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成就

2022-10-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城市管理工作的成就与经验

厦门特区。摄影:王东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城市管理工作,加强党委(党组)领导,发挥政府主体作用,推动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提高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取得了重要成就和经验,为“十四五”时期的城市管理工作和2035年基本实现城市管理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基本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镇化和城市发展进入转型发展的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城市管理和城管执法工作。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决定两次提出理顺城管执法体制,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2015年1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深改组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住房城乡建设部为城市管理工作主管部门。之后,各地认真贯彻落实《指导意见》精神,完善城市管理和执法机构,理顺体制机制,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了城市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相关部门还出台了城市管理执法部门规章,统一了全国城市管理执法队伍制式服装,解决了长期困扰城市管理和执法工作的一些难题。

二、主要成就

(一)深化城管执法体制改革,理顺城市管理体制机制

党中央明确住房城乡建设部为全国城市管理工作主管部门后,从部委到省厅和地方建立起了上下贯通的城市管理领导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了落实中央政策的实施方案。绝大多数地市按照城市管理和执法机构综合设置的原则,加强和完善了城市管理和执法机构,同时着手厘清城市管理部门与相关部门的职责界限,基本形成包括市政设施、园林绿化、市容环卫、数字城管和相应的城管执法在内的城市管理大部门制格局。地方党委、政府加强对城市管理工作的领导,多数城市建立了城市综合管理高位协调机构——城市管理委员会(领导小组),形成了统筹协调城市管理相关责任部门、齐抓共管城市管理工作的“大城管”工作格局。同时充分发挥数字城管平台的监督考核评价作用,将城市综合管理考评纳入政府绩效考评体系。

(二)加强城管执法立法,提高城市管理法治化水平

党的十八以来,省和地级以上城市(自治州首府、自治县、经济特区)出台城市管理类条例共42部,是党的十八大之前地方出台的城管条例的3倍。从党的十八大到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期间,地方出台城市管理(治理)条例7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以来,相关部门和各地加大了城管立法工作力度。住房城乡建设部于2017年3月30日正式出台《城市管理执法办法》,自2017年5月1日起实施。同时,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管理监督局多次组织召开城市管理立法调研和座谈会,研究《城市管理条例》的立法思路和要解决的问题。湖南省出台了《城市综合管理条例》,陕西省出台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条例》,上海市修订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条例》。同时,33个地级以上城市(自治州首府、经济特区)陆续制定出台了城市管理条例(城市综合管理条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条例),明确城市管理及执法的法定职责、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地方城市管理立法取得了一定进展。各级城管部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精神,开展法治城管建设,广泛进行城管领域普法教育,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努力提高城市管理法治化水平。

(三)完善城市管理标准,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强调“彻底改变粗放型管理方式”。2017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贯彻落实总书记的指示精神,上海、北京、内蒙古、云南、安徽等省级党委、政府先后出台城市精细化管理指导意见、行动计划(方案)。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厦门等一批城市出台了城市精细化管理标准。北京市坚持“六精六细”对城市精细化管理常抓不懈,10多年来组织制定修订城市管理领域地方标准共109项,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城市管理标准体系,对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助力城市精细化管理发挥了积极作用。2020年12月18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了《城市市容市貌干净整洁有序安全标准(试行)》,加强对城市市容市貌管理工作的指导、监督和评价,对创造干净、整洁、有序、安全的城市环境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城市管理系统保运行保清洁,经受住了考验。全国市政行业200多万职工加强巡检维护,做好应急值守,保障了全国3000多家燃气企业、5000多座自来水廠、4300多座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转。春节和疫情期间,供水、供气、供热保持基本稳定,保障了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和疫情防控的需要。全国180多万环卫职工,疫情发生以来全力投入城市道路和公共设施保洁消杀工作、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等工作,60多万城管执法人员坚守一线,有效地维护了疫情防控期间的整洁有序。46个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居民小区覆盖率达86%以上,其他地级市已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四)开展“强转树”三年专项行动,提高城市管理执法队伍规范化水平

以打造“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廉洁务实”的城市管理执法队伍为目标,2016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全国城市管理执法系统开展了“强基础、转作风、树形象”专项行动。在此基础上,2018年4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了《全国城市管理执法队伍“强基础、转作风、树形象”三年行动方案》,决定自2018年至2020年,持续开展全国城市管理执法队伍“强基础、转作风、树形象”专项行动,将规范执法行为、制度化法治化建设、执法服务水平提升作为分年度重点任务,要求各地着力从加强党建、能力建设、法治建设、作风纪律建设、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强化监督考核等六个方面进一步规范城市管理执法行为,加强城市管理执法队伍建设,在全社会树立文明规范的城市管理执法队伍形象。

为加强城管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先后印发了《关于推行城市管理执法全过程记录工作的通知》《关于严格规范城市管理执法行为严肃执法纪律的通知》《城市管理执法行为规范》《关于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的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规章。行动开展以来,全国城管执法队伍素质明显提高,涌现出一大批“强转树”先进单位和个人,出现了像南京城管执法队伍六大规范建设等先进典型。同时,还组织编写全国城管执法队伍培训大纲和培训教材,建立常态化培训制度。2017年,全国城管系统处级以上干部进行了集中轮训。

(五)加强城市管理平台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智慧化水平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先后发布《关于开展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和联网工作的通知》《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指南(试行)》和《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技术标准》,研究制定了《城市综合管理服务评价指标(试行)》,在15个城市开展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试点和试测试评。目前,已实现13个省级平台、210个市级平台与国家平台联网互通,强化了地方城市管理统筹协调能力。2020年12月3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管理监督局在无锡市召开“一网统管”建设经验交流会,总结交流上海、广州、河南等省市经验做法,推进城市治理“一网统管”。全国90%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

重庆市朝天门两江交汇。摄影:何蓬磊

三、经验和启示

(一)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为城市管理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并亲自主持研究部署城市执法体制改革和城市管理工作,指明了工作目标和前进方向。这是城市管理工作最大的机遇,也是城市管理改革创新的强大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的重要指示,推动全国城市管理精细化发展的热潮。2013年年底和2015年年底,中央分别召开了城镇化工作会议和城市工作会议,先后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两个会议、两份文件”对新时期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做出了总体部署,指明了发展方向,明确了具体要求,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城市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

(二)党建引领是做好城市管理工作的政治保障

各地城市管理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加强基层党建工作,为履行好新时代新使命提供坚强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作为城市管理主管部门,加强城市管理队伍的政治建设要求,要求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严格贯彻落实从严治党各项规定,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持之以恒,正风肃纪。

2016年以来,临沂、菏泽、上饶、新余等地市的城市管理部门与当地党校联合开办城管党校,加强城管队伍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2018年12月4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管理监督局在江苏省泰州市组织召开了城市管理执法队伍党建工作座谈会,江苏省城市管理执法部门的负责人和泰州、沈阳、杭州、广州、西安、临沂6个城市分别介绍了开展党建工作的经验做法。

天津新区 天津市城管委提供

(三)科技创新是城市管理发展的强大动力

在城市管理智慧化方面,各地积极尝试人工智能识别、大数据分析、移动互联网、物联感知等新技术在城市管理领域的应用。比如,视频自动识别系统对出店经营、车辆乱停放、未佩戴口罩等二十余种问题能自动识别、抓拍,并形成处置意见书,派发到网格员第一时间进行处置;物联感知系统在下穿桥水位上涨时,能自动发出警报;环卫车辆是否完成作业任务,系统能自动记录等。利用智慧城管推动城市管理执法方式转变,推广非现场执法模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管理监督局在宁波市举行全国城市管理执法工作推进会暨非接触执法现场会,组织20余个大中城市的城管执法单位代表参观学习非接触执法工作经验。数字化赋能城市管理,许多城市通过信息技术开展“百姓城管”“全民城管”,提高市民城市管理参与度。

(四)以人民为中心创新城市治理方式是城市管理工作的根本出路

在“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大背景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指导下,城市管理理念发生根本转变,从为城市管人,到为人民管理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首次倡导了城市管理“721工作法”,即70%的问题用服务手段解决,20%的问题用管理手段解决,10%的问题用执法手段解决;要求各地改进工作方法,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变末端执法为源头治理。北京市党建引领首都基层治理改革创新形成“接诉即办”模式,以12345市民服务热线及其网络平台为主渠道,对群众诉求快速响应、高效办理、及时反馈。实践证明,坚持党建引领、重心下移、科技赋能,不断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

四、结语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了“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的任务。这对新时代城市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如何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精准高效满足群众需求,仍然任重道远,需要城市管理人不负韶华、接续奋斗,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做好城市工作的基本思路[A].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2] 全国城市管理执法队伍党建工作座谈会召开[N/OL].中国建设报, 2018-12-24.http://www.chinajsb.cn/html/201812/24/957.html

[3] 全国城市管理执法工作推进会暨非接触执法现场会在宁波举行[Z/OL].大城管,2018-05-30. https://mp.weixin.qq.com/s/xKT1IwzjMUui5yc05Xp5Yw

[4] 既取势又取实 城市管理體制改革稳健起步——写在中发37号文印发一周年之际[N].中国建设报,2016-12-23

(责任编辑:张斌)

作者:余池明

第2篇: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治意识研究述评

[摘要]政治意识作为党的政治建设和国家政治建设在意识领域的反映,是政治体系的灵魂和核心,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方向性和晴雨表作用。当前关于政治意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意识内涵、结构以及不同群体政治意识等方面。但现有研究还不够系统和完善,主要表现在:政治意识的概念和内涵界定不清晰,缺乏政治意识的理论研究,缺乏从历史角度对政治意识概念史的梳理,对从政治安全和政治文明的视角研究政治意识还较少。下一步应深化理论研究,加强概念辨析,注重从历史视角进行经验总结,注重问题意识抓好政治意识的培育。

[关键词]政治意识;述评

[

政治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属性,旗帜鲜明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和显著的政治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不讲政治还叫共产党?”[1]P802016年1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四个意识”,其中政治意识居于首位,政治意识的重要性进一步彰显。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政治工作,注重讲政治、发挥政治优势。1926年,《我们今后怎样工作》首次提到政治意识一词,文章指出:“能够领导群众从事这些日常争斗,才能树立党在群众中的信仰,才能训练群众的政治意识”[2]P111。政治意识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在中国社会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重视政治建设,注重从政治上建党的重要体现。从“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3]P189,再到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作为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以及习近平强调必须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政治意识从提出到现在,关于政治意识的研究从未停止。通过梳理政治意识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四个意识”层面研究政治意识;二是将政治意识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来研究;三是研究历史上某个时期重点群体的政治意识。其中前两个方面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政治意识研究的重要方向,尤其是“四个意识”提出后,政治意识作为独立主题的研究日渐增多。在当前中西意识形态激烈博弈,全面从严治党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推进的背景下,深入研究政治意识的相关内容具有重要的理论、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关于政治意识的作用研究

马克思没有明确使用政治意识的概念,多以“阶级意识”或“意识形态”来表达,主要表现为阶级意识和社会主义观念。唤醒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和政治觉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共同话题。“一切阶级运动本身必然是而且从来就是政治运动。”[4]P333列宁极为重视工人阶级和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意识,在《怎么办》中明确使用政治意识概念,以区别于经济派的“工联主义意识”,并以此批判经济派醉心于经济斗争,崇拜工人运动的自发性,忽视无产阶级运动的政治任务的做法,强调向工人阶级灌输无产阶级政治意识的重要性,强调党要“在政治上领导无产阶级,并且通过无产阶级领导全体劳动群众。不这样,便不能实现无产阶级专政”[5]P474。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继承者,讲政治、注重增强党员和群众的政治意识,是自党成立之日起就担负的重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从弱到强、不断壮大,与充分发挥讲政治的独特优势是分不开的。

(一)政治意识的基础性作用

政治意识的基础性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政治意识和政治行为的关系中,政治意识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它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政治行为。冯留建认为,“政治意识对政治行为和政治制度有着巨大的思想规范和理性指导作用。”[6]政治意识的正确与否,决定了人们的政治行为的合法性和正当性。二是在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中,“政治意识在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中起着全面统领的基础性作用,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意识”[7]。政治意识既是针对广大人民群众而言的,更是党员干部所必需。在不同时期的党员标准中,具体内容会有所变化,但政治标准是不可缺少的,党员的政治意识是不同时期政治任务的具体体现。三是政治意识在“四个意识”中是根本的、基础的、统管全局的。“只有讲政治,自觉从政治高度看问题、办事情,才能真正做到服从大局、围绕核心、自觉看齐。”[8]尤其在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中,舆论战、意识形态的博弈日趋激烈,广大党员干部要增强政治风险意识,明辨是非、识别本质,有效抵御各种风险。

(二)政治意识的方向性作用

首先,政治意识影响政治立场和政治站位。2018年,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懂得小事小节中有政治、有方向。”[9]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10]其次,政治参与是政治意识的重要表现。政治参与有积极的政治参与和消极的政治参与,若我们参考阿尔蒙德在《公民文化》中的相关概念,前者既包括“向下的”政策流的执行,即“行政的”或“输出的”过程,也包括“向上的”政策流的制定,即“政治的”或“输入的”过程。[11]P15-16后者往往只偏重于“输出的”过程,甚至还可能出现完全消极的政治参与,即政治疏离。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需要全民族的齐心协力、众志成城,需要建设积极参与型的政治文化。再次,政治意識文明是政治意识的进步状态,是政治文明的灵魂。从1844年马克思使用政治文明一词,到政治文明成为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后的第三大文明,马克思及其继承者们始终在追求人类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有学者认为,“政治意识是党和国家性质的集中体现,党员干部政治意识是否牢固,决定着党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任务中能否团结一致、方向正确”[12]。今天,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征程中,民主、自由、公正、法治的政治意识是政治文明建设之必然,也是政治文明建设努力的方向。

