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渔文言文阅读答案

2022-09-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桃李渔文言文阅读答案

中考文言文真题阅读答案:《张养浩》阅读答案

(2011·浙江省湖州市)阅读下面文占文,完成20~22题。(8分)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及选授堂邑县尹,罢旧盗之朔望参者②,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③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选自《元史》有删改)

【注释】①楮(chǔ)币纸币。②罢旧盗之朔望参者: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

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③目:名词作动词,看待。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有遗楮币于途者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读书不辍 辍耕之垄上

C.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 不能指其一端

D.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22.细读选文,说说张养浩有哪些可贵的品质。(3分)

中考文言文真题阅读答案:《张养浩》阅读答案由语文网小编整理并分享,仅供参考:

20. (共2分)B

2l. (共3分)既然已经处分过了,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啊!(犹绝各1分.句意基本正确1分)

22(共3分)品行端正、拾金不昧、勤学苦读、宽容大度、执法公正、不畏强暴等(意近即可,至少写出3点.每一点1分) 2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⑴母好食铛底焦饭 ⑵袁府君即日便征

24.凭借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

25.请就选文写一句富有文采的读后感言。(2分)

【答案】

23.⑴吃 ⑵出征

24.每次煮饭,(陈遗)就把焦饭收存起来,带回家给母亲吃。

25.示例一:焦饭有情,孝心无价。 示例二:至孝的故事就像故乡的小河永远流淌在我的心中。

第2篇:文言文专项阅读训练答案

中考文言文系列阅读训练答案

附参考答案:

(一)略

(二)

⒈ C趋:快速前进 ⒉ B①纵:放纵②纵:指挥③国:国家④国:都城 ⒊ B出租:缴纳租税鼓噪:擂鼓呐喊于是:从此⒋ C乃:前者“于是”,后者“竟然”⒌ A应译为“难道会被天下人轻视吗?”⒍ A

(三)

⒈ D 陈:同“阵”,阵势

⒉ A ①北:北方②北:败逃③数(shuò):多次④数(shù):几

⒊ B 其:前者“那”,后者“大概”

⒋ B 句中“保”同“堡”,“收保”应译为:收拢人马物资退入营垒

⒌ C ⒍ B 李牧是假托有病

(四)1.考查虚词能力,答案A。( “而”都表示转折关系。)2.考查古文翻译能力。要通观全文;抓住关键词、(如“策” “道”“食”“尽其材”)坐实词义,疏通句意,译句便水到渠成。答案:①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②喂养它,又不让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3.考查提取文段要点能力。“不知马”是贯穿全文的核心,造成千里马悲剧的根源,抓住就迎刃而解。答案: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也。

4、命运起决定作用。毛遂自荐知人善任或举贤授能

(五)1 魏吴;刘备刘禅。 2(1)通夜忧虑感叹(2)睡不安宁,吃不好饭(或寝食难安)3 甲文今南方己定,兵甲已足;乙文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4 (1)表达了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2)提出了北伐中原的积极主张

(六)1A2A3A 偷偷地进学校去听学生读书 B (这孩子对读书)如此入迷,为什么不(何不)就让他去读书呢?4 勤奋好学孝敬父母。

(七)1.考查解释词义能力。三个同均表明读书效果.答案:①收获②同“现”③明白2.考查理解层意能力。解析第

1、2句,从“先须”“继以”可看出句序;再从句中两个“使其言”„„“使其言’,把握层意要点,最后提取相关语句,整合要点回答。答案:第一步要“熟读”,要能“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第二步要“精思”,要能“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3.考查筛选提要能力。答案:心到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4.考查概括文段主旨能力。答案:读书要熟读精思,要做到“三到”。

(八) 1考查词语理解能力。答案:①向②戏弄③明亮④听说,2.考查古文翻译能力。联系上文,抓住关键词“孰与”“昧”可译句:(秉烛之明)比摸黑走路,谁(哪个)好(强)?

3、考查文意理解能力。文中两人的心态不同,对“暮”字含义解说各异。答案:前者“暮”为时间晚了,迟了。晋平公怕来不及学,学了没用了;后者“暮”指天黑、夜晚,师旷借题发挥,引出秉烛’之喻5.考查概括文章主旨能力答案:活到老,学到老;或学无止境,终身学习,受益终生等。

(九)1.考查解释词语能力。答案:①曾经·②贤达③文字记载④应对、回答。2考查古文翻译能力。答案:①根据什么文章知道的②成年者五六个人,孩童六七个 3.考查理解文意能力。答案:动筒把约数“五六(人)”当成相乘数去作乘法计算,因此闹笑话。4.考查分析评价能力。开放性试题、多角度评析,有多种启示。答案:从动筒来说,读书不要望文生义,不要自作聪明;从博士来说,读书不能食古不化,不知变通,不要奉经书为至理,不敢质疑等。

(十)、

(十一)题答案略

(十二)

1、没有做官的读书人(或不会吹竿的读书人);为了生存。

评分说明:一问1分。此题2分。

2、必三百人吹竽,齐宣王用人失察。

评分说明:意对即可。此题2分。

3、南郭处士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吹竽技艺不精(或怕露馅、怕杀头)。

评分说明:言之有理即可。此题2分。

4、答案略

评分说明:符合人物身份,言之成理即可。此题2分。

(十三)

1.6分

(1)4分子贡在诸侯国中赎出鲁国人,却不愿依鲁国法律领取应得的赎金。(1

分)孔子不赞同子贡的这一做法。(1分)孔子认为圣人的行为可影响百

姓,子贡不取赎金,便不能引导不富裕的百姓效法他去赎回更多为奴

的鲁国人。(2分)

(2)2分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2.4分参考示例:景阳冈上,武松除恶虎;取经途中,悟空斗妖魔;长坂坡

上,张飞退敌军„„他们都是让人景仰的英雄好汉!

