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信息化进程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结合青岛市制造业信息化的建设及应用水平,对其具体情况做出了详细的分析阐述,相应地提出了青岛市制造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建议。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制造业信息化进程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制造业信息化进程论文 篇1:

制造业信息化与市域工业经济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市域制造业信息化的实施现状分析,指出了影响市域制造业信息化的因素,提出了加强市域制造业信息化建设,推动市域工业经济发展的一些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制造业;信息化;市域工业经济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产业主体,是富民强国之本。在市域工业经济中中小型制造企业是一个量大面广的群体,其信息化水平不仅影响到自身发展,而且影响到整个市域工业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目前,市域制造业的产品品种少,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低,整体结构偏轻,企业集中度低,大型骨干企业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真正在全球市場上处于领先水平的制造企业则更少。因此,加快制造业的信息化建设对加快市域工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上饶市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现状分析,找出影响市域制造业信息化的因素,提出加强制造业信息化建设,推动市域工业经济发展的一些思路与对策。

1、制造业信息化对市域工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上饶市是个工业经济欠发达的设区市,制造业主要有汽车制造、生物医药、铜材加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机械电子等重点行业,已初步形成卷烟、光学仪器、机械为制造业龙头的格局。在“十五”期间,上饶市作为省第一批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市,在市政府的领导和省科技厅的指导下,按照“抓应用、促发展、见效益、创环境”的方针,围绕关键技术攻关及企业试点示范、中介体系建设、专业人才培训、工作环境营造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据统计,月兔集团、鑫新股份、凤凰光学、异VC钠公司、天海药业等18家市范企业“十五”期间投入到信息化的经费达7400万元,从事信息化工作人员为4612人。示范前与示范后统计数据的对比分析,可以明显反映这18家示范企业的发展变化:年销售收入由283625万元增加到439240万元,增长54.87%;年利润由103249.7万元增加到112498万元,增长9%;年交税额由25833万元增加到31099万元,增长20.4%;年存货占企业全部流动资产的比例由36.1%减少到26.3%;新产品开发周期由170.6天减少到103.9天。实践证明:通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加快了新产品的开发进程,提升了管理水平和产品的技术层次,促进了企业规模的扩张和核心竞争力的增强,促进了市域工业经济的发展。

2、影响市域制造业信息化的因素分析

上饶市的制造业企业数占工业企业总数的93%,呈现为数量相对较多,规模小,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专业化水平低,创新能力不强,管理理念相对陈旧,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尚存在一定的影响因素。

2.1管理者认识不足,管理不规范

目前大多数市域制造企业决策者由于自身知识结构等原因对信息化的认识程度和重视度不够,不关心信息化,没有信息化意识,没有需求。不知道自己信息化建设需要哪些功能,有什么作用。没有把信息化战略提到改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高度。缺乏紧迫感,特别是对企业信息化带来的管理理念和模式的变革审视不足。部分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基础数据不准确、不及时,直接影响信息化应用的成效。

2.2制造企业信息化应用层次低

从现状来看,信息系统建设水平处于一般事务处理和简单信息管理的阶段。实现的部门多是在财务管理和办公自动化方面。信息化应用的深广度和集成度较低。制约市域中小制造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是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表现在单项信息技术应用参差不齐,如产品开发的CAD应用率远远高于CAM、CAPP、CAE,财务管理方面的应用也明显多于其他方面的管理;而应用最普遍、最成功的CAD,主要只起“甩图板”作用,较深层次的优化、仿真等应用很少问津;更高层次的如CAD/CAPP/CAM一体化或ERP应用中所有模块数据集成共享的几乎没有。表明中小制造企业的信息化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不仅停留在单元技术的应用,而且应用层次不高,信息系统的集成度很低,这与中小企业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管理基础薄弱、员工素质较低等因素有关。

2.3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的人才匮乏

人是制造业信息化中最重要的因素。由于地域和企业的类型、待遇等因素往往比较难吸收引到满意的信息化人才。而好不容易招到或自身培养的信息化人才流动性又大,使信息化进程陷入困境。目前市域中小制造企业信息管理力量薄弱,网络维护人员不足,特别缺乏既懂管理知识、又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迫切需要高校或相关培训机构培养专门适合于制造业信息化高层次应用的专业人才。

