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空间概念发展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灰空间”作为一个近些年才被提出的建筑空间概念词,主要是指连接室内与室外的过渡空间,但其营造方式早在中国古代就用于传统建筑空间与园林空间设计中。文章分别介绍了灰空间的概念及中国古代建筑中木作营造的灰空间。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建筑空间概念发展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建筑空间概念发展论文 篇1:

建筑设计方法研究

【摘要】伴随建筑业的飞速发展,与之相关的施工工艺、建筑材料、电器设备都有了极大的进步,而建筑设计技术也要相应的向前发展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科技的多样化需求,进而为建筑工程的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本文首先分析了建筑设计的基本构成要素,接着研究了建筑设计需遵循的基本原则,最后深入探讨了建筑设计中常用方法以及现代建筑设计思路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建筑设计;方法研究;构成要素;发展方向

建筑设计是指建筑物在建造之前,设计者按照建设任务,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作好通盘的设想,拟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方案,用图纸和文件表达出来,使建成的建筑物充分满足使用者和社会所期望的各种要求。广义的建筑设计是指设计一个建筑物或建筑群所要做的全部工作。由于建筑设计工作常涉及建筑学、结构学以及给水、排水,供暖、空气调节、电气、煤气、消防、防火、自动化控制管理、建筑声学、建筑光学、建筑热工学、工程估算,园林绿化等方面的知识,因此需要各种科学技术人员的密切协作。

随着建筑体量的增大、建筑复杂性的提高,传统的凭经验、直觉的建筑设计方法已无法适应建筑发展的需要,建筑设计过程中采用现代设计方法已经成为摆在建筑行业发展的迫切需要。現代设计方法要求建立在明确的目标及秩序基础之上,设计计划将奠定系统化设计方法的基础,同时也为多学科合作和使用者参与提供机会和方法,真正满足人们对建筑物质、心理的需要。

1建筑设计的基本构成要素

一般来说,建筑设计的基本构成要素往往包括以下数个方面。建筑的基础使用功能是建筑设计时应当考虑的第一要素,这包括建筑的基础用途与建筑的基础构型。第二个方面是建筑建设时所利用到的相关建设技术和施工技术,这是建筑设计人员将自身想法转换为建筑实体所必须采用的基础方法,这往往包括建筑建设材料,建筑自身结构,施工设备以及施工人员自身操作技术等多方面内容,在建筑动工之前,建筑设计师对这些方面进行全面的规划是至关重要的。第三,资金合理性,无论是从建筑动工前的总体设计,还是动工时的施工技术与人员问题,相关的建筑设计师都需要对建筑设计的经济合理性进行多方面的考虑,在保证建筑的基础用途和施工技术不会受到影响的前提下,充分减少不必要的相关开销,提升建设资金的利用率,尽量降低建筑的成本造价和施工成本,为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创造更大的市场经济效益。第四个方面则是建筑的艺术形象,这往往反应了建筑设计师自身的设计理念和设计风格,现在当今时代建筑设计领域人们对建筑设计师较为关注的重要因素。建筑的艺术形象通常包括了建筑单位或是建筑群体的模型构建,建筑物内部的细节处理,建筑内部和外部空间的匹配度,以及建筑自身内部与外部色彩的和谐程度及相关搭配等等,好的建筑设计师往往在保证前三个方面的前提条件下,充分把握建筑艺术形象的重要内涵,进而反映出自身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建筑的艺术效果。

2建筑设计需遵循的基本原则

2.1整体性和综合性设计原则

整体性设计原则是把要设计的建筑作为由各个组成部分构成的一个整体来全面研究整体的功能、构成及其发展规律,从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相互结合、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揭示系统的特征和运动规律。综合性设计原则是指对任何系统的研究,必须从它的要素、结构、功能、相互关系、历史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地考察,在综合的过程中把分析有机地给合起来,从综合出发,在综合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再回到综合。

2.2联系性和动态性设计原则

联系性设计原则要求在建筑设计中要考虑到相互联系的诸多方面,不仅要考察研究对象这个系统本身的各个方面,还要考察系统的环境。环境是系统存在的外部条件,系统都是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中发生、维持和发展的,与环境中其他系统有着种种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这种相互作用包括:环境给系统提供的资源和压力、系统给环境提供的功能和污染。动态原则就是要探索系统的内外联系及系统发展变化的方向、趋势、活动的速度和方式,还要探索系统发展的动力、应用和规律。对于建筑设计来讲尤其要立足现在,兼顾未来,把握时代的发展方向。

