苛责的道德风险。

法律风险。虽然,我国现行的《广告法》的规定,发现虚假广告问题,有关部门只能对广告经营者、发布者等社会团体进行处罚,品牌代言人不必承担连带责任,但是相关的呼声不断高涨,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俞振伟教授就建议,我国应制定和完善广告发布的法律法规,对明星做广告进行细致的规范。所以,代言明星现在虽然可以不必承担公共法律责任,但消费者个体状告代言人的事件时有发生,相关的制约代言人的法律法规迟早也会出台。明星代言品牌产品除了要面对公众的道德风险,还会面对一定的法律风险。

从上述角度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代言的品牌产品,还是代言明星本人,都会面对多方面的品牌代言风险。那么企业品牌与代言明星该如何有效规避品牌代言风险?而一旦风险危机出现后,又该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将由此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企业的品牌代言风险规避处理

首先是要建立科学的品牌代言人评估指标体系。深入调查目标消费者,系统把握目标消费者对明星的偏好、期望及反感等等,选择目标消费者能接受和认可的明星作为品牌代言人,有效控制品牌代言人甄选过程中的决策风险。

其次,从知名度、气质形象、性格特点、亲和力,品质精神、才艺水平、公众评价、发展趋势等角度,全面评估品牌代言人魅力现状及未来发展动向,并通过合同等法律手段来制约代言人行为,将品牌代言过程中的各类风险都控制在最低限度内。

最后一旦危机出现,必须及时开展危机公关,企业品牌可以选择停用或更换品牌代言人,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如在“艳照门”事件中,许多企业品牌通过各种渠道表明自己的立场,果断停止与牵涉其中的明星的代言合同,大大减少了因明星危机给品牌带来的冲击。

首先,明星在决定代言某一品牌之初。应坚守对公众负责的态度,对代言品牌的产品质量、功能、企业资信、品牌运作模式、产品服务管理等各方面进行系统和全方位的了解。

其次,代言后对所代言的品牌宣传内容和效果要进行核实跟踪,避免所代言的品牌借自己之名,对消费者进行误导和不实宣传,减少代言所带来的道德风险和法律风险。

最后,当明星代言的产品出现问题,代言的明星应该尊重公众,争取在第一时间向公众道歉,取得公众的同情并可申明愿将代言所得的费用捐给社会公益机构,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维护自己在公众的形象。

作者:王国斌

明星个人品牌管理论文 篇2:

基于个人品牌的高职院校学生品牌建设探索

摘 要: 个人品牌是品牌领域中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当前国内关于大学生个人品牌的研究,多是针对国内知名大学的学生开展的,而对于高职院校中学生品牌打造方面的研究则甚少。鉴于此,本文从分析个人品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入手,指出建立个人品牌的重要性,并针对性地提出了高职院校学生品牌建设的研究方法、思路与内容,以期能促进学生个人品牌建设。

关键词: 个人品牌 高职院校 学生品牌 研究

一、关于个人品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个人品牌是品牌领域中一个比较新近的概念,绝大多数研究成果是最近几年才逐渐出现的,而且数量不多。从国外专著方面来看,美国著名管理学大师汤姆·彼得斯在The Brand You 50(《个人品牌50》,2004)一书中提出了“50种方法,把自己从职员打造成品牌人”。Be Your own Brand(《个人品牌》,2003)的作者戴维·麦克纳利和卡尔·D.斯皮克认为品牌建设不只是企业行为,个人也可以通过同样方式走向成功。该书阐述了作为一个现代企业的职员该如何创造强有力的个人品牌,从而使自我价值与公司价值相一致。菲利普·科特勒等人在High Visibility:Transforming Your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Brand(《塑造知名度》,2007)一书中系统阐述了如何通过塑造知名度,帮助人们在职业生涯中建立个人品牌。

