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美文

2023-06-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朱光潜美文

朱光潜语录

朱光潜语录 ●话语

★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这话表面看去,不通已极。但是实含有至理。假如世界是完美的,人类所过的生活――比好一点,是神仙的生活,比坏一点,就是猪的生活――便呆板单调已极,因为倘若件件事都尽美尽善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成功的快慰?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像的田地。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

――朱光潜《无言之美》

★我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

――《谈人生与我》

★我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方法,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目的。世间少我一个,多我一个,或者我时而幸运,时而受灾祸侵逼,我以为这都无伤天地之和。你如果问我,人们应该如何生活才好呢?我说,就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生活着,像草木虫鱼一样。你如果问我,人们生活在这幻变无常的世相中究竟为着什么?我说,生活就是为着生活,别无其他目的。你如果向我埋怨天公说,人生是多么苦恼呵!我说,人们并非生在这个世界来享幸福的,所以那并不算奇怪。

★文学作品在艺术价值上有高低的分别,鉴别出这高低而特有所好,特有所恶,这就是普通所谓趣味。辨别一种作品的趣味就是评判,玩索一种作品的趣味就是欣赏,把自己在人生自然或艺术中所领略得的趣味表现出就是创造。趣味对于文学的重要于此可知。文学的修养可以说就是趣味的修养。

――《文学的趣味》

★读书方法,我不能多说,只有两点须在此约略提起: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精彩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特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

――《谈读书》

●故事

★邓伟回忆说:那时,逢到周末,朱先生爱去校外的海淀浴池洗澡,过了八十岁还是去。有一回我去看他,他得意地“透露”自己顺便在海淀镇买了上好的带鱼,一定要留我吃饭,犒劳我被学院里一星期的清汤寡水亏待的肚子。还有一次,朱先生特地要家里的保姆为我做一顿土豆烧牛肉。夜晚告辞的时候,朱先生看见小柜上摆着几个橘子,他抓起来执意往我书包里塞。我着急地推搪着,终于拗不过先生。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想起《背影》中父亲送站的场景,那情形我曾无数次地想象过。摸摸书包里圆鼓鼓的橘子,我感到似曾相识的殷望与实实在在的温暖。

★朱光潜的《谈美》又叫《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书出版后,上海书摊上出现一本署名“朱光潸”的书,书名叫《给青年的十三封信》。朱先生看后哭笑不得,给这位“朱光潸”写了一封信,含蓄地说了做人要坦诚的意思,署名曰“几乎和你同姓同名的朋友”,在《申报》上发表了。

★1984年春天,朱光潜完成了他最后一部翻译巨著―― 意大利哲学家维柯的《新科学》,体重只剩35公斤,夏天他就病倒了。朱光潜说:"我的时间不多了。中国的美学研究还很落后,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资料不足。我多翻译一些,可以为后人研究提供方便。"他每天从早上8点到下午5点,除了吃中饭,他不离书桌不下楼。夫人和女儿嗔怪他:"简直着了维柯的魔了!"小外孙说得更形象:"和外公讲什么他都听不见,一讲维柯,他就活了!"历经三个寒暑,47万字的译著终于全部脱稿,可惜朱光潜等不及看到出版的新书了。

★一次,朱光潜先生帮邓伟敲定拍摄名单,他翻看着纸上的人名,问:“你应该拍摄美学家蔡仪先生,有他的名字吧?”朱光潜先生的某些美学观点跟蔡仪先生是针锋相对的,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对于“对手”的尊重。同样在五十年代是朱先生“论敌”的李泽厚先生后来撰文回忆,当年朱先生曾在给友人的信中评价李泽厚的文章是所有批评他的文章中最好的。在文革中,这两位“论敌”还曾偷偷小聚,把酒畅叙。朱先生曾说,人活在世上,不要看风行事,应该实事求是,说公道话,做老实人。

●评价

★沈从文的作品得山川之助,光潜先生的笔墨则更多由中西方浩瀚的典籍之海流溢而出。读沈从文,可流连山水,纵情之所之,虽然《边城》式的清醇的旁边,陈列着粗犷拙直,但那身在旷野的逍遥,却是沈从文的好友、身为当年“京派”另一主将的光潜先生所不能贡献的。读朱先生的书,是从这本书到那本书的跋涉,那光景有时也确乎可以让人忘记这其实不过是端坐书斋在想象中游目聘怀。光潜先生追求的是对书中之理的抽绎,编织,条贯,一生在书中过活。他读了那么多书,又那么有耐心一一向我们介绍这些书中密如蛛网而且常常晦莫如深的思想线索,叫人不得不佩服。――郜元宝《远远望去的印象》

★我见到朱光潜的时候,他已经六十多岁,虽然瘦小单薄,白发苍苍,但精干灵便,神情烁烁,他宽而高的前额下一对深陷的眼睛炯炯有神,老是专注地注视着、甚至是逼视着眼前的对象,手里则握着一支烟斗,不时吸上一口,那态式、那神情似乎面前的你就是他观察分析的对象,研究揣摸的对象。别忘了,他专攻过心理学,有过心理学方面的专著,而且是“变态心理学”的论著!坐在他面前,你似乎感到自己大脑的每一个皱折处都被他看透了,说实话,开始并不感到舒服自在。――柳鸣九《两点之间的曲线人生――关于朱光潜的回忆》

