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药物合理使用论文

2022-04-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目的对老年人心血管药物的合理使用进行针对性分析和研究。方法从我院2010年1月到2012年1月随机抽取1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严格的检查,对老年人身体机能特点、心血管系统功能改变的药效学影响,对药物做出详细的分析。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心律失常药物合理使用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律失常药物合理使用论文 篇1: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合理使用及存在的问题

药物治疗是控制心律失常的主要措拖之一。20世纪80年代末心律失常抑制试验(CAST) 出乎意料的结论,使人们对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在药物的治疗过程中如何运用循征医学的结论,指导临床正确、安全、合理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仍有不少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合理使用

心律失常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从治疗学角度上讲,并非一有心律失常就要用药,而是需要正确评估病情, 严格掌握适应证, 做到安全、合理用药。

合理使用的必要性:①药物负性效应的警示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负性肌力作用、脏器毒性作用及其他不良反应等提示,临床医师应合理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②卫生经济学关于价效比的要求。③不合理用药导致医源性心理疾患。

合理使用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应掌握循证医学结论和药物的药理特性:①掌握循证医学实践的结论:如不同类型、同一类型不同品种的药物对心肌梗死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②掌握常用药物的药理特性:包括药代学和药效学,特别是对心肌电生理与机械功能的影响。

准确评估患者的病情,减少诊治偏差:①消除诊治误区:最为常见的是将青少年的良性室性期前收缩当作“心肌炎后遗证”,将不明原因的老年患者房颤或室性期前收缩归因于冠心病,进而滥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甚至胺碘酮。②纠正相关背景因素:应努力查找并纠正导致心律失常的相关背景因素,如有无器质性心脏病、不适当用药、内分泌功能障碍、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等,避免在纠正背景因素前直接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其次应严格掌握临床用药适应证:①心律失常引起相关的临床症状,并明显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②心律失常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③心律失常的存在直接或潜在导致或增加猝死的风险。

再次需加强用药后反应的监测:①疗效的监测:观察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及动态心电图监测疗效。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对于无器质性心脏病临床依据、预后良好的室性期前收缩,其疗效的观察以症状改善为主,不主张频繁地做动态心电图监测。②毒性反应监测:应注意监测相应药物的毒性反应。

最后还需要始终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应始终遵循针对每一个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原则,包括药物种类、剂量、用药方式的选择和把握等。

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中存在的问题

心律失常的病因诊断不准确:临床实践中存在有关心律失常病因诊断上的误区。最常见的是将年轻患者的室性期前收缩或非持续性室速诊断为心肌炎或心肌炎后遗症;将老年人室性心律失常或房颤诊断为冠心病所致,并随便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心律失常药物使用欠合理: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上有用药泛滥和不合理现象。造成前者的主要原因是诊断上的误区、对室性心律失常危险程度的判断有误或界定不清、对用药适应证把握不严等。导致后者的主要原因是不了解循证医学重要结论、不了解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药理特性和用药指征。

新的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前景堪忧:循证医学实践使抗心律失常的研究热点由Ⅰ类转移至Ⅲ类药物。具有多通道阻滞作用的第一代Ⅲ类药物胺碘酮、索他洛尔“口碑”尚可,但有缺点。特异性阻滞ⅠKr的第二代纯Ⅲ类药物如伊布利特、多非利特,虽对房扑、房颤的转复显示出良好的疗效,但在SWORD(d-sotalol)和DIAMOND(dofelitide)研究中,这些药物用于心肌梗死或左室功能障碍患者后得到令人尴尬的结果,使人们对新的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前景堪忧。具有同时阻滞ⅠK和ⅠKr并兼有阻滞其他通道和受体作用的第三代Ⅲ类药物(如阿齐利特)前景如何?其作用于心肌梗死后猝死高危人群的疗效怎样?

同时在临床应用过程中,还存在多种药物联合应用的情况,在联合用药时,应注意以下问题:①以达到疗效高、不良反应少为目的。②最好不联合用同类抗心律失常药物。③Q-T间期延长,在选用有可能进一步延长Q-T间期的药物时更需慎重。④最好避免与可能增加其不良反应的药物合用。⑤β-受体阻滞剂不可与异搏定合用。⑥应能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联用时,应十分慎重,且应加强监护。

讨 论

不少学者提出,应放弃应用抑制钠快速通道的药物,并建议改用延长动作电位、增加不应期的钾通道抑制剂。另外,常用的Ⅲ类药旋太可(索他洛尔),市售为左、右旋施太可,兼有β-受体阻滞作用,而右旋(d)施太可可快速抑制晚期钾电流,其β-受体阻滞作用较弱,被认为可应用于左室功能不全者。

