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管理思路

2022-09-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企业经营管理思路

企业职工薪酬管理思路

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信息高度互联互通,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日趋白日化,对企业实施科学的管理已经成为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的工作,而薪酬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薪酬管理是指通过针对不同岗位不同阶段员工所承担的工作进行评价,有效的薪酬管理能够显著提高员工的生产积极性,最大化的发挥其潜在的价值,是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保持高效运营的重要手段,通过利用有效薪酬管理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与核心竞争力,对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起到了显著的支持作用。

关键词:薪酬管理;思路措施

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高度覆盖的21世纪,各种高新科技的进步与应用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21世纪是科技时代,更是知识经济的新时代,新时代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为人才是实现一切,创造一切,改变一切的根源;在此背景下,企业如何更好吸引人才并且留住人才,如何调动和激发在职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更好的发挥潜能和创造力,是企业管理层尤其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一直以来,薪酬是直接衡量职工生产价值的手段之一,随着时代的进步,薪酬管理的功能已经发生了改变,从最初利用工资对劳动进行简单补偿这一单一性,转变为现在的通过薪酬开发,服务和激励人才最大限度的发挥潜能,薪酬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实现高效管理,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措施之一;本文就企业职工薪酬管理的问题,以及具体策略进行简要阐述,以供参考。

1.实施薪酬管理的重要意义

正如我国的经济制度改革,从过去的计划经济到现在的市场经济,这其中也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从探索,到改革,到实施,以至适应,越来越完善,越来越符合当下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正处于发展中国家时期,薪酬管理制度也是如此,在过去,薪酬仅仅只是纯粹的补偿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薪酬管理体系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功能,薪酬结构与制度的调整,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的一个重要过渡标志,是企业建设现代化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薪酬管理通过将内在薪酬与外面薪酬相结合,精神激励与物质鼓励双管齐下,对员工进行全方位的激励,以挥出他们巨大的潜力,能有效应对人才的全球化挑战,对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更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当前企业薪酬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薪酬制度不能适应时代发展

当前企业在薪酬管理制度上存在的问题就是,理念落后,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当前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时代,然而,企业的薪酬制度还停留在平均主义时代,大锅饭时代,福利结构单一,且同工同酬的现象比较突出,并没有考虑到企业的员工们的精神文明追求,不以个人能力定薪酬,而是简单粗暴的按照服务岗位,服务时间的一刀切的做法,这样直接就导致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下降,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的思想严重。对于不思上进的员工来说,这种制度再合适不过,没有压力,没有竞争,时间一满,按时拿钱;对于有目标有追求的员工来说这种制度太不公平,无论是付出的积极性、专注度还是岗位贡献来说,这种薪酬制度都严重的扼杀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久而久之,企业氛围便懒散了松懈了,最终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

2.2薪酬结构单一,且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

现阶段,相当多的企业薪酬结构都过于简单,仅仅只是基本工资+奖金的组合,且奖金所占薪资结构的比例相当小,不足以全面激发员工的主动性,而激励措施是从根源上激发员工主动工作,主动改变,主动进取的有效手段,然而,许多企业并没有充分意识到激励制度的重要性;有时企业即使有激励制度,也基本上只是一个形式存在,没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有相对完善的激励制度,但是实施的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走关系、走后门而评得先进与优秀的事情比比皆是,这就间接打击了一部分真正先进优秀员工的积极性,导致他们难以获取应有的鼓勵,直接伤害了他们的感情。而且,不平则怨,长此以往还会有在企业内部造成矛盾,不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

2.3缺乏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

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管理机制是企业薪酬福利管理的重要前提,有效的考核结果是薪酬的重要参照,然而目前我国许多的企业并没有意识到建立科学完善绩效考核制度的重要性,绩效考核机制不完善,考核体系设计缺乏科学性,考核体系的设计具有一定的随意性,甚至为了应付考核而考核,原则混乱、逻辑不清、个人主观意识明显;二是绩效考核的标准也不明确,制定绩效考核标准时缺乏对实际现状了解,导致考核标准不明确、不全面、难以量化操作;三是绩效考核形式单一,目前多数企业绩效考核的形式仅仅停留在上司对下属之间,缺乏多角度的考核;四是对绩效考核体系的理解不统一,在制定绩效考核标准前期,未能及时有效的与员工进行沟通,倾听各方意见,员工对绩效考核的认识不清,对考核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产生怀疑;五是考核过程的形式化,这是企业最为普遍的问题,绩效考核成为过场,不具备有效性。

3.提高企业薪酬管理的有效策略

3.1对薪酬结构进行科学设计

薪酬结构的设计要综合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其职位等级,不同职位有不同职位的级别,每一个级别都有相应的范围,级别在哪里,就适用哪个级别薪酬标准;二是个人的技能和资历;三是个人绩效。在工资结构上与其相对应的,分别是职位工资、技能工资、绩效工资,可将前两者合并考虑,作为确定一个人基本工资的基础。确定职位工资,需要对职位做评估;确定技能工资,需要对人员资历做评估;确定绩效工资,需要对工作表现做评估;而这些评估与确定的实现就依赖于绩效考核的实施。

3.2制定科学明确的绩效考核体系和标准

首先绩效考核指标要结合企业现状和自身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合乎企业管理需要的考核体系,为保证绩效考核的客观与公正,应向所有被考核者提供明确的绩效考核标准,可以通过用数据说话的形式进行定量考核,不掺杂个人意向,以事实结果服人,考核标准主要从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被考核者个人具体工作完成的数量与质量,平常的工作态度,岗位技能的优劣,以及对成本和费用控制等,考核业绩的同时兼顾素质要求,考核语言要简洁明确,易于理解,如”优””良””好”等,同时注重绩效考核反馈、通过反馈使被考核者明确知道自己在以往工作中取得的成绩与进步,存在的不足与缺陷,可以在未来的工作中加以改进和提高。

3.3薪资管理体系的实施和修正

在确定薪资调整比例时,首先要对薪酬进行调查与定位,一是根据同行业的薪酬大致标准,二是根据企业上年度的薪资增长幅度,结合数据与实际,对总体薪资水平做出准确的预算,为了确保准确性,需要联合人力资源部门一起做多方面的测算,结合人力资源部具体的人员变动情况和具体的工资数据情况,做为薪资定位的基础,同时要设计出科学的测算方法,以便于后期具体的实施,薪酬体系在实施过程中也要不断的观察,对不足的地方进行修订与补充,使之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结束语

社会发展至今时今日,薪酬制度已经不仅仅是表面所呈现出来的工资与奖金形式了,薪酬管理已经从经济层面延伸至心理层面,包括尊重感、成就感、以及工作所带来的满足感,而薪酬管理方案对于企业日常的经营管理与长远发展来说,都具体现实而深远的影响,薪酬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繁琐的工作,牵涉的人、事、机制、过程广泛而复杂,涉及到方方面面,企业管理者需要进一步提高对薪酬管理的认识,并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和管理现状,投入一定的时间与精力制定合乎企业情况的薪酬管理标准,营造良好适宜的考核管理运行环境,全面提升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积极做好员工的评价工作,通过不断的协调与努力,不断完善薪酬管理工作,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晓溪.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职工劳动工资管理与职工薪酬核算[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9年 第9期32-33页

[2] 邹佳丽.企业可持续视角下的YK公司职工薪酬个人所得税筹划方案研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9年158-159页

[3] 姚国荣.职工薪酬与企业绩效相关性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9(000),01187-88页

[4] 许垚.张金鑫;程春慧;关于新会计准则下职工薪酬问题探析[J].中国高新区,2019(000),001 270-270页

作者:白明粹

第2篇: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思路

摘 要 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作为经济生活中的企业,企业的税务管理也越来越多的被国家和社会以及企业所重视,对于国家来说税收是一个国家取得财政收入重要来源,也是财政支出的基础,更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出,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1];对社会来说,税收发挥着杠杆的作用,具有调节收支平衡,矫正社会分配的不公平,资源合理分配,增加社会福利的重要意义;对企业来说一个良好的税务记录往往反应出一个企业优秀的社会责任心,以及消费者的认同感,这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和声誉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

企业税务风险是指企业一些涉及税务的行为,有意或者无意的原因而没有能够正确地遵守税务方面的法律法规,而受到声誉方面的损害或者财务方面的损失甚至于法律的制裁的一种可能性。顾名思义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所要达到的目的是预防和避免企业因为有意或者无意的偷税漏税行为,规避这种来自于税务方面的损失的可能性。鉴于税务如此重要,那么对于一个企业,税务风险的产生原因类型以及应对方式,将是本文讨论重点。

一、企业税务风险形成的因素

造成企业税务风险形成的原因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最基本原理进行分析无非由内因和外因组成。而内因主要由于企业这个社会主体本身追逐利益的本质,企业内部税务管理制度的欠缺,企业内部监管机制的有效性,或者企业管理人员或者企业的员工自身的有意或者无意的行为造成的。外因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企业方面税收法律,法规不健全,政策的偏差性,客观的社会经营大环境,以及另外一些来自自然的、市场的因素造成的。