★他基本上是一个书斋型的学者,虽然有明确的政治倾向性。当年国民党曾花不少气力动员教授参与亲政府的政治活动,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一些自由主义知识份子极力拉拢,企图在国共两党之外树立第三种势力。朱先生很少参与这些活动,至少并不热衷于这些活动。我听朱先生讲课时,他是从来不谈政治的。当时北大学生组织的社团很多,经常请一些教授发表讲演,却从未见朱先生参加。――罗艺军

【朱光潜(1897~1986),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安徽省桐城人。笔名孟实、盟石。1923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教育系。毕业后到吴淞中国公学校教英文,兼任校刊《旬刊》主编。1925年夏公费到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修英国文学及艺术史,兼修哲学、心理学。1929年毕业后转入伦敦大学文学院。次年进入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文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1933年回国,到北大西语系执教。抗战爆发后,他至川大任文学院院长。1939年他成为武汉大学外文系教授,1942年起任武汉大学外文系主任兼教务长。抗战胜利后,重返北京大学任西语系教授,并曾代理文学院院长。1962年夏转入哲学系,讲授美学,任博士生导师。朱光潜生前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还曾担任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名誉会长、顾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政协常委及教育组织员,民盟中央委员等。】

第2篇:朱光潜《谈美》赏析

郑艺平

同学们:

你们好!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来赏析朱光潜这部美伦美奂的大作,叫《谈美》。什么是美?(诗歌、散文、图画、雕塑、音乐、运动

)

美是什么?你面前走过一个长发飘飘、苗条清秀的女子吗?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的不美少年吗?你坐拥几百平方米的高级装修别墅吗?豪车兰博基尼爱马仕?抑或是渴慕已久的古董终于入手了?是你拥有一条璀璨夺目吸睛的项链吗?还是平凡人生里的一棵松树可以用来做漂亮家具吗?那么,是真理吗?是愉快的感觉吗?是单纯考据古典名著的历史史实吗?不是哦!美,不是赤裸裸的占有——不是商人眼中商品的实用主义,也不是单纯的联想伴随的快感;更不是考据和批评,也不是科学家心中理智、严谨的规律;

曾经有几位画家认为可以按照立体几何的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作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其实像这样画出来的美人,你们喜欢吗?如果那样也算美,那只能算是一种常态美,不是个性美,不是变态美,不是我们本文所要深入剖析的美。所以,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它不是理想化的人生或事物(理想主义);当然也不是纯粹的蓦仿自然(极端写实主义)。

那么,美,究竟是什么?就是“形相于知觉”,“无所为而为”,的艺术活动,是追求人的心灵自由全面发展的境界。

美是艺术,它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它与实际人生永远隔

1 着一层白纱,似雾似雪是月,便见得初美丽。

浩荡明媚的水美吗?巍峨的山美吗?因此,花宜清香,月宜皎洁,春风宜柔和,秋雨宜凄厉……。这都是美感。真正的美的感受是聚精会神时物我同

一、物我两忘的境界,是形式和内容的一气呵成:即我的情趣移注于物,物的姿态移注于我,是我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统一,是周庄梦蝶时,不知周公梦中变成蝴蝶?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周公的物、我之交合与变化。即艺术美和自然美两者缺一不可。美感的态度是欣赏而不是独占,是老子说的“为而不有,功成而不居”。

那,如何创造美呢?

首先要扎根于肥沃的社会土壤去求索,投身于人民大众的实践里去锻炼技巧并学习选择大众媒介。

其次,要用创造性的想像。联想所伴随的快感不是美感,但艺术不能离开联想,它不是哲学,最忌讳空泛、抽象的概念,它需要用具体的物品作为物质载体。我们不妨用拟人、托物等象征手法来表现你的美丽的作品。如曹植被迫于其兄在走七步路时间中做成一首诗说: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用豆和豆萁象征兄弟两人,煮豆燃豆萁比喻亲兄弟的骨肉相残。

再次,艺术创作是遵行格律而又能脱化格律的,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创作规律相结合;是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主观的作品必须是客观的,客观的作品亦必同时是主观的,是矛盾的对立统一,由此推动艺术作品的发展。(画画、书法、作诗、音乐、打球等等都要遵行各行各业的规律,但又不能因循守旧、无所作为,老方法

2 老套路注定要被时代抛弃;我们要与时俱进、勇往直前当一名激情创客大胆进行创新才能脱颖而出。)

再者,艺术需要练习、研究技巧,“天才只是长久的耐苦”,遗传和环境对天才的影响是有限的,人力才是最重要的资源;灵感,也是从工夫中来,不可能凭空而降,机遇都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最后,提高自身的情趣。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反之,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无创造、无欣赏的人生是生命的终结。生活不可俗滥,不能虚伪,情趣越丰富,生活越美满,能脱离生理的限制而作自由的活动。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物理学家霍金,患有肌肉萎缩硬化症,全身瘫痪,不能说话,他全身唯一能动的地方只有两只眼睛和三根手指。可就是这位身残志坚的科学巨匠成为卢卡斯数学教授,它是英国最崇高的教授职业。霍金先生,他在物理学上所做的两大贡献,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突破肉体限制做“无所为而为的玩索”是他最理想的生活状态。这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大文学家苏轼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所以,高尚的生活情趣是发现美、创造美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追求美,正如许巍那首歌,“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虽然生活会在不经意间跳出刻薄、无奈,会让你的眼神控制不住犀利,但唯有初心不变,始终柔软,因为有诗有画有歌,更有你的执着追求。

