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舌声乐教学论文

2022-04-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歌唱的音准问题是声乐学习过程中最基础且最常见的问题,也是关系到演唱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对产生音准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做了阐述。关键词:分析解决;技能技巧;心理调节;技术和心理声乐教学有很多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在这里我谈的是歌唱中的音准问题。唱准音是声乐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最低要求。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喉舌声乐教学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喉舌声乐教学论文 篇1:

中国古代声乐理论在现代声乐教学和演唱中的意义

[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曲唱美学和声乐演唱理论的记载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大规模形成于元代燕南芝庵的《唱论》之后,散见于诸如《梦溪笔谈》《礼记·乐记》及《乐府传声》等古代典籍之中。如“丝不如肉”“绕梁三日”“字正腔圆”等一些精髓的论点,仍对现代声乐的教学和演唱具有举足轻重的理论支持和指导意义。

[关 键 词] 中国古代;声乐理论;声乐教学;意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文化思潮东进的加快,西方声乐理论体系和教学方法也被大力引进我国中、高等音乐院校。直到近年来,才逐渐有更多的声乐教育家开始将西方声乐理论体系与我国传统声乐理论做横向对比研究。虽然西方声乐技术理论系统,但始终停留在单纯的技术层面;而中国古代的声乐理论典籍中不仅记载了浩如烟海的古代优秀歌曲诗词和声乐艺术体裁,而且对歌唱的审美情趣和歌唱技术的论述和诠释也比现代声乐理论更加精炼和准确。

一、中国古代声乐理论是文艺发展的产物

(一)中国古代声乐理论的发展

中国有着較为悠久的历史文化,声乐作为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秦朝开始声乐理论便开始有所发展。我国的声乐最早起源于戏曲、民歌等传统音乐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声乐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逐渐形成了现如今的声乐理论模式。即使现代声乐教学已经逐渐成熟,但是中国古代声乐理论仍对现代声乐教学和演唱有着重要的影响。

1.古代声乐发展初期

在最初阶段音乐主要以乐舞的形式存在,声乐艺术还未形成一种实际的形式,所以在声乐理论中还没有发展。直到秦汉时期,声乐理论才开始有所记载,但是由于并未普及所以大多以散论的形式存在。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子汤问》中曾记载“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这句话指的是声音洪亮,穿透力强。我国开始出现于古代声乐相关的论述是从《乐记》开始的,并且其中的一些声乐理论对后来的声乐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乐记师乙篇》中曾对声乐理论做出了这样的记载:“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钜,句中钜,累累乎端如贯珠。”这一段记录直接表达了声乐演唱的正确形式以及对演唱者的要求。在古代声乐发展过程中对声乐影响最大的便是汉朝乐府的成立,这使很多声乐理论能够更好地被收集、收藏起来,音乐机构的建立为音乐发展提供了底气,音乐的地位也随之提高,因此到汉朝时期声乐理论开始注重音乐与感情之间的关系。

2.古代声乐发展成熟期

纵观古代声乐发展史我们会发现,魏晋、隋唐时期,古代声乐处于逐渐成熟期。在魏晋南北朝相和歌辞、清商大曲开始逐渐流行,从流行的声乐中我们会发现,在这一时期人们逐渐开始注重声乐中情感的表达。到后来的隋唐时期,由于经济以及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所以古代声乐艺术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声乐理论也逐渐走向成熟。隋唐时期人们开始注重对气息以及声情方面的处理,这一阶段也是古代声乐发展的重要阶段。

3.古代声乐理论成熟期

到宋、元、明、清时期古代声乐理论已经彻底成熟,声乐地位在不断提升。在该阶段音乐爱好者开始注重声乐的配词,注重歌词代表的意义。这一时期声乐逐渐发展到了更高的层次,人们开始注重音乐审美。宋朝时期很多与声乐艺术相关的人开始注重演唱者的咬字问题,并对声乐演唱中的咬字问题进行了理论总结。沈括认为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应该吐字清晰、圆润,将字融入声音中,这是古代声乐的演唱理论。到元朝时期开始注重声从于字,并且在这一时期产生了第一部声乐演唱方法的专著,即《唱论》。《唱论》不仅对当时的声乐有着很大的影响,对现代声乐演唱也有着较大的教育意义。到后来的明清时期则是对声乐理论的细化完善。

