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研究

2022-09-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研究

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研究

【摘 要】切实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在农村的生动体现,是党和政府关心群众生活,解决群众疾苦,为老百姓办好事、做实事,解难事的具体反映,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基于农村饮水安全状况,为了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生命健康,构建平安社会、和谐社会,搞好农村安全饮水,已势在必行。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水质;工程管理

农村不安全饮水,严重影响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条件,阻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因此,农民群众对饮水安全有着强烈的愿望和迫切要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饮水问题,把保障饮水安全,维护人民的健康生命当作今后政府工作的大事来抓,并指示水利部把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作为今后水利工作的第一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要想办法解决群众的饮水问题。”“要增强紧迫感,深入调研,科学论证,提出解决方案,认真加以落实,使群众喝上‘放心水’。”本文分析了农村供水水源与水质情况及农村饮水安全的若干问题,提出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的几点措施,并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进行了探讨。

1.农村供水水源与水质情况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多采用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水多采用江、河水及水库水。江、河水流速及流量受季节和降水量影响较大,其浑浊度和细菌含量较高,水质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暴雨时泥沙含量剧增,细菌含量亦急骤增高。而水库水蓄水量受气候条件及农业用水影响较大,一年中水位变幅大,水质一般较好,浑浊度较低。这是目前多采用的方式之一。采用地下水时,水源与水位及地形、地质情况有关。因为地下水分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泉水。浅层地下水补给水源较近,短时间内大量取水时,水位急骤下降,限制供水量。水体易受地面污染物污染,与周围环境有密切关系。浑浊度较低,一般无色,硬度偏高,部分地区铁、锰含量超标。深层地下水补给水源较远,水量充沛且较稳定,水质大多无色透明,细菌含量通常符合卫生标准。但往往硬度较高,铁、锰、氟化合物含量超标。泉水水量因地形、地质情况差异很大,水质较好,常含与地层有关的某些化学元素。

2.农村饮水安全的若干问题

2.1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面临的问题

当前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性地方病和水性传染病威胁,加上农村供水工程标准低,缺乏水处理设施,饮水水量和水质没有保证。由于受资金的制约,饮水标准得不到改善。另外,居民点到取水点的水平距离长,过去修建的饮水工程大多规模较小,供水保证率低,遇到连续干旱就会重新出现饮水困难。有不少农村居民直接从江、河、库、坑塘以及浅层地下水取水饮用,这些水相当一部分水源水质不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近几年来,虽然农村经济得到发展,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居住、电力、交通等条件已逐步得到改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农村饮水设施建设基本停留在较低水平,明显滞后于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大部分饮水工程缺乏水处理设施,水质达不到规定的标准。饮水不安全对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构成了威胁。所以,农村饮水安全是当前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2对农村饮水的水质要求

为使农村饮水安全得到保障,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生活饮用水水质应符合国家现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2006-5749)的要求。受水源、技术、管理等条件限制的Ⅳ型、Ⅴ型供水工程,生活饮用水水质应符合《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的要求。

3.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的几点措施

3.1保证水源的可持续性

水源布局一定要合理,既要考虑当前,又要考虑长远;既要考虑水量,又要考虑水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设一些高标准的水源工程,保证群众在特大干旱年份有水吃。要十分珍惜深层地下水资源,确需开采深层地下水时,一定要做到采补平衡,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2保证工程的可持续性

要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和农民的承受能力确定工程建设规模和标准,建设资金要充足,工程要配套,质量要达标。

3.3注意统筹规划,因地制宜

(1)加强对饮用水水源的保护。要划定供水水源保护区,制定保护办法,特别是要加强对水源地周边设置排污口的管理,限制和禁止有害化肥的使用,杜绝垃圾和有害物品的堆放,防止供水水源受到污染。

(2)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对于具备集中条件,但目前供水设施简陋且饮水不安全的地方,可以建自来水工程;对水源受污染严重且恢复困难的已有饮水工程,更换换水源;对缺乏必要水处理设施的已有饮水工程,增加水處理设施。

3.4加强水质检测

为保证饮用水水质,应加强水源、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的水质检验和检测。

4.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

管好用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使工程保证正常供水,充分发挥效益的一项重要工作。饮水工程建成后,必须加强管理。

4.1建立管理责任制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应各级建立管理机构和配备专管或兼管人员,对管理人员实行岗位责任制,集体承办或联办饮水工程,也可承包给有专门技能、工作责任心强的个人进行管理,签定承包合同,明确责、权、利,做到奖惩分明。管理机构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包括水源保护、工程维修、用水制度、节水措施及水费征收等内容的规章制度或乡规民约。收费标准可根据工程养护、设备更新以及人员工资等开支情况确定。乡镇供水工程,在自求平衡的原则下制定,乡镇企业生产用水的水费标准,可略高于生活用水。

4.2工程管理

4.2.1水源工程的管理

应按照国家颁发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设置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并经常巡视,及时处理影响水源安全的问题。

4.2.2净水工程的管理

净水工程在整个工程系统中不可轻视,为了保持水质良好,过滤池中的滤料每年应清理一次,并按级配要求重新装入新料;药剂管理应配备专人根据净水工艺、水质情况、有关试验和设计要求使用。

4.2.3配水工程的管理

应定期巡查配水管道的漏水、覆土,被占压和附属设施运转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2.4供水设备的管理

供水设备主要包括闸门、水表、水龙头及水泵、电机等。要经常进行检查,发现漏水或螺丝松动要及时维修,防止工作失职,影响正常供水。水泵及电机等重要设备,要严格按规程操作。

4.3水质监测管理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成后,必须经常化验水质,以确保供水安全。

4.4管网的养护管理

管网的经常性养护很重要,管网养护工作的范围很广,如阀门维修、漏水检查、水管接头松动维修、水管防冻等。

总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后管理的总体要求是:以保障农民群众的饮水安全为目标,以提供优质供水服务为宗旨,符合农村饮水工程特点、产权归属明确、责任主体落实、责权利相统一、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利于工程可持续利用,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参考文献】[1]朱佳君,张钰,杨进云.甘肃省农村人畜饮水安全问题及解决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0,(09).

[2]曾建军,沈涛,高振陆,潘强.安徽省农村饮用苦咸水淡化技术选型[J].安徽农业科学,2010,(12).

[3]刘洪波,张春荣.依安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刍议[J].现代农业科技,2009,(10).

作者:方玉涛

第2篇:农村饮水安全的现状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在對农村饮水安全的政策梳理基础上,以新平县水塘镇现刀村饮水现状调查为例,发现在少数民族地区饮水不安全问题已严重制约着农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因此对现刀村存在的饮水不安全因素进行了分析,针对水质污染严重、供水设施简陋、村民缺乏饮水安全危机意识、权责不明等问题提出加强水源保护宣传力度、多方面筹措资金以改善供水设施、引入竞争机制推行社会合作、以及建立“小区政府”,为民众提供公共利益诉求机制等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民族地区 农村 饮水安全

一、 农村饮水安全的政策概述

农村饮水安全是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也是农民生活状况改善的重要标志。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即20世纪50~60年代,我国就逐步开展了以灌溉排水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结合蓄、引、提等灌溉工程建设,解决了一些地方农民的饮水难问题,让一些地区的农民告别了“无水喝”的历史。到了20世纪70~80年代,解决农村饮水问题列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和在小型农田水利补助经费中安排专项资金等措施支持农村解决饮水困难。1983年国务院批准了《改水防治地方性氟中毒暂行办法》,1984年批准了《关于加快解决农村人畜饮水问题的报告》以及《关于农村人畜饮水工作的暂行规定》,逐步规范了农村饮水解困工作。20世纪90年代,解决农村饮水困难正式纳入国家规划。1991年国家制定了《全国农村人畜饮水、乡镇供水10年规划和“八五”计划》,1994年把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纳入《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进一步通过财政资金和以工代赈渠道增加投入。同时,农村的饮水安全工程也不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九五”期间。

在“九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水利,特别'98大洪水以后,水利投入大幅度增加,在西部为主的贫困地区组织推广了雨水集蓄利用技术,以及配合国家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大力推进农村人畜饮水解困工作。