朱光潜《谈美》里面有许多经典名句,读来令人如沐春风、爱不释卷,如:“我的情趣和物的姿态交感共呜,才见出美的形态”„„

3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泛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已的作品”、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

“文艺和梦一样,都是欲望带着假面具逃开意识检查、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便是美感的态度的最大特点”

“风行水上,自然成纹”,文章的妙处在此,生活的妙处也在此。”“在什么地位,是怎样的人,感到怎样的情趣,便出现怎样言行风采,叫人一见就觉其谐和完整,这才是艺术的生活”。“

“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俗滥就是自己没有本色而蹈袭别人的成规旧矩,滥调起于生命的干枯,也就是虚伪的表现”。

“生命是创造不已生生不息无穷无尽的过程,生命中每一顷刻的意义和趣味也是生生息息无穷无尽的,除非生命终结,诗歌必将不死”。

“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寻求享受这种趣味;一种是情趣干枯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也不去寻求趣味,只终日拼命和蝇蛆在一块争温饱。后者是俗人,前者就是艺术家。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4 “伟大的人生和伟大的艺术都要同时并有严肃与豁达之胜”。“穷到究竟,一切哲学系统都只能当作艺术品去看。哲学与科学穷到极境都是要满足求知的欲望。每个科学家和哲学家对于他所见到的一点真理都觉得有趣味,都用一股热忱去欣赏它。

“真理在离开实用而成为情趣中心时就已经是一美感对象了”。 “科学家去寻求这一类事实,穷到究竟,也正是因为它可以摄魂震魄,所以,科学的活动也还是一种艺术的活动,不但善与美是一体,真与美也并未隔阂”。

“智慧的代价是矛盾。这是人生对人生观开的玩笑”。

“微笑是一种不动的笑,是一种看不尽的笑;缘分是一种不可求的联系,是一种不能断的关系;觉悟是一种不清醒的感知,是一种不可说的透彻”。

大家不妨认真赏析、创造、享受美啊!

第3篇:关于美 朱光潜

朱光潜引领我们走进美

——读《无言之美》有感

千百年来,人人都在谈论美,追求美,自以为知道美,从来没有觉得这其中有什么问题,但是西方人从中看到了问题所在。百年前,有一个古希腊哲学家向世人猛喝一声:什么是美?这声呼喝如同当头棒喝,让人们开始思索关于美的话题。对于美的探索,人们从来没有停歇,可是对于美究竟是什么,没有人能做出明晰的界定。美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的交流,一种物我合一的状态,是一种从内心而外的感受。作为对美学还完全是门外人的我来说,朱光潜先生的这本《无言之美》深入浅出,让我受益匪浅。美学就像一座殿堂,朱光潜先生为我们点燃一盏明烛,引领我走进了它。

一、关于美是什么?

(一)美是一种态度。

朱光潜先生举了一棵古松的例子,木商、植物学家、画家看到就会有不同的“知觉”,他们的知觉决定了他们所看到的东西,也决定了美。木商的心习,知觉到的只能是值几多钱的木料,科学家的心习直觉到的是一棵有根有叶有果的植物,而画家只注重到审美,知觉到的是一棵苍翠劲拔,盘曲如龙蛇,昂然高举不屈不挠的古松。一棵古松的形象都会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形象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是人为的。不仅古松,万事万物皆如此,极平常的知觉都会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中都会有几分主观成分。

美也是如此,审美需要有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如果想见到美,必须把木商的实用态度,科学家的科学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只把古松摆在心里当作一幅画去玩味,不计较实用价值,心中没有意志和欲念,不推求关系、条理、因果等等的抽象思考,脱净了一切杂念的心理活动叫做“直觉”,直觉所见到的孤立绝缘的意象叫做“形象”。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二)美是一种距离。

人常常是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别人的境遇。人对于现在和过去的态度也有同样的分别。本来很辛酸的遭遇到后来往往变成很甜美的回忆。就像我的一个好朋友曾经对我说的:过去了的,好的不好的,以后都会成为好的。所以朱光潜先生告诉我们,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他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游历新境的时候最容易见出事物的美。

(三)美是宇宙的人情化。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这种“推己及物”、“感同身受”的心理活动不尽是有意的,我们知觉外物往往会把自己所得的感受外设到物的本身上去,把它无人为是物所固有的属性,于是本来在我的就变成在物的了。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常常说的云飞泉跃,山鸣谷应,我们把无生气的东西看

成有生气的东西,把他们看做我们的侪辈,觉得他们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活动,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这种心理活动通常被叫做“移情作用”。我们看出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但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二、关于美从何而来?

(一)美感与快感。

美不是喝一杯滋味好的酒,称赞它的“美”。不是看见一朵颜色明丽的花,你称赞它“美”,不是看见一个标志的女生,你称赞她的“美”,读一首诗或者看一座雕像,你还是称赞它“美”。通常给我们带来感官愉悦的不是真正的美感,而是快感。美感和快感是很容易区别的,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

(二)美感与联想。

钟子期听伯牙抚琴,惊叹:“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李颀在胡笳声中听到了什么?听到的是“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白乐天在琵琶声中听到什么?他听到的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苏东坡怎样形容洞箫之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谷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正因为有联想,才能从艺术的创作的形式中,经过观者的在创造而还原到美的内容。美感离不开知觉和想象,更离不开联想。

