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研修观课有感

2022-08-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英语研修观课有感

龙岗区英语教师基本功比赛观课有感

英语教师基本功比赛观赛有感

2013年11月14日,在木棉湾小学举行了龙岗区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我有幸观看这场教学比武,诸位参赛教师的说课及教学过程让我受益匪浅。通过学习,我有以下感受:

一、英语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教学设计能力。作为一个小学英语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教学设计能力。课堂上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或者说一些不成功的课,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成功了,有如课堂成功了一半。如南联小学《That’s my family》一课,融入当下流行的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和《快乐大本营》,来分别体现my famil、your family和happy family三个主题,新颖独特的设计令人耳目一新。

当然教学的实施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教学设计是教学实施的基础。如果教学设计都不合理的话,那实施肯定是不能成功的。

二、英语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作为一个小学英语教师必须要有听、说、读、写、画、唱、跳这些基本功。这些老师们都具备了扎实的基本功,如福安学校的黄老师,她温柔亲切,笑容甜美,语音优美,教授新单词的过程中用简笔画来教学,直观形象,值得我们学习。

在教学中,老师必须注重了知识的积累和拓展,注重了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通过学习我对为什么要培养小学生英语认读能力?教师对认读能力的理解和日常教学中的做法有哪些?如何培养认读能力?以及如何检测学生的认读能力等问题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将逐步用于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三、理念和思想的更新。通过这次培训学习,还使我们明白了应该树立终生学习、终身培训的意识,不断更新观念,勤于学习,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发展,英语词汇的不断更新,社会需求对英语教师的口语、语音、技能等水平要求会越来越高,如果教师不注意加强自身的学习,势必会被动挨打,还误人子弟。

四、了解了最新的英语新课程改革理念。本次比赛中,使用的是2012年9月深圳地区开始使用的牛津版教材。我看到了有别于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了解到了最新的英语课程改革理念。处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突出学生主体。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语境,运用一些游戏,使英语课堂“活”起来。我们不要把英语课上成知识传授课,不要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而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学习英语,通过说说、听听、唱唱、玩玩等形式,让小学生感受到学习英语的快乐,从而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强调师生互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我们应该以小学生朋友、帮助者的身份出现,尊重每一个学生。特别要关爱那些在英语学习方面有困难的学生,要尽可能多地为小学生提供实践英语的机会,鼓励他们所做的一切尝试,保护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活动中增强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参与性,培养合作意识。 虽然这次培训的时间很短暂,但它给了我心灵很大的启发。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我将会用最初的激情做永远的事业!

第2篇:研修观课报告

观课报告

------语文教学中“以读为本”的学习感悟

认真观看了聂大庆老师执教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崔美华执教老师的《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和郭艳红执教老师的《威尼斯的小艇》三节课,感受最深的应是三位老师在语文教学中“读”的把握。《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返朴归真,让朗朗的书声回到教室。三位老师的语文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通读、细读、品读、诵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以达到感知课文,理解课文,体悟情感,积累语言的目的,完成学生个体阅读的全过程,将“读”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也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以读为本”。

聂老师执教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的开篇文章。在导入环节上,聂老师首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由朗读课文并找出季老先生旧地重游时对德国的评价:“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选择季老先生由衷的感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默读、诵读等多种阅读方式来理解文本,在以读为主的过程中开展角色体验,情境想象等多样的言语训练,深入感受德国景色的奇丽。为了让学生理解文中蕴含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聂老师采用的教学策略是紧紧抓住“多么奇丽的景色!”与“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两个句子,引导

1 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文本,找出能体现德国景色奇丽与民族奇特的句子,以此作为教学的两根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在教学中,聂老师紧紧抓住“奇丽”与“奇特”两个词语让孩子们快速默读课文,划出最能体现德国景色奇丽和民族奇特的句子,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指名读、个人感情朗读等多种方式充分感受和领悟德国花美、景美、人更美。聂老师还灵活采用“欣赏画面入境,品读想象中生情,深读积累中拓展”等教学方法,合理利用课外及多媒体资源,介绍德国秀美景色及作者,让学生对德国有个初步的认识,在接下来的具体教学中,尽力引导学生去想象场面情景,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聂老师紧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等词语,反复品读这一段文字的时候,更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品读,在品读中悟情。以及之后的角色体验,深入读书,都在尽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场面情境。聂老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一要求,结合本单元的主题和教学重点,力求做到以学生为主、以读书为本,充分利用一切教学资源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习惯,提升阅读感受、理解能力,感悟人间真情、学会做人,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崔老师执教的《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0课,课文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困境中前后两次撰写明史《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本文的语言有两大特色:运用数据和大量的四字词语,因此

