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记者问稿子

2023-02-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答记者问稿子

中评协考试负责人答记者问

问:请您介绍一下2005年度注册资产评估师执业资格考试的有关情况。

答:注册资产评估师执业资格考试是由财政部和人事部共同设立的,2005年度的考试是该项考试制度建立以来的第9次考试,共有3万多人,9万多人次报名参加。

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制度是根据资产评估行业发展的需要而设的。资产评估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资产评估的重要性愈发突出。由专业人员组成的资产评估队伍是决定行业盛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为适应行业发展需要,1995年,建立了注册资产评估师执业资格考试制度。到2005年,累计参加考试41万人次。截至2004年,共有2万9千多人通过了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

考试共设置了五个科目,包括《资产评估》、《经济法》、《财务会计》、《机电设备评估基础》和《建筑工程评估基础》。考试时间一般安排在每年的9月份。

问:该项考试制度的建立顺应了资产评估行业发展的需要,那么请您介绍一下目前行业的发展现状。

答:资产评估作为一种专业化市场中介行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一支重要的社会中介力量,在规范资产运作、维护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日益复杂,评估服务已逐步向社会化、市场化和职业化方向迈进,其活动范围和服务领域进一步扩大,已经涉及到证券市场、金融监管、房地产市场、珠宝市场、财产征税、金融不良资产处置、抵押担保、拍卖底价和诉讼资产价值的确定等领域。资产评估不仅能够帮助企业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规范交易行为、改善经营管理,而且在促进政府转变职能、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资产评估在市场经济中发挥越来越积极的作用,注册资产评估师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社会地位将不断提高。

在服务改革发展的同时,资产评估行业自身也得到了长足发展,迄今全国有注册资产评估师2.9万人,资产评估机构3400多家。

问:资产评估和注册资产评估师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具备什么条件可以报名参加注册资产评估师执业资格考试?怎样才能成为一名注册资产评估师?

答:一般来说,报考者需要具备大学本科学历,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例如,取得经济类、工程类本科学历的人员,有3年的工作经验,其中从事资产评估相关工作满1年即符合报考条件。对于更为具体的报考条件,可登陆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网站(www.cas.org.cn)查阅人事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调整注册资产评估师执业资格考试有关政策的通知》(人发[2002]20号)的规定。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员只要通过注册资产评估师执业资格考试并履行必要的注册手续,就可成为注册资产评估师,欢迎广大有志之士积极踊跃报考。

问:考生可通过哪些渠道获取考试用书和参考资料?

考生可通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部分计划单列市的资产评估协会,或直接向中国资产评估协会订购考试大纲和备考用书,详细信息请查阅中评协网站。

问:您能否预测一下资产评估行业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答:中国资产评估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与完善,资产评估行业的地位不断提高。《公司法》、《证券法》、《拍卖法》、《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对资产评估提出法定要求并做出相关规定,资产评估已成为市场经济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专业化市场中介服务行业,为产权交易、投资、抵押、税收等提供专业服务。

当前,我国资产评估行业面临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黄菊副总理到会并作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改革开放以来资产评估行业对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对今后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资产评估作为市场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将会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第2篇:选举是民主第一要义(答本刊记者问)

一、从民主究竟是什么东西谈起

问:民主究竟是什么?这的确是国人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2007年春天,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研究员发表了《民主是个好东西》,引发了众多有识之士参与讨论民主问题。在媒体上我们看到, 有许多人赞赏这个充满智慧、绝妙而又幽默的说法,随后还出现了多种不同的说法,如有人说“民主是不坏的东西”、“民主是不很坏的东西”,甚至还有人竟说“民主是坏东西”、“民主不是东西”等等,不一而足。您怎么看这个问题?您认为民主究竟是什么东西?

答:我曾经收到俞可平同志寄赠的《民主是个好东西》一书。此书本是近年来诸多报刊记者对俞可平教授的访谈录的汇编。他在“前言”中说:“我把这个集子起名为《民主是个好东西》,这是我2005年在接受香港《大公报》记者采访时说过的一句话……民主是个好东西,不是对个别人而言的,也不是对一些官员而言的;它是对整个国家和民族而言的,是对广大人民群众而言的。坦率地说,对于那些以自我利益为重的官员而言,民主不但不是一个好东西,还是一个麻烦东西,甚至是一个坏东西。”接着,作者对“民主是个好东西”这句主题词作了多方面的阐释和发挥。我完全同意他的看法。如果要我发表意见的话,我说:民主是难得的最好的东西。民主,顾名思义应该是主权在民,或由民作主。民主与专制(不论个人专制或寡头专制)相对立。民主真正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主体的科学世界观,它是最好的国体和政体,又是各种社会团体最好的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只有自由民主才能选举贤能,集思广益,择善决策,立法治理,制约权力,防治腐败,匡正祛邪,及早纠错。

二、为什么选举是民主的第一要义?

问:听您对“民主是什么东西”的最后这几句简要谈论,颇感新鲜和深刻。您没有引经据典,也不是简单重复别人和自己过去说过的话语,而是根据自己的长期研究和独立思考,用简明的最新话语概述了民主的定义、民主的对立面、民主的理论基础、民主的实质、民主的内涵和社会功能。您用6句各4个字的汉语词组,一共24个字,概括了民主的内涵与社会功能,这是相当精辟的。请问,您为什么把“选举贤能”作为民主的首项内容、第一要义呢?

答:我用“选举贤能”这句话,是从《礼记?礼运》“大同篇”中孔夫子所说的“选贤与能”(此处“与”字与“举”字通)稍作修改而来的。孔夫子理想的大同社会是倒退到夏商周以前尧、舜时期民主治理的原始社会。在氏族社会,首领尧、舜等人都是由氏族成员民主选举产生的,那时实行的是原始民主制。我国从夏朝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君主实行个人集权制、终身制和世袭制,文武百官都是层层任命、等级授职。我国古代也用过“民主”、“选举”二词,那与西方含义有所不同,甚至完全相反。例如《尚书》记载周公说过:“天惟时求民主。”意为上天适时地为人民寻求救世主,这里“民主”实际上是君为民作主。《汉书?鲍宣传》中说:“龚胜为司直,郡国皆慎选举。”这里说的是汉朝楚国龚胜为人正派,他当上最高检察官(秦汉时期在丞相府设司直,职掌州、郡等上报案件),那时举国上下都非常慎重选拔推举各级官吏。即是说,我国古代的选举是从上而下、层层选拔举荐各级官吏。现在西方流行的“民主”、“选举”二词起源于古希腊。那时希腊位于爱琴海边,商品市场经济较为发达,希腊人继承了氏族社会的原始民主制,确立了与僭主、君主专制国不同的民主共和国。早在公元前15世纪中叶在希腊文中出现的“民主”一词,是由“人民”(demos)和“权力”(kratia)组成,意为“人民的权力”,即主权在民、由民作主。当时希腊是城邦国家,小国寡民,奉行的是公民的直接民主。以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城邦为例,全邦自由公民总数约为9万人,划分为10个区,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每年开会约40次,每次一整天,每个公民都可以参加这个大会并享有投票权。然而公民大会通过的法案和决议还必须有个机构有专人负责付诸执行,这就是由10个区选出的500名执行人组成的议事会。这500名执政官就是由各个区分别选举产生的。可见人民自己当家作主要付诸执行就必须首先要有选举,所以民主政治的第一要义是民主选举。但是当时还没有什么差额选举,各个区推选出的合法候选人通常超过50人,只好用抽签办法来淘汰超额人选。同时议事会要分组,每组轮流执政35天至36天,避免行政权力被少数人长期垄断,这就是“共和”的起源,意即公共权力要成为共同事务,协和处理。到公元前4世纪罗马共和国时期,民主选举有了进一步发展,即每年要从平民中选出两名(后来又增加到6名、10名)保民官来保护平民的权益。但是这些保民官没有行政职权,只能在国家政权机关中行使否决权。又经过持续十年的斗争,最后争取到在两名国家执政官中必须要有一名是由平民来担任,而不能全被贵族把持。罗马共和国使平民能够与贵族平起平坐,共同协和治理国家,从此共和国成型。近代“共和国”(Republic)一词就是源于古拉丁文(Respublica),正是在平民选举保民官和执政官中形成了差额挑选。所以“选举”一词(英文Election)源于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动词eligere,意为挑选,即在几个候选人中由选民挑选一个人。到近代资本主义议会民主制度逐步发展起来之后,公民无法以直接民主来治理国家,才出现了间接民主,即由选民分选区选出议员,组成议会作为立法机关。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出现政党之后才有政党参与竞选,由占议会多数席位的执政党来组成内阁,美国建国后又开创了国家最高行政长官总统由选民就参与竞选者进行挑选的新体制。可见正是西方国家逐步形成了作为民主共和国的公共权力的政权机关由公民来进行有选择性地挑选的民主选举制度。当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民主选举在很大程度上是被极少数富民利用各种手段操纵的,占人口大多数的平民难以独立达到自己的诉求。资本主义国家的竞选表面上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实际上大都华而不实,劳民伤财,哗众取宠,贬人抬己。然而多数选民还是感到自己能够当家作主,自己投票能起作用。

问:您从西方国家选举的由来和演变来说明民主选举是民主政治的第一要义,这是很有说服力的。那么从我国当今社会实际来看,如何能够说明民主选举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第一要义呢?西方的民主选举制度是经过一二百年的时间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才逐步定型的,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急于发展民主选举呢?

答:社会主义民主理应继承资本主义民主的文明成果,又开创更高类型的民主政治。资本主义民主是被少数富民操纵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平民百姓的民主。我国虽然未经历过西方那样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发展的独立阶段,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也有一定程度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的议会民主选举从清朝末年的1907~1911年起已经开始在资政院和谘议局议员选举中开始试验。当时资政院的议员分钦选、民选两部分,民选98人,约占一半;谘议局议员采取两次复选法产生,即先从有钱有势有才学者当中选出“合格选举人”,再从中互选出议员。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是继1898年菲律宾独立时昙花一现的菲律宾共和国之后,亚洲第二个民主共和国。孙中山被各省代表会议选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但是他只就任三个月就被迫辞职。众所周知,随后中国出现过民国国会、国民参政会、国民大会、参议会等民选机构或反映民意的机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还不具备直接民主选举的条件。到1954年制定第一部宪法时已明文规定凡年满18岁的所有公民除了精神病患者和被剥夺法定权利者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早在1953年2月11日中央人民政府第22次会议就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同年5月我国就开始乡、镇、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等基层单位的直接选举工作。毋庸讳言,由于受苏联模式等额选举的影响以及1957年以后受“左”的路线的干扰,长期以来我国的民主选举很不完善。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通过了新选举法,随后于1982年和1986年又作了必要的修改。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近年来,我国选举的民主程度正在不断提高。但是,选举制度还不够健全,已有的制度也还没有全面有效地贯彻。”(《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45页)从1997年党的十五大起到2007年党的十七大,这三次大会的报告都把“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并列为我国人民民主的四个内容和程序,其中民主选举为首位,也就是具有第一要义。其道理显而易见,因为选民只有首先享有选举代表和负主要责任官员的决定权,才能进而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而各级人大代表和负责官员只有真正是由选民选举产生,他们才能切实为选民的福祉而进行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并且接受选民的监督,完全对选民负责。即是说,政府官员首先要做到权为民所授而不是为党所授,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总之,我国的民主选举如果从1907年起步算起,迄今已有100年的历史。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已经迈步走了50多年。当今虽然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世界民主潮流汹涌澎湃激荡下,更应该是加快加大民主选举的步伐,以便更加充分显示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

问:您讲的我国民主选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道理,我认为都是符合实际的。您是否还可以从世界民主潮流的发展态势来进一步说明民主选举是人民民主的第一要义?

