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联盟申请表

2022-09-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校企联盟申请表

名企驻校·育人联盟·研发联盟·文化联盟中职学校“校企合作创新体”建设的创新实践

摘 要:本文以合作创新理念统领校企合作,系统分析与研究了校企合作创新体的功能定位、合作平台、共同要素和内涵特征,从校企合作创新体功能定位框架设计、合作平台框架设计、构建措施创新设计、校企合作路径设计、合作运行机制设计等5个方面探究了校企合作创新体建设模式。

立足学校特色和优势资源,基于学校内涵发展与专业发展需求,通过合作主体选择创新、合作运行机制创新、合作育人机制创新等创新实践来构建校企合作创新体,即实施名企驻校、项目管理、企师引领,极大地激发了企业与学校开展合作的积极性,助推了校企共生共长;探索了校企合作创新体建设的发展路径,即开展从育人联盟、研发联盟到文化联盟三个合作层次的校企合作,使校企合作从单向变成多向、从浅层迈向深层、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平行轨道走向螺旋上升,形成了“三层次合作 双螺旋推进”校企合作发展路径,有效激发企业参与合作的内生动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校企文化共融。

校企合作创新体建设引发了教学组织方式、育人机制的颠覆性变革,增加了教学选择性,构建了“四段四步、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 “五多”教学体系和“六双”育人机制,使学校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社会对专业认同度显著提升,有效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关键词:校企合作 合作创新体 名企驻校 育人联盟 研发联盟 文化联盟

一、研究背景

课题研究源于中职学校在校企合作办学和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以下三个问题:校企合作内生动力机制不足,企业主体作用不明显;人才培养存在短板,企业难以招到符合需求的“准员工”;校企文化共融不足,“工匠精神”培养难,学生职后发展困难等。

二、校企合作创新体模型的构建

通过合作主体选择创新、合作运行机制创新、合作育人机制创新等创新实践来构建校企合作创新体。

校企合作创新体是对学校和企业双方之间对契约以及基于契约的社会治理体系的超越。它确立了一种校企合作的新理念,精准撬动了校与企两大行动主体之间的供给侧与需求侧,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无缝对接、有效互动。

1.功能定位

充分关注企业实际需求,努力激发企业参与合作的内生动力,从顶层设计中更加关注企业为学校专业发展提供全生态链的合作环境。校企资源整合、合作创新、联合运营,使合作创新体形成人才培养、产品研发、员工培训、合作交流等四大战略高地,使学校与企业结合、学习与工作契合、教师与员工融合。

2.合作平台

校企合作创新体是校企合作更宽广的平台,通过教学协同、创新研发、文化共融、评价共管等形式,共同构建具有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发体系、员工培训体系和战略合作体系等四大功能平台。

3.共同要素

校企合作创新体建设的基础是共同利益,其前提是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其切入点是文化共融,其核心是师资共建,共依托是共建课程、共管教学、共建基地,使双方有明确的合作目标、合作期限和合作机制,通过在合作过程中的共同投入、共同参与、共享成果和共担风险,使其具有利益共享、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师资共建、课程共建、教学共管、基地共建等共同要素。

4.内涵特征

共生共长、发展共赢是校企合作创新体建设的基础,是一种通过协议形式共建的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利益实体,因而其特征是具有共同愿景、共构组织、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享成果、共担风险等。

5.发展路径

校企合作创新体通过“三层次合作、双螺旋推进”的发展路径,共建育人联盟、研发联盟、文化联盟,有效激发企业参与合作内生动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校企文化共融。

三、校企合作创新体的构建措施

1.创新合作主体选择,实施名企驻校

在合作主体的选择上,按照行业市场有地位、创新研发有能力、投入教育有情怀的三有 “名企”标准来选择,从源头上解决内生动力机制不足的问题。从最初的联想阳光雨露、中力叉车、企坚电子等三企驻校,共建“三基地一场馆一中心”,到中期的翻翻动漫、腾讯大浙网等企业驻校共建“欢小铺&中小策研习中心”“腾讯校园新媒体中心”等实训基地,再到吸引市化妆品协会、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协会驻校,越来越多的“名企”主动联系,加入校企合作创新体,通过捐赠设备、共建实训基地、组成育人联盟、创新联盟、文化联盟,积极寻求与学校开展合作,最终实现资源共享与和谐发展,真正形成职业教育的“资源技术”高地。

2.创新合作运行机制,实施项目管理

由专业教师、企业人员、基地管理人员等共同参与,实施由项目管理员、项目部门经理、项目经理等三级项目管理,构建分层项目管理体系。共建校企合作创新体的管理与沟通机制、教学管理机制、教师管理机制、学生管理机制、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和校企文化共融与资源共享机制等机制,助推校企共同发展。

3.创新合作育人机制,实施企师引领

校企合作创新体建设引发了教学组织方式、育人机制等方面的颠覆性变革,实施企师引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人才培养“六双”育人机制构建成为突破重点。

四、校企合作创新体建设的发展路径

通过校企合作创新体建设,校企之间的合作按合作紧密与深入程度可以分为三个层级(见下图)。

1.初级层次:共建育人联盟

通过企业标准介入,校企合作育人,按企业標准培养“准员工”,在订单培养、教学方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开发、评价体系建设等全方位开展合作,让企业真正参与到整个育人过程。

开展订单培养,提前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熏陶,按企业标准进行按需培养,使企业能够储备具有良好专业基础和发展潜质的“明天的员工”,达到了合作共赢的目的。实施校企合作教学,开展交替教育和联合教育,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是一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新举措。

2.中级层次:共建研发联盟

通过实施产学研训一体,打造创新研发链条,将创新研发成果转化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面向企业,主动服务,形成“设计—试制—成品—投产—革新”的创新研发链条,实施产学研训一体,将成果转化为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办学质量。

研发联盟已在实践中总结出三大模式,包含创新转化模式,将学生的小发明小制作转化为企业产品;产品革新模式,承接企业需求,对企业原有产品进行升级换代;工艺精进模式,对原有生产流程、生产工艺进行优化改革。

3.高级层次:共建文化联盟

开展文化共融,促进了“工匠精神”的培育,提升师生发展内涵。

师生无须离开校园,就能完成熟悉企业、职业体验、专业见习、顶岗实习的全过程,在时空距离、资金使用和项目管理上都节约了成本,打通了校企合作“最后一公里”。

文化联盟包括文化氛围共融、精神文化共融、物质文化共融、制度文化共融、行为文化共融、实践文化共融和文化活动共融,通过文化宣传、讲座宣讲、师徒间传授、融入教学评价等进行先进行业企业文化的植入,在提升校园文化底蕴的同时,培养了学生认知能力和对职业、对企业的认同感,促进了“工匠精神”的培育。

通过上述三个层次卓有成效的校企合作,校企合作从单向变成多向、从浅层迈向深层、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平行轨道走向螺旋上升,形成了“三层次合作 双螺旋推进”校企合作发展路径。

五、校企合作创新体建设的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措施

成立“校企合作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和各项举措的落实与监督;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具体负责校企合作工作具体开展。

2.资金保障措施

拓展经费来源,由学校、企业、行业协会共同投入,在获得生产性、经营性收入按比例分成并投入“校企合作创新体”的建设,实施滚动建设。

3.管理保障措施

按国家法律法规与省市相关规定,制定《校企合作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使资金使用透明、合法、合规,重视可持续发展。

六、实践成效

1.综合形成了校企合作创新体建设模式

(1)功能定位框架设计,拓宽校企合作领域。从“为什么要引企业入驻校园”“引什么样的企业入驻校园”“构建怎样的校企合作创新体”和“校企合作创新体应当如何发展”等四大问题出发,构建校企合作创新体功能定位框架,使学校和企业成为合作创新体的主体,通过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打造三大功能平台、形成四大战略高地,深入开拓校企合作领域,找准利益趋同点,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2)合作平台框架设计,提升校企合作深度。校企合作创新体合作平台的设计是通过校企双方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以合作共赢、成果共用为原则,通过教学协同、研发创新、文化共融、评价共管等形式,共同构建实践教学、创新研发、员工培训和战略合作“四大体系平台”。

