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公共管理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就业公共管理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其对公共事业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此孕育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情况却不能令人满意。本文将结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点及其所面临的问题来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建议。

第一篇:就业公共管理论文

当前就业形势下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

摘 要:进入21世纪,高校的扩招使得大学生数量剧增,就业难的问题随之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行政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文科类专业,其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更是引来各界的探讨。鉴于此,有必要在认清当前就业形势下进一步探讨行政管理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影响毕业生就业的若干因素。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1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

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共有115万人,2005年共有338万人, 2009年共有611万人, 2015年则达到749万人。从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导致大学生数量剧增以来,就业难的问题随之提到章程上来。党和国家针对此问题制订了一系列就业政策,如“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及休学创业等,也解决了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但是整体的就业现状仍不容乐观。根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总体失业率为3.8%,分年龄的统计结果表明19至25岁大专以上学历的人群失业率达到13%。第三方教育科研机构麦可思发布数据2014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失业率为7.9%。

我们固然不能否认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在国家政策的调整下有积极的一面,但是数据表明就业难的事实依旧是个头疼的问题。原因之一就是高校扩招这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提高了国民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却因为放低了门槛使得大学生的素质大打折扣,大学生供大于求的形势代替了曾经的备受青睐。但是技术类职位如汽车设计、道桥建设等就业状况良好,此类专业人才供不应求,而一些餐饮行业的人才缺口达到了1000万。由此可见,新形势的开创让大学生就业面更广的同时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但就在面临这样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大学生依然追求“北上广”等发达城市的物质生活而看不上服务于大众的基层职位。很多大学生在没有做好职业规划的情况下一次又一次的碰壁。更有部分大学生选择考研、考公来逃避就业压力。

2 行政管理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困境分析

2.1 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和毕业生就业情况 从1986年起,武汉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陆续设立了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开始招收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生。20多年的时间,行政管理专业在我国的发展蒸蒸日上。截至目前我国至少已经有345(2015年6月统计)所院校开设了行政管理这一专业。按照国家教育部最新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的要求,该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那么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他们的就业情况又如何呢?在 2015年《中国高校本科113个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排行榜》中,行政管理专业排名70且985、211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明显高于省属高校和省政府与地方共建高校的就业率。如此现状似乎与大学生美好的就业憧憬大相径庭。还有2015年广东警官学院行政管理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中过去两年毕业生就业率虽不低,但只有10%和8%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工作满意。我国高校在对于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上大同小异,几乎无创新可言,因此普通高校毕业的行政管理大学生的素质无法与人才市场的需求相挂钩。而随着党政机关实行精简机构和人员、提高效率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行政管理毕业生进入党政机关工作的难度日益加大。

2.2 行政管理毕业生就业方向与困境 行政管理毕业生面临这样几条路:一是考研,将来从事有关行政管理的科研工作。二是考公务员,然而逢进必考的门槛并未使他们占得什么优势。2014年和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总人数分别为152万人和141万人,因而行政管理毕业生想要进入公务员的行列难度是非常大的。三是自己找工作。由于大部分高校实行灌输式教学,许多行政管理毕业生缺乏实践能力,根本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四是通过考编、司法考试等转行。河南大学一位行政管理学生说:“我同学有考研、考公务员的,也有当教师的,还有到企业里做与行政管理专业无关的工作的。”综上所述,不少院校行政管理毕业生正在遭遇就业难的困境。

3 影响行政管理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3.1 国家政策 1999 年高校扩招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大学生人数剧增,为了缓解由此带来的就业压力,也为了得到更好的就业机会,每年各高校都有一半甚至更多的行政管理学生选择考研,许多毕业生便放弃了一些公务员的招录考试和企业的招聘,这就造成了毕业生丧失了一些就业机会。与此同时,行政管理毕业生在公务员考试中无任何优势,而且公务员招考职位中更多的是对会计、中文、计算机及法律等专业人才的需求。

3.2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提到行政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就不得不说那饱受诟病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些高校为了自身建设盲目设立专业,行政管理就是其中之一,并且在没有足够的教师资源的情况下匆匆上阵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可想而知。

3.3 毕业生自身的择业观 行政管理毕业生普遍认为自己毕业后不应该选择小城镇企业或是基层服务岗位而应该在党政机关、中外企业工作,由此可见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毕业生们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4 结束语

尽管行政管理专业在我国已经得到迅速发展,但是其存在的问题、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等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笔者深知自己的学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有限,文章中难免会带有主观性的观点或是出现片面性、肤浅性的词语,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困境及影响就业的因素也绝不像本文中所论述的那样简单,笔者只是想借这篇文章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因为解决行政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帮助行政管理毕业生更好的就业,还需要更多学者和专家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小斌,邵燕斐.从社会需求思考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2).

[2]姜士伟.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J].行政论坛,2009.

[3]杨怀军,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就业状况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4).

[4]张畔全,当代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4).

[5]夏维鹏,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4.

