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指导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就业指导论文(精选5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高校传统教育与就业市场脱节,毕业生自身缺乏自主就业、创业、择业能力,以及用人单位对学历、专业、性别的要求都在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高校也以就业和市场需求为引导,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更是重中之重,是一项重要任务。

第一篇:就业指导论文

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探索就业指导课程改革

摘 要:大学生就业问题使得各大高校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和改革成为必然,本文从四川美术学院就业指导课程现状出发,分析本校就业指导课程所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提出适合本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意见和建议。重点提出打造全新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手段,从而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就业指导课程,提高学生求职择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就业指导 课程 教学 改革

随着大学生就业人数的日益增多,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之一,带给各大高校的就业压力显而易见。这就要求高校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就业机制下,提供就业指导与服务,不仅仅是表层意义上的向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向用人单位推荐学生就业,而是更深层意义上的职业辅导与服务。因此,高校除了要注意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以适应市场和社会需求,还要切实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和改革,以提高学生求职择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我校就業指导课程现状

各大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情况各有不同,为了更好的分析就业指导课程所存在的问题,从四川美术学院就业指导课程现状出发,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和建议。

(一)、我校就业指导授课形式与内容过于简单,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四川美术学院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其他两课教学一样,授课形式上大多数还停留在灌输式课堂教学的模式,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讲大课、讲授多、实战训练少、外加学生专业性较强,就业指导课程大多没有结合专业特色进行针对性教学,对学生实际的就业能力培养不够,不能满足学生择业就业的现实需要。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也一般停留在就业政策宣讲、当前就业形势分析、就业信息发布等,或者由辅导员通过班会向学生强调"不做假简历"、"要讲诚信"、"要准确定位"等说教上。这种不注重实际、形式化、空泛化的指导已经很难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根本满足不了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工作的实际需要。

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大多采取课堂说教形式,学生被动接受课程内容。这种教学手段有利于理论知识传授,但是就业辅导和指导不能简单停留于理论知识,更多的是实际引导和练习。单一的教学手段不能满足于现阶段的学生就业指导。这是我校就业指导课程最需要完善和改革的地方。

(二)、就业指导课程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

四川美术学院现有就业指导课程师资队伍主要由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治辅导员、党支部书记等一线学生工作人员组成,其中仅有1-2人负责就业工作。大多数没有受到过专业的培训,只能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学识背景开展相关工作。这种指导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不能较好的满足学生的要求。

二、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及改革建议

(一)、构建起全程式的就业指导模式

就业指导课程的性质是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与职业,了解实现自己职业选择所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能理智地选择自己理想的职业生活道路,并且具有以个人意志做出职业决定的能力,主动地去培养和提升自我素质和专业技能的能力。就业指导课程应是一门从新生入学到参加实习全过程的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全程式指导体系。我校就业指导课程全程式指导模式从近两年才开始实行,以往仅仅将就业指导停留在大四的就业前的辅导, 而对低年级学生考虑不够,缺乏对低年级学生及早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有力指导。从近两年开设的全程式就业指导来看,范围是涵盖了大一到大四的全体学生,但是但赋予的课程学时偏少,无法满足就业指导全程性、系统性、专业性的需求。

(二)、打造全新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手段

1、深入彻底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就业指导涉及学生就业的方方面面,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要贴近学生,适应他们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职前教育课堂系统和职业测评系统,通过测试,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制定适宜的长远发展的职业规划,明确个人的职业取向,提高他们职业适应性。另一方面,就业指导的内容要找准结合点。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把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所有专业教学计划,并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

就四川美术学院学生,除了因材施教之外,还应注重自主创业教育。就业指导要与创业教育相结合。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自主创业不失为缓解就业压力路。我校学生专业性较强,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条件相对来说较为充足,将来不仅仅是求职者,而将会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引导学生学会创造,培养学生自主创业意识,逐步实现学生从就业走向创业之路。

2、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手段

其一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主角。学生从普通教育走向艺术工作人员,社会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必须有技术、有综合素质。情境教学法能让学生更深刻感受所学知识点,把课堂还给学生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导者,促进他们透彻的理解就业指导知识。