三、让人生更艺术化。

在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边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人们:“慢慢走,欣赏啊!”许多人行色匆匆的穿行于城市的灯红酒绿车水马龙之中,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车疾驰而过,无一眼眷恋留给这美丽的风景。所以,无论人生百年还是山间美景,对他来说都如囚牢生活一般无趣,这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

朱光潜先生在书里就一次次的告诉我们“慢慢走,欣赏啊!”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是不艺术的,正犹如一种顽石,一个人可以把它雕刻成一座伟大的雕像,却也可能不成器,分别全在性分与修养。懂得如何从生活中获得美的人是生活的艺术家,他们的生活就是艺术品。“唯大英雄能本色”,所谓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活出自己的色彩。世间有两种人的生活最不艺术,一种是俗人,一种是伪君子。“俗人”的根本是缺乏本色,“伪君子”则竭力掩盖本色。朱熹有诗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艺术的生活就是有“源头活水”的生活,俗人迷于名利,与世浮沉,心里没有“天光云影”,他们的大病是生命的干枯。伪君子则于这种“俗人”的资格之上,又加以“沐猴而冠”的伎俩,他们如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一言一笑、一举一动都叫人不起美感反生厌恶。无论是俗人还是伪君子,都是生活中的苟且者,如柏格森所说:他们都是“生命的机械化”,只能做喜剧中的角色。生活落到喜剧中的人,大半都不是艺术的。艺术家估定事物的价值,往往出于一般人的意料之外。他能看重一般人所看轻的,也能看请一般人所看重的。在看重一件事物时,他知道执着,在看轻一件事物时,他也知道摆脱。艺术的能事,不仅见于知所取,尤其见于知所舍。

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找寻并且享受这种趣味,另一种是情趣干枯的,

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只是终日拼命和蝇蛆在一块温饱上。后者是俗人,前者是艺术家,情趣愈丰富,说活也愈丰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我想,我们学习美学的意义就就是在于此了吧,让我们的只能活一次的人生活的更加丰满而且美丽„„

第4篇:由朱光潜谈美想到

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由朱光潜谈美想到。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教育家,翻译家。青年时期在桐城中学,武昌高等师范学习,1918年考取香港大学,学习教育学,英国语言和文学以及生物学和心理学等,奠定了一生教育活动和学术活动的方向。1922年香港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吴淞中国公学和春晖中学任教,后来到上海参与立达学会和立达学园的创办,倡导“教育独立自由”。自1925年起,在英法留学八年,期间完成很多著述。回国后,受聘为北大西语系教授,主编过《文学杂志》。先后陆续著有甚多著作,并翻译了众多著述。

《谈美》是朱光潜先生于1932年以书信形式为青年所写的美学入门书。本书是其经典代表作《文艺心理学》的“缩写本”,也是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需要说明的是,与朱光潜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谈美书简》相比,本书更为本真,更少意识形态上的色彩,因而也更好读。)本书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以及美的特点等问题层层展开,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人生的艺术化”。朱先生以一种对老朋友的语气娓娓而谈,将他对艺术与人生的关系深刻体悟渗透在质朴清新的文字中,“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朱自清语)。全书最后呼吁人们“慢慢走,欣赏啊”,认为欣赏之中都寓有创造,创造之中也都寓于欣赏。

以上是写在目录前的话语。然后是目录,目录后面就是朱自清先生写的序言了,在后面就是十五个章节的内容了,最后在附录部分收录了朱先生《近代实验美学》一文。朱自清先生写的序言是写的非常好的,我甚至因此又特意在卓越亚马逊上买了一本朱自清先生写的《经典常识》一本书。要是有钱,以后还想买本朱自清的散文,朱自清的散文是想写的非常好的,这个大家都知道。

大学三年了,大一是忙忙碌碌的,大二是浮浮躁躁的,大三了,感觉不能那样浮躁了,便想让自己内心安静下来,于是还特意去图书馆借了一些关于佛经的书籍来看,但也仅仅是知道些佛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分流,分流过程中的一些故事而已,真正并没有让自己静下心来,后来借了本,李叔同的书籍来看,也就是后来的弘一法师,书籍的名称叫做《心与禅》,序言是他的弟子丰子恺写的《怀李叔同先生》,印象深刻的就是丰子恺提到的李叔同先生,凡事认真的个性。记得新东方的总裁俞敏洪先生就相当佩服弘一法师,一个人内心佩服另外一个人的话,性格上就有趋同的一方面,我想这应该就是弘一法师凡事认真的个性,影响了俞敏洪先生吧!就像马云先生最佩服的武侠小说里面的人物就是风清扬了,你也可以看到个性的彼此印证的方面。这个就不说了,之所以提到《心与禅》这本书,因为这中有我的一些心路历程,书的主要内容是讲禅的内容,但因为这东西需要一定的修为,外人很难懂的,所以第二卷当中的明月禅心,我是没怎么看的,倒是特意看了卷一前尘梦影里面的艺术谈。这给了我一些兴趣,关于中西画的比较,以及日本画派,以及对于美术的解释,因为弘一法师还俗之前是民国时期非常著名的才子,所以对于艺术的见解是相当深厚的,要不怎么会有丰子恺这样的高徒呢?所以我就因此想了解写关于美学方面的知识,于是在网上买了这本朱光潜先生的《谈美》,记得以前在学校后门买过一本关于美学理论的书籍,看这那些枯燥的理论,毫无美感可言,到现在都不知道把那书丢到哪里去了。那样的书丢了反倒好一点,眼不见心为静。