基金项目:

阜阳师范学院学生科研立项《困境与出路:行政管理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探析》(FSYXSKY24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钱诗颖:女,安徽蚌埠人,阜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大三,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

孙健:男,安徽芜湖人,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朱鹤:男,安徽合肥人,阜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大三,研究方向为法学理论,社会法。

作者:钱诗颖 孙健 朱鹤

第二篇: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压力管理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和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面临严峻挑战。一部分高校毕业生由于种种原因成为了就业困难群体,这一群体的就业问题是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成为了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怎样解决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缓解他们的就业压力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重中之重,通过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压力的来源及造成他们就业困难的成因,提出了针对性的就业指导策略,对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促進他们充分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压力管理

一、引言

据教育部公布的新的数据显示,随着高校的教育改革和扩招,高校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随着在校大学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由此在高校中形成了就业困难群体,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如果他们的就业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就业压力得不到缓解,会对他们的身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影响身心健康,严重时会导致抑郁的倾向。[1]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的基本途径。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所以在就业上会面临更多纷繁复杂的问题,解决中国的就业任务更加艰巨和困难。目前我国的劳动力供应已经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每年新增就业人口约1800多万人,近几年新增工作岗位的数量估计在800万左右。这导致我国的失业率和自由职业者的人数不断上升。[2]

高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不适应目前就业的形势,各种制度和管理模式不合理,社会用人制度不公正,户籍、人事制度尚未完全改革,加上高校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有较高的期望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媒体报道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750万,多于“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4年20多万,2016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到765万。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的增幅呈现下降趋势,同时,由于大量城镇失业下岗人员、军队退伍人员以及中学毕业后不再继续求学的学生步入求职择业大军中,大学生就业压力激增。大学生就业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3]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是指在就业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因素(身体、学习状况或能力状况)或其他原因导致就业竞争力不强,而影响了自己的就业选择,难以找到理想职位的大学生人群。

研究目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全社会就业问题的重点,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在就业问题上面临严峻的挑战。为解决就业困难群特的就业问题,探讨了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主要特征,分析造成他们就业压力的主要原因,以制定有效的就业压力解决策略,缓解他们的就业压力,促进他们的充分就业。

研究意义:解决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缓解他们的就业压力有利于他们的充分就业,减少对身心发展上的不良影响,也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调整教育结构,合理分配资源,有效促进和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困难问题。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主要特征

1、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在面临比较难的任务和工作时退缩和不敢轻易尝试和挑战,而且抗压能力比较差,心里比较敏感和脆弱,轻易会被一些挫折和失败打倒,缺少从头再来的勇气。心里承受能力较弱。

2、专业知识的学习不到位。对于就业来说一方面就是考察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了解他们如何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是基础。就业困难群体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到位导致他们无法在就业的时候脱颖而出。

3、社会参与感不强。很少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缺少与别人沟通交流的机会,对各种团体活动和社会性的活动不感兴趣,不愿意参与到其中去。

4、角色转换困难。从大学生的身份转换到就业者,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还不太适应,在学校里就是上下课与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对于初入社会的学生来说,他们可能比较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5、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欠缺。喜欢独来独往或者局限在自己的舒适圈,缺少与别人交往的机会,导致在很多事情上都无法或者不知道如何与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也会面临碰壁。

三、造成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压力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1、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当下,我国的很多高校同样存在类似的种种问题,比如:在培养的方式上就存在一定的差距,越是重点的名校他们的培养模式会大部分重心放在科研及研发的能力上,很多大一部分的科研项目一直位居国内前几的水平。即便是这样,在所有的本科教学上同样存在着很多消极的影响,很多的老师把工作重心放到科研上,很少一部分心力放到对学生的培养上,对学生的授课内容及深度更是少之又少、考试仅仅形式化、育人的态度颇显消极。正因为如此,导致很多的高校在学科建设当中形成了很严重的倾向性,使得文化及理想的教育发展不平衡、学科类结构框架分配不均,最终的弊端就是这些种种因素导致学生毕业后无法成为市场的需求型人才,达不到社会需要的能力。有些民办高校甚至由于资金的问题在“追求文,避其理”的发展模式下不断走独木桥,这种急功近利的教育模式限制了学生对于未知的探索形成了禁锢思想,限制了学生的想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过于饱和的市场学生很难去立足。[4]

2、高校对毕业生就业指导不到位。伴随全国的高等院校扩大招生的情况,大学生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导致当代大学生形成了巨大就业压力,面对着社会需求人才激增,内激了大学生的竞争。面对当下的就业状况,很大程度的原因是因为学校没有给学生过多的关于就业方面的引导以及课程和实践性的指导。[5]高校缺乏这方面的指导使得学生初次踏入社会会很吃力,尤甚者甚至会迷失自己,不管哪一类学科都应建设一个就业指导的领导团队,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职业规划等方面的知识及计划,全方位的引导学生树立适时的就业观念、有计划性、有目的性的全方位的认知。

3、学校与用人单位合作与联系不够。就目前高校的情况来看,很多的高校未能与企业有较多的合作关系,也就是说无论是企业的供求数量,还是专业的设置都不能满足当下的社会发展需求,面对就业压力大学生们更是无从选择,在新时代的规划中,校企合作已经是未来高校发展的主流方向。对于大学生来说,除了在学校中完成自己的学业以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毕业时面临找工作难的问题,任何人都会面临这个问题,但是对于就业困难群体来说,确实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压力,很多高校忽视了大学生的这个问题,没有为他们的发展作长远的考虑。

4、就业结构不合理。由于很多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导致学生虽然经过了几年的专业课学习,但是却与社会的就业实践不挂钩,学到的东西却不能运用到自己找工作的过程中去。就业结构上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限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严重,比如规定男女在工作上的类型和比例,有些工作适合女生而有些工作适合男生去做,性别差异导致的就业难的问题非常突出,传统的男人在外工作女人在家洗衣做饭带孩子的思想导致女生在找工作时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所以就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应该引起社会的重视。

(二)主观原因

1、个人专业能力不足。大学毕业生在毕业时都会面临找工作的问题,有的人找工作比较难,而有的人就会相对容易一点。而对于专业对口的工作,考验的就是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的运用,学习的知识多少和是否能够有效运用到找工作的过程中都非常的重要,所以说就业困难群体很难就业一大主要原因就是个人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不够和专业能力不足。

2、缺乏表现力。除了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作为基础之外,找工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面试过程中的表现能力,而面试过程中主要是考察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眼神、动作、表情的全面的综合,所以说语言表达和肢体动作传递给面试官的信息非常重要,就业困难群体可能就缺乏这一方面的能力。