其二在技能训练部分, 结合学生专业,为学生提供不同主题培训案例,提升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包括人际交往技巧、沟通技巧等。也通过以往开展的"模拟招聘"、"模拟自荐"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向学生们展示了择业决策、面试程序、面试礼仪、面试技巧, 训练学生的择业技能。以现实中大学生就业维权或违约的案例,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 增强自我保护能力。通过这样多方面、多角度的推进就业指导课程,引导学生树立起了很强的就业信心,拥有了一定的抗挫折能力。

其三实行请进来送出去教育方式。先行者的经历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对于后来者都是不可多得的财富。任课老师可以收集大量往届毕业生的相关信息,邀请具有典型案例的毕业生返校给在校学生现身说法,让在校学生从他们身上汲取经验教训,学习他们的闪光点。送出去即:如果条件满足,应组织学生去观摩市内大型招聘会,学习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点,总结求职者的成功之处;到相关企业现场参观感受工作气氛。

其四与就业单位实行无缝对接是就业指导课程很重要的一点。课堂里学到的再多都是终归要拿到实践中去检验、去运用的。学校、系科应根据学生专业情况,邀请相关企业、画廊到学校给学生做相关讲座或者宣讲,让学生在校内能近距离接触到企业,了解到企业对大学生素质的具体要求。同时鼓励学生外出实习,切实深入企业锻炼自身能力。同时尽力在实习时让企业添加面试一关,让学生真刀真枪的试一试自己的功力,感受实实在在的招聘气氛。面试后,学生们才会自觉地找差距找不足。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关键在于是否有高质量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因此,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是当前所有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当务之急。一是优化队伍结构,校内要建立一支专、兼营结合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校外要吸纳社会职业指导专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加盟,来弥补校内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点。同时还要邀请往届优秀毕业生为学弟学妹传授求职经验。二是要加强现有指导人员的培训和进修力度,要求从事就业指导课程教育的老师都必须参加相关的专业培训,不断提高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同时学校还应积极为教师创造条件,提供去用人单位沟通考察和交流的机会,以提高其市场分析能力和服务水平。三是学校要建立激励机制,制定就业指导队伍的培养方案,促进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稳定。

总之,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承担着巨大的历史使命。必须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紧密结合学生自身特征、企业和社会对学生素质的要求,积极构建合理、科学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并努力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充分发挥就业指导在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作者:胡莉

第二篇: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就业指导模式的创新

摘要: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已成为社会、高校、学生共同关注的话题。因此,应分析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并就高校就业指导模式提出新的思路。

关键词:高校;就业指导模式;创新

从2002年开始,高校扩招的毕业生陆续进入求职市场,我国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呈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数据,200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总数为145万,2003年为212万,2004年为280万,2005年为340万,2006年达到413万。而我国的就业岗位却没有相应地增加,相反,国家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正在加快进行以机构和人员精简为内容的改革,就业岗位急剧减少。在社会需求没有显著增加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人数的迅速增长势必导致就业压力增大。在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原有的工作模式已无法适应这种变化,高校的就业工作要想有所作为,必须探索新的就业指导模式。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就业形势愈加严峻,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虽然在不断改革,但仅仅限于信息的发布、政策的宣讲、技巧的培训、协议的办理等被动等待的浅层次服务,未形成主动的局面。

在就业指导的功能与内容上,与学生的职业定向脱节,缺乏科学的职业观念教育人才的社会需求与高校培养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信息滞后,使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及毕业生的职业定向脱节,部分高校存在着只管教学不管社会需求,只管学生毕业不管毕业生去向的问题。高校的就业指导主要是围绕当年毕业生就业工作而展开的,开展就业指导的时间基本限于“双选”期间,就业指导的内容也仅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收集就业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就业技巧等方面,缺乏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塑造、潜能的开发与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就业指导工作功能单一、内容狭窄,过分强调实用性,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职业判断与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着力较少,难以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需求。

在就业指导的方法与手段上,范围窄、手段旧、途径少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较为常见的方法比较简单,往往对学生采用“填鸭式”、“灌输式”照本宣科的单向教学方式,如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就业形势报告会”等,缺乏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基本上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讲什么、以什么方式讲都由教师决定,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缺乏对地方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在就业指导的队伍建设上,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水平亟待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忙于应付大量的与就业相关的事物性工作,难以有固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掌握就业政策、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学、教育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法律等多方面的知识,就业指导人员缺乏系统的业务培训,素质参差不齐,难以达到就业指导应有的效果。

