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贸易税收制度分析论文

2022-04-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出口退税作为国家一个重要的宏观调控工具,自1985年在中国实行后,屡经调整,每一次都是在当时的宏观大背景下结合我国实际作出的。本文在介绍出口退税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二十年来的数据分析出口退税对出口贸易额的影响,结合实际从微观层面对我国的企业提出一些建议。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加工贸易税收制度分析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加工贸易税收制度分析论文 篇1:

塑造中国制造新优势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全球性生产组织网络体系得以持续强化,商品生产过程中需要多次跨国跨境交易和流动的加工贸易,日益成为融入国际市场、利用国际资源、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的重要路径。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积极承接世界产业转移,密切内地与台港澳经贸关系,为打造珠三角、长三角等世界级制造基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加工贸易的贸易规模,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一无所有迅速扩大至占全国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加工形态,从改革开放初期“三来一补”发展为以进料加工为主、来料加工为辅的成熟模式;涉及行业,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玩具等传统轻工产品发展到电子信息、设备制造等高技术含量行业;从事企业,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小型个体企业、乡镇企业及三资企业成长为大型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生产技术,从以手工作坊生产技术升级到大量研制高新技术产品的高技术领域;组织方式,从单个零部件组装加工逐步形成以加工贸易制造为主、相关配套产业集群发展局面。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尚未消除,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市场、资源、人才等竞争更加激烈,各种保护主义呈现抬头趋势。同时,世界科技正在孕育着新的突破,新兴技术、新兴市场、新兴领域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全球范围内新兴产业发展进入加速成长期。“十二五”期间,我国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力度加强,中国制造步入了转型升级的新发展阶段。加工贸易作为一种国际贸易的方式和国际分工的路径,在当前国内关税水平、税收制度以及生产力环境下,对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拓展面向全球生产组织的生产性服务功能,塑造中國制造新优势,仍然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和作用。一是可利用加工贸易商品分类管理和企业准入管理等制度,促进国际先进技术引进,引导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同时促使高耗能、高污染和低技术含量的产业或企业转型。二是可发挥加工贸易所积累和形成的生产经验、渠道资源,向产业链研发设计、检测维修、物流配送等环节延伸,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三是可利用加工贸易涉及产业的转移趋势,引导国内发达地区加工贸易向具备一定条件的欠发达地区有序转移,形成沿海与内地分工合作、联动发展的更为强大的制造集群。

本期以“加工贸易与中国制造”作为主要论题,相关文章从加工贸易国际比较以及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历程、政策演变、转型升级、高端提升等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研究和提出了政策建议。希望这些文章能够启发思维、开拓思路,有助于大家更加客观理性地看待加工贸易,能够顺应时代要求开展更多的加工贸易研究,进一步在加快促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塑造中国制造新优势中发挥加工贸易的促进和支撑作用。

本期轮值主编:曲建

加工贸易税收制度分析论文 篇2:

出口退税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分析

【摘 要】 出口退税作为国家一个重要的宏观调控工具,自1985年在中国实行后,屡经调整,每一次都是在当时的宏观大背景下结合我国实际作出的。本文在介绍出口退税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二十年来的数据分析出口退税对出口贸易额的影响,结合实际从微观层面对我国的企业提出一些建议。 

【关键词】 出口退税;实证分析;相关分析;外贸出口额 

1 出口退税概述 

1.1 出口退税

1.1.1 含义

出口产品退(免)税简称出口退税是指对出口商品已征收的国内税部分或全部退还给出口商的一种税收制度。我国从1985年4月1日起实行对出口产品退税政策。法国、英国、西班牙、意大利、希腊、韩国、 中国、马来西亚等国都实行出口退税,出口退税是国际惯例。 

1.1.2 出口企业免抵退税法

2002年1月1日起,生产企业自营或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简称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除另有规定外,增值税一律实行免、抵、退税办法。免税,是指对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免征本企业生产销售环节增值税;抵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动力等所含应予以退还的进项税额,抵顶内销货物的应纳增值税税额;退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在当月内应抵顶的税额大于应纳税额时,对未抵顶完的部分予以退税。