3、社会适应性不强。从学校到社会,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对于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来说,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在学校学好相关的知识和解决就业问题,导致他们对与这两者无关的事情漠不关心,很少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中去,对校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参与感不高,这样也缩小了他们人际交往的范围,使他们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害怕与其他人交流,减少了人际交往的机会,所以最终导致了他们很难适应社会的节奏。

4、对就业期望过高。很多毕业生都会对自己以后要从事的工作抱有很高的期望,对工作的各种条件和要求也比较高。比如:在薪资方面要求至少5000+,双休和节假日也会发工资等;在地域上希望自己可以在一线城市,提供住宿等;还会对工作环境和设施等提出很高的要求,导致他们很难找的合适的工作,没有认清现实和没有评估好自己能力的大小。对于较好的工作自己达不到他们的招聘要求,而对于一般的工作他们又不是很满意,所以导致他们就业困难。

5、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模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的就业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在大学里基本都会开设相关的课程教学生提前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通过综合考虑自身的条件和因素,对自己的未来择业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规划。对于就业困难群体就是对自己未来想要从事的工作比较模糊,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没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和计划,导致他们在面临就业的时候非常困难。

四、缓解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压力的指导策略

1、政府加强干预和指导。首先要完善各项有关就业的法规和章程,如完善劳动法、规范用人单位的招聘制度、加大对人才市场的管理和调控、管理好就业中介的行为以及完善各项保证就业者合法权益的保障制度。其次应该在完善各项法规章程的基础上使这些法规得到贯彻实施,强调人才市场用人的公平性原则,规范秩序,反对就业歧视,政府应该加大监管力度,切实保证就业者的各项合法权益。出席相应的就业者扶持政策,减少雇佣未成年劳动者的措施。

2、用人单位与学校加强合作。学校应该主动的与用人单位加强合作和联系,为大学毕业生未来寻求工作提供一定的路径。现在很多专业都是校企合作办学,这样就会为一些就业困难者以后的就业提供了方便。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就业实践进行一定的指导,也可以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实习机会,方便他们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企业可以对就业困难群体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可以考虑把他们发展成为以后企业的培养对象,毕业之后可以到他们的企业去工作,但是前提是学生要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不是谁都可能顺利进入企业中去。

3、高校重视毕业生就业问题并进行指导。在当下激烈的就业竞争中,高校不仅应将本校的教育指标作为目标还要加强对学生就业方面的指导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避免盲目从众。还要指导学生从事多方位的就业任务,包括撰写自己的创业计划书等,让大学生适应当下市场形式,择优选择与自己匹配的就业岗位,做好学生未来的就业规划,指导学生全方位的去分析自己,这样有助于大学生明确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可以建立一个稳定且实际的目标。

4、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和心理素质。根据调查显示,大多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对自己未来的就业问题没有一个清晰的规划。在就业之前要学会分析就业形势,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和切实可行的目标,并且在就业的过程中不断不断变脸自己的各种能力,发掘自己的潜力同时也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在大学时就应该制定一些目标,锻炼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一个清晰明確的规划,让自己尽可能地减少迷茫,少走弯路。在学校还应该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团体活动,扩大自己的交往范围,认识一些新朋友,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还要学会自我调节,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学会认真分析和调节,避免对自己的身心带来一定的压力,学会客观的评价自己,认清自己的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结语: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需要妥善解决,高校专业设置也需要更新和优化。同时也需要多方的援助与支持,需要家庭、社会和就业困难者的有效配合。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促进他们能够充分的就业。有效解决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有利于其家庭情况的改善,也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国家栋梁。解决好他们的就业问题是国家重要的经济问题,也是关乎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会长期影响一个国家的社会价值观、社会文化思潮、社会行为内化与凝固,甚至它还潜移默化地生成与改变国家的民族性。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问题的解决工作任重道远,需要社会、家庭、企业、学校等多方形成合力,不断研究、总结经验,努力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科学的帮扶体系,以缓解他们的就业压力,帮助其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张莹,刘瑾.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压力管理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304:171-172.

[2]陈永晴,徐铮.试论对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指导与帮助[J].考试周刊,2011,32:192-193.

[3]陈木坤.浅析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7,3403:263-265.

[4]向中坤.浅析应对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策略[J].就业与保障,2020,24:57-58.

[5]徐礼堂.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策略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2802:36-39.

作者:翟樱

第三篇:加强公共事业管理 为就业开创新机遇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其对公共事业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此孕育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情况却不能令人满意。本文将结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点及其所面临的问题来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建议。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就业;创业

一、当前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概况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个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而产生的新兴专业。教育部在将公共事业管理这一专业列入本科专业时就指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使得学生在具备基本的现代管理知识、技术、方法的基础上,将这些知识运用在文教、卫生、体育等事业之上。公共事业管理属于管理学类的一个分支,主要是为了培养出一批新的公共事业复合型专业管理人才,为我国社会改革和经济发展做足准备,更是为了满足我国公共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国家规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学习之后要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第一,熟悉掌握管理学知识和经济学、社会学知识;第二,能够适应自动化办公,掌握所需的计算机技术和定量分析技术;第三,可以进行统计分析,及时收集有关数据;第四,熟悉掌握我国的法律法规及各种与管理有关的制度;第五,需要具有写作能力,积极参与社会调查工作,具备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六,了解如何搜索文献,会查询基本的资料,自觉参与科学研究。

近年来,我国政府的职能一直在转变,许多以往有政府管理的公共事务现在都是由非政府人员管理,这样就有助于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就业就会。但是实际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较为困难,这就需要加强公共事业管理工作。