(十四)14分。

1. 不足为外人道也(2分)

①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宁静

②百姓能安居乐业

③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2分,以上三点答出两点即可)

2. D(2分)

3. C(3分)

(十五)1. A(2分)

2. (1)克敌制胜(攻无不克)

(2)深不可测(高深莫测、莫测高深、心怀叵测、居心叵测、天有不测风云)

(3)望风披靡(所向披靡、所向风靡、望风而靡)(3分)

(十六)

1、①向来;平常 ②用鞭、杖或竹板打 ③屡次 ④辅助;帮助(错一处扣0.5分)

2、C

3、即使仅能免于斩刑,但戍守(渔阳)而死的人本来也要十分之七。

(翻译的意思对,语句通顺,关键字词没漏掉即可得分)

(十七)(本题4分,每小题分2)

1、B

2、B

(十八)

3.(1)《曹刿论战》,1分;长勺之战,1分;计2分。

(2)“迹”改“绩”,1分;“弛”改“驰”,1分;计2分。

(3)登轼而望之,1分;一鼓作气,1分;计2分。

(4)鼓:击鼓,1分;靡:倒下,1分;计2分。

(5)(齐)是大国,难以摸清(情况),怕的是有埋伏,2分。

(6)写曹刿分析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2分。

(十九)、(15分)

1.(3分)①子:夫子先生老师②圉:通“御”,抵抗③寇:入侵(各1分,共3分)

2.B(3分)

3.(6分)① 我知道用什么(方法)来对付你了。(“所以”、“距”各1分,文句通顺1分,共

3分) ② 即使杀了我,也不能( 杀 )尽( 宋的守御者 )。(“虽”、“绝”各1分,文句通

顺1分,共3分)

4.攻械尽、守圉有余,诎( 公输盘诎 ) (各1分,共3分)

(二十)至(二十七)题略

(二十八)

41.可怜(1分)

42.D(1分)

(二十九)1.(1)shl(2)du6(1分。各0.5分)

2.(1)跑(或:赶快)(2)等待(或:等到)(3)寄居(或:居住、住在)

(4)通“披”(2分。各0.5分)

3.B(2分)

4.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或:因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2分。关键字词未译准,一个扣0.5分,扣完该小题2分为止>

5.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3分。每个要点1分,意对即可。)

(三十)、仔细阅读下面的课外文章,回答问题

1①派,使②才③害怕,担心④讲信用,守信2 D

3.老朋友到傍晚没来,吴起不吃饭等他,两句各1分,暮,傍晚,天黑;食,吃饭。

4.为人讲信用,或待人诚恳守信。只答待人诚恳,给1分。

(三十一)答案略

(三十二)1.(4分)①滁人游②太守宴③众宾欢④太守醉(每句1分)

2.(2分)B

3.(3分)背东西的人在路途中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对一句给2分.对两句给3分)

4.(2分)B

5.(2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三十三).1.勉学劝善;利用“三余”勤读;

评分说明:概括大意,每空1分,共2分;语言简洁、通顺1分。

2(1)影响;穿着(或通“披”);(2)意思;情趣。

3(1)答:教授王盛君担心墨池不够明显,于是写了“晋王右军墨池”悬挂在门前的楹柱之间来标明它。

(2)答:冬天是一年的空闲时间,夜晚是一天的空闲时间,阴雨的时候是农时的空闲时间。

评分说明:每小题2分。大意正确且译出加点词1分;语言通顺、完整、简洁l分。 4答:要点:善于利用空闲时间来学习。(可从不同角度谈启示,如①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②董遇诲人不倦„„)

评分说明:有启示1分;能结合启l示,言之成理地作一点分析1分;语言通顺、完整1分。

(三十四)1.秋:时候光:发扬光大义:适宜,恰当2.D3.恳请(希望)后主广开言路(开张圣听)(三十五)1.C2.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3.将军约定(规定),军营中不得骑马奔驰。4.亚夫治军严肃,军令威严,军纪严明,不媚上,因此汉文帝称赞他是“真将军”。 (三十六)1.(4分,各2分)(1)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自污泥而不受沾染(污秽)。(2)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2.(4分,各2分)洁身自好(或正直、高洁)追名逐利。

(三十七)(8分)

1.(2分,各1分)(1)慢;(2)看。2.(4分,各2分)(1)于是就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方法(技术)。(2)用椎敲着鼓,径直向前驶去。3.(2分)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

(三十八)1.答案:B评分:选对得2分。

2.答案:①喂奶。②通“拣”,挑选。评分:答对一处得1分,全对得2分。

3.答案:(甲)文:众妙毕备。各种妙处都具备(或“各种声音都模仿得极像”)。(乙)文:嘻,技亦灵怪矣哉!啊,技艺真是太奇妙了!评分:选对一个句子得1分,翻译正确得1分。共4分。译文意思对即可。

