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环保状况调查报告

2022-10-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随着国民文化水平的提升,报告在工作与学习方面,已经成为了常见记录方式。报告是有着写作格式与技巧的,写出有效的报告十分重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校园环保状况调查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校园环保状况调查报告

高校环保教育状况调查

如今社会,环境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环境保护的呼声一直没有间断。我国在环保方面也投入了许多的财力、物力,但环保现状并不理想。我们不禁要问:社会群体的环保意识究竟在哪个层面?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主力军,环保意识到底有多强?

为了弄蒲时下高校环保教育状况,此次调查特选取了内蒙古有代表性的高校大学生为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46份,有效回收率为94.60%。调查对象分为计算机理论与应用技术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育学专业、中文专业、文秘专业、古代汉语文学专业、化学与环境专业、信息技术专业等20几个专业,调查主要从大学生环保知识、环保意识、对环保事业的关注度、环保行为四个方面入手。

大学生环保知识薄弱

在对大学生环保知识的现状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只了解最基本的环保知识,对稍微深层次的环保知识知之甚少。

在回答“请问您感觉对我们现存的环境问题了解吗?”时,“不太了解”的大学生占49.36%,“一般了解”的占25.91%,“非常熟悉”的只占24.73%。大部分学生对环境处于不太了解和一般了解阶段,他们对环境的关注度并不是很高。

在问题“请问您知道温室效应是怎样的吗?”的回答中,“仅限于听说过这个名词”的大学生占36.78%,46.21%的大学生“大概知道是怎样一回事”,17.01%的大学生“对于它的产生和作用非常清楚”。这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对温室效应知识略知皮毛,对其作用和危害却并不了解。

在问题“臭氧层破坏可能造成的危害有哪些”的回答中,有31.45%的大学生选择“降酸雨”,46.90%的大学生选择“地球气温升高”,仅有11.65%的大学生选择了“易得皮肤癌”,而仅有4.60%的学生选择了“降酸雨”和“地球气温升高”,3.20%的大学生选择了“降酸雨”和“易得皮肤癌”,2.20%的大学生选择了“地球气温升高”和“易得皮肤癌”,这说明,对于臭氧层遭到破坏的可能危害,大学生只了解日常人们所说的“降酸雨”和“地球气温升高”,但对“易得皮肤癌”知道的却很少。

“长期处于噪声多少分贝条件下会发生耳聋?”60.00%的大学生认为是120分贝,35.10%的大学生认为是90分贝,4.90%的大学生认为是60分贝,其实,60分贝以上就属于吵闹范围了,70分贝我们就可以认为它是很吵的,而且开始损害听力神经,90分贝以上就会使听力受损,而呆在100~120分贝的空间内,一分钟人类就得暂时陛失聪(致聋)。

对“请问你知道什么是赤潮(水化)吗?它是由什么引起的?”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更是不理想,很少有大学生知道什么是赤潮,更不用说引发赤潮的原因了,选择知道什么是赤潮的大学生占36.52%,而在这仅有的36.52%的“知道”赤潮的大学生中,仅有12.31%的大学生选择了“水体富营养化”这一正确答案。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环保知识性对比较匮乏,有必要加强大学生环保教育,丰富大学生的环保知识。

大学生环保意识较强

调查显示,90.3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环保意识很强,9.7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环保意识一般;89.78%的大学生认为在环保工作中起重要作用的是“每一个人”,6.20%的大学生认为在环保工作中起重要作用的是“环保工作人员”,4.02%的大学生认为在环保工作中起重要作用的是“政府”。

在问题“您是否意识到环境、环保问题的严重性,需投入到环保的迫切性?”的回答中,认为“是,感觉极强烈”的大学生占79.98%,认为“感觉一般”的大学生占18.62%,认为“没有什么感觉,不关我的事”的大学生仅占1.40%。在对问题“您是否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环境的行为表示反感?”的回答中,86.35%的大学生选择“非常反感”,13.24%的大学生选择“一般反感”,选择“没有感觉”的仅占0.41%。这说明大学生的环保意识非常强烈,能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对破坏环境的行为深恶痛绝。

大学生对环保事业较为关注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我国的环保事业较为关注,67.00%的大学生认为我国环保工作近几年的进展“一般”和“不好”;97.32%的大学生认为觉得城市的环境在“绿化”“噪声”“水污染”三方面必须尽快解决;65.46%的大学生认为当前国内的环境破坏程度比较严重。在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态度上,10.13%的大学生选择“先搞好经济再搞好环保”,大部分学生选择“两方面同时”“先搞好环保再搞好经济”,其比例分别为78.11%、11.76%。在问题“您对现在环境保护宣传的看法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中,大学生或认为宣传力度不够,或认为脱离实际国情。对我国在环保立法、执法上的成绩与做法,大部分学生认为“有一定缺陷”“不好”“远远不够”,其数据分别是29.58%、54.37%、16.05%。这些数据表明大学生还是比较关注国家的环保事业的,对我国环保工作的现状不是很满意,大有改进之意。

大学生环保行为较弱

大学生的环保意识较强,但是其环保的实际行动却比较弱。当发现有损于环境保护的现象发生时,仅有13.12%的大学生表示会积极制止,而86.20%的大学生要么观望,要么知道不对但不多管闲事,要么无所谓。“在使用一次性食品包装时是否想到白色污染?”69.00%的大学生知道不对,但仍继续使用。在购物时,仅有16.35%的大学生表示会关注商标上的环保标志,因为平时关注环保;26.59%的大学生表示“会,因为环保标志是时尚潮流的象征”;57.69%的大学生选择“不会,因为我的选择不足以改变世界的环境状况”。在“如果条件允许,您更喜欢的出行方式是”这一问题的回答中,大部分学生(57.00%)选择打车或开车。在“如果给您提供机会,您会参加植树吗?”这一问题的回答中,14.11%的大学生选择“会去”,53.26%的大学生选择“如自付费用的话不会”,26.37%的大学生选择“如付给劳务费的话会去”,更有甚者,还有6.26%的大学生选择“不会去”。

如果某志愿团体举行环保活动,当条件允许时,63.01%的大学生仍然会“不理会”。

在对问题“你是否经常向他人宣传环保,达到教育他人,教育自己的目的”的回答中,选择“从没有过”的大学生占56.94%,选择“偶尔”的大学生占29.68%,选择“经常”的仅占13.38%。在问题“您以前使用塑料袋后通常会怎样处理用过的塑料袋?”8.0%的大学生选择“直接扔掉”,68.00%的大学生选择“当做垃圾袋使用”,21.00%的大学生选择“循环利用”,3.00%的大学生选择“其他用途”。

在对环保原则的调查中,对“不买用完即弃物品,自备购物袋,使用环保袋,用完即弃的用具多用

几次才丢弃,一纸两面用,洗米水用来淋花,重用信封,把废纸、玻璃瓶、塑胶瓶等垃圾分类后,拿去循环再造,以电子圣诞卡取代传统圣诞卡,选购耐用的物品,购物拒受包装纸,选购少包装的商品。”认为“太苛刻了,我办不到”的占43.69%,认为“有些还可以办到”的占34.27%,认为“大部分都能办到”占22.04%,居然没有一名大学生选择“只要为了环保,牺牲个人利益也无所谓”。

数据显示,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就大打折扣,大学生的环保行为较弱。

丰富大学生的环保知识,增强其环保行为

调查的结果非常明显,我国大学生的环保意识较强,对我国环保事业的关注度较强,但是其环保知识却相对缺乏,其环保行为更是不足。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丰富大学生的环保知识,增强大学生的环保教育。

普及公共环境课程。普及高校的环境教育,是21世纪获得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希望所在,每个大学生,无论什么专业,都应当懂得环境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这对中国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而环境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必须迅速提高对未来公众环境意识的培养和提高起决定作用的高校环境教育,它是实现全民环境教育的基础工程。可以这样说:“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加强大学生环境教育,有“教育一代,影响几代”之效。因此有必要在高等院校的非环境专业设置环境教育必修课程,不仅讲授环境知识,更应强调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环境经济学、环境伦理学知识。

研发环境教育课程教材。目前,我国适用非环境专业的环境课程教材较为缺乏,使用环境教育专业的教材对于非环境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内容比较深,不易理解,而非环境专业的环保教材又相对缺乏,因此,要加大公共环境教育课程的教材研发。据国家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介绍,我国为非环境专业的理、工科大学生编写的教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已经出版,在公共环境教育教材建设方面已有所突破。