在这一期间,共解决农村饮水困难5千万人,是“八五”期间的1.25倍,共建乡镇供水工程6千处,完成投资100亿元,新增日供水能力1400万吨,受益人口2千万。至1999年底,全国共建成各类农村供水工程300多万处,累计解决了2160万人的饮水困难。农村供水事业的发展,改善了农村人口用水条件,加快了贫困人口脱贫和小城镇建设,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二)“十五”期间。

按照1984年发布的农村人饮困难标准统计,到2000年底,全国农村仍有4639万人饮水困难,其中2042万人属于《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遗留的,2597万人是由于人口增加、水源枯竭、工程老化等原因新增的。2000年,国家编制了《全国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十五”规划》,提出了分阶段解决农村饮水困难的目标,第一阶段解决《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遗留的饮水困难问题;第二阶段解决新出现的饮水困难问题,力争到“十五”末基本解决我国农村现存的饮水困难问题,保证群众基本的生活用水要求。2001~2004年,中央共安排国债资金97亿元,地方和群众筹资85.5亿元,解决了5618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问题豍。

2004年,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卫生部根据农村饮水安全现状,编制了《2005~2006年农村饮水安全应急工程规划》(以下简称《应急规划》),规划解决212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工程总投资77.9亿元,其中中央投资38.4亿元。同时,2004年11月水利部和卫生部联合颁布了《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

截止到2004年底,全国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为32280万人,占农村人口的34%。其中,水质不安全人口为22722万人,占饮水不安全总人口的70%;水量、方便程度或保证率不达标人口为9558万人,占饮水不安全总人口的30%。从2005年起,《应急规划》开始启动,2005年中央投资20亿元,地方和群众筹资20亿元,解决了1104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扣除2005年《应急规划》已解决的1104万人,到2005年底,全国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为31176万人。“十五”期间,我国共投入资金223亿元,其中中央资金117亿元,地方自筹配套资金106亿元,解决了6722万人的饮水解困和饮水安全问题豎。

(三)“十一五”期间。

“十一五”期间,规划解决1.6亿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约涉及15万多个行政村)(含《应急规划》2006年剩余的1016万人),使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减少一半。重点解决严重影响农民身体健康的水质问题以及局部地区的严重缺水问题,优先解决部分特殊困难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到“十一五”末,使现已查明的中重度氟病区村、砷病区村、血吸虫疫区、以及其他涉水重病区村的饮水问题全部得到解决,人口较少民族、水库移民、华侨农场以及项目区农村学校的饮水安全问题全部得到解决。2006年至2009年间,我国共完成投资701亿元,累计解决了1.54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占规划解决1.6亿人口的96.3%,提前一年基本完成了规划任务,计划到2010年再解决6000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十一五”期间我国共投入资金1009亿元,共解决2.1亿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比预期超额完成了任务。

(四)新平县按照中央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总体目标,对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进行了近期及其长远的规划。

据统计,至2004年末,新平县饮水不安全人口为92064人,在“十一五”期间规划解决40633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截止2010年底,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为49045人,预计将在“十二五”期间全部解决完成豏。

二、新平县现刀村农村饮水调查情况

新平县水塘镇现刀村位于新平县境西北部,距县城90公里,地势西高东低,全村有12个自然村(村民小组),428户,总人口为1891人(其中男956人,女935人)。现刀村属于多民族聚居地区,以傣族为主,其中傣族占87%,汉族占7.3%,彝族占3.8%,此外还有少数白族、拉祜族和哈尼族等。本次调查对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水塘镇现刀村(包括12个村民小组:现刀、曼便、洞岗、丙额、岔河、丙坡、麻秧、南秀、丙竜、大麻卡、小麻卡、扒拉田)主要采用抽样问卷调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随机抽样的100户家庭进行直接访谈。在此次抽样调查的100户家庭中,37%的家庭人口超过6人,由于受少数民族传统观念的影响,男子在家庭中占主导地位,因而在样本抽样中男性用户参与调查人数占据69%的分布率,仅有31%的女性直接参与本次调查与访谈豐。通过调查发现存在以下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一)水质污染严重。

根据我国2004年颁布的《农村饮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规定,将农村饮用水分为安全和基本安全两个档次,分水质、水量、方便程度和保证率四项指标进行评价。并且在四项指标中只要有一项低于安全或基本安全最低值,就不能定为饮用水安全或基本安全。其中水质指标以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安全)和《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基本安全)为准。根据《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要求,其中一项是感官性状的指标,参照下表:

资料来源:《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要求。

通过对现刀村的初步调查发现,当地的饮用水水质都超过了以上三个指标,全村有12个自然村(村民小组),每个自然村都有一个公共的蓄水池,没有遮盖物,经常有落叶或是死去的动物漂浮着,并且蓄水池经常无人清理,池壁已附有很厚的污垢,饮用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饮用山泉水或河水,由于地理环境因素,甚至有的村子饮用的水是被上一村子污染过的水。通过调查还发现,水质的污染源主要来自动物污染和生活垃圾污染,面对目前的水源主要污染问题,2%的村民认为是工业污染,35%的认为是农药污染,49%的认为是生活垃圾污染,67%的认为是动物污染,30%的认为是气候、人为等原因造成的污染。有的村小组水源是污染特别严重的,都是受到上村的农药、粪便、生活垃圾等的污染,可见,饮用水安全问题已经对当地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带来重大威胁。

(二)供水设施简陋,村民参与心有余而力不足,缺乏公共利益诉求途径,同时比如供水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水质检测、水污染治理等等都没有很好的界定应由谁负责。

由于资金投入少,全村有12个自然村(村民小组),每个自然村几乎仅有一个简陋的公共蓄水池,蓄水池里的饮用水未经任何的处理,直接引入的是山泉水或河水,池面上没有遮盖物,在雨季的时候水质会變得很浑浊,都要接到自家的水桶里澄清下,然后再经过烧开才能饮用,有时在蓄水池里会有死老鼠或叶子浮在水面上,甚至有的时候水管会被死老鼠堵住,并且蓄水池经常无人清理,池壁已附有很厚的污垢。而经济状况相对贫困的村小组,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建公共蓄水池,为此每家都自己出钱买橡胶皮管直接从河里引到自己家里饮用,并且这些河里引过来的水也都是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了农药、粪便、生活垃圾等的污染。

(三)村民缺乏饮水安全危机意识。

经调查发现在抽样的人群中受教育程度较低,受小学教育的人群占46%,初中占27%,而高中及以上的仅占4%,文盲的比例达到了23%,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很多农民缺乏水源保护意识,影响了自身及家庭饮水条件和卫生习惯的改善,其次也影响了他们自身对饮用水干净水源的辨别不清。据关于“什么是干净的饮用水”调查显示,68%的人认为是不透明有颜色的,52%认为是水里含有杂质,71%的人认为是水面有漂浮物,25%的人认为是有味道的水,仅有7%的人认为是透明看上去干净的水豑。而以上调查均属于感官性状指标,而真正意义干净的水是要达到符合国家颁布的《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相关要求而被确定为的安全或基本安全的干净饮用水,包括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毒理学指标、细菌学指标三个方面才可以认定为干净安全的饮用水。

(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资金不足,管理不规范,后续监管存在严重的缺位,权责界定不清,并且用水户协会发展滞后,导致农民不能更好的参与管理。

首先,农村饮水工程是为广大农村地区提供安全饮水的基础设施,但是由于农村供水本身所具有的公共性和基础性,这些特点就决定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必须依靠国家投资来完成,同时更需要政府的大力监管。新平县除县城供水站的供水水质相对有保障外,乡镇供水站在雨季期间普遍存在连浑水处理都无法进行的现象,有害元素超标、细菌及大肠菌群超标均不作处理,并且乡镇供水站一般由乡镇水管站代管,未严格按企业定编定员专人管理,个别乡村供水由村民临时代管,绝大部分无专人管理,更无专业技术人员实施管理,这就造成了管理水平欠缺,服务能力低下,不能严格按行业管理体制执行。其次,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还相对缓慢,据抽样调查,现刀村农民年均收入只有一、二千元,甚至几百元,无法实行水价收费,并且供水设施改造分散、规模小、投资大,成本回收难,这就造成了农村供水的经营管理难度大。此外,由于农村饮水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如果出现问题应由哪个政府部门负责,负什么样的责任,这些都是不明确的,各个部门有各自的说法,这就造成了无人监管的境地。因此,实现基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应是服务型政府追求的目标,