国内关于个人品牌的专著有徐浩然的《个人品牌——学会自我经营的生存法则》、杨艾祥的《把自己做成品牌》和李德伟的《身价——如何打造个人品牌》。徐浩然在书中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个人品牌的相关理论,涵盖的面比较广,但缺乏深度。杨艾祥和李德伟的这两本专著都是围绕职业人士该如何塑造个人品牌,从而在现代企业社会中获得成功的主题展开论述的,可以说是嫁接了品牌理论的个人成功学励志书。我通过对中国期刊网的检索发现,国内关于个人品牌的论文也不多,学位论文更是没有。费远强、周爱梅和申树明分别从增强职场竞争力的角度探讨了如何打造个人品牌。曹百奎等人研究了明星个人品牌开发的相关问题,主要解决了其中心理评价体系的问题。朱海静和陈尔波对个人品牌价值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分析,并将其与公司品牌价值进行比较说明。王操红、邓瑾轩和余桂红、贾永堂分别研究了如何进行大学生个人品牌的打造,提出了一些策略措施。从以上的文献综述可以看出,目前关于个人品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职业人士如何塑造个人品牌而获得成功这个方面,而对己经具有商业盈利价值的个人品牌(如众多杰出体育、娱乐明星的个人品牌)该如何营销和传播从而实现品牌价值最大化的研究比较少见。随着国外关于大学生品牌研究的深入发展,国内关于大学生品牌打造的问题也引起了专家学者和国内品牌大学的关注。

二、高职院校学生品牌建设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当前国内关于大学生个人品牌研究,多是针对国内知名大学的大学生开展的,而高等职业院校中有关学生品牌打造方面的研究,则尚未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甚至还是空白。因此,我们应调整研究方向,拓展研究范围,使研究不断走向深入。第一,将个人品牌的研究范围拓展到高职院校大学生群体,研究更加深入,更加贴近现实。第二,将高职院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个人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个人品牌研究。第三,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如何增强竞争力,如何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等现实问题,提出新的视角,对现实有指导意义。仅有一些高职院校在实施品牌战略中,單纯要求大学生适应学校品牌战略,做好自己的角色,而对大学生如何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成材的需要打造个人品牌鲜有提及。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我国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较综合性大学的同期毕业学生,在学历上、知识层次上明显处于劣势,在就业竞争、社会竞争上明显处于不利地位。但竞争并不可怕,裁员也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没有精湛的专业技能,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工作作风,没有具备别人不可取代的价值。在激烈的竞争面前,需要高职院校学生根据自身特点,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创建自己的个人品牌。

基于个人品牌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着力调动高职院校、社会人才市场、学生个人三方力量,共同打造学生个人品牌开展研究,努力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实用型技能人才,使高职院校不再为如何“推销”毕业生、企业不再为苦于追求不到心仪的员工、毕业生不再为寻找“饭碗”而犯愁。

三、高职院校学生品牌建设的研究

1.高职院校学生品牌建设的研究方法

(1)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定性分析方法为文献分析和小组座谈会法,定量分析方法为抽样调查法。定性方法用于深度洞察和发现被访者内心深处研究者意想不到的原因和因素,为定量研究做准备;而定量方法则量化定性方法中的研究发现,给我们提供宏观的整体概况定性座谈会,定性座谈会分为三组,分别针对大学生、用人单位和教育机构及其管理者,同时对每组设定性别和年级配额,不同层次的用人单位,不同层次的教育管理机构和不同年龄、不同级别的教育管理者。将大学生、用人单位和教育管理者进行分组探讨更有利于为座谈会营造自由、民主的气氛,减少不必要的争端。

(2)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采用新的具有综合性的分析方法和具体的调查数据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3)纵向分析和横向分析相结合。从历史发展和未来需求的角度分析、研究高职院校学生品牌研究的策略。采用横向分析的方法研究学校、用人单位对学生个人品牌打造的影响和作用。对纵向和横向分析的成果进行有机的结合分析,研究高职院校、用人单位和学生自身与个人品牌打造的相关性。

2.高职院校学生品牌建设的研究思路

首先,采用定性文献分析法和座谈会法,在深刻认识国内外对个人品牌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的基础上,采取座谈的方法深度探讨大学生对个人品牌的认知状况和态度、大学生进行个人品牌建设的作用和意义、大学生个人品牌建设的内容、建立大学生个人品牌的方法和策略以及网络在大学生个人品牌建设中的作用等问题。