之所以说想了解这方面的东西,是希望找到一些我们不幸福的根源,在我看来,其实幸福就是一种感受,这种感受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而之所以很多人体会到不幸福的原因就在于内心被外在的一些东西蒙蔽了,其实无论是神秀说的时时轻拂拭,不叫惹尘埃,还是慧能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罢,也不能说他们谁说的错还是谁说的对,都是要求那种感知能力,不过可能是后者的境界高一层吧!超然物外之人却常在物中。这个我们都知道,最近我们国家想要文化强国,却实际当下的文化是虚弱的紧,所有的还是老祖中的那一套东西,办些国学班,无非就是些四书五经的东西,不知道为什么对于这种弘扬国粹的方法,总感觉有些不自在。我不知道这样做我们能找到点什么来。

新文化运动时期,我们有好些大师,即便是那时候国家积贫积弱的,现今我们国家强大了,却怎么就国富民穷了呢?改革开放以后西方人给我们一指,这样走,于是我们就随着他们指示的方向这样走下去了,一直走到现在,可到了现在就开始迷茫了,迷茫为什么当初我们要这样走来着。国家强大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还不就是保障民众的幸福么?我还是感觉中西结合疗效好,新文化运动时期那些大师之所以是大师,不是因为他们的闭目视听,而是因为他们不光看四书五经也看莎士比亚,康德,歌德,叔本华和尼采,不光研究孔子的教育理念也研究杜威的教育思想。这些人都学贯中西的,比如梁启超,王国维,鲁迅,林语堂,等等,当然也包括本书的作者,朱光潜先生。其实呢?日本做了很好的文化桥梁作用,无论是对中国的思想发展还是对于中国革命的发展。这个都要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问题。

还是说说这本书吧!美学我是说不来,只能谈谈这本书。既然是朱光潜先生写给中国青年人的一封信,作为中国的青年自然是有些借鉴意义的,看完之后我感觉对自己在感受生活感受人生感受艺术方面有些帮助,因此想写这篇读后感,而且我觉得这本书比李开复先生写给中国大学生的信还更需要我们去读,只是这书在当下的知名度没李开复先生的信那么高,读后感《由朱光潜谈美想到》。 那时候的学者,知识分子对青年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比现在的富人,现在的学者关注的多了,况且现在真正能称得上学者的人都难找,都去追求旁的东西了有的追求名利了,有的出家追求身修了。李开复先生都算做的比较好的一个了。可惜他不是学者。现在还记得小学时候学的鲁迅先生写的一篇课文,《给颜黎明的信》。颜黎明是谁不知道,但先生的拳拳之心还是能感受得到的。其实我一直都不认为鲁迅先生在学术上有多大的成就,他写的散文可能还不如他弟弟周作人,很多人把他当做国学大师,也很多人不以为然。先生在国学方面的贡献就有一本《中国小说史略》,也很难因此说他是国学大师。但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先生的那份心,那份中国人的良心,那份学者的良心,对于青年人的关切。记得不知道是初中还是高中课本上的,阿累怀念先生时写的《一面》。阿累是谁我不知道,但那篇课本的内容中关于先生的描述还记得。说这些就是认为自己能够遇到一个知识渊博又能真心帮助我们青年人的老师是件很幸运的事情。一开始是很不理解的,按说吧!詹志方老师那么优秀,香港城市大学毕业的博士生,居然来我们这学校教我们,一方面是幸运,幸运于自己竟然能够成为他的学生,一方面又为他感到惋惜,现在是慢慢的可以理解,怀着一份感激,还有感动。记得他说过,呆过了那么多个地方,还是发现学校才是自己真正能够感受到幸福的地方,或许幸福就在于能够真实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感谢你们这些真正关注青年人成长的老师。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希望还有一方净土吧!就像在抗日战争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还有一所叫做西南联大的学校,在艰苦的岁月里还在坚持。

又说了一大堆废话,都怀疑自己是个理想主义者了。

再说这本书的内容吧!书共十五章,在十五章的前面是朱先生写的开场话,也就是对青年人的希望,书是1932年写的,前面已经交代,学过点历史的人都应该知道,那个时代并不比现在要好,这是肯定的事情,但那时候年轻人的精神,应该说来比现在要好,国父中山先生1925年已经死了,1931年日本入侵东山省,之后是华北危急,是个危机存亡的关头,谈美,正如作者自己所说的确是有些突如其来,因之作者坚信中国社会闹的如此之糟,不完全是制度的问题,是大半由于人心太坏。朱先生便因此要求青年人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而要求人心净化,又先要求人生美化。我之觉得对于当下的中国也是如此,人心之坏,由于“未能免俗”,“俗”无非是缺乏美感的修养。

后面便是十五个章节,第一章写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来引出美这个话题来。第二章讲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来说明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第三章由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来引出宇宙的人情化。第四章五章就分别讲了美感于快感和美感于联想的区别和关系。第六章就讲了考证,批评于欣赏之间的关系。第七章由情人眼里出西施而引出美与自然的讨论。第八章就说明了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第九章讲艺术于游戏的关系,第十章开始到第十三章分别讲了创造与想象,与情感,与格律,与临摹。第十四章由“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天才和灵感之间的关系。最后一章慢慢走,欣赏啊!讲人生的艺术化,也就是如何处理艺术与人生的关系。情趣愈丰富,生活愈美满。也是给予对青年人的要求。总之这本书就看完了。