(3)构建措施创新设计,助推校企共生共长。校企合作创新体的构建措施主要有实施名企驻校、创新合作主体选择;实施项目管理、创新合作运行机制;实施企师引领、创新合作育人机制等。由此打造了职业教育的资源技术高地、构建利益共同体助推校企共发展、构建人才培养“六双”育人机制。

(4)校企合作路径设计,助推校企发展共赢。校企合作创新体建设通过育人联盟、研发联盟、文化联盟等三个层次卓有成效的校企合作,使校企合作从单向变成多向、从浅层迈向深层、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平行轨道走向螺旋上升,由此精准撬动学校与企业两大行动主体之间的供给侧和需求侧,实现无缝对接、有效互动,形成了“三层次合作 双螺旋推进”校企合作发展路径。

(5)合作运行机制设计,激发企业内生动力。以校企合作的管理与沟通机制、教学管理机制、教师管理机制、学生管理机制、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和校企文化共融与资源共享机制等合作运行机制的设计,成为校企合作创新体运作的根本保证,保证了校企合作的互利共赢,使企业在合作中尝到甜头,逐步树立“这些学生未来可以为己所用”的观念,使企业主动认识到“通过学校的培养,未来的员工职业意识更强,职业技能过硬,发展更有潜力”,从而产生需求侧的内生动力,自觉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2.迅速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1)构建了“四段四步、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校企合作创新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平台,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成为目标,以学习进程为线索,以校内实训基地和企业实践为载体,以实践教学为路径,按培养进程时间顺序,按能力分层次递进逻辑顺序,递进式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形成“四段四步、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按培养时间进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第1、2学期,第3、4学期,第5学期,第6学期”;按能力分层次递进逻辑顺序划分成四个步骤,即“单项技能培养、核心技能培养、综合技能培养、顶岗技能培养”分步培养,最后形成综合职业能力。

由此,按“专业见习→项目实训→换岗轮训→定岗实习”的逻辑顺序,实施分段、分步递进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全面掌握行业需要的专业技能,成为企业的“准员工”。

(2)构建了“五多”教学体系。“五多”教学体系是校企双方在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在教学组织方式上进行创新,其主要方式是“多师”教学、“多时段”教学、“多地点”教学、“多机制”教学、“多方式”教学,增强了教学组织方式的可选择性,保证了理论学习的系统性、实用性和技能操作训练的完整性。

(3)构建了“六双”育人机制。“六双”育人机制是通过“双主体”育人、“双导师”指导、“双身份”成长、“双基地”保障、“双评价”管理、“双制度”激励等机制,培养学生岗位胜任能力,促进学生毕业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并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取得较好发展。

3.显著提升了社会影响力

(1)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形成了“形式多样、对象多样、层次多样、地点多样”的“四多”服务模式,主要有为合作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技能竞赛、职能鉴定等,年平均培训、鉴定人数达到3000人次,成为人才培养、员工培训高地;为企业开展产品预研、试制、生产和生产工艺改进等技术服务与咨询,申请了8项专利,成为产品研发和技术服务高地;通过与传统媒体、互联网新媒体互动,为合作企业开展产品推广,宣传、推介合作企业的最新动态,提升了企业品牌美誉度,成为合作宣传高地。

(2)社会对专业认同度显著提升。建设成就和发展优势得到了家长、企业、同行等高度认可,每年吸引众多企业争抢优质毕业生源;校企合作创新体建设成为校企深度合作的新举措,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得到了市、省及全国兄弟学校的认同,受到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广泛宣传了职业教育办学成果,提升了学校办学的美誉度。

七、成果创新性

1.破解了校企合作中难题,构建了校企合作创新体建设模式

理清了校企合作创新体的功能定位、合作平台、共同因素和内涵特征,从校企合作创新体功能定位框架设计、合作平台框架设计、构建措施设计、合作路径设计、合作运行机制设计等5个方面研究了校企合作创新体建设模式。

2.形成了“三层次合作 雙螺旋推进”校企合作发展路径

探索出了校企合作创新体建设的三种构建措施,助推了校企共生共长;开展了育人联盟、研发联盟、文化联盟三个层次卓有成效的校企合作,助推了校企发展共赢,使校企合作从单向变成多向、从浅层迈向深层、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平行轨道走向螺旋上升,形成了“三层次合作,双螺旋推进”校企合作发展路径。这是校企合作的高级模式,抓住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关键点,即搭建平台成为合作基础,构建机制成为合作保障,主动服务成为合作关键,文化共融成为合作亮点。

(作者单位: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

作者:万亮斌 沈柏民 周彦兵

第2篇: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联盟的系统研究

[摘要]按照资源依赖理论,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资源依赖的稳定性,是形成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基础。资源依赖的稳定性,需要稳定的校企合作联盟作保障。为提高这种联盟的运行效率,必须建立协调、互惠、学习、制衡等运行机制。为充分发挥这种联盟的作用,必须下设制度研制、管理执行、信息处理和绩效评估等职能部门。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联盟机制部门

[作者简介]张海峰(1956- ),男,江西九江人,九江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江西九江332007)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8年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治理视域中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机制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08YB364)

[

所谓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联盟,是指在政府宏观引导下,高职院校、行(企)业和中介组织基于各自发展的战略目标,依据彼此的异质资源结合而成的一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伙伴关系。稳定的校企合作联盟,是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不断发展的组织保障。加强校企合作联盟的系统研究,是形成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有效路径。本文从资源依赖理论的视角对这种联盟的建设缘由、基本特征、运行机制和部门设置进行了分析。

一、校企合作联盟建设的缘由

资源依赖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没有任何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是能够自给自足的。①因此,所有组织都在与环境进行资源交换,获取所需资源,并由此获得生存和发展。获取资源的需求产生了组织对外部环境的依赖。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组织对其他组织的依赖程度取决于三个因素:资源对于组织生存发展的重要程度;其他组织对资源的控制程度;替代性资源的存在程度。需要强调的是,资源依赖不是一个组织对另一个组织的索取或施舍,而是一种对等性的资源互补。一个组织在持续不断地从其他组织获得所需资源的同时,其他组织就会要求该组织作出相应的回报。当组织之间的依赖关系出现不平衡时,就会导致权力的不平等,这时依赖性较大的组织则需要采取一些策略控制环境中的资源以改变这种不平衡,从而获得平等的权力。

按照资源依赖理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基础是合作伙伴之间的资源依赖。这些资源包括:由高职院校师生和企业科技人员构成的人力资源;由教学、职业培训和技术攻关所必需的实训场地、设施、设备等构成的物质资源;由政府财政拨款、企业资助资金、高职院校科研专项资金等构成的财力资源;由图书情报信息、技术开发信息、人才需求信息、行业市场信息、科研学术信息等构成的信息资源;由政府制定的政策法规和校企签订的契约合同等构成的规则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资源是否具有互补性,这种互补是否具有对等性和稳定性,是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能否深入发展的关键。

但在目前情况下,有三种因素制约着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一是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无法保障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资源互补的稳定性;二是由于企业拥有较多的替代性资源,致使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始终处于“剃头挑子一头热”窘境的原因;三是由于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校企合作的随意性大,很难纳入法制轨道。在这三种因素的制约下,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只能处于“行政驱动、学校主动、企业被动”③的境况。

对于如何改变这一状况,人们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实践,有的从高职院校改革的角度寻求突破,有的从健全相关政策法规的角度寻求良方,这些工作都有力地推动着校企合作的开展。但毋庸置疑的是,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并没有真正形成。实践证明,面对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和企业替代性资源较多的现实,仅从高职院校改革和法规制度完善的角度并不能解决校企合作的所有问题。从资源依赖的角度看,要形成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需要依赖性较大的高职院校与企业结成相对稳定的联盟来抵御各种不确定因素。

二、校企合作联盟的基本特征

与营利性企业之间结成的联盟相比,校企合作联盟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联盟成分、联盟目标、构成方式和联盟职能四个方面。