三、解决现刀村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具体对策

(一)加强农民对水源保护意识的宣传力度。

水源和水质的污染是造成饮水不安全的重要因素。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交通、经济发展等因素,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低,这就造成了缺乏水源保护意识,同时政府部门对农村水源保护宣传力度远远不够,农民在缺乏水源保护意识的情况下,还加剧了水源的污染程度。因此,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饮水安全危机意识,要使广大农民群众深刻认识到水源的清洁卫生与自己的利益是密切相关的,并且也注意污水的合理排放,派专人定期清理公共蓄水池,应将人畜饮用水分开。

(二)多方面筹措资金,改善供水设施。

由于资金投入有限,再加上历史遗留问题,造成供水设施简陋,在抽样的12个村小组中,几乎都仅有一个公共蓄水池,并且无任何遮盖物或饮用水处理设备。目前农村对饮用水的处理一般都采用漂白粉消毒,这就造成了村民对真正意义上的自来水认识不清,仅认为用漂白粉消毒后的水即为自来水。而真正意义上的自来水是指通过自来水处理厂净化、消毒后生产出来的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的供人们生活、生产使用的水。它主要首先必须把水源从江河湖泊中抽取到水厂,然后经过沉淀、过滤、消毒、入库,再由送水汞高压输入自来水管道,现在国家规定要用PP管,而不是以前常用的铁管,因为时间一长铁管就会生锈,会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最后再分流到用户龙头,整个过程要经过多次水质化验,有的地方要经过二次加压,二次消毒才能进入用户家庭。而现刀村的村民所饮用的仍是通过铁管直接引入的河水,可以说,村民所饮用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自来水,也未到达国家所规定的基本安全。因此,必须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农村供水设施,有效地为农村提供公共服务,使农村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均等”的公共服务,这将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

(三)引入竞争机制,推行社会合作,将每一项政策落到实处,由政府部门和受益群众共同参与监督。

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的政府部门都是把供水作为政府的公共责任,主要是政府出资建立供水单位,通过经营来实现公共服务。在这种模式下,政府负责出资,而收费是象征性的或补贴性的。同时,政府应当满足于充当“掌舵”而不是“划桨”的角色,除必须由公共部门单独承担的职能外,乡镇政府必须改变行政理念,打破政府部门对公共资源的垄断,广泛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和私营部门的管理方式,通过诸如公开竞标、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管理等方式,将公共服务承包出去,同时实现有效的监督。

(四)在农村建立“小区政府”, 为民众提供公共利益诉求机制,即政府部门应授权而不是服务,主要通过参与式民主给农民授权,这就需要处理好服务到授权的过渡。

只有“小区”的居民才能比专业人员能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利益,了解自己的需求问题,让农民自己参与管理,让有受益农户代表参与或负责管理,不仅能节约管理成本,也更有利于加大用水户协会的发展,实现农民群众的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四、小结

饮水安全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主题,饮用水的安全对人的生命和健康至关重要,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直接影响农民身体健康和农村稳定,成为人们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事关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条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水资源短缺,再加之人为的水质污染等因素,农村饮水困难问题比较普遍,已严重的制约着民族地区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解决这一问题已是刻不容缓。因此,开展民族地区农村饮水现状调查,研究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对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环境、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和促进民族地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云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政策;杨莉,云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少数民族公共政策。)

注释:

1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P5

2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P6.P12.

3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P26.

45新平县水塘镇现刀村饮水习惯调查报告.2009.

参考文献:

[1]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

[2]云南省新平县“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报告(2006-2010)新平县计划发展局.新平县卫生局.新平县水利局.2008.4

[3]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

[4]新平县水塘镇现刀村饮水习惯调查报告.2009

[5]水利部,卫生部.农村饮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水农[2004]547号.

[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规定.

[7]李军鹏.公共服务型政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王再兴.农村公共服务概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12.

作者:周波 杨莉

第3篇: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在工业污染、生活污染等因素不断扩大的影响下,农村水污染现象日益严重。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农村饮水安全关系到农村群众的身体健康。因此,应重视当前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并予以解决,确保农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就目前农村饮水存在的安全问题及解决对策展开探究。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解决对策;研究

一、前言

保障饮水安全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问题,而饮水安全问题也是一直以来备受人们关注的重点。严重的水体污染会影响到农作物和农产品的质量,而不安全用水问题则会直接影响到农村群众的人身健康,同时还给农村牲畜养殖带来一定的危害。因此,应重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并采取相应积极有效的措施解决饮水安全问题,为农村群众提供优质的水源环境,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一)农村饮水水质问题

很多地区农村饮水问题主要为水质超标,集中表现在地下水氟、砷、盐等含量超标和水质污染严重。如农村位于盆地结构时,水流由高处往低处流动过程中,将大量的离子待到盆地底部,这些离子经过日积夜累后变成高氟、砷盐水。若再加上缺雨季节时,浅水中的各种离子大量集中在一起,导致水中含氟和砷的量超标。当水中的氟含量超标时变形成高氟水,农村群众长期饮用这种高氟水,轻则会出现氟斑牙,重则会引发氟骨症,严重影响农村群众的生活质量与身体健康。而当水中的盐过量时则会形成苦咸水,这种水质无法满足正常人的身体需求,长期饮用会导致出血胃肠紊乱,降低人体免疫力,甚至会加重心脑血管疾病病情。

(二)农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中,农业方面存在面源污染严重的问题。由于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等化学投入品,再加上人畜粪便及垃圾的随意排放,导致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多环芳烃等有毒有机物随着地表水流动,进而给收纳水体造成冲击性污染[2]。这样的污染会威胁到农村群众的正常饮水。

三、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农村饮水安全管理

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村群众的人身健康,因此要切实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工作,要加强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工作。首先,应建立健全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制度,以规范农村环境管理。同时要健全相配套的监督制度,加强对农村饮水安全的监管力度,提高农村饮水水质的健康指数。其次,加强农村饮水水质监测建设管理力度。市、县两级农村安全饮水管理部门及卫生防疫部门应加强彼此间的配合,健全完善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制度,为确保农村饮用水的水质安全,应定期或不定期检验和监测农村常规水质。再次,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管理工作,应以保障农村饮用水水源安全为根本,加大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工作力度。明确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并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落实水源保护区制度,严厉惩罚破坏水资源保护和涵养林保护等设施行为,同时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水源涵养、生态修复、水源安全防护等工程建设。此外,应加大监管工业与农业产业生产经营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水处理。最后,各级政府部门要做好农村饮用水的安全工程建设,重视饮用水污染防治问题,并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纳入政府相关部门及负责人员的政绩考核内容当中,实施目标管理。同时要提高农村饮用水安全意识,充分认识到农村饮水安全是关乎到整个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事。

(二)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

为加强农村饮用水安全工作实施力度,要扎实做好农业面源污染工作,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切实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具体措施如下:(1)通过标语、简报、条幅等形式宣传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调动全体农村群众的积极性,投身到农村环境保护当中,进一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2)加强化肥农药的严格监管。提倡和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加强管理与监督农药生产、销售与使用,合理规定施肥品种、施肥量,积极探索生态农业发展道路;(3)进行农村清洁工程建设。在农村开展清洁工程建设,组装实施农业清洁生产技术,通过使用相关环境净化设施实现从源头控制污染源扩散,从而优化农村群众的居住环境,进一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步伐。

(三)建立水质处理工程

由于农村水流呈不规范性分布,因而出现水质超标的范围过于分散,无法通过一一寻找水源进行统一管理与处理,因此需要建立相应的水质处理工程。对于人口较多,地形较为单一的村庄,首先应先确定水源,通过采取正确的水处理工艺将水中的有害物质清除掉。对于人口少,村庄不集中的边远地区,且地形高低不一,地下水条件差,无法从水源上做处理,因此,只能通过建立水质处理工程等措施予以处理。主要通过采取反渗透水质处理设备、智能型饮用水除氟装置及活性氧化铝除氟设备等处理水质。但对于氟水处理时由于水质处理设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高氟水问题,其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水处理设备运行成本高。由于农村经济仍欠发达,农民购买能力低,水处理设备运行成本高导致供水价格过高,农村群众无法接受;(2)水处理设备维护及维修不便。由于水处理设备含有一定的技术含量,需要专业知识水平人员予以维护操作,而农村群众受教育水平普遍低下,因此不懂进行操作维护,容易影响水处理设备正常运行。此外,水处理设备出现故障时,需要回收维修,而农村地区过于偏远,因而设备售后服务显得较为无力,维修期间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致使农村群众在维修期间无法饮用到处理过的水源。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应通过改水源降氟工程改善水质含氟量,为农村群众提供健康饮水。

四、小结

总之,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关系到农村可持续发展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问题,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改善农村饮水条件,提高农村群众用水质量。

参考文献

[1]胡克梅.探讨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技财富,2012,(13):305.