(三)政治意识的晴雨表作用

习近平多次提到政治上的团结,他强调,“没有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党的团结统一就是一句空话”[1]P80“民心是最大的政治”[13]。第一,政治意识的类型是多样的,不同主体因其社会存在的具体性和特殊性,反映到意识领域,其政治意识的内容也是千差万别的,如学者们研究较多的青年政治意识、農民工政治意识和党员干部政治意识等。另外,政治意识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内容,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特征。不同历史时期,政治意识是该时期政治存在的反映,但同时,政治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又使其继承和保留着其它历史时期的特点,如在社会主义政治意识之外,还存在着具有封建性政治意识特点的“官僚主义”,崇尚自由至上的资本主义政治意识等。第二,政治认同意识是政治意识的关键性内容。政治意识的有无、政治意识的正确与否,影响着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具有正确的政治意识,是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的重要保证,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在政治意识结构内部,政治认同意识是发挥其凝聚性作用的关键。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100年中,政治任务一脉相承,既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的美好期望,又能顺利转化为人们的奋斗目标,形成强烈的政治认同意识。如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小康”,等等。政治意识的晴雨表作用,是我们判断社会凝聚力强弱的重要依据,也是我们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参照。

二、关于政治意识概念和结构的研究

(一)政治意识的概念

关于政治意识,查阅的文献中多采用杨海蛟在《政治意识论》中的定义:“政治意识是政治生活和政治活动的心理反映,是人们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政治情感、政治信念、政治习俗和政治价值的复合存在形式。”[14]P1也还有其它从不同视角,如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解。但是,纵览这些文献,“很少有学者从严格的意义上来使用政治意识的概念,底层意识、阶级意识、集体意识与政治意识常常互换使用”[15]。政治意识的内涵、内容及结构含糊不清,适用范围模糊,相关概念区别不开。鉴于政治意识所涉及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党建、心理学等学科内容,本文以政治意识、政治文化、政治意识形态、政治建设等相关词进行检索,通过文献梳理,认为对政治意识概念的把握应注重以下方面:

一是将政治意识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中理解。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原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我们理解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方法。在对政治意识下定义时,很多学者从此角度定义。一些学者认为政治意识是对政治存在的反映。如“政治意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必然受政治存在约束,是对政治存在的一种反映”[16],“政治意识是对人类社会客观政治现象和政治实践的能动反映”[17],“政治意识产生于政治行为主体对国家及政治生活的系统认识”[18]P2,“政治意识,是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对社会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的反映。也即政治意识是社会政治现实的反映”[19],“政治意识是政治客观存在反映到人脑中的观念形态,是社会政治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政治存在的总体反映”[20]等。政治意识随政治存在的变化而变化,当政治存在发生变化时,整个社会政治意识会发生相应变化。有的学者认为政治意识具有社会意识的特性。认为政治意识水准通常与其自觉性、主观能动性密切相关,政治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其历史继承性以及与政治现实的不完全同步性。政治意识的发展是通过内部的矛盾斗争实现的。政治意识的这些特性,决定了政治意识具有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之分,正确、先进的政治意识促进政治发展,错误、落后的政治意识影响政治稳定。在政治文化建设中,要发挥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整合力与凝聚力。

二是从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理解当中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建立在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上,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政权”是政治的核心。有学者认为,政治意识有着深刻的经济根源及由此决定的阶级性,因此在给政治意识下定义时,考虑到其本质,一种说法认为,政治意识的本质是利益意识,政治意识是对政治利益的权衡和思考,社会利益的价值取向是政治意识发展的未来趋势。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政治意识的本质是阶级意识。马克思没有关于政治意识的明确表述,相关论述多体现在阶级意识、意识形态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正是在强调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政治觉悟和革命性中,阐述了政治意识。但是当前关于政治意识本质这方面的内容研究较少,即便提及,也未作深入的阐释。为了明晰政治意识的内涵,未来需要在政治意识本质的研究中下足功夫。

三是从广义和狭义的政治意识概念中把握。政治意识的主体、对象是比较复杂的,涉及的领域和学科是比较广的,因此一些学者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分别定义政治意识。本文通过对政治意识广义和狭义概念的比较,认为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所界定的政治意识的主体和对象的不同。在广义的政治意识定义中,主体多为“国家或某个既定组织的成员”“国家、政党、社会组织的成员”等;对象多为“政治及相关范畴”“国家政治生活和政治关系”等。在狭义的政治意识定义中,主体多为“政党的成员和组织”“政治行为主体”等;对象多为“政治学领域的政治观念、政治理论”“政党的属性和活动”“政治场域中的政治思想、政治理论”等。因此,狭义的政治意识多限定于政党或从事政治行为的主体对于政治学领域中的理论或行为的认知和评价,而广义的政治意识则拓展至社会大众对于国家政治生活及其相关范畴的认知和评价,也即无论政党或群众,只要置身于国家政治生活中,都具有政治意识。如宇文利认为,“广义看,政治意识是一个国家或某个既定组织的成员对于政治及其相关范畴的体认、感知和觉悟。从狭义看,政治意识特指一个政党的成员和组织基于政党的属性和活动而具备的根本的政治性的心理认知与情感认同,表现为信奉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恪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约束自身实践行为的思想意识和思想觉悟。”[21]

(二)政治意识的结构

政治意识作为一种“复合的存在形式”,一个系统集合体,它的内部结构也是复杂的。然而当前关于政治意识结构的研究还很不成熟,相对零散且数量不多,多存在于有关政治意识内容的研究中。梳理其中要点,总结如下:

一是从心理学层面对政治意识结构的研究,此类研究的重点多集中在“意识”这一关键词。如认为政治意识“包括政治观念、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三个层次”[6],“既可以是政治心理,也可以是意识形态”[16],“主要包括政治思想、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22],“既包括心理层面的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动机、政治信仰、政治意志、政治价值观等,也包括理论层面的政治思想、政治理论、政治科学、政治知识、政治文化等”[20]。彭希林认为,“政治心理是政治意识的低级层次,政治思想是社会政治意识的高级层次。语言、政治思维、政治情感和政治意志是政治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19]也有学者认为,政治意识有隐性结构和显性结构,政治心理是政治意识的隐形结构,政治思想是政治意识的显形结构。本文认为,从心理学视角,按照过程来说,对政治意识结构的研究,由低到高可依次区分为政治心理、政治意识和政治思想,其中政治心理是政治意识的准备状态,政治思想是政治意识的完备状态,政治意识又蕴含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信仰的过程。

二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政治学视角对政治意识结构的研究,此类研究的重点多集中在“政治”这一关键词。如政治根基意识,有学者认为政治根基意识是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也有学者认为人民性的立场是党的政治建设和国家政治建设的根基所在。政治方向意识,无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还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都必须保证正确的方向,坚持举旗定向。宇文利认为,“政治方向意识是政治意识的核心和灵魂。”[21]政治纲领意识,邸乘光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建党历程,分析党的政治建设的经验及启示,认为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政治纲领意识。列宁认为:“一个政党如果没有纲领,就不可能成为政治上比较完整的、能够在事态发生任何转折时始终坚持自己路线的有机体。”[23]P357政治价值意识,一些学者认为,公民政治意识的研究应包括法律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民主意识以及自由平等意识等。从政治文明的角度而言,当前我国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制度化的思想体系”和“观念形态的国家机器”。本文认为,政治意识的结构,从对象上来说,包括政治主体意识、政治实体意识和政治价值意识;从立场上来说,人民性是其坚定的原则和信念;从价值目标上来说,民主、法治和参与意识是其主要目标,培养独立的政治人格。

三、关于不同群体政治意识的研究

政治意识是政治现实和政治生活的反映,政治现实的变化,反映到人们的意识领域,引起政治意识的变化。政治意识类型按照不同标准,有多种划分形式。从群体上看,分为个人的政治意识和集体的政治意识,若进一步细分,又可分为农民政治意识、工人政治意识、青年政治意识、党员政治意识、群众政治意识等等;从时间上看,按照不同的历史时期划分标准,可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意识、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意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政治意识、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政治意识、新时代的政治意识,或者传统政治意识、近代政治意识和现代政治意识;按照社会性质的不同,又可划分为资本主义政治意识和社会主义政治意识;按照阶级性质的不同,可分为资产阶级政治意识和无产阶级政治意识;按照先进与否,可分为先进的、积极的政治意识和落后的、消极的政治意识;按照地位的不同,可分为主导政治意识和多元化的政治意识。当然,这些划分类型之间是互相交叉的。梳理相关文献,学者们关于政治意识类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相关群体政治意识的研究上,具体如下:

(一)农民政治意识

农民政治意识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农民和农民工两类群体,前者指普遍、整体意义上的农民总体,后者特指进城务工农民。内容着重于政治意识的具体表现、发展变化、主要影响因素以及政治意识的培育等。

第一,关于农民政治意识的研究。“农民政治意识,从内涵上来说,是指农民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以及政治态度三个方面,包括农民对国家层面即政治体系的认知、情感和态度,以及农民对自身作为公民层面的认知、情感和态度。”[24]在农民政治意识的具体表现上,章秀英认为,表现为“民主权利意识、参与意识、公共责任感、法治意识、私权维护意识、政治效能感、自由意識等”[25],刘义强认为,包括“政治事务的认知意识、对农民身份的认识、对党和干部的认识以及对于法律的意识、青年农民的权利意识等”[26],张诗悦以一个村为研究对象,认为,“大部分农民群众依然缺乏政治意识。一方面,广大农民的政治参与、政治平等和政治主人翁意识与城市仍有较大差距,对参与政治生活缺乏一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这也导致农民群众对于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党的基本政策缺乏了解,造成严重的信息失衡。”[27]龚上华认为,“当代中国农民政治意识的走向有两种趋势,一种是良性发展进而促进农村有序发展,主要表现为:政治信仰坚定、政治参与积极、制度化政治参与为主要渠道、政治服从程度高;另一种就是非良性发展进而导致农村无序或失序状态,主要表现为:政治信仰危机、政治冷漠、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政治不服从。”[24]在影响农民政治意识的影响因素上,学者们主要分析了阶层分化、利益变动、制度变迁、城镇化、征地实践、媒介传播、非政治社团的社会参与、政治环境、经济社会地位、传统文化、农村社会心理及人口流动等对农民政治意识的影响。关于农民政治意识的培育,龚上华认为,“新时期引导农民政治意识良性发展,需要从理念、组织形式以及教育方式等方面进行创造性地转换,积极推动法治赋权、农民合作以及思想引导,以规避非良性发展的风险。”[24]同时,关于农民政治意识的研究,还体现在一些学者针对历史发展过程中农民政治意识的表现及变迁进行了研究。郭夏云研究抗日战争时期晋西北根据地民众政治意识的形塑,针对当时农民对地主的错误认识,不仅对地主心存感激,甚至还认为提出减租要求则有违传统伦理等这样的情况,根据地依靠群众组织,通过明晰剥削关系、阶级教育和政治意识启蒙,形塑了民众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认同,传播了主导政治意识,促进了劳动互助和参加革命的热情。[28]高斐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政治意识的构建的途径,在于“促进农民阶级意识的形成,提高了其政治地位;赋予农民民主权利,培养了政治参与意识;授予农民相应的政治荣誉,使农民责任意识增强”[29]。郑立柱分析了全面抗战爆发后华北农民政治感觉麻木、参与意识淡薄、对国事极其冷漠、国家民族观念缺失、地方家族意识浓厚的情况,认为,在华北抗日根据地开辟后,通过开展国民誓约运动;在社会教育和文化建设中培育农民的国家民族观念;颂扬民族英雄与惩办汉奸并举等,培育了根据地农民的民族抗战意识和“国”的意识,提升了民众的政治认同感和政治意识。[30]高中建和龚上华从宏观的历史梳理视角,针对不同历史时期农民政治意识的变迁进行了梳理总结。如高中建认为1921—1949年,农民政治意识主要表现为农民民主革命意识和民族独立意识形成;1949—1978年,主要表现为农民民主政治意识和集体主义意识的塑造;1978年至今,主要表现为农民市场经济意识和现代化发展理念的培育[31]。

第二,关于农民工政治意识的研究。胡艳辉认为,“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体现出来的政治意识具体指的是农民工的公民意识、公共意识、政治参与意识、权利法制意识等内容。”[32]他认为,农民工政治意识呈现现代性的政治意识和非现代性的政治意识并存的特征,随着现代城市生活和政治文化的影响,他们的民主意识、法治意识明显提高,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意识也不断增强。但是,受到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非现代性政治意识也在不断滋长着,如政治参与意识的功利性,反体制和反规则的流民政治意识等。在另一篇文章中,他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二维性”政治意识变化发展的因素,认为政治参与权利的扩大、农民工自身素质的提高、现代城市文化和民主政治氛围的优化等,[33]促进了农民工政治意识的增强。胡守勇认为,农民工政治意识冷漠的现象受传统政治文化的残余、个体主义的蔓延及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影响。增强农民工政治意识需要“以赋权和增能为基本途径”[34],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和利益,增强农民工政治效能感和政治责任感。同时,以制度化运行为重点,提升农民工政治能力,激发其政治权利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实现畅通表达,增强政治认同。

(二)青年政治意識

青年是社会中的重要群体,是国之栋梁。国家的希望在青年,青年因其年龄、性格特质和肩负的历史使命,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学界关于青年政治意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学生群体,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青年政治意识的表现。姚念龙对首都大学生政治意识进行实证分析,将政治意识内容具体化为:大学生对政治生活的参与情况,对政治问题的看法,对时政的关注度,对党和政府有关工作的评价,对马列主义课程的态度。[35]徐建飞认为,“部分青年群体一方面在历时性上与主流政治意识价值断裂,另一方面在共时性上与主流政治意识产生冲突,政治意识的价值冲突与价值认同相伴生。”[36]还有学者认为,“青年政治意识呈现出精英意识和参与精神的特征,政治冷漠与政治热情相交织,政治态度倾向上的不满意度及从众性偏激增加。”[37]总体来说,青年政治意识中传统、现代和后现代文明共存,在青年群体中,政治意识呈现非均衡的结构特征。二是影响青年政治意识的因素。学者们主要探讨了信息技术发展、网络平台运用、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等对青年政治意识的影响,这些影响既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同时也起到了一些负面的作用。如何在这些因素影响下,合理地引导青年政治意识朝着符合社会主流政治意识的方向发展,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三是提升青年政治意识的路径。学者们对此进行了一些探索,提出“从认知图式、交往实践、利益诉求和价值认同四重向度着手”[36];“通过政治社会化途径,以社会主义公共意识为基础,以政治参与意识为中心等有益尝试”[38]。“通过建立健全教育引导机制,丰富政治意识表达实践,建立网络舆情监管体系等,增强大学生政治认知、提高政治参与和规范大学生政治自律。”[16]