近年来,(JACC1997)报道施太可治疗室速及室颤的临床试验共396例,观察34±18个月,起始剂量80mg,每日2次,并逐渐加量达每日480 mg,平均用量每日465±90mg,抑制室速率为38.1%,另外19.2%不易诱发室速,有28例(7.1%)因不良反应而停药,10例(2.5%)致心律失常。扭转型室速7例(1.8%)。1年后有89%不再发作室速,3年后为77%,1年成活率94%,3年成活率86%,认为口服d-施太可对室性心动过速安全有效。我国有两项应用d-施太可治疗室性早搏的报道,认为安全而有效,每日剂量通常为160mg,即使加量也未超过240~320mg。

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有的心律失常无临床意义,有的则影响健康并危及生命。因而要先考虑此心律失常是否需要药物治疗;如需治疗,选用何种药物为最佳选择。要熟知所选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及其对心脏电生理的影响。几乎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都不同程度地抑制心脏的自律性、传导性以及心脏的收缩功能,也几乎所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都有致心律失常的不良反应。到目前为止,这类药物对心肌病变,对有更严重的心脏病理状态的影响,还没有足够的临床资料,当心脏功能障碍、心肌缺血、生理生化代谢紊乱时,对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影响,要有足够的重视和认识。通过实践,逐步形成医生自己的用药经验,贯彻用药的个体化原则。

作者:马凤云

心律失常药物合理使用论文 篇2:

老年人心血管药物的合理使用分析

【摘要】目的对老年人心血管药物的合理使用进行针对性分析和研究。方法从我院2010年1月到2012年1月随机抽取1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严格的检查,对老年人身体机能特点、心血管系统功能改变的药效学影响,对药物做出详细的分析。结果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有部分患者得到显著疗效,另外一些患者病情没有好转,甚至还有一些患者病情加重,心血管药物不合理应用对患者造成了严重影响。结论心血管疾病对老年人健康的危害大,必须合理使用相应的药物,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是做好老年药学服务的关键。

【关键词】老年人;心血管药物;合理使用;减少不良反应

心血管药物是指作用于心血管系统的药物,老年人心血管患者使用药物跟其他普通患者不能相同对待,老年人年纪大,体弱多病,如果药物用错或者用药不当,则会对病人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甚至会引发医疗纠纷。药物的应用常会受年龄、体质等影响,经过许多研究表明,老年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危险增多,因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机体发生的各种生理变化会使药物动力学或药效学发生改变。此外,老年人多种疾病并存的患病特点,经常用药物较多,其结果会导致较多的药物相互作用及不良反应。因此,对药物要进行合理使用,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是做好老年药学服务的关键。

1临床资料

1.1我院2010年1月到2012年1随即抽取1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严格的检查,其中有60名患者得到了显著的疗效,经住院治疗数天,可以出院,另外32名心血管疾病患者病情依然如旧,没有得到好转,最后8名患者病情不但没有好转,而且病情还逐渐加重,药物对老年心血管患者有着严重的影响。想要遏制住这样的事件发生,首诊医生应注意选择药物的种类、剂量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用药个体化,才能避免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

1.2从我院2010年1月到2012年1随即抽取1例心血管患者进行病例详细检查。70岁,男性,2010-8-8,13:00入院,婚否:已婚,籍贯:合川,民族:汉。主诉:持续胸闷、胸痛5+小时。

现病史:5+小时前(早上6点左右)突发胸闷,胸痛,呈持续性,阵发性加重,经含化救心丸8丸数次,病人病情不见好转,伴有心慌、气短、腹痛,恶心、呕吐,头晕不适,咳嗽、咳痰等症状,急诊送入医院。

既往史: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5年,冠心病心绞痛史8年,间断服药,否认肝炎,否认结核,否认伤寒等传染病史,否认输血时、否认外伤、否认中毒及否认手术史。

