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思则惘是指

2023-04-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学而不思则惘是指

学而不思则惘 思而不学则殆

—— 2012年春训心得体会

几千年前,孔子就告诉天下人学思结合的治学之道: 学而不思则惘(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而不学则怠(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2011年8月,我从教育系统进入人社局工作,时光荏苒,我在各级领导及各位同事真诚的鼓励和无私的帮助下,逐渐完成了思想和角色的转变,熟悉了工作环境,学习了新的工作方法。学海无涯,学无止境,在新的岗位我坚持向老同志学习、向新同事学习,我更珍惜每一个脱岗培训学习的机会。

2012年1月31日至2月6日,我参加了县人社局党组精心安排组织的“2012年春季学习周”活动。一周的培训时间虽然短暂,但收获颇丰。不论是县纪委望健华主任的《认清形势、坚定信念,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报告、党校刘克华老师关于我国文化改革和发展的解读、聂蓉老师的《弘扬母语、传承文明》普通话训练、张勇科长的《调研文章的基本写作技巧》,还是付局长关于“学以致用、学以养人”的总结发言,都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人社新兵,我常常反思自己的工作方法,思考成败得失,让平时的经验、思考的结论,在学习中得到升华。时代在不断地进步,只有不断的学习,及时的反思,才能跟上时代的要求和步伐。

同时,我也明白,学习是手段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务实的工作、创新的勇气和行动,作为一名人社新人,一切都是新的,我更要自强不息,加倍努力,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出色的工作成效来换取领导和同事的肯定和认可、人民群众的理解和尊重。

本次学习周,我还有以下几点思考和感想:

一、 快乐生活每一天,健康工作每一年

有一个电视娱乐节目的口号这样说:快乐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快乐呢?工作和生活其实都是快乐的事情,保持快乐的心境,经常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为,适应社会规范,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自己的适应力,从而减少工作和生活的困惑和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常怀律己之心、宽容之心是快乐的基础,真诚待人,磊落行事,用信任交换信任,用快乐交换快乐。每天告诉自己要记得微笑,笑是人类最美丽的表情,这是我理解的“笑对人生”。健康的身体是工作生活的快乐之源,见微知著,健康的身体也是好好工作的本钱,多关注一下养生之道,多吃水果蔬菜,饮食搭配合理,适时适量地运动锻炼,科学地养生,我们就有充沛的精力去工作和生活。

二、善学乐学学到老、学以致用养身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贯主张“活到老,干到老,学到老,用到老”。实践证明,停止学习就是拒绝进步,放松学习就是放弃机遇。时代在前进,知识在更新,对我而言,加强学习,不仅要加强理论业务学习,通过读书和浏览人社网站等途径学习社保和就业方面的各类文件和资料,做读书笔记,及时总结和反思工作体会和心得,提高自身业务素养,同时还要学习各科有益的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在网络时代依然要与书为伴,多读书、读好书,真正把学习当成一种境界来追求、当成一种品格来培养、当成一种习惯来养成、当成一种幸福来享受,真正体会学有所用,学有所乐,让学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三、立足本职勤学习,爱岗敬业会办事

爱岗敬业会办事在我理解首先要非常热爱你现在所做的工作,然后是用心做好每项日常工作,最后就是注重提升工作的品质。2011年8月中旬我进入就业局培训中心工作,协助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因为对人社工作的热爱,我不懂的就虚心向分管领导和同事请教,尽快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服从领导安排,尽心尽力完成各项任务,无论是下企业、做调查还是整理台账,都认真细致,熟悉了业务,提升了自己的业务水平。在做好培训工作的同时,我也耐心地向前来咨询的人民群众讲解城乡居民保险和失业职工办证方面的程序和流程,把人民群众当亲人一样来关心和爱护,立志做个会办事的人社人。

古人云:凡事必做于细,大事必做于小。我相信只要我们在点滴工作中不断的提炼出自己的人生价值,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就定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来。

四、天工人巧日争新,创先争优高标准

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历史。世界是发展的,发展运动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树立创新意识就是为发展提供动力和源泉。创新不但需要付出艰苦的思想劳作,更是一种身体力行的探索和尝试。增强创新能力,就要在工作中发扬争先创优精神,有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思想,各方面都要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积极研究工作新思路,寻求工作新方法,凡是对工作有利的,就大胆地想、积极地试、认真地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从外部引进,用各种学习的手段借鉴别人的好经验,好做法,开创工作新局面。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会不断地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反

