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博物馆观后感

2022-08-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革命博物馆观后感

博物馆革命历史档案的收集和利用研究

摘  要:本文对博物馆革命历史档案进行了界定,详解介绍了博物馆革命历史档案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并从革命老干部与革命后代交流访谈、革命历史资料收集、专业学术理论支撑三个方面论述了博物馆革命历史档案辨考,最后从历史档案的编撰、历史档案数据库的建设、红色研学游的发展几个方面探讨了博物馆革命历史档案的开发利用以期为博物馆革命历史档案的收集和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革命历史档案;博物馆档案;档案收集;档案利用;档案整理

截至2019年底,全国备案的博物馆和纪念馆已经达到5 535家。革命纪念馆也逐渐形成体系,全国革命纪念馆超过1000个。目前,全国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共有3.6万多处,而国有可移动革命文物也已达到100多万件/套。自2016年国家文物局印发《关于加强革命文物工作的通知》以来,博物馆馆藏革命文物得到了进一步保护与利用。作为革命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馆藏的革命历史档案也成为学者们积极研究的对象,而如何做好博物馆革命历史档案的收集和利用,也就成为学者们所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关于博物馆革命历史档案的界定

1996年10月1日实施的《革命历史档案著录细则》(DA/T 17.1-1995)中,革命历史档案概念定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政府、军队、团体所形成的档案。

1998年国家文物局印发的《中国革命文物和革命纪念馆事业“九五”计划纲要》中,对革命文物进行了定义,即鸦片战争以来遗存的革命遗址、革命纪念建筑和可移动的革命文物,是我国各族人民光辉革命历程和英勇斗争精神的实物见证。2008年,在国家文物局、中宣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共青团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革命文物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又一次对革命文物进行了定义:革命文物是自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为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伟大复兴而奋斗,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光辉历程的重要实物见证。因此,在对博物馆革命历史档案进行界定时,一定要符合以下三个要求:一是界定时间要准确。革命历史档案应晚于革命文物,即是1911年到1949年10月1日之间的档案。博物馆馆藏的革命文物中包含了革命历史档案,而革命历史档案也是革命文物的一个重要组成。二是本质属性要清晰。革命历史档案多是革命历史记录的档案资料,主要为纸质材质。革命文物则包括所有的革命实物见证(其中涵盖革命历史档案),既有实物见证,也有相关的档案资料。三是主体界定要明確。革命历史档案的主体是以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政府、军队、团体所形成的档案。革命文物的主体则是以中华民族和我国各族人民光辉革命历程,其中包括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二者之间有着严格的划分界线,不能一概而论。

2 博物馆革命历史档案的收集和整理

博物馆革命历史档案的收集和整理,是一项时间紧、任务重,而且工作量庞大、繁杂的工程。一方面要从现有的馆藏革命文物中,将革命历史档案界定后整理出来;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要收集和整理新的革命历史档案。据此,应注重依据博物馆原始的革命历史档案,在全面、准确、系统地整理革命历史史料基础上,加强口述革命历史资料、新发现革命历史资料的收集、辨别、考证,以期让这些新收集的博物馆革命历史资料的内容真实、可靠,成为博物馆革命历史档案有力补充。

对于博物馆馆藏现有革命历史档案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参与整理的相关工作人员,应以博物馆现有革命文物为工作重点,可以扩展到近现代文物或文献资料的范畴。依据上述的博物馆革命历史档案界定的三个要求,查找并调阅出相关题材的藏品档案,从中撷取革命历史档案材料,并将档案进行整理归类。在博物馆保存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专门将革命文物档案进行分库分类保管,并建立分类账和藏品档案,以区分革命文物中的实物藏品。

对博物馆革命历史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可以根据革命历史档案内容的不同,博物馆藏品保管的特点,将博物馆革命历史档案进行归类,如,文件档案、书信档案、手稿档案、题词档案、照片档案、报纸档案等。同时,也可以将不同革命历史时期的档案进行分类收集。如,土地革命时期档案、抗日战争时期档案、解放战争时期档案等。对各类档案可以再进行细分,如解放战争时期又可细分到1946年~1949年具体的年份档案等。

对博物馆所在地新的革命历史档案的收集与整理,工作人员应充分利用博物馆的优势资源,加强宣传教育,调动社会公众参与收集工作的积极性,增强革命历史档案的收集力量。在收集工作中,采取调查、采访、交流方法,以获取真实、可靠的资料。同时,主动邀请革命老干部、革命后代们走进博物馆,参观革命历史展览,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改进展览工作。

博物馆革命历史档案征集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寻找革命老干部,寻找革命后代,深入了解革命历史故事,收集革命历史资料和档案。二是通过政府机关,寻找革命战争时期博物馆所在地革命历史资料和档案。

3 博物馆革命历史档案辨考

博物馆革命历史档案收集的真实性,不仅决定了博物馆陈展革命史的质量,也直接决定其革命史撰写的可信性。因此,在革命历史资料的收集过程中,应确保革命历史资料内容的正确性、事件的真实性、时间的准确性,做到有理有据,夯实工作基础。严谨和严肃的态度是革命历史资料辨考工作和革命历史档案收集工作的基本态度,也是档案工作人员的基本职责。

众多博物馆的革命历史档案与革命文物都是交叉管理的,革命历史档案本身也存在一些缺失。这些因素可能导致革命历史档案的辨别与考证出现不充分或不严格情况。对此,在整理馆藏革命历史档案时,要加强协调,多方查证核实,开展辨别与考证工作,以确定其革命历史背景的真实性与可信性。在这一辨考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注重对革命老干部、革命后代的交流和访谈。将馆藏的革命历史档案与他们的口述历史进行相互印证与补充。例如: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在收集革命历史资料的过程中,走访当地老红军后代,收集相关资料,经过辨别与考证后,最终发现新的革命历史档案,并用于其陈列展览之中。

二是要注重博物馆革命历史资料收集。对现有和收集的革命历史资料进行认真考查与核证,到革命战斗发生的实地去看一看,问一问,最终确定其真实性和可信性。革命历史资料的收集过程是辨别与考证其真实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步骤,也是革命历史档案整理的关键。

三是要注重专业学术理论支撑。对博物馆革命历史档案的认定,要通过博物馆或高校的专业学术研究机构、党史研究单位以及当地党委宣传部门,为博物馆提供足够强有力的学术理论支撑,才能最终确认其真实性和可信性。例如:鄂豫皖革命纪念馆在撰写“北上先锋——纪念红二十五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专题展”过程中就邀请当地党史和市委宣传部门提供专业学术理论支持,对涉及的革命历史档案内容进行了论证与辨考。

4 博物馆革命历史档案的开发利用

多年以来,全国各级博物馆除了将革命历史档案用在陈列展览外,也在积极寻找革命历史档案的新突破,延伸革命历史档案作用和价值,对其进行了有效開发利用的多种尝试。

一是博物馆革命历史档案的编撰。全国博物馆数量众多,但在革命历史档案开发利用中,革命历史档案的编撰成为其最广泛的应用。编纂工作要在原有辨别与考证的基础上,坚持忠于原文的原则,将革命历史档案中的内容尽可能原貌照录,对于无法辨认、难以理解、校勘又无法解决的问题,最好同样存疑照录。

二是博物馆革命历史档案数据库的建设。在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过程中,馆藏文物的数字化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工作,革命历史档案作为馆藏文物的组成,对其进行数字化开发和利用是必然的。但在进行革命历史档案数据采集时,应按照博物馆藏品档案的要求,不仅要采集相关的外部特征数据,也要采集档案的具体内容,从而使其更好地得到利用。