其次,根据对文献分析研究的成果和定性座谈会中的研究发现,设计定量问卷,采用对相关的不同层次的人群、企业、人才市场进行抽样调查,采集数据。一是了解大学生个人品牌建设的现状。二是了解市场、企业对高职院校学生品牌的认识和需求状况。三是了解高职院校管理机构、管理者对打造学生个人品牌的认识和思路。最后根据抽样调查采集的数据,分析大学生个人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结合座谈会中的策略发现,提出实现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个人三相结合共同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个人品牌建设的策略和建议。

3.高职院校学生品牌建设的研究内容

个人品牌是一个比较新颖的概念,国内外研究者对塑造个人品牌都进行了必要性分析。个人品牌通过塑造一种清晰的、强有力的形象,使公众对于个人有更深刻的认识。好的个人品牌可以证明这个人的做事态度和工作能力是有保障的,是新的个人成长模式。在当今多元化发展的时代,寻求知名度、塑造个人品牌已成为个人进入职业领域,发展成为社会精英的必由之路。因此,可以认为个人品牌塑造不但是必要的,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塑造过程中,学生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关键的因素,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用人单位的直接有效的参与,更从实践上对个人品牌的形成具有直接的作用。

(1)学生品牌形成的动因。①学生品牌形成的前提条件。任何品牌的形成首先要准确定位。个人品牌定位即学生个人根据目标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偏好,通过各种形式的表现,使品牌在用人单位的认识中树立起独特的有价值的形象。定位是形成个人品牌的基础。

②学生品牌形成的内在因素。技术指标和个性特色是个人品牌的宏观要求,是一个价值体系,包括学生个人的学历、资历、职称、成果、实绩等量化指标,也包括不可以直接以数量表达的内在素质,如责任心、事业心、人品、人生观、价值观、能力、心理和生理等。只有这些綜合评价值达到或超过人们的期望值时,个人品牌的形成才有了保证。

③学生品牌形成的外部力量。一种再好不过的物品如果不能够被推向市场,或者市场影响程度小,那么就不能够成为品牌。“酒香也怕巷子深”,当今时代,人才济济,各有其能,但若是不被社会所认识、认可,就是品牌也不能产生社会效益,那也就不能算是“个人品牌”。品牌要靠“创”也要可靠“唱”,更多地与外界交流,“唱”响个人品牌,是尽可能地把个人品牌社会化,宣传推销品牌的重要外化力量。

(2)学生品牌形成的途径。①将高职院校建设成为打造品牌学生的基地。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适应了当前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加快了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学生塑造品牌的愿望。因此,高职院校作为技能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教育载体,打造更多的品牌学生,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用之材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明显。

②引导和自我打造相结合,培养学生自觉成材、自觉培养、经营品牌的意识和能力。把一个初进高职院校的青少年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精英人才,不是仅仅依靠学校的课堂教育就能实现的,更需要学校、社会的正确引导和学生个体积极主动参与,使其最终形成不断提高自己、经营品牌的意识和能力。这也是高职学生是否能够成为品牌的关键。

③产学研相结合,培养个人品牌,检验品牌的实践效应。高职院校学生要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必须确立和实施个人品牌发展战略,倾力培养个人品牌竞争力。高职院校也应该根据自身的核心价值理念,面向行业、面向社会,通过学校的整体优势和独特个性,为学生品牌的打造提供优质的办学产品和服务,提升学生竞争力和社会普遍认同感。高校输出的人才、科研成果和信息,必须是企业所需要的,企业(用人单位)也应该积极为学生实习、实践提供基地,学生要以在用人单位的实践来检验自己的品牌价值。这样高校、学生和企业(用人单位)看似相对独立,但它们之间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此,高校、企业(用人单位)和学生三者产学研相结合,对个人品牌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徐浩然.个人品牌——学会自我经营生存的生存法则[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杨艾祥.把自己做成品牌[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3]费远强,周爱梅.如何打造个人品牌[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4.

[4]王操红,邓瑾轩.论大学生个人品牌的打造[J].高教论坛,2003.