1.2 出口退税的调整及其目的

多年来, 我国出口退税税率反复调整, 除政府重视这一政策外, 本着直接经济目的考虑,这主要与我国财政压力有关。1996 年降低出口退税率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了缓解财政压力; 2002 年的“免、抵、退”出口退税办法实质与降低出口退税一样。降低出口退税是直接地减少出口企业的利润, 而“免、抵、退”出口退税办法则将一年的出口退税额分几年退回, 其实也是减少了出口企业当年的利润,其目的也是为了缓解财政压力。2003 年我国财政状况更加严重, 这也是我国在2003 年10月做出出口退税制度改革的原因之一。2007的调整有利于缓解中国日益高企的贸易顺差,而且对企业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增长方式的转变,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产业集中度也有好处。长远看利于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符合国家和全民的长远利益。

2 出口退税对出口贸易额的实证分析

自1985 年我国开始实施出口退税政策以来, 我国的对外贸易额得到了极大的增长。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资料, 我国对外贸易额1985 年为27315 亿元, 1990 年达到62019 亿元, 1994 年增长到1 48718亿元, 1999 年达到1 94913 亿元, 2002 年则为3 25517 亿元; 与此相对应, 我国的年出口退税额在1985 年、1990 年、1994 年、1999 年、2002 年分别为1917 亿元、1 8510 亿元、45010 亿元、62717 亿元、1 25912 亿元, 两者之间很显然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性。

2.1 出口退税与我国出口增长的相关分析

一般认为: 出口退税作为出口企业的利润并不会立即引起当年的出口增长, 出口企业在拿到出口退税款后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到产品生产, 再到产品的出口, 需要一个过程。因此, 出口退税对出口的影响应该有一个滞后的过程。本文主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上1985—2004 年外贸出口额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1985 —2002 年我国年出口退税额以及魔方商务俱乐部网站和中国服装鞋帽网站资料整理后, 得到1985 —2004 年出口退税额(用X 表示) 外贸出口额(用Y 表示)

从表中知道: 我国年出口退税额的总的趋势是递增的, 但在1997 年却出现了很大的递减现象, 主要原因之一就是1996 年我国出口退税率的大幅度下调。另外, 从数据上可看出: 1996年出口退税率下调对出口退税的影响不是暂时的, 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2001 年才又超过1996 年的退税额。同时, 1996 年出口退税率下调对我国1998 年的外贸出口也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从表1 中提供的数据我们可以算出1998 年的出口较1997 年只增长了0.15 个百分点。据表1 中的数据, 应用Eviews 软件进行计算, 测定了年出口退税额(用X 表示)与外贸出口额(用Y 表示) 的相关系数为0.951903,表明出口退税与贸易额之间的相关性非常高。

2.2 出口退税与我国出口增长的回归分析

使用Eviews 软件, 选取X与Y 建立线形回归方程, 得到:

此方程中, 调整后的拟合优度为0.951903 , F 检验值为356.2405 , 说明方程总体线性关系在99 %水平下显著成立。t0.025 = 2.101 由于X的t 检验值为18.87433 > t0.025 , 因此出口退税额作为外贸出口的解释变量是显著的;故可以用该方程来表示出口退税额对我国出口增长的影响。方程表明: 我国出口退税额每增加1 亿元, 将可以增加2.333603505 亿元的出口。同样,我国出口退税额每减少1 亿元, 将会减少来年2.333603505 亿元的出口。

3 企业应对策略

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是从国家战略来考虑的企业微观层面应考虑如何适应国家的政策导向,以谋求发展。部分行业产品出口退税率的降低将增加企业成本,给这些企业带来一定的压力。如纺织行业,很多企业由于产品附加值低,受激烈竞争的影响价格也很低,其利润主要来自出口退税。此次将使得很多企业由此失掉利润,甚至亏损。以下是结合我国企业状况的一些策略建议。

3.1 加强内购外销管理

第一,可通过提高产品价格适度转移出口退税率降低的影响。实际上由于我国纺织出口价格比国际市场同类产品低10%以上,出口产品利润微薄,产品价格涨一些,对外商仍有吸引力。钢铁企业可以通过出口价格上涨消除全部或部分影响。通过对一些企业调查,估计目前退税率下调因素有1/2能够通过提高出口价格而传递出去。第二,压低采购价格,可以考虑将以往从国外采购的原材料,改为在国内采购的办法,控制原材料的成本;在与国内外原材料供应商交易时,尽量压低采购价格,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在自身适度负担的前提下,有计划实现转嫁。 