(二)中国古代声乐理论的分类简述

有关中国古代声乐理论(唱论)的记载由来已久,从先古时期的“诗、乐、舞”三位一体的音乐形式,到随之诞生的“风、雅、颂”“乐府诗集”及明清“俗曲”等极具民族特色的音乐形态,几千年的文字记载了无数的传统美学和声乐技术理论,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类。

1.歌唱美学类

中国古代声乐理论中对声乐审美观念有丰富的论述,更有人在研究古代典籍之时,发现中国古代的声乐理论中有“人声至上论”之说。先秦之时“贵人声”“登(升)歌下管”“歌以咏德”等观点都体现出古人推崇“人声至上”,认为人声是音乐的本质。更有提出所有的丝竹乐器都不及人声之美,而且把“人声”称之为接近自然的音色。

2.歌唱技术类

在歌唱技术上,中国古代声乐理论有大量的论述和记载,但都零散记载于各类典籍之中,并未有专门的论著介绍歌唱技术理论。例如在歌唱语言与音质美的追求上,有明代魏良辅论著《曲律》道:“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声中无字,字中有声”也是对声乐艺术中语言和唱腔的论述。

二、中国古代声乐理论在现代声乐教学与演唱中的体现

西方声乐教学体系的建立较之国内早了几百年,相对于国内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成功的范例,而国内声乐教学体系至今尚未完全成熟。中国古代声乐理论虽然有丰富的文字记载,但是由于语言的苦涩难懂,古代人只在乎意会少于言传,令这些典籍处在不被现代人重视和钻研的境地。

在中国古代声乐理论中不乏对歌唱气息的论述。清代陈彦衡在《说谭》中提道:“夫气者音之帅也,气粗则音浮,气弱则音薄,气浊则音滞,气散则音竭。”显然,古人已经把声乐演唱时气息对歌唱的支持、用气方法对声音的影响分析得如此细腻、透彻。更有唱论著作中总结“换气、偷气、提气、歇气、缓气、收气,爱者有一口气”以及“音断意不断,字断气不断”等歌唱呼吸原则。虽然它们没有提到西方教学体系中“胸腹式联合呼吸”的方法,但是对气息的控制和运用所产生音色的差别却已有详细的区别。

汉语声乐艺术中“字正腔圆”“依字行腔”是我国古代声乐理论保留下来的经典论点。此外,前文提到的《曲律》道:“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另外,在咬字部分的清晰准确,字音的清浊之分和口形的变化要求上,南宋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要求:“腔必真,字必正……字有唇喉舌之异。抑分轻清重浊之声,必别合口半合口之字。”后人由此总结出汉语言的音韵规律“五音”“四呼”,在声乐艺术语言咬字规律上讲究“出声”“归韵”“收音”。且“收音”技巧中有王德晖所著《顾误录》中强调:“一字唱完,须交代清楚,再唱下字,方是本字之音。如出而不收,张而不闭,是仅有上半字,无下半字,欲其入听,不亦难乎?”很明显,中国古代声乐艺术就在追求吐字清晰,字字干净,不拖泥带水,语气得当,感情充沛。就美声唱法的发源地意大利的语言来说,虽然意大利语的元音只有“a、e、i、o、u”五个,但是同样要求辅音短促有力,元音饱满、明亮。在发声和歌唱时也需要达到“音律平正,音序均勻,发音清晰,音调和谐,发出的声音柔和而浑厚,音色优美……”