[5]余桂红,贾永堂.打造大学生个人品牌的若干思路[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6][美]汤姆·彼得斯.个人品牌50[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汤雪峰

明星个人品牌管理论文 篇3:

“代言门”事件考验明星个人品牌

明星在为品牌代言的同时,也受到所代言品牌的反作用,此次陷入“代言门”的侯耀华和赵忠祥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11月1日,中国广告协会发出了著名演员侯耀华共代言10个虚假产品广告的通报,拉开了明星“代言门”事件的序幕。伴随着侯耀华的乏力辩解和民众的舆论声讨,赵忠祥代言的电视购物广告“长城利脑心”、“复方咳喘胶囊”等又被中国商业联合会媒体购物专业委员会点名批评,此事一出,更是推波助澜,将“代言门”事件带人了新高潮。

同时被卷入“代言门”的还有相声演员唐杰忠和曾经出演过国家领袖毛泽东的演员李学明。众明星的虚假代言,使得曾经光芒四溢的明星们一时间成了人们舆论攻击的众矢之的,而“代言门”事件过程中明星们的不诚恳回应,更是引起了民众的质疑和不满。“代言门”事件的出现,为明星敲响了警钟——担造并维护个人品牌形象刻不容缓。

正面的明星个人品牌形象是品牌代言的基础。明星代言式的广告之所以能在企业的营销推广中发挥巨大作用,无外乎是借助于明星的背书效应。首先,明星的知名度有助于提升广告的吸引力,扩大品牌的知名度;其次,作为公众人物的明星在广告中充当了优质的信源,其对品牌的代言与推荐,有助于提升广告信息的可信度;最后,明星的个人形象还会影响消费者对代言品牌的品牌联想,有助于塑造代言品牌的品牌形象。但所有这些,都是要基于明星要具备良好的、正面的个人形象这一事实。

明星在为品牌代言的同时,也受到所代言品牌的反作用。如果代言的品牌过多,品类跨度过大,那么明星的个人形象就很容易变得模糊不清,其品牌代言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如果所代言的品牌质量不佳,或者更有甚者是假冒伪劣商品,那么明星的个人公信力会直接受到质疑,个人形象会大幅缩水,此次陷入“代言门”的侯耀华和赵忠祥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其公众形象一落千丈,成为网上千夫所指的对象。

那么如何才能塑造并维护明星的个人品牌形象呢?

第一,技能方面的职业表现是明星个人品牌的核心。明星无论是实力派,还是偶像派,均是在各自领域中出类拔萃的佼佼者,凭借他们职业生涯中的出色表现,得到了大多数公众的认可,并在其fans群体之中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好感”和品牌“忠诚”。

第二,正面的人格塑造是明星个人品牌的外延。明星作为公众所追捧的对象,人们不只满足于其职业角色的出演,还会猎奇于其真实个性的表现。因此,关于明星的个人人格形象的塑造,就构成了明星个人品牌的外延,也是明星个人品牌的附加价值所在。如刘德华长期以来形成的勤奋努力和用情专一的个人形象一直为影迷津津乐道。周杰伦因才华横溢和个性十足成为青少年追捧的楷模,其代言的“动感地带”品牌也受益于此。

第三,社会责任是明星个人品牌的升华。明星作为公众人物,必然会受到公众的关注与审视。明星对于慈善事业的热忱、对于弱势群体的关爱、对于公益事业的投入等均体现了其作为一名公众人物的社会责任,有利于其个人品牌的升华。如“红丝带”爱心大使一濮存昕、北京奥运会申奥形象大使——成龙等均是在为公益事业代言的同时,提升了个人的品牌形象。

第四,专业的品牌管理团队是维护明星个人品牌的保障。对于明星个人品牌来讲,其品牌的塑造和维护工作和塑造产品或企业品牌一样,同样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同样需要一个专业的品牌管理团队来完成,如姚明的“姚之队”。

第五,真诚是化解危机的良方。明星个人品牌和商品品牌一样,随时会有面临危机的可能。其实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危机而束手无措或推卸责任。此次“代言门”事件中,无论是侯耀华的“公开信”还是赵忠祥在博客上的“三点回应”,部是将责任极力地推向第三方,即使是道歉也是毫无诚意可言,此举不但没有得到公众的谅解,反倒是激起了网友更多的谴责和声讨。相较于虚伪的辩解,或许真诚致歉和勇于承担责任更能获得公众的谅解。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BBI商务品牌战略研究所所长助理)

作者:孔清溪

上一篇:期末自我鉴定范文下一篇:学会学习教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