个人史:出生在合川,农民,有15余年吸烟史,无饮酒嗜好。

查体:体温36.2℃,脉搏91次/分,呼吸26次/分,血压123/84mmHg。一般状况:发育正常,神志恍惚,慢性病容,自动体位,查体合作,皮肤黏膜:皮肤色泽正常,无明显黄染,未见皮疹、出血点,未见脱屑,未见紫癜。毛发分布正常,皮肤温、湿度正常,弹性正常,未见水肿,未见肝掌及蜘蛛痣。头部:头颅无畸形,头皮无疮疖瘢痕及压痛,无脱发。双眼睑无浮肿,眼球轻度突出。耳廓无畸形,外耳无溢脓,乳突无压痛,听力正常。无鼻翼扇动,中隔无偏曲,通气畅,鼻窦无压痛。口唇红润,黏膜正常,无疱疹。双侧呼吸运动一致,呼吸动度增强,语颤相等,无胸膜摩擦感。心率91次/分,侓齐,各办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肝脾不大,双下肢无水肿,病理反射未引出。

1.3经过我院的检查得出的结论该患者病情加重的原因是病人发病前用硝苯地平过量,血压快速下降到正常,导致全身重要脏器缺血所致。立即停用该类药物,病人病情很快好转。

1.4心血管药物种类

1.4.1抗心绞痛药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缺血区供血、也可增加缺血区侧枝循环,增加缺血区血液灌注量。

1.4.2抗心律失常药防治各种早搏,快速型心律失常。

1.4.3抗高血压药使高血压降低,对心血管患者有着显著的疗效,但是这类药对病人血压波动影响较大。

2老年人用心血管药的注意事项

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过程中,当然少不了要用到药物。用药要注意一些问题,患者患病后首先要到医院看病,让医生来指导患者正确的服用药物,如果口服有效,尽量不要使用静脉给药,因为静脉给药常常多种药物混合在一起,多种药物会对患者产生不良影响,副作用也较多,有的时候对患者会造成一些伤害。老年人,进食少,适当补充维生素是有必要的,可是维生素也有副作用,所以使用维生素的量也要注意,一定要在合理的范围内。

2.1阿司匹林心血管疾病抗凝最常用的药物,常常引起胃黏膜损害,引起恶心、呕吐、胃出血的发生。

2.2华法令经常会引起消化道内出血,严重的还会引起颅内出血,甚至会有死亡发生。

2.3口服给药,尽量不要使用静脉给药。在调查中发现,我院就诊的病人中,静脉给药的比例偏高,占60%,静脉给药的比例高于口服给药的比例。

2.4联合用药的量不能过多掌握药物的相互作用,适当联合用药,就可以将心血管疾病和其他并存疾病得到有效的控制,如果用得不好,就会产生更多副作用。所以用药的时候一定要少,要精,要有效,是药三分毒,不能够过多。

2.5使用维生素要适量要适当的补充维生素,因为维生素跟其他的药物一样,适量对人有好处,但是如果吃多了,则会造成中毒等。

3心血管药物的副作用

心血管疾病对人类的健康危害大,本类疾病病种多,病情极为复杂。所以,心血管药物在国内外研究中受到了很大的重视,发展也越来越快,新药层出不穷。一般药物都是具有双重性的,这里介绍几种常用的药物产生的副作用:

3.1心血管药物对眼、胃的危害。

3.1.1钙离子拮抗剂此药物可引起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眼角等部位不适、眼睛疼痛等。

3.1.2地尔硫卓使用此药物,可引起患者幻听、视力下降。

3.1.3维拉帕米引起眩晕症状。

3.1.4氨氯地平服用此药物患者会出现视力障碍,还会出现黄视、绿视。

3.1.5阿司匹林心血管疾病抗凝最常用的药物,常常引起胃粘膜损害,引起恶心、呕吐、胃出血的发生。

3.1.6华法令经常会引起消化道出血,严重的还会引起颅内出血,甚至会有死亡发生。

3.2心血管药物对肝脏的危害

3.2.1抗心律失常药物奎尼丁可引起淤胆性黄疽。胺碘酮,可以引起酒精性肝病相似的脂肪性肝炎,表现为微泡性或巨泡性脂肪变性、中性粒细胞浸润和细胞周围、小血管周围纤维样变性,同时它也可引发肝硬化、急性肝功能衰竭,肾脏衰竭等。

3.2.2抗高血压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经常会引起肝、肺细胞损害或胆汁淤积,如依那普利等药物。阱曲嗓大多数肝损害表现为转氨酶升高,也常能见胆管炎、胆汁淤积、肉芽肿等。甲基多巴见于急性肝病综合征。还有氯沙坦、伊贝沙坦、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等药物也可引起肝损害。

4总结

经过我上述的分析,可以发现,心血管药物的应用在我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医务人员应该加强对心血管药物的学习,医院应针对临床医生现状集中组织培训,培训考试合格后才能回到工作岗位,必须合理使用药物,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更好地为广大病员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占庆,应翔宇,许景峰.抗心肌缺血联合用药的实验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9,(08):44-45.

