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功率教案

2023-04-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功功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功功率教案

《功 功率》教学反思

平泉市杨树岭中学

吴庆林

《功 功率》是《第十一章

机械与功》的内容之一,更是力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孩子们学习力学的基础。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本节课设计两个学时,本节课完成第一课时,主要讲授功的概念和公的计算公式。正确理解功的含义,是学好功的计算、功率、机械效率和机械能等知识的基础,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够很好的掌握它,就能够更能好地去理解功的原理、机械效率等知识,并解决有关的问题。因此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本节课的难点,应用功的公式完成有关的计算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中直接从生活中的几个场景,搬石头,推石头,拉小车,叉车提升货物,展示两个不做功和两个做功的场景,结合教材P82图11-3-2引入功的概念,进而强化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做功两个必要因素是教学难点,若能将将场景转化为演示实验,让孩子们感受到亲临其境的感觉,相信效果会更好一些,今后教学中此处有待改进,提升孩子们的总结和概括能力。而且对功的计算以及功率,机械效率等都有重要帮助。

为了强化做功的两个要素,在教学设计上安排了三个不做功的场景,旨在让学生结合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对这三场景个进行分析,分别指出是不是满足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通过学生回答的结果看,虽然可以对规律进行总结和概述,但是缺乏较为系统的规律认识,很大程度上有一种试一试的心理,暴露出孩子们总体的分析概括能力和把控能力。三种不做功的情况对分析物体做功,巩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提升孩子们认识能力很重要,我们要给予精准总结和概括。

功的计算公式源于做功的两个要素,公式W=FS的得出不难,学生灵活运用是关键,强调公式中物理量的单位和变形,这公式单位必须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否则必须换算。物理公式的运用是孩子们的“难点”。习题训练的后两个题要求孩子们认真完成,突出物理的学科特性,让孩子们感受“考场的感觉”,虽然学习了近一年的物理,但对很多孩子仍旧有很大的距离,因为是两个成绩较好的孩子,黑板做题没有大的错误,但也不能说很完美,指出共性的问题,让孩子们注意,加强理解和记忆。

本节课是功和功率的第一节课,课堂表现一般,绝大多数孩子们能接受知识,但有个别孩子存在着差异。课堂教学中也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比如:习题量安排略少,可以适当加快一下讲课的速度,增加训练的题量,给更多的孩子们上台表现的机会,不但能够发现更多的问题,还会增强孩子们的分析能力和问题的解析能力。在今后教学中,更深刻的改变教学方法,让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实效。

第2篇:《功 功率》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一章第三节

《功 功率》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平泉市杨树岭中学 吴庆林

【教材分析】

《功 功率》是教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第十一章第3节。这是一节典型的概念型新授课,包括两个重要的概念:功和功率。功是在学习了力的基础知识之后描述力的另一种效果的物理量,本节综合地应用力与运动关系等知识来展开介绍的,它既符合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可以说是前面所学的知识的延伸,又为学习功率、机械效率、机械能等知识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功的概念比较复杂、抽象,因此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并且功和功率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大多十四五岁左右,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在学习过程仍需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因此在教学中借助演示实验和实例分析,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在物理学中功与能量紧密结合,功是过程量,能量是状态量,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在没有学习能的转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是很难下的。但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认知水平来构建“功”的概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明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初步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2)初步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是焦耳,并会进行有关计算。

2.过程与方法:

经过举例,理解功及功的必要因素,培养从生活现象中分析物理本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善于观察和探索的习惯;树立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功的含义及计算,利用W=FS进行简单的计算作为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

功的概念非常抽象,判断一个力有没有做功作为本节的难点。 【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特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用身边常见的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采取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中以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不丢弃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具体设计如下 :

1.新课引入

通过多媒体展示搬石头和推石头,启发学生思考

师:它们有哪些共同特点?

生:都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但是物体都没有移动。 多媒体展示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力的情景 师:小车在力的作用的情景

生:小车在里的作用下移动了距离。有力作用在小车上,小车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移动了距离。

多媒体展示叉车提升货物 师:叉车在力的作用下的情况

生:叉车上的货物在力的作用下提升起来,货物受到力的作用,在力的作用下竖直向上移动了距离。

2.新课讲授 第一部分 做功

通过上述例子,结合教材P82图11-3-2两种拉箱子的情况,总结功的概念,分析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分析几种不做功的情况。

(1)功的概念

如果物体受力且沿受力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a.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b.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同时满足力才做功) 多媒体展示三个场景

①当你抱着一摞书不动时,你对书做功了吗?为什么? ②用脚踢出足球,球在地面上滚动,滚动过程中,人对球做功了吗?