[2]陈国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思考与建议[J].科技致富向导,2014,(05):339-363.

[3]雷静松.谈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探讨[J].科学之友,2012,(03):138.

作者简介

何国一,1985年10月1日,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静升镇集广村),学历本科,职称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方面。从事的工作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作者:何国一

第4篇:保障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关于农村饮水安全

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背景: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获得安全饮用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饮水安全工作,要求把“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源,让群众喝上放心水”作为首要任务,把“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作为政府工作的目标。

近几年中央和地方安排资金建设饮水工程,重点解决了中西部严重缺水地区农民的吃水困难问题,但仍有一些地区的农村饮水存在高氟、高砷、苦咸、工业污染、微生物等有害物质含量超标以及血吸虫等水质问题。卫生部门和水利部门初步调查显示,目前全国农村无法得到或负担不起安全用水的人口3亿多人,其中饮用水氟砷含量超标的约有6500万人,饮用苦咸水的有3800万人。

据了解,长期饮用高氟水,轻者形成氟斑牙,重者造成骨质疏松、骨变形,甚至瘫痪,丧失劳动能力;长期饮用苦咸水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免疫力低下,诱发和加重心脑血管疾病;长期饮用砷超标的水,造成砷中毒,导致皮肤癌和多种内脏器官癌变;微生物及其他有害物质含量严重超标的地区,易导致疾病流行,个别地区癌症发病率居高不下。血吸虫病近几年来呈增长趋势,有些地区与饮用水水源有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直接影响农民身体健康和农村稳定,成为人们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重要意义:

一、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是广大农民的迫切需要。水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获得安全饮用水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事关群众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在发展中国家,80%的疾病是由不安全的水和恶劣的卫生条件造成的,妇女儿童受危害最严重。要减少疾病、拯救生命,最行之有效的措施就是使所有人得到安全的饮用水。我国农村有3亿多人饮水不安全,高氟、高砷、苦咸、污染等水质问题已严重影响到群众身体健康,水量不足、季节性缺水、取水不便问题严重影响着群众的正常生活,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是农民的迫切需要。

二、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饮水安全工程是农村重要的基础设施,关系到农村居民的生存、生活和生产等切身利益。目前,我国农村的饮水设施以传统、落后的分散供水为主,与城市供水有相当的差别,饮水安全问题很多,是我国农村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之一,不仅影响群众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也是农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已与农村快速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已成为农村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近年来,国家高度关注“三农”问题,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缩小城乡差别。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饮水安全问题不解决,这些目标和构想就难以实现。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可减少疾病、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三、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农村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质决定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具有较强的公益性;

农村经济普遍薄弱、农民收入较低,需要政府扶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涉及到水资源等公共资源的合理利用、配置和保护,需要政府统一组织和协调,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针对目前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三农”问题越来越突出的现实,国家应该调整政策倾斜对象,从保护弱势群体、保持农村社会稳定角度考虑,加大对包括农村饮水在内的财政转移支付,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别,使全国经济和社会均衡发展。《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明确提出:在2015年底前,使无法得到或负担不起安全饮用水的人口比例降低一半。我国政府对此已作出了郑重承诺。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对策:

一、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应根据农村供水发展特点,按照“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制定分阶段目标。经济发达地区,要依靠地方财力,尽快实现农村饮水安全目标;经济欠发达地区,优先解决对农民生活和身体健康影响较大的饮水安全问题,同时要与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相一致。

二、水源保护与水质净化相结合,防治并重。保障饮水安全,首先要保护好饮用水源。要划定供水水源保护区,加强水源地周边环境的保护,防止污染,防止乱打井超采地下水造成水量不足,或引起不同含水层水质混合,造成饮用水中氟砷等有害物质超标,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饮用水源。应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必要的水净化设施,向用水户提供水质达标的饮用水。同时建立社会化的水质监测服务体系,对供水水质进行监测、提供水质检测服务,完善供水水质保障体系。对适度规模的水厂要设化验室,做好水质的常规检测。

三、因地制宜,近远结合,合理确定工程方案。根据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当地自然、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状况,合理选择饮水工程的类型、规模及供水方式。首先考虑当前的现实可行性,同时兼顾今后长远发展的需要。水源选择应符合当地水资源管理的要求,根据区域水资源条件选择水源,优质水源优先满足生活用水需要。水源有保证、人口居住较集中的地区,应建设集中式供水工程,并尽可能适度规模,供水到户;经济欠发达、农民收入比较低的地区,供水系统可暂先建到集中给水点,待经济条件具备后,再解决自来水入户问题。居住分散的山丘区农民可建分散式供水工程。

四、建管并重,强化用水户参与管理。为管好用好工程,确保工程可持续利用,要广泛进行社会动员,对于工程建设、资金筹措方案和工程建成后的水价要让用水户广泛参与,征求他们的意见,尊重群众意愿,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在选择技术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管理条件和农民对水价的承受能力,在保证供水质量的前提下,优先选择管理简便、运行费用低的技术方案。在工程开工以前,要求明晰所有权、落实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明确水价和收费办法及服务体系,确保供水工程良性运行,持久发挥效益。

五、扶持引导,多渠道筹资。按照中央、地方和受益群众共同负担,困难大的多补、困难小的少补等原则制定资金筹措计划。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事关亿万农民基本生存,是一项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公益性事业,所需投资多,按照城乡统筹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各级政府要通过公共财政增加投入,扶持引导,确保饮水工程所需资金足额、及时到位;从我国农村现实情况出发,受益农户也要在负担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承担一定的投劳投资责任;引入市场机制,吸收社会资金,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第5篇: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调研报告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事关农村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广大农村居民的身心健康。做好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为了深入了解我市农村饮用水安全工作情况,做好市政协十一届十七次常委会专题议政前的各项工作,7月21日,市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常委、委员,对我市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银川市位于黄河上游宁夏平原中部,属典型的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降雨量210mm,蒸发量达2000mm。尽管银川平原引用黄河水自流灌溉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地表水水源充足,水质良好,被誉为“塞上江南”,可是仍有部分地区地下水资源量少质差,浅层地下水含氟、砷、细菌超标,不能作为饮用水。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精神,切实加强农村人畜饮水工作力度,组织实施了农村饮水解困、氟砷病改水和农村饮水安全等项目,一大批农村饮水工程发挥了良好工程效益和社会效益,解决了农民群众的安全饮水问题,按照供水水质、生活用水量、用水方便程度和水源保证率等四项饮水安全指标评判,2009年底,我市农村饮水安全人口达到50.2万人,占农村总人口65.2万人的77%。

1 就目前看,我市基本构建起农村饮水安全供水管网体系,推行了农村规模化供水,试行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实现了农村供水入户。基本构建起农村饮水管理体系,由各县市区农村供水管理总站负责监督和指导本辖区人饮工程的运行管理工作。供水水价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让广大群众得到最大的实惠。据测算,平均水价在2元/立方米,户均月水费支出在10元左右,国家发改委中资公司开展的饮水安全中期评估显示,我市农村群众对饮水安全工程的满意率达到96%。