二、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社会需求

就我国现在社会的发展而言,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社会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政府事业单位

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要单位,最初设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目的就是为政府培养出更多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但是,实际数据表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只有极少数报考了公务员,有些省份甚至都没有设置符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公务员岗位。虽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开始报考公务员,但是总体的录取比例却在下降,这些数据表明,虽然该专业的毕业生比较倾向于考公务员,但是实际录取的人数却并不让人乐观。这就表明公务员对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需求解决不了该专业就业难的问题。

2.企业

对公共事业管理人才需求第二旺盛的就是企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置的一个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管理型人才,所以这也就说明了其毕业生在以后就业可能会集中在企业。公共事业管理的学生应该进入具有公共事业的性质的企业才算实现专业对口,但是我国的民间组织和一些非营利性的机构还不完善,导致该专业学生就业选择的余地较少。不少企业招聘的主要方向是销售和企业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很少招收公共事业管理的学生。不少毕业生在择业方面都从事了销售工作、财务工作,这就出现了严重的专业不对口的状况。

3.高校研究工作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还有一个选择就是报考研究生,我国的研究生人数近年来达到了历史新高。此外,研究生人数的录取比例要远远高于公务员的录取人数,所以更多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开始选择报考研究生。但是,报考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研究生人数却不多,更多的毕业生为了以后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往往会选择跨专业考研,但是却缺乏了其在专业课上的优势,导致录取率有所下降。

4.自主创业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还有一个选择就是自主创业,国家也大力提倡自主创业且为其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自主创业是具有一定优势的,因为其所学的专业知识不仅涉及到管理知识还涉及到财务知识等创业所必须的知识。自主创业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是刚刚走出学校的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往往具有一定的风险,虽然国家对自主创业所要求的门槛较低,对其没有严格的限制。

三、为公共事业管理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建议

1.国家要推动公共事业实现社会化

国家推动公共管理事业实现社会化是为公共事业管理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为此,国家应该积极促使公共事业实现多元化,让公共事业管理实现社会化,即通过多方融资来让全社会办一些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现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不管是公立还是私立的机构都比较倾向于多元化的管理,这样有助于实现事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投资方式的多样化,从而不断增强公共事业的自我补偿能力,积极调动社会更方面投身于公共事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公共管理事业的发展。同时,就业岗位也会有所增加,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就有机会参与到公共事业管理当中。

2.高校应该加强对毕业生的指导工作

高校在为历届毕业生作指导时,应该做好以下内容:首先需要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这是为就业指导提供基础;其次,学校可以邀请一些专家来为学生作就业指导;再者,学校可以联系一些用人单位,为学生的实习创造机会;最后,可以开展一些招聘会,为学生择业提供机会。需要注意的是,学校在一开始就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择业观,让学生明确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

3.不断转变学生就业观念

引导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需要引导学生先就业,再择业,先生存,再发展。在传统的就业观里,往往是终身都留在一个单位,这是由过去计划经济的影响导致的。但是,社会在不断发展,学生必须明确职业是可以不断变化的,就业的过程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现在部分的公共事业管理的学生往往都比较倾向于公务员,导致其一味的等待机会或者是参与公务员应聘,却忽视了许多的招聘会和洽谈会,但是失去就业机会。现在许多公司都强调就业经验,但是大学生往往缺乏经验,这就需要大学生先就业。首先应该选取一个符合本专业的工作,获得一定的收入,在工作中不断检验自己所学习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技能和经验,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大学生在开始的择业时,不应该过度重视薪酬,这样往往会导致得不偿失。

4.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就业,胡锦涛主席提出了要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自主创业一次次被中国大众所关注,却始终未成气候的原因是学生被动就业观念强,主动创业精神差。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自主创业非常普遍,比如美国大学生创业的比重就高达20-23%。而在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比重相对偏低,比重还不到1%。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一方面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创业成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比较现实的选择,现代大学生创业,已经不仅仅是为了获取财富,而且融入了更多的作为社会人应该承担的责任。

现在有不少的自主创业的学生,比如2006年毕业的两位学生回到家乡,一位学生开办了汽车美容店,另一位则创办了家教中心。他们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而且在他们事业发展和扩大的过程中,还为2007年毕业的师弟师妹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但是,他们反映,关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贷款、资质申请、税收等优惠政策在当地没有阔时,事业启动之初困难重重。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关于大学生创业,政府的帮扶作用和提供政策、舆论平台的作用不可小视。近年来,为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全国各地也都推出了相应的政策。但是这些政策的落实情况不理想,尤其是在经营领域、融资渠道和税收优惠等关键问题上,雷声大,雨点小。

5.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课程设置问题。强化课程改革,特别是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调整,是提高大学生就业成功的核心。本专业的毕业学生实际上是个万金油,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行政学、公文写作等等知识很多停留在理论学习解段,理论与实践相差甚远,动手能力极差。所以要想改变这种局面,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改革教学环节,突出实践性、操作性,进一步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加大实训实习力度:具体的办法是,首先增加实践课内容校应积极联系实践单位,推荐学生去实践单位参与具体工作,推动学生发展。其次加强学生动手能力。以建设电子政务实验室为中心,加强公共事业管理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中增强高校为政府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充分利用实验四的机会,夯实学生的办公室内部动手能力。比如日常办公设备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扫描仪等。第三,正对学生特点分模块上课,在四年级时应针对学生自己选择的结果划分模块。

大学生毕业生就业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我们应该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全面的应对策略。所以解决就业问题不是应该简单的过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用人单位、学生多方齐动。

参考文献

[1]谢黎,沈玮青.中美大学生自主创业对比调查[J].环球,2009,(18).

[2]李星云.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

[3]郭建芳.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毕业生就业问题探析[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03).