(一)企业的内部税务方面管理、监督、以及审查机制不健全不完善

机制的不健全不完善使得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漏洞,也使得企业参加各种经济活动的得不到保障,因此一个完备的监督管理审查机制是企业规避税务风险的重要方面。

(二)企业人员对企业税务风险的意识淡泊

企业的管理层人员决定着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发展理念、发展方向,以及一个企业对待税务的态度。当前中国的企业管理层相当大的比例没有足够的企业税务风险的意识或者企业税务风险的意识淡泊,没有对企业税务风险一个清醒的判断是极其错误的,为此国家税务总局于二○○九年五月五日印发了国税发〔2009〕90号,尤其针对大企业的《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通知。该通知明确指出:“董事会和管理层应将防范和控制税务风险作为企业经营的一项重要内容[2]”。

企业员工是企业决策的落实者和最终执行者,如果企业员工对企业税务风险没有足够重视,或者企业员工不熟悉税法政策,再加之对法律法规,市场信息的认识存在偏差,则必然导致在执行企业决策时出现偏差,使得企业的税务风险有可能发生。

(三)企业发展的一些原因

企业发展的一些原因这里企业发展包括企业经营的方式,收益分配方式,业务流程,企业的组织结构等。企业发展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的统筹性工程,诸多方面势必会有一些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往往因为外部信息和外部环境的消息不对称,未能作出有效、及时、适应市场、政策、法律法规的调整而造成了企业税务风险的增加。

(四)外部环境因素

中国改革发展进入了深水区,处于新常态的经济环境使得税收政策也经常性发生进行调整。这就导致了由于政策变动而引起的企业税务风险。其次同时我国的法律门类复杂,但是仍然不健全,存在诸多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不适应的部分,存在着经济社会深刻变革而法律条文仍然未作调整的问题,而这些都是影响的重要外部因素。再次客观的特色中国的社会经营大环境尤其是税收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代开增值税发票问题就会造成重大企业税务风险。最后一些来自自然、市场因素也会造成企业税务风险。

二、税务风险的类型和特点

本文按照以下方式进行分类,我国当前税务法律法规政策环境引发的法律法规政策性的税务风险、当前税收执法环境引发的执法性税务风险和企业自身经营引发的企业性的税务风险。

(一)法律法规政策性的企业税务风险

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主要来源,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出,鉴于这些原因使得国家部分税务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以向企业收税款作为导向而很少去向自然人行使征收权。比如对自然人股东转让股权需要缴纳的印花税,印花税方面的法律制度并没有规定由企业予以代扣代缴或代收代缴自然人股东在转让过程的的印花税,可是部分税务机关不是向股东个人去征收该笔税款,而是直接要求企业予以缴纳此笔税款。而企业又没有与此相关的代收代缴权,最终导致其承担相应的税收风险。同时我国的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当然这也就意味着税法体系也不能完备,这就致使了企业一些行为无法做到有法可依,同时新事物不断涌现,新的经济行为不断产生,例如电子商务这样的新兴产业,法律的制定往往出现了一种滞后的现象,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法律的保证,偷税漏税的现象也层出不穷。另外税收政策应该伴随随我国不同的大环境的改变而进行相适应的调整,因此,税收政策具有相对短暂性的特点,使得企业往往来不及做出相应改变。总之,法律、法规、政策类型的税务风险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必须花大气力解决,不断进行完善。

(二)执法性税务风险

税务行政机关对于税务政策的宣传、指导力度往往缺失,这就导致了纳税人得到的税务法律政策方针与国家现行的法律政策方针不能都对接,企业不能够准确把握当前政策。另外由于一些政府的利益关系出现了,一些政府保护企业的现象出现,使得税务部门的执法不能很好的贯彻执行。再次,税务执法部门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素质不一,使得行政部门自身在理解法律法规政策条文出现偏差;以及国家税法赋予税务行政机关过多自由裁量权,使得一些执法部门“有权任性”,而得不到有效的监管,权力不能关进制度的牢笼里。比如:随着公司法由实缴制改为认缴制,按照国税发〔1994〕25号:一、生产经营单位执行“两则”后,其“记载资金的账簿”的印花税计税依据改为“实收资本”与“资本公积”两项的合计金额。二、企业执行“两则”启用新账簿后,其“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两项的合计金额大于原已贴花资金的,就增加的部分补贴印花。也就是说在认缴制下,公司尚未收到股东出资时是不需要缴纳资金账簿的印花税的。但部分在税务机关在执行时要求新成立企业第一个月就全额上缴股东认缴注册资本的印花税,虽然对于企业来说此笔税款的缴纳只是时间问题,但表现在当期,企业实际上是多缴了税款。

(三)企业性的税务风险

企业性税务风险主要有以下方面的风险形式:企业的管理者对税法理解不够深入,胡乱指挥财务人员进行错误的纳税申报。比如:某按月申报纳税的小微企业当月开具发票收入2.8万元,未开具发票收入的0.3万元,则按照税法规定,只要发生纳税义务,无论是否开具发票,均应当进行纳税申报,且由于其收入金额大于3万元,不能依据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57号和财税[2014]122号的规定享受免征流转税及其附加的优惠。但该企业管理者指使财务人员将未开具发票的收入0.3万元不予以报税,进而享受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财务人员在就业困难的现状下,陷入保住工作和遵从税法的两难境地,最后可能会因为认为该责任应由企业负责人承担,自己只是一个财务人员,而选择按管理者的要求进行申报。

企业因为收入、成本费用产生的税务风险,如瞒报收入,私设小金库,对成本进行欺骗,比如:建筑业的财务人员不了解施工现场的临时用工情况,企业主为了增加成本,随意增加用工人员的数量及薪酬,以增加企业的人工成本并减少企业所得税的缴纳。

随意更改或者提前结转成本费用;比如部分施工企业将下一工程的成本结转至本工程中,以减少当期应纳企业所得税。

各种会计指标漏洞百出。比如:某KTV收入确认与其用电量之间指标与同行业存在较大差异,可能存在隐匿收入的情况。

三、针对成因,特点,类型采取的措施

(一)健全企业的内部监督管理审查机制尤其是财务反面的监督管理审查机制

一个良好的相对完备的制度能够让企业高效,稳健的运行;能够使企业的各种经济活动有序进行,规范了企业自身的行为,有效的应对企业税务风险。

(二)加强对企业人员对企业税务风险的意识的培训,增强他们的税务法律法规政策的培训

培训企业管理层人员有利于塑造一个好的企业发展动向,健康的企业文化,进一步熟知企业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动态;培训企业员工使得企业员工在实际执行企业各项业务,落实企业的各项工作时,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减少失误,降低成本,并且可以有分寸有重点的把控企业税务方面内容。

(三)积极推动税务行政部门与企业的交流互动合作

使得国家的政策法规能够顺利准确传达到企业。通过举办税收业务培训班,联欢性的知识讲座,或者现场指导的方式,为企业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税务机关将帮助企业发现自身的税务风险[3],转变税收行政机关的职能,向服务型的进行转变。调动企业纳税税法的积极性,规范企业的纳税行为;切实提高企业税收风险管控,做好服务型机关的典范。

(四)利用计算机技术的加强风险管控

信息技术发展,尤其当今互联网公司提出的“互联网+”技术对企业的人员、成本、收入、业务流程管理,企业风险进行差异化个性化评估。尤其如今云计算技术构建的企业的信息系统,对企业税务风险进行评估、预测、警报、解决方案提出。使得企业可以有效、清晰、客观、科学的了解当前企业存在的税务风险,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林卓玲.巧借图示破疑难 四探珍宝促发展——以“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为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28:22-24.

[2]陶丽萍.基于内部控制的税务风险研究[D].浙江财经大学,2014.

