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的基督徒

2022-12-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公开的基督徒

信仰均衡、制度环境与基督徒企业家的行为选择

摘要:在市场经济转型阶段,基督徒的信仰身份在为企业家赢得更多信任与合作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竞争行为上的限制。制度环境通过影响信仰成本从而在很大程度决定了企业家信仰均衡的状况。这一假设可以通过相关数据得以初步证实。

关键词:基督徒企业家;经济分析;制度环境

收稿日期:2011-09-0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文化资本、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增长”(70672016)

作者简介:张志鹏(1973-),男,宁夏盐池人,南京大学管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和江南电缆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兰州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研究方向:宗教经济学、组织文化与战略研究。

①当然,同一时期还出现了“老板佛教徒”、“老板道教徒”、“老板伊斯兰教徒”等等,在本文中仅关注“老板基督徒”。

②该研究最初在2000年以《市民身份基督教研究》为名,在香港浸会大学召开的国际研讨会“基督宗教与21世纪”上发表。

一、从“老板基督徒” 到工商团契

在1958年之前,中国历史上基本上一直存在着信仰各种宗教的工商业者及企业家,同时也有许多工商业者及企业家选择信仰各种宗教。之后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和全国“消灭宗教”活动的推进而消失。

新一代“老板基督徒”①的出现是在20世纪80年代。陈村富等人在调查中发现,在温州龙港地区有相当一批平信徒,原来是农民,如今是个体老板、企业主、公司经理、推销员等,这批人在温州的教会中有显著的地位。该专题研究②于2000年发表,其研究结论包括:“新型基督徒群体”摈弃了20世纪80年初还相当流行的“教徒不许经商”、“教徒不可个人发家致富”、“教徒不可当老板”等等旧的观念。这些“老板基督徒”的“财力雄厚,是当今建新堂点、发展教会慈善事业的支柱。”他们“见识广、思路开阔,活动能量大、社会联系广。”研究者还观察到:“像温州、温岭的市民基督徒,他们也活跃在全国。在俄罗斯、北欧经商的人群中也有他们的代表。不论在哪里,他们都比较讲究商业道德,不造假,不走私,讲究信誉,价格合理,因而顾客往往喜欢买他们店的商品。商业往来方面,人们也更愿意同他们做生意。”[1,2]

曹南来[3]也从政教关系的角度研究了基督徒企业家,他通过对温州的基督徒企业家的调查,发现许多基督徒企业家已经作为当地宗教的领导和讲道人,他们将从现代市场中获得的经济资本、社会知识和公共技巧转变为教堂管理的能力。这些基督徒企业家不同于边缘化的农村信徒,他们寻求融入当今的社会经济主流而且在公共领域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他们创造性地和主动地寻求自身宗教认同和企业家认同的结合。

“20世纪90年代,商界或职场中的大多数的传福音努力还是停留在个人层面上:即个人布道、参与教会生活,但没有团契生活。到21世纪初,各地开始涌现出一些工商团契、工商餐会、家庭查经班、企业教会等向工商界传福音的形式。在这个阶段,北京、上海、温州等地几乎同时都出现了工商(企业家)团契等形式的事工。例如,北京在2003有了第一个CEO团契,温州在2004年有了第一个工商团契。”[3]之后,深圳工商团契于2006年2月11日在梅林堂正式成立。团契从成立之初的10几人,发展到现在有班委34人、在册同工近100人、聚会人数150-200人,分成有20个细胞小组在一起学习分享基督教深圳堂网站,http://www.szchurch.com/sz/jianjie/tuanqi/2009/0804/112.html。。 泉州市工商基督徒团契成立大会于2008年5月30日基督教颂赞网,http://www.songzan.com/News/Show.asp?id=132。。“过去几年,全国各地工商团契蓬勃发展,在北京、温州、上海、广州、深圳、厦门、福州、青岛、包头、景德镇、昆明等地都已经有成形的工商、企业家团契,有些城市甚至一地出现多个工商团契。” [4]

与“老板基督徒”相比,工商团契具有更多新的特点。一是工商团契更多地是成为主动吸引更多企业家信教的平台,当一些企业家通过工商团契接触到基督教信仰后,认为其适合自己的企业管理及自身的信仰需求,开始有大批的企业家和专业人士参加聚会或受洗入教的。二是不少工商团契鲜明地表明自己的信仰身份与职业身份的独特性。三是工商团契呈现出多种相对独立的运作体系和发展模式。包括LDI—香柏论坛(2007年成立)、北京企业家论坛、羊文化—卓越管理论坛、CBMC工商团契、温州体系、各地教会的工商团契以及FCCI、Crown、FG等海外体系。可以分为引进模式(CBMC,Full Gospel, FCCl, Crown)、温州模式、厦门—深圳模式、香柏模式等。这些事工有的是教会依托;有的是团契依托,带有跨宗派性质;有的是机构依托;还有的是海外依托等等。[5]

从工商团契现象出发,李向平[6]认为如今中国企业家几乎都有自己的信仰。这些中国社会的强势群体—老板阶层,他们或者是信仰中国人普遍信仰的财神、风水、相面…,或者是信仰佛教道教,或选择了基督教。工商团契是一种职业—信仰共同体的双重打造。不仅如此,基督徒企业家进一步以个人的信仰时间方式及其经济活动为基础,重新建构了一系列有关信仰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种实践关系。他们以自己的公司及其运作结构作为他们实践其基督教信仰的共同体基础,由工商团契扩展为“基督徒企业”这一得职业共同体的信仰实践。例如企业查经班、企业教会、厂区商店福音站、基于圣经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再造等。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1年

第6期张志鹏:信仰均衡、制度环境与基督徒企业家的行为选择

围绕着基督徒企业家和工商团契,可以值得研究的问题很多,也需要从多个学科加以描述、解释和预测。本文主要采用经济学分析方法,集中讨论影响企业家选择宗教信仰的成本和收益因素,试图判断其选择的均衡点及其变化趋势。虽然在文中会将信仰行为简化为成本收益的比较,但这只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需要,并不包括价值判断和任何不敬之意。

二、转型期基督徒企业家的两难境地

1978年以来,中国开始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或转轨,转型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引进具有弹性的相对价格并创造对世界经济开放的竞争性市场来纠正计划经济的扭曲,从而改进资源配置的效率。[7]”基督徒企业家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始他们创业和信仰旅程的,在这一过程中,虽然相应的制度安排和伦理规范尚未完善,但“非人格化交易”将越来越多,信任关系对于契约的达成至关重要。对于基督徒企业家而言,其信仰身份将会作为一种重要的“诚信”信号直接传递给合作者,有助于降低交易费用,获得合作和盈利机会。

上述假说得到了实证研究的证明。在2006-2007年间,杨凤岗教授等学者在完成《中国新兴市场经济中的信仰与信任的研究:对中国商人的信仰状况的调查》课题时对中国信教企业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基督徒企业家和天主教企业家的信仰身份都影响了方方面面的契约关系。

例如在对待客户上,企业家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利用自己的教徒身份增强信任关系。在一家基督徒企业家的公司的内刊上,可以读到这样一些文字:“我们信靠上帝得有一个目标……最主要的是‘诚’和‘信’。”对于企业的这些特点,广大顾客给予了很好的肯定。一位顾客这样写道:“一个有着虔诚信仰的企业,一个天天把仁爱、感恩放在心里的企业,没有不被大家接受的”[8]。如老板C说:有一位客户老板没事到咱屋来转,一看咱屋挂了一个大圣像,就说‘这是天主教!’我说咱是天主教,因为别人对天主教的印象都特别好,认为天主教跟一般人做事不一样,人对咱都很放心。” 客户和供货商对天主教企业家的评价中,都注意到了信仰的作用。一位客户说:“信教的人让人放心,不会坑人害人整人,不会乱来。” 员工对天主教老板“是100%的信任”,“很少有员工跳槽”[9]。

不仅如此,基督徒企业家和天主教企业家还都将是否具有宗教信仰作为对他人信任程度判断的依据。例如,在用人上,天主教老板W说:“在采购这个业务方面,我尽量要用信教的人。信教的人不但有社会公德,还有教会一些诫命和条条款款约束他,他不捣鬼”[9]。同时,宗教信仰可以作为被欺骗后的自我调节,有效维持教徒的诚信行为。对此,研究者评价说:“中国的基督徒企业实际上就起到了一种信仰型公司、企业所能发挥的某些作用,他们能够使自己的言行接受信仰的约束,进而使团体化、组织化的宗教行动模式,为他们的公司、企业提供了一种市场、社会、个人之间的信用保障”[8]。

需指出地是,从信仰中获得信任利益仅是一个方面。事实上,基督徒企业家大都面临着一个两难困境,即他们不得不因为信仰的约束而放弃许多竞争手段及获利的机会。这也是由转型期的特殊制度环境造成的。

如果在一个比较完善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法治是制度环境的重要基础,既可以通过法治来约束政府,形成稳定的政策环境,在政府的“可信承诺”的基础上实现“共赢”局面;也可以通过法治约束“经济人”行为,规定产权,保护产权,执行合同,执行法律,维护竞争,部分地规制市场,当好裁判等等[10]。但是,在转型期,法治是不健全和不完善的,有的是无法可依,有时是有法不依,还有的是执法不严。这就造成企业在竞争中除了采取质量和价格的手段外,还可以采取更为有效的行贿、偷税、漏税、欺骗、造假等不合法的或不道德的手段。

对于基督徒企业家而言,采取何种竞争手段确实是一个考验。如果不“随大流”,就会失去很多的赚钱机会;如果为所欲为,又会与教义背道而驰。虽然在总体上基督徒企业家会采取一系列有所区别的态度。从最坚决的拒绝,到有条件的妥协,到无原则的接受。例如,一些调查显示,“一位老板基督徒说:“办企业会时常牵扯到利益和信仰上的矛盾,往往很挣扎。有的时候也会妥协,会按照世俗的方法去做。但是往往做完以后,自己的良心就会受到谴责,圣灵就会在里面感动——你这样做是不合适的。”实际上,类似的心灵困境时有发生,老板基督徒的化解方式也不尽相同。例如很多老板基督徒在是否送礼、是否陪客户去KTV的问题上,采取了一套世俗化的解决方案。他们自身大多坚决不参与此类行为,但却会默许手下去做。不可否认,很多基督教徒都试图用宗教教义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但在俗世大环境中,很多企业家甚至无法意识到自己已经与《圣经》的教义背道而驰。在温州,大多数企业家在雇工劳动时间上都无法执行国家法定标准,甚至有的工人每个月只能休息一两天,这其中也包括了一些基督教企业。然而这些企业似乎并未意识到这一行为在法律上和信仰上的不妥,因为 “大家都是这样”。我们无法确认这是无意识之过还是选择性忽略[11]。

尽管如此,基督徒身份还是给大多数企业家的竞争行为带来的极大限制。笔者采访的一位温州基督徒企业家讲:“在这种社会做生意很难,有很多大型工程根本进不去,企业做不大这就是个很大的原因。”“有的要回扣,也没有办法,只有妥协。之后可以祷告,求主怜悯这个人,也怜悯我自己。”

正是看到了信仰身份的双重效应。北京企业家团契(BCEF)将培训的着眼点放在“诚信”上,强调诚信企业家比不诚信企业家更容易做大做强,利国利民。北京企业家团契,http://www.bcef.org.cn/jianjie.asp。遵守《圣经》原则就是实现诚信的基石。同样,《商界基督徒》电子杂志也先后探讨了“如何处理税务问题”(第1期)、“基督徒该如何看待商业贿赂?(第4、5期)”等问题,试图给基督徒企业家一些指导。然而,残酷和收益巨大的现实总会胜过遥远的美好,基督徒企业家不得不在收益与代价间找到一个平衡。

三、信仰身份的收益与代价

对于宗教信仰身份所带来的收益,研究者已经有较大分析。艾纳孔[12]已从人力资本等视角进行了解释。加里•贝克尔[13]也分析指出,诚信准则会大大降低在财产保护花费公众和个人资源的需要。上层阶级愿意向牧师、修建教堂以及有助于推广良好行为准则的其他支出提供补贴。然而,对于不同国家不同阶层基督徒因信仰而带来的收益变化还需要做更为具体的分析。

从中国转型期的情况来看,企业家通过信仰基督教可获得收益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灵性收益(S)、社会性收益(C)和诚信品牌收益(H)。其中灵性收益是包括信仰者个人性的神秘体验以及对来世的预期等;社会性收益则指参与聚会所带来的群体互助、交往、情感交流等收益;诚信品牌收益则主要指上节所分析的因信仰身份而获得信任,从而获得的合作和盈利机会。

深入来看,诚信品牌收益又主要取决于宗教热忱水平( religiosity)(R)、制度环境(I)、社会诚信水平(T)。在此,由于无法观察到企业家信仰程度本身,只能用可观察到的企业家参与宗教活动的次数及遵守教义的规范水平来反映。在制度环境不健全、不完善和社会整体诚信水平低下的时候,企业家获得信任和新合约的机会随着宗教热忱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但是随着制度环境逐步健全、社会诚信水平的提升,宗教热忱所带来的信任品牌优势就会降低。

基督徒企业家的总体收益可表示为:FR=S+C+H(R,I,T)

另一方面,企业家通过信仰基督教所付出的代价(即机会成本)也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时间成本(T)、金钱付出(M)和竞争限制成本(X)。其中,时间成本是指企业家用于参加宗教活动的时间,这些时间本来是可以用于工作或休息,企业家所放弃的时间的影子价值就是时间成本。金钱付出是指企业家的奉献和社会性捐款。竞争限制成本则为上节所分析的基督徒企业家不得不受限于教义而放弃的赚钱机会。竞争限制成本主要取决于宗教热忱水平(R)、制度环境(I)和违规制裁风险(P)。其中制度环境主要是指法律是否健全,是否有漏洞可钻;而违规制裁风险则指执法是否严格。假设制度环境越不完善,违规制裁的风险越低,就越会增大企业家的竞争限制成本近年来,中国企业家的被指控和被判刑的数量逐步在增加,这并非因为企业家突然开始了犯罪,而是由于执法日益严格。例如,天主教徒黄有光被判刑,既显示了其竞争手段被司法部门所反对,也为许多信教企业家敲了警钟。。同样,企业家自身的宗教热忱水平越高,竞争限制成本也会越高。因此会有:

依据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原理,基督徒企业家的宗教热忱水平将会在成本和收益之间选择一个均衡点。在这个均衡点上,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每一单位(或等级)宗教热忱水平的变动所带来的收益与成本是相等的。即MFB=MFC。这样,我们可以得到图1。纵轴为企业家在信仰选择上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横轴为企业家的宗教热忱水平。E0为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时的均衡点,R0为均衡时的企业家最优宗教热忱水平。

接下来我们再来分析制度环境和违规制裁风险变动对企业家信仰行为的影响。假设企业家的灵性收益、社会性收益以及参加宗教活动的时间成本、金钱付出都不受制度环境和违规制裁风险的影响而保持稳定。则随着制度环境的完善和违规制裁比例的提高,企业家的信仰边际成本会从左上方的MFC1沿着箭头方向移动到MFC1,并与MFR1相交于E1,此时企业家的宗教热忱水平会从R0增加至R1。这也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家会选择加入工商团契,表明自己的基督徒身份;或者说基督徒企业家会选择更为积极地参加教会活动。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会有非常高的比例的企业家信仰基督教,加入工商团契?回答是否定的。原因是制度环境的完善同时也会改变企业家信仰的边际收益状况。当制度越来越完善,社会的普遍诚信程度提高,这时原来基督教企业的诚信品牌优势也就逐步衰退,由此决定的右上方的MFR1沿箭头方向会向MFR2移动,在E2点上与MFC相交,形成新的均衡。当然,具体E2点位于何处,要取决于信仰收益和信仰成本的弹性状况。对于这些更为复杂的分析本文不去涉及,但还是需要补充分析一下宗教热忱水平变动的可能性。