(三)党员干部政治意识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员干部的教育和培养问题,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更是关乎着政治生态和政治建设的成效。学界关于党员干部政治意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16年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四个意识”之后,一些学者认为,我们现在讲的政治意识,主要就是针对党员干部而言。因此一些关于政治意识的定义,就是相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如赵朝峰认为,“党中央要求的政治意识是指党员干部在政治信仰、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上表现出的对党的正确认知,是发自内心地对党员身份的高度认同和在行动上的自觉维护,其实质就是党的意识在思想行为上的反映。”[7]党员干部政治意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党员干部政治意识的应然性表现。冯留建认为,“就是要始终做到政治方向不偏、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确保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6]袁明旭认为,“领导者的政治意识,具体来说主要包括领导公仆意识、决策意识、选才用人意识、政治合法性意识、政治规则意识、政治权责意识等,并由此而形成特定的相对稳定的结构。”[20]宇文利认为,“要求党员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具备正确的政治思想、坚定的政治立场、敏锐的政治观察力和鉴别力。”[21]二是影响党员干部政治意识的因素。针对当前一些党员干部政治意识不强的问题,有学者认为,与党的活动和党员个体行为中纪律与规范落实不到位、管党力度不彻底有较大关系。[21]吴波从当前国际、国内环境出发,分析导致我们党政治意识削弱的外部因素和条件,认为主要包括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的挑战、市场经济的挑战、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的挑战等。[39]三是增强党员干部政治意识的路径。党员干部政治意识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自觉养成的。这既需要外部持续不断地灌输教育,也需要内在思想上的坚定和行动上的自觉。赵朝峰认为,“既需要对党在经验事实方面的情感认同,更需要理论认识上的清醒。因此就要夯实理论学习,突出政治修养,抓好党内政治生活。”[7]还有学者认为,增强其政治意识应“保障党员了解并有机会参与到政治运转体系和制度建设中来;建设积极健康和昂扬向上的政治文化;强化政党活动和党员行为的纪律性与规范化。”[21]同时,还要提高理论素养,强化政治意识的要求与考核,在实践中正确处理党群关系、强化宗旨意识等。

四、政治意识相关研究的述评与展望

政治意识是政治体系的核心和灵魂,是贯穿政治建设始终的思想主线。对政治意识的研究,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和国家政治建设的内在要求,未来应在梳理当前研究成绩的基础上,加强政治意识相关研究,为政治生活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一)已有研究简评

政治意识研究已引起学界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2016年后政治意识相关内容的研究日渐增多,研究群体从农民、青年、党员的研究到重点侧重于党员干部,研究的方向主要集中在:政治意识内涵的界定和结构的分析;增强政治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人究竟应具有哪些重要的政治意识?缺乏或政治意识不强,会造成哪些危害?政治意识不强的表现有哪些?如何增强政治意识等等。众多问题的提出和讨论所存在的争议,使得该问题激发越来越多的学者寻找对现实问题的理论解读。特别是在当前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和挑战更加不容疏忽。政治意识正确、强弱与否,关系着党的政治建设,关系着国家的政治安全和政治稳定。

但总的来说,政治意识研究成果与其重要性相比,还有待深入的研究。关于政治意识研究的著作还很少,论文成果有一些,但研究还不深入、不系统。具体表现在:

一是政治意识的概念尚不明确。现有概念注重同质性,缺少争论和异质性,不能与相近概念区别开,如政治意识与政治意识形态、政治文化的联系及区别。个别研究也有提及相近概念之间的区别,但是认识的差异性还较大。另外,政治意识是具有历史发展性的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它的称呼和代表的具体内容是不同的,如为适应不同历史时期政治任务的阶级意识、革命意识等。但现有研究成果还缺乏从历史角度对政治意识概念史的梳理,导致我们在使用政治意识时,总说不清楚政治意识具体指什么。

二是政治意识相关理论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政治意识属于意识形态领域范畴,具有阶级性和政治性。因此需要站稳政治立场,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而现有研究较多涉及的是当前政治意识领域所存在的问题,就问题而分析原因、寻找对策,更多停留在现象层面。对这一问题所涉及到的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学科以及党的建设中的相关理论等则较少在研究成果中出现,或者较少和研究内容相结合,没有凸显出理论基础和理论的深度。

三是涉及到政治意识结构和类型的研究成果还较少、较分散。政治意识涉及到党建、政治学、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学相关专业,现有研究缺少跨学科的合作,往往从单一专业视角解读,如对政治意识结构的研究多是从心理学角度阐发。政治意识类型的研究,只是集中于一些重点群体,研究还不够深入。而且对于从宏观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级政治意识的研究还太少,不能形成系统的认识,也因此从当前的时代背景认识政治意识时,缺少清晰的脉络和历史的厚度。

四是从整体上看,当前政治意识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党的建设”,这固然是正确的、重要的。但是政治意识作为党的政治建设和国家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政治体系的灵魂和核心,还缺乏从政治安全、政治稳定视角的认识,也即将政治意识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党的政治建设高度提至党的建设和国家“五位一体”建设的总体布局中,服务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政治任务。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还应强化政治意识在国家政治安全和政治稳定中的重要性。

(二)进一步研究展望

一是深化政治意识相关理论的研究。现有研究还不能充分解决一些理论困惑,如政治意识的本质是什么?政治意识和阶级意识的区别和联系?政治意识的对象是什么,是对党和政府、国家在政治生活中的认知和评价?还是政治学领域中的相关价值理念,如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多元化的政治意识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表现,具有什么影响等等。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一要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治和意识形态相关方面的论述,从对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和意识形态的相关论述中,汲取智慧和经验,进行有价值的探索。二是注重从政治发展、政治稳定和政治文明的视角进行研究,借鉴西方政治学相关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国情为依据,进行创造性的吸收和转化。三是加强政治意识现代化研究。理论研究应服务于国家建設需要,结合当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将政治意识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健全法律法规,使政治意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发挥基础性、方向性的作用。

二是加强政治意识与相关概念的辨析。在阅读文献中,总会遇到对政治意识概念的界定模糊、概念混淆、使用较为混乱的情况。如政治意识与政治意识形态,二者是有联系的,但又并不完全一致。一些作者认为政治意识包含政治意识形态,一些认为政治意识形态包含政治意识,还有认为政治意识就是政治意识形态等等,现有成果对二者的研究还很不完善,这也是在未来研究中需重点解决的问题。再如政治意识与政治文化,二者都是对政治现实的主观反应和评价,所以有些作者认为政治意识就是政治文化,也有些学者认为政治意识只是政治文化的一部分。对政治意识概念的认识,涉及到多学科知识点,如以上两个问题都涉及到了政治学的重要概念。因此,在未来研究中,应加强多学科之间的合作,既找同质性,也找异质性,使对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和完善。

三是注重从政治意识发展的历史视角进行经验总结。当前有关政治意识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党的政治建设发展历程的经验总结中,多从宏观制度建设、组织的变革、文件和政策的制定上进行梳理,深入到具体的事件、内容和方法的微观研究几乎没有。政治意识虽是对政治建设的认知和评价,但在研究的向度上还是有差异的,不能停留在宏观的国家层面,而应深入到党员和群众当中,从不同时期党员和群众政治意识的表现、中国共产党进行政治意识培育的内容和方法上进行梳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一重大历史时刻,总结党成立以来,带领人民披荆斩棘、不断从革命走向胜利的光辉历程,意义重大。中国共产党成立的100周年,是党的政治建设不断加强的100年,也是党员群众政治意识不断提高的100年。100年中,党始终重视从政治上建党、从政治上建军,不同历史时期制定既一脉相承、又反映具体国情、社情、党情的政治纲领、政治路线,善于培养党员群众的政治纲领意识、政治路线意识、政治使命意识和政治纪律意识,注重同错误政治意识作斗争。

四是针对当前政治意识领域所存在的问题,着眼于增强政治意识。政治意识具有主导性和多元化的特征,对党员和群众进行主导政治意识形态的培育,使其形成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具体国情的政治意识,这是社会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政治意识是中国共产党员政治素质的重要体现,群众政治意识水平的高低代表着国家政治文明和政治现代化的水平。当前政治意识领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来自于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政治思潮的影响,以及传统政治意识在当今社会的新体现。还有一些同志忽视政治、淡化政治的问题比较突出。对此,习近平指出,“如果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上的先进性丧失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无从谈起”[40]。因此,“我们党要始终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党和人民事业长长久久推进下去,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善于把握政治大局,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41]。对于理论工作者而言,应具有问题意识,针对当前政治意识领域所存在的问题,追根溯源并寻求解决路径,增强党员群众政治意识,提高政治觉悟。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二册(1926)[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一九四九年十月~一九六六年五月):第46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冯留建.政治意识:政治体系的灵魂与核心[J].人民论坛,2016(10).

[7]赵朝峰.强化政治意识,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J].人民论坛,2016(10).

[8]人民论坛课题组.改革发展关键阶段需要全面凝聚政治共识——当前公众的政治观念与政治意识调查报告[J].人民论坛,2016(10).

[9]习近平.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J].求是,2019(19).

[10]习近平.增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J].求是,2019(14).

[11]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态度[M].张明澍,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12]张晋宏,李景平.习近平党内政治文化观探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

[13]习近平.在基层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20.

[14]杨海蛟,等.政治意识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2001.

[15]胡艳辉.体制变革与主体建设:社会治理中的农民工政治意识问题[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4(2).

[16]辛立章.社会热点事件下大学生网络政治意识表达问题与对策[J].教育评论,2017(11).

[17]查少刚,魏巍.习近平關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逻辑理路[J].思想教育研究,2021(5).

[18]戚珩.政治意识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

[19]彭希林.论青年政治思想源于青年政治心理活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4).

[20]袁明旭.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领导者政治意识的重构[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2).

[21]宇文利.习近平缘何高度重视党员干部政治意识问题[J].人民论坛,2016(10).

[22]黄宇.增强政治意识的理性思考[J].浙江学刊,2012(4).

[23]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24]龚上华.当代中国农民政治意识的良性发展理路[J].观察与思考,2014(8).

[25]章秀英.城镇化对农民政治意识的影响研究[J].政治学研究,2013(3).

[26]刘义强,韩丽娟.当代青年农民政治意识状况调查[J].人民论坛,2012(3).

[27]张诗悦.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以共和镇敖宝村为例[J].智库时代,2020(1).

[28]郭夏云.冬学教育与根据地民众政治意识形塑(1937—1945)——以晋西北根据地为例[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7(4).

[29]高斐.试论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政治意识的构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

[30]郑立柱.试析华北抗日根据地农民的政治意识[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31]高中建,李晓峰.农民主流意识形态塑造的组织化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1).

[32]胡艳辉.农民工城市融入:基于政治意识与行为的维度[J].求索,2014(1).

[33]胡艳辉.新生代农民工政治意识形成变化的影响因素[J].贵州社会科学,2013(4).

[34]胡守勇.推进新生代农民工政治意识文明建设的机制创新[J].中州学刊,2018(10).

[35]姚念龙,王鸿英.首都大学生政治意识实证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4(1).

[36]徐建飞.新时代青年政治意识提升的四重向度[J].理论导刊,2018(10).

[37]戴锐,马文静.网络政治参与与青年政治意识的发展[J].学术交流,2013(2).

[38]孙艳秋,戴锐.中国青年政治意识的未来发展[J].当代青年研究,2014(1).

[39]吴波.增强政治意识面临的三大挑战[J].人民论坛,2016(10).

[40]习近平.增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J].求是,2019(14).

[41]新华社.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民主生活会强调加强政治建设提高政治能力坚守人民情怀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20-12-26.

A Review of the Studies in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Since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LEI LeiZHANG Tie-yong

(School of Marxism,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Tianjin 300387,China)

Key words:political consciousness;review

(責任编辑:郜利宁)

[收稿日期]2021-08-10

[作者简介]雷蕾(1985—),女,河南南阳人,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张铁勇(1960—),男,河北玉田人,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舆论战’背景下推进高校爱国主义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JDSZK02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雷蕾 张铁勇

第3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腐败治理实践研究

摘      要:腐败成因的复杂性决定了腐败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本文对腐败成因进行了理论分析,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腐败治理实践的成功经验,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背景下,进一步完善腐败治理体系,形成反腐合力,需要在未来的工作中持续推进腐败治理的法律体系建设、加强腐败治理的组织机构建设、不断完善“阳光用权”的体制机制,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化腐败治理网络。

关  键  词:腐败治理;腐败治理体系;阳光用权

腐败就是以权谋私。在政治领域,腐败指滥用公共权力谋取特殊利益的行为,是公共权力异化的表现。由此可以看出,腐败的政治基础是公共权力,腐败行为自始至终围绕权力展开。其目的是为个人或团体谋取不正当的特殊利益,其主体是执掌公共权力的政府部门及其公职人员,其表现形式是对公共权力的滥用,其直接后果是对公共权力的扭曲和对公共利益的损害。

一、腐败成因的理论分析

腐败是政治生活中一种常见的“恶”,自人类进入政治社会以来,腐败几乎如影随形。从理论视角分析腐败成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道德论视角

传统观点始终从道德论角度解读腐败的产生,强调腐败是“一种偏离了特定环境下主流道德规范的行为。”[1]在这一视角下,腐败问题首先是道德、伦理问题,其产生的根源在于政治人自身的道德缺陷,这些缺陷导致其成为公共权力执行者后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往往会偏离公共伦理的一般准则。此外,道德论视角也将政治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视为政治文化的副产品,认为在集权主义历史悠久的社会或家族观念强盛的社会,腐败行为已具备一定的“民俗化”倾向。基于道德论视角,腐败治理问题就是一个道德建设和文化改造的过程。只有树立和增强公职人员价值观念、伦理修养及道德自律能力,才能形成对腐败的有效遏制;也只有在整个社会形成对腐败真正的社会拒斥而非模棱两可式的纵容态度时,腐败才有可能得到有效治理。