广泛发展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环境教育基地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实践、实验、开发和创新的沃土,它是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教育和科研的场所。2007年6月,第一个“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在北京大学正式启动。该基地旨在通过搭建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平台,进一步推进我国环境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主要在4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环境教育课题研究。二是环境教育推广社会实践。三是建设富有时代特色的绿色校园。四是开展环境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大学生从这里走出“象牙塔”步入大社会,不但丰富了大学生的学习经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基本的科学素养和能力,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必将对大学生环境保护行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组织各种环保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各种环保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强化自己的环保意识,培养自己的环保习惯。例如,2007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发起的大学生志愿者“千乡万村环保科普行动”,各校大学生志愿者奔赴祖国各地农村,深入农村学校,深入农户家庭,深入田间地头向当地村干部、村民、中小学师生普及农村环保科技知识,在社会各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们带去的环保知识和技能不仅让农村和农民受益,他们把环保理念、态度和意识以及环境价值观,播撒到祖国的每个角落,更重要的是他们自己的环保意识与行为得到了强化与升华,让大学生的环保意识与行为真正从“心”开始。

作者:阿拉坦其其格

第2篇:大学校园户外空间使用状况调查研究

[摘 要]基于使用后评价POE(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研究方法,通过观察梨园使用者的各类活动、采访梨园的使用者意见以及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梨园的使用状况,然后对调查所获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得出POE评价分析结论,为改善梨园休憩设施、提高场地利用率提供依据。

[关键词]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梨园;使用状况评价(POE)

[

POE(Post Occupany Evaluation)指从使用者角度出发,对经过设计并正被使用的设施进行系统评价的研究。它在20世纪50年代末逐渐系统化,主要用于检验策划设计阶段所作决策的正确性。从POE发展过程看,原则上是从建筑使用状况评价开端,逐渐发展到户外空间研究。

对校园开放空间的POE研究起步较晚,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在《俄勒冈试验》以及俄勒冈大学校园规划中从使用者角度出发,关注空间的使用功能,按照模式语言理论制定开放空间导则,其方法已经具有POE研究的某些基本特征。但真正系统化论述校园开放空间POE研究的学者是克莱尔•库伯•马库斯(Clair.Cooper.Marcus)和特鲁迪•威斯克曼(Trudy.Wischemann),他们批判了现有研究对开放空间的实际利用方式和使用强度的忽略,并在对案例分析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校园开放空间POE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意义,解决了以往对校园开放空间设计与建设无反馈机制的问题。

对已有文献的研究总结发现,为数不多的校园POE研究关注的对象往往是教学类型的建筑及其外部空间的使用,对整个校园外部空间在设计和使用后的评价关注不足,且较少在评价的基础上提出相对具体的改造建议。本文以使用状况评价为基础,论述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梨园户外空间在使用上的优点与不足,并提出建议,为营造充满文化气息、宜人的校园户外空间提供依据。

1 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梨园”概况

梨园位于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一期)校园南北中轴线北端,处于教学区与学生生活区的连接位置(图1)。梨园为建校初期保留原农田内的梨树所形成的,是该校区最具特色的校园景观。校区建设前梨树可开花结果,属于乡土经济作物。经过慎重考虑,校园建设者们决定不惜代价保护好梨树群。在昆明呈贡“大学城”新建的各大学校园中,唯一一所保留了原有乡土树种的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不仅为师生保留了“梨花带雨”的乡土景观,而且为如何在校园建设中利用原有乡村景观要素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让校园历史文化得以延续(新校区仅仅建成2年余)、“百年昆工,扎根红土”的校园文化精神得以彰显。通过调研,在春夏季节梨园使用频率非常高,已经成为师生最喜欢的户外空间。

2 调查方法与内容

2.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梨园使用者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及访谈了解使用者在场地内的活动规律,对场地设施的利用情况以及活动类型给予必要的关注。

2.2 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分为两种:①参与性观察法进行探索性研究;②问卷调查法结合自由访谈研究。之所以选择观察法与问卷访谈法进行调查,原因有:一是对使用人群干扰小,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开被测试者的伪装和反应定式,提高评价研究结果的效度和信度;二是可以把握从场所整体到细节的详尽信息,使评价进行一种近于自然主义的研究;三是参与性观察法的客观性可弥补其他方法存在主观性的不足,能补充更详尽的资料,并能间接验证其他方法所获取资料的有效性。将问卷调查的结果录入Excel,可继续做定量化研究。

2.2 调查内容

(1)使用者基本情况;

(2)使用时间上的特征;

(3)使用者到访主要活动类型;

(4)使用者对梨园设施的评价及建议。

3 调查实施与结果分析

3.1 问卷发放

2011年4月16日至4月18日期间,连续向梨园使用者发放10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92份,有效率为92%。为尽量使调查结果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选择了一天的不同时间段进行;为避免调查对象单一化,在调查中有意针对不同性别、不同活动偏好的人群展开调查;结合自由访谈,可以更细致、全面地了解场地使用者的主观认识。

3.2 调查结果与分析

3.2.1 参与性观察结果与分析

据参与性观察可知,在春夏季节梨园使用率很高,已经成为昆明理工大学一大特色休闲区域,使用者停留时间较长。

在调研的三天中,分别选择了一天中的四个时段(8∶00—8∶30;12∶00—12∶30;17∶00—17∶30;20∶00—20∶30)进行观察,其结果能较准确地反映梨园的人流变化及使用情况(表1)。

3.2.2 问卷结合访谈结果分析

(1)使用者性别结构。调查结果显示,女生占52%,男生占48%,这是由男女生不同景观偏好决定。

(2)对梨园气氛的主观感受及总体印象。调查数据显示,73%的被调查者对梨园的总体印象给予了正面的评价,负面评价为10%。说明梨园的保留是成功的,其深厚的文化、优美的景观、清新的空气、开阔的视野是吸引学生的主要原因。对梨园的整体气氛及喜好程度都给予了类似的回答(表2)。

(3)主要活动及停留时间。在被调查的使用者中,路过的占10%,闲坐观看景致的占22%,学习的占8%,群体交流的占39%(图2),锻炼身体的占6%,其他占15%(表3)。

选择停留其中的使用者占90%,停留时间在1小时以上的占60%,之所以能留住人,原因是梨园提供了清新的空气和轻松的氛围,特别是在春夏季节的周末,难得的遮阴条件使学生愿意花比较长的时间在此进行户外活动。

(4)对梨园设施的评价

61%的使用者对梨园内设施是否齐全给出负面回答,只有17%的人认为比较齐全,12%的人认为一般;36%的使用者对梨园内休息设施破坏严重感到很不满意(图3),另外是卫生状况,占22%;44%的人认为目前坐凳的数量不能满足秋冬季节进入梨园的需要(表4)。

3.2.3 自由访谈摘录

在对使用者的随机访问中得知,他们反馈回来的信息基本与调研问卷结果一致,但还补充了一些自己的意见,其中有代表性的如下:

“如果有可能,少量种些其他高大树木。”

“秋冬季节的梨园没有可坐的地方,进入人数较现在(春夏)下降很多。”

“梨园内没有垃圾箱,给同学们造成不便。”

“希望能做一些带座椅的树池。”

这些意见虽有其片面性,却真实地说出了梨园使用者最为关心,但被设计及管理方所忽略的问题。

4 优化建议

经过对梨园使用状况的调查研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具体的优化建议与策略:

(1)按区域划片设置适量的垃圾收集设施,或者制作选材和风格轻松的标识设施,主要提醒使用者自觉维护梨园环境,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2)对梨园破坏的石径加以维修(图4);对“走”出来的小径根据使用者行为进行2次设计。

(3)限制自行车随意进入梨园,适当增加照明设施,提高梨园的夜景观赏价值。

(4)维修梨园内破损及存在安全隐患的石桌、石凳;适当增加不同造型、不同材质的座椅,可在梨树下适当设置围合的木质凳子,以提高秋冬季节梨园的可进入性(图5)。

5 结 论

面对大学新校园建设的热潮,原用地多为乡村农业景观,如何合理有序地传承其景观要素多无人探究,对校园景观使用状况无暇进行调研,设计与设计后的使用状况脱节。POE研究从行为—环境关系入手,客观、准确地发现户外开放空间在使用上的优点与不足,将它作为规划设计的前期研究,不仅可以使规划设计工作具有更强的针对性,而且也体现了“实践—理论—实践”的可持续设计的规划理念。实践证明,POE研究是对传统规划设计方法的有力补充和重要反馈手段,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评价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美]Marcus C.C.,Francis,C.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导则[M].俞孔坚,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芦建国,孙琴.火车站站前广场使用状况的调查研究——以南京火车站站前广场为例[J].建筑学报,2008(1):34-37.