1.从联盟成分上讲,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联盟是异质组织的混合体。社会的“三元结构”将社会组织分成三种类型,即政府组织、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其中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的组织目标是不同的,营利性组织的组织目标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非营利性组织从事的是社会公益事业。由于校企合作联盟要在一个较广泛的范围内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奠定基础,校企合作联盟必须由高职院校、行(企)业和相关中介组织基于资源依赖的纽带联合组建而成。因此,校企合作联盟具有异质组织混合的鲜明特征。

2.从联盟目标上讲,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联盟是社会效益与利润的有机结合。由于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联盟是异质组织的混合体,联盟目标必须兼顾各合作方的利益诉求。高职院校加入校企合作联盟的目的是利用企业的生产环境、设备和实践指导教师,以培养“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高技能人才,追求的是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而企业加入校企合作联盟的目的是获得高职院校的技术服务、职业培训和人力资本,以提高生存发展能力,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这就要求校企合作联盟将这两种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追求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使得企业能通过校企合作联盟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因此,校企合作联盟是社会效益与利润的对立统一。

3.从构成方式上看,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联盟是合作伙伴的网络结构。所谓合作伙伴网络结构,是指为形成校企合作联盟而贡献资源的那些成员所组成的结构性集团。由于高职院校一般都有几十个专业,数千名需要进行实践教学和顶岗实习的学生,少数几个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很难完成校企合作所应承担的全部任务。这就要求校企合作联盟必须借助计算机网络和远程通信技术相结合的现代手段,使许多合作伙伴将地理位置和组织上分散的资源“结合”在校企合作联盟中。因此,校企合作联盟具有网络结构的鲜明特征。

4.从联盟职能上讲,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联盟具有拓宽合作伙伴活动空间的职责和能力。由于生存环境和隶属关系的限制,高职院校和企业的活动空间一般很难超出本系统的范围。要使校企合作实现各合作方的利益诉求,校企合作联盟必须拓宽合作伙伴的活动空间,以获得更多资源。具体来讲,有四个方面的基本职能:一是沟通并发展政府、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换关系”;二是拓宽各合作伙伴的信息渠道;三是通过整合各种资源以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四是为制定和完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法规制度与实施细则出谋划策,强化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制度保障。

必须强调的是,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联盟的产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产物,其运行和发展离不开市场的支撑。

三、校企合作联盟的运行机制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机制是指一个系统运行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合理制约,使系统整体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规则、程序的总和。④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联盟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协调、互惠、学习、制衡等机制。

1.协调机制。协调机制是指制定联盟战略目标,协调各方工作程序,明确各方的责、权、利的方式与方法。校企合作联盟要让各方达到什么目的,人才培养的规格怎么定,高职院校应该为企业提供哪些职业培训和技术服务,企业应该为实践教学提供什么岗位、项目和实践指导教师等,都是需要协调的问题。按照协同论的观点,只要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配合,各尽其职,协同工作,就会使系统整体效应大于各要素单独效应之和。协调的目的是寻找各方的最佳契合点,提高校企合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协调的前提有两个:一是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二是各方沟通与协商的渠道(如专业指导委员会等)。非营利性的高职院校和营利性的企业在合作中必然会产生各种冲突,所以,加强联盟的协调机制建设非常重要。

2.互惠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互惠机制是维系校企合作良性运转的动力和纽带。在校企合作中,各方都会关注自身的利益能否实现:高职院校关心实训条件是否得到改善,自身的办学实力和社会声誉是否得到提升;企业关心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是否符合生产和发展的需要,专业结构是否与自身的技术结构相吻合;学生或家长则关心实践能力是否得到增强,投入和机会成本是否“物有所值”。因此,高职院校和企业都应重视对方的利益。只有实现高职院校、企业和学生的“三满意”,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才能不断深入。

3.学习机制。校企合作中的资源互补,不仅是物质层面的资源互补,也是精神、文化和制度层面的资源互补。作为性质不同的两类组织,高职院校和企业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因此,加强校企合作联盟的学习机制建设,对于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差异补短、共同提高很有好处。各合作方应根据联盟现状和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合作联盟成员设定明确的学习任务,进行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并列入工作计划之中;要在学习各方显性知识的同时,加强对隐性知识的学习;要明确学习规则和方式,选择合适的知识管理模式并建立联盟组织学习的知识内化通道。加强学习机制建设,构建学习型联盟,对于实现高职院校和企业的文化融合、形成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意义深远。

4.制衡机制。有制衡约束才有规范,有规范才有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根据委托代理理论,治理的关键是建立有效的制衡机制,以激励代理人为实现委托人的目标而努力,同时,对代理人形成有效的约束。⑤校企合作是一种公共事务,行政命令无济于事,必须形成多方治理的格局,这就需要有效的制衡机制保障其健康发展。在校企合作联盟制衡机制的建设中,要注重对权力的约束和监督。其中包括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两种形式:外部监督主要是指政府和有关社会机构对校企双方代理人的行政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内部监督是指通过设置学校和企业内部监督机构、制定监督措施对代理人实施监督。合作各方必须签订具有法律规范的协议,在协议中明确规定各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的责任。同时,企业与学校要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强化制度约束的力度,并按照合作共赢的原则加强道德教育。

四、校企合作联盟的部门设置

校企合作联盟部门设置的依据是:联盟的管理目标;联盟的规模;一定的社会环境。设置的原则包括:精干效率原则;统一指挥原则;管理幅度原则;职权责统一原则;系统平衡原则等。

按照这些依据和原则,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联盟应该设置最高权力机构,不妨将该机构取名为“校企合作委员会”。由于校企合作联盟需要打通政府和合作伙伴之间的通道,校企合作委员会必须由政府主管部门、高职院校和行(企)业的主要负责人组成,承担联盟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此外,为了有效地发挥校企合作联盟的作用,还应常设以下部门:

1.制度研制部门。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无论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还是各方利益的调整与平衡,都是靠一系列规章制度来推动、规范和协调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科学有效的制度,就不会有成功的校企合作。鉴于目前校企合作的相关法规制度还不健全,校企合作联盟必须设置制度研制部门,一方面,代表学校和企业向政府提出政策建议;另一方面,针对校企合作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建立相关基础文件,如《联合办学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企业技术骨干教师聘任考核办法》《企业职工继续教育实施管理办法》《校企联合科研开发管理办法》《区域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校外顶岗实习基地的建设和认定办法》《企业教学各环节基本要求》《企业教学学生管理办法》《科技成果奖励办法》等。通过这些基础文件的制定,为实现校企合作的制度化打下基础。

2.管理执行部门。校企合作的各项政策法规和契约合同能否落在实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一个强有力的管理执行部门。为此,校企合作联盟必须设置管理执行部门,履行以下职责:一是按照《区域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做好区域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工作;二是按照《校外顶岗实习基地的建设和认定办法》做好校外顶岗实习基地的建设和认定工作;三是按照《企业教学各环节基本要求》《企业教学学生管理办法》,扎实开展教学进度、教学质量监控等工作;四是按照《企业技术骨干教师聘任考核办法》加强对企业教师管理,强化激励机制,对教师教学活动的环节进行督察和评价;五是统一组织、领导、协调和监控校企合作的进展情况;六是督察各高职院校落实校企合作的有关政策,企业接受学生实习以及相关优惠政策落实等情况。

3.信息处理部门。由于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联盟是合作伙伴的网络结构,信息收集、处理的工作量很大,加强校企合作联盟的信息处理和利用能力,对提高校企合作效率具有特殊意义。当前,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既是发起者,也是组织者、策划者和实施者,还是所遇问题的主要解决者和协调者。校企合作前,学校要找市场,找专业对口的合作企业。这种单靠学校发挥主动性的“校企合作”,不仅学校难以胜任,也无法保证合作关系的稳定发展。因此,校企合作联盟必须设置信息处理部门,一方面,为学校和企业间的“联姻”提供信息咨询;另一方面,为获取或整合联盟以外的资源做出贡献。

4.绩效评估部门。校企合作不能搞形式,不能走过场,要讲究实效。哪些企业和学校能够成为合作伙伴,合作双方互补性有多大,合作方案如何制订、是否可行,合作的效果是否理想,合作的结果能否达到预期目标,都需要进行评估。绩效评估的作用主要有四点:一是责任落实作用;二是对比作用;三是计划辅助作用;四是监控支持作用。由于影响校企合作联盟绩效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环境、组织、个人因素等,因此,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联盟必须设置绩效评估部门,对校企合作的绩效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并使之成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注释]

①(美)杰弗里·菲佛,杰勒尔德·R.萨兰基克.组织的外部控制:对组织资源依赖的分析[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59.