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的创新研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八届大会通过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中指出:“学习和职业的方向指导,应看成是一个连续过程和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帮助每一个人在教育和职业上作出正确的选择。”大学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是人生的一大转折,能否尽早地对社会形成准确的认识,对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进行有效的设计,是大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向社会人的转变并逐步走向成功的关键。高校就业指导应根据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量和素质要求,改革教学内容和教育培养模式,帮助和引导毕业生正确地认识自我,选择最能发挥个人才能的职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以“职业生涯辅导”为导向,构建以人为本的就业指导模式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学时代是一个人的黄金时期,在这段时间内,大学生心智成熟,精力充沛,反应敏捷,正是学习掌握各项知识和各种技能的最佳时机,应将职业生涯设计引入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明确人生的奋斗目标,把握机会,合理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会促使人逐步走向成功。我国许多高校往往把就业指导理解为在学生毕业时开几次求职讲座或举办几场招聘会,而没有把它作为四年中的一个长远规划。实际上,大学生从一年级到毕业,其心理、生理一直是处于连续不断的变化之中的。就业指导应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分段实施,持续进行。创新就业指导模式要实现两个有机结合。首先,要实现阶段性与连续性的有机结合。阶段性是指毕业前的集中教育,连续性则是指针对学生的特点将职业生涯设计与个人性格、气质、兴趣、能力特长等方面结合起来,针对不同年级就业指导内容的不同侧重点,对大学生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指导,使他们锻炼和培养自己的能力与素质,了解国情和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成才观和就业观。其次,要实现学校与社会的有机结合。就业指导作为一个系统,其本身具有很强的社会性,需要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如高校要经常召开毕业生就业座谈会,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聘请社会人士担任兼职指导教师等等,通过学校与社会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可以使高校掌握更多的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也可以让社会关注、关心学校的发展,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以“订单培养”为导向,从“成品包装”转向“产品设计”高校必须根据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要求,不断调整专业培养目标,不断更新优化专业结构。“订单培养”就是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和选人用人的信息确定教育目标,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运用信号机制理论,根据社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专业设置、教学计划与评估标准。做到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专业设置与实际需求相协调,技能培训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在教学过程中强化职业意识和职业指导功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教育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由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过去的就业指导模式主要以“成品包装”为中心,其着眼点主要放在求职技巧的指导上,注重学生在求职时所遇到的现实问题的解决。在大学生就业形势发生明显变化之后,原有的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需求,以“订单培养”为基础,教学双方直接参与“产品设计”的全新的就业指导模式应运而生。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既是一个合乎客观规律的过程,又是一个主体性得以发挥的过程。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并不单纯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而是始终体现着教育者的影响、努力与期待;同样,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也并不单纯是一个被动塑造的过程,而是始终渗透着学生的判断、选择与追求。以“订单培养”为基础,教学双方直接参与“产品设计”的模式,很好地体现了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与教育者的导向性的有机统一。一方面,大学生在客观真实评价自我的前提下,通过思考、判断、比较、选择,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另一方面,教育者在全面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的情况下,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为学生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创造条件。

以“专业化和全员化”为导向,促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质量的提升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素质是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得好坏的关键。新时期大学就业指导人员扮演的角色不但是知识的传播者、团体的领导者、家长的代理人,而且还是心理辅导员、生涯设计指导者、职业工作介绍者、劳动力市场信息提供者。面对大学就业指导工作队伍肩负的多重任务,教育部曾多次要求各高校“要尽快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把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摆到整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努力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根据目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现状,必须进行系统、长期的培训,使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能够不断学习先进、科学的就业指导方法,接受新的就业指导理念,使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使就业指导更加专业化,避免流于形式、凭经验开展就业指导、临阵磨枪的现象,使就业指导的内容紧随社会发展的脚步,用科学的就业指导方法指导,做到实用可行,让学生觉得就业指导终身受用。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事关高校事业发展的重要工作,高校内部要形成由校领导、职能部门、院系领导、辅导员以及专业教师组成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组织体系,使关心就业、服务就业成为高校各个部门和每个岗位无法推卸的责任,从而真正将毕业生就业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真正实现高校就业指导责任的全员化。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改革与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毕业生就业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要长远规划,统筹安排,加大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研究,积极探索符合社会发展与市场需求的模式,努力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桂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的改革[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05,(1):9-12.