我之所以觉的这本书对当下中国的社会人心有些借鉴意义,在于在第一章中,朱光潜先生提到,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而真善美三者具备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而相比较而言,当下的我们,既没有实用的态度也没有科学的态度跟别谈美感的态度了。说没有实用态度呢?因为当下的产品,花里胡哨的成分太多了,实用性并不占优,而科学的态度,有没有求真,很值得怀疑,科研项目倒是很多,工程也很大,质量很差是事实。再说美感的态度,国人对于环境的重视程度,也实在不敢恭维,有一大块空地的富人不会有心思去伺候一个花园,而是去建一座高尔夫球场,总之毫无美感可言。按这样说来,按朱光潜先生这样说来,中国没有一个完全意义上的人。如果不是人,那又是什么呢?反正我不知道。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第5篇:2020朱光潜《谈美》读后感

《谈美》是朱光潜先生建立其早期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之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0朱光潜《谈美》读后感,供各位阅读与参考。2020朱光潜《谈美》读后感1本文作者朱光潜,字孟实。他90岁生涯的大部分都贡献给了中国的美学事业,所以晚年的他被尊称为“美学老人”。

朱光潜的《谈美》写于1932年,由著名的开明书店出版。在此之前,他写过一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用书信的形式,漫谈文艺、美学、哲学、道德、政治等问题,发人思考,指点迷津,在青年中引起很大反响,成为重印了30多次的畅销书。但这本书主要谈的是人生修养,还没有充分展示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于是,作为《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姊妹篇,朱光潜以“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为副标题,写作了这本《谈美》。

作者是怀着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来写这本不厚的小册子的,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和明白如话的语言把高深的美学问题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从而起到了净化读者心灵、提升一代青年精神境界的作用。而我,读了这本书后同样受益匪浅。

美是联想所产生的吗?作者借用牛希济的两句词“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指出“许多通常被认为美感的经验其实并非美感”,而是“实际人的态度,在艺术本身以外求它的价值”。由萋萋芳草,联想到绿罗裙,也可以由一件古董,联想到金钱,并不是所有的联想,都是美的。纯粹的美,永远是一种“专注”,离开了专注,就已经离开了美了。

讲解了基本的美学观念之后,作者又进一步跟我们谈了艺术与游戏、艺术与想象、创造、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告诉我们艺术创造除了想象之外,还需要情感。

艺术创造除了想象之外,还需要情感。作者借司空图《诗品》中的一句话“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指出:“诗人于想象之外又必有情感”,“情感是综合的要素,许多本来不相关的意象如果在情感上能调协,便可形成完整的有机体”。“意象”是朱光潜美学理论的重要概念,这里情感的作用十分突出。没有情感的统帅,想象也许会杂乱纷纭,有了情感的主导,则纲举目张,“意”与“象”合了。

朱自清先生说:“孟实先生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这种‘宏观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值得学者深思。文艺理论当有以观其会通,局于一方一隅,是不会有真知灼见的。”我认为确实如此,通过他的讲解,我真正认识了美,欣赏了美,发现了美。他的见解也的确“人性化”。

学术界有人指出:“朱光潜对美学的理解可以说是非常之深,他对西方美学的介绍,在《谈美》中已经达到了一代大师的化境。”

我认为学习美学也好,学习艺术也好,关键不在能否掌握一两种技能,而是要看我们能否达到一种境界。若能够达到朱光潜先生所崇尚的“艺术化的人生”,恐怕可以说“今生无愧”了。2020朱光潜《谈美》读后感2

美的本质是什么?怎样认识美?朱光潜先生认为,对于这一问题的解答,是一个关系到能否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解决的美学难题的大问题。这也是这本书的根本问题,到底什么是美学。

我通过读这本书分析出了三个重点问题:1)美学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每个人对美的定义是不同的。2)通过谈美,引入了许多治学的问题和很多怎样做人的问题。3)美学源自于生活,研究个方面美学,要从生活中找到根源。

当美学发展到了21世纪,他并不拘泥于艺术上的美学,而是彻底融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生活中也处处有美学,并且,关注自己心灵,精神成长的人们也越来越关注研究美学。举个例子,穿衣打扮已经是现代人每天必备的功课了,而房屋装修更是一门重要的美学学问,比如:欧式概念,田园风格,日式家居以及中西合璧等等。所以美学能为人带来幸福的生活,它不是实用主义,而是不带有功利心态的心理活动,他可以让人们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以及精神上的享受。

不仅仅是生活,在《谈美书简》中,作者以亲身的经验,谈了许多只学为人的道理,对于怎样开展治学工作,他教导说:“我们干的事科学工作,是一项必须实事求是,玩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干扰和阻碍的勇气。”很显然作者是很重美学这门学问的。其实,做人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学呢?如果一个人能将美学融入到自己的人格,那么他就能内外兼修,他处理问题又潇洒的风采,研究问题又有严谨的态度,这就是红楼梦中所说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及文章”吧。

最后我想提朱光潜先生奉行的“三信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能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得起,不推诿给别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该在此时做,不推延给未来。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的另一地去做。这是朱光潜先生不尚空谈,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很值得我们青少年去学习。2020朱光潜《谈美》读后感3

读了朱光潜先生的《谈美》,我对美的理解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美无处不在,然,小美见诸于表象,大美表迹于人心。