③提箱子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进,提箱子的力做功吗

S S

师:描述三个场景中的情况是否满足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生:①书受到力的作用,但是没有距离

②足球在地面上滚动,是由于惯性,人没有施加力的作用 ③箱子在水平路面移动了距离,提箱子的力是竖直向上的 (3)不做功的三种典型情况

①有力,但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为零。 ②有距离,但是在距离方向上没有力。 ③有力,也有距离,但是力和距离垂直。 训练巩固(学案)

分析下列情况中,人有没有对所带的皮箱做功:

(1)人用力提放在地上的皮箱,但没有提起 (2)人再一次用力把箱子提起 (3)人用力提着皮箱在原地不动

(4)人把箱子放在电梯上,一起随电梯上升 (5)人提着箱子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进了50m (6)人提着箱子上楼 第二部分 功的计算

由功的概念入手,知道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得出功的计算公式: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即:W = Fs

W:功

F:力

S: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1 N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1 m的距离时所做的功为1 J。

功的计算是基础计算,要注意各物理量的单位,如果单位不统一要进行换算,公示变形也是常用的方法,要灵活运用,能够灵活应用到学习中。

3.课堂训练

为更好地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有哪些漏洞,设计了学案,其中两个计算题要求学生进行板演,旨在检查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和计算中存在的问题。

题1. 用50N的水平拉力拉重为100N的箱子,使该箱子在水平方向上前进了20m,拉力和重力各做了多少功?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5 m,他做了多少功?

题2.质量为50kg的雪橇上装载了350 kg的货物,一匹马拉着它将货物匀速运到了3000m外的货场。如果雪橇行进中受到的摩擦力是800N,求马运货时做的功。(g=10N/kg)

4.课堂总结

孩子们对本节课的只是回顾,PPT展示

第3篇:功功率及机械效率复习

复习课《功 功率和机械效率》教学设计

中考是初中学生的一个转折阶段,中考复习也就是这个阶段中重要的一环,每位学生都想在有限的中考复习时间里迅速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作为老师,对于如何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何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技能化,是我们经常面临和思考的问题。下面,我就《功 机械效率和功率》的复习来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中考命题规律和趋势】

功 功率和机械效率的知识是力学的重点章节,也是中考的一个重要部分。从近几年考试情况来看,考查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1.功和功率的理解和计算。2.机械效率的计算。考查的题型主要是填空题,选择题,计算题和探究题。 【复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深刻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明确功的公式, 掌握功的计算。 (2)知道什么是功率以及怎样计算功率的大小。

(3)知道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机械效率的概念,计算公式,以及机械效率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 在交流与评估过程中,提高估测和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搬水活动,教育学生将小事坚持到底的恒心。

(2)体验科技进步及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复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

重点:功,功率和机械效率的概念及机械效率的计算

难点:做功的两个因素;结合实际理解功率及机械效率的概念。 【设计思想】

这节课,我主要从两方面来进行复习的。一是基础知识的复习,二是应用知识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基础知识的复习上,本人试图通过努力,能够探索出全新的复习课模式。根据本部分中的知识特点,采用了通过搬水等系列活动将所有知识点融入于这一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导出所学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巩固和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复习课上也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 问题引领法,启发法,

习题巩固法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复习

活动一:1.展示工人师傅抗水图片看完图后思考:工人师傅将水桶从一楼扛到四楼教室的过程中,他对水桶做功了吗?以此导出该过程涉及到得物理知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列题;判断图片中的情景做功吗?归纳不做功的情况 3.讲解功的计算及注意问题

活动二:1. .展示工人师傅搬水的两种图片,对比他们做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2.讲解功率的相关知识

3. 例题:计算他将水桶从一楼搬到四楼的所做的总功率为()

A.15W

B.150W

C.1500W

D.30W

活动三:1.展示两个工人师傅搬水的图片,左边若体重为60千克,右边为100千克,则他们将同一水桶搬到四楼,做的有用功与总功一样吗?

2.复习有用功

额外功

总功 机械效率

3.若把工人师傅从苦力中解脱出来,该怎么办?

4. 工人将185N的水桶运到四楼他用一个动滑轮,每个滑轮重15N,所受拉力为1200N,在5秒内将水桶匀速提高2米,则拉力的功率是多少? 若改为定滑轮呢,他们的效率谁高?