[3]王建武.基于POE研究的校园开放空间改造性规划——以北京大学为例[J].中国园林,2007(5):78-82.

[作者简介]王艳(1984—),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昆明理工大学少数民族艺术硕士生,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装饰艺术研究;彭德天(1984—),男,四川广安人,昆明理工大學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生,研究方向:风景旅游区规划与旅游建筑及环境设计。

作者:王艳 彭德天

第3篇:高校大学生校园文化自信及践行状况调查

摘要:高校的校园文化自信培育,是整个社会文化自信培育的一部分。本次调查报告特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从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知、认同和践行的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原因、探究途径,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校园文化自信;现状

一、调查概述

(一)调查背景。在十八大之后,习近平又多次提到文化自信这个概念。2016年5月,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进一步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习近平谈文化自信》:人民日报海外版一人民网http://paper.people.tom.cn/rmrbhwb/html/2016-07/13/content_1694983.htm]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氛围下,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建设和培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流。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以下简称信息科大)于2008年,在原来的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和北京机械工业学院的基础上合并组建,提出了以“勤以为学,信以立身”校训文化为代表的“勤信”文化,进而提出了“笃信,崇学,开放,超越”的大学精神,都为这所新兴的高校指明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

(二)调查方法。

1.文献参考:通过查阅大量的文化自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文献资料,为更好地研究高校校园文化自信和践行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设计问卷,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主要通过线下实地发放问卷和线上网络问卷发放问卷两种形式,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300份,回收率100%。

(三)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主要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全体在校学生,涉及文科、理科、工科多种学科,全面覆盖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研究生。

(四)调查目的。研究高校大学生校园文化自信及践行状况,为进一步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大学生校园文化自信提供切实依据,提出更加有利于培育大学生校园文化自信及践行能力的对策、建议。

二、大学生校园文化自信及践行现状

(一)认知状况。

1.对校园精神文化的认知。

(1)信息科大学生对校训文化的认知。“勤以为学,信以立身”是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自2008年成立以来,一直沿用至今的校训。校训作为一所学校的灵魂,浓缩了这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治学精神,更是全校师生精神风貌、文化追求的展现与目标。在调查中,70.97%的同学能够准确说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校训,19.35%的同学表示只是大概清楚校训,仍有9.68%的同学表示不知道校训是什么。总体来说,大部分的信息科大学子熟知我校校训,但仍有小部分的同学只是大概知道甚至完全不清楚。同时,我校“勤以为学,信以立身”的校训,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内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古今圣贤·劝学篇》和韩愈的《进学解》中对“勤”的阐述,正是我校校训“勤以为学”的文学来源,而“信以立身”则引于《论语》中的“民无信不立”。在调查中,只有4.84%的同学知晓校训的文学来源,79.03%的同学明确表示不清楚,剩下的同学则选择了错误的答案。了解校训的理论来源,并不只是机械记忆,而是更有助于我们把握校训的精神内涵,感受校训的文化底蕴。

(2)信息科大学生对大学精神的认知。大学精神是在一所大学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积淀下来的稳定的理想、信念和追求,是所有大学人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当被问及“你知道下面哪项是我校的大学精神”,仅有17.7%的同学准确地做出了选择,33.87%的同学明确表示不清楚,其余同学则选择了错误的答案。“笃信、崇学、开放、超越”是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校园精神,旨在引导信息科大人勤奋学习、刻苦专研、诚实守信、严于律己、包容开放、积极进取。了解大学精神,是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因此不仅要加强大学精神对大学教育的引导,还应当加强在校师生对大学精神的认知认同。

2.对校园文化活动的认同。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并不仅仅是体现在理论灌输上,更多地体现在各类校园教育和文化活动当中,校园文化活动作为高校课堂的延伸和补充,是推进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大学生校园文化自信的载体。针对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赋有特色的几类文化活动,我们进行了调查,以了解这些文化活动和平台在学生当中的影响力。

“勤信大講堂”作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重要的学术文化传递的平台,截止到2017年7月,已经开办了53期。针对勤信文化大讲堂,56.45%的同学表示是第一次听说,37.1%的同学表示虽然知道,但是并没有参加过,1.61%的同学知道并且参加过一两次,只有4.84%的同学知道并且多次参加勤信文化大讲堂。

“习近平用典”活动是我校的创新型活动之一,并且是我校首届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活动之一。而知道并且积极参与其中的学生只占到被调查者的6.45%,17.74%的人知道并没有参与,75.81%的同学不知道有这项活动。

而“国际文化交流周”,是学校为中国大学生与外国留学生同学友好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在调查中,17.74%的同学表示并不知道这样的活动,61.29%的同学表示知道,但并未关注,只有20.97%的同学表示知道,并且很关注。

当然以上活动的调查都主要是偏重于学术交流类的,因此,课题组也针对大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最受大家欢迎的活动是三球联赛和十佳歌手大赛,接近被调查者一半的人数;其次是话剧、舞台剧表演和校外企业、教育基地的观察活动;同时志愿者服务活动、“创新杯”活动也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同学表示喜欢。

(二)认同状况。

1.信息科大学生对“勤信文化”的认同。总体来说,我校大学生对“勤信”文化高度认同,校园文化自信,首先要认同自己高校的文化,对所在高校的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定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自建校以来,就以“勤信”文化为主导,引领全校师生的思想教育。作为校训的经典名句出处,在本次调查中,80.65%的同学认同“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认为勤奋学习永远不会过时,另有8.06%的同学则认为学习够用就行,不用“苦作舟”,而11.29%的同学认为读书进入仕途已经不是唯一的选择,读书失去了以往的重要性。

关于信息科大的“诚信”文化,82.26%的同学坚持认为讲究诚信始终是人的基本原则,但也有1.61%的同学认为讲究诚信的人容易吃亏,16.13%的同学则认为要视情况而定。

2.信息科大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的认同。校园文化活动是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大学生校园文化自信和践行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各高校也以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为目标,开展了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活动,课题组针对信息科大的两项思想政治教育类活动进行了调查。

只有通过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实现文化认同,应对文化挑战,凸显文化解释力,进而逐步增强、实现文化自信。因此,信息科大在各学院开展了“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班会,关于此类班会,有37.1%的同学认为很有必要,有助于了解党和国家的最新思想成果,32.26%的同学认为很有必要,有助于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当然,也有30.65%的同学则认为没有必要,完全是流于形式,甚至有25%的党员和33.3%的团员也认可此观点。

红色革命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勤信文化”的丰富源泉。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信息科大特向广大师生征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相关作品,这项活动的现实影响力和教育力都得到了认可。66.13%的同学认为,很有意义,创新了红色革命文化的了解方式;17.74%的同学认为,意义一般,只是为了应付老师的任务;16.13%的同学认为没有意义,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其中20%的理科同学和17%的工科同学同意此观点,文科同学基本上没有认为这项活动是无意义的。

本次调查中,对于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和数量面向同学做了调查。关于活动数量,38.71%的同学认为比较多,43.55%的同学认为一般,6.45%的同学则觉得活动仍比较少,3.23%的同学认为很少。而关于活动质量,33.87%的同学认为我校校园活动的质量比较高,41.94%的同学认为一般,而有14.52%的同学认为活动的质量比较低,3.23%的同学认为很低。总体来说,我校大学生对于校园文化的数量和质量还是比较认可的,但满意度不高。

3.我校大学生对校园文化品牌发展的信心。关于我校未来创立自己的校园文化品牌,38.71%的同学表示非常乐观,35.48%的同学表示比较乐观,20.97%的同学则认为不太好说,4.84%的同学也表达了自己比较悲观的态度。对未来校园文化品牌发展比较悲观的同学主要集中在本科,10%的大一同学和20%的大三同学持此观点。因此,大部分同学对于我校“勤信文化”未来的发展和校园文化品牌的建立,还是充满了信心的。

(三)践行状况。

1.信息科大学生对思想学习的关注度。勤奋学习,掌握专业知识,是践行“勤信文化”的重要表现。除了我们的专业文化课,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必修的人文素养培育课程,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针对“大学生是否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门功课”,45.16%的同学选择了“所有的课程都是知识的积累,都需要认真对待”;46.77%的同学表示“认真对待自己的专业课,公共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就应付一下”;8.06%的同学干脆表示“即使是专业课,也是临时抱佛脚”。可以看出,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学习是忽略的。