作者简介

严正(1986年06月- ),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行政管理。

作者:严正

第四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就业现状研究

摘 要:本文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为依据,分析当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质量主要存在的问题,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提供科学合理的教育指导,帮助更多的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顺利地走出校园,实现与社会良好的对接。同时对影响就业质量的教学因素进行调查研究,以期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改进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提供决策支持。

关键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分析

为提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质量,更好地指导物流管理专业推进教学改革、课程体系优化,为社会培养更多技能型物流人才; 2012年9月至2013年5月,课题组对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往届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进行了一次就业质量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涉及近年毕业生的就业状态、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收获、对母校专业建设改革方面的意见建议等等。本次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220份,收回问卷208份,问卷回收率为94.5%,其中有效问卷203份;调查对象主要为近5年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学生分布在全国各地,覆盖面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分布与分析

当前,从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和学校来看,十分重视毕业就业工作,其主要指标为毕业生就业率水平的高低。而本次调查不是针对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调查,重点是毕业生目前就业质量的调查。就业率反映的是就业的“量”,就业质量反映的则是就业的“质”,即反映了就业的结构、层次和性质等。就业率是一个数量型的指标,而就业质量是一个质量型的指标;就业率是一个单一指标,而就业质量是一个复合型的指标。本项分析主要着重于抽样样本总体的基本情况、样本的合理性与代表性,分析毕业生就业行业和就业地区分布等。

本次调查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办法,对在武汉及孝感本地工作的学生采取留置问卷调查或入户访问的方法,对在外省工作的学生采取电话调查、邮寄调查和网络调查的方法。调查收回问卷208份,其中男78人,占37.5%,女130人,占62.5%。学生毕业届次及每届抽样数量如图1。

图1 调查样本(毕业生)所在届次及人数

由于本次调查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质量,在对毕业生就业届次选择上相对比较多,主要目的是研究毕业生工作时间与就业质量之间的关联性,即随着学生工作经验的积累、业务能力的提升,就业质量是否得到提高。

在毕业生就业地区上,本调查以孝感本地、武汉市、湖北省其他城市和湖北省外为选项,分析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区域分布,结果显示,在省外工作比例最高为42.00%,在武汉市工作比例次之为30.00%,在湖北其他地市比例为11%,在孝感本地的比例为17%。此项结果表明,毕業生在孝感本地就业比率不高,毕业生有偏好发到地区的倾向,湖北省外达42%,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本地物流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区域分布状况如图2所示。

图2 调查样本(毕业生)就业所在地区分布

对当前工作单位性质调查上,结果显示毕业生就业主要在民营企业,占69.0%,其他类型企业占23.56%(含国有企业、其他股份制企业及外资企业),两项合计占92.79%;表明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为各类型企业,仅有少数毕业生在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和其他非盈利性组织供职,具体分布见图3。

图3 调查样本(毕业生)就业行业企业类型

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

对就业质量,莫衷一是,有许多学者进行了界定。秦建国将大学生就业质量定义为:大学生所能获得的工作优劣及工作固有的特征满足大学生要求的程度。笔者认为这一界定相对比较科学,他强调了工作的满意度,也反映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主体感受,从主观以及客观的角度符合就业质量所涉及的范围。

就业质量是反映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综合性概念,它是一些特征(质量特性)的体现,所以很难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往往需要通过一系列指标进行衡量。在一般情况下,往往用以下指标体系来进行衡量:工作于专业对口程度、薪资水平高低、职业发展前景、享受福利待遇情况、学生对工作的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工作创新程度等。

工作与专业对口程度指标反映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否与所在岗位、所从事的工作一致,同时也表明学校设置的专业是否符合社会需要,工作与专业对口度越高,就业质量相对来说就高。本次调查物流管理专业工作与专业对口度总体情况如图4所示,34.61%的毕业生认为现在所从事的工作与专业非常对口,29.33%的认为现从事的工作与专业基本对口,13.46%认为现在从事的工作与专业不对口但有部分关联性,22.60%认为现从事工作与专业完全不对口。

图4 物流管理专业就业的专业对口性分析

薪资水平也是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又一重要指标,工资水平高说明毕业生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得到企业的认同,是知识能力转化为生产力的物资表现,是毕业生价值的直观体现,反映学生就业质量。本次调查薪资水平以毕业生月薪及周劳动时间两个指标予以反映,总体情况见图5、图6所示,26.45%学生目前月薪在2000元以下,59.14%学生毕业目前月薪在2000-2999元,8.69%学生目前月薪在3000-4999元,5.72%学生毕业目前月薪在5000元以上;当前每周工作时间上,约87%大于40小时,反映了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工作时间与收入不对等的关系,劳动强度相对较大,劳动时间较长的特征明显。

图5 当前月收入情况

图6 周工作时间分析

职业发展前景是就业质量的核心衡量指标之一,主要反映学生就业后期发展前途及发展空间,是一种就业质量的未来许诺,该指标与学生个体职业发展规则密切相关,也与行业或企业发展前景相关,由于该指标的关联因素比较多,所以也是一个相对难以量化的指标。在此项调查上,课题组采取多维度强度性指标选修形式,调查结果如图7所示,表明毕业生对物流行业发展前景看好,但对个人发展前景一般。

图7 个人与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毕业生工作满意度是反映职业稳定性的指标,该指标与企业文化、员工收入、劳动时间、职业前景、保健与激励等因素有关,对工作满意度越高,职业稳定性越好,员工流失率越低。本次调查我们以对第一份工作满意度调查为主,具体见图8,一般满意者比例较高为49.52%,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者次之,分别为29.33%和15.38%,非常满意者比例较小仅为0.96%。

