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管理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中小企业管理论文(精选5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我国现如今经济、科技发展越来越好,并且经济企业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经济市场也在不断发扬壮大,而我國企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水平,并且也扩大自身的经营领域在整个市场当中,各类企业之间又产生了非常激烈的竞争,而企业要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稳定自身地位就一定要创新管理手段,运用多种理念与方式来进行有效管理。

第一篇:中小企业管理论文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风险管理

摘要:本文在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的基础上,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流程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风险控制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外包,风险管理

所谓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是指企业根据需要将某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或职能外包出去,交由其他专业服务机构进行管理,从而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实现效率最大化。

中小企业进行HRM外包主要有以下优势:一是可以使中小企业集中优势专注于核心业务,从而提高绩效,提升核心竞争力。二是使中小企业从招聘、培训等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裁减不必要的人员,降低运营成本。三是可以获取专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提高员工满意度,有助于企业留住优秀员工。但是,企业实施HRM外包时,如忽视其风险分析及风险控制,也很可能使企业蒙受损失。

一、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分析

(一)经营安全上的风险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时,企业与服务提供商在合作过程中必然会透露企业的相关信息。诸如薪酬标准、绩效考核、吸引人才的政策等等,乃至企业文化建设、团队建设、企业的经营理念等内容,在外包商介入到人力资源工作中时,这些涉及商业机密的内容也就存在多种泄密的机会和途径,从而给中小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带来一定的风险。

(二)可能导致企业内部矛盾激化

较之其他外包业务,人力资源外包对员工的影响更大。因为人力资源外包意味着可能有一定数量的员工将会被转移,他们会为此感到困惑、愤怒或者留恋不舍。所以在外包之前,要首先解决好员工的认识问题,否则不仅不能使企业轻装上阵,反而会使企业处于一种动荡不安、人心惶惶的状态中,引发企业内部激烈的矛盾冲突,从而影响到企业的整体利益。

(三)存在潜在的高额成本支出

从表面上看,人力资源外包后企业确实因为减少了人员、机构设置等而节约了开支,降低了运营成本。但是,外包过程潜在的高额成本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外包过程中企业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帮助和辅导外包商,以增进对企业的了解,方可制定出适合本企业的方案。另一方面,由于外包商提供的服务方案不一定能满足企业的需要,致使在方案执行过程中,可能因为错误的导向引致相关损失。这些潜在成本的支出,可能大大超过外包带来的实际利润。

(四)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

企业和外包商之间由于目标不同,外包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信息的不对称情况。一是逆向选择,就是企业在选择外包商时,未能充分了解有关外包商经营业绩、行业声誉、成本结构等信息,导致了企业误选了不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外包商。二是败德行为。签约后,企业不可能像原先那样全面、细致的了解外包业务运作的整个过程,外包商有可能采取不利于外包企业的行为,导致外包企业增加了潜在的费用,从而损害企业的利益。

二、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过程的风险控制

实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通常按照图1的程序进行。中小企业应针对HRM外包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风险控制。

(一)外包决策时的风险控制

中小企业要进行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成本收益的分析,从而决定是否实施外包,及外包何种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首先,必须认真研究企业现存及潜在的发展能力,避免外包活动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或威胁到核心业务的竞争能力。同时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以确保人力资源外包活动能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提高企业整体的效益。

(二)选择外包商时的风险控制

企业和外包商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亲密的战略伙伴。面对众多的外包服务商,企业必须对其外包的信誉、服务质量等进行测评,经过系统的分析后再选择合适的服务商。企业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对外包商进行评估:(1)综合能力评估;(2)运作过程评估:审查外包商所提供的标准、政策和程序是否满足人力资源外包项目运行和控制的要求;审查外包商是否提供足够的安全防范措施;(3)财务状况评估。

(三)签订合同时的风险控制

由于企业与外包商的非隶属关系,必须用具有法律效力的外包合同来约束外包服务商的行为。一份完善的外包合同对于提供的服务、合理的交送时间表和供应商的责任,对合理目标和绩效衡量方法,以及对付款期限和条件都必须给予清楚定义。假如有争议或任何一方未达成预期的绩效,其处理流程和补救办法,应在合同内清楚注明。

(四)解决内部员工争议时的风险控制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企业所有员工产生重大影,及时有效的沟通可以规避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风险。在沟通过程中,要重点加强对外包方案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力资源部门员工的沟通,让他们了解是否会被该外包商雇用,是否会进行裁员,什么时候进行,以及其他有关重组的细节,及时解答员工所提出的问题。

(五)监督控制时的风险控制

由于外包外包商是一个外部独立运作的法人实体,和企业间是一种合作伙伴关系,而不是隶属关系,因此,企业在对供应商监督和控制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合适的“度”。首先,监督和控制是必不可少的,要给与足够的重视。然后,企业应该以适当的频率,和供应商定期进行服务绩效讨论会议。在认同了评价会议的频率后,列出全年会议的日程表。最后,要对不良绩效进行制裁,一方面可以为企业取得补偿,另一方面又可以进而激励外包商在未来有较佳的表现。

参考文献:

[1]Mary F. Cook著,吴雯芳译. 人力资源外包策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 肖云端,张翔. 人事外包——人力资源管理的未来之路[J].经济与管理,2003(08)