②马迎贤.非营利组织理事会:一个资源依赖视角的解释[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4):81.

③张海峰.治理视阈中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33):12.

④彭云,等.科技中介机构的合作联盟研究[J].经济师,2008(6):24.

⑤李福华,等.论大学治理的理论基础[J].比较教育研究,2007(9):54.

作者:张海峰

第3篇:高等院校构建校企合作联盟的路径分析

摘要:校企合作已成为当前我国高校促进内涵发展和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高校校企合作联盟可大致分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大学科技园、校企联合人才培养、企业技术中心四种典型模式,主要存在缺乏完善的保障制度、权益分配和风险投资机制尚不成熟、科技中介机构与人才匮乏等方面的问题。通过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推进风险投资机制的建立、重视高素质管理团队建设等途径,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更深层次的发展。

关键词:校企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殷晶晶(1984-),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工业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研究实习员;胡永红(1968-),女,江苏如皋人,南京工业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教授。(江苏 南京 210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资助课题(课题编号:ZZKT09122)、南京工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

校企合作是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得实践经验为主的生产实际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1]《教育部关于加快研究型大学建设、增强高等学校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指出:“鼓励研究型大學积极与企业合作,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国家相关部委在多次教育会议中要求高校与企业积极构建校企合作联盟,进行高质量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试点工作,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校企合作已成为当前我国高校促进内涵发展和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举措,是以工为主的高等院校实现服务职能的最佳切入点。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严峻就业形势下,此举为大学生就业开辟新途径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本文试图对高等院校校企合作的意义作深入探讨,对校企合作模式进行归纳梳理,探讨新形势下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希望对高校更好地开展校企合作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构建高等院校校企合作联盟的意义

1.校企合作是高校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有效途径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技的战略基点。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题、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因此,高校立足于学科优势,通过构建产、学、研、用一体的校企合作联盟,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需要,也是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2.校企合作是高校培养创新工程人才的重要方式

我国工程教育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一直是困扰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难题。校企合作联盟围绕工程能力这一核心问题,推动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方位改革。首先,校企合作联盟的建立为学生的创业实践和就业实习提供了极大便利,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工程需要。其次,校企综合性跨学科课程与研究平台的建立,打破传统学科划分,形成多学科相互渗透的渠道,对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再次,通过校企双方在招生、培训、就业等方面的合作,高校可以检验自身学科布局、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的合理性与科学性,适时地调整招生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师资力量配备,真正做到教学与实践有效对接,推动高校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的不断深化。[2]

3.校企合作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渠道

科技的竞争不仅表现为科技创新竞争,还表现为科技成果转化竞争。高校作为我国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军,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目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大量科技创新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该问题已引起政府、科技管理部门、高校和企业的重视,大家都在积极探索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和具体对策。高校与企业合办实体是一种转化速度快、投资风险低的有效成果转化模式。通过这一渠道,高校的科研成果在企业得以产业化,实现了教育资源和企业资源的共享,不断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技术、新成果和创新人才。

二、高等院校校企合作联盟模式分析

综合分析国内外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校企合作联盟可大致分为四种典型模式。

1.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模式

工程研究中心最早于1985年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成立。美国工程研究中心一般是以大学一个或几个优势学科为核心,吸引相关领域合作企业成为战略联盟,与企业的成果共享是工程研究中心后期主要的资金来源。在我国,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由具有较强研究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高校、科研机构独立或和企业联合建设的研究开发实体。一方面根据国家和产业发展需求,研究产业技术进步急需的关键共性技术。另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开展重大科技成果的工程化并实现技术转移,从而搭建企业与高校科研之间的桥梁。

2.大学科技园模式

大学科技园是指在大学、研究机构附近,利用其科技创新成果及人才优势,为高校科技成果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支撑的科技平台和服务机构。目前,国际上尤以美国斯坦福工业园“硅谷”、英国剑桥科技园、日本筑波大学高技术科学城、韩国大德科学城和印度软件科技园等为世人所称道。[3]这些大学科技园一般包括科技研究和成果转化机构、高技术中小型企业和高校技术企业以及各类服务机构,例如中介、金融、律师、咨询机构等。自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从政府层面推动大学科技园建设以来,大学科技园已获得巨大发展,以清华大学科技园为代表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已达61家。我国大学科技园与其他高新科技园区不同,大学在科技园中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因为大学作为科技园的组建者之一,除技术与人才投入之外还有相当的资金投入,并通过一定方式参与到科技园管理中,同时大学科技园还承担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任务。

3.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校与企业达成协议,根据企业要求培养学生,并承担企业员工的继续教育,帮助企业科研人员更新知识、提高技能。例如,依托北京大学的技术与人才优势,北大方正集团拥有对中国IT产业发展至关重要的核心技术,同时北大计算机方向的本科生与硕士生也提早参与了方正的系统开发,不仅有利于完成自己的科研任务和学位论文,也培育了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4]

4.企业技术中心模式

企业技术中心是根据企业自身需求,在企业内部或合作高校建立研究院,以项目为载体,通过项目有效整合企业与高校双方优势资源,提高和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我国企业技术中心分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三个级别,截至目前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总数已达438家。

三、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校企合作联盟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当前高校校企合作联盟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形势发展新问题也不断涌现,主要包括缺乏完善的保障制度、校企合作的权益分配和风险投资机制尚不成熟、科技中介机构与人才匮乏方面等,合理解决这些问题将有助于将高等院校的校企合作推进到一个全新高度。

1.制度缺位,政府、企业、高校三者关系不明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政府、企业和高校如何各司其职,共同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是当前我国校企合作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目前,校企合作主体如工程研究中心、大学科技园等与政府、高校、企业的关系不明晰,很多校企合作机构都与高校保持着行政隶属关系,工作人员在编制、工资、职称评聘等问题上与各方纠缠不清,还无法做到制度化和规范化。同时,政府与高校对校企合作机构过度的行政干预使其最终很可能会发展成为单纯的研究所或校办企业,背离自主创新源与技术辐射源的建设初衷。

2.权益分配和风险投资机制尚不成熟

以技术工程化与产业化为主要目标的校企合作联盟涉及到高校、企业等多方利益,而目前我国校企合作所必需的权益分配和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建成。一是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目前尚没有明确规定和政策性标准;二是权益如何在各参与主体之间进行公平合理分配,现在普遍采用按投资股份分成,但存在技术入股如何定价、经营性资产如何划分等诸多问题。同样,投资风险分担机制的不成熟也成为影响高校建立校企合作联盟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3.科技中介机构与人才匮乏

我国目前尚未形成有效的技术市场中介和高素质的技术人才队伍,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人才无论从数量和素质上都远远不能适应校企合作中科技成果转化的需要,和当前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严重脱节。

四、以工为主的高等院校如何构建校企合作联盟的思考

1.努力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

政府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规划和组织行为,如资金投入、税收政策、法律法规等,都成为使高校科研成果最终实现产业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因此,高校一方面应积极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政府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各种手段支持高校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例如政府采购、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资金引导和支持等,进一步支持校企合作联盟的建设和发展。

2.积极推进风险投资机制的建立

校企合作是一种科技与经济结合的行为,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都是通过市场来最终实现的。同时,科技合作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往往存在难以预料的失败风险。因此,当前校企合作中最为关键的是形成利益与风险共担的责任制度及一套健全的投资管理机制。借鉴国际通用模式即邀请风险投资公司参与,建立多渠道资金投入体系的同时,采用风险投资运作模式来评估、筛选、管理項目,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退出机制。

3.规范管理,重视高素质管理团队建设

国外优秀的大学科技园均有较高管理水平的专职项目经理,对入园项目或企业实行全程项目化管理服务。[5]校企合作联盟应吸取国外优秀大学科技园的管理经验,采用市场化营运机制,逐步改变现有事业单位的运行方式。同时,校企合作机构可联合引进社会专业机构,例如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中心、大型测试平台、人才培训中心、技术交易市场等社会中介机构,促进增值服务发展和保障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徐建平.推动校企合作 搭建人才培养平台[J].中国高等教育,2008,(23):41-42.

