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复习教案课程

2023-01-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案是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基础,在教案中构建各部分、各环节的练习次数、练习组数、预计练习密度、预计心率和心率曲线图等,严格把握、调控运动负荷,形成适宜的运动负荷,真正提升课堂的实效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复习教案课程》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1篇:幼儿复习教案课程

欧美两种课程模式与我国幼儿园英语“浸入式”教案书写要素的提出

摘 要:本文在借鉴欧美学科与语言融合教学和保护性教学两种课程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幼儿园英语浸入式教案书写应具备的五大要素。期望通过此研究,使幼儿园英语浸入式实验教师能够在备课时就开始思考英语浸入式教学中融合学科内容和语言教学之核心特点,并真正将此特点落实在教学中,提高备课水平及授课技巧。

关键词:幼儿园英语浸入式 教案书写要素 学科与语言融合教学 保护性教学

英语浸入式教学是一种崭新的外语教学模式,它与传统或其他外语教学的最大区别在于其学科教学内容与英语语言教学的有机融合(convergence),使学科教学与英语教学有效整合(integration)在一起进行[1],达到英语学习的最佳效果。

中国广东地区有两所英语浸入式实验幼儿园。A园是公立幼儿园,实验教师全部是本土培养的英语教师(native Chinese);B园是私立幼儿园,实验教师全部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外籍教师(International teachers)。笔者从2005年起为这两所幼儿园的实验教师提供教师培训和教学指导。经过6年实践,实验教师的英语浸入教学理念、教学策略及评课等方面提高很快,在教学中有许多大胆的创意和创新尝试。但是两所幼儿园的实验教师都不同程度存在教案书写不规范、教学设计所覆盖的内容不能体现出浸入式教学“学科教学与语言教学的融合性”特点、学科目标与语言目标没有分别列出,还有,教学目标用词笼统、活动目的不清晰、没有评估方式,无法确定学生是否掌握所学内容等问题。

正如Harmer所指出:教案“不仅是对将要进行的教学进行规划,也是课堂已进行教学行为的记录”[2]。如果教案没有体现浸入式教学的特点,可想而知在教学实施中实验教师落实该特点的力度。即使在教学实施中有显示该特点,至少说明实验教师在这个问题上出于无意识,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上述现象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就是根据我国浸入式教学研究的发展情况,最好确定出既符合英语浸入式课程特点又符合我国英语浸入式教学实践的教案书写要素。如果实验教师能够在符合英语浸入式教学理念的教案要素指导下进行备课及教案书写,那么在课堂实践中就会凸显“学科知识教学与语言教学”融合的特色,在实践中涉及相关教学策略,使教学实验更趋于科学、有效。

为此,笔者查阅了我国关于英语浸入式教学的文献,发现极少涉及教案书写要素方面的内容,仅在强海燕和赵琳教授主编的《中外第二语言浸入式教学研究》一书中曾提及“怎样才算一节好的英语浸入式实验课”,但也没有涉及教案书写要素。那么,我国幼儿园英语浸入式教案书写应该涉及哪些要素呢?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欧美等国学校也有学科内容和语言内容相融合的课堂教学实践和探索,并总结出CLIL(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以下简称CLIL)[3]和SI(Sheltered Instruction,以下简称SI)等课程模式。CLIL课程模式有很多种,其中在幼儿园阶段最典型的模式即“浸入式”[3]。它在国外浸入式实验中被使用并被证明取得成功。

CLIL课程模式通过4C框架将学科内容与语言进行融合,它代表学科(Content)、交际(communication)、认知(cognition)及文化(culture)[3]。学科教学的重点在于学习者的认知发展,那么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成了学科教学的重中之重。语言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语言交际能力。语言学习和语言使用包括三种类型:language of learning, language for learning 和language through learning。第一种指围绕学科主題及基本概念所确定的语言教学目标;第二种指功能性“鹰架”语言(scaffolding language),如学习者为了使用目标语言进行讨论、提问、比较时所需要的功能性语言。鹰架语言促进了学科内容学习相关联的语域(speech acts)的发展,对学习任务的有效进行非常关键。鹰架语言需要教师备课时予以充分考虑。而以母语进行的学科内容学习则无需考虑这一点。第三种语言指教师在课堂上捕捉到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产生的随机语言。根据这个定义,随机语言通常是不能提前预测的[3]。但是学习者一旦有了表达想法的需要,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时机进行输入,促进学习者语言学习的发展。文化是CLIL课程设计要考虑的最后一个因素,也被称为“被遗忘的C(forgotten C)”[3]。根据4C框架,CLIL的教案包含的要素有:学科、认知、交际、文化、评估标准[3]。

SI课程模式指的是保护性教学(Shelter

ed Instruction,以下简称SI)。它是母语为英语的国家(尤其是美国)针对越来越多的外国移民所进行的英语教学课程。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他们或完全不懂英语(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或英语水平 (Limited English Proficiency)极其有限,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兼顾这种多样性,在教授学科内容的同时,提高学习者的英语水平,以保证所有学习者在学业上的成功[4]。研究表明,这种课程模式可以提高学习者在学科内容理解、认读及写作等方面的能力[4]。加拿大在80年代进行的法语晚晚期浸入式(大学阶段)教学实验所采取的便是“保护性专业课教学”课程[5]。根据SI课程模式,教师教学需要涵盖八个方面涉及的30个特点[4],包括备课、背景知识建立、可理解性输入、教学策略、互动模式、练习及运用、上课、复习及评估等。虽然其教案书写格式多样,但主要涉及六大要素:(1)学科内容目标和语言目标分别列出;(2)核心词汇;(3)教材;(4)建立背景知识;(5)有意义的学生活动;(6)复习和评估。

从上述内容可见,这两种课程模式对我国幼儿园英语浸入式教学的教案书写要素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有效整合CLIL和SI课程理论及教学策略,再结合我国幼儿园英语“浸入式”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案书写可以包括学科领域(或主题)、学科内容目标和语言目标、可理解性输入教学策略、有意义的活动和看得见的评估等五大要素。

1 学科领域(或主题)——What (subject/domain)do I teach in English

学科领域(或主题)是幼儿园英语浸入式教师在书写教案时首先考虑的问题。在这两所实验园中,A园实行单科教学,包括健康、科学、社会、语言、艺术等五大领域,B园则实行学科领域整合的主题教学。无论是哪一种课程框架,都需要教师在授课前确定所授内容是属于哪个学科领域或主题。学科领域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但我搜集到的两所幼儿园英语浸入式教案,都没有明确写出学科领域(或主题)。这样即使在课堂上实验教师努力用英文进行各种学科领域教学,大都随意性很强。我们需要在备课的环节上把这种潜在意识变为显性意识,使教学内容更明确的出现在教案里。

在CBI和SI的课程模式中并没有提出此要求,这是因为欧美教师在学科领域上不需要进行选择,而是自己任教什么学科就教什么学科。而在中国进行的幼儿园英语浸入式教案却需要明确这一点,因为大部分浸入式教师是英语语言教师。根据传统外语教学的观点,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任务就是教授语言知识,即:我要教什么英语单词(句子或语法)。而浸入式教师在备课开始时就需要明确一个问题:“我这节课要用英语教哪个学科(领域或主题)?”笔者从实验教师的教案中可以清晰的看出,通过英语教授学科领域知识的理念并未在每位实验教师备课过程中内化及体现,所以希望该要素的确定让实验教师更加明确英语浸入式课程特点并随之设计相应课程。

2 学科学习目标及語言学习目标——what will my students be able to do after the lesson

在CBI和SI的课程中均要求学科学习目标和语言学习目标要分别列出,在幼儿园英语浸入式教案中尤其需要包括该要素。因为浸入式中“语言教学与认知教学并行[6]”的教学原则决定了这一点。学科目标确保幼儿认知发展,语言目标确保幼儿英语语言的发展。我采用“学习目标”而非“教学目标”,主要是鼓励教师在备课时思考:“学生会学到什么内容(What will my students learn)”,或“学生学完后会做什么(What will my students be able to do)”,而不是:“我要教什么(what I will teach)”。

实验教师之所以要分别列出这两个学习目标是要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设计不同的评价方式,以确保实验教师促进学习者在认知水平和语言这两个方面的共同发展,而非仅仅是语言。同时,在确定语言目标的时候,教师不仅要考虑围绕学科主题及基本概念所涉及的语音目标(language of learning),同时也要考虑确定功能性“鹰架”语言(scaffolding language)目标,可以促使小朋友利用这些语音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这一点和传统的学习目标有区别。

3 可理解性输入教学策略(strategi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How do I make sure the kids understand what I do and say in class

如果说,第一、第二要素解决了教师要教什么的问题(what),那么,可理解性输入教学策略则是教师达到教学目标的途径(how)。这是我国浸入式实验教师的短板,也是CBI和SI课程模式中最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内容。

Krashen[7]指出可理解性输入教学策略包括:提供语境线索(创设情景);提供非语言线索(手势,表情),平衡所知语言与未知语言的关系,语言调整(语调,重复,讲话清晰,放慢语速等),利用学习者已有的学科知识和经验等。对于幼儿学习者来说,教师要充分利用学习者已有的学科知识和经验(prior knowledge),使背景知识与新授内容有联系。

而这两所幼儿园的实验教师的可理解性输入教学策略就显得单一。大部分教师通常选择图片,卡片来介绍实物,但是遇到抽象的词或概念则显得束手无策,不知如何在没有母语(中文)的帮助下,快速让小朋友明白所讲的内容。此外,教师普遍有这样的看法:幼儿英文水平极其有限,英文还在学习,怎么还可能用英文来完成学科内容的学习呢?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利用有效的可理解性输入教学策略,教师可以让小朋友理解所讲的任何学科内容。笔者曾经在实验园听过一堂科学课,教师就通过自己设计制作的教具、自己画的画、图表及示范等途径,让小朋友触摸,观察及实验明白了“无论吹泡泡的工具是什么形状,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这个科学现象。整堂课用英文,可以看出小朋友完全明白所教授内容,在教师的带领下,不仅学了英语,同时也训练了小朋友猜测和验证的认知能力。通过可理解性输入教学策略,精心设计输出语言,教师只需简化语言目标而无需降低学科认知的难度。这一点正是英语浸入式的实验教师要攻克的教学技巧难题。通过这一要素的设定,提高教师对可理解性输入重要性的意识,积极探究实验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最终提高英语浸入式的教学水平。

4 有意义的活动—— Can the kids learn and have fun in the designed activities

活动的重要性对于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毋庸置疑。教师通过各种可理解性输入途径帮助幼儿顺利过渡到能够理解新授内容之后,随后主要通过有趣的游戏及以玩为主的活动来进行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所以,我认为活动一定要有目的,不能只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根据幼儿特征,设计的活动最好有趣及互动。同时,教师要考虑四个因素:活动内容,目的,步骤,互动方式。活动内容有时以学科知识为重,有时以语言知识为重。目的则分为巩固知识,确认理解或评估;在讲解步骤的环节教师要特别简化语言,多用可理解性输入策略,以确保幼儿理解活动流程;通过互动方式的记录,提醒教师采用多种课堂互动方式,互动方式有教师对全班(T-W),教师对个人(T-I),两人一组(P)和多人小组(G)。如果教师每节课或每个活动的互动方式只有一种,通过看记录,教师就可以自我反思,意识到课堂互动方式更加多样。所以,这一要素在教案书写中不可或缺。