作者:邹晓琴

第二篇:中小企业财务会计集中管理核算管理思考

摘要:会计核算作为一个企业健康发展的根基工作,将企业内部管理有效地结合起来,给企业决策者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来满足企业的管理需求,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也将影响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水平。但隨着新企业会计制度的推行,会计核算的问题仍不断涌现,成为影响企业稳定发展的障碍。基于此,文章重点就中小企业财务会计集中管理核算管理展开论述。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会计;集中管理;核算管理

引言

现阶段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我国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中,集中核算属于一种新型模式,不仅能够使财务资金的使用效率得到提升,也能够促使财会工作人员进行更加科学性与规划性的管理,进而对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与安全性进行提升。然而,在企业财务会计工作过程中,应用集中核算方式时存在问题,达不到集中核算的效果,甚至会使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无法顺利开展。财务会计工作与企业的发展具有紧密联系,企业需要积极将集中核算应用到财务会计工作中,才能够确保财务会计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得到提升,进而推动企业的发展与进步。

1会计集中核算内涵

会计集中核算是指在保持原有企业仍作为会计核算主体、保持有财政资金的所有权、经费收支的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以控制资金合理、高效支出为目标,加强财务收支管理和监督为重点,按照“收支两条线”的原则,取消纳入会计集中核算的企业单位的银行账户,各单位的财政性资金收入直接通过非税收入缴入国库。各单位的支出则通过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设立的单一零余额账户和基本户进行统一的资金核算和管理。

2财务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的分析

2.1大集中会计核算模式

通常情况下大集中会计核算模式都是通过对一级数据中心进行利用,落实集团一级核算,并将B/S作为结构的框架,使总部数据中心可以对数据的储存与处理查询工作进行完成,能够更加利于总部、一级公司与二级公司等通过网络对数据中心进行连接,就可以进行各种操作。企业对大集中会计核算模式进行适应,使财务制度可以被贯彻到各个等级部门中,促使财务会计管理越来越规范,有助于企业内部对基础性信息进行统一,并将信息在各个子公司进行共享,进而可以对企业财务信息进行动态监控。因为大集中会计核算模式具有安装简便的特点,所以极其利于后期对大集中会计核算的系统进行完善与升级,进而降低运行的维护成本。需要注意的是,在对基础信息进行统一,以及对制度规范进行落实时,大集中会计核算系统需要消耗大量的成本与工作量,而且其财务处理方式也过于单一,系统中还存在大量并发用户,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导致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较大,如果发生任何问题,都会使企业财务业务处理的质量与效率被大幅降低。

2.2分级集中会计核算模式

企业通过对分级会计核算模式进行应用,可以构建两级财务数据中心,并根据总部数据中心,以及一级公司数据中心,构建核算中心。在二级数据中心可以处理与查询一级公司的数据;二级公司通过网络连接到二级数据中心,使总部能够在一级数据中心处理与查询各分公司的数据处理,促使一级、二级数据中心可以同步显示各项信息。具体而言,主要为以下两种形式。第一,分账集中。分账集中主要是指在总部同步一级公司的数据,促使一级公司可以通过独立储存账目,满足集中的要求。从一级数据中心总部对报表进行查阅,能够随时对数据进行分析,进而对子公司进行实时监管。二级数据中心都是二级公司的数据,能够更加利于一级公司掌握二级公司的财务信息,并实时监控二级公司的资金支付情况。第二,并账集中。在一级数据中心同步一级公司的数据,促使在统一的账目上都可以对各个一级公司的数据进行合并,并储存到数据中心。在一级数据中心利用并账集中的形式,会对一本账进行形成,对分账则是进行独立的储存。企业应用并账集中形式的主要目就是,解决企业交易统一的问题,而且从一级数据中心通过提取相应的信息,能够使不同一级公司的数据汇总分析操作所存在的问题得到解决。

3中小企业财务会计集中管理核算管理措施

3.1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制度的管控

现阶段需要不断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能力,定期组织企业内部员工参与培训,或者邀请专家及学者来企业开展讲座,为企业的财务工作者宣教有关的理念和知识,提升企业员工遵纪守法的意识,增强员工的职业素养。同时,还要加强对职业道德重要性的宣传和重视,从内部进行把控与培养,健全核算体系与设备,减少因人工所造成的数据混乱和错误,从而减少企业上层的决策失误,降低企业会计工作者的工作强度,这也为会计核算的预测和分析职能带来重大影响。企业也可以采用一些人性化的措施和福利来提升会计岗位人员的积极性,更好地落实会计核算的各项工作。

3.2优化核算制度

我国会计事业起步晚,并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旧的核算制度已经不再适合现如今的会计工作,这是部分企业财务集中核算出现缺陷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造成制度建设缺陷的原因不一而足。除了技术层面存在对先进技术不了解、不熟悉的情况外,管理思想陈旧落后是较为显著的负面影响因素。即这些企业只构建了财务集中核算的外形,但缺乏内涵建设,制度不到位,以至于规则不成体系,难以对实践操作形成高屋建瓴的指挥和引导。对此,可以加强资产会计处理,并加强落实其制度执行,加快陈旧思想的转变,从而达到减少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目的,从技术、思想层面的源头整改企业会计信息的录入和核算,增加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3.3建立健全会计核算信息系统