一些学者和宗教信徒总是认为一个人的信仰是灵性的私密的事情,无法用金钱衡量,更不能加以利益计算。然而,在现实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企业家在信仰问题上会因环境而改变,会因利益而取舍。掌管着两家年营业收入数十亿的上市公司的符气清先生就是一个典型代表。[14]符气清先生在17 岁那年,就加入了教会。“当时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麻烦,没办法解决”。几个晚上睡不好后,他跑到教堂里求神帮助。“我当时的想法就跟做交易一样,只要神帮我解决难题,我就信教”。结果他如愿以偿。后来,他留学去了英国。在一个“温室般的环境”里,成了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后来他开始到大陆做生意,并时常往来两地。创业非常困难,他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又不会说普通话。而其它人通过“走关系”迅速成功,因为钱能通行无阻。慢慢符受不了诱惑,“我开始不管商业道德,也开始应酬,上夜总会”,他的事业因此飞黄腾达。1987年,30 岁的他已经升为一家世界最大的欧洲钢铁集团负责中国和香港的董事总经理,开上了奔驰,住上了200 平米的大房子。“但我周日还会上教堂,做点善事,就像戴着面具”。很快,符发现物质的东西只能短暂地满足他的需求,“内心里面充满了矛盾”。他得了轻微的抑郁症,有段时间甚至要打针吃药。“人的力量很难抵制诱惑。每一次我祷告悔改,但过了不久,又故态复萌,周而复始。”他承认。

1990 年的一天,他被朋友邀请去参加全备福音商人团契的餐会。他看到了一帮商人手拉手的唱歌跳舞,公开的在众人面前忏悔。不久,符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今天,他已经是这个商人团契中国分会的负责人之一。这是一个互信的团队,互相支持超越了个人的力量。“我们会开诚布公地讨论,比如有人说接到一个很大的生意,但要给回扣才能成,我们就会提醒他这与信仰相违背,帮他祷告。”全备福音商人团契的陈世强解释说。事实上,在许多企业家的见证中都可以发现他们在信仰选择上的犹豫和变化。这些讲述从个案层面上印证了本文的假说。

四、制度环境、信任水平与工商团契的关联分析

为了更为全面地检验论文的分析结论,有必要利用调查和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然而,这方面的工作面临着重重困难。最主要地是难以获得当前工商团契和基督徒企业家在全国各地分布的具体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这是由工商团契的多个体系所造成的。例如,温州人的工商团契事实上并不仅停留在当地,而是随着温州企业家经营活动范围的扩张,他们的工商团契也就延伸到全国各地。更为复杂地是,许多基督徒企业家在“家庭教会”的平台上活动,就更难全面掌握和统计了。作为本文的研究,更重视地是各地区自发形成且公开活动的工商团契,因为这些团契更容易受到当地制度环境和信任水平的影响,符合本研究的目的。

在无法获得翔实数据的情况下,本文只能进行初步的简要地关联分析。依据现有的资料可以知道,过去几年,北京、温州、上海、广州、深圳、厦门、福州、青岛、包头、景德镇、昆明等地都已经有成形的工商、企业家团契,有些城市甚至一地出现多个工商团契。在其他地区工商、企业家团契发展并不显著的情况下,我们只能推断上述这些地区的企业家宗教热忱水平更高。依据前面的分析,这些地区的制度环境和社会信任水平应该相对更高一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采取了区域竞争和阶梯式发展的路径。虽然在中央政府的总体调控下,但各地区无论在改革进度,还是制度变迁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变革程度上都具有较大的差异。这就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即在没有纵向的历史数据的情况下,可以横向比较不同制度环境和社会信任水平下的企业家信仰行为。

本文用于代表制度环境状况的主要为“中国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排序”和各省区资本自由化程度排序。社会信任程度的数据则来自于“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0 年对全国进行的“各地区守信用”情况的调查结果。

首先,来看工商团契兴盛地区的市场化进程情况。市场化指数的数据来自于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的《中国市场化指数——各省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06年度报告(2001、2002、2003、2004、2005指数)》。该指数由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产品市场的发育”、“要素市场的发育”以及“市场中介组织和法律制度环境”五个方面指数构成。用客观的统计指标和调查指标作为计算的基础,反映了中国各地方的市场化进展程度。从该报告中,可以找出北京、温州、上海、广州、深圳、厦门、福州、青岛、包头、景德镇、昆明等城市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年度排序(见表1)。

从表1中可以发现,工商团契所在的地区从2001年至2005年在市场化水平上大都处于全国的领先水平,特别是上海、广东、浙江、福建、北京、山东一直占据着全国的前1名至前8名,在总体上是属于制度环境状况相对改善迅速的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说明本文的假设。但是,包头、景德镇、昆明等城市所在的地区市场化水平排名居于中等靠后水平,也值得进一步探讨。

其次,来看工商团契兴盛地区的企业资本自由度情况。“所谓企业的经济自由,是企业自主决定经济活动空间和选择空间的现实反映。它主要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给各种类型的企业的自由发展空间,主要包括贸易、货币政策,监管政策,司法制度以及激励机制等。从一般意义上说,政府机构对企业的干预越少,企业自由度就越大;相对于较为稳定透明的法律框架而言,不透明和不稳定的行政指令和政策干预越少,则企业自由度越大。”本文所利用的数据来自于《中国企业资本自由研究与企业观察》课题组,该课题组自2006年起每年分析和发布中国企业资本自由指数,分析和公布我国各省区2006-2008年的企业资本自由度得分和排名。[15]2008年数据来自于冯兴元先生的电子邮件。从该报告中,可以找出北京、温州、上海、广州、深圳、厦门、福州、青岛、包头、景德镇、昆明等城市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年度排序(见表2)。

从表2中同样可以发现,工商团契所在的各地区在2006、2007和2008年的企业资本自由化程度排名上大都处于全国的领先水平,上海、广东、浙江、福建、北京、山东基本上一直处于全国的前10名,在总体上是属于制度环境状况相对改善迅速的地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说明本文的假设。

最后,再来观察工商团契所在地区的整体社会信任程度水平。所利用的数据是“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0年对全国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该调查向15000多家企业发出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000多份。调查涉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调查对象主要是一些企业和企业领导人,其中至少60 %的对象是现任总经理, 调查样本涉及13个行业。有关信任的问题设计是“根据您的经验,您认为哪五个地区的企业比较守信用(按顺序列) ?”。张维迎、柯荣住[16]利用调查数据分别计算了一个地区被认为最守信用以及依次排位的次数及其占所有回答者的比例。信任度的测度根据总样本中有多少比例的人认为该地区最值得信任(以及第二信任、第三信任等等) 来定,并按照加权指数来排名。从该调查结果中,可以找出北京、温州、上海、广州、深圳、厦门、福州、青岛、包头、景德镇、昆明等城市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年度排序(见表3)。

从表3中可以发现,工商团契所在地区的社会信任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大部分在具有非常高的第一信任排序。在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在总体信任水平较低的转型期,企业家对于信任程度的重视和认可,有利于提高这些地区基督徒企业家的收益水平。随着全国整体信任水平的提升,基督徒企业家的优势会否被降低,这还需要观察。

五、结论与拓展

本文应用经济学分析方法,对基督徒企业家和工商团契这一新现象进行了解释。论文认为在经济社会转型期,基督徒信仰身份对于企业家具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形成诚信品牌,增加其合作机会和收益;另一方面,也会限制其所采取的竞争手段,从而增加机会成本。为了检验这一假说,论文应用相关的统计数据进行了初步分析。然而,由于工商团契和基督徒企业家基础数据的缺乏,本文的实证分析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只能算是一个分析方法上的尝试。

然而,本文的意义在于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思路。这些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包括:基督徒企业家所从事的产业性质、企业规模、利润水平有无明显的特征?基督徒企业在公司战略、企业文化、经营策略、管理方法等方面有何特殊性?对于其绩效和竞争优势有何影响?工商团契的社会功能及其作用机制如何?工商团契今后的演进趋势如何?随着中国市场化程度和法治水平的提高,工商团契会的发展受到什么影响?等等。

当然,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还需要多方面的合作,特别是需要取得最详实、最直接的数据资料。同时,还需要多个学科的通力合作,多种研究方法的兼容并用,研究者与基督徒企业家们的沟通理解。

参考文献:

[1]陈村富.宗教与文化(4)[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352-378.

[2]陈村富.转型期的中国基督教——浙江基督教个案研究[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93-97.

[3]NANLAI CAO, Christian Entrepreneurs and the Post-Mao State: An Ethnographic Account of Church-state Relations in China’s Economic Transition[J].Sociology of Religion,2007(1):68.

[4]赵晓,聂文光.中国工商团契事工的回顾、展望暨工商职场事工思考(上)[J].商业基督徒,2009(7):8-10.

[5]一然.企业家团契的异象与使命——于明捷博士专访[J].商界基督徒,2009(3):7-8.

[6]李向平.当代中国“老板”的信仰与信仰实践[EB/OL].[2008-10-27]http://www.mzb.com.cn/html/report/33857-1.html.

[7][比]热若尔•罗兰.转型与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5.

[8]李向平,杨凤岗.新教伦理与社会信任的建构——以当代中国的“基督徒企业”为中心[G]//北京大学.中国宗教与社会高峰论坛暨第五届宗教社会科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下).北京:[出版者不详], 2008:228-243.

[9]高师宁,杨凤岗.宗教信仰与市场经济——中国天主教老板信仰与信任问题调查[G]//北京大学.中国宗教与社会高峰论坛暨第五届宗教社会科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下).北京:[出版者不详], 2008:101-112.

[10]钱颖一.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3-66.

[11]张邦松.温州老板基督徒调查[N].经济观察报,2010-03-26.

[12]IANNACCONE,LAURENCE R.Religious Participation: A Human Capital Approach[J].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iligion,1990,29(3):297-314.

[13][美]加里•贝克尔.口味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293-298.

[14]宁檬.商业与信仰(上)[J].基督徒企业家,2009(2):7-8.

[15]冯兴元,夏业良.中国企业资本自由度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16]张维迎,柯荣住.信任及其解释:来自中国的跨省调查分析[J].经济研究,2002(10):1-19.

Belief Equilibrium, Institution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Choice

of Christian Entrepreneurs

ZHANG Zhipeng1,2

((1.Postdoctoral Research Station,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2.Postdoctoral scientific research station, WUXI Jiangnan Cable Co. LTD, Wuxi 214000, China

)

Key words:Christian entrepreneurs; economic analysis; institution environment

(责任编辑时明芝)

作者:张志鹏

第2篇:哪种基督教?哪类基督徒?

基督教内部的阵营分组,以往主要是以传统宗派来作为自我身份界定与归属的界限,在20世纪则转换为主要以神学立场为依据的跨宗派性的阵营分组模式,并进而演化成自由派与保守派这两大阵营。也就是说当今的基督教世界并非是铁板一块的现实,而是分化成许多新的团体、运动和趋势,它们又进一步分组和集结成两大相互对峙和对立的阵营。本文对基督教内部阵营分化与分组的起因、派系、脉络、分野与冲突做出了梳理、剖析和评判。

关键词:基督教 阵营 流派 分野

俗话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差不多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派系或阵营的划分。在这一点上,基督教世界也不例外。

从事物应当具有的面目讲,“基督的教会”历来都宣称是普世性利大公性的,割裂“基督的身体”从来都被看作是一种罪过,制造教会的分裂是没有什么借口和不被宽恕的。但这并不是说在基督徒当中就没有什么派系和阵营。一部分基督徒基于这样或那样的因由并通过这样或那样的纽带而联系或聚集在一起,从而与另一部分基督徒或其他基督徒形成一定的区分或区别,这很有可能在最早时期的教会那里就已经存在了,并一直伴随着基督教两千年的发展史。譬如说以下三次较大规模的教会分组就很好地表明了这一点:公元4世纪的多纳图派(the Donatist schism)的分裂,公元1054年最终完成的东西教会的大分裂(the Great Schism),以及在公元14世纪末和15世纪初出现的所谓“教宗的分裂”(the papal schism),等等。而且,对于那些基于某些神学教义、崇拜礼仪或其他历史传承而形成的基督徒团体所做的进一步的探查将会发现,由此而形成的那些基督徒团体往往或多或少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这种排他性在许多情形下还常常会进一步演化成彼此对立或对抗性的。

近现代以来客观存在着的基督教阵营分组,最大规模的阵营分组就是整个基督教世界分化成了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这三大阵营。讲拉丁语的两方教会与讲希腊语的东方教会的分裂,在1054年的“大分裂”以前,就一直处在发展之中。而16世纪在西欧出现的“宗教改革”运动,不仅使新教与罗马天主教形成了分野,而且随后在新教阵营内部又进一步分化出了许许多多的宗派(denominations)或教派(sects),例如圣公会、路德宗、浸信会、卫理公会、长老会、公理会等等。虽然传统的宗派通常并不声称自己就是普遍教会的惟一合法的体制表现形式,但它一般都会认为自己就是其最佳的表现形式,最为忠实于《圣经》利圣灵在当下的作为。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就曾经指责罗马天主教由于其在宣扬福音和实施圣礼方面的缺憾而不是一个真正的教会。而再洗礼派也曾被路德宗或更正宗拒斥为不属丁基督徒之列。

一种宗派传承通常既包括教义、经验或组织上的偏重之所在,又包括有共同的种族、语言、地理起源或社会阶层关系。在20世纪早期,美国神学家H.理查德·尼布尔(H.Richard Niebuhr)就曾对现代美国诸宗派的起源与由来进行过深入的探究。认为宗派是美国宗教生活的一个区别性标志,因为它们就植根于社会阶级、财产、民族起源和种族的历史差异性之中。据估计,在世界上大约存在着一、两万个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宗派或教派,而这每一个宗派又都反映着就这样或那样的事情所发生的某种争论,反映着这样或那样的信仰背景与历史传承。

不过,在新教内部尤其是在北美,自“二战”以来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对基督教传统的“宗派”形式是否会长期存在下去提出了严肃的质疑。由于传统宗派所确定的身份认同,已经越来越无法表明一个人所具有的神学立场、崇拜方式、组织倾向或者社会阶层了。神学斗争的加剧与深化,以及数不胜数的超越了传统宗派界限的准教会(parachurch)组织和跨宗派(transdenominational)组织的建立,促使人们不再把传统的宗派归属看作是自我在宗教信仰上身份认同的首要参照标准了。也就是说传统的宗派界限概念逐渐丧失了它们原有的约束力。对此,牛津神学家阿利斯特·麦格拉思(Alister E.McGrath)指出,“新教的宗派实质上是一种欧洲现象,反映了西欧从16世纪到18世纪教会生活的转变着的模式和争论。宗教附属和隶属模式反映了西欧的一般情形,并往往都是英格兰的特定宗教生活状况;它们被无疑是出于善意的传教士们输入到了非洲、美洲、亚洲和澳洲;那些传教士似乎持有这样一种见解,即宗派是基督徒生活的一种不应等闲视之的、由上帝赋予的模式。于是,四大洲的正在形成中的教会生活,就受到了两欧的历史偶然性的影响。”