2.3综合性设计与统一性原则

建筑设计师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同样也应当注重对其基础功能、自身结构要素以及内外部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综合的考虑,并在综合性考虑的基础上,将建筑物的不同结构部分及相关要素进行合理且针对化的应用,同时对建筑物每一部分进行综合化的分析,最后再根据相互之间的比较从不同角度对建筑加以重新更改和整合,最终达到建筑物的不同部分能够相互统一的优秀目的。

3建筑设计中常用方法概述

当前时代的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设计师最常使用的方法即为平面功能法。这种方法要求建筑设计师立足于建筑使用者的基本角度,通过对建筑使用目的和基础功能全方位的分析与理解,从更为完善地满足用户使用功能的角度进一步出发,最终对所设计的建筑物的平面功能更为完善地进行组合与设计,并加强对建筑设计的空间概念等环节的综合考虑。从建筑使用意义来看,建筑平面设计的好坏将会对整个建筑的使用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决定效果。要想更完整地设计出建筑的科学使用功能,建筑设计师可以利用流线分析模式,比如在对公共建筑进行设计时,需要对这一公共建筑建设完成后,针对建筑的使用者的使用流线之间的关系、个人私密性、密集人群安全设计等方面进行不同功能平面的组合,从而努力为公众提供一个安全、开放、稳定的公共建筑。这些问题都是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更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也更是因为各个单体建筑并不是孤立的,所以再大量的群体建筑的建筑设计中,建筑设计师也将更注重将不同的个体建筑分析为不同的几何形体,并作为总体的设计和研究方向。使每个单体建筑之间有着一种清晰地、明辨的相互依存的关系,达到让设计出的建筑物能够更为完善地发挥其使用功能。

4现代建筑设计思路的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全球倡导绿色节能环保的相关意识,建筑设计行业也对于相关的建筑设计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对于现代建筑设计思路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而言,我们能够进行合理的展望。就像是日本国民的建筑领域中比较推崇宁静和朴素的建筑风格一样,中国建筑思路也会在21世纪更为百花齐放,不管是小巧玲珑、宁静舒适的小型建筑设计,还是气势恢宏的大规模建筑设计,相关的设计思路都会在继承现有的传统思想上往更为完善的方向进一步发展。同时,随着现代社会人们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现代建筑设计上也呈现出了这一点通过融合中西不同的设计思路和风格,最终将会形成各种各样的个性化、独特化、富含自我魅力的艺术设计思路和建筑设计形象。而独具匠心的设计思路,也将终究成为未来建筑设计发展的主旋律。

结束语

在建筑设计的相关领域中,建筑设计师的思想应当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同时也要基本掌握建筑设计行业在新时期内的迅速发展与相关变化,早日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素养,通过借鉴国内外相关的建筑设计方法,加强自身学习能力,进而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展示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最终为建筑事业的发展繁荣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建民.建筑设计方法与思路探究用[J].建筑信息交流.2011,6(20):190~191.

[2]李虹波.关于建筑设计方法的探讨与应用分析[J].河南科技.2006,7(11):67~68.

[3]洪伟刚.关于当今我国建筑设计方法的讨论[J].信息工程与建筑工程.2008,12(11):109~110.

作者:张竞帆

建筑空间概念发展论文 篇2:

中国古建筑木作灰空间的营造

摘 要:“灰空间”作为一个近些年才被提出的建筑空间概念词,主要是指连接室内与室外的过渡空间,但其营造方式早在中国古代就用于传统建筑空间与园林空间设计中。文章分别介绍了灰空间的概念及中国古代建筑中木作营造的灰空间。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木作;灰空间

一、灰空间的概述

人与空间的关联是不可分割的,人作为空间环境的主体因素与决定因素,是空间设计的关键所在。“灰空间”是20世纪70年代,由日本的著名建筑大师黑川纪章提出,是指介于室内外的过渡空间,可以达到使室内外空间融合的目的。例如露台、走廊、玄关等的室内外过渡空间称之为“灰空间”,这些灰空间能让室内外空间的界限模糊不清,使两者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

