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园网的法制教育论文

2022-04-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基于学校的历史传承、行业和区域背景,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应融合多元文化元素,凝聚特色,依据学校的内外环境,采用多样化的文化建设路径,构建精神与文化的育人平台。关键词:文化建设高职院校文化融合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逐步培育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基于校园网的法制教育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基于校园网的法制教育论文 篇1:

大学文化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价值

摘 要:现阶段,积极寻找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文化的结合点,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出发点及落脚点。分析大学文化价值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论述基于大学文化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及价值,继而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的主要路径,旨在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步发展,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大学文化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价值

文献标志码:A

引言

文化是教育的血脉及精神家园,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重要根基。随着互联网平台及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普及,我国教育工作的开展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通过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成为必然的发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其他学科的基础,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及学习兴趣,帮助当代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及人生信仰,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及效率。在新时代背景下,探究大学文化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价值,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及价值。

一、大学文化价值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1.大学文化是思政教育的载体

大学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有效载体,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及针对性。基于大学文化的结构及作用维度进行分析,大学文化主要由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及行为文化构成,且大学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间相互影响。大学文化主要以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批判精神及探索精神为核心,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及理想信念,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1]。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创新发展,需要以大学文化建设为基础,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

2.思政教育是大学文化的指南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是大学文化建设发展的行动指南,其中主要包含建设指南、提供动力两个方面。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肩负者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大学文化的发展需要依附于社会文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对大学文化的建设,起到引领及指导的作用。例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通过主流的意识形态,在学生群体中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及精神支柱,为大学文化的建设提供发展方向。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为大学文化的建设提供发展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学生投入校园文化的建设活动之中。

3.思政教育与大学文化具有相同点

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大学文化价值观之间具有一致性。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大学文化属于相同性质,皆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大学文化价值观的任务相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大学文化共同的服务对象皆为大学生,二者的主要任务为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最后,思政教育工作与大学文化之间,拥有相同的传播载体。思政教育工作开展及大学文化建设,需要借助舆论宣传的力量,将大众传媒作为主要的传播工具。

4.思政教育与大学文化具有差异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大学文化价值观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其中主要体现在发展背景、教育方式两个方面[2]。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伴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形成,是具有阶级思想意识特点的教育。大学文化价值观主要是大学办学实践活动积淀出的产物,伴随大学校园的产生而发展。其次,大学文化价值观与高校思政工作之间的教育方式不同,存在隐形与显性的分别。大学文化价值观为隐形的教育方式,通过文化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显性教育方式,具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教育条件及教育成果。

二、大学文化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熏陶塑造功能

基于大学文化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陶冶大学生情操的积极作用。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及政治素养,提高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及综合素质[3]。首先,基于大学文化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将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标准结合至教育教学中,并被大学生接受。其次,基于大学文化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有助于优秀的思政教育内容结合至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创造能力。最后,大学文化价值观具有隐性的教育作用,有助于将思政教育精神、内容结合至教学中,推动教育教学的进步发展。

2.引导示范功能

基于大学文化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的成长及发展,具有较强的引导及示范作用。首先,大学文化以社会文化作为指引核心,是社会主义现代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旨在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以及学生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在大学生的校园学习过程中,大学文化是学生新思想、新知识及新文化的发源地,引领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及发展。其次,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成长及发展具有一定的示范引导作用。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及引导者,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发展建设事业人才的重要责任。教师通过自身高尚的情操及认真的治学精神,将影响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建立及提升。

3.凝聚激励功能

基于大学文化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当代青年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凝聚激励作用。大学文化能够有效运用各种激励方式,对高校大学生施加特定的信息内容,激发学生的思想及心理变化。基于大学文化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的教学目标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及政治信仰。因此,应强化学生的凝聚激励教育,帮助当代青年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例如,学术活动、体育活动、娛乐活动等,有效调动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及创造性。

4.约束规范功能

基于大学文化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学生的约束及规范功能,有效引导学生在有序的社会主义环境之中,在保证自身利益的情况下,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约束规范功能,确保大学生在社会的学习及生活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及自我服务。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约束规范功能,将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中规章制度的完善,提高大学生价值判断及价值选择能力。在公平、公正的教育环境中,将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主动接受社会的规范要求,促进良好的社会主义风尚建设。

三、大学文化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1.健全学生的人格

基于大学文化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包含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与法制教育、国防教育、民族观念教育等内容[4]。通过基于大学文化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将培养学生尊重、关心、理解他人的品质,并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做知法守法的好公民。因此,基于大学文化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价值,是健全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及政治理念的有效路径。通过培养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及政治修养,将增强学生的就业市场竞争力。