答:当然这一方面也很重要,因为现在是对外开放,是开放社会,我们不能不考虑外边世界的状况,不能不重视借鉴世界文明的成果。哈佛大学教授、著名政治学家缪尔?亨廷顿于1991年出版《第三次浪潮:20世纪晚期的民主化》一书。他认为世界民主化的第一次浪潮是1828~1926年,共有33 个国家建立了民主制度;第二次浪潮是1922~1942年,共有40个国家建立了民主制度;第三次浪潮是1974~1990年,有32个国家建立了民主制度。我没有及时看到亨廷顿的这个观点。我自己应约于1994年为《20世纪世界通鉴》(广州出版社1998年出版)一书撰写导论时曾经把20世纪世界民主与专制两种政治体制的消长概括为三个浪潮:大体上从1911年到1923年为民主战胜专制的第一个浪潮;从20世纪30年代初到50年代初是民主战胜专制的第二个浪潮;20世纪60年代以来是民主战胜专制的第三个浪潮。不谋而合的是中外学者都看到20世纪后期以来确有世界民主浪潮高涨的态势。非常值得我们注意和重视的是,1998年我国政府已经签署了《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其中就有关于公民选举权的具体规定,我国理应准备付诸实施,借以表明我国是信守诺言的负责任大国。应该认识到,现在选举权是现代化国家公民最基本的首要政治权利,选举制是宪政体制的首要组成部分,民主选举就是由选民授权给其代表和行政首脑,因此它是国家政治权力合法性的基础和依据。同时还要看到2000年6月由美国、波兰、智利、捷克、印度、韩国、马里七国发起在华沙开会建立了“民主国家联合体”的新国际组织,迄今已召开过三次部长级会议,有130多个国家的政府参加。该组织确定的民主国家的主要标准是实施无记名和全面监督下的定期、公平选举,保障人权(包括言论自由、新闻自由等),享有结社自由,权力分离(尤其是司法独立)等。其宗旨和目的是在世界推广并巩固民主制度。为应对这种世界民主潮流,我国应该加快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尤其是首先要改进民主选举。

三、如何切实推进我国的民主选举?

问:以上您从国内、国际、历史、经验、学理、现实等各个方面论证了为什么选举是民主的第一要义。我们听了之后觉得是比较充分地摆事实、讲道理的。然而,我国的民主选举从1953年起步,迄今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不能说我国不重视选举民主。依据我国的历史经验,当今和今后应该怎样进一步开展和完善民主选举呢?

答:其实在我们党领导下的民主选举并非从1953年才开始实行,早在1928年建立农村革命政权之初就开始起步了。后来在抗日民主根据地,民主选举又有新的进步。可惜建国以后没有汲取我们党亲自开创的好经验,照搬苏联不够民主的选举模式,直到改革开放以来依然未能有较大改进,致使广大民众对基层民主选举相当冷淡。老苏区的民主选举就是照搬苏联等额选举的模式。毛泽东在1933年11月写的《长冈乡调查》中明确指出:长冈乡苏维埃选举的缺点之一在于“候选名单人数恰如应选人数,没有比应选人数增加一倍,因此群众对于候选名单没有批评。”(《毛泽东文集》第1卷第286页)这里只是讲到了真正的民主选举应该候选人有差额,而且还要有多一倍的差额。真正的民主选举既然要有差额,还必须要有竞选,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候选人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便于选民作出自己的判断,独立自主地进行投票。到1941年在延安举行边区参议会参议员民主选举中,我们进而开创了在共产党员之间开展竞选的好经验。当时鲁迅艺术学院、自然科学院和抗日军政大学三个单位属于一个选区,各自提出本单位领导人为候选人,结果是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周扬、自然科学院院长徐特立和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校长郭化若三个共产党员候选人之间展开竞选,各自发表演说,最后因抗日军政大学人多势众,郭化若当选为参议员。直到改革开放之后,20世纪80年代中期北京市副市长曾经一度采用发表电视讲话参与竞选的方式。我还从电视广播中亲自听到吴仪同志参与竞选的演说,她的最后一句话是:“如果我当选副市长,将以鲁迅先生所说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为市民服务。”遗憾的是自从我参与北京市区人大代表选举,50多年来没有多大改进。1954年初北京市第一次举行各个区人大代表直选。我们人民大学与其他单位合为一个选区,代表是等额选举。只有改革开放之初的1979年的区人大代表选举采取差额竞选,热闹了一阵。有人认为那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表现,随即又后退。后来的区人大代表选举有差额,但是没有竞选。就以2006年10月14日最近的一次选举为例,我手边还保存着这张选民证。当时是三个候选人任选两人。选举前只贴出对这三个候选人的简介,包括姓名、性别、族别、年龄、学历、工作单位等,选民始终不见其人影,更听不到他们的声音。选民投票时只是习惯性地投排名在前二人的票,第三人照常是陪选。选民热情不高,不去投票还不行。因为投票前都要核对选民证,并在证上加盖“已选”图章,未去投票者都会被不断催促。于是有的选民只好领到选票后对票上的三个候选人都打√划上,成为废票,或者选票没有投入票箱,悄悄撕掉或者带走,以示抵制这种不够民主的选举。近十多年来我每次都对投票站的负责人提出建议:为什么不能让几个候选人与我们选民见个面,对我们说几句话。回答几乎是一致的:我们会把你的意见向领导机关反映。可是过几年换届改选人大代表时依然如故。广大选民衷心期待伟大、光荣、敬爱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能够倾听众多选民的殷切呼声,从下一届北京市各区县和许多省、市、县人大即将开展的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时能够有领导地开展候选人的竞选。1979年通过的选举法第三十条明文规定:“各党派、团体的选民,都可以用各种形式宣传代表候选人。”为什么我们难以依法开展民主竞选呢?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已经近60年,还不能开展省级人大代表和全国人大代表的直接民主选举呢?苏联模式的等额选举固然有弊病,但是苏联在1936年即建国19年之时即已实行全国最高苏维埃代表的分区直接民主选举产生,苏共中央总书记斯大林作为代表候选人还在莫斯科选区上发表了重要演说(由于苏联是等额选举,这不能算是竞选演说,即便差额,谁也无法与斯大林竞选)。我们还比不上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啊!真应该急起直追,超越苏联。

问:除了改进人大代表的民主选举之外,您认为民主选举还有什么需要大力改进之处?

答:按照1982年宪法第一百零一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分别选举并且有权罢免本级人民政府的省长和副省长、市长和副市长、县长和副县长、区长和副区长、乡长和副乡长、镇长和副镇长。”这里所说的省、市、区,或省、县、乡三级行政首脑的选举,第一步就可以试行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上差额竞选产生,先从乡、区级试点,再扩大到县、市级以至省级、中央级;第二步这三级行政首脑可改为由选民直接差额竞选产生。为了防止共产党丧失领导权,第一步可以规定候选人必须是共产党员。当今中国共产党拥有7千多万党员,精英荟萃,人才济济,每个乡、镇、县、区、市至少都可以挑选出两三个思想作风好、能力魄力强的优秀党员、杰出人物参与竞选,不论谁当选都能维护党的领导。有些人很欣赏美国的两党制,认为有两个总统或州长候选人互相竞选,让选民挑选一个,这样选民能做出选择,这才是真民主。其实美国的民主党与共和党主要都是维护富豪、财团的利益,从这一点来看美国实际上是一党制,但是它以两党竞选形式出现,使选民感到有选择空间,自己投一票是能起作用的。我们可以借鉴西方民主形式,由两个共产党员竞选,这样既让选民有选择空间,又能够维护共产党领导权,何乐而不为呢?如前所述,20世纪40年代初在延安竞选边区参议员、80年代初在北京市竞选副市长不是早已试验、行之有效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民主的进步,将来第二步可以允许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与行政首脑的竞选。实际上在江苏、四川、浙江等省的好多市、县、区、乡一级近几年来行政首脑试行选民公选、直选已经广为试行,成绩显著。只要党中央下决心真正启动政治体制改革,这是很容易近期在全国范围内绽开民主选举之花的。

问:您以美国的两党两个总统或州长候选人作比喻很有意思,很有启发。但是美国的两党两个候选人是有不同的竞选纲领,这样便于选民比较,二者择一。中国共产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是统一的,那么两个共产党员竞选能有什么区别呢?

答:共产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虽然是统一的,但是不同的人当权在执行中肯定会有所不同的做法与绩效。只要参与竞选的人每人讲20分钟至30分钟,表明如果他当选之后准备为本乡或本县做哪几件大事和小事以及如何做到,选民就能从中比较哪位候选人的计划和承诺更可取可信。如果某人哗众取宠,开空头支票,选民以后还可以质问、罢免他。凡是选民民主直选竞选产生的领导人,他就要认真向选民负责、由选民监督,真正体现人民自己当家作主,而不是只向任命他的上级机关和领导人负责。这样还可以从制度上根绝跑官、买官的积弊,极大地遏制官员的腐败。任命制或严格控制的选举制实际上是党为民做主,而不是党领导人民自己做主。只有直接民主差额竞选产生人大代表和行政首脑才能真正激发全民的政治热情,真正体现主权在民、由民做主,才能极大地改善我国的国际形象,使我国跻身于“民主国家联合体”行列,在世界上凸显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和特异性。

问:直接民主差额竞选产生行政首脑既然有这么多好处,为什么改革开放已经30年还这么难付诸实践,这么难加以推广?