三是促进博物馆红色研学游的发展。针对当前博物馆红色研学游的热潮,博物馆应该借助革命历史档案信息,进一步“激活”红色研学资源,不断扩大红色革命资源的开发空间。一方面要将博物馆革命历史档案的数字化信息向社会公开,使公众能够通过网站、公众号等途径详细地了解和认识红色革命历史;另一方面,博物馆也要从传统的藏品档案信息编纂,转变为对档案信息的转化和利用,针对红色研学游项目或活动,可以运用多渠道、多形式的合作方式,探寻红色研学游资源深度开发。

综上所述,博物馆革命历史档案的收集、整理是一项繁琐而又细致的工程,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将馆藏革命历史档案进行分门别类和整理,而且还要通过走访、查找等方式进行新的革命历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并对所有革命历史资料中存在异议或不可信的加以辨别与考证,为博物馆革命历史档案编纂提供详实可靠的档案资料。博物馆自身条件好的,也可以将辨考后的革命历史档案直接转化为文物数字信息,开发利用于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公众服务、藏品保管以及研学游中去,进一步促进博物馆事业的新发展,为博物馆大数据的建设提供坚强的理论支持和保障。

(作者单位:周口市博物馆 来稿日期:2021-10-20)

作者:秦刘威

第2篇:标准化管理打造革命类博物馆红色旅游新发展策略

摘 要:红色旅游方兴正艾,革命类博物馆作为红色旅游的主阵地,在满足旅游者需求、促进旅游业发展、增强旅游业发展后劲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更好地提升革命类博物馆红色旅游的发展质量,也为了全方位优化它的发展水平,应该实施行之有效的标准化管理,打造博物馆红色旅游新发展路线。实践证明,只有充分全面地实现标准化管理,才能够切实提升革命类博物馆红色旅游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中的关键作用,也才能够更好地焕发它的时代魅力以及现实价值。

关键词:标准化管理;博物馆;红色旅游

引言

随着我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公众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社会文化日趋多元化和观众需求多样化,博物馆、红色纪念馆如何把握机遇,充分发挥自身的特殊效能,挖掘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加快自身发展有效的利用,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成了当下急亟思考的问题。

一、博物馆与旅游的关系

博物馆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吸引游客特别是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游客,更加便利地来感知、了解一个地区、国家的文化。随着文化消费比重的上升,博物馆与旅游的结合日趋紧密。

一方面,多数人对博物馆不感兴趣。许多人对博物馆的印象还停留在原来的传统观念上,认为博物馆是单纯讲述历史知识的地方,给博物馆贴上的标签仍旧是“呆板”“沉闷”“过时”,不愿意走进博物馆。另一方面,博物馆自身缺乏宣传。很多博物馆不重视宣传工作,一味埋头苦干,关起门来办展览,导致观众对其不了解,无法及时获得展览和社教活动等信息,没有去参观的意愿。同时,部分博物馆的展览形式单调、社教活动缺乏新意或者服务不够完善,给去参观的观众留下不好的印象,导致口碑不佳,影响参观的观众数量。

种种原因,造成了进入博物馆参观的人数要远低于旅游人数的现状。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充分发挥旅游业市场巨大,参与人数众多的优势,通过推行博物馆管理、服务标准化,拓展博物馆服务内容,创新拓展服务形式,吸引广大人民群众走进博物馆参观游览。

二、标准化管理打造革命类博物馆红色旅游新发展策略

1. 整合资源配置,实行优势互补

促进博物馆与旅游的融合发展,要加强博物馆与旅游的合作,将各自所占有的资源进行整合,统一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实行优势互补,使各种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过去博物馆与旅游业分属不同的机构管辖,博物馆属于文化系统,旅游业属于旅游系统,不同的系统有各自的发展理念与管理办法,体制机制上的分离,使得博物馆资源与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的整合,难以充分利用。

2018年国家机构改革后,文化部与旅游局合并,组建文化和旅游部,破解了文化旅游事业发展上的体制障碍,为文化事业与旅游事业的进一步融合协同发展创造了条件。博物馆与旅游業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加强合作,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在资源占有方面,旅游业参与人员众多,主要是“人”的资源,博物馆拥有众多珍贵的文物,主要是“物”的资源,将两种资源整合起来,旅游将游客带进博物馆,博物馆利用展览和社教活动将文化遗产呈现给游客。游客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文化气息,提高了游览体验;博物馆拥有了更多的观众,更具生机与活力。

博物馆与旅游加强合作,旅游部门方面,将博物馆纳入旅行线路,带领更多游客走进博物馆;加强对博物馆的宣传,在对外旅游宣传片和宣传册中,对博物馆进行介绍;做好信息收集工作,及时将游客的意见和期待反馈给博物馆。博物馆方面,利用自身特色文物,与旅游部门合作开发旅游纪念品;及时将自身展览和社教活动等信息,告知旅游相关负责人;根据游客的反馈意见,改进自身工作,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旅游服务,满足游客期待。

2. 发挥社会合力构建专门性的质量评定机构

在博物馆红色旅游新发展的过程中,标准化管理是其重要的发展方向。为更好地提升博物馆的建设主体作用,有必要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等合力,全方位打造专门性的博物馆红色旅游发展质量评定机构。在对博物馆红色旅游资源进行质量评定的过程中,要充分全面地参照一般旅游景点的质量评定要求以及方法,同时也要融入红色旅游资源的独特特性,以便更好地提升其质量评价的整体成效。一般而言,可以将博物馆红色旅游资源分为五个等级,等级越高,表明它的红色教育资源越丰富,它的政治教育成效更高。根据五级红色旅游资源的等级评定,将红色旅游资源归为“特级红色旅游资源”“优良级红色旅游资源”和“普通级红色旅游资源”三类。其中“特级红色旅游资源”指五级红色旅游资源,“优良级红色旅游资源”指四级和三级红色旅游资源,“普通级红色旅游资源”则指二级、一级红色旅游资源。

3. 深度保护红色文化资源,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

各革命类博物馆要组织专业人员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普查,广泛征集散落在民间的这些珍贵史料,征集反映革命战争年代的军民故事、红色歌谣等,为主题教育提供坚实的信息基础。例如对遗存的红军标语进行普查,深入了解红军标语的书写年代、书写红军部队番号、表现形式,深度挖掘其中蕴含的伟大革命斗争精神,让红军标语成为主题教育的宝贵素材。

依托于革命类博物馆文物展览的红色文化教育,有别于一般形态的红色文化教育,属于隐性教育的范畴,即以博物馆的文物展览为载体,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红色文化教育的目标。宣教人员通过生动的讲解内容带领公众有兴趣去探索历史,还可以将说、唱、跳、展等多种形式融入到宣传教育中,以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使人们在不自觉中就能感受到红色文化的感染力,既能活跃气氛又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激发人们参与到红色旅游之中的欲望。

结语

每一个革命题材的博物馆、红色纪念馆都有它自身的故事,我们需要精准挖掘,细心观察当今的时代发展,不能一味地运用老套路去演绎。时代在高速变迁,社会在飞速发展,博物馆、红色纪念馆的管理和运行也需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充分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改革创新思路,以推进博物馆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在传承红色精神激发力量中去更好地建设强大我们的祖国,去续写新时代的英雄史诗。

参考文献:

[1]]张彦.基于博物馆红色教育的功能开发探究[J].办公室业务,2012(9):174.

[2]屈晓宁.思政教育功能在红色博物馆的探索[J].长江丛刊,2017(11):142.