在空间里“黑空间”指的是空间界定清楚、有明确的尺度感的封闭空间。“白空间”指的是没有边界、大尺度的开敞空间。作为黑白空间的过渡空间,灰空间是一种在垂直面或者顶面上不完全围合的空间,是一种空间界定相对不清晰,不能明确感知尺度的空间。“灰空间”在建筑设计中是黑白空间的附属空间,是空间衔接的纽带,它的过渡属性使空间交融贯通,协调了空间的节奏,同时也使得单一的空间丰富了起来,活跃了空间的气氛,给沉闷的空间注入了活力。

二、中国古代木建筑的发展与木作

(一)中国古代木建筑发展

中国古代建筑空间营造多以木为材,在距今六七千年的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榫卯结构的木干栏式房屋,也是至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以木构架为房屋支撑核心的建筑。张衡的《西京赋》中曾描述汉代未央宫“以木兰为棼橑,文杏为梁柱”,表明汉代木结构建筑体系发展成熟,且空间构筑讲究。唐代佛教兴盛,在都城和地方城镇兴建了大量装饰精美的佛教寺庙,此时的木构架已经能够正确使用材料的性能并与其他的材料相结合广泛使用。明清时期的建筑较之于唐宋的建筑缺少创造力,趋向装饰化,但建筑木作制度装饰发展鼎盛,在空间营造上也有明确的规范和体系。

(二)中国古代建筑木作

不同朝代的建筑对于空间构筑的表达不同,但追求的效果却是相同的。中国古代建筑木作构件在整体的制作样式以及工艺方面在世界上都是最为精致考究的。因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以木、土、砖、瓦、石为主要建筑材料,其中营造方式的工种主要分为木作、瓦作、砖作、石作等,而“木作”在建筑营造中制作规范是最为严苛的且运用最为普遍,在建筑空间营造中起主导作用。中国古代建筑中“木作”根据工种不同又分为大木作、小木作、细木作、圆作等,大木作多数情况下是房屋的主体支撑等组成部分。在唐宋时期木作构件的样式与作用非常丰富,更有窗、隔扇、廊、舫、屏等木作构件用来分隔、构造空间。

三、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灰空间

古代中国人们将“建筑”这种所创造的人工环境看作是自然的延续与表现,又将自然看作建筑环境的基础,追求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中国传统建筑讲究与整体环境布局、意境融洽和谐,避免人文与自然环境的割裂。

中国古代建筑对“灰空间”的运用十分娴熟,甚至中国古代建筑在空间变化中力求移步一景,一景一空间,每一空间则为一幅画卷,且十分重视人的瞬息间心境的变化及需求。在中国古代建筑庭院中借以围墙来划分空间,而在围墙上又开有月洞门,设花窗,既分隔了空间又隔而不断,形成了半私密半开放的“灰空间”。亭、台、楼、榭于庭院中相辉映,与自然形成了虚实相映的空间意境,自然环境的“虚”是变化的而建筑物的“实”是不变的,两者一静一动,相互贯通连接,也是中国古建筑中灰空间营造的体现。对空间的使用者“人”来说,它满足了使用者心理上的安全性、私密性和领域感,实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将人与自然、室内与室外园林环境有机结合在一起。

四、中国古代建筑木作灰空间的营造

中国古代木建筑中“灰空间”的运用较为丰富,不仅有依靠建筑而营造的灰空间,如亭、廊、榭、舫、轩等,也有植物、地形、道路、水等围合成的灰空间。其中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多以小木作与大木作构件为灰空间营造的主体,其样式与作用都是独具一格且灵活多变。

古代匠人制作的木作构件形式精细且多样,作用也各不相同,不同的木作构件及构筑物间相互组合及穿插搭配来构筑建筑空间。中国古代建筑中用于营造灰空间的木作构件及构筑物很常见,可以划分为室内与室外两部分。

建筑室内环境中,常以不同形式的隔断划分室内空间,同时具备灵活多变化特性且可移动的隔断在某一特定空间需求下无形中构筑了“灰空间”。或形成了两个房间的过渡区域,或形成了室内外的过渡空间,常见的有隔扇、屏风、罩等。

室外庭院中多以台、榭、舫、轩、廊、亭、木雕门楼等构建出不同功能及不同样式的灰空间,它们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是中国古代建筑庭院布景中常见的空间设计手法。