2.4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的环境欠佳

上饶市IT产业不发达,制造企业信息化所需要提供的硬件、软件产品生产以及为企业信息化提供服务的中介机构整体水平相对较低,从而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市域制造业信息化的长足进展。在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除了制造企业自身要有信息化的动力、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以外,还需要有合适的外部环境,包括政府的政策引导和监督、资金投入、企业所在行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提供专业的实验环境与公共服务体系以及来自合格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虽然我国的信息化环境指数和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在逐年提高,但显然其关注的重点不是中小制造企业,中小制造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些特殊需求或困难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3、加强中小制造业信息化建设 推动市域工业经济的发展

十八大报告指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市域制造业是以传统产业为主,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动传统制造业的智能化、自动化和在专业化基础上的集成化和系统化进程,这将大大降低生产的物料成本、库存成本、和劳动成本,提高劳动保护生产率,导致产品制造过程中附加值的增加。中小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依靠信息化战略。通过信息化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生产要素总是由信息化程度低的区域向信息化程度高的区域流动和集结。市域中小制造业大多集中在消费品制造业领域中,信息化的进程将促使企业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向深加工发展的轻型产业转变。

3.1转变思想 创新理念

促进市域制造业信息化建设,首先要转变思想,创新理念。企业管理软件是管理思想的载体,管理软件的思想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超前性。比如许多企业正在实施的企业资源计划ERP,它不仅仅是个软件系统,它首先是一套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是世界上许多优秀企业管理经验的结晶。企业管理者及全体员工都应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同时要认识到,信息化并不能解决企业的所有问题。信息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对大多数制造企业来说,要实施制造企业信息化,首先要进行业务重组,改变传统的企业组织及管理模式、改变传统的管理机制、管理思想、管理方法。所以企业的信息化首先是一次管理理念的创新。

3.2重抓应用 培育示范

“十一五”期间,我市要以制造业信息化为重点,积极推进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要抓一批制造企业的重大、共性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制造业的技术进步,促进传統产业向高新化发展。进一步抓好中小制造业信息化单元技术的深化应用,组织有条件的企业,在产品研制中全面应用CAD技术,研究推广产品三维建模技术(3D/CAD),数字化预装配技术(DPA),产品数据管理技术(PDM),建立产品数字样机DMU),研究设计优化技术和设计工艺信息技术,并逐步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数字化(PLM)。视企业具体情况,选择应用CAPP、CAE、CAM、PDM、三维CAD、仿真技术、并行技术以及这些单元的集成,促进信息单元技术的应用逐步向集成技术发展。同时要再建立一批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的示范企业和示范区域,并通过辐射和扩散效应,提升整个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市域工业经济的发展。

3.3创新环境 培养人才

加快市域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提高市域制造业的整体实力,需要一个适宜的、宽松的内外环境。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在《制度重于技术》一书中强调:“信息化要建立在社会全体成员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基础上”,“目前中国市场制度的建立还远未完成,在这样的条件下,信息化又摆在了我们面前”。“我国制度和文化传统对建设信息社会的阻碍可能较之它对工业化的阻碍更加严重”。因此,我们应大力创新市域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环境,尽快形成一个适宜而又优越的法制环境、人才环境、舆论环境、电子政务环境、制造业的标准化环境,并且整合优化这些环境因素,形成一种整合的增量资源,必将对于加快市域制造业信息化的进程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其中人才环境非常关键,要重点培养技术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形成一支推进市域制造业信息化的人才队伍。

3.4利用网络 搭建平台

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使企业的生存环境和信息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也迫使企业从偏重内部信息的开发利用转向重视内外部信息的双重开发利用。因此,充分利用各种信息网络的资源,是制造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在市域范围内,要建立面向中小制造企业的基于ASP的信息化公共应用平台,为中小制造业低成本地提供产品设计、企业管理、网上交易、企业合作、应用系统评价推荐、病毒防御、安全认证等方面的信息化工具,以有效地解决中小制造企业人才短缺、资金不足与信息化推广应用的矛盾。平台建设应由政府牵头,软件制造企业和应用企业多方参与,实行市场化运作。