作者:张贝伊

第3篇:从大众传播角度初探革命纪念专题博物馆的陈列展览

摘 要:大众传播是革命纪念专题博物馆的主要传播方式,具有制度化、权威化、专业化特质。以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的“林则徐史绩展”为例,探讨新形势下大众传播与革命纪念专题博物馆相结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意识形态宣传的方式。

关键词:革命纪念专题博物馆;陈列展览;大众传播;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林则徐史绩展”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4.019

近年来,伴随着社交媒体平台的发展和优质内容的产出,乘着“文化自信”的东风,人们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热情越来越高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博物馆”热。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其中社会历史类博物馆得到大量关注,这既普及了文史知识,又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以庆祝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为契机,革命纪念专题博物馆活跃在观众眼中,成为宣传爱国主义教育的前沿阵地。

传统的革命纪念专题博物馆无法给予充分的、多层次、多角度的正反馈,并往往囿于传统思维方式,观众只能被动接受博物馆灌输的知识,降低了大众传播的社会效益,博物馆的作用没有被充分体现。由于革命纪念专题博物馆展陈内容的特殊性,在大纲编写和审定以及陈列设计时,往往为了追求严谨而忽视大众传播的效果,相对封闭、单一、刻板的内容无法吸引更多层次的参观人群,无法有效达到意识形态宣传的目的。

将革命纪念专题博物馆陈列展览与大众传播相结合,使信息传递实现从一到多,成为国家意志的体现。一般认为,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手段,以社会大众为对象进行的大范围信息交流和传播活动。①在此理论下,革命纪念专题博物馆转变为一个专业化的媒介组织,优化陈列展览的传播手段,从而扩大声量,达到有效的传播目的。在传播链条中,博物馆既是信息生产者,也是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传播活动。

1 革命纪念专题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大众传播活动概述

1.1 概念分析

我国是拥有光辉革命历史和优良革命传统的国家,在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历程中,保存和遗留了丰富多样的革命文物资源。这些革命文物写满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英勇抗争的历史篇章,写满了鲜血与荣耀的英雄史诗,写满了全民族执着探索、毁家纾难的动人音符,是充满了拼搏与韧劲的激昂乐章,亦是体现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源泉。

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反映了博物馆的性质及展览类型,表现了博物馆的学术研究工作和管理工作的水平,是博物馆工作的综合成果。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大众传播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起到了关键性作用。革命纪念专题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是以博物馆为主要媒介组织,同社会公众进行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行为,是宣传爱国主义精神、建设好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阵地。②

1.2 关于革命纪念专题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大众传播要素体现

第一,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任何人不管主、客观条件有何差异,只要他们进入博物馆这一传播媒介中,接收到陈列展览传播出来的信息,便成为传播链条中的一环。大众传播受众的广泛性,意味着革命纪念专题博物馆陈列展览是以文化传播和意识形态教育活动为根本目的,是能满足社会上大多数人对相关信息需求的学习途径,具有跨圈层的广泛社会影响力。

第二,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大众传播的内容、社会观念对传递的价值观具有直接影响,传播要素的特殊性赋予的巨大影响力对维护特定的社会体制起重要作用。每个国家的大众传播途徑和内容都由不同的制度和政策决定,目的是维护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革命纪念专题博物馆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掌握对官方历史叙事权威的表达权、传播权,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媒介。

第三,大众传播在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博物馆传播内容需要考虑两个因素:一个是藏品本身,另一个就是来参观藏品的观众。判断一个陈列展览好坏的标准就是博物馆是否能受到人们的喜欢。③观众作为参观陈列展览的受众,是博物馆唯一的信息反馈来源,“金杯银杯不如观众的口碑”,只有得到观众认可的展览才是好展览。

大众传播信息的特性,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同时兼具了公开性、显著性,同时也是社会制度的直接反映,因此具有特殊的权威性和直达性。④通过革命纪念专题博物馆陈列展览传递的历史信息可以广泛流通,其通过严格的内容和意识形态审核,代表官方立场,更能得到公众信赖,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陈列展览所传递的历史信息是整个博物馆的焦点。同时,它们又是一种直达性的信息,不必通过任何馆外的中介力量就可以直达每个观众心中。

2 革命纪念专题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大众传播内容的研究—从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管窥

通过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固定展陈“林则徐史绩展”,可以明晰大众传播在博物馆陈列展览中的价值。

①近代的革命人物通过博物馆这一特定语境的传播行为,可以带给观众非同寻常的感召力。

在内容为王的时代,陈列展览在大众传播行为中的感召力源于传播内容的吸引力。传播内容是陈列展览设计最核心的部分,内容策划者必须要对其进行全局把关。要确保博物馆提供给观众的内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正能量、高品位、有价值这三个展陈内容评定标准。

2021年6月,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完成了固定展陈“林则徐史绩展”的升级改造工作,重新开放后受到一致好评。“林则徐史绩展”分为“矢志报国的闽都赤子”“清正务实的社稷名臣”“放眼世界的左海伟人”等五个专题,翔实的图文资料配以相关文物展品169件(套),凸显其“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和身处逆境不忘初心、爱国忧民的高尚精神。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吹响了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号角,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此次固定展陈的改造提升,充分挖掘展示林则徐爱国主义精神在新时代的深刻内涵,宣传好林则徐事迹,讲述好林则徐故事。

通过大众传播的教育功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传播媒介通过对内容的把控,引导达成传播目的。在对林则徐生平事迹的解读中,把握历史发展的主线,达到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

②为加强大众传播的效果,陈列展览的内容要突出醒目。同时,大众传播展示的信息环境,可能出现一种“信息环境的环境化”⑤的闭合生态,在此当中,内容与氛围俱佳的展陈会使观众处于沉浸式的观展体验中,实现革命纪念专题博物馆潜移默化的教育宣传作用。

为了实现这个展览效果,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多方征集或复制林则徐与反映鸦片战争时期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题材的文物及资料,作为反映林则徐与鸦片战争的最直接物证,为展陈改造提升奠定坚实的文物基础。与以往干瘪的照本宣科式的宣教口吻不同,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在“林则徐史绩展”中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平视林则徐,强调的重点在于他低出身而有大功业、大功业而受大委屈、大委屈而有大情怀,正因为他海纳百川的胸怀对后世才有大影响。

第一,使用好陈列展览的空间媒介,因地制宜,又能体现文化特色。林则徐既是中华民族英雄、世界禁毒先驱,也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他虎门销烟的壮举,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序幕。在全国多地都有林则徐纪念馆的情况下,如何脱颖而出呢?打“文化特色牌”不失为吸引观众的好方法。林则徐生于福州,四季常青的榕城赋予了他坚强韧性的品质,穿城而过的闽江哺育了林则徐的浩蕩襟怀,矗立福州城东的鼓山启迪了林则徐的宽广视野。

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的前身是林则徐祠堂,即林文忠公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福州古厝的代表建筑之一。“林则徐史绩展”的陈列布局要与古建筑园林风格相协调,以艺术形式展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序厅增设了含有浓郁闽都文化特色元素的艺术设计,使用林则徐翰墨展现“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的福州城市精神,以提升林则徐精神表达力,以布展环境的特色凸显传播内容的优势。展览强调了自林则徐始开风气之先的福州仁人志士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

第二,互联网、多媒体、灯光等新技术在陈列展览中早已广泛使用,从大众传播的角度看,容易形成普遍的信息声势,对于贴着革命纪念专题博物馆标签的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而言,需要借“势”来烘托史绩展的内容,营造纪念民族英雄的浓厚氛围。组织化的积极传播,深刻反映林则徐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

第一展厅“矢志报国的闽都赤子”以林则徐“身行万里半天下”的脚步,勾勒出他“身行万里”路途中的“无我”精神,感悟他清廉刚正的人格魅力和岂避生死的爱国之志。林则徐的一生,坎坷不平,跌宕起伏。他为官30余年,历官14省,不论顺境还是逆境,都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展览结合近年来林则徐研究新成果,用巨大的沙盘模型搭配多媒体、灯光等表现手法,呈现林则徐一生劳碌两江、湖广、两广、陕甘、云贵等地,营造出一种回望历史、直抵人心的场景。沙盘以虎门销烟为节点表述,重点体现进京受命、前往广东禁烟、戴罪新疆三条线路,观众能跟随林则徐的脚步,丈量14省的山川形势,给予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

