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赛事新闻报道管理论文

2022-04-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以时代的视角关注2008北京奥运会的新闻传播,发现其绝非普通的体育赛事的新闻报道可比,从政治态度、技术水平和服务意识等方面来看,都取得了空前的进步,既有中国特色又与国际接轨,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强烈印记。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体育赛事新闻报道管理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体育赛事新闻报道管理论文 篇1:

结果式的体育新闻报道对体育赛事的影响

摘要:随着微博、微信等APP的广泛应用,人们越来越依赖于从这些应用程序中来获得第一手资讯。这极大地满足了人们日益丰富的生活需要,但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本文以新浪微博为例,分析当下体育新闻结果式报道对体育赛事传播的影响,并对这些影响提出相关的建议,希望体育新闻报道能为体育赛事的传播起到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新浪微博;体育赛事;体育新闻报道

微博是现在非常流行的APP之一,它与国外的Twitter一样一经诞生,就产生了巨大的网络吸附力和社会影响力。微博的草根性、即时性、碎片化和裂变式传播恰好满足了网民渴望知情和急于表达的需求。尤其在体育新闻的世界里,体育信息随时随地都在涌现,而且体育赛事过程瞬息万变,比赛结果更是扑朔迷离。微博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媒体信息传播速度慢、渠道单一、互动性差等局面。

一、微博体育赛事报道的现状及其特点

(一)微博体育赛事报道的现状

随着微博的兴起,各大门户网站无不想在这个新鲜传播方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于是微博已经成为目前主流门户网站体育赛事报道大力发展的又一报道模式。不仅仅是门户網站看到它的潜力,各大媒体也争先在微博平台上建立自己的官方微博账号,将报道阵地向网络延伸。2014年出台的第46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①更是扩大了网络媒体对于体育赛事转播的权利,使得微博在对体育赛事的报道和宣传上显得更为重要。

(二)微博体育赛事报道的特点

首先,微博在所有新闻报道中非常显著的特征就是时效性,利用有限的140字,将一个新闻事件迅速地传播出去,并使其得到更多的关注。同样的,在体育赛事的报道中随着赛事的展开,实时报道使微博变成了一个图文直播的平台,使比赛的关注度得以极大地提高。

其次,微博是一个开放的公众平台,它的第二个特点就是互动性强。一条微博可以经过转发、评论获得更多的关注,用户可以在第一时间交流分享话题和感受。用户在观看体育赛事时就能不仅仅只和身边的人交流,而且可以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志同道合者交流讨论,这也增加了体育赛事的关注度。

最后,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体育运动的显著功能是提供娱乐、保持身体状况良好的手段,以及一种危害相对较低的发泄过多精力的途径;但是体育运动鼓励竞争和追求成功这两者却是社会生活方式的核心,这种竞争精神也被称为“金牌主义”。在这种“主义”的影响下,体育新闻报道特别是微博体育新闻报道呈现出“结果式”报道的特点,以便使观众更直观、更及时地知道赛事的结果。

二、微博体育赛事结果式报道及其对体育赛事的影响

(一)何谓结果式报道

为什么会提到“结果式”的体育新闻报道?因为随着微博用户量的增加,“大V”的出现,微博的隐形竞争越来越明显,粉丝量、关注度、浏览量的竞争明显就加大,甚至有的用户为了上热门微博也是煞费苦心,“微博水军党”也悄然浮出水面。

在出现关注度较大的新闻时,不仅个人“大V”加入转发评论阵营,不少媒体(企业)的官方微博也会加入转发团队,并且他们在加入他们自己的看法之后发表的微博,会一定程度上影响观众的关注点。例如,在2015年11月17日晚八点进行的2018年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40强小组赛中国队对战中国香港队的比赛,在比赛还未结束时就有用户开始发表国足无缘俄罗斯世界杯的微博,尽管最后结果确实中国队0:0战平中国香港队,理论上无缘2018世界杯,但是带有这些言论的微博迅速登上热门微博;比赛结束后各大媒体官方微博统统开始报道这一比分结果,而且大部分微博是直接原文转发“央视新闻”的官方微博:【国足VS中国香港0:0】这就是足球,等了90分钟,0-0战平……国足小组出线仅剩理论可能!转发说出你此刻的心情。这条微博一经发出立刻有一万以上的转发量,#国足距世界杯有多远#等话题也即刻登上微博热门话题榜,这时微博上便被同样的新闻占据了;紧接着微博上开始了对国足失望,对国足教练的指责甚至对足协主席的指责,以及对香港球迷的看法等等一系列的话题,已经覆盖了原本这场比赛了。综观这些官方媒体所发的微博新闻稿统统只有比分,就像央视新闻的微博一样,有的甚至是直接转发的。这些微博都以一个比分就简单地概括了这场比赛,这就是“结果式”的体育新闻的报道。