[2]李平,杨琼.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及其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06,(5):87-92.

[3]胡苹.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毕业生就业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5,(3):10-14.

作者简介:

孙彬(1974—),男,江苏镇江人,南京财经大学财政与税务学院助理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与学生党建。

作者:孙 彬 刘 浩

第三篇:高校毕业生就业分析及就业指导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高校传统教育与就业市场脱节,毕业生自身缺乏自主就业、创业、择业能力,以及用人单位对学历、专业、性别的要求都在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高校也以就业和市场需求为引导,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更是重中之重,是一项重要任务。职业指导已经成为了高校工作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校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知识型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学历和实践结合的人才。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2016年3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有三个原因将对今年的就业形势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提到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群体将对就业产生很大的压力。2016年高校毕业生是765万人,2016年就业任务非常艰巨,从就业率来说,研究生高于本科、本科高于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高于理科和文史哲类毕业生、重点大学高于普通本科和独立学院,虽然大学生就业观念趋于理性,但与现实仍有一定差距。

一是我国各省市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越发达地区就业机会相应更多,这就导致高校毕业生更倾向于留在东南部地区城市以及高收入行业就业;二是中小企业需要大量高校毕业生,但工资相对低、发展空间相对小,对高校毕业生吸引力有限;三是制度不健全,户籍制度、人事制度、就业制度与市场就业机制不匹配,就业政策不平等,就业机会不均衡。以上三大矛盾导致多数高校毕业生希望在经济发达地区生活,在大中城市就业,在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就业,高校毕业生大部分就业质量有待提高。

二、职业指导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职业指导也成了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做好职业规划的重要手段,对高校就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对于高校毕业生

一是能促使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使其了解就业形势和劳动力市场供求情况,帮助高校毕业生准确把握就业形势,了解就业途径和就业情况、社会需求,从而保持良好的求职心态,树立理性的择业观;二是能够促使高校毕业生掌握正确的就业方法,通过指导、培训和沟通联系,帮助高校毕业生正确认识自我,做出正确的抉择;三是能帮助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指导作为大学生涯的一项重要课程,职业指导课程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起到全面发展的作用;四是能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职业指导,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在高校开设职业指导系列课程,毕业生通过对自身进行客观的评价,从而正确认识自己、规划自己的职业,提升自己的职业技术水平和能力,确定就业及发展方向,从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进而提升就业竞争力。

2.对于用人单位

一是职业指导实现双向促进,合理匹配,促进劳动力市场健康发展,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起到了中介作用,促进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人职匹配,帮助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帮助用人单位选择到需要的人才;二是促进职业信息的传递,使用人单位与高校毕业生形成紧密联系,避免双方沟通不畅,学校职业指导人员采集就业信息和岗位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发布给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可以凭借就业信息,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招聘,大大加强了学校、用人单位与高校毕业生的联系,有效搭建了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沟通桥梁;三是职业指导能够促进就业困难群体就业,解决毕业生失业问题,通过摸底调查等手段,确定就业困难的毕业生,逐一登记,建立动态信息库,帮助他们分析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进行重点的帮扶,进而实施一对一的就业指导、重点向用人单位推荐等帮扶措施,帮助其实现就业。

三、如何开展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

1.以就业为导向,丰富职业指导内容

目前,高校的主力群体多为90后,他们对就业创业有着不同的需求,往往个人意识强,心理期望高。

一是提升高校就业指导人员服务能力。校内学习是学生的主阵地,也是职业指导的主阵地,目前,各高校普遍开设了职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应大力加强对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的培训服务,提高其政策水平,丰富和完善各大高校职业指导课程内容,提高实用性,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等相关课程纳入教学规划。

二是将职业指导送进校园。离校前是高校毕业生求职的高峰期,也是最需要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的关键期,在深入了解高校毕业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帮助其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就业环境,分析单位岗位需求,大力宣传就业创业相关政策,组织高校相关职业指导人员在学校开展职业指导活动,为高校毕业生介绍求职技巧、模拟面试现场、进行职业规划等。

