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村调研报告

2022-08-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报告在写作方面,是有着极为复杂、详细的写作技巧,很多朋友对报告写作流程与技巧,并不是很了解,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扶贫村调研报告》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1篇:扶贫村调研报告

青川县茶树村生态扶贫模式及对策

文献标志码:B DOI: 10.19415/j.cnkl.1673-890x.2021.05.065

生态扶贫是一种科学的扶贫开发模式[1],该模式在脱贫攻坚中以保护环境为前提,生态保护与扶贫发展相协调[2],使贫困群众从生态保护与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实现扶贫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双赢[3]。

1 茶树村基本情况

茶树村距县城1 km,幅员面积16.5 km,包含3个村民小组,257户70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8户148人),为2014年四川省定贫困村,2017午脱贫摘帽。茶树村又名“竹溪谷”,其作为青川县“三谷现代农业园区”之一,境内具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包括以竹架结构为外观的游客接待中心;以山、水、竹元素为依托,以景观亭、游步道、竹廊架等为载体的竹溪广场;以感受大自然为乐趣的聽竹亭;以感受天然泼墨山水面卷为情操的竹溪揽胜;以体验曲径通幽为神秘感的时光隧道。该村被评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以及“四川省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等。

2 茶树村生态扶贫模式分析

2.1 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茶树村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突出“竹溪谷——神秘茶树·魅力竹乡”形象定位,按照“一线四区”(即打造生态健身环线,连接入口印象区、生态休闲区、产业文化区和居民安置区)规划布局,以建成“旅游扶贫先行区、易地搬迁示范区、县城功能承接区”为发展目标,立足生态优势,厚植生态底色,以乡村旅游发展为契机,努力实现乡村振兴,让生态资源转换为资产。以“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四川省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为依托,茶树村成立了青川县竹青谷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大力实施“合作社+农户+N”战略,采取“三资入股”方式,推动“五金运作”利益联结机制,使旅游专业合作社有效运作,达到贫困户增收、村集体经济增长的目的。农民既是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参与者,又是乡村生态旅游的受益者,茶树村建立了农民群众自主参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内在机制,让市场驱动生态旅游发展。将竹文化与生态旅游相融合,以竹文化特色走廊作带动,引导当地农户开办农家乐,经营竹文化特色的民宿,售卖自家生产的土蜂蜜和茶叶等,推动以市场为主导、家庭经营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模式。

2.2生态产业发展模式

生态产业扶贫是生态扶贫中推动贫困地区生态利用、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等相促进的有效途径,可形成生态保护、扶贫开发、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4]。依托和发挥贫困地区生态资源禀赋优势,可选择与生态保护紧密结合、市场相对稳定的特色产业,将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产业发展是贫困村摆脱贫困、发展经济的力量源泉,为了让贫困户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茶树村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群众脱贫、巩固提升的一项重要举措。1)依托优美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产业奔康园,实现产业生态化。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村集体与青川县九思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投资打造茶树村九思农业生态观光产业园项目。该项目投资规模1 200万元以上,占用耕地3.146 hm2.主要种植猕猴桃、蓝莓、网红水果“黑老虎”、中药材白芨等。为巩固提升茶树村群众稳定增收,村企建立了“五金运作”机制(土地流转得租金、奔康园务工挣薪金、委托经营拿酬金、资产入股分红获股金、集体收入分现金),贫困户人均年增收1 200元以上。2)以茶叶和蜂蜜为主导产业,培育3名致富带头人,带动农户发展种养殖业。结合电商平台促进茶叶、蜂蜜、食用菌等农产品的线上销售,结合乡村生态旅游促进农产品线下销售,实现线上和线下同步走。全村共有80余公顷名优绿茶,3 000余箱蜜蜂,可带动农户年增收1 500元以上。

2.3生态管护发展模式

生态管护是生态扶贫的一项重要举措,涉及天然公益林管护、退耕还林、生态造林和生态护林员等内容,是目前贫困地区涉及范围最广、实施力度最大的生态项目”3。1)通过财政转移性支付等方式对生态公益林、退耕还林、生态造林等大规模、长周期的生态环境改善项目进行生态补偿,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群众增收,户均年增收2 500元左右。2)政府加大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帮扶力度,按照“精准、自愿、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加大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选聘规模,规范管理生态管护岗位,严格遵守生态护林员选聘程序,对生态护林员加强业务水平培训,清楚自身的工作职责、林地管护范围等,提高防火安全意识,提升管护生态资源的能力。给予生态护林员每月400元的工资补助,让贫困户通过自身参与生态管护获得劳动报酬,人均年增收4 800元,有效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确保了贫困家庭持续、稳定脱贫,切实巩固脱贫成效。

2.4生态扶贫与电商扶贫的有机结合模式

为了给特色农林产品搭建展销平台,充分利用电商平台、线上线下融合、“互联网+”等各种新兴手段,加大农林特产品市场推介力度,茶树村在原农业部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大背景下建立了益农信息社。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天虎云商,为当地村民提供代销农副产品服务,并与农户签订代销协议47份,其中贫困户39户,非贫困户8户;同时,拓展销售渠道,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帮扶高校等签订长期采购合同,实现线上和线下同步走。销售所得利润,按照益农社电商经营者与非贫困户7:3分红,与贫困户6:4分红,直接带动农户年增收平均1 000元左右。在电商推广过程中,茶树村还与山客山珍等当地知名企业合作,代加工农林副产品,进一步提升了产品品质。通过生态扶贫与电商扶贫的有机结合,有效拓宽了当地农林产品的销路,使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激活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

3茶树村生态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生态扶贫工作过程中,贫困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等,制约了贫困户脱贫成果的巩固。从农民的精神和文化生活中找寻脱贫攻坚的动力源泉,可以调动和激发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基于此,茶树村应注重发挥精神文明建设的引领力、凝聚力和推动力,探索建立家庭道德积分激励机制和“红立方“志愿服务队,通过开展积分评比、积分兑换奖品、红立方志愿服务等活动,把村民的日常行为转化为道德积分和红立方“时间存折”,让村民参与道德建设的同时,也得到了物质和服务的反馈,以此激励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不断提升茶树村的道德文明程度。此外,还能通过生态扶贫让部分有能力的贫困户先富起来,再带动其他贫困户改变思想,让贫困户尝到生态扶贫带来的红利,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使贫困户的思想由“要我脱贫”转变成“我要脱贫”。

3.2创新管理机制体制

生态扶贫能否成功,制度是关键。生态扶贫过程中,生态旅游、生态产业、电商扶贫、生态管护等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管理机制体制中仍存在不足,如参与力量小、认可度不高、监管机制不够完善等。因此,应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健全长效保障机制。1)坚持以政府为引导,多方面共同参与。动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多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生态扶贫工作,让各种力量凝聚在一起形成合力。深入调查研究群众在生态发展上的需求,因地、因户制宜制定生态扶贫帮扶措施。让群众多参与生态扶贫项目建设,提高群众对生态扶贫的认可和参与基层管理的能力。鼓励群众自主创业,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扶持,形成致富带头人带领贫困户走向共同富裕模式,构建生态扶贫大格局。2)完善监督监管机制。严格监管生态扶贫资金审批、拨付、使用的流程;压实生态扶贫干部以及生态护林员的责任,完善考核管理制度。3)既要通过生态扶贫让贫困群众脱贫,也要强化返贫致贫阻击工作,巩固脱贫成果,阻击返贫成果。

3.3强化科技扶贫支撑

作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術是当代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从长远来看,要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和巩固提升,当务之急是开展强有力的科技扶贫活动。而茶树村贫困户对于生态扶贫方面的知识比较匮乏,也缺少相应的技术。建议应结合该村实情,依托政府科技扶贫力量,邀请专家和科技特派员下村因户制宜进行知识讲解、技术培训,如核桃、茶树等作物的栽培及管护,帮助缺乏技术的贫困户掌握农林技术,既让科技专家走向了田间地头,也让贫困地区得到了科技阳光普照。同时结合农民夜校等平台让贫困户学习生态知识、掌握相关技术,提高生态利用率,获得经济效益,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科技扶贫万里行,科技扶贫可以为产业发展补足短板、注入活力,成为脱贫攻坚的一把“尖刀”,刺破技术困难壁垒,让贫困群众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

4总结与展望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由”发展理念,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发展。青川县茶树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充分考虑生态旅游资源承载能力、地理位置、经济发展、人口结构等因素,在生态扶贫工作中处理好了扶贫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做到了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在生态扶贫中,不断完善村级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的体制机制,确定了生态扶贫工作思路,统筹推进了生态扶贫与绿色发展,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绿色产业来推动整体经济发展,实现了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双赢”[3]。

在生态扶贫过程中,将生态旅游、生态产业、生态管护以及电商扶贫有机结合起来,带动了当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但在享用“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的同时,应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平衡“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关系。在新时代下实现后发赶超、绿色崛起,就要在生态扶贫模式上不断开展探索与实践,不断完善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不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参考文献

[1]王馗.习近平生态扶贫思想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6( 09):11-12,14.

[2]扎实推进精准扶贫林业生态扶贫成为脱贫重要途径[J].内蒙古林业,2018(10):10-11.

[3]张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问题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4]翟峰.以生态环保兴生态产业促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以四川省的探索和践行为例[J].决策咨询,2021( 01):84-87,91.

[5]林雅秋.生态管护新模式开启绿色新篇章[J].绿色中国,2020(16):48-49.