2.信息科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的参与度。经常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校园文化自信践行的积极表现。24.19%的同学表示会参与。在此次调查中,相较于党员和团员,政治面貌为群众的同学没有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的比例较高一些,将近20%。

除了直接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加入学校社团也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之一。特别是学校传统文化社团,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是建立在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基础上的。27.42%的同学表示很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因此积极参与到了传统文化社团当中;另有40.32%的同学表示参与了社团,但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类别的;此外,32.26%的同学表示没有参与到社团文化当中。

校园文化活动类型主题众多,形式多样,不同的文化活动对于大学生文化自信及践行有不同的意义。通过调查显示,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文体竞技类活动和科技参观学习类活动都得到了大部分同学的认可,认为十分有意义,可以体现校园文化。其中,获得认可度最高的是社会实践活动,其次分别为文体竞技类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科技与参观学习类活动。

三、高校大学生校园文化自信现状分析

(一)高校大学生校园文化自信“高认同”的原因。高校校园文化自信是建立在大国文化自信的基础上的,我校“勤信文化”的凝练,是依托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紧跟时代步伐,既扎根于中国实际,又与时俱进的。因此,大学生校园文化自信呈现“高认同”现状,最主要的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和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促使人们文化自信的回归,其首要表现就是文化主体意识的回归。在这样大的社会背景下,一方面大学生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不再把传统文化看成“四旧”,也不再高呼“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并以包容的态度来对待外来文化。大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不断提升,与此同时文化认同感也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高校这样一个教育氛围浓厚的场所,大学生长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因此,呈现出校园文化自信的“高认同”现状。

其次,信息科大特别注重營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氛围,在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也注重丰富校园文化活动,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育,加强校风、学风和德风建设。2017年,为了使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更加合理有序地开展,由校团委牵头,各学院、各组织进行活动承办,举办了第一届“校园文化活动艺术节”,并在下半学期筹划开展“校园科技创新节”。首届“校园文化艺术节”以“汇聚勤信力量、绽放师生风采”为主体,鼓励师生在平凡的校园生活中挖掘“勤信文化”内涵、提炼艺术元素,此次文化艺术节分为“文化类”“艺术类”和“体育类”三大板块,有校级和院级两个层面,共41项活动,覆盖了全校本科生、研究生、老师和留学生,包括新华网在内的校内外媒体都给予了关注。而学校也借助本次文化艺术节活动的载体,弘扬和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收到了明显的教育效果。

(二)高校大学生校园文化自信“低认知、低践行”的原因。尽管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表现出“高认同”特点,但也存在着“低认知、低践行”的特点。

1.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上的不足。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大学生了解中国革命文化、主流文化,培育“文化自信”的最传统、最主要的途径之一。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统一的教材课本内容,教学内容陈旧枯燥、单一重复、乏味老化,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已然无法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最初设立的预期效果。这里的教学内容陈旧、单一、枯燥并不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本的内容,而主要是指部分教师对思政课内容的解读、传授不够深入、新鲜、有趣。譬如,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淡化政治色彩,降低层次,削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该有的影响力;而且,有的教师就课本而课本,没有生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不能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方法上,目前高校过于注重理论教育方法,忽视实践教育方法,导致理论教育方法和实践教育方法不能够有机地进行结合。当然,这样的重视理论教育也是与之相关的考试制度相联系的。如果高校能够创新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考试制度,相关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也都会得到改善。此外,要特别注重党员、团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党员、团员学生是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应该有更高的思想觉悟,并有责任帮助其它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因此,关注党员、团员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信息反馈,更好地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和形式。

2.传统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教育的欠缺。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科大“勤信文化”也是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凝练。在调查中,虽然被调查的同学表现出了很高的校园文化自信的“认同度”,但是其对自身校园文化的认知,却不尽如人意。“校训”和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治学育人的灵魂,因此,这是每一个大学人都应该铭记在心的。可是此次的调查结果则是,仍有信息科大学生不知道学校的校训,更不必说校训所依据的传统文化来源与大学精神。

目前,我校的传统文化教育还主要是依托于公共政治课所使用的教材以及校园文化活动,而缺乏系统介绍以“勤信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教材和课外读物。公共政治课所使用的教材,其传统文化的内容本来有限,而高校又缺乏系统介绍传统文化和本校文化的校本课程以及足够的选修课授课时数,使得大学生真正通过学校得到的传统文化教育非常有限。特别是理工类专业性质的学校,大部分学生平时接触的课程主要是科技文化方面的知识,更需要加强学校在传统文化以及革命文化、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等人文知识的培育。

3.校园文化活动的宣传力度不够大。通过上述对校园文化活动在同学们当中的了解程度进行的调查,一些文化氛围浓厚、专业学术类为主的活动,其宣传效果还不是很理想。相比较于社会实践活动、文体竞技类活动,学生们对于讲座、读书类等专业知识获取、思想政治教育类活动的兴趣较低,主动了解其信息的欲望不够强烈。所以,如果仅仅凭借传统的橱窗海报、校园广播的宣传,其宣传力度是有限的。而同时,学院之间的信息沟通不够及时,不能使得各学院主办的活动信息及时、有效地在学院之间进行传递;此外,在融媒体的时代,各个学院都开设了自己学院特色的新媒体平台,根据调查显示,关于我校的各级官方微信公众平台,37.1%的同学关注了其中的1~2个;46.77%的同学关注了3~4个微信公众平台;14.52%的同学关注了5个以上;仅有1.61%的同学没有关注。而在关注的同学里,67.74%的同学主要关注学校发布的最新通知类消息;29.03%的同学主要关注学校最新的新闻,仅有3.23%的同学关注公众号上发布的各类知识性的内容。所以,各学院、各组织要利用这一新媒体优势,加强新媒体平台的合作交流,保障校园活动信息在各学院、各班级的畅通无阻。

4.大学生自身的问题。大学生是践行校园文化自信的主体,他们承担着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挖掘校园文化的历史并积极践行和发扬的任务。然而,当前大学生传统文化底蕴不足,传统知识相对匮乏,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不是十分浓厚,只有极少数同学因为热爱传统文化而参加了传统文化的社团组织。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没有认识到校园文化活动的意义,自愿积极地参与进来。除此之外,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绝大部分的同学也是一种消极的态度,没有真正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自己核心价值观建立的意义。

四、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

(一)变革教学方式。信息科大是一所以理工科专业为主的学校,自高中文理分科以来,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接受的人文知识教育相对来说比较欠缺。因此,针對这一特殊情况,信息科大在设置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的同时,也可以结合各学院学生的学术背景和思想特征,确定一定比例的人文知识类的必修课和选修课,鼓励同学将自己所学专业与人文精神相结合,例如以我校“勤信文化”为主要代表的校本课程的设立。针对大部分同学随意应付公共思想理论政治课,上课不专心听讲,思政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单向度的讲授方式,增加更多的学生参与的环节,例如讨论、演讲等利于学生发表自己意见的活动;同时,对传统的以分数为标准、以试卷为形式的思想理论考核方式也可以进行一些改革,增加更多地弹性考核机制,例如组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等。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知道,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类活动以及文体竞技类的关注度、兴趣度以及参与度都相对来说较高,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引导大学生通过对社会的观察进而进行分析、思考,增强学生对社会经验的积累,高校相关组织需要对各学院、各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相关的指导,包括预期的目标。

(二)规范校园文化活动。首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为学校各级组织统筹、举办校园文化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效。当然,我们也需要不断改善校园活动的组织方式,提高校园活动的组织质量,在调查中,有大部分同学认为校园活动的质量还不够高。校园文化活动的相关总负责人可以将校园文化活动具体划分为大类,例如志愿服务活动类、社会实践活动类、文体竞技活动类、科技参观学习类,根据不同类别活动的意愿参与人数,规定不同类别活动的数量,从而集中精力办特色活动,提高活动质量,从而杜绝“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信息科大在第一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期间,组织了辩论赛、演讲、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古诗词大赛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勤信文化”根植于大学生的头脑当中;“勤信大讲堂”除邀请科技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来做专业的科研学术知识的讲座,同时也开讲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国关系”等优秀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讲座;“学习习近平用典活动”让同学们走出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本,接触最新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理论。在已有的工作经验上,我们要在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形式的基础上,注重校园文化活动质量,培养重点校园文化品牌。