三是岗位进学校。校园招聘是学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应多渠道采集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招聘洽谈会,向高校毕业生提供合适的岗位信息。

四是选树典型。推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提高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学校的就业指导课,坚持突出实践性,注重校本化,多以毕业生的成功范例为素材启发引导在校的学生。

五是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进校园。通过联合培训机构,将职业培训相关政策、信息送进校园,使学生根据市场需求和特长参加相应培训项目,提高职业技能,培养一批“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发展快”的新型人才。

2.多方位开展职业指导,千方百计促就业

一是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强社会适应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重视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特色和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吃苦精神,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学习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指导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应聘能力和就业能力,指导学生认识自我,了解就业市场需求,进行准确定位。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习和沟通的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掌握面试的技巧和方法,提高推销自我的能力。

三是高校应开辟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提前认识行业,提前接触就业岗位。高校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学生提前感受就业岗位、接触就业岗位。通过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在企业建立学习实践基地,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就业择业观。

四是帮助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加大就业帮扶力度,解决困难毕业生就业问题。做到底数清,登好记,情况明,进行主动服务,加强就业帮扶,使每一位有就业愿望的高校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

五是推进创业服务建设,响应双创号召,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建设,联合相关部门为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平台,提供配套服务。

总之,为保证就业形势稳定,国家将继续实施大学生的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努力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工作。大学生要提高综合素质,调整好心态,提升就业技能和水平,同时高校也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改进培养人才的模式,逐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完善的高校职业指导工作能促使学生正确学习知识,正确认识自我,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更加“接地气”。

(作者单位: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社会保障事务所)

作者:张波

第四篇:以就业指导团队建设提升中职生就业质量

【摘 要】建设实习就业指导团队,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质量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南京浦口中等专业学校本着“落实满意就业、用心服务育人”的工作理念,建立了一支专业专职的实习就业指导团队,并对如何通过团队建设提升学校的就业质量进行了有效探索。

【关键词】实习就业指导团队 团队建设 就业质量

在中职学校,实习就业往往作为一个完整的工作体系,一脉相承。南京浦口中等专业学校为能尽力给学生的实习就业提供优质服务,尽心帮助学生实现就业梦想,本着“落实满意就业、用心服务育人”的工作理念,建立了一支专业专职的实习就业指导团队,并以此团队为依托,对如何通过团队建设提升学校的就业质量进行了有效探索。

一、建立实习就业指导团队的必要性

叮铃铃、叮铃铃……2005年春天里一个月色朦胧的晚上,学校值班室的电话铃声听起来那么急促。“上午才到深圳实习的学生出问题了,学生去的实习工厂倒闭了,学生们拿着行李,饿着肚子,迷茫地站在街头,安排本次实习的外地劳务公司人员已失去联系……”校长室里召开了紧急会议。“96名实习生,如果学生在当地失踪,我们怎么向家长交代,赶紧安排人坐飞机赶去深圳……”经过一个星期的努力,学生们被另外一家人力资源公司安排去了上海一家电子厂实习。一个月后,学生们因为住宿条件差,实习工资低,工作时间长,陆续回到了学校……家长们找学校理论,去教育局讨说法……

这个案例背后,折射出了当时浦口中等专业学校实习就业工作的诸多问题和缺陷:

(一)实习安置被动

2006年之前,学校的实习就业完全依赖劳务公司,学生实习安置率低、流动率高、管理松散,就业指导工作被动、就业率低、岗位层次不高。

(二)就业质量差

2007年11月,南京市十七所重点职业学校就业质量电话调查综合考核中,我校为最后一名。

学校对于实习就业工作的认识不足,导致了学生的实习就业率低,而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给学校的招生带来了负面影响,学校每年的中职招生只能维持在200人左右,办学陷入低谷。在一系列的危机面前,在痛定思痛之后,学校必须要寻求一条发展之路。2007年12月,学校决定以实习就业工作为突破口,探索实习就业工作的一种新模式。按照实习管理、就业指导、校企合作三个方向,同时从教师的性别、年龄、专业、特长和工作能力等方面综合考虑,在全校范围内择优选聘14名教师成立一个独立的实习就业指导工作团队,以市场化模式启动学校就业工作。