声乐的艺术借助语言进行传播。语言作为一种媒介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在现代声乐教学中,更多的教育者注意到“字正腔圆”和“依字行腔”的歌唱标准,它们在我国高等院校声乐教学中被反复要求和着重训练。虽然只有精炼的只言片语,但是却包含了大量的声乐技术和审美要求:“字正腔圆”对语言的“出声”“归韵”和“收音”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出声”时间短促,发音有力肯定,快速过渡到韵母;“归韵”要求气息通畅,母音响亮,歌唱时时值拉长,保持口型;“收音”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甚至只是一个交代而已。“依字行腔”则是对音色提出的审美要求:“四声不得其宜,则五音废矣”“音音归正,字字了结”,还有“惟腔与板两工,唱得出字真,行腔圆,归韵清,收音准,节奏细体乎曲情,清浊立判与字面,久之娴熟,则四声不召而自来,七音启口而即是,洗尽世俗之陋,传出古人之神,方为上乘”。

三、中国古代声乐理论对现代声乐的意义

自先秦以来,我国的声乐艺术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从夏禹治水之时听到的只有节奏和音高的情歌“候人兮猗,候人兮猗……”开始,经历了周、商及元、明时期的逐步发展,再到隋唐之繁盛。就声乐艺术形式和技术能力而言,古人已经开始从审美上去看待它们不同时期的艺术价值了。随着元、明时期的到来,声乐艺术已经逐步开始以戏曲和曲艺的声腔艺术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和形式了,而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声乐核心理论形成的主要时期。

现代声乐是以“字正腔圆”“依字行腔”为审美指导原则的,它们遵循着我国古代声乐理论中“出声、归韵、收音”的规律,按照“音韵十三辙”“五音”“四呼”的方法充分发挥韵母的共鸣作用,最终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声乐艺术和技术理论的发展是一种客观规律,由整个社会发展所决定,现代先进的声乐技术和声音理念正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古代声乐理论是我国民族艺术文化的瑰宝,不仅在声乐艺术和理论上有丰富的记载,在艺术审美、艺术品德、艺术情怀及价值取向上有深厚的积淀,这些是现代声乐所不能舍弃的宝贵财富。

四、结论

歌唱艺术根植于广袤的社会土壤,是人类自诞生便具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随之形成的声乐艺术理论典籍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也记载了我国自古以来的优秀审美观念。虽然现代的声乐艺术与现代医学、物理声乐、美学、语言学及社会学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中国古代声乐理论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和审美观念的集成,它们不仅在声音技术要求和审美情趣上对现代声乐技术有指导意义,更在人生哲理、道德修养上对现代声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只有做好民族文化的传承,才能更好地为现代声乐的发展做好服务,这也是现代声乐遗失的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傅惜华.古典戏曲声乐论著丛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57.

[2]彭晓玲.声乐基础理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乔新建,冯建志,何军.声乐艺术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田玉斌.谈美声歌唱艺术[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5.

[5]张晓农.中国古代声乐艺术[M].北京:中华书局,2003.

[6]余虹.中国古代声乐理论的研究述评[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增刊).

[7]朱惠华.道可道,非常道:辨析中国古代声乐理论的现代意义[J].艺苑,2011(4).

◎编辑 马燕萍

作者:张国成

喉舌声乐教学论文 篇2:

谈谈歌唱中的音准问题

摘 要:歌唱的音准问题是声乐学习过程中最基础且最常见的问题,也是关系到演唱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对产生音准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做了阐述。

关键词:分析解决;技能技巧;心理调节;技术和心理

声乐教学有很多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在这里我谈的是歌唱中的音准问题。唱准音是声乐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最低要求。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特别是初学者。而有些唱了三四年的学生还会出现音准问题。那么,分析解决歌唱者音不准的问题,对于声乐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我在多年的声乐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歌唱中有跑音或跑调的现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经常性问题。这是为什么?