3 思自己的不足与成功,不惘不怠,在学习中提高业务和综合素养,勤奋工作,给力人社工作的建设,与各位同仁携手前行。

第2篇:学而不思则罔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读徐承芸老师的《如何做好教学反思》有感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所以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经常对我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如:反思这节课的成功之处、让我愉悦之处;反思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反思学生在课堂中的各种表现。我一直以为这样的反思才是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可徐承芸老师的《如何做好教学反思》一文中指出:在教学反思时教师“不仅应反思课堂教学行为,也指反思课前的这计划与课后的教学评价;不仅指教师的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也指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反思;不仅指反思总结教师的自身教学行为,也指反思总结其他教师的教学行为”。我才对我的教学反思的理解是那么的狭隘,因为我反思的仅指的是在课堂中发生的事,我没有跳出课堂,从自己的课前、课后进行反思,更没有对他人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我想这可能是我们多数老师在写教学反思中很少想到吧。为了更好地让我们理解如何做好教学反思,徐老师还附录了九江市双峰小学殷英老师的《和时间赛跑》的教学反思。

读完此文之后,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从备课、备学生、备问题这三个方面入手,同时借合他人能与共鸣的教学行为一起展开教学反思,促进自己的教学水平。

反思备课中要做到有立有破。立是指在备课时要细读教材,确立教师的主导意识,确定本节课中所要学到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及如何达到这样的目标与要求。也就是要形成一节课中的框架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立与破的转化,把自己的教学意识转化为教学背景,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能自主地进行学习,掌握本课的教学目标。

反思备学生时要尽量做到知己知彼。我们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如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学习习惯、已有的生活经验„„正如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在观摩名师上课之前,他们都要与学生进行交流,简单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但由于每个学生都是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在课堂中会给我们一些想不到的奇思妙想,因此我们不可能预测到每个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但我们还是应从整体上了解学生、把握学生。

反思备问题时要有指向性,即要具体化和针对性,因为一堂课中问题的设

计好坏是促进教学目标落实与否的关键。我们在教学中的问题提出是否有随意性和不够准确与具体?这些问题的提出是否有助进教学目标的落实?

反思他人的教学行为时要学会交流与深入课堂。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三人行,必有我师”,说得就是这个理,我们在日常的教学时要时常与同年级的老师进行多交流教学时的心得,有时在这些交谈中可以给我们一些启迪。我们还应深入课堂听他人的教学,在听课中学习他人好的经验为我所用、吸取他人的失误为我们的教训。

总之,我们在教学工作时要如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样在“学中思”、 在“思中学”,不断地反思备课、反思学生、反思问题、反思他人的教学行为,促进我们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地提高,真正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

第3篇: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以《五四爱国运动》一课为例谈新课改下教学方式的转变

山师附中 田雪莲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对于各科教学,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取向、课程评价等一系列问题上,对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实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对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这里,首当其冲的就是要重塑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变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为素质教育模式。

课程改革以“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价值诉求。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师既是主导又是主体、满堂灌填鸭式的应试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引导人的终身发展的需要了,课程改革所要倡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其突出的特色则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引导学生在探究、体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则是首先从“知识与能力”的教学入手的)。从这里出发,我们可以看到,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课堂教学已经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课堂教学已被重新定义成了是一个“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教师也已经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转变成为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时时进行教学反思和教学的研究总结就是转变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出路和通道。

教师对新课程由陌生到接受到消化,是一个反复和递进的过程,不仅要有较为丰富的专业学识,还要时时注重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Posner)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更有学者指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能有什么改进。”

什么是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目标、教学问题、教学方式的设计、完善、升华的过程。教学反思的目的,就是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也就是说,反思不是一般地回想教学过程,而是在教学中针对教学设计评估教学功效,发现教学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调整教学方案与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案的最优化和教学效能的最大化。

教学反思具有较强的教学研究性质,不过这种研究并不等同于纯理论的教育学研究,而是主要针对教学的情境性、具体性、个别性的问题展开研究。而且,教学反思的成果主要表现为研究过程的体验、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个人实践知识的增长上。

接下来我就《五四爱国运动》的教学设计为例来谈一下自己的教学反思与成长。去年11月为了迎接新课程改革实验省份省会城市协作体的召开,应济南市教研室的安排,我接受了《五四爱国运动》一课(岳麓版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第17课)的授课任务。

刚拿到课题,我就陷入困惑当中。课标要求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但是这节课学生在初中已相当熟悉,并且高中知识和初中知识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在最后增加了五四精神。面对这样一节课,如果仍然按照以往的设计思路并作为新授课来处理,学生会感到乏味。所以如何将这节课设计的合理并符合新课改精神成了摆在我面前的最大障碍。就此,我曾对教学方式进行多次修改,不断反思与探索。最后我根据教材特点,按照史实的发展脉络,发掘教材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将教学内容整合成循序渐进、层层推进的三个环节:寻源五