为适应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发展,在会计核算的工作方面应当使用先进的会计核算工具取代部分人力,先进的会计工具不但核算灵活准确,而且可以节约时间,在快节奏的现代工作生活中具有良好的效率。相较于人力而言,会计电算化所具有的优势是无比巨大的,在会计信息录入和核算方面,电算化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会计信息披露的问题,完整、准确、及时地纳入信息并审核,减轻业务人员工作负担与压力。并且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数字化时代中,我们必须不断适应社会对会计事业的发展要求,会计从业人员也应将自己投入会计发展的新时代浪潮中,不断适应和学习新兴会计工具和制度。

3.4加强监督检查力度

目前,许多企业单位的监督效果不够理想,监督力度仍不达标,监督检查只留存于形式落不到实处。要想使会计核算工作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条件充分发挥,企业必须加强监督力度,杜绝一切形同虚设的检查,不能仅限于材料是否存在、制度是否建立等一些符合性测试,要切实深入会计人员核算工作,从信息纳入到账簿登记等一系类细节性问题都要进行排查管控,避免基础信息的录入错误、会计人员徇私等一系列可能引发的问题,从而减少会计核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增强所提供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减少会计信息披露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将集中核算模式应用到财务会计工作中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集中核算模式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实现企业稳定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健.对企业财务会计集中核算问题的探究[J].商讯,2021(33):35-37.

[2]粟栗.企业财务会计集中核算问题及优化措施[J].现代营销(经营版),2021(06):47-48.

[3]郭李红.对企业财务会计集中核算问题的探究[J].中外企业家,2019(31):7-8.

[4]董立兰.基于企业财务会计集中核算问题的探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9(13):144-145.

作者:赵彦丽

第三篇:战略管理视域下的中小企业管理创新

摘 要:我国现如今经济、科技发展越来越好,并且经济企业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经济市场也在不断发扬壮大,而我國企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水平,并且也扩大自身的经营领域在整个市场当中,各类企业之间又产生了非常激烈的竞争,而企业要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稳定自身地位就一定要创新管理手段,运用多种理念与方式来进行有效管理。在本文中是主要针对战略管理视域下的中小企业管理创新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战略管理;中小企业;创新

在我国的市场当中,企业要想要逐渐的迈向成功,并且以此长远稳定的发展,就一定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并且拥有一定战略计划,明确其战略目标,随之不断的创新自己、完善自己,从而稳定的发展。而反过来如果不能够创新自身手段,那么就很有可能在如今的新时代当中被发展潮流所淘汰。

1.在如今中小企业当中的常见问题

1.1管理思维水平有待拓展

在很多的中小企业当中,一定要创新各种教学手段,才能够有效提升其管理效率。而在这过程当中,首当其冲的就是需要对自己的管理思维进行转变,并且拓展,并适当进行适当的延伸拓展,这样才能够在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市场的环境制定出正确的发展战略以及相关的管理策略。但是现如今的大部分中小企业当中都很缺乏这样的思维拓展意识,没有将自己的发展延伸到下一阶段。还是在应用传统的思维方式来进行企业管理,并且一些制定并且一些措施的制定以及管理理念的应用都不符合现如今时代与社会的发展潮流与规律。大部分都只想要提升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创新,这样就会制约企业很多方面的发展。并且也忽略了在这过程当中管理思维的转变,以至于企业的发展无法长远。

1.2需要创设更多的战略管理条件

在进行战略管理过程当中,需要对人才管理进行重视。只有拥有高端的人管管理人才队伍,才能够满足企业长久发展稳定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发展目标。但是如今在各种中小企业当中,因为自身规模的限制以及经济力经济的投入,为了节省人力物力资源,就没有对人才管理及企业管理方面进行重视,更不用说在这起过程当中,制定出正确且合乎企业实际情况的管理制度。

1.3各项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管理机制也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保证其秩序良好,也能够对各种人力资源以及平台制度等进行统筹调配。在各个中小企业当中进行管理时,缺乏一定资源而导致相应政策以及措施都落实不到位。并且在中小企业当中,部分员工也对整体发展与管理策略方式等不知情也对其没有采取一定的重视。所以就需要完善企业管理平台,在进行人力资源或者其他资金调配时,应该让企业员工得以知晓并且重视企业的管理人才,让他们感受到重视,以此来留住更多的人才。而且在进行资金调配时也需要采取一定的奖惩措施,激发更多管理人才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得以更快实现。

1.4机会主义风气产生的负面影响

近几年来的经济得以快速发展,而且中小企业的各种商业领域以及市场也逐渐的广阔。中小企业的发展当中其能够逐渐的经受起更多的打击,然而也存在另外的企业在这过程中停滞不前,没有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甚至会有些会有部分企业抓住法律的漏洞,急功近利,只看重眼前的利益与个体发展,而将法律置之度外因此影响了社会风气,漠视了在市场当中的进公平竞争原则。在此过程当中就想要借助更多的方向或者机会主义来发展自己,从而阻碍到企业自身的发展,同时也会存在许多的负面影响。