一、音准问题

1.气息方面的问题

如果气息控制不好,气息不够或有漏气现象,会导致音准偏低;气息过大过猛会使音准偏高;气息不稳定则会使声音失控造成偏差。

2.喉舌不稳定

在歌唱时,不能把喉头吸到较深的位置,要保持稳定的状态,不更使发声器官受到挤压而发紧,从而造成声音也发紧,这样就会给人在听觉上带来音偏高的感觉。还有的学生声区不统一,当出现音程大跳时,不能顺利换声,不仅带来音色上的不统一,也往往因为不能贴着喉头唱而抓不住音高。

3.声音缺乏共鸣或共鸣调节不当

声音太白,缺少一定的泛音,没有明亮集中的高位置,都会给人在听觉上造成音准偏低的感觉。

4.心理素質方面的因素

歌唱者心理紧张,没有自信,缺乏积极的歌唱心理与状态,都可能影响音准的发挥。

如何解决问题,是我们教学的根本。作为教师,不仅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专业演唱能力,还要注重和培养学生的欣赏辨识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这些因素是辩证统一的,是不可分隔的。

二、调节音准的具体做法

1.扎实的基本功训练,培养过硬的专业技能

(1)气息的训练

呼吸是歌唱的基础,也是歌唱的生命。要从刚开始就打好扎实的基础,运用通俗易懂的方法去训练,比如吹气球、吹蜡烛、拔河等。在有了一定的基础后,要进行气息灵活性,持久性,强弱可变性,换气和气息支点等的训练,使学生能适应更高的发声要求。

(2)建立良好的歌唱发声状态

有了好的气息,不能很好地运用到歌唱发声中,也是没有效果的,所以好的发声状态和整体的协调概念才能使声音得到好的发展。特别是换声唱法的学习,更是扩展音域,统一声区的重要手段。只有气息、共鸣、发声器官统一协作,有机配合,才能有好的声音和准确到位的演唱。

2.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培养心理调节能力

过硬的专业技能训练固然重要,但是在强调技术训练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心理方面的因素,直接影响着演唱的效果和质量。声乐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调节能力,消除紧张和懈怠的状态,从而解决演唱时容易怯场,感情脆弱的问题。

(1)激发兴趣,调动歌唱的积极欲望

多花些时间在学生身上。让他们多听、多看,组织学生进行技能比武,选拔优秀的学生参加演出或比赛来带动全体学生的热情。通过一系列的锻炼,学生进步很快,从而诱发强烈的学习与歌唱欲望。

(2)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老师只要给以适时适量的引导就行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会得到很好的提高。

(3)多给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提高心理素质

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激励学生敢于表现,敢于尝试,不怕难听。放下心里的包袱,才能放开胆子,全身心地投入到歌唱中来。

3.培养良好的听觉能力,辨识能力

歌唱是听觉的艺术,所以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音准概念和听觉能力,用音乐的耳朵去把握自己歌唱的音准。在学唱的学生当中,有一些乐感比较好,有一些就相对差一些,对于这些人,要加强他们的视唱练耳训练,多听、多欣赏音乐,从而提高演唱的准确性和艺术感。

综上所述,音准问题实际上是一种能力的问题。只要通过努力,采用各种有效的手段进行训练,从技术和心理上进行培养,歌唱中的音准问题就一定可以解决。

以上是我在多年的声乐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粗浅认识和经验,还不够成熟,尚需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作者单位 平遥现代工程技术学校)

作者:邵花明

喉舌声乐教学论文 篇3:

论中国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任何成功的民族声乐艺术都是鲜明的民族风格、科学的演唱技术和强烈的时代性的结合。中国民族声乐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和文化洗礼,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演唱艺术。这种演唱艺术经过演化推进、转变发展,既体现了自身的发展规律,又以其极大的包容性特征与时俱进地吸纳了外来文化的精髓。我国民族声乐的文化基础与西方文化理念的融合将促进我国民族声乐以更加完善的姿态走向世界。

关键词:中国民族声乐 传承 发展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是一个包罗万象、风格迥异的广义概念,它以各类民族语言为基础,在继承我国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吸收借鑒西方美声唱法,形成了独特的演唱艺术,充分体现了中国民族声乐的风格和内在气质。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民族声乐开始走向世界,为使中国民族声乐得到更加完善的发展,我国民族声乐应当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声乐艺术。