答:我认为关键还在于不少党的领导人习惯于传统权力过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缺少人民民主思想,认识不到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近十多年来各地民主直选基层领导干部的实践证明:凡是上级领导人有民主思想的,下级的民主选举不论何人当选,只要符合大多数民意、得到大多数选民投票拥护的,都会得到上级领导人的支持,反之就会遭到上级领导人的无理非法干预。这里不妨举出我熟悉的两个正反面实例为证。正面的实例是江苏省宿豫县于2003年6月在11 个乡公推后确定的12名候选人都登台演说和答辩,乡镇干部和人大代表全程听取初步候选人的演说和答辩,再通过专家评鉴和民意测验,确定正式候选人,候选人要到乡镇进行实地调查并给出施政方案,这些竞选程序以往从未有过。最后得票多数的当选者,多数人感到满意。时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的李源潮大力支持这种公推竞选。他认为:“公推竞选是基层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推进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改革和完善了选举制度,应当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见《中国改革报》2003年10月8日)可是也还有公推选举的县长因不符合上级领导人意愿被撤职的实例。1998年J市L县在人代会上选举县长时,市委推荐的县长候选人落选,该县党校副校长兼党委书记刘慎刚以压倒多数票当选县长。未料到市委连夜召开紧急常委会,以刘慎刚曾经贿选拉票为理由,竟决定撤销其县长职务,不通过县人代会次日上午就宣布决定,使刘慎刚成为世界历史上任期只有十几小时的最短命的县长。事后并没有调查出他有贿选行为(见李凡主编《中国基层民主发展报告》,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第325~334页)。这种做法挫伤了广大人大代表和选民的政治积极性。

问:以上所谈都很实在。最后想再问一件事,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还著有《民主与陀螺》的书。他把民主比作陀螺,这很有意思。民主为什么像陀螺?如何才能顺利起动这个陀螺?又如何才能使这个陀螺起动之后持续有序运转而且越转越快不至于停顿倒下?

答:俞可平同志是政治学界后起新秀,他职责繁重,依然著述丰硕。他曾赠送我《全球化与政治发展》《政治与政治学》《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增量民主与善治》等书。《民主与陀螺》是他的一本文集,收录24篇论文,分为8类,37万多字,北大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他为什么把书定名为《民主与陀螺》呢?作者在自序中告诉我们:他打从上小学到初中,就在课余一直为生产队放牛。当在山坡、原野牧牛时,能格外给他带来乐趣的便是玩自制的陀螺。然而玩陀螺需要练就一定的技巧,特别是要顺势用力,要是抽打的方向与旋转的方向相反,陀螺就会倒下。当他深入研究政治学之后深感民主就像陀螺,甚至就是陀螺。陀螺不抽不转,民主政治如果没有人民自己和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官员去推动,也不会自动运行,推动民主政治除了制定程序和机制外,同样需要推动力和技巧,“特别重要的是要顺应民心,借助时势,循序渐进,增量发展。”我觉得俞可平同志把民主比喻为陀螺是非常形象的、实际的。开头我引用过他说的“民主是个好东西”。民主是什么样的好东西呢?再用他的话来说,民主就像是陀螺一样的好东西。陀螺必须运转起来才能发挥其功能,才能对人有用处、有价值。要使民主这个陀螺运转起来,首要之点在于正确使用民主选举这个鞭。以往做法的弊病在于党代替人民扬鞭或者手把手硬要人民如何扬鞭,这样人民就不能、也不会独立自主扬鞭。应该改变为党努力创造条件,不断提高人民的政治、文化素质,教会人民如何善于扬鞭,让人民自己运用自如地挥舞竞争性选举这个民主之鞭。我在开头讲过,民主是难得的最好东西。只有启动差额竞选,由人民学会如何善于扬鞭,人民才能开始得到民主这个难得的最好东西,使我国逐步成为真正人民民主共和国。党的十七大文件指出:“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差额选举办法。”衷心希望各地领导人能够切实认真贯彻执行。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高 放

第3篇:有关部委就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答记者问

新华社北京8月19日讯,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正式启动实施之际,有关部委负责人就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什么是国家基本药物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答:“基本药物”是世界卫生组织于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概念,是最重要的、基本的、不可缺少的、满足人民所必需的药品。目前全球已有160多个国家制定了本国的《基本药物目录》,其中105个国家制定和颁布了国家基本藥物政策。

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要抓好的五项重点工作之一。在我国,基本药物是指适应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价格合理,能够保障供应,公众可公平获得的药品。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都必须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

我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指对基本药物的遴选、生产、流通、使用、定价、报销、监测评价等环节实施有效管理的制度,并与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相衔接。

问:如何正确理解和认识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原则、目标和重要意义?

答: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应遵循坚持以人为本,立足本国国情;坚持政府主导,发挥市场机制;突出改革重点,积极稳妥实施;创新体制机制,广泛动员参与的基本原则。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满足公众基本医疗用药需求、实现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为总体目标。到2011年,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到2020年,全面实施规范的、覆盖城乡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需要对涉及基本药物多个环节制定相关政策,保证基本药物的生产,提高群众基本药物可及性,促进合理用药。目前我国基本药物制度的政策框架,主要包括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遴选调整管理、保障基本药物生产供应、合理制定基本药物价格和实行零差率销售、促进基本药物优先和合理使用、完善基本药物的报销、加强基本药物质量安全监管、健全完善基本药物制度绩效评估等方面内容。

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为维护人民健康、保障公众基本用药权益实施的一项惠民工程,是医药卫生领域重大的体制机制改革,对于保证基本药物的足额供应和合理使用,改革医疗机构“以药补医”机制,减轻群众基本用药负担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促进药品生产流通企业资源的进一步优化和整合。

问: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今年主要任务有哪些?

答:今年工作任务是,发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核定并公布基本药物价格;不迟于今年12月,每个省(区、市)在30%的政府办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包括实行省级集中网上公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并实现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

问:请介绍2009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制定情况。

答:2009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制定,在充分考虑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保障能力的基础上,按照防治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中西药并重、基本保障、临床首选的原则,结合我国用药特点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的要求,参照国际经验,合理确定品种和数量。

为使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更好地适应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公立医院改革的需要,2009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包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和其他医疗机构配备使用部分。在确定的原则基础上,充分听取和吸收来自基层、各级医疗机构和社会各界的意见,经过反复多次专家筛选论证、国家基本药物工作委员会审核,形成了2009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部分)》,确定了包括中西药在内的307个品种,已经以卫生部部长令形式对外公布。中药饮片的基本药物管理暂按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中药饮片定价、采购、配送、使用和基本医疗保险给付等政策规定执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其他部分)》是目录基层部分的扩展,将配合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尽快制订出台。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实行动态调整管理。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医疗保障水平、疾病谱变化、基本医疗卫生需求、科学技术进步等情况,并建立基本药物成本效益经济评价制度,不断优化基本药物品种、类别与结构比例。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原则上每三年调整一次。必要时,国家基本药物工作委员会适时组织调整。

问:哪些药品品种不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遴选范围?

答:《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暂行)》规定,属于以下情况的药品将不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遴选范围:含有国家濒危野生动植物药材的;主要用于滋补保健作用,易滥用的;非临床治疗首选的;因严重不良反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明确规定暂停生产、销售或使用的;违背国家法律、法规,或不符合伦理要求的;国家基本药物工作委员会规定的其他情况。

问:制定国家基本药物价格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是什么?

答:基本药物将全部纳入政府定价范围,基本药物定价既要考虑企业有合理的利润空间,鼓励企业生产基本药物,同时也要切实降低基本药物价格,让广大人民群众受益。

主要措施:一是基本药物由国家按通用名称制定统一的零售指导价,经营者在政府指导价范围内,按照有关规定制定实际购销价格。二是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制定零售指导价格,以社会平均成本为基础,并考虑市场供求等因素。从严控制企业经销费用,适当放宽销售利润率。三是控制基本药物流通环节加价率,抑制流通环节不合理加价行为。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组织招标采购的基本药物,流通环节只加物流配送费用。四是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机构销售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其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逐步降低现有的加价率水平。

问: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地区,基本药物价格是否会下降?

答:基本药物是安全有效、价格合理的药品。国家对基本药物将统一制订零售指导价格。省级人民政府通过公开招标在国家指导价格规定的幅度内确定本地区政府办医疗机构的基本药物统一采购价格。国家鼓励各地探索进一步降低基本药物价格的采购方式。同时,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机构实行零差率销售。通过这些措施,基本药物价格应得到合理降低,从而减轻群众基本用药负担。

问:如何保障基本药物的生产供应?

答:保证基本药物及时、足量、保质供应,是建立基本药物制度、保障广大群众基本用药的重要环节。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搞好生产供应:一是加强行业管理,了解掌握基本药物的生产现状,鼓励优势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基本药物的生产供应能力。二是积极组织具备条件的生产企业和配送企业参与基本药物招标采购,对中标企业的产销情况进行重点监控,规范生产秩序,协调其正常生产和供应中标产品。三是完善有关国家基本药物储备制度,有关部门共同协作解决临床必需、不可替代、用量不确定、企业不常年生产的基本药物的供应问题。四是完善医药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推动医药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医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提高基本药物生产供应的保障能力。

问:国家基本药物怎样进行采购配送?

答:政府办医疗机构使用的国家基本药物,以省为单位,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以政府为主导的药品集中采购相关机构,按《招标投标法》和《政府采购法》的有关规定,实行网上集中采购,由招标选择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或具备条件的其他企业统一配送。招标采购须直接面向全国的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合格药品,支持和鼓励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企业平等参与、公平竞争。鼓励各地在确保产品质量和配送服务水平的前提下,探索进一步降低基本药物价格的采购方式。

国家将出台基本药物采购配送工作指导意见文件,各地要进一步细化招标采购、统一配送的具体操作细节和管理办法。统筹兼顾,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不重复设置招标采购机构,要确保招标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加强对基本药物购销合同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基本药物保质保量,及时配送到每个医疗卫生机构,做到不缺货、不断档。

问: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基本药物有哪些具体要求?

答:实现基层医疗卫生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是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关键环节。政府举办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

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要将基本药物作为首选药物提供给患者,基本药物的使用要达到一定比例。卫生行政部门结合本地实际和公立医院试点改革,合理设定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的基本药物使用比例。

同时,医疗机构要按照国家制定的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及国家有关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管理规定,规范医生处方行为,确保基本药物的优先合理使用。

问: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否配备使用目录外的药品?

答:鉴于我国城乡、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地用药水平、习惯存在差异,在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期,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确需配备、使用非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药品,由省级人民政府统一确定,并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相关政策和规定。民族自治区内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以外的民族药,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相应管理办法。患者也可以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买非基本药物,纳入报销目录的非基本药物仍然可以得到报销。这样既使地方根据当地需要和承受能力有一定的调整空间,给患者一定的用药选择余地,也保证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框架不走样、不变形。

问: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之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并且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不能通过药品销售获得药品加价收入,政府在投入方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何支持措施?

答:根据医改意见及实施方案,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地区,政府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购进价格实行零差率销售后,医疗机构收入将减少。为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的同时,将严格限定其服务功能及使用的技术、设备、建设规模,改革运行机制,完善补偿机制,落实政府投入,确保其正常运行。

具体讲,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主要用于四个方面:一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支出。二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由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予补助。三是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支出。四是核定收支后的差额补助。差额补助的核定要充分考虑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和实行绩效工资等多种因素。

今年下半年国家将对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绩效工资。另外,在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的同时,政府还要加大对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城乡医疗救助等基本医保制度的财政补助力度,使更多群众享受到医保,从而也间接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医保付费获得合理补偿。

我们相信,通过上述措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行一定能得到有力、有效的保证。

问: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将如何做好与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衔接?