(责任编辑:赵中正)

作者:梅抗抗,贾春红,邓海鹰,文在飞

第2篇:青川县茶树村生态扶贫模式及对策

摘 要 生态扶贫是一种科学的扶贫发展模式,协调扶贫发展与生态保护,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利润双赢。基于此,以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茶树村为例,研究了在精准扶贫思想下该贫困村的生态扶贫模式,提出了一些对策,以期为该地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 生态扶贫;模式;生态文明;四川省青川县茶树村

生态扶贫是一种科学的扶贫开发模式[1],该模式在脱贫攻坚中以保护环境为前提,生态保护与扶贫发展相协调[2],使贫困群众从生态保护与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实现扶贫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双赢[3]。

1 茶树村基本情况

茶树村距县城1 km,幅员面积16.5 km,包含3个村民小组,257户70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8户148人),为2014年四川省定贫困村,2017年脱贫摘帽。茶树村又名“竹溪谷”,其作为青川县“三谷现代农业园区”之一,境内具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包括以竹架结构为外观的游客接待中心;以山、水、竹元素为依托,以景观亭、游步道、竹廊架等为载体的竹溪广场;以感受大自然为乐趣的听竹亭;以感受天然泼墨山水画卷为情操的竹溪揽胜;以体验曲径通幽为神秘感的时光隧道。该村被评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以及“四川省省級旅游扶贫示范村”等。

2 茶树村生态扶贫模式分析

2.1 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茶树村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突出“竹溪谷——神秘茶树·魅力竹乡”形象定位,按照“一线四区”(即打造生态健身环线,连接入口印象区、生态休闲区、产业文化区和居民安置区)规划布局,以建成“旅游扶贫先行区、易地搬迁示范区、县城功能承接区”为发展目标,立足生态优势,厚植生态底色,以乡村旅游发展为契机,努力实现乡村振兴,让生态资源转换为资产。以“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四川省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为依托,茶树村成立了青川县竹青谷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大力实施“合作社+农户+N”战略,采取“三资入股”方式,推动“五金运作”利益联结机制,使旅游专业合作社有效运作,达到贫困户增收、村集体经济增长的目的。农民既是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参与者,又是乡村生态旅游的受益者,茶树村建立了农民群众自主参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内在机制,让市场驱动生态旅游发展。将竹文化与生态旅游相融合,以竹文化特色走廊作带动,引导当地农户开办农家乐,经营竹文化特色的民宿,售卖自家生产的土蜂蜜和茶叶等,推动以市场为主导、家庭经营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模式。

2.2 生态产业发展模式

生态产业扶贫是生态扶贫中推动贫困地区生态利用、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等相促进的有效途径,可形成生态保护、扶贫开发、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4]。依托和发挥贫困地区生态资源禀赋优势,可选择与生态保护紧密结合、市场相对稳定的特色产业,将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产业发展是贫困村摆脱贫困、发展经济的力量源泉,为了让贫困户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茶树村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群众脱贫、巩固提升的一项重要举措。1)依托优美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产业奔康园,实现产业生态化。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村集体与青川县九思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投资打造茶树村九思农业生态观光产业园项目。该项目投资规模1 200万元以上,占用耕地3.146 hm2,主要种植猕猴桃、蓝莓、网红水果“黑老虎”、中药材白芨等。为巩固提升茶树村群众稳定增收,村企建立了“五金运作”机制(土地流转得租金、奔康园务工挣薪金、委托经营拿酬金、资产入股分红获股金、集体收入分现金),贫困户人均年增收1 200元以上。2)以茶叶和蜂蜜为主导产业,培育3名致富带头人,带动农户发展种养殖业。结合电商平台促进茶叶、蜂蜜、食用菌等农产品的线上销售,结合乡村生态旅游促进农产品线下销售,实现线上和线下同步走。全村共有80余公顷名优绿茶,3 000余箱蜜蜂,可带动农户年增收1 500元以上。

2.3 生态管护发展模式

生态管护是生态扶贫的一项重要举措,涉及天然公益林管护、退耕还林、生态造林和生态护林员等内容,是目前贫困地区涉及范围最广、实施力度最大的生态项目[5]。1)通过财政转移性支付等方式对生态公益林、退耕还林、生态造林等大规模、长周期的生态环境改善项目进行生态补偿,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群众增收,户均年增收2 500元左右。2)政府加大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帮扶力度,按照“精准、自愿、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加大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选聘规模,规范管理生态管护岗位,严格遵守生态护林员选聘程序,对生态护林员加强业务水平培训,清楚自身的工作职责、林地管护范围等,提高防火安全意识,提升管护生态资源的能力。给予生态护林员每月400元的工资补助,让贫困户通过自身参与生态管护获得劳动报酬,人均年增收4 800元,有效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确保了贫困家庭持续、稳定脱贫,切实巩固脱贫成效。

2.4 生态扶贫与电商扶贫的有机结合模式

为了给特色农林产品搭建展销平台,充分利用电商平台、线上线下融合、“互联网+”等各种新兴手段,加大农林特产品市场推介力度,茶树村在原农业部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大背景下建立了益农信息社。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天虎云商,为当地村民提供代销农副产品服务,并与农户签订代销协议47份,其中贫困户39户,非贫困户8户;同时,拓展销售渠道,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帮扶高校等签订长期采购合同,实现线上和线下同步走。销售所得利润,按照益农社电商经营者与非贫困户7∶3分红,与贫困户6∶4分红,直接带动农户年增收平均1 000元左右。在电商推广过程中,茶树村还与山客山珍等当地知名企业合作,代加工农林副产品,进一步提升了产品品质。通过生态扶贫与电商扶贫的有机结合,有效拓宽了当地农林产品的销路,使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激活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

3 茶树村生态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生态扶贫工作过程中,贫困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等,制约了贫困户脱贫成果的巩固。从农民的精神和文化生活中找寻脱贫攻坚的动力源泉,可以调动和激发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基于此,茶树村应注重发挥精神文明建设的引领力、凝聚力和推动力,探索建立家庭道德积分激励机制和“红立方”志愿服务队,通过开展积分评比、积分兑换奖品、红立方志愿服务等活动,把村民的日常行为转化为道德积分和红立方“时间存折”,让村民参与道德建设的同时,也得到了物质和服务的反馈,以此激励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不断提升茶树村的道德文明程度。此外,还能通过生态扶贫让部分有能力的贫困户先富起来,再带动其他贫困户改变思想,让贫困户尝到生态扶贫带来的红利,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使贫困户的思想由“要我脱贫”转变成“我要脱贫”。

3.2 创新管理机制体制

生态扶贫能否成功,制度是关键。生态扶贫过程中,生态旅游、生态产业、电商扶贫、生态管护等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管理机制体制中仍存在不足,如参与力量小、认可度不高、监管机制不够完善等。因此,应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健全长效保障机制。1)坚持以政府为引导,多方面共同参与。动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多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生态扶贫工作,让各种力量凝聚在一起形成合力。深入调查研究群众在生态发展上的需求,因地、因户制宜制定生态扶贫帮扶措施。让群众多参与生态扶贫项目建设,提高群众对生态扶贫的认可和参与基层管理的能力。鼓励群众自主创业,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扶持,形成致富带头人带领贫困户走向共同富裕模式,构建生态扶贫大格局。2)完善监督监管机制。严格监管生态扶贫资金审批、拨付、使用的流程;压实生态扶贫干部以及生态护林员的责任,完善考核管理制度。3)既要通过生态扶贫让贫困群众脱贫,也要强化返贫致贫阻击工作,巩固脱贫成果,阻击返贫成果。

3.3 强化科技扶贫支撑

作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当代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从长远来看,要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和巩固提升,当务之急是开展强有力的科技扶贫活动。而茶树村贫困户对于生态扶贫方面的知识比较匮乏,也缺少相应的技术。建议应结合该村实情,依托政府科技扶贫力量,邀请专家和科技特派员下村因户制宜进行知识讲解、技术培训,如核桃、茶树等作物的栽培及管护,帮助缺乏技术的贫困户掌握农林技术,既让科技专家走向了田间地头,也让贫困地区得到了科技阳光普照。同时结合农民夜校等平台让贫困户学习生态知识、掌握相关技术,提高生态利用率,获得经济效益,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科技扶贫万里行,科技扶贫可以为产业发展补足短板、注入活力,成为脱贫攻坚的一把“尖刀”,刺破技术困难壁垒,让贫困群众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

4 总结与展望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发展。青川县茶树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充分考虑生态旅游资源承载能力、地理位置、经济发展、人口结构等因素,在生态扶贫工作中处理好了扶贫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做到了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在生态扶贫中,不断完善村级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的体制机制,确定了生态扶贫工作思路,统筹推进了生态扶贫与绿色发展,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绿色产业来推动整体经济发展,实现了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双赢”[3]。

在生态扶贫过程中,将生态旅游、生态产业、生态管护以及电商扶贫有机结合起来,带动了当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但在享用“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的同时,应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平衡“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关系。在新时代下实现后发赶超、绿色崛起,就要在生态扶贫模式上不断开展探索与实践,不断完善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不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参考文献:

[1] 王馗.习近平生态扶贫思想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6(09):11-12,14.

[2] 扎实推进精准扶贫林业生态扶贫成为脱贫重要途徑[J].内蒙古林业,2018(10):10-11.

[3] 张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问题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4] 翟峰.以生态环保兴生态产业促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以四川省的探索和践行为例[J].决策咨询,2021(01):84-87,91.

[5] 林雅秋.生态管护新模式 开启绿色新篇章[J].绿色中国,2020(16):48-49.