[2]钟利红,邓之宏.校企战略联盟实施模式探讨[J].现代教育管理,2009,(11):38-40.

[3]许长青.产学新型合作伙伴关系的国际考察:基于日本的案例研究[J].高教探索,2008,(5):60-65.

[4]郭建如.20世纪90年代大学与校办科技企业的关系及其变动[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10):26-34.

[5]文峰,罗亚泓.大学科技园与创业教育平台的建设[J].科技管理研究,2010,(2):83-84,62.

(责任编辑:王祝萍)

作者:殷晶晶 胡永红

第4篇:创建校企合作联盟?拓宽校企合作渠道

龙源期刊网 http:// 创建校企合作联盟 拓宽校企合作渠道

作者:苏海亚

来源:《职业·中旬》2013年第10期

摘 要:校企合作是职教改革的重要表现形式,但存在着合作稳定性差、合作层次较低等问题。本文从笔者所在的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推出的―66670‖校企联盟合作模式的实际运行情况出发,阐述这一模式的成功之处,证明其不失为一种建立校企深层次和稳定合作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校企合作联盟 课程改革 基地建设

推进区域校企合作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但校企合作中普遍存在着企业参与主动性不强、合作层次不高、产学脱节、合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如何在这些方面取得突破至今仍是一个难题,需要不断努力探索。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创设的―66670‖校企联盟合作模式,打破了校企合作的瓶颈,开启了校企合作的破冰之旅。

所谓―66670‖校企合作联盟,是指以政府为统筹协调,由6所职业学校、6个工业功能区、6个行业协会和70多家企业本着平等的原则而自愿结成的非营利性联合体。它以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为共同追求的目标,能够较好地实现校企由短期合作、松散合作、―点对点‖合作向长期合作、紧密双向合作、系统―面对面‖合作的转变,是校企合作发展的高级阶段。―66670‖拓宽了合作渠道,使得校企合作在合作平台、合作途径和合作目标等方面有了长足发展。

一、合作平台:变―点对点‖为―面对面‖

以往大部分校企合作模式是学校与单一企业的―点对点‖合作,这种模式难以满足企业或学校的多样化需求,而且因为各自利益关系,合作比较松散。为了更大程度地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笔者学校努力探索新的众力―合作‖模式——多所职校的联盟、政府力量的支持、多个功能区和多家行业协会的加入、70多家核心企业参与,形成了―面对面‖的合作模式。

―66670‖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促使合作关系更加紧密,既不会因某个学校没有某专业学生而导致合作无法开展,也不会因为某个企业的倒闭而致使合作关系的终结。同时,校企合作为双方或多方联动,达到了社会、企业、学校、学生等多方共赢。联盟成员单位的合作领域更加宽广,从单一的校企合作变成校–企、校–校、企–企、校–企–校、企–校–企合作,拓宽了合作深度和广度,真正做到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

二、合作途径:变―单通道‖为―多通道‖

―66670‖校企合作的途径,也由原来学校向企业单向输送实习生和毕业生的―单通道‖变成了学校与企业在多方面紧密联系合作的 ―多通道‖。

龙源期刊网 http:// 1.聘请企业专家,共商发展大计

联盟学校每年至少召开两次专家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师资队伍建设等事关学校大局的事项进行研讨,对专业设置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企业领导和专家对学校招生计划和专业布局、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学生能力培养及就业指导工作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学校科学合理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建设实训工场、培养师资队伍、考核学生技能、制定三年发展规划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2.组织联盟成员,开展职前培训

自联盟成立以来,学校多次邀请成员单位来校为学生进行职前培训。培训主要以讲座形式开展,多个功能区领导、多家行业协会专家、多位企业老总和技术骨干莅临学校,给学生带来行业发展趋势、企业文化、从业要求等信息,使学生提前了解实习、就业知识,从而增强就业竞

争力。

3.设立企业奖学金,参与学生培养

作为校企合作联盟单位的企业在学校设立奖学金,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参与学生评价与考核,使学校的培养方案更加合理和科学。如海宁德俊织染有限公司在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设立―德俊奖学金‖,每年奖励优秀毕业生;海宁雄风广告有限公司设立―雄风奖学金‖,每年奖励园林绿化和工艺美术专业中品学兼优的学生;海宁中国经编园区也设立―经编园奖学金‖,奖励经编专业品学兼优的学生。

这些奖学金的设立,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又使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举措落到了实处。

4.引进企业文化,提升职业素养

通过校企合作联盟,企业文化渗透到学校管理当中。比如,联盟单位海宁市技工学校在班级管理中采用―仿真企业‖的管理模式。在―职业活动导向‖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在保持班级特征的基础上,以理财教育为切入点,以企业的组织形式和运作方式为载体,借鉴和模仿企业,将企业文化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成立―班级公司‖,并冠以―企业‖名称,每个―班级公司‖都提出自己的―企业‖核心价值内容,并浓缩为企业精神,提升职业素养。 5.深入企业车间,实现校企对接

鲁昕副部长在―职业教育要学会与行业企业对话对接‖的讲话中指出,要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全面推动职业教育。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围绕企业

龙源期刊网 http:// 人才需要―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变‖,着力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融合。教师、学生深入企业是进行有效对接的途径。

6.开展信息互通,畅通供需网络

作为联盟副理事单位之一的海宁市人才交流中心,在其网站上专门设置链接,发布联盟学校各专业毕业生的情况,并及时提供用工信息,积极组织招聘单位来职业学校现场招聘,基本保证了每年两场专场招聘会。通过网络和现场招聘会,建立了企业和学校之间的供需网络,有效畅通了双方的供求信息。

三、合作目标:变―强知‖为―强用‖

所谓的三用即―够用‖―能用‖和―会用‖,―够用‖可以解决课程体系标准问题,―能用‖可以解决教学内容选择问题,―会用‖可以解决学生技能评价问题。为更好地实践校企合作,达到社会、学生、教师、学校、企业多方共赢的目的,我们必须以此为引领,深化学校课程改革。 1.以―够用‖为标准,改革专业建设,重组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满足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所需的应用型人才,而企业最需要的是技能的―好人‖,因此,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应以企业用人的标准为准则,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制定上,学校应根据企业需要,以够用为原则,围绕知识、能力、素养的协调发展,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

在专业性课程设置上,以企业对学生的技能需要为标准,以课程设置―够用‖为原则,强化专业技能课,重组以核心能力为框架的横向技能模块体系。在文化课设置上,学校针对企业对学生素养的需求,以培养企业―够用‖知识为原则,取消高

二、高三就业班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开设书法、应用文写作、口才、实用英语、礼仪、职业生涯设计、个人投资理财等课程,着力培养 ―说、写、礼仪、公关、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设计‖六大职业素养。 2.以―能用‖为标准,改革课程标准,优化教学内容

在制订课程标准时,我们努力摆脱以往―重知识、轻能力‖的局限,在以学生职业发展为本、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指导下,积极改革课程标准。比如在了解到目前英语教学中―学生无兴趣‖―企业用不上‖的现状后,学校根据企业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需要,从学生学习英语的实际能力出发,改革现行英语课程,制订了《实用英语》课程标准。标准以能力为本位,重口语交际能力,轻语法、词汇知识,从学生生活场景出发,以任务为引领,结合海宁本土经济、文化特性,培养学生口语交际和表达能力。

以往,中职学校在选用教材时,注重内容的体系性,忽视职业教育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学到的不会做,该学的学不到。基于中职学生学习文化基础课的能力普遍低于普高学