3.2 减少低附加值产品出口、研发高附加值产品、寻找新利润点 

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为日本的1.7倍,但GDP总量仅相当于日本的28%。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低,关键在于产业结构低度化;我国现有产业结构中,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高附加值产业比重小(如电子信息、精密制造 )、产业国际竞争力弱;高技术产业的平均利润率只有3%左右,比全国制造业的平均利润率还要低将近一半;在2006年中国高技术出口额和进口额中,外资企业的比重分别达到88.1%和79.8%。出口企业拥有自有商标的不到20%,占出口额不足10%。因此,出口增长主要靠数量扩张,不是靠技术和附加值上升,实际收益不高。小商品生产企业正在努力创新和提升自己产品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很多产品在外观、选材等方面更新颖和具现代感,设计上也体现出对“方便性”和“人性化”的追求。

3.3 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1年的25亿美元增长到06年的8319亿美元,增长了333倍。2007年上半年,加工贸易进出口4409亿美元,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比重为45%。 贸易顺差集中在加工贸易领域。06年我国加工贸易领域实现顺差接近1900亿美元,比05年增加了400多亿美元。

在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各类贸易方式中,加工贸易仍然占绝对主导地位,比重达87.3%,而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的高技术产品比重不足10%,甚至比96年的14.3%还低了5个百分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一是要实现加工贸易产业和产品结构升级,提高加工贸易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关键零部件的加工制造能力;二是要优化加工贸易区域布局,引导加工贸易梯度转移,促进东中西部产业布局的合理调整;三是要引导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发展,由单纯加工向设计、研发、品牌、服务等内容延伸。

3.4 贸易方式的筹划

现行出口退税政策,对不同的贸易方式采取不同的退(免)税管理办法。对一般贸易、进 料加工出口货物实行“免抵退”税和管理办法,即依照退税率计算免抵退税额,征、退 税率之差税负由出口企业负担 。对来料加工实行“免税不退税”的管理办法,出口产品所含 的进项税额不予抵扣和退税。进料加工优于来料加工,来料加工又优 于一般贸易。贸易方式的筹划,采取多种贸易方式同在的措施其一以香港市场为依托,逐步向中东、东南亚、欧美市场延伸,克服出口地区过分集中和过分依赖中间商的被动局面;其二开展直接贸易,立足本企业商品,直接同外商签订合同、报关出口;其三开展委托加工贸易,根据客户需求,将公司初加工产品向深加工成品出口,增加出口商品的附加托加工贸易,根据客户需求,将公司初加工产品向深加工成品出口,增加出口商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其四开展来料加工贸易,压缩资金的周转,靠出口商品的数量与免税来赢得利润。

企业在选择贸易方式的同时,对所需原材料国内、国外价格利用免抵退税政策进行定价分析 ,选择国内、国外原材料价格比较优势,有利于企业减少成本,节约资金占用。如纺织行业可以衡量国内、外棉花的价格,在国内价格高于国外价格的情况下,以来料加工方式运作,以求降低出口成本。

 参考文献:

杨海艳 陈晓川《出口退税对我国出口影响的的实证分析》.

慧聪网纺织频道 《出口退税下调 我国纺织出口利润再摊薄》2006年.

作者:韩义莉

加工贸易税收制度分析论文 篇3:

现阶段中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 要: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调节宏观经济的主要手段之一,其有效实施关系到一国的经济健康、有序运行。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不容乐观,货币政策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对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是必要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化建议,以维护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促进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货币政策;外汇占款;资本流入;净出口

一、中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2008年初以来,由于受美国次级贷危机和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影响,再加上人民币购买力被低估以及经济结构不合理等因素,使得中国的经济过热,为此央行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以保证经济的平稳有序运行。目前,中国的货币政策在传递过程中主要受高额外汇占款、国外资本流入、净出口等因素影响,其传导机制为:(1)国际收支盈余→外汇储备增加→外汇占款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2)人民币购买力被低估,国际上看好中国经济→大量外资涌入(热钱过多)→投资旺盛,经济过热→通货膨胀;(3)经济结构不合理、雪灾与汶川地震等自然灾害,造成国内供给冲击,以致供需失衡,引起通货膨胀;这三个主要因素共同冲击货币政策,使得其有效性下降,达不到预期的调控目的。