第二展厅“清正务实的社稷名臣”以“宠辱皆忘”为主题,“宠辱皆忘”这四个字是林则徐一生光辉的写照。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解析林则徐在逆境之中的宽广胸襟。从曾经的备受宠幸到后来的恶名加身,他如何自我和解并继续实现自我价值?数字化技术手法突出了“宠辱”对比展示,为了烘托展览效果,用虚拟技术与现实相结合的方法呈现历史场景。展厅中间有一个放大的仿制印章,是林则徐在发配新疆的途中刻的一个私章—《宠辱皆忘》。印章左边是林则徐任钦差大臣到广东查禁鸦片的场景,右边是1842年林则徐在两个儿子的陪同下,以58岁的高龄踏上流放新疆的艰难途程,动静结合,虚实合一,展线流畅,打造良好的互动体验。

后三个展厅“放眼世界的左海伟人”“举世共仰的禁毒先驱”“抗敌御侮的民族英雄”以“师夷长技”“临危受命”为主题。虚实结合,以实物展品为主导,现代科技作为展示的辅助手段,展现林则徐“放眼世界”的开拓精神。增设触摸屏,增加一个故事多种方式的讲述手段,展现道光帝八天八次召见林则徐的史实。巨大的动画、灯光特效还原了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始末,身临其境地感受振奋人心的历史场景。“虎门销烟”拉开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序幕。林则徐怀有高度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以无畏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这一伟大壮举。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晚清中国,林则徐为民族振兴而发出的理性呼号,是探索近代救亡图存道路的先行者。

③大众传播非常重视受众给予的反馈。在陈列展览的传播过程中,观众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主动控制,对藏品和展览信息的捕捉也不尽相同,随着参观时间的延长,观众对于信息的汲取会进入疲倦期。“林则徐史绩展”充分利用客观环境,针对观众心理打造传播策略,第三至第四展厅间用精致又不失开阔的闽派中式庭院分隔开,碑刻、雕塑错落其间,在接受大量的信息轰炸后,及时调整观众的状态。第四展厅至第五展厅间设置了休息阅读区,播放博物馆制作的林则徐系列动画片,寓教于乐,深受未成年人欢迎。

3 总结

大众传播具有形成信息环境的力量,是以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为代表的革命纪念专题博物馆陈列展览的主要传播方式。大众传播本身具有的制度化、权威化、专业化的特质,体现了集体的、社会的、国家的意志,在实现爱国主义教育、意识形态宣传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林则徐史绩展”充分遵循了大众传播的客观规律,在此基础上,利用新技术,运用新思路,采用新方法,将陈列展览工作落到实处,让历史“活起来”,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中,将林则徐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承担新的历史使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求。■

注释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99.

②③夏天.基于博物馆陈列展览的传播学研究[J].文物世界,2020(5):63-67.

④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12.

⑤藤竹晓.现代大众传播理论[M].东京:日本放送出版社,1968:5-15.

作者:高欣

第4篇:闽西革命博物馆观后感1

今天我们全班一起去参观了龙岩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让我们感受了这片革命老区的光荣历史以及在闽西这片红土地涌现的一打批革命先烈的奋斗经历。在这片红土地涌现出了许多位将军,是在福建地区中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地区,闽西籍贯将军个人英勇善战,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教育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邓子恢将军出生于1896年,是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企业工作者的企业领导人,五四运动进步刊物《岩声》的主要创办人之一,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住中共龙岩县委宣传部长,中国闽西特委书记,闽西苏维埃政府主席,闽西暴动副总指挥,第七军,第十九师,第五十七团党代表领导了闽西农民起义和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斗争,是闽西红军和苏区创建人之一。1931年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反“围剿”作战,1935年任闽西政府委员会副主席,领导之后的游击战争。1938年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领导淮南抗日根据地开辟工作。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1945年中原战争副政法委员,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第二政治委员等职。参加另发哦华东,中原,中南地区的解放战争及淮海渡江战役等。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国家计委副主席领导了中南地区的土地革命和各次民主改革运动。1953年后,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副主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在农业改革优化的运动中指出了一些主要问题,提出了正确意见。对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提出实行生产责任制的观点等,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文革”期间惨遭迫害,因病于1972年12月10日,在北京逝世,1981年3月,冤案得到了平反,恢复了名誉。

邓子恢与毛泽东的初次见面费尽周折。1929年3月,一直在闽西革命的邓子恢闻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军从井冈山出发,后才得以相见。此后,两人在军事上以及政治上方向相同,并成为好友,共同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邓子恢将军等许多的将军们,他们为革命奉献了一生,他们崇高的品德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革命业绩将永远的永远的载入中华民族的史册,永远能记于人民的心

闽西,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一块红色的土地,红军的故乡,将帅的摇篮,也是“二十年红旗不倒”之乡,培育出了众多优秀儿女,他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南征北战,英勇杀敌,在血与火的斗争中锻炼成长,涌现出一批人民军队的高级将领。闻名遐迩的“九军十八师”就出在上杭县才溪乡。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一名大学生,我们深知战争的年代造就了烈士们的勇敢与坚强,和平美好的环境为我们提供了学知识,长智能,为祖国贡献的机会。我们有信心,我们是时代的幸运儿,我们了解扥副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更懂得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我们是时代的幸运儿,我们发奋学习,为他增光,为她添彩。在学习上,认真专研,开拓视野,在生活上,学会自强独立,乐于助人。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新民主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闽西十多万工农子弟参加红军,游击队。近了万子弟兵参加八路军,新四军。无数优秀的闽西儿女,为了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军,告别了亲人,离开的故乡。浴血奋战在长征路上,英勇战斗在抗日前线和解放战争,他们的足迹踏遍了中原大地,北国南疆,他们的鲜血洒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我们要向他们学习这种奋斗的精神,使自己成为一名杰出的人才!

闽西儿女在中华大地的革命斗争史迹丰富多彩,感人肺腑,革命先辈的光辉业绩和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在社会主义大道上阔步前进,永远激励着我们女里奋斗在充满希望的每一天,不惧风风雨雨,不畏山崩海啸

第5篇:辛亥革命博物馆观后感

2015年四月十日,我去到了武汉辛亥革命纪念馆参观,准备在这历史的长河缩影中畅游一圈。首先,整个场馆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很沉重的色调,以红砖为外墙,也由此明白了这里为什么被人们称之为“红楼”了。

场馆外有一座很显眼的孙中山先生之像,足以看出孙中山对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的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细细想来,一个世纪过去了,很多事情被人们淡忘了。但是辛亥革命在很多人心里,还是保留下了清晰的记忆。人们并没有忘却这个时期,那是因为它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是二十世纪中国第一次巨大的变革。

人们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有千万种,孙中山所创建的、开拓的民主共和国,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亚洲历史上第一个,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场辛亥革命。但万变不离其宗,对辛亥革命的评价逃不出三点。

第一,它是一次伟大的政治变革,用共和国取代了中国从周王朝以来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虽然这个民国在很大程度上是徒有其表,但这个政治变革依然有着重大的作用。列宁说得好,用共和国取代封建君主制,是一个世界性的进步,一个伟大的进步。

第二,它是一次伟大的思想启蒙和解放。从封建专制主义的束缚下解放,让人们懂得进步的、最适合中国近代化的是共和制度,因此我们应该进行民主主义的启蒙和思想解放。这一次思想启蒙非常重要,从那以后,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任何人想复辟,只能是一出短暂的丑剧。