罩,是室內装饰中常见的一种隔断,是室内装修中用于分隔空间的一种木作构件。罩主要运用于两种功能不完全相同,但又有一定联系的区域,如能在室内的厅堂与卧室间形成一个过渡空间,营造出一种半分半合,虚实交替的“灰空间”,使空间相互分隔又相互联系。例如河北省承德避暑山庄中清代时期的落地罩处于室内正厅与厢房的中间,罩的面积很小,其上面有镂空雕花,整体上看没有明确分隔两个空间,但其围合的形式又体现出一种无形的空间隔断,似是划清了正厅与厢房的界限,又好似两空间本为一体,相互呼应,构筑了两个空间中的过渡空间。

屏风,屏是较为常见的室内隔断的一种。其最大的特点是可以根据房间功能的需要自由折叠、移动,屏风与其说是隔断,不如说是介于隔断与家具之间的一种遮挡和色彩装饰的室内设置。屏风的灵活性正好符合灰空间形式和功能的多变性,可以在不同时间场合、根据不同的需求做出相应的变化,营造出满足不同需求的灰空间来。图1屏风位于院子内的门前,挡住了部分视线,营造了门与院内屏风间的过渡空间“灰空间”,间接分隔了门与院子的两空间,使门外的视线不会直接看到院子内的情景,同时院内空间变成一种半私密半开的状态,营造了一种舒适安全但又不会感到闭塞的空间体验。

廊,“廊者,庑出一步也,宜曲宜长则胜”。这句话出自明代《园冶》,讲述廊是指建筑前的“多一步”,是将建筑间相互连接或围合庭院空间的建筑实体。廊是建筑组合环境中的一种组织手法,各种建筑组群和独立体经常以廊来串联与组织,使其形成一个整体形态与空间组群的特征。

廊对于生活的实用功能是使室内不会受到风雨侵蚀,同时廊是中國古代建筑中“灰空间”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室内空间向室外的延展,也是室外空间向室内的渗透,极大地丰富了建筑环境空间的层次。不仅仅有屋室的厅廊与门廊,还有游廊和园林景观中的爬山廊等,它们不仅具有连接建筑的作用同时还能让人在廊中游览观赏景色、休憩。在建筑规划中廊还有一定的引导、分隔过渡空间的作用。图2,建筑的外廊连接着室内与室外的空间,柱与栏杆半封闭半开放的形式使得人们从室内走出进入廊中在视觉上会有一段过渡,避免了从封闭空间到开放空间而产生突兀、割裂的感觉,使得建筑空间与周围自然环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亭,是体现中国古代建筑园林特征的一种代表形式,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缩影。亭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灰空间”营造运用完美表现形式之一,是园林设计中的小型点式建筑,可以与周围的自然环境互相映衬。供人停留、观览周围的同时,亭本身也是独立的建筑景观。亭能够给里面的人提供一个半私密的空间,仅有部分的遮挡使景色与空间互通,同时亭也能分割整体的建筑空间,起到一个过渡与衔接的关系。图3,亭与建筑的室内相连,外面是园林的自然景色,身在亭中可以观赏园外的风景,又因其结构中有部分的遮挡,形成了一种半私密半开放的空间,满足了人们处于空间中的领域感、私密感和安全感,将人与自然、室内与室外园林环境结合起来。

五、结语

当代“灰空间”的运用,已经被看作为一种用来减轻及缓解由于城市建筑的绝对划分造成的空间分离而产生的情绪压抑且与自然环境割裂的重要设计手法。“灰空间”的营造使我们在心理上产生了一个舒缓的过渡,是一种使室内外空间相互沟通的手段。中国古代匠人们独具匠心,倾注全部的精力与智慧构筑了现代中国的古建筑文化之林的成就,虽然“灰空间”的概念出现较晚,但对于“灰空间”,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中早已普遍应用且营造方式多样,它早已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空间营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应该注重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精华与宝贵经验,重视人文生活环境与亲近自然的心理活动,合理运用“灰空间”的过渡作用,创造更为舒适的城市环境生活。

作者单位:

沈阳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作者:王丹

建筑空间概念发展论文 篇3:

绿色建筑设计与模式优化初探

摘要:绿色建筑是我国建筑发展模式转型的基本载体,是促进我国建筑行业走上整体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先锋。本文笔者围绕绿色建筑设计与模式优化展开讨论,包括绿色设计程序、合理工种配合、适宜技术选用与模式优化改进。