3.5政府引导 加大投入

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十一五”期间,要明确企业、政府以及社会中介机构在合力推进信息化过程中的定位和分工,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要以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为龙头,整合上饶市在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力量,政府主管理部门、制造企业、制造业信息化产品供应商和信息化专家学者及技术支撑单位既视作中心的资源,又视作中心的服务对象,为制造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创造客户价值;针对不同规模企业、不同应用现状、不同应用深度的企业推介优秀的制造业信息化解决方案,搭建政府、信息化产品供应商和制造企业之间的互动平台,以推进制造企业,尤其是中小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促进市域工业经济的发展。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广开资金筹措渠道,保证落实到位。要采取政府引导、金融支持和企业为主的方式,除科技计划项目支持外,还要充分调动高校,科研院所和民间资本参与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积极性,通过政府的引导,更多地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形成政府、金融和企业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制造业信息化建设是一场变革,是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带动企业各项工作创新和升级的突破口,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客观需要。在制造业信息化建设中融入各种适用的管理方法和经营理念,把企业内部价值链上的全部业务活动链接到一个共同的系统中,让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按企业目标流动起来,通过制造企业信息化真正提高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是全面提升制造业水平,实现市域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

作者:戴中生 孙利强 赖红

制造业信息化进程论文 篇2:

青岛市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及发展建议

摘 要:本文结合青岛市制造业信息化的建设及应用水平,对其具体情况做出了详细的分析阐述,相应地提出了青岛

市制造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建议。

关键字:制造业、信息化、信息化绩效评估

一、青岛市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近些年,在新型工业化战略指导下,我国一直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在制造业信息化方面掌握了一定的核心技术,中国制造业已具备以信息化促发展的良好条件。青岛市已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科技示范工程多年,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正向新型工业化迈进。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青岛市制造业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即企业信息化基础薄弱,总体水平偏低,处于一般事务处理和基本的信息管理阶段;企业信息化意识有待加强,一些企业负责人认识不到位,紧迫感不强;虽然政府部门不遗余力地推动企业信息化,但是实质性的举措不多,相应的激励政策还需落实;信息集成应用尚未全面展开,“信息孤岛”依然存在,信息化综合优势发挥不出来,整体效果不明显。

可喜的是青岛市作为国家“十二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首批 5个重点省区市之一,每年在市科技资金中安排不低于 1000万元的市级财政资金,专项用于扶持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的实施。

二、青岛市制造业信息化绩效评估结果

1.制造业企业整体处于“信息化中级水平”

通过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估体系,针对青岛市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各层面应用状况和多维度指标评价结果分析,得出综合结论:青岛市制造业企业整体处于“C级”信息化中级水平。

根据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四个评价维度,即“管理水平、信息基础、信息化进程、信息化效能”来看,在管理水平中,企业比较注重管理创新,从领导层至基层管理均注重管理与信息化相结合,企业有明确的战略管理思路,同时针对信息化建设也有战略性规划。不过,各管理层执行力欠缺,有好的思路、规划,不能积极地落实下去。在信息基础中,有明确的信息组织规划、有信息化专职部门,注重信息部门人才培养及队伍建设。另外,注重信息安全,多数企业数据实现本地、异地双向备份,信息安全实现多重加密,尤其是设计、图纸和成品信息方面。在信息化进程中,从产品设计研发到产品生产各个环节信息化应用良好,但多数企业信息集成应用较弱,生产订单—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环节信息不能有效的共享,“信息孤岛”现象比较明显。在信息化效能方面,企业应用信息化在管理水平、生产效率上有所提升,也逐步体现出信息化价值所在。

2.信息化和管理基础环境情况良好

青岛市制造业将信息化建设作为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重大的管理工程来实施,在信息化组织与规划、网络建设和基础管理等方面予以高度重视,对管理模式创新、企业标准化及流程创新与优化方面进行了变革,为信息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图为有关信息化基础的评价分析。

3.信息化提升了工作能力、工作效率

企业借助信息化手段在供应链、制造、财务和售后等方面,重新规范新的业务流程。企业管理层对信息化期望不再停留“能使用”,而是“能用好”,充分反映出信息化对企业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的支撑与融合,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得以提升。