因为这样的报道,使人们都忽略了一个重点,就是在比赛中,不管是中国队的球员还是中国香港队的球员,他们都在比赛中尽力地发挥他们自己的能力,这些尽力的表现不应该才是比赛的看点吗?但是这些尽力的表现就被那小小的比分给掩盖了。在2015年11月17日的比赛中,中国队于大宝几次精彩的射门以及球进后裁判误判的事件,这些原本是赛事里的新闻事件却仅仅只有“新浪体育”官方微博报道了这些情节;再者,在一场90分钟的比赛中香港队就没有一点可以报道的新闻点吗?这肯定是不可能的,然而并没有一条新闻和微博提到了香港队的表现。再翻看这些大媒体的官方微博,仅仅只是对比分结果进行的报道和点评,可是他们的这些报道就是这整个体育新闻的全部了,他们的关注量和转发量大大地超过了专业体育新闻微博的转发量,以至于人们在18号提到这场赛事时仅有这些关键词:0-0负于香港、教练和足协主席不作为、香港球迷不爱国、中国足球距世界杯还是太远等这些实际并不与那场比赛直接相关的词语。这时,我们不禁会问,误判事件究竟是怎样的?于大宝的射门是如何没进的?然而,这些问题已经没有人在乎和关注了,人们只需要知道一个结果就开始去评判一场比赛了,这实际上对参赛的球员是不公平的。

所以微博上这样大篇幅轰炸“结果式”的体育新闻报道实际上是在削弱赛事本身的新闻价值,这些非专业的媒体仅仅用结果就去引出一些花边的新闻,减少了人们对比赛本身的关注度,也在影响这一场比赛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同时也暴露了“金牌主义”这个老问题,人们在面对体育新闻的报道时,过于追求结果,过于看重比赛的输赢,失去了比赛原本的意义也就失去了它的新闻价值。

(二)结果式报道对体育赛事的不利影响

在上述的三个特点中,不管是时效性还是互动性抑或是直观性,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结果式”的体育新闻报道。现在微博体育新闻报道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体育方面的专业微博,一些新闻微博同样会对赛事进行新闻式的报道,这就导致了结果式报道现象尤为突出,而这种结果式报道对于体育赛事的传播具有负面影响,具体如下:

1.及时性的报道对于新闻报道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当今各国媒体的重要竞争点,但是微博上的新闻报道有个非常大的缺点就是信息轰炸,同样的新闻甚至完全一样内容被无数的微博转载并进入人们的视野。在微博体育新闻的实时报道中,大多是一种图文直播的状态,当这种状态扩大后就会演变成赛事中某一个精彩的瞬间,并且会被无限转载,同样的文案和图片会登上微博头条,不断地被转载到各个微博,最后会形成恶性循环,使人们产生审美疲劳,失去它原本的新闻价值。

2.微博是一个开放的公众平台,人们可以随意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自由参与到话题的讨论中,这正是微博一经问世就吸引大批使用者喜爱的主要原因。这样开放的平台很快就暴露了它的缺陷,缺乏有效的管理使人们随意在微博上发表言论甚至伤害到他人,在微博体育新闻的报道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其一,在这种开放式的平台上,当一条新闻报道之后经过无数的转发、评论后会变成信息轰炸,人们在转发的过程中会加入自己的评论和看法,这就会使原本直接的赛事报道变成有故事的新闻,它事实上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严格意义上讲它便不再是新闻了。其二,体育赛事本身是竞争性的,在现实的赛场往往会爆发球迷间的冲突,尽管有调查资料显示体育竞争中的冲突是一种良性的冲突(当然在社会学中也可以这样解释)。但是当这些冲突从现实中转移到虚拟的网络上时,虽然它没有肢体上的冲突,网络暴力的力量却是不容小觑的,而在报道中出现了这种暴力的现象对于赛事来讲是非常不利的,它将大众的视线从赛事中转移到斗争中,再到后来人们在提到一场赛事的时候知道的仅仅是最终结果和那场争论。其三,微博是一个交互性非常强的平台,一些网友在转发、评论、交流时便在潜移默化地转化另一些网友的视线。比如,符号学中提到过大多数男性和女性在观看一场体育赛事时,他们的关注点是有很大的差异的,男性往往更关注赛事中的技术,而女性则更多关注运动员的外表和一些八卦的新闻。其实不同的人的关注点都是不同的,但是在微博体育赛事的报道中非常容易将其中一种看法无限的放大,从而缩小了大家的关注面。

三、微博体育新闻(赛事)报道的改进策略

体育新闻(赛事)报道正在从传统媒体走向网络媒体,而微博作为网络媒体的新兴产物凭借其传播特点的天然优势,在当下异常火热,但是微博碎片化的特点也使它难以拥有高质量、有深度的报道和评论。为此,就体育新闻(赛事)报道提出如下改进策略:

第一,微博的时效性依旧是它最大的报道特点,各大媒体进行实时报道是应该以实际比赛的内容看点为主,而不是去强调某一点的新闻价值;在今后的赛事报道中应该有独家的内容,从多种视角向观众展示一个全面的赛事而不是“一窝蜂”都转发同样的内容,让观众自己去发现新闻点或者直接将实时的比分作为新闻点。在报道中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它的新闻点,而不仅仅是比分。

第二,微博应该引导用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这是一个老话题了,现在网络暴力现象不容忽视,政府在不断完善互联网的法律体系。微博自身也需要加强对用户及内容的管理,微博是一个开放的公众平台,每个人的言论都可能成为人们关注焦点,都会影响到人们的关注点,因此人们在使用微博也应该注意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这样才能使新闻有效地传播。在关注体育新闻时,应该持有一个理性的态度去看待每一场比赛,不能让“金牌主义”掩盖体育的实际意义。