[3]温小丽.中国税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

作者:李新

第3篇:企业管理创新思路研究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愈发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企业的创新管理就十分有必要。文章通过对管理创新内涵进行分析,发现企业管理创新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新的思路。

关键词:管理创新;内涵;问题;思路研究

如今,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不同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促进国家发展贡献了不小的力量,但是目前很多企业都存在一系列问题。企业想要解决问题,提升自身优势,就需要进行管理创新,通过优化管理来提升竞争力。

1管理创新的内涵

管理创新内涵非常丰富,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的《经济发展理论》率先提出了创新理论,在此之后,著名的管理学家美国人德鲁克在“社会发展理论”中首次将创新的理论带入进了管理这一领域中,他认为企业的创新就是能够给与企业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一种行为方式,企业在社会与经济中发掘出一种全新的管理手段、方式或机构,使得通过这一方式能够获得更多、更大的社会与经济价值。作为国外创新管理理论的代表性人物,Ray Stata将管理创新同流程创新以及产品创新进行了区分,他认为企业创新不仅是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同时还是企业管理中没有受到重视的普遍存在的问题。他曾指出日本企业发展能够成功的原因与欧美国家的企业凭借技术上的不断创新是有所不同的,日本是为数不多的凭借着管理创新而非传统的技术提高而获得发展的国家。

在国内对于管理创新这一概念的研究有主要的三类观点:

①资源整合论。芮明杰将管理创新定位成是一种将资源能够更为有效整合的范式,这种范式可以是一种全新的能够使得企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从而达到既定目标的全过程式管理,同样也可以作为一种将资源整合具体化以及目标定制等方向上的细节方面管理。

②管理方法论。在《现代企业创新论》中常修泽提出“管理创新是一种还未被企业所运用的能够更加有效的发展企业的一种管理方法或管理方式”、“管理创新可以看做是组织创新在企业管理层面上的影射”他将交易费用的降低这一部分作为管理创新的一个发展方向。

③创新综合论。赵登华认为管理创新是除了技术之外的各方面创新。依据其这一理念,将管理创新总结为五种情况,分别为:“提出新的思路并进行有效施行”,“创立新的组织管理机构同时进行实际运作”,“提出新的管理方式与方法”,“创设新的管理模式”,“尝试制度的创新”。在这5种情况之中,新的思路与新的管理模式则需要对企业来说都是新的,并且要求全部的创新必须是有极大的可行性的,同时必须利于资源进行高效整合。

2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缺少战略性思维,应急环境变化困难

在众多高新技术企业中,一些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认为自身还无需进行战略管理,战略管理应该是大型企业才注意的问题。还有一部分企业则认为,市场以及环境的变化极快且不可准确预知,所以企业所面对的因素中大部分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制定企业战略意义不大。实际上,在当今的知识经济社会中,所有企业对这些情况只有迅速应对,制定相对柔性化的管理发展战略,使企业能够及时适应不同的环境。能够真正实现不断成长和发展的企业一定是能够及时适应市场的环境变化、及时的进行经营策略自我调整的企业。而且有的战略发展定位如果不清楚合理,那么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将会受到极大的影响,竞争力也随之被削弱。所以说企业无论规模大小,都需要有战略,才能够长远的发展下去。

与此同时,当下的一些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管理战略是静态的、线性的。其对于环境和经济的变化研究不够深入,从而使得战略缺乏预见性和快速应对机制,在企业的实践中主要体现为传统战略的强硬方面,但是这又却无法解决战略的长远性以及企业在竞争的环境下迅速多变的一面。同样,我们对企业所处的环境以及竞争方面的分析手段是静态的,例如最常见的SWOT分析、迈克尔·波特的五力分析模型以及波士顿四方格模型等分析手段。大多数的传统战略都是秉承了线性的思维,从而对变化中不可预见性以及事物在发展的非线性有所忽视,同样它也不具备能够主动进行调节变化以及统驭全局的能力,并且在市场的竞争中对于竞争对手反应缺乏考虑以及预测。

2.2组织结构有惯性化,致使依赖传统管理方式

组织结构是企业能够达到战略目标中不可缺少的载体,同时组织结构也能够直接影响到企业战略的柔性以及能否迅速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在“结构跟随战略”这一论断中体现出了这一点,在环境、战略以及组织结构能够合理协调的出现时,企业的发展战略才能够发挥作用。但是,当下有一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在出现战略变化后没能相应反应在组织结构上。在战略、组织结构中的协调中主要受到组织面临竞争压力的影响,组织在面临的竞争压力越小,在战略的变化和结构调整上的滞后性就越明显,与此同时,规模、环境、技术等方面原因也对其造成了影响。除此以外,很多非大型企业的战略通常是在日常中不断形成的,在不断地变化,呈现出非正式性,而很多企业却没有注重对战略结构上的要求,只注重了组织结构,所以,在长时间以来组织结构的形成惯性使得企业在应对环境变化时措手不及。

2.3人才管理机制不健全,出现人才困境

在当今的企业竞争中,拥有着高素质的人才是企业成功的一大法宝,人才的巨大创造性能够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富。然而,现在很多企业没有一个系统的人才管理机制,使得人才匮乏,而有的企业拥有大批人才却不懂得使其发挥作用。所以不难发现,目前所谓的人才困境并非是人才匮乏,而是企业没能正确的保护和运用人才。

2.4企业文化的创新激励性欠缺

很多企业的文化充斥着领导的个人风格,很多企业家的理念和思想很容易对企业文化造成不小的影响,而且受领导者影响的企业文化一旦形成,想改变难度很大。这种文化在短时间内可能对员工起到激励同时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企业文化动态性不足,在对个人影响下的经营理念进行完善困难很大。情境领导法是由美国人赫赛提出的,根据他的观点我们可以认识到,在不同的环境中需要有着不同的领导方式,如果环境有所变化,而企业仍旧按照领导的个人风格去发展,不进行改变,很难长远的发展下去,同时也会对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造成不利影响。

3企业创新管理的思路研究

3.1创设柔性化的发展战略

对很多企业来说,由于它们还处于成长阶段,企业战略还不够成熟,同时受到一些不稳定的因素影响,因而柔性化的战略能够使企业提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对战略能够作出适时的调整。

目前,企业处在一个高速变革的时代中,这里面有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很多行业的发展方向也无从预知,因此企业要柔性地去适应这些变化。相对柔性化的战略能够开设出相对短期且独立性较强的战略,将这些战略进行综合,能够帮助企业发挥出巨大的能量。

所以,面对外界不断的变化,为了适应它们,企业需要做出柔性化的战略,才能够不断提升预见性与适应性,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3.2提高组织结构有机性

有机性的组织结构主要是通过全面的交流合作来实现共赢。全面的交流合作不仅仅是在市场中,同时还涵盖了企业内部的各部门以及员工之间的交流合作,这些交流与合作是以信息技术为纽带的,并随着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不断强化。面对不断的环境变化,企业要及时作出调整,不断地变革,不断地创新,才能够发掘企业所需的组织结构。

3.3注重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性化

企业在对人才进行管理时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拥有人才的基础上同时应该吸收更多的人才,使企业拥有充足的人才,尊重人才,对人才实行人性化管理,主要包括对其能力给予充分的重视,对于其人格给予尊重,充分了解其需求,同时在职位等方面可以给予激励。只要企业以人为本、充满人性化的进行人才管理,就能够为企业的人才资源的吸入、利用提供有利的条件。

3.4重视文化建设的创新性

企业的文化建设创新是一个动态的、综合的、汇总的一个复杂的过程。企业文化建设的创新需要从观念上进行转变,这是整合创新资源所必不可少的,观念上的变化是创新主体的价值导向以及内在的动力,同时也是创新能够形成以团队存在的一个条件。企业文化建设创新性也包含创新的激励方面,激励是以人为核心进行管理的一项内容,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引导人们的积极性。物质基础上的创新则主要与设施和资金有着密切的关系,大部分企业都能具备这一基础。

4结语

管理作为企业的核心问题之一,企业管理的目标就是通过管理能够使企业进行长远的发展。而创新能够为企业的生存及发展提供动力,同时也能够提高管理水平。所以,企业只有不断的根据实际进行管理创新调整,才能够在发展中迈出坚实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张召龙.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管理创新研究[J].社会科学论坛,2007,(5).

作者:龚超

第4篇:企业所得税管理思路

一、近几年来我市所得税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绩

近几年来,仙桃市国税局所得税管理工作逐步规范,收入稳步增长,成效日益显现,2007年共组织收入(含外资企业所得税) 5985.06万元,比同期增收2248.61万元,增长60.18%,今年1-4月已入库企业所得税3585万元,比同期增收165万元,增长5%,提前二个月实现收入过半,为服务经济建设,壮大地方财政实力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一)夯实基础管理。近几年,按照省局工作部署,从四个方面狠抓基础工作,有效地推进企业所得税精细化管理。一是注重户籍清理。与工商部门配合,掌握新办企业登记情况,通过强化管户巡查,摸清户籍底数、企业基本信息和税源分布状况,使管理工作有的放矢、有条不紊。2008年,纳入征管的企业达到845户。二是强化分类管理。根据企业规模大小、财务核算状况以及纳税意识等方面的具体情况,确定不同的征收方式和监控办法,严格分类征管,确保了所得税的征收面和征收率。2007年,结合实际确定核定征收户311户,占当年内资企业409户的76%,内资企业所得税征收面达到90%以上。三是加强核定征收。从本地实际出发,修订完善了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电子监控系统,统一了核定征收的标准,规范了核定征收的程序,实行了公开透明的核定办法,2007年通过该系统核定税额195.25万元,户平税收6278元。四是规范政策管理。加强政策宣传,开展政策辅导,依法及时审批、备案企业所得税相关事项,确保政策落到实处。2007年,共办理国产设备抵免337.66万元,办理财产损失备案10129.56万元,办理减免税手续16户、金额4258.99万元。