图8 毕业生对第一份工作满意度分析

三、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后对学院教学的反馈

本次就业质量调查中,课题组还就毕业生就业质量与学院教学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主要涉及到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获得的专业技能、培养的综合素质与就业质量之间的关联性研究;同时,也希望毕业生对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对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认可度比较高,90%的毕业生对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理论教学满意度较高,但对实践教学满意度相对比较低,仅48%。在涉及对学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建议时,部分毕业生反映,在学校学习的一些先进管理方法、管理理念没有实际价值,如:物流信息技术、供应链管理等,这主要是由于当前许多物流企业仍然处在粗放式经营阶段。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毕业生反映课程体系比较合理,但存在少数课程在当前工作中不适用的情况;也有毕业生提出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有少数课程内容重复问题,需要进行有机整合。在涉及专业实践教学时,85%的毕业生认为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在校期间有更多的机会到生产企业参与实际生产活动,获得更多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同时,大部分毕业生认为实习环节十分重要,但需要对顶岗实习进行科学管理。在问及专业核心能力项目时,91%毕业生认为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能力不在物流作业技术上,而在综合素质上;同时,大多数毕业生觉得学校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上不够,主要表现为:团队精神培养不力、沟通能力有待加强、人际关系能力相对欠缺等。在对物流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看法上,大部分毕业生认为物流职业资格证书没有含金量,证书与就业质量没有关联性。

四、 结论

当前,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和教育部门普遍关注的问题,但过度关注就业率(数量)而忽视就业质量成为高校学生就业的一大突出问题。本调研通过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状况调查研究,找出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主要原因,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改进教育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本專业学生的就业能力提供决策支持。

通过调查研究,课题组的结论为:目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质量偏低,影响物流管理专业就业的主要是综合素质而非单一技能,在影响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中情商的大于智商。

1、 学生就业率虽高,但专业对口性不高。

本次调查显示,约有36%的毕业生现所从事的工作与专业不相关或不对口,由于毕业生当前就业行业部门与学生在校所学专业不一致或不相关,其实质可以界定为一种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在这种状态下,毕业生工作稳定性降低,可能面临再失业的风险,其就业岗位所要求的能力还需学生继续学习或适应,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

2、 毕业生薪资水平偏低,工作时间偏长

从调查结果看,大部分毕业生薪资水平在4000元以下,相对当地收入水平偏低。毕业生周工作时间偏长,大部分在40小时以上。同时工作环境比较差,劳动保障条件不好。

3、 校内活动对就业的促进作用有限

在校内活动对就业促进上,学生选择其他者占比相对较大,表明学校在此领域有极大的改进空间,目前校内活动项目缺乏、单一,对学生就业及后续发展的支持不够。

4、 从课程或教学环节对就业的影响上看

课程设置中,专业课程受到学生的普遍认同,素质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对实践教学有一定认可度,但对基础课程的认同度相对较低。

5、 技能证书与就业质量

尽管99%的学生毕业前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但对就业质量提升没有直接的意义或相关性,大部分学生有职业资格证书,然而就业质量或岗位并没有因为有职业资格证书而提高,57%的同学认为就业质量与职业资格证书无关。

6、 实习与就业质量

100%的学生认为顶岗实习或毕业实习是就业的重要基础,没有此环节就业必然难以实现,但顶岗实习或毕业实习的管理和控制有待提高,“放鸭式”实习使绝大部分学生感觉茫然;需要加强专业老师适时的指导,加强心理导师的适时辅导,加大学校适时的控制力度,将实习落到实处。(作者单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文章系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校级重点课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质量与提升途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2A04】

参考文献:

[1] 刘小红,王成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调查与分析[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6).

[2] 邱良.财经类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0(4).

[3] 周少斌.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因素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8(2).

[4] 张曙红,冷凯君.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3).

作者:彭光辉 谢毅哲

第五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就业能力提升措施研究

[摘 要] 根据案例研究,在就业率问题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的综合就业率较高、考研升学率较高,灵活就业率较高;在就业方向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较集中、考取公务员较少、到基层就业较少,考研升学成为缓解就业压力的新途径。提高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措施: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制订科学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创业创新能力、加强卓越人才培养等。

[关键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毕业生;就业现状;就业能力;就业指导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21. 097

[

0 引 言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以下简称郑州航院)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信管)专业,于1998年由科技信息专业更名而来,是在教育部调整高校本科专业目录时,“将原有的科技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经济信息管理、林业信息管理和信息学等专业进行合并,而组合成一个新的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并将其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现代管理科学基础,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理论方法,能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开发管理和规划工作的信息管理人才”。

为了提高信管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提升信管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现对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方向进行统计分析,探索提高信管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措施,以增强专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的针对性。

1 信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分析

2011年,郑州航院的信管专业被评为河南省特色专业。该专业以工业企业为主要服务方向,同时服务国防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重学生实用技术技能的培养。现以郑州航院信管专业2003-2016年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为例,分析信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状况。

1.1 综合就业率分析

2003-2016年信管专业毕业生人数及其综合就业率统计分析如图1所示。由图中数据可知,该专业每年毕业生人数基本在150人以上,综合就业率基本处于90%以上,2009年就业率达到100%。14年来,该专业毕业生平均每年有175名毕业生,年度平均就业率为98.08%。从发展趋势看,2010年以前,每年毕业生人数变化较大,之后基本保持在180-190人,说明信管专业在招生方面正趋于稳定,而信管专业发展也在趋于成熟与稳定。从综合就业率来看,2003年和2008年处于两个低谷期,其他年度基本保持稳定,这说明低谷期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大的社会环境影响产生的,需要高校管理部门与教师进一步采取措施,积极应对社会就业难的大环境,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创造有利条件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