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物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这就意味着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药物将分别进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报销比例高于非基本药物,以减低群众自付比例。为做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与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衔接,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发布后,有关部门将组织按程序调整基本医疗保障药品目录和相关政策。基本医疗保障药品目录调整将于今年11月底前完成,对外发布。

问:如何保证基本药物的质量,依法加强基本药物监管?

答:随着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基本药物将会呈现大生产、大流通、使用量大的特点,要强化医药企业质量安全责任意识,明确各级药监部门的监管职责,进一步加强关键环节的质量监管。在生产环节建立质量受权人制度,在流通、使用环节对基本药物实行定期抽查检验,及时向社会公布基本药物的抽验结果等措施,加强对基本药物质量监管,确保基本药物的质量。

要依法对基本药物生产经营进行监管,提高基本药物质量标准,加强基本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建立健全药品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完善药品召回管理制度,保证用药安全。

问: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广大群众在哪些方面可以得到实惠?

答:建立和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从我国实际出发,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同时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贵问题,把减低群众基本用药负担、保障人民利益贯穿这一制度建设的每个环节,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

具体表现在:国家统一制定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药品价格较前相比将下降;在招标采购配送环节,各省(区、市)在国家零售指导价格规定的幅度内确定本地区基本药物统一采购价格,其中包含配送费用,减少中间环节;在基本药物使用环节,国家要求基本药物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使用,其他各类医疗机构须按规定使用并确定使用比例,必将促进医疗机构优先合理使用药物,规范用药行为,避免药物滥用,同时,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零差率销售,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减少加成比例,改革“以药补医”机制,减低人民群众不必要的用药负担;在支付报销环节,基本药物报销比例要高于非基本药物,降低个人支付比例;在药品质量环节,国家对辖区内生产使用的基本药物品种实行定期抽檢,保证群众基本用药更安全。

最后,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难点,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生产、配送、定价、配备使用、报销以及零差率销售政策等各个环节,哪一个环节落实不到位、衔接不上都将影响到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效果。因此,要充分估计制度实施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加强宣传引导,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争取全社会的理解、配合和支持,确保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顺利实施。

(据8月20日《人民日报》)

第4篇:总理答记者问

On the morning of 13 March 2014, the Second Session of the Twelf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held a press conference at the Great Hall of the People. Premier Li Keqiang of the State Council met with Chinese and foreign press at the invitation of Fu Ying, spokesperson of the NPC Session.

2014年3月13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应大会发言人傅莹的邀请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问。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press conference, Premier Li Keqiang said: Friends from the press, I want to thank you for your interest in and coverage of the NPC and CPPCC Sessions. My appreciation goes to all of you for your hard work. Now I would be happy to take your questions.

[国务院总理 李克强]媒体的朋友们,感谢你们对中国两会给予的关注和作出的报道,大家辛苦了。下面就请提问。

CNN:Premier Li, my question pertains to the missing airplane of Malaysia Airlines. First of all, our sympathy goes to the families of the passengers and crew members of MH370. It’s day 6 now and there is confusion and frustration. What’s your reaction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What is China doing to harness all your resources, civilian, military, satellite imaging to assist in the search and rescue? And down the road, how will this incident impact China’s attitude and policies on opening-up including inbound and outbound tourism? What measures will you take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Chinese citizens in and outside China? Will you tighten up the already tight security? Thank you.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记者]李 总理,我的问题是和失联的马航飞机有关。首先借此机会对于机上的乘客、机组人员以及他们的家属表示同情。大家都在急切地等待飞机的有关消息。请问您的是, 中国政府在民用、军事以及卫星获取图象等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全力参与失联飞机的搜救行动?我还想问,这起事件会否对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和海内外的旅游业 产生影响?中国将采取什么措施确保国内以及海外中国公民的安全?比如中国政府是否会考虑进一步加强业已十分严格的安保措施?

Li Keqiang:There are 239 people on board the missing plane of Malaysia Airlines, including the 154 Chinese passengers. Those people’s families and friends are burning with anxiet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Chinese people are deeply concerned about their safety. We are all eagerly awaiting news about the plane, even the slightest piece of good news.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activated a comprehensive contingency response and search operation. Currently there are eight Chinese vessels in the related waters and one Chinese vessel is on its way. Ten satellites are being used to provide information and technical support. We will not give up on any suspected clue.

[李克强]马航失联飞机上有239名乘客,其中154名是中国同胞,他们的亲人心急如焚,他们的生命安危牵挂了中国政府和亿万中国人的心,现在我们也在盼来有消息,哪怕是一丁点好消息。中国政府已经启动了全面应急和搜救机制,现在到达相关海域的有8艘中国舰船,还有一艘正在驶向相关海域,而且我们还动用了十颗卫星进行信息技术支持,只要有任何疑点都不能放过。

I had a telephone conversation yesterday with a captain of one of the Chinese vessels in the search operation, and asked him to do his utmost. We are looking very closely at all suspected clues shown on the satellite images. This is a large international search operation involving many countrie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asked relevant parties to enhance coordination, investigate the cause, locate the missing plane and properly handle all related matters. As long as there is a glimmer of hope, we will not stop searching for the plane. With respect to China’s opening-up policy, there will be no change with the policy and China will continue to open itself to the outside world. In this course, a growing number of Chinese people will make overseas trips. That will place greater responsibility o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will fully perform its duties and enhance cooperation with other countries and regions to ensure safety of overseas Chinese nationals. As for flight safety, we have never let up our effort in ensuring flight safety as there is nothing more important than human life.

昨 天我还和在前方的中国一艘搜救船船长通话,请他尽力再尽力。我们对卫星图象上发现的一些疑点,也在尽力地进行辨认。这是一场国际大搜救,有诸多的国家参与 了搜救,我们也要求有关方面加强协调,并且一定要查明原因,找到马航的失联航班,妥善处理相关各方面的事宜。只要有一丝希望,我们绝不放弃搜救!至于问到中国的开放政策会不会变?不会,会继续开放,会有更多的中国公民走出国门,这会增加政府的责任。政府要尽职履责,尽自己最大的可能,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来确保在海外我国公民的生命安全。对于中国的航班安全工作,我们一直不敢放松,人命关天啊!谢谢。

Financial Times: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s following very closely China’s financial and debt risks, regarding this as one of the highest risks for the global economy. What will the Chinese government do to tackle such risks? Is the government willing to see default of financial products?

[《金融时报》记者]国际市场高度关注中国金融和债务问题,认为这是全球经济最大的风险之一。请问中国政府将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是否愿意看到出现金融产品违约的情况?

Li Keqiang:I’ve got your question very clear as you speak very good Chinese, but this is a press conference for both Chinese and foreign journalists, so we still need the translation. There is such a view that the Chinese economy is confronted with risks, and I have read such reports which are not optimistic about the Chinese economy. They bear resemblance to the past bearish talk about the Chinese economy. For example, there was this concern last year about China’s economic downturn. Yet in spite of the pressure, we achieved our goal set for economic growth. We pay very high attention to the financial and debt risks. Faced with increased downward pressure on the economy last year, we conducted a comprehensive audit on government debt. That shows tha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faced up to this challenge. We have released to the public the audit result as it is. And it shows that the risks are on the whole under control. Moreover, our debt to GDP ratio is below the internationally recognized warning line, and most of the debt takes the form of investment. But the government will not overlook potential risks. We are going to intensify regulatory steps, put those debts under budgetary management over time and enhance the oversight of financing vehicles. In a word, we are going to keep the front gate open and block side doors.

[李克强]你 的中文说得很流利,也很标准,我听懂了。但是因为这是中外记者招待会,还得请翻译做一次翻译。关于对中国经济有风险,甚至还有些不看好的报道,最近我也看 到了,类似的报道可以说似曾相识,去年就有对中国经济下行的担心,但是我们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顶住压力完成了全年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对金融和债务风险我 们一直高度关注,去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我们果断决定全面审计政府性债务问题,这本身表明要勇于面对。审计的结果如实对外公布,表明债务风险是 总体可控的,而且政府的债务率还在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以下。很多债务还是投资性的,但我们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风险,正在加强规范性措施。下一步,包括采取逐 步纳入预算管理,开正门、堵偏门,规范融资平台等措施。

As for financial risks such as shadow banking, we have tightened regulatory measures, set a timetable and started to apply the Basel III requirements. When I participated in the panel discussion during the two Sessions, a deputy from the banking sector said to me: Isn’t the capital adequacy ratio in China a bit too high? After all, we are still a developing country. But this is a must for us, as we don’t want to let today’s stepping stone become tomorrow’s stumbling block. As for default of financial products, how could I want to see such thing happen? Yet I’m afraid certain individual cases of such defaults are hardly avoidable. What we should do is to step up monitoring, promptly handle relevant situation and ensure that there will be no

regional and systemic financial risks.

对 于“影子银行”等金融风险,我们也正在加强监管,已经排出时间表,推进实施巴赛尔协议III规定的监管措施。我两会期间参加一个代表团的审议,有来自银行 界的代表问我,是不是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偏高了一些?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但是我们只能这样做,我们不能把今天的垫脚石变成明天的绊脚石。至于你问我是不是 愿意看到一些金融产品违约的情况,我怎么能够愿意看到呢?但是确实个别情况难以避免,我们必须加强监测,及时处置,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谢 谢。

People’s Daily:There is a widely shared concern in the society as to whether this recent anti-corruption campaign will be a short-lived one. Last year, many corrupt officials were dealt with, but does this show there exist some institutional flaws in China? What new steps will the government take to combat corruption?

[人民日报、人民网记者]总理,您好。现在社会上有不少人担心中国的反腐败会不会是一阵风?去年我们也查出了不少贪官,这是否说明中国在制度方面还存在着某些缺陷?此外,政府下一步在反腐败上还会有什么新的行动?谢谢。

Li Keqiang: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ve a firm will and resolve to fight corruption. This is our consistent position.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with Comrade Xi Jinping as General Secretary has been steadfast in combating corruption and holding corrupt officials accountable. New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is regard and we will carry forward this campaign with perseverance. For corrupt behaviors and corrupt officials, we will show zero tolerance. China is a country under the rule of law. No matter who he is and how senior his position is, if he violates Party discipline and law of the country, he will be seriously dealt with and punished to the full extent of the law, because everybody is equal before the law.

[李克强]中 国党和政府反对腐败的意志和决心是一贯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有贪必反、有腐必惩,取得新成效,我们会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对于 腐败分子和腐败行为,我们实行的是“零容忍”。中国是法治国家,不论是谁,不论职位高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要是触犯了党纪国法,就要依法依纪严肃查 处、惩治。

Corruption is the natural enemy of a people’s government. We must apply the rule of law in both thinking and action in fighting corruption. And we must put the

exercise of power and use of public money under institutional check. This year, we will continue to streamline administration and delegate government power. We are going to release to the public a list of powers as quickly as possible and set down a clear boundary for the exercise of power to prevent power abuse. We will also carry out comprehensive audits in those areas which are of high concern to the public, including the revenue on the transfer of land use rights and transfer of mining rights. We will take institutional steps to ensure that rent-seeking behaviors and corruption have nowhere to hide.