今年是我市连续第四年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列为为民办的10件实事之一,提出了年内在全区率先基本实现农村饮水全覆盖的目标任务,以显示市委政府“保障民生、惠及群众”的信心和决心。经过市水务局的积极协调和争取,今年确定了9大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批复解决24万人的饮水问题,其中解决不安全饮水人口15万人,改善提高饮水标准9万人。已下达批复开工建设的四项工程是贺兰洪广常信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永宁南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灵武梧桐树南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灵武郝家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四项工程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12.2万人,饮水受益人口18.9 万人。批复总投资8846万元,其中中央投资3475万元,自治区财政投资1062万元,剩余4309万元由银川市和各县市区财政配套及农户自筹。目前,贺兰、永宁、灵武的4项工程已经开工建设,三区和贺兰县习岗人饮项目也在积极协调下达批复, 8月5日前全部开工建设。

兴庆区大兴镇塔桥村饮水安全工程被列为市政协今年的1号提案,在市水务局、市自来水公司、市建设局、兴庆区的

2 共同努力下,目前,从六盘山路延伸至长塔路的管道埋设基本完成,往东由兴庆区水务局负责的长塔路至塔桥村管线铺设工作,待人饮方案批复后,即可招标实施,预计9月底完工。市自来水公司承诺,该工程完成后,村民用水实现同网同水质,并给予一年的优惠水价。一年后实行同网同价,按照供水标准服务。

二、主要问题

(一)建设项目尚有一定的资金缺口。一是饮水安全项目解决的人口从15万人增加辐射受益人口到24万人,这其中增加的资金不仅有国拨资金的缺口,还有市、县两级配套的资金缺口和农户自筹资金,这笔缺口资金在预算中是没有的。二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移民吊庄地区群众拿不出足额的自筹资金,其它县市区的贫困户、特困户的自筹资金难以落实,成为自筹资金缺口的重点。同时,吊庄群众和贫困户今后的水费也成为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三是工程的不可预见费较大。管沟开挖时需要占青苗,破坏现有的柏油(水泥)路面,挖断部分地埋电线光缆,恢复路面、线路以及青苗补偿的资金无处落实。

(二)工程建设保障方面困难重重。主要表现在:一是项目工程任务艰巨,施工条件复杂。工程点多、面广、线长,且前期需要协调供电、公路、铁路、园林、通讯等多个部门,协调工作量大、协调起来也比较困难。二是宣传动员难度大。部分群众思想观念落后,认为自家手压井(地表水)使用方便,对集中安装自来水,有一定的抵触情绪,也有“等靠要”的想法,直接影响工程进度。三是有的县市区政府财政困难,

3 自筹资金难以落实。

(三)运行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农村供水电价不统一。有的县市区执行0.478元/千瓦时的电价,没有按照自治区有关规定执行。因电价高,导致水费高、水费难收缴等连锁反应。二是技术力量匮乏,难以适应当前工作需要。随着农村饮水工程的深入实施,三区的工程技术人员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供水工作需求,人员和技术力量成为农村饮水工程顺利实施的“瓶颈”。

三、对策建议

水是生命之源,安全饮水是人民群众生存的基本要求。农村饮水安全是当前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保障农民饮水安全,维护农民生命健康刻不容缓。为此,调研组提出以下建议:

1、着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当前和今后,应着力解决进度迟缓、工作不力的问题。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形成强大的宣传态势和声势,争取项目区群众的广泛支持与参与,让农民群众明白这是他们自己的事,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力争年内完成市上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二是加大领导责任力度。各县市区应成立工作领导班子,具体落实领导、技术、管理责任,加强组织实施。三是加大水利技术人员的培养力度。县乡水利技术人员缺乏是制约饮水安全项目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县市区水务局应利用农村供水管理总站成立之机,选配水利技术人员,同时,加强水利技术人员、供水管理服务人员的培训,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农民群众。四是做好项

4 目监测工作。按照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切实做好水质水量的监测工作,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二)严格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民心工程,只有严格管理才能保证质量。要严把“三关”,严格“四制”,确保工程质量。严把“三关”,一是严把规划设计、评审关。项目工程应开展勘测规划设计工作,由专业技术人员或委托专门的中介机构完成初步规划设计,组建专家评审组,对项目规划设计及实施方案进行评审。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审批立项,更不能开工建设。二是严把工程建设质量关。建立“业主负责、施工保障、监理控制、政府监督”的质量管理体系,落实合格的施工单位、负责的工程技术人员、称职的监理单位和质量监督机构,严把工程建设各个关口。三是严把交工验收关,坚持报验制。工程竣工后,先由施工单位自验,之后报请项目法人单位验收,由项目法人单位牵头,会同发改、财政、水务、卫生、供水等相关单位联合验收,达不到要求的,必须整改或返工。严格“四制”,就是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以及合同制。

(三)强化项目资金监管。一是改进资金管理方式。应实行工程建设资金县级报账制,专账核算、专款专用,严格审签程序。二是加强资金统筹使用。由各县市区政府统一协调相关项目资金,捆绑使用,确保项目建设资金发挥最大效益,避免重复投资建设。三是实行定期审计。审计部门应对项目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发现问题,责其整改。

(四)妥善解决新增加的潜在的饮水不安全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今年的24万饮水不安全人口中,其中一部分是属

5 于改善型的。从以往情况看,饮水安全人口中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变数,随着经济发展和环境变化,新增加的潜在的饮水不安全人口不断涌现,有关部门应做好监测工作,及时解决此类问题,全力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

(五)加强管理和服务,确保农村饮水安全。一是健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护机制。首先应明确工程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落实管理主体,并建立健全长效管护制度;其次应实行有偿供水、计量收费制度,确保工程正常运行及维修费用;再次应完善经营管理方式,借鉴成功经验,组建供水公司,依靠供水公司加强管理。二是建立动态检测和举报机制,强化对集中式供水的源水、处理水、末梢水的监测,确保出厂水、末梢水都达到饮用标准,同时,应建立用水举报机制,接受群众监督与举报。三是加大饮水安全监管力度。坚决取缔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污染源,加强对集中式供水单位的监督管理及整改督促,对检测不达标的应责令供水单位及时整改。

第6篇:切实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孟 梦

2007年第1期 ——社会建设

中共湖北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湖北省委关于解决当前关系群众切身利益若干突出问题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意见》,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列为全会决定重点解决的十个方面的问题之一;省政府作出了采取由省财政贴息贷款的办法增加投入的安排,以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与紧迫课题,也是民之所需与所盼。目前湖北省还有近2000万农村人口饮水达不到安全标准,有800万血吸虫疫区人口的饮水安全受到疫水和污染水的双重威胁,解决好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对于加快推进全省和谐社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重点转移从解决有水喝到解决喝安全水

2005年以来,我省农村饮水工作重点从解决农民有水喝,转移到解决饮水安全上,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我省列入《全国2005—2006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应急规划》的投资计划于2005年8月和2006年5月先后到位,解决9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2004年9月以来,国家又给湖北下达了2006年第二批和第三批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建设项目投资计划,安排了涉及74.34万人的建设项目,省级投资也安排了涉及16.35万人的饮水安全项目投资计划。至此,涉及全省188.69万人口饮水安全的工程投资计划已全部到位,

并先后投入实施。按照一年投资、一年建成受益的合理工期,列入2006年全省十件实事中的解决血吸虫疫区15万人和解决高氟水、苦咸水、严重污染水及严重缺水地区50万人的饮水安全工程年内可望全部竣工,并让群众从中受益,迈出了我省农村饮水工作由“有水喝”向“有洁净安全水可以喝”转移的第一步。

多方保障千方百计把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做好

省委、省政府对农村饮水工作一直十分重视,通过专题调研探讨做好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新举措。同时,成立湖北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并设立办公室专门负责农村安全饮水工作。