[2]张英俊,吴浩,杜建新.缺血后适应脑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8,(03):57-58

[3]于征淼,陈晶.高等中医教育中PBL教学调查问卷的设计[J].中医药学刊,2009,24(6):1109-1111.

[4]陈星.葛根素对心脑血管疾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陕西中醫,2008,25(10):898-899.

作者:易大利

心律失常药物合理使用论文 篇3:

一例腹腔感染术后并发切口感染治疗的病例分析

腹腔感染是一类常见的严重感染性疾病,有多种形式,炎症可存在腹膜腔或腹膜后腔,根据传播途径分为原发性腹腔感染和继发性腹腔感染 [1]。也可根据其感染涉及范围和严重程度分为单纯性腹腔感染和复杂性腹腔感染。据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约1/4 的严重脓毒症或感染性休克由腹腔感染引起。对于腹膜炎均应行手术治疗,腹部手术切口感染是术后常见并发症,导致切口延迟愈合、裂开等,严重者可引起全身性感染、器官功能障碍,甚至死亡[2]。本文参考国内外腹腔感染相关指南、《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基本原则》及药品说明书,分析一例腹腔感染术后并发腹壁切口感染的治疗案例,为以后深入临床药学工作提供经验,制定合理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

一、病史摘要

患者男,62岁,因“腰痛3天,剖腹探查术后2天”入院。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持续性腹痛、腹胀,就诊当地医院行“阑尾切除术”,术后患者腹痛、腹胀无明显缓解,于7月30日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肠内有“果核”样异物致肠梗阻,手术治疗约8小时。术后患者仍然腹痛、腹胀,病情危重。于8月1日于我院急诊收入ICU二病区监护治疗。入科后完善相关检查检验,临床诊断:①肠梗阻+剖腹探查术后,②阑尾切除术后,③复杂性腹腔感染并感染性休克,④双肺肺炎并急性呼吸衰竭,⑤心律失常(频繁室性早搏)。

二、治疗过程

患者入科后予重症监护、呼吸机辅助通气等,药物治疗上积极抗感染、抑酸止血、止咳化痰等,每日更换术区敷料,密切观察术区切口恢复情况,完善相关病原学检查。针对患者复杂性腹腔感染,初始药物选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治疗期间,痰液真菌涂片提示找到真菌孢子及菌丝(03/8),增加伏立康唑抗真菌治疗。患者腹部膨隆,压痛,术区切口渗液明显、红肿,负压引流管持续引流,引流液呈淡血性液体;腹腔引流液呈黄色脓性液体,病原学检查提示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04/8),根据细菌药敏试验结果对亚胺培南敏感,抗感染治疗方案不变。经过5天后治疗,患者腹胀、腹痛无明显改善,使用亚甲蓝检查引流管通畅,经胃肠外科会诊后排除肠瘘及肠系膜静脉血栓,复查腹部CT提示腹腔、肠间隙少量积液,肠管积气,排除急性胰腺炎,延迟启动肠内营养,予脂肪乳、氨基酸肠外营养支持。期间患者体征平稳,无明显发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值无异常变化,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明显下降,腹腔引流液逐渐减少,顺利拔管,控制感染;术区切口感染情况,经胃肠外科会诊无特殊处理,加强換药、引流,保持术区干燥,监测血糖,予胰岛素注射液控制血糖变化,促进切口愈合。

三、讨论与分析

手术部位感染即手术后发生在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是外科病人最常见的医院感染[3]。患者因阑尾炎及肠梗阻导致腹腔感染,如不及时接受手术治疗,病程易发展为坏疽或穿孔型阑尾炎,术后易发感染,影响手术疗效及患者的生活质量 [4]。由于腹部手术大多为污染和可能污染手术,有较多脓液和消化道内容物,吸引不净可直接影响手术切口愈合,并发术区切口感染,所以术后置腹腔引流管,增加感染几率。年龄>60岁、手术时间>2h是发生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5]。患者因连续两次剖腹手术,创伤较大,皮肤粘膜屏障破坏,且手术时间越长,细菌菌落于手术区域定植,增加了感染的机会[6]。