第三,微博体育新闻报道应该有明确的分类报道,不能一窝蜂去跟风转载报道,每家报道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关注点,特别是体育类的专业微博,它应该尽量从专业的视角给予独特的赛事见解,尽量扩展观众的视野,挖掘报道的深度,而不是仅限于对结果的报道转述和分析,相信观众更想看到的是赛事过程中的新闻点而不仅仅是结果。媒体在进行体育新闻的报道时应该尽量避免“结果式”的报道,将焦点集中于赛事当中,在赛事中发现新闻价值、新闻点,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微博媒体还应该利用网络的优势与传统媒体相结合,在报道中呈现出赛事的另一面。普通的微博媒体也应该控制对于体育新闻轰炸式的结果报道,应该发挥其自身优势,让观众看到体育赛事不同的影响力,而不是一味讨论结果和结果的影响,这对体育赛事的发展和体育新闻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第四,微博在体育新闻(赛事)报道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今后应与传统媒体报道互动结合,这样才能给广大群众带来更好更优质的体育新闻和体育赛事。在全民健身热情日益高涨的今天,体育给人们带来的已不仅仅是金牌和荣誉,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因此,体育新闻的报道特别是微博体育新闻的報道应该更贴近民生,引导人们走向健康的体育锻炼道路。

注释:

①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

参考文献:

[1]阙哲屹.微博体育赛事报道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新闻世界,2012(01).

[2]范久红.体育微博在体育赛事传播中的特点[J].今传媒,2012(12).

[3]曹英.微博体育赛事报道的“非常道”[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12).

[4]张春果.新浪体育新闻官方微博大型体育赛事报道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4.

(作者系成都体育学院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作者:武琪琦

体育赛事新闻报道管理论文 篇2:

时代视角下的北京奥运会新闻传播

【摘要】本文以时代的视角关注2008北京奥运会的新闻传播,发现其绝非普通的体育赛事的新闻报道可比,从政治态度、技术水平和服务意识等方面来看,都取得了空前的进步,既有中国特色又与国际接轨,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强烈印记。

【关键词】时代 奥运会 新闻传播 进步

时代赋予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中国交出了出色的答卷——2008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了,赛场上精采纷呈,屡创佳绩,受到国际社会普遍的高度赞扬,正如我国领导人事先承诺的那样,是一次“高水平、有特色”的奥运会;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奥运会闭幕式上肯定的那样:“前所未有”;正如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所赞扬的那样“无与伦比”。

我们应当注意到,直接在北京奥运会现场观看比赛的只是少数人。即使在宏大的鸟巢主体育馆,也只能容纳9万人。世界数十亿人眼中成功的2008北京奥运会,来自于新闻报道上的巨大成功。那么,2008北京奥运会新闻报道成功在何处呢?除了规模宏大,组织严密等一般因素之外,更体现出时代进步的鲜明特色——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政治文明建设,伴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科技进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培育,北京奥运会的新闻报道既体现中国特色又充分与国际接轨,直接为2008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加分。

一、政治上空前开明

前国际奥委会主席布伦戴奇曾经强调过体育与政治的分离性,“我们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体育完全脱离政治。”尽管西方敌对势力借北京奥运会做文章,而我国却没有狭隘地回应,没有借地主之利将意识形态强加于人,而是着力弘扬“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的国际奥林匹克精神。

经历了多年的改革开放,伴随着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进展,在新闻宣传上的进展明显,特别是在刚刚经历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当中,我国新闻报道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和负责任,受到国际社会的肯定和赞扬。在这次2008北京奥运会的新闻报道上,同样体现了空前的政治上的开明,表现出了泱泱大国的开明风范。

1、空前的开放

一是接待境外媒体空前多,北京向世界媒体敞开怀抱。据相关方面统计,采访北京奥运会的境外记者人数达到3万多人,规模空前。仅2008年7月,北京奥组委接待境外记者就达157批、306人次。北京奥组委专业、周到、细致的服务受到境内外媒体的广泛好评。今年8月中旬已经收到以色列广播公司、半岛电视台、香港无线电视、英国《每日电讯》、日本TBS、美国体育休闲杂志、德国电视一台等境外媒体的感谢信函100多件。

二是接受境外新闻出版物空前多,向世界各地运动员和本地观众销售。遍布奥运会核心区的报亭销售包括世界主要新闻类和体育报刊在内的约100种原版境外报刊,不仅为外国人服务,也向中国普通受众开放,这也是前所未有的。

三是首次按照国际惯例,实行不延时的电视现场直播。以往央视对节目进行直播时,为保证播出安全,都会有30秒的延时,而此次奥运会转播取消了人为的延时,首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与赛事同步直播。

四是实施境外记者不需陪同可自行采访的政策。北京奥组委对于境外媒体采访采用“零拒绝”标准,所有注册媒体依法、按照规定,只要征得采访对象单位或个人同意,即可没有限制地前往任何地方进行自由采访。北京甚至在军营里举办了新闻发布会。为使各路记者都能获得所需信息,北京奥组委还推出二十四小时受理采访申请机制。

2、空前的交流

季羡林先生说,奥运会就是两句话,一是中国向世界宣传自己的传统文化,一是中国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