《湖北省“十一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实施纲要》,明确了“解决列入国家总体规划的160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的目标,并决定“省里采取统一融资、财政贴息、国家以后下拨的饮水安全工程资金逐步偿还贷款本金的办法,多方筹措资金,促进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省财政每年拿出2.1亿元专项资金作为省级配套和贷款贴息,确保“十一五”期间省级投入不低于10亿元,同时要求各市(州)、县仿效省里的做法,确保任务圆满完成。

为了切实抓好配套资金的落实,全省采取多种筹措方式:一是要求有建设任务的市、县,在每年收取的水资源费留成部分用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比例应不少于40%;二是采取经营者垫资作为配套资金,政府出让经营权的方式,让经营者从工程水费收入中逐步收回投资,获取合法收益,吸引社会资金建设供水工程;三是鼓励农民投资投劳,原则上入户工程由农民按设计方案自行建设,投资投劳部分仅限于村内工程建设。

科学规划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得成、长受益

具体的分步骤目标设想是: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部署,到2007年,解决高氟水地区饮水不安全问题;到2008年,解决血吸虫疫区饮水不安全问题;到2009年,解决苦咸水地区饮水不安全问题;到2010年,解决饮用水受到严重污染的问题。与此同时,因自然原因造成的铁、锰超标等其它饮水水质问题优先解决,部分地区无供水设施、用水极不方便、季节性缺水严重等问题,水库库区、少数民族地区饮水安全问题优先解决。农村中小学校饮水安全问题、“百镇千村”示范工程所在项目区统筹优先解决。

为把这次农村饮水安全的每个工程都建成“水质达标、水量足够,及时可靠、长效运行,群众满意”的工程,省委、省政府组织编制、修订完善了《湖北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建设规划》,并先后4次举办县市区规划编制培训班。近期正在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深入到项目县对规划文本进行审查,提高规划的科技含量和水平。按照“合理供水、循序渐进、先急后缓”的原则,各地将把规划作为规范项目建设与管理的行为准则,在媒体上公布以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监督。

按照既保证饮水安全又节约资金的要求,全省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开展建设:打破地域界限,中心水厂能延伸的就延伸,老水厂能改造的尽量改造,必须新建的则加快建设。条件暂时不具备的,先以自然村落为单元建集中给水点,以保证供水水质和便于管理;有良好地下水源条件的地方,适当建设集中供水井或分户供水井;在农户居住分散的山区,则建造小型水塘、水窖、水井、水池等分散式供水工程,切实解决饮水难的问题。

创新机使农民成为安全饮水工程建设、管理、使用的主体

在具体管理方式上,根据群众意愿,对单户工程实行农户自建、自管、自用;联户工程采取民主决策,受益农户自愿组建供水协会或推荐“井长”管理,民主讨论制定管护制度,

确定管护人员;集中式供水工程实行专业化管理,采取供水站(厂)与用水户协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由物价部门按成本核定水价,实行有偿供水,计量收费。

目前,省内部分县(市)集中供水工程创新机制,采取农民用水者协会的形式进行建设和管理,国家投资建设水源至调节池部分,由受益农户投资建设到户,产权归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所有,经营归用水者协会;或者通过招标,引进“水管家”实行“担保制”,对饮水工程进行日常经营和管理。“水管家”在取得经营权的同时,缴纳一定数额的保证金,以保证经营权期满后,工程仍能正常运行和保值。经营权期间,不仅要保证受益农户的日常供水,还要管好供水设施,如果期满后有设备、管线出现问题,将从保证金中扣除更换、维修的费用。

按照“先行试点,循序渐进,全面展开,加速推进”的原则和步骤,力争到2011年,基本实现全省农村安全饮水目标,并建立起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体系,让群众长期能饮用得上、饮用得起、饮用得好放心水。■

(作者单位:湖北省水利厅宣传中心)

第7篇:浅谈泰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与对策

彭淑琴

摘 要: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饮水安全是最重要的民生水利。解决饮水困难、保障饮水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是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社会稳定的大事,也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单位: 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水利局

关键词: 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对策

一、农村饮水安全现状

泰顺地处浙南山区,地域面积1761.5km,辖36个乡镇,518个行政村,总人口34.81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1.2万人。虽然有着较为丰富的水资源,多年平均水资源量23.48亿m3,人均占用量6745m3。但是境内降水时空分布差异大,地形地貌复杂,绝大多乡镇处高山地带,乡镇人口规模小,人口居住分散,经济欠发达,蓄引水工程设施建设落后。特殊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导致了难以形成骨干的引供水工程,农村饮用水困难和不安全问题相当突出。据统计,截止2006年底,全县共有农村人口31.2万人,基本解决饮用水问题的农民有18.08万人,占全县农村人口的57.9%,其中由标准自来水厂供水的有3.77万人,占20.9%,由简易自来水工程供水14.31万人,占79.1%。

2003年以来,泰顺县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把解决农民饮用水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以村村通自来水为建设标准,以实现农村饮水安全为目标,先后制订了《泰顺县城镇供水水源规划》、《泰顺县农村饮用水建设实施方案》、《泰顺县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等相关规划,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措施,组织实施了司前、西洋、仕阳水厂等15个农民饮用水工程项目,为解决农民饮用水问题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上级部门的要求和群众的期望,仍存在较大差距。

1.农村饮用水安全现状不容乐观

据调查,截止2006年底,全县农村人口中约有13.12万人饮水不安全,占农村总人口的42.1%,农民长期饮用不安全水,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健康,主要表现在:

(1)水质不达标,涉及0.81万人,占2.6%,分布在全县各乡镇的部分村庄。由于供水设施差,农民都是从河道、坑塘、山泉直接将原水引入饮用,没有经消毒等任何净化措施,水源水质难以保证,无法达到饮用水标准。

(2)水源保证率低,涉及4.1万人,占13.14%,主要分布在包洋、雅阳等乡镇饮用山坑水和泉水的村庄。由于山区人口分散,大多数饮用水工程利用山溪自然水源或小型水库,蓄水量少,使供水工程在干旱季节水源得不到保证。

(3)用水量达不到标准,涉及4.01万人,占12.9%,主要分布在位于地势较高的高山区。四是用水方便程度不达标,涉及4.2万人,占13.5%,主要分布在采用山上引水的村庄。

2.在工作层面存在一些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1)部分群众对饮水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参与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仍存在“等、靠、要”思想,少数乡镇领导对农民饮水安全缺乏应有的紧迫感。

(2)各乡镇之间解决农民饮用水问题工作进度不平衡,存在“集镇快、山区乡慢”的现象。

(3)水质监测没有正常运行。相关水质监测部门每年仅低档次地监测十个以下供水工程水质,绝大多数供水工程都没有被监测过,水质得不到保证,对检查不合格的供水工程也存在失管现象。

二、农村饮水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程型缺水

过去对饮水工程建设投入少,一些早期建设的乡村自来水工程,由于标准低、水源不足、管网陈旧等原因,处于停供半停供状态。农户主要依靠引用山涧自流水来解决饮水问题,遇到干旱年份就饮水告急,工程型缺水问题严重,广大农民饮用水难以保证。

2.资金投入不足

农村饮用水工程是一项投资大、效益低的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虽然近年省市进一步加大了对泰顺欠发达山区的扶持力度,但大部分资金由村集体、村民集资、赞助等各种办法解决。由于县乡村三级财政困难,且地势落差大,地形复杂,使工程建设投资很大,建设项目又多,资金短缺一直是影响泰顺县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的瓶颈,以致大多数农村不敢启动饮用水工程建设。

3.供水工程管理不善

泰顺农村人口居住分散,一些新建的集中式供水工程单位投资大,供水用水量少,供水费偏低,而工程管网长,运行管养费用高,使供水工程经营效益差,难以达到正常运行。部分农村自主管理养护的山区分散式供水工程,几乎不收费,喝福利水、大锅水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由于经营管理条件差,缺少运行管理主体和有

效的运行管理机制,供水工程经过多年的运行使用,管网普遍老化,渗漏水严重,以致不能自我维持。

4.思想观念落后

长期以来,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意识不够,对饮用水安全程度仅凭肉眼判断,对水质超标问题普遍存在习以为常的麻木思想。乱扔乱倒生活垃圾,随意排放生活污水和人畜粪便现象普遍,造成部分地方水源污染,水质变差。缺乏水资源忧患意识,节水观念极为淡薄,浪费水资源现象严重,没有把水作为一种商品,喝水不花钱的思想根深蒂固。