(责任编辑:赵中正)

作者:梅抗抗 贾春红 邓海鹰 文在飞

第3篇: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扶贫的做法、问题和对策

摘 要: 【目的/意义】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突出地方特色资源,发挥生态村庄的优势,探究莆田市仙游县兴山村的旅游扶贫之路,以期加快完成扶贫攻坚的任务,把兴山村塑造成莆田市著名的旅游扶貧示范乡村。【方法/过程】以案例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为主,访谈法为辅,以“莆田市仙游县兴山村”为案例,分析了兴山村关于旅游扶贫的做法及当前存在的问题。【结果/结论】基于此,提出新时代乡村旅游扶贫应加强村民的主体意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融资方式,优化市场营销,构建互助体系,使乡村旅游扶贫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关键词: 乡村振兴;兴山村;旅游扶贫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Xingshan Village;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tourism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随着我国对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乡村旅游扶贫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一种产业扶贫方式。当前,旅游扶贫工作已进入精准施策、深入攻坚的关键时期,国家也适时地提出了许多支持贫困地区旅游扶贫的政策[1]。所谓的旅游扶贫是指通过旅游经济来增加贫困地区“造血”功能的开发式扶贫方式。乡村通过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综合带动功能,将乡村旅游开发和扶贫攻坚有机结合,通过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的协同作用,加强乡村整体设施建设,使乡村“改头换面”。同时,让贫困农民参与到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为贫困农民提供了创收新方式,提高乡村经济实力,切实解决脱贫问题。本文介绍了莆田市仙游县兴山村的贫困情况及特色旅游优势,希望通过以中共上宫党支部红色文化为主,吴妈宗教文化和乡村生态旅游为辅的旅游开发方式,打造一个旅游扶贫示范区,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改善贫困农民的生活水平,打好旅游扶贫攻坚战。

1 文献综述

我国贫困地区蕴涵的旅游资源相对丰富,在合理的自然资源开发下旅游扶贫会成为多数贫困地区产业化扶贫的重要路径。因此,旅游扶贫受到各级政府和相关学者的广泛关注,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扶贫的实施理念、实践创新等方面。理论层面上,李会琴等[2]论述了国外旅游扶贫研究进程和成果;吴靖南[3]认为乡村旅游开发中要明确实现旅游扶贫的路径;黄国庆[4]认为当前旅游扶贫开发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贫困人口的受益问题。实践层面上,旅游扶贫首先要对当地旅游资源进行梳理,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明确乡村旅游开发的着重点。袁晋峰等[5]探讨了县域范围内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邓碧鑫等[6]从扶贫视角下进行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开发;肖建红等[7]在对旅游扶贫实验区的旅游扶贫模式研究中发现,贫困人口由于受到资金、知识、技术等多方面的限制,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处于被排斥的地位。

综上所述,在乡村旅游扶贫开发过程中,如何挖掘当地优势,优化乡村旅游中精准扶贫路径的文献较多,但让贫困户能够真正参与到旅游扶贫过程中并受益的研究较少。为此,本文结合贫困地区现状及在旅游扶贫过程中的实际做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保障贫困户的相关权益,确保其真正受益,为乡村的旅游扶贫工作提供借鉴。

2 乡村旅游扶贫案例分析

2.1 兴山村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兴山村以游洋镇被评为国家级生态乡镇为契机,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导思想,积极融入游洋镇党委、政府提出的“魅力游洋·旅居小镇”战略,以“上宫红色文化”“吴圣天妃民俗文化”“绿色生态文化”三大主题为着力点,立足当下实际,弘扬三大旅游文化,发展乡村振兴事业,改善贫困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实现旅游脱贫攻坚。

如表1所示,兴山村是省级重点贫困村,交通设施落后,目前通过依托上宫支部的历史遗迹和纪念地,结合毛竹绿色生态资源和吴圣天妃宗教民俗文化资源,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对红色资源、民俗资源、绿色生态资源进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可持续发展开发。同时,以淳朴的乡风文化和丰富的旅游活动,作为吸引游客前来游玩消费的核心引力,助力乡村旅游扶贫攻坚。

2.2 兴山村旅游扶贫的主要做法

兴山村立足当下实际,着眼长远发展,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打造旅游扶贫。结合兴山村开发旅游事业的契机,通过旅游扶贫方式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提高贫困户的收入水平。兴山村旅游扶贫的主要做法如下。

2.2.1 利用特色资源,实现产业联动

发展贫困地区农村旅游,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农业农村资源,可以对外展示乡村特色文化和自然资源,并将本地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培育一条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农村旅游产业链条,促进农民增收[8]。兴山村拥有三大特色旅游产业,一是红色教育文化旅游产业,中共上宫第一党支部的所在地馨山书院是明朝初期为了纪念南宋时期的忠臣名将文天祥和岳飞建立的,是莆田市最早创办的一间书院。书院历经多次劫难后重新翻修,现如今已经被列为仙游县文物保护单位。当地村委结合旁边小学共同建设红色教育基地,在这里传播文化知识,学习革命精神,传承革命传统。二是黄色宗教文化,兴山村的吴妈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在当地居民中有很大的影响力,每天鞭炮鸣声不断、香火旺盛。每逢初一、十五前来朝拜的信奉者不计其数,可见吴妈民俗文化影响广泛,客源基础稳定。三是绿色生态旅游,兴山村处处是竹林,大力发展竹子加工产业。通过挖掘活竹削青书画艺术传承保护等非遗项目,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兴山村采用“红(红色文化)+绿(绿色产业)+黄(金色宗教)”多产业联动发展的策略,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高人民的收入。

2.2.2 强化组织领导,落实扶贫工作

游洋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扶贫工作,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工作方案、协调解决有关问题,由镇党委书记亲自担任兴山村乡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镇长任副组长,指派镇人大主席、镇党委副书记具体负责,并抽调4名镇干部驻扎兴山村专职负责、具体推进,兴山村对应成立具体工作机构。同时,严格议事程序,对所有项目都召开村民代表会议集体研究讨论,对所有的相关事项进行严格的公开公示,做到透明化,充分落实扶贫工作。

2.2.3 重视乡贤力量,发挥领头作用

兴山村十分重视乡贤文化,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充分尊重乡贤,努力营造乡贤融入到兴山村的家乡归属感,很多乡贤自发地出钱出资,为兴山村的吴妈天妃祖宫修建和道路修缮做出贡献,促进家乡发展。同时,乡贤因为见多识广且文化水平高,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力,在参与兴山村旅游扶贫规划时可以给出前卫、有用的建议,充分发挥了乡贤的领头羊作用。

2.3 兴山村乡村旅游扶贫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2.3.1 主体意识缺失,内生动力不足

扶贫首先应该扶志,尊重村民意愿,组织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充分发挥群众的自主权。然而兴山村村民在乡村旅游开发、旅游经营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尚未确立,尤其是思想上的主体意识远没有树立[9]。兴山村村民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对于旅游业的主动参与度不足,不能紧跟市场潮流,专业知识不足,缺乏创新性,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扶贫项目的实施進程。

2.3.2 基础设施落后,环境保护不足

兴山村地处山区,地势较高,地形多以山地为主,道路交通较为不便。旅游区内道路交通还不完善,各个旅游区之间缺乏完整的道路连接,旅游区内没有公共交通工具,也没有专门的停车场。公共服务及基础配套设施不健全,没有游客接待中转站和正规餐馆,停车场拥挤,旅游厕所缺乏。同时,村民没有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缺乏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专业知识。总的来说,兴山村旅游业硬软件水平还需要大力提高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以达到旅游目的地的基本要求。

2.3.3 融资渠道单一,扶持力度不足

旅游扶贫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为更好地完成中共上宫支部的优化提升工程,推动本村红色旅游业的发展,兴山村积极向上级申请资金。在推动发展的过程中,规划建设的项目较多,资金缺口较大,政府资金扶持力度仍然不足,以及村民本身融资难的原因,导致兴山村的旅游事业遭遇滑坡,出现吴妈祖宫修缮半途资金不足被迫终止等情况,严重阻碍了旅游扶贫的进程。因此兴山村急需拓宽融资渠道,获得资金支持。

2.3.4 宣传力度不足,品牌尚未打响

兴山村历史悠久,红色文化底蕴深厚,民俗文化凸显,但是在福建省内乃至国内的影响力却不高,充分说明兴山村宣传力度不足,品牌尚未打响,存在市场营销力度不足,知名度低的问题,导致客源量小且单一,限制了兴山村旅游业的发展。

2.3.5 人才缺乏培训,帮扶定位不清

兴山村村民在旅游服务和管理方面专业知识缺乏,培训体系不健全,不能给游客提供宾至如归的体验感。同时在实际工作中,常出现帮扶对象定位不清导致没有开展适合的工作,扶贫手段和内容止于政策之内的情况[10]。时有出现对于贫困户类型分类不清,扶贫措施不能对症下药,扶贫机制不完善,帮扶双方配合度低,对于贫困户的指导帮扶工作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不仅浪费了有效的帮扶资源,还阻碍了旅游扶贫进程的发展。