二、实习就业指导团队建设的理念

首先,实习就业指导工作不同于其他的学生工作,要求团队中的每一位教师都要做好本职工作,承担起自己本职的责任,全员、全程参与到学生的实习就业之中。在具体的团队建设中,主要形成了三种文化:

(一)分工文化—“1”

实习就业指导团队中的每一位教师都是某种专职工作的负责人,追求工作的专一、专业、专心,从而使自己所负责范围内的专业工作能力得到迅速提高。

(二)协作文化—“1+1”

实习就业指导团队中的每一位教师都是实习就业工作的参与者,不仅有分工,在团队中更要有合作,通过项目化运作,在不断磨合的过程中,团队合力逐渐形成。

(三)成长文化—“1+1>2”

实习就业指导团队中的每一位教师都是实习就业工作的管理者,在管理中各位教师优势互补、互帮互助,力求在信息的传递和分享中不断成长。

其次,为了加强实习就业指导工作的组织领导,更加有利于实习就业指导团队教师开展工作,根据团队工作的整体运行和三大工作方向,我校制定了四个方面的团队运作机制:

(一)团队工作机制

实习就业指导团队在学生实习就业的过程中,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完善人格的需要和自下而上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实习前的思想教育、实习过程中的管理和就业前的指导工作,满足他们的需求,培养他们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素质,把团队工作做出实效,将团队工作做大做实。

(二)实习管理运行机制

学生实习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为目的的实践性教育、教学活动,是毕业生走向社会和就业上岗前提高全面素质的必经阶段。学校在实习管理工作中实行三点并进的实习管理工作模式,形成管理教师、实习学生、企业师傅三方面共进的管理机制。

(三)市场开发机制

一方面建立学校、人社主管部门的“两级”市场开发工作指导委员会,另一方面成立以实习就业处为主体,教学部、行业企业专家积极参与的“三位一体”市场开发团队。开发团队应密切关注市场就业形势、行业企业发展态势,围绕学校专业建设,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做到责权明晰、分工合理。

(四)实习就业推荐机制

实习就业推荐工作是事关学校声誉和发展的大事,它关系到学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负责学校实习就业推荐的所有工作人员应公正、无私,依据规则、程序办事。择优推荐是学校就业指导、推荐就业的准则。不经学校同意不得随意更变学生推荐方案。对违反推荐纪律的工作人员,学校应严肃查处。

三、实习就业指导团队的主要工作

(一)创新驱动,确保就业质量

1.模式创新:以“80+3”为基本模式。“80”是指每名实习辅导员管理两个班级的实习学生,约为80人;“3”是指每个实习点选配一名实习辅导员教师、一名学校专业教师、一名企业实习指导教师,三名教师跟班管理,确保学生安全实习、顺利实习。

2.机制创新:实行“四位一体”管理机制。通过实习辅导员直线管理、家长学校绿色管理、校外实习指导教师现场管理和学生“三互”管理,共同监督,帮助实习学生圆满完成实习。

3.平台创新:增设网络平台管理学生。鉴于学生频繁使用网络的特点,实习辅导员教师除了常规的电话管理,可重点利用QQ、飞信、微博和学生保持联系。

4.教育创新:实行“示范引领与底线约束”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积极宣传实习就业中优秀学生的成功事迹,让学生感受榜样的力量,认真实习、奋勇争先;同时,对于个别违反实习管理制度的学生,坚决依照相关规定教育、处理,让学生感知实习就业的严肃性。

(二)特色服务,体现全程指导

1.“职场嘉年华”系列活动:包括“职场分享”“职业素质提升”“模拟面试”“创业教育”四个主题共20多场讲座和沙龙,进一步提升实习生应聘能力。

2.“信敏廉毅”创业教育:建立“三个课堂联动,三类实践互促,培养具有‘信敏廉毅’素质的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机制,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竞争力,实现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一条龙”。

3.“彩虹”助力工程:针对就业群体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几种学生群体,如就业障碍学生、经济贫困学生、身体残疾学生、学业困难学生等,实施“彩虹”教育,认真落实就业暖心助力工程。

4.就业延展服务:对毕业生进行三年的就业跟踪服务,为每一位毕业生建立就业档案,健全学校整个就业系统信息库。同时将用人单位就业信息通过学院就业网站、班级QQ群、手机短信飞信平台、电话等多种途径,及时准确地传递到学生中去,实现毕业生动态管理。