2.提高教育的质量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生活及学习,受互联网的内容及思维的影响较为深刻,教学工作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较大的挑战。首先,互联网内容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学生通过互联网平台,能够接触到丰富多彩的网络内容,对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众多大学生将自己的课余时间用来网络聊天、网络游戏、观看视频直播等内容上,减少了学生学习、看书的时间,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热情有所降低。其次,互联网平台之中,网络内容良莠不齐,不良的信息内容及错误的价值观,极易对大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基于大学文化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3.促进社会的进步

基于大学文化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当前社会矛盾的有效路径。新时期社会背景下,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十分重要且备受挑战。首先,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及意志品质,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是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礎,将为经济建设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将有助于推动大学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四、大学文化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路径

1.创新思政教育精神

基于大学文化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精神。首先,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指导思想,引领大学文化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开展。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的发展背景下,各种文化之间相互摩擦碰撞,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及价值理念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应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其次,高等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以优秀的传统文化及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为载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文化内涵。应着重挖掘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更新。与此同时,应积极地吸收借鉴国外的先进大学校园文化,通过借鉴国外的先进文化,实现我国大学文化价值观的创新发展。

2.营造思政教育环境

基于大学文化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应不断优化大学的环境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功能。首先,高等院校应加强校园文化的设施建设,打造出优良的大学校园文化环境。高等院校应重视校园人文景观的建设,例如博物馆、图书馆、实验室、校园网络学习场所等。其次,高等院校应重视校风、学风及教风的建设,为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提升营造优良的环境软文化。基于大学文化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高等院校应明确自身的办学目标及办学理念,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将大学生共同奋斗作为主要目标及价值追求,并打造出一支治学严谨的教师队伍。

3.提供思政教育服务

基于大学文化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提升,应积极建设大学行为文化,充分发挥教育育人的功能。首先,高等院校应加强学生、教师、管理者等主体建设,保证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明确自身的教学定位,即为个体学生的学习及成长服务。在建设大学生行为文化的过程中,教师应增强文化传播的内化效果,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其次,高等院校应加强文化载体的建设,丰富当代青年大学生的行为文化。加强文化活动载体建设,可通过扩大志愿者服务活动路径,例如,政治、学术、科技、文体等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学生活动的群众性、自主性、实践性及趣味性。具体的模式包含学术节、文化节、艺术节、典礼、毕业晚会、迎新晚会、运动会、辩论赛等。

4.完善思政教育制度

基于大学文化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提高,需完善大学文化制度,充分发挥文化管理育人的作用。首先,大学文化制度的建设应以规范及保障大学文化为主要目标,即办学模式、办学特色、育人方式、资源配置等方面,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完善发展。其次,大学生自治是大学文化制度建设的核心。大学生自治主要包含给予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讨、社会实践的环境,为大学生营造自由创造的学习空间。最后,政府与学校的主体明确,是大学文化制度建设的关键内容。高等院校应处理好与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服务关系,自觉履行接受政府宏观管理的职责。政府在对高等院校进行管理的同时,应充分尊重高等院校的自主办学权利。

结束语

精神文化是物质世界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生产关系的不断进步发展,文化建设将有助于推动物质文明的创新。大学文化价值观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实现。因此,大学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对于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价值。大学文化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补充,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将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及针对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及影响力。通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及效率,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学俭,刘珂.融入日常生活: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5(2):18—22.

[2]蒋德勤,侯保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创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2):143—147.

[3]钱广荣.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的整体性视野[J].思想教育研究,2016(3):10—15.

[4]杨晓慧.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学科理性、本质定位及系统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0):101—105.

作者:周灿

基于校园网的法制教育论文 篇2:

多元文化融合下的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路径探析

摘 要:基于学校的历史传承、行业和区域背景,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应融合多元文化元素,凝聚特色,依据学校的内外环境,采用多样化的文化建设路径,构建精神与文化的育人平台。

关键词: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 文化融合

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逐步培育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一般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四个方面的内容,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最高境界,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认真分析了学院的历史传承、行业背景、区域文化背景,顶层系统规划学院文化建设总体目标及行动方案,融合地勘文化、红色文化、客家文化、攀岩文化元素,构建了“登高涉远”为核心标志的校本文化,以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为载体,分区建设,分步实施,群策群力,立体推进,探索了一条多元文化融合下的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路径。