2 在教学中崔老师抓住这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体会。颇有感受的地方就是崔老师引导学生对第一自然段数字的解读,学生通过朗读、交流讨论,在崔老师的引导下去感悟数字背后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体会一部奇书诞生的艰辛。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数字中,获得了阅读感官,得到了阅读感悟。在此基础上,崔老师不失时机地把学生引领到接近生活的感受中,让他们在形象感悟中解读文本。课文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中,连续用了“20多年”、“6次”、“50多岁”、“400多万”等数字,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谈迁治学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崔老师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这些具体数字展开读书感悟。让学生与数字对话,尽情抒发自己的个性感悟,理解隐含在数字背后的谈迁的精神和情感。通过读书感悟,让抽象的数字形象化、具体化、情感化,读到语言背后的精彩。从而进一步体会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同时,崔老师的扣词导读,感悟形象,紧扣“信念”、“厄运”、“打不垮”等课文中的关键词,前后联系,在多样的阅读中(如浏览、用心去读、朗读、引读、范读等)中感悟了谈迁这一人物形象。如致命的打击(第2节)引读,在对话中在深入地解读的基础上,螺旋式地引导学生读文本,从而把人物形象展现出来。

崔老师在教学中还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通过朗读感悟,明白四字词语的意思,以及在句子中的作用。例如第四自然段中写谈迁为了让新《国榷》更加翔实精彩而付出更大的艰辛时连用了好几个四字词语:“四处寻访”、“广泛搜集”、“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年老体弱”、“奋笔疾书”等,引导学生读书要把文字想像成画面,比如从“终

3 日奔波”一词可以想象到谈迁从清晨到中午,从中午到晚上都在奔走、忙碌,可想而知是多么的艰辛,进而感受到是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在支撑着他。崔老师倡导的“自读感悟、开放引导”的课堂,也正是新课标所提出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的体现。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也正是一个“先学后教、先读后导、先扶后放”的过程。

郭老师执教的《威尼斯的小艇》是编排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的第八组。五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语文能力,能独立读懂一篇课文,并且能从内容中体会思想。通过本课的教学,郭老师也正是让学生在“自能读书”的基础上向“自能作文”迁移,训练他们“抓住事物的特点写”,这也是这一组课文的重点训练项目。郭老师以“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这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在问题的讨论中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然后,精读

2、4两个重点段落,落实训练点。

本节课上郭老师十分重视学生的朗读指导,每一次的读都是一次情感的升华,都让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获。通过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读,这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同时更有利于学生去感悟文本中的情与景,使学生更深刻地去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郭老师也精心创设一定的情景,把学生一下子带入了文本中,再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不仅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还利于准确把握文章深层的含义。如在课文第六自然段的处理上,郭老师在课件文

4 字的渲染下,将学生带入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并通过朗读将威尼斯夜色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并进一步感受到艇动城闹、艇停城静的特点。 郭老师的课堂也正好迎合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

学习了三位老师的课,我对语文教学中的“以读为本”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好的朗读是完美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艺术的创造。我深刻感受到语文教学必须立足课堂,以读为本,才能打造出高效的语文课堂,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第3篇:研修观课报告

研修三节课观后感

这几天,通过网上学习,我观看了三节优质课,分别是莱芜市莱城区凤城高级中学李老师的《篮球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山东省实验中学姜老师的《推铅球技术》和山东章丘第四中学景老师的《篮球胸前双手传接球》,受益匪浅。应该说,三位老师各有特色,教学基本功都很扎实,教学观点比较先进符合体育新课改的精神,但个人观点,感觉也有不尽完美的地方,下面是我给这三堂课的点评,和各位同仁商榷,有不当之处敬请指点。

一、篮球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

优点:

1. 教师基本功扎实,讲解清晰到位;2.教材与学情分析准确、全面;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可观测、可操作、可评价,体现四个维度的目标;3.重点难点设置合理,教法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教学环节相对完整、过程流畅、结构清晰;4.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练习积极主动,参与度高,在学练活动中获得良好体验,课堂组织有序,气氛活跃。 不足:

1.信息化技术手段不够。

2.课堂容量略小,时间布局不够合理。

3.学生练习密度和强度不够,在游戏环节是否可以考虑再次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

4.最后放松环节是否可以再充分些。

二、推铅球技术

优点:

教师基本功扎实,讲解清晰,示范到位,课堂安排紧密,能够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手段,适时应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学习、课堂交流和教学评价,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教学环节相对完整,结构清晰流畅,特别是学生身体素质练习这个环节。

不足:

整堂课气氛一般,学生都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练习和游戏,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小组合作不够。

三、篮球胸前双手传接球

景老师这节课可以说是尽善尽美了,教材与学情分析准确、全面;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可观测、可操作、可评价,体现四个维度的目标;重点难点设置合理,教法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情境与活动设计指向问题解决。教学环节相对完整、过程流畅、结构清晰;课堂容量适当,时间布局合理。教学组织形式多样,方法有效,符合学生情感需求,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反馈和评价及时恰当。面向全体、注重差异,有效进行分层教学,学生参与面广;学生练习的密度和运动负荷合理,突出学生主体性和教学互动性。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手段;适时应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学习、课堂交流和教学评价;适时应用数字资源改变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练习积极主动,参与度高,在学练活动中获得良好体验,课堂组织有序,气氛活跃。完成本节课既定的教学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基本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技能,并有效发展体能。确实为一节值得学习的优秀课。