一、中国民族声乐的传承特征

(一)中国民族声乐的职业化初期特征

我国历史上关于音乐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人类音乐的早期表现形式,即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原始乐舞,既是古代先民表达情感、传承文明的重要方式,也是他们传递社会生活态度的重要手段。春秋战国时期,不仅出现了涉及社会生活、极富浪漫色彩的大型声乐作品,而且歌唱艺术研究也开始进入理性化阶段,歌唱艺术开始产生职业化。声乐教师秦青不仅有自己的歌唱方法,而且还具有系统的教学方法,否则难以达到“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的歌唱技术水平。中国民族声乐的职业化既为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有益的探索,也为我国后期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随着音乐表达形式的逐渐丰富,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多样性的发展模式和特点。

(二)中国民族声乐的多样化体现

秦汉时期南方民歌与北方旧曲的融合不仅使华夏“正声”得以继续发展,而且还使得脱胎于民歌的艺术歌曲深受文人雅士的青睐;隋唐时期华夏“正声”与少数民族音乐融合,不仅出现了说唱音乐,而且还使得诗歌与音乐的结合体“诗乐”、“词乐”成为文人音乐的主旋律和辉煌代表,这些音乐既是我国民族声乐的高级形式,也是我国说唱音乐真正确立和民族声乐进入辉煌时期的标志,这对后世民族声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杂剧、说唱音乐和琴歌等不仅是宋金时期民族声乐艺术水平的最高体现,而且其民间性尤为突出,歌曲创作也逐步走上专业性和丰富性的道路;元朝之后,我国民族声乐艺术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元杂剧的发展推动戏曲音乐走向繁荣;明朝时期传奇剧的发展不仅推动了民族声乐声腔艺术的成熟,而且在此基础上还产生了风格迥异、特点鲜明的四大行腔;清朝时期地方戏曲逐渐兴盛,尤其是“皮、黄”二腔取代元明时期的民族声乐成为这一时期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表现形式。

历经几千年传承和发展的中国民族声乐遵循着从简单到复杂、从纯粹到相互交叉渗透、从单一到多样的发展轨迹,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人们强烈的责任意识、民族意识相融合,既体现出民族声乐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内涵的深厚性,也体现了艺术家对民族声乐发展的执着追求。

二、中国民族声乐的传承

中国民族声乐是在民族文化土壤中形成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歌唱艺术,这种艺术形式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保存民族声乐艺术精粹的。由此可见,传承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得以保留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字、情、韵”民族声乐美学风格的传承。“字”是指字正腔圆,“情”是指声情并茂,“韵”是指韵味十足。“字、情、韵”是我国传统民族声乐的精粹。传统民族声乐艺术主要包括三大类:戏曲演唱、曲艺说唱和民间歌曲演唱。中国传统民族声乐在发展过程中虽然极为注重演唱方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而且还逐步体现出时代性和现代性,但对真假声的配合、腔调的饱满度、咬字吐字的清晰度以及混合共鸣发声的强调却是我国传统民族声乐衡量歌唱水平的重要标准。与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相比,新时期民族声乐艺术不仅继承了传统的民族声乐演唱方法,而且还吸收和借鉴了西方美声唱法,形成了一种更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唱法。

中国传统民族唱法的精华首先体现在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咬字上。我国古代许多声乐论著中对歌唱的咬字问题都有着精辟的论述,如《唱论》中对“字真”的评论、《曲律》中对于“字清”的论述以及《闲情偶寄》中对“有口无口”的论述等。此外,这些乐论还就咬字对演唱技巧的规范做出详细的理论论述。由此可见,咬字在我国传统民族声乐理论中已成为衡量演唱水平的重要准则。