腐 败是人民政府的天敌,我们要用法治的思维,用制度来管权、管钱。今年要继续推进简政放权,而且要加快推进“权力清单”公布,界定权力的边界,防止滥用权 力。对于社会公众高度关注的一些领域,比如像土地出让金收入、矿产权的转让等,我们要全面审计,要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性措施,让权力寻租行为、让腐败现象无 藏身之地。谢谢。

第5篇:2018答记者问

定量基础 技术支撑 深化转型

打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预算评审体系

----财政部预算评审中心主任李方旺就我国预算评审事业发展答本刊记者问

4月4日,财政部向社会公布了2018年中央财政预算,2018年中央本级支出预算数32466亿元,比2017年执行数增加2428.31亿元,增长8.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预算数为1180.16亿元,比2017年执行数增加92.52亿元,增长8.5%;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预算数为209.05亿元,比2017年执行数增加74.58亿元,增长55.5%……

预算投入的增加意味着作为政府财政“守门员”的财政预算评审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任务;而党的十九大对预算评审工作提出了“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的目标任务。那么,什么样的队伍、怎样的举措才能确保更好地完成今年的预算评审任务?去年的预算评审工作又取得了怎样的成绩可以作为今年迈上新台阶的基础?为此,本刊记者就我国预算评审事业发展的现状和方向对财政部预算评审中心主任李方旺进行了专访。

本刊记者问(以下简称“问”):李主任你好, 本月4号财政部公布的2018年中央财政预算,其中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预算比2017年增长55.5%,这对预算评审部门意味着什么? 财政部预算评审中心主任李方旺答(以下简称“答”): 医卫计生财政投入的提高,意味着人们的卫生健康会得到更好的保障;

1 对我们预算评审部门来说,50%多的增量,意味着更艰巨的任务和更多的工作量。

问:那么,现在的预算评审队伍能否应对这样的挑战?你们拥有哪些坚实的基础?

答:2017年是预算评审工作转型发展的深化之年,预算评审中心在部党组和分管部领导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预算制度改革和预算管理的新要求,深入开展项目预算评审、财政绩效评价和财政支出标准体系建设等工作,着力加强队伍建设和能力建设,圆满地完成了各项计划工作和任务,较好地发挥了预算评审在现代财政管理中的定量基础和技术支撑作用,这就是能够应对挑战的坚实后盾。特别是预算评审已经全力组织开展,我们可以有效地服务各部门的预算管理。

问:那在服务预算管理方面,具体有哪些得力措施?

答:围绕加强和改进预算管理,我们全力组织开展预算评审工作,在深化部门预算项目支出预算评审的基础上,继续完善科技重大专项评审,积极探索重大项目评估、部门增人增支审核、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评审等类型工作,为规范部门预算支出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问:有没有一些具体数据和项目 ?

答:我中心承担了中国邮政集团建制村直接通邮补贴等232个中央部门预算项目支出评审工作,评审范围覆盖133个中央部门,涉及预算资金达981.78亿元。目前,已完成其中213个项目的评审,评审资金652.42亿元,调减预算270.38亿元,平均调减率41.44%。通过评审,大幅度剔除了项目预算申报中的不合理支出,促进了部门预算

2 编制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预算资金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为安排项目预算提供了依据,为项目预算的执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效推动了预算管理的规范性。

我们还首次开展中央部门重大项目评估。组织完成了国土资源部基础性公益性地质矿产调查等20个中央部门重大项目评估工作,涉及资金323.04亿元。为中央部门重大一级项目的清理提供了支持,评估结果将作为2018预算安排和调整三年支出规划的重要依据。

继续开展科技重大专项评审也有新突破:组织完成了10个民口科技重大专项相关课题以及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概预算评审工作,评审涉及资金总计达3015.63亿元。目前,已完成其中的2017年申报课题预算评审、2个重大专项预算调整、9个重大专项分概算评估以及重点研发计划部分重点专项的概算评审工作,调减申请的财政资金预算86.65亿元,综合调减率达28.89%,调减申请的财政资金概算104.09亿元,综合调减率达40.06%。

问:李主任,在国家进行机构改革的时候,必然面临人员变动和支出变化的问题,预算评审在这方面尤其到什么作用?

答:只要涉及到财政的投入和支出,我们都要作评审。比如,结合预算管理需求和任务安排的“增人增支”审核、工作规划评审、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评审等工作。具体点讲,我们完成了中组部全国组织干部学院等15家事业单位编制内新增人员预算支出评审,通过评审确定了新增人数和相应支出;完成了对43家划入公益一类的原经费自理事业单位纳入财政保障范围的评审,通过评审明确了划入公益一类的原经费自理或混编管理事业单位公益性职能及所需人数,避免中央财

3 政对非公益性活动被动买单;完成全国空管系统建设“十三五”规划的评审,为相关工作后续财政资金安排提供了参考;首次开展国际农发基金贷款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示范等3个项目的评审,通过评审为项目合理申请贷款提供了依据;完成了对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运营及财务状况的专项核查,为规范和改进财政资金管理提出了建议;还将在继续做好对世行、亚行转贷项目专用账户财务管理的基础上,配合国际合作司完成了专用账户以及相关转贷款清收的移交工作。 问:据了解,要想真正加强预算管理,绩效评价是非常关键的。你们在这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答:积极推动绩效评价工作的提质扩围,在深入开展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的基础上,拓展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重大财税改革政策绩效评估以及财政支持储备政策的绩效评价等综合性评价工作,才能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推动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比如,中央部门项目支出和专项转移支付绩效评价工作的全年绩效评价任务量明显增加,已组织完成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奖励等20个重点民生政策和重大专项支出的绩效评价,涉及资金354.5亿元,其中6份评价报告以参阅材料形式随2016年中央决算报告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近期正在组织开展电信普遍服务补助等17项中央财政经济建设支出的绩效评价,涉及资金达1798.24亿元。通过绩效评价我们进一步了解了项目实施情况,也客观反映出财政专项资金的产出和效果,为相关部门的科学决策和资金安排提供有益参考。

问:李主任,你刚才谈到了项目绩效评价的实例,效果非常不错。但绩效评价会对一个部门的整体支出产生影响吗?

4 答:我们去年就开展了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试点工作,把绩效评价范围拓展到部门整体支出。像已经完成了的中国气象局、国家地理信息测绘局2个部门的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探索了评价的方式方法和指标体系设置,客观反映部门管理体制和预算资金安排使用等方面问题,为今后开展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奠定良好基础。

问:像“营改增”这样的税制改革也可以通过你们的绩效评估来探查改革效果吗?绩效评估还可以用到其它方面吗?

答:我们探索性地开展了重大财税改革的绩效评估和实施政策类绩效评价。从已完成的河北省水资源税改革试点情况的评估工作来看,调研11个地市、抽查77家企业,从政策制定及执行、试点效果、可推广性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评估,通过评估全面总结了河北省水资源税改革试点主要成效和做法,为全国扩大试点范围提供决策参考,有效推动了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工作。而且首次尝试应用大数据分析来完成生丝储备财政支持政策绩效评价,通过建立回归分析模型,实现了定量化判断和科学评价结果。目前,我们正在组织开展粮食、原油、天然气等6项储备政策绩效评价工作,以及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国家出资和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存量资金等政府投资基金绩效评价。

问:绩效评估的应用范围这么广,而且效果斐然。那有没有足够的理论支持和探索呢?

答:加强绩效评价的理论研究,是确保绩效评估应用效果的前提和基础。我中心完成的世界银行TCC6子项目“中国财政支出政策绩效评价体系研究”,形成了相关调研报告及译著等,研究成果已汇集为《中

5 国财政支出政策绩效评价体系研究》出版发行,为财政支出政策评价特别是专项转移支付政策评价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评价框架。在财政预算评审系统组织召开的“2017年财政绩效评价工作座谈会”,研究探讨了绩效评价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和信息化有关问题,是绩效评价的理论对应用中的问题有了更强的指导性。

问:这就是你一开头提到的技术支撑?但不依规矩不成方圆,预算评审中的工作标准有否有些薄弱?

答:是的,但技术支撑不仅仅指绩效评价,实际上涵盖预算评审的方方面面。至于工作标准,在预算评审转型发展的初期是薄弱的。但我们去年就已经开展了支出标准建设,来助推部门项目标准化管理。按照中央本级项目支出标准体系建设总体部署和要求,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和评审工作平台的优势,从组织研究制定具体项目支出标准入手,积极推动完善标准研制的基础环境,加快推进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建设。

问:那有没有已经成型的支出标准?还有哪些后续动作?

答:我们已经研究制定并推动发布了三类典型项目的支出标准:信息化建设、陈列展览和重大公益性演出三类项目的支出标准,并在积极做好沟通协调与修改完善工作;陈列展览类标准以《关于〈印发陈列展览项目支出预算方案编制规范和预算编制标准试行办法〉的通知》文件形式已正式印发。并且已经选择办公用房维修改造项目,正在参照上述三类项目相关支出标准的建立模式,研制支出标准。同时,还汇总整理了项目支出标准相关资料,目前资料已汇编成册即将出版,拟以内部资料的形式发放,供中央部门和地方财政部门等有关方面参

6 考借鉴。又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座谈听取意见,推动试编按支出经济分类编制具体项目支出决算,为研究制定项目支出标准创造重要条件。在具体的标准研制中,我们非常注重借鉴地方经验,加强与地方财政评审中心工作联系,建立了联系人制度和标准建设工作群,组织召开了工作交流会和专题研讨会,有效促进了工作交流和相关项目支出标准建设工作的开展。

问:李主任,我想这就是你开头提到的量化基础吧?有了技术支撑和量化基础,预算评审就有了坚实的两条腿,那么在2018年,预算评审就会有一个新的辉煌吧?

答:预算评审工作是个持久的财政管理工作,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不过你刚才说得好,技术支撑和量化基础就是预算评审的两条腿,而且两条腿都要硬。但要两条腿跑得快,跑得远,还需要一个坚强的躯体,那就是我们的预算评审队伍。

问:这支队伍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需要很强的能力吗?要经过“猎人学校”那样的特种兵训练吗?