第4篇:远程研修观课感悟

观课感悟

在2015年初中教师全员远程研修的观评课阶段中,我很荣幸观看了六位老师的课例,感觉收获很大。特别是泰山学院附属中学吴红老师的一节读写课让我眼前一亮,突然觉悟,一直让人感觉枯燥无味的阅读课原来也可以这样的生动。 吴红老师教的是鲁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节课,题目是 Unit 7 Have you ever been to the museum ? 吴红老师上课富有亲和力,语言表达清晰流利。下面我自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观课感受。

1.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步骤有序合理。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是保证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率的必然要求。吴红老师在进行完课堂导入后就利用ppt简洁明了的列出了本节课的三个教学目标,然后整个课堂是围绕着这些目标来实施的。

2. 思维导图(mind—map)的熟练运用。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 ,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是有效的思维模式,应用于记忆、学习、思考等的思维“地图”,有利于人脑的扩散思维的展开。吴红老师在这节读写课熟练的运用了思维导图。在阅读的环节,吴洪老师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来理解课文和把握课文。在写作的环节,吴洪老师并没有让学生把整篇作文完整的写出来,还是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从整体上来把握要写作的内容,而且还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来展示自己的全篇短文,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我认为这是本节课出彩的一个地方。

3. 小组合作和小组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是当前课堂教学过程中流行的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吴红老师在这节课当中,对班级同学进行了小组分配,然后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有一个及时性的评价,和小组的评价。小组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活动。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吴红老师也是让学生进行了小组合作讨论,发挥集体智慧的优越性。

根据我自己对这堂课理解,我想对吴老师提出几个个人意见。

1. 吴红老师的课虽然有小组合作和小组评价,但学生的小组合作讨论在本节课当中体现的不是很突出,对于学生的评价,吴老师在给学生往黑板上贴mark的时候不够及时,也缺乏鼓励性的语句。 2. 最后的课堂总结,吴老师用 “the world is big, why not go and see” 来总结,是用来表达本节课的情感目标,世界很大很美,我们应该多出去转转,开阔视野。但感觉吴老师在处理的时候有点简单仓促。

总之,我觉得吴老师给我上了一节很好的示范课,虽然我们使用的教材不同,但我确实从吴老师的课中学到了很多。对于自己的个人建议,因自己走上工作岗位才两年,可能太主观武断,希望大家多批评指正。

山东省昌乐外国语学校

孙路扬

第5篇:研修观课心得体会

研修观课有感

今年的分散研究阶段,平台上为我们提供了六节精彩的观摩课,让我近距离地领略到同行优秀教师的教学风格,他们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让我受益匪浅,以人为镜,可知得失,观课让我明确了今后教学的改进方向。这次观课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1、课堂重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自主学习到合作交流再到回馈评价,老师们都采取了“以人为本,以学促教”的教学原则,通过生动活泼的启发教,激发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与交流,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方法。他们都设置了形形色色的教学活动,给孩子提供张扬个性的平台,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去展示。

想想自己这些年的教学,在教学程序上并没有大的改进,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合新时代的学生,正如李希贵所言:“莫言和他哥哥经历的对比,真是打了中国教育的耳光。”连小学毕业证都没拿到的莫言,比时任副校长的哥哥远有想象力和创造性,这让我更坚定了以后改进教学方式的决心,在当前体制下,作为新时代教师,我的课堂要努力避免压抑孩子的个性,扼杀孩子的天赋。

2、教学手段尽显地理课堂特色。

知识是枯燥的,但是形式是灵活的,老师们都充分利用地图、图片、视频来抓住学生的眼球,利用学科特色来培养学生的兴趣。比如执教《》的 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地图时,做到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首先让学生依文读图。在地图上进行地理事物的定位,借助地图把课文中描述的地理事物的方位、范围、大小、形状、高低、性质等弄清,形成正确的地理空间概念,然后再“对图说话”。即借助地图回忆课文内容,实现了从图到文,地图与课文相互转化的过程,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真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啊!看似简单的一幅图,其实暗藏不少玄机,看来我以后也要充分挖掘地图,以图释文,以文诠图。

3、与生活接轨,传授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都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着的许多贴近学生生活、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地理知识的例子,并应用到教学中来,使学生感受到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离不开地理,尽量还原生活,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从生活中学习地理也是课改成功的关键。地理教学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只有从生活中汲取养分,课改的路才能越走越宽。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注意发挥地理知识趣味性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身边的地理知识加以渲染,努力寻求有效教学的突破点,潜心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

第6篇:2016年的远程研修观课报告作业

教学反思

一、园地是对知识的归类梳理,本课启发学生采用偏旁归类的方 法复习汉字。通过词语搭配联系,学习准确运用词语,不断积累词语

。并练习各种词语搭配的题型。、了解词语重叠后在表达上的不同、并学 说这样的词,体会语言特点。通过本课的学习,训练学生积极参与讨 论,能把自己想到的办法说清楚,能对别人说的办法进行评论。增强 表达的自信心,建立积极、乐观、向上的健康心理。

二、通过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发散思维 ,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体性。