5 可以观察得到的评估(observable assessment)—— How do I know that the kids have learned

评估也是教案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幼儿来说,无论是教授学科内容或是语言,教师都无法通过试卷来进行评估。评估方式的特点应该是“可以观察得到”,教师利用提问、活动或任务设计等途径了解小朋友的理解和反应,以确保达到教学目标。评估方式可以分为教师观察和搜集学生作品两个方面。教师观察内容包括活动进展是否顺利,幼儿是否能完成任务(认知及语言任务),幼儿行为及幼儿反应。教师观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课后可以把学生所做的各种活动材料收集,建立学生学习档案,也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另一种方式。

评估要素在教案书写中是留白的,要等到教师上课之后再书写,也可以看作是教师的课后反思。在收集的教案中,实验教师极少涉及评估这一要素,这说明教师在备课中很少思考“怎么才能看出幼儿已学到了所教授的内容”这个问題。通过这个要素的书写,可以促进实验教师备课时要考虑教学的效果及课后反思。

笔者认为上述五点幼儿园英语浸入式教案书写要素,符合我国英语浸入式在幼儿园这个特定阶段的特点,具备可操作性。该教案书写要素并未把CLIL课程模式中的文化作为一个单独的要素列出,原因是在幼儿园阶段,文化的概念无需明确提出,而是融入到课程的主题或领域中涉及。另外,在SI课程教案书写中有提到教材要素,而在幼儿园英语浸入式教案中则无需列出。原因是我国幼儿园阶段不属于义务教育,并没有规定的统一的教材。目前大部分幼儿园英语浸入式教师原意整合不同的教材或教学资源进行备课,所以在教案中无需也无法列出所使用的教材情况。

幼儿园英语浸入式教案书写要素的提出是笔者数年来对实验幼儿园浸入式观察、研究和思考的结果,目前已在两所实验幼儿园中的部分实验教师中尝试。当然,限于笔者的水平,这里只是初步提出了一个粗略的框架,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亦有待于各家的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 强海燕,赵琳.浸入式教学创举及英语浸入式教学实验[M]//强海燕,赵琳.中外第二语言浸入式教学研究.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2] HARMER,J.英语语言教学的实践[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3] COYLE,D.,HOOD,P.,MARSH,D.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

[4] ECHEVARRIA,J.,VOGT,M., SHORT,D.J.Making Content Comprehensible for English Learners The SIOP Model.USA[J].Pearson Education,2008.

[5] 强海燕,Linda Siegel.加拿大第二语言浸入式教学发展概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4(7).

[6] 迟延萍,主编,赵微,李闻戈,等.英语浸入式教学研究论文集[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7] Krashen,S.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London:Pergamon,1982.

作者:张燕

第2篇:如何编写系统的幼儿科学活动设计教案

摘 要: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的启蒙教育,我们应以科学素质早期培养为宗旨,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兴趣,鼓励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望。因此,教师要在使用幼教教材时,强调系统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导入、教学环节设计等方面,并善于捕捉幼儿科学教育的契机。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更系统、更有效地开展科学教育活动。

关键词:幼儿科学活动;设计教案;教学内容;教学导入;教学设计

多样的幼儿教师指导图书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正确剖析适宜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教师指导教材,能够在理论上丰富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教师指导行为研究,在实践上为幼儿园教师更加有效地指导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提供借鉴。在参与河北省重点课题《系统性玩教具对幼儿科学素养和能力培养的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对《蒙诺幼儿科学探究乐园·教师指导手册》(以下简称《手册》)从理论和实践上展开了系统的研究。

幼教指导教材既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关键点,也是教学活动的难点,无论对于教师自身的发展还是幼儿的发展,幼教教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采用文本解读的方法从“幼儿科学教育内容选择的合理性”、“幼儿教师导入设计的科学性”、“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步骤安排的有序性”几个方面来研究《手册》的实用价值。

一、幼儿科学教育内容选择的合理性

科学教育的内容是实现幼儿科学教育的载体,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及教育结果。在当前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存在内容涵盖过多,缺乏重点;强调预成性,忽视生成性等问题。因此,教师应注意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选择的范围,注意内容选择的科学性与启蒙性、可接受性与趣味性;注意预成性和生成性的结合。

(一)幼儿科学教育内容的重要性分析

教育内容反映教育价值观:在过去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我国幼儿园课程体系中并没有以“科学教育”为名称的课程存在,只有“常识课”涉及部分科学知识。这种情况正是当时教育价值观在幼儿园教学实践中的表现。这种教育价值观导致幼儿园课程体系沿袭了小学课程模式,课程教学(特别是知识类课程)的目的是要让幼儿学习科学知识,而科学体系的复杂程度又是幼儿所无法企及的,所以,只有在常识课中选择一些浅显易懂的内容让幼儿理解。

当代学前教育理念下的幼儿园科学教育目标开始转向帮助幼儿建构自身的认知体系,教学的目的不再是为了追求科学知识的数量,而是要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鼓励幼儿主动求知,培养其基本的科学素养。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取向因而有了巨大转变: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并不是某个教师或幼儿园随意选择的结果,而是在某种教育价值观变革中发生的整体变化。因此,教育内容是教育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二)《手册》内容的合理性分析

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是教师指导行为的先导,《手册》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从大世界入手,带领幼儿由自然界的动植物以及自然现象,逐渐走近自身,从探索世界的神奇到探索自身的奥秘,从观察能力逐步提升到动手能力,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内容简单易学,符合幼儿的兴趣点和接受过程,避免了传统幼儿教育过分追求内容的繁复、新颖与有趣,而忽视了内容选择的依据及对教育对象的研究。

幼儿生活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科学内容遍布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中也充满可供探索和学习的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幼儿感兴趣、想探索的内容都适合选作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尤其是正规性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应注意选择幼儿生活中熟悉的内容,引导其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选择幼儿可以理解的内容,将难以理解的科学知识融入科学现象的探究之中;选择幼儿可以直接探索的内容,让幼儿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学科学。《手册》将日常生活中的内容加以趣味性编排,并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演示,能够使幼儿在看似平常而又普通的日常事物中产生有益学习。

科学性和启蒙性是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选择的基本要求。科学性是指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应符合科学原理,不违背科学事实,《手册》中所选内容都有科学的依据,对幼儿能够起到正确引导作用;启蒙性是指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是粗浅的而不是系统的知识,不能超越幼儿的发展水平和理解能力,《手册》特别注意从外界和自身两方面让幼儿从世界中了解自己,又让自己认识世界。科学性和启蒙性都是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提出来的,幼儿园小班、中班、大班三个年龄班的特点是不同的,每一个年龄段科学探究的程度值得考虑,《手册》分为三级,由浅入深,由观察到动手,循序渐进,让幼儿从自然的接受过程中得到教育。《手册》强调不一定非要给幼儿一个所谓正确的结论,而是应更多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孩子从中尝试解决问题,同时体验发现的快乐,重在科学探究,重在科学启蒙。

二、幼儿教师导入设计的科学性

美纽斯认为:“开头虽显得无关紧要,但是却具有巨大的亲力量。”在15~20分钟的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开头几分钟尤为重要。对于幼儿而言,导入环节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为整个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可能,可以说导入环节为整个教学活动的成功奠定了基石。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幼儿园教师由于缺乏对导入环节功能的认识,固守旧的教学思维定势,急于求成地加快教学进程等原因导致了幼儿园教学活动导入环节问题丛生。

幼儿园小班教学活动教学导入时所使用的常用方法有:日常话题导入法、直接导入法、衔接导入法、材料导入法、演示导入法、故事导入法、音乐导入法、多媒体导入法、问题导入法、幽默导入法、猜谜导入法、悬念导入法、游戏导入法、情景导入法、表演导入法等。但是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悬念导入和衔接导入两种导入方法的使用频率几乎占所有导入方法的一半,而其他13种导入方法却使用得很少,尤其是演示导入法、表演导入法这两种方法没有被使用到,而情境导入法、问题导入法、故事导入法等这些本该常用的方法却用得很少。

《手册》中,将各种导入方法清晰地介绍给各位幼儿教师,甚至直接将导入内容作介绍,每个课程都设计两种导入方式供教师选择。例如一级的第一课《快乐的水娃娃》中采用了两种导入的方式,一是谜语导入:“教师:小朋友们,现在我们来猜一个谜语好不好?老师念谜语,大家猜一下谜底是什么。‘不洗倒干净,洗了不干净。不洗有人喝,洗了没人喝’(教师可边说边通过模仿水流动力的动作来表示,引导幼儿思考并猜出谜底是水。)”。二是采用单元动画导入:“教师:(播放动画)小朋友们,你们渴了要干嘛呢?你们都在哪里见过谁呢?仔细想一想?(组织幼儿讨论,引导幼儿积极发言。)”

《手册》中有意引导教师使用多种导入方法,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导入环节组织策略的选择与恰当的使用是教师专业素质的综合体现,是幼儿园教师创造性地将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及个人风格等因素与具体教育情境相结合的产物。因此,根据教育活动内容的不同,导入时使用的组织策略就可能会不同。

导入环节是幼儿园小班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也许有人认为,幼儿园教学活动导入环节就那么短的时间有什么可研究的,但笔者却并不这么想,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由于他们是以无意注意占主导,自我控制能力又不强,教学活动导入环节就成为幼儿园教师吸引幼儿注意力的一项重要的武器。教师作为引导者,应该根据幼儿的特点和需求,使幼儿从教学活动伊始就积极地参与到其中。那么,在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就可以从一开始抓住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更加有效地学习。而《手册》正是利用了幼儿心理特点,从导入抓住幼儿的兴趣点,从而达到幼儿教学的科学性。

《手册》以幼儿园课堂的导入环节为重点,从实践环节对幼儿园教学活动导入环节的具体功能进行阐述,为进一步探究幼儿园不同年级类型导入环节的组织策略提供了一些有益参考。

三、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步骤安排的有序性

(一)遵循幼儿课程内容组织原则

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有顺序性、连续性、整合性。所以,安排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环节时,必须遵循以上三个原则,以符合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出发点,达到的思维水平和加以努力能达到的思维水平之间的差距。

(二)把握非正规活动契机,进一步延伸正规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为一次有限的集体教学时间,是难以照顾到孩子发展水平和发展特点的千差万别的。”教师也要立足于幼儿日常生活,把握好科学教育的契机,挖掘幼儿内在潜力资源,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在已知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在正规活动开展前或结束后,适当安排非正规活动作为正规活动的延伸,采用个别、小组、自由结伴、集体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去观察、思考、动手做实验等,给幼儿以充分的时间,强调幼儿积极参与操作,转变教师组织者、传授者的角色。