4.答案举例:剪纸、踩高蹄等。(理由略)。评分:答出技艺得1分,理由恰当得1分,共2分。

第3篇:文言文专项阅读训练答案

中考文言文系列阅读训练答案

附参考答案:

(一)略 (二) ⒈ C 趋:快速前进 ⒉ B ①纵:放纵 ②纵:指挥 ③国:国家 ④国:都城 ⒊ B 出租:缴纳租税 鼓噪:擂鼓呐喊 于是:从此⒋ C 乃:前者“于是”,后者“竟然”⒌ A 应译为“难道会被天下人轻视吗?”⒍ A

(三)

⒈ D 陈:同“阵”,阵势

⒉ A ①北:北方 ②北:败逃 ③数(shuò):多次 ④数(shù):几 ⒊ B 其:前者“那”,后者“大概” ⒋ B 句中“保”同“堡”,“收保”应译为:收拢人马物资退入营垒 ⒌ C ⒍ B 李牧是假托有病

(四)1.考查虚词能力,答案A。

( “而”都表示转折关系。)

2.考查古文翻译能力。要通观全文;抓住关键词、(如“策” “道”“食”“尽其材”)坐实词义,疏通句意,译句便水到渠成。答案:①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②喂养它,又不让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3.考查提取文段要点能力。“不知马”是贯穿全文的核心,

造成千里马悲剧的根源,抓住就迎刃而解。答案: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也。

4、命运起决定作用。毛遂自荐

知人善任或举贤授能

(五)1 魏

吴;刘备

刘禅。 2(1)通夜忧虑感叹(2)睡不安宁,吃不好饭(或寝食难安)3 甲文今南方己定,兵甲已足;乙文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4 (1)表达了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2)提出了北伐中原的积极主张

(六)1 A

A 3 A 偷偷地进学校去听学生读书 B (这孩子对读书)如此入迷,为什么不(何不)就让他去读书呢?4 勤奋好学

孝敬父母。

(七)1.考查解释词义能力。三个同均表明读书效果.答案:①收获②同“现”③明白

2.考查理解层意能力。解析第

1、2句,从“先须”“继以”可看出句序;再从句中两个“使其言”„„“使其言’,把握层意要点,最后提取相关语句,整合要点回答。答案:第一步要“熟读”,要能“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第二步要“精思”,要能“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3.考查筛选提要能力。答案:心到

心既到矣

眼口岂不到乎。

4.考查概括文段主旨能力。答案:读书要熟读精思,要做到“三到”。

(八) 1考查词语理解能力。答案:①向②戏弄

③明亮④听说,

2.考查古文翻译能力。联系上文,抓住关键词“孰与”“昧”可译句:(秉烛之明)比摸黑走路,谁(哪个)好(强)?

3、考查文意理解能力。文中两人的心态不同,对“暮”字含义解说各异。答案:前者“暮”为时间晚了,迟了。晋平公怕来不及学,学了没用了;后者“暮”指天黑、夜晚,师旷借题发挥,引出秉烛’之喻5.考查概括文章主旨能力答案:活到老,学到老;或学无止境,终身学习,受益终生等。

(九)1.考查解释词语能力。答案:①曾经·②贤达③文字记载④应对、回答。2考查古文翻译能力。答案:①根据什么文章知道的②成年者五六个人,孩童六七个 3.考查理解文意能力。答案:动筒把约数“五六(人)”当成相乘数去作乘法计算,因此闹笑话。

4.考查分析评价能力。开放性试题、多角度评析,有多种启示。答案:从动筒来说,读书不要望文生义,不要自作聪明;从博士来说,读书不能食古不化,不知变通,不要奉经书为至理,不敢质疑等。

(十)、

(十一)题答案略

(十二)

中考文言文系列阅读训练答案

1、没有做官的读书人(或不会吹竿的读书人);为了生存。

评分说明:一问1分。此题2分。

2、必三百人吹竽,齐宣王用人失察。

评分说明:意对即可。此题2分。

3、南郭处士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吹竽技艺不精(或怕露馅、怕杀头)。

评分说明:言之有理即可。此题2分。

4、答案略

评分说明:符合人物身份,言之成理即可。此题2分。

(十三) 1.6分

(1)4分 子贡在诸侯国中赎出鲁国人,却不愿依鲁国法律领取应得的赎金。(1分)孔子不赞同子贡的这一做法。(1分)孔子认为圣人的行为可影响百姓,子贡不取赎金,便不能引导不富裕的百姓效法他去赎回更多为奴的鲁国人。(2分) (2)2分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2.4分 参考示例:景阳冈上,武松除恶虎;取经途中,悟空斗妖魔;长坂坡上,张飞退敌军„„他们都是让人景仰的英雄好汉!