2.4 兴山村旅游扶贫的对策建议

2.4.1 创新参与模式,构建共赢体系

兴山村村民应树立主体意识,成为旅游扶贫的内生动力,可以通过以下3种模式。一是“旅游公司+兴山村委会+农户”的开发模式,由兴山村委会寻找资金雄厚和市场营销能力强的旅游公司进行合作,再以村委会为中介组织农户加入乡村旅游事业,旅游公司不和村民直接对接,公司对村民进行旅游培训,组织村民开展吴妈宗教民俗风情、红色文化旅游活动,吸引和招徕国内外旅游者。这种模式在降低风险的同时也可以保障旅游公司、村民和游客的利益。二是“仙游县政府+旅游发展协会+旅行社”的开发模式,由仙游县政府负责兴山村旅游扶贫的总体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旅游开发环境;旅游发展协会负责组织村民参与吴妈宗教民俗的游行表演、毛竹工艺品的制作与出售、为游客提供住宿餐饮服务等,并负责改造传统民宿,安排旅游事宜;旅行社负责扩大宣传,吸引不同客源的同时还应避免兴山村由于旅游开发导致过度商业化,切实贯彻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三是“兴山村政府+示范户+农户”开发模式。由于农民对公司在当地进行乡村旅游开发有所顾虑,大多数农户不信任旅游公司,不敢轻易投入资金和土地,需要“示范户”来增强他们投入旅游事业的信心。通过“村看村,户看户”,实现村民在政府的牵头下,加入旅游扶贫的行列。这三种模式给农民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参与到旅游经营中,可以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实现脱贫致富。

2.4.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注重生态保护

发展乡村旅游必须要有便利的交通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热情的接待中心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首先,应该建设平坦、便利的交通要道,满足游客的交通需求,使游客能够安全高效地到达各个景点,应采用人车分流,实现零碳旅游,减少交通对旅游的负面影响。基于此,兴山村应加紧完善景区内外交通,保证各功能区和景点的连接性,提升道路等级,增加停车场数量,满足游客的交通需求。其次,在乡村生态旅游的建设中,要注重生态环境和乡村性的保护。强调生态保护优先,遵循先保护、后开发的原则,注重分阶段进行开发,优先开发吸引力大、地理位置和周围基础设施好的旅游资源,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11]。实行责任落实到人,切实把农村环境整治工作融入到乡村生态旅游工作中,重点做好“厕所革命”,全面推进“户集,村收,镇运”垃圾集中处理的模式,确保乡村整洁。引导村民逐渐养成讲文明,讲卫生,讲秩序的良好习惯,为生态旅游奠定基础。最后,要打造一个游客服务中心,为广大游客提供综合服务。游客服务中心集引导功能、游憩功能、服务功能为一体,来满足乡村旅游业在吃、住、行、游、购、娱等六个要素上的要求。目前游客中心已进入规划建设阶段。

2.4.3 创新投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

创新投融资方式和途径,为兴山村发展乡村旅游提供更有力的资金支持。一方面,要争取地方政府对兴山村旅游区的财政性资金投入。对于旅游区内投资金额巨大的基础设施,如道路、水电、风车、人员培养等项目,争取地方政府增加投入预算及重点建设项目的各级财政配套资金,重点投入。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社会资本投入,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通过PPP、投标等方式参与厕所改造、民宿改造、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对于缺乏营利性的建设项目,可以捆绑餐饮、住宿等利润高的项目吸引民间投资。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吸纳社会资金和社会劳动力发展旅游。仙游县政府可以对投资兴山村旅游区的企业或个人实行较为优惠的税收政策,通过税收的减免,为兴山村旅游区发展的扩资增容提供宽松环境。争取金融部门如农村信用社适当放宽对旅游企业信贷标准,并设立更为优惠的专项旅游贷款。

2.4.4 加强品牌宣传,优化营销方式

发挥兴山村的红色资源、宗教民宿、生态资源的优势,挖掘红色教育旅游资源,以红色教育为主题,打造旅游扶贫示范村。首先,采用传统营销方式,以“溯源上宫支部,问道吴圣天妃,寻梦醉美兴山”为宣传口号,设计兴山村独特的旅游标志,在重要的客源地、主要的旅游交通要道设置广告牌与广告灯箱等,并通过宣传海报、报刊等渠道加以宣传,强化认知。其次,采用“互联网+”营销的方式,设计建立便于游客了解兴山乡村旅游的网站,提供简单的旅游线路指南和旅游特色项目介绍,形成一个互动与宣传的网络平台。还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等渠道进行营销,通过“积赞”“点赞”及“转发”等互动营销的方式,共同举办微博微信特色活动,以最快的速度提升兴山村的知名度。除此之外,进行旅游节庆营销,如“红色教育文化节”“吴妈诞辰宗教文化节”,吸引游客前来参观游玩,扩大知名度,提高游客重返率。

2.4.5 培训旅游人才,构建互助体系

针对贫困人口参与旅游扶贫的需要,对村民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基础性培训和专业性培训。基础性培训要增加贫困人口的旅游基础知识,灌输正确的生态旅游观和环境保护观,提高村民旅游扶贫参与意识。专业性培训主要针对直接从事旅游行业经营或服务接待的村民,如导游、民宿主任、旅游品商贩等,具体培训内容各不相同,如导游、规范普通话、诚信守则等。此外,针对传统旅游扶贫中扶贫对象不明确,缺乏针对性和长期性的帮扶政策,扶贫过程中缺乏监管的问题[12],应构建互助体系,结合兴山村产业发展现状,采取“2+1”旅游扶贫模式,在每户确定1名帮扶责任人的基础上,增加1个扶贫主体即兴山村政协,使贫困户可以在旅游扶贫的过程中对接1项收益产业或者1个岗位,形成1名责任人和至少1个扶贫主体共同帮扶1户贫困户的互助体系,切实提升帮扶实效。

3 结语

通过对兴山村旅游扶贫资源的挖掘,对现状问题的分析,說明精准扶贫,应当旅游先行。但是在实施旅游扶贫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交通不便、资金缺乏、贫困人口主体意识不强,人才培训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对于具体问题应该提出准确的对策。首先,政府应积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引导贫困人口积极参加“旅游+”产业,提高农民的主体地位,并带动贫困人口实现稳定增收,使“旅游扶贫”变成“旅游富民”;其次,充分挖掘当地旅游优势,打响兴山品牌,吸引客源;最后,乡村旅游扶贫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开发过程中要放眼全局,突出重点,实现致富目标,并使乡村旅游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参考文献:

[1] 张伟波.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旅游扶贫探析[J]. 农业经济,2019(5):41-43.

[2]李会琴,侯林春,杨树旺,等. 国外旅游扶贫研究进展[J]. 人文地理,2015,30(1):26-32.

[3]吴靖南.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实现路径研究[J]. 农村经济,2017(3):99-103.

[4]黄国庆. 连片特困地区旅游扶贫模式研究[J]. 求索,2013(5):253-255.

[5]袁晋锋,王青宁. 乡村振兴背景下陕西凤县全域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J]. 贵州农业科学,2019,47(5):151-155.

[6]邓碧鑫,林炜铃. 基于精准扶贫视角的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以安溪县三和茶叶企业为例[J]. 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5):151-152.

[7]肖建红,肖江南. 基于微观经济效应的面向贫困人口旅游扶贫(PPT)模式研究——以宁夏六盘山旅游扶贫实验区为例[J]. 社会科学家,2014(1):76-80.

[8]王洋,张超. 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旅游扶贫的优势、困境及路径[J]. 农业经济,2019(7):68-69.

[9]满孝平,常红旭.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旅游扶贫实践路径研究[J]. 中国市场,2019(21):20-21.

[10] 张榕政,林萍萍,刘飞翔. 福建省闽侯县社会扶贫参与机制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J].台湾农业探索,2019(2):58-61.

[11]徐少癸,方世巧,甘永萍. 精准扶贫视角下陕西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J]. 生态经济,2019,35(5):140-145.

[12]庄伟光,邹开敏.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旅游精准扶贫共享发展研究——以粤东西北地区为例[J]. 广东经济,2018(7):52-59.

作者:王丹凤 钟旻桦 何宛蓉 朱朝枝

第4篇:扶贫村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不通公路是扶贫工作主要难题

六盘水市气象局( LWS)

摘要:经过深入调查了解,贫困地区大多是地处偏僻,交通极为不便,信息闭塞,文化落后。要改变这种贫穷落后的面貌,首先要解决的是通路的问题。六枝特区中寨乡兴隆村大沟组,是六盘水市气象局党建扶贫的村组之一,是扶贫的关键村组。这里不通公路,他们投工投劳,不花一分钱,挖了一条便道,只能过摩托车,过不了汽车,要修通公路,资金是最大的问题。

关键词:扶贫 通组公路

一、基本情况

兴隆村是六枝特区中寨乡最边远的民族山村,本村大沟组(第八组)有23户87人,除了种粮没有其他经济收入。该组在半山坡上,与村办公室所在地相对高差约6百米,路程5公里,不通公路,只有崎岖山路与外界相连。大沟组是长寨至兴隆旅游公路实施的兴隆村“四在农家”创建活动新民居建设任务之一。由于交通极为不便,所有创建活动都难以实施。

二、“愚公移山”精神

5月15日,中午,从兴隆村田坝组走路过河到村委会办公室,要到本村大沟组(第八组)进行调研。摩托车在通村公里上一路颠簸,进入了大沟组自己刚挖通的小路。路是新挖的泥巴路,

路全长3200米、宽约1.5米,不规则,弯急坡陡,但能跑摩托车。后来在村组长处了解到,这条摩托车道是该组投工投劳,包干到户,不花一分钱,全寨男女老少出动,用一个星期的时间挖出来的。仿佛,又看到了七十年代的人山人海战术和“愚公移山”精神。