龙源期刊网 http:// 生的这一状况,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从企业现实需求出发,以―能用‖为原则,优化教学内容,积极开发素养类和专业类校本教材,删减以往教材中繁杂难懂的内容,让学生用―能用‖的知识达到―会用‖的目的。

3.以―会用‖为标准,改革培养模式,重视基地建设,转变评价机制

(1)教学模式:变―重理论‖为―重实操‖。根据―会用‖原则和企业对学生技能的要求,学校在遵循职业教育要求的前提下,把实践性教学环节时间安排到总教学时间的60%以上,并着力构建―课堂设到工场、企业搬到学校‖的新模式,切实加强技能课教学。学生在校期间,至少要经历三次实训、实习:教学见习,参观企业生产现场,建立感性认识;教学实习,进行技能操作和仿真实训,用实训、实践来检验所学理论知识,查漏补缺,巩固完善理论体系;毕业实习,到合作企业下车间顶岗实习,重在综合能力的运用,对几年来所学内容进行综合检验与考核,在走出校门参加工作前最后一次检验审视自己。

(2)基地建设:变―学校单方‖为―校企共建‖。职业教育作为―给予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因职业劳动中的知识与技能存在较大的隐性成分,必须依靠实际的动手参与才能掌握。因此,职业教育对实训基地和实训工场的依赖性特别大。但由于受到资金、设备、场地等因素的制约,加上近两年招生规模的扩大,仅靠学校内部的实训基地根本无法满足学生见习、实习的需要。

校企合作联盟成立以来,联盟学校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场地,变基地建设从原来的―学校单方‖为―校企共建‖,极大地解决了学生见习、实习等问题,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评价机制:变―学校一方‖为―社会、企业和学校多方‖。以往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往往重视书面考核,而忽视技能和素养考核,因而学校评价产生的好学生往往不是企业所需的好员工。校企合作联盟建立后,考核主体由学校变为学校和企业,考核内容由专业知识考核变为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考核,考核方式由单一的书面考核变为书面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考核。近年来,随着考核内容和评价机制的改进,学校培养的学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欢迎和认可。

多年的实践证明, ―66670‖校企合作联盟的确是一种卓有成效的校企合作模式,不仅促进了学校和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和社会的发展,达到了多赢的合作效果。我们将继续进行实践和研究,进一步解决区域性校企合作联盟深化发展、机制稳定以及体系完善等问题,区域性校企合作联盟有望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探索的一条新路子。

(作者单位: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

第5篇:校校、校企联盟工程

发挥我校夜大特色专业的优势(航空、轨道、模具),深入学校、企业中

校校联盟——与中专、中职类学校以及部分高中挂钩,宣传我校的办学特色、专业特点,吸引学生就读。

中等职业教育就是为国家建设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但不是“终结性教育”,其目的在于为学生就业做准备、为社会新增生产力做准备。培养的毕业生一部分直接就业,另一部分还要继续深造后就业,成人高等教育也是中职学生继续就读的一条路。 闽台合作创新办学模式

泉州对外经贸学校是一所以培养外向型中级技术人才为主的全日制、市级重点中专学校,学校树立“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和“重人崇德,广识强能”的办学理念,在加强教育教学管理,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注重为学生搭建飞翔舞台。为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学校实行立体办学模式,与高校对接联合办学,为学生开辟上大学继续深造的绿色通道。学校先后同北京计划干部管理学院、集美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已向这些名校输送了数百名成绩优秀的毕业生。2007年起,与福建闽江学院合作办学,在本校开设“双文凭”大专班,学生在学习中专课程的同时,可利用晚自习、周末等时间学习大专课程,毕业时可同时获得中专、大专双文凭,让学生既拥有一技之长,又圆了大学梦。

高校合作办学的形式

各合作高校之间可以全方位合作也可以就某

一、某些项目合作。就局部来说,可以就某门学科、某个研究项目进行合作;也可以是教师之间的流动,学校之间互聘教师;学生可以在多个学校之间选课,互相承认学分等。就如联合课程模式,这种就是指两个或更多的高等教育机构建立正式的联系或联络机制,以此共同合作开发课程。学生同时在两个机构中学习,接触多种教育风格,并在离家较近的学校中获得学分。新西兰教育学学士学位课程和教育学大专课程之间的合作就是这种就课程开发方面的合作。

⑶按照合作对象多少,分为联盟模式和个别合作模式

由于校际合作允许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高校之间进行联合,合作学校多了以后就发展为一种联邦式的联盟形式。两个学校之间的合作在这里称为个别合作模式。如在欧美高等教育中存在着一种非常独特的办学模式,这种模式是类似于一种“联邦式”的独立联合体。在这样的联合体中,每个学校是独立的,有自己的教职员、学生、目标和特定的教学领域,提供小型学校可以实现的有特色的课程和教学模式;但是学校之间又有跨校的协调机构,是学校之间保持密切的联系,实现师资、课程、设施、支持服务方面的资源共享。如美国的“克莱蒙特大学联盟”和“常青藤盟校”。

高校之间的合作并不是单一的一种类型,是多种维度的融合,既可能是在内容上全面的合作,也可能同时是多个学校的联邦式合作。以何种形式合作,取决于合作学校之间的需要。就我国现在高校校际合作来说,随着教育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大学已经迈出国门和世界上著名的大学进行合作,这是校际合作已经发展逐渐成熟的一方面。本文要介绍我国缺少的联邦模式和个别合作模式并进行个案的分析,与我国当前大学合作的现状进行比较,从而找出我国的高校进行校际合作可以借鉴的经验。

合作办学的意义

高校校际合作不仅是各种学校将拥有的优势结合起来,改变过去相互脱离、分散的局面,而且加大了系统之间的渗透性,避免了重复浪费,为高等教育“少花钱、多办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对学生而言,他们能够接触更为宽泛的学科,获得更多学位和更好质量教育的机会。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学生增多,学习需要也越来越多,高等教育必然要多样化发展。但是传统的大学与非大学教育机构的割裂,学术导向与职业导向之间的分裂格局,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拆除围墙、相互沟通、将各自的优势集中起来,有利于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对学校而言,它可以合理利用资源从而提高效益和强化高校自主意识。例如,通过学分互认、相互选课、教师互聘和开设共同课程等,可以合并或削减部分课程与教学安排,减少因重复或低效而造成的各校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支出,降低成本;通过图书资料和设施等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可在一定程度上使资源增殖,提高利用率和使用水平。这种高校战略联盟和合作的模式是基于合作院校自身的需要和条件的,是“以校为本的”。院校在这种合作中具有较大自主性,受外部控制或外部制约较小。这对高校自主意识与自主能力有一定强化作用。

三、对高等教育系统来说,它促使高校关注相互之间的关系,为相互间的利益而互动和协调,有助于提高高校群落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可以形成某种聚合效应,为合作院校的发展提供机会。校际交流合作,不仅有助于课程与教学等常规性功能活动变得丰富多样,活跃和密切相互关系,更重要的是,它能为一些拓展性项目提供较充足的资源或创造较好的条件。高校间的合作不是资源的简单相加,而可能创造一种开放和相互激励的氛围,形成某种凝聚力或整体力量,产生某种聚合效应,使合作院校在某些方面形成优势或系统,从而能够开展一些各自力量难以实施的项目。

四、这种合作形式可以在多个高校、多个方向或层面上持续地进行。校际合作办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具有多向性和持续性。院校合并办学不能在一定时间里一而再地重复进行。而校际合作办学则不同,由于院校在合作中具有较强自主性,始终保持独立的身份和地位,因此,一所院校可以不断地与有关的院校在多方面进行灵活多样的合作。

高校之间建立联盟与合作,在一些欧美国家有迅速发展的态势。当一定的高校缺乏足够的资源和条件去独力开展相关的功能活动或采取拓展行动时,在不影响各自独立自主地位的前提下,通过与其他高校的交往,通过共同投入、共同享有和共同拓展,使相互之间都得到所需要的资源,在办学上得到一定的保障或提高„„我国从1992年开始在合并为主的院校发展模式下完成了新一轮的结构调整。许多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需求下,如何扩大教育规模以满足大众化发展的需要,有什么更有效的途径?除了院校合并以外还有别的模式吗?本文在介绍国外高校合作情况,希望能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实践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探寻我国院校发展的一种有效模式。