(三)发挥新媒体优势。目前各高校已经意识到了网络和新媒体的发展在高校“文化自信”培育中广泛应用的意义,也都在努力构建各级校园新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等,推动学校和师生之间的活动。“勤信青年”作为信息科大最具影响力的公众号之一,能够紧迫国家、社会、学校的新闻热点,联系同学的生活实际,进行微信推送,而且更新速度快,坚持每日更新。此外,各学院的微信公众号平台,如自动化学院的“心动传媒”也办的有声有色。但目前,各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推送功能仍然主要集中在单方面的信息推送,还没有真正发挥双向互动的作用。目前,同学关注微信公众号的主要目的,还是关注校园信息的发布,所以高校微信公众号还没有真正最大化地发挥它的作用。高校可以利用微信等新媒体开展各种形式的承载主流意识形态的活动,完成对大学生价值观构建、“文化自信培育”的隐性渗透。依托新媒体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可以改变传统的班级授课方式,形式更加新颖,更容易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同时,学校也应鼓励各学生社团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社团活动,拓展文化传播的渠道。加强学院与学院之间、学院与社团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互动,不断地扩大信息覆盖面,增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宣传,并且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培育大学生“校园文化自信”。

(四)大学生培育自我的文化主体意识。在“校园文化自信”的培育和践行过程中,大学生必须具有主体意识,否则就会缺乏学习和践行的主动性、能动性,对学校文化甚至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主流文化产生怀疑,并对外来文化盲目追求。当代大学生要有掌握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意识,信息科大的学生更要首先了解自己学校的校训、大学精神及其理论来源,熟知“勤信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对“勤信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清醒的定位。信息科大的学生要主动去感受“勤信文化”的独特魅力,努力学习以“勤信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作为一个理工科院校,大部分的信息科大学子从高中起主要接受的是科技文化知识的教育,人文知识教育欠缺。因此,在大学期间,信息科大的学子一定要有加强这方面学习的意识,除了理论学习,也需要多参加与传统文化等相关的文化社团活动,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作者:杜明夏

第4篇:校园环保状况调查报告

校园环保状况社会调查实践报告

——节约环保从身边做起

调查背景:

我们的地球目前面临着许多环境问题,比如全球变暖、水资源匮乏、海洋污染严重等等。全世界都在为节约环保而努力,让我们不得不反思自己的生活习惯,为创建一个环保校园行动起来

调查目的:

就同学们对身边节约环保的态度和行动作调查采访,希望能以此引起大家的关注和反思

调查对象:全校学生及工作服务人员

调查时间:20011年10月8日至20011年10月15日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实地采访 调查过程:

1.在校园内发放问卷,共收到80份有效回复。 2.拍摄了校园中存在的一些浪费现象。

3.对部分生活园区工作人员及学生进行了访谈,收集他们对于节约环保问题的看法。

调查结果:

关于如何创建节约型和谐校园的社会调查问卷结果

1.你对废旧书本如何处理? A .卖掉 B. 扔掉 C. 用做稿纸

2.(1)你在学校每顿饭

都吃光吗?

(2)能说明你为什么

不吃光吗?

3.如果你的水笔用完了,

你会如何处理?

4.你打印时是否纸张

两面都用?

A. 是 23.08%

B. 否 76.92%

A .饭菜不好吃 38.60% A .扔掉 27.69%

B. 感觉饭菜太多 52.63%

B. 换一支笔芯72.31%

C. 其他 8.77%

66.67% A. 都吃光 16.92%

13.64%

13.64%

B. 有时剩一点饭菜 83.08%

D.保存 6.06%

5.对于单面已使用的纸张

你是如何处理的?

6.(1)你平时使用的电池

属于哪种类型?

(2)对于废旧电池你

如何处理?

7.(1)你是否关注过

垃圾分类的问题?

(2)你自己在这样做吗?

8.遇上节日,你会选择何种

方式祝福他人?

9.在外出就餐时,一般你对

剩下的菜如何处理?

10.你平时用什么方式

洗脸?

11.(1)你购物时是使用?

(2)平时购物后留下的

塑料袋,你会怎么处理?

12.(1)在外就餐时对于

一次性用品你会?

(2)是否想过自己带

餐具用餐?

13.(1)若你发现没用的

照明灯开着你会怎么做?

(2)你认为白天自习室

的灯应该如何开?

14.是否经常在购物时买

不必要的东西? A. 扔掉 B. 做草稿纸 6.25% 93.75% A. 充电电池 B. 一次性电池 24.29% 75.71% A. 随意扔掉 B. 扔到垃圾筒里 C. 扔到废电池回收处 6.25% 53.13% 40.63% A .是 B. 否69.35% 30.65% A .一直都在 B. 想到时才做 C. 从来没做过 18.75%59.38% 21.88% A .送礼物 B. 送贺卡 C. 发短信 D. 发E-MAIL 11.84% 9.21% 73.68% 5.26% A. 留给餐馆处理 B. 打包 C. 尽量硬撑着吃下去 47.14%30%22.86% A . 流水 B. 用脸盆接水洗19.70%80.30% A. 塑料袋 B. 用环保袋 44.12% 55.88% A. 直接扔掉B. 保存下来备用 C. 有时扔掉有时留着用4.84% 66.13% 29.03% A .经常用 B. 有时用 C. 从来不用36.92%61.54%1.54% A. 想过 B. 没有过 25.40% 74.60% A. 视而不见 B. 关掉它 9.38% 90.62% A. 全开B. 开一半C. 不开 12.12% 66.67%21.21% A. 是 B. 否 41.54% 58.46%

15.你出行通常选择——?

16.你经常使用纸巾吗?

17.你参加了3月28日的

关灯一小时行动吗?

A. 打的 12.50% A. 是 87.30% A. 是34.43% B. 坐公交车87.50% B. 否 12.70% B. 否 65.57%

分析讨论:

从我们的调查资料可以看出,大家都有一定的节约环保意识,并在某些方面做得不错。但仍然存在一些习惯不符合节约环保的要求。下面我们通过调查数据做具体分析:

在节约粮食方面,情况令人担忧。有83%的同学在食堂就餐都会剩饭菜,其中53%的同学认为饭菜量太多吃不完,还有约38%的同学认为食堂的饭菜不好吃。由此可见,食堂在这个问题上还是负有一定责任的,他们应该在迎合同学口味方面投入更多精力。但是作为大众就餐的地方,食堂不可能满足每个人的口味和饭量。但大家在饭馆酒店就餐时,剩饭菜的现象还是很普遍的。只有53%的同学会选择打包和尽量撑着吃下去,还有近一半的同学会将剩饭菜留给餐馆处理。从我们对食堂工作人员的采访得知,部分好的剩菜会被回收用作饲料,还有许多的剩菜都被白白倒掉。每天都有那么多剩菜,那么多食堂,粮食浪费的数量可想而知。在耕地日益减少,人口日益膨胀的今天,许多同学节约粮食的意识亟待提高。

在对待学习用品方面,同学们做的还是不错。有80%的同学会将旧书循环使用,只有极少数的同学会将其扔掉。虽然大部分同学不会在打印时将纸张两面都用,但还是有95%的同学会将单面已使用的纸张用作草稿纸。水笔用完,也有72%的同学会保留笔管换笔芯继续使用。

在节约水电方面,大家有可圈可点之处,但也存在令人不满的地方。80%的人是用脸盆接水来洗脸的,还有少部分人是用流水,这些数据说明大家对水资源的节约意识较强。但实地的拍摄发现,存在浪费的地方还是不少。我们看到洗手间外的很多水龙头都在不停的滴水却没有人去关紧它,有些压根就是不能关紧的,我们应该把情况及时地反映给校方,让他们进行维修,这从侧面说明同学们还是少了一些节水的实际行动。在用电上,10%左右的同学在发现没用的照明灯亮着时会视而不见,12%的人认为自习室的灯应该全开,这明显是一种意识及观念上的欠缺。同时,我们拍摄了晚上教学楼的情景,教室都是灯火通明,但走近看时,大部分教室里都没有多少人,甚至有一个人在偌大的教室自习却开着所有日光灯的情况。所有这些都让我们心寒,这是对电能的严重浪费,这些分散开的同学明显可以集中到一个教室中,让能源充分利用。我们的关灯一小时活动,也只有部分同学参与其中,可能是宣传力度不够,但也有我们自身的原因,就是对节电的不重视。同学们必须加强这种意识严格要求自己,学校也应该加强监管。