(二)理性选择论视角

理性选择理论的基础是“经济人假设”,认为每个活动在经济过程中的个体都以追逐经济利益为动机,因而面临选择时总倾向于能带给自己最大收益的机会。“经济人假设”有两个基础:一是自利;一是理性。自利意味着人的行为在本质上受私利驱动,追求的是个人效用的最大化;理性则意味着人的行为取决于其对于成本——收益分析的计算。腐败形成的原因正是基于成本——收益计算的理性个体寻求利益最大化的结果。也就是说,当腐败行为的收益远大于成本时,腐败现象将难以避免。在理性选择论视角下,公共权力的腐败现象被抽象为“寻租”,“尋租”之所以发生有两个原因:一是官僚政治的垄断状态;二是存在一个“黑市”来交易官僚的投机行为并从中获益。[2]也就是说,一方面,政府往往被赋予极大的自由裁量权,可以形成一种对公共权力独占性的垄断地位,同时这种垄断地位随着政府部门对社会资源的掌控程度和公共服务规模与范围的扩大而不断加深;另一方面,理性人根据成本——收益的计算对公职人员的权力投机行为进行交易,从而形成一个“寻租”交易的“黑市”,在此之中公职人员就是提供服务的“卖主”,这种交易就是腐败。基于理性选择论视角,腐败产生的根源在于政府对于经济的干预。当政府部门能够掌控经济运行时,公职人员便有权决定经济资源和经济机会的分配,这种情况下权力一旦进入交易领域,便必然导致腐败成为影响财富分配的有效途径。所以,从理性选择论视角出发,腐败治理的根本途径在于减少公权力“寻租”的空间,让政府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三)现代化理论视角

现代化理论视角将腐败的产生置于发展的宏观背景中,认为因现代化产生的人类社会巨大发展,一方面开辟出大量财富来源,社会利益格局日趋复杂化,新的权力和财富主体不断向政治系统提出权力要求;另一方面却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原有正式制度无法完全回应新生需求的制度缺陷。因此,腐败作为非正式的制度实际上成为了一种对政治系统的补充,腐败在本质上是制度供给不足问题,是现代化的副产品。正是基于这一视角,亨廷顿得出了现代化转型阶段腐败现象要比其他时期更为严重的结论。[3]基于现代化理论视角,腐败可以说是现代化的一个因变量,当制度体系无法完全解决社会需求时,腐败便会滋生,尤其是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当政府掌握的权力越大和资源越集中、提供的公共服务越多时,腐败就会大量出现。现代化视角为腐败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程度间建立起相关关系,它展示出经济现代化与政治现代化间的联系,认为单纯的经济现代化在政治领域只能不断地滋生腐败,因而促进政治发展才是解决腐败问题的根本之道。

(四)权力失范论视角

在权力失范论视角下,腐败产生的根源在于约束权力的制度存在漏洞,使公权力能够轻易摆脱制度约束而变异为特权。权力失范主要表现在公权力的配置失范、授权失范及运行失范三个方面,也就是说,当权力缺乏有效制衡而过分集中时、当公权力授权程序混乱随意时、当公权力始终运行在暗箱中并缺乏有效监管时,腐败则难以避免。基于权力失范论视角,腐败是权力运行不规范的政治后果,它发生在公职人员掌握公权力却缺少问责,同时激励机制不正当或监管形式不规范的情况下。因而只有有效防止权力失范,加强制度建设和法制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才能有效遏制政治腐败。

通过对腐败的成因分析可以看出,政治腐败的产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其中既包括客观因素,也包括主观动机,腐败现象的蔓延往往是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产生腐败的原因十分复杂,因此,治理腐败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只有采取多种措施并共同发挥作用,才能形成有效的合力。

二、我国腐败治理的实践经验

我国历来重视腐败治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腐败治理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无论是法律体系、机构建设、阳光机制还是社会参与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进一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腐败治理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推进腐败治理的法律体系建设

我国腐败治理的法律体系建设作为国家法治建设的重要部分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概括而言,当前我国反腐败法律体系建设大体具有以下两大特征:

第一,我国反腐败法律成果多集中于各部门法,内容上也多集中在监督权力运行与惩治腐败行为两个方面。具体而言,在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方面,2006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以法律的形式强化人民代表大会对同级政府、法院、检察院行使行政、审判、检察权的监督,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从根本上根除公权力的异化;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出台,对政府公共财政的监管步入法治轨道;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实施,政务公开也为法律形式所固定,为媒体和公民获取政府信息、监督官员行为提供了法律保障;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2010修正)发布,行政监察作为腐败治理的重要环节同样完成了法治化转向。2018年3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正式通过,依法赋予监察委员会职责权限和调查手段,并以留置取代“两规”措施,是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标志性法治成果,为深入开展反腐败工作、实现国家监察全面覆盖奠定了立法基础。在惩治腐败行为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首先明确规定了包括贪污罪、受贿罪、行贿罪、失职渎职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妨害司法罪等腐败犯罪的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进一步完善了腐败治理的法律程序;《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的颁布更是细化了对腐败犯罪核心环节的经济管控,严堵了腐败分子洗钱渠道。

第二,相比于國家法律,我国腐败治理的法律体系建设内容更多体现在执政党的党内法规上。我国的腐败治理基于基本国情,具有强烈的执政党本位模式特征,同时,由于执政党党内法规在我国特殊的规范性地位,使其同样成为我国反腐法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始终十分重视对党员干部廉政行为的规范建设。2010年,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成为规范领导干部行为的基础性党内法规。同年,中共中央还颁布了《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突出各级领导干部反腐倡廉建设的政治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在反腐倡廉的惩戒机制、防范机制、保障机制、自律机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出台标志着党内反腐倡廉惩戒机制初步形成,《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的出台进一步提高了反腐倡廉防范机制的制度水平,《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的出台更是为反腐倡廉自律机制的建立健全提供了制度基础。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制度保障,提出党内监督必须把纪律挺在前面,成为构建反腐倡廉“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建设腐败治理的组织机构

在腐败治理的组织机构建设方面,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不断推进,我国腐败治理体系的机构框架日趋完善并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我国腐败治理重要的组织基石。

第一,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是我国政治制度中执行反腐败职能的关键机构。其中,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是党的最高纪律检查机关,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以下简称《党章》)第八章第四十三条规定:“党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在党的中央委员会领导下进行工作。党的地方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和基层纪律检查委员会在同级党的委员会和上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双重领导下进行工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印发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进一步强调在腐败治理的领导体制和机构建设上,“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改革和完善各级反腐败协调小组职能,充分发挥党委巡视工作领导小组作用”。从党内腐败治理的纲领性文件可以看出,纪委作为党的纪检监察机关是我国政治体制中最为重要的反腐机构。

第二,党的十九大后,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在全国范围迅速普及,监察委员会作为专门性国家监察机关,是从事腐败治理的重要机构。与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相比,一方面,监察委员会的监督对象为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实施的是国家监督,对法律实施具有重要意义;而党的纪检检查属于党内监督,其监督对象是党员。另一方面,党的纪检监察机关与国家监察机关实行有分有合的工作机制,即“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实行‘双向负责,各司其职、有分有合’体制,既要充分发挥纪委的党内监督作用,又保证国家监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4]

第三,巡视、巡察工作在十八大后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巡视组日趋成为重要的腐败治理组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巡视组的人员配置更加灵活,巡视工作独立性和权威性明显增强。当前,巡视组的组织机制可以用“三个不固定”概括体现:其一,巡视组组长不固定,由中纪委专门联合中组部建立巡视组长人选数据库,每次巡视工作前,中纪委在组长人选数据库随机选取相关领导担任巡视组组长;其二,巡视工作人员不固定,实行授权制。每次巡视开始时,新的工作人员被授予巡视权力,在巡视结束后,巡视工作人员工作权限自动消除;其三,巡视对象不固定,改变了以往安排某个巡视组固定巡视某一单位的工作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熟人巡视的风险。

(三)建立“阳光用权”的体制机制

确保权力的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近年来,我国“阳光用权”的体制机制建设不断推进,制度建设取得巨大成果。

第一,公共财政监管体制机制不断健全。近年来,我国的腐败治理体系在公共财政监管体制建设上主要作出了以下努力:一是不断深化财政、金融、投资体制改革,形成了财政资金规范、安全、有效运行机制;二是持续加强对国有资产和金融的监管,着力健全国有资本投资决策和项目法人约束机制,建立健全金融机构监管协调机制和内控机制;三是支持和保证人大监督,切实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公共财政的依法监督作用;四是完善审计管理体制,将包括国务院各部门在内的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纳入国家审计机关的监督范围,使审计机关承担起审计公共财政、参与腐败治理的重要使命。

第二,领导干部信息申报制度建设日趋成熟。财产申报是个人信息申报制度的核心,它最早在1766年起源于瑞典,以公民有权查看政府官员的纳税清单为内容,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得到继承和发展。我国早在1995年便通过《关于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收入申报的规定》从制度层面上正式确立了公职人员的收入申报制度。1997年,我国又进一步推出《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规定》,扩大了副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向组织申报其本人及家人的重大事项。2006年后,《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规定》为《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所取代,而2010年后,《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又为《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所代替。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工作也不断改进。2017年4月,中共中央修订出台了《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并新制定《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查核结果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处理办法》)。新《规定》坚持分类管理原则,进一步突出了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监督,报告事项内容更加突出与领导干部权力行为关联紧密的家庭事务、家庭财产情况,标志着领导干部信息申报制度进一步成熟。同时,新制定的《处理办法》明晰了对于领导干部信息申报过程中漏报、瞒报认定的基本原则、具体情形和处理依据,并规定了不如实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受到组织处理和纪律处分的影响期,为更加有效地强化查核结果的运用提供了遵循。

(四)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化腐败治理网络

在我国,反腐败是一项覆盖全社会的系统性工程,正如《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中所强调的:“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是全党的重大政治任务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近年来,党和政府立足于基本国情,从实际出发,不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化腐败治理网络。这些尝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一方面,持续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理想信念和宗旨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加强党纪国法、廉政法规和从政道德教育,学习廉洁榜样,强化示范教育;另一方面,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的廉政文化,把培育廉洁价值理念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教育之中,发挥学校、文化馆、纪念馆的作用,扬真抑假、扬善抑恶、扬美抑丑,培育良好的民风社风。

第二,在加强党对宣传工作和舆论引导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在我国,主流媒体始终将坚持党性原则、遵守新闻纪律和职业道德与发挥舆论监督功能相统一,在把握舆论监督的正确导向基础上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反腐效果。

第三,积极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和人民团体的作用,切实落实社会监督。具体而言,从中央层面制定《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为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监督权,建立健全受理群众举报违纪违法行为的工作机制,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监督作用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加快完善我国腐败治理体系的具体措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力。”其中,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实质上就是我国的腐败治理体系。基于对腐败成因的理论分析和我国腐败治理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构建腐败治理体系,形成反腐合力,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中,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 持续推进腐败治理的法律体系建设

腐败产生于对公权力的滥用,制定明确的法律规范并据此界定政府权力的范围及公职人员行为规范是治理腐败的法理基础,构建明确的法律规范体系也是各国在反腐实践中所形成的基本共识。构建腐败治理体系,需要持续推进我国腐败治理的法律体系建设。

第一,实现腐败治理中党内法规与国法的有效衔接。党内法规是我国腐败治理的法律体系建设的重要特色,也是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战略的重大成果。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在实践层面上仍存在衔接的问题。如在反腐败过程中,党内法规对证据材料的种类、收集程序、证据规则与《刑事诉讼法》的要求并非完全一致,从而会导致纪检机关查处案件在移送司法机关后存在证据效力和证明力的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案件查办效率。[5]因此,持续推进腐败治理的法律体系建设,需要解决好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间的衔接问题,共同构建统一、协调、有序、有效的法律体系。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强化党法与国家法律在制定过程中的有效衔接。党领导立法既是党的领导的重要表现,也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抓手,在党领导立法框架下,要充分发挥立法机关内党组织的作用,建立起党内法规制定主体与国家法律制定主体间的有效沟通渠道,使党内法规制定的规划与国家法律制定的规划保持协调一致,避免立法重叠,也规避党内法规的合法性障碍。另一方面,要加快成熟的党内法规向国家法律及时有效转化的立法过程。实现党内法规向国家法律的转化,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党法与国法的有效衔接问题。尽管不是所有的党内法规都具备转化为国家法律的客观条件,但包括信息公开、权力监督、责任追究、政治生活基本准则等方面的党内法规在经过党内试行后完全具备向国家法律转化的条件。

第二,加快作为总则性、基础性法律的《反腐败法》的立法进程。为将腐败治理纳入国家法律的调整范围内,许多国家不仅在刑法、行政法等部门法中制定出相应规范,还通过制定专门性反腐败法进一步规划腐败治理体制,起到了提高腐败成本、威慑腐败行为的积极作用。我国腐败治理的法律体系建设发展迅速,但目前尚缺乏一部统领全局的《反腐败法》。具体来说,作为总则性、基础性法律的《反腐败法》,应该从法律的层面对腐败的定义以及我国反腐败和腐败治理的基本原则、指导方针、体制机制进行规范,同时也应该从法律的层面对反腐败机构、公職人员行为准则、反腐败的民主监督制度进行规范。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已于2018年正式生效,但其并不能完全承担总则性、基础性腐败治理的任务,它更多只是侧重于对于作为反腐机构的检察机关的法律规范。因此,在未来一个时间段内,加快《反腐败法》的立法进程仍是持续推进我国腐败治理法律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

(二)加强腐败治理的组织机构建设

专业、有力的反腐机构是治理腐败的组织基础,因此,建立完善、有效的反腐机构,持续加强纪检监察机关建设至关重要。

第一,继续强化纪检监察机关的主体权威。当前,纪检监察机关在地方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即我国的腐败治理主体机构需同时接受同级党委和上级纪委监委的双重领导。“双重领导”体制在管理上也一定程度衍生出政治上的“双重忠诚”问题,即对于下级反腐机关而言,必须同时忠诚于同级党组织和上级纪检监察机构,地方纪检监察部门必须同时向本级党委和上级纪检监察机关负责。“双重领导”体制下的“双重忠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纪检监察机关的主体权威性,使办案过程中存在受到所在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干预、干扰的可能。因此,持续完善腐败治理的组织机构建设,在未来的实践探索中需要在制度上理顺好纪检监察部门与同级党组织的关系,弱化地方同级党委政府在人事、财政等方面的影响,探索纪检监察机关的垂直管理体制,强化纪检监察机关的主体权威。