第三,它刺激、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多人说,孙中山没有很多实践。可是他只执政了一年半都不到,也不是正式的总统,要么就是临时。那么他有什么经济贡献呢?辛亥革命大大地推动了人民办企业、产业的热潮。虽然推动社会经济发展都是比较空泛的,但是也推动了,不能否定。

是非的判断只在心中,我们所看到的直线只是无限大圆圈的一部分。 他们当时用着最落后的装备,承受着最大的压力,但他们的精神生活是丰富的,仅仅凭借心中的那份爱国情怀,在随时都有可能丢掉性命的危险下,勇敢的向前冲。有人说英雄的背影被锁定在了黄沙漫天的沙漠里,孤单而落寞。那个时势造就英雄,英雄改变时势时代已被历史封存,我们与英雄,只隔一页历史。风无偿助力,鹰得以搏击长空;土地慷慨汇实,花得以纷繁绝艳;星默然成伍,银河得以广貌非常。历史总是将心偏于光芒独立之人,而我更愿意为那些在黑暗角落里的慷慨发出敬仰的声音,即使他们如微尘,淡薄而无闻。

毛泽东说,辛亥革命有他成功的地方又有他失败的地方,他成功的赶走了一个皇帝,但也只是把一个皇帝赶跑了而已。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的西方梦,很奇怪的是,老师为什么总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的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

鲁迅先生曾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称为勇士,并说:“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不吃了。”

要想发展,就得不断的去创新。要想创新,就要不断的去尝试。只有不断去尝试、去探索,才能发展。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成功了,因他的创举,丰富了人类的食谱。于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成了人类的功臣!可以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伟大的。第一个吃蜘蛛的人失败了,因他的尝试、他的创举的结果是,蜘蛛不好吃,他成了人们的笑料。难道第一个吃蜘蛛的人就不伟大?这是值得人们深思的?第一个吃蜘蛛的人是失败了,但他付出的要远远的胜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为了给人类开掘出更加美味的食品,他选择了尝试吃蜘蛛。而后,蜘蛛的味道会给他留下永不磨灭的记忆。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成功的人脚下踩着多少失败的人?成功的人没有失败过?也许,他们的成功正是建立在无数的失败的基础上。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成功的,但也许当时他正处饥饿状态,所谓“荒不择路,饥不择食。”成功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固然炫耀,但举而失败的第一个吃蜘蛛的人不更可敬!

无论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还是第一个吃蜘蛛的人,他们都是勇于开拓创新的人,无论成功与失败,都应是值得人们尊敬的。而那些无所事事的人,除了赞美成功者,笑话失败者之外,还能干什么?扪心自问,我也正无所事事!

整个场馆参观了一圈下来,发现其中不仅有很多辛亥革命文物,还有一些还原了历史场景的史迹点,军政府大门、军政府会堂、黎元洪起居室和会客室、孙中山驻鄂会客室、黄兴召开军事会议的会议室和宋教仁起草《中会民国鄂州临时约法草案》的军政府秘书处等,再现了当年的历史场景,而且还举办了反映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实和孙中山、黄兴生平事迹的展览。馆内收集的与辛亥革命有关的千余件历史文物和上万张历史照片,不仅使大家大饱眼福,同时也更加直观地反映了那段历史。那些独具民国特色的物品记录下了那个短暂而又变幻的瞬间,墙上的黑白照片表彰着那些为革命出生入死的英雄人物,我们的眼前不断涌现我们未曾经历的那段历史。大家怀着敬仰的心情或热烈讨论,或拍照留恋。怀着对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深切缅怀,我们对纪念馆进行了耐心细致的参观。我们不仅参观了孙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迹展览,还参观了辛亥革命起义史迹陈列馆,从而有幸见到许多鲜为人知的珍贵照片和文物,了解了那些为革命英勇奋战、流血牺牲的无名英雄们可歌可泣的故事。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英勇作为,坚强不屈、坚定不移的民族精神与爱国精神,才会有我们今天这安稳的生活。

说起武汉,我们不应该只是想起黄鹤楼,樱花,磨山,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是武汉首义文化的历史名片,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应该倡导这种敢为天下先、敢为民生洒热血的精神,将首义精神在新时代发扬光大,贡献于国家建设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引导党校成员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将历史纪录与现在的首义文化弘扬的目标相结合。

通过这段历史,让我明白了有些事情不是看到了希望再去坚持,而是因为坚持才能看到希望。但丁说过,要进来,先把希望留在门外,这场革命成功与否暂且不提。黑暗里有黑色的火焰,只有目光敏锐的人才可以捕捉到,怎奈谁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来不及后悔才知道,脚下的路不仅向前,而且向下。

这种成功脆弱的令人心惊,却又因为这样的心惊而成为冰川上的花朵,从趋之若鹜,只渴望摘到花朵那一刻的惊喜,无人思考花朵凋零时的伤感和失落。人们的痛苦从不在于一无所有,而是得到希望之后的失去。

无论何时,无论何事,大到一场变革,小到一次生活中的尝试。不是非要带来猛烈的成功效应,而是有勇气对腐朽的传统说不,腐朽就是人人需求同一,人人都是一个样,谁若感觉不同,谁就进疯人院。这里所谓的人人如果是全世界范围那就没问题,但如果只是一个国家的范围,那就必须打破,范围外的人不会想要乖乖服从你奇怪的规则。矛盾产生于差距,有差距就有上下之分,要在历史的发展中力争上游,尽管飞翔的越高,在不能飞翔的人眼中就越渺小。

时间让辛亥革命成为了不朽的历史,多少的忠魂埋骨中华这块火热的大地上。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辛亥革命作为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其成就远逊于西欧、北美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在彻底铲除封建帝制这一点上,远胜于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各国。辛亥革命一声炮响,不仅赶跑了清朝皇帝,还是中国绵延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从此永绝。从民元到民六,其间虽经袁世凯帝制自为、张勋复辟,但只不过是两场短暂的闹剧,并没有使民国中断,更没有像法兰西那样出现两次帝国、三次共和国的波折。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中国人民长期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在前辈伟大革命精神鼓舞与指引下,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将为祖国的统一富强而更加努力拼搏,为之奋斗不懈!通过本次活动,我感受很深,我了解到真正的学习是离不开实践的,只有经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才能让我们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更加深入的了解到中国革命道路的漫长与艰辛。

第6篇:辛亥革命博物馆观后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学习实践

题目

记1911革命 班级

工商管理01 学号

1120020114

写在前面的话:

这一定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2010年10月10日。在辛亥革命整整百年之后,坐落在当年革命源起之处的武昌起义门旁的辛亥革命博物馆终于与人见面了。在人们视野中渐渐淡去的辛亥革命又重回公众视野。百年前,革命烈士们为了中华的民主复兴在此相聚,相约一同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百年后,已经过上了幸福安康生活的人们站在同一地方,一同拾起那些蒙尘的记忆,缅怀当年那些大无畏的先驱者,那些敢于直面现实,反抗现实,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带领着中国在黑暗中摸索前进之路、民主之光的勇士们。2011年春,我与众好友一道,造访了这座坐落于张之洞路与彭刘杨路之间的辛亥革命纪念馆新馆及当年的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旧址。即俗称的红楼。

3月底的一天,我们来到了辛亥革命纪念馆新馆,天气晴好。下车之后走几步,我们就看见了博物馆的尊容。博物馆主体为赤色砖岩铺就,以剑指起义门的造型立在我们面前。整个建筑就像是一个指向,一个航标。指引着当年的起义军们进发的方向。

我们先找到了入口,进了馆。整座博物馆一共有4层,包括地下一层。我们通过安检,入馆后首先看见的试衣服巨大的立体岩画浮雕。以赤色为底色,用粗粝的笔触刻画了档年黄花岗起义的壮烈。士兵们前赴后继,一往无前。给人以极强的震撼。