2.对中小企业管理的创新策略进行探讨

2.1创新管理思维

在进行管理当中一定要促进企业自身的长久发展,首先要改变企业发展观念以及思维经,在思想上进行突破,创新管理理念与各项方式。首先要对我国的市场环境、企业的自身发展目标等进行充分的调查,并熟悉我国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了解到企业的一些相关政策。这样才能够把握住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方向,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以及企业发展的目标,以此来提升企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另外还需要不断的鼓励员工,让他们具有更坚定的信念跟随企业一起发展。随着市场的变化而不断的改变经营理念与模式 使企业能够在现如今的环境当中,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与长远的发展,也需要将目标放在更长远的企业收益之上打造品牌、打造企业的品牌形象与整体服务理念,提升企业在市场当中的竞争力。

2.2创新管理制度

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引进更多的先进制度,并且针对企业内部的组织形式,以及工作人员的思想水平、技术水平等进行适当的调整。因此拥有一项更科学更合理的管理制度。这样才能够有效的促进企业稳定长发展,只有在理论方面以及理论与制度方面进行创新,才能够逐渐的将其转化为实际工作。并落实到企业的各个工作环节当中,我国市场在区域完善的同时,中小企业也应该跟随其不断的完善自己、创新自己,不断调整提升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并且利用自身灵活性来进行调整,有效规避风险依靠各个方面的制度创新,来为企业的各项经营工作与发展提供有效保障,从而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3.夯实企业管理基础

在大市场竞争过程当中,中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并且其生产成本与经营成本都更低,员工较少组织形式以及结构上比较好调整,也更加灵活。所以中小企业一定要有效发挥这些优势,在创新自身管理制度同时 也需要稳定夯实自身的管理基础。对各项资源进行充分了解与调配,促进自身企业在市场当中得以立足。所以在这篇文章当中企业一定要在生产经营、人力资源、资金资源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管理,在不断的总结经验与教训过程当中实施各项稳定且务实的操作培养管理人才制定计划,培养管理人才。并且要根据员工的特点制定出一定培养方案,以此来有效的提升工作人员的素质,促使资金自身的管理体系更加的标准化科学化,更需要结合各项信息化技术进行平台建设,分配各项资金以及人力资源,以此来增强企业的资金运营能力。

2.4创建有效管理机制

在进行目标实现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创建一起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将并且将其运用于企业的经营环节当中对企业内部的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以此来发挥企业内部资源的各种作用。其一,建设起一个能供各个部门沟通交流与反馈的平台,并且促使相关管理机制落实于各个部门当中。其二,要创建一定的战略管理决策体系,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以及自身情况、市场环境来进行决策的制定 对其决策团队进行高效的培养。保证企业稳定发展。其三,要保证各项管理机制的执行力度,平时也需要注重员工的专业素养水平,提升其积极性,使他们能够更及时更有效地完成各项任务。

3.结束语

我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企业经济也随着社会而快速的发展。而其中各中小企业也得到相应政策的支持,不断的发展起来。要在这过程当中不断创新自身管理理念、管理手段以及管理制度、管理机制等等,以此来跟随新时代的脚步,长远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丛雪.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中小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7.

[2]夏圣博.浅析中小企业战略管理问题[J]. 中国市场,2019(04):79-80.

[3]杨科.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8.

(云南工商学院  云南  昆明  651701)

作者:李一霄

第四篇:项目管理视角下中小企业培训管理体系优化

【摘要】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由于企业自身实力和管理成熟度不足,企业内部对于员工培训管理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员工培训重视不足、培训管理体系不健全、培训缺乏规划性和科学性以及培训实施和控制措施不到位等导致培训效果不足。企業培训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引入项目管理理念构建企业培训管理体系有助于企业培训管理体系有效地立足于培训需求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管理体系,对企业培训管理体系的优化提出一些新的思考。

【关键词】项目管理视角 中小企业 培训管理体系 优化

一、引言

项目管理,即从企业的发展出发,以专业职能管理为发展基础,系统、规范地推进全面管理的建设,以项目为牵引,系统整合企业资源,及时响应外部变化,认真实施企业管理方式。以项目为导向的管理视角有助于企业适应市场日益发展的趋势,促进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的获取一方面需要从企业外部吸引和挖掘,另一方面需要培养企业内部员工,通常企业人才资源的获取重点关注前者,但是外部人才获取成本较高,企业忠诚度较低,人才获取成本和收效往往难成正比。因此,随着人才市场的竞争不断激烈,许多企业都意识到,内部员工对能力的提升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内部员工的能力培养,科学的企业培训体系是促进员工培养的有利支撑。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培训手段落后、培训管理体系不健全、培训缺乏规划性和科学性以及培训实施和控制措施不到位等。本文的研究通过引入项目管理应用与培训管理实践中,积极探索新时期员工培训管理的新思路,寻找到一条有别于传统的培训管理的新道路,为企业培训管理引入新的机制,优化我国中小企业的培训体系,不断提升中小企业培训有效性,促使其培训管理工作中,培训体系具有良好系统性、培训流程标准化和培训制度规范化。