在环保细节方面,既有进步也存在问题。只有10%的同学依旧选择送贺卡表达节日祝福,绝大多数同学已经采用了更为绿色环保的方式如短信或E-mail。在国家推出“限塑令”一段时间之后,已经有超过半数的同学会在购物时自觉使用环保购物袋,95%的同学会有意识地保存塑料袋并多次使用。在出行上,90%的同学都会支持公共交通工具,为节约能源贡献力量。但令人担忧的是,有将近90%的同学经常使用纸巾并养成了习惯,其实生产纸巾十分耗费木材资源,并且也不见得卫生;除此之外,大家基本上都会在外出就餐时使用一次性餐具。

有70%的同学都注意到垃圾分类的问题,但真正付诸实践的同学并不多,而且有超过半数的同学不会将废旧电池扔到回收处。

在问卷和采访中,我也搜集了同学们对节约环保的看法和建议。有许多建议都关注到了生活细节。以下我们列举了部分建议:

节约环保小建议

 定期调查学生对食堂饭菜的看法,征集广大学生的意见。改善饭菜的口味,增加菜肴的

品种以便同学们有更多的选择。

 饭菜可以实行半份制。

 纸张双面使用。

 回收废旧书本,循环使用。

 在寝室备水桶,一水多用。

 洗手时水龙头适当开小些,用完后及时关紧。

 寝室里开了台灯后把日关灯关掉。人离开后及时关灯,关电脑。

 在教室自习时尽量集中,以减少开灯的需要。

 使用节能型灯具。

 尽量少使用空调。夏天调高空调温度设定,冬天调低。

 设立分类垃圾箱和废旧电池回收处。

 回收易拉罐、塑料瓶、报纸等可利用的生活垃圾。

 拒绝过度包装。

 尽量使用手帕,减少使用纸巾。

 外出购物使用环保购物袋。

 减少使用一次性碗筷等物品。

 出行提倡使用自行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 制定合理的消费计划,养成节俭的消费习惯。

······

总结:

为创建节约环保型的和谐校园,我们做的远远不够。我们距离一个环保合格公民还有很大的差距。其实我们都知道怎么做才是符合节约环保要求的,只是我们还没有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当成一种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我们相信,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就能让一切从此改变。

20011年10月16日

第5篇:关于家乡环保状况的社会调查报告

调查人:

调查时间:2010年1月10日到2010年2月18日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环境,主要是水环保问题

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已经从九十年代时城市蔓延到了现时农村,垃圾乱倒,塑料袋满地飞,曾经的清清小河日趋发黑,可以说现在地球上真正纯净的地方所剩无多。现在的乡村已经失去了当年的纯净,而被污染取代。就此问题,我对家乡的环保状况做了简单的调查,现对调查结果做以下分析报告。

一,当地居民对环境污染的了解和环保的重视程度

当地大部分人对环境污染是有深入了解的,知道这样做或那样做是对环境有害的,我们不应该这样做,比如说植被问题吧,当地居民知道植被在环境保护中起那么大的作用后,不仅少去砍伐树木,而且还主动去栽种树木以保护环境,近年来,在的道路两旁能够看到更多的绿色,这得益于当地居民栽种的速丰桉。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时刻注意对环境的保护,比如说对塑料袋的处理,他们都不会随地乱扔,而是集中起来,到了一定程度再集中处理。由此可见,当地大部分人还是具有环保意识,热爱环保,主动去保护环境的。但是,还是有少部分人对环保问题视而不见,不仅不去保护环境,反而去伤害环境,比如说,近年来当地农民引起了养猪热,这是一个很好的经济发展机遇,可以带领农民发家致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给国家,给农民带来更多的财富。但是随着养猪事业的发展扩大,猪粪却成了环境的杀手,虽然基本上每个养猪户都建有沼气池,可以处理猪粪,但是毕竟空间有限,沼气池容不下又不能放在猪圈,只能放在外面的空地,如此一来,不仅污染了空气,引起空气质量下降,而且下雨的时候猪粪随雨水流进小河,引起水污染,影响人民的生活。还有沼气池里面的粪水满了,有些养猪户直接排进小溪里,不仅将溪水弄得又脏又丑,而且将无色的水变成了黑色,让人望而却步,居民洗衣服洗菜只能在家里用自来水洗了,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在调查当中我发现,自从在家里洗衣服洗菜以后,家里的一个月的生活用水比以前用多了一倍。还有,死亡的猪仔处理也是个问题所在,特别是在猪仔生病高发期,死亡的猪仔增多,处理起来麻烦,很多养猪户都是直接把死亡的猪仔扔进小河里,以为它们可以随溪水流走,不会污染环境,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即使能流走还是会污染环境,况且很多还是不能流走的,堵塞在河道里,腐烂,发臭,进而引起环境污染,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还有就是对生活垃圾的处理问题,现在村里有了固定的垃圾处理区域,居民都主动把垃圾倒在那里,在这一点做得很好,但是,垃圾是倒在了那里,处理却没有及时,风一吹,垃圾到处飞,最后还是相当于乱扔垃圾。

二,部分人对环境保护冷漠的主要原因

记得一句话,世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现在可以说是,世上没有永远的环保,只有永恒的利益。我认为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利益的问题,合理处理猪粪要钱,正确处理死猪仔也要钱,在农村,挣那么一点钱已经不容易了,谁还会愿意出钱处

理那些东西,还有就是环保意识还不够深入,环保意识是有了那么一点点,但是只是意识到小区域的环保而忽视了大区域,死猪仔的处理就是一个例子。懒惰思想也是个原因,拿死猪仔处理来说吧,其实可以多花费那么一点点力气挖个坑将死猪仔埋了,这样不仅可以给土地增肥,还减少了污染,可是为什么就不舍得出哪一点力气呢,这就是懒惰,还有垃圾处理也是一样,倒过去了就顺便给处理了不就结了吗,何必要等。在调查采访当中,他们表示对于死猪仔和垃圾等的处理我何必多出那么一点力气去处理呢,我又没得好处!

三,农村环保问题应该引起更大的重视

在调查中,少量人对环境的破坏与恶化表示义愤填膺,他们认为居住环境很重要,环境的恶化会引起一系列问题,还可能危及生命安全,我们应该从日常生活中做起,主动保护环境,发展是重要的,但是不能以牺牲环境求发展,一切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发展都是错误的,我们应该在环境保护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注意环保。大部分人认为只要自己居住的周围还是看起来干净就行了,要求不高。这说明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还是不够的,农民环保意识急需提高。农村环保问题应该引起更大的重视!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该调查发现,我家乡的人民对环境保护还是没有引起足够多的重视,环保问题突出,这主要是是由于环保意识欠缺和价值观偏向所导致。我希望当地政府部门能够以实际行动提高人民的环保意识,同时对存在的污染采取行动进行处理,将原来清水还原回来,给当地人民一个好的生活生产环境。如果情况允许,可以对乱扔禽畜尸体的人进行通报批评甚至处罚。当地村民应当从生活中小事做起,在环境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生产;不要为己之利益而损害环境,更不要因为懒而损害环境,这些都是不值得的,最终的后果都是自己承担的,为自己着想,为后代着想,从现在开始,投身环保中去吧!