这次奥运会的新闻报道明显地不强调意识形态差别,而是追求文化交流。到处可见的标语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盛大的开幕式,以浓郁的传统文化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和平愿望;无私奉献的志愿者以东方式的微笑服务,给各国运动员带来方便;还有在外国记者话筒和镜头前落落大方的中国普通民众,表现的文明和自信——通过接触与交流,各国媒体看到了一个真实、现代化的中国。一些外国媒体开始反思前一段时间对中国的片面报道。美国《芝加哥论坛报》说,某些媒体费心寻觅中国“丑陋面”的做法是片面的。日本《东京新闻》报也大声疾呼:应当客观地看待中国!(引自新华社北京8月14日电)

3、空前的宽容

这次奥运会的新闻报道显示了空前的宽容。从媒体上,我们看到运动员并非原来媒体呈现的那样严肃有余、拘谨呆板的形象,各式发型、各种表情,笑容、流泪、狂欢都在镜头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体操运动员陈一冰获得体操吊环冠军之后,他对记者发表的感想不同于众,他说:获奖之后最高兴的事情是可以给下岗的父母买房子了——这显然不是官话套话,而是真情流露,而电视就毫无保留地传播给了广大观众,使大家深为感动。

还有一个明显的改变是对于运动员中海外军团的态度,群众和媒体都表现出了宽容态度。众所周知,在1994年原中国乒乓球运动员何智丽代表日本队参加亚运会,并战胜三名中国队员夺冠后,“卖国贼”很快成了舆论强加于何智丽的罪名。而现在媒体和观众对海外军团更多表现出宽容和理解。

再有一个就是对运动员失败的宽容,媒体既为取得胜利获得金牌运动员的精湛技艺喝彩,也为那些赛场失利的英雄而感动。杜丽没能蝉联首金,在采访中落下热泪后,《人民日报》刊出了《杜丽不哭》的评论。刘翔因伤退赛,媒体报道了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慰问、网友立挺“爱金牌更爱刘翔”、连广告商也慷慨表态要与刘翔的合作继续。

4、空前的明智

这次奥运会上,中国取得了金牌总数第一(奖牌总数第二)的骄人战绩,这是历史性的重大突破。但是,媒体对待这一成绩并未大肆渲染,因此自诩为体育强国。相反,理智对待。《人民日报》8月21日发表评论说:“我们为金牌欢呼,但我们决不会陶醉。”典型地代表了媒体冷静和明智的态度。许多媒体在为成绩自豪的同时,坦然承认我国在田径等基础项目上和群众体育上的不足。这样的报道,体现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技术上空前先进

媒介即信息。①

我们身处于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每日每时发生着变化,使新闻传播的面貌日新月异。信息新技术成果使奥运会报道受益匪浅。

1、新媒体:

网络成为主流媒体之一,其受众数量首次超过电视。

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社时发表讲话: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

本次奥委会首次把互联网视频直播作为一种单独的传播手段,和电视直播权一样进行商业转让,为网络全面介入奥运会,提供了契机,也有力创新了奥运会的观看方式。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公布的一份调查显示,中国2.53亿网民获取奥运赛事信息的第一来源为互联网,以79.8%的比例首次超过电视10个百分点,其中,大约有13%的网民完全依赖互联网获取奥运信息。另据新华社报道,8月8日开幕式当天,奥运官方网站访问量达到了2400万。8月14日,该网站访问量达到1.83亿。其中,来自中国的访问占29%,来自美国的访问约占23%,使用英文操作系统的用户占到了45%,使用中文操作系统的用户占32%,其下依次为法文、西班牙文、韩文和德文等。互联网在缔造“地球村”,诠释“同一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奥运主题上,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网络奥运报道具有多种独特之处。它面对全球60多亿网民,从人数上看规模空前;时间跨度大,从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就已经开始;空间范围广,报道涉及全球和全国多个城市;报道手段多样化,报道人员既有专业记者,又有包括运动员、教练员、志愿者等在内的庞大队伍;一些自媒体在奥运报道中表现突出,奥运冠军的博客每天都有几万人次的浏览量。互动性突出,网民沟通交流达到新水平。从奥运筹备到现在,很多网站都开通了大量让网民参与互动的栏目。网民不仅可以从互联网第一时间获取各种信息,还可以通过论坛、留言、社区、“粉丝团”等多种手段进行互动交流。尤其是在白天,大量的工作族、上班族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实时情况。25秒就刷新一次的奥运数据库让所有信息都是最新鲜的。

移动多媒体技术也是北京奥运会媒体技术的一大亮点。由我国自主创新的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技术服务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公众通过CMMB移动多媒体广播网络,在公交车、出租车、地铁站等随时随地收看奥运会精彩瞬间,甚至利用手机也能体验“科技奥运”带来的无限享受。CMMB是信息传播的一种新媒体形式,它采用数字编码,通过无线卫星发射,实现广播电视节目手持移动接收,目前已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传播广播电视节目的一个重要途径。很多无法在电视机前观看电视转播的“体育迷”们开始通过手机电视等移动多媒体终端观赛。据统计,截至8月19日,已有超过100万人通过中国移动网络用手机欣赏精彩奥运视频,节目点击次数近700万,累计播放时长达到30余万小时②。

2、传统媒体借助新技术

为了更好的转播奥运会,传统媒体也不甘落后,纷纷使用新技术,提高传播水平。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奥运史上第一次全程高清转播的夏季奥运会,成为中国高清电视发展的重要标志。同时,卫星电视使全国的天涯海角都能收看到北京奥运会节目。航空拍摄技术也派上了用场,开、闭幕式以及马拉松等赛事的报道,中央电视台出动了9架直升机进行航拍。