二、项目管理理论综述

项目管理是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流行的一种计划管理方法。项目管理将知识、技能、工具和技术应用于某个项目活动之中,以达到工作的期望。随着项目管理理念的流行,企业中开始引入这一理念进行管理,许多连续的生产活动被分解为一系列的单个的项目,以项目为一个单位组织进行高效的计划、沟通、协调和控制工作,引入项目管理理念可以实现全面掌握项目各个环节的全部动态的过程和事实掌握培训成果,通过持续性的组织指导与流程改进优化,最终实现项目最终目标[1]。区别于按照部门或者职能的分工,项目管理是聚集于动态和全面综合的管理。首先项目管理是以项目为对象,按照任务的需要组建一个柔性组织,对该项目进行高效的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达成任务目标。第二,项目管理是全周期的管理,项目的整个过程进行管理,项目的策划、指导、组织、协调和控制的各个阶段都需要进行动态的掌握,实现对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精确控制,并对风险进行有效管控。第三,项目管理实施项目负责人制度,把企业战略目标与培训目标相结合,制定合适的项目目标,通过科学手段将总体目标分解为不同的任务模块,将单个任务落实到不同的项目成员,项目成员之间根据各个任务的明确的分工配合高效的合作方式,可以有效的确保目标实现。第四,项目管理需要良好的团队建设,项目组以机动灵活、面向用户和资源的高效利用而形成的一种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对于项目组格外重要。

培训项目管理是企业为了实现员工培养目标而开展的培训活动。培训活动有多种类型,如:职前培训、能力培训、团队培训等。培训活动的特点是培训单个项目具有特定的对象,特定的对象有可能是新入职的员工、技术工人、销售人员或领导团队等等。培训项目由培训项目名称、培训需求预测、培训项目系统设计、培训项目实施、培训项目效果评估五大要素构成。任何培训项目目标是清楚的,培训都是为了实现组织和个人的发展的目的,并且每一个培训都讲究培训的效益,除了培养目标个人能力提升以外还存在着企业业绩的要求。一个培训项目就会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培训活动都会围绕培训目标实现而运作,并且每一个培训环节的实施都有一定的周期,如培训项目管理中有四个主要环节,前期培训需求分析和制定培训计划环节、培训中期的培训组织实施环节和培训后期的培训效果评估和反馈环节[2],不同阶段组成一个程序性的体系,每一个环节需要一环扣一环,伴随着项目进度推进,各阶段不断深化,逐一实现阶段性的目标,培训目标或过程出现偏差时,及时纠正偏差,直到培训活动结束,实现整体培训目标。因此可见,培训活动体现出了培训过程的系统性和周期性。

三、中小企业培训管理现状分析

搭建一套科学的员工培训管理体系,可以有效进行企业培训资源的整合,为企业的培训管理工作指明重点,这对提升企业培训成效有着关重要。但是在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中普遍存在对培训重视不足、培训管理还缺乏规范、尚未构建健全的培训体系等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培训体系缺失,系统性不足,培训过程管控不足,我国中小企业员工培训管理中依然还存在许多亟需改进之处。

(一)培训体系不够系统

大部分中小企业培训缺乏整体系统性,主要是培训的流程不够合理,对培训的各个环节缺失、不到位或者衔接不上。首先,培训需求缺乏科学调查和分析。正确识别企业的培训需求是提升企业培训有效性的前提,大部分中小企业对员工的培训需求缺乏科学的调查和分析甚至有的企业开展培训之前直接忽视需求调查,直接拍脑袋决策选择培训内容。培训缺乏进行细致深入的需求分析或者忽视培训需求调查分析,对培训课程及设施不进行合理的设计,以至于培训需求不明确,让培训变成一种应付式、表面化、随意性的工作,这样的情况使得企业培训工作变得盲目和随意,同时也缺乏了足够的针对性,往往使得培训工作事倍功半,浪费了企业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却收效甚微。其次,企业培训与发展目标、岗位技能要求和员工的职业规划脱节。培训整体目标模糊,目标群体和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不匹配,对于岗位的能力需求以及员工的能力评价缺失,欠缺人才评估的模型,难以有效评估员工能力欠缺方面,企业缺乏各种专业性的培训人才,培训课程设计不合理,不能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员工设定针对性的培训计划,使得培训的目标与企业、个人发展不一致。第三,培训效果缺乏评估体系和反馈机制。大部分中小企业对于培训评估反馈环节往往缺失,培训后期需要通过建立培训效果评估指标及评估体系,对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一项科学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可以参考四个层面:反映、学习、行为和效果进行设计[3]。中小企业通常仅仅之中能做到对反映层面进行评估,然后把评价结果反馈给培训部门,但是长期的效果的评估往往不到位,缺乏对受训员工连续的跟踪调查,难以判断培训效果,所以难作为下一步制定培训计划与进行培训需求分析的科学依据,将培训真正落实到位。第四,培训与绩效考核及员工个人发展缺乏合理的衔接。一方面,虽然在企业内部培训已成为一项常规工作,一部分企业也会给员工建立个人培训档案,但是日常的培训和员工培训档案管理大多流于形式,培训效果长期跟踪及培训结果运用中往往与人力资源其他相关模块完全脱节,变成一项单独的常规工作。且大部分中小企业在常规基础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未能完善到位,岗位职责说明、绩效体系和薪酬体系等也为完善,因此难以按照岗位体系进行完整的课程体系开发,培训与岗位胜任资格难结合,更无法与员工的职业生涯匹配;另一方面,培训体系与绩效考核体系、薪酬体系等模块割裂,员工的培训缺乏鼓励,短期激励不足、长期发展缺乏,导致员工参训积极性不高,培训时投入度低[4]。最后,企业培训资源零散。企业内部对于培训资源缺少必要的整合。资源与组织发展不匹配,企业的培训资源包括培训开展的必要人力、物力和财力等等,如培训师资力量不足,培训设施不全、内部培训课程零散,没有系统的整体培训框架等等。师资力量的整合欠缺,没有足够的师资体系支撑培训开展,外部的培训资源又迫于企业财力约束难以利用,造成培训课程系统性欠缺,内部开展培训有一定的困难。