5.若改用滑轮组它的机械效率是多少?如何提高它的机械效率?

二、课外作业:

1.还有其它办法帮助工人师傅吗?学生搜集相关知识列表对比它们有用功

额外功

总功 机械效率

2. 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来提升重物M,图乙是物体上升过程某段时间内的s﹣t图线.已知物

体重为1N,闭合开关后,在2.4s~2.8s 这段时间内,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分别为0.2A和4V,则2.4s~2.8s这段时间内该装置提升重物做的有用功为 J,它的效率是 %.

【板书设计:】

一、

1、功的概念:

2、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

3、功的计算公式:

4、功的单位

二、

1、功率:

2、影响做功快慢的因素有:

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

3、单位:

4、计算公式:

三、

1、有用功、总功、额外功的含义:

2、机械效率:

教学反思: 1.本课以学生熟悉的搬水活动为问题引领功 功率和机械效率的相关知识的复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情感渗透,教育学生将小事坚持到底的恒心,同时体会科技带来的进步。 3. 对学生的调动还存在很大程度的欠缺,评价学生的方式单一,课堂语言不够幽默。 4.对学生学情了解不够,课堂内容设计过多

第4篇:必修二第三章机械能守恒功 功率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

你没有能力改变任何东西,你能改变的只有你自己!

瓜子宝典八:机械能守恒定律

你没有能力改变任何东西,你能改变的只有你自己!

第5篇:电功率教案-电功率教案 电功率教学

设计

电功率

整体设计

《电功率》一章是初中电学的重要内容,是初中电学知识学习的核心。而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学好本节内容是掌握好本章知识的关键。本节内容较多,包括:建立电功率的概念;根据P=Wt公式进行有关计算;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电功率的测量和利用公式P=UI的计算。

本节教学可分为4部分:

1.电功率。在学生的潜意识中,常认为用电器的瓦数越大越费电,即将

消耗电能的快慢与消耗电能的多少相混淆。教学中可通过将不同瓦数的灯泡分别接入电路中进行实验现象的观察,引导 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细致的分析,使学生正确理解电功率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可通过问题引出电功率的计算,引导学生认识电功率的单位。

教材通过小资料介绍了常用“家用电器的电功率”,这些数值对很多学生来说非常陌生,应使学生通过阅读对用电器的电功率分类了解,尤其要知道哪些用电器属于大功率用电器。

2.“千瓦时”的来历。对于此知识点,教材通过公式W=Pt直接介绍“千瓦时”的来历,简单易懂。教学中可让学生推导千瓦时与焦耳的换算关系,加深对这两个单位的理解。还要让学生知道通常在哪些情况下使用公式W=Pt,并增加适量练习,以提高学生正确使用该公式求解某些问题的能力。

3.“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看似很简单的知识点,但学生接受起来却

有一定的困难,是初中电学中的难点之一。突破方法:充分利用好演示实验。实验一:分别观察同一灯泡在额定电压、略高于 额定电压和略低于额定电压这三种情况下的发光情况,三次所观察到的亮度是用电器在各实际功率下所显示出的亮度,由此得出额定电压、实际电压、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概念;实验二:探究额定电压相同而额定功率不同的两个灯泡(“220 V 40 W”和“220 V 15 W”)并联和串联接入电压是220 V的电路中的发光情况,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两盏灯发光时的实际电压、实际功率与额定电压、额定功率的关系。最终使学生明确:用电器只有在额定电压下才能正常工作,只有用电器正常工作时实际功率才等于额定功率。灯泡的实际功率影响灯泡的亮度。

4.电功率的测量。由前面的实验学生很自然地能想到灯泡的实际电压影响了灯泡实际功率的大小,电压越大,实际功率越大。根据欧姆定律,我们还

可以知道当电阻不变时,通过灯丝的电流大小与灯泡两端的电压大小成正比,它们都直接影响灯泡的实际功率。由此可推知,电功率P与灯泡两端的电压U和灯泡中的电流I有关系,由实验证明它们之间的关系满足:P=UI。

由于下一节学生将运用伏安法直接测量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工作时的实际功率,所以有必要在本节教学中对伏安法测电功率进行深入讨论,为下一节实验探究留出更充裕的时间。

教学重点:

掌握电功率的概念,理解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理解电功率和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电功率和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率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 技能

1.知道电功率的定义、定义式、单位;

2.理解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

3.会用电功率的公式P=UI进行简单计算;

4.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率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体验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跟用电器电功率的关系;

2.观察体验用电器的额定功率与实际功 率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就在我们生活中。

课前准备

简易家庭电路示教板:接有电能表,一个保险盒,一个开关,一个15 W电灯泡和一个100 W的电灯泡(包括灯座),一个插座;学生用稳压电源、直流电流表、电压表、导线若干、开关、额定电压为 V的小灯泡一个、节能型电灯一只(功率16 W)、教学课件等。

教学设计

方案1:实验导入

引导:学过了电能和电能表后,谁观察过电能表的转动情况?不同时刻、不同家庭的电能表转动得一样快吗?