五,附录

此次调查因为以口头采访为主,没有足够多的详细的数据说明情况,该报告只是反映了调查中出现的显著问题。

第6篇:长沙环保学院周边环境污染状况调查

陈大宇 陈龙 陈颖佳 金涛 刘雪 瞿金花

摘要:学校周边环境关系到学校师生的安全和学校的稳定,关系到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关系到附近广大的安康和全社会的和谐。近几年,我市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工作力度不断加大,环境秩序不断改观,取得了新成效。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学校周边环境形势不容乐观,一些影响学校师生安全,影响学校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仍然存在。学校一般都是人口较密集的地区,在这类地区的污染相对于其他一般区域的危害程度更大,身体健康,应尽快解决学校周边污染源的污染问题。确保学校周边环境有一个新的大改观,为广大的师生、生活环境。这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关键:周边环境

前言:在刘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一行考查了我们学校周围的环境污染状况。家能够对我们学校产生“环境威胁”的企业、厂家。但是,一些以餐饮为主的店铺、路边小吃摊、休闲场所等对我们学校周边的环境产生了一系列的污染。查,并且提出了我们的想法和建议。包括人文环境。

一 调查发现的问题1.校外饮食场所:杂乱无章,卫生状况令人堪忧。在学校周边开设商店、小吃部条件简陋,卫生状况差,造成很多的学生食品卫生安全的隐患己的饮食习惯与品味,有比较担忧且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影响校容校貌。发现共同存在的问题:卫生状况不好、2.休闲娱乐场所:杂而无序,存在安全隐患 调查显示:由于网吧的自由性大,符合大多数同学的休闲目的,使得在众多的娱乐休闲场所中,网吧成为最大的休闲场所,远超过其他休闲场所。对网吧的安全隐患表现出极大的不安,而在“对休闲场所经营是否规范”这一调查中,4%的人认为经营规范。在男、女生分开的调查中,且女生去休闲娱乐场所多受朋友、同学的邀请。在“去休闲场所是否影响学业”这一调查中,女生认为影响一般。3.交通、卫生、安全状况亟待改观,情况不尽人意 80%的人对学校的交通状况表现出极大的不满,多认为街道过窄,车辆过多,车主抢客无序特别是摩的的抢客。引起交通混乱,危及到学生的安全。由于学校周边人员复杂,学校外犯罪行为时有发生,有边治安不安,希望学校及相关部门对周边进行治安整顿,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 污染状况调查 6人,利用课余时间于值得我们庆幸的是,(值得指出的是

50%的同学到校外小餐饮就餐,但又对食品的安全性及卫生状况60.2%)。另外有58.5%的同学认为这些小餐馆与小吃店经营不规范。 对小吃摊,小吃店,餐馆三类饮食场所调查中 饮食安全低、

72.8%的同学见过或听说过校外周边发生犯罪行为。为了全校师生及附近居民的为周围居民创造一个和谐2009-6-20我们学校周边为此,我们进行了详细的调:该调查报告中的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又. 在调查的结果中,我们发同由于符合自 饮食质量不行 、经营不规范 有78.4%同学在双休日上网,但60%的男生认为对学习影响很大,而

2009-6-21,实地公里以内没有一 。 只有57.2%同学对周 有49%的

教职员工创建一个良好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 至1)(占所调查的

同学不满校园周边卫生现状,并认为这与摊主或店主有很大的关系(占75.9%),50%的同学说要处理好街道卫生,主要应规范摊主行为使其自觉处理好自我与周边环境的关

4.其他现象,学校周围大面积的垃圾堆放,燃烧排放的污气、臭气,使整个校园弥散着异味、刺激味浓厚的有毒有害气体(据调查含有二氧化硫、多氯联苯等多种有毒气体),导致老师上课昏昏欲睡、学生学习萎靡不振,甚至部分老师、学生出现头昏、头晕、喉咙干咳等不良症状。另外流动摊贩多,流动摊贩往往是一无卫生许可证,二无工商执照,出卖的商品又往往是烧烤食品,极不卫生,隐患无穷。还有一些商家强占人行道,流动摊位拥挤在校门口,摊位堵塞交通,影响师生通行。

二.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如学校周边管理量大面广,特别是流动摊点“你进我退,你退我进”的现象明显,不好管理,但还有更重要的原因:一是学校周边环境的管理涉及多家部门,既有工商的,又有城管的,还有卫生的,各个部门都是管理者,但都难独家管好,形不成合力;二是处罚乏力,往往是查到问题了,要么警告一下,要么罚些款,对非法经营者缺乏威慑力量;三是学校周边的经营点往往是当地居民所经营,有的还是当地有势力者,管理起来难度较大.

三.问题的危害性

这些现象的存在,不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管理,影响了学校的环境卫生,阻碍了交通,危及着师生员工的安全,又危害了正在长身体、学知识的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一个学生能否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一个家庭的未来,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当前,学校周边环境存在的问题已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师生的安全。对此,国家、省、市早有规定,禁止在学校直径200米内开办上述场所等,严禁在校门口摆摊叫卖,但由于执法和管理力度不够,令行不止。因此,亟待解决,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需要正常的教学秩序,安宁的教学环境,应还学校一片清净。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学校周边环境存在的问题,切实加大整治力度,努力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学校周边环境。

四.建议

1、高度重视,严格整治。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切实加强领导,将营造安全健康的学校周边环境作为加强社会管理、促进教育健康发展、提高社会和谐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抓紧抓好。要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专门机构,针对学校周边环境卫生脏、乱、差的现状,定期开展调研,模清底细,研究对策,出台措施,协调各方力量,落实专人负责,狠抓落实。

2、明确管理职责,进行专项整治。建议进一步明确市政府领导及相关部门对环境污染的管理职责,赋予有关的部门相应的执法权限,建立学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协调小组,由综治办牵头,公安、卫生、工商、城管、安监、食品药品监督、教育等相关部门参与。协调小组定期开展活动,及时研究当前学校周边环境状况,统筹各方资源,定期不定期地开展联合执

法活动,切实加强对学校周边空气、环境污染、摊点及其他治安问题的管理和查处力度。在联合执法的基础上,上下联动,齐心协力抓整治,各相关部门要根据自己的职能,要通力合作,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展校园周边环境卫生专项整治活动,各职能部门加大执法和管理的力度,严厉惩处那些违法违纪的行为和个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3、切实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整治的力度。要求卫生部门和环保部门联合成立切实可行的专门的领导小组,对企业(虽然我校周边无污染企业但也不能放松警惕)排放的废气进行检测,分析其有害成分,并告之市民有效的防护措施,如果检测结果对人体有害,必须对排放的企业实施关停。企业的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要把督查贯穿于整治全过程,实行定期检查,推动重点整治任务的落实。要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对违法排污、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要坚决关停,决不姑息。同时对涉及学校和师生的治安案件要从速从严查处,对学校周边的违法违规经营者要加大处罚力度,该停业整顿的要坚决停业整顿,该罚款的要从严罚款,该取缔的要坚决取缔,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对违法经营者的威慑力量。

4、执法部门多渠道加强监管。有执法权的部门可以聘请学校的领导和有关教师为特约监督员,以便学校领导和教师平时对学校周边的摊点和营业场所进行检查,以弥补有关执法部门执法精力和时间的不足,促进学校周边环境状况的持续好转。

5、落实长效抓监管。为巩固提高整治成效,进一步落实长效监管机制。要求学校加强学生的督导力度,教育学生不往楼外乱扔果壳;加强学校周边环境卫生的管理,增加保洁人员,加大保洁力度。同时,将学校周边环境卫生列入环卫督查的重点区域。

6、利用媒体进行整治。对整治工作难度大的企业或个人,可以像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那样,给予全面曝光。

7、建立健全全民参与的监督举报机制,而且要加强执法队伍的快速反应机制。对群众举报,及时快速反应,到现场取证、制止。不给违法者掩盖的机会。

五.结束语

通过开展环境污染调查活动,大大增强我们了社会责任感,提高了环保意识,让我们更加重视保护环境。极大地树立了自信心,培养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习惯。同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环境污染问题是一个全民性的问题;(2)许多环境污染是人为造成的;(3)环境污染对人体产生巨大危害;(4)要重视环境保护,因为环境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第7篇:校园周边环境状况自检报告

校园周边环境状况自检报告(2008.5) 近期,一些不法分子滋扰本溪市中小学校的问题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影响,近日市我校按照上级指示要求并结合本校实际,对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情况进行全面调查,调查情况如下:

一、学校门口时常有小商、小贩在学校门口摆摊、贩卖,一些不卫生食品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并影响学生勤俭节约良好习惯的形成,助长了学生乱花零钱的坏毛病,同时时间长了也容易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二、校园周边200米外(竖井车站附近)有网吧,对学生的影响也很大,有的学生迷恋网吧,达到不上课,不回家,使老师和家长很着急,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身心。

三、学校门前的交通安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校门前100处马路大小车辆行驶,不减速,容易造成学生交通事故,影响了学生正常的上学和放学,为学生的身心带来不安全因素。

四、到目前为止,学校周边还没有出现抢劫、敲诈学生财物、威逼利诱学生进行不法活动的犯罪分子。

五、到目前为止,学校内也没有学生和学生之间伤害事件等扰乱校园治安秩序的不安定因素。

以上调查的几点,对于存在的问题,希望有关部门能够给予解决,到目前为止,学校能够有一个安定的学习环境,除

了学校本身工作做到位之外,还和上级主管部门、竖井派出所同志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是分不开的,三十九中学的全体领导表示非常的感谢,同时,也真诚地希望各级领导和竖井派出所的同志,对今后的学校治安工作和校园周边治安秩序的整治给予支持、帮助,并能够帮助解决为盼。

三十九中学2008.5

第8篇:动感地带校园使用状况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移动动感地带品牌在我们学校的使用情况,让动

感地带品牌业务更好的为同学们服务,特做了如下的一份调查报告,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填写,在此我们深表感谢。

1. 您听说过中国移动的子品牌——动感地带吗?