观评记录观课教师:曹老师巧妙地运用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学生举一反三,通过反复练习,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并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教学策略的实施: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情境图,启发学生兴趣;轻松式的谈话,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自主学习,感悟语言。实施自主学习,是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下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她在教学本课时,留出大量时间给学生朗读思考。 观课教师:张瑞老师巧妙地运用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学生举一反三,通过反复练习,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情境图,启发学生兴趣;轻松式的谈话,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鲁教五.四学制2001课标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生命 生命》测评效果分析烟台市芝罘区南山路小学

王丹 我们通过评测环节的课堂实录来分析学生课堂学习效果。

一、画出自己认为最重要的词语,养成积累词语的习惯。理解“骚扰、挣扎”,学习“截”字,说出“截”字的偏旁部首、观察“截”的笔顺、写出“截”的伸展,读出四字词语的节奏感。1.“骚扰”能换个词语吗?怎样做就是“挣扎”?2.“截”是要求我们会写的字,看老师写,注意观察“截”字的笔顺。

3.“截”字要写好,“戈”字部要伸展,横要长,斜勾要伸展。4.在练习本上写下“截”。5.“一截瓜苗”要读出四字词语的节奏感。

【效果分析:通过教师巡视发现,学生都能画出重点词语,这说明学生已经养成积累词语的好习惯,在读课文时目标性明确。能够通过找近义词,以及联系上下文的方式来理解

鲁教五.四学制2001课标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生命 生命》测评效果分析烟台市芝罘区南山路小学

王丹 我们通过评测环节的课堂实录来分析学生课堂学习效果。

一、画出自己认为最重要的词语,养成积累词语的习惯。理解“骚扰、挣扎”,学习“截”字,说出“截”字的偏旁部首、观察“截”的笔顺、写出“截”的伸展,读出四字词语的节奏感。1.“骚扰”能换个词语吗?怎样做就是“挣扎”?2.“截”是要求我们会写的字,看老师写,注意观察“截”字的笔顺。

3.“截”字要写好,“戈”字部要伸展,横要长,斜勾要伸展。4.在练习本上写下“截”。5.“一截瓜苗”要读出四字词语的节奏感。

【效果分析:通过教师巡视发现,学生都能画出重点词语,这说明学生已经养成积累词语的好习惯,在读课文时目标性明确。能够通过找近义词,以及联系上下文的方式来理解词语,基本掌握解词的方法。写的“截”字规范、工整,戈字部写的伸展。这说明通过教师的范写和指导,学生能够正确书写“,且书写姿势正确。通过读“一截瓜苗”也能够举一反三的读“茁壮生长、不屈向上”,读出了节奏感。】

二、借助重点词语,说说每一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评测学生概括能力、预习效果。1.运用其中一个或两个词语,说说每一个故事的主要内容。2.用简练的一句话来概括。3.试着用四个字给每个故事加标题【效果分析:在这个环节的学习中,通过借助重点词语的方式,让学生归纳故事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内容。学生思路比较清晰,能简洁完整地概括每个故事,还学会了给课文中的故事加小标题。】

三、通过学习“飞蛾求生、瓜苗生长”,评测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对课文的理解,指导朗读。1.想象一下飞蛾在作者的掌心里会怎样挣扎?(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力)2.飞蛾一边挣扎着,一边会对杏林子和自己说些什么?(考查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3.令杏林子震惊不已的什么?(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生命本质的把握。) 4.小小的香瓜子是怎样掉进了砖缝中?(通过展开想象,考查学生对生命偶然性的理解。)5.杏林子连用两个“竟”字,表达了内心深处怎样的情感?(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把握。)6.朗读这一自然段,应该怎样来读呢?【效果分析:研读“挣扎、掉”等重点词语,引领学生展开想象,切身地感受了生命的脆弱与顽强、偶然与执着。学生能够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通过朗读指导,读出了生命的真谛。】

四、通过“静听心跳”,评测学生的阅读能力。1.在这个故事中,作者提到了两种相对的生命态度,是什么?2.怎样做就是“白白糟蹋生命”?举例说明。3.杏林子坚定的选择了前者,出示杏林子的成就,你从杏林子的身上看到了什么?【效果分析:学生回答问题时,能结合具体事例阐述自己的见解,有理有据,表现可圈可点。通过杏林子的成就,感受杏林子对生命价值的体现,学生能够体会的到,但有时会有些词不达意,着眼点还不够全面,不够深层。】