乘着电梯,我们来到了博物馆一楼。博物馆一共有5个展厅,其中

1、2展厅就在1楼。我们先进入了第一展厅。展厅主题为“晚晴中国”。展厅光线昏暗,气氛压抑,一进去就看到晚清末年时期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如沉重的石碑一般矗立在我们的身边。南京条约。黄埔条约。望厦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一条又一条。如大石般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一旁的简介上写着:19世纪中叶已降,列强胁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竞相在中国划租借、派驻军、开银行、办工厂、设教堂,从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列强间的争夺愈演愈烈,偌大的中国被瓜分豆剖。大清王朝已垂暮,丧权辱国,日盛一日,社会动荡,民生维艰。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觉醒的中国人开始顽强的探索救国复兴之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立宪运动显示了体制内变革的尝试;义和团运动、自立则展现出民众救亡的力量。

再往里走,眼前出现了当年满清政府官员在与列强们签订辛丑条约的场景。任务都有蜡像做成,栩栩如生。列强们在谈判桌的一端,趾高气昂。满清政府的官员在谈判桌的另一头,对中国即将被瓜分的现实无能为力。整幅蜡像画面高度还原了当年谈判现场的情况。在一旁的展览墙上还有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时的情况。再往前走,就是中日甲午海战介绍。有一首谭嗣同的诗刻在了墙上。那是他的“有感”。他写于1896年的。后一句中他悲叹道“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舟?”让我们穿越了百年,感受到了当年谭嗣同对中国未来去向的迷惘与悲叹。而甲午一战更是让中国人颜面尽丧。堂堂泱泱大中华,竟被我们一直以来看不起的东海近邻,只有弹丸之地的日本小国击得节节败退。中华就此彻底沉沦。从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大清的国门后,争相设租界,开商埠,划分势力范围,疯狂攫取中国的主权和经济利益。民众在内外压榨下,生活艰难,暴动频起。看着展厅里当年的江汉路一条街,上面的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等各个领事馆,还有一边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示意图,就仿佛看到当年列强们围着中国,各人手持刀叉,面露凶残之色。中国就犹如他们的盘中肉、刀下俎一般,任人宰割。在清同治、光绪年间,慈禧以太后身份垂帘听政,掌控清朝朝政达48年之久。在她的统治下,清朝一步步走向衰败,趋于灭亡。

同期在晚晴的中国,也有仁人志士在进行自强救亡之路的探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自立军起事、立宪运动都是当时中国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民对中国自强救亡的方法探索。在这些运

动中,代表人物有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梁启超、康有为人等。他们都站在不同的立场,以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方面对救中国于危难之中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他们都已被铭记在我们的史册当中。

可是,尽管有了努力,但方向不对仍是白费苦心。但是,我们的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受西方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觉醒的知识分子在他的旗帜下由爱国走向了革命。兴中会、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相继成立,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各阶层人士为争取生存和尊严也与清政府、列强展开斗争。拒俄、抵制美货、收回利权运动,连年风潮不断,一场革命风暴即将来领。

在“革命原起”展厅,我们了解了孙中山倡导革命的历程。在他的青少年时期,它曾随母亲四处颠簸,在他的成长中,他主要受到的是西式的教育。他曾在伦敦蒙难,后被人救出。当时这一事件震惊一时,孙中山也因此成为国际知名的中国革命家。同期,惠州起义、广州起义在中国大地上蓬勃开展,星星之火大有燎原之势。孙中山从领导革命的实践中认识到,要唤起民众起来闹革命,首先要开启民智,进行革命宣传。为此,革命派积极致力于革命思想的传播。各地开始创办革命团体。如《警世钟》、《革命军》等宣传进步思想的革命刊物开始遍布中华大地。不久之后,同盟会成立。其前身为湖南华兴会和广东兴中会。这代表着中华大地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政党诞生了。由孙中山带领的同盟会确立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之后该纲领有被解释为三民主义。同盟

会还发行了《民报》作为他们的机关刊物。展厅里有一组蜡像高度还原了当年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的场景。自1906年起,同盟会联合地方会党,先后发动了萍浏醴起义、黄冈起义、镇南关起义和黄花岗起义等。其中黄花岗起义又称“广州三·二九起义”,是同盟会领导的影响最大的一次武装起义。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亲率军队120余人,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终因孤军作战,奋战一昼夜被清军击败。孙中山评价这次起义为“惊天地,泣鬼神之举”。

而在同时,武汉由于汉口开埠、洋务运动及湖北新政等原因逐渐成长为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在这里成长起来的革命党人具有“敢为天下先”的革命精神,在1991年5月,保路运动爆发,这场风潮由罢市、罢课等斗争发展到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成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索。革命时机终于成熟。

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日)夜,湖北革命党人临危发难,通宵血战,占领武昌,取得在共和旗帜下中国城市起义的第一次胜利。11日,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成立,推举黎元洪为都督,发布文告宣告“共和”,号召各省响应,推翻清王朝。

11、12日,汉阳、汉口相继光复,十八星旗在武汉三镇飘扬。革命党人为了保卫胜利果实,10月18日至11月27日,民军与清军在汉口、汉阳展开了殊死搏斗。民军以万余将使士之躯,血战40余天,显示了首义军民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为各省响应武昌起义赢得了时间。

在“武昌首义”展厅,我们身处在当年保安街、中和门片区

的还原景观中。青石铺成的小巷,昏暗的路灯,一派静谧的表象下涌动着革命的暗流。当年的武昌是那么地小,却暗藏着颠覆全国的力量。只等武昌起义的枪响,带领着全中国进入一个新纪元。

1911年10月11日,中华民国军政府在湖北成立,推举黎元洪为都督。鄂军都督府是中国乃至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政权。

武昌首义,全国景从。各地纷起响应武昌起义,成立军政府,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在武昌起义爆发后的两月内,有十三省以武装或和平方式响应起义,易帜独立;直隶、山东、河南、甘肃、新疆、东三省等省区也纷纷起义,各省响应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溃。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宣告成立。临时政府颁布了具有近代民主共和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订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政策法令。

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至此,在中国延续两千余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终结,民主共和国在中华大地上诞生。

看着那一行行的文字图片介绍,看着那一整面墙的临时约法,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从1840年开始的中国的衰败,让我们看到了清朝的腐朽没落,帝国主义的铁蹄在中华大地上肆意横行。面对着如此残破的中国,有志之士开始追求民族的复兴。但这又谈何容易!我们做了许多的尝试,一步一步,跌跌撞撞地在黑暗中摸索属于中国的复兴之路。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从洋务运动到义和团,到戊戌变法,到新政。都是希望民族独立自强,

让广大人民摆脱贫困的尝试。直到最后的辛亥革命,则是中华民族在复兴之路上跨的最远的一步。虽然它最后在帝国主义和袁世凯的联合绞杀下遗憾失败,但他是封建主义的根基彻底动摇。虽然之后发生两次帝制复辟的活动,但都在短时间内结束。这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人民的思想已经解放,让中国在进步的道路上一往无前。

辛亥虽然已过百年,但其所体现的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精神,革命先烈的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精神都是身在现代的我们所要学习的。为了国家的兴旺,人民的幸福,在革命之路上奋不顾身、视死如归,书写了这一段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历史。那种大义凛然,勇往直前,永远都值得我们铭记继承。

第7篇: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观后感

2012年11月24日,我们全体学生骨干在老师的带领下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踏上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走近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一股侵润着历史庄严满含着中国民族不屈精神的世纪之风便扑面而来。

博物馆正门上方有是毛泽东主席亲笔书写“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匾额。建筑巍峨壮观,气势雄伟。军事博物馆是中国惟一的综合性军事博物馆。是收藏我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近代和现代的革命历史文物,研究和宣传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历史的国家博物馆。