A.有B.没有

2. 您使用的是中国移动动感地带的手机卡吗?

A.是B.不是

3. 您喜欢动感地带这一品牌吗?

A.喜欢B.不喜C.一般

4. 选择手机卡时,影响您判断的主要因素?

A.运营商的品牌B.网络信号C.价格便宜D.合适的套餐政策E.漂亮的号码 F.运营商的服务

5. 如果您选择的是动感地带卡,请你对它的服务作出评价?

A.信号不好,通话质量差 B.月租太贵C.双向收费D.乱扣钱,增值业务打包出售

6. 如果您是动感地带客户,您想不想换其他品牌的卡?

A.想B.不想

7. 动感地带的广告和在校园里的促销,这些对于吸引你办理这项业务起多大作用?

A.一点作用也没有 B.作用不大 C.不清楚 D.起比较大的作用

8. 如果您要更换电话卡(将A卡换作B卡),哪些原因对您作决定的影响力比较大?

A.B卡资费是否特别便宜 B.同学们是否都改用B卡了 C.家里面的人是否用的是B卡

D.换卡是否造成联系不变

9. 您最喜欢、最想尝试动感地带的什么业务?

A.飞信B.手机上网C.网上签约 D.手机报 E.短信包月 F.家校同价

10.你需要动感地带增加更多种套餐么?

A.需要B.不需要

11.你是否喜欢动感地带的形象代言人?

A.喜欢B.比较喜欢c.不喜欢

12. 您对动感地带的总体评价怎么样?

A.很好B.非常好 C.一般 D.差

第9篇:校园自然生态环境状况调查

调研地点:上海同济大学

调研方式:查询资料、网络调查、实地考察 调查目的:

大学校园中的绿化景观不同于一般的园林,在占地面积越来越大的同时,如何维护好一个优良的生态环境,怎样平衡各种功能需求,将人文精神融入校园风光中,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

校园自然生态区域分布图:

调查结果和内因分析: 生态环境

大学校园往往面积较大,户外空间开阔,美树盈庭。同济大学本部是上海市内环线以内面积最大的单位,也是全国绿化先进单位。整体校园内的绿化系统已经构成一个绿色网络,点与线的结合使得校园平面张弛有度,环境优美。同济校园内的生态环境不仅是师生员工的绿色家园,也是上海的“绿肺”之一。 功能使用

大学的使用者主要是师生员工,还有各种入校办事和参观的人。大学校园户外环境主要的使用功能是交通、交流、学习、休闲和运动等。同济大学本部地处上海市中心,正在开辟越来越多的停车场,校园道路设有警示作用的交通标识,安装了高密度的减速带,还辅以严格的机动车进校证管理。即便如此,校园拥堵、争执,乃至交通事故仍有发生。 精神文化

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整,让同济自此以土木建筑类学科著称;建成于1953年的文远楼,作为经典的现代主义建筑入选了新中国五十周年上海经典建筑之列(整个上海共有30座建筑入选);建成于1961年的大礼堂采用了当时十分先进的预制装配钢筋混凝土联方网架结构,是当时亚洲最大跨度的建筑之一;上世纪80年代扩建图书馆,为保护老馆,让新馆像两棵

树一样立在老馆的庭院中,建筑主体在六层以上悬挑伸展出来;在同济大学抗震实验室外,环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厦、世博会中国馆的抗震模型在完成实验后被请进绿地等。 结论和建议: 生态环境

要保持或者增加校园绿肺的“肺活量”,对于历史悠久的老校园来说,在人、车、建筑与日俱增、绿地率减少的情况下,可以注重绿化覆盖率,保护好古树,建设时优先考虑枝繁叶茂、绿量较大的乔木品种。而对于新建的校园,应避免贪大求洋、过度追求欧风草坪等华而不实之举,以营造绿量较高、具有生态群落结构的绿化为主线。至于一些不宜绿化的地方,如地下车库顶部广场等,则可巧妙增绿。 除了绿量,生物多样性也值得关注。同济大学在百年校庆时改造了毛主席像所在的入口区,以整洁的大面积草坪映衬高大的悬铃木,仪式感、迎宾气氛都很好。不过,改造后有十几个植物品种在同济校园中就此消失,美中不足。。

相比自然生态,人工生态环境同样大有可为。同济大学在全国率先建设节约型校园,着力于三个方面:在学校的规划建设和运营中实现节地、节水、节能、节材和资源循环利用;在校园能源消费过程中实现设施设备的节能运行管理;在校园中普及节约宣传教育,培育学生节约理念,充分体现行为节能。中水回用于绿化灌溉和补充景观水体、屋顶绿化、湿地净化水体、节能路灯、太阳能利用设施等让校园更加生态,这些低碳环保的做法也正在推向全国。 功能使用

中国步发达国家的后尘,私车激增,大学校园内人与车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大学校园应在入口区建好停车场库,截流大部分机动车;在内部则建立公共自行车系统、提供校园电瓶车交通等,既降低校园的机动车交通量,又不影响人方便地到达校园的各个区域。对于进校的车辆,安排人车分流的交通系统以及高效短捷的行车道、藏于大树下的停车场等,尽量减少对步行交通的干扰。

大学是在交流中创造知识和学习知识的地方,要想方设法在户外空间中增进人与人的交往与交流。舒适的公共空间吸引大家停留,同济问源园的大草坡就很有魅力,每逢艳阳高照,人头攒动。合理的设施也能聚得人气。招生宣传、毕业义卖、社团招新、户外表演等都是大学的特色活动,应安排专门的环境,助推校园文化活动。此外,室外的观演、论坛等场地目前在高校还不多,但作为思想碰撞之地,大学终归会需要如伦敦海德公园那样的能慷慨演讲之地。学习、晨读是大学校园内的一道风景,在自然灵气中学习,身心皆宜。这样的学习方式很个体化,需要安静而私密的空间。所以充分利用校园中的边角小空间,能书写一篇满足学生户外读书学习的大文章。从这个角度而言,精心谋划后的大学校园可以成为户外空间使用率最高的地方。 景观风貌

谈大学校园的景观风貌,建筑与环境不可分割,关键在于整体效果。中国高校经历了一个时期的大扩张,大学城遍布全国。很多高校轴线气派,楼宇高大且林立。其实,大学是出大师的地方,校园环境应求“雅致”和“明快”。 “雅致”的校园需人工与自然和谐相配。有自然条件的校园可因借山水。无此优势的校园则用绿化环境融揉建筑群体,疏密有致,精在体宜。一些新校区即使绿色不够丰润,也不要急着移植过多的大树,让植物与人才一起慢慢地成长成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而且,中国人讲究通过主观体验发现平淡事物中的美,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

则灵”。要以细腻、平和的建筑与环境让师生心中有一片“雅致”的风景,静下心来求学问道。身处一个海量信息、快速发展的社会,校园还需“明快”。“明快”的校园景观风貌和区块功能紧密契合,宜敞则敞,宜直则直。要去什么地方标识清晰、方向明确,一路走去,看到的各处环境都干净利落,很透气。校园环境管理到位,处处应显得整洁有致。大学校园景观风貌的“雅致”和“明快”,也可以说是大而雅,丰富却不乱。 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大学”的立校之本,发展之基。大学校园是学校历史发展的物质见证,是每一位师生和毕业生都能沉浸其中、感受学校精神文化的环境。校名、校训、校徽是全校师生同舟共济、高度认同的物质和非物质载体。厚德载物、高瞻远瞩,创立丰功伟业的先师前辈是凝聚学校精神、激励师生的榜样。所以,在大学校园绿化景观中必然要结合这些核心思想和文化,各个学校一般也都做到了。要让大学校园绿化景观中的精神文化更上一层楼,则需要进行整体性的文化规划与策划,好的校园环境还应该能解读出大学的学科发展和办学特色。对于同济这样历史悠久的校园,不同年代建成的建筑与环境记录了同济的足迹,经过系统梳理后,可以通过点景系统和游线组织,在校园环境中让师生员工和参观者亲身感受学校发展的历史脉络。

上一篇:奥斯卡奖项评选流程下一篇:1新员工培训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