(十四)14分。

1. 不足为外人道也(2分)

①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宁静

②百姓能安居乐业

③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2分,以上三点答出两点即可)

2. D(2分)

3. C(3分)

(十五)1. A(2分)

2. (1)克敌制胜(攻无不克)

(2)深不可测(高深莫测、莫测高深、心怀叵测、居心叵测、天有不测风云)

(3)望风披靡(所向披靡、所向风靡、望风而靡)(3分)

(十六)

1、①向来;平常 ②用鞭、杖或竹板打 ③屡次 ④辅助;帮助(错一处扣0.5分)

2、C

3、即使仅能免于斩刑,但戍守(渔阳)而死的人本来也要十分之七。

(翻译的意思对,语句通顺,关键字词没漏掉即可得分) (十七)(本题4分,每小题分2)

1、B

2、B (十八)

3.(1)《曹刿论战》,1分;长勺之战,1分;计2分。

(2)“迹”改“绩”,1分;“弛”改“驰”,1分;计2分。

(3)登轼而望之,1分;一鼓作气,1分;计2分。

(4)鼓:击鼓,1分;靡:倒下,1分;计2分。

(5)(齐)是大国,难以摸清(情况),怕的是有埋伏,2分。

(6)写曹刿分析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2分。 (十九)、(15分)

中考文言文系列阅读训练答案

1.(3分)①子:夫子

先生

老师

②圉:通“御”,抵抗

③寇:入侵(各1分,

共3分)

2.B(3分)

3.(6分)① 我知道用什么(方法)来对付你了。(“所以”、“距”各1分,文句通顺1分,共

3分) ② 即使杀了我,也不能( 杀 )尽( 宋的守御者 )。(“虽”、“绝”各1分,文句通

顺1分,共3分)

4.攻械尽、守圉有余,诎( 公输盘诎 ) (各1分,共3分) (二十)至(二十七)题略 (二十八)

41.可怜(1分)

42.D(1分)

(二十九)1.

(1)shl (2)du6 (1分。各0.5分) 2.

(1)跑(或:赶快)

(2)等待(或:等到)

(3)寄居(或:居住、住在) (4)通“披”(2分。各0.5分)

3.B(2分)

4.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或:因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2分。关键字词未译准,一个扣0.5分,扣完该小题2分为止>

5.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3分。每个要点1分,意对即可。) (三十)、仔细阅读下面的课外文章,回答问题

1①派,使

②才

③害怕,担心

④讲信用,守信

2 D 3.老朋友到傍晚没来,吴起不吃饭等他,两句各1分,暮,傍晚,天黑;食,吃饭。 4.为人讲信用,或待人诚恳守信。只答待人诚恳,给1分。

(三十一)答案略 (三十二)1.(4分)①滁人游②太守宴③众宾欢④太守醉(每句1分) 2.(2分)B 3.(3分)背东西的人在路途中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对一句给2分.对两句给3分) 4.(2分)B 5.(2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三十三).1.勉学劝善;利用“三余”勤读;

评分说明:概括大意,每空1分,共2分;语言简洁、通顺1分。 2(1)影响;穿着(或通“披”);

(2)意思;情趣。

3(1)答:教授王盛君担心墨池不够明显,于是写了“晋王右军墨池”悬挂在门前的楹柱之间来标明它。

(2)答:冬天是一年的空闲时间,夜晚是一天的空闲时间,阴雨的时候是农时的空闲时间。

评分说明:每小题2分。大意正确且译出加点词1分;语言通顺、完整、简洁l分。 4答:要点:善于利用空闲时间来学习。(可从不同角度谈启示,如①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②董遇诲人不倦„„)

评分说明:有启示1分;能结合启l示,言之成理地作一点分析1分;语言通顺、完整1分。

中考文言文系列阅读训练答案

(三十四)1.秋:时候 光:发扬光大 义:适宜,恰当2.D 3.恳请(希望)后主广开言路(开张圣听)(三十五)1.C 2.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3.将军约定(规定),军营中不得骑马奔驰。 4.亚夫治军严肃,军令威严,军纪严明,不媚上,因此汉文帝称赞他是“真将军”。 (三十六)1.(4分,各2分)(1)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自污泥而不受沾染(污秽)。(2)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2.(4分,各2分)洁身自好(或正直、高洁)追名逐利。

(三十七)(8分)

1.(2分,各1分)(1)慢;(2)看。2.(4分,各2分)(1)于是就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方法(技术)。(2)用椎敲着鼓,径直向前驶去。3.(2分)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

(三十八)1.答案:B 评分:选对得2分。

2.答案:①喂奶。

②通“拣”,挑选。

评分:答对一处得1分,全对得2分。 3.答案:(甲)文:众妙毕备。

各种妙处都具备(或“各种声音都模仿得极像”)。(乙)文:嘻,技亦灵怪矣哉!