二、影响中国货币政策效果的因素分析

(一)外汇占款的影响

1.外汇储备与外汇占款的现状

自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来,中国的外汇储备快速增加,于2006年2月达到8 537亿美元,总体规模位居全球第一,而且在当年年底突破万亿元大关,到2007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额为15 282.49亿美元。据悉,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了1.8万亿人民币,继续称雄全球。如此规模巨大的外汇储备必然伴随着高额的外汇占款,到2007年末,中国的外汇占款已经高达12.84万亿人民币,相应的2007年基础货币的投放量达到了10.2万亿人民币,这对中国的货币政策调控带来了巨大压力,为了维持人民币的币值稳定,央行要增加基础货币供应量以对冲大量外汇占款。同时也给中国的经济的平稳运行带来很大的压力。

2.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面对高额的外汇储备与外汇占款,央行为了“币值稳定”这一目标,必须采取措施,抛本币买进外币,增加本币的供应量。据统计,自2001年以来,中国每年的基础货币投放量都大幅上升,近年来有不断加大的趋势, 截至2008年4月末,据中国人民银行最新统计数据显示, M2的投放量已经达到了43万亿人民币,超过了去年全年的投放量(40.3万亿),由于加大货币投放量,这样不可避免地会引发流动性过剩,这势必会冲击货币政策。另外,据统计,2007年以来,存款准备金率从年初的9%调整到当年底的14.5%,截至2008年6月25日,存款准备金率已上调至17.5%,目的就是为了抑制日益严峻的经济形势。

此外,2008年年初以来,CPI指数居高不下,更加给中国的宏观调控带来巨大困难;而且,国际上由于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美元不断贬值,这给中国的外汇储备造成巨大压力,因为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中,美元的比例接近70%,有数据显示,美元每贬值1个百分点,人民币就损失800多亿元。这就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为了保持人民币的币值稳定,央行会进一步增加货币供应量;另一方面,增加基础货币的供应量不可避免地会引发通货膨胀。年初的南方雪灾和2008年5月的四川汶川地震,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部分产品的供应紧张,这不可避免地会加剧通货膨胀,2008年上半年CPI指数居高不下就反映了这一现实,这种情况下,中国货币政策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二)资本流入因素影响

由于中国的人民币汇率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且浮动的区间较小,而且人民币的购买力被严重低估,这在短期内就形成了一个套利空间,由于存在资本逐利的法则,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外资涌入,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中国的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目前,境外资本流入国内主要有下面几种方式:一是QFII,即境外合格的机构投资者;另外一种是FDI(实际利用外资);再就是通过不正当途径涌入的境外资本,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热钱。相比QFII和FDI,热钱对中国货币政策能构成更大的冲击。从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看出,2008年第一季度中国外汇储备增加了1 539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0%,其中贸易顺差414.2亿美元,同比下降10.6%,FDI(实际利用外资)274.1亿美元,同比增长61.3%,二者相加为688.3亿美元。说明2008年第一季度“其他外汇流入”(含热钱)增加851亿美元左右,同比增加16%,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指出,今年以来单月热钱流入量大概是去年的3倍。反映新增外汇储备重心已从外贸顺差转移到“其他外汇流入”,2月份“其他外汇流入”在当月新增外汇比重达73%,创历史新高。这种情况下,市场对于热钱流入加快的担心逐渐加剧。事实上,央行《2008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指出,次贷风波持续发展,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中国可能成为国际资金的“避风港”。

目前[1],仍有200亿美元的QFII在排队申请,伺机进入中国市场。据渣打银行研究数据显示:2007年实际外汇资金流入为5 500亿美元,比去年新增外汇储备近1 000亿美元。预计今年将超过3 000亿美元,再考虑部分“热钱”还应借道贸易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实际“热钱”数额更大。

可以看出,虽然中国实行严格的资本管制,但是由于资本的逐利性,人民币预期升值的可能性看好,再加上国际上普遍看好中国的经济强劲发展。因此,这种情况下,将对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三)净出口因素的影响