(三)平台提升,实现无缝接轨

1.完善合作机制,优化孵化环境

制定相关规程,打造合作载体,定期召开合作年会、总结经验会、合作洽谈会;推进政、行、企、校“四方联动”的校企合作体系,依托合作联盟,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合作、学校参与的多元机制;建立合作联席会议制度,负责推进各种政策和措施落实,定期开展专项调研;建立校企合作沟通机制,共同探讨合作路径。

2.市场化运作,项目化工作

专门组建校企合作与市场开发中心,以市场营销的理念,拿出营销员的精神,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大力进行人才推介;举办专业建设年会、双基地年会、培训合作年会、校友联谊会、校企联谊会等广交朋友;派专人积极奔走于南京市各大人力资源市场,关注企业的用工需求及动态,努力搭建校企合作的桥梁;利用校园网开辟实习就业专栏,进行网络营销;将合作项目化,聘任项目经理,给予专门经费,营造全员参与校企合作的氛围。

3.打造合作平台,提升合作品质

2010年,学校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开展“一校百企手牵手”活动,以此活动为契机,建立企业人力资源支持备忘录,并在省内率先与102家规模企业成立“一校百企联盟”校企合作平台。政府主导、学校组建,联盟设秘书处,由政府、学校、部分企业代表组成。2012年,联盟企业数已达172家,其中属于全球500强、中国500强、国家行业排名前列的单位有60余家。

四、实习就业指导团队的运行成效

2013年5月18日,南京浦口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园广场成功举办“第十届大型校园招聘会”。这次校园招聘会共有140余家深度校企合作单位参会,为学生提供2000余个岗位,涵盖浦口中专校所属的全部17个专业。

LG化学作为参会企业之一,对和浦口中专校的校企合作有这样感想:“我们企业选择合作学校是非常慎重的。2009年7月第一批来企业实习就业的学生是22名,给我们的感觉是学生综合素质较好、工作执行力强。五年以来,在所有合作学校中,浦口中专校学生的表现是最好的。今年企业决定给浦口中专校投放100个就业岗位。”除了“准毕业生们”外,不少家长也赶到了招聘会现场。数控专业邾枝宏同学的家长兴奋地说:“学校能举行这么大规模的招聘会,让孩子的选择面更广,这样我们也更放心。”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一年年校园招聘会的成功举办只是我校实习就业工作的缩影。2007年底至今,学校的实习就业指导团队经过五年的探索和实践,通过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定的荣誉和成绩:连续两届荣获“南京市职业学校就业指导先进集体”称号;三名教师荣获“南京市职业学校就业指导先进个人”称号;连续四年在南京市学生就业质量电话调查中全市领先。另外,实习就业指导团队中多名教师在南京市创业方案大赛、南京市就业案例大赛中获奖,其中5名教师获一等奖。

五、实习就业指导团队下一步工作的规划与思考

(一)向“一体三翼”深度发展

根据学校规划,在现有实习就业指导团队基本构架的基础上,联合学校的各教学部,吸收更多教师加入这支实习就业指导队伍,并向纵深发展。形成以专业群为单位的三大实习就业指导团队:机电专业群实习就业指导团队、计算机专业群实习就业指导团队、商贸专业群实习就业指导团队。

(二)快速适应即将实行的中职“2.5+0.5”模式

在现有基础上如何与“2.5+0.5”模式快速接轨?特别是在“2.5+0.5”模式下实习就业指导团队的整体工作如何优化,各专业的教学见习的比重如何确定,深度校企合作的方向在哪?这些课题都值得深入研究。

实习就业指导团队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面对21世纪中等职业学校的改革与发展,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先进的管理理念、不断丰富的工作实践才是高效实习就业指导团队建设努力的方向。

(作者单位:南京市浦口中等专业学校)

作者:季丹华

第五篇:谈谈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特点和就业指导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摘 要: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已经受到普遍的重视和关注,本文通过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新形势,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特点及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者的素质要求三个方面,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特点和就业指导人员应具备的素质进行了新的探讨。