三、服务上空前周到

“每个出版商的目标,都是要把发行量从那些在报摊上抓着什么看什么的乌合之众手里转到一个忠心耿耿的永远的读者群中去。”③多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培育,使媒体市场意识、服务意识大为增强,自觉地由传者中心向受者中心转变。在这次体育盛会中,更是抓住受众眼球大好机会,把受众的需要和感受放在首位,服务上可谓空前周到。

1、内容上全方位报道,观众可各取所需,重要赛事电视全部直播。

中央电视台作在境内的唯一持权转播商,开辟了专门的奥运频道,投入9个频道(CCTV1,2,7,奥运,12,新闻,两个付费频道)全程转播奥运赛事。不仅播出有中国队参与的赛事,也播出外国队之间的精彩比赛,覆盖各个比赛项目,观众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

CCTV新闻台将电视画面分4个区(主要比赛、奖牌榜、冠军榜、滚动字母),使观众免去来回换台的烦恼,在一个频道就可以及时了解所有赛事信息。

2、时间上全天候报道,实时报道,跟踪报道,回顾报道交替进行。

除了《新闻联播》等固定节目,所有节目停播,对奥运会进行集中转播,并在每天比赛结束后播出《全景奥运》、《荣誉殿堂》等节目回顾全天比赛,使在白天因上班等原因没能看到比赛的观众也可以全面了解赛事。

3、服务形式多元化:

一是报道上丰富多彩:传统媒体中,报纸纷纷出特刊号外,有的直接送到火车站等公众聚集处。广播电视开设专栏;网络上,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各种技术手段一起上。

二是服务上多元化:专业媒体和综合媒体凭君选择;免费和收费,自行决定;点播节目,个性化服务。

当然,这次奥运会新闻传播取得巨大的进步并不意味着完美无缺。也还有很多缺点不足。比如说对于有些小报小刊对体育明星的暴炒,不遗余力挖掘隐私;央视对开幕式的转播,没有将现场的美奂美轮充分表现,略显瑕疵;总体上说,传媒对于大众体育活动的报道远少于对体育精英的报道,由此可见媒体对奥林匹克运动还存在狭隘认识。

总之,中国传媒在北京奥运会上的表现如同运动员的表现一样出色,但也一样还有巨大的不足和潜力,我们期待着媒体进一步努力,实现新的突破。

注释

①加拿大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②数据来自新华网

③美国 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信息工程学院2006级本科生)

作者:郜扬子

体育赛事新闻报道管理论文 篇3:

群众性体育赛事概念辨析与界定

摘要:

概念确定是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概念界定是用简短明确的语句揭示概念对象的特点或本质,并准确描述事物的内涵与外延,逻辑学一般采用“被定义概念=种差+属概念”的思维方式界定。基于当前群众性体育赛事尚无权威统一概念界定、且无专门针对该概念的深入研究、以及存在其邻近概念混淆使用的现实背景,采用逻辑学界定概念的思维与方法,对群众性体育赛事的“属概念”“内涵与外延”“种差”等进行系统辨析,本文将群众性体育赛事概念界定为:“以普通群众为参与主体,以满足群众健身、休闲、娱乐、社交为目的,以体育项目竞赛为内容,具有系统的组织管理机构,在一定竞赛规则约束下,通过竞争和对抗决出胜负或排名,以群众体验参与为主要形式所开展的社会活动。”

关键词:

群众性体育赛事;内涵与外延;概念;辨析;界定

文献标识码:A

Definition of concept i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theoretical research.Defining concepts is to reveal the characteristics or essence of conceptual objects with brief and unambiguous sentences, and accurately describe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ings.Generally, logic is defined by the following mode: defined concept = species difference + genus concept.Based on the fact that there is no authoritative and unified definition of mass sports events, no in-depth study of the concept ,and the realistic background of the confusion of its adjacent concepts.This paper discriminates the “genus concept”,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and “species difference” of mass sports events.Then defined the concepts of mass sports events: “with the general public to participate in the main body, to meet the masses fitness leisure entertainment for the purpose of social sports competition as the content, has the system of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agencies, under certain constraints, the rules of the contest by competition and against a winner or rank, with the experience as the main form of the participation in social activities.”

Key words:

Mass sports events;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Concept; Discrimination; Definition

隨着全民健身和建设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群众体育工作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群众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抓手,群众身边的体育赛事活动蓬勃发展,近几年,我国群众体育赛事数量和参与人数呈现几何式增长态势[1]。与赛事市场的“火爆”形成反差的是国内学者对群众性体育赛事研究的“冷清”,通过梳理大量研究成果发现,当前关于群众性体育赛事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赛事发展困境、赛事管理、赛事市场运作、赛事治理等方面,基本采用“现状—问题—对策”的研究范式[2]。目前还没有研究针对群众性体育赛事的概念进行专门探讨,现有群众性体育赛事概念界定多以研究者各自研究需要出发,缺乏概念界定的逻辑论证,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权威概念的缺失与相近概念的混淆影响着群众性体育赛事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对其认知的清晰度和准确性。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考量,本研究试图通过逻辑学思维与方法界定群众性体育赛事概念。