“情”也是我国传统民族声乐演唱中的重要美学原则。中国民族声乐对“情”特别重视,“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韩娥之所以能使听众因她悲而悲、因她喜而喜,主要原因就在于演唱时的情真意切。在《闲情偶寄》中,作者认为“情”是歌唱的第一要事,如果无情,即使“喉舌齿牙极清,终是第二、第三等词曲”。成功的演唱不仅要做到咬字清晰,还要做到以情带声、以情领腔,将情字贯穿于歌唱的全过程。我国传统乐论认为歌唱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以情动人,“腔随情变”是我国声乐艺术变化遵循的规则,歌唱无情即使拥有最高超的歌唱技巧也无法达到心灵再现,无法实现与观众的心灵相通。

“韵”既是展现声乐作品个性魅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演唱水平的重要标准。中国传统民族声乐唱法中的韵味既体现在具有方整性节奏和旋律性声调的语言中,也体现在行腔走板的变化中,更体现在歌唱艺术的整个过程中。“乐之匡格在曲,而色泽在唱”,润腔既是韵味语言行腔的核心,也是形成演唱风格的重要手段。中国传统民族声乐中润腔技法运用灵活多变,即使是同样的扮相和唱法也会因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不同要求使用不同的声音、表达不同的思想情感。

三、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

没有传承就没有发展。从古至今所有优秀的歌唱家都是在传承传统民族声乐精华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完善,才形成自己独特的歌唱风格,成就自己的歌唱艺术的。在我国,无论是具有浓郁本土文化气息的歌唱家,亦或是融合多种唱法自成一体,在演唱中无不体现着中国民族声乐“字、情、韵”的美学风格。

(一)走多元化道路

当前由于民族声乐作品的匮乏、对“民族声乐”概念和发声方法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我国民族声乐呈现的都是相同的腔调、声音和表现形式。为打破这种单一化的局面,我国声乐工作者必须加强民族声乐理论和声乐技巧学习,正确全面了解“民族唱法”的内涵、把握各民族歌曲的风格,丰富我国民族声乐的演唱方式,促进我国民族声乐演唱风格的多元化发展。对民族声乐理论知识的学习既是深入理解民族声乐演唱的基础,也是促进我国民族声乐演唱风格走向多元化的根本出路。

(二)走借鉴之路

中国民族声乐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仅对表演形式、演唱技巧等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而且还流传下来许多声乐理论资料,这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传统民族声乐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和缺陷,如“口传心授”的传承方法使后人无法直观的了解歌唱生理运动的全过程;对声部划分、发声体系等没有系统的研究记载,既使得声乐教学无法形成系统的理论依据,又导致民族声乐偏重高声部发展;传统的民族声乐演唱技巧無法满足新时期民族声乐作品和观众听觉美感的要求,这些不足和缺陷的存在影响了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和完善。

中国民族声乐在唱法上对西方美声唱法的科学借鉴不仅促进了民族声乐自身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而且还使其在新时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歌唱发生器官的了解能够使人们理性而直观的了解歌唱运动的全过程,中国民族声乐对这一理论的借鉴不仅有助于民族声乐歌唱理论的完善,而且还推动了民族声乐学派的建立;对美声唱法中声部划分理论的借鉴为我国民族声乐声部划分提供了理论依据,既有助于培养出优秀的、风格迥异的歌唱人才,也有助于丰富民族声乐的声部领域;对美声唱法发声技巧的借鉴,既改善了传统民族声乐共鸣单一的缺点,也使得音色与音区得到统一。

任何成功的民族声乐艺术都是鲜明的民族风格、科学的演唱技术和强烈的时代性的结合。中国民族声乐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其发展过程中只有不断的传承精髓、借鉴精华,坚持求同存异、协调并存,才能更好的表现我国民族声乐的风格和特征,才能使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扬光大,从而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无限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鲁林.关于民族声乐多元化的思考关于民族声乐多元化的思考[J].保山师专学报,2008,(03).

[2]张坷.从“土”“洋”之争到其结合来看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J].艺术教育,2004,(02).

[3]赵世兰,郭健民.“近源”与“多元”——关于中国民族声乐文化的传承关系[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表演版),2004,(02).

[4]王维平.从原生态民歌谈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多元发展[J].音乐探索,2008,(01).

作者:杨晓秀

上一篇:档案技术管理论文下一篇:医学实验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