三、困难、请求

到了大沟组,组长听说我要来,特意从地头赶回家来等我,因为这几天大家都正在忙种包谷。组长家6口人,两个男孩,大的18岁,六年级后就不读书了,现在江苏打工。组长说,家里没有经济来源 ,靠种粮和孩子在外打工维持生活。去年干旱没有收成,今年粮食不够吃。他说,今天我们吃的是前两天才从乡里面背来的救济粮,每人30斤大米(全村一样),以解决眼目前吃饭困难,要感谢党和政府。

大沟组共26户,有5到6户人家生活比较困难,是外出打工没有做农业,因通知回来搞“四在农家”新民居建设,回来后就没有粮食吃。收成好的年份,本组每家粮食基本上够吃,但遇象去年的干旱,生活就很困难。现在开始农忙了,今年的雨应该比去年多。

全组有16户签订开展“四在农家”新民居建设,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但是由于不通车路(距通村公路还有3.2公里,就是上述的小路),一个人一天到公路边来回只得六趟,一趟背2-3块砖,一天就15块砖左右,就算10个人背,一家的转也要两个星期才能背完(按1家2千块砖计),而且,现在的农村劳动力很缺乏。所以,建筑材料运费成本都很高,比交通方便的地方费用要高2-3倍。当地老百姓所盼望的,就是请求政府和有关部门能帮助他们修通公路,那就谢天

谢地了。图为刚挖通的小路。

四、修路预算

经过对该路实地考察,测量。该通组公路修建规模为:路长3200米、路宽4.5米,沙石路。所有涉及的土地、林木等由村委负责协调。所需资金预算为:

1、 挖机费用:6.4万元(3.2公里,每公里2.0万元)。

2、 沙石材料费:3.2万元

以上合计9.6万元。

五、对策

1、请求交通部门解决资金问题。

2、请求帮扶单位帮助。

3、请求企业赞助。

4、村民投工投劳。

第5篇:村扶贫领域自查报告

根据脱贫攻坚指挥部下发的文件精神,我村高度重视,积极安排部署,认真开展全面逐项自查自纠,现将我村扶贫领域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扶贫领域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落实情况:

我村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式,做到了四个到位:

一是动员部署到位。为扎实做好脱贫攻坚整改工作,我村就召开“两委”班子会,讨论研究脱贫攻坚整改工作。并成立了由党支书记任组长,制定了整改清单,明确了整改要求和整改时限。全体驻村工作队、村干部参加了会议,传达了脱贫攻坚自查整改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整改目标和工作责任,为推进脱贫攻坚自查整改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是责任落实到位。按照要求,我村严格落实党委抓精准扶贫工作的主体责任,并认真组织学习习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方面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扶贫相关业务知识,并开展了业务知识培训考试。从思想层面和责任层面,把扶贫工作压紧压实。落实扶贫工作机制,研究部署脱贫攻坚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将自查整改工作有序推进,确保按期整改到位。

三是宣传培训到位。针对大部分帮扶干部对扶贫业务和扶贫政策不太精熟情况,分别召开了学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一证两册填写,精准识别和退出,扶贫业务政策知识考试,整改工作进一步推进会议,并结合入户调查,逐户对各项精准扶贫政策进行了宣传解读。

四是督促检查到位。在成立自查整改工作领导小组的同时,负责对贫困户信息逐户核查核对,发现问题即时提出整改,有效地推进了整改工作扎实开展。

二、关于检查扶贫政策落实情况:

经过自查,发现:一是我村主要存在部分贫困户和帮扶干部对扶贫政策不熟悉;二是极少数贫困户有住危房或破旧房的仍未享受到危房改造政策;三是产业扶贫效果不明显,贫困户得到的收益很少。

三、检查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情况:

经自查,我村扶贫资金不存在贪污、挪用等情况,做到了专款专用。但是扶贫资金使用效率不高,未能给贫困户生活带来根本性改变。

四、检查扶贫项目运行情况:

经自查,扶贫项目大部分在申报、审批、实施、验收等环节没有发现滥用职权、权钱交易等情况,但有些项目存在建设进度较慢的问题。

五、关于精准识别和精准退出执行情况: 经过自查,发现:一是部分贫困户档案存在未签字和代签字,档案时间对不上;二是贫困户退出程序不完善,两公告一公示落实不到位。

六、帮扶干部作风问题:

经过自查,发现:一是村级扶贫工作站不规范,未安排专职扶贫人员,相关制度未全部上墙;二是驻村工作队帮扶效果不明显,驻村时间不足,与党委沟通联系不够;三是少数贫困户档案逻辑有错误,填写表格不齐全,一证两册填写不规范。

下一步工作措施:

近年来,我村的脱贫攻坚工作在镇委、镇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阶段性成果,但离镇委、镇政府要求相比,与其它脱贫攻坚取得较好成绩的兄弟村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夯实责任,举全村之力,全力以赴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将努力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做好整改:

一是在压实责任上下功夫。将脱贫攻坚担子分担到每名村干部肩上,形成人人有压力,个个有担子良好脱贫氛围,把整改落实作为检验党员干部责任心、执行力的一次大考,对责任不实,措施不力的按照有关权限,严肃追究。

二是在思想扶贫上下功夫。在贫困群众层面,进一步加强思想扶贫力度,在各组张贴思想扶贫标语,同时组织帮扶干部上户宣传扶贫先扶志的正能量,让贫困户消除等、靠、要思想,根本上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同时,大力宣传脱贫典型,让脱贫人自己发声,坐等政府来扶持不是出路,唯有自身努力才能彻底斩断穷根。

三是在帮扶措施上下功夫。在帮扶层面,立足“两不足、三保障”的脱贫目标。认真摸清贫困户需求,一户一策,因户施策,合理搭配脱贫“药方”,我村将努力实现产业扶持一批、安居解困一批、兜底保障一批、社会帮扶一批、就业转移一批的目标。同时,坚持“摘帽不摘政策”的原则,既保持政策措施的延续性,又增强困难群众的脱贫信心和勇气,确保贫困群众彻底拔掉穷根,实现早日走进入小康社会。

第6篇:村实施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结穷亲、帮穷户、拨穷根”精准扮贫已经开始了。那么,我村的贫困现状如何?扶贫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精准扶贫对象如何产生确立?上一轮扶贫情况怎样?现在又如何实施精准扶贫?有哪些意见和建议?带头这些问题,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三送”工作组对村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村基本情况与现状

村属乡中心村,地域面积9.6平方公里,全村共有12个村民小组,698户,人口2937人,耕地面积1122.77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197亩,林地面积8500亩,我村现有贫困户248户,786人,占全村总人口的26.76%。

有史以来,村始终以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生产为主,但农业生产条件较差,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水平低,成本高,效益低下,增收门路少。农民思想意识,观念落后,因灾、因病致贫的较多。这是我村贫困的现状的集中体现,严重制约着发展。

二、精准扶贫对象的产生,识别和确立

根据有关政策,实施精准扶贫,改“漫灌”为“滴灌”。发放《致全县农民朋友的一封信》至每家每户,规定九种人员不纳入扶贫对象。召开户主会,逐级申报摸底,明确扶贫方式主要是项目扶贫和产业扶贫,而不是现金扶持和物资帮助。而且扶贫对象是动态的,可每年更换。正是这种宣传氛围中,产生和确立了精准扶贫对象。

三、精准扶贫的目标

针对我村贫困现状,村“两委”多次进村入户调查摸底,初步拟定发展规划,通过项目拉动、产业带动、包户促动、整体推动的方式,把我村打造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绿色宜人,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文化事业兴旺繁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采取项目扶贫、产业扶贫和包户扶贫的方式,力争实现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生态改善,村容靓丽,村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四、上一轮扶贫开发的成就

上一轮扶贫开发整合“三送”等各方资源,完善了部分道路、水利、电网改造、新农村、文教卫生等方面的建设。

(一)基础设施建设。

1、道路建设:完善道路硬化4.5公里,修建简易公路和6.3公里。

2、水利建设:新建和维修水陂5座,水圳9300米。

(二)低电压改造。积极争取政策,主动沟通协调并配合,新增设变压器5台,新铺设线路4000多米,大大改进了低电压改造问题。

(三)多方投资,对中、小学进行了校舍、食堂和宿舍楼改造,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环境和卫生质量。完成了“一村一名中(大)专生”各3名的培养。

(四)新农村建设。积极争资争项,实行新农村建设,几年来,共打造新农村建设点5个,有效地提升了村生活质量。

五、本轮精准扶贫实施方案

(一)整合项目,建设村综合性服务大楼。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力争在2015年投资100万元启动建设集办公室、卫生室、图书室、活动室、村文化活动广场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大楼,为全民办事、健身提供服务。

(二)基础设施建设。

1、道路建设。全村需拓宽、硬化村庄主干道8000米,新修简易公路1200米,并搞好路肩和排水沟建设及绿化带建设,形成和谐景观带。

2、水利建设。兴修水陂2座,蓄水池1座,新建山塘16口,新修水圳9350米。

3、改善土地生产条件。针对我村土地特点,进行“标粮”改造360亩,新砌河堤护坎5000米,改挖河道2000米,修建机耕道21条1800米,田间作业道33条4000米。

(三)成立农村专业合作社。 分别成立种植和养殖产业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实行产业化经营管理,彻底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连接问题,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增加收入。

(四)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积极争资立项,兴建新农村建设点8个,完成建设点内布点规划,尽快改变我村的贫困现状,努力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