精神文化建设

一、学院精神文化建设

学院精神是学院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积淀形成并被全体成员普遍认同,内化的信念追求、思维模式、个性品格等精神要义,是一种内化的气与神,浸润在学院的各个角落,沐心塑魂,深刻影响学院的发展方向、办学模式、个性特色、师生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学院精神文化包括办学理念、办学定位、校风、校训、作风等,它是学院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学院文化的最高层次。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于1958年建校,历经江西地质学院、江西地质学校、赣州地质学校、南方工业学校、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五个发展阶段,形成了鲜明的国土资源行业特色,积淀了厚重的地矿文化。秉承50多年办学历史传承,融合地勘文化艰苦奋斗,客家文化开疆拓土,苏区文化追求理想,攀岩文化勇于攀登等元素,凝聚提炼了“艰苦奋斗、勇于攀登、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学院精神。

二、地勘文化建设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肇基于1958年创建的江西地质学院,与地勘行业相生相伴半个多世纪,地勘文化深深烙印在学院的肌体,构成了学院的特色文化。

三、企业文化建设

高职教育培养生产、管理、建设、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发展模式,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将学校文化建设融入企业文化,构建具有企业元素的学校文化,彰显高职教育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培养师生职业素质,养成职业精神。为此,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做了相关的工作。

1.开展企业文化实践活动

(1)教师到企业锻炼。学生定岗实习,参加生产项目。

(2)邀请企业家来校进行企业文化专题讲座。

(3)企业文化进课堂。将企业一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新理念融合到专业课程开发建设中去,校企联合开展课题研究、教材开发。

2.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指导

(1)将职业生涯设计项目列入学生必修的实践过程。

(2)整合资源加强指导,帮助学生制定从进校到毕业的成长成才计划

3.校园门户网站与行业、企业网站双向友情链接,设专栏刊载企业信息和毕业生创业事迹。

4.由关系部相应专业班级试行“公司制班级管理制度”。

5.开展一年一度的专业技能大赛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比赛。

6.开展企业文化周活动。每年10月利用企业来校招聘的有利契机,组织宣传优秀企业文化,展示企业形象品牌,邀请企业人员与学生交流互动,使学生充分感受企业文化。

四、区域文化建设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坐落在素有“稀土王国”“世界钨都”“客家摇篮”之称的江西赣州,区域特有的客家文化、红色文化渗透学院每一个空间,体现在学院的各个层面。

1.学院成立苏区精神研究、客家文化研究机构,联合赣南师院“大学生红色文化研究协会”等学生社团,组织开展区域文化研究活动,纳入学院思政工作范畴。

2.校园网站开辟红色文化、客家文化专题网页,宣传苏区精神为核心的赣南红色文化、开疆拓土为内涵的客家文化。

3.开展“红五月革命歌曲大合唱”活动,配合开展“苏区精神大讲堂”、“客家文化大讲堂”系列讲座,红色题材优秀影片展播等活动,使每年5月成为区域文化宣传月。

4.设立校级区域文化研究课题,组织申报市级社科文化研究课题。

5.苏区精神文化进课堂,开发校本教材。

6.组织师生不定期参观革命遗址。

五、攀岩文化建设

攀岩运动是从野外登山地质找矿衍生而来的一项体育竞技项目,自1990年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攀岩队组建至今已有20多年历程,竞技水平中国第一,世界一流,保持着全部4项世界纪录,被誉为“中国攀岩运动的摇篮”。攀岩队浓缩了学院50多年奋斗历史,集中体现了学院师生的意志品质,建设攀岩文化,弘扬学院“艰苦奋斗、勇于攀登、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精神,是学院文化建设重要课题。

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有的管理思想和观念,以及在这种观念下制定的具体的管理体制、管理模式及规章制度的综合体,处于核心精神文化和表层物质文化之间的中间层文化,介于精神与物质之间,决定了它既是适应物质文化的固定形式,又是塑造精神文化的主要机制和载体,是维系学校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影响学校的规范管理与创新发展。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行业经济发展,构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制度体系,在专业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改革等方面建立健全完善与高职教育相吻合的专业教学体制、学生管理体制、顶岗实习体制及服务管理体制。

行为文化建设

一、行为文化的内涵

行为文化是学院精神文化在全体师生员工身上的具体体现,是学校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学术科研、学习生活、文化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行为操守和文化品位。

其建设路径为:

1.教师行为文化建设

(1)理念引领。该院重新定位教师的学习行为、教学行为。①按照职业教育教学要求重新构建教师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明确高职院校教师既是高校教师,还必须是相关职业领域的技术或管理专家,是专业所对应行业和企业的技术总监或工程师等,在行业企业中有一定的话语权,教师必须行走于学校与企业之间,成为名符其实的“双师型”教师。

②通过学习、培训,认识高职教育规律,明晰学院办学理念,感悟学院精神文化,认同学院核心价值观念。为此,将采取多种形式,请教育专家、企业家、教学名师来校讲学;设立教师博客群,聘请专家名师坐博讨论;走出去学习进修,参观名校名企等。

(2)榜样追随。树典型、立榜样,通过校园网站,一年一度网上投票评选“我最喜欢的教师”,学院予以表彰。

(3)行为自觉。该院通过5年时间基本完成“教师师傅化工程”;严格教学日常管理,督查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4)恪守教师规范,从点滴做起,开展系列活动,有针对性地组织建设教师行为规范。

2.学生行为文化建设

“管、卡、压”可以形成一定的行为,但这不是行为文化,学生行为文化建设需要“引、领、管、化”。

(1)观念引导。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职业定位。树立行为体现素质,素质决定职业的观念。同时,将优秀企业规则引入学生行为规范,培养与企业员工相同的行为规范。

(2)榜样领航。通过校园网评选“十佳大学生”,举行“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表彰大会等活动,树立典型榜样。

(3)细节管理。学生的行为塑造靠持久的精细化管理,从学生的一言一行开始。(如到教室上课从不迟到开始,到食堂用膳从自觉放回餐具开始,到宿舍休息从不向外扔垃圾开始,到公共场所休闲从不吸烟开始;廉洁意识从不占用别人的东西开始,责任意识从卫生包干区开始;形象意识从不说脏话开始,集体意识从自习不干扰别人休息开始;自制能力从不通宵上网开始等。

(4)化育易俗。通过教化,学生的行为慢慢地形成习惯;通过规范,习惯慢慢地成为行为文化;通过浸润,行为文化慢慢地成为内心需求,成为学院精神文化。教化最行之有效的方式是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

①校园文化活动。按照“大型活动届次化、中型活动特色化、小型活动经常化、品牌活动普及化”的活动思想,学院各有关部门对师生文化活动精心组织,统筹安排,做到有主旋律、有规划、有目的、有步骤,精心打造“安全文明法制教育活动月”“职业技能节”“企业文化周”“红五月大合唱”等校园文化品牌。

②社会实践活动。以师生实习和参与生产性项目为载体,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③学生社团活动。该院逐步建立校系分层管理体制机制,按照“突出实践技能型,加强志愿服务型,优化文化艺术型,鼓励兴趣爱好型”的思路建设学生社团,落实每个社团“有一位指导教师,有一个挂靠单位,有一项特色活动,有一定经费保障”的“四个一”建设要求。

④青年志愿者活动。坚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遵循立足校园,面向社会的志愿服务活动原则,院团委进一步推动、普及、深化青年志愿者活动,鼓励在校学生人人争做志愿者,保证每位注册者每年不少于48小时的志愿服务活动。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以文化为引领,构建了和谐互动,多元文化融合的文化育人平台,促进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形成了人文素质素养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院持续健康发展,为高职教育文化建设提供了示范性借鉴。(作者单位: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刘启明

作者:宋东东

基于校园网的法制教育论文 篇3: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网络社会秩序与控制

【摘 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构建现实物质社会基础之上的网络社会,其必然伴随一些网络社会问题。论述网络社会的秩序存在的普遍问题,并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相融合,分析及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网络社会中的主客体、载体、环境等要素,使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社会秩序及控制上起到一定的作用,提出基于虚拟学习化社会的网络社会控制体系。

【关键词】网络社会 秩序 控制 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网络的普及, 网络社会问题已经成为新的研究领域。网络技术的应用使人们生活方式发生转变,如网络商品贸易、网络社会活动、网络生产活动等,使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日益形成一个统一体。多数人生活在现实物质社会,但时刻与网络虚拟社会交融;少数“宅人”生活主题构建于网络虚拟社会,却又无法脱离现实物质社会的支撑。显然,与传统的社会系统一样,网络社会的性质及相应的功能作用的结果是正负功能兼备,它既给人们带来便利,同时也导致网络社会各种问题的出现,带来网络社会生活的失序与絮乱,并对传统社会控制方法提出巨大的挑战。