啊,技艺真是太奇妙了!评分:选对一个句子得1分,翻译正确得1分。共4分。译文意思对即可。

4.答案举例:剪纸、踩高蹄等。(理由略)。评分:答出技艺得1分,理由恰当得1分,共2分。

第4篇:文言文阅读王义答案

篇一:文言文阅读王义答案 篇二:文言文阅读王义答案

王义,字宜之,真定宁晋人,家世业农。义有胆智,沉默寡言,读书知大义。金人迁汴,河朔盗起,县人聚而谋曰:“时事如此,吾侪欲保全家室,宜有所统属。”乃相与推 义为长,摄行县事,寻号为都统。太师、国王木华黎兵至城下,义率众,以宁晋归焉。入觐 太祖,赐骏马二匹,授宁晋令,兼赵州以南招抚使。是时兵乱,民废农耕,所在人相食,宁 晋东有沥城,义曰:“沥城虽小而完,且有鱼藕菱芡之利,不可失也。”留偏将李直守宁晋, 监军纳兰率冀州节度使柴茂等,将兵万余北行。义伏兵桑林,先以百骑挑之,纳兰趋来迎战,因稍却,诱之近桑林,伏起,金兵大乱,奔还,获纳兰二弟及万户李虎。戊寅,拔束鹿,进 攻深州,守帅以城降。顺天都元帅张柔上其功,升深州节度使、深冀赵三州招抚使。金将武 仙以兵四万来攻束鹿,仙谕军士曰:“束鹿兵少无粮,城无楼橹,一日可拔也。”尽锐来攻, 义随机应拒,积三十日不能下,大小数十战皆捷。一夕,义召将佐曰:“今城守虽有余,然 外无援兵,粮食将尽,岂可坐而待毙。”椎牛飧士,率精锐三千,衔枚夜出,直捣仙营。仙 牌十,命义赐有功者。庚辰,拔冀州,获柴茂,械送军前,木华黎、张柔复上其功,授龙虎卫上将军、安武军节度使,行深冀二州元帅府事,赐金虎符。辛巳,仙复遣其将卢秀、李伯 祥,率兵谋袭赵州,并取沥城,率战舰数百艘,沿江而下。义具舟楫于纪家庄,截其下流, 邀击之,义士卒皆水乡人,善水战,回旋开阖,往来如风雨,船接,则跃登彼船,奋戈疾击, 敌莫能当,杀千余人,擒秀。伯祥退保沥城,义引兵拔之,伯祥西走,二子死焉。邢州盗号 赵大王,聚众数千,据任县固城水寨,真定史天泽集诸道兵攻之不能下。甲午,义引兵薄其 城,一鼓下之,获赵大王、侯县令等数人杀之,余党悉平。义乃布教令,招集散亡,劝率种 艺,深、冀之间,遂为乐土云。(选自《元史王义传》) a.王义在桑树林中设下伏兵,纳兰赶上来迎战,这时伏兵一跃而起,金兵大乱而奔逃,俘虏了纳兰及万户李虎。 b.王义带兵进攻固城水寨时,一鼓攻克,俘获了赵大王、侯县令等人,将他们杀掉,余党都被消灭。 c.武仙调集全部精锐部队进攻束鹿,王义随机应变顽强抵抗,连攻了三十天也未能攻克,大小几十场战斗都是王义得胜。 d.王义缴获了武仙他们的全部物资武器。木华黎听到消息,派人送来十个银牌,让王义赏赐给有功人员。 5.d(a前一个“而”表示顺接关系,后一个“而”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但”;b 前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后一个“之”是代词;c 前一个“以”是介词“用”,后一个“以”是“因 为”的意思;d 这两个“于”都是介词“在”的意思。) (2)王义于是又发布政令,招集逃亡的老百姓,奖励农耕,于是深、冀之间成为了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地方。(5 王义字宜之,是真定宁晋人,世代务农。王义有胆有智,沉默寡言,读书知大义。金人迁都到汴京后,河朔盗贼起事,县里人聚在一起商量说:“当今形势既然这样,我们如 果想要保全家室,应该有所统属。”于是大家推举王义为首领,代管县里的事务,不久又号 称为都统。太师、国王木华黎率兵到城下时,王义率众以宁晋归降。王义入宫朝见太祖,太 祖赏赐给他两匹骏马,任命他为宁晋县令,兼任赵州以南招抚使。当时正值兵乱,老百姓荒 废了农耕,各地出现人吃人的现象。宁晋以东有一片水域叫沥城,王义说:“沥城虽小但是 它坚固,而且有鱼藕菱芡之利,不可丢掉这个地方。”因此他留下副将李直守卫宁晋,自己 率领众人保卫沥城,因为这样做而救活了许多人。 丁丑年,大军往南夺取了巨鹿、洺州两城,部队回还时至唐阳西九门,遥上了金监军纳兰率着冀州节度使柴茂等人,正带领着万余士兵向北前进。王义在桑树林中设下伏兵, 先以骑兵一百来人前去挑战,纳兰赶上来迎战,王义让士兵稍微退却,引诱他们靠近桑树林, 这时伏兵一跃而起,金兵大乱而奔逃,俘虏了纳兰的二弟以厦万户李虎。戊寅年,攻克巨鹿, 接着进攻深州,守帅献城投降。顺天都元帅张柔将王义的战功报上去,他被升任为深州节度 金将武仙率领四万士兵前来攻打束鹿,武仙告诉战士们说:“束鹿兵少而且没有粮食,又没有瞭望和守城设备,一天就可以攻下。”武仙调集全部精锐部队前来进攻,王义 随机应变顽强抵抗,连攻了三十天也未能攻克,大小几十场战斗都是王义得胜。一无晚上, 王义召集将领们说:“现在我们守城虽有足够力量,但是外无援兵,粮食将尽,怎可坐着等 死呢!”于是杀牛犒劳士兵,率领三千精锐部队,晚上衔枚潜出,直攻武仙的军营。武仙的 队伍大乱,他们又乘着天黑进攻,杀了武仙的几千士兵。武仙率领余部逃回真定,王义缴获 了他们的全部物资武器。木华黎听到消息,派人送来十个银牌,让王义赏赐给有功人员。庚 辰年,攻克冀州,俘虏了柴茂,将他械送到军前。木华黎、张柔又将王义的战功报上去,他 被任命为龙虎卫上将军、安武军节度使,行深冀两州元帅府事,被赐予金虎符。 辛巳年,武仙又派将领卢秀、李伯祥率兵企图袭击赵州和夺取沥城,他们率领几百艘战舰,沿江而下。王义在纪家庄准备好船只,在下游拦截阻击他们。王义的士兵部是水 乡的人,善于水战,他们在水上回旋开阖,往来如风雨一般。船一靠近,他们就跳上敌船, 挥戈奋击,敌人无法抵挡,他们杀了千余名敌人,俘获了卢秀。李伯祥退保坜城,王义带兵 攻克了沥城,李伯祥向西逃跑,两个儿子都战死了。邢州有个强盗号称赵大王,聚集了几千 人,占据了任县固城的水寨,真定史天泽调集各道士兵前去攻打未能攻克。甲午年,王义带 兵进逼该城,一鼓作气攻克它,俘获了赵大王、侯县令等人,将他们杀掉,余党都被消灭。