(二)加强日常监管。一是加强税源税收分析。按季分层次、分规模开展企业所得税税源分析,有效地掌控税源变化趋势,查找日常征管中的薄弱环节,促进了税收征管。二是加强重点企业税源监控。将影响所得税收入的5个重点企业纳入市局监控范围,重点指导企业的申报入库工作,加强政策辅导,确保收入的稳步增加,2007年5户企业入库所得税4788万元,占总收入的80%。三是加强房地产企业税收监管。结合房地产行业的特点和仙桃实际,借鉴周边县市房地产所得税管理的先进经验,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对房地产行业税收综合治理整顿,组成工作专班,强化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齐抓共管,确保工作效果。2007年共组织入库房地产开发企业所得税790万元,是上年242万元的3倍多,比上年净增加548万元,今年一季度又入库所得税300万元。

(三)完善汇算清缴。按照总局“转移主体、明确责任、做好服务、强化检查”的汇算清缴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和强化纳税人自行申报的法律责任。同时,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积极倡导人性化服务,加大向纳税人进行政策宣传及纳税申报填报的辅导力度,切实做到了纳税申报辅导到位,税收政策落实到位,征管行为规范到位,从而确保了汇算清缴质量逐年稳步提升,汇算清缴面达100%。2007年,通过汇算清缴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829万元;2008年初步摸底调增应纳税所得额将超过5000万元。

(四)严格税收检查。一方面认真抓好内资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2007年,从全市抽调业务骨干,对市烟草公司等17户企业进行了所得税评估。共审增应税所得额达2572万元,查补各项税款共计220万元。另一方面开展涉外企业税务审计和反避税调查,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6户企业经税务审计,不仅扭亏为盈还补交了所得税,有2户外资企业核实进入获利。

(五)强化队伍建设。为加强所得税管理,强化队伍建设,首先从机构上予以保证。成立了所得税专业管理机构,调整选派思想品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同志充实力量。其次是组织开展政策学习,加大了培训力度。去年,组织了50名税务骨干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开展为期10天的新会计准则及新所得税法的培训,收到了非常好的成效。在学习的基础上组织能手考试,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最后是抽调人员开展纳税评估(审计),现场练兵,提高骨干们的实战技能,达到所得税管理人员既懂政策,又会查会管的目的。

二、当前所得税征管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当前,随着客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企业所得税管理工作中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

(一)征管对象参差不齐,增加了工作的难度。企业所得税实行的是法人所得税制,目前法人认定的标准较低,如生产经营性公司和商品批发业务为主的商业性公司的注册资本金起点为50万元,非公司企业法人注册资金起点为3万元,1人有限责任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企业法人形式的出现,使法人企业带有家庭式经营、合伙式经营的特点,规模小、起点低的企业难以适应新税法的要求。目前,仙桃所得税征管范围内的小企业占到80%以上。此外,所得税由两个税务部门征管,企业为了避税,通过改变登记内容,选择税务机关,无疑也增加了征管的难度。

(二)企业核算水平低,会计信息准确性差。会计信息是所得税征管的基础信息,目前会计人员培训滞后,会计人才缺乏,优秀会计人员聩用成本较高,对规模较小的企业来说矛盾更突出。有些企业聘请兼职会计,主要是应付税务部门。新的会计准则和财务通则颁布后,相当多的企业财会人员对新的会计、财务知识没有弄懂弄通,会计信息的提供错漏百出,会计核算水平的低下对所得税的规范管理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新所得税法配套政策出台滞后,影响所得税的日常管理。按照新税法的要求,相关配套的征收管理制度和办法将根据轻重缓急陆续下发,由于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具有连续性,在新的征管制度办法没有正式发布前,在日常管理上不好操作。表现较多的是优惠政策的落实上,如农产品初加工范围的确定等,造成无法确定是否免税,是否享受低税率照顾,影响纳税人的税款预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征收单位的收入进度。

(四)所得税基础管理比较薄弱。一是所得税审批制度改革后,总局取消了许多审批事项,改为备案,纳税人还未完全适应。二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指导服务做得不够。三是资料管理、档案管理有待加强。

(五)税务人员的素质难以适应日益复杂的所得税管理工作。企业所得税管理具有政策性、技术性、复杂性和调控性等特点,其政策多、征管工作环节多、申报采集数据多、与会计核算联系多、审核审批项目多的实际情况,不仅要求干部懂政策,还要懂财务会计,与此同时,所得税对税务人员的职业判断有更高的要求,这些对税务人员的素质都是新的挑战。

(六)长亏不倒的现象难以有效遏制。不少企业受到经济利益驱动的影响,法律意识淡薄,财务核算不健全,造成账薄虚假、资料不全、信息不足、数据不准,会计报表不能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长亏企业面居高不下。如我市外资企业53户,2007年亏损企业26户,占50%左右。

(七)信息化运用有待进一步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展明显滞后于流转税、出口退税,目前的CTAIS V2.0只能满足所得税日常征管的基本要求,不能完全满足监控管理的需要。

三、新税法框架下推动所得税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措施

(一)严格基础管理。一是加强户籍管理。要严格按照总局划分国地税企业所得税征管范围的有关文件精神,开展管户巡查和户籍清理,杜绝漏征漏管户;特别是对从事经营活动的行政事业性单位或者团体,要督促其及时办理税务登记,依法履行纳税义务;另外,对非正常户要加大公示力度,实地调查,减少空壳企业。二是加强资料管理。首先,应加强企业所得税涉税信息管理,如各类台账、申报表、财务报表、审批备案资料、评估(审计)检查材料等,对这些资料要有序存放,在此基础上,完善对所得税税源清册资料、重点税源资料和所得税申报征收、汇算清缴和检查的资料的整理,形成比较完备的所得税分户档案资料,为所得税管理打好基础。三是要加强总分支机构户籍管理,建立起总机构征收地和分支机构管理地之间的协调沟通机制,有效防止所得税款流失。四是加强税基管理。要准确核实税基,加强对企业收入总额、应税收入、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税前扣除项目的核实工作,加强对关联交易的管理,准确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税收管理员要加强对申报真实性的审核,将申报审核的重点放在支出项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上。凡是不合法、不真实的凭据一律不得税前扣除。五是加强所得税信息化建设,拓展CTAIS V2.0在所得税领域的运用空间。

(二)强化分类管理。企业所得税的分类管理,要在属地管理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纳税人的税源规模、财务核算状况、纳税方式等因素,分析企业所得税管理的共性要求和特点,综合确定有利于集约化管理和体现企业所得税征管规律的有效方法。在实际工作中采用下列分类方法:一是按纳税人财务核算状况,分为查账征收企业和核定征收企业,对于出口退税企业和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要督促其健全账务,规范财务核算,实行查账征收;对于财务不健全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或者税务部门能准确掌握其收入额的企业,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应税所得率,实行定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既不符合查账征收条件又不能实行定率征收的其他企业,实行定额征收。同时,国地税两部门要统一核定征收范围和标准,确保税收的公平公正。对查账征收的企业不进行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申报的按规定实行事后核定征收税款,保证税收不流失。二是按照纳税人的税源规模,分为重点纳税人和一般纳税人,建议省局将年应纳所得税额在1亿元以上作为全省重点户进行监控管理。对重点纳税人,要以全面管户为主,以税源监控和日常管理为重点,以税源分析和预测、纳税评估为手段,在各个环节实行全面精细化管理。三是按行业分类,制定带有行业特点的所得税管理办法。要开展典型调查、综合分析测算,建立不同行业的利润率、平均税负、平均物耗能耗、投入产出等指标体系,结合行业的宏观数据、行业的历史数据,引进同行业第三方信息,对于税源数据与同行业异常的加强评估检查,查找异常原因。通过分类管理,突出重点税源、巩固一般税源、培育成长税源、挖掘潜在税源。

(三)加强政策管理。一是优惠政策管理,特别是新旧税法过渡期优惠政策的衔接;对小型微利企业的认定,要制定严格的程序。二是加强审批和备案管理。重点抓好企业所得税减免税、财产损失等审批事项的调查核实、审批审核工作,加强取消审批项目的资料备案工作和后续管理工作,建议制定专项备案制度,规范备案项目,统一备案资料,强化备案审核,不备案不予享受优惠政策,不予税前扣除。三是加强政策调查研究。新税法税率降低,并在税前扣除项目等方面放宽了标准,税收优惠政策、纳税方式等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要认真研究新税法,在实际工作中加强调查研究,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征管措施,抓住征管的重点和增长的潜力,强化征管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新税法实施对组织收入工作的不利影响。