促使宗派界限削弱和消失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具有跨宗派特征的福音派在20世纪的复兴和崛起。以神学立场而不是传统的宗派界限来界定自己的身份认同,这一点早在1942年“美国福音派联合行动协会”(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0f Evangelicals forUnited Action,简称“NAE”)成立大会上,就被当作这一运动的主旨之一而被确定了下来。在会上当选为该协会首任主席的哈罗德·约翰·奥肯加(Harold John Ockenga)作了题为“沉默的大众”的主题发言。奥肯加指出,传统的基督教“宗派不再是世界与教会之间的界限,反而是有助于它们结合的因素;宗派只不过是我们先辈们旧有争执的纪念碑”。那些争执的理由如今已不复存在,宗派间的对立已让位于跨宗派的神学思潮之间的对立。“分裂不再存在于各宗派之间,而是产生于那些信仰基督与《圣经》的人与那些拒绝基督——十字架上的基督与《圣经》的人之间”。自由主义与世俗主义已成为隶属于各宗派的福音派基督徒的大敌,能否有力地应付这一挑战,成为影响基督教未来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亦即,“福音派分子倾向于将他们的福音派身份认同看作是超越了宗派界限的。这为何如此重要呢?它意味着福音派——根据某些调查,他们占美国总人口的30%左右——在全国范围内移动时并不会忠诚于一个宗派。他们将会受到精彩的布道、青年事工或崇拜风格的吸引,而不在乎这个教会到底是浸信会的、圣公会的还是长老会的。他们的教会选择不是与宗派问题联系在一起的,而是与个人偏好联系在一起的。美国宗教中的新宗教消费主义(religious consumerism)在下面这种做法上是最为明显的:美国的基督徒会到处选购(to shop around)最好的教会,而不是信赖于那些成名的品牌。”对于这一类的基督徒来说,他们对任何特定的传统宗派都没有什么太多的忠诚,他们随时随地准备着转移到福音派或灵恩派的教会里。他们在寻求良好的布道与崇拜方式以及灵性培育方式,而不是什么宗派性的历史传承。

就其各自的社会发展态势而言,与福音派在信徒人数上的激增相反,主流宗派由于对现代文化价值的适应和调整,已导致了它们与当今人们的精神信仰需求产生了某种不相关性,从而导致了其教会成员在人数上的下降。这种日益加剧的下降与萎缩趋势,使

得人们开始怀疑传统的宗派这一身份界定的形式是否还拥有什么真正的未来。“宗派正在日益被看作是一种在未来并不想要拥有的历史畸变物。”普通信徒也正在变得越来越不喜欢以宗派来界定他们自己的信仰身份认同。根据多项宗教社会学调查,在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起,受自由派控制的主流宗派教会成员开始持续递减,其在精神与世俗领域的影响发生了明显的衰退。与此相反,以福音派为主导的教会无论住人数还是在社会文化影响上则表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调查数据表明,从1965年起到80年代中期,自由派教会的成员平均以每5年4.6%的速度在递减。到990年,各主流宗派丧失了其1965年成员人数的五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而这一期间还是美国人口增长出现高涨之际;因而,实际人数的下降,也就变成了在美国与这些主流宗派相关联之人口比例的大衰退。主流宗派的人数虽然在下降,但其他宗派则处在增长之中。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这一时期的福音派教会成员则是平均以每5年8%的速度在递增。一项1994年的研究表明,自从1950年以来,五旬节派教会增长了300%,保守派的新教教会则增长了200%。

事实上,从70年代初期开始,福音派已呈现出明显的复兴迹象。到1976年也就是美国建国两百周年之际,福音派迎来了其现代发展史上的高峰期。根据“盖洛普民意调查”,它在美国已拥有四千万以上的追随者,有二分之一的美国成年人经历了“精神上的重生”。这就意味着超过一二分之一的新教徒、将近二分之一的美国人都成了某种意义上的福音派。这标志着它尽管在认识论意义上还仍然属于少数派,但在社会文化意义上已成长为多数派。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福音派信徒人数仅在美国就在二千万(据《今日基督教》民意调查)到六千六百万(据盖洛普民意调查)之间,在世界范围内其信徒则有六亿(据大卫·巴雷特民意调查)之众。另外,根据1992年进行的“阿克隆民意调查”,在美国有30%以上的人隶属于福音派。这一群体其人数大体与罗马天主教徒持平,但要远多于主流新教宗派的信徒。这项调查还根据对个人宗教信守、教堂礼拜、祷告、相信死后生命及其它一些指标的调查发现,有60%以上的福音派信徒(61%以上的白人福音派信徒以及63%以上的黑人福音派信徒)同时女隶属于宗教热情最为高涨、宗教活动最为活跃的范畴之列。事实上,在每个礼拜目前往教堂做礼拜的人大多都是保守派信徒。可以说,福音派至少在北美及英国已成为宗教生活中人数最为众多,宗教热情与活动最为高涨的信仰群体。

在新教内,以传统宗派为自我身份认同界限的惯例,逐步让位给了以神学立场来界定自我身份认同和归属感的做法。自从“启蒙运动”以来,传统的基督教信仰在现代精神的压力下,同绕着面对现代精神的态度和方式而产生了深刻的分化。到20世纪上半叶,两方基督教世界特别是在北美和英国等地区逐渐分化成了白由派、基要派和福音派这三大阵营。

一般认为,自由主义神学肇始于19世纪早期的德国神学家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D.E.Schleiermacher)。施莱尔马赫出于护教学的考虑,为了弥补在当时越来越明显的传统基督教信仰与现代知识和理解之间的裂缝,而将基督教信仰与人的某种处境或某种经验感觉关联在一起,试图以某种能够为现代知识所把握和理解的经验或理智素材来重构基督教教义和神学,来把握基督教信仰的神启和奥秘。这就将现代神学引向了一条自由主义的途径,成为了现代神学发展史上的一道分水岭。其后自由主义神学取得了强劲的发展,分别于19世纪晚期在西欧和20世纪早期在北美达到了鼎盛时期。这种强劲的发展态势一直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才转呈降之势。继施莱尔马赫之后,在这一阵营内涌现出了一系列著名的神学思潮和神学家,譬如阿尔布莱希特·利奇尔(Albrecht B.Ritshl)、保罗·蒂利希(Paul Tillich)、约翰·希克(John Hick)、约翰·科布(John B.Cobb)、戴维·特雷西(David Tracy)等人都是曾经名噪一时的自由派神学家。

大体说来,“自由派神学”(以“自由”地对待基督教传统而得名)或“现代派神学”(以积极地面对“现代”世界做出调整而得名),为了迎合当时社会文化中实证化、理性化与世俗化的趋势,积极以“时代精神”来重新诠释传统的基督教教义。在神学里,它所指的就是这样一种运动,即试图使神学对现代经验、世界观与标准,特别是对其他学术性学科的贡献保持着开放性与适应性,并倾向于强调宗教经验、历史意识、以及在重新恢复基督教中摆脱传统教条与框架的束缚。所以说自由派神学是依据于现代哲学、文化与社会实践之上,致力于影响基督教实践与教义的神学。在多数自由派看来,上帝的特征就是完全的仁慈,所有人都是上帝的子民;罪不会使人同上帝产生疏离与隔阂;甚至在人自身之中就存在着“神圣的因素”;人在内心深处都是善的,需要做的只是鼓励人们去发扬这种自然的善;至于耶稣基督也不再是道成肉身的神,而是成了人的完善的导师和道德楷模,人只要向这种楷模或榜样学习就能获得救赎;“上帝之国”在这个世界上通过人的努力就能够实现:基督同人的差别不再是绝对的、无限的;基督教同其他宗教信仰的差别亦不再是绝对的;《圣经》也不再是绝对无误的神圣启示的记录,而是包含着错误在内的人的宗教经验的表述。

由于自由主义神学提议在宗教与时代文化之间应当具有一种更加密切的联系,并常常利用和依赖于某种盛行的文化规范和价值来建构其神学,所以这种形式的基督新教(尤其是在德国)也往往被贬抑性地称之为“文化新教”(culture Protestantism)。“文化新教”由于反映并认同了当时当地的文化规范,所以它也就没有什么充足的基础和依据米省察和批判那种文化了。虽然自由派总是竭力使自己向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潮和价值看齐,但任何文化都永远是一时一地性的,并总是处在不断的变易之中。这种以文化规范或“现代世界”为导引的“文化基督教”所具有的致命缺憾,在法两斯掌权时期的德国已经为整个基督教世界留下了惨痛的历史教训。

而基要派正是作为对这种自由派倾向的一种反应性和抵制性的神学运动而出现的。简单地讲,基要派是指20世纪初期产生于北美的一场维护和促进历史的、保守的、以《圣经》为核心的正统基督教的超宗派性的神学运动。它是对自由主义神学、科学进化论以及《圣经》研究中的高批判原则的充满好斗精神的反应性的抵制与拒斥。保守派希望通过肯定一些“基要性”的传统教义来抵制自由派神学在各主要宗派内的蔓延。基要派认为,自由派或现代派属于神学上的异端;而自由派则将基要派叽讽为在神学信仰上是原始守旧的、反理性的以及蒙昧主义的。彼此的争执与分歧在20世纪初渐渐达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1925年在美国田纳两州发生的“斯科普斯审判案”,标志着基要派发展史上的一道分界线。之后,遭受挫折、失败与屈辱的基要派逐步撤离了社会文化与宗教生活的主流。可以说,“斯科普斯审判案”是那个年代科学与《圣经》的最后的对

抗,并以《圣经》的失败而暂告一个段落。

一言以蔽之,自19世纪后期开始的纯理性的《圣经》批判,以进化论为代表的现代科学精神以及日渐高涨的世俗主义,使传统的基督教信仰面临着极大的困难与挑战,承受着来自教会内外两方面的压力。这些冲突反映在教会内就是在教会中引发了一场有关现代派与基要派的激烈斗争和论战。论战的结果则是以基要派的失败而告终。这使得许多原有基要派联盟中的成员开始从主流教会以及更人的社会文化生活中撤离出来,形成了一种保持传统信仰但却与时代精神相左与隔绝的亚文化机制。

到20世纪40年代初期,在温和的保守派和基要派阵营内部又开始涌现出一股新兴势力。他们不满于现有的“孤立”与“隔离”方针,而主张在更大程度上实施文化、神学与教会的参与。这股新势力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神学家为核心在40年代初期形成了一种新的联盟,从而开创了现代福音派的历程。从狭义上讲,福音派所指的就是这种更为具体的20世纪40年代初诞生的神学运动和现象,它是在原有基要派中涌现出的一场保守派基督教运动。在福音派看来,基要派在其撤离期间,错误地放弃了在社会伦理领域中的领导地位,同时也错误地放弃了在科学与历史领域中的理性探究,而把主流宗派的领导权拱手让给了自由派神学拥护者。理性的开放性,社会关注以及宽容和平的精神使得这一新联盟判然有别于那些继续保持基要派身份的团体。

所以说,现代福音派是20世纪40年代初期在哈罗德·奥肯加、葛培理(WilliamFranklin Graham-"Billy")以及卡尔·亨利(Carl F. H.Henry)等人的领导下,从基要派内部反叛出来的一种神学运动。在现代社会中,福音派力图在缺少传统性的自由派神学与缺少现代性的基要派神学这两种极端立场之外探索出第二条路径。准确地讲,福音派是近现代以来主要起源和存在于近现代英语国家和地区并影响及全世界的,一种主要见于基督教新教中的超越传统信仰告白与宗派界限的既非基要主义亦非自由主义的神学运动或趋势。一个福音派信徒就是一个信仰和宣扬耶稣基督福音的人。这种福音是指《圣经》见证的有关上帝为世人获得精神与生命救赎而在基督里并通过基督的人格与事工所做救赎的讯息。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赎罪性死亡以及肉体复活构成了基督教祸音的实质。就福音派的社会组织与教会学特征而言,可以注意到:第一,它是超宗派的;它本身不是基督教的一个宗派也不局限于某一传统的具体宗派。第二,它是存在于各主流宗派中的一种神学和信仰运动或趋势。第三,它自身就代表着一种普世性运动:不论各自的宗派归属如何,在福音派中存在一种超越传统宗派的自然的亲和力和归属感。

这就是说福音派是站在自由派与基要派之间的一个保守性的信仰群体。而且,对“福音派”一词的刻意使用,就是从基要派与自由派论战之中而来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应当按照基要派与自由派的序列来理解这一范畴。也就是说“福音派”比“自由派”要“保守”,但却不像“基要派”那么“保守”。它以坚定地维护正统基督教信仰为其特征,以坚实的神学学术研究为其后援,并忠实地信守于福音讯息的社会应用。可以说,福音派是站在自由派与基要派之间的一个保守性的信仰群体。它既批判基要派的隔离主义以及对福音的膜拜教派式的理解,又批判自由派神学将福音置于时代文化之下的种种标新立异的尝试。福音派正是在对基要派与自由派的双重批判中确立了自己的神学立场。当然,从基要派内部反叛出来的福音派在神学信仰上还仍然隶属于保守派阵营,并且由于它在20世纪后半叶的迅猛发展,以及基要派在随后的日趋没落,而逐渐成为了保守派阵营的代表性势力。

既然是“两大阵营”或“两派”之间的对峙或对立,因而这种区分也就具有了某种政治与社会的意味。整个新教世界由此也就分裂成了现代派与基要派或者自由派与保守派或者开明派与正统派之间二元对立的局面。以往的以诸宗派和教派为基础的新教模式转化成了由自由派与保守派所组成的两大阵营相对立的新教模式。可以说,自从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期以来,整个基督新教阵营日益分化成两个相互对立并处于剧烈斗争中的阵营。一方是自由派/主流派的新教,另一方则是基要派/福音派的新教;抑或,一方是主流的、自由派的和开明进步的新教徒,另一方贝0是保守的、福音派的、灵恩派的与基要派的信徒。人们普遍认为,整个新教世界尤其是在美国完全分化成了这两个判然有别和相互敌视的阵营。这种两极性的分裂构成了整个20世纪新教发展的主要脉络和架构,并进而影响到了整个基督教世界的走势。事实上,由基督新教世界演化出来的保守派与自由派这两大阵营相对立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也将整个基督教世界牵扯在其中。在这种两极对立的模式中,有时就连天主教和东正教也被包括了进来。

在某种意义上,这种两派对立的理论已成为大多数学者或研究者描述和理解当代新教世界的一种认知模式和基本共识。美国历史学家马丁·马蒂(Manin Marty)在其于1970年出版的著作《公义的帝国:美国的新教经验》中,率先对这种两派对立的情形做出了理论上的概括和表述。他将新教阵营内相互处于对立状态的这两派分别描述为“私性的新教”与“公性的新教。”认为这两个相互对立的派别主导着美国的宗教世界,就像共和党与民主党主导着美国的政治舞台一样。“私性的新教”强调的是个人在此世之外的救赎、与被救赎者相对应的个人道德、以及在将要到来的生命中个人所获得的奖赏或惩罚;而“公性的新教”则更为关注于社会秩序和人们的社会命运,更加注意信仰的公共与政治的侧面,因而所追求的也就是一种旨在改变这个世界的社会性的基督教。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伍斯诺(Robert Wuthnow)在其极具影响力的《美国宗教的重构》(1988年)一书中亦指出,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美国新教世界里出现了一道巨大的裂隙,美国宗教已经被重构成了自由派与保守派两大阵营,而这样一种分裂更多地是“在诸宗派之内”而不是“在诸宗派之间”产生的。伍斯诺所谓的分裂主要指涉的是宗教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不过,在道德、文化、社会和政治问题上,这两个阵营也分别持有相应的自由或保守立场。最近,则有美国宗教社会学家詹姆斯·戴维森·亨特(James Davison Hunter)广泛地探讨了美国文化中的这种两极性的发展。亨特在《文化战争:界定美国的斗争》(1991年)和《在开始射击之前:在美国文化战争中探求民主》(1994年)这两部著作中,将当代美国人看作是分裂成了两个相互对立的阵营,并且认为这两个阵营之间关键分野就在于文化或道德权威的问题。“正统的”一方坚持的是“一种外在的、可界定的和超验的权威”;而“进步的”一方所追随的是“当代生活的普遍通行的预设。”