篇四:文言文阅读王义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王义字宜之,真定宁晋人,家世业农。义有胆志,沉默寡言,读书知大义。

王义字宜之,真定宁晋人,家世业农。义有胆志,沉默寡言,读书知大义。金人迁汴,河朔盗起,县人聚而谋曰:“时事如此,吾侪欲保全家室,宜有所统属。”乃相与推义为长,摄行县事,寻号为都统,太师、国王木华黎兵至城下,义率众以宁晋归焉。入觐太祖,赐骏马二匹,授宁晋令,兼赵州以南招抚使。

丁丑,大军南取钜鹿、洺州而城,还军至唐阳西九门,遇金监军纳兰率冀州节度使柴茂等,将万兵余北行。义伏兵桑林,先以百骑挑之,纳兰趋来迎战,因稍却,诱之近桑林,伏起,金兵大乱,奔还,获纳兰二弟及万户李虎。戊寅拔束鹿,进攻深州,守帅以城降。 金将武仙以兵四万来攻束鹿,仙谕军士曰:“束鹿兵少无粮,城无楼橹,一日可拔也。”尽锐来攻,义随机应拒,积三十日不能下,大小数十战皆捷。一夕,义召将佐曰:“今城守虽有余,然外无援兵,粮食将尽,岂可坐而待毙!”椎牛飨士,率精锐三千,衔枚夜出,直捣仙营。仙军乱,乘暗攻之,杀数千人。仙率余众遁还真定,悉获其军资器杖。木华黎闻之,派使送银牌十,命义赐有功者。

辛巳,仙复遣其将卢秀、李伯祥,率兵谋袭赵州,并取沥城,率战舰数百艘,沿江而下。义具舟楫于纪家庄,截其下流,邀击之,义士卒皆水乡人,善水战,回旋开阖,往来如风雨,船接,则跃登彼船,奋戈疾击,敌莫能当,杀千余人,擒秀。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吾侪欲保全家室 侪:等辈 b. 椎牛飨士 飨:犒劳

c.仙率余众遁还真定 遁:抵挡 d.拔冀州,获柴茂 拔:攻占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明王义“有胆识”的一组是(3分) ( )

a.①③⑤ b. 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王义在危难之际破釜沉舟,夜袭武仙军,杀得武仙的军队打乱。

(1)今城守虽有余,然外无援兵,粮食将尽,岂可坐而待毙!(5分)

马上分享给朋友:您觉得本道题难度如何:请打分答案

4、c(侪:等辈)

5、c(①说的是大家推举王义为首领;⑤说的是武仙的军事安排;⑥说的是王义士卒的情况)

6、a(俘获的不是纳兰,而是他的二弟)

7、(1)现在我们守城虽有足够的力量,但是外无援兵,粮食将要完了,怎可坐着等死呢!(关键点:“余”“岂”)

点击查看答案解释参考译文:

王义,字宜之,真定宁晋人,时代务农。王义有胆有志,沉默寡言,读书知晓大义。金人迁都汴京后,河朔盗贼起事,县里人聚在一起商量说:“当今形式既然这样,我们如果想要保全家室,应该有所统属。”于是大家推举王义为首领,代管县里的事务,不久又号称为都统。太师、国王木华黎率兵到城下时,王义率众将宁晋归降。王义入宫朝见太祖,太祖赏赐他两匹骏马,任命他为宁晋县令,兼任赵州以南招抚使。当时正值兵乱,老百姓荒废了农耕,各地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宁晋以东有一个沥城,王义说:“沥城虽小,但是它坚固,而且有鱼藕菱茨这些有利的条件,不可丢掉了这个地方。

丁丑年,大军往南夺取了钜鹿、洺州两城,不对返回时至唐阳西九门,遇上了金监军纳兰率领着冀州节度使柴茂等人,正代领着万余士兵向北前进。王义在桑林中设下伏兵,然后先以骑兵一百来人前去挑战,纳兰赶上来迎战,王义让士兵稍微退却,引诱他们靠近桑林这时伏兵一跃而起,金兵大乱而奔逃,俘虏了男篮的二弟和万户李虎,戊寅年,攻克束鹿,接着进攻深州,守帅开城投降。

金将武仙率领四万士兵前来攻打束鹿,武仙告诉士兵说:“束鹿兵少而且没有粮食,又没有瞭望和守城设备,一天就可以攻下。 于是杀牛犒劳士兵,率领三千精锐部队,晚上衔枚潜出,直攻武仙的军营。武仙的军队大乱,他们又乘着天黑进攻,杀了武仙的几千士兵。武仙率领余部逃回真定,王义缴获了他们的全部物资武器。木华黎听到消息,派人送来十个银牌,让王义赏赐给有功人员。

辛巳年,武仙又派将领卢秀、李伯祥企图袭击赵州和夺取沥城,他们率领几百艘战舰,沿江而下。王义在纪家庄准备好船只,在下游拦截阻击他们,王义的士兵都是水乡人,善于水战,他们在水上回旋开阖,往来如风雨一般自由,船一靠近,他们就跳上敌船,挥戈奋击,敌人无法抵挡,他们杀了千余名敌人,俘获了卢秀。

点击查看解释相关试题认真学好每一题,高考轻松上名校!