1群众性体育赛事之属概念——体育赛事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开展学术研究首先应明晰研究对象的概念与本质。“属概念”亦称“上位概念”或“类概念”,它反映事物中作为属的那类事物的概念,从基本属性考量,“群众性体育赛事”属于“体育赛事”的下位概念,即群众性体育赛事的属概念是体育赛事,这一点无可争议。从概念结构考量,“群众性体育赛事”=“群众”+“性”+“体育赛事”。“群众”一词是对人身份的修饰,主要有5种解释:(1)指未加入党团组织的群体,区别是否为特定组织内的人,一般反映个人政治面貌;(2)指“人民大众”或“民众”,即与“大众”一词同义;(3)指不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区别于“干部”;(4)需要有人领导的一群“乌合之众”;(5)指聚合在一起的人的总称。很显然,“群众性体育赛事”中的“群众”与政治身份或组织身份无关,应取解释(2),等同于“民众”或“大众”,由此可判断“群众性体育赛事”=“大众性体育赛事”。“性”字有多重含义,在“群众性体育赛事”表述中,“性”可解释为“性质”,用来修饰和限定“群众”,表述为“群众性质的”,此处省略“性”一字,其表达含义不变,因此,可以推断“群众性体育赛事”=“群众体育赛事”。

1.1体育赛事的内涵与外延

“体育赛事”中的“赛”指比赛,“事”指事件,比赛事件是社会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赛事”前加上“体育”作为限定词,则将各种社会活动中的“比赛”现象限定在体育领域之内[3]。我国最早使用“体育赛事”概念的文献是1989年王训生刊登于《中国记者》上的《见树木也见森林——重大体育赛事采写一得》一文。而在同一时期,“体育比赛”“体育竞赛”“运动竞赛”等表述与“体育赛事”概念处于交替使用的“混乱”状态。不难发现,“体育比赛”“体育竞赛”“运动竞赛”等表述属于“体育赛事”的狭义解释,虽含有体育赛事的某些特征,但只囿于体育竞技比赛本身的层面,未能超出赛场的范围。随着体育赛事实践的发展演化,其概念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目前所见的政策文件、学术研究、新闻报道、日常交流之中所使用“体育赛事”不仅包含着运动竞赛的内容,更突出了运动竞赛的社会属性、经济特性和文化产业性,是运动竞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的高级形态[4]。

1.2体育赛事概念解析

从词源考察,“体育赛事”属于西方舶来品,在西方语境中,体育赛事(Sports Event)首先属于特殊事件(Special Event)中的一类。特殊事件包括体育赛事、宗教典礼、节日庆典、艺术活动、商业庆典、展览会、学术会议、政治活动等等,体育赛事与其他特殊事件种差区别在于它以体育竞技活动为核心[5]。目前国内众多学者在采纳“特殊事件”的前提基础上对体育赛事概念进行了界定(见表1)。

以上学者从各自分析视角对体育赛事的概念与内涵进行了界定,虽然未达成统一,但达成了一定共识。其一,这些表述均有别于传统运动竞赛学著作中所提的运动竞赛的概念,不仅包含了竞赛活动,更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特别是政治、商业、传媒、文化等社会元素的介入与融合;其二,这些表述都将体育赛事属性界定为“提供竞赛产品和相关服务的特殊社会活动”,并且能够对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旅游等多个领域产生影响,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

2群众性体育赛事之内涵与外延——六维构建

内涵与外延属于逻辑学名词,用来诠释事物的概念逻辑结构,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本质特有的属性的总和,外延用以限制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的数量或者范围。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群众性体育赛事本质特征,遵循逻辑学思维路径,从“本质属性”“活动内容”“参赛目的”“参与形式”“组织形式”“参赛主体”等六个维度,构建群众性体育赛事的内涵与外延结构(见图1)。

(1)本质属性:首先,群众性体育赛事属于体育赛事,体育赛事属于特殊事件,特殊事件属于社会活动;其次,群众性体育赛事组织过程中,运动员、裁判员、观众、组织人员、管理人员、志愿者之间会产生各种方式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同社会活动特征具有一致性,因此可以确定群众性体育赛事的本质属性是一种社会活动。(2)活动内容:体育项目限定了群众性体育赛事的活动内容,可以是摔跤、武术、太极拳等传统体育项目,也可以是篮球、足球、高尔夫等现代体育项目,却不可以是诗歌朗诵、美术绘画、艺术作品竞评等内容。(3)参赛目的:群众参加比赛的主要是为了实现强身健體、休闲娱乐、社会交往、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等目的,而不是为了攀登竞技体育高峰、为国争光,也不是借助比赛获取经济回报或社会声誉。(4)参与形式:统一规则下竞赛参与限定了群众性体育赛事的运行方式,参赛选手与对手之间比赛结果须在一定竞赛规则约束下,由比赛双方(或多方)经过竞争、对抗参与的方式才能决出胜负或排名,而不能是经过协商、抓阄来定胜负或排名。(5)组织形式:群众性体育赛事的组织形式具有项目管理特征,针对赛事申办、承办设立专门的管理组织机构,各部门分工明确、责权利清晰、共同协作完成赛事举办工作。例如某某省业余网球公开赛设立了包括物料组、宣传组、服务组、新闻媒体组、赛事组、营销组等专门赛事组织管理机构,而社区篮球场锻炼人群临时组织了一场3对3半场篮球比赛,或者同事俩相约进行了一场羽毛球比赛,则不能称作群众性体育赛事,因为它们没有设立专门的赛事管理组织机构,一般称其为群众体育活动、或群众体育比赛。(6)参赛主体:群众性体育赛事一般会对其项目在役专业运动员或职业运动员有一定参赛限制,而其他符合赛事竞赛规程要求的普通群众均有参赛资格,既没有对参赛选手的运动竞技水平作出硬性规定,也没有对参赛选手的政治地位、收入水平等作出限制。