通过比较分析应用信息化前后的数据,不难发现财务、人力资源应用效果最为明显。财务成本核算时间由原来的 9天缩短到 5天,效率提升 67%;人力资源薪资计算发放时间由原来的 5天缩短到 3天,效率提升 67%。另外,其他方面的工作效率也有显著提高,各项工作对应的准确率、及时性得到大幅提升。

4.“信息孤岛”现象仍存在,信息不能有效地共享

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是按业务部门分批、逐步建设的,现阶段在跨部门业务应用方面还存在信息孤岛现象。尽管每个业务系统上线前,企业对原有的组织机构、人员设置和工作流程都进行过重新梳理和规范,但更多是从单个部门的业务角度出发,缺乏对集成应用、协调创新等顶层的业务设计和业务流程规划。

三、青岛市制造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建议

1.保证持续有力的信息化建设治理工作

通过对青岛市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估的分析,我们认为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企业有较好的组织与规划、基础工作和技术方面保障,但在后续信息系统应用存在一些问题,如项目不了了之,缺少持续的改进和培训等风险,建议在信息化管理方面能够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企业一把手领导,部门一把手参与的组织管理模式,确保企业 IT组织与规划的健全。

(2)信息化规划与建设内容要以企业发展战略为指引,围绕企业战略和业务需要布局管理信息化推进工作。

(3)建立健全各项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制度,成立信息化内部支撑小组,并将企业信息化各项培训工作内化为企业日常工作;使管理信息化绩效保持在一个合理水平,保证持续有效地支持管理工作。

(4)对于企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新的数据、流程及报表能够及时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优化改进。

2.深化制造服务化延伸应用

在竞争不断加剧的环境中,企业需要从制造向制造服务化转型,通过服务使制造、产品增值,占领价值链的高端。这就要求企业要重视制造过程与服务过程的相互渗透,实现产品制造与服务一体化。

(1)建立覆盖从产品设计、采购、制造及售后服务全生命周期的产品管理档案,并以此为基础制定主动服务计划,如主动提醒客户进行产品的保养和检修及时了解产品使用情况等,通过主动服务为企业创造价值和提升品牌效益。

(2)建立高效的网络化售后服务平台,对关键客户和重要产品实现远程实时监控和远程故障诊断,为客户提供超值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

(3)加强售后部门与技术部、采购部、生产部和财务部等业务协同和业务集成,提高售后服务协同效率,以便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3.注重产业链协同创新

青岛市制造企业在强化产业链协同创新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多数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围绕单项应用建设和核心业务集成开展。未来则需要深入挖掘客户和供应商的协同应用,支持企业在产业链上的创新合作等方面的深度需求。协同创新并非一般的科技合作,更不是简单的工作汇集,它贵在有一个明确的共同奋斗目标,重在所取得的成果能迅速被应用到实践中。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打破企业间的壁垒,实现深度合作,有效集成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

四、结语

互联网、云计算及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加上与制造技术的融合,形成了制造业信息化新的核心技术,不断推动着制造业的发展,并为我国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可以说,信息化正在重塑制造业竞争的格局。目前青岛市制造业在信息化集成和信息化协同创新方面仍需进一步提升,通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形成“制造业态服务化、高端技术产品化、信息企业装备化、终端产品物联化、集团管控精益化、企业管理可视化”的发展模式,以先进技术集成应用和模式创新,推动青岛制造业信息化迈上新台阶。

注:本文得到国家科技支持计划“面向行业龙头和特色企业的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及集成应用示范”项目(项目编号:2012BAF12B06)的支持。

作者:王崇民等

制造业信息化进程论文 篇3:

江西省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路径和政策建议

【摘要】:本文针对江西省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分别从技术层面、人才培养层面和制度文化层面讨论了江西省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路径,并对促进江西省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制造业信息化、路径、政策建议

一、江西省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江西省努力以工业的发展实现在中部地区的崛起。全省制造业信息化进程明显加快,经济发展明显提速,江西省内一些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就目前的发展水平来看,江西省的制造企业大都处于工业化进程之中,不仅没有从战略高度进行信息化建设,有些甚至连最基本的信息化建设还没有完成,与国内一些发达地区的企业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技术相对落后,科研能力不强;信息化管理人才和信息化技术人才严重缺乏;某些信息化系统过于庞大,投资多,周期长,见效慢,企业资金不足,缺乏后劲;管理制度陈旧,创业文化氛围不浓厚等等。