(四)突出监控管理。一是加强对长亏不倒企业的评估审计工作。可以规定连续两年亏损的列作评估审计重点,对虚报亏损的严格按政策规定在核减亏损或者补税的同时,按规定予以处罚。二是加强对重点税源大户的税源税收分析。对每户重点纳税人从收入额、应纳税所得额、应纳所得税额等项目的总量、增幅、增量、增量贡献率等方面进行纵向和横向分析,对于变化较大的,应及时深入企业了解变化原因,并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三是抓好所得税汇缴,做好辅导和评估检查工作。在汇算清缴前和汇算清缴中,税务机关要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宣传所得税政策,特别是当年出台的新政策和涉及纳税调整的政策,有针对性地派出精干人员下户进行汇算清缴辅导。针对企业所得税汇缴业务复杂,办税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的现状,可以考虑把一部分汇缴工作(如应纳税所得额比较小的企业)交由有资质的中介机构来完成,以确保税务机关有足够的精力和人力对重点企业的汇缴进行审核。要认真审核纳税人报送的申报表及有关资料,如资料报送的种类和数量是否齐全,资料的填写是否规范,数据计算是否准确,相关数据逻辑关系是否正确等。汇算清缴工作结束后,税务机关应组织开展企业所得税评估和检查工作,对于发现的问题,决不留情,起到规范一个、震慑一片的作用。要抓好反避税工作。要落实好特别纳税调整的主要措施,平时税收管理员要注意收集关联方交易信息,而且要扩大反避税工作的视野,不仅盯着跨国集团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对于国内关联方之间的非公允交易带来的避税问题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五)重视人才管理。要以学习贯彻新税法为契机,分层次开展培训工作,省局要有目的地培训一批所得税管理的拔尖人才,地市州局和区县局要培训好税收管理员。要建立所得税人才库,以点带面,带动全系统干部职工学习新税法,掌握所得税征管技能的热情。与此同时,要加强所得税管理机构的建设,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规范岗责体系、工作流程和管理目标,加强考核监督和督办落实,强化工作执行力,促进规范管理工作上档升级。

(六)抓好服务管理。要广泛开展对企业财会人员的培训工作,特别是要加强对重点税源企业和骨干企业的纳税辅导,使他们了解和掌握各项税收政策的具体规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方法、新法与财务会计制度的差异,从而准确填报纳税申报表,依法履行纳税义务。税务机关还要落实好各项优惠政策,发挥所得税调节经济的功能,定期不定期地政策宣讲,纳税提醒等。抓好服务管理要将所得税管理与其信誉等级评定结合起来,对于那些建真账、如实申报的纳税人评级要高,要为他们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提高其税法遵从度和服务的满意度。

(七)推进综合管理。一是税种联动。要将所得税的管理与流转税的管理特别是增值税的管理结合起来,采取收入比对、以票控税等有效措施强化所得税管理。二是国地税互动。主要是国地税要加强沟通协调,统一落实政策的具体办法,充分发挥和运用各自的征管优势和手段,防止并严厉打击不法纳税人利用相互间的征管漏洞偷逃国家税款,共同维护好正常的税收征管秩序。国地税部门要互通情况,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委托代征,减少税收征收成本等。三是相关部门联手。建立部门配合和畅通政府部门间信息反馈渠道,对于及时反映和解决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财政部门配合加强对企业执行财务会计制度情况的监督,确保企业财务会计核算规范有序,不做假账。与工商部门配合加强企业法人的登记管理。对于已办理企业法人登记非因法定原因不得变更为个体工商户或者合伙企业。与房地产管理部门配合加强对房地产企业的所得税管理。房地产企业到市房地产管理局申请办理商品房预(销)售许可证以及房产证时,应当出具相关税收证明材料,否则市房地产管理局不予办理相关手续。与金融部门配合依法做好企业存款账户的查询、冻结以及强制划缴手续,确保国家税款及时足额入库。与公安等司法部门配合研究所得税违法犯罪的构成要素,加大查处力度,净化税收环境。

(八)推行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监控系统。根据新所得税法的相关规定,以及总局《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办法(试行)》,结合几年来实行电子定税的经验作法,应对所得税核定征收监控系统进行进一步完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进一步规范征收方式鉴定的内容、程序,做到合法务实、公开有效;二是进一步规范核定定额征收的方法步骤;三是研究强化核定定率征收企业的日常监控办法;四是研究查账征收户达到核定征收的情形时,实行核定征收的具体办法;五是完善核定征收的日常征管、汇算清缴、超额补缴的相关措施;六是推行核定征收的公平、公开办法,接受社会监督,减少工作阻力,从而把所得税核定征收监控系统打造成全省的精品工程。

第5篇:企业经营管理思路之我见

企 业 经 营 管 理

思 路 之 我 见

作者:薛纪海

2012年11月12日

做企业好比在大海上行船,船长手握方向盘指挥船务人员,依靠水手,以最短的航线、最快的速度将大船驶向目的地。在行船过程中会偶遇风浪雷雨,船长会指示大家勇往直前与风雨斗争或是会临时改变航线避开风险,但最终的还会驶向目的地,并且会成功抵达。 思路路线

战略目标→实施计划→高效执行→过程跟踪→效果验证→持续改进→成果确认→逐步提升 实施前提

1、最高管理者的决心;

2、有力的组织保障;

3、有效的运作机制;

4、一定的资源保障。 思路分解

一、战略目标

要制定一个明确、清晰、切合实际的战略方向和目标。

公司的战略目标是什么?如:

1、公司规模目标;

2、销售市场目标;

3、产品种类目标;

4、产品质量目标;

5、人才战略目标。

二、实施计划

要有一个详细的、全面的、科学的、可操作性强,并切合实际的为实现战略目标而设计的实施计划。对应公司战略目标制定,如:

1、几年内公司将上什么样的规模,分哪些具体步骤去实现目标?

2、还要开发国内哪些销售市场,需要多长时间,通过什么渠道开发?

3、现有品种是否继续扩产,还要增加哪些品种或型号,如何实现扩产和增加哪些产品种类?

4、结合市场需求,制定公司质量目标,如:机加工检验合格率;产品出厂检验合格率;客户满意率等。以及通过什么手段实现这些目标?

5、制定公司的人才战略计划,如何建立起吸引、培养、晋升、留才、用才等人才的机制?

三、高效执行

按照计划高效执行,确保计划能够按时、保质完成,尽可能早日实现预定的目标。在有最高管理者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利用好公司制定的管理运作机制,组织带领各部门,并且明确各部门的分工与责任到人,各部门应尽全力相互协调配合完成,执行必须有效、到位。

四、过程跟踪

在每个计划的执行过程中,要进行监督与跟踪,确保执行不会变味,流于形式,少走弯路。并且能够及时发现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当场记录,作为效果验证的依据。

五、效果验证

对照计划执行过程的跟踪记录,以及执行的结果同预定的目标进行比较,判定其是否达到预定目标,还相距多少?如超预期达成是最好,如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或者更糟,就得走下一步了,就是持续改进。

六、持续改进

针对发现的问题和差距,制定有效的改进措施。如适当调低不切实际的目标指数,调整部分不合理的计划,完善为有效执行而制定的各项章程、制度,调整部分人员或其职责、分工。尽可能扫清一切阻碍目标完成的障碍。

七、成果确认

对战略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最终的确认,总结宝贵的经验,巩固所取得的成果,为下一步能在更高的层次上提升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八、逐步提升

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就是要不断的向前发展,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地、主动地改变与提升自己,去适应不断变化和不断发展的环境,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恶劣地市场竞争大环境下继续生存下去。等有一天我们真正强大了就有力量去影响甚至改变自身所处的大环境。

QQ330166595

第6篇:探寻企业创新培训管理思路

时下提起“培训”,大家马上就会联想到上课。特别是作为一名企业的培训主管,时常对如何调动员工主动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所困惑。“为什么培训计划改进之后,员工的参与反应依然如故,症结在哪儿?” 如何提高培训的有效性?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尝试着从基层培训管理人员的视角浅说创新企业培训思路一二。

一、企业培训管理工作的难点

(一)培训的需求分析不够、培训方式单

一、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在制订和实施企业培训计划时,不能很好地将企业发展目标、岗位的任职资格、员工的技能差异与职业生涯设计链接起来明确员工的培训需求,尤其是没有全面了解企业领导层和企业内部骨干员工的培训意图、需求、意愿及设想。尽管我们在每半年进行一次培训满意度调查,但满意度调查结果的可靠性是难以衡量的,尤其是针对倾向于关键问题无法对症下药。

(二)培训方式难以适应各层次员工需要。现有的培训大多以单一的授课方式为主,往往是授课者不停地讲,被培训者在台下被动地接受,“填鸭”式的培训方式,其效果往往受授课者的个人素质、授课水平、被培训者的心态和个人素质的影响,培训效果质量难以评估。