(五)大力兴办文教卫生和养老事业。

充分发动各方力量,积极宣传,加强思想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提升村民思想意识境界,努力改善卫生条件,做到“病有所医”。积极输送“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人才。大力提倡社会养老,提倡个人服务养老形式,跟进养老服务,完善养老机构,充分实现“老有所养”。

六、几点建议

1、切实把精准扶贫纳入重要日程,做到心中有目标,工作有计划,行动有措施,活动有内容。

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力度。

3、实施精准扶贫,应以产业扶贫和项目扶贫为主要方式,千万不能以现金方式或物资方式进行扶助。

4、对五保户、纯低保户实行兜底扶贫。

5、加强思想建设培训,提升农民素质。抓住要害、突出重点,加强对村民的专业技术培训,达到扶志、扶知、扶智的有机统一,为实现农村整体脱贫奠定基础。

6、每个自然村庄搞好一个文化健身小广场。

第7篇:XX村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XX局为确保各项扶贫目标的实现,在永河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XX村“两委”的积极配合下,认真开展调研工作。通过实地察看了XX村的旅游设施、村组道路、水利设施、人居条件、种养条件、自然资源等情况,深入农户家中,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并与XX村“两委”班子座谈,召开党员村民代表大会,具体了解XX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研究今后发展的思路和办法,对切实帮助XX村“理思路,出点子,供信息,找资金,抓管理”,积极谋划驻村扶贫工作新举措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基本情况及原因分析

(一)基本情况

XX村位于XX镇西北部,据乡政府驻地20公里,处于XX县和XX县交界处,XX腹地。2014年,XX村人均纯收入8358元。全村幅员面积4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050亩,退耕还林面积939.1亩,平均海拔2600米,全村有宜林荒地近万亩,主要盛产花椒、老鹰茶、中药材等。村境内有小水电站2座,装机3260KW。全村以种植传统农作物玉米、红薯、土豆为主。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103户436人,党员30人,贫困户24户,贫困人口41人。村内坡高路陡、沟壑纵横,25度以上的坡地占幅员面积的99%以上,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

(二)贫困原因分析

1. 高山移民,交通条件差。XX村除一组以外,全是高

1 山移民户,共计72户,耕地都在原居住地,现居住地无耕地和养殖区域,不具备养殖和种植条件,米、油、小菜、肉等生活必须品全靠买。出入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七组的通组道路,都是“天路”,大部分建在90度悬崖上,最近的通组路要走2小时,最远的要走5小时,时常有飞石,雨天满路泥泞,且年久失修,通行危险且十分困难。就在今年,已出现2起失足掉下悬崖的摔伤事故。肥料、种子、农具等农资运不上去,猪、牛、羊、玉米、土豆等农产品运不下来,90%以上的移民被迫放弃种植养殖,而全村98%的自然资源都在山上,利用率极低。虽有少部分村民在山上进行种植和养殖,由于路途艰险,管理上严重滞后,经济效益差,很难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严重制约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及农产品项目开发。

2.老鹰茶产业后劲不强。XX村种植老鹰茶3500亩,20万株,今年全村可采茶800亩,实采750亩,采茶15吨,收益120万元。据调查核实,不但村里有50亩的茶叶没采,而且部分村民家中还囤积有成品茶叶。那么5年后,3500亩的茶叶全部可以采摘,产量约为80吨,而且随着树龄的增加,茶叶产量也会不断增加,如此数量,怎么卖,卖给谁,往哪卖?所以现在老百姓最担心的就是老鹰茶的销路问题。这对当初希望靠老鹰茶脱贫致富的农户的积极性有不小的打击。

3.XX旅游项目单一,留人困难。XX博物馆,望XX峡谷,走村道,这就是现在到XX村游客的旅游模式,时间在30分

2 钟到60分钟之间,矿泉水都没必要买,更谈不上其它消费。美景加零消费,这对游客来说大峡谷旅游性价比极高,但对XX村及村民的付出没有丁点回报。

4.贫困人口收入结构单一,稳定性差。XX村贫困户23户,贫困人口40人,31人不具备劳动能力,贫困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大部分是农业和打零工,低收入且收入极不稳定。

5.养殖业发展徘徊不前。XX村养殖业主要以猪、牛、羊为主,家禽为辅,但大户少、品种杂、科技含量低、成本高,还没有摆脱“养猪为过年,养禽解决油盐钱”的小农经济束缚。今年,全村养猪约50头,养牛约40头,养羊约320头,存栏数很少,没有上规模的养殖户。

6.劳动力素质不高,缺技能。XX村劳动力总数约为290人。目前,为增加收入来源,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但大多数群众文化水平低,掌握技能少,且缺乏组织性,外出就业途径少,门路窄,收入水平不高。

7.基层堡垒薄弱。党员队伍老化严重,由于优秀青年外出务工比较多,党员吸收工作难度大,现有党员老龄化严重。据初步统计,全村党员共30名,50岁以上老党员有20名,30岁以下的党员仅3名。

二、因地制宜,探寻脱贫新思路

结合XX村实际,在认真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现对XX村提出如下脱贫思路:

(一)加强宣传发动,消除“等靠要”思想

3 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精准扶贫方针政策,特别是强农惠农政策,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精准扶贫不只是国家的事、政府的事,而更重要的是他们自已的事,引导他们自觉地、积极地、主动地参与、支持精准扶贫工作,激发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精神扶贫,激活群众的潜在发展动力,帮助村民转变落后观念,转换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树立自强自立观念、自力更生观念、市场经济观念、勤劳致富观念、积累观念、科技观念等,尽早甩掉贫困落后的帽子。

(二)立足长远,科学制定XX村发展规划

精准扶贫工作,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然后按规划分期分批逐步推进实施。按照因地制宜、适度超前、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的原则,认真编制好XX村精准扶贫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做到统筹安排。

(三)提升老鹰茶产业带动后劲,解决阻碍扶贫进程的关键因素

XX村23户贫困户,18户种植有老鹰茶,平均每户种植面积约20亩,每亩栽植70株,一株5年树龄的茶树,可收干茶0.5斤,按干茶的最低市场收购价40元/斤,每亩收益为1400元,20亩收益就为2.8万元。而随着树龄的增加,10年树龄的茶树20亩收益可达16万元。现在全村3500亩的茶树树龄大部分在2-3年之间,随着树龄的增加,产量不断提高,销售越发困难,后续力量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所以,我村贫困户要想在短期内脱掉贫困的帽子,就必须迅速解决老鹰茶的销路问题。

4 1.着力解决老鹰茶的“身份”问题。老鹰茶无生产许可证一直是阻碍老鹰茶走出去的主要原因。现在农户主要以自产自销,散卖零卖为主,没有统一的销售途径,销售困难,价格偏低。办老鹰茶生产许可证初步预算约为60万元。资金来源:主要争取农业部门、扶贫资金、农户自筹以及社会赞助给予协调解决。

2、依托现有平台,推动老鹰茶产业发展。依托2012年成立的帽壳山老鹰茶专业合作社,注册成立了大瓦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强化老鹰茶种植、采摘、加工、销售一体化、统一化管理,壮大老鹰茶产业规模,为农户做好老鹰茶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带动全村及周边农户脱贫致富。

(四)加快村组货运设施建设,提高荒山林地利用率 修建缆车通道,解决高山移民运输问题,为高山移民上山运农资,下山运农产品提供便利,这不仅可以减少运输成本,还可以提高村民种植养殖的积极性,将显著提高荒山林地利用率,实现村民进一步增收。此项目初步预算约为32万元。资金来源:主要争取扶贫资金给予协调解决。

(五)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省级乡村旅游目的地

跟踪落实“桃花观光园工程”的项目及工程施工建设。9月27日,村两委组织召开了党员村民代表大会,全体党员村民代表举手表决,一致同意此项目的实施,工程施工建设相关事宜仍需进一步跟踪落实,力争在今年年底完工。“桃

5 花观光园工程”是XX村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子项目,后续将逐步设施建设高山瀑布桃花灌溉渠、玻璃栈道、观光平台等项目。这将极大提高XX村乡村旅游知名度,开展以休闲度假、观光娱乐等为内容的旅游活动,以公司统一管理,村民入股分红等方式,使乡村旅游成为我村村民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加大教育培训培训力度,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劳动技能和科技知识,增强农民的致富本领

1.积极引导初、高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增加劳动技能,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收入。我国当前职业工人缺口大,国家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接受职业教育的农村籍学生都能得到国家教育补助和推荐就业政策,有效减轻家庭教育负担。针对当前农村很多学生初、高中毕业以后就弃学外出务工的现象,结合四川省乐山卫生学校、乐山市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特点、热门专业,宣传职业资格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就业优势,推荐我村适龄青年及准备外出务工人员到校进行中等职业教育学习和成人教育。

2.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及培训机构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和转移就业。我村劳动力总数约为290人。目前,为增加收入来源,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但大多数群众文化水平低,掌握技能少,且缺乏组织性,外出就业途径少,门路窄,收入水平不高。积极协调劳保等有关部门开展劳动技能培训,使得大部分农民掌握1-2门致富技能。多方收集信息扩宽渠道,引导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或者外出务工、经商。

6

(七)加强村级组织建设

全面抓好党员教育、发展党员等工作。从村上年轻人、转业军人、返乡人员中发现和培养苗子,对条件成熟的要积极引导入党为明年我村换届储备人才。严格按照德才兼备标准和群众公认原则,择优选取优秀的后备人才进行培养,优先把那些在经济建设中成效显著,在服务发展上贡献突出的优秀人才选进领导班子,真正做到“有为有位、无为无位”,最大限度的激发全村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为扶贫开发积蓄力量。9月,我村已成功发展了一名具有大学学历的年轻党员。