一个人,其肉身与灵魂一体塑造出外在形象。言行举止皆是个人内在修养的表征,灵魂所追求的高度往往折射出个人情操。人拥有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往往见诸于个人情趣。情趣根源于人生,艺术又是情趣的表现,因而艺术与人生紧密相连。今日所谈关于美的言论,与艺术相连,更根植于人生,因为生活本就是一门艺术,而艺术的殿堂正是通向美的云端。人生的艺术化把“真”、“善”、“美”集成一体,如此这般美便有律可循,继而引起人的情感活动,并影响个人的现实活动。所以,小美见诸于表象,大美表迹于人心。

不同于古人吟诗作对大谈风月,谈美,要求人生美化,进而人心净化,领略美蕴含的时代思想与情趣。因为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而伟大的事业都出自于宏伟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所以把人生看成一门艺术,在创造和欣赏时都抱着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的心态而不计较利害得失,往往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当今社会浮躁之气可见斑驳,以强硬的态度为达到目的施展“三头六臂”的人不在话下,而趋功近利往往容易蒙蔽人心,这般不能免俗,便与美失之交臂。纵观世界各国成功人士,志存高远,眼光独到,正是以美的眼光剖析事物,多角度欣赏,以美感的态度追求完美,才能有所收获。

一个人,不计较实用,所以心中没有意志和欲念,正因为他不推求关系、条理、因果等,所以做事更能够放开自我,更偏重于直觉思考。你以为他在天马行空,其实他在探索更深层的意境。所以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意志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里活动偏重于直觉,便能更加敏感于善恶、真伪、美丑,真善美也就见诸于此。正如我们看崇山峻岭,阅世人无数,叹流年如梦,悔当初所遇,惊羡他乡林业高楼,醉情古朴茂林觞咏,都如隔岸赏花,陆上观雾,不受利害关系牵绊,自能以雪亮的眼光窥视所有的物象。所以把美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往往能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欣赏事物本身的形象,进而品味出它独特的意义。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在于理念,只有这种理念才是真正的,永恒的美,才是一种具有客观意义的实在。这种对于美的理解,是渗透进精神层面的定义。时代在变化,人的思想也在随之改变,而人骨子里的美感经验却是可寻其迹。心里印着美的意象,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便不自觉陶冶了性情。可见,美好事物的不自觉的影响,对于个人修养的培养,是有一定好处的。

对于美,存着欣赏的心去感受它,需要有考据与批评。脚踏实地地研究事物,自省的同时把事物放在作品之外评判美丑,无所谓杂念,无所谓纷扰,便能更加客观的领略个中滋味。而美之中既要有人情又要有物理,虽所爱但不加以欲念,虽不喜不偏以歪理,胸无纤尘,以观其趣,美尽自得。

生活尽是美,仰望天空,明月繁星薄云相辉映;脚踏实地,天时地利人和齐汇集。肉眼可识美,常眼前一亮;心中可识美,便如清泉润心。小美见诸于表象,大美表迹于人心。所以,以美之心度量所见,发现美,感受美,传递美,天下大美。

第6篇:读朱光潜《谈美》有感(美学原理)

读朱光潜《谈美》有感

最经,我阅读了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一书,颇受启发,收获良多。这本书为我打开了美学这一陌生学科的大门,让我第一次真正领略到美学其独特的知识魅力。最难能可贵的是,朱光潜先生能够用朴实无华、浅显易懂的语言,将原本深奥枯燥的理论分析地如此客观、如此透彻、如此深入浅出,让我们这些美学的门外汉也能读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观点。读完这本书,头脑里不是堆积如山的理论包袱,而是一种通透的、简单的、贴近于生活的印象,这也就使我在阅读后收获了更多的知识,以下就是我对于这本书内容的一些总结和概括,以及我在阅读后的所想所感。

《谈美》是朱光潜先生于1932年以书信形式为青年所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本书共分为十五个章节,章节间的思路连贯,层层深入,其间的论述有理有据,语言深入浅出。本书主要探讨了关于美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例如:美是什么,美从哪里来,美具有什么特点,美与自然的关系,美与实际人生的距离„„这些都是最基础的美学问题,同时也是最关键的问题,朱光潜用客观、精确、凝练的语言对其加以分析和论述,使读者初步了解和认识美学,正如朱自清在《<谈美>序》中所说:“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

书的第一章到第三章重点论述了美感是什么,美感从哪里来的问题。在第一章中,作者以一颗古松为例,将人们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三种态度加以比较和区别。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重直觉。所以,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在第二章中,作者强调要以一种“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欣赏事物本身的形象,美和实际人生有一定的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在第三章中,作者阐述了移情作用对于美的产生的影响,主观的情趣对事物进行判断就是“移情作

1 / 4

用”,移情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而美感经验就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常含有移情作用。

在第四章到第六章中,作者对于混淆了美感与快感、美感与联想、考证批评与欣赏的观点逐一进行了批判和纠正。作者认为,美感与快感不可混为一谈,美感具有普遍性,而快感没有普遍性,美感起源于形象的直觉,与实用活动无关,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而美感所伴的快感,在当时都不觉得,到过后才回忆起来。还有,美感与联想也不是一回事,联想是以旧经验诠释新经验,多数人觉得一事物美时,都是因为它能唤起甜美的联想,但是美感起于直觉,不带思考,而联想却不免带有思考。还有,考证与批评也不能等同于欣赏,考证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能是欣赏本身。批评的态度是冷静的,不杂情感的,其实就是“科学的态度”;欣赏的态度则注重我的情感和物的姿态的交流。批评的态度须用反省的理解,欣赏的态度则全凭直觉。批评的态度预存有一种美丑的标准,把我放在作品之外去评判它的美丑;欣赏的态度则忌杂有任何成见,把我放在作品里面去分享它的生命。