当然,也有个别学者对这种两分法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认为这种二元对立的图式并不能正确无误地描述近年来在基督新教世界所发生的真实情形,认为这种两派对立的二分法是对极其复杂与多样性的事物的一种简单化的处理。譬如,美国宾西法尼亚州弥赛

亚学院(Messiah College)的道格拉斯·雅各布森(Douglas Jacobsen)等人,在20世纪90年代就进行了一项名为“重新构成核心之方案”的研究,提出在极左与极右这两个极点之间还存在着一片广袤的中间地带,亦即存在着为数众多的既不属于极端保守阵营又不认同于极端自由派立场的中间势力。

不过,本文认为,这种以存在着人量中间势力的事实来质疑传统的二元对立论的观点,究其实只不过是对同一现象做出了不同视角的解释而己。与传统的两分法相比,这种解释将分属于同一个连续渐变体两端的为数不多的极端分子与处于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间势力分割开来了,而不是将所有这些立场看作是属于同一个连续体上的具有连续渐变性质的模式。前一种立场将介于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间分子看作是一个独立的群体,而后一种见解则将这个中间群体看作是或者与极左或者与极右立场相比要较为平利的但却或者隶属于左派或者右派阵营的势力。雅各布森等人所持有的那种解释尽管也能够勉强讲得通,但与传统的二分法相比要显得更为牵强一些,并且在理论和现实中也更为不可信一些。事实上,雅各布森等人所倡导的三元并立模式必须要在先前存在的二元对立模式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有效的理解。更有甚者,对于西方有些人来说,这种将基督教世界描述为两大阵营对立的观点,也许是对更加复杂多样的现实的一种有些简单化的处理。但对于正在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基督教世界本来面目的中国学术界来说,却有助于打破原来将整个基督教笼统地看作铁板一块的那种理解模式,有助于更深入、更准确地认清当今基督教世界的本来面目和真实状况。

基督教阵营分组与分野示意图(图注: | a |>| b|)

由此,我们就可以为几种主要的基督教流派和运动的神学立场,勾勒出这样一幅平面示意图。首先可以建立一个所谓“正统”、“超正统”和“低于正统”或者“左”、“中”和“右”的坐标参照系。亦即,假设在正中间的位置上存在着一种理想的、标准的、以《圣经》为核心和基础的、当然也是虚拟的基督教“正统”的立场;这种所谓的“正统”只能是理论上的假设,因为在现实中或多或少总会产生某种偏离,充其量也只会产生某种近似于正统的立场。那么,以它为起点,在它的左右两侧分别分布着其绝对值逐渐增大的属于它的“自由”与“保守”的或者“左”与“右”的两种表现形式。位于最右端的是极端保守的、“超正统的”基要派神学;位于最左侧的则是过于追求标新立异而不囿于传统束缚的、“低于正统的”现代派或自由派神学。在某种意义上,基要派和自由派都是对基督教正统立场的某种偏离与歪曲,只不过两者偏离的方向正好相反而已。

在这个参照系中,福音派与新正统派神学可以被分别看作是对各自极右与极左神学立场的部分否定或修正。换言之,从基要派阵营分化和反叛出来的福音派,是从位于极右端的基要派立场出发,并力图将其神学立场向左拉扯以接近位于正中间的基督教正统立场;而从自由派阵营分化和反叛出来的新正统派神学,则是从位于极左端的自由派神学立场出发,并力图将其神学立场向右拉扯以试图同样接近位于正中间的基督教正统立场。福音派神学与新正统派神学在这种意义上彼此有着相似的目标,它们都试图缓和或弱化各自阵营中的极端化倾向。福音派弱化了基要派的保守的蒙昧主义和悲观主义倾向;新正统派则缓和了自由派的大真的自由乐观主义倾向。因而,在福音派与新正统派之间存在着一种自然的、显而易见的吸引力。不过,客观地讲,福音派在扬弃极右的基要派立场后自认为基本达到了或比较接近于位于正中间的规范的基督教正统立场的地步,而新正统派则在扬弃了极左的自由派立场后,在向右偏转的过程中,在某些核心的问题上可以说算是半途而止,从而仍然隶属于自由派的阵营之中。也就是说,就它们各自同理想的或虚拟的基督教正统立场的距离而言,福音派比新正统派要更为接近、更为靠拢。

在福音派同以卡尔·巴特(Karl Barth)、埃米尔·布龙纳(Emil Brunner)和莱因霍尔德·尼布尔(Reinhold Niebuhr)为代表的新正统派神学之间,乍看之下似乎存在某种相似之处。对于新正统派对自由神学的毁灭性批判与打击,福音派当然是持完全赞成态度的,并且在他们看来,新正统派所做的正是基要派想做而又没有做到的事情。不过,福音派认为,新正统派神学由于在《圣经》权威性问题上采取了一种归根结底仍属现代范畴的原则,而导致了它在整个走向与性质上同仍然坚持传统《圣经》权威观的福音派神学存在着本质性的差异或分歧。具体地讲,在福音派看来,以巴特为代表的新正统派没有完全接受《圣经》的“默示(inspiration)性与权威性”,它在“上帝之道”与“圣经之道”,或者说,它在“上帝启示的道”与“上帝默示的道”之间不恰当地做出了区分;新正统派特别是巴特的神学属于基督一元论,与此不同,福音派采取的则是基督中心论:新正统回避了福音派尤为看重的灵性归依问题;在救赎论上,福音派也无法赞同新正统派所持的近乎普遍救赎论的观点。新正统派神学看起来是提供了一种可以信赖的“正统”形式,实际上却采取了自由神学的一般预设和原则。它保留了传统神学教义的框架,却给它填充了一些完全不同的内容,一些核心性的概念比如上帝之道、罪、救赎等等同基督教的传统看法相去甚远。福音派发现自己很难再同它携手并进。事实上,由于缺乏坚同的宗教权威基础以及对福音宣道的忽视,使得新正统派在现实中从来就没有形成为一种实际的群众性神学运动。随着20世纪60年代中期激进神学的出现,新正统派作为一种基督教思想流派也就宣告了自己的寿终正寝。

同样地,在这个坐标参照系里,我们还可以确定出其他一些主要神学流派与运动的大致位置。譬如,在那根虚拟中轴的左侧,我们还可以发现后自由派神学。以乔治·林德贝克(George Lindbeck)和汉斯·弗雷(Hans Frei)为代表的兴起于20世纪后半叶的后自由派神学,对自由派的立场就构成了一种真正的挑战。从后自由派的立场来看(它可能夸大了对手的某些特征),自由主义似乎是想要在更广泛的文化规范或普遍的人的经验中,为其真理断言寻求一个基础。但同新正统派一样,后自由派神学也仍然是在自由主义神学的框架和预设内来建构其神学的。除了后自由派神学之外,在这一侧,我们还可以看到自由派神学最极端的形式,即在20世纪60年代曾经昙花一现的“上帝之死”激进神学运动,它那几乎接近于无神论的极端立场,已经超出了这个坐标参照系所能容纳的范围。此外,我们还能够看到其他许多激进神学、处境化神学和应用神学的身影,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而在这个参照系里,位于中轴的右侧,还分布着也同样隶属于保守派阵营的五旬节派(Pentecostalism)。五旬节派运动(包括位于主流教会内的灵恩运动团体)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它那巨人的增长浪潮。其在20世纪最后几十年间的迅猛增长态势构成了当代基督教世界最为引人瞩目的

变化。据估计,目前世界上人约有5亿五旬节派信徒,并拥有极其广泛的地理分布。虽然可以说这种运动其起源主要位于非洲裔美国人文化当中,但它已经在南美、亚洲、非洲和欧洲扎下了根。从信徒人数和宗教活力上讲,五旬节派已经是除罗马天主教之外最为重要的基督教形式和运动了。以至于阿利斯特·麦格拉思在其《基督教的未来》一书中断言,“最有可能决定未来基督教形态的四种运动就是:罗马天主教、五旬节派、福音派以及东正教。……而主流新教看来极有可能在西方在21世纪里无法存活下去,至少按照它现有的形式来说是如此”。如果要更精确地确定五旬节派的具体位置的话,那么,它应当位于福音派的右侧和基要派的左侧。此外,从更大的范围看,天主教和东正教也位于那条中轴的右侧。应当说,东正教和“第二届梵蒂风大公会议”以前的天主教比福音派要保守一些,但“梵二会议”以后的天主教则要比福音派更开明和自由一些。

总而言之,透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当今的基督教世界并非是铁板一块,也不再囿于传统的宗派或教派划分界限,而是分化成了许多新的团体、运动和趋势,这些团体、运动和趋势又进一步分组和集结成了两人相互对峙和对立的阵营。其实,“基督教”作为一个统称性的名称,在绝大多数具体问题上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涵和指涉。换言之,如果人们以“基督教”来作为一个发问与言说的对象——那些站在基督教之外和刚开始进行基督教研究的人往往喜欢以“基督教怎么样怎么样”来进行言说,那么不论是提出什么核心的信仰与教义问题,譬如说:拿撒勒的耶稣是道成肉身的神吗?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基督三天后肉身复活了吗?上帝是在六天的时间里创造了人和世界万物吗?《圣经》是绝对无误的上帝的话语吗?……还是提出什么道德伦理问题,譬如说:基督教应该认可安乐死或同性恋吗?抑或是提出什么社会文化政治问题,譬如说:基督教应该认可某种社会改良方案或某场战争吗?你最终都不可能得到一个所谓的“基督教”的答案。充其量,你所得到的只是这一类基督徒或那一类基督徒的看法,这一派或那一派基督徒的答案,而不是泛指统称的“基督教”的看法。事实上,几乎对每一个问题,保守的基督教与自由的基督教这两大阵营都持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与立场,甚或往往就是相互对立和截然相反的答案。所以,再笼而统之地谈论和寻求所谓的“基督教”的见解、看法和立场,已经没有意义了。也就是说,你必须要进一步明确你所言说和谈论的究竟是哪一种基督教和哪一类基督徒。认识到这一点,正是我们面对当今基督教世界,以期获得更真实的认识和更深刻的理解所必经的一步。

(责任编辑 辛 岩)

作者:董江阳

第3篇:5世纪基督教会的两次基督论神学争端探析

摘要 从5世纪初开始,基督教会内部围绕着基督论问题产生了两次重大的神学争论,即聂斯托里和基督一性论宗教争端。这两次神学争论是4世纪以来基督教教义发展的延续,通过这两次关于基督论激烈争论,基督教教义得到了重大发展。公元451年卡尔西顿基督教大公会议上通过的《卡尔西顿信经》对基督论这一神学问题进行了明确的裁定,得到了基督教会内大部分教士的认同。但是这一争端却没有完全平息,并对基督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基督教,五世纪,基督论

从5世纪初开始,基督教会内部围绕着基督论问题产生了两次重大的神学争论,即聂斯托里和基督一性论宗教争端。基督论,顾名思义即是基督教教义中围绕耶稣基督进行的神学论述。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讲,任何与基督相关的神学问题都可被纳入基督论的研究范畴。而狭义的基督论则特指基督的性质问题,也就是其神性和人性是如何结合的,本文提到的基督论即属于这一狭义概念。在基督教教义发展的历史中,5世纪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时期。通过这两次关于基督论的神学争端,基督教教义得到了重大发展。公元451年卡尔西顿基督教大公会议上通过的《卡尔西顿信经》对基督论这一问题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是这一争端却没有完全平息,并对基督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5世纪神学争端的主要内容

进入5世纪之后,基督教会内部围绕着耶稣基督神人两性的关系问题爆发了聂斯托里和基督一性论两次激烈的争端,而争论的焦点则在于基督是拥有神人两性还是只有神性一性,若是具有两性,则这两性是如何结合在同一个位格之中;若是只有一性,则人性是如何被神性所融合的。

公元428年,来自安条克的教士聂斯托里成为拜占廷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教区的主教,他随即提出自己的神学观点,即认为圣子的神性与人性分离,分别构成两个位格,其人性是来自玛利亚,其神性是来自上帝。基督的人格独立于神格之外。因为他认定玛利亚只对基督的人性有作用,因此他同时否定了圣母玛丽亚拥有“上帝之母”这一称谓的资格。他特别强调,“神是女人生的”这一概念绝非正统神学刚。

聂斯托里的这一观点过于强调耶稣基督的人性,因此实际上导致其神人两性对立和割裂,从而使圣子分裂为神人两个分裂的位格,而非正统教义承认的一个位格。因此,这一理论遭到了以亚历山大里亚主教西里尔为代表的许多教会人士的强烈反对。西里尔针锋相对地提出“神,逻格斯,并不是临到一个人身上,而是真的变成一个人,同时又仍然是神”这一基督神人两性本质合一为同一个位格的理论。在431年的以弗所基督教大公会议上,西里尔在罗马和亚历山大里亚教会的支持下取得胜利,聂斯托里的观点被斥为异端,其本人被皇帝罢免后放逐。西里尔的神学观点则得到了大多数教士的尊崇,以至于在6世纪的君士坦丁堡基督教大公会议上,他还被称颂为“指导大家的神圣教父”。

然而,关于基督论的争端并没有就此平息。在取得了对聂斯托里斗争的胜利后,亚历山大里亚教会逐渐发展了西里尔的神学思想。但是,这种神学思想的发展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由聂斯托里所过度强调基督的神人两性分裂走向过度强调两性的合一。西里尔的继任者狄奥斯库鲁明确表示反对基督有两性的说法,而公开宣称,正确的信仰是基督只有神性一性的教义。这实际上就产生了“基督一性论”思想的雏形。在此之后,四十年代中期君士坦丁堡的修道士尤提克斯正式将这一思想系统阐述成型,他主张,基督在最初确有神人两性,但是在道成肉身之后人性为神性所融合,因此基督最终只有神性一性。这一观点立即得到狄奥斯库鲁及亚历山大里亚教会的支持,标志着基督一性论理论的最终产生。

基督一性论教义提出的基督人性为神经所融合的思想所产生的最大影响是,通过排除基督的人性,使得基督不再与人类有同质之处。然而,如果基督不能具有人性,那么他被钉上十字架就无法体现为人的赎罪,因此也就影响了基督教的救恩理论。该教义造成的激烈争论远胜于之前的聂斯托里教义之争,君士坦丁堡和罗马教会联合起来反对这一理论。448年,尤提克斯的思想被斥为异端,然而一年之后,在拜占廷皇帝塞奥多西二世的支持下,基督一性论在第二次以弗所基督教会议上被定为正统教义。这一决定引发了以罗马为代表基督教世界的广泛不满,基督教会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分歧。

为此,塞奥多西二世的继任者马西安于451年在卡尔西顿召开了第四次基督教大公会议,会议经过激烈的讨论后,最终在皇帝的支持下将基督一性论思想斥为异端,并通过了著名的《卡尔西顿信经》。6世纪的拜占廷史家埃瓦格里乌斯在其《教会史》中最完整地保存了这一信经的原始文本:

我们承认这独一的圣子,我主耶稣基督,并且我们全体一致地阐明他具有完全的神性和完全的人性,他是真正的神,也是真正的人,他是理性的同时也是肉体的生命,就神性而言,他与圣父本质相同,就人性而言,他与我们本质相同,除了他没有罪以外,在其他各个方面都与我们完全一致。按照神性而言,他是在万世之先,为圣父所生,按照人性而言,他是在末世时由上帝之母童贞女玛利亚所生;这独一的耶稣基督、圣子、我主和独生子,他处于不可混淆,不可改变,不可分割以及不可离散的两性之中,因为不同的两性绝不因为联合而失去区别,相反每一性质都保持其特点并且存在于同一个人和位格之中;他不可以割裂为两个位格,而是独一的圣子、独生子、神圣的逻格斯、我主耶稣基督。