第二,完善纪检监察机关与政法机关间协调机制。纪检监察机关与包括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侦查机关在内的政法机关间的协调、协作是反腐案件能否顺利侦查、起诉和审判的重要保证。持续完善腐败治理的组织机构建设,未来工作的重点在于探索建立切实、有效的纪检监察机关与政法机关协调机制,强化协调配合,构建全方位、立体的腐败治理网络。一方面,党的纪律检查机关要充分发挥反腐工作中的主体作用,特别是要发挥在各级反腐败协调小组中的牵头协调职能,定期召开反腐败协调小组会议,使反腐败协调小组成为协调各腐败治理组织机构的政治枢纽,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办案,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包括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侦查机关在内的司法机关要明确职责权限,强化协调配合,建立统一高效的反腐案件侦查调查、起诉、审判工作机制。其中,在侦查调查阶段,需要公安机关配合的,公安机关应积极配合,特别是对于既涉及职务犯罪行为又涉及其它犯罪行为的,应坚持监察机关为主、公安机关协助的侦查调查机制;在移交司法阶段,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也要与纪检监察机关进行充分沟通协调,特别是检察机关,要依法履职履责,根据事实及时作出提起公诉的决定。

(三)加快“阳光用权”的体制机制建设

暗箱操作是滋生腐败的重要原因,因而当政府的公共财政及其公职人员财产与利益关系被置于公开的制衡与监管体系时,腐败势必会失去机会。构建腐败治理体系,在制度建设层面要不断加快“阳光用权”的体制机制建设,使政治腐败无所遁形。

第一,创新财政监管机制,以现代财政制度保障“阳光用权”。公共财政的本质是国家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其作用在于促进社会公平和资源合理配置,确保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西方国家政治发展的经验已经证明,当政府可以独立支配公共财政时,它将不会再顾忌任何的约束,如美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便因此陷入“腐败几乎成为各级政府的操作模式”的局面。[6]因此,构建腐败治理体系,不断加快“阳光用权”的体制机制建设,就要确保公共财政在阳光下运行,通过制度建设将政府的收入和支出纳入法律和人民代表的实质性监管中,即落实税收法定、预算民主等原则。党的十九大提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目标,这是构建我国腐败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从腐败治理的角度考察公共财政制度,需要进一步创新财政监管机制,一方面,要进一步探索财政监管过程从事后监督向财政资金来源与使用全过程的延伸和下沉,使监管贯穿公共财政全过程;另一方面,要实现监管内容从形式监管向实质监管延伸,即从财政能否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能否促进社会公平、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确保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的角度对公共财政进行科学、民主、有效的监管。

第二,持续探索制度化的个人信息申报与公开制度。不断加快“阳光用权”的体制机制建设,未来一段时期的着力点在于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的个人信息申报制度建设,通过财产申报制、金融实名制等制度建设将公职人员的收支置于腐败治理体系乃至整个社会的监管之下。当前,我国的信息申报制度在执行上包括个人申报和组织人事部门的随机抽查、重点查核,但尚未完全实现对申报内容进行公示、公开的制度实践。也就是说,信息申报的内容只接受党政机关的内部检查和纪检监察机关的监察,社会大众目前尚无法获取申报的相关信息。从“阳光用权”的角度而言,构建腐败治理体系的过程中需要重点探索个人信息申报的公开化实践,将公职人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廉政情况置于阳光之下接受社会的有效监督,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的力量使非法财产、不实申报无处遁形,最大程度地发挥领导干部个人信息申报的反腐效用。

(四)加速构建更加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化腐败治理网络

第一,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化腐败治理网络中充分发挥国家的引导作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化腐败治理网络,国家的引导作用是关键,各级党政机关要组织、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腐败治理,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舆论环境和制度环境。在我国,构建社会化腐败治理体系实际就是国家不断引导“公民个人、社会团体、私人组织、新闻媒体、社会舆论等主体在法律制度框架内,运用合法合理的手段和方法,参与对腐败的预防、披露、惩处、问责等各个环节,以提高反腐败成效的社会政治行为。”[7]因此,参与腐败治理的各职能部门既要充分肯定社会力量参与腐败治理的主体地位,也要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腐败治理过程中全程发声、发力,以确保社会力量全方位参与过程的方向。

第二,在构建社会化腐败治理网络过程中培养公民精神。当前,我国公民参与腐败治理的水平还仅仅停留在试图通过举报的方式公开打击个别贪官的程度,其举报内容在很多情况下往往夹杂大量泄愤和报复性情绪,缺乏制度性解决方案,对国家腐败治理体系而言也尚不具备建设性能力。故而对于当前我国民间参与腐败治理而言,培养理性的公民精神仍是当务之急,没有公民精神的支撑,政治参与往往是低端的、低效的甚至是负面的。即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和“互联网+”概念的广泛应用,“互联网+”社会参与腐败治理成为构建我国社会化腐败治理网络的热门议题,公民参与腐败治理的实际水平仍难以发生根本性转变。因此,在加速构建社会化腐败治理网络过程中,结合公民参与腐败治理的实践,着力推动文化教育和文明教育,在实践中培养现代公民精神,实现公民的理性参与,才是构建社会化腐败治理网络的重心所在。

【参考文献】

[1]Carl Friedrich,“Corruption Concept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in Arnold J.Heidenheimer,Michael Johnston and Victor T.LeVine,ed.,Political Corruption:A Handbook,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Publishers,1989,p.15.

[2]陈振明,李德国.行政权力、市场体制与腐败治理[J].东南学术,2009,(4):61—62.

[3]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45.

[4]马怀德,张瑜.通过修法完善国家监察体制[N].学习时报.2016-07-15(A4).

[5]韩韬.我国反腐败法律體系构建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10—11.

[6]马骏,刘亚平. 美国进步时代的政府改革及其对中国的启示[M].格致出版社.2010:26.

[7]柏维春.中国治理腐败的体制困境及其应对[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3—24.

(责任编辑:刘  鹏)

作者:丁浩原

第4篇: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成就

一、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二、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蹄疾步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压茬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推出一千五百多项改革举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文体框架基本确立。(修宪:宪法序言第十自然段中“在长期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修改为“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进一步强调改革过程的独立性和不可替代性。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的历史就是一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三部曲”的充分体现。)

三、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建设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党内民主更加广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全面展开,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发展,民族宗教工作创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日益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取得实效。(修宪:“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修改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宪法宣誓。”)

四、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

五、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城镇新增就业年均一千三百万人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国家安全全面加强。

六、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修宪:“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修改为“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七、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

着眼于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制定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全力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军队在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上迈出坚定步伐。

八、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国两制”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宪法和基本法权威在港澳进一步彰显,内地与港澳交流合作深入推进,港珠澳大桥全线贯通,香港、澳门保持繁荣稳定。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两岸领导人历史性会晤。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有力维护了台海和平稳定。

九、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

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条件。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

十、全面从严治党成效显著。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决改变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推动全党尊崇党章,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层层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把纪律挺在前面,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

第5篇:党的十八大以来精神文明建设成就综述:立德铸魂 凝心聚力

【中公遴选2017年遴选公文写作素材】 党的十八大以来精神文明建设成就综述:立德铸魂凝

心聚力

立德铸魂 凝心聚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精神文明建设成就综述 一个国家昂扬前行,离不开强大的精神支撑; 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离不开丰润的道德滋养。

党的十八大以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引导推动全社会树立文明观念、争当文明公民、展示文明形象。更加坚定的主流价值、更加高扬的道德旗帜、更加清朗的社会风气,聚合起中华儿女同心同德的磅礴伟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树立价值观自信 构筑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

9月1日前后,各地大中小学进入“开学季”。升国旗、唱国歌,是不少学校“开学第一课”的重要内容。在北京小学广外分校,师生们面向国旗庄严宣誓:“我是中国人,我爱我的祖国!”爱国主义情怀,在每个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爱国,世人心中最宝贵的情感。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极为重要的一项任务,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被贯穿于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在气势恢宏的胜利日阅兵中更懂和平珍贵,在“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等仪式中铭记历史,在烈士纪念日缅怀先烈……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生动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人们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更加清醒地认识自身的使命担当。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核心价值观是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5年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持续深化。

在各地的大街小巷、公园广场、机场车站,一幅幅活泼形象展示主流价值观的公益广告与城市景观、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无声地送到百姓身边、送进大家心里。

为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得见、摸得着、离得近,各地各部门精心设计开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推动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场场宣讲活动陆续在全国开展,一流的专家学者和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典范来到人民中间,用科学、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解读,帮助大家全面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和时代意义。

一次次立足基层、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扎实推进核心价值观建设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边寨。各地在贯穿结合融入上下功夫,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无所不在。

一个个传统节日成为传承优秀文化、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春节之喜庆、端午之追忆、七夕之忠贞、中秋之团圆、重阳之敬老……在这些传统节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让传统节日成为爱国节、文化节、道德节、情感节、仁爱节,已是建设精神文明、弘扬核心价值观的响亮品牌。

一系列“接地气”的举措,不断加深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运用法治手段维护主流价值,更增强了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心与自觉。

放眼神州,从领导干部勇作先行者,到人民群众争当生力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呈现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人们用点滴行动与执着坚守,累积起整个社会的价值高度,筑牢共同的精神家园。

推进文明创建

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

初秋时节,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在“鹭岛”厦门成功举行。这座与“金砖”光芒交相辉映的魅力城市,连续四届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文明,已经成为厦门闪亮的城市名片,更是鲜明的精神底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方面全面推进。打造美丽整洁的生活环境、规范有序的社会秩序、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城市文明程度、城市文化品位和群众生活质量……一座座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的文明城市,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广大城市居民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变化和成效。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广袤的乡村也向着美丽未来进发。

“从这里沿路行走,不仅步步是风景,更处处有‘文明’。”每当向外地游客介绍自己的家乡,浙江省慈溪市徐福村村民的自豪之情就溢于言表。慈溪市以南部沿山精品线为纽带,将沿线文明村串联起来,形成一条集文明文化、生态休闲于一体的文明建设共同体——“溪上慈风”文明示范线,充分展示“景美、人美、生活美”农村新风貌。

从“一处美”向“一片美”,从“环境美”向“生活美”,从“外在美”向“内涵美”,近年来,文明村镇创建突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题,让乡风民风、人居环境、文化生活美起来。各地在开展移风易俗、整治村容村貌、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等方面积极发力,让一个个村镇既有绿水青山的“颜值”,又有“金山银山”的价值。

文明花开满园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归根到底是为百姓谋福祉,让社会更和谐—— 人们看到,在与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各行各业,文明单位创建着力提高员工素质,涵养职业操守,培育职业精神,完善规章制度,树立行业新风。

人们看到,在作为社会“细胞”的万千家庭里,文明家庭创建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孝老爱幼,少有所教,老有所养,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人们看到,在肩负教书育人神圣使命的校园里,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引导广大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引导孩子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弘扬良好校风校训,美化校园环境。

从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到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向纵深发展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站在时代前沿、引领风气之先、充满生机活力,以扎实成效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以亮丽色彩擘画文明中国的壮美画卷。

发展志愿服务 凝聚公益友爱正能量

不久前,一场属于全国人民的体育盛会——第十三届全运会在天津隆重举行。精彩激烈的赛场外,志愿服务成为一道亮丽风景。

去年11月底,天津通过十三运组委会官网和天津志愿服务网启动了志愿者招募工作,经过几个月的笔试、面试、心理测试等选拔考核活动,1.7万名志愿者脱颖而出。带着光荣的使命感与强烈的责任感,这些志愿者忙碌在各自岗位上。志愿者鲁雯说:“我希望用我的微笑和服务,让每一位来到天津的运动员感受天津的温暖,让他们能够在赛场上发挥最好水平。”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有关部门着力把志愿服务与学雷锋有机融合,带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志愿者队伍持续壮大,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开展,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

——不断完善制度保障,提升志愿服务整体效能。《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志愿服务条例》等陆续出台,进一步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发展。各地通过为志愿者提供保险服务、建立“爱心兑换”“时间银行”机制等举措,守护爱心,让爱“循环”。

——致力服务社会治理,更好满足百姓需求。有的街道社区将志愿者按各自特长和志趣组成团队,促进街道公共事务“自治共治”一起来、“自转公转”一起转;全国百支文化助盲志愿服务团队为盲人朋友在康复、教育、社会参与等方面提供更多服务和支持……

——品牌效应日益彰显,参与面更加广泛。党员志愿者是戴着党徽的“活雷锋”,文化志愿者活跃在各类公共文化服务阵地上,巾帼志愿服务“立足社区、面向家庭、见诸日常、细致入微”,青年志愿服务书写“最公益,最青春”的风采,老年志愿服务者发挥余热、老有所为。

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

随着志愿服务的项目化运作、专业化发展、信息化支撑持续深入推进,一条条爱的小溪,终将汇聚成爱心大潮。在一个向上向善、友爱互助的社会里,人们时时处处都感受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传递出的善意与温暖。

高扬道德旗帜

发挥榜样模范和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

今年5月,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拉开帷幕。本届评选表彰面向城乡基层、各行各业,按照相应程序步骤选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五类全国道德模范,树立群众拥护爱戴的价值标杆。

在整个社会的价值星空中,每一个闪光名字的背后,都有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一名名道德模范身份不同、经历各异,但他们以自己的行动从不同角度诠释了真情大义的深刻内涵。在道德模范身上,人们看到了一种精神、一种情怀、一种品格、一种力量。

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部门发动基层群众分层推选时代楷模、最美人物、身边好人、向上向善好青年等先进典型,评选各行各业先进人物,充分展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形成“群星灿烂”与“七星共明”的先进群体格局,展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丰硕成果——

“见义勇为最美人物”、岗位学雷锋“最美人物”、“最美拥军人物”……中宣部联合有关部门持续发布各行各业“最美人物”,奏响“最美”交响曲。

中央文明办每月公布“中国好人榜”,带动更多人践行新时期好人精神,争当“中国好人”。

在各类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下,各个层面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蓬勃展开。多地通过举办道德模范事迹巡回展览、宣讲等实践活动,让道德模范的榜样力量看得见、学得到。有些地方把道德模范故事拍成电影,写入书籍,搬上舞台,获得良好社会反响。