当前。在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政策指导下,江西省正努力把自己打造成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不断加强制造业信息化的建设,对江西省制造业的发展乃至全省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制造业是江西省加入WTO后少数几个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借助于便捷的交通,江西省的制造业必有大规模的发展。另外,加速推动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能大大促进江西省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技术咨询体系的建设,从而促进江西省整个信息产业的发展。

二、江西省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路径。

(1)技术层面。通过降低信息产品和服务的应用成本,提高信息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企业竞争力。制造业信息化是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技术结合应用,带动产品设计方法和工具的创新、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企业间协作关系的创新,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的智能化、制造装备的数控化和咨询服务的网络化,从而全面提升我省制造业的竞争力。

(2)人力资本培育与人才发展战略。推进制造业信息化,人才是根本的条件。制造业信息化中人员素质的提高尤为重要。制造业信息化需要大批的政府行政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而这些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应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资源,共同实施信息化人才培养工程,加速培养各级各类信息管理人才、信息技术人尤为信息化建设进行人力资本积累。建立一套实施信息化人才工程的组织管理体系、科学的培训制度和人才政策,将信息化培训作为职工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

(3)制度与文化层面。实施制造业信息化首先要变革管理思想,更新管理理念。目前,人们已经习惯于把业务流程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专业化和标准化的分割,分解成一系列的单项任务,每个人只负责其中的一项,以提高个人的劳动生产率。但这也造成了分工细、部门多、流程长、沟通慢、成本高等弊端。要解决这些弊端,必须进行创新,即重新设计工作流程,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工作方法。实施流程再造,把过去被分割的很细的流程重新组织起来,取消或者减少过去各部门交接和协调的工作量,以减少失误,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三、推进江西省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1)树立以工业化立省,以信息化强省的发展理念。

目前江西省的产业结构呈现出不合理的发展态势,工业发展严重不足,第三产业的增长是以第二产业发展的严重不足为前提的,且第三产业发展缺乏后劲,难以实现可持续增长。要实现江西省经济跨越式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制造加工业,尤其是不遗余力地发展现代制造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与替换,使江西省的工业素质得以不断提升,在高层次上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层次性。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树立起以工业化立省,以信息化强省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江西省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发挥高科技的动态竞争优势,实现工业经济素质的不断增强。

(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善江西省制造业技术装备水平。

目前江西省制造业信息化资金的来源主要有:一是大型企业信息化项目可以申报国债专项贴息;二是中型项目可以申报信息产业部电子发展基金,三是开发新型的信息项目可以申报国家经贸委技术装备司的技术创新项目;四是江西省经贸委将从财政技改贴息中每年拿出一部分以贴息形式重点扶持有行业特色、技术含量较高的信息化项目。这些渠道主要是针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大部分中小制造业,尤其是乡镇企业以及民营企业缺少信息化资金支持,建议拿出更优惠的政策对这些中小企业的信包化提供支持。

(3)把制造业信息化纳入江西省工业信息化专项。

“十一五”期间要促进江西省制造业信息化的良性推进,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是不可缺少的。可以由江西省科技厅牵头,联合信息产业厅,省发改委、省经贸委,将制造业信息化纳入江西省信息化发展的专项规划,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统一组织,发挥政府各部门的系统优势,相互关联行动,协调配合,分工协作,同时建立专家决策咨询机制,成立制造业信息化专家委员会,负责项目总体实施方案的编制和论证,推行项目监理制,对项目执行的全过程进行监控。

(4)加大科研投入,构建产学研基地,鼓励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的转化。

同发达地区相比,江西省信息技术的研发能力比较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另外,江西省的信息化科研工作脱离企业需求和实际应用的现象比较严重,一些已开发出的科研成果,不能被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政府应对制造业信息化的研究重点扶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同时,应在风险投资基金中加大对信息产业和信息科研的投入,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院校的研究力量,建立产学研基地,合理配置信息科技创新资源,优化信息技术力量布局,积极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作者:刘永健

上一篇:工会思想政治建设论文下一篇:大学班级活动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