由于展厅在在维修,所以只把大件展品陈列在馆外大厅里。寒风刺骨,一些当年参加过战斗,或许还立下过无数次战功的飞机坦克、轮船、火炮静静地在那里躺着,将那曾经的霸气深藏起来,一动不动,纵使那风一次次呼啸而过。它们已经完成了历史赋予自己的使命,现在所需要做的就是在那静静地躺着,享受着他的子民们的无尽的敬意……

首先,我们参观了兵器馆。这里陈列着中国自行研制的坦克、大炮、导弹、火箭和卫星。顿时,我们被这种威严的场面怔住了。这里的每一件武器,都凝结着中国人的血汗。强大的国防才能保卫我们的国家,先进的武器才能支撑起强大的国防。

接下来我们参观了抗战馆,那里立着一辆辆从日军手里缴获的坦克,顿时热讯沸腾,脑海里浮现了那些抗战的画面,看到英勇的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冲向敌军阵营,生死搏斗,最终打败了那些日本侵略者!从心里为英勇的战士致敬!当看完抗日战争纪念馆后感触颇多!真是为那些侵略中国的小日本们感到可恨!为那些在战争中死去的平民百姓感到悲痛!为那些抗日英雄感到惋惜和发自心底的敬佩,敬佩他们的不怕牺牲敢于拼搏甚至同归于尽的大无私奉献精神,敬佩他们的骁勇善战英勇顽强!我们永远不会忘掉他们——因为他们是我们最可爱的亲人!

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依次参观了全国解放战争馆。在全国人民解放纪念馆内,我们看到了在抗日期间那些参加抗日与敌人顽强抗战的坦克、迫击炮、山炮等,看到了“功臣号”像一个英勇的将军立在那里。它是日本造97式中型坦克,这辆坦克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从日本关东军军营搜缴的,加入人民军队序列后,先后参加了三下江南。攻打锦州,解放天津等战役。在1948年攻打锦州作战中,董来扶等驾驶该坦克孤军冲陷敌军阵地,消灭敌军火力点多处为步兵扫除了前进障碍,因其战功突出,被命名为“功臣号”坦克,并作为领头车参加了开国大典阅兵式。

这些物品共同谱写出一首抗日之歌,眼睛触及他们的同时,脑海中就浮现出一个个与之相关的画面,那是这些物品的记忆,它让我们看到了抗日的艰辛,看到了红军战士们坚强的意志,看到了他们用血在为我们创建幸福之路。不仅是视觉的震撼,我还听到了我军与日寇抗战时的枪林弹雨声,甚至是亲临其境,爬雪山过草地,那时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生死一步间,只是那么小小的一步就可能让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消失。然而,我们伟大的红军战士们却是用他们的脚一步步走过了这些地狱之地。此时我才相信我们的红军就是一个奇迹,一个带给我们光明未来的奇迹。看着那些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自己的国家而牺牲的烈士们的名单,我的心一下子沉到了谷底。因为我知道自己的幸福生活是这些烈士用鲜血换来的,他们曾为了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过,只是没能亲眼看到就壮烈牺牲了,我为他们惋惜也为他们骄傲,他们将永远成为我们全中国人民的骄傲。在此时,周围的空气都凝结了,我内心沉重,钦佩之情不由而生……

我怀着复杂的心情离开了军事博物馆,这次的参观给我上了人生中重要的一课,离开军博时我回首望了一眼,看着那依然庄严而沉重的立在那里的博物馆,我心中暗暗起誓,为了创建新中国而努力奋斗过的人们啊,请将你们的希望、中国的未来寄托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吧,我们会用自己的行动来铺设中国美好的未来之路。绝不辜负你们的努力!

第8篇:参观苏州革命博物馆有感

一、纪念馆综合概况

苏州革命博物馆建于1993年。共分序厅和“近代苏州社会”、“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五个展厅,展出苏州地区革命斗争史的资料、图片和革命文物共七百余件,其中以新四军在苏州地区的活动史实为重点。现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观后感触

1、落后就要挨打。进入纪念馆参观的第一部分内容为一幅幅日寇犯我中华、侵占我国领土、欺压迫害我们百姓、掠夺我国资源的照片和记录资料,而我国家之部队毫无抵抗能力、节节败退,丧失国土之速度和人民受到凌辱之悲惨令人惨不忍睹。区区日本弹丸岛国何以如此嚣张、如此猖狂,想我泱泱之大国何以如此狼狈,如此凄惨,怎能不让每一个中华民族之子孙为之愤怒,怎能不让我们对腐朽的封建社会制度恨之入骨,怎能不使我们因为东方睡狮迟迟不肯醒来而痛心疾首。然而痛定思痛,不难发现上到一个民族,下到一个人,如果不尊重科学,不追求发展,终日夜郎自大,那么就只有裹足不前,腐败堕落,最终等待你的就将是挨打的结果。

2、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静静地站在一幅幅凄惨的图片和一架架恐怖的刑讯用具面前,想到我中华民族当时的水深火热,既让我感到毛骨悚然,又让我为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安定、祥和的环境里而感到庆幸,庆幸我不用忍受饥饿,庆幸我不用颠沛流离、庆幸我不用忍受外族凌辱,庆幸我能够快乐地享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可是我禁不住暗暗地问自己,这些所谓的庆幸来自哪里,东方睡狮为什么醒了,带着这些萦绕在我的心怀的问题,我认真参观了纪念馆,它给了我答案,那是在我党的领导下,一批批前赴后继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所以,我想我应该学会感恩,感恩党和国家,感恩社会、感恩为新中国建立、改革开放等民族兴旺发达事业而付出辛勤汗水、泪水、血水乃至生命的有名的和无名的民族英雄。

4、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我民族经过漫长的14年的艰苦斗争,终于把日寇驱逐出了我巍巍中华,以东条英机为代表的日寇战犯受到了公正审判,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事实证明了要想征服一个民族,首先需征服其文化,五千年文明史积淀了我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是不可能被任何另一个民族所征服,一旦昏睡的雄狮苏醒过来,它将迸发出超强的生命力,驰骋在世界民族之原所向披靡。

5、永远和平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虽然德国、日本等国家和民族受到法西斯主义的毒害,做出了让我中华民族乃至全球人类永远不能忘记的侵略恶行,但最终它们也是以失败而告终,全世界大势趋向和平,尽管仍有部分区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全球主流还是毫无疑问地指向和平。

实践内容

概况:苏州革命博物馆建于1993年。共分序厅和“近代苏州社会”、“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五个展厅,展出苏州地区革命斗争史的资料、图片和革命文物共七百余件,其中以新四军在苏州地区的活动史实为重点。现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历史:近代苏州的历史是一部先驱者们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前仆后继的奋斗史。早在大革命时期,我党早期革命活动家萧楚女、恽代英、邓中夏等就在苏州留下 了革命足迹。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江抗”部队和阳澄湖、太湖地区的游击队同敌伪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党的许多优秀儿女在这片土地上洒下了热血,群众 中至今仍流传着许多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文物:博物馆内陈列着318帧历史照片、208份历史文件、204件实物,还有各类艺术作品60件,记载着苏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战,走过的“苦难——觉醒——胜利”的革命历程。苏州人民把革命博物馆看作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成果,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的好基地、好课堂。

博物馆展线长467长,有841平方米展殿,分“序厅”、“近代苏州社会”、“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六个部分,即体现了历史的完整感、纵深感,又突出了主题和重点,增强了丰满感。

特色:为了增强陈列内容的感染力,博物馆还邀集北京、上海、南京、苏州等地的艺术工作者,运用雕塑、油画、国画、版画、水彩、素描、景箱、图表、模型等 多种表现手段,围绕主题,再现历史,烘托气氛,增强效果。 博物馆还特邀中国军事博物馆总设计师夏书绅等一批专家,设计创作了号称“江南第一馆”的“阳澄烽火”半景画厅,采用声、光、电、计算机等高科技手段,将高16.5米、宽60米的展开油画和400平方米的地面雕塑与音响效果融汇一体,再现当年苏州军 民同日寇奋战的情景,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个半景画厅的规模,目前堪称全国之最。