答:哈哈,这个说法很有意思。与猎人学校相比,我们的训练并不逊色。首先是要求我们的队伍思想政治过硬。我们通过积极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来进行。我中心研究制定了《预算评审中心关于贯彻落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实施意见》《预算评审中心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学习计划》,明确学习各项要求和具体安排,各党支部分别根据本支部情况制定了灵活的学习活动计划并积极落实。特别是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组织收看收听十九大开幕会盛况和集中

7 学习座谈会,中心党委组织两次集中学习研讨,组织全体干部参加的党课及学习交流座谈会各1次,制定了《预算评审中心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工作方案》,组织举办《十九大报告重要精神解读》的专题党课,制作了《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深入组织开展预算评审工作》等三块以学习十九大精神为主题的宣传展板。还按照部机关党委统一安排,组织中心司处级干部参加了“财政部传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党员干部大会”、部党组中心组学习十九大精神扩大会、司处级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轮训班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鼓励干部参加部机关统一组织的专题讲座、文化大讲堂等,有26人次参加了相关学习活动。积极组织干部职工参加“三优”评选活动,报送本单位调查报告6篇,获得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并获得单位组织奖。 其次要评审能力过硬,这样才能提高评审工作的效能。我们通过编印评审业务操作工作手册,来着力提高全系统的评审各项业务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明确开展业务的工作程序要求、实施细则,制定资料清单、工作报告等格式模板,并整理汇总相关制度文件。像《2017年中央部门重大项目评估工作手册》/《2017年储备政策和中央财政经济建设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手册》/《中央事业单位编制内增人增支评审试行办法》和《划入公益一类的原经费自理事业单位开展确定合理财政保障范围评审实施细则》,就起到了规范的作用。

人常说“百炼成钢”,队伍的打造也一样,积极组织评审业务培训,深度开展评审业务的总结提炼,就是在锻炼队伍的能力,提高队伍的认识。召开业务研讨及总结会,组织评审人员和协作机构人员座谈发言,多角度、多渠道对业务工作的模式和组织方式总结经验、查找不

8 足、提出改进意见,对评审实际操作和工作难点进行汇总梳理并剖析论证,为不断优化业务工作和完善制度积累了重要经验。去年就与地方评审中心在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联合举办5期业务集中培训班,累计培训15天,培训财政评审人员共712人次。同时,为进一步增强集中培训效果和深化培训教材成果应用,与中央财经大学联合开展 “财政评审人员应知应会专业知识体系课题研究”,目前课题已启动前期工作。还分别在宁夏、厦门举办两期全国财政预算评审业务培训班,培训各省级财政评审机构负责人及业务骨干达240余人次;组织部中心处长、业务骨干和部分地方评审中心主任19人参加了赴加拿大进行预算管理及绩效评价相关知识培训。而注重评审成果的应用,更能让我们的队伍找到成就感和使命感。根据具体项目评审情况及时向部领导和部内相关司局报送信息,全年针对典型项目,及时编发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6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绩效评价情况及建议”等29期《预算评审动态》,并起草上报了《财政部预算评审工作成效明显》、《民航发展基金项目预算管理亟待加强》等有关改进预算工作政策建议的信息材料,得到了部领导和有关司局的批示和肯定。 问:听李主任刚才说的,似乎思想政治和评审能力又成了你们队伍的两只手,那你们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呢?

答:好,我们就是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至于大脑和神经,那就是我们的评审信息化建设咯。与专业机构合作,开展对评审各项业务工作的调研和需求分析,同时组织召开座谈会积极借鉴部分地方评审机构信息化建设的做法和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编制评审信息化平台框架建设的初步工作方案。目前,我们已根据方案组织完成对“财政部

9 预算评审中心信息化平台规划及一期建设项目”的政府采购工作。部中心的信息化平台建设,将有力地推动地方财政评审工作:加强与地方评审机构的业务协作,促进评审工作交流和宣传。目前我们还可以通过《财政预算评审动态》《财政评审》等刊物,汇总编发地方评审中心报送的信息,及时总结宣传了上海、浙江等9个省区在项目支出标准建设情况、绩效评价等方面工作成效和经验,及时总结宣传全国财政评审业务工作整体进展情况。

问:灵活的大脑和快速反应的神经,坚强的手臂和坚实的腿脚,全国的预算评审系统给了我们一个新时代强者的概念,那么2018年我们又应该期待些什么呢?

答:2018年,是预算评审工作转型发展的夯实之年。预算评审中心工作思路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根据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和部党组工作部署安排,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各项要求,紧密围绕预算标准科学和全面实施绩效管理两条主线,扎实开展项目预算评审、绩效评价和项目支出标准研制工作,着力加强评审支撑体系和干部队伍建设,积极推动中央部门和地方各级财政开展预算评审工作,为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的目标任务,发挥好预算评审的定量基础和技术支撑作用。

问:那么,2018年全国的预算评审工作有哪些新的核心和要点? 答: 2018年,预算评审中心的全国性重点工作主要有三:着力开展部门预算评审,积极开展财政绩效评价,着力推进项目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具体来讲,深化部门预算重点项目评审,就是着重关注党中央、

10 国务院相关工作部署在部门预算安排和执行中的落实情况。坚持“问题导向”原则,侧重对新增项目、重大项目以及问题突出领域的项目开展预算评审。同时要强化评审结果运用机制:建立评审跟踪调研机制,探索建立评审信息公开机制,加深与项目单位的沟通了解,及时报告评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督促部门重视预算编制工作,强化部门预算管理的责任意识。还要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行业专家的“外脑”作用。探索对于跨区域的和批量的项目,组织地方财政评审机构联合开展评审。

积极开展财政绩效评价,意味着要推进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积极配合预算司推动实施绩效管理全覆盖、绩效贯穿预算全过程、绩效方法全系列和评价对象全方位。积极参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指导意见”的起草,配合研究绩效评价结果有效运用的路径方法,推动绩效目标审核与预算评审的有机融合,为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发挥应有的作用。探索开展重大项目全周期绩效评价,关注支出结果和政策目标实现程度,关注中央、国务院相关工作部署在部门预算安排和执行中落实情况,推动改进预算编制和调整财政政策。通过研究制定《绩效评价工作操作指南》,明确开展绩效评价的组织管理、工作流程、评价方法等,研究制定绩效评价指标权重设置规范和评分规范,提高财政绩效评价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通过推动建立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根据专项转移支付、部门整体支出、财政政策评价特点,研究制定不同类型绩效评价的共性指标框架,选择教育、科技、卫生等领域,分类研究制定个性指标体系。

着力推进项目支出标准体系建设,标志着加快通用标准建设,在

11 开展项目分类评审的基础上,选择办公用房维修改造、信息化系统运维和资格考试教务费等项目研制预算支出标准,提高中央部门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通过积极争取世界银行技援项目,加强预算标准体系研究,探讨标准体系建设的整体架构和实施路径。加强与地方合作开展标准建设工作,特别是加强与省级财政部门的合作,选择有一定标准建设基础的财政评审机构合作,围绕城市供水、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公共服务领域事项开展支出标准的课题研究,共同推进项目支出标准建设工作。

我中心还将通过研究制定《关于加强预算评审工作的指导意见》,结合即将出台的《预算法实施条例》相关规定,合理确定财政预算评审职责,加强对地方财政评审工作的指导,切实将评审工作实质性嵌入预算管理环节,推动全国财政评审工作科学发展。同时通过制定《预算评审操作规程》,逐步实现评审工作的流程化、标准化和规范化;适时修订完善《部门预算评审内控办法》,完善内控管理制度,提高评审质量,防控评审风险。

加快中心“信息化平台规划及一期建设项目”建设的实施,在统一评审流程、制定数据标准规范的基础上,建立各类业务管理应用系统,基本实现固化流程、规范行为、在线监督、协同办公、资源共享、权限清楚、有迹可循等功能。继续办好《财政预算评审动态》和《财政评审》杂志,积极推广地方评审工作典型做法、良好经验及成效。

12

第6篇:授信指引答记者问

银监会就《商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答记者问

2004年07月26日 09:1

1南轲

中国银监会有关负责人今日就发布《商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回答了本报记者提问。

问:为什么要制定《商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

答:近年来,商业银行授信业务不断暴露出各类贷款风险案件,给银行业带来了很大的风险,暴露了商业银行授信业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即征信、授信和授信后管理缺乏规范的工作尽职要求和独立的调查评价标准,或尽职要求不明确,责任不清晰。最近,国务院关于固定资产投资体制改革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加大银行自主审贷、自担风险的责任,充分行使银行信贷自主权。因此,制定《商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并不断提高授信的科学性,降低授信风险,是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根本性任务,也是创造并维护良好信贷文化的前提之一。

为促进商业银行审慎经营,进一步完善授信工作机制,规范商业银行授信管理工作,明确授信工作尽职要求,防范和化解授信风险,保护存款人利益,银监会在认真总结经验,广泛征求意见,充分吸收巴塞尔委员会《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等先进监管理念的基础上,根据《商业银行法》和《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研究制定了《商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以引导商业银行建立健康的信贷文化和科学规范的操作要求,规避授信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明确授信工作人员的相关责任。

问:《指引》适用的范围是什么?

答:从适用对象讲,《指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所有中资商业银行。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可参照执行。

从业务上来讲,《指引》适用于非自然人客户以外的所有表内外授信业务,表内授信包括贷款、项目融资、贸易融资、贴现、透支、保理、拆借和回购等;表外授信包括贷款承诺、保证、信用证、票据承兑等。从期限上看,包括短期授信和中长期授信。短期授信指一年以内(含一年)的授信业务,中长期授信指一年以上的授信业务。

从工作人员来讲,商业银行总行及分支机构所有参与客户调查、业务受理、分析评价、授信决策与实施、授信后管理与问题授信管理人员,以及对授信工作人员的尽职情况进行独立地验证、评价和报告的授信工作尽职调查人员都要根据《指引》的规定履行相应的职责。

问:《指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指引》共分7章57条,基本覆盖了授信业务的整个流程的各个环节,对授信业务的客户调查和业务受理、授信分析评价、授信决策与实施、授信后管理和问题授信管理等

四个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对尽职调查和问责制提出了明确要求。

此外,针对授信过程的不同环节的主要风险点,《指引》还编制了《附录》,列出了近200条风险提示内容,包括主要授信种类的风险提示;客户基本资料清单提示;授信业务特点分析风险提示;非财务因素分析风险提示;格式合同文本主要条款提示和预警信号风险提示等六方面的内容。

问:与过去的贷款“三查”等规定相比,《指引》具有哪些新特点?