第5篇:文言文《小时了了》的阅读答案

《小时了了》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主要讲了什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小时了了》的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大家的学习成绩更上一层楼!

《小时了了》阅读原文

孔文举①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②,为司隶校尉。诣③门者,皆俊才清称④及中表⑤亲戚乃通⑥。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⑦亲。”既通⑧,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⑨有何亲?”对曰:“昔先君⑩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cù jí)。

《小时了了》阅读题目

1.解释画线的字。

人以其语语之

大未必佳

韪大踧踖

2.孔文举是采用什么方式来辩驳陈韪的?

3.试谈谈本文表现了孔文举怎样的性格特点?

4.陈韪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言外之意是什么?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言外之意是什么?

《小时了了》阅读答案

1.话语 告诉 长大 很

2.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逆向反推,假定对方的命题成立而且又肯定我方的命题正确:陈现在“不佳”,来反推出陈韪小时了了。

3.聪明机智、能言善辩、出言不逊、恃才傲物

4.孔文举以后未必聪明;陈韪现在很一般,是个庸才。

《小时了了》译文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第6篇: 篇一:王充求学文言文阅读答案

原文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选自范晔《后汉书 王充传》)阅读训练及答案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徙焉(搬迁到这里)师事(以老师的礼节侍奉)辄(就)遂(于是)

2、翻译文中 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要求补出省略成分)。(王充)喜好读书且不被书中的句子所束缚。

3、王充的 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是指王充的(d) a、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b、学习内容、学习方法 c、学习内容、学习态度 d、学习方法、学习范围 分析:本文叙述了王充求学的故事,其中的 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译文王充字仲任,是会稽上虞人,他的祖先从魏国元城郡迁徙而来。王充小时候是孤儿,在乡里以孝顺被称赞。后来到京师,在太学求学,跟一个叫班彪的扶风师学习。王充喜欢读书,而且无书不读,没有特别的限制。由于家里穷,没有书可读,他常在洛阳的市集上游走,看人家卖的书,看过一次后就能背诵,因此,对各家各派的学说都很熟悉。[1]注释会稽上虞:古地名,今浙江绍兴一带。 先:祖先。王充的雕塑王充的雕塑孤:指小的时候死了父亲。 称:以 被称赞。徙焉:搬迁到这里。徙,迁移。焉,指示代词兼句末语气词,相当于 于是 、 于此 。太学: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而:而且。 辄:就。遂:于是,就。 肆:店铺。扶风班彪:扶风人班彪,汉代著名史学家,班固的父亲,《汉书》是他草创的。王充:东汉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著有《论衡》,认为天是自然存在的,反对 天人感应 ,认为世界上没有鬼神,批判迷信鬼神的思想。京师:首都。东汉的首都是洛阳。班彪:汉代著名学者、史学家。班固的父亲,草创了《汉书》师事:以师礼相待。寓意《论衡 别通》: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多读书,读好书,面要广。要学会理解,不能死记硬背。[1]感受我们应该珍惜现在学习的大好时光,学习王充爱学和好学的精神和灵活的学习方法。王充简介王充是东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他小时候不但聪明而且用功。6岁开始识字读书,8岁被送入本乡书塾。20岁时,王充到洛阳的太学里去求学,他还感到不满足,就用课余时间读各种书。日子久了,他把太学里收藏的书几乎都读遍了,又去街市的店铺里找书来读。王充读书十分认真,记忆力又强,一部新书,读过一遍就能把主要内容记下来。就这样,他的知识越来越多。因为王充对朝廷的腐败看不惯,所以不做官,一生大都在家里写书。

(二)王充求学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①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 ) ②师事扶风班彪( )③一见辄能诵忆( ) ④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

2、翻译句子.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3、王充的“好博览而不守章句”是指王充的( )a、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b、学习内容、学习方法c、学习内容、学习态度 d、学习方法、学习范围答案:

(二)王充求学

1、①迁居②拜----为师③就④终于2.(王充)喜欢广泛的阅读,并且不拘泥于某些段落和句子.3.a译文:王充少年时死了父亲,家乡人都说他对母亲很孝敬.后来到了京城,在太学学习从业的本领,拜扶风班彪为师..(王充)喜欢广泛的阅读,并且不拘泥于某些段落和句子.他家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街上的书店,看人家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背诵,于是(他)广泛地弄通了众多流派的学说.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注:[班彪]汉代著名学者,史学家。班固的父亲。《汉书》是他草创的。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徙: 而: 辄: 遂: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要求补出省略成分) ... 爱你的蕾儿 2014-11-02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注:[班彪]汉代著名学者,史学家。班固的父亲。《汉书》是他草创的。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徙: 而: 辄: 遂: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要求补出省略成分)