与相关专业对比,档案学专业近14年来平均每年毕业生人数为88人,其综合就业率为94.58%。通过两个专业数据对比可知,信管专业无论在专业人才输出上,还是综合就业率方面,都具有绝对的优势,说明信管专业每年向社会培养和输出的专业人才数量较多,且就业率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社会对信管专业人才的需求较大,而郑州航院较好地适应与满足了这一社会需求。究其原因,信管是一门具有综合性和交叉性的专业,其培养的专业人才具有复合型特点,能适应多种工作类型,就业面广,而现在社会又是信息社会、大数据时代,社会对信息分析处理方面的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大,故信管专业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较高。

1.2 就业类别分析

毕业生的考研升学率与灵活就业率,是毕业生综合就业率所包含的两项内容。“灵活就业是指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所、保险福利、劳动关系等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传统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灵活就业的形式主要到不需要签订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的一些用人单位就业,这些用人单位的工资待遇不高,劳动条件不好,保险福利待遇不高,劳动关系运作及生产组织管理不规范。这些单位以微型企业、小型企业以及家庭作坊式的单位为主。考研升学率和灵活就业率虽然包含在了综合就业率内,但不同于主流就业方式,故对其进行分析。

信管专业毕业生2003-2016年考研升学率和灵活就业率统计分析如图2所示。在考研升学方面,14年来平均每年考研升学人数为14人,平均升学率为8.4%。相比于档案学专业,14年来每年考研升学人数平均为4人,平均升学率为6.34%,信管专业在平均升学人数和平均升学率方面均具有优势,说明信管专业相比于相关专业考研升学率较高。从发展趋势上看,自2003年以来,信管专业考研升学率基本保持上升趋势,在2009-2012年达到最好,均突破11%;近三年有下降趋势,但在2016年达到考研升学率的最高值(13.46%)。

在灵活就业方面,信管专业近14年来灵活就业人数平均为48人,灵活就业率平均为27.43%,比例较高。而郑州航院档案学专业14年来灵活就业毕业生平均为19人,平均灵活就业率为29.1%;二者相比可知,信管专业灵活就业人数大大高于档案学专业,说明有较多数量的毕业生沒有实现优质就业,信管专业毕业生的培养还存在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因此,学校应进一步改革完善人才培养工作,进一步提升该专业毕业生培养质量,使该专业毕业生更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在灵活就业率上,信管专业要低于档案学专业,说明信管专业总体上就业质量要优于档案学专业。从发展趋势看,由图2中数据可知,2010年是一个转折点。在2010年以前,信管专业毕业生灵活就业率较高,2005-2007年度其灵活就业率超过50%,说明部分信管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差。2010年以后,灵活就业率大大降低,基本不超过25%,但近两年又有上升趋势,需重点关注。

2 信管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分析

从2003-2016年度信管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看,信管专业毕业生主要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其他企业、基层单位就业,还有升学考研、待就业等。2003-2016年信管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分析如图3所示。由图中数据可知,14年来信管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向是除国有企业、三资企业以外的其他企业,所占比例高达74.19%;而其他就业方向所占比例均不超过10%,依次为考研升学率(8.28%)、待就业(6.4%)、国有企业(4.28%)、三资企业(2.24%)、事业单位(2.12%)、政府机关(1.67%)、基层单位(0.82%)。这说明信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各类企业单位,符合学校信管专业所培养毕业生的定位,也有少部分毕业生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就业。从信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单位统计显示,该专业毕业生主要在各类企业工作,在政府机关和基层就业较少。但毕业生就业的单位类型过于集中,势必会增加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增加就业压力。

从14年来信管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分析可知,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特点如下:

(1)信管专业毕业生考取公务员的较少。信管专业的毕业生有少部分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就业,即考取公务员的比例较少。随着国家有关就业政策的调整,特别是进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实行的是公务员“逢进必考”制度,信管专业毕业生进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人数一直较少,除了公务员考试对工作经验、专业、学位等方面要求的提高等客观因素,信管专业毕业生考取公务员的基本理论知识欠缺,公务员应试技能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2)到基层就业的信管专业毕业生较少。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受到国家重视,各级政府制定了有关鼓励政策,采取了激励措施,搭建了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平台,如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创新政策措施,完善服务保障机制,引导大批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有力推动了基层事业的发展”。但从信管专业就业去向分析看,14年来信管专业毕业生到基层单位就业平均只有0.82%,说明信管专业毕业生到基层单位就业的较少,对到基层单位就业思想认识不到位,到基层单位工作积极性不高,与基层单位和基层发展对各类人才需求还有一定差距。高校要加强教育引导,进一步转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改善基层单位的人才结构,更好地促进基层经济社会发展。

(3)升学考研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新途径。从图3可以看出,14年来升学考研率平均为8.28%,与档案学专业相比信管专业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较高。随着形势的发展,职业岗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为了更好地就业,一些毕业生选择考研,通过提高学历来提高就业能力。因此,有部分信管专业毕业生选择继续求学,提升学历层次,增强就业筹码,以实现就业质量提高。

3 信管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提高的措施

解决信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问题,使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是高校和学生共同承担的责任,需要共同努力,发挥各自的优势,积极寻求培养信管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措施及方法。

3.1 自我认知全面,设计职业生涯規划

信管专业学生要认真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掌握自我认知的方法,分析自我优势能力与不足,并针对就业能力方面的不足,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通过撰写职业生涯规划,对当前就业形势和就业环境的分析更理性,自我认知更全面,自身素质与目标职业要求的差距查找更清晰,自我职业定位更明确,就业能力的锻炼计划更有针对性,更有利于缩小自身素质与目标职业要求之间的差距,这样可为顺利就业打好基础。大学生通过制订切合自身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既能尽早确定就业目标,厘清自身存在的差距,又能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积极锻炼就业能力,逐步提高综合素质。