答:与过去的贷款“三查”等有关授信的规定相比,《指引》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是突出对授信过程中的动态因素的持续监控。以往的贷款“三查”制度主要关注贷款而不是授信,因而忽视动态变化。而《指引》不仅强调对历史和现状的分析,还特别强调了对潜在风险预警信号的关注,要求商业银行关注动态预警信号,预测授信风险,并强调了情况发生变动或突发事件发生时商业银行应立即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并重新决策或变更授信。

二是强调授信管理工作的全面和深入。《指引》要求商业银行不仅对客户财务状况进行评估,还要对客户的公司治理、管理层素质、履约记录、生产装备和技术、产品和市场、行业特点及宏观经济环境等方面进行风险识别,评估第二还款来源等。在对客户风险识别时,根据情况,要向政府有关部门及社会中介机构索取信息,验证客户资料的真实性。

三是强调了商业银行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指引》引导商业银行注重商业银行内部纵向和横向之间的协调配合和沟通,要求商业银行内部上下级之间、相关部门之间在信息方面建立相互沟通机制,在授信管理方面作好协调与配合,在分清责任的基础上,有效防范风险。

四是突出了授信工作尽职的充分性,注重对商业银行公司授信全过程的监管,确立了授信尽职的全面覆盖性及审批双线制衡原则,从制度上规范了商业银行授信业务环节本身的尽职要求和对商业银行授信环节尽职情况事后尽职调查的要求。

五是强化了商业银行自身控制授信风险的主观能动性,要求商业银行根据《指引》的基本精神制定实施细则。引导商业银行进一步规范授信尽职工作要求和尽职调查。附录列示了近200条风险提示,便于商业银行授信工作人员按图索骥。

问:《指引》中引入了授信尽职调查的概念,请对此做一解释。

答:尽职调查是国际银行业的一项基本制度。2001年10月巴塞尔委员会颁布了《银行客户尽职调查》,提出了尽职调查的指导性框架,并建议各国的商业银行以此为范本,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本国的尽职调查制度。独立的授信工作尽职调查制度和责任追究机制是尽职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国际上管理良好的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制度。

《指引》中,授信尽职调查与巴塞尔委员会的基本精神一致,即银行在开展业务的同时,要有从另一视角进行的调查、监控、制衡和纠偏的机制,以减少业务决策的盲目性。《指引》

中的尽职调查贯穿业务发起、决策、授信实施后管理以及问题授信等的全过程。

授信尽职调查对业务部门增强风险意识,提高风险识别和判断能力都是一种必要的补充。一般来讲,业务部门负责市场和业务拓展,在对业务发展、收益和风险考虑中,更关注收益,贷前调查往往很难彻底和公正。授信决策则可能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行政干预,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建立一套机制,对银行授信业务开展独立的尽职调查,以独立评估和判断业务发展过程和业务本身的收益和风险。

鉴于商业银行授信业务体系不尽相同,银监会没有要求商业银行成立单独部门负责授信尽职调查,但是,明确要求商业银行授信尽职调查必须独立进行。在《指引》中这一原则表述为“商业银行应设立独立的授信工作尽职调查人员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要求”、“授信工作尽职调查人员应独立行使尽职调查职能,对授信业务流程各项活动进行尽职调查,评价授信工作人员是否勤勉尽责,确定授信工作人员的责任”。

问:《指引》对授信问责制有哪些具体规定?

答:《指引》从两个方面对授信尽职问责制作了具体规定。一是要求商业银行建立授信责任追究制度,明确规定各个授信部门、岗位的职责,对违法、违规造成的授信风险进行责任认定并按规定对有关责任人进行处理;二是对勤勉尽职的工作人员予以免责。

《指引》特别强调对八类不尽职行为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责任追究,即进行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疏漏的;未对客户资料进行认真、全面和准确核实的;授信决策过程中超越权限、违反程序审批的;未按照规定时间和程序对授信和担保物进行授信后检查的;授信客户发生重大变化和突发事件,未派员及时实地调查的;未根据预警信号及时采取必要保全措施的;故意隐瞒真实情况的;不配合授信尽职调查人员工作或提供虚假信息的。

对于严格按照授信业务流程及有关法规,在客户调查和业务受理环节、授信分析与评价环节、授信决策与实施环节、授信后管理和问题授信管理等环节都勤勉尽职地履行职责的授信工作人员,《指引》明确提出授信一旦出现问题,可视情况免除相关人员责任。由于《指引》规定的授信工作尽职是最基本的尽职要求,银监会明确要求商业银行根据《指引》的基本精神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免责条款并报银监会备案。

问:《指引》对授信工作尽职调查有什么要求?

答:《指引》对授信工作尽职调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明确要求:

一是保证授信工作尽职调查的独立性。商业银行应设立独立的授信工作尽职调查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要求。商业银行应支持授信工作尽职调查人员独立行使尽职调查职能。

二是授信工作尽职调查必须渗透到授信工作的各个环节。《指引》要求授信业务流程的各项活动都须进行尽职调查,以评价授信工作人员是否勤勉尽责,确定授信工作人员是否免责。

三是要建立高素质授信工作尽职调查专业队伍。《指引》要求从事授信尽职调查的人员

应具备较完备的授信、法律、财务等知识,并接受相关培训,依诚信和公正原则开展工作。

四是要根据情况选择有效方式开展调查。既可采取现场或非现场的调查方式,必要时,也可聘请外部专家或委托专业机构开展特定的授信尽职调查工作。

第7篇:温总理两会答记者问

温总理两会答记者问 最后一年将像负轭老马 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松套

[新华社记者]总理,您好,我是新华社记者,也是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的记者。今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请问总理,您如何评价自己的工作?谢谢总理。[03-14 10:55]

[温家宝]我担任总理已经9年了,这些年过得不易,也不平凡。但我总觉得还有许多工作没有做完,许多事情没有办好,有不少遗憾。[03-14 10:56]

我懂得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我所做的工作都是应尽的责任。我为能做人民的公仆而为人民办些实事而感到欣慰。[03-14 10:57]

我真诚希望,我,连同我这一生,给人民做的有益的事情,人民都把他忘记,并随着我日后长眠地下而湮没无闻。[03-14 10:58]

由于能力所限,再加上体制等各方面的原因,我的工作还有许多不足。虽然没有因为不负责任而造成任何一件事情上的失误,但是作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负责人,对于我在任职期间中国经济和社会所发生的问题,我都负有责任。为此,我感到歉疚。[03-14 10:59]在最后一年,我将像一匹负轭的老马,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松套。努力以新的成绩弥补我工作上的缺憾,以得到人民的谅解和宽恕。入则恳恳以尽忠,出则谦谦以自悔。我将坚守这个做人的原则,并把希望留给后人。我相信,他们一定会比我做得更好。[03-14 11:03] 我秉承“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信念,为国家服务整整45年,我为国家、人民倾注了我全部的热情、心血和精力,没有谋过私利。我敢于面对人民、面对历史。知我罪我,其惟春秋。[03-14 11:03]

第8篇:温家宝答记者问

中国网3月14日讯 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今日闭幕。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与采访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中外记者见面,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中国网进行了现场直播,以下为温家宝答问实录:

温家宝: 记者朋友们,这是我在两会之后最后一次同大家见面了。我要感谢多年来记者朋友们对于中国改革和建设事业的关注。今年可能是最困难的一年,但也可能是最有希望的一年。人民需要政府的冷静、果敢和诚信;政府需要人民的信任、支持和帮助。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蔓延、发展,关键是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办好。我将在最后一年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永远和人民在一起。

我愿意回答大家的问题。

新华社记者: 总理,您好,我是新华社记者,也是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的记者。今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请问总理,您如何评价自己的工作?谢谢总理。

温家宝: 我担任总理已经9年了,这些年过得不易,也不平凡。但我总觉得还有许多工作没有做完,许多事情没有办好,有不少遗憾。

我懂得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我所做的工作都是应尽的责任。我为能做人民的公仆而为人民办些实事而感到欣慰。

我真诚希望,我,连同我这一生,给人民做的有益的事情,人民都把他忘记,并随着我日后长眠地下而湮没无闻。

由于能力所限,再加上体制等各方面的原因,我的工作还有许多不足。虽然没有因为不负责任而造成任何一件事情上的失误,但是作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负责人,对于我在任职期间中国经济和社会所发生的问题,我都负有责任。为此,我感到歉疚。

在最后一年,我将像一匹负轭的老马,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松套。努力以新的成绩弥补我工作上的缺憾,以得到人民的谅解和宽恕。入则恳恳以尽忠,出则谦谦以自悔。我将坚守这个做人的原则,并把希望留给后人。我相信,他们一定会比我做得更好。

我秉承“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信念,为国家服务整整45年,我为国家、人民倾注了我全部的热情、心血和精力,没有谋过私利。我敢于面对人民、面对历史。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 温总理您好。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很高兴能在您最后一次的两会后记者会上提问。我的问题是,最近几年您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到了政治体制改革,引起了很大的关注。请问您多次反复提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因在哪里?中国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难度又在什么地方?谢谢。

温家宝: 是的,这些年我多次谈到政治体制改革,应该说已经比较全面和具体了。如果问我为什么关注这件事情,我出于责任感。粉碎“四人帮”以后,我们党虽然作出了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实行了改革开放。但是“文革”的错误和封建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清除。

随着经济的发展,又产生了分配不公、诚信缺失、贪污腐败等问题。我深知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而且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社会上新产生的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悲剧还有可能重新发生。每个有责任的党员和领导干部都应该有紧迫感。

当然,我深知改革的难度,主要是任何一项改革必须有人民的觉醒、人民的支持、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在中国这样有13亿人口的大国,又必须从国情出发,循序渐进地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改革只能前进,不能停滞,更不能倒退,停滞和倒退都没有出路。

我知道,人们不仅看我说什么、我的理想和信念,更看我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什么样的目标。我可以对大家讲,为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奋斗一天。

《人民日报》记者: 总理您好,人民日报社记者提问。最近一轮房地产市场调控,大家都非常关注,中央的决心很大,力度也很大,一些城市的房价已经开始回落。请问总理,住房价格回落到什么程度才算是达到了调控目标?另外,面对经济增速放缓和地方财政压力,楼市调控会不会半途而废?谢谢。

温家宝: 我最近出于一种责任感,把从2003年开始的房地产调控认真地回顾了一下。其实我们在2003年已经提出了6条调控措施,2005年又制定了国八条,2006年又制定了国六条。但是,为什么调控不见成效?群众也在责怪我们,说房价越调越高,政策不出中南海。我听到了感到十分痛心。

我觉得房地产市场关系到财政、金融、土地、企业等各项政策,涉及到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关系,特别是地方从土地出让中获取大量的收入。涉及到金融企业和房地产企业的利益,改革的阻力相当之大。

为什么这两年房地产调控在艰难中看到一点曙光?有所进展。首先是我们调控的决心坚定而不动摇;其次,我们抓住了一个抑制投机和投资性需求的要害问题,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对于房地产市场,我有个基本看法,那就是中国有13亿多人口,又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阶段,对住房的需求是刚性的,而且将会是持续的。当然,我们说住有其居,并不意味着住者有其屋。从方向上看,应该鼓励更多的人租房。

关于房地产市场发展,我有几个观点:

第一,要保持房地产长期平稳和健康发展。如果盲目发展,出现经济泡沫,一旦破灭,不仅影响房地产市场,而且会拖累整个经济。

第二,什么叫房价合理回归?我以为合理的房价,应该是使房价与居民的收入相适应,房价与投入和合理的利润相匹配。现在我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房价还远远没有回到合理价位。因此,调控不能放松。如果放松,将前功尽弃,而且会造成房地产市场的混乱,不利于房地产长期健康和稳定发展。

第三,房地产的发展,毫无疑问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就是说要充分利用市场这只手。但是政府这只手也不可以缺少,因为它更具有稳定性和促进公平。谢谢。

中央电视台记者: 总理您好,我是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网络电视台的记者。我想问您的问题是,近年来您已经有很多次提起要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但是现在社会上一些不公平的现象仍然是老百姓关注的焦点。请问您在任期之内还会做哪些工作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另外,我们知道您常常会上网,在网络上您可以看到网民对政府工作、对您本人的肯定和赞扬,但是也会有“拍砖”的,您怎么看待这些批评的声音?谢谢。