第6篇:校企联盟请示稿

管理学院关于创建“高校—企业联盟”的请示

校行政:

根据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学院的发展定位,管理学院积极探索我校经管理类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之路。为了更好地推进这一工作,学院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拟创建西南政法大学“高校—企业联盟”,即联合20余家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企业,创建适合我校学科性质和办学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机制。这一合作机制的创建,一方面便于学校紧密结合企业的用人需求,更好地开展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培养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另一方面也便于校企之间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的支持。为此,特请学校同意并支持管理学院实施这一构想。

当否,请批示

附件:《“高校—企业联盟”实施方案(草拟)》

管理学院 二〇一一年五月四日

附件:

“高校—企业联盟”实施方案(草拟)

为了探索我校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之路,推动教师开展应用型、对策型的科学研究,管理学院拟联合20余家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企业,共同创建“高校-企业联盟”。拟建的“高校-企业联盟”是一种适合我校学科性质和办学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是校企双方合作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培养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的一种探索,也是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型、对策型研究、更有针对性地推进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的一种尝试。具体方案如下:

一、目标定位

拟建的“高校-企业联盟”将恪守“真诚合作、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通过校企之间的需求沟通、资源共享和长期合作,实现如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1.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创建一种比较稳定的战略合作机制,为西南政法大学的开放办学和实务特色探索一条新的路径;

2.强化我校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有机衔接,培育我校工商管理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的特色和优势;

3.为企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人才、知识和智力支撑,推动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二、合作领域

根据西南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科的发展方向,结合企业经营管理实践,校企双方拟在如下领域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一)资源共享方面

1.学校根据学科和专业建设的需要,聘请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到学校担任客座教授、兼职教师或兼职研究人员;

2.根据企业需求,学校派遣相关教师或学生到企业挂职,从事经营管理实践工作;

3.校企双方定期或定期地开展信息交流,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和企业经营管理实践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

(二)人才培养方面

1.学校接受企业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培训要求,满足企业对特殊人才的需求;

2.企业根据学校的请求,参与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过程,尽可能为学生的实习、实践和就业提供帮助;

3.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为企业职工提供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和内部培训,帮助企业推进员工的培训与发展。

(三)科学研究方面

1.根据企业的需求,学校组织教师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帮助企业解决经营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2.根据企业的需求,校企双方可以组成联合项目组,共同开展专题调研和研究;

3.学校根据科学研究的需要,吸收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共同开展应用型研究;

4.根据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需要,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的经营管理活动的前提下,尽可能为学校师生提供调研和资料收集的方便; 上述未包含的合作事项由校企双方另行商定。

三、权利与义务 (一) 校方

1.根据企业需要,为企业各类管理人才的培训提供方便; 2.根据企业需要,为企业各类管理咨询服务提供方便; 3.委派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实训、实习;

4.为企业在职职工的继续教育、职称(评定)考试、执(职)业资格(技能)鉴定等提供培训与方便;

5.推荐优秀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 6.优先向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生。

(二)企业

1.根据学校要求,推选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为学校学生举办专题讲座或进行课堂专题授课;

2.为学校建立“西南政法大学管理学院实践教学基地”提供方便;并按照甲方教学计划,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安排实习内容、指导实习过程,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素质;

3.为学校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提供方便; 4.为学校教学参观考察提供方便; 5.为学校优秀教师挂职锻炼提供方便;

6.为学校建立“西南政法大学管理学院就业见习基地”提供方便,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就业信息和机会。

四、运行机制

1.制定《西南政法大学“高校-企业联盟”章程》,并以此作为双方建立合作关系前提条件;

2.联盟的形成以学校和拟加盟企业之间的双边协议为基础,学校按照“成熟一家发展一家”的原则,不断推动联盟的扩大;

3.依据《西南政法大学“高校-企业联盟”章程》,成立理事会和秘书处,秘书处设在西南政法大学管理学院;

4.联盟成员之间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交流和沟通,商定合作的具体事项或发展方向;

5.加盟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事项由校企之间的合作协议具体规定;

6.联盟理事会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高层论坛,就某个专题开展深入研讨,不断扩大联盟的影响力;

7.联盟建立专项基金,以维持校企双方交流合作的日常开支。校企双方在合作具体事项上的成本支出在友好协商基础上由专项合作协议具体规定;

8.加盟企业的加入与退出均奉行志愿选择原则。

第7篇:校企联盟 做强服务外包人才培训

校企联盟 做强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在苏州市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培训工作座谈会

上主题发言

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欢迎你! 2010-12-30 15:50:22 作者:SystemMaster 来源: 文字大小:[大][中][小]

一、基地定位

立足太仓,服务沿江、沿沪服务外包业,辐射全省服务外包业,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二、基地建设思路

面向软件服务外包行业,与太仓科技创业园、软件园各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确立紧密合作关系,专业群建设与行业对接,实现教学与生产的良性互动,按照“立足一个平台,围绕一个中心,建设三个尾翼”架构,以软件技术为重点,建设计算机应用技术/嵌入式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助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群的建设与发展。

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并举,职业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融合,将培训基地作为省内部分院校的共享平台,目前苏州大学、江苏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南通电视大学,盐城师范学院,如皋高师,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都与我院开展了培训合作。

产教并行,工学结合,基地培训师全部来自企业一线,专业教师全程参与课程教学实训,同时参与企业的生产过程,使教学与生产并行推进,工作与学习相结合,打造真实的学习工作环境。

三、工作成效

1.专业群建设围绕服务外包行业需要,输送合格人才。

以软件技术专业建设为核心,成立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联合太仓智博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太仓有道软件科技有限公司等软件服务外包企业,校企联盟,实施311方案:

三改一嵌一拓展:即改课程体系,改内容,改方法手段;一嵌即将优质国际标准资源嵌入到专业群各专业(方向)课程体系中;一拓展即拓展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功能,服务外包基地除了承担培训任务外,还承接企事业单位的各类课题、项目研发、设计。

拓展服务外包培训基地功能,服务外包基地除了承担培训任务外,还承接企事业单位的各类课题、项目研发、设计。同时将与企业合作开发的真实项目、案例和开发技巧融入教学内容中,真正实现了服务外包培训基地拉动专业群建设发展。在实战中提升教师软件开发水平,在实训中提高服务外包从业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开展外包业务的有机结合。

同时,随着服务外包业的发展,逐渐增加非核心专业方向,如国际金融与贸易服务外包,生物医药服务外包等。同时考虑服务太仓民营企业和集体企业,逐步形成专业群集群优势。 1.1建立与行业发展一致的职业训导环境 1.1.1工作室进入企业,使“真题”真做

建立嵌入式系统工作室并入驻科技创业园,承接服务外包项目,开展外包服务。将专业教学延伸到服务外包企业,完善真实的职业活动及训导环境,发展网络资源,建立网络拓展平台,打造立体化的职业活动环境。

1.1.2建设“校内工厂”,使“仿题”真做

坚持教学与生产并行的原则,进行校实训载体建设,将优质企业资源引入校园,建设“校中厂”,同时各专业以工程中心为主体,自创服务外包企业,将校内实训环境建成为集教学实训、承接外包业务、软件研发和服务、外包人才培训、职业技术鉴定于一体的共享平台,把IT企业的生产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大背景,营造职业活动环境,形成校企深度融合的职业训导环境。

根据IT行业及服务外包行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引入国家职业标准,聘请太仓创思维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苏州新亚科技有限公司、太仓智博软件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技术人员和技术能手参与课程建设及教材编写,不断将行业、企业生产实际中的新技术、新方法反映到教材中去;课程教学案例及实训任务采用专业教师自主开发的软件或服务外包项目,并将教师承接的外包任务作为学生课外实训作业,将教材建成为学生参与外包生产项目企划书或项目文件。

2.基地实行全真企业化运行模式

发挥行业领袖作用,将优质培训资源引入基地,先后将北大青鸟、微软技术中心国际优质培训资源和日本思维力软件企业入驻基地,打造公司化真实的IT职业训导环境:

1) 定岗双元,双重身份

进入基地的学员,实行企业管理模式,学员与员工双重身份,既接受全面的企业员工职业素养、技能的训练,同时参与的实训项目与企业的开发环境完全一致,通过项目管理实践,获得职场经验。

2) 定制培养与合作培训相结合 接受企业定制培养计划,将基地与企业融为一体,使培训学员适合企业需要;同时,与兄弟院校或企业合作,根据意向进行合作培训,将外包培训辐射全省,将合作人才输送到全省。

3) 国际标准和开发规范贯穿培训体系

专业课程全面融入国际标准和开发规范,如CMMI品质管理学,项目管理实训,职业导向训练,基地培训课程针对外包企业需求设置,动态调整内容和培训师。

4) 强化团队合作意识培养

开发了IT职业行为优化,职场沟通与交际礼仪,入职必读与训练等,强化团队合作意识培训。

5) 企业工程师提纲专职教师 6) 校企融合,项目融通,资源共享

依据ITO、BPO、KPO等类服务外包行业标准和流程,以能力训练为本位、岗位适应为目标,职业素养养成性教育为始终,构建实一体化、模块化结构的课程方案,分别为职业基础模块、专业技能模块、职业能力模块。各模块的编排遵循职业活动规律或操作顺序,同时动态调整内容,适时增加行业新技术、新方法等内容,以适应企业岗位群中各岗位对具体能力的要求。

密切关注行业发展规律,开发职业素养(PREV课程包)、分方向的专业技能(BPO业务流程课程包,.NET工程师课程包和软件测试课程包)和生产实训课程包等共5个课程包。例如,职业素养课程包内容包括:IT职业行为与优化,思维与逻辑训练,素质拓展,程序设计语言基础,平面美学欣赏与制作,网络技术初步等,该课程包是为学生的专业基础和按方向分流作准备;然后根据自愿与测试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学生特点,对学生进行方向分流,分层教学,分段实施专业技能课程包,专业群技能课程包全部嵌入软件服务外包行业规范等内容,如软件质量品质管理学,专业技能课程包的教学时间为1年,采用项目教学法,模拟实训。最后一个课程包是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的培训与生产课程,经过面试和考试,综合考虑专业方向,编入不同的外包项目组,与相关企业签订协议,实行“定岗双元”,以岗定薪,由企业支付一定的薪资,进行生产性实训,其中BPO项目组的培训时间为3个月,其余项目组的培训时间为6个月,该培训课程包学习结束,经考核录取,进入相关企业顶岗实习,一般实习期为6-12月,考核不合格学生留在基地继续实训,或进入其它实习岗位。

并动态更新课程包,形成以“职业活动为导向,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分阶段组织实施。 截止目前,本年度已经为服务外包企业输送860人。

四、下一年度计划

1.开拓培训市场

2.做强合作院校的培训合作项目

3.借二期工程,引入更多的服务外包企业入驻基地,打造外包人才培训航母

第8篇:全国地方高校卓越工程教育校企联盟倡议书

尊敬的各位领导、联盟成员代表:

在教育部高教司的支持与指导下,由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燕山大学、沈阳化工大学、北京建筑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吉林化工学院、合肥学院、上海电机学院、陕西理工大学9所单位发起,全国100余所地方高校共同响应的“全国地方高校卓越工程教育校企联盟”在上海成立。联盟的成立符合“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对急需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顺应教育部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发展的新要求,契合地方高校协同发展的新选择。联盟将按照“开放联合、优势互补、协同育人、合作共赢”的原则,致力于地方高校卓越工程教育的深入发展,在此,首届理事会倡议如下:

一、创建校企合作教育交互平台,深入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联盟成员单位要积极争取社会资源的广泛支持,进一步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探索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全流程协同育人机制。创建校企合作教育交互平台,基于“互联网+”背景,实现高校与企业的资源互通、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全面对接,构建成员单位间的实践教学资源、实训实习基地共享平台,形成长效的跟踪反馈机制,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

二、加强成员单位间交流与共享,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通过成员单位间的互通交流,加深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加强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和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以及学生创业

1 指导服务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共同分享成员单位间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

三、开展成员单位间共同研究,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顺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新形势,联盟将着力推进成员单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地方高校主动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着力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教学课程体系建设,以及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形成一系列可推广的制度成果。

四、加快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步伐

地方高校在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践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联盟旨在联合地方高校深入推进卓越工程教育的发展,加快地方高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步伐,有效地促进地方高校按国际先进理念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高校与国际接轨的步伐。联盟旨在为地方高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供交流与互动的平台,共享成员单位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方面的成功经验,推动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

联盟是开放的,是互尊互信的,是合作共赢的。我们坚信,全国地方高校卓越工程教育校企联盟,将集地方高校之优势与合力,进一步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满足国家急需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只要我们和衷共济,携手同行,就一定能够谱写地方高校卓越工程教育发展的新篇章,为加快建设高等工程教育强国做出新贡献!

“全国地方高校卓越工程教育校企联盟”首届理事会

2016年7月26日

2

第9篇:创业联盟申请书

有关创立

济宁市大学生创业联盟

的申请书

一、必要性

1、受高校连年扩招、社会人才市场竞争逐年激烈等因素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越来越困难。而自主创业又势单力薄,缺乏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协助等问题。在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社会就业竞争力加剧的环境下,自主创业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的选择。很多城市的高校里相继成立了高校创业类、职业类协会,为高校大学生的创业就业提供了大量的咨询宣传信息,就这样全国高校掀起了一股创业热潮,为推动大学生创业起到一定的引导与支持作用。益阳聚集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和很多企业资源,具有良好的创业环境。大学生创业联盟也将借助这样的资源,联合各高校学生组织形成一个强大统一的创业平台,以此进一步增强在校青年学生的创业理念,培育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

虽然近年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但是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大学生如何更好的塑造自己,更好的提升自我的综合能力,做好就业准备,已经成为我们每一个大学生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可行性

由于受到连年扩招以及社会人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影响,大学生创业难早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由一名山东建筑大学的学生对其周围同学的询问以及在山东省内各大院校百度贴吧发的相关调查投票帖子得知,在不考研不出国留学的那一部分学生里,有至少80%左右的在校大学生对未来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这也跟当时报考专业时没有得到专业人士对目前各专业就业形势的分析和未来就业难易的预测有关,导致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对未来就业感到迷茫。而且调查显示,有70%左右在校大学生希望有一个成熟的创业联盟对大学生们提供准确的招聘用人或者创业信息。

大学生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加社团活动,为的是全面提高自己的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奠定一定的基础。但是令他们烦恼的是许多社团的活动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可能把专业课耽误了但是到头来还是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许多学生都会想到走自主创业的路,但是却苦于没有一个平台来锻炼自己,提高自己,为以后的创业之路做好充足的准备。

所以创立大学生创业联盟是可行的。

三、创业联盟内部结构

1、组织机构:办公室,财务部,外联部,信息部。办公室 设办公室主任一名,副主任两名,下属成员若干。商议协会重大的决议和活动安排,对协会重大的事情做出决定,对各执行部门进行监督,对不称职组织者重新选拔确定。 财务部设部长一名,成员若干。负责财政预算,做好收支记录,定时做财务报告

外联部设部长一名,副部长两名,成员若干。负责联系有关商家企业,扩大本协会在社会商业领域的关系网,提高影响力和知名度,联系其他社团及有关人士。

信息部设部长一名,成员若干。管理QQ群和各大学校贴吧及论坛中有关本协会的帖子,通过网络发布信息,整理、保存本协会各种信息资源。以及维护论坛的正常运行秩序,及时删除无关信息。

四、宗旨

培养自主创业意识,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提高会员独立生存能力,让每一个成员在每一次开会活动中都能体验一种温暖、友爱、乐趣、个人自豪感和团队精神。

培养优秀的创业团队,塑造未来的商业精英,传播创业文化,实践创新,创造未来,以人为本,服务同学,服务社会。

上一篇:山体滑坡应急演练下一篇:打击非法行医工作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