五、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明白生命的独特与价值。“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的更加光彩有力。”1.什么是有限的?什么是无限的?2.在你的眼中,生命是什么呢?【效果分析:学生能够结合课文、课外资料及说出什么是有限的,什么是无限的。说明本节的内容学生能够吸收,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广度是无限的。但过于局限,若能引领学生拓展到课外的,生活中的,自身的事例,理解的会更深刻。】《生命生命》这篇课文我设计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因为课堂上重点训练了第二自然段的感情朗诵,所以,随堂检测中抽查了学生对课第二自然段的背诵情况。抽查了两名同学,基本能够背诵上来。尤其是重点词语“挣扎、极力鼓动”等能够准确背诵。这说明学生理解了词语,感受到了飞蛾求生的强烈欲望,懂得了生命的脆弱与顽强。教学目标基本实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说明了语文课程的首要目标和任务就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它告诉我们:“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个人认为,“从表达入手教阅读”恰是实现“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课程目标的一个很好的切入口。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充分阅读文本,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涵的意思,感受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所以,随堂检测中抽查了两名同学对“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一句中的“好好地使用”和“白白地糟蹋”理解。两名学生都理解很深刻,表述的很完整。还抽查了一名同学对“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的更加光彩有力。”这段话的理解,学生提到要生命的长度我们无法决定,但可以决定生命的广度,发挥生命最大的价值。理解深刻,表述完整,教学重点很好的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学生能并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抽查三名学生谈谈自己眼中的生命,学会述说的内容给人无限的惊喜,在孩子的眼中一株小草、一朵鲜花、一个人、一匹马都以其独特的价值告诉了我们生命是什么!孩子们从文本引入生活,文采飞扬,诗意涌动。一切的学习只有最终融入到学生的生活才是有效的。如诗般的言语,神奇地点化着眼前的生命,孩子们似乎一下子就步入了一个神奇的生命林子。我觉得这就是读写结合,这种创作热情,使学生们陶醉在这一片生命的林子中。从表达入手教阅读实现了教师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华丽转身,使语文课回归它的本然状态,让语文课拥有了它本该具有的一种美丽风景!

页面: 1 / 3

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课堂 ——鲁教五.四学制2001课标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生命 生命》教后反思烟台市芝罘区南山路小学

王丹《生命生命》是台湾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作者通过生活中普通的飞蛾、瓜苗、心跳三件事物的细致刻画,以小见大,引领读者从三个事例中去感悟生命,从字里行间去探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同时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希望每个人都珍惜生命,坚强勇敢,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更加光彩。这篇课文,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较多,而四年级的学生生活阅历和积累又相对较少。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应不应该去领会这一切?这一切对他们来说是不是太过深邃?我觉得他们应该诗意地领会这一切,经由课文和其他文学作品,他们应该以自己的方式开始这个问题的思考。如何让“生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田,是教学中真正的难点。

一、扎根文本,感知生命阅读教学,首先要解决“阅读什么”的问题。扎根文本,用好文本,读好文本,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前提。薛法根老师提倡:学生已经读懂的,不必教;学生自己能读得懂的,不需要教;你教了,学生也未必能懂的,暂时不教。真正需要教师教的,就是学生自己读不懂,或者自以为懂了而实际上没有读懂的地方。这节课的核心,我围绕了一个核心展开:生命是什么?我先出示杏林子的照片,让学生面对面感受杏林子的阳光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接着出示杏林子一双饱受病痛折磨的手,与前者形成巨大的反差,激起学生心中无数的疑惑,再介绍杏林子疾病的相关资料,一时间,拉近了学生与杏林子之间的距离,学生好像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绝望、无助、彷徨、挣扎......然后,我抓住时机引领学生朗读课题,并进一步追问:你想通过课题读出什么?引发孩子们关于生命的第一次思考:生命是什么?活着是为了什么?这就与课文第一自然段的问题不谋而合: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这个问题贯穿在全文之中,文章的全部文字,都是对这个问题的答复,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原本高高在上的问题变成了来源自己内心最深处的共鸣。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紧紧围绕“生命是什么”这个问题,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这三件事让学生思考。整节课,创设出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可感可触。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受到感染。于是,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学生感悟到:生命是飞

蛾求生的欲望,生命是砖缝中不屈向上的小瓜苗,生命是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这是立足文本对“生命是什么”的原生态的解读。

二、品读文本,感悟生命教材提供的文本内容是有限的,仅仅是个例子,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能力的提高必须在文本的基础上进行超越。如何超越文本,打破文本的限制呢?回归生活是语文教学的必然。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脱离了丰富多彩的生活,阅读教学将是死水一潭。这就要求教者具有一种透视文本的阅读眼光,找到文本与生活的链接点,选准切入点,在学生所不能达到的地方穿针引线,进行适时适当的点拨,让学生获得拨开迷雾、豁然开朗的阅读快感。比如,让学生想象作者掌心中的飞蛾会怎样的挣扎?它又会对自己和杏林子说些什么?砖缝中的那颗种子是怎么掉进了砖缝中?它存在的短短几天里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谈出自己的感受。飞蛾、瓜苗都是寻常的生命,但正是因为他们的脆弱与顽强;偶然与执着才会令作者震惊与敬畏。这样,学生对生命是什么又有了深层次的思考。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