XX局

2015年10月12日

第8篇: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报告

凤山县人大常委会

关于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全面了解我县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情况,促进全县扶贫开发工作,推动县域经济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县人大常委会根据2010年工作要点,于7月中旬组织调研组深入各乡镇部分贫困村进行调研。调研组通过走访贫困户、召开乡村干部和贫困户座谈会、实地察看项目实施情况、听取情况汇报等方式,深入了解全县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辖8个乡1个镇,96个行政村,2个社区,2306个自然屯,行政区域总面积1738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2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8万人,有壮、瑶等少数民族13万人,耕地面积0.61万公顷,农村人口人均耕地面积0.51亩。2005年,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对扶贫开发的整体部署和要求,按照国家制定的“一体两翼”扶贫开发战略,我县结合实际,按照“一次规划、两年实施、因村制宜、整体推进”的要求,启动了全县61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其中第一批26个村(2005—2006年)和第二批17个村(2007—2008年)已顺利实施完成,第三批18个村(2009—2010年),各项目实施已进入完善和扫尾阶段。我县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实施的项目主要有:村屯道路、人饮工程、水利设施、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发展特色产业等。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由于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全县上下协调配合,县直联系单位倾力扶持,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了良好成效,得到了上级部门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第

一、第二批共43个村已顺利通过自治区达标验

1 收,其中有20个村被评为优秀等级,优秀率46.5%;15个村评为良好,8个村评为合格,我县优秀率排全市前列(全市优秀率40.52%)。

二、主要工作措施

通过实施整村推进,极大地调动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热情和广大群众的参与意识,基本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群众参与、社会扶持、合力攻坚的良好局面,基本实现扶贫开发工作目标,我县主要做法有:

(一)健全机构,加强领导

县委、县政府对扶贫工作高度重视,把整村推进工作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好。一是成立整村推进扶贫工作领导机构,县主要领导亲自担任组长,发改、财政、扶贫、审计、交通、人事、纪检等有关部门的一把手任小组成员。二是执行党政一把手抓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把工作列入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要求县、乡镇主要领导把主要精力放在抓整村推进扶贫工作上。三是落实部门责任,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开展行业扶贫。四是坚持发挥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的作用,认真抓好整村推进各项工作。

(二)立足县情,创新扶贫开发机制

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纲要》和扶贫规划要求,立足县情,实事求是,围绕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实现全县脱贫这个总目标,以贫困村为重点,落实具体措施,抓好扶贫到村到户,推行党员干部包扶贫困户责任制,全县上下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大打扶贫攻坚战,以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促进农民增收和财政增长。

(三)整合资源,加大投入

我县61个贫困村,地理位臵偏僻,自然条件差,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群众家庭经济收入低下,扶贫开发建设成本相对较高,要完成

2 整村推进任务,每年

二、三十万元的财政扶贫资金只是杯水车薪。因此,县人民政府按照“政府统筹、扶贫牵头”的原则,坚持把涉农部门资金、社会各界资金、群众自筹资金等各方面资金统筹安排,整合使用,向扶贫重点村集中,向扶贫重点项目倾斜,发挥了资金的聚合效应,有效地保证扶贫开发的资金需求。

(四)实施产业扶贫,增强经济实力

整村推进的关键和根本是要增强产业开发后劲,增加贫困农民收入。实施整村推进,加快脱贫进程,关键要推进产业发展进程。我县坚持“政府引导、资金扶持、典型带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把发展桑蚕、核桃、油茶等六大支柱产业与整村推进有机结合起来,把整村推进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大力开展产业扶贫,以支柱产业支撑贫困村经济发展,提高了贫困村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构筑了稳固的返贫防御体系。

(五)狠抓劳务输出,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

根据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县职业中学培训基地作用,主抓餐饮、家电维修、电工、电焊、计算机应用与操作等市场需求量较大岗位的技能培训,同时积极与用人单位、大中城市劳务中介机构建立联系,签订劳动合同,采取订单、定点、定向等培训方式,加快贫困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其“走得出、留得住”,达到“一次培训,终身受益,一人打工,全家脱贫”的目标。实施整村推进以来,全县61个贫困村共输出劳动力4万余人次,实现劳务收入近4亿元。

(六)部门相互配合,群众积极参与

整村推进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要确保工作的顺利实施,必须做到党委、政府引导,部门通力配合,群众主动参与,社会各界支持。在具体工作中,县人民政府充分发挥帮扶单位的智力

3 和信息等优势作用,帮助群众寻找致富项目,积极开展科技扶贫、技术培训和科技推广等活动,努力为贫困村办实事。在群众积极参与方面,主要体现在群众投工投劳、自愿放弃补偿、无私奉献等。据统计,2005--2009年群众自筹资金投入扶贫项目建设达3510万元,投工投劳285万个工日。

(七)配强班子,增强脱贫致富带动能力

一是按照“五个好”要求,把热心为群众服务的优秀人员选进村两委班子。二是对新当选的村支书、村主任进行培训,促使他们尽快掌握党对农村政策及扶贫开发要求,增强驾驭贫困村发展的能力。三是树立榜样,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如凤城镇弄者村两委班子,几年如一日,时刻把村子的发展放在心上,把贫困户的冷暖记在心头。在他们的带领下,弄者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扶贫产业开发示范村。四是加强扶贫干部队伍建设,县乡都配备与扶贫工作相适应的扶贫专职干部,确保有人做事。

三、取得的成效

一直以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扶贫开发特别是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作为我县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在自治区、市的关心下,在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贫困村人均收入和县域经济实力显著增长。全县贫困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1142元增长到2009年的2298元;全县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1510元增长到2009年的2625元;贫困人口(按过去的扶贫标准统计)由2005年的7.42万人下降到2009年的6.44万人。2009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2.15亿元,比2005年增加58652万元;工业总产值71910万元,比2005年增加41257万元,其中规

4 模以上工业预计总产值48486万元,比2005年增加27981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2263万元,比2005年增加16195万元;财政收入7577万元,比2005年增加5218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668万元,比2005年增加18997万元。

(二)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生态条件明显改善。2005年以来,全县共新建屯级道路584条共590公里,道路硬化4条共32公里,解决了6万多人的行路难问题;新增饮水工程73处,家庭水柜830座,解决了18500人的饮水难问题;新增输变电线路41公里,改造电网60公里,解决3200户16000人的用电难问题;兴建水利渠道15公里,改善了2250亩农田的灌溉条件;修建防洪堤0.96公里,保护2000亩农田免遭洪涝灾害;完成茅草房改造2664户,危房改造2330户,使2.09万人住上稳固住房。新建沼气池5100座,实施退耕还林12500亩,荒山配套造林9000亩,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80.1%,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三)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面貌明显改变。通过开展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和一系列扶贫开发,逐步改变了我县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但由于地理位臵及社会历史等原因,如凤城镇林兰、金牙猛干、平乐兰包和寅亭、江洲巴标等五个瑶族聚居的贫困村的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落后,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农民增收难问题仍然未得到根本解决。为巩固整村推进成果,改变少数民族村的贫困落后面貌,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从2008年起,用2-3年时间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对这五个瑶族聚居村进行综合治理。治理内容包括道路建设、电网、人饮工程、校舍建设、茅(危)房改造、沼气池建设等12类2482个子项目,总投资6000多万元。截至2009年底,所有项目全部竣工验收交付使用。通过综合治理,这五个瑶族聚居村的

5 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社会经济发展明显加快。

(四)社会扶贫成效显著。几年来,我县积极争取广东东莞市和区内钦州对口帮扶和区直、市直、县直挂村包扶单位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共筹集扶持资金2781万元,获赠物资折款180万元,建成中小学教学楼8400平方米和教学附属设施一批,建成人畜饮水工程13处,修建屯级公路26条63公里,兴建村级文体设施、村委会综合用房、民房改建等项目928个,资助特困学生3000人。

(五)地方特色产业快速发展。以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为契机,以“整村推进”和“五村”综合治理为载体,大力实施“农业立县”战略,立足资源优势,锁定发展目标,依托大会战成果,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多、人多我优”的原则和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思路,通过开展各种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技能,在八角、油茶两大百里长廊的基础上,建立了杉木、八角、油茶、核桃、桑蚕、中草药六大扶贫产业基地。先后聘请区内农林科研单位及院校的专家、教授到我县进行八角、核桃、桑蚕等方面技术培训33期3320人次;围绕扶贫产业开发项目举办了“农家课堂”培训、党员大培训、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共606期5.7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近6万份,使农民在技术上吃上了定心丸,改变了当地农民传统的种植管护观念。目前,全县拥有杉木面积46万亩,八角面积26万亩,油茶面积22万亩,核桃面积9.3万亩,桑园面积5.2万亩,中草药面积2万亩。产业覆盖3.2万户15.3万人,扶贫产业规模逐步形成,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08年荣获全区农业新兴优势产业发展三等奖。

(六)社会公益事业稳步推进。全县新增村委办公用房400m、卫生室2900m、计生室600m ,村“两委”办公等用房条件得到基本

6

222保证;学校危房改造11924平方米,改善了5000多名学生的就学条件,贫困地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7%;通过实施“村村通”工程,基本实现了广播电视信号村村覆盖;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5%以上,群众看病贵、就医难问题得到明显缓解。