三、农村饮水安全的对策措施

1.加强领导,合力推进

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成立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发改、财政、水利、卫生等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形成部门合力推进的良好机制,把农民饮用水工程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实事工程、德政工程摆在水利工作乃至农村工作的首位来抓,为农民饮用水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障。

2.科学规划,分类实施

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规划是做好今后工作的基础。泰顺地形复杂,村落分散,基础设施共享度不高,且各地水源条件、工作基础、经济实力差别较大。因此必须立足实际,注重实效,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深入调查研究,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各项规划,使各项规划更具可操作性,按照“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

(1)集中式供水。

根据地域和水源状况,且人口较为集中的区域,可以依托现有水源,新建或扩建规模水厂,而后将管网向周边农村辐射,形成区域性集中供水。

(2)分散式供水。

对离城镇相对偏远的农村,由于地势高低不平,村庄相对分散,人口密度相对较小,可以采取各自然村或联户建设的形式,配套建设净水和消毒设施,实行联户供水。

3.多方筹资,加大投入

农村饮用水工程作为社会公益性事业,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大投入力度,引导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

(1)泰顺县政府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将农村饮用水工程项目资金列入财政预算计划,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工程建设,并逐年增加。同时,可通过整合县水利、卫生、建设、民政、农业等各部门力量筹集建设资金;也可通过银行、国土、供电等单位在贷款、用地等方面给予倾斜和优惠,降低建设成本。

(2)争取国家、省里的支持,对山区村庄分散难以形成规模用水要通过组合包装给予一定倾斜,使山区也能得到更多的扶持和补助。

(3)坚持“谁投资,谁受益”政策,通过适当给予一定财政补助,政策处理和村内管网安装由各乡村自负等办法进行引导,鼓励支持民间资金参与投资和经营,采用市场化运作,拓宽融资渠道,解决建设资金不足。四是各受益乡镇、行政村要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克服“等、靠、要”思想,从乡镇财政、村集体资金

中提取一部分和由用户自筹一部分,有条件的可通过争取工商企业、电站赞助等办法筹措工程资金,形成各界合力办水的有效机制。

4.强化服务,严格管理

完善农村饮用水安全监督体系,建立健全供水安全责任制。通过供水工程预先水源水质监测和严格的取样、检测和化验,加强水源、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的水质检验和监测,对检测不合格的供水单位,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查处,并督促限期整改。通过水质状况,指导农民安全饮用水,发挥政府的服务作用。

随着越来越多的工程投入运行,建后管理问题日益突出。明确管理主体,理顺管理体制,落实管理责任,确保工程项目充分、长期发挥效益,必须深化改革,建立工程运行管理机构,做到建管并重,明晰产权,权责明确,不断健全完善市场运作机制,努力提高运行效益,加强供水工程的维护管理,确保长期发挥效益。可采取以下方式进行管理:

(1)以国家和集体投资为主修建的工程,可由受益乡镇组建工程管理委员会,负责日常管理工作;也可尝试实行对外承包经营,明确责任主体。

(2)由民间资本或股份制修建的工程,由受益户代表建立管水小组,签订责任书,明确职责,保证供水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3)由村集体、村民筹集资金修建的工程,要落实村一级专人管理制度,参照企业化经营模式加强经营管理,促进供水工程良性运转,努力实现“以水养水”的目标。

5.防治污染,保护水源

要在水源保护、给排水系统等方面多管齐下,综合治理,解决农民饮用水安全问题。

(1)从便于水源保护的角度出发规划供水工程取水点,合理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地,界定保护区域。

(2)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在保护区内严格限制各项开发活动,禁止一切排污行为和对水源有影响的旅游和水产养殖活动。

(3)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循环农业,合理施用化肥、农药,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行畜禽粪便和农作物桔杆的资源化利用,控制农业污染。四是结合村庄整治和示范村建设,开展农村环境治理。尽快建立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制度,推进农村改厕和推进沼气池的建设,对生活污水和人畜粪便作无害化处理。

第8篇: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的管理条例立法研究

中国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水资源管理方案之 黄河流域水-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项目

课题任务书

1. 背景

(1)黄河流域上下游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a)生态环境问题

黄河流域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黄河流域上游在青藏高原的内部,这里不仅是水资源保护的重要区域,也是生态敏感和气候多变地区。大部分的青藏高原高山草甸草原分布在这里,因此环境变化会影响该区域的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然而,由于人类和老鼠破坏,黄河流域的草原遭受不同程度的退化,导致其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在黄河流域下游,经常出现断流现象,在过去30年里经常性的断流影响该地区的社会和生态发展。因此,黄河上游和下游水生态环境问题主要体现为:

人类活动和开发的加剧不断使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变得脆弱,造成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物多样性变得更低;

盲目开垦农田和改变自然湿地被用于城市发展,不合理开发利用模式导致严重的污染;

大量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石油和天然气开发排放污染物严重破坏黄河流域生态系统;

黄河流域人口密度高,频繁的人类活动造成水资源的过度和不合理的使用,使地下水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影响区域供水安全。

(b)水土流失问题

黄河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极为严重的。黄河流域的气候受到干旱和半干旱大陆性季风的影响,每年大约有10.6亿吨泥沙从黄土高原运送至渤海。然而,土壤和植物是草地生态系统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有密切的关系,任何变化都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变化。草原植被的变化不仅改变了植被在地上和地下根系,而且还

改变了地表属性(如坡度、土壤性质等等),并进一步影响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黄河下游地区,由于该区域地形,岩石属性,坡度和植物的变化,该区域草原退化、土壤有机质损耗,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因此,黄河上游和下游水土流失问题主要表现为:

由于人类活动的变化造成黄河源区草地退化是当地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  黄河流域自然条件的变化(例如,水、风以及冻融)引起的岩石侵蚀,泥石流,山体滑坡同样也可造成水土流失;

黄河流域一些地区处于干旱区,然而在各种气候中,干旱时引起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

(c)社会经济状况

黄河上游由于长期的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特别是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使得土壤肥力急剧下降,导致了流域内生产力发展缓慢,群众生活困难,对流域的经济发展形成了很大的障碍,同时也对地区经济可持续增长产生了影响。下游保水固土植物经济效益较差且功能单一,不能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效结合。具体问题包括:

黄河上下游流域现有保水固土植物经济效益较差且功能单一,不能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效结合;

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可耕地减少、土地贫瘠和生态环境恶化,制约当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及农村经济发展;

流域周边农业、工业、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使周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污染和破坏,阻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 农业人口比例高,人均收入低。

(d)管理现状

黄河上游缺乏科学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方案,导致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失效;下游重经济轻环保的粗放型发展模式, 流域治理、生态整治管理的能力建设及技能培训开展不足。因此,黄河上下游管理能力亟需提高。具体问题包括:

黄河上下游地区性土壤流失规律有待深入探讨,缺乏科学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方案;

水土保持效益和生态整治能力不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矛盾突出;  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的能力建设及技能培训开展不足,管理能力亟需提高;

污水治理监管措施不到位,人民缺乏环保意识,污水排放严重;  水源区上游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下游生态安全矛盾突出,亟需建立有效的上下游协调发展模式。

(2)示范区概况 1)山东示范点

流域介绍 栖龙湾小流域位于山东省莱芜市北部山区、黄河流域大汶河支流瀛汶河上游,隶属于莱城区口镇,总面积10.71 km2。流域年均降水量720 mm,水土流失总面积8.13 km2,占总面积的75.91%,属沂蒙山泰山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流域内总人口2,928人,其中农业人口2,894人,农村劳动力1,437人,农业年人均纯收入1,017美元($1,017)。富家庄小流域位于莱芜市雪野镇西部,介于莱芜、泰安、济南三市接壤部位,大汶河水系瀛汶河支流上游。流域面积8.54 km2,水土流失面积3.60 km2,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42.15 %,流域形状呈条叶状,东西宽3.1 km,南北长5.4 km。流域内总人口1,927人,其中农业人口1,848人,农村劳动力905人。