3.2 参加活动踊跃,锻炼社会实践能力

大学生参加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及社会实践活动,既是了解职业、认识职业、锻炼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专业理论联系职业实际的有效方法。因此,信管专业学生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进行职业生涯体验,培养职业意识,提高职业素养,锻炼就业能力。通过社会实践可充分了解职业,明确职业岗位具体要求,逐步缩小自身能力与职业岗位要求之间的差距。大学生通过参加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及社会实践等活动,可使学生多方面受益,甚至影响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所以,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积极参加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及社会实践活动,如科技创新竞赛、创新创业大赛、专业见习与实习等,通过参加这些社会实践活动来锻炼各种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3.3 强化特色建设,制订科学教学计划

加强专业特色建设,使信管专业逐步形成专业基础理论深厚,计算机能力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并“具有一定的管理知识背景的专业特色,以适应目前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要。要根据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要,明确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制订既能体现信管专业特色、又能体现信息技术和管理背景的教学计划。信管专业教学计划既要立足于专业基础理论的教育,厚技术,又要注重学生管理能力、就业能力、信息技术、管理背景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这种培养方式既切合了信息社会对信管专业毕业生懂技术、通管理等高标准的要求,又突出了信管专业的专业教育。

3.4 适应社会发展,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了应对数字化信息时代的需要,要做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作,需要信息技术支撑,这需要优化信管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如根据信息分析的需要,增设大数据分析技术方面的课程;“根据信息安全的需要,增加信息安全管理课程;根据信息开发使用的需要,增加信息系统开发与设计方面的课程”。信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要宽口径、厚技术,目的在于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信管专业的“课程建设,既要合理设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减少专业必修课的数量,又要扩大专业选修课的数量。”信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还要与国际接轨,使学生了解国际上信管专业的发展状况,适应国际学术交流和人才交流日趋频繁的发展趋势。

3.5 建立实习基地,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改革是当前许多高校所面临的共同课题,为了提高实践教学水平,需要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构建一个以企业为核心,并拓展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大中型企业的实习基地网络”。高校要经常与实习基地联系,合作模式应进一步创新,并注重合作双方的效益。进一步完善课程实习、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形成完善的信管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以提高信管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课程实习是根据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带领学生进行少量课时的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实习。认识实习则是有关专业课程结束后带领学生进行的相对集中专业操作技能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主要是学生基本学完专业主要课程以后,到实习基地或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具体信息管理工作的集中实习。

3.6 加强分类指导,培养创业创新能力

信管专业毕业生要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增强其就业竞争力,还需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根据大学生职业定位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指导。对考研升学的学生,开设考研辅导班或课程,对学生考研、填报志愿、复试、调剂等进行全程指导。对有志从事公务员工作的学生,开设公务员考试辅导课程或培训班,对考取公务员考试的笔试、面试及技巧进行指导。对到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分析工作的学生,在进行卓越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加强专业实践锻炼,建立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基地,分批组织学生到专业见习实习基地实习,指派实习指导老师进行全程指导。对于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加强创业教育与指导,建立大学生创业制度,设立创业扶持资金,创建创业孵化基地,选聘创业指导老师进行创业指导等。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要卓有成效,观念需进一步转变,思想认识需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模式需创新,校园创新创业文化要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养需重视,既重视课堂教育作用的发挥,又要重视创业孵化基地作用的发挥,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逐步得到提升。

3.7 培养模式创新,开展卓越人才培养

要创新信管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可探索应用“卓越人才”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采用“1+1+1+1”培养方案,前三个“1”主要在校内三年学习期间完成公共基础课及学科基础课的学习和基本信息方法、工具的实践能力训练,学生的实习实训、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等要贯穿于三年学习过程;最后一年主要在企业完成衔接的学科基础课的学习及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训,实训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其培养方案以信息管理技术应用+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为主线,以体现基础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实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特点,注重学生信息管理与信息分析能力的培养。同时,专业实验课程设计、专业教学和毕业设计与企业实际项目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分析处理能力,更好地适应信息化发展变化的需要,从而增强信管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竞争力。

进一步改革信管专业的教学方式方法,以企业信息管理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构建以专业能力提升为导向的模块化教学体系、以信息管理项目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重点培养信管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可采用模拟教学法等,对课堂教学方法进一步改进,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实践教学的改革,将实践教学内容模块化,可设置专项实训模块、课程实验模块、信息系统项目模块及能力拓展训练模块等,每个模块的内容可进一步细分,划分为若干个子模块,以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在课程设置上,重新调整核心课程的主要内容,以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为核心,将课程体系划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应用模块和实践模块,建立以“信息分析、处理”为核心的培养方向,形成一个多层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学科兼顾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课程体系。通过卓越人才培养,使信管专业毕业生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与职业道德、富有人物情怀、具有信息系统构建意识、具备较强信息分析与设计能力、能适应社会发展变化,能在信息化过程中从事系统规划、需求分析并掌握深厚技术支撑的信息系统工程师,为信管专业毕业生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总之,通过教育教学方法方式的改革,加强专业特色建设,注重分类指导,强化卓越人才培养,不断完善信管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可使信管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逐步提高,其就业能力也会进一步增强。

主要参考文献

[1]马费成,宋恩梅.信息管理“专业课程链”的建设与实践[J].图书情报知识,2014(2):4-10

[2]张煜明,朱莉.档案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4(2):46-48.

[3]李春灿.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培养研究[J].职业时空,2014,10(5):11-17.

[4]唐重振.论行政管理學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改革[J],成功:教育版,2008(11):32-33.

作者:李春灿

上一篇:科学教育论文下一篇:经济统计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