(二)培训过程管控不足

不少中小企业在培训的组织工作方面却缺乏规范性制度、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和有效监督管控机制,使培训组织和实施过程中往往易出现偏差,目标达成受到干扰,大部分中小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业务压力大,员工都需要面对业务发展和技术支撑的巨大压力,培训容易流于形式,变成应付式任务,随意性大。培训过程的管控不足,首先,培训内容和方式不科学。中小企业在培训管理方面缺乏科学的管理,不知如何科学的实施,许多中小企业存在的培训计划混乱、随意性强,培训师资资源匮乏、课程设置难成体系和培训方法落后等不足。大部分培训师是在企业中成长起来,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在理论和教学方法上却不足,在培训方法上,企业大多运用传统的模式授课,使员工失去对培训的兴趣。二是培训计划随意。大部分中小企业往往聚焦有企业业绩成长,企业管理者忽视员工培训,对于员工的培养放在企业业绩之后,培训计划往往选择在业务空闲时间内,时间也不断被压缩或者耽误,因此员工培训常常沦为业绩的牺牲品,导致培训成效严重被影响,员工对于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降低。

综上所述,本文认為中小企业培训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培训不规范、随意性大、有效性低,主要原因为培训管理体系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过程控制力度不足。主要是基于项目管理理念对培训项目四个过程阶段进行分析,表现为培训需求分析阶段缺乏科学的需求调研分析,在项目计划阶段缺乏有效的培训流程、计划制定和质量控制计划,在培训组织实施培训阶段缺乏有效的质量监督控制,培训效果评估阶段缺乏综合全面和科学的评估制度。

四、项目管理视角下中小企业培训管理优化策略

基于前文的分析发现培训项目管理最重要的是需要注重管理的全流程管理和系统性的设计,因此本文结合中小企业培训特点,结合项目管理理念和技术,提出企业培训管理优化策略。

(一)企业培训体系的优化设计

项目管理理论中项目管理涉及:项目启动、项目规划、项目实施、项目管控、项目结尾五个阶段。企业培训项目管理主要有:培训需求分析、制定培训计划、组织实施培训和培训效果评估四个阶段。保证企业培训活动规范实施必须进行培训系统的优设计,标准化的培训运作流程应该是一个四大环节的闭环系统。根据前文的分析,中小企业培训体系的设计中重点需要关注两点:

1.重视培训系统完整性。培训项目是一个完成的闭环的系统,但是在实际惬意培训体系中却往往存在缺失的情况,引入项目管理的思路对培训体系优化,首先是需要有一个系统性的设计,从培训项目名称、培训需求预测、培训项目计划设计、培训项目实施、培训项目效果评估五大要素之间应该形成紧密的关联,同时保证培训项目内部的完整性之外还需要与人力资源六大模块进行相应的衔接,搭建一个由内至外的管理系统。

2.重视培训的针对性。根据各个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培训目标群体、培训范围和培训内容,制定不同培训项目,选择项目责任人,将各个项目的责任予以明确,根据不同项目特点形成分层分类的管理模式,不同培训项目,选取不同的培训资源,设计分层分类的培训师资体系。如基层员工培训安排内训师培训,核心人员的培训选择轮岗锻炼等方式。

(二)优化流程管控和质量管控

中小企业的培训体系规范性不足、随意性大、可控性较差。在培训管理中引入项目管理理念主要加强对流程的管理力度,包括质量管控、进度管控和资源管控制度等,主要在原有基础上有效的监控措施对流程和质量进行严格管理控制,有效提升培训实施的保障性和有效性。使培训工作规范化和流程化,保证培训工作按时、按质完成。运用项目管理技术完善关键流程控制,其中影响培训质量最重要的三个关键点是培训需求分析、培训实施以及培训评估环节。可以从这三点着手提升培训项目管理效能。

1.人力资源部与各个业务部门之间建立紧密的协作关系。通过人力资源部与各个业务部门之间建立紧密的协作关系,人力资源部门在业务部分的协助写制定合理的需求调研方法,真正调查掌握员工真是需求,确保各方对各个培训项目的目标达成共识,可以使各个利益相关者紧紧围绕培养目标,选择培训内容,执行培训计划,达到培训目标

2.制定细致和标准化的培训计划。根据不同的培训目标、培训群体和培训需求进行标准化的培训计划的制定,细分不同流程环节,制定相应的质量监控措施及沟通计划,包括培训课程、进程计划和培训过程管理考核等,从而确保人力资源部门、各职能部门和培训关系人熟悉培训计划和流程要求,进一步规范培训流程,使培训项目有序开展。

3.评估培训效果。主要采用了三种方式:一是问卷调查,二是学员访谈,三是访谈学员领导,前面两种是自我调查方式,通过自我实际感知进行评估培训效果,第三种属于上级领导调查,上级领导一方面对培训的目标和情况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可以长期观察并掌握培训后员工行为变化和业绩的变化,从而能够有效实现对培训效果进行全方位和客观的评价。

参考文献

[1]胡振华,聂艳晖.项目管理发展的历程、特点及对策[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3):229-232.