如《手册》二级第八课《热空气向上升》中导入方法选择已有经验导入,引导学生把一个塑料袋充满空气,并松开手引导学生发现松开手后塑料袋落下去。就此已有经验,教师马上组织学生动手活动,用吹风机吹满冷热空气,引导学生发现冷热空气充满塑料袋的不同效果,从而引导学生发现温度对气球的影响。幼儿的发现和探索能力也启发了教师,因此,教师正好反过来引导幼儿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从而活跃了幼儿的思维,使幼儿能发挥较大的积极性,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普遍提高。这样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并遵循了幼儿科学教育的客观规律,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三)关注幼儿兴趣,抓住偶发性活动时机

偶发性活动是针对偶然发生的事进行科学教育。如,幼儿都喜欢的玩具易坏,遇到这种情况,以往教师就把它扔了,而现在教师会耐心地关注幼儿的兴趣,抓住教育时机,启发幼儿想办法自己修理,看能提出几种修理方案,并让幼儿尝试实施自己设计的修理方案,或拆卸一些带有机器的玩具,并使它发出声响,改变形状,这样就将以往的消极教育行为转化为积极的教育行为。

又如,夏天雨过天晴,有时小朋友会高兴叫起来“快看,天上有座彩色的桥。”按传统的教学方式,“上课”才是学习的时间,以前教师会忽略幼儿偶发事件中提出的问题和想法,现在教师能及时抓住偶发性活动的契机,不嫌麻烦,立足幼儿日常生活,重视随机引导,及时果断地处理偶发事件,告诉小朋友“那不是桥,是彩虹。因为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组成,太阳光照到这些水雾里,小水滴会把太阳的七种颜色折射出来。下雨后,空气中有无数细小的水滴,太阳光照到这些小水滴上,就出现了彩虹。”并且当场做实验,使幼儿能越来越多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幼儿提供了主动学习与发展的机会。幼儿潜力很大,把握时机,“教”得适时,比课堂上言语教授效果好得多。

无论是正规科学活动,还是非正规科学活动或者偶发性科学活动,三者的教育目的是共同的,教师的指导平衡点都是要落到幼儿身上,都是为了幼儿科学素质的培养和身心的健康发展。但三者又有区别,三者中正规科学活动的可控性较强,开放性较弱,而非正规科学活动及偶发性科学活动的开放性较强,可控性相对较弱。可控性和开放性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相结合。

我们应“从幼儿的发展规律中了解‘怎么学’,在引导幼儿的发展中把握‘教’。”什么时候教师介入是指导?什么时候介入是干扰?这都需要教师学会把握一个度,在深入开展幼儿科学教育的过程中正确处理“教”与“学”的矛盾。

这点正是笔者认为《手册》中应该完善之处,应多设定几种儿童可能出现的情况,从而计划多种教学模式,更好地做到让学生自然而非刻意获得知识。

总之,幼儿园中的科学教育活动是以幼儿为中心开展活动,要求为幼儿提供可变化的情形以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在应用教材探索的同时,教师要及时鼓励幼儿对事物进行细致耐心的观察。对未来情况作出预见,帮助幼儿验证预见,并提出问题彼此交流。同时还应让幼儿回过头来反复比较、思考、研究他们已经完成的活动。

在参与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充分地意识到一份系统优质的科学教案会给教师和幼儿带来极大的帮助,正是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幼儿加深了科学活动的体验,奠定了未来一代人的科学素养的基础,是培养新时代科学家和技术人才的有力保障。

作者:刘丽娜 杨杰

第3篇:语文新课程:走向教案创新(上)

【摘 要】本文以语文新课程实施为背景,反思指令型课程中语文教案的主要弊端,力主语文教案的内容创新,即就教学内容而言,教案要着力于凸显个性、闪耀独特的思维亮色;就教学过程而言,教案要充分体现开放性和动态生成性,从而赋予课堂教学以灵活性和多元性品格;就教学对象而言,教案要给学生留足自主自由思维的空间,特别是悦纳以质疑批判为特点的异质思维。同时,倡导教案形式的多样化,短平快的纸质文本与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网页和备课博客并举,最后指出语文教案创新与课堂教学价值转型的深刻关联。

【关键词】语文教案 创新 内容 形式

语文新课程之实施,其实就是对指令型课程之“破”、对创生型课程之“立”,并在这一过程中开辟解放语文教学创造力的新思路。在指令型语文教学中,备课活动是整个语文教学流程中的第一道刻板工序,后面的许多教学环节其实都受备课的预先规定和制约;更准确地说,后面的教学活动都是对备课内容的具体执行和机械展开。因此,作为备课的直接产物——教学方案就是教学活动的固定依据,就是演好课堂戏的必备“脚本”——对此,我们有必要作出清醒的反思。

一、指令型语文教案的弊端

指令型语文课程中,编制教案是一个教师依据“指令”而再制订“指令”的过程。前一个“指令”的发出者是作为教学大纲具体产物的《教学参考》,后一个“指令”的接受者是学生群体。指令型语文教案的基本追求和基本特征是“三定”,即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内容定量、教学过程定序。这“三定”表面上是追求语文教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但集中统一的学校教学管理所形成的巨大压力,使其走向偏颇,终而有悖于教学的人文主义精神,更有悖于语文教学与天俱生的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指令型语文教案存在下述弊端。

(一)教案目标的既定性

每册语文教科书有自己的目标定位,每个单元亦复如是,然后层层细化、步步分解,落实到每篇课文。这种所谓的目标明确、重点难点突出,已成为指令型语文教案的第一要义。然后问题也随之产生。第一,教案目标过度倾斜于认知性一端。或许文字表述上也有诸如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之类,但事实上只有此知识点和彼知识点才是硬性的,能够关注到语文技能及其训练已是难能可贵了。实际教学中,将语文知识及技能作为目的本身而不是学生发展手段的倾向,愈演愈烈。故语文教学中的高分低能、言语能力发展迟滞、人格发育畸形实属正常。第二,教案目标过度倾斜于课文。名为心中有书、目中有人,其实不然。课文是教案的主宰,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则是教案的被动受体,是承纳课文的器皿。教师根深蒂固的潜意识是:根据课文施教,而不是根据学生选文。教师在编写教案中会推敲课文(美其名曰“钻研教材”),却忽视研究学生。时至新课程推开之今日,还有人时常振振有词地发出这种似是而非的怪论:“阅读教学应以文本为中心。”第三,教案目标的静态性。由于目标预制是在教学周期之前、教学情景之外,没有充分预计课堂特定时空中学生这个重要的变量,特别是忽视师生之间、生本之间、生生之间这多边互动中可能生成的新目标,导致教案目标带着悬浮飘忽的性质,游离于学生在特定情境中的生命体验,不是为学习主体所“建构”,而是由外部所灌输,得来轻松,忘却亦快。

(二)教案内容的共性化

指令型语文教案的结构框架庞杂,容量全而大,从正音正字到作者生平,从难点和重点到思考和练习,一应俱全,篇幅可观(常常超过课文篇幅本身)。然而,“全”则全矣,“特”则差矣。换言之,语文教师缺乏具有穿透力的自觉意识去大胆地“肢解”课程内容,重新构建一个属于自己、个性鲜明、风格独具的教学世界;缺乏一种庖丁解牛般的“肢解”意识和“肢解”本领,以实现课程内容的二度转换,即从作者文本转换为教师的教学文本(二度转换之有无是区分教师创造性之高低强弱之基本标准)。大量指令型教案的内容,或是复制作者文本的已有内容(这导致教学内容的平面化),或是克隆“他者”对作者文本的解读(这导致教学内容的共性化)。笔者奉送其雅号为“无我教案”,不为过也。众所周知,语文课程的基本内容是才情独具的言语作品,相当比例是有口皆碑、生命力横穿岁月的经典作品,其中从言语内容到言语形式均有不俗的风韵,亟须底气深厚、才情横溢的语文教师,在个性化解读基础上实施个性化教学,否则,难免经典言语作品被“无魂”的个性化教案“整合”得惨不忍睹、甚至个性丧失殆尽。如是,将迫使学生在狭隘、单一和平面化的思维空间中作谨小慎微的“精神匍匐”。

(三)教案编制的机械化

指令型语文教案对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对每个环节的起承转合往往作精确的预设,甚至对每个环节的耗时量也作细密的安排。仿佛教学的全程是一个可以完全量化的机械序列,不定序则是教案之过也。这完全忽视了欲待交往的学习主体,忽视了他们在课堂这个特定教学情境中的知识体验、智慧生成、灵思交融,忽视了这些青春生命参差错落、摇曳生姿的“学习生态”。当学生即时生发的奇思妙想与教案预设答案不尽吻合时,轻则受冷遇,重则受训斥。其结果必然是学习主体最富于创造性价值的灵性思维之泯灭——所谓“课堂英雄皆入吾彀中”是也。指令型教案对教学过程的这种线性和机械的预控,不但束缚了学生活泼生动的学习进程,而且教师自身也必然会遭致“作茧自缚”的后果。为此,叶澜教授在分析指令型教案对教学过程的负面作用时,不无悲哀地指出:“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直至得出预定答案。”“课堂成了‘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大都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和‘听众’。”①这必须在深切反思的基础上予以改变。

另外,还有“泡沫”教案。这更是一种有笔无心、纯粹堆砌教学材料的“码文字”,意在应付时时处处需要量化的校方对教学的刚性评估,以博得课堂教学有计划、讲规范之类的教学声誉,掩盖实际教学中那种了无底蕴、苍白贫乏的随意性和私人化。

总之,简单以国家教育意志为本位的指令型教案,就本质而言,并不是教师在个性化解读课程内容(教材)基础上的独创性智慧的结晶,相反已在“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和教学思维的善意目的下走向了反面,即异化为师生心智活动的桎梏。需要指出的是,生成指令型教案的一个直接原因是《教学参考》的权威作用。教师备课,其实就是抄写《教学参考》,从《教学参考》上将权威的“他者”对文本之解析滴水不漏地复制到教案中,复制到课堂中,复制到学生心灵中。《教学参考》本是教学辅助资料,对教师研制教案充其量只起“参考”作用,但是指令型课程中,《教学参考》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与组织下,由专家学者“闭门制造”,具有准法定地位,少有教师敢于小觑。今天,在解构指令型课程、实施创生型课程之际,我们倡导教师突破《教学参考》、超越《教学参考》,最终诀别这根“精神拐杖”,变指令型教案为自主创新型教案。

二、语文教案创新的基本内涵

教案,是一线教师整个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术前准备”。在语文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伴随着备课观念的蜕旧更新,从内容到形式教案自然需要实施一场务实的革命——此谓“教案创新”之真义所在。