三、回归文本,善待生命语文阅读教学适度扩容、拓展是必要的,但如果操作不当,很容易导致“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结果。因此,回归文本就是牵着风筝的那条线,任凭风筝飞得再高,教师都应紧紧抓住文本的线。文字是帮助我们了解文本、走进文本、解读文本的重要工具和依据。只有带着学生认真研究这些符号,踏踏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我们才能对文本有真正的理解。这课的教学首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找出感动的句子;其次让他们驻足品味——抓住重点词语,细细品味,交流自己的理解;最后跳出文本——汇报自己的感悟。学生们经历了沉潜、品味、醒悟的心路历程。课文的第五自然段隐藏着作者对自我生命的深刻感悟,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读出作者藏在其中的言语意图。如:“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或是白白糟蹋它。我必须对自己负责。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有限的生命可以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绝不让它白白流失,要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面对生命,人们有两种选择:“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那我们生活中有没有糟蹋生命的事例呢? 在“好好使用”和“白白糟蹋”之间杏林子坚定地选择了前者,我适时地补充杏林子的材料,让学生走进杏林子,感受杏林子生命的价值。可见,课外资料的引入必须立足文本,选择时机,将阅读引向深入。这样,学生对生命是什么又有了深层次的思考:杏林子的作品是有限的,对我们的影响是无限的;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广度是无限的......四、拓展迁移,思考生命 生命的深处是花园,不能因一节课的结束而停止探寻。它需要我们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去发现,去体悟。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在书写着生命,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在演绎着生命的精彩。正如金子美玲的诗《向着明亮那方》,作为补充,既丰富了课文,又深化学生对生命的感悟。于是发自内心而又富有哲理的诗一般的话语便层出不穷了:生命是温蒂死后留下的眼角膜;生命是沙漠深处一丛翠绿的仙人掌;生命遇到困难时别人伸出的援助之手......这些拓展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向更高的层次迈进。对生命的思考,这节课仅仅是个开始,在漫漫的人生路上,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最终靠学生自己。反观这节课的教学,因为“生命是什么”这个话题太厚重,我牵的太多,放的太少。这篇课文带给我的思考是必须学会从容地面对生命的风雨。一个人的一生中难免要面对一些缺憾和不如意的事情,如果放大这种缺憾和不如意,那你将永远生活在阴影之中,上课亦是如此。

页面: 2 / 2

入情入境诗意流淌

——鲁教五.四学制2001课标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命 生命》观评记录烟台市芝罘区南山路小学

车昀《生命 生命》观课记录表任课教师王 丹年 级四年级人 数30课 型精读赏析时 间2015年10月观察人员唐惠敏 于冬玲 车昀 赵辛 王晓丽 曹茜观察内容观察要点项目要点分值优良达标待达师 生 关系师生相互尊重,课堂气氛融洽,学生学有兴趣,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学 生 参与全体参与,全程参与,实现参与“面”和参与“量”的最大化。√学 生 能力读得入情,写得规范,想得丰富说得有理。语言表达完整、丰富、灵活有感染力。思维活跃、深刻,有独特的见解。书写端正、规范,整洁。朗读有感情。√情 感 态度学有所感,能获得人生感悟或精神引领。√王丹老师执教的《生命生命》一课,是一堂很精彩的语文阅读课,感情强烈,令在场听课的教师为之动容,令上课的学生为之动情。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激情可以调动学生的热情,激活课堂,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效率,使学生对你所教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理解文本,感悟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投入感情,首先要深入研究教材,从宏观上把握文章的基本风格,在微观上吃透文章的具体内容,努力发掘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进入意境,才能形成师生的“双向投入”。试想一个演员要演好戏中的一个角色,如果不读剧本,对角色没有深入的了解,不知角色的喜怒哀乐,能把戏演好吗?角色能感染观众吗?王老师对《生命生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创作”,对“生命”的内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深刻感悟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从文中的三个故事“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体悟出生命的脆弱与顽强、偶然与执着、独特与价值。由于教师对教材内容深入解读,对课文感情基调的准确把握。因此,才有老师在课堂上的一触即发,才能保证教师在课堂上的张驰有度,挥洒自如,使得课堂激情飞扬,师生之间火花不断。

二、创设情境,忘我投入教师要有激情,首先要投入角色,孕育感情。如果教师缺少了感情,教学就会苍白无力,不能激动人心。在这节课中,王老师采用了“整体—局部—整体”的步骤来创设情境,酝酿感情。例如,上课伊始介绍杏林子患病的资料,使得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迅速进入课文,提炼三个故事。接着深入学习三个生命故事,再度感悟生命,并结合金子美玲的诗《向着明亮那方》,进一步感悟生命的意义所在。最后,追问:生命是什么?整合课文,画龙点睛,使师生一起尽快“入戏”,进入“角色”,入情入境。

三、方法得当,感情强烈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唤起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绪,感染学生。在这节课中,教师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感人的教学语言和有感情的朗读。王老师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每次的朗读之前首先就要用感人的教学语言给学生激情,使师生同时投入感情朗读。例如第三个故事“静听心跳”中,如何好好使用生命,教师出示课件——杏林子生平创作的作品及成立残障基金会的事迹,教师组织了一段深沉的教学语言,投入的感情引领。接着出示课文第五自然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书声中师生对生命的那种热爱之情洋溢着整个教室,感动着学生。这就是课堂教学的激情,这就是教学的艺术。王老师的实践证明:一个教师,只要把自己的生命与学生的心灵相融,就能让语文课堂绽放出生命的光彩。