(三)培训评估体系不完善。一是在实施评估培训效果时方法单一,主要是以考试或培训后的评估为主。二是评估指标仍旧停留在培训人的次数、内容、培训者的整体评价。三是评估内容不全面,由于存在着一些限制性条件,导致评估结果与客观实际有偏差。

二、创新企业培训管理思路

(一)创新培训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实施培训管理体系的配套制度,加强对培训需求的设计与策划,建立对培训过程和教学质量的监督及评价体系。从企业发展出发,在企业内部巩固和完善多种灵活的培训机制,基于企业发展及员工个人发展的需要,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适度超前性,提升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二是进一步完善员工的培训考核管理制度,逐步纳入制度化、正规化、科学化的管理体系,以提高培训管理的有效性。

(二)创新培训方式。通过各种激励措施来引导员工接受培训,使员工内心形成不进则退的危机感,树立起职业前景的风向标。在培训方式上采取情景互动式、案例研讨式来激发被培训者的想法,重视“练”的参与培训,从而激发员工的学习动力。同时按照不同层次、不同内容、不同时段的灵活多样地培训形式,使培训更加贴近企业的生产实际需要,让企业培训更为活泼、更为全面。

(三)创新培训内容。根据企业近期、中期、长期发展规划目标,编制企业培训内容,将内容应从单一性转向一专多能的培训,将培训的重点从适应性转向拓展知识、提高能力,增长才干及创新能力的培训上来,从而进一步推动培训计划的有效开展和组织目标的实现。

(四)创新培训评估体系。对于企业而言,员工是否将培训中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因此对于培训的评估应该更多地放在行为和结果层面。这就要求,培训组织者与部门领导良好沟通,同时从制度上部门领导培养下属的义务,强化他们对下属培训效果的责任。在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培训日报、周报和季报的管理评估体系的同时,要保证培训考核的公开化、透明化,向员工传递培训中的不足,从而提

高培训质量。另外,还要将员工的培训效果与企业的激励、晋升与考核、反馈机制结合起来,激励员工学以致用。

总之,实施有效的培训管理,就像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培训需求分析是根,设计和策划培训是粗壮的树干,提供培训阶段是枝叶与硕果。如果没有树根、树干、枝叶与果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也就是说:培训不但要讲究有效性,而且也要提高有效的转化率。找准培训需求,运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将以"学"为重心,转向以"习"为重心,在企业内部建立起员工自动自发的组织学习氛围,帮助员工建立起“终生学习”的观念,使员工通过培训提高工作业绩,达到个人和组织的双赢。

第7篇: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研究思路

“走进科技”课程结业小论文

“走近科技”课程结业小论文

--关于企业财务战略管理问题的研究思路

班级学号:

姓名:

1 1004020126 张彦

关于企业财务战略管理问题的研究思路

1、研究目标

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就是为谋求企业资本均衡有效的流动,提高资本运营质量和效益,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增强企业竞争优势,在分析企业内、外部理财环境因素对资本流动影响的基础上,对企业资本流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和创造性的谋划,并确保其执行的过程。现在,西方工业国家的企业财务管理都进入到了战略管理阶段,而我国的财务管理从理论到实践都远远落后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中国经济同国际接轨,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理论与实务将会不断加强和提高。其具体目标如下:

(1) 企业利润最大化

企业利润最大化就是假定企业财务管理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2) 股东财富最大化

股东财富最大化是指企业财务管理以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在上市公司,股东财富是由其所拥有的股票数量和股票市场价格两方面决定的。在股票数量一定时,股票价格达到最高,股东财富也就达到最大。

(3) 企业价值最大化

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指企业财务管理行为以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企业价值可以理解为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市场价值,或者是企业所能创造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未来现金流量这一概念,包含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两个方面的因素。因为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包含了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而现金流量的现值是以资金的时间价值为基础对现金流量进行折现计算得出的。

(4) 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在现代企业是多边契约关系的总和的前提下,要确立科学的财务管理目标,首先就要考虑哪些利益关系会对企业发展产生影响。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理财

主体更加细化和多元化。股东作为企业所有者,在企业中承担着最大的权力、义务、风险和报酬,但是债权人、员工、企业经营者、客户、供应商和政府也为企业承担着风险。

2、研究方法

企业财务管理的研究应属于管理研究的范畴,关于此类研究具体应用的方法应该是在运用抽象科学合理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对具体的企业进行实地调查,在理论的支持下提出合理的问题,在切实的实践中发现问题,在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因为理论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只有理论与实践的正确结合才能真正解决与企业有切身关系的问题。

3、论述结构

(1)明确企业财务管理的理论概述

财务战略管理是指企业在分析理财环境的基础上,服从和服务于企业战略的前提下,对企业资源筹集和配置活动进行的全局性和长远性的谋划,它是战略理论在财务管理领域的应用与延伸。

财务战略管理是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和加强企业竞争优势,运用财务战略管理的分析工具,确认企业的竞争地位,对财务战略的决策与选择、实施与控制、计量与评价等活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和创造性的谋划过程。财务战略管理既是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因此,财务战略管理既要体现企业战略管理的原则要求,又要遵循企业财务活动的基本规律。

(2)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分类

财务战略管理---资本结构优化战略

财务战略管理---货币资金收支平衡战略

财务战略管理---资本投资战略

财务战略管理---稳定发展战略

财务战略管理---低成本战略

财务战略管理---利润优先战略

财务战略管理---收益分配战略

(3)财务战略实施的组织结构

创业型组织结构、职能制组织结构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战略业务单位组织结构

矩阵组织结构、控股企业/控股集团组织结构等。

(4)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

通过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综合分析,发现企业面临的机会和威胁以便采取相应的应对思路和应对方法。

(5)分析企业的组织资源

了解组织资源结构,识别企业的优势和劣势,及时调整组织结构,实现组织效率的最大化。

(6)对整体市场包括国内外的财务战略环境进行了解和分析

通过对国内外的市场和政治环境的了解以及最新的财务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和选择,可以找出真正适合自身的财务战略,同时也是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7)综合评价企业组织的环境和宗旨,确定企业的财务战略目标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环境是影响企业财务战略原则的重要因素,要有合适的企业组织环境为依托,确定财务战略目标。

(8)制定具体的适合企业自身的财务战略计划

在确定财务目标的基础上制定适合自身的财务战略计划,越是严格详细的财务战略计划,越是能够促进企业实现自身的财务目标。

(9)按照财务战略计划实施战略

详细的计划需要在认真的执行的过程中方能实现其效力,而执行力的强弱也是考核企业发展能力的关键。

(10)对最后的实施结果进行合理的评价,提出改进措施

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企业选择的财务战略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这对于企业也是极为有益的。

(11)总结研究经验提交研究报告

提交战略研究报告,在总结财务战略理论与企业实务的实施过程中,达到对企业的财务战略问题有效研究的目的。

(12)企业财务战略管理论述结构图如下:

第8篇:钢铁企业能耗管理现状及管理思路探讨(推荐)

钢铁行业能耗现状分析

暨后续能耗管理思路探讨

1.前言

钢铁工业是典型的高耗能工业,能源消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16.1%、工业总能耗的23%。中国的吨钢综合能耗高于国际先进水平约15%。高炉、转炉煤气放散率分别达到6%和10%,余热资源回收利用率不足40%。据统计按照工序能耗计算,48.6%的烧结工序、37.8%的炼铁工序、76%的转炉工序、38.7%的电炉工序、13%的焦化工序能耗高于国家标准能耗。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双重约束,迫切需要加速推进钢铁等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工作。

2.钢铁行业能耗现状分析

对于钢铁工业的节能减排,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即钢铁工业污染大户的过头言论和对钢铁工业节能成绩的过头宣传。对此,我们要实事求是,客观地对钢铁工业节能减排工作进行分析。

2.1钢铁行业的能耗方面的进步是非常明显的

1980年我国钢铁行业吨钢综合能耗为2040kgce/t,1990年降为1611kgce/t,1999年降到1240kgce/t。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从2000年的920kgce/t下降到2005年的741kgce/t,下降20.3%。公开数据显示,2010年605 kgce/t与2005年相比,吨钢综合能耗下降12.8%,年均下降2.6%;2011年与2010年相比,吨钢能耗仅下降0.5%;从2012年每月指标来看,吨钢能耗指标起伏不定,总体呈上升趋势。

2.2钢铁行业的能耗还有很大差距

《工业节能“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钢铁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要比2010年下降18%,到2015年,吨钢综合能耗要从2010年的605kgce/t下降4.1%至580kgce/t。

当前吨钢能耗指标的上升与生产状况有关,生产状况变差,指标的完成难度也变大。 钢铁行业进入微利时代,企业的效益不好,就会购买劣质低价矿石来降低生产成本,而低品位矿会带来炼铁能耗升高、污染物排放增加等问题。当然青钢也是这么做的。