[2]李晨,王宝石.建构中小企业员工培训管理体系的思路与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1,31(13):147-150.

[3]唐纳德L柯克帕特里克,詹姆斯D柯克帕特里克.如何做好培训评估:柯氏四级评估法[M].第3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4]黄静.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管理体系建设的分析[J].科技与创新,2014(23):80+83.

作者简介:吴玉洁,女,硕士,广西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刘佳乐,女,硕士,广西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作者:吴玉洁 刘佳乐

第五篇:企业管理文化与企业精益管理

摘 要:2012年,国资委提出了中央企业要全面开展企业管理提升活动,以增强中央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全球经济危机时期,提出进行管理提升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抓企业精益管理,一定要培育形成企业自身的管理文化,更应该了解企业管理文化的内涵以及企业管理文化与企业精益管理之间的关系,企业只有形成自有的管理文化,才会形成管理的长效机制,才会使企业每一位员工自觉地实施精益管理。

关键词:企业管理文化;精益管理;内涵

中圖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2012年3月以来,国资委在中央企业中开展管理提升活动。通过全面开展管理提升活动,加快推进中央企业管理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化、精细化转变,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为“做强做优、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奠定坚实基础。应该说,在全球经济危机时期,提出进行管理提升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管理提升应该是每个企业在经营中应该有的,而不应只是一个活动,更不能搞成阶段性的运动。企业精益管理,要常抓不懈,并培育形成企业自身的管理文化,才能真正地抓好企业管理,因此,作为企业管理者,既应该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精益管理,更应该了解企业管理文化以及企业管理文化与企业精益管理之间的关系,只有将管理形成企业自有的管理文化,才会形成管理的长效机制,才会使企业每一位员工自觉地实施精益管理。

一、精益管理的内涵

精益管理从题意理解,所谓的“精”,就是手段,少投入、少消耗资源、少花时间,尤其是要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投入和耗费;所谓的“益”,追求的是效益,即多产出经济效益,实现企业升级的目标。精益管理的核心概念就是消除浪费、贴近顾客、持续改善。

精益管理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精益管理的出发点就是强调顾客确定价值和顾客拉动,产品开发与产品生产均以销售为起点,按定货合同组织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实行“拉动式”的准时化生产。以市场需求拉动企业生产,以后道工序拉动前道工序生产,准时地组织各环节的生产,生产既不超量也不超前。准时化生产是一项系统的管理工程,有效地调动企业各项生产顺利进行,减少中间环节的浪费。

2.精益管理强调以“人”为中心,充分调动人的潜能和积极性,强调协同作战,团结协作。精益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管理工程,在这个工程中,有一整套的有利于企业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各项操作基准,但是再好的规章制度以及操作基准,如果没有人的执行都等于零。因此,精益管理从人的思想入手、提高全体员工的素质,通过企业文化,建立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念,培养集体荣誉感,强调全体员工的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一方面,企业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一专多能,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强调人与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调。企业是一个团队,互相之间要协同作战,使“1+1”大于2。只有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协调作战,才能够发挥整体合力,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3.核心思想是彻底消除浪费。归纳起来,精益思想就是在创造价值的目标下不断地消除浪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浪费现象很多,常见的有:因无需求盲目生产、采购而造成了积压和多余的库存;产品质量有缺陷而返工,或者服务不满意而引起客户不满;未按操作基准而过度加工,或者流程基准不完善而导致实际上不需要的加工和程序;流程缺乏科学化,多余搬运,造成不必要的物品移动;设备不完善或工位设置不合理,造成人员在工作中不必要的动作,产生多余的运动;生产各环节衔接有问题,造成人员、设备等候;由于各部门或不同工位之间协调不强,工作中扯皮推诿,造成不应该的时间上的浪费等等。努力消除这些浪费现象是精益管理的最核心的理念和最重要的内容,消除了浪费,也就等于生产流程科学化,减少超长距离移动,减少停工待料,提高设备的稼动率,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物料、设备能力,提高效率;让没有浪费环节的价值流真正流动起来。

4.强调全面的自主管理。抓精益管理的企业一个最明显的标志是强调质量是生产出来而非检验出来的,由生产中的每位员工的自主的质量管理来保证最终质量。注重培养每位员工的质量意识,生产过程中对质量的检验与控制在每一道工序都进行,保证及时发现质量问题,此道工序有质量问题的产品不会流到下一道工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流到下一道工序的产品是合格的产品,决不出现对不合格品的无效加工。最终保证到客户手中的产品是满足质量要求的。每个部门、每个班组、每个岗位,岗位职责清晰、计划周密。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每天该干什么,而不需要领导每天布置、监督员工去做什么。

5.精益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形成企业管理文化,持续改善,追求卓越。企业管理追求的应该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此,要形成一种文化理念和氛围,全体职工都积极参与,全体职工都有一种理念,那就是要持续改善。通过持续改善,形成持续改善、自主改善的文化氛围,谁发现问题都可随时提出。管理大师詹姆斯在接受《当代经理人》采访时指出:精益管理是一种思维的方式,主旨在动员全体员工,不断地去发现过程中的问题,解决问题,持续改善。我们谈的“精益”不只是一个项目,而是一套完全不同的管理思想与体系。其中包括制定企业的目标,各项作业的程序,同时要让所有的员工都能参与,不断地改善作业程序,以期达到最终目标。这并不是某一个月或某一年的年度项目,而是企业领导的核心思想与长期奋斗的目标(《当代经理人》2007年2月)。