一、网络社会秩序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融合

网络社会的出现不仅拓展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为主体个性的发挥提供了充分的自由,同时也使传统社会有关自由与秩序的价值观念面临严峻挑战。以自由与开放为特征的网络社会, 开放的空间与由的价值受到网民极度推崇,而忽视秩序的存在,从而使得网络社会逐渐陷入一种无序、混沌的状态。

多数学者在界定网络社会问题时认为它包括基础的客观事实与主观的人们意识认定两方面因素的整合,即在网络社会生活中确实存在某种具有失范性质的网络社会现象的具体客观事实,而不是人们头脑中随意做出的假想或臆测。当网络上的混沌现象被人们广泛确定并产生个人主观方面的否定性看法时, 就构成了网络社会问题。基于其网络性、病态性、破坏性、社会性、主观性、共同性等特点,网络社会问题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 网络社会问题可分为不同的类型,譬如网络犯罪、网络病毒、网络黑客、信息垄断等。

针对网络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将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到网络社会,利用网络和信息化技术与社会现状、社会思潮等相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网络化、数字化、共享化,使人们能够通过便捷的网络渠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培育和熏陶网络受众的思想、道德和素养 ,另一方面传播科学、理性、健康的思想和观念 ,规范社会行为、网络环境 ,促使人们形成正确的政治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网络社会控制应时代而生[1]。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分析与界定

思想政治教育是主客体通过教育载体,融入教育环境,运用合适的教育方法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思想转变,使教育客体的思想观点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实践活动。基于网络环境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主客体、载体及教育方法均发生差异化的改变。

(一)网络主体与网络客体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基础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统一性方法论原则寓意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互为主客体,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实现良性互动的原则[2]。

1.主体

正确、全面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构建成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的基础,是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前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认识,应结合网络社会的结构加以分析。社会意识形态的管理者,做为社会秩序的控制者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的主体,任何网络社会成员都有可能做为网络社会的主体起着引导作用。

2.客体

客体乃是主体作用改造的对象,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只有真正理解了客体,才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从哲学角度分析,客体是主体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时所指向的、并反过来制约主体活动的外界对象,它是在主体活动的对象性指向中获得自身基本规定的[3]。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不同观点,以人为客体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研究领域中的主流观点,也有学者以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以及思想品德结构与水平为客体或者以教育内容、教育中介或教育的其他因素为客体。在网络社会的层次结构中,网络客体应该包括任何网络社会成员、经营者和管理者,及其他们的思想品德的结构与水平和做为教育中介和内容的因素等。

(二)网络环境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个良好的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构建良好的网络环境显得尤为重要。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信息网络技术对于社会成员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等特点使当前网络社会成员价值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面临困境。网络社会的开放性、虚拟性特征,决定了网络道德不同于现实社会中的道德,出现了大量道德沦丧等网络社会现象,网络环境堪忧。以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微博、博客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已深度融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人人均可成为新闻报道人,成为广大群众表达诉求、建言献策、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成为群众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伴随着新兴传媒的正面作用,一些不法之人开始利用网络环境的开放性、虚拟性进行个人攻击、社会攻击等不良行为。

(三)网络控制载体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随着不断的改进和创新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探索和研究出促进其发展的教育载体。网络社会的发展引起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载体的多样性发展的特征。譬如,新闻网站和红色网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辟自己的网络阵地,使它们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通过这块阵地教育 感染和熏陶广大青年。从当前现状来看,我国红色网站和新闻网站的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此外还建立了相关的法制、法律、心理健康咨询网站,构成整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基础。再如,网站教育专题、各种线上线下活动、专题讨论会、大众性讲座、新闻媒体等都已成为现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组织社会成员开展各种形式的红色主旋律知识竞赛大赛,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及精神奖励。另如,在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站开发和建设方面取得了可观的成效基础上,开发利用电子化传播工具,如知识视频、宣扬主旋律的微电影、法制节目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也可以利用网络和网站传播思想、观念、政策等,为受教育者提供全新且全面的网络教育服务。最后,运用现代网络沟通方式论坛、电子邮件、QQ、博客、聚合新闻、微博、微信等载体进行强时效性的教育,个性化的服务和指导。

(四)控制艺术

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是教育者的学识、才能、智慧、品格、经验、胆识和灵感的综合体现,不仅需要对工作方法和技巧的灵活运用,还需要不断创新、细致的分析,巧妙的应对各种情况和问题。网络的诞生和普及,改变着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形态,进而影响着人际交往行为方式。这种状况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