(一)语文教案创新的内容要素

教案创新,重在思想创新。从“人的回归”到“回归于人”,即教案中有“我,”有“我之思想”,最后服务于学生之学程,服务于学生思维能力、言语能力和情感道德之发展。

第一,就教学内容而言,教案要着力于凸显个性、闪耀独特的思维亮色。正如任何著名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不可全盘照搬的那样,对文本的解读同样是不可毫无选择地予以复制的。每位语文教师由于自身的生活阅历、文化背景、审美积淀等诸多不同,当他邂逅同样才情独具的文本时,必然产生独特的、甚至是与他人迥然相异的心灵反应,由此而形成整个教案编写的特殊逻辑起点。尤其是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给所有读者提供的是开放而多元的文本结构,完全没有必要以一种外加的理性分析来封闭或自我封闭教师的思维路向、以致变相剥夺备课者灵魂深处汩汩然涌出的心解。通过《项链》,难道只能“认识资产阶级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思想对人的侵蚀毒害”吗?围绕项链而呈现的玛蒂尔德个人命运在乐与悲的峰谷之间被轻易抛掷,怎不让读者生发万种感慨?感慨之余,又怎不使读者深深思考且寻觅主宰个人命运的那一只神秘的超验之手?通过《我的叔叔于勒》,难道只能“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吗?围绕着想象中于勒的经济发迹与其现实中穷困落魄而导致的亲戚态度的巨大变化,难道不能使读者进一步透视到超越社会制度的人性深处趋吉避凶的弱点吗?难道不能使读者由此而反观和省思自身的复杂人性吗?因此,教师在备课中要尊重自己的心灵体验、敢于作出经过深思熟虑的审美判断,并把自己的思考以自己的方式纳入教案之中。此外,再融入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艺术,从而使课本中的原始文本转换成个性化的教学文本,这样,即使有一百位教师同写一篇教案,也不会产生完全雷同之感;即使有一百位教师同上一篇课文,依然不失鲜活之美。

第二,就教学过程而言,教案要充分体现开放性和动态生成性,从而赋予课堂教学以灵活性和多元性品格。换言之,教案要放弃过于强烈的预期性和预设性,以避免教学实施的封闭化和狭隘化。正如德国教育家克拉夫基的高见:“衡量一个教学计划是否具有教学论质量的标准,不是看实际进行的教学是否尽可能与计划一致,而是看这个计划是否能够使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教学论上可以论证的、灵活的行动,使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借以为发展他们的自觉能力作出贡献——即使是有限的贡献。”②鉴于教学的最高目的并不是把某种完美的结论给予学生,恰恰相反,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发现意识”,锻炼其质疑、批判、求索的突破精神,发展其勇于解构并善于建树的创造能力,因此,教师从备课之始就要自觉“预计”师生、生生、生本多边对话而必然出现的“非预计性”知识与智慧的生成,并事先作出相应的教学安排。美国著名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家威廉·多尔认为,课程展开过程中需要有“适量”的“不确定性”、 “模糊性”、“无效性”、 “反常性”、 “失平衡性”等,③这在语文这样的人文学科课程的实施中体现得尤为显著。因此,对目前正在尝试的更具有先锋意义的所谓“非指示性”、“非预设性”课例、④甚至是“无教案过程教学”⑤等等,我们深表欣赏。过于“精致”和“严谨”的教案,自然会强化教师的“导演意识”,茧缚师生课堂教学中即时即兴的开放性对话,甚至泯灭以师生共享为特征的灵性和智性思维的闪现。“非指示性”、“非预设性”和“无教案过程教学”,均视“过程”重于“结论”,从而让学生在“框架松散”的探究中获得情意要素与智力因素同步生长的“全人发展”。

第三,就教学对象而言,教案要给学生留足自主自由思维的空间,特别是悦纳以质疑批判为特点的异质思维。这其实是教学过程走向开放化和生成化而必然演绎出来的逻辑子题。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启发我们:每个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潜在人才,教师理当选择多样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手段。以往指令型课程下的备课和教案编制,偏重于用一统化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去“整合学生”,预定答案标准化,布置作业也是人均若干、定性定量、整齐划一,在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目标层次上要求学生勉为其难地趋赴同等的“达成度”——这实在是对个体间合理落差的偏废。留出时间的空白、留出思维的自由,这倒应该是教案研制中的“不设”之“设”。《全日制义务制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更指出:“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加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为此,教案要放弃对问题固定的、唯一的预制答案,特别是在非认知性问题的探讨中,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而言,暂时没有觅得答案要比简单接受标准答案,显然更有价值。教案矫枉已成必然,备课之始即要有弹性化的区间达成度,不必过于机械地“入格”;对于问题的讨论,允许“针锋相对”,善待“天马行空”,保护“桀骜不驯”,鼓励“各领风骚”。如是,教案将超越“导学细则”而升华为促学、游学的指南——这无疑是许多一线教师所热切期盼的“教案革命”之真义。(待续)

注释:

①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②瞿葆奎主编,徐勋、施良方选编.教育学文集·教学(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第778页.

③单丁.课程流派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第374页.

④潘涌.“非指示性”教案述评[J].教育科学论坛,2007(9).

⑤王建梅、焦桐.一堂“没有备课”的课[J].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2003(4).

(潘涌: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省高师语文教学法研究会理事长,浙江金华,321004)

作者:潘 涌

第4篇:幼儿园课程论复习重点

1幼儿园课程:由教育者依据16认知学派对幼儿园的启示:子都有相同或相似的活动工社会发展的需要,幼儿需要,1)课程就是促进幼儿在认知作,而项目课程是自由选择活有目的,有组织,计划地为幼结构的形成过程中推动幼儿的动。4)单元主题课程持续时儿安排的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认知发展。2)在课程内容的间短,项目课程持续时间长。活动。选择与组织上,代表人物布鲁20幼儿园课程的要素:①课程2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幼儿在纳强调:不论我们选择什么学目标②课程内容③课程组织④幼儿园通过活动所获得的所有科,务必使学生 理解该学科课程评价;

知识和经验的总和。的基本结构。3)课程设计要泰勒四问题:1)学校应该达3学科(领域)课程:将幼儿依据幼儿的认知结构水平,尊到那些教育目标 2)提供那些园的课程分为若干学科,以学重幼儿的认知规律。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科为单位组织和实施教育活动17人本学派对幼儿园的启示: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的过程。1)在课程目标上以促进幼儿教育经验。4)怎样才能确定4单元主题(综合)课程:以主题或单元为核心的课程模式,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中心内容组织的教学活动,运用系统的学科理论,以各领域的知识内容为主导线索,有机地构成一系列的主题或单元,再将课程的各种因素综合化的课程。 5项目(主题)活动:围绕着贴近儿童生活的中心内容即主题作为组织课程内容的主线来组织教育教学的活动。6课程实施:将课程方案付诸于实践的过程,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和课程目标。7福禄贝尔:德国人,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称为幼儿园之父,提出一套教育玩具“恩物',使幼儿教育成为独立的部分,并把游戏列入幼儿园课程。提出儿童内在的力量和心理发展的原则。8五指活动课程: 是指陈鹤琴以人的五指比喻课程内容的五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且独立中蕴含的整体性,包括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语文活动。9整个教学法:是五指活动课程内容在实际中的具体化,是在对儿童心里正确理解的基础上提出的适合幼儿园课程的活动组织方法。10行为课程: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11隐性课程:是指教学计划之外的潜在的和非预期的课程,在教学情景之中无意识的获得经验。12区域活动:以幼儿的需要,兴趣为主要依据,考虑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正在进行的其他教育活动等因素,划分一些区域,如积木区,表演区等,在其中投放材料,制定活动规则,幼儿自由活动。13行为目标:把学校要达成的教育目标,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加以称述,指明学习后学习者所发生的可见行为变化。14表现性目标:儿童在具体的教育环境中产生的个性化的表现,追求的是儿童的个性化反应。15张雪门:我国著名的学前教育专家,和我国著名的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一起被称为“南陈北张”,他的课程论思想体现在“行为课程”中,提出幼稚教育生活化,教育化著作《幼稚园课程编制》。完整人格的发展,独特潜能的发挥以及达成自我实现目的为核心。2)课程内容的选择注重对幼儿的个人意义及与实际生活的适切性。3)课程实施中,人本主义者非常重视“人际关系”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4)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手段。18国外对我国教育的启示:1福禄贝尔:1)教育目的:培养万能统一的人生观,形成对世界的和谐发展认识。2)教育任务:促进儿童的自我活动和内在本质力量的发展,发掘儿童内在生命潜力。3)教育原则:统一性,发展,适应自然的原则。2瑞吉欧:1)儿童观:具有生存和发展的儿童,具有巨大发展潜能的儿童,积极主动学习的儿童,善于表现艺术的儿童。2)教育观:注意内在品质的培养。3)教学方法:注重合住与交流,突出儿童的主体地位,抓住教育的时机,依托社区资源。3蒙台梭利:1)儿童观:“心里胚胎期”与外界环境,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发展教育的敏感期与教育时机,儿童的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2)教育观:自由教育,有准备的教师和环境。4.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的幼儿园课程模式从尊重每一个儿童的个性、天赋、潜力出发,力图寻找适合每个儿童发展的教育方式。通过语言智能、数学——逻辑只能等八种基本技能为基础,探究出“区域活动”“主题活动”等形式的课程,使得幼儿园课程模式出现了新的发展方向。5陈鹤琴:⑴提出了“活教育”思想在其中重点阐述了具有独创性的幼儿园课程结构的“五指活动”理论“五指活动”是以人的相连五指比喻幼儿课程的五个方面,即健康、社会、科学、艺术、语言,其个有特色,注定要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且独立中蕴含整体性⑵主张幼儿园的课程要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采用整个教学法,来组织课程内容,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是幼儿在各个领域都能获得相应的发展。19单元主题课程与项目课程的区别:1)单元主题课程是由老师预先计划好的,而项目课程是慢慢的发展出来的。2)单元主题课程是老师事先设定好目标,而项目课程是经由孩子和老师商议发展出来的。3)单元主题课程中所有的孩目标正在得以实现。21课程评价要素:1.对课程目标的评价:1)课程目标与教育目标是否一致。2)幼儿园课程目标实现是否可行。3)课程目标来源是否科学。 2。对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1)对教师教的评价,2)对幼儿学的评价。3.对课程结果的评价。1)评价幼儿的发展2)评价教师的行为.22设计活动目标的确定有哪些依据:1.要以《纲要》中的各领域的目标为指导。2.要根据本班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及认

识规律。3.要建立在深入分析研究教材和幼儿原有经验的基础上 。4.要具体明确,有较强的针对性。5.既要面向全体,又要适应个别需要。6.注意各领域目标之间的整合。23幼儿园课程实施途径:一,生活活动:满足幼儿基本生活的活动,一日生活。二,游戏活动:特征,动作,表情,材料,环境,语言,自主自愿的。