山东项目建设情况 栖龙湾小流域经过多年连续综合治理,截至2013年底,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89 km2,治理程度达到总面积的64.33 %。建成基本农田525.12 hm2;发展园地面积36.96 hm2;水土保持林面积126.65 hm2;建成塘坝12座、谷坊9座,生产道路29 km。投入1.26×106美元($1,260,000)。富家庄小流域经过多年连续综合治理,流域内有水土保持设施保存面积435.06 hm2,其中梯田54.74 hm2,水保林356.35 hm2,经济林(果园)为23.97 hm2,小型水库2座,塘坝3座,谷坊24座,生产路营林路30 km。

图1 栖龙湾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布局图

2)内蒙古示范点

项目区介绍 乌梁素海是我国第八大淡水湖,内蒙古第二大湖。水域面积285.38 km2,整个湖区呈南北长、东西窄的狭长形态,湖岸线长约130 km,多年平均水深为0.8 m左右,最大水深约2.5 m,湖面高程常年控制在1,018.5 m左右。乌梁素海是河套灌区灌排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河套灌区3条排水干沟、4条灌溉干渠以及山洪水和降雨是乌梁素海主要补水源,年进水量约501×106 m3,正常年份向黄河排水100×106 m3左右。

内蒙项目建设情况 乌梁素海网格水道工程已于2014年开工,通过开挖水道,以加快水体流动和水质置换,计划开挖水道54条,总长140 km,现已完成总工程量40%,计划2015年8月完工;乌梁素海生态过渡带人工湿地工程及面源污染控制示范推广项目已开工建设,总建设任务6,667 hm2,通过人工湿地的构建,消减农田退水中的N、P含量,计划2016年底完工。

2. 目标

深入探讨黄河上下游地区性土壤流失规律,识别水土保持最佳工程措施方案,提高水土保持效益和生态整治能力,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量评估下游湿地的生态价值,探讨上下游之间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水源区上中下游可持续发展模式。

3. 关键活动

(1)开展黄河典型小流域水-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分析评估;

(2)以黄河典型小流域为例,评估其上游水资源开发利用对下游生态环境及发展的影响;

(3)探讨黄河流域上下游水-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模式。

4. 项目内容

黄河典型小流域上游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经济效率低下,同时水资源不合理利用会危害其下游生态健康;为提高下游生态环境质量从而保守地使用流域上游的水资源又会抑制经济发展,降低治理环境和改善生态的能力,故亟需建立小流域可持续发展模式。为此,以黄河上游下游典型小流域为例,首先,定量评估其下游湿地的生态价值,建立流域上游水资源取用与下游生态环境状况的定量响应关系,评估其上游水资源利用对下游生态环境及发展的影响;其次,综合考虑流域上游经济发展与下游生态安全,从全局角度出发,探讨上下游之间的生态补偿模式,为流域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决策。

5. 项目预期产出

(1)《黄河典型小流域水-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分析评估报告》1份;

(2)《黄河典型小流域其上游水资源开发利用对下游生态环境及发展的影响评估报告》1份;

(3)《水回馈量核算报告》1份;

(4)《黄河上下游水-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项目工作总结报告》1份。

6. 项目执行计划

本项目期为12个月:

(1)2015.12-2016.04:实施课题调研计划,开展开展黄河典型小流域水-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分析评估。

(2)2016.05-2016.08:以黄河典型小流域为例,评估其上游水资源开发利用对下游生态环境及发展的影响。

(3)2016.09-2016.12:探讨黄河流域上下游水-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模式。

7. 经费预算(美元)

本课题研究经费控制在10万美元以内,经费来自黄河上下游水-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示范项目。在签订研究合同后,研究经费将以美元为计价单位,按照合同付款条款,以付款之日的联合国系统美元人民币汇率将美元折算成人民币支付。承担单位或个人有义务按照国家有关联合国项目管理规定和国家财税法律法规提供正规票据并依法纳税。

第9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文章根据多年来农村饮水安全管理经验,指出了运行管理中存在专业化管理程度不高、管理经费不足、管理体制不完善和工程管理执法体制不完善等问题,并提出了加快管理人员定编、解决资金不足、成立专业管理队伍培训专业技术人才以及加强工程管理等方面的建议,为搞好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饮水安全;管理;问题;对策

商丘市梁园区自2005 年以来,先后实施了7 期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共建成供水厂(站)12 处,解决了8.89 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为保证该项工程能够持续发挥效益,水利局积极大胆探索多种形式的工程管理体制。一是在水利局成立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办公室,负责全区已建饮水工程管理工作;二是对供水规模在1 万人以上的供水工程由区水利局直接管理;三是对供水规模在5000 人左右的供水站由水利局择优选择承包人承包经营。实践证明,以上几项措施的实施,基本确保了工程正常发挥效益。

一、专业化管理程度不高

现有供水水厂(站)大多自动化、机电化程度相对较高,这就要求管理人员不但要了解设备的工作原理和维修养护知识,

而且要具备多种设备的操作技能,以便在设备出现运行故障时,能够及时正确处理,保障供水。但是现有水厂管理人员一般是临时抽调人员或农村承包户,没有经过专门的上岗培训,对设备的了解不多,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能够自行操作设备,也能对简单的设备故障进行解决处理,但是对于技术要求较高的设备故障,管理人员并不能自行解决,只能和厂家或供货商联系,由他们派人前来维修。在设备修复之前,水厂无法向用户供水,这种情况有时要持续几天甚至更长时间,影响了水厂的连续运行。

二、管理经费不足

因供水厂(站)供水水价是本着保本微利,服务农民的经营方针制定,水费征收标准较低,正常情况下水费收入只能基本维持电费、人员基本工资和机电设备的维修、养护费用。大修费用无法保证,人员工资只能保证基本生活费用,严重影响了工程长期运行。

三、管理体制不完善

水厂管理需要大批管理人员参与,包括机电设备操作员、管网维修养护员和抄表收费人员等。各类管理人员相互协作,分工负责,才能确保水厂的持续稳定运行。但随着大批水厂和供水站的逐步建成和投入使用,需要参与工程管理的人员

越来越多,管理人员紧缺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原因在于,水厂管理人员未能定编,仅靠临时抽调人员进行管理,人力资源有限。而水厂经营利润很低,从地方聘请人员管理,工资又难以保障。水厂工程重建轻管的问题逐渐呈现出来,大批饮水安全工程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益,造成了资源浪费。

四、工程管理执法体制不完善

饮水安全工程担负着千万农民安全饮水、方便用水的重任,对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均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个别人的偷水行为和对输水管网的破坏,使得水厂正常的供水秩序遭到破坏,也造成了水资源的大量浪费。

截至目前,还没有针对性的监管手段对这样的违法行为予以约束,对偷水和破坏行为的处理没有针对性的法律和政策依据。再加上管理人员不足等问题,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不够,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纵容了偷水和破坏行为的发生,给水厂供水造成了极大损失。

以上问题的存在,给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也给饮水安全工程的长期持久运行带来了隐患,如不及时解决,国家巨额投入所建设的饮水安全工程将面临瘫痪的威胁。

五、建议

(一)加快管理人员定编工作,解决人员紧缺问题应对已建饮水工程管理体制进行调研,确定合理的工程管理体制,按照不同规模核定岗位职责和管理人员数量,并确保管理人员工资发放,以利于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确定经费来源,设立管理经费和大修费专项资金建立持续的资金投入机制,确保经费来源,并足额拨付管理和大修经费,是确保工程长期稳定运行的保障。

(三)成立专业管理队伍,培训专业技术人才要培养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工程管理,以确保设备的正确使用和操作。同时成立饮水安全工程专业管网维修队,掌握管道漏水修补技术,对漏水管道及时修复,降低损耗。

(四)加强工程监管,严肃查处偷水和破坏行为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一定要加大执法力度,依照有关法律和政策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配备专业设备,采取有效措施,对私接盗用自来水行为予以调查和处理:对擅自破坏输水管网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严厉处罚。

上一篇:客运站stp分析下一篇:党支部工作记录本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