王丹老师执教的《生命生命》一课,是一堂很精彩的语文阅读课,感情强烈,令人佩服不已,我连着听了两遍。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激情可以调动学生的热情,激活课堂,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效率,使学生对你所教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老师在课堂上的张驰有度,挥洒自如,使得课堂激情飞扬,师生之间火花不断。在这节课中,王老师采用了“整体—局部—整体”的步骤来创设情境,酝酿感情。例如,上课伊始介绍杏林子患病的资料,使得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迅速进入课文,提炼三个故事。接着深入学习三个生命故事,再度感悟生命,并结合金子美玲的诗《向着明亮那方》,进一步感悟生命的意义所在。最后,追问:生命是什么?整合课文,画龙点睛,使师生一起尽快“入戏”,进入“角色”,入情入境。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唤起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绪,感染学生。在这节课中,教师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感人的教学语言和有感情的朗读。王老师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每次的朗读之前首先就要用感人的教学语言给学生激情,使师生同时投入感情朗读。例如第三个故事“静听心跳”中,如何好好使用生命,教师出示课件——杏林子生平创作的作品及成立残障基金会的事迹,教师组织了一段深沉的教学语言,投入的感情引领。接着出示课文第五自然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书声中师生对生命的那种热爱之情洋溢着整个教室,感动着学生。这就是课堂教学的激情,这就是教学的艺术。王老师的实践证明:一个教师,只要把自己的生命与学生的心灵相融,就能让语文课堂绽放出生命的光彩。

页面: 1 / 1

《雷雨》教学反思红运小学

赵红焱

雷雨这篇课文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

为了更好地学习课文,教学时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 谈话导入

二、 同学们,回顾以下,雷雨时,是什么样子的?有的说:“雷声轰隆隆。”有的说:“闪电咔嚓咔嚓响。”有的说:“先打雷,后下雨。”

三、

二、看图学文

本文的两幅图画描绘了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学习课文时,可以先看图,再到课文中去找一找描写景象的句子。

四、

三、读一读、画一画、比一比

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景物都是什么样的?读读文,边读边画,找出来,感受一下。这样学生不但感受了不同景象,还能把描写景象的句子背下来。

五、

四、抓动词

本课“压”“挂”“垂”“坐”四个动词使用得特别好。教学时,让学生通过读,通过换词法,来感受词语使用得准确,同时,也学会正确使用动词。

五、遗憾之处

教学本课时,还没到雷雨季节,学生切身感受不深,上课时,也没找到相关的资料库。

大张楼镇小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

观课评课记录表

2016.5科目 语文授课人赵红焱 课

题 雷雨授课班级二一 授课时间2016年5月 整理人 赵红焱评课人王悦清、李西智、周爱娟、任中华、郝新玉 评课要点记录优点:1.备课很是认真,课前准备从分,课件设计很好。2.教态自然,能用普通话教学,语言符合学生特点,有很好的亲和力,教学方法得当,设计合理,过渡自然,整节课学生能顺着老师的设计一步一步的完成教学任务。3.从教学效果看,能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也非常注重学生的探究式学习,通过这种形式既能关注到全体学生,又保证了课堂的教学效果。从学生的课堂表现看,他们的知识技能掌握得都很扎实,不足:1.在个别问题设计上还有待加强,学生活动还要大胆放手;2.合作学习体现不够充分;3.在指导学生自学方面欠缺。建议:1.本堂课小组合作学习体现的不明显。同伴间缺少一种合作交流。2.缺少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看书。老师可以让学生打开课本自己看课本学习,学习不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技能,更是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

老师课前准备从分,课件设计很好。教态自然,能用普通话教学,语言符合学生特点,有很好的亲和力,教学方法得当,设计合理,过渡自然,整节课学生能顺着老师的设计一步一步的完成教学任务。能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也非常注重学生的探究式学习,通过这种形式既能关注到全体学生,又保证了课堂的教学效果。从学生的课堂表现看,他们的知识技能掌握得都很扎实,不足:1.在个别问题设计上还有待加强,学生活动还要大胆放手;2.合作学习体现不够充分。 1

页面: 1 / 2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学生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会写课文中的词语,指导不易写好的字。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得到启迪。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的方法,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运用质疑探究、前后联系和情感体验等多种方法理解内容。3.学习本课,能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了解和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了解大自然的神奇,产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材料。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发兴趣。

1、出示幼龟图片,这是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的一只幼龟,每年的四五月份它们都要离巢进入大海,可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一次都要经历生与死的考验。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有关的文章《自然之道》,学生齐读课题。 2. 检查课前预习情况,依据学情重点指导。

(1)学生读词语,教师依据学情纠正出现的错误,着力指导难写的字“蠢”。学习多音字“吁”。

(2)理解重点词语“愚不可及”教师评价。 【设计意图:检查预习,了解学情,针对学情进行重点指导,以学定教;其次,扫清字词障碍,为理解内容做准备;同时也为概括主要内容做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自主质疑。

1.了解题目意思,初识“自然之道”。

这里的“道”是什么意思?“自然之道”呢?学生理解,教师点拨。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教师巡视指导。

3.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学生自主概括——教师进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概括(学会一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设计意图:初识“自然之道”,从题目字面上了解什么是“自然之道”,此处对“道”的理解仅仅是对题目的浅层次理解。整体感知课文,对文章内容进行归纳。通过对概括方法的引导与提炼,学生学会用简短的几句话说清主要内容,掌握概括内容的一种方法。这样设计旨在找准教学的起点,真正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以疑促读,探究体验,深入感悟。】