根据钢协的统计数据,今年1-8月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累计销售收入23686.09亿元,比去年同期下滑6.21%,利税431.22亿元,比去年同期下滑66.8%,利润总额-31.84亿元,同比下滑104.22%。值得注意的是,其中,8月当月钢铁行业数据“触目惊心”,当月销售收入2794.5亿元,利税0.95亿元,利润收入-41.96亿元,盈利状况下滑至年度最低点。企业生存已经面临严重危机,再要求他们投入大量资

金开展节能减排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2.3钢铁行业能耗失控对社会的危害

钢铁行业的能耗失控更多地体现在2005年到2010年期间,钢铁行业产能的快速膨胀。据估算,我国过剩钢铁产能总体规模已经高达1.5—2亿吨,产能过剩率超过30%。带来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3.1造成能源供应紧张

钢铁产能过剩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能源消费的过快增长,加大了能源供应压力,造成资源供应紧张。数据表明:从2005年到2010年,我国钢铁工业所消耗能源年均增长15.2%,比同期整个能源消费量增长速度快6.1个百分点。可以说,钢铁工业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是加剧近年来我国能源供给紧张状况的重要原因之

一。 集中供暖的感觉不到,靠买煤取暖的感受非常深,10年前一吨煤500元,现在需要1500元。2.3.2加剧生态环境破坏

钢铁工业产能过剩,加大我国环境负荷。由于近年来的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钢铁工业及其上游产业——采选业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从80.1万吨增加到166.1万吨,增长了107.3%;烟尘排放量从48.3万吨增加到59.37万吨,增长了22.9%;粉尘排放量从86.4万吨增加到92.7万吨,增长了7.3%。2010年,我国39个工业行业中,钢铁工业及其上游产业的粉尘排放量居第2位,二氧化硫、烟尘和固体废物的排放量均居第3位,废水排放量居第5位。可见,钢铁工业产能过剩不仅破坏我国的生态环境,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危害也极大。早晨路上看青钢,飞机上看青钢,偌大的青岛版图,青钢的烟囱最明显。退休工人寿命明显偏短。

2.3.3加大运输压力

数据显示,近年来铁矿石、煤炭、钢材3大货物运量占全部货运量的比重由17.7%提高到了22.3%,提高了4.6个百分点;周转量占全部货物周转量的比重从17.0%提高到了22.3%,提高了5.3个百分点。可见,钢铁工业的重复建设是导致近年来我国运输,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

3.钢铁行业成为耗能大户的原因分析

虽然吨钢工序能耗逐年下降,但产能的无限扩张,使得钢铁行业耗能剧增。2005-2010年,我国钢铁生产能力从4.24亿吨增加到8.26亿吨,2011年投产高炉总数达45座,总产能达到8.9亿吨,钢铁工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和矛盾将更为突出。主要原因如下:

3.1地方政府政绩冲动和短期行为的影响。山西等经济相对落后地区,但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和铁矿资源,地方政府以优惠的政策通过招商引资的名义,鼓励民间资本到本地建设钢铁企业,以定额税收、非增值税流通等非法方式的优惠政策,促进了钢铁企业的规模扩张和无序竞争。

3.2现行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和调控政策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从现行的钢铁产业政策看,国家有关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对钢铁工业在政策层面上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3.2.1规模偏好。钢铁工业是规模经济特征比较显著的行业,但是这种规模经济是有限度的,大型和特大型钢铁企业相对于中小型钢铁企业而言并不具备明显的效率优势。而相关钢铁产业政策却陷入了规模崇拜的误区,规模大的钢铁企业,可以获得优惠信贷、宽松用地、廉价而有保障的电力供应和铁矿石的自主进口权,而小型钢铁企业,特别是民营钢铁企业,不仅在投入品的供应上要受到歧视性待遇,忍受投入的高成本和无保障,而且还随时可能遭到政府行政性的强制关停。

3.2.2调控措施的失当。为了解决钢铁工业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问题,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严厉的宏观调控措施,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各地新建钢铁产能必须淘汰等量的落后产量。这一政策措施,如果从计划者的眼光看,似乎是十分完美的:既能淘汰落后产能,又能为先进产能腾出市场空间,并可在没有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条件下实现钢铁工业的结构升级。实际上,新产能投产了,落后产能继续生产,总产能被成倍放大。

3.2.3国产冶金技术装备制造水平的提高,大大降低了行业外资本进入钢铁工业的资本门槛,也降低了业内钢铁企业规模扩张的难度。

3.2.4监管力度不够,大批无许可证、无审批证的钢铁企业拔地而起,不仅没有收到检查和处罚,反而收到地方政府的庇护,大家互相效仿,产能迅速扩张。据了解,“十一五”期间,我国钢铁产能增加了约3亿吨,其中仅有1/3左右的新增产能通过了国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批,其他产能实际都是在未规范履行国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的情况下建成

3.3钢铁企业的功利主义,增加了能耗

烧结余热利用、高炉渣显热回收利用,转炉余热的利用等等都需要高端的技术配套和大量的资金投入。近些年投产建设的钢铁企业,大多起点低,技术贮备少,以快速达产盈利为目的,功利主义主导着生产流程的简单化,节能减排设施没有得到他们的广泛认可和全力施为,能源回收少,综合能耗较高。

4.降低钢铁行业能耗的可行措施探讨

钢铁行业节能潜力较大,但作为产能过剩行业,其„十二五‟发展无疑要以转方式、调结构为根本,政府也提出了淘汰落后、兼并重组、技术改造相结合的思路。

3.1降低钢铁行业能耗的技术措施

3.1.1目前二次能源回收利用技术的节能效果和普及率有待提高,蒸汽回收利用效率不高,煤气回收利用潜力仍待继续挖掘。

3.1.1目前钢铁企业利用二次能源发电项目并网审批仍然困难,有的企业甚至被拒绝上网。

3.1.3中低温余热资源利用将成为“十二五”节能的主战场之一,实行行业间联合,以提高二次能源利用效率。比如:高炉渣热能回收与供热企业联合,将热资源用于周边城市居民的供热取暖;实施煤气回收与

钢企周边的电厂合作,发展共同火力发电等。

3.1.4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我国很多先进企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循环经济的典范。例如,炼钢产生的废渣被回收再利用,除含铁部分继续炼钢外,其余部分作为水泥、建材等行业的原料,每年可减少水泥行业石灰石开采量约32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220万吨、标准煤消耗22万吨、粉尘排放7万吨。另外,对炼钢过程产生的各类煤气全部回收,每年可利用余压、余气自发电47.5亿千瓦时。青钢略有尝试,并不完备。

3.2降低钢铁行业能耗的管理措施

3.2.1政府应该加强节能减排监管,并鼓励企业完善相关节能防污设施。钢铁企业一旦生产规模、工艺流程、结构和装备水平确定下来,再配备有完善节能和能源计量措施后,其吨钢综合能耗基本也就能确定了。

3.2.2加大力度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产业结构。201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强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转变钢铁工业发展方式。

3.2.3政府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技术手段后期的节能收益非常明显,但是前期投资也比较大,基本上一个好的节能项目往往就需要花费上亿元。在目前钢铁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政府也应该加大资金的支持力度,如降低钢铁企业用于技术改造项目的贷款门槛。

3.2.4积极开展合同能源管理;从2005年左右至今,中国合同能源管理市场迅速发展,初具规模,并将在未来保持高速增长。中国合同能源管理主要应用于钢铁、化工、水泥等高能耗产业,其中,钢铁行业占据了全国约15%的能源消耗。较高的节能空间和来自政府、社会的节能压力,中国钢铁行业的合同能源管理不仅开展较早,未来发展动力也十分强劲。

3.2.5组建钢铁企业自己的能源管理中心。能源管理中心是钢铁企业通过能源科学管理、合理调配、高效转化和利用,实现系统节能的有效方式,能够推动我国钢铁企业从原有的事后统计、分析、查找原因的能源管理模式,向以生产流程和生产计划为中心进行预案设置、过程跟踪、实时统计、动态分析的能源管理模式转变。

3.2.6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不同步。随着节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众多钢铁企业纷纷加大先进工艺技术装备的应用和推广力度,节能技术水平提高很快,但由于钢铁企业节能技术涉及领域较多,涵盖范围较宽,同时这些技术装备运行时往往存在着关联,如果不统一进行优化管理,效能的发挥将受到很大制约。目前,由于大型钢铁企业由众多生产单位组成,相互之间除主体生产线外,基础节能设施往往缺乏统一的调度指挥

3.2.7 注重量化管理。这是钢铁企业科学管理能源、实现系统节能的重要基础,应完善水、电、风、

煤气、蒸汽等各种能源介质的计量检测设备,提高计量工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实行单体设备能源定额消耗管理,形成覆盖厂—车间—作业区(班组)的三级能源计量管理体系。