要以德润心,也要以文化人。

公共文化设施学雷锋志愿服务致力于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用中华民族的光荣历史、优秀文化和科技成果,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广泛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维护好、实现好群众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推出一批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文艺作品,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用榜样的力量鼓舞人,以先进的文化引领人。

一位位先进典型、一项项道德实践、一次次精神洗礼,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营造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激发全社会的思想认同、情感共鸣和效仿意愿,让好人好事层出不穷,让善行义举蔚然成风。

涵养文明习惯

共同维护国家民族良好形象

餐馆里,“适量点餐、杜绝浪费”“文明用餐、节俭惜福”的标语随处可见;红白喜事中,“喜事廉办、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景区里,乱扔垃圾、乱刻乱画、折枝摇树的情况越来越少;出境游时,人们更加注重自身言行举止,把旅游中的每一个文明细节当作维护祖国形象的大事去关注和重视,让文明成为最美的风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文明社会风尚行动,大力普及工作生活、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公共场所等方面的文明礼仪规范,引导人们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和规则,建立和谐清新人际关系,抵制不良庸俗习气。

与此同时,各地各部门强化问题导向,加强对群众反映强烈问题的整治力度,深入开展治理行动和专项教育,扶正祛邪、激浊扬清。

对“老赖”顽疾重拳出击。2015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税务总局、最高人民法院、海关总署等60多个部门联合签署税收征管、法院执行、进出口、安全生产等23个领域的失信联合惩戒备忘录,提高违法失信者的失信成本。

对文明“陋习”联合整治。聚焦机动车不礼让行人、不遵守交通信号标志等行为,中央文明办、公安部、教育部、司法部、交通运输部等每年确定一个主题开展交通安全文明行动……

有破更要有立。着眼长远的制度体系建设快马加鞭——

诚信建设制度化深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出台,成为我国首部国家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专项规划。《关于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的意见》印发,就着力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进行明确规定。

行业文明不断立规明矩。在旅游行业,2013年,“遵守旅游文明行为规范”被写入旅游法;2014年,中央文明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明旅游工作的意见》;2015年,《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施行。在互联网行业,《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等引导人们提升网络文明素养,让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同心掬得满庭芳。

这5年来,环境美了、人心暖了、快乐多了……精神文明建设事业走过的历程与取得的成就启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受益者,更是参与者、推动者。

今年4月,中央文明委《关于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指导意见》公布。这是根据党中央的新部署、形势发展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对今后一个时期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作出的宏观规划和战略部署,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增添新动力、注入新活力。

多措并举立德铸魂,成效显著凝心聚力。

站在新的起点,精神文明建设必将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肩负新的重任,精神文明建设将焕发更加灿烂的光辉,照亮中华民族的圆梦之路。

第6篇: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的重大成就

2017年是全面实施“十三五”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一年,我们党将召开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深入宣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入宣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过的不平凡历程、取得的辉煌成就,是今年党建研究宣传工作的重要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坚持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以思想建党为根本、以从严治吏为重点、以改进作风为突破、以反腐肃贪为要务、以制度治党为保障,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在党的建设上取得显著的成效。

一、丰富发展了执政党建设理论,党的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越来越有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新情况新特点,推动管党治党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一是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最根本的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的时代命题,将加强党的领导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强调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必须坚定自觉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旗帜鲜明地把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全党令行禁止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指针,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持把对党绝对忠诚作为根本政治要求和最重要的政治纪律,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明确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将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到一个新高度。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对自身提出的严格要求,同时也是为其他三个“全面”提供坚强政治保证的客观需要。总书记强调,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关键在全面从严治党。党中央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坚持不懈统筹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三是形成了总书记党建思想,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根本遵循。总书记党建思想涵盖了管党治党方方面面,科学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形成了思想深邃、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二、重视思想建党,“走好新的长征路”的思想根基越来越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用“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仰铸魂,始终以强基固本、正本清源的标准治心,带领全党在思想、作风、党性上持续进行“补钙”“加油”。一是以理想信念为重点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列入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八大任务之一,并从思想理论建设、党性教育、道德建设三个方面作出全面部署。中央政治局率先垂范,带头开展集体学习。自2013年以来,中央先后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都把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提升道德境界作为重点内容。各级党组织从抓理想信念教育入手,把党章党规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作为学习重点,强化中心组理论学习和党员干部日常理论学习,从领导机关、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抓起,构建述学、督学、考学机制,着力提高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二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央办公厅印发《关

1 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部门积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中,开展了一系列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为更好地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制定了《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行办法》。积极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队伍,全面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坚守网络思想阵地,组建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积极构建文明网络、清朗网络。

三、坚持党管干部原则,选人用人越来越准、风气越来越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从明确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入手,为进行伟大斗争推进宏伟事业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一是好干部标准深入人心。围绕治国理政新要求,总书记提出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强调领导干部要自觉践行“三严三实”,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忠诚、干净、担当,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对民族地区干部还提出了“三个特别”的要求,为选好用好干部提供了新的指南。党中央印发了新修订的《干部任用条例》,把好干部标准贯彻体现到干部选拔任用的基本原则、基本条件、基本要求等各个方面。二是选人用人理念方法更加科学。党中央先后就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公务员考试录用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以事择人、依岗选人,强化领导责任、加强分析研判、注重民主质量、解决“四唯”问题,严把政治关、作风关、能力关、廉政关,统筹干部资源科学选人用人。发挥干部考核“指挥棒”作用,强化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建立干部实绩档案,大力推进干部交流,加大对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的调整力度,着力整治“为官不为”等问题。三是选人用人公信力大大提高。强化任前审查核实,实行干部“凡提四必”。各级组织部门建立健全了信件、电话、网络、短信“四位一体”的“12380”综合举报受理平台,结合巡视开展选人用人专项检查,建立干部选任工作纪实和责任倒查制度。开展了“带病提拔”集中倒查和违反干部标准程序、跑官要官和说情打招呼、“三超两乱”、干部档案造假、领导干部违规兼职、“裸官”等专项整治,严查选人用人不正之风。党中央查处通报了湖南衡阳破坏选举案、四川南充拉票贿选案、辽宁拉票贿选案等选人用人违法违纪案件。四是干部素质能力全面提升。党中央印发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和2013年至2017年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央党校连续举办省部级干部研讨班、县委书记研修班,各级党组织结合实际,不断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有力提升了干部素质能力。

四、夯实基层基础,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越来越明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扎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一是组织体系更加严密。以扩大基层党组织“两个覆盖”为目标,加大在农民合作社、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聚集地、产业园区等建立党组织力度,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进一步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党的领导、党的工作、党的组织作用有效地覆盖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党的工作渗透到方方面面。二是责任体系更加清晰。党中央召开会议,分别就农村、高校、国有企业等领域党的建设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中组部召开了社区、机关、社会组织、中央企业、园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座谈会,分门别类进行部署,强调突出政治功能,强化服务功能,对各级各领域党组织的职责定位、责任考核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有力推动了各领域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各级党委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加强党支部书记规范化管理,加大基层党组织书记轮训力度。着力健全基层民主管理机制,在村和社区普遍推行

2 “四议两公开”等制度,基层民主管理规范化水平不断提升。三是服务保障体系更加高效。党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等文件,把基层党组织的工作重心转到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上。各级党组织深入贯彻中央精神,推广机关干部下基层、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结对帮扶等做法,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开展服务。以抓党建促脱贫,组织党员干部扶贫工作组、驻村扶贫工作队、选派“第一书记”深入贫困地区开展工作。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使基层党组织有资源、有能力为群众服务。四是党员队伍更加纯洁。党中央下发《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明确了“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对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的培养、教育、考察提出新要求,强化党组织的领导责任和把关作用,为做好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各级党组织严格发展党员程序,探索实行发展党员工作培训制、票决制、公示制、责任制,提高党员发展质量,开展了党员组织关系排查、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及时清理和纯洁党员队伍。

五、持之以恒抓作风改作风,党群干群关系越来越密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作风建设作为推进党的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一是出台中央八项规定,切实转变作风。2012年,中央政治局出台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沉下身子、走近百姓,“身挨身坐、心贴心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的智慧和力量。各地也制定相应规章制度,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截至2016年8月底,约14万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被查处,约18.6万名干部被处理,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约9.1万人;仅中央纪委就公开通报曝光了18批次106起典型问题。二是扎实开展党内教育,持续整治作风问题。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开局亮相,狠刹文山会海、吃拿卡要、庸懒散拖、“舌尖上的浪费”“会所中的歪风”“车轮上的铺张”、超标办公用房、公款消费等“四风”蔓延势头。“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把重点对准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着力解决修身不严、用权不严、律己不严,谋事不实、创业不实、做人不实等突出问题。“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解决一些党员理想信念模糊动摇、党的意识淡化、宗旨观念淡薄、精神不振、道德行为不端等问题,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做“四讲四有”合格党员。三是健全完善机制,推动了作风建设抓常、抓细、抓长。党中央出台了关于深化“四风”整治、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等意见,对深化作风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制定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及公务接待、公车改革、会议费管理等一系列制度文件,并加强常态化监督检查。

六、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监督执纪越来越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严明纪律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用纪律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一是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突出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党的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党中央先后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各地各部门党组织认真贯彻落实,采取专题教育等各种形式,教育引导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强化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对党忠诚老实、光明磊落,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二是落实“四种形态”,治“病树”拔“烂树”护“森林”。“四种形态”这一重大理念创新为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提供了实现路径。各级党组织采取教育提醒、诫勉谈话、组织函询等方式,加强对党员的日常管理监督,发现苗头及时提醒,触犯纪律立即处理。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把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组织纪律问题作为纪律审查的重要内容,对以身试纪者严格执纪,不因未触及法律而“放过一马”,释放了执纪必严、违纪必究的强烈信号。

3

七、坚持治标与治本并重、“老虎”“苍蝇”一起打,惩治腐败力度越来越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反腐倡廉建设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战略重点和重大政治任务,以零容忍的态度重拳反腐。一方面,从治标入手,以义无反顾的决心和前所未有的力度,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先后查处了一批高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对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案件的查处,旗帜鲜明地向党内外宣告,反腐无死角、打虎无禁区。坚决查处小官巨贪,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严肃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类案件。积极落实巡视、派驻两个“全覆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巡视组已开展了11轮巡视,从2016年起还增加了“回头看”,使巡视工作更有韧性和威慑力。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制度日益完善,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1.5%的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成就表示很满意或比较满意。另一方面,以治标为根本,完善以德治腐、以法治腐、以制度治腐的协同机制。明确了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推行“一岗双责”“一案双查”,落实各级党委和纪委以及领导班子的责任。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真正把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拧紧,增强廉洁从政意识。坚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全面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化腐败问题多发领域和环节的改革,确保党和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

八、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蹄疾步稳,管党治党的制度笼子越扎越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推进。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任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成立了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专项小组。党中央《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在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下,围绕4方面改革任务,提出了26项重点举措,为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和遵循。二是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党中央部署开展了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集中清理工作。《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发布,使党有了第一步党内“立法法”和备案程序规定。修订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等50多部党内法规,基本形成了涵盖党的建设和党的工作主要领域、适应管党治党需要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框架。特别是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对全面从严治党作出了新的部署,提出了新的要求。

九、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党内政治生态越来越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整风精神严格党内生活,全方位、立体式加强和构建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一是严格执行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各级党组织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党员党性定期分析等制度,着力解决不按规定开展党内活动,党内生活质量不高、流于形式、难以发挥作用的问题。党员领导干部严格执行双重组织生活会制度。二是切实提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质量。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中央政治局常委各选择一个县作为联系点,亲自参加专题民主生活会,充分发挥示范作用,推动教育实践活动走向深入。党中央专门派出督导组(巡回督导组)到各地各部门严督实导。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对坚持和完善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提出了明确要求。党中央印发的《县以上党和国家机关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若干规定》,为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民主生活会提供了制度保障。三是积极扩大党内民主。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保障全体党员平等享有党章规定的党员权利、履行党章规定的党员义务,坚持党内民主平等的同志关系。畅通党员参与讨论

4 党内事务的途径,拓宽党员表达意见的渠道,营造了党内民主讨论的政治氛围。

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落得越来越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不断强化管党治党责任。一是党中央带头落实主体责任。中央政治局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党的建设。总书记多次在中央全会、中央纪委全会等重要会议、重要场合发表重要讲话,对全面从严治党指明方向、提出要求,在党内教育中以身作则、示范带动,对管党治党方面存在的问题不遮掩、不回避、不手软。二是层层压实主体责任。党中央从中央部委和省一级抓起,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局面。各级党组织制定了落实主体责任的办法细则,积极探索约谈一把手、开展述职述责、进行落实主体责任专题培训等方式,把责任压紧压实。三是强化严厉问责。出台《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为开展问责提供明确依据,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利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在加强党的建设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一是必须始终坚持“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时刻保持“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政治清醒,保持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政治自觉,坚持严字当头、实处着力,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着力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努力把党建设成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勇敢担负历史责任、带领人民群众向着伟大目标不断奋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二是必须始终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紧密结合。牢牢抓住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个首要任务,注重理想信念的常修常补、经常锤炼,促进党员干部运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更多地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

三是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党内监督和人民监督相结合。全面从严治党,首先必须依靠自身力量,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锐利武器,切实增强“四自”能力。同时,必须注重加强人民监督,实现党内党外同向发力、党心民心同频共振,才能管好党治好党。

四是必须始终坚持抓住“关键少数”引领“最大多数”。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解决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解决党自身的问题,关键在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关键少数”发挥关键作用,政治生态才能风清气正。只有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引领示范作用,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动一级干,以点带面、以上率下,才能更好地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

五是必须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把问题作为靶子,以达成目标为原则,以产生实效、群众满意为标准,既从面上科学统筹、系统把握,又抓重点解难点、攻克薄弱环节,瞄着问题去、对着问题走,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正视问题,厘清时间节点、明确任务方法,在解决一个又一个具体问题中,推动整体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六是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坚决冲

5 破思想观念束缚,坚决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勇于推进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

6

第7篇: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的成就与经验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带领全党开创了党的建设新局面,开辟了管党治党的新境界,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