3、王充的“好博览而不守章句”是指王充的 ( )a、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b、学习内容、 学习方法c、学习内容、学习态度 d、学习方法、学习范围答案:徙:迁徙 而:而且 辄:就 遂:因此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无城徒焉。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应有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译文[编辑本段]王充字仲任,是会稽上虞人,他的祖先从魏国元城郡迁徙而来。王充小时候是孤儿,在乡里以孝顺被称赞。后来到京师,在太学求学,跟一个叫彪的扶风师学习。王充喜欢读书,而且无书不读,没有特别的限制。由于家里穷,没有书可读,他常在洛阳的市集上游走,看人家卖的书,看过一次后就能背诵,因此,对各家各派的学说都很熟悉。 (寓意)启示[编辑本段]《论衡·别通》:「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 多读书,读好书,面要广。 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①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 ) ②师事扶风班彪( )③一见辄能诵忆( ) ④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

2、翻译句子。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 2014-11-02 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①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 ) ②师事扶风班彪( )③一见辄能诵忆( ) ④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

2、翻译句子。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3、王充的“好博览而不守章句”是指王充的( ) a、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b、学习内容、学习方法 c、学习内容、学习态度 d、学习方法、学习范围答案:

(二)王充求学

1、①迁居②拜----为师③就④终于2。(王充)喜欢广泛的阅读,并且不拘泥于某些段落和句子。3。a译文:王充少年时死了父亲,家乡人都说他对母亲很孝敬。后来到了京城,在太学学习从业的本领,拜扶风班彪为师。。(王充)喜欢广泛的阅读,并且不拘泥于某些段落和句子。他家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街上的书店,看人家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背诵,于是(他)广泛地弄通了众多流派的学说。 原文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应有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编辑本段]译文 王充字仲任,是会稽上虞人,他的祖先从魏国元城郡迁徙而来。王充小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在乡里以孝顺母亲被称赞。后来到京师,在太学求学,扶风人班彪(汉代著名史学家... 2014-11-01 原文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应有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编辑本段]译文 王充字仲任,是会稽上虞人,他的祖先从魏国元城郡迁徙而来。王充小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在乡里以孝顺母亲被称赞。后来到京师,在太学求学,扶风人班彪(汉代著名史学家)做了他的老师。王充喜欢广泛地阅读书籍但不守章句。由于家里穷,没有书可读,他常在洛阳的市集上游走,看人家卖的书,看过一次后就能背诵,因此,对各家各派的学说著作都很熟悉。[编辑本段](寓意)启示 《论衡·别通》:「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 多读书,读好书,面要广。[编辑本段]注释 会稽上虞:古地名,今浙江绍兴一带 孤:少年丧父 徙:迁徙 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 而:而且 辄:就 遂:因此 肆:集,市集 扶风班彪:扶风人班彪,汉代著名史学家 师事:做„„老师 王充:东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著有《论衡》一书。 王充是东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他小时候不但聪明而且用功。6岁开始识字读书,8岁被送入本乡书塾。20岁时,王充到洛阳的太学里去求学,他还感到不满足,就用课余时间读各种书。日子久了,他把太学里收藏的书几乎都读遍了,又去街市的店铺里找书来读。王充读书十分认真,记忆力又强,一部新书,读过一遍就能把主要内容记下来。就这样,他的知识越来越多。 因为王充对朝廷的腐败看不惯,所以不做官,一生大都在家里写书。 王充字仲任,是会稽上虞人,他的祖先从魏国元城郡迁徙而来.王充小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在乡里以孝顺母亲被称赞.后来到京城,在太学求学,扶风人班彪(汉代著名史学家)做了他的老师.王充喜欢广泛地阅读书籍但不喜欢死扣文章.由于家里穷,没有书可读,他常在洛阳的市集上游走,看人家卖的书,看过一次后就能背诵,因此,对各家各派的学说著作都非常熟悉.会稽上虞:古地名,今浙江绍兴一带.孤:幼年丧父.称:以„„被称赞徙焉:搬迁到这里.徙,迁移.焉,于的合音,在这里、到这里的意思.太学: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而:而且.辄:就.遂:因此.肆:集,市集.扶风班彪:扶风人班彪,汉代著名史学家.师事:拜„„老师.王充:东汉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著有《论衡》,认为天是自然存在的,反对“天人感应”,认为世界上没有鬼神.京师:首都.东汉的首都是洛阳.班彪:汉代著名学者、史学家.班固的父亲.草创《汉书》主要内容:王充少孤家贫,常市肆阅书,皆能成诵. .b。 2.喜欢群览群书而不拘泥于字句的解释。 《王充求学(范晔《后汉书王充传》)》阅读训练附答案王充求学(范晔《后汉书·王充传》)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徒焉。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应有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①其先自魏郡元城徒焉( ) ②师事扶风班彪( )

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3、王充的“好博览而不守章句”是指王充的( ) a、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b、学习内容、学习方法 c、学习内容、学习态度 d、学习方法、学习范围

参考答案:

王充求学1。①迁居②拜----为师③就④终于2。(王冲)喜欢广泛的阅读,并且不墨守世俗阅读的习惯。

上一篇:本科学生自我评价下一篇:装潢公司创业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