《卡尔西顿信经》最终提出了基督具有神人两性(对基督一性论的否定),并且这两性是统一在同一个位格之中(对聂斯托里两性两位思想的否定)的理论,这是基督教会中多数教士对这两次基督论争端的明确结论。这种抽象且富有哲学味道的“两性一位说”是教会对这两次神学争端一种折中的处理方案。激烈的争端似乎由此产生了一个明确的结论,然而,基督教会内为何会在5世纪“突然”产生如此激烈的神学争论呢?这还要从其产生前基督教神学的发展谈起。

二、5世纪神学争端的宗教背景

需要明确的是,这两次重大的基督论神学争端绝非教会神学家咬文嚼字的文字游戏,而是基督教神学自诞生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在该时期内,基督教不但完成了用一神论战胜希腊罗马多神教这一任务,而且在犹太教和希腊哲学的影响中完善了自己的教义,并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神学体系圈(N96)。在这一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步就是用基督这一形象在凡人与神之间建立交流的渠道,从而形成了救恩论的神学基础。可以说,这是基督教神学体系中的核心内容。

然而,这一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其中4世纪关于圣子基督

与圣父关系的争论是其关键的一步,通过这一争论,诞生了基督教最为人所知的三位一体神学理论。

在4世纪初期,围绕圣父与圣子的关系问题,教会中的神学家们出现了不同的见解。其中以亚历山大里亚的教士阿里乌与亚历山大里亚主教亚历山大及其助手阿塔纳修斯之间的争论最为激烈。阿里乌的主要神学观点为圣子基督是圣父的创造物,不能与父一样具有神性和永恒万能。这一思想的核心就是要坚持圣父的至尊地位和严格的一神教神学。正如阿里乌自己所言:“基督并非真神,因为他不是父神唯一真正的逻格斯。”

但是,阿里乌的这一理论实际上模糊了圣子的神圣性,从而让其失去了联系上帝和有罪之人类的作用,进而也就动摇了基督教救恩理论的基础。因此,阿里乌的思想遭到了强烈的反对。最终,在325年的尼西亚第一次基督教大公会议中通过了支持亚历山大和阿塔纳修斯的《尼西亚信经》,初步确定了圣父与圣子同性、同格和同形的神学理论,并将阿里乌主义斥为异端,这在基督教教义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尼西亚会议虽然也提到了相信圣灵,但是并没有详细界定圣灵在圣父、圣子和圣灵这“三位”中的具体地位和作用,同时对圣父与圣子关系的表达还有一些模糊不清之处。围绕这些争端,381年基督教会迎来了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并在会议上通过了《尼西亚——君士坦丁堡信经》:

我们信独一天主全能的圣父,创造天地有形无形万物的主;信独一主耶稣基督,天主的独生子,在万世之前为父所生。由光而来的光,从真神而来的真神,受生而不是被造,与父同体。万物都借着主而被造,为我们世人和拯救我们从天降临,因圣灵和童贞女玛利亚取成肉身,成为世人。在本丢彼拉多手下为我们被钉在十字架上,被害埋葬。照《圣经》的话第三日复活,升天,坐在父的右边。将来必有大荣耀再降临审判活人与死人。主的国无穷无尽。我们相信圣灵,是主赐生命的,从父而来,与父子同受尊崇与荣耀。

通过这段信经,我们能够发现其在神学领域有重要的发展。除了进一步强调了圣父与圣子同性、同格和同形的关系外,该信经增加了圣灵的内容,明确提出圣灵与圣父和圣子同等的地位,以及它在基督道成肉身中的作用,因此对基督教教义,尤其是救恩理论起到了完善的作用。该信经的出现标志着基督教会三位一体正统教义的最终确立。

但是,尽管三位一体教义的争论已经尘埃落定,但是《尼西亚——君士坦丁堡信经》还是为以基督为中心的神学问题留下了巨大的争论空间,并为未来爆发新的争端埋下了伏笔。信经中提到了基督是“由真神而来之真神”,但又称其“成为一个人,并因为我们被害且埋葬”。那么,基督徒到底应该如何理解基督神性与人性这两个性质之间的关系?不解决这一疑惑,以基督为核心的救恩理论也就会受到置疑,从而会对基督教的基础起到动摇和破坏。因此这一疑问是基督教神学家们不可回避的问题,但是出生于不同背景的思想家们对同一神学问题往往会给出截然不同的论断。5世纪产生的两次基督论争端实际上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对4世纪悬而未决的神学问题讨论的继续,是三位一体教义争论的发展。那么,在4世纪神学发展基础上产生的这两场神学争论究竟对基督教发展有何作用呢?我们还需探讨一下它们造成的影响。

三、5世纪神学争端对基督教发展的影响

5世纪的两次基督论神学争端对基督教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它促进了基督教教义的完善,这对基督教的进一步传播具有极其关键的意义。正如上文所说,通过这两次关于基督论的争论,基督教教义在基督神人两性结合的问题上得到了明确,从而稳定了救恩理论的根基。

显而易见,频繁的教义冲突不利于基督教和基督教会的稳定与发展,所以教会一直试图制定能够让绝大多数人接受的正统信仰。从教义的发展来看,得到教会多数人士承认的正统信仰表现出中间性的特点。一些对教义过于极端的革新最后都难免沦为异端。4世纪的阿里乌异端就都是试图发展教义失败的例证。而面对5世纪基督一性论派和聂斯托里派之间“一性”和“两性”的激烈争论,大多数主教在卡尔西顿会议上依然选择的是一条中间的路线。它既承认了耶稣基督具有两性,同时又极力强调这两性是不可“混淆、改变、分割和离散”地统一在一个位格之中;既肯定了圣子具有和圣父本质相同的神性,也认定其具有与人类本质相同的人性。因此,尽管这一教义遭到了以亚历山大里亚教会为代表的一些反对,但是教会内大部分的基督徒还是接受了这一信经。通过两次基督论争端后诞生的这一崭新的神学理论在纷争之中制定了教义新的规范,迄今仍然得到了东正教会、罗马天主教会的尊崇,并且大多数主要的新教教派也都表示接受它的精神,《卡尔西顿信经》无愧于基督教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而解决争论后清晰统一的教义理论也有助于更多的人接受信仰,从而使拜占廷帝国在基督教化的进程中也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但是,这两次基督论争端,尤其是基督一性论争端也给基督教会带来了某些分裂的后果。在埃及、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等东地中海地区,支持卡尔西顿会议和支持基督一性论的基督徒之间爆发了激烈的争论和冲突。历史学家弗兰德描写到:“东部的一些信众积极参与基督有两性还是一性的争论,卡尔西顿会议更是使这一争论愈演愈烈。他们因为信仰的不同而区分,即使在家庭和朋友间也不例外。不同派别的亲友相遇时不发一言。所有人都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分裂就这样爆发了。”

然而这种分裂却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基督教发展的多样性。作为异端的聂斯托里教派和基督一性论派受到了拜占廷皇帝和正统基督教会的迫害,不得不采取各自的应对措施以维系生存。聂斯托里信徒为此向东进入波斯帝国境内,并在那里得到了保护,因而得以迅速发展,该教派一直向东传教,在唐代初期传人中国,在我国史籍中被称为“景教”。

而以埃及为代表的部分支持基督一性论的东部教会则在卡尔西顿会议后开始走向独立发展的进程。埃及的一性论信徒在451年后正式停止用希腊语进行礼拜,从而产生了拜占廷帝国统治下的东方民族中第一个民族教会。与此同时,埃及教会把矛头指向君士坦丁堡和卡尔西顿派,埃及教士愤怒地称卡尔西顿会议的追随者为帝国统治的走狗,而这种行为更加促使埃及人在本民族的科普特语言和传统基础之上尊奉一性论信条及其教士的领导。埃及的教会也一直对周边地区传播着基督一性论教义,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其后的历史进程中,埃塞俄比亚的阿克苏姆王国和亚美尼亚都选择了基督一性论作为自己教会的正统信仰,东地中海地区这些持基督一性论信仰的教会也由此受到拜占廷帝国控制的正统基督教会排斥,逐渐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时至今日,信奉基督一性论的埃及科普特教会依然是基督教世界中独特的组成部分。在非洲的古努比亚地区保留了很多关于埃及科普特教会传教的科普特语墓石、经文和文献,从中不难发现,它的信仰和基督教三大支派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都有所不同,而其所保留下来的宗教习俗和文化无论是对于该地区宗教学的研究还是历史学、民族学的研究,都有着十分重要意义,这也是古埃及的基督教留给后世的重要遗产。

作者:武 鹏 田 明

第4篇:基督徒的身份

基督徒的身份、本分、福分

经文:歌罗西书3:12所以你们既是神的选民,圣洁蒙爱的人,就要存(原文作“穿”。下同)怜悯、恩慈、谦虚、温柔、忍耐的心。3:13倘若这人与那人有嫌(xian)隙,总要彼此包容,彼此饶恕;主怎样饶恕了你们,你们也要怎样饶恕人。3:14在这一切之外,要存着爱心,爱心就是联络全德的。3:15又要叫基督的平安在你们心里作主,你们也为此蒙召,归为一体,且要存感谢的心。3:16当用各样的智慧,把基督的道里,丰丰富富的存在心里(或作“当把基督的道里丰丰富富的存在心里,以各样的智慧”),用诗章、颂词、灵歌,彼此教导,互相劝戒,心被恩感歌颂神。3:17无论作什么,或说话、或行事,都要奉主耶稣的名,藉着他感谢父神。

我们活在世上有我们一定的身份,那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因而有我们作为公民应尽的义务和享受的权利,如应遵纪守法,依法纳税以及服兵役等,从而可享受作为一个公民应享受的一切权利。义务与权利等于是我们的本分与福分。

作为一个基督徒,他同样也有一定的身份、本分与福分。刚才这一段圣经就告诉了我们这一个问题,那就是基督徒的身份、本分和福分是什么,现在分开来与弟兄姊妹们分享:

一、基督徒的身份

西3:12“所以你们既是神的选民,圣洁蒙爱的人,就要存(原文作“穿”。下同)怜悯、恩慈、谦虚、温柔、忍耐的心。”这节圣经告诉我们基督徒的身份有三个,那就是:

1、神的选民;

2、圣洁的人;

3、蒙爱的人。

1、神的选民

旧约时代,神拣选以色列人作为他的子民,其目的是要通过他们使万民得福,以色列人作为神的选民的标记是受割礼。新约时代,神的选民不再是一个民族而是一切信奉耶稣基督的人,正如彼前2:9所说的:“惟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神的子民……。”新选民也有印记,那就是以弗所书1:13所说的:“你们既听见真理的道,就是那叫你们得救的福音,也信了基督,既然信他,就受了所应许的圣灵为印记。”“受了所应许的圣灵为印记”的意思是说,圣灵内住在一切真正信奉基督的人心里,在他里面统管他的一切言行,活出圣灵所结的果子,那就是: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 所以归结起来说,旧选民是以民族分,新选民是以生命分,“在基督里”的人,就是神的选民。今天我们要牢记这个选民的身份,无愧于这个身份,不做与这个神圣身份不相称的事。

新选民与旧选民一样,神要通过我们使万民得福,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关爱众人,另一方面,我们要关爱神的家,因为教会是耶稣基督的身体,教会兴旺,我们高兴;教会衰微,我们担心;教会事工,我们参与;教会发展,我们关心。我们要真正成为神家里的人,成为基督身体上的肢体。

2、圣洁的人

这是基督徒的第二个身份,保罗写信给以弗所教会的信徒说:“奉神旨意,作基督耶稣使徒的保罗,写信给在以弗所的圣徒……”(弗1:1),信徒又名圣徒,这并不是说,基督徒已经达到圣洁的程度,而是指信徒得着圣灵而分别为圣的地位(林前6:11)。一个真正的基督徒,从地位上来说,已经分别为圣的,因此可称为圣徒或圣洁的人。

当我们有了地位上的成圣后,还需要追求生活上的成圣,使我们的生活、行为能与圣洁的地位相称。保罗同样对以弗所的基督徒说:“我为主被囚的劝你们,既然蒙召,行事为人就当与蒙召的恩相称。凡事谦虚、温柔、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弗4:1—2)。

当主耶稣为门徒们洗脚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耶稣说,„凡洗过澡的人,只要把脚一洗,全身就干净了……”‟(约13:10)。基督徒如同一个洗过澡的人一样,过去的原罪、本罪都蒙宝血所洗净了,但他仍然活在世界上,行走时脚上难免沾污到尘土和垃圾,因此他仍然要经常省察自己,经常靠主的宝血“洗脚”。感谢主,他的宝血永远有功效,如有人偶然被过犯所胜,亏欠神或亏欠人,只要真正悔改,仍能蒙主赦免,他仍是一个圣徒,一个圣洁的人。

3、蒙爱的人

基督徒不仅是一个圣洁的人,而且还是一个“蒙爱的人”,他所蒙的不是一般的爱,而是“圣爱”,因为神就是爱,他的特征有:

1)神的爱是一种牺牲的爱。十字架的爱,爱到把独生子都赐给了我们。正如罗马书8:32所说:“神既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岂不也把万物和他一同白白的赐给我们吗?”许多时候我们只要“万物”,却不要主自己,我们往往看重于神给我们物质上恩典,而没有看到神最大的爱是把他的独生子耶稣基督都赐给我们。有了耶稣基督,一切福分包括看得见的、看不见的、今世的以及来世的都有了。

正如雅各一样,原来他只抓地上的一切,他只身拿着杖过约但河,但他回来时竞成了两队了,但当他带着众多的牛、羊和财宝到了雅博渡口时,面临他哥哥以扫带着四百人,以扫要干什么,是杀雅各以报旧仇还是来欢迎他,真可谓生死未卜,在这关键时刻,神又向他显现并且与他摔跤,这时雅各抓对了,他抓住了神自己,并且说:“你不给我祝福,我就不容你去”(创32:26)。从此雅各成为以色列,大腿虽然瘸了,但雅各的生命却改变了,由于神感动以扫,雅各又主动向他的哥哥和好,送上厚礼,竟然出现:“以扫跑来迎接他,将他(指雅各)抱住,又搂着他的颈项与他亲嘴,两个人就哭了”(创33:4)。这样化干戈为玉帛的场面多么动人。

由此可见,雅各过去的抓,抓来的东西虽多,如果他的哥哥以扫是来杀他,那必然是家破人亡的悲惨局面,由于雅各最后抓住了神自己,不仅保存了世上的一切并且生命更新,雅各变为以色列。

2)神的爱是永不止息的爱。爱我们到底的爱,看顾我们,不仅灵魂也包括身体,是全方位、全时间的爱。当有人救我们脱离疾病,脱离贫穷,我们会十分感谢,但神是救我们脱离死亡的权势,是我们灵魂的大救主,我们岂不更应感激不尽吗?