第七章和第八章进一步讨论了美的本身,美是什么,美与自然的关系,并进而指出了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两大思想流派的错误观点。美不完全在物,也不完全在人心。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二者缺一都不能见出美。其实“自然美”三个字,从美学观点看,是自相矛盾的,是“美”就不“自然”,只是“自然”就还没有成为“美”。美的欣赏就是把自然加以艺术化。所谓艺术化,就是人情化和理想化。我们通常说“自然美”时,“美”包含两种含义:一是自然的常态,二就是艺术美。因此,写实主义所推崇的自然本来就美,艺术就是模仿自然,以及理想主义所推崇的自然有美有丑,艺术只模仿自然的美,丢开自然的丑,这两种思想观点就显然不正确了。艺术的美丑和自然的美丑是两件事,艺术的美不是从模仿自然美得来的。

从第九章到第十四章,作者将视角从欣赏转向创造,创造之中都寓有欣赏,但是创造却不全是欣赏。作者明确指出,艺术的雏形就是游戏。但是艺术虽伏根于游戏本能,但是因为同时带有社会性,须留有作品传达情思于观

2 / 4

者,不能不顾到媒介的选择和技巧的锻炼。而艺术的创造一定会伴随一些心理活动:一,必定会使用想象。艺术作品既要使用再现的想象,又要使用创造的想象。创造的想象分为两种心理作用:分想作用和联想作用。二,想象之外又必有情感。凡是主观的作品都必同时是客观的,凡是客观的作品亦必同时是主观的,主观的艺术家在创造时也要能“超以象外”,客观的艺术家在创造时也要能“得其环中”。在未综合之前,意象是散漫零乱的;在既综合之后,意象是谐和整一的,这种综合的原动力就是情感。三,受情感饱和的意象是嵌在一种格律里面的。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的需要,而艺术需要循格律而又脱化格律。因袭格律本来就已经是一种模仿,不过艺术上的模仿最重要的是技巧。技巧可以分为两种:传达的方法和媒介的知识。所谓传达的方法是指各种艺术其各自特殊的筋肉的技巧,媒介就是艺术传达所用的工具。艺术须从模仿入手,但须归于创造。因此,“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天才的灵感也是从功夫中得来的。

最后第十五章,作者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人生的艺术化”。 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无创造、无欣赏的人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所谓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世间有两种人的生活最不艺术,一种是俗人,一种是伪君子。而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严肃主义和人生的情趣化。“慢慢走,欣赏啊!”,欣赏也就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在欣赏时人和神仙一样自由,一样有福。

通过通读全书,我更加深刻的了解了美学的知识,从中受益匪浅,感受颇多,对于其中的美感与快感、美感与联想的问题分析,我也来谈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我很赞同书中的观点,美感与快感、美感与联想都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其实,美感与快感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特别是快感,它是一种通过我们的感官就能很容易产生的感觉,口渴了喝水的快感,听到优美音乐的快感,见到了喜欢的人的快感„„总之,当我们现实的欲望得到了

3 / 4

满足就产生了快感。但是,这并不等同于美感,美感起源于形象的直觉,与实用活动无关。比如说,当我们看到一件瓷器,有的人看到的是它的年代久远,有的人看到的是它的价值不菲,有的人看到的是它曾经的用途,这些都不能叫做产生了美感,只有从它的器形、花色、光泽、气韵等本身的形象特质,产生的才是美感。

还有,联想也是生活中十分常见的,当人们看到一事物时,不自觉地就想到了另一事物,而且往往过去对于那事物的好恶,会不由地影响我们对于此时事物的看法。当某一旧事物让我们有甜美的回忆时,我们遇到与之相关的新事物就会不自觉地联想过去,从而心情愉悦,这也很容易被误认为是美感。但是美感起于直觉,不带思考,而联想带有思考,是以旧经验诠释新经验。比如说,当我们看到一幅红叶的画,会不自觉地想起曾经携三五好友一起秋游香山的场景,想起“霜叶红于二月花”,想起“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些偶然间的联想,让我们找到了甜美的回忆,但这并不是美感。

而且,有时候快感与联想会共生在一起,就是以甜美的回忆来满足此时的欲望需求,来达到心情愉悦的效果,这让我们更加难以分辨什么是真正的美感。当我们通过一事物而联想到另一事物时,那些相伴而来的甜美回忆,往往也会带给我们心情上的愉悦,给心灵一种安慰,让我们得以排遣此时心中的郁结和不快,这也让我们误以为这一事物有精神上的疗伤作用,从而认为它是美的。比如说,当我们看到一座漂亮的公园,往往会联想到那童年时的美好时光,和爸爸妈妈或者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的场景,这些甜美的回忆也给了我们现在充满压力的成人生活一种精神上的安慰,是我们达到放松自己这一目的的一种实际的手段和途径,所以我们会很希望在空闲时来到这个公园,但并不是因为它的设施完善、布局合理、景色宜人等等本身形象上的特质。其实,这就是联想到旧经验所带来的一种精神上的实用作用,并不是“无所为而为”的形象直觉,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感。

4 / 4

上一篇:学校收缴管制刀具方案下一篇:服务员岗位职责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