红色影片观后感

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的一个伟大历史事件,头绪纷繁、人物众多,而影片以精湛的技艺,真实、朴素、生动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影片从真实的历史事件中提炼创作素材,正确地、艺术地反映南昌起义这一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使其具有鲜明的纪实性和文献性。影片中出现的四十多个人物,大多都是有案可查的真实人物。为了真实地再现那一段历史,影片特别注意了环境的真实性:它通过一定时代特征的景色、道具和人物的服饰装扮;通过独具时代特色的音乐,特别是“打倒列强”的音乐旋律的反复出现,使当时的时代气氛更加浓烈,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尤其是为现代人上了一堂形象、生动、深刻的中国现代革命史的教育课。通过今昔对比,使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影片从生活出发,成功地塑造了周恩来、朱德、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艺术形象。十分注重形象地表现几位领袖人物的独特经历和个性。如通过周恩来的“我们都为共产主义在奋斗,我经常想,一个婴儿哇哇坠地,长大,有点儿知识,很慢很难,只有抓紧时间做工作,才无愧做一个人,没有权力糟蹋生命,浪费时间。”这段话体现了他为革命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通过贺龙的“半辈子经验告诉我,跟着国民党,我个人政治上没出路,整个军队也没出路。只有共产党才是劳苦大众的救星,我铁了心跟着它走到底,这是我的入党申请书„„,请党考验我。”这一言行,充分表现了他对党忠贞不渝的爱和面对反革命的血腥屠杀毅然投身革命阵营的果敢精神。通过以周恩来同志为首的前委会与阻挠起义的张国焘之间的斗争,表现了我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勇于斗争的大无畏气概。这一切都是我们更加崇敬、热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影片还以真实、朴素的生活画面,为我们展示了南昌起义那火光冲天、枪林弹雨、将士们浴血奋战的场面。并通过女战士黑姑踏着其丈夫双喜等烈士的血迹,冲上鼓楼,把红旗插到楼顶的这一细节再次告诉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和安静的生活环境,都是成千上万的先烈们用先血和生命换来的,没有他们的牺牲,没有他们的奋斗,便没有我们的今天,作为祖国的一份子,我们要自觉加强思想修养,使自己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成为改革开放的推动者,才能无愧于我们的先辈和先烈。奋斗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带有全局意义的一次武装暴动。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造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

总之,《南昌起义》是一部好的历史文献故事片。它使我们牢记过去中国革命的斗争史;牢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党和人民创建的丰功伟绩;牢记革命先烈的牺牲和。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他们的精神,为我们伟大的祖国的昌盛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

时间匆匆,电影只看了不到两小时就结束了,但是在南昌起义中的艰苦奋斗的事迹使我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这种精神将激励着我前行。 八一南昌起义

概况:八一南昌起义常简称南昌起义或者八一起义,国民党称南昌暴动、南昌兵变。它指的是1927年8月1日,中国江西南昌,由中国共产党势力的军队针对中国国民党的反共政策而发起的武装反抗事件。

南昌起义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联合国民党左派,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

由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谭平山领导。贺龙在事件后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当中还有第20军的苏联军事顾问库马宁。

背景:1927年3月,国民党在武汉的汪精卫和南京的蒋介石集团不合作,所谓“宁汉分裂”。江西南昌则在武汉和南京之间。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不断扩大,从4月起南京等地的国民党开始大量逮捕和处决共产党人,发动了四一二政变,武汉的国民党在7月亦决定“清党”,即七一五事变。一方面解聘共产国际中国代表鲍罗廷的顾问职务,一方面通知各政府部门和军队驱逐共产党人。

经过:8月1日2时,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的领导下,南昌起义开始。按照中共前委的作战计划,第20军第

1、第2师向旧藩台衙门、大士院街、牛行车站等处守军发起进攻;第11军第24师向松柏巷天主教堂、新营房、百花洲等处守军发起进攻。激战至拂晓,全歼守军3000余人,缴获各种枪5000余支(挺),子弹70余万发,大炮数门。当日下午,驻马回岭的第25师第73团全部、第75团3个营和第74团机枪连,在聂荣臻、周士第率领下起义,1927年8月2日到达南昌集中。

意义: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带有全局意义的一次武装暴动。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造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第9篇:参观苏州革命博物馆有感

2015年正好是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正好有空,我们宿舍六人全体出动,一齐参观苏州市革命博物馆。正值雨后,虽然街上寒风萧瑟,可冰冷的天并没有冻结我们热情的脚步。

随着人流的移动,我们进入了气势恢宏的展厅。一幅幅图片,一个个定格的历史画面,如磁石般吸引着每一位参观者,在每一片平静的心湖上划起一道又一道的波澜。

我的目光被一幅照片深深吸引,那是一名地下党员从芦墟镇老街上的繁荣里弄走出来的珍贵照片,此弄原在照相馆处,使我感到非常惊奇和有趣。因为这证明了芦墟当时的地下党正在积极活动,扩大党组织,一致抗日,是一个武装斗争据点,为苏州地区的解放和革命斗争做出了不朽的事迹。我还看到了展示芦墟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很多历史性的革命斗争传统的照片,如葛鹤年,吴和尚等烈士为国捐躯。今天,这些展放在苏州革命博物馆中的照片,对我们的意义甚大,教育之深,让我们感受到了革命的不易。让参观博物馆的人们留下一个对芦墟革命斗争史上永不磨灭的缩影。

最让大家为之动容的莫过于玻璃橱柜里陈列的那些革命烈士们所留下的东西,有战士们留下的——砚台,赠给新四军的旗帜,战士们的枪支,新四军缴获的部分战利品,战士们的衣服毛毯,新四军的报纸,电话机,摇袜机……数不胜数。那一排写着革命言论的馒头,让大家深切感受到了革命年代里的激情,坚持,和那些烈士的爱国热情,为革命不惜抛头颅撒热血,只为救我们苦难的国家脱离黑暗!

博物馆里面还介绍了:在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西起湖口强渡长江。23日解放南京,接着常州无锡等地也相继解放。26日晚6时25分,中国人民解放军三野十兵团85师奉命向苏州发起总攻,经与国民党123军182师的几股残部交火,最后一举将其击溃。27日凌晨6时25分,解放军从三门整队入城,苏州各界群众涌向街头,热烈欢迎,苏州宣告解放4月30日苏州市军管会,苏州市人民政府,苏州行政区专员公署及中共苏州市委均告成立……当今我们生活在这优越的环境里,还不是解放军用鲜血打造出来的?我们必须永远记住他们!

苏州革命博物馆用近400幅珍贵图片、200余件实物资料,10多组场景模型和艺术作品、高科技幻影成像演示等手段,系统、生动地再现了从1919年到1949年共30年的苏州革命史,讴歌了无数革命先辈的英雄业绩。

在庄严的苏州革命历史博物馆内,我们参观了苏州当地革命先烈事迹、苏州革命战略图等革命历史专栏,深入了解了苏州历史并深刻体验了当时的革命场景,宣传了苏州革命先烈的生平事迹,宣扬了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这次意义非凡的参观,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革命先烈们的光荣事迹,更是先驱们身上那种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自信心,使我们懂得从历史中把握住今天,更要从历史中走向未来。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先驱们的爱国思想、革命意志和进取精神,让我们的人生绽放光彩!

会计15-5班第九组

组长:陈菁

组员:戚君怡、浦晨晖、缪雨佳

上一篇:认识东南西北下一篇:ktv包厢服务技巧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