3)神的爱是大能的爱。世上的父母亲对儿女的爱是伟大的,但往往“爱莫能助”,因为人的爱总是有限的,力量的有限与时间的有限.唯有神的爱是大能的爱,永恒的爱。

二、基督徒的本分

基督徒的本分不外乎爱神爱人,基督徒应遵守和实行“大诫命”。“大诫命”是什么?“内中有一个人是律法师,要试探耶稣,就问他说:„夫子,律法上的诫命,哪一条是最大的呢?‟耶稣对他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太22:35—40)。

这里说明基督徒不仅应重视“大使命”,更应重视“大诫命”。而爱神又体现在爱人上,因此一个基督徒的本分,就是“要爱人如己”。西3:12—14“……就要存怜悯、恩慈、谦虚、温柔、忍耐的心……彼此包容,彼此饶恕……”怜悯、恩慈、谦虚、温柔、忍耐、包容和饶恕是爱人的具体表现,也是基督徒本分——爱人的具体表现,但这一切属灵美德的源头是爱。

歌罗西书3:14上说:“……要存着爱心,爱心就是联络全德的。”爱如同链条一样,把一切属灵的美德联系起来,成为前进的轮子,一切美德,如果没有爱,怜悯、温柔、忍耐等就将统统变成虚假,成为假冒为善,成为鸣的锣,响的钹一样。

三、基督徒的福分

歌罗西书3:15--17讲到基督徒的福分有三个,首先它不是说基督徒信主后能够发财,可以有多少享受等,而是说:

1.“基督的平安在你们心里作主”(西3:15)

首先有“基督的平安”,“基督的平安”不同于世上的平安,它是面对十二级台风这样的逆境,因有基督而享受的内心平安。

有一个画家收了三个学生,毕业时他要三个学生各画一张反映“平安”内容的画。第一个学生画好后交给老师,这张画完全是一个静的场面,风不吹,草不动,河水也平静如镜,画家看后说:画得不错,但不是很好。

第二个学生也画了一张完全安静场面的画,除了风平浪静外还画了一只黄狗睡在茅草屋前打瞌睡,真好像夏天的中午,大家中餐后都在午睡一样,真是安静极了,画家看后仍不满足,认为还不是最好。

第三个学生画了一张完全是动的场面的画,好像十二级台风过境,狂风暴雨,一株大树在台风中摇摆不停,但在这株树的树权中有一个鸟巢,一只母鸟用翅膀庇护着四只小鸟安睡在狂风暴雨中。

画家看了十分满意,认为它才反映出平安的真正主题。

基督的平安就是这样的光景,虽然环境是狂风暴雨,但有基督的庇护,我们仍可享受内心的平安,这种平安是环境和人都不能改变它的。

基督徒不仅有“基督的平安”,而且基督的平安还要在我们心里作主,决定我们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当我们获得重生后,新生命恢复了我们良心的功能,能分辨是非,因而神的旨意往往通过我们的良知告诉我们,凡行之言之感到内心是平安的,这就是该做的该言的;凡内心感到不平安的事,那就不是神要我们行的,这就叫“基督的平安在心里作主”,这是基督徒的第一个福分。当我们面临抉择时,我们有原则可循,当然神的旨意一定是要我们遵纪守法,因为一个好的基督徒必定是一个好公民。

2.基督徒的第二个福分是“基督的道理,丰丰富富的存在心里”(西3:16)

我们有“基督的平安在心里作主”能明辨是非,抉择方向,又有基督的道理作为我们脚前的灯,路上的光,使我们行走有光亮,不致走偏或绊倒。在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基督的道理要丰丰富富的存在心里,而不是仅仅挂在嘴上,做做样子,像当日的法利赛人一样。今天有些基督徒不是把基督的道理存在心里,而仅仅是挂在嘴上或留在教堂里,听道而不行道。对于这样的人。他们就享受不到这个福分。 3.基督徒的第三个福分是:“凡事可奉主耶稣的名”(西3:17)

可奉“基督的名”是我们可享有的第三种福分,“名”就是属性,“基督的名”就是基督的属性,基督的属性最基本的就是爱,由爱派生出公义和公平等。因此我们行事为人要符合基督的属性,我们不能一方面奉主的名但行出来的却不符合主的属性,这是妄称耶和华的名。基督徒的祷告也是这样,为什么我们都要以“奉耶稣基督的名”这句话,作为祷告的结束呢?这一方面是说明我们所愿所求,都是靠着耶稣基督;另一方面是我们要注意到我们整个祷告的内容是否可以奉耶稣基督的名,是否有悖于基督的属性,这是我们在祷告中应注意的。

基督的名实在重要,超乎万民之上,“除他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徒4:12)。

使徒时代的教会,彼得、约翰上圣殿去,有一个人,生来是瘸腿的,天天被人抬来,放在殿的一个门口,那门名美门,要求进殿的人周济,他看见彼得、约翰将要进殿,就求他们周济。彼得、约翰定睛看他。彼得说:“你看我们。”那人就留意看他们,指望得着什么。彼得说:“金银我都没有,只把我所有的给你。我奉拿撒勒人耶稣基督的名,叫你起来行走。”于是拉着他的右手扶他起来。他的脚和踝子骨立刻健壮了(徒3:1—7)。

使徒时代教会是很贫穷的,彼得也是很贫穷的,但他却有“拿撒勒人耶稣的名”就成为最富足的最有能力的能够叫一个生来是瘸腿的起来行走。

教会贫穷没有关系,但却不能没有“拿撒勒人耶稣的名”。如果教会没有这个名,这个教会就是最可怜的、最贫穷的。当时老底嘉的教会,自认“是富足,已经发了财,一样都不缺,却不知道你是那困苦、可怜、贫穷、瞎眼、赤身的。”(启3:17),那就是外面富足,里面贫穷,在人看来是富足,在神看来是贫穷,究其原因,是由于他们丢失了“基督的名”,他们把教会的元首耶稣基督拒之门外。因此主说:“看哪,我站在门外叩门……”老底嘉教会堕落到已经成为“没有基督的基督教”!这种光景不值得我们现在的教会警惕吗?!

我们要时常检查我们的教会,谁坐在教会的宝座上,在我们的教会中有否像老底嘉教会一样,把基督关在门外,甚至像当时别迦摩教会一样,有“撒但的座位”?在我们教会中有否“破口”,有哪些“破口”?同时我们更要检查自己,我们的心里谁在掌王权,坐宝座?

愿主恩待他的教会,使她更圣洁,成为金灯台,真正成为永生神的家,耶稣基督的身体和圣灵所居的殿。愿主也恩待他的儿女们,使我们牢记自己的身份是神的选民,是圣洁蒙爱的人,因而就当有与身份相称的本分,即爱神爱人,这样才能享受神赐给我们各样的福分。

第5篇:基督徒的言语

经文:太12:36-37;林前10:10;弗4:

25、29,5:4;诗34:12-13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经常做的事情就是说话。若是一个人整天都不说话,那你要小心他,他必定是有问题。虽然有些人喜欢说话,有些人较为不喜欢说话,却没有人整天都不说话,在「言行」这个词中,言语是在行为之前的。保罗劝勉提摩太:「不可叫人少看你年轻,总要在言语、行为、爱心、信心、清洁上,都作信徒的榜样。」(提前4:12)当中提到五件事情,第一就是言语。为何保罗把语言放在第一位?因为事实上,我们所讲的一定比做出来的较多。要是我们能做到的才可以讲出来,那么,我们没有什么可以讲了。因为所说的,一定是比做出来的较多。事情讲出来很容易,但做出来的时候,要加上很多条件,所以,基督徒若在言语上能荣耀神,就在很多方面也能荣耀神。雅各布书说:「若有人在言语上没有过失,他就是完全人」,为何要这样说?因为我们若在言语上操练到没有过失,其它的德行也能操练得到。让我试举例,来具体说明这道理。

一. 闲话→出12:37-38,民11:4-6 耶稣基督说:「我又告诉你们,凡人所说的闲话,当审判的日子,必要句句供出来。」(太12:36)若是我们相信主耶 稣的话,我们会很战竞,因为人所说的闲话,必定句句供出来。那是否我们每个人都要在审判中受惩罚?祂说我们所说的闲话,句句都要供出来──那并不是指我们所讲的每句闲话都是不好的,因为下面说:「因为要凭你的话定你为义,也要凭你的话定你罪。」(太12:37)意思是说,有些话会被主定为义,有些话却被定为有罪。所以我们要小心,我们的闲话会被主耶稣定为义还是定为罪?有些人说没有时间读圣经,但若用讲闲话的时间来读圣经则有余了。有时候,听到隔邻夫妇讲话,讲了十多分钟后,觉得他们所讲的都没有意思,若是不讲则可以节省一点时间。有时候,我们基督徒也会这样,讲了一些没有意见、浪费时间的闲话,但若基督徒利用讲闲话的时间来传福音,以讲闲话的形式,将你接受福音的观念和好处带给别人,这就是一个传福音美好的形式。有些不信主的人不喜欢基督徒跟他们讲道理,但以闲谈的方式讲出来,他们较容易接受。只要我们是一心把福音传开,那么,这闲话必被定为义。所以,若我们好好利用讲闲话的时间,那就是最自然的领人信主,即使你不懂得传福音,你也可以透过闲谈,请人去听道,以此带领未信主的人到主面前。另一方面,若你不以讲闲话的时间为主使用,那可能会被魔鬼使用了,用来讲别人的是非,说长道短,或是讲一些自己猜想的事情,可是,别人听了不会认为是你猜想的,却以为是事实,可能因而伤害了别人。

夏娃犯罪可说是魔鬼以闲谈的方式引诱她的。他一来到,不是跟夏娃以讲道的形式说话,而是问她问题:「神岂是真说不许你们吃园中所有树上的果子么?」她说:「不是。」她一答了这问题就搭上了话题。夏娃在不知不觉中,被魔鬼以闲话的方式引诱她落在试探里面。所以,基督徒要小心自己所讲的闲话,很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家庭的纠纷,甚至教会内弟兄姊妹之间彼此误会,都是由于无意中的闲话传了一些不正确的消息,给魔鬼有了机会。所以,主耶稣说:「凡人所讲的闲话,当审判的日子,必要句句供出来;因为要凭你的话定你为义,也要凭你的话定你有罪。」(太12:36-37)我们当然要选择说主耶稣喜悦的闲话。

二. 谎话→箴 12:22,17:4,14:

15、25,29:12,30:6,启21:8 很多人认为在某些情况下,无法不能不说谎话,或是本着善意讲了一些谎话来救别人,那么这是否算是说谎话?这 也是谎话,我们要永远将罪定为罪。有人举妓女喇合说谎的例子:有两个探子窥探耶利哥,喇合把他们收藏起来,欺骗那些到来查问的人,那么,喇合所讲的是否谎话?说谎就是说谎。为什么圣经称她为义?圣经不是因为她说谎称她为义,而是她有信心相信耶和华,也相信她所居住的城市应该灭亡,神所做是对的,所以她凭着信心收藏这两个探子,神是喜欢她的信心而不是喜欢她的谎话。对于一个妓女来说,说谎话只是很小意思的事,在她知识、能力来说,她只可以用她惯常用的方法来救人。但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大多数的情形下,我们说谎并不是为了救人,乃是救自己,好叫我们不要失了面子而已,我们大部分是救自己,很少人是因为救人。所以,我们应该照着圣经的教训讲诚实话,因为这世代越来越人说谎,在这社会似乎不说谎话是不能生存的。在神家的儿女跟世人最大的分别,是要让世人觉得我们是比他们诚实,这是我们的见证。若在教会里都不诚实,结果大家都不能互相信任;世界里最缺乏的就是可信任的人,虽然不说谎会使自己吃眼前亏,可是,一个诚实的人在长远来看会得到别人的信任。

1 三怨言→腓2:14,彼前4:9,犹:16,创50:15-21 哥林多前书10章10节:「你们也不要发怨言,像他们有发怨言的,就被灭命的所灭。」这句说话是保罗对哥林 多信徒的劝勉,指以色人倒毙旷野,因为他们埋怨神,特别是埋怨神给他们的应许地,结果他们漂流、倒毙在旷野。在以色列人当中,很多都曾发怨言,怨言最主要是因为人不信服神的安排,不相信神因着我们的益处,允许不好的事情临到,允许人欺负我们,因为我们不信服神,才会发怨言,若我们相信神借着这些人或事来造就我们,那么,我们就会从心里面发出感谢,这就是乔布能感恩的原因,他说:「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伯1:21)保罗在监牢里被打,两脚上了木狗,他能感谢神,唱出赞美诗,一定是从心里面信服神让他受的委屈。我相信大家在人生中也受过一些委屈,我也受过很多,我觉得委屈是最难受的,但却是最能造就人的生命,顺服神的人就不会发怨言。

有一个足球的中锋队员,他的球技很好,所以他的身价也很高,可是,他有一个最大的缺点,若他看见队员失球的时间,他就会发脾气大骂,所以引起自己队员之间的争端,结果被球队负责人所放弃,不再雇用他。虽然他的本领好,但他很会埋怨别人,令大家起争论、不合作,结果球队不能胜出。所以不要发怨言;中国人有一个毛病,就是在商量的时候不发表意见,事后后就埋怨这些,埋怨那些,发怨言。要发表意见,不要发怨言,发表意见也不要事后说长道短,这样,神的家才能兴旺起来。紧记:在我们的言语里不要发怨言。

四恶言→箴15:28,诗140:11,耶3:5 诗篇34:12-13:「有何人喜好存活,爱慕长寿,得享美福,就要禁止舌头不出恶言,嘴唇不说诡诈的话。」不要 讲恶毒的话。在香港居住过的人会很有体会,就是出去买东西也会随时被骂,为何那些售货员不用起稿就可以随时骂人,而且骂得很厉害?因为很多人的牢骚无法发泄,找到对象就开口骂人,圣经说这些人会短命。一个人若喜欢长寿,就要禁止舌头不出恶言。若我们用很恶毒的话骂人,我们自己的神经也很紧张,血压会升高,心脏也跳快一些,这样的刺激一定会影响心脏,导致短寿。所以,要禁止舌头不出恶言,尤其是基督徒,我们不要口出恶言,不要讲恶毒的话。很多人在未信主之前一开口就骂人,我们要改掉这坏习惯,不要咒骂别人,所以圣经叫我们不要口出恶言,神不喜欢我们这样,所以我照着圣经的教训来做。

五谗言→撒上24:9,林后12:20,提前3:1-5,提后2:3 提摩太前书3:11:「女执事也是如此:必须端庄,不说谗言,有节制,凡事忠心。」谗言是什么话?是在毁谤和 闲话之间,令人猜疑的话,却没有明明的毁谤,说出来会令人想到某某有些地方不好。有些人讲说话很有技巧,可是他们用在不好的一面,他可以没有正面讲出别人的坏话,但你听出来就明白他的意思。我们身为基督徒要避免说这样的话,不讲谗言,这是具破坏性的话。刚才我们引用夏娃被魔鬼引诱的例子,魔鬼引诱夏娃的话正标准的谗言。他所讲的话是存有令人怀疑的性质:「神岂是真说不许你们吃园中所有树上的果子么?」这句话令夏娃对神所讲的话起了怀疑。其实,神并没有说不许他们吃园中所有的果子,他问:「神岂是真说不许你们吃园中所有树上的果子么?」但神只说不许他们吃园中分辨善恶树的果子。魔鬼所讲的话令人对神起了怀疑,接着他跟夏娃说:「你们不一定死;因为吃了可以如神能知道善恶。」(参创3:1-6)他这句话含有挑泼 结论: 弗4:15 诗15:1-5 尼13:3 出23:3-8 申10:18

箴12:22,17:14 2

第6篇:基督徒的服侍

基督徒的服侍 可10:42-45 引言:有一天,一个人来到上帝那里,要和上帝讨论天堂和地狱的问题。 上帝对那人说:“好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地狱。”

他们走进一个房间,房间里有一大群人正围着一大锅肉汤,但每个人看起来都营养不良,饥饿而且绝望。原来,虽然他们手里都拿着一个可以伸到锅里的汤勺,但汤勺的柄比他们的手臂还长,他们没法把汤送进自己嘴里。

上帝对那人说:“来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天堂。”

他们走进另一个房间,这个房间里的一切都和上一个房间一模一样,还是一群人,一锅汤,一样的长柄汤勺。唯一不同的是:大家都在快乐的唱歌。

那人就问上帝:“我不懂,为什么一样的环境和条件,他们快乐,而那个房间里的人却悲苦?”