3群众性体育赛事与其邻近概念辨析——种差厘定

“种差”是指被定义的概念与其邻近属概念的其他事物之间的差别。群众性体育赛事概念不清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们日常交流和新闻报道中常将其与多个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混淆使用,如群众体育活动、群众体育赛事、大众体育赛事、民间体育赛事、社区体育赛事、业余体育赛事、农村体育赛事、民俗体育赛事等。这些邻近概念同群众性体育赛事都有或多或少的交集,“混用”现象给该领域的相关学者研究工作带来不小的困惑,因此有必要对群众性体育赛事概念与其邻近概念的关系进行进一步辨析,清晰勾勒不同概念所指向的对象和范围。

3.1群众性体育赛事邻近概念表述及特征

通过大量文献梳理,发现学术研究中与群众性体育赛事比较接近、且存在一定交集的邻近概念并不少,这些概念与群众性体育赛事的概念存在某些交叉关联性,但多数与群众性体育赛事的内涵与外延指代不一致(见表2)。

3.2群众性体育赛事与邻近概念关系辨析

将群众性体育赛事内涵与外延同其邻近概念表述进行对比可以发现,群众性体育赛事与其邻近概念既有相同的共性,又有一定的差异。就共性而言,都具有体育赛事属性,参赛主体多为“业余”的群众,竞赛成绩不是主要追求目标,竞技水平相对较低,赛事规模相对较小,办赛形式灵活多样,办赛主体以追求社会效益为主。就差异而言,有些概念同群众性体育赛事不属于同一逻辑层次,有些概念同群众性体育赛事具有不同的本质内涵,有些概念同群众性体育赛事具有不同的外延范围,为了更清晰勾勒群众性体育赛事全貌,有必要进一步厘清各类相近赛事与群众性体育赛事之间的逻辑关系。

(1)群众体育活动、大众体育活动与群众性体育赛事。基于前文所分析,群众性体育赛事中的“群众”=“大众”,因此,“群众体育活动”=“大众体育活动”。它们与群众性体育赛事既有密切的关联,又有明显的区别。首先,从属性逻辑看,体育赛事就是一种以体育为载体的社会活动,群众性体育赛事就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体育活动,另外群众(大众)体育活动和群众性体育赛事,都是以健身休闲为目的,以体育活动为内容、参与主体都是普通群众。其本质区别就在于是否在明确的运动竞赛规则下进行体育竞赛活动,即群众(大众)体育活动主要通过亲身参与的方式满足运动体验,可以是个体独自参与,也可以是群体共同参与,是否存在运动竞赛形式都可以;而群众性体育赛事则强调通过体育竞赛的方式分出胜负,必须是两人或以上的群体参与,必须有运动竞赛形式。

(2)民间体育赛事与群众性体育赛事。从字面上理解,民间体育赛事蕴含两层意义,第一层意义为:“民间体育”的赛事,它以民间体育项目为首要特征,区别于现代体育项目,如舞龙舞狮;第二层意义为:“民间的”体育赛事,它以区别于“官方”的民间性为首要特征,如某某县业余羽毛球比赛。第一层意义“民间体育”的赛事着眼于体育项目特征,而非赛事特征,与群众性体育赛事进行逻辑比较意义不大。第二层意义“民间的”体育赛事具有比较的意义,民间体育赛事所强调的是办赛主体的“非官方”特征,而群众性体育赛事既有“官办”,也有“民办”,它所强调的是参赛主体的“群众性”。

(3)社区体育赛事与群众性体育赛事。社区体育赛事明确地将赛事限定于“社区”范围之内,以社区资源为办赛依托、以社区为参赛单位、以社区居民为参赛主体、以服务社区居民为办赛目的,且具有群众性体育赛事所有特征,可见,社区体育赛事属于群众性体育赛事的特殊形式。

(4)业余体育赛事与群众性体育赛事。业余体育赛事是相对于专业竞技体育赛事和职业体育赛事而言的,其最显著特征是竞技水平较低,参赛主体具有“非专业”特征,即参赛运动员是业余身份,从此层意义理解,业余体育赛事的参赛主体与群众性体育赛事保持一致,区别在于业余体育赛事参赛者参赛目的更加多元。

(5)民俗体育赛事与群众性体育赛事。民俗是指民众的习惯和民间风俗,民俗体育赛事主要突出民俗体育项目和民俗体育文化,一般具有较长时间的历史积淀,竞赛过程中承载着某一特定的文化元素,以文化记忆和传承为主,同时融入了现代健身、娱乐、社会互动等功能,参赛选手专项运动技能有一定要求,如舞龙舞狮、龙舟竞渡等。因此,民俗体育赛事同群众性体育赛事有诸多的交集,但赛事所追求的目标不一致。