三、教学活动 教学特征:教育的情景性、生活性、综合化,教学过程的活动性、操作性,形式的多样性。24低结构化和高结构化活动的区别:1)低是由老师与儿童共同确定学习目标,高是由老师确定的。2)低是由儿童生成活动,高是由教师发起的。3)低的教学活动动机主要是

儿童的需要,高动机是老师的 惩罚。4)低强调活动过程,高强调活动结果。25 蒙氏教育的五大领域:包括日常生活教育、感官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 26设计幼儿园课程活动目标的确立有哪些依据? 依据;㈠依据幼儿的需要①儿有发展水平 ㈡依据社会的需开社会环境的影响,个体发展要与社会发展交织在一起 ㈢依据知识发展的需要;知识是的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形成判断是非对错美丑的标准,掌握有效的行动方式方法。 27案例分析 1单元主题活动的设计步骤⑴选择确定主题⑵目标⑶内容⑷过程。2学科(领域)课程设计步骤⑴初步设定目标⑵学期、学年计划⑶选择、确定目

标内容⑷设计活动过程

第5篇:《幼儿园课程理论》复习资料总结

1、幼儿园课程是指在幼儿一日活动中,使幼儿获得有益学习经验,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2、幼儿园课程的要素:目标、内容、实施、评价

3、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基础性、启蒙性;全面性、生活性;整合性;活动性、直接经验性;潜在性

4、美国学者古德莱德以课程决策层次把课程分为:观念层次课程、社会层次课程、学校层次课程、教学层次课程、体验层次课程

5、美国斯坦福教授艾斯纳从课程内容出发,把课程分为:显性课程,隐形课程,悬缺课程。

6、隐形课程发挥的作用:从物质空间方面:学校的建筑、活动场地、绿化设施、设置等物质条件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的心理;从组织制度方面:学校的管理制度、生活制度、评价制度、奖惩制度等无形中与学生的发展紧密相联;从文化心理方面:学校的文化价值、师生关系、教师的教育观、儿童观与其行为表现对学生发展的影响都大大超过了学校、教师对学生开放的正规课程。

7、英国课程理论家劳伦斯-斯坦豪斯-宾特雷依立足教育的内在价值及实践,对目标模式进行详尽而透彻的分析与批判的基础上建构起过程模式的理论框架,第一次明确的提出并系统的确立了过程模式。

8、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普遍性目标;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

9、制定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对幼儿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知识的研究

10、幼儿园课程目标的两种体系:以学习内容为结构框架的目标体系;以儿童发展为结构框架的目标体系

11、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目的性原则;适宜性原则;生活化原则(直接经验性);兴趣性原则;基础性原则;逻辑性原则;价值性原则

12、不同的组织方式下的幼儿园课程类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核心课程

13、课程实施的取向是指对课程实施过程中本质不同的认识,以及支配这些认识相应的课程价值观。它包括: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课程创生取向

14、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范围:是指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基本要素或基本组成部分。可理解为:有助于幼儿发展的基本知识、有助于幼儿发展的基本态度、有助于幼儿发展的基本行为。

15、影响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课程计划因素;一线教师因素

16、幼儿园课程评价的目的和作用:

目的:1.课程实施之前,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幼儿的发展现状、需求及社会需求;比较和选择课程 2.课程实施中,评价的目的是诊断和修订课程3.课程实施后,评价的目的是了解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判断课程的成效

作用:选择作用、监控作用、反馈作用、导向作用、总结作用

17、形成性评价:也称过程性评价,它是在课程系统运作发展过程中,收集课程各个要素相关的资料,加以科学的分析。以此调整和改进课程方案,使正在运作中的课程更为完善的一种评价方式

18、终结性评价:也是总结性评价或结果评价,它是对课程实施以后获得的实施效果进行验证的评价方式

19、定性评价:评价者用语言、文字作为收集和分析评价资料,呈现评价结果的主要工具的评价方式

20、定量评价:评价者收集被评对象数量化的实证信息,用数量化指标来显示评价结果的评价方式

21、相对评价:在某一类评价对象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作为基准,将该类对象逐一于基准相比较,判断其是否达到基准所具备的特征及程度

22、绝对评价:以某种既定的目标为参照,目的在于判断个体是否达到这些目标。该评价不计个体在群体中的位置,只考察个体达到标准的程度。

23、幼儿园课程评价的特点:从目的上,评价在于促进每个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从内容上,重点不是知识技能的掌握,而是对课程运作前过程的系统考察;从方式上,强调评价过程的自然性,提倡在真实的教育过程中进行评价;从评价结果的用途上,评价的结果主要用于教师审视教育过程,改进课程,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24、幼儿园课程评价的过程:评价方案制定阶段;评价方案实施阶段

25、评价方案制定阶段包括:确定目的及评价内容;确定评价程序、指标、标准;选择评价方式;确定评价人员分工与合作;撰写评价报告;对参与评价人员进行培训

26、评价方案实施阶段包括: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得出结论;撰写评价报告

27、学科活动的内涵:以学科为单位组织的教育活动

28、幼儿园学科活动的特点:幼儿园学科课程中的学科是一种前学科;强调与幼儿生活相联系;具有较强的计划性;重视为幼儿终身持续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9、单元主题活动就是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围绕事先选择的主题组织的教育活动 30、单元主题活动设计的几方面:选择和确定主题;确定单元主题活动目标;设计单元活动内容;就单元主题活动中“区域活动”“环境资源”“园外资源”等方面提出建议;设计具体活动方案

31、幼儿园五指活动的目标:做人:有合作精神、同情心和服务精神;身体:有健康的体格,养成卫生习惯和相当的运动技能;智力:有研究的态度、充分的知识和表意能力;情绪:能欣赏自然美和艺术美,养成快乐的精神,打消惧怕情绪

32、五指活动的局限:1.五指活动课程想要努力避免课程中心倾向,力求课程想幼儿靠拢,但在实践层面上,仍比较重视教材,对幼儿的反应重视不够。2.尽管一直强调五指活动中的五指并不是五个学科,应作为一个整体去进行施教。但在推行过程中,仍被误解为分科进行。3.在幼儿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方面存在不足

33、活教育理论: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方法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34、陈鹤琴的课程内容: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语文活动

35、整个教学法:把儿童所应学的东西整个的,有系统的交给儿童。

36、张雪门行为课程实施的特色:动机、目的、计划、实行和评价。行为课程的基本要素:生活与行动

37、游戏的特征:表情特征、动作特征、角色扮演特征、言语特征、材料特征

38、区域活动是以幼儿的需要和兴趣为主要依据,考虑幼儿教育的目的,正在进行的其他教育活动等因素,划分一些区域,如积木区、表演区等,在其投放一些合适的活动材料,制定活动规则,让幼儿自由的选择区域,在其通过与活动材料、同伴等积极互动,获取个性化的学习与发展

39、区域活动设计的阶段:区域创设、区域活动的指导、区域活动的评价

40、区域活动的创设需要注意的方面:材料的安全性、材料的丰富性与兴趣性、材料目的的计划性与开放性、材料功能的多样性、材料的可探索性、材料的层次性与系统性、材料的针对性、材料的相对稳定性与变化性、材料投放的多元性

41、区域的特点:开放性、观念性、动态性、对话性、参与性

42、材料是幼儿区域活动操作的对象,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媒介,也是教师教育意图的载体,并且是教师与幼儿互动的重要中介,因此区域环境的创设最主要的是投放适宜的材料。

43、园本课程是指以幼儿园之“本”为基础的课程

44、园本课程主要是幼儿园为达成教育目标,以幼儿园为主体,由参与幼儿园教育的有关人员如教师、行政人员等,为改善幼儿园的教育品质所开发的富于个性化的课程,具体而言从园本课程的特性看,园本课程具有个性化和特色性。就开发的场地看,是幼儿园。就开发的主体看是幼儿园园长、教师、幼儿及其家长等

45、项目活动:一群儿童以小组形式,运用多种接近客观事物与主观经验的方式方法。对于真实性的生活事件和日常情境中所进入的长期而深远的探索活动

46、蒙台梭利教育

儿童观:1.儿童具有发展的内在冲击力(吸收性心智)2.儿童的发展具有阶段性3.儿童的发展具有敏感期4.儿童的发展是通过工作来实现的 教育观:1.主张自由教育2.提供有准备的环境

教育目标:帮助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儿童进入成人世界做准备 教育内容:感官教育、日常生活练习、语言教育、数学教育、文化科学教育 评价:

优点:1.重视儿童的内在需要2.强调儿童的信任与尊重3.强调儿童个别化学习4.提倡教师耐心细致的贯彻和指导5.有完整成套的教具材料来具体实施,使儿童在操作过程中主动学习,自我发展

缺点:1.孤立的感官教育2.对创造力的忽视3.过于强调读写算,忽视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4.缺乏增进社会互动与发展语音的机会

改进和发展:1.扩展课程内容2.强调课程的实质3.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经验

47、海伊斯科普是以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课程。主要目标是在于有效地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其课程目标反应儿童认知能力的五类49条关键经验。即主动学习关键经验,语言运用关键经验,经验和表征的关键经验,发展逻辑推理的关键经验(分类、排序、数概念),理解时间和空间的关键经验(空间因子和时间

48、海伊斯科普的教师角色:1.儿童解决问题活动的积极鼓励者2.提供丰富的材料2.明确儿童要求儿童运用某种方式制定计划3.通过提问与建议为儿童获得关键经验。总的来说,是观察者和倾听者

49、瑞吉欧课程

瑞吉欧幼儿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基本观点受杜威、皮亚杰、维果斯基、加德纳、布鲁纳、布朗芬布伦纳的影响

课程与教学的特点:1.弹性计划2.小组工作3.合作教学4.记录(档案)支持5.深入研究6.视觉与图像语言的运用

教师的角色:1.教师是幼儿的倾听者2.教师是幼儿的观察者3.教师是幼儿的伙伴4.教师是幼儿行为的记录者和研究者5.教师是实践的反思者

第6篇:幼儿园课程(第二版)期末总复习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10分)

1.以学科维度界定课程,包含以文化遗产和(D)为基础组织教学的各种课程形态。 P3 A、学习者的经验

B、教学大纲

C、课程计划

D、科学 2.以经验维度界定课程,此类课程亦称之为(A)P4 A、生活课程B、分科课程C、综合课程D、显性课程

3、根据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儿童的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教学科目。此类课程是(B)P7 A、生活课程B、分科课程C、综合课程D、显性课程

4、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的创办者是(C)P9 A、杜威B、陈鹤琴C、福禄贝尔D、蒙台梭利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分科课程:又称科目课程,指的是根据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儿童的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教学科目。分科课程注重使教材依科学知识的逻辑顺序加以编排,注重儿童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P7

2、一元化课程:是一种“主流中心的课程”,是一种以占主导地位的民族的文化、历史、立场和经验为中心而设置的课程。P7

3、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P9

4、最近发展区:指儿童实际心理年龄与其依靠帮助解决问题所能达到的水平中间的差异。P22

5、目标模式:

是以对社会有实用价值的目标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并在此基础上选择、组织和评价学习经验的课程编制模式。P146

6、五指活动课程:是陈鹤琴创编的。陈鹤琴打破了按学科编制幼儿园课程的方式,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形成了他所谓的五指活动: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语文活动。陈鹤琴以5个连为一体的手指比喻课程内容的五个方面,虽有区分,却是整体的、连通的,以此说明他所谓的五指活动课程的特征。:250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要分析幼儿园学科(领域)课程的长处和不足。P3 答: 长处:学科(领域)课程一般是有内在逻辑结构的课程;学科(领域)课程能为儿童提供各学科(领域)中的关键概念;学科(领域)课程已有相当长的运用历史; 学科(领域)课程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弱点:较少顾及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较少顾及儿童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

2、低结构教育活动的一般特点有哪些? P66 答: (1)儿童与教师共同确定学习的目标; (2)活动主要由儿童发起; (3)活动的动机主要是儿童的需要; (4)强调活动的过程。

3、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P116 (1)让幼儿学会听别人说话,使他们能听懂日常用语

(2)使幼儿能乐于与别人交谈,自由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使幼儿喜欢聆听和阅读文学作品 (4)使幼儿喜欢学认常见的文字

4、简述幼儿园课程目标的三种取向。P154 答: (1)行为目标。行为目标是以儿童具体的、可被观察的行为表述的课程目标,它指向的是实施课程以后在儿童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行为目标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 (2)生成性目标。生成性是在教育过程中生成的课程目标。生成性目标关注的是过程。生成性目标取向追求的是"实践理性",强调在儿童、教师和教青情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产生课程的目标。 (3)表现性目标。表现性是指每一个儿童在具体教青情境的各种相互作用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它强调的是个性化,目标指向的是培养儿童的创造性。

5、简述幼儿园课程的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区别.P193 答: 幼儿园课程的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区别有:形成性评价关注课程问题的起因,总结性评价关注课程问题的程度;形成性评价的结果主要是为课程编制者改进课程所用,总结性评价的结果主要是为课程决策者提供制定政策的依据;形成性评价关注的是课程计划的改进,总结性评价关注的是评定课程计划的整体效果

四、论述题(共20分)

1、论述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有哪些。

答: (1)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逻辑顺序指的是根据学科本身的系统及其内在的联系组织课程内容;心理顺序指的是以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2)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纵向组织指的是按照课程组织的某些准则,以先后顺序排列课程内容;横向组织指的是按“广义概念”组织课程内容,即打破传统的知识体系,使课程内容与儿童已有经验联为一体。(3)直线式组织与螺旋式组织:直线式组织指的是将课程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使前后内容互不重复;螺旋式组织指的是在不同的阶段,课程内容会重复出现,但是这些重复出现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加强。P164

2、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幼儿园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启示。

答: (1)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行为水平与其依靠帮助解决问题所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维果茨基认为,教育要针对儿童发展的这两种水平,不要只关注儿童发展的过去,更应关注儿童发展的未来,只有走在发展之前并能指引发展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育。(2)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幼儿园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启示:幼儿园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应该既能适合的儿童发展,又能对儿童的认知具有挑战性;幼儿园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应不仅只是去评价儿童的独立行为水平,而且能够发现儿童在各种帮助水平下的能力;幼儿园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应特别强调教师在互动中应起到的作用,特别强调鹰架教学;幼儿园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应能正确地组织情景,创造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即课程应有足够的弹性,要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能及时地变化课程内容和方法。

1、“世界上不存在一种最好的适应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所有儿童的教育方案”——如果用人类发展生态学来解释这句话,说明了( D

)在发挥作用。

A、 小系统

B、 中间系统

C、 外系统

D、 大系统

2、受经验论哲学思想影响的幼儿园课程实践是( A

)。

A、 蒙台梭利课程

B、瑞吉欧教育方案

C、方案教学

D、 福禄贝尔的恩物教学

3、被称为“行为目标之父”的是( B )。

A、博比特

B、泰勒

C、惠勒

D、斯坦豪斯

4、(

C

)不规定儿童在完成学习活动后应该获得的行为,而是指向每一个儿童在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

A、行为目标

B、生成性目标

C、表现性目标

D、预设性目标

5、“光谱方案”是根据(

A )理论而发展起来的课程方案。 A、多元智能

B、认知发展的非普遍性理论

C、成熟理论

D、皮亚杰的建构理论

1、目标模式——

是以对社会有实用价值的目标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并在此基础上选择、组织和评价学习经验的课程编制模式。

2、日常生活活动——即指游戏活动和教学活动以外的、幼儿在园的其它活动,包括幼儿入园、进餐、喝水、盥洗、入厕、睡眠、起床、离园等与日常生活直接关联、满足幼儿基本生活需要的那些活动。

3、“光谱方案” ——建立于1984年,是哈佛大学“零点方案”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学前和初小教育的评价和课程的改革所作的研究。其理论依据是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光谱方案的研究者相信每个儿童都有其能力的长处,富有材料和活动的环境和教育机会能促进智能发展。光谱方案在8个知识领域里为教师提供了不同类型活动的样板,使教师能够看到儿童的长处,并能够在儿童长处的基础上有所作为。

4、一元化课程——是一种“主流中心的课程”,是一种以占主导地位的民族的文化、历史、立场和经验为中心而设置的课程。

1、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作用。

答: (1)游戏能促进儿童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的发展。(2)游戏有益于幼儿进行幼儿园课程各学科(领域)的学习。(3)游戏有益于幼儿园课程各学科(领域)的整合。

2、方案主题活动的选择应该遵循的原则。

答: (1)选择的主题应与儿童的生活相贴近,并能被用与他的日常生活。(2)应能引起儿童的兴趣,并能运用已学的技能。(3)应能为儿童未来的生活做准备。(4)应有益于平衡幼儿园的课程。(5)应能充分运用幼儿园和社区的资源。

3、幼儿园学科(领域)课程中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

答: (1)所计划的教育活动的程度应尽可能与儿童的发展水平相当(2)所计划的教育活动的次序应尽可能与儿童的发展程序相近(3)所计划的教育活动应尽可能与个体和群体儿童的需要相符合。

4、简述幼儿园课程的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区别.

答: 幼儿园课程的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区别有:形成性评价关注课程问题的起因,总结性评价关注课程问题的程度;形成性评价的结果主要是为课程编制者改进课程所用,总结性评价的结果主要是为课程决策者提供制定政策的依据;形成性评价关注的是课程计划的改进,总结性评价关注的是评定课程计划的整体效果

5、国外早期儿童教育课程的发展趋向。

答: (1)课程多元文化化;(2)保育和教育相整合;(3)课程全纳化;(4)课程综合化;(5)课程个性化;(6)课程科技化和信息化。

第7篇:幼儿舞蹈课程教案

总体目标:

1、培养幼儿对音乐舞蹈的兴趣和节奏感。

2、发展幼儿的感受力,记忆力,想象力和表现力。

3、能随音乐协调地做形体动作,知道其名称。

4、培养幼儿同伴友好相处,竞争,合作的个性。

5、学会3-4个完整性的幼儿舞蹈组合。

周次和目标:

第一周:

1、练习队形,站立姿势。

2、交待舞蹈的常规要求。(时间与物品)

3、新授舞蹈组合:"银波绿舟"

(一)

第二周:

1、复习上周学习内容。

2、新授点头、肩、活动组合。

3、随音乐协调地进行点头,耸肩等动作。

4、舞蹈组合:"银波绿舟"

(二)

第三周

1、复习手位,勾绷脚,点头,耸肩等活动组合。

2、舞蹈组合:"银波绿舟"

(三)

第四周

1、复习所学内容舞蹈组合:"银波绿舟"。

2、练习前压腿、旁压腿的动作。

3、舞蹈组合:"我的朋友在哪里"

(一)

第五周:

1、新授前踢腿、旁踢腿动作。

2、舞蹈组合:"我的朋友在哪里"

(二)

第六周:

1、复习前踢腿,旁踢腿,能随音乐节拍做动作。

2、新授地面动作:双吸腿、压脚跟练习。

3、舞蹈组合:"我的朋友在哪里"

(三)

第七周:

1、复习所学的内容。

2、练习压胯的动作,根据音乐协调地做压胯动作。

3、复习舞蹈组合:"我的朋友在哪里""银波绿舟"

第八周:

1、新授前腰、后腰、旁腰、侧腰的要部组合动作。

2、随音乐做腰部组合动作。

3、舞蹈组合:"七色花"

(一)

第九周:

1、复习腰部组合动作。

2、学习小碎步组合。

3、舞蹈组合:"七色花"

(二)

第十周:

1、复习以前学的内容。

2、新授步位动作。

3、舞蹈组合:"七色花"

(三)

第十一周:

1、新授双脚、单脚、向左、右、前、后、不同方位蹦跳的动作。

2、复习舞蹈组合

第十二周:

1、复习从手位开始到步伐练习的所有动作组合,要求随音乐动作到位协调的表演。

2、对每个组合进行重,难点的力度辅导。

3、舞蹈组合:"剪羊毛"

(一)

第十三周:

1、复习舞蹈组合:"我的朋友在哪里"

2、复习舞蹈组合:"七色花""银波绿舟"

3、舞蹈组合:"剪羊毛"

(二)

第十四周:

1、学习在单一舞蹈动作的基础上进行队形变换,形成完整的舞蹈形式。

2、复习所有的动作组合,作好汇报演出的准备。

第十五周:

1、汇报演出

2、请家长提出宝贵意见。

第8篇:幼儿手工制作课程教案

第一章 手工、学前专业手工及其教育

学习要点:了解学前专业手工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学习要求;了解学前专业手工的种类、造型规律和常用工具、材料及其选用原则;掌握手工制品欣赏和评价的标准。 教学重点:学前专业手工的造型规律和评判标准。 第一节 手工概述

手工是指以双手为主或借助工具,按照一定的构思和工艺程序对物质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具有实用或观赏价值的手工艺品的造型活动。如:纸艺、布艺、陶艺、玩具、根雕、泥玩、刺绣、编织等。

第二节 学前专业手工与手工学习的基本要求

学前专业手工是专门研究学前手工制作特点、造型规律、表现媒材和学前手工教育的一门学科。是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技能课程之一。

一、 学科特点

(一) 造型性

造型是内在意义和外在显现的结合体,是手工的本质特征之一。即所要表现的一切内容都必须通过外部形态来展现,并以固有、具体可感、可触的形态诉诸于视知觉,呈现出制作者内在的精神境界情绪情感、意愿和思想等,揭示客观事实、现象,以及人类的心理、生活状态。

(二) 视觉性

两个层面理解:一是直观性,二是审美性。

(三) 表现媒介

手工制作常常致力于物质材料及其表现价值的发掘,以充分发挥和增强作品及材质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二、 造型规律