上帝微笑着慈爱的回答:“我的孩子,这很简单,因为在这里,大家都在喂别人,而在那里,他们只喂自己。”

通过这个福音故事,我们看到基督徒与非基督徒的区别之一,就是基督徒彼此相爱,彼此服侍,而非基督徒则只顾自己,服侍自己。基督徒的生命应该是服侍他人的生命,我常常这样的祷告,让我们成为耶稣的手和脚,服侍我们身边有需要的人。我们来看一段经文:

可10:42-45 42耶稣叫他们来,对他们说:“你们知道,外邦人有尊为君王的,治理他们,有大臣操权管束他们。43只是在你们中间,不是这样。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用人;44在你们中间,谁愿为首,就必作众人的仆人。45因为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

基督徒的服侍 一.要积极行动 要去是服侍的先决条件

经文说:“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

人子就是耶稣,耶稣来才发生服侍,服侍不是头脑中发生的事,做计划不是服侍,也不是靠说话成的。服侍必须要有实际的行动,耶稣来有服侍是具有积极的层面,实际上从高天降在地上。若没有来的前提,服侍就不会发生了。

对于耶稣来说是要来,才有服侍的发生。那对于我们来说要去,进入到人群当中,才有服侍的发生。服侍要有积极的行动。

积极服侍的耶稣

在福音书中,我们看到耶稣不是停留在一个地方服侍,而是非常殷勤的奔走。耶稣走遍各城各乡各会堂,教训人,传扬天国的福音,医治各样的病症。

特别是马可福音是站在耶稣作为一个仆人的形象描写耶稣的,有一个文学特征,就是就、随即、马上、立刻、立即等迅速的动词,不断的出现,约出现了41次。也就是说马可福音16章的经文,平均每章出现了

2、3次,可见耶稣有急迫的心,忙碌殷勤的服侍人群。 可1:10 10他从水里一上来,就看见天裂开了,圣灵仿佛鸽子降在他身上。

原文的意思是耶稣受洗时,随即从水里上来。耶稣没有在水里多泡一会儿,或想一想再上来,而是迅速的从水里上来。因此有人说耶稣是急性子的人。

耶稣忙碌又快节奏的生活 可1:21早上教导

21到了迦百农,耶稣就在安息日进了会堂教训人。 可1:23赶鬼

23在会堂里,有一个人被污鬼附着。 可1:29下午医治西门岳母的热病

29他们一出会堂,就同着雅各、约翰,进了西门和安得烈的家。 可1:32晚上医病赶鬼

32天晚日落的时候,有人带着一切害病的和被鬼附的,来到耶稣跟前。 可1:35第二天晨祷

35次日早晨,天未亮的时候,耶稣起来,到旷野地方去,在那里祷告。 服侍弟兄姐妹,就是服侍主 罗12:11 11殷勤不可懒惰。要心里火热,常常服侍主。 太25:34-40 34于是,王要向那右边的说:‘你们这蒙我父赐福的,可来承受那创世以来为你们所预备的国。35因为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你们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留我住;36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我病了,你们看顾我;我在监里,你们来看我。’37义人就回答说:‘主啊,我们什么时候见你饿了,给你吃,渴了,给你喝?38什么时候见你作客旅,留你住,或是赤身露体,给你穿?39又什么时候见你病了,或是在监里,来看你呢?’40王要回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

德兰修女的话

饥饿并不单指食物,而是指对爱的渴求;

赤身并不单指没有衣服,而是指人的尊严受到剥夺;

无家可归并不单指需要一个栖身之所,而是指受到排斥和屏弃。 除了贫穷和饥饿,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是孤独和冷漠。 孤独也是一种饥饿,是期待温暖爱心的饥饿 教会目标:用基督的爱,温暖你我他。(手语) 二.要降卑自己 降卑自己的耶稣

经上说:“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

人子来,不仅是一个积极的行动,而且是一个降卑的行动。耶稣的来是垂直的来,从高天降到地上,耶稣放弃了天上的生活,为了服侍人而来到地上。这是何等大的牺牲,他在天上,坐在宝座上,配受四活物,24位长老,千万天使的敬拜和赞美。耶稣降卑了,放下了他所有的荣耀。

腓2:6-11 为门徒洗脚的耶稣

在约13章中记载耶稣为门徒洗脚,这本是仆人的行动,何等荣耀的主,何等谦卑的行动,耶稣向门徒弯腰给他们洗脚。

约13:14-15彼此洗脚=彼此服侍 降卑自己是服侍的前提

耶稣如果不降卑自己,也就不会来到地上,耶稣没有来,也就没有服侍的发生。因此,降卑自己是服侍的前提。要服侍一定要倒空自己,降卑自己。

寻求荣耀的人不能服侍,自夸骄傲的人不能服侍。 世上的人喜欢别人的服侍,不喜欢服侍别人。

雅各和约翰想坐在耶稣的左右位置上,就是想要接受别人的服侍。

耶稣却指出神国里的秩序与世界上的秩序是相反的,在神国里,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用人;谁愿为首,就必作众人的仆人。

惟有成为奴仆,才能服侍。 恩赐配搭彼此服侍

我们的神在教会中设立了牧师、长老、执事、教师等职分,不是让他们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接受弟兄姐妹的服侍,而是去服侍弟兄姐妹。

不仅教会里的圣职人员要服侍弟兄姐妹,而且弟兄姐妹之间也要彼此服侍。 彼前4:10 诗歌:万物的结局近了,所以我们要。。。。。。 三.要用心参与

经上说:“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

弟兄姐妹,我们看到耶稣是多么爱我们,他亲自来了,道成肉身进入我们的生活之中,体验我们的处境,因此他成为忠信慈悲的大祭司,他对神满有忠诚,对人满有同情,他能体恤我们的软弱。

服侍是什么呢?服侍就是参与,服侍就是用真挚的心参与,与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在一起。耶稣进入很多人的生命里面,进入罪人的生活里面,也进入病人的生活里面,也进入被压制的人的生活里面,耶稣以心与他们同在就是服侍。

向病人以病人的心态与他们同在;向罪人以罪人的心态与他们同在;向被压制的人以受压制者的心态与他们同在,这就是服侍。服侍就是用心参与。

见证:没有用心参与的服侍

在韩国有一位牧师,在教会里常常会跟弟兄姐妹握手,有时也会摸摸他们的头,牧师就好象一位父亲一样。但每次摸了弟兄姐妹的头以后,他都会去洗手。一些年长的弟兄姐妹,很喜欢牧师摸他的头,摸了一次,还将头伸进来,叫牧师再摸一次。

有一次,牧师去看望一位病人,他病了好久,躺在床上。因此病人也好长时间没有洗澡,当然也好长时间没有洗头,身上散发着一股臭味。牧师还是象往常那样给病人祷告,也摸摸他的头。祷告完毕之后,他赶紧跑到洗手间洗手。在洗手的时候,被圣灵光照责备,原来牧师在给病人摸头的时候,手在摸,心都在洗手间。

弟兄姐妹,这样没有用真挚的心参与的服侍并不讨主的喜悦 四.要为人舍命 最大的服侍

经上说:“人子来,„„并且舍命,做多人的赎价。”

为人舍命是最大的服侍,是服侍的高潮。耶稣说:“人为朋友舍命,人的爱心没有比这个大的。”人间最大的爱就是为人舍命的爱,爱一个人最好的表达就是透过实际的服侍的行动。耶稣通过流血舍命服侍了我们,他对我们的爱达到了顶峰。这是最大的服侍。

约壹3:16主为我们舍命,我们从此就知道何为爱,我们也当为弟兄舍命。

耶稣基督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他为我们舍命,我们也当追随耶稣的脚踪,为弟兄舍命。 在特殊的环境中,可能为弟兄姐妹流血舍命。殉道士的血是教会的种子。这是红色殉道。 另一层的意义是我们的生命愿意为弟兄姐妹全然的奉献,一生一世服侍弟兄姐妹,就是为弟兄姐妹舍命。这是白色殉道。

爱拼才会赢

世上有一首流行歌曲,叫做:“爱拼才会赢。”弟兄姐妹,世上的事,你要拼命才能成功。拼命赚钱,才能赚到钱;拼命学习,才能将学习学好。同样,我们服侍教会,服侍弟兄姐妹,也要拼命,才能作好。我们当为服侍神的教会而献上我们的生命。为主将命豁出去了。

保罗是一个拼命传福音的人。 徒20:22-24 百基拉和亚居拉夫妇是为主拼命的人。 罗16:2-3 3问百基拉和亚居拉安。他们在基督耶稣里与我同工,4也为我的命将自己的颈项置之度外。不但我感谢他们,就是外邦的众教会也感谢他们。

以巴弗提是一个拼命做主工的人。

腓2:30因他为做基督的工夫,几乎至死,不顾性命,要补足你们供给我的不及之处。 初期教会为何如此复兴,福音传播是如此之迅速,是因为有一批为了福音拼命的工人。今天,我们的教会要复兴,也需要有一批为了福音拼命的人兴起来。

三勇士为大卫拼命取水 撒下23:13-17 为什么大卫的国度如此强盛,经久不衰?因为在他的国度里有一群愿意为他舍命的勇士。 同样,神国勇士的我们也要这样的拼命,神的国度才能繁荣昌盛。愿主兴起我们做愿意牺牲自己的神国勇士,为了神的国,我们愿意为主付流血的代价,生命的代价,直到将福音传遍世界的每个角落。

总结:以诗歌——《奉献》作为结语

第7篇:基督徒人生的意义

多年以来,我似乎一直在追寻着人生真正的意义,一直以来我都在寻找,追寻,我不知道人活着到底是为什么,难道仅仅就是为了追求成功么?那么追求成功又是为什么,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父母么?为了自己以后生活的更好么,为了自己以后有美好的爱情,还是什么,人生到底应该怎样的度过,到底什么才是最有意义的事,也许你只有在基督里,你才能找到人生真正的意义。在经历了一些患难之后,我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开始改变,当我的这些观念开始发生改变的时候,我人生也开始发生奇妙的变化,神开始在我的生命中做他奇妙而美好的工作,我也希望每一个基督徒都能建立这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人生观:我活着是为主而活,为荣耀神的名而活。圣经告诉我们,你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就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同样圣经还告诉我们,你们活着是为主而活,死了是为主而死,你们或生或死都是主的人。所以我们今生活着就是为了荣耀神,无论我们做什么事都要为荣耀神而做,(这里我推荐你看电影《面对巨人》),当你有这样的心志的时候神就会在你的生命中做美妙的工作,正如圣经上说的,“你若常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你里面”。

世界观:这个世界是神所创造的,(起初神创造天地)神掌管万有,我要做的就是凡事依靠神。圣经告诉我们说,君王的心在他手里,如垄沟里的水任他改流。我们还有什么好怕的,你还在依靠人么?圣经告诉我们“投靠耶和华的强似依靠人,投靠耶和华的强似依赖王子”“有人靠车,有人靠马,但我的是万军之耶和华的名”你还在为自己没有关系而忧愁么,还在为自己没有后台而难过么?那位掌管世界的神就是我们最大的依靠,所以你要做的就是单单依靠神。

价值观:你在世上所追求的一切都没有意义,唯有为主而做的工作,神才会纪念。正如保罗所说:“我今天所受的苦楚,比起将来要得荣耀是不足介意的”。所以我希望每一个基督徒都能为推动福音的事工尽上自己的本分,不要仅仅的只是在世上追求那些属事的东西,当你为神的事做工的时候,神也会加倍的祝福你。

至此我请弟兄姊妹记住三句话,我活着是为荣耀神而活(人生观);世界是神创造,神掌管万有,我只要单单依靠神(世界观);在世上所追求的没有任何价值,唯有为神所做的工作,神才记念(价值观)。当你践行这三句话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人生开始发生变化,神开始在你的生命中做奇妙美好的工作,(让你尝尝主恩的滋味,便知是美善)。

我相信神在我们每个身上都有美好的计划,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一生去践行神的旨意。

第8篇:基督徒的婚稿

尊敬的各位来宾,主内的弟兄姐妹们大家晚上好!欢迎来到XX弟兄和XX姐妹的婚礼仪式现场,很高兴和大家相聚在这爱的港湾,共同见证二位新人的幸福结合。在此,我代表二位新人及其家人对各位来宾的光临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今天,我们将以无比激动的心情,在神的面前一起来见证这一美好的时刻!

一、进场

接下来教会奉主耶稣的名宣布新人庆典仪式现在开始!请音响师奏响庄严神圣的婚礼进行曲,让我们把最美好的祝福化作热烈的掌声,有请二位新人幸福登场!

(福音)感谢神的创造,主耶稣基督的奇妙安排,这对幸福的恋人,经过相识相知相爱,终于双手相牵步入神圣的婚姻殿堂,我们应当将荣耀归于神!婚姻是神所创立的。起初,神创造天地,创造了人类,耶和华神说: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个配偶帮助他,耶和华神使男人沉睡,就取下他的一条肋骨造了一个女人。尊敬的各位朋友,其实这里是一个预表:主耶稣是人类的救主。为了拯救世人,他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钉死在十字架上,担当全人类人的罪,在你我还不认识他的时候,他就已经为我们做成这一切,叫我们一切信他的人将来不致灭亡反得永生。婚姻就是基督和教会的预表。

XX弟兄,你知道人类的第一封情书是谁写的吗?他是怎么说的?(是的这是你骨中的骨,肉中肉,你要像爱自己的身子一样爱姐妹)

二、证婚人问话

神说:你们做妻子的,当顺服自己的丈夫,如同顺服主,又说:你们做丈夫的 ,要爱自己的妻子,如同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教会奉圣父、圣子、圣灵的名义向你们问话,请你们如实地回答我。(请你们面对面站立,弟兄先把右手放在心上,在神面前用心回答,因为回答的每一句话都是带有责任)

请问XX弟兄你是否愿意娶XX姐妹为妻,忠于她,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风雨阳光,健康疾病,富贵贫穷,顺境和逆境,你都不离不弃,与她携手共伴一生呢?

请问XX姐妹,你是否愿意与XX弟兄结为夫妻,忠于他,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风雨阳光,健康疾病,贫穷和富足,顺境与逆境,你都不离不弃,与他共伴一生呢?(掌声响起来)请记住这是你们在神和人面前立约。

三、新人交换戒指宣读爱情盟约

下面请你们把对彼此的承诺化作无名指上那颗最闪亮的星辰。请爱的使者,送上象征爱的指环,请新郎新娘互换婚戒,深情的看着对方宣告爱情盟约:

(弟兄):XX,我爱你,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长久以来,你是我的梦想,也是我祷告的内容,如今,我的梦已经实现,神也亲自垂听了我的祷告。在这个特别的日子,你不但是我头上的喜乐,也是我的冠冕。我感谢耶稣,让我有这样的荣幸与你白头偕老。我谢谢你,愿意接纳我的爱。愿我们的未来,如同神的应许,永远光辉灿烂,从今以后,我将照顾你、尊敬你、保护你。

我以戒指为证娶你为妻奉主耶稣的名宣告!阿门!

(姐妹):XX,我知道你爱我,我全然信赖神拣选你做我的丈夫。这是我的祷告,也是我的渴望,你将发现,我就是神特别安排来帮助你的。因着对你的信赖,我愿意顺服你,就如同我顺服主一样。因此,我承诺成为顺服你、对你忠实并且爱你的妻子,你往哪里去,我也往哪里去,你在那里住宿,我也在那里住宿,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

我以戒指为证承认你是我的丈夫奉主耶稣名宣告!阿门!