(七)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整村推进村党组织建设基本达到“五个好”,“五村两规划”建设效果明显,1316名党员中近千人具有“双带能力”,与实施“十一五”扶贫开发前相比有显著提高。

四、存在问题和困难

扶贫开发的深入,特别是整村推进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我县贫困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缓解了贫困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但随着项目的实施,也反映出许多突出问题,主要是:

(一)资金投入不足。我县属老、少、偏、山、穷地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群众生产生活困难,要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需要投入的资金量大。目前,我县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建设投入资金平均在40万元/村左右,又因物价上涨等因素,这点资金只能解决贫困村水、路、电和基本农田方面的某些突出问题。贫困村基础设施差,亟待规划建设的项目多,群众又无力自筹更多资金投入到项目的建设中,扶贫资金难以满足群众建设项目的需要,很难达到整村推进的目标。另外,全县非贫困村中仍有很多个自然屯或村民小组的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条件依然落后,仍处于贫困状态,对项目建设的需求十分迫切,相对于已经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村来讲他们反而成为贫困村,因此,不利于农村社会稳定和协调发展。

(二)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仍十分艰巨。近几年来,特别是通过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和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从总体来看,我县农村的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但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农村贫

7 困面大,很多村屯的基础设施仍没有得到改观。目前,全县尚有245个20户以上、267个15-20户自然屯未通公路,分别占全县总数的39%、44%;与周边县还有15条断头路亟待修建;还有0.8万户2.8万人急需搬迁;还有3.88万人急需解决饮水难问题。

(三)推进生产发展速度缓慢。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是目标。我县在实施整村推进工作中,由于受到资金额度的限制,多数贫困村只能顾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发展生产项目投入太少,农村产业开发的气候难以形成,传统农业还占很大的比重,现代化农业尚未形成,农民增收渠道不多,发展后劲不足,加上群众思想意识不强,农业技术服务不到位等因素,导致贫困村的生产发展速度缓慢。

(四)项目后续管理机制有待完善。全县61个贫困村在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建设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得到一定的改善,但由于建设项目资金预算投资少,标准低,特别是村屯道路建成后没有建立健全后续管理机制,缺乏后续管理经费,致使项目建成后得不到巩固和加强。经了解,目前全县还有57个村的公路是晴通雨不通。这是今后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

(五)资金整合力度不够。各部门对资金整合重要性认识不足,措施不得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缺乏相互沟通、协调,致使各类扶持资金投入分散,点多面广,效益不高。

五、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大扶持力度。为巩固前一阶段的扶贫成果,进一步提高脱贫标准,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县人民政府要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扶持力度。今年是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目标任务的最后一年,也是新十年农

8 村扶贫开发纲要的编制之年,扶贫部门要积极主动与上级对接,了解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政策和重点,积极争取得到国家更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扶持。同时,要结合我县实际,组织力量进一步开展调研工作,明确目标任务,使新十年的扶贫开发工作规划既符合党中央、国务院的精神,又符合我县实际,为推进全县扶贫开发工作有效实施打下坚持基础。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的首要条件是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县虽然基本完成了61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但脱贫标准低,从全局来看,贫困面仍然很大,农村的交通、教育、卫生等方面基础设施仍然落后。为避免返贫和贫困面加大的现象出现,要继续集中时间和集中人、财、物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着力统筹解决贫困村和非贫困村的交通、水电、教育、医疗、卫生方面的问题。

(三)积极引导发展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抓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培植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是促进农民增收、加快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在新一轮的扶贫开发工作中,我们既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更要重视推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切实抓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要进一步深化认识、统一思想,以农民增收为核心,高度重视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切实改进工作方式,转变工作作风,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重点扶持桑蚕、核桃、油茶等产业的开发,并形成规模,要想方设法引进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农户”等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抓好生产、加工、销售环节,形成农业产业链。要开拓创新,充分发挥政府专项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拓宽融资渠道,组织更多资金扶持农村特色产业,大力培养乡土专业人才,推进特色农业、高效农业、

9 生态农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化。

(四)建立健全项目后续管理机制,巩固建设成果。强化后续管理,实行建管并重,是巩固整村推进成果、充分发挥扶贫开发效益的重要保证。一是县人民政府或相关部门要在现有的国家政策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出符合我县特点的整村推进项目后续管理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如交通部门要建立村屯道路的养护制度等。二是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通过宣传、教育、发动等形式,使项目受益群众在了解整村推进后续管理的目的意义、管理内容、自治原则等基础上,自发形成公益项目管护小组,并制定一些符合其自身利益的管理制度,可采取集资、投工等方式,充分调动和提高村民参与公益项目管理的热情,提高自觉维护公益项目的责任意识,把维护公益项目作为自己的事来做,这样可有效解决局部范围内公益项目管理问题。三是坚持走行业管理与村民自治相结合、行政管理与市场手段相结合的路子。对公路、农田水利等公益项目实行专人负责,定额收费,保障运转。

(五)强化扶贫工作领导和资金整合,确保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成效。通过调研了解,扶贫开发工作存在最主要的问题是资金投入不足。地方财政十分困难,要完成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并取得实效,必须通过整合资源和资金来集中解决贫困地区最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整合资金一定要落到实处,从源头上整合资金,要切实按照县人民政府统筹、财政整合、部门实施的要求,把国家、自治区、市扶持项目和县乡规划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增收、学校村部及医疗卫生等子项目进行捆绑实施,聚集整合,形成能带动一方发展的大项目,拉动贫困村发展。同时,要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加强协调管理、部门密切配合,确保扶贫开发取得

10 实实在在的效果。还要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充分利用农村特色资源,挖掘各种商机,洽谈项目,招商引资,为后期管理拓展资金,为持续发展走向市场。

凤山县人大常委会 2010年10月19日

抄报:中共凤山县委 送:凤山县人民政府

发:凤山县扶贫开发办

凤山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2010年10月19日印发

第9篇:智仁乡小岭村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实施总结报告

一、村级基本现状

我村位于乐清市智仁乡山区,山多地少,农业基础薄弱,农民增收困难,贫困人口较多。全村总面积为2200亩,可耕地面积为85亩,其中:水田面积为60亩,旱地面积25亩,全村山林面积为2000亩其中竹林面积为1000余亩,占总面积的50%左右。我村辖6自然村,130户,512人,其中:低保户5户12人,年均收入2500元以下的贫困户20户48人,2009年全村人均收入4745元,属全乡典型贫困村。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还相当困难,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依然存在。

二、项目实施的总体情况

2010年,我们紧紧抓住市扶贫办我村实施“整村推进”工程和各帮扶单位对我村实施资金扶持的大好机遇,对照“整村推进”要求,按照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方针,制订毛竹食用笋基地建设规划,全力完成了以下几项工作:

1、加快有机高效笋竹基地的建设。在2009年开发100亩食用笋基地,2010年开发200亩食用笋基地,累计开发300亩食用笋基地,总投资410596.2元。

2、水池管道建设,共建造4个灌溉水池,蓄水量为60立方, 〃1〃

基本满足全村300亩食用笋基地的灌溉。

3、道路建设,完成了5条贯穿竹笋基地山坡道路建设及路面硬化,全长1800米,极大方便了村民及游客在基地出行,减少竹、笋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4、加强农民实用技能培训,提高群众生产技能。通过农业合作社组织,适时开展种植业科学技术培训,广泛宣传农业适用技术,提高广大群众的生产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加强对村民的技术培训,提高了村民管理经营水平,提高亩产量,食用笋亩产量由原先的冬笋亩产60公斤以下,春笋1000公斤以下,提高到冬笋100公斤/亩以上,春笋1700公斤/亩以上。

5、统一包装,集中销售,按照山林权属的实际情况,分户经营管理,统一包装,集中销售。成立食用笋生产合作社,制定统一的商标及包装箱,免费提供给村民,按照质量等级标准集中分类销售。巩固和提升小岭竹笋在全乡乃至全市食用笋产业中的地位,发展壮大本村特色经济。

三、项目实施带来的经济效益

1、直接经济效益

(1)通过食用笋基地建设,改建300亩食用笋生产面积,带动更多群众致富。

(2)加强农民实用技能培训,提高群众生产技能,提高产品

品质及亩产量,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每亩3000元以下提高到每亩6000元左右。全村农民年增收90万,人均年增收1800元。

2、间接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1)笋竹基地项目辐射带动本乡周边地区农民所产生的间接经济效益每年超过500万元人民币。

(2)竹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人力到竹山劳动,可增加较多的就业岗位,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3)通过有机高效食用笋基地建设,增加村民收入,尤其是让低收入户增收有了保障,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

(4)通过有机高效食用笋基地建设,形成了以公司+农户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

(5)通过有机高效食用笋基地建设,提高群众食品安全意识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创造宜居的生态环境。

四、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灌溉水池及管网建设,预计需总投入12万元,因资金无法落实,只能采用简易皮管代替。

2、竹笋基地项目组织实施时间不长,组织化程度不高,产品有机高效市场优势还不够凸显,在今后还需进一步深化项目的建设。

各位领导,目前我村仍然面临的任务重、存在的困难多。扶贫整村推进项目建设的实施使全村的面貌得到了较大的改善,让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同时也给村级财务造成了较大资金缺口,给村级日常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我们坚信困难和问题都是暂时的,小岭村“两委”将在市委、市政府和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扶贫办、帮扶单位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团结和依靠全村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一定能够摆脱困境,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小岭村党支部

小岭村民委员会

2010年11月16日

上一篇:财政学社会保障简介下一篇:小学班主任工作总结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