(6)农村体育赛事与群众性体育赛事。从字面上理解,农村体育赛事有两层含义,第一,从比赛项目设置的视角看,突出农村生产生活相关的体育项目的赛事,如挑南瓜50m跑;第二:从赛事特征的视角看,即办赛地点限定于农村地区、或参赛人员限定于农村居民,通过赛事实现农村文化供给、农村居民健身娱乐的目标,从本层意义分析,农村体育赛事属于群众性体育赛事的一种,只是赛事举办地限定于农村地区或赛事参与主体限于农村居民。

(7)大众体育赛事、群众体育赛事与群众性体育赛事。在日常表达和学术研究中,这3个概念最为接近,它们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一方面,从中文字面上理解,前文已经论证过“大众体育赛事”=“群众体育赛事”和“群众体育赛事”=“群众性体育赛事”;另一方面,从英文翻译上理解,西方国家直译过来的“大众体育”在国内的政策文件、学术研究和日常用语一般表述为“群众体育”,两者英文翻译都是“sport for all”或“mass sports”。且它们的内涵与外延也完全一致,因此认为“大众体育赛事”“群众体育赛事”与“群众性体育赛事”所指代的是一个概念。

4群众性体育赛事之概念界定

以“大众体育赛事”“群众体育赛事”或“群众性体育赛事”为篇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检索到最早的研究始于2006年任大全、首洁发表的《大众体育赛事界定的历史渊源及赛事营销特点分析》一文。除了上文所探讨的“大众体育赛事”和“群众体育赛事”概念,也有研究者对“群众性体育赛事”的概念进行过界定。王艳認为:“群众性体育赛事同时拥有体育赛事和群众体育两个基本属性,并以群众参与的特点区别于竞技体育赛事,以健身、休闲、娱乐为主要目的,以竞技性适中的运动项目为主要内容,相对淡化个人或团队的比赛成绩,借助公共体育场馆或其它场所的体育设施,在一定的竞赛规则、传统习俗和多种因素的制约下所开展的具有项目管理特征、组织文化背景和市场潜力的群众体育竞赛活动”[18]。温融将群众性体育赛事界定为:“以普通群众为主要参与对象,以健身、娱乐、丰富文化生活为参与目的,以不同的体育项目和运动方式为手段,借助公共体育场馆或其他体育设施为场所,在一定的竞赛规则的制约下所开展的体育竞赛活动”[19]。以上两位学者从各自视角较为全面地描述了群众性体育赛事特征概貌,为本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不足之处表现为主观认知偏多、客观论证偏少,缺少逻辑学界定概念的基本程序。

通过对群众性体育赛事属概念和种差的确定,在借助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六个维度的内涵与外延结构内容,本文将群众性体育赛事概念定义为:“以普通群众为参与主体,以满足群众健身、休闲、娱乐、社交为目的,以体育项目竞赛为内容,具有系统的组织管理机构,在一定竞赛规则约束下,通过竞争和对抗决出胜负或排名,以群众体验参与为主要形式所开展的社会活动。”

5结语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赛事参与和赛事体验已成为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内容,我国的群众性体育赛事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市场前景一片大好。然而群众性体育赛事长期以来并未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虽不是新鲜事物,但遗憾的是尚未形成权威统一的概念,甚至没有专门对其概念进行系统探讨的研究成果,本研究正是基于试图“弥补”这种“空缺”的愿景,采用逻辑学方法对群众性体育赛事的“属概念”“内涵与外延”“种差”等进行辨析,继而界定群众性体育赛事概念。

参考文献:

[1]贾鹏,罗林.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城市马拉松发展路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9,37(2):61-67.

[2]高文浩,李荣日.基于CiteSpaceⅤ及Gehpi的国内体育赛事研究: 动态演进、热点与趋势[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8,36(1):32-40.

[3]黄璐,付小春.论体育赛事的内涵[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6):12-13.

[4]邢尊明. 我国大型体育赛事优化管理理论与实证研究[D]. 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08.

[5]黄海燕.体育赛事管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9-11.

[6]王守恒,叶庆晖.体育赛事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3-24.

[7]李海,姚琴.体育赛事管理[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8:16.

[8]易剑东.大型体育赛事报道与媒体运行[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3-10.

[9]胡光宏.城市联动型大众体育活动市场开发研究—以“安利纽崔莱健康跑”活动为例[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 2010.

[10]邓世忠,周莉.试论社区群众体育活动之内容及其特点——兼论大学体育院(系)在社区体育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2(2):226-229.

[11]黄丽锋.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研究——以宁德市政府购买群体赛事服务为例[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17.

[12]刘裕平.晋江大众体育赛事发展的动力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12.

[13]杨涛,羿翠霞.遗产学视阈下我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的特征及价值[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6):1-5.

[14]曾璐丹.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社区体育赛事研究[D].北京:首都體育学院, 2017.

[15]张金桥,等.西安城市业余体育赛事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1,47(3):126-136.

[16]李延超,虞重干.民族民间体育赛事研究的定位、内容及实施[J].体育科学,2011,3(31):22-29.

[17]梁日忠.农村体育赛事文化社会整合作用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 2013.

[18]王艳.政府在群众性体育赛事中的角色定位研究——以上海为例[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 2010.

[19]温融.政府向体育社会组织购买群众性体育赛事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 2017.

[20]宋一民,刘春华,叶加宝.构建商业性体育赛事观众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8(3):41-48.

作者:冯加付 殷谦 章情

上一篇:粮食局年终总结工作计划下一篇:火灾公众责任保险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