阿门!是的!这是你们诚心所愿的!婚戒是表示爱的信物,两颗小小的同心圆将两个人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让我们由衷的祝福这对新人在 主的爱里长相知、长相守,恩恩爱爱到永久!

四、敬茶改口

深深大地情,浓浓父母恩。人世间最真挚无私的爱,是神的爱;最朴实无华的情,是父母的情。儿女们的幸福,就是父母最大的幸福。在这特殊而又美好的日子里,让我们把操劳一生的父母请上台来,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有请喜爸爸喜妈妈闪亮登场!(爸爸站在新郎的右边,妈妈站在爸爸旁边)

看到这一家人和睦同居何等的善何等的美!好,请新郎新娘手牵手,与爸爸妈妈相对而立。新郎面对爸爸,新娘面对妈妈。张开你们日渐宽厚的臂膀,给爸爸妈妈一个深情的拥抱,感谢他们一路来的关爱和付出!

圣经以弗所书6:1-2你们做儿女的,要在主里听从父母,这是理所当然的。要孝敬父母(包括公婆),使你得福,在地长寿。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盼望二位新人能够遵行神的话,使你们蒙福在主里。请服务员端上孝心茶,请新娘上前一步,从今改口,给爸妈敬茶。(爸请喝茶,妈请喝茶)甜不甜,甜。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这幸福的一家人,也祝愿上帝的慈爱,主耶稣基督的恩惠和圣灵的感动常与这家人同在!

五、新人父母讲话

接下来有请喜爸爸为大家致辞。

亲爱的来宾朋友们,感谢神的恩典带领我们共同见证这场神圣的婚礼。现在我奉主耶稣的名宣布:新人庆典仪式圆满礼成!我们同心合意的将这对新人交托在主恩惠的手中,愿主祝福这对新人在主里彼此相爱、永结同心!像亚居拉和百基拉那样服务教会,忠心神家。也愿神祝福他们得着敬虔的后代,子子孙孙都敬畏主!世世代代蒙福在主里!也祝各位来宾、弟兄姐妹身体健康,福杯满溢!请这一家人幸福入座!

第9篇:基督徒的三大亏欠

唐崇荣牧师《基督徒的三大亏欠》

基督徒的三大亏欠﹐一个基督徒应当什么都不亏欠。保罗说你对什么人﹐无论什么事﹐你都不可以有亏欠。但是在爱人如己的事情上﹐你要常常以为亏欠。因为爱人的就完全了律法。没有一个人可以成全律法﹐所以世界上就没有一个完全的人。圣经说上帝吩咐亚伯拉罕说﹕你要在我面前作完全人。耶稣基督说你们要完全像天父一样。做完全人是可能的吗﹖如果可能﹐请问有史以来有那一个人曾经成为一个完全的人。如果作完全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圣父圣子对我们有这样的要求﹖当保罗年老的时候﹐他自己说我不认为我已经完全了﹐我乃是努力向标杆直跑。连保罗都认为自己不完全﹐我们中间谁可以作完全人﹖保罗接下去说﹐我们中间的完全人都要有这样的心志。完全人是一个常常感到自己不够完全的人。这个叫Paradox。Paradox这个字不单单在19世纪丹麦的齐克果常提到。这是在主前三四百年﹐希腊的哲学里面已经讨论的一个问题了。Paradox是什么意思呢﹖Paradox是好像矛盾但不是矛盾。好像互相抵挡但是是很和平和谐的。我今天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我请Dr.林望杰到这里来。我要问他一个问题。问以前﹐我先作一个statement。我说Dr.林是一个很谦虚的人。这是我讲的﹐不是他讲的。我讲就很有意思﹐他讲就不好意思。我再讲一次﹐Dr.林是一个很谦虚的人。我问他对不对﹐他说不对。所以外面看来我和他好像是相反的。所以你说今天在台上你们两个人彼此相反﹐两个人不同心﹐怎么可以一同作布道团工作呢﹖一个说是﹐一个说不是。他们是矛盾的。但当我说是﹐他说不是﹐他才是同意我的﹝By saying ‘no’, he is agreeing with me.﹞。是不是﹖你是故意说“不”来表达你的谦卑的﹗「不是!」这个就是paradox。一个谦卑的人不可以感到自己谦卑。阿门﹖这就是圣经的道理。有许多人读圣经的时候﹐你看这个与那个冲突﹐那个与这个冲突。为什么﹖那不是冲突。那是paradox﹐所以当基督徒知道上帝的道是超越理性而隐藏着非常奥妙的paradox﹐你信心就很容易增加了。所以圣经的话是很奇妙的。保罗说﹐我一点不在最大的使徒下面。但是保罗又说我在使徒中间是最小的。paradox﹖ 这是paradox。感谢上帝。当我十七岁的时候﹐我反对圣经﹐反对教会﹐反对上帝。但当我真正认识神的道的时候﹐我完全降服在上帝之下。 要了解上帝﹐你要在上帝下面﹝If you don’t stand under God, you will never understand God.﹞。

今天我要与大家讲基督徒的三种亏欠。我不感到我完全﹐我感到我很不完全。这就是作完全的人一定要有的心志。那么信主耶稣以后﹐我们还要追求。为什么﹖因为我们亏欠﹐我们不够﹐我们不完全。我们在什么事情上不完全呢﹖第一﹐在荣耀上帝的事情上我们不完全。当亚当犯罪的时候﹐上帝的荣耀在他身上已经亏欠了﹐所以他看见的是自己的羞辱不是看见神的荣耀。那么罪到底是什么呢﹖罪是misconduct﹖Misuse of freedom? Miss the target of God?你可以有很多对罪的解释﹐但是除了圣经的教训以外﹐西方哲学和许多东方的宗教﹐他们都把善恶当作永远存在而对立的两个个体。所以这就变成宇宙二元论。善是永永远远的﹐恶也是永永远远的。我们基督徒可以这样接受吗﹖不可以﹗如果我们这样接受﹐我们就让魔鬼与上帝同等地位了。这绝对不是圣经的教训。奥古斯丁是第一个找到罪的本质不像善的永恒,所以恶不可以与永生的神同等。唯有神是自有永有的。当摩西问上帝﹐你名叫什么﹖如果人问我,谁差你来的﹐我怎么回答。上帝说“我是自有永有的”。这样﹐罪从那里来﹖罪就是善的失去﹝absence of goodness﹞。当光不到的地方就叫,「黑暗」。善不存的地方叫「恶」。爱不在的地方叫「恨」。这样,神不在的地方就是人的抵挡。那个神的荣耀不存在的地方叫做罪恶。这是基督教伟大的神学同哲学家奥古斯丁第一次把罪恶的意义解释的最清楚的时候。这是一个完美的一张纸。当我出去再回来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这个完美的东西已经有了缺陷。所以有一些东西缺少了。一个负面的“有”出现了。刚才没有亏欠﹐现在有了。所以这个“有”是一个负面的。罗马书三章23节告诉我们﹐世人都犯了罪﹐亏欠了神的荣耀。罪就是神荣耀的失去﹐所以罪本身不是永恒的实体。罪不是一个实际的存在。罪是一个存在在缺乏神的荣耀的亏损。那么我们作基督徒的人﹐我们不应该像非基督徒一天到晚继续犯罪羞辱主的名。所以作为基督徒要常思想我有亏欠﹐我有什么事没有荣耀上帝﹐是我应当继续改进﹐继续长进的。我们要经常不断荣耀上帝。当我们继续不断荣耀上帝的时候﹐我们的生命才进到更完全的地步。这是基督徒的第一个亏欠。是我们一生一世要继续填满,继续不断靠主改进来荣耀上帝。

第二个亏欠是什么呢﹖记载在罗马书十三章8节。罗马书十三章前面提到政权是从上帝来的。所以政府至少有两大权柄。一个权柄就是军事武器的权柄,第二个就是从抽税中管理经济的权柄。所以政府配剑不是徒然的,这表示上帝把军权给政府。你要把所得税交给政府。所以上帝把管理经济的权柄也给了政府。第七节告诉我们﹐应当缴税缴给他﹐应当纳粮的纳给他。应当尊敬的尊敬他﹐应当惧怕的惧怕他。这表示每个人都要尽他当尽的责任。罪人有一个非常错误的观念﹐就是可以免的不免﹐可以不交的不交﹐可以不付的就不付﹐这不是圣经的教训。所以许多人愿意很多东西都“take for granted”﹐除了耶稣基督的救恩以外没有一样是白白的。我们应当做的要做。这次华人在这里布道会﹐借这个地方﹐但这个教会说可以免费。那天晚上我祷告的时候﹐我觉得不应该。我们华人应该学习尽责任﹐所以这次布道会我们就奉献两千块给这个教会。这是一个很小的数目﹐因为这个礼拜堂太漂亮﹐我相信两千块是不够租金的。但我们应该尽一点责任。为什么﹖我们不单要听道﹐我们要行道。圣经告诉我们﹐应该不欠任何人债。但是,在彼此相爱的事情上你应该常常感到亏欠。耶稣基督说你们用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就因此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基督徒的记号是什么呢﹖是不是口口声声哈利路亚﹖是穿一个衣服上面有一大堆耶稣的像﹖是不是挂一个大大的十字架代表你是基督徒﹖

有一个人写了一个剧﹝Nathan the wise﹞﹐关于一个老人家他有三个孩子。但这个家庭有一个传家宝。这个传家宝世代传,传到他身上。他要死以前﹐他要传下去。他的困难就是孩子有三个﹐但戒指只有一个。这三个孩子都很爱他﹐他也很爱他们。所以他如果把戒指给第一个﹐其它两个怎么办﹖所以他苦恼的不得了。最后他想一个办法﹐就另外作两个一模一样的戒指就解决了﹐但是还是有困难。因为真的戒指与假的不同。真的戒指有一股特别的力量﹐谁拿到就是真正爱主。他就真正爱人。这只有真正的戒指有这个力量。所以这个老人就叫他孩子一个一个到他房间来。他就说“我把这个传家宝给你。”这大孩子高兴的不得了。他叫第二个孩子来说“我把这个传家宝给你。”第二个也很高兴。他后来交第三个﹐他也说“我把这个传家宝给你。”然后他就死了。死了以后三个孩子就宣布传家宝在我这里。不是那个是这个﹐那个说不是那个是这个。所以你怎么知道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没有办法。这三个孩子是谁呢﹖基督教﹐犹太教﹐回教。所以三个宗教都从亚伯拉罕领受启示并相信同一位神。我们读圣经﹐都从神来。那怎么知道这些人是真的假的呢﹖他说只有真正能够爱上帝又彼此相爱的才是真从上帝来。这个故事很简单﹐但四十年前我读的时候﹐我永远不能忘记。弟兄姐妹﹐我们怎么告诉人我们是真的属于上帝﹖我们怎么告诉人我们是祂所救赎的﹖你怎么知道你的宗教是真的﹐你的圣经是真的﹐你的信仰是真的﹖你要用你的行为爱心把上帝表现出来。阿们﹖

感谢上帝﹐你们若用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就因此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我一生一世常常感到我亏欠爱心在人身上。当别人软弱跌倒的时候﹐你是不是感谢上帝原来我比他好﹖当别人跌倒的时候﹐你是不是趁机抬高自己﹖不是的!你应当在别人的软弱上看见自己爱的亏欠﹐这才是好的基督徒。当弟兄跌倒的时候﹐你焦急吗﹖当弟兄软弱的时候﹐你软弱吗﹖你晚上睡觉睡到非常熟的时候﹐你的左手发痒﹐痒的不得了﹐你的右手会说感谢主﹐痒的是他不是我﹖会不会呢﹖你不可能这样的!当你左手发痒的时候﹐你的右手会自己跑来的﹐不由自主的﹗为什么﹖因为他有彼此相爱的心。耶稣基督的教会是一个肢体﹐因此我们要彼此相爱。有人软弱你焦急﹐有人失败你痛苦﹐有弟兄犯罪﹐你说感谢主不是我。不是的﹗你要说赦免我。为什么﹖因为我事先没有警告他。我作基督徒缺乏劝勉。我没有为他祷告﹐所以他软弱跌倒失败了。不单他要认错﹐我要认错﹐因为我亏欠对弟兄的爱。这是第二种的亏欠。

我们对神欠荣耀的债﹐我们对弟兄欠了彼此相爱的债。第三样﹐我们还欠什么债呢﹖对世界的人﹐我们欠了福音的债。第三样记载在罗马书一13-14。保罗说我多次愿意到罗马去﹐我要去结果子﹐如同在别的地方传福音结果子一样。为什么﹖因为无论是希利利尼人﹐无论聪明人﹐无论愚拙人﹐我都欠他们的债。保罗讲这句话的时候隐藏了三大意思。第一个意思﹐世界上什么人都需要耶稣的福音。第二个意思﹐耶稣基督的福音可以拯救最败坏的野蛮人也可以拯救那些自以为最聪明的知识分子。第三个意思﹐我保罗已经预备好了﹐无论是那种人﹐我都可以供应他们生命的需要。今天这样的基督徒太少了。我们看见别人灭亡无动于衷。我们知道别人的需要﹐我们没有办法供应。我们只顾自己的亲戚﹐自己的百姓﹐自己的民族以为﹐其它人我们不管。所以求主的灵改变我们。我们欠三种债:我们欠上帝荣耀的债。我们欠弟兄彼此相爱的债﹐我们欠全世界福音的债。现在我已经不是年轻人了﹐我今年六十一岁﹐我已经传福音四十四年了。单单在美国﹐差不多一百个城市我开过布道会﹐虽然我是第一次到Denver来﹐我已经不是年轻人﹐我不敢怠惰﹐不敢自私。虽然我每一个礼拜跑五个国家﹐每一年二十四万公里的旅行。这是非常疲惫的事情﹐为什么﹖因为我明白保罗讲的。我欠债﹐我要传福音﹐我要去﹐我不可以顾自己的得失生死祸害。我一定把神的工作作好。求主从你们中间兴起人来﹐传福音﹐救灵魂,去为主工作。亲爱的弟兄姐妹﹐当你把这三件事情作好的时候。你可以作一个很完美的人。你怎么可以作完美的人呢﹖你先感觉自己不完美﹐先感觉自己有亏欠。什么时候你对主说我够了﹐我够好了﹐就是你开始堕落的一天。但当你说主阿﹐我不够﹐我有亏欠的时候﹐你开始进到更完美的地步。

亲爱的弟兄姐妹﹐你愿意不愿意在神面前立志﹖主阿﹐教导我﹐光照我﹐不是让一些人来称赞我﹐乃是让你的灵使我觉悟到我的亏欠在什么地方。然后给我力量,追求你要我追求的。请问,你还在罪恶中间吗﹖今天早上﹐离开你的罪﹐回到上帝面前。过一个荣耀上帝的生活﹐接受耶稣基督作你的救主。让祂的宝血洗净你的心你的罪。你还恨恶弟兄吗﹖你还心里面不能饶恕人吗﹖今天早上﹐你说主阿﹐赦免我﹐求你教导我照你一样赦免人。教导我爱别人如你爱我一样。你为主传福音吗﹖你作基督徒到现在﹐你领多少人归向主﹖你愿意不愿意对主说﹐主﹐你救了我﹐从今天开始﹐我要救人。我要传福音﹐作你忠心的们徒﹐荣耀你的名﹐爱别人﹐传福音给那些还不认识你的人。直到你再来﹖你愿意吗﹖你愿意吗﹖你不是回答我﹐你回答你的主。

讲于2001年7月7日,克罗拉多州丹佛市;朱嘉禾教授英文口译。林圣濠、蔡蓓整理,内容未经讲员过目。录音带订购,#9926﹞

上一篇:行政组织理论整理下一篇:如何让学生爱上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