4、个人见解

1、钢铁企业的无序扩张,带来的能耗的增加,不仅给社会、环境带来了较大影响,而且已经影响到我们的个人生活。

2、多年的实践证明,钢铁企业的能耗是可以受控的,降低工序能耗的技术措施是有保证的。关键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是否主动作为。

3、政府应该更多地采取措施激励企业开展节能减排。

4、中国钢铁行业应该走一条,定产、低碳、环保、的健康发展道路,这需要企业、社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也许时间会比较长,但是我们要坚持,要有所作为。

第9篇:新经济时代企业的经营思路与物流

新经济时代企业的经营思路与物流

一、新经济时代企业经营的新特点

在新经济时代,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市场竞争的激化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企业经营将被推向新的环境中。销售额上升,利润额下降;成本提高,效益降低;风险增多,保险系数减少;经营难度加大,成功率变小。由于经济全球化,局部竞争的市场变成全球范围的经营场所,各国的企业都将被逼上同一个擂台,互争高低。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总趋势。在这种严酷的经营环境中,形成了企业经营的新特点。

第一,着眼于高科技,高附加价值产品的研制,热衷于时尚、独特、新奇、酷式、魅力产品的开发,追求短周期、高频度、见效快的产品价值,注重品牌效应和企业诚信度。比如第一批手机新产品的问世时的价格,与现在手机的价格要相差几倍,甚至十几倍。这种高科技、高附加价值的产品是企业出奇制胜的法宝,而通用产品,价值和利润却都有限。前几年曾在日本兴起的电子猫“热”,属奇特、新颖产品,给企业带来了可观的效益。德国的奔驰车,法国的“皮尔·卡丹”服装,美国的麦当劳,意大利的比萨饼,中国的茅台酒等都受益于品牌效应。西门子、摩托罗拉、菲利浦、索尼、海尔等均因为企业的知名度和诚信度而使自己的产品畅销全世界。

第二,通过规模经营,降低成本,加强市场竞争力。企业如果具有—定规模,就可采取批量定货、批量生产、批量运输、批量销售的办法大幅度降低费用,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也会因此而加强。超级市场、连锁商店、便利店等之所以有竞争力,其中,规模经营是重要原因之一。跨国集团公司、大型生产企业是依靠规模经营维持自己的市场地位。最近几年世界性的知名大企业的合并浪潮,也是出于这种考虑。重组巨型企业的目的是规模经营,产生规模效益,这种倾向会越来越明显。

第三,充分发挥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施功能整合。现代企业早已抛弃过去那种自成体系、封闭经营、大而全小而全的落后做法,注重结盟、联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每个企业只有在自身专长和“拿手”的方面狠下功夫,精益求精,使有限的技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拿手”永远处于领先地位,从而保持永恒的竞争力。这也是今后企业经营战略特点的重要方面。

第四,服务第一,用户至上。新时代的企业经营方针之一,是“服务第一,用户至上”。用户打一个电话,用计算机发一个指令或发一份传真,企业就立即上门,提供全程一站式服务,中途用户可以查寻、追踪;在时间方面极力提高速度,为用户争取时间。因为在信息化时代,竞争异常激烈,企业都在打“时间差”,强调时间效益,要求快节奏,因此既保持质量,又保持速度的服务,也将是新世纪企业经营的新特点。

第五,信息代替实际操作,减少浪费,节约时间和费用,实现事物的无缝对接。21世纪,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人们越来越尝到了信息的甜头。如果实现信息的有效组合,会使这个世界发生“质”的变化,在物流环节中,我们真的可以做到“零库存”,取消仓库,只用自动分类、分拣系统就能保证及时供货。那样会大大缩短流通时间,节约仓储费用,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企业及时捕捉信息,可以最早选择商机,最先抢占市场,最快组织队伍,从而实现供应链的无缝对接和整合。这些都将是新时代里企业经营的新特点。

第六,强化国民意识,注重环保责任。新时代的新型企业,不仅需要准确进行市场定位,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准,加强人才培养,严格成本控制,保持企业盈利,而且需要不断增强国民意识,履行环保责任。企业生产的产品,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必须保持无噪音、无公害,不给周围居民造成妨碍和影响。企业不仅要考虑赚钱,也要从为国民创造福利和美化环境的目的出发,尽量为人类社会做贡献。国外许多知名企业都采取出资在本地区建公园绿地、街心广场、儿童乐园或向学校损款等方式,努力与周围居民融为一体,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取得当地居民的信任和好感。这也是一种企业经营之道和时代风尚。

第七,在现代物流上狠下功夫,挖掘“第三利润”。在新的经济发展的阶段,企业在生产和销售领域大都已接近极限、很难找到新的发展空间,于是纷纷把目光转向物流这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力争在这里寻求出路,创造剩余价值。这种趋势在21世纪将愈发明朗化。

二、准确把握企业的基本经营思路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出现了大量的现代化新型企业,这些企业善于将国外先进的企业经营管理经验与国内实际结合,紧跟时代步伐,随时调整企业结构、产品方向。使小国人饮佩,令外国人惊叹。然而,有些企业仍然残存计划经济时期的传统意识,留恋政策倾斜、垄断地位、特殊照顾等,他们至今还远远不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和做法,显露出与新经济时代的不协调。也有些企业,不把真功夫下在企业自身改造和管理上,总想找路子、钻空子,偷机取巧,一夜暴发、或搞虚假合资、“包装”上市,蒙蔽伙伴,哄骗股民。还有些企业造假、掺假、卖假,走私、贩私、五花八门,无奇不有。什么办法都想,什么手段都使,就是不上正路。我们应该认识到,在新时代、新经济社会里,邪的、歪的终归走不通,更不会长远,企业只有靠自己的努力,靠降低成本等办法维持生存,求得发展,这才是正确的选择。

三、物流是当今时代企业发展的新天地

1.当今时代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进入21世纪后,企业的经营环境将显露出以下特点:一是经济全球化特点愈发突出。2001年发生“9·11”事件后,美国经济衰退,不少国家的经济受到影响,因为这些国家对美国依赖性过强。我国的商品出口贸易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这是因为经济全球化,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贸易关系、生产关系、金融关系、流通关系、资产关系逐步融合在一起,相互作用,彼此连动。贸易壁垒被打破,关税趋于一致,游戏规则相同,外资企业,跨国公司逐渐自由进出,各国企业共同利用同一个平台,谁都不特殊,谁也没有保护,就看各家的真本事。二是世界性的买方市场愈发突出。由于科技进步,生产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结果,商品越来越丰富,销售越来越困难,市场饱和或超饱和现象越来越普遍,使世界性的买方市场矛盾愈发突出。三是世界经济在新形势下大调整、大改组。在国际政局长期基本稳定,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竞争日益尖锐的今天,欧美和日本等工业强国的经济出现同时衰退现象,必将促使这些经济大国重新审视世界经济环境,这些国家的跨国公司、大型企业也会随之重新调整经营战略,进行供应链重组,瞄准国际市场,发起新一轮的攻势。世界经济结构和格局也将会因此而发生巨大变化。四是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已经进入了“物流”发展阶段。纵观欧美、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的发展轨迹,可以说、已从重视生产转为重视销售,又由重视销售转向重视物流。特别是电子商务兴起后,商品的交易活动可以通过现代化的手段来完成。然而,科学再发达,电子商务再好,商品也不可能像电子信号那样,瞬间飞至身边。没有运输、保管、装卸、包装等物流过程,照样达不到目的。

2.物流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巨大空间。我国的许多企业对物流的利润潜力和在经营中的作用已逐渐有了深刻的认识。据有关权威人士介绍,1999年我国国有工业企业的流动资金占用约为3万多亿元,资本周转速度为1.2次,国有商业企业资本周转速度为2.3次,而国外的资本周转速度是我们的7—10倍。另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全社会的物流费用支出约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20%,物流费用占商品总成本的的账面比例达40%,运输成本占国民经济总成本的30%。这些数据充分表明我国物流水平落后.发展潜力巨大。

近些年来,物流愈发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一些国家把发展物流作为本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实践已经证明,由于物流能够大幅度降低企业的总成本,加快企业资金周转,减少库存积压,促进利润率上升,从而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所以,各国的企业才越来越重视物流,从物流这一巨大的利润空间巾寻找出路,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大家熟知的海尔集团,有人称其为“中国物流管理觉醒第一人”,2001年10月又被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授予了“中国物流示范基地”称号。这是因为海尔集团从1999年开始创新子一套现代物流管理模式,兴建了现代化的立体自动化仓库,构筑了将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为一体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使呆滞物资降低73.8%,仓库面积减少50%,库存资金减少67%。除海尔外,长虹、新飞、格力等大型生产制造企业已纷纷建立起自己的物流管理体系。今后,物流“热”在我国的企业中将持续升温,还会有更多的企业认识物流的重要性,积极投身到物流的“热浪”中来。

上一篇:农民工讨薪广东下一篇:母亲八十大寿祝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