四、图说五

四、感悟五

四、弘扬五四。这样的设计在视觉上避免了老套的背景、经过、结果、意义,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按照新课程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要求,我对这四个部分的教学方式又做了各有侧重的处理:第一环节“寻源五四”,讲解五四运动的背景,我引用影片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通过影片《我的1919》(顾公使对山东问题的阐述部分)来体验历史,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影片中顾公使雄辩的口才博得大家的阵阵掌声,大家油然而起的敬佩正体现了对学生潜在的情感教育。“寻源五四”环节的最后是比较新旧中国外交的不同,让学生在表述新中国外交地位的提升中获得情感体验,同时,旧中国外交的屈辱激起当时学生的爱国激情,从而引发了五四风暴,引入第二环节。整个环节的处理比较合理,但有一个问题仍困扰着我,就影片内容进行设问这一过程中,关于“山东问题的由来”这一问题,起初只是让学生来回答,然后直接进入下一问题。但实际上,这样的处理方法有些太抽象,学生很难形象得理解日本对山东的侵略野心。后来经过反复思考,我决定在学生回答完毕后,出示四幅图,“蝎子政策”、“德国和日本的占领青岛时在信号山上留下的雕刻”、“二十一条”、“《时报》刊载的反对二十一条的血书”,再通过对这四幅图的解释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以加深理解,特别是最后的血书,更是让学生产生了共鸣。

第二环节“图说五四”,讲述五四运动的过程。整个过程的处理是将学生事先搜集的五四运动相关图片分成三组,分别对应运动的两个阶段及初步的胜利,然后让学生组织语言来简单描述运动的过程,既可以让学生体验资料搜集的情趣又可以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在其间还穿插了“五四运动在济南”环节,让学生体会地方史也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来源。最后展示这一环节的知识结构,然后引导学生来回顾。这种设计简单新颖,通过温故以达到知新的目的。但是整个过程却显的肤浅,没有深度。为此我参考了大量的关于五四运动的教学案例,如下的设计吸引了我:在五四运动过程的总结中,设问:“五四运动两个阶段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同?”,这个问题的设计关键在于让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最后的重点落在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即符合课标重点,又一语中的。

第三环节“感悟五四”,阐述五四运动的意义。在起初的设计中,关于五四运动的性质我是让学生看书得出结论,对于五四精神,则让学生搜集图片并将图排列组合成四组(分别体现爱国、民主、科学、进步),让学生看图结合教材总结,然后讨论在和平年代如何弘扬五四精神,讨论结束后让学生重温入团宣誓,最后用江泽民在五四运动八十周年纪念时的一段话来高度概括五四精神,结束课程。这种设计方式后来遭到很多老师的置疑:首先,五四运动的意义及精神是这节课的重点,可是处理的却相当简单仓促,成为薄弱环节,并且出示的四组图片无疑桎梏了学生的思路;其次,重温入团宣誓是画蛇添足之笔,把高中生当作初中生来对待,使这节课看似做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再一次陷入迷茫。反思后的我决定用材料情景法来处理:运用毛泽东的一段话来阐释五四运动的意义(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不曾有的新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通过分析“新”姿态的表现得出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就水到渠成了。讲解五四精神则是出示了两段陈独秀和李大钊的资料,通过对他们观点的分析来总结概括五四精神,然后通过五四精神引出五四运动的性质,整个过程既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又环环相扣。

第四环节“弘扬五四”,在后来的设计中我将它从“感悟五四”中分离出来作为独立的部分来处理,以突出情感教育。在整个设计中,除了学生讨论如何弘扬五四精神外,我还注重了自1919年至今五四精神的弘扬。为了引起学生的共鸣,我采用了影片的形式(如中共诞生、抗日战争、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四五运动、改革开放以后年轻人的风貌),来展现出五四精神一直是鞭策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动力,中国是一个少年的中国。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育终极目标——情感升华。 以上是我根据自己的一个教学案例从幼稚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来浅谈对教学反思的认识。可能存在些许的不妥。总起来说,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是,如果教师都没有终身学习的理念、独立思考的习惯、探究问题的方法,“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历史事件、人物及前因后果,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思维和空间呢?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让教学反思贯穿于我们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吧!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推荐阅读:

上一篇:学校财务管理制度范本下一篇:高中英语面试说课稿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