二、企业管理文化的内涵

企业管理和企业的文化建设从来都不是孤立的,一个企业如果想真正地进行精益管理,而不是将之变成一时的运动,企业的管理就必须植根于文化之中,在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企业文化理论,称之为管理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企业管理文化是将该企业的全体人员结合在一起的标准和行为方式。企业管理文化代表本企业的目标、信念、价值观念,是本企业管理中最核心、最本质的成份。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带动员工树立与企业一致的目标,并在个人奋斗的过程中与企业目标保持步调一致,能为员工营造一种积极的工作氛围、共享的价值观念和管理机制,鼓励员工积极进取,从而对企业的绩效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相反,落后的企业管理文化,企业的价值观念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进程,就会使员工与企业目标不一致,员工之间不能互相协调,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从而使企业每况愈下。

企业管理文化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努力培育积极向上的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念。主要包括: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并创造社会效益,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对外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和优质的品牌效应;对内创造一个使广大员工身心愉悦、和谐团结、互相尊重的工作环境;形成系统完善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操作基准;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質,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挖掘和开发人的潜力,使企业成为一个具有生机、活力、富有创造力的企业。

2.企业管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表层管理文化,主要包括企业名称、标志、代表色案、对外形象宣传等等。第二个层次是中层管理文化。企业制定战略性的方针目标和与之相适应的完善的规章制度;企业形成一套严格的工作流程和作业基准;加强执行力,培养员工自主管理能力,作业标准化;企业有一套自己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倡导广大员工在日常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要共同遵守。这是企业的管理核心所在,也是提升管理水平的基础。第三个层次是深层文化,这是一个企业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企业长期积累形成的思想理念上的东西,形成企业特有的管理思想、哲学观念、价值体系。

三、企业管理文化与精益管理的关系

管理文化对企业精益管理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文化与企业精益管理的目标与核心是一致的。二者的最终目标都是企业获得良性发展,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为员工创造一个和谐、团结、使人得到尊重的工作环境。企业追求的利润不是一时的回报,而是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以形成精益管理的长效机制。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小型企业靠领导,中型企业靠制度,大型企业靠文化。只有追求卓越的文化,才能保持大企业的生机和活力。海尔二十年发展历程中产生和逐渐形成了特色的海尔文化体系。海尔文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方向、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创新为目标,伴随着海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海尔文化本身也在不断创新、发展。海尔精神是敬业报国、追求卓越,海尔作风是迅速反应、马上行动。海尔的每一位员工在实现海尔的大目标中,也不断实现个人的价值与追求。

2.管理文化建设也是一种管理手段,而且是一种高层次的管理手段,企业管理效率依赖于诸如价值系统、管理哲学等文化变量。管理文化建设以及精益管理都要以人为中心,只有建立了优秀的管理文化,“人”这个中心,才能真正与企业一条心,才能够按照精益管理的各项规章、流程、基准去操作,才能发挥机器设备所不具有的积极性、创造性。在企业的资源中,设备、技术、规章制度等都可以模仿,但唯一人力资源不可以模仿。

3.管理文化是企业精益管理的驱动力。在一个优秀的企业中,优秀的企业管理文化理念自始至终贯穿企业管理之中,发挥着无形的灵魂作用。要想推动企业管理创新,实现企业持续发展,必须要有内在驱动力,而这种内在的驱动力,最主要的来源就是优秀的企业管理文化。优秀的企业管理文化能够通过企业的价值观,团结广大员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不断发现企业经营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持续改善,追求卓越。

4.企业管理文化在企业管理中发挥导向、引领和约束作用。一个企业的企业管理文化一旦形成,它就建立起了自身的价值体系和规范标准,所有企业成员就必须处于这个价值体系中,共同遵守企业的规范、标准、行为准则。企业管理文化的导向、引领和约束,既具有制度式的硬约束,也有意识形态方面的软约束,软约束的力量往往要大于硬约束,并形成一种员工自愿奉行的力量。这种软约束会形成强大的使个体行为从众化的群体心理压力和动力,从而形成所有成员都自觉积极向上的氛围。

5.优秀的管理文化能够增强凝聚力和激励作用。以精益思想为核心的企业管理文化,它所形成的价值观被企业员工共同认可后,无形之中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合力,把企业中来源于五湖四海,兴趣爱好、性格脾气迥异的成员聚合起来,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国内很多企业把精益管理搞成一场运动,抓了一个阶段,好像就完事大吉了,而没有形成企业的管理文化并长期坚持下去,因此做事总是不到位或不长久。

要想真正实现精益管理,企业必须转变思想观念,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完善、系统的系统管理体系和自主控制体系,将企业管理文化的建立自始至终贯穿其中,发挥灵魂作用,不断驱动企业追求卓越,追求完美。

参考文献:

[1] 张舸.企业文化以精益思想为导向[N].中国石化报,2010-09-13(4).

[2] 张敏捷.浅谈新经济与企业文化[J].魅力中国,2009,(9):53-54.

[3] 程政,杨福东.精益管理文化体系研究[J].价值工程,2012,(1):310.

(责任编辑:陈丽敏)

作者:周淑梅

上一篇:中国法律论文下一篇:中学数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