关键词:绿色建筑 模式 设计 优化

2006年,我国的《标准》将绿色建筑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一、绿色设计程序

1、强调主动性。与传统的建筑设计相比,绿色建筑设计更强调设计的主动性,一方面相对于甲方业主而言,设计师更为主动地与委托方进行沟通,同时协调多个专业进行合作,从而才有可能完成整体、系统的绿色设计;另一方面,设计师改变了单纯的对于墓地来者顺受的被动局面,而是对墓地、选址、可行性等综合条件更为主动地分析和利用,根据绿色建筑原则,舍弃不合理的项目构想,同时采用必要技术措施对场地进行友好性的改造,方便适宜的场地策划将为绿色措施提供便利的条件。

2、关注预设性。绿色建筑是由各种设计元素、结构体系、维护技术构成的联合系统。单纯的工种叠加和结构元件的叠构不可能产生出最佳运行状态的绿色建筑。因此,就需要在绿色建筑设计的最初阶段,明确项目的建设目标,详细分析达成这些目标所需的操作办法。建筑策划是研究建设项目的设计依据,论证和预定了项目的设计规模、性质、内容和尺度等设计目标,它为设计制定出空间的模式和组合概念。因此,可以说建筑策划是建筑创作建立“骨骼系统”的工作。建筑设计则是将策划中的空间概念和模式以建筑语言加以丰富充实,并表现在图纸上,绘制出项目的具体空间形态和造型。

3、重视团队合作。绿色设计小组首先一个特点是成员广泛。一个完整的绿色项目设计小组应包括各方面的代表,包括:业主、建筑师、结构师、使用者、施工方、咨询顾问等。这样组成的小组既可拥有超越单个设计专家的能力和预见力,共同协商的结果便于日后贯彻执行。绿色项目设计小组的另一个特点是成立时间早。绿色设计小组应该成立在项目初步构想阶段,这样便使得设计、体系和材料的综合影响为人们所认识,使得设计成员能够透彻认识到对环境友好的设计或材料的利益。这种合作贯穿整个小组成员交流的过程。

二、合理工种配合

绿色建筑设计是对整体环境的追求,其参与人员也应该是全方位的,传统的设备和结构工程师都应该在方案设计初期就参与到设计讨论中,并提出个各自的设计方案。针对于我国当前的建筑设计行业模式中的工种配合模式,应格外关注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师的控制地位。建筑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形象,因而建筑师们也常常被人们认为是城市形象的塑造者。然而在当前,由于我国特殊的行业体制,建筑师在项目的设计过程中往往处于比较尴尬的位置,生存于政府和项目业主的双重压力之下。一方面,设计必须满足政府首长们的要求,否则项目将难以得到批准建设;另一方面又必须对开发商们负责,满足他们对于项目商业价值的考虑意见。绿色建筑的设计建造要求对项目的生成全过程进行整体控制和把握,以确保绿色措施从研讨策划、设计整合、集成应用、施工建设都能够顺利进行,最后使项目综合绿色性能得到保障。而无论从对项目的理解、专业水平和在整个工作团队中扮演的角色等各方面来考虑建筑师无疑都是这一角色的不二人选,因此建筑师在绿色建筑建设过程中的地位和决策权应该得到进一步提升。

2、配合中的角色把握。项目设计从建筑方案的提出开始,然后由结构和各设备工种针对于建筑师的创作构想进行各自的设计。因此,结构和各设备工种在设计过程中一直处于较为被动的角色,难以对方案的发展和决策产生影响。绿色建筑的评价是直接以“四节-环保”为衡量准则的,其对于环境和生态方面的应对措施有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因而结构和设备工程师在设计中也应该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完整的设计方案应该被看作为建筑方案、结构方案、设备方案和一系列生态要素控制方案的集成体,结构和各设备工种对于设计最终发展应该拥有更多的影响力。

3、全方位的工种参与。绿色建筑设计要求有更加全方位的工种团队参与其中,以实现绿色建筑对建筑专业化水平深度和广度的更高要求。首先是专业深度,由于绿色建筑要求精细化设计,对每一个建筑细小环节的把握都是产品最后取得成功的关键;其次是专业知识的广度,适宜技术的选用是绿色建筑设计的关键,需要设计团队拥有一个庞大而又在不断更新着的技术资料库,其涵盖范围往往远远超出设计院自身所具备的技术力量,因而对于设计人员,特别是主持大局的建筑师来说,掌握绿色技术的知识量是其成为优秀建筑师的保障。