1.把握适度的艺术

在网络环境下,交互式的沟通和对话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平等、及时的互动能够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效果。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交往相结合,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平等地与受教育者进行讨论与交流,把握好交流的深入程度,通过适度启发和入情入理的沟通,引导受教育者接受并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2.运用语言的艺术

语言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相互沟通的主要工具,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互动的主要工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融入网络环境,熟悉网络术语、网络符号及网络数字等,能与广大网民无差异的沟通,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对象运用不同风格的语言,以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3.选择突破口的艺术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坚持互动交流原则,通过各种网络工具,提升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切实了解受教育者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掌握其思想变化,尊重、理解、关心和帮助受教育者,为受教育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指导,选择合适的突破口开展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能及时分清是非曲直、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在互动交流中进行问题的解决、情感的交流以及个性的展示。

三、网络社会秩序的治理与控制的对策及建议

加强和改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教育方法的探讨,要求立足于工作实际和网络社会成员的思想特征与实际需求,围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和目的不断创新教育方法。针对目前网络社会秩序的状况,在此提出几项加强网络社会秩序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1.提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业务及能力素质,建设优质队伍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工作者业务及能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与否,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取得实效性的成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懂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业务且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具备一定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4]。

2.加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社会的理论融合

(1)加强在等级关系场域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网络主体之间存在明显的社会地位和角色差异,如学校新闻网站、校园网上的校务版面、校务微博社区等。熟人关系场域指的是网络主体之间主要以同学、朋友等关系进行互动的网络空间,如大学生SNS社区中的校友群、校园BBS上的院系班级、社团协会等群体版面。陌生关系场域指的是网络场域中的主体之间不存在稳定交往关系,表现为陌生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如BBS上的公共信息与评论版,新闻网站上为网友开设的评论区以及一些网络论坛贴吧等。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根据不同社会网络场域主体关系类型的差异,因势利导,发挥各自的独特功能,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2)加强合理利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基本关系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所涉及的基本关系是网络人机互动、网络人际互动以及网络人我互动(网络自我互动)关系。

3.健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制度,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

首先,逐步培养网民自律意识,建立网络行为道德规范;其次,加强网络法制教育,强化他律作用;最后,健全网络教育管理者管理体制,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

4.加强网络舆论媒体的管理,发挥其优势作用

网络传媒出现后,以前所说的大众传媒正演变为个人化的双向交流,人们不再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自主地选择所需要的信息,并参与到创造信息的活动中。由此,网络舆论兼具信息传播、价值导向、人际沟通和社会监督等多种功能。如果网络舆论运用得好,可以让网络舆论成为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黏合剂”、道德的“风向标”,促进社会良性发展;如果网络舆论运用得不好,则会相反。当前,面对网络舆论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积极转变传统工作观念,把网络社会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领域,通过多种方式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形成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5]。

5.构建网络与物质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综合体系

构建坚持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网前教育与网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和网前预警——网上教育——网后反思于一体的综合教育体系,大幅提高自我教育的效果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6.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

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交往、网络学习、网络购物及网络娱乐相结合起来,形成社会生活、娱乐的新型教育体系。网络的开放性为人们表达自己对某些问题的见解和认识提供了多种途径,如通过现代网络沟通方式论坛、电子邮件、QQ、博客、聚合新闻、微博、微信等进行教育,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综合运用丰富的网络信息以及多种媒体元素,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由线性设计转变为网状设计,清晰地呈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知识点及其有机联系,将其更容易使网络受众所接收;可以建设网络课程、推行网络教学,让学习书本知识与浏览多媒体信息相结合、知识学习与解决受教育者深层次思想问题相结合[6];可以建设资料网站,根据不同的功能定位,在把握正确导向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前提下,既提供学习资料、开展专题讲解、进行互动讨论,又方便受教育者获取新闻资讯、查询各类信息以及进行娱乐休闲、思想情感交流和心理健康咨询等,全方位为受教育者成长成才服务。这样,受教育者出于实际需要,自然会更频繁地点击进入相应网站,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会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

[2][3]韦吉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8月

[4]蔡晓良,陈少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大前沿课题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5):89-93

[5]谢玉进.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视野[J].学习论坛,2009(04) :48-51

[6]谢玉进,冯秀军.全国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研讨会综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06):137-140

作者简介:

贾海刚(1986.3-)男,河南滑县人,西华大学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教育与”三农”问题。

作者:贾海刚

上一篇:政治教育机智素质培养论文下一篇:经济转型生态风险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