演示实验:在电能表后分别接不同的灯泡,一只灯泡上标有“220 V 15 W”,另一只灯泡上标着“220 V 100 W”,接通电源,发现后者比较亮的灯泡电能表的转盘转动得快,而前者比较暗的转动得慢。

同是灯泡,为什么有的消耗电能快,有的消耗电能慢呢?为了描述用电器消耗电能时的这种差别,我们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电功率。

第6篇:功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材分析

《功》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九年级第十五章第一节的内容。用一课时进行教学。本节内容主要分成两部分,功的理解计算和功的原理。能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是《课程标准》的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之一,通过本章的学习,为学生了解“能”做铺垫,而本节内容以是学习本章的基础,因此,我设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四、材料收集:

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

五、授课类型:新授课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法(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 作图分析法、阅读指导法 讨论法归纳法

七、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思考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从木块静止,小车运动,体现同样的力可以有不同的成效。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

(二)、进行新课

1、力学中的功 (1).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例题1】 图1,教师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黑板上标出箭头及F、S.

指出:F这个力作用在物体上,而且在这个F力的作用下,有了通过一段距离S的成效,那么,力和运动具有这种关系的,物理学里就说这个拉力做了功.

【例题2】 人用手推小车做功,如图2(所用的色笔在图中前后要统一,这样容易突出两个因素,也易比较.)

指出:人的推力F对小车做了功.或简单地说人做了功.

【例题3】人的压力将图钉压入木块,人做了功.如图3.(板图的要求同前所述)

指出:人的推力对图钉做了功.也可以简化为推力做了功.

请同学们讨论,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是什么?可以分组讨论,教师要注意学生们讨论中的知识缺陷或错误.

(3).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5.1-1中力做功和15.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通过作图的方法,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 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4).实例分析(突破难点)

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

(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2)小球在水平地面滚动一段距离,并慢慢停了下来。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

(3)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2、功的计算

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应该如何计算呢?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板书:功的计算公式:

功=力×距离W=Fs

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1焦=1牛·米(1J=1N·m)

巩固练习:20N重的木箱置于水平地面上,受5N水平推力作用下移动了10m,则在这过程中推力对木箱做功____J,重力对木箱做功____J.若一个人将木箱举高10m,则人做功____J.

3、功的原理

使用杠杆、动滑轮等简单机械可以省力,也能省功吗?

把一个重为G的物体匀速提升H,不用机械直接用手需做多少功?(W =GH) 演示:

(1)按教材P106图15.1—3,利用动力臂是阻力臂3倍的杠杆来将重力G的物体提升H,不计杠杆重及摩擦,拉力F=G/3,用刻度尺测出拉力的作用点上升距离S=3H。使用杠杆做的功为W=F×S= G/3×3H=GH (2)按教材P106图15.1—4,利用动滑轮来将重力G的物体提升H,

不计动滑轮重、绳重及摩擦,拉力F=G/2,用刻度尺测出拉力的作用点上升距离S2=2H。使用动滑轮做的功为W=F×S= G/2×2H=GH 由上面的实验可知:使用机械时做的功和不用机械时做的功相等。而实际中由于机械自重和摩擦的存在,使用机械时还要克服机械自重及摩擦多做一些功。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人们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也就是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这个结论叫做功的原理。

八、课堂小结

请学生谈自己知道本节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内容及对本课的感受,并对自己的表现及掌握程度打分。

九、布置作业

估算一下你上楼到教室时,克服自身重力做多少功?

十、板书设计

一.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二、功的计算

1. 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W=Fs 2. 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1焦=1牛·米(1J=1N·m)

三、功的原理: 不论是否考虑机械本身重,使用机械要省力就要多费距离,要省距离就必须费力,要想既省力又省距离是不可能的.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这就是功的原理. 十

一、教学反思

上一篇:公司各类合同模板下一篇:仓库主管面试经典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