绿色建筑需要采用大量绿色措施而使得专业领域必须要得到扩展,因而要求有更加专业化的工种参与设计。发达国家成熟的绿色建筑设计模式中,专业分工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许多设备产品的设计大样都由专门的设计机构或生产厂家配合绘制,供建筑师和他的设计团队选用。因此,在我国的绿色建筑设计行业中也同样需要扩展设计专业团队以完成由于对建筑品质的更高要求而带来的工作量和设计深度要求。

三、适宜技术选用

针对于我国当前的建筑设计行业的技术选用模式,应格外关注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技术的改进。传统建筑技术的不足之处在于简易的技术水平已无法大规模推广应用,因而不能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在生产效率上业已不能适应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时传统的建筑构筑程序耗费时间较长,建筑的形式、构件的尺寸也受到地区条件与技术自身发展的制约与限制。对传统技术的利用与改进,我们重点应放在合理地吸收传统技术中的精华,利用适宜技术构造方法、适宜的材料、适宜的形态方式等来进行适宜于环境的建筑设计。对传统技术进行去粗取精的改造与吸收,这对于推动适宜技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现代技术的利用。现代技术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它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从技术本身来看,它的科学含量高。现代技术中的高技术、生态技术等都从不同的方面促进了建筑业的发展。这些技术的应用产生了新的结构形式、新的空间造型和新的施工、构造方法。对现代技术的利用,我们重点应放在合理的利用现代技术中的高科技含量,新工艺、新设备等科技成果;利用新的结构技术和工业化的生产方法;利用智能技术和加快建筑的智能化发展;运用新的设备对传统技术进行改良;通过计算机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提高技术自身水平。

3、生态设计手法的运用。生态设计中,阳光、空气、温度、湿度、等一直是评价环境状况的尺度。从古到今,建筑技术的发展都是利用现有的技术条件改善人们居住中的阳光、空气、温度、湿度,以达到最佳的宜人状况。在适宜技术中,它首先把生态环境的承受力放在第一位考虑,强化资源再利用和环境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利用、融合周边环境的同时,也通过节能、节地、节水、节材、防止各种污染、保护环境等生态手法,保证了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模式优化改进

1、设计工具多样化:(1)储存大量信息的绿色设计信息资源工具:设计院中,设计就是生意和业务,设计项目是作为一个经济工程而被运作,对时间、成本的控制是非常严格的,“多快好省”的设计是盈利的保障。美国HOK建筑事务所编制并发行的《HOK可持续设计指南》就是此类设计工具的典型代表。这是一本建筑师实践手册,是HOK事务所多年绿色建筑设计经验的整理和总结,为设计人员提供了详细的绿色建筑设计信息。(2)建筑环境性能分析工具:建筑环境性能分析工具是根据输入的3D,以D等建筑模型和建筑产品信息,自动的计算出建筑的环境性能。

2、灵活化设计。绿色建筑设计应该更注重方案的灵活性,避免建筑过早废弃,使其能够得到再次利用或者多次利用,节省建造新建筑所需的重复建设费用。密斯曾经提出“通用空间”的概念就已经引入了灵活性的设计理念。他认为建筑空间的设计应考虑适合多种功能的需要,建筑空间形式是不变的,而内部功能可以改变。密斯说:“建筑物服务的目的是经常会改变的,但是我们并不能把建筑物拆掉,我们要把沙利文的口号‘形式服务功能’倒转过来,去建造一个实用和经济的空间”。因此他常将建筑空间设计的很大,其内部可再由隔断自由分隔为适应多种功能的空间。“通用空间”的概念十分符合“灵活设计”和“适应性改变”的概念,值得我们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借鉴。

3、集成化设计。绿色建筑涉及的面很广,是多学科、多门类、多工种的交叉,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其设计过程就是涉及多个知识领域的技术集成过程,同时还渗透着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知识。在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靠单个设计院的技术力量去完成所有的设计和研究工作往往力不从心。在辛迪集团总部大楼项目的设计建造过程中浙江大学有多个专业队伍提供了技术支持,其中有建筑工程学院、机械与能源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在未来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中,打破现有僵化的设计体制,增加相互间技术交流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GB/T50378-2006)2006年6月

[2]李百战、何天棋.绿色建筑概论【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3]施赛、徐利燕.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2007(4)

[4]吴向阳.绿色建筑设计的两种方式【J】.建筑学报.2007(9)

[5]张志勇、姜涌.绿色建筑设计工具研究【J】.建筑学报,2007(3)

作者:郭军华

上一篇:主题班会串词范文下一篇:新闻专业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