一、加强思想理论武装,保证全党思想统

一、步调一致 第一,突出抓好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培训。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组织把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中之重。在学习中,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帮助党员干部掌握讲话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努力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坚持及时学、跟进学,第一时间学习总书记最新发表的重要讲话,确保认识跟进、行动跟进;坚持集体研讨与个人自学相结合,既组织好中心组学习、培训轮训、专题交流等集中性学习教育,又注意调动党员干部个人自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尤其是督促领导干部先学一步、学深一步,做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表率。

第二,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一是把理想信念教育列入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教学培训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参加学习培训的必修课。一方面,加强理论培训,帮助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这一看家本领,筑牢理想信念的根基;另一方面,注重用好红色教育资源,采取现场教学、行为体验、研讨交流等多种方式,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感染力。二是注重发挥正反典型的教育警示作用,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编印学习材料,引导党员干部以先辈先进为标杆,见

贤思齐,以反面典型为镜鉴身正己,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三是注重把强化理想信念教育与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在释疑解惑中增强教育的有效性。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对错误认识和歪理邪说理直气壮地进行批驳,讲清其实质和危害,帮助党员干部明辨是非、站稳立场、增强定力。

第三,大力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一是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把‚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放在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的突出位臵,进一步解决党员队伍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保持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二是加强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记和遵守中央提出的‚五个必须、五个决不允许‛等要求,即必须维护党中央权威,决不允许背离党中央要求另搞一套;必须维护党的团结,决不允许在党内培植私人势力;必须遵循组织程序,决不允许擅作主张、我行我素;必须服从组织决定,决不允许搞非组织活动;必须管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决不允许他们擅权干政、谋取私利。三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下大气力解决影响严肃认真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各种问题,重新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使党内政治生活真正起到了教育改造提高党员干部的作用。

二、加强作风建设,推动党风政风明显好转

第一,制定实施八项规定。党的十八大之后不久,中央就制定了《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在中央的坚强领导和示范带动下,各地区各部门迅速行动,以严实有力的措施抓好八项规定精神的

落实。经过三年多的持续努力,八项规定精神深入人心,成为作风建设的代名词,所规范的内容大大拓展。一些曾经被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邪气刹住了,一些司空见惯的顽瘴痼疾得到攻克,干部的作风面貌焕然一新,党心民心为之一振。

第二,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实践活动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以反对‚四风‛为聚焦点,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对党内思想之尘、作风之弊、行为之垢进行了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取得了重大成果。一是广大党员干部受到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深刻教育,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明显增强;二是‚四风‛得到有力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三是恢复和发扬了批评和自我批评优良传统,探索了新形势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有效途径;四是以转作风改作风为重点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制度执行力和约束力得到增强;五是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症结难点得到突破,党的执政基础更加稳固。

第三,深入推进‚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党中央从2015年4月起,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不断巩固拓展作风建设的成果。各级党委认真落实中央部署,按照深入学习教育、突出问题导向、贯彻从严标准、坚持以上率下、确保取得实效的要求,主要通过集中学习、专题党课、专题研讨、查摆整改等多种形式和方法,对党员领导干部从思想、作风、党性上进行了又一次集中‚补钙‛和‚加油‛,使全面从严治党的氛围更浓厚、领导干部的标杆作用更明显。

三、把好选人用人关,大力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

为政之要,首在用人。能不能把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在2013年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总书记鲜明提出了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对怎样是好干部、怎样成长为好干部、怎样把好干部用起来等重大问题作了全面深刻的阐述,为做好新形势下干部培养选拔工作指明了方向。

第一,落实新时期好干部标准,着力破解‚四唯‛问题。为落实新时期好干部标准,中央修订了《干部任用条例》,把好干部标准贯彻体现到干部选拔任用的基本原则、基本条件、基本要求等各个方面。同时,针对选人用人工作中存在的‚唯票、唯分、唯GDP、唯年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改进措施。在解决唯票问题方面:着重强化党组织领导和把关作用;改进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制度,综合运用多种方式了解真实民意,科学分析得票情况。在解决唯分问题方面:明确规定不是所有的岗位都搞竞争性选拔,要从实际需要出发,合理确定竞争性选拔的职位、数量和范围;实行竞争性选拔不能只看分数,要坚持实践标准、实绩依据、实干导向。在解决唯GDP问题方面:印发《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把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以及民生改善、社会和谐、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大资源消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债务状况等约束性指标的权重,对那些违背科学发展要求,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蛮干造成恶劣影响的

干部,实行终身追责。在解决唯年龄问题方面:坚决纠正一些地方简单地以年龄划杠、任职年龄层层递减的现象,充分调动各年龄段干部的积极性。此外,进一步规范破格提拔,对破格提拔的条件、程序等作出严格限定。

第二,严把干部考察任用关,坚决防止‚带病提拔‛。一是切实改进干部考察工作。把考察干部的功夫更多地下在平时,注重近距离接触干部,掌握干部活情况、掌握干部新变化、掌握干部在群众中的口碑。强化任前审查核实,实行干部档案‚凡提必审‛、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凡提必核‛、纪检监察机关的意见‚凡提必听‛、反映考察对象有关问题的信访举报‚凡提必查‛,对有疑点没有消除、问题没有搞清的人选,不得提拔或重用。二是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全程监督。结合巡视开展选人用人专项检查,建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纪实和责任倒查制度,探索实名推荐干部办法,凡是出现‚带病提拔‛问题的,都要对选拔任用过程进行倒查,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三是严厉查处选人用人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铲除产生‚带病提拔‛的潜规则。对用人上的违规违纪行为,始终坚持零容忍的态度。

第三,着眼事业长远发展,改进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结合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认真组织开展新一轮省部级后备干部推荐考察工作。首次采取专题调研的方式,人选产生由原来的会议推荐改为由单位党委(党组)在一定范围内征求意见,人选名单由组织掌握,不公示、不反馈,以最大限度减少工作震动和干部思想波动。这次后备干部专题调研,发现和举荐了一大批优秀干部,为今后5〜10年领导班子建

设提供了较为充足的干部储备,也为做好干部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第四,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机制。制定《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在建立干部能上能下制度机制上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一是集中规范了干部‚下‛的6种渠道,特别是把问责处理、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作为‚下‛的重要渠道。二是重点明确了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的10种情形,包括不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敢担当、不能有效履职、品行不端等,为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提供了明确依据。三是新增了对领导干部进行问责的5种情形,进一步划定了责任红线,鞭策干部严以用权、积极作为,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当然,具体执行过程中一定要实事求是,既坚持原则,又稳慎操作,防止定指标、压任务,搞扩大化。要准确把握‚下‛的内涵,合理确定‚下‛的方式。

四、从严管理监督干部,努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

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总书记强调,要把从严管理干部贯彻落实到干部队伍建设全过程,做到干部随从严管理成长、从严管理伴干部一生。

第一,完善从严管理干部队伍制度体系。注重把日常管理、重点管理和关键时刻管理贯通起来,把科学定责、加强考核、强化监督等链接起来,先后制定实施了规范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任职)、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抽查核实、配偶已移居国(境)外的国家工作人员任职岗位管理、领导干

部出国(境)管理监督工作等一系列制度规定,努力做到对象全覆盖、过程全覆盖,形成管理全面、标准严格、环节衔接、措施配套、责任分明的管理监督闭环系统。

第二,开展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积极回应民意关切和社会期待,持续开展一系列专项整治。比如,集中清理超职数配备干部,2015年上半年,全国超配的4万多名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已整改消化2.5万多名,完成62.7%;开展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抽查核实,2014年的抽查比例是3%—5%,2015年提高到10%。有1790名拟提拔为副处级以上干部的考察对象,因抽查核实发现问题被取消提拔资格。清理整顿领导干部社会化培训,对参加高收费培训的3094名干部督促退学,23个高收费项目停办;开展干部档案专项审核工作,重点审核是否存在假年龄、假学历、假履历等问题,目前省管干部档案审核工作基本完成,对273名档案存在问题的干部作了处理,市县两级和中央单位专项审核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第三,严格日常管理监督。立足于抓早抓小抓预防,积极探索加强干部日常管理的有效办法,把干部管理监督的关口前移,防止小毛病演化成大问题。加大提醒教育力度,严格落实对领导干部进行提醒、函询和诫勉的实施细则,对干部身上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咬耳朵、扯袖子。2014年以来,中央组织部对9名中管干部进行了函询或约谈,并督促有关地方和单位对有举报反映的193名干部进行了函询或约谈。把谈心谈话作为严格管理干部的常态化工作,对有问题反映的、工作不在状态的重点谈、及时谈,加强引导、指出问题、提醒帮助。完善日常管理机制,把行为管理和思

想管理、工作圈管理和社交圈管理、组织管理和个人自律结合起来,加强对干部队伍状态的分析研判,综合运用平时考核和纪检监察、巡视、审计、信访举报、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核查等成果,使干部时刻感到管理就在身边、管理无处不在。

在从严管理的同时,注重关心关爱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制定出台县以下机关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的意见、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组织开展最美基层干部评选活动,提高老少边穷地区、特殊岗位以及基层干部的待遇,切实把中央关心关爱干部的要求落到实处。2015年‚七一‛,在全国范围内推选表彰了百名优秀县委书记,总书记亲切接见并发表重要讲话,对他们提出了当好政治的明白人、发展的开路人、群众的贴心人、班子的带头人的殷切希望,这对激励广大干部奋发有为、干事创业起到了极大的鼓舞和鞭策作用。

五、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第一,以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统领,扎实推进各领域的党建工作。突出政治功能,强化服务功能,广泛开展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活动,推动基层党组织更好地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加强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建设,选派干部到基层挂职任职、担任第一书记,推动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为群众服务,新建、扩建基层党组织活动场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加强农村、社区党的建设,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制定实施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意见,扩大党在社会组织领域

的影响力凝聚力。确保党的建设和国有企业改革同步加强。加大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的整顿力度。

第二,严格党员教育管理,提升党员队伍整体素质。一是加强对党员队伍总体规模的调控,适当控制党员数量增长过快势头,切实提升发展党员的质量。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高知识群体党员占比增幅明显加大,生产工作一线党员占比明显回升。二是加强党员教育培训,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制定实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五年规划,综合运用远程教育、网络信息化平台,扩大教育覆盖面,增强针对性和及时性。三是稳妥处臵不合格党员,努力纯洁党的队伍。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各地共认定不合格党员7.9万多名,其中作出组织处臵的6.2万多名。四是做好关爱服务党员工作。各地普遍建立党员服务中心、服务站,重点做好流动党员特别是农民工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完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

第三,全面开展市县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健全和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2014年开始,各地自上而下开展了市县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通过述职评议考核,真正述出了责任、评出了压力、考出了动力,使基层党建由‚软任务‛变成了‚硬指标‛。

六、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 第一,依纪依法严惩腐败,查处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取得重大进展。党中央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老虎苍蝇一起打‛。党的十八大以来,共立案查处中管干部超过100人,对周永康等高级领导干部严重违纪问题进行立案审查,对山西省、中石油等地方和单位多年积累的严重腐败问题进行严

肃处理,彰显了党反对腐败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坚持纪在法前、纪严于法,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抓早抓小、动辄则咎,使纪律立起来、严起来、执行到位。注重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严肃查办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腐败案件。加大国际追逃追赃力度,加强防逃工作,布下天罗地网,不让腐败分子躲进‚避罪天堂‛、逍遥法外。

第二,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发挥反腐‚利剑‛作用。一是巡视针对性更强。聚焦中心、攥紧拳头,剑指党风廉政方面存在的问题,突出‚四个着力‛,即着力发现是否存在违反党的政治纪律问题,着力发现领导干部是否存在权钱交易、以权谋私、贪污贿赂、腐化堕落等违纪问题,着力发现是否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问题,着力发现是否存在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二是巡视覆盖更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巡视组已开展9轮巡视,共巡视100余个地方、部门和单位党组织,实现对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管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和中央金融单位的全覆盖。三是巡视方式更灵活。实行巡视组组长、巡视对象、巡视组与巡视对象关系三个不固定,一次一授权;带着问题去巡视,下沉一级到干部担任过‚一把手‛的地方了解情况;探索灵活机动的专项巡视,创新‚一托二‛巡视方式,冲着具体人、具体事,一个下属单位、一个工程项目、一笔专项经费去巡视。巡视工作的加强和改进,有效起到了震慑、遏制和治本作用,成为反腐败斗争的一把‚利剑‛,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有力的支撑。

第三,落实‚两个责任‛,努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机制。腐败现象之所以滋长蔓延,甚至在一些地方

和单位出现系统性、塌方式腐败,与管党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党委(党组)主体责任落实不力,纪委(纪检组)监督责任落实不到位,有非常直接的关系。针对这种情况,中央突出强化‚两个责任‛,督促各级党委(党组)和纪委(纪检组)切实把党风廉政建设的担子担起来。大力推动纪检体制改革,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推进纪检机关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全面落实中央纪委向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机构,充分发挥‚派‛的权威和‚驻‛的优势。加大追责问责的力度,对山西发生塌方式腐败负有责任的省委班子进行了改组性质的调整,严肃处理了湖南衡阳破坏选举案、四川南充拉票贿选案的有关责任人,并将处理的结果向全党公布。

七、从严加强制度建设,着力提高制度治党、依规管党的水平。

加强制度建设,是最可靠、最有效、最持久的治党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积极回应从严治党的现实需要,一手抓制度建设,一手抓制度执行,着力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

第一,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着眼到建党100周年时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中央先后修订党内法规制定条例,制定出台党内法规备案和解释两个规定,编制实施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第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开展了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党内法规清理。根据全面从严治党需要,抓紧制定出台一批重要的党内法规,截至目前新制定或修订的党内法规共34件,其中条例5件、规则6件、规定14件、细则9件。在组织制度方

面,出台了《党组工作条例》,正在修订地方党委工作条例,起草党内表彰条例;在干部人事制度方面,修订了《干部任用条例》《干部教育条例》,制定出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暂行规定》;在规范领导干部工作生活待遇方面,出台了《省部级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省部级领导干部秘书管理规定》;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方面,出台了《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及配套的25项党内法规制度;在反腐倡廉方面,正在修订《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等。在制度建设过程中,坚持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推动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有机衔接,确保把党纪党规挺在前头,确保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确保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内在统一。