腹腔感染多原发于腹腔内疾病引起的腹膜炎,致病菌通常是内源性细菌。其中,继发性腹腔感染常为多种致病菌的混合感染,主要包括大肠埃希菌、克雷伯杆菌、真菌等。大多以大肠埃希菌等G-杆菌为主,多数是寄居腹腔脏器,通过自身污染、菌群失调或异位寄生而致病[7]。研究表明,继发的腹膜炎、腹腔脓肿及术后腹部伤口感染中需氧和厌氧菌混合存在,治疗需要应用对需氧和厌氧菌,加上外科矫治和引流脓液[8]。

患者因持续腹痛、腹胀,院外行“阑尾切除术及肠梗阻剖腹探查术”,术后治疗无明显改善,诊断为复杂性腹腔感染并感染性休克。入科时无明显发热,降钙素原 7.1ng/ml,降钙素原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大于0.5ng/ml时强烈推荐经验使用抗菌药物治疗[9]。推荐对脓毒性休克患者经验性使用一种或几种广谱抗生素进行联合治疗,覆盖所有可能的病原体。经评估,患者有上述耐药菌感染的高危因素[10-11],结合腹腔引流液及术区分泌液病原学均检出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与国内2011年医院内腹腔感染患者相似[12],药敏试验结果对亚胺培南敏感。经验选择亚胺培南抗感染治疗合理有效。针对术区切口感染,万古霉素是治疗MRSA 感染的经典药物,但组织渗透性较差、具有肾毒性,替加环素、利奈唑胺和达托霉素具有良好的抗MRSA 活性,组织渗透性好,腹腔组织中药物浓度高,可以替代万古霉素。同时痰液涂片提示真菌感染,可行抗真菌治疗。综合患者治疗情况,体温降至正常,肺部感染与腹腔感染得到控制,术区切口持续渗液,红肿,愈合较差,延长住院治疗时间,考虑单用亚胺培南与伏立康唑治疗不能覆盖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及MRSA,患者肝、肾功能无明显异常,可以结合指南推荐使用万古霉素(15mg/kg),覆盖耐药菌感染,促进术区切口愈合,缩短治疗周期,减少药物治疗所致不良反应以及院内感染菌的接触。

四、总结

院内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为5%,适当的抗菌药物预防及其他围手术期的干预措施,可使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减少50%以上。按照2015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为促进外科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在手术过程中,需使抗菌药物在血液、组织中具有较高的浓度,达到预防术后感染的效果。此外,控制血糖、维持正常体温、保证氧饱和度、严格消毒到位、加强手术室监管、规范操作要求均可减少手术感染的机会。治疗期间应监测血糖变化,必要时给予胰岛素注射液控制血糖,目前指南推荐短期的围手术期血糖控制在6.1-8.3 mmol/L范围可降低SSI风险。通过手术去除感染源,清除坏死组织,吸尽脓液。在术中行腹腔广泛冲洗,留置引流管。术者应严格无菌操作,缩短手术时间,术中减少对周围脏器的损伤,手术后早期对腹腔引流液及术区分泌物进行细菌涂片和培养,并行药敏试验。待药敏试验结果出来前,经验抗感染治疗,并在治疗的过程中根据治疗效果及病原学结果,调整抗感染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实用抗感染药物治疗学.第2版

[2]姚正国,范秋莲,姚月球,等.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菌耐药性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5):593-594.

[3]刘妮,季加孚.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最新指南营养支持及相关措施解读[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7,37(06):649-653.

[2]李加法.坏疽或穿孔型阑尾炎手术患者腹腔引流预防切口感染的效果观察[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5):212-212.

[5]庄小琴,张小如,陈玉红,庄小原,刘立英.手术室腹部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与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14):3346-3349.

[6]王德,刘森.骨科内固定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临床意义[J]. 中国医药导报,2012,9(28):42-46.

[7]刘丽华,魏全珍,张惠珍,钟馥霞,苏文杰.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调查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08):1091-1092.

[8]武和平,许海龙.腹腔内及手术后腹部伤口感染中需氧菌和厌氧菌研究的12年回顾[J].国外医学.创伤与外科基本问题分册,1990(02):101-102.

[9]朱美英,曹鄂洪.降钙素原的检测和应用—《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临床意义解读专家共识》解读[J].上海医药,2018,39(01):14-18. [10]甲氧西林耐藥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治疗策略—专家共识[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1,11(06):401-416. [11]2014 中国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感染应对策略专家共识[J]. 中华医学杂志.2014,94(24):1847-1855. [12]陈宏斌,赵春江,王辉,等.2011年中国13家教学医院院内感染常见病原菌耐药性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2013,52(3):203-212.

作者:杨靖

上一篇:村主任助理履职工作报告下一篇:教师思想创新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