(一)学前专业手工的种类

1、从使用材料的物理性质划分,有纸工、泥工、布工、竹木工、金石工、塑料工、废旧品工等。

2、从使用材料的形态划分,有点状材料成型、线状材料成型、面状材料成型和块状材料成型。

3、从制作工艺上划分,有编织、刺绣、缝纫、印染、雕刻、插接、模具、重构等。

4、从造型物的空间占有形态划分,有平面和立体两种。

5、从手工作品的用途划分,有实用手工、玩赏手工和装饰手工。 (二)学前专业手工的造型规律

1、构思与设计规律

构思与设计即制作前通过想象和思考在头脑中形成关于造型物的用途、形象、结构、材料选择、制作条件、成品效果等心理操作的总和。 一般过程:

(1)以用途为构思依据:是实用的、装饰的、玩耍的

(2)确定造型物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具体形象:夸张、变形、写实;并从造型、结构、色彩等方面形成比较具体完善的内在加工形象。

(3)选择造型材料,体现创作意图并适合所塑形象,同时考虑材料经济易得、便于加工制作

(4)采用适合的加工方法,明确制作步骤,成品的装饰手法和艺术效果要符合造型美的规律。

2、材料选择与使用规律

(1)因意选材:根据造型物的构思与主题,选择使用能够准确而充分表达造型物形象的材料进行创作。如,制作皮毛类动物时,选择毛绒类材料就比较适宜。

(2)因才施意:选择材料自身所呈现的物理性质、材料特点及外在形状、联想到某一具体事物,并穿凿出该事物来。

迁想状物:根据材料的外在形状、纹理、色彩等非具象痕迹联想到与某物相像。 借物造像:借助材料已有的非具象加工条件,将联想到的形象塑造出来。

3、材料加工规律

(1)加一加:通过材料添加进行造型的方法。如,粘贴、接插、编织、缠绕、串联、钉铆、镶嵌等;

2 (2)减一减:消减或剔除材料中与形象塑造无关部分的造型方法。如,撕剪、雕刻、削切、刮刨等;

(3)变一变:加工材料形变量不变的造型方法。如,弯曲、冲压、折叠、团涅、卷曲、浇注等。

三、常用工具和材料

(一)常用工具:在手工实践中,关键是要因地制宜,工具的选择与使用要适用、便利,也可自制。

1、剪。

2、刀。

3、锯

4、烙具。

5、钳子

6、榔头

7、针、锥或钻

8、夹子

9、尺

10、笔

11、其他。如圆规、泥蓖、泥工板、木锉、钢锉、砂纸、糨糊、胶带、订书机、小盆、水桶、毛巾、打孔机等。

(二)材料及其种类

1、材料分类

(1)从材料的形成方式分:天然材料(如石、木)和加工材料(如塑料、铁皮)。 (2)从质地上可分为软质材料(海绵、泥)和硬质(竹、石)材料。

(3)从透明度上可分为透明材料(玻璃、有机玻璃)、半透明材料(塑料、有色有机板、薄纸)和不透明材料(木板、布)。

(4)从形状上可分为点状材料、线状材料、面状材料、块状材料。 (5)从材料的属性上可分为纸、布、泥、竹、木、石、塑料等。

2、常用材料

(1)纸。(2)布、线类。(3)泥类。(4)竹、木类。 (5)石。(6)金属皮、丝。(7)塑料类。

(8)其他材料。自然物的叶、茎、干、根、花、果实;农作物主副产品,如籽粒、棉花、萝卜等;动物加工的副产品和边角料,如角各种贝壳、毛、骨等;无毒无害的废旧物品,如包装电视、冰箱、洗衣机、鞋子、成衣、牙膏、香皂、羽毛球难过的大大小小的各种盒子、纸筒、纸袋等。

3、选材原则

要注意开发和选择身边的物品进行手工创作活动,所谓“身边的物品”即周围环境、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应根据区域特点就地取材。

三、 学习要求

(一) 总的要求

1、有目的的掌握常用、实用的手工知识和技能,具备较强举一反三能力。如,制作数量、质量上的举一反三,材料选用上的举一反三,造型装饰上的举一反三,色彩线条上的举一反三等。

2、掌握一定手工设计、制作规律和制作技能,具备一定造型实践能力,养成并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3、将学到的手工知识和技能广泛运用到生活美化、环境美化和教育实践中去。

(二)具体要求

1、认真学习手工知识和技能,熟练掌握和应用常用的手工制作方法和工具材料。

2、能够独立进行手工造型设计和制作,并能运用于学前儿童手工教育或其他领域的教育实践。

3、能够正确组织和引导幼儿开展适宜的、形式多样的手工活动。

4、能够开发利用具有本地区特色的手工材料;结合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地域特点,汲取民族民间优秀的手工艺术精华并应用于造型实践。

5、能够合理分析和评价手工制作行为及其作品。

第三节 手工制品欣赏与评价

一、以慎重、科学、公正的态度和艺术美的规律为出发点

二、作品内容与形式要协调统一,内容的表现要积极向上、健康

三、主要从适用、经济、美观、创新几个方面判断

第二章 纸造型

学习要点:了解纸的平面造型、立体造型规律和表现形式,掌握剪撕纸装饰画和折纸的基本制作方法,具有纸造型的一般设计思路。 教学重点:剪撕纸装饰画和折纸的基本制作方法步骤。

纸造型是在充分发挥纸张可塑性能的基础上,利用不同的加工手段,创造出丰富内容的艺术品种。 第一节 纸的平面造型

一、剪纸,具有千刀不落、万剪不断的完整性、趣味性、实用性和装饰性特点,工具和材料包括剪刀、刻刀、纸张、衬板等。

(一)剪纸的表现形式

(二)常用的剪法及纹样

(三)剪纸的方法步骤

1、起稿用单线画草图。

2、图稿剪纸化。连接、加粗、纹样美化

3、用深颜色把要剪去的部分图画出来。

4、剪刻。

剪刻的基本规律是:从小到大、从左到右、由内向外、由细到粗、由局部到整体。

(四)几种折叠剪纸的方法步骤

1、纸帘剪法。

2、二方连续。

3、四方连续。

4、团花。

5、拉花。

二、染纸

(一)工具材料,吸水性强有韧性的纸,如生宣纸、餐巾纸;水性颜料,用时加入适量水和酒精,如红蓝墨水、水彩颜料;调色盘、扎染线、夹板。

(二)方法步骤

1、构思

2、折叠

3、染制

4、剪裁修整

三、撕纸 方法步骤

1、折叠

2、起稿

3、撕纸,不要求纸边缘均匀整齐

四、剪(撕)贴装饰画

1、剪(撕)贴装饰画是在装饰画的基础上,将剪或撕出的形按主题和构图规律粘贴而成。在形象的处理上追求简洁、概括;在手法上追求夸张、变形;在色彩上要求和谐统一。

2、工具有剪刀、镊子、胶水、双面胶、乳胶、糨糊等;材料用各色卡纸、吹塑纸、旧挂历、广告单等;底板材料可用泡沫板、白板纸、三合板等。

3、方法步骤

(1)起稿

2、色块剪裁

3、粘贴 第二节 纸的立体造型

一、折纸

(一)九种基本折法

1、对折法

2、对角折

3、集中折

4、向中心折

5、双正方形

6、双三角形

7、单三角折菱形

8、单菱形

9、双菱形

(二)五种纸工常用符号

1、剪切线:

2、折叠线:„„„„„„„„„

3、山线:﹎﹎﹎﹎﹎﹎﹎﹎﹎

4、谷线:﹍﹍﹍﹍﹍﹍﹍﹍﹍﹍

5、插接口:

(三)折纸举例

1、桌子的制作

2、鹦鹉的制作

3、蜗牛的制作

4、马的制作

二、面具制作

工具材料主要是白纸板、废旧包装盒、彩色卡纸、双面胶、剪刀等。 方法步骤

1、设计形象,剪裁制作

2、组合完成

三、二十面体彩球制作

工具材料主要是各色卡纸、胶水、双面胶、圆规、尺子、剪刀等。 方法步骤

1、用彩色卡纸剪而是个大小一样色彩不同的小圆片,在圆片上画出内接正三角形, 6 并沿三角形各边向同一方向折叠。

2、把折好的圆纸片分三部分粘贴。球体上、下两个部分各粘五个,中间十个粘成环形,组合粘贴时要对齐粘牢。

3、把上、中、下三个部分对齐组装。

四、纸花制作

工具材料主要是各色皱纹纸、细铁丝、胶水、双面胶、剪刀等。

(一)百合花制作

(二)玫瑰花制作

五、纸雕塑

工具材料主要是色卡纸、胶水、双面胶、尺子、圆规、切圆器、剪刀等。 方法步骤

1、在底板上绘出平面效果图,标明剪切线和折线的位置。

2、按照设计的图样剪切折叠。

3、加工整理。

六、拧纸制作

依据设计意图、造型要求,用纸拧出线、面、体等进行形象塑造。为避免拧后造型松散可用乳胶加以定型。干后,进行装饰、上色会更好。

7

第三章 布造型

第一节 布造型概述

布艺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中的瑰宝,布艺在先到环境装饰中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第二节 布贴造型

一、制作步骤

1、构思设计

2、印稿

3、加工布块

4、粘贴

5、整修定型。

二、剪贴技法

1、并列粘贴

2、重叠粘贴 第三节 布的半立体造型

一、布嵌挂饰

布嵌挂饰是利用各种不同质地、颜色的碎布,依构成原理经拼嵌而成的布艺品种。制作方法:

1、设计

2、印稿

3、选料

4、刻线

5、嵌布

6、装框。

二、布包挂饰

1、并列式布包挂饰

2、浮雕式布包壁挂

第四章 结绳造型

第一节 结绳概述

结绳是一种古老而传统的手工技艺,“绳”与“神”谐音,“结”表示了力量、谐和,给人一种团结、亲密、温馨的美感;“结”与“吉”谐音,“吉”是人们的美好愿望。

一、主要工具:美工刀、剪刀、大头针、泡沫板、针线、镊子、打火机、粘合剂等。

二、主要材料 第二节 结绳方法

一、基本结

1、挂线结、

2、双套结

3、平结

4、左右转结

5、双联结

6、横卷结

7、斜卷结

二、变化结:

1、十字结

2、藻井结

3、吉祥结

4、团锦结

5、盘长结

6、十全结

三、组合结

1、玫瑰花结

2、太阳花结

3、挂饰一

4、挂饰二

5、海星结

6、热带鱼挂饰编结

第五章 泥造型

学习要点:了解泥造型和基本技法和表现形式,掌握浮塑、圆塑的基本制作方法。 教学重点:分解成型和整体成型的泥造型实践。具有手捏成型的泥造型一般设计思路。

第一节 泥的选用与处理

一、泥的选用

二、泥的处理方法

三、泥的保存

第二节 泥造型的基本技法

团、指揉、搓、切、剪、划、蹾、抹、压、染。

第三节 泥造型实践

一、浮塑,《雪人》制作示例;石膏板制法。

二、圆塑

(一)分解成型是依据造型物的外形特点和结构,将泥分解为若干大小不同的泥块,并将泥制成不同的形体加以组合,基本泥形大致可分成球、柱、面、锥、条等五种。

(二)整体成型亦即手捏成型。 《盆子》示例

10

第六章 自然物造型

学习要点:了解自然物采取和设计原则,掌握自然物造型方法与要点,具有自然物造型设计的一般思路。

教学要点:自然物采取和设计原则,自然物造型方法与要点,自然物造型设计的一般思路。

第一节 自然物的采取和利用

一、自然物是自然界中各种天然的、未经加工的物种。如,丰富多彩的贝壳,造型奇特的小石头,五彩缤纷的各类谷物(玉米、红豆、小米、花生),新鲜可口的蔬菜水果以及漂亮的花卉、昆虫等等。

二、自然物采取的原则

(一)简便易得原则

(二)自然环境保护原则

(三)自然物加工制作原则

1、利用自然物形态和色彩,突出表现天然品质

2、因才施艺,根据材料不同特点加工组合,使设计加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二节 造型方法与要点

一、粘贴法

示例:《猫头鹰》的制作材料和方法

二、标本法

示例:《蝴蝶》的标本制作

1、将采集到的蝴蝶整理好外形,用大头针固定在木板上,待干燥。

2、将制成的标本用热熔胶固定在藤编球体上或其他装饰性物品上。

三、编制法

四、拼接法

第七章 废旧材料造型

学习要点:了解废旧材料分类,掌握点状材料、线状材料、 面状材料、块状材料的造型规律,具有废旧材料造型设计的一般思路,能够欣赏和评价废旧材料造型作品。 教学要点:废旧材料造型设计思路,废旧材料造型作品欣赏和评价。

废旧材料是指,一切可以为造型所用的无毒、无害的、易于加工、重构和便于操作的材料。主要有各种纸张:报纸、包装纸、广告单、油纸、铜版纸、锡箔纸、壁纸、玻璃纸、牛皮纸、瓦楞纸、明信片、各种纸袋;绳类:纸绳、麻绳、塑料绳、线绳、毛线、软钢丝、橡皮筋、布条等;竹木类:筷子、果皮、果核、小木棒、竹棍儿、木片、积木块、三合板、甘蔗渣、木刨花、锯末等;还有包装电视、冰箱、洗衣机、鞋子、成衣、牙膏、香皂等大大小小的各种盒子,乃至各种颜色、长短不一的袜子、草帽、旧衬衣、内衣、毛巾、手套、瓶罐、自行车内外胎等等。

无论什么材料,哪种造型元素,都不是单独存在,只有相互衬托,有机结合,方显各自的优越性

第一节 点状材料造型

点状材料可能是一颗豆粒、一粒米、一片树叶、一颗珠子、一颗瓜子皮。 点状材料造型要考虑点状物的形状、色彩、质感及造型草料排列的疏密关系。 第二节 线状材料造型

线状材料具有极强的方向感,外形丰富。或曲、或直,或粗壮、或纤细。 线状材料形象塑造过程中,混合使用不同的线状材料会更加丰富。 第三节 面状材料造型

面状材料可以是一块纸、一个旧挂历、一块布头等。 第四节 块状材料造型

块状材料制作时,可以直接利用材料的外形、单独或组合均可。必要时,夜课进行切割造型。

第9篇:幼儿园课程教案例子:

一、幼儿园语言精品课教案——猴子(精品课)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故事及小实验,深入理解故事情节。

2、知道遇事多动脑筋。

3、学习词语“倒影”,能清楚完整不离题地回答问题。

活动准备 :

1、配挂图故事《猴子捞月亮》录音。

2、一盆水,一只手电筒。

(二)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1、谈话,引起幼儿对中秋节的回忆。问幼儿; “昨天是什么节日?” “你是怎样过中秋节的?” “中秋节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分别找幼儿回答。 基本部分

1、讲故事《猴子捞月亮》,听一遍《《猴子捞月亮》的录音

2、当讲到“老猴子说:‘快想办法把月亮捞上来’时,停止讲述,提问: “你猜猜他们是怎样捞月亮的?“(想各种办法) “月亮捞上来了吗?为什么捞不上来?”

3、小实验 用手电筒当月亮,水盆当井,并让幼儿观察,“水中‘月亮’的影子是什么样的?用手去捞,‘月亮’变得怎么样了?”使幼儿感知水面很平时,“月亮”是圆圆的,用手一抓,水面有了波纹,影子就碎了。

4、教师接着把故事讲完,提问: “故事的名字叫什么?”(幼儿说:猴子捞月亮) “小猴子在井里发现了什么?”( 幼儿:小猴子在井里发现了月亮)“它们用什么方法捞月亮?”(幼儿:从树上一个接一个倒挂下来捞月亮)捞到了没有?(幼儿:没有。)为什么捞不到?(幼儿:因为那是月亮的影子) “最后,老猴子一抬头,看见了什么?(幼儿:看见月亮还好好的挂在天上。)它对小猴子说了什么? “听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遇事要多动脑筋) 结束部分

1、欣赏录音故事《猴子捞月亮》。

2、布置任务,要求幼儿:

1、回家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观察最近几天的月亮圆缺变化。课后回顾 :有些幼儿能完整连贯的复述故事,个别幼儿不敢自己讲故事,老师告诉幼儿大胆讲,若讲着讲不会讲了老师给提醒,大胆来讲并讲的不错的就鼓励一朵小红花,这样好多孩子都敢来上前面讲了并讲得很认真。

二、《会变的颜色》-小班教学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一系列活动引导幼儿(幼儿食品)体验混色变化带来的快乐。

2、在玩玩做做中使幼儿知道三原色配色的结果。

3、引导幼儿学习儿歌,并尝试仿编儿歌。

活动准备:

红、黄、蓝颜料、彩泥,色彩谣挂图 活动过程:

1、 律动《彩色世界真奇妙》

2、 教师扮成魔术师导入课题

看,我是谁?我带来了三个宝宝,它们都是什么宝宝(宝宝食品)(认识红、黄、蓝三原色)我今天要用他们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

3、 教师操作,幼儿观察

(将红、黄倒入一起,幼儿观察变色)孩子们,你发现了什么?试试看你能不能和我一样也变成魔术师呢?

4、幼儿操作,教师引导

小朋友,红色黄色手拉手变成什么色?可以画什么?

5、学说儿歌《色彩谣》

我们的魔术表演结束了,一起用一首好听的儿歌说出我们的魔术吧

6、找朋友巩固

小朋友看看自己是什么颜色的宝宝,让我们一起说着儿歌手拉手好吗?

7、延伸活动

故事《红黄蓝三兄弟》请幼儿用三原色彩泥制作桔子、葡萄、黄瓜。

三、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

(一)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 教学目标: 1. 理解故事内容,进一步了解月亮的变化过程,知道月亮每天都在变化. 2. 学习故事中优美的语言,并根据故事展开丰富的想象. 准备: 月亮变化图4张,衣裳图3张 纸,剪刀,胶水,蜡笔,记号笔等. 过程: 1. 谈话导入,引出月亮做衣裳的课题. (1) 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活动. 师:有时圆圆像个盘子,有时弯弯像只船,要问这个是什么?晚上抬头向天看.(月亮) (2)师:冬天到了,天气冷了,人们都穿上厚厚的衣服.月亮姑娘呀她也觉得很冷,想去做一件衣裳,那你们想想月亮姑娘该做什么样的衣裳呀? 幼儿讨论 2. 结合图片,分段欣赏故事. (1) 教师讲述第一段

提问:a﹑哎呀,为什么裁缝师傅给她做的衣裳会穿不上呢?(因为她长胖了一点,好象弯弯的镰刀) b﹑那该怎么办呀? 幼儿回答。 (2)教师讲述第二段。

提问:a、这回裁缝师傅给她重新做的衣裳她能穿上吗?(不能)

b、唉!到底是怎么回事呀?(月亮姑娘又长胖了,弯弯的像小船)

(3)教师讲述第三段。

提问:a、这回月亮姑娘能穿上新衣裳吗?(不能)为什么?(因为她又像一只圆盘子了)

b、裁缝师傅会不会再给她做衣裳了?(不会,因为她的身材量不准)

c、为什么她的身材会量不准?(因为她每天都在变化)

师:今天我们学的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月亮姑娘做衣裳”。那我们接下来再完整欣赏一遍故事。

3. 结合图片,完整欣赏故事。

提问:月亮姑娘是怎么变的?(引导幼儿学习月亮变化词句,如细细的、弯弯的像眉毛,好象弯弯的镰刀,弯弯的像小船,圆圆的像盘子。 4. 给月亮姑娘做衣裳。

(1)师:原来月亮姑娘每天都在变化着,平时呢我们小朋友也可以观察一下月亮的变化。现在月亮姑娘还没有穿到合身的衣裳,晚上出来她会冷的呀!如果请你来当一回裁缝师傅,你会给月亮姑娘做一件什么样的衣裳?幼儿回答 (2)幼儿制作衣裳,教师指导。 (3)请幼儿介绍自己制作的衣裳。

(二)大班语言活动《小松鼠的尾巴》(语言)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感知故事的主要结构。

2、创编故事内容。

3、体验创编故事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故事动画。

2、操作材料若干。

3、了解春、夏、秋、冬四季特征。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出示课件:大尾巴)

猜一猜:这是什么? 想一想:它象什么呀?

二、理解故事:

1、想象故事。

小松鼠的尾巴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我们来看一看:

(1)看 (教师演示动画)

春天: 小鸡 尾巴挡雨

夏天: 蜗牛 尾巴扇风

秋天: 小兔 尾巴扫叶

冬天: 小猫 尾巴保暖

(2)说

在什么季节?发生了什么事?(让幼儿根据自己对课件的理解随便说说)

2、完整欣赏故事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跟你们说的一样吗?我们来听一听。 (老师完整地讲述故事)

3、表演

小松鼠真能干,能用它的大尾巴做好多事情,我们一起来学一学能干的小松鼠,我们一边学一边讲,比小松鼠更能干,好吗?

(大家一起边讲述边表演)

三、仿编故事

1、讨论:

(1)春天,是什么样的? 小松鼠出去走走,还会发生什么事呢?

(2)夏天,是什么样的? 小松鼠出去走走,又会发生什么事呢? 秋天、冬天呢? (幼儿讨论)

2、仿编新故事

(1)引导幼儿想象记录

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小松鼠出去走走,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请小朋友去把它画出来。

(2)幼儿相互交流 请小朋友相互说一说自己的想象。

(3)讲述新故事

选择几个小朋友的画讲一讲。最好能选择到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各一幅,编成一个完整故事。大家一起讲述。

如果没有,鼓励小朋友把没有的回去编出来。 活动延伸:

继续仿编新故事

上一篇:医美管理系统下一篇:宁夏路桥董事长段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