1.对外贸易的现状

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自2004年以来,中国的外贸总额增长迅速,其中,净出口总额更是连年大幅增长,自2004年的319.8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2 622亿美元,截至2008年第一季度,中国的净出口总额为414.2亿美元,其增长速度可见一斑。这也直接导致了外汇储备持续走高,必然影响到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导致其有效性下降。

2.中国现行的贸易结构对净出口的影响

净出口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的贸易结构,即加工贸易所占的比重过高。2006年全国新设外商投资企业41 485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到694.7亿美元。大量外资企业的涌入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这种“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贸易形势促使中国进出口总额快速上升,从而也导致了外贸依存度的快速增长,从2000年的40%到2007年的70%。

2006年中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高达8 318.6亿美元[2],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47.2%;其中,加工贸易出口5 103.7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2.7%,加工贸易进口3 214.9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40.6%。因此,中国的贸易出口额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属于加工贸易,再加上海关在出口统计时未剔除进口器件和零部件的价格,存在重复计算,等于高估了出口贸易额,这对中国的贸易盈余产生了重大影响,可以说是中国净出口连年居高不下的主要因素。而这又会对货币政策不可避免地产生冲击。

三、政策建议

(一)人民币汇率升值

美元与美国成功的国际经验告诉我们,高能货币和高能资本是相辅相成的。二战以来,美国之所以一直是资本主义世界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头号经济强国,与此密切相关。有鉴于此,在目前中国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选择人民币升值不失为一个不错的策略。一方面,可以缓解当前的贸易顺差,平衡国际贸易,以减少外汇储备,在一定程度上缓和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在国际经济的博弈中,可以增强中国的金融安全、提高风险控制力。因此,人民币升值,更能反映其真实购买力,可以推动其国际化进程,进而增强其国际竞争力。

(二)积极合理利用外汇储备,改善外汇储备结构,提高外汇储备收益,以减少风险。一方面 [3],中国可以用过多的外汇储备,在国际市场采购例如石油、矿石等战略性资源,以维护国家安全。我们还可以动用外汇储备建设中国的医疗、教育体系,提高国民福利等等,这些用途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外汇占款对经济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改善中国的外汇储备结构。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主要以美元为主,这在当前美元贬值的大背景下,再加上人民币的购买力被严重低估,其升值的预期很大,因此,我们不妨改善中国的外汇结构,比如说适当加大欧元等币值比较坚挺的币种,以降低巨额外汇的风险。

(三)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刺激国内有效需求,把经济发展的助推力转移到主要依靠本国国内的力量上。

首先,重视并加强对第一产业——农业的支持力度,加强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稳固国民经济的根基。同时,农业的发展壮大还可以进一步改善民生,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确保农民增产增收,进而逐步解决三农问题。

其次,优化完善投资结构,政府把投资重点落实到环境、教育、医疗和文化等国计民生工程,不仅仅局限于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调整税收制度,减税让利,下放给企业更多的投资自主权,政府从投资结构和投资方向上给予方向性的政策指导,通过产业政策调整投资结构。加强政策之间的协调性,提高政策的实施效果;就目前而言,不能单靠货币政策的调节,应加强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等之间的配合,扩大国内需求,充分发挥财政政策激励效应的杠杆作用,解决供给效率、要素流通的效率问题。

最后,要加强政府对加工贸易的引导作用,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首先应该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加强对外商投资的引导,鼓励外商多投资于高新技术产品领域,同时,要提高国有和民营企业在加工贸易中所占比例,抓住全球高新技术产业转移的机遇,提高国内企业的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能力,争创自己的品牌,全面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带动国内产业发展。其次,支持和引导境外加工贸易,将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或加工贸易的最后一道环节转移到生产技术较低的国家和地区进行生产,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国家和地区间的经济合作,而且还可以缓解中国与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促进国内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1] 刘勘.借“危机”导演“弱势美元”加大人民币流动性过剩[J].中国经济信息,2008,(10).

[2] 陈亚男.高外贸依存度下中国外贸结构问题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7.

[3] 刘瑞.巨额外汇储备对货币政策的制约及对策[J].山东经济,2006,(11).

[责任编辑 陈丽敏]

作者:王布豪

上一篇:勘察设计企业人力资源论文下一篇:建筑企业市场营销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