關键词:大学生 就业指导

近年来,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和关注,许多高校积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大学生就业指导是教育者根据学生个人特征和社会需要,帮助学生计划职业发展、培养职业能力,选择适宜性职业,以促进学生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实施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实践活动。随着我国高等学校就业体制的改革,就业指导在我国逐步开展起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已经成为关系到党和人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大学生就业指导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新形势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和深刻变革,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外部条件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呈现出明显的新特点和趋势。

1、市场导向的毕业生就业机制初步形成,市场在毕业生就业中的基础性、主导性作用及其对就业工作的影响日益显现。市场在毕业生就业中发挥着基础性和主导性的作用,由此导致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两个主体地位的确立,并出现了相应的就业去向合同化、就业手段信息化和就业指导专业化等一系列就业工作的新趋势。

2、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步人大众化教育阶段,毕业生就业工作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的特点。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一个最直接的表现是短期内毕业生数量的成倍增加并且持续攀升,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相应增加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

3、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已不仅仅是量的变化,高等教育的入学起点、社会需求、培养模式、教学方式等发生了一系列结构性的变化,既要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也要造就出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同时还承担着培养大量高素质劳动者的任务。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情况,毕业生就业工作已不再是原来狭窄领域里人才资源的简单配置,而表现出更为复杂和多样性的社会需求和适应。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特点

当前,市场导向的毕业生就业机制初步形成、就业指导的方法还处于起步阶段,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特点与传统计划经济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相比较有了很大不同。就业工作职能部门的职责,也发生了新的变化,逐渐有了新的特点,指导的作用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

1、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只是一个普通的职能部门,认真执行上面下达的分配计划即可。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就业工作已越来越受到各高校及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

2、指导性越来越重要

应届大学毕业生社会经验相对不足,对职业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偏颇,从就业准备到职业选择都有许多惶惑和不解,很容易人云亦云。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无疑是提高他们就业竞争能力的一个行之有效的举措。

3、前瞻性越来越必要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前瞻性,就是指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必须要走在时代的前列,把握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大趋势,特别是人才市场的供求变化,超前筹划,教育引导大学生顺利就业。面对扩招后毕业生大幅度增加的形势,就业指导工作者要认真、科学、准确地分析大学生就业工作所面临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审时度势,抢抓机遇,采取有效措施,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4、理论性越来越需要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应为毕业生讲解就业政策、收集需求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择业技能,而且更应注重学生个性的塑造、潜能的开发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引导,加强其职业能力测试,帮助毕业生规划好职业生涯,这些都需要就业指导工作者有较高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理性思维能力。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者的素质要求

社会的发展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者的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一位好的就业指导工作者,应该就是就业知识的传授者,职业生涯的设计者,也是就业市场的信息员,择业心理的辅导员等等。所以说,新形势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者,必须具备以下素质:

1、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

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表现在及早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指导,而不是等毕业临头才仓促应付,经常主动地与用单位保持沟通联系,组织供需见面会,向用人单位宣传本校毕业生的特长和优势;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许多正确的意见是从大局的把握和深层的思考中提炼出来的,没有这些就不可能取得主动权。

2、广博的文化知识结构

新形势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涉及面广,对就业指导工作者的文化知识结构有较高的要求。首先,要熟悉就业政策,充分掌握就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其次,要掌握必要的求职技能,以便指导大学生了解笔试和面试的程序技巧,求职信写法等等。此外还应具备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综合知识,给大学生提供全面的指导,创造性地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3、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随着电脑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上求职逐渐风行起来。与传统的供需见面会相比,网上求职有着方便、快捷、信息量大、不受时空限制等优势,通过互联网发布人才信息、就业信息更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有段。所以,在信息社会中,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者必须熟练掌握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技能,并充分应用于就业指导工作中去。

4、调查研究和预测能力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者是一项实践性、时效性很强的工作,对就业信息和趋势的把握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就业指导工作者,要取得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权,就必须深入用人单位、深入毕业生,认真调查研究,善于把握经验和规律,及时准确地向毕业生高校人才培养部门提供指导性信息,给学校将来专业调整制定招生计划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

参考文献:

[1]周锦成.大学生就业指导创新思路.江苏高教,2005,(2):115.

[2]张晖怀.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析.集美大学学报,2005,3,6(1):78.□

作者:石海英 柳松

上一篇:精准医学论文下一篇:科学技术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