温家宝: 我曾经说过,公平正义比太阳还光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实事求是地讲,9年来,我们为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做了大量不可磨灭的工作。

首先,在法律上,我们通过修改宪法,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我们制定了物权法,使合法的私有财产得到法律保护。我们修改了选举法,使城乡选民具有平等的权利。我们废除了收容遣送条例,使农民自由进城务工。在短短的几年,中国城市化率超过50%。

其次,在农村,我们坚决地取消了农业税,减轻了农民的不合理负担。

第三,在教育上,我们实行了九年免费义务制教育。对农村的孩子上职业学校实行免费,同时对大学和农村高中阶段的教育实行奖助学金制度,对困难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给予补贴。

第四,我们建立和完善了包括养老、失业、医疗、低保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企业职工医疗保险、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已经覆盖13亿人口。

这些都是我们社会朝着公平正义迈出了具有制度性的一步。当然,我深知,社会分配不公以及司法不公还引起群众的不满。我们必须继续推进促进社会公平的各项工作。

在我任职的最后一年,我们政府将做几件困难的事情,一定要做,努力做好,而不留给后人。

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第二件事情,就是要制定并出台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条例,真正保障农民承包地的财产权。第三件事情,实现城乡养老保险的全覆盖。第四件事情,按照新的标准全面推进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第五件事情,我们已经将教育经费占GDP的4%列入预算,我们一定要通过努力实现这个目标,并使经费合理使用。谢谢你。

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我们应该创造条件让人民提出意见批评政府。因此,在网上听到有“拍砖”的声音,我并不感到奇怪,我以为这是正常的事情。群众许多批评的意见值得我们深思,而政府重视和决定的许多重大问题,经常是从群众“拍砖”里头得到的。

我甚至考虑,把一些经常批评政府的代表人士请到中南海,面对面地听取他们意见。如果你们注意的话,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听取意见的安排中,我们已经尝试做了,但还很不够。

在我担任总理期间,确实谣诼不断,我虽然不为所动,但是心里也不免感到有些痛苦。这种痛苦不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痛苦,而是我独立的人格不为人们所理解,我对社会感到有点忧虑。我将坚持人言不足恤的勇气,义无反顾地继续奋斗。

“温家宝答记者问”

以“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开篇,从上午10点53分开始至13点53分结束,温家宝2012年的记者会长达3个小时,回答了至少14个问题。温家宝最后真诚地说:“我认真没有敷衍的回答了记者朋友的问题,前后三个小时,是不是可以结束了?”

发布会结束后,温家宝还不忘主动与记者们说再见。持续3小时之久的“温总理答记者问”即刻引来网友“疯狂”搜索,迅速成为14日最热的两会热搜词。

温家宝总理的记者会刚刚结束不久,各大门户网站、新闻网站都已经做出了精心的专题,亮点、之最,各有各的路数。从发布会现场回来的记者们说,这是一场“有货”的记者会,很多关键性问题,总理作了回应。

下面附上几个温总理对热点问题的答问链接,感兴趣且没有看过的朋友可以点开一看:温家宝: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改革只能前进

温家宝谈王立军事件 重庆市委市政府必须反思

温家宝:房价远未回到合理价位 调控不能放松

温家宝:考虑把批评政府的代表人士请到中南海

直播回顾:温家宝总理会见中外记者

“温家宝语录”

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今日上午闭幕后,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第10次、也是其任内最后一次在“两会”后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期间,温家宝坦承直面政治体制改革、房价、两岸关系、重庆王立军事件等诸多热点难点问题,精彩答问不断。

“在最后一年,我将像一匹负轭的老马,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松套。”

——温家宝称,在最后一年,我将像一匹负轭的老马,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松套。努力以新的成绩弥补我工作上的缺憾,以得到人民的谅解和宽恕。入则恳恳以尽忠,出则谦谦以自悔。我将坚守这个做人的原则,并把希望留给后人。我相信,他们一定会比我做得更好。“我可以对大家讲,为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奋斗一天。”

——谈及政治体制改革这一问题时,温家宝说,我知道,人们不仅看我说什么、我的理想和信念,更看我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什么样的目标。我可以对大家讲,为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奋斗一天。

“群众也在责怪我们,说房价越调越高,政策不出中南海。”

——谈及房价问题时,温家宝称,我最近出于一种责任感,把从2003年开始的房地产调控认真地回顾了一下。其实我们在 2003年已经提出了6条调控措施,2005年又制定了国八条,2006年又制定了国六条。但是,为什么调控不见成效?群众也在责怪我们,说房价越调越高,政策不出中南海。我听到了感到十分痛心。

推荐:票选温总理精彩语录

“茅台高管喝酒论”

备受关注的全国“两会”今日闭幕,而在两会期间一直处于舆论漩涡的茅台酒似乎并没有消停下来的意思,茅台高管刘自力的一句“三公消费应该喝什么酒”,更是让舆论哗然。

实话常常不那么好听。“不喝茅台喝什么”,“禁了茅台还有拉菲”,就是这么一句不太中听的实话。它无情揭示了当前三公消费支出的本质问题,那就是官本位逐渐滥觞,已经形成了物本位,连小小一瓶酒也不例外。

茅台高管刘自力的喝酒哲学正是道出了问题的根本所在,不喝茅台,自然还会有别的替代。如果仅仅把茅台当成三公消费的替罪羊踢出局,“丢车保帅”平息舆论,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关键在于对目前的公务接待制度进行彻底改革,严格规定消费标准,完善制度法规,加强舆论监督。

第9篇:法制安全教育答记者问

答记者问

一、综合治理情况

1. 校园安全管理状况。完善组织领导机制,建立由校长、书记、处主任、正部长组成的校园安全领导工作小组,明确领导职责;配备8名专职校警,对重点部位的物防、技防、监控措施到位;校园内安全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完善落实;应急管理工作体系,如应急机构、应急队伍、应急工作预案、应急演练等健全。在具体实施方面:

(1)加强门卫检查和登记制度,对进校人员进行严格询问盘查和登记,要求进校找人进行预约和电话联系。学生在校期间,关闭校门,严禁学生随意外出;

(2)对校门外情况随时加强巡查,发现可疑人员随时询问报告,对于一些精神病人的出现,随时报告,予以处理;

(3)加强领导带班和值班制度,德育处每天在学生上学、放学期间都会有三人值班,预防突发事故,处理应急事故,确保学生、学校财产的安全;

(4)强化宿舍管理,师生进入学生宿舍必须严格遵守出入制度,学校定期组织德育处人员、部长、班主任检查学生宿舍是否有烟洒、管制刀具、赌博用具等及其它各种安全隐患,要求宿舍管理员清查滞留宿舍学生,并及时处理;晚上清查学生就寝情况,对违纪学生进行登记并按学校要求作相应处理。

(5)在校警室设立报警器,在醒目地方贴报警电话。社会上一些无业青年经常聚集校园周边的马路上,为打击无业滋事青年,稳定校内学生学习生活秩序,我们积极与派出所联系,及时反映学校周边环境情况。对于经常到学校滋事的无业青年,派出所或传讯本人或找其家长,教育他们。特别是有小团伙到校门口聚集时,只要通知电话派出所,民警马上会开车赶来驱赶。平时派出所正常派警力巡视学校周边环境,确保学校安全。

2. 校园消防安全状况。教学楼的每个楼层分别配有灭火器、消防栓、指示标志、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等,校园安全领导工作小组经常进行检查,保证其处于正常状态;制定火灾、地震等逃生预案,每学期进行1次以上的逃生疏散演练。

3. 校园周边安全状况。我校校园周边并无存在违规经营的网吧、娱乐场所等;也无存在非法宗教活动场所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校园周边治安状况相对良好。但校园周边有几家烟酒店,学校虽加强对学生吸烟的管控力度,但时不时仍有个别学生趁放学或老师不注意时就会买烟,建议有关部门对中小学

校校园附近200米内的店面,不予发放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校门口车速过快、减速带痕迹不清,建议有关部门加强管理。

二、法制校园建设

1. 法制教育纳入教学计划。

我校在高一年级开设法律课,中职教材《职业道德与法律》,每周2节,保证教学课时。由政治教研组负责,教材非常适用我校学生实际,授课老师结合历年实习生中存在的问题及经验总结运用于法律课教学中,受到学生的喜爱,为他们高三的实习提供了法律帮助。全校班级每学期利用周会课进行法制教育不少于8节,由德育处提供素材及课程安排。

2.我们形成专兼职的法制教育教师队伍,建立健全专任及兼职法制课教师培训机制和教研活动,在多学科渗透法律知识和法治理念。学校还设有学生法制教育专项经费。我校法律专业毕业的薛敏老师每年为学生做《法律十诫》的主题讲座,使学生深受教育。

3.每学年,我们根据普法计划,邀请派出所的同志来校讲课;邀请法官到我校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讲座,通过具体详实的案例,使学生认识奉公守法的重要意义;还组织学生到省高院参观等。我们聘请金盘派出所许晋胨为法制副校长,每学年对我校进行不少于四次的法制教育课。

4.不断丰富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不断创新,积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开展法制教育宣传活动,丰富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寓教于乐。

(1)每周的国旗下讲话、每周的班会课,法制、纪律教育是必讲的常规教育内容。各专业部都结合本部特点组织法制主题班会。

(2)我校还利用校园广播和黑板报,张贴普法标语,向学生传授安全知识,讲清纪律要求,表扬好人好事,树立校园正气。每年我们通过校园广播进行这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就有三十次之多。开展法制图片巡展、法律小常识的知识问答。由于法律意识深入人心,近几年来,我校没有发生一起较大的安全、法律责任事故。学生们一直都能在一个安全、和谐的校园里安心地学心。

(3)组织学生参加的“拒绝邪教,崇尚科学”签名活动和图片资料展出,开展禁毒教育活动,提高识毒、防毒的能力,组织学生观看法制教育影片等

(4)每年开展“6.26”禁毒和“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

三、未成年人保护

1.组织教师系统学习学习《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海南省未成年人保护若干规定》等法律法规,增强教师保护未成年人意识。

2.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1)邀请法制副校长来校作法律知识讲座,增强学生预防意外情况发生的意识,掌握意外情况下自我防护的技能,让学生懂得履行法律赋予自己的义务,行使法律规定的权利。

2.学期初,学校与学生和家长签订了《学生安全责任书》,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强化家长的监管职能。

3.开展如“交通安全”“防溺水”等自我保护的知识竞赛。

4.印发《自我保护 避免伤害》的宣传单,介绍有关“针对校园袭击的处置方法” 、“校外自我保护方法”、“独自外出安全巧筹划”、“被人抢劫时的自卫措施”、“被人绑架、劫持时怎么办”、“怎样对待网上认识的朋友”等有关知识。

上一篇:初三体育中考训练方法下一篇:医院信息系统应急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