第二,扎实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部署,成立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专项小组,由中央组织部牵头,赵乐际同志任组长。专项小组统筹近期和中长期改革任务,制定实施《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从深化党的组织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基层组织建设制度、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4个方面,提出了55项具体改革任务,明确了今后几年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目前,已出台38项改革举措,其他改革举措也将在2017年以前完成。

第三,切实增强制度执行力。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再好的制度得不到执行,也不过是一纸空文。中央明确,改

革举措由谁主持制定,就由谁督促落实;涉及哪一级、哪个部门的业务,就以谁为主落实,其他部门和单位要协同落实。为了推动改革举措的落实,中央改革办专门成立了督察局,对重点改革文件执行情况进行督察。中央还要求把党内法规执行纳入党委督察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党内法规执行检查常态化机制,确保制度真正成为硬约束,而不是‚纸老虎‛‚稻草人‛,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八、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

第一、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人才发展高度重视。2012年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意见》之后,各地普遍制定了党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13个省区市建立了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黑龙江、吉林、辽宁、福建等地省委书记担任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一把手‛抓‚第一资源‛成为自觉,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理念蔚然成风。

几年来,我国人才工作注重发挥党的政治优势,进一步加强专家人才团结、引导、服务工作,最大限度把广大人才团结凝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人才总量大幅攀升,人才素质明显提升,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已达45.9人/年。人才效能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14.5%;人才贡献率达31.9%,人才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提升。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大军,正在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加快集结。

第二、善用全球化‚人才红利‛。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外国专家工作。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两次在国内

与外国专家代表座谈,并在访问俄罗斯期间在莫斯科与俄罗斯援华专家和亲属代表座谈。中国政府对外国专家的重视和礼遇,引燃了国际一流人才来华的持续热情。一大批世界知名专家相继来到中国,投身实现中国梦的洪流。他们中间有多名诺奖获得者、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主编、法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院士……统计显示,近年境外来华专家规模不断扩大,来华专家已由2011年的52.9万人次增加到2015年的62万余人次,年均增长5%以上。

邦之兴,由得人。今日之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民族复兴的梦想,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亿万人才的助力。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中,人才工作日益善用全球化‚人才红利‛,统筹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

一是深入实施‚千人计划‛。突出‚高精尖缺‛导向,积极拓宽非华裔外国专家申报渠道。目前已累计引进5000多名专家,其中包括发达国家科学院院士近60名,正教授1397名。在‚千人计划‛的带动下,各省区市先后实施地方引才计划。北京启动‚海聚工程‛,江苏实施‚双创计划‛,浙江开展‚省级千人计划‛等,这些引才计划与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等部委引才计划一起,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相互衔接的引才格局。

二是扎实推进‚万人计划‛。首批3个层次、7个类别共遴选产生819名人选。2014年,各评审牵头部门和财政部积极统筹教育、科技和重大人才工程经费,落实特殊支持经费1.9亿元,并建立了青年拔尖人才项目国防科技领域特殊支持渠道。

海纳百川,气象万千。几年来,海外引进人才交出的成绩单越来越亮丽:清华大学施一公在细胞凋亡机理方面连续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并当选2015国际物理学领域的十项重大突破之首;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陈永胜发现了世界首个‚光驱动‛新材料,可在包括太阳光在内的各种光源照射下驱动飞行……行进在复兴道路上的中国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与日俱增。‚到中国去‛‚赢在‘十三五’‛,渐成当下海外人才口里的高频词,中国正成为全球人才竞相创新创业的沃土。

第三、构建人才制度优势。改革创新是时代主题,也是激发人才活力的动力源泉。十八大以来,各地各部门着力破除阻碍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调动了人才积极性。

一是人才政策创新亮点迭出。扩大永久居留证受益范围,将地方和部委55个人才项目与‚千人计划‛一并考虑,为外籍高层次引进人才提供签证及居留便利。‚千人计划‛建立完善评审、巡察、经费管理和退出等制度,形成较为完备的政策体系。

二是人才评价、流动、激励等机制改革不断破冰。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对科研人才双向流动、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等作出改革部署;改进完善院士制度,对院士遴选渠道、优化学科布局和年龄结构、退出和退休机制等进行改革;中央11个部门

和北京市联合推进科研项目评审工作改革,为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创造良好环境。

三是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探索稳步推进。北京中关村、广东粤港澳等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在加强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完善新型科研机制、改进外籍人才居留政策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索。

人才工作始终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自贸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我国不断加大人才政策和项目统筹力度,一幅以人才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生动画卷,在大江南北徐徐展开。很多科技领域实现了从‚望其项背‛到‚弯道超车‛的跨越,带动联想、海尔等民族品牌方阵不断壮大,有效提升了中国核心竞争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带领全党开创了党的建设新局面,开辟了管党治党的新境界,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带给我们许多宝贵经验和深刻启示。我们要把这些成果巩固好、发展好,把经验启示总结好、运用好,以一往无前的勇气和钉钉子精神,坚持不懈地打好全面从严治党这场硬仗,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强的保证!

第8篇: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光辉历程试卷

本次考试结束啦,您在此次考试客观题得分为 100.0 分!

您通过考试!

正确答案:

第一部分 ;判断题

1. 陶元浩讲师指出,为政之要,首在用人;从严治党,关键在从严治吏。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2. 2015年以来,被查处的中管干部十八大以后仍然不收敛不收手的占64%。

A. 正确

正确 √

正确 √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3. 据国家统计局于2015年在22个省区市开展的全国党风廉政建设民意调查显示:91.5%的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成效表示满意。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4. 《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从深化党的组织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基层组织制度、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任务。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5. 腐败对我们党伤害最大,人民群众对于腐败问题最为痛恨。

A. 正确

正确 √

正确 √

正确 √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6. 党的十八大以来处置不合格党员24.7万多人。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7. 人民论坛“官场生态重建”公众满意度调查显示:认为基层干部中傲慢,不亲民、不爱民现象“有所减少”的占60.1%。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8.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以党章为根本遵循从严治党、依规治党。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 √

正确 √

正确 √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9.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相结合。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正确 √

10. 突出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要求全党必须维护党的团结,坚持五湖四海,团结一切忠实于党的同志。 正确 √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11. 纪律严明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正确 √

12.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以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指导管党治党实践,将“从严治党”升华为“全面从严治党”。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13. 总书记指出,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认真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把利器,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14. 总书记指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贵在经常、重在认真、要在细节。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正确 √

正确 √

正确 √

15.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思想建设摆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16.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语自王阳明。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17. 四川南充贿选案涉及党内选举,送钱拉票涉案人数高达477人。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18. 总书记指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的“心学”。

A. 正确

正确 √

正确 √

正确 √

正确 √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19. 党的十八大以来共开展了9轮专项巡视,安排130多个组次,覆盖200多个地方和单位。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20. 被判处终身监禁的中国落马高官第一人,指的是原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第二部分 ;单选题

正确 √

正确 √

1. 总书记指出,()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 正确 √

A. 实事求是

B. 作风建设

C. 党内生活

D. 理想信念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D

答案分析:

2.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鲜明提出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必须把()作为最大的政绩。

A. 提升国民素质

B. 提升GDP

C. 抓好党建

D. 加强党内组织生活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3. 自新中国成立至2012年6月,中央出台的文件总计超过()。

A. 1.3万件

B. 2.3万件

正确 √

正确 √

C. 3.3万件

D. 4.3万件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4. 2013年至2016年9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

A. 101.8万件

B. 201.8万件

C. 301.8万件

D. 401.8万件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5. 据国家统计局于2015年在22个省区市开展的全国党风廉政建设民意调查显示:()的群众赞成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要求。

A. 94.9%

B. 95.9%

C. 96.9%

正确 √

正确 √

D. 97.9%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D

答案分析:

6. 据统计,2013年至2015年,全国共查处违反八项规定精神问题()。

A. 11.4万起

B. 21.4万起

C. 31.4万起

D. 41.4万起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7. 《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是在哪一年印发的?

A. 2011年

B. 2012年

C. 2013年

D. 2014年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D

正确 √

正确 √

答案分析:

8. 据《人民日报》2015年对干部队伍建设情况的问卷调查,()以上认为“从严治吏”取得了明显效果。

A. 60%

B. 70%

C. 80%

D. 90%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9. 人民论坛“官场生态重建”公众满意度调查显示:认为官场吃喝风得到有效治理的占()。

A. 60.1%

B. 70.1%

C. 80.1%

D. 90.1%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10. 总书记指出,()是党组织教育管理党员和党员进行党性锻炼的主要平台。

正确 √

正确 √

正确 √

A. 党内组织生活

B. 党内文化生活

C. 党内政治生活

D. 党内监督制度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第三部分 ;多选题

1.

通过强化党性教育和理论武装,全党思想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进一步增进,()进一步增强,共同的思想基础更加巩固。

A. 道路自信

B. 理论自信

C. 制度自信

D. 文化自信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CD

答案分析:

正确 √

2.

邓小平同志指出,制度更带有(),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加强制度建设,织密扎紧制度的笼子。

A. 根本性

B. 全局性

C. 稳定性

D. 长期性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CD

答案分析:

3.

总书记要求,全党必须牢固树立“四种意识”,具体包括以下哪些?

A. 政治意识

B. 哲学意识

C. 大局意识

D. 核心意识

您的答案:ACD

正确答案:ACD

答案分析:

4.

新时期好干部的标准可以概括为以下哪些方面?

A. 政绩突出

正确 √

正确 √

正确 √

B. 信念坚定

C. 为民服务

D. 勤政务实

您的答案:BCD

正确答案:BCD

答案分析:

5. 2014年12月13日至14日,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A. 全面完善党内制度

B. 全面深化改革

C.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D. 全面从严治党

您的答案:BCD

正确答案:BCD

答案分析:

6.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腐败问题坚持()。

A. 无禁区

B. 半覆盖

C. 全覆盖

正确 √

正确 √

D. 零容忍

您的答案:ACD

正确答案:ACD

答案分析:

7.

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基本要求包括()。

A. 落实从严治党责任

B. 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

C.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D. 坚持从严管理干部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CD

答案分析:

8.

十八大以来,落马的副国级及以上官员包括()。

A. 郭伯雄

B. 周永康

C. 令计划

D. 徐才厚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CD

正确 √

正确 √

答案分析:

9.

全国各地党组织通过()等方式,引导党员干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上来。

A. 中心组学习

B. 日常学习

C. 普遍轮训

D. 专题研讨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CD

答案分析:

10.

我党原来在干部任用上存在的“四唯”难题指的是()。

A. 唯票

B. 唯分

C. 唯学历

D. 唯年龄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CD

答案分析:

正确 √

正确 √

第9篇: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庆价格工作概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庆市物价局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的决策部署要求,主动适应和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要求,深入推进价格领域“放管服”改革,大力减轻群众和企业价费负担,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价格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价格部门先后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省物价局、市委和市政府授予各类荣誉48项,荣获市级以上先进个人称号32人次。市物价局先后获得全国价格认证工作先进机构、全国价格监测质量考核工作优秀单位、全国价格认证工作先进机构和全国价格监测工作先进单位、全省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全省农产品成本调查工作优秀集体等荣誉。

1.全面深化价格改革,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初步形成。 97%以上商品和服务价格由市场形成,市级政府定价范围精简至26项。抓住有利时机,打了不少价格改革的“攻坚战”,汽车运输价格、出租车运价、按病种收费、药品价格、医疗服务价格、农业水价、天然气价、居民用电用水用气阶梯价格、水资源费、污水处理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等重点领域价格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 2.创新价格监管方式,监管格局基本建立。

坚持12358价格举报电话实行节假日24小时值班值守和领导在岗带班制度,安排应急检查小分队,及时处置突发价格事件。全市查处价格违法案件174件,实施经济制裁2111.35万元。上下联动全面推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逐步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2017年第一批共清理违反公平竞争的文件7件。市区价格监测品种达到260个。定期更新发布37种居民生活必需品价格信息和44种常见药品价格信息。全市受理各类价格咨询和投诉举报3302件,做到“有报必接、有接必为、有为必果”,及时处置、快速办结,群众满意度逐年升高。

3.助力地方经济发展,清费减负政策精准发力。 做好涉企收费“减法”,涉企收费进“笼子”,建立涉企收费清单并三次动态调整,收费项目“只减不增”,涉企收费项目由252项减少到50项,每年为企业减负2.11亿元。企业成本“只少不加”,持续开展企业降成本专项行动,5次降低工商业用电价格,年减少企业用能成本支出2亿多元。实行“零收费”政策,使园区工业投资企业一次性免收42项收费,年减轻企业1.03亿元。制定扶持市本级企业发展的用水、用气优惠政策,年减少企业成本支出667万元。搭建平台,助推15家用电大户企业参加电力直接交易,降低企业能耗成本。帮助农业种养殖企业申报享受支持性电价政策,年减少企业成本支出200余万元。

4.完善民生价格机制,“保基本”政策框架初步确立。

2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均低于市政府控价目标。两次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启动价格联动机制1次,补贴资金35万元。每次重大价格改革政策的出台均对困难群体配套优惠价格政策。平价商店采取农副产品平价直销区、农副产品销售点和平价商店进社区活动三种运营模式,共销售平价蔬菜3500万斤,惠民金额近5000万元。投入专项资金1112.4万元,用于蔬菜基地生产、平价商店建设以及市区回民等少数民族低保家庭价格补贴。合理疏导新建商品房销售价格,实行双控和分类调控分城施策,有效抑制新建商品房价格过快上涨。

5.加强队伍自身建设,价格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始终坚持党建与业务两手抓、两促进,机关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对基本建设项目收费和城市基础设施大配套费实行“五统一”管理,物价窗口共审核343项基建收费,审核金额3.49亿元,基建收费应收尽收。对55个商品和服务价格开展成本监审,核减不合理成本5.92亿元。涉税价格认定2713件,增加税收1.2亿元。在51家企业建立联系点。形式多样地开展价格法系列宣传,增强全社会的价格法治意识。开展创建明码标价示范街,授予市区11家单位为安庆市明码实价示范单位。开通安庆物价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建立全市价格系统工作群,提升了价格部门形象。

上一篇:干部队伍建设报告下一篇:业务与科技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