(三)深入文本,体验感悟。

1.学习

三、四自然段:研究“救”的原因,体会我们救幼龟的“一片好心”,感受自然的神奇等内容。

(1)抓住有关词句,理解我们和向导救幼龟的原因。学生能抓住重点词句,读懂我们救幼龟的原因。

(2)抓住重点词“探”和“若无其事”等理解词义;结合词语,读懂向导口中“自然之道”的含义,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理解、感悟和体验。

有感情地朗读第

三、四自然段。

(3)教师小结:总结内容,归纳方法。

【设计意图:充分预设学生质疑点,借助语言文字,抓住关键词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学会通过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深入理解词语并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重要作用,突出第二学段的特点;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情感。】

2.学习五至八自然段:研究“害”的惨烈,突出对幼龟的“伤害”,体会愚不可及等。

(1)教师创设情境,默读课文5-8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体会幼龟受到的伤害及人们的愚不可及。

(2)结合有关重点句子理解体会、想象表达,读中感悟。

想象幼龟进入大海的情景,进行写话练习,通过“语言表达”丰富原文画面,以写促悟。

(3)感情朗读,触动学生情弦。

【设计意图:本环节着重突出以读促悟,读中悟情,以写促悟,写中生情。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理解内容,受到震憾,触动心灵,提高朗读能力。利用写话练习,实现写中动情、感受幼龟美好的愿望,体会“害”的惨烈场面,提高运用词语的表达能力,也为深入探究原因、领悟道理做好铺垫。】

3.探究“救”了一只,却“害”了更多只的多重原因,反复揣摩,触动学生“心灵”。

为什么这样一片好心救了一只幼龟,却害了更多的幼龟呢?

(1)探究原因:引导学生关注全文,学生在文章关键处反复揣摩,由浅入深地悟出“救一只,害更多”的多重原因,体会出人们的愚不可及,领悟道理。

(2)引导学生抓住“悲叹”等,角色体验朗读。到底是为何而悲、为何而叹?体会愚蠢,得到启迪。

4.教师小结:正如大家所言,大自然是那样的神奇,每种动物都有它自己的生存规律,所以要多了解自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才能不违背自然规律,否则,不了解、不尊重自然,坚持已见,违背自然规律,往往事与愿违,“好心”也容易办“坏事”。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深层探究自然之道,引发思考。在表达交流中,解决疑问,悟出愚蠢的多重原因及受到的启示,在入境体验与情理交融中,感悟“自然之道”的真正含义,触动心灵,受到启示。】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摘录文中的好词佳句,体会用词的巧妙。 用理解“探”“若无其事”的办法。 【设计意图:从幼龟引入课文,激发了探究兴趣;课中探究,深入理解了幼龟入海的自然之道,悟出了人们愚不可及的多重原因,得到人生的启迪;课后拓展,再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学会分析。整个设计,从单元和专题的整体考虑进行了全面规划和构思,注重了与生活的联系,体现了大语文观,注重了探究、体验,实现了对方法的学习和迁移运用,发展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自然之道》效果分析通过本文的教学,学生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并了解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先把整篇课文读一读,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一部分一部分认真阅读,了解每部分内容主要讲的是什么,再把每部分内容连起来想一想,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本文,不要过于追求主要内容概括得特别简练,学生能说出大致意思,了解一般方法就可以了。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概括的能力,直至最终做到所概括的内容正确、语言简练。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不要急于求成。

《自然之道》观评记录周广超:在理解词语方面她不是简单的告诉学生词语的意思,而是借助字典(自然之道)、联系上下文的方式帮助理解,在理解“若无其事”后用替换词语的方式理解“探”;同时还有

颜红梅:在对课文5至8自然段的学习中,能教会学生抓住关键词理解句子以及段落,并在这其中通过朗读和想象画面,训练学生的在表情达意方面的能力。李玉丽:教师的语言太多,是否可以在引导学生的话语方面可以简略一点,把思考与发言的时间还给学生。

《 自然之道》课后反思

由情景进入文本为了突出重点,充分展开学生的自主探究,从根本上摆脱冗长的情节分析和烦琐的提问应答。我从图片导入: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归纳并随机板书:然后引导学生按顺序说说“我们”在岛上都看到什么情景。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初步了解概括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语言文字的感悟向导的话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学中,我从引导学生理解“若无其事”的词义入手,进而体会向导所说的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是哪样的呢?更好地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三、想象能力的培养文本有限而想象无限,许多文本会留下较多的空白,给读者以尽可能多的想象空间。在阅读教学中,借助“文本”的“留白”而展开想象的超文本阅读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学是一门艺术,要上好一节课,就要不断地对自己教学设计进行“精雕细刻”,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而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我将在教学实践中努力锻炼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生命生命》观课报告

《生命生命》这篇充满哲理的散文,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三件小事,传 递着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表达了作者的独特生命体验和感悟。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 刻的句子,如何让学生对“生命”这个如此宏大的话题有自主地、个性的感悟,是这节课想要 努力实现的目标。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王老师通过“由题入手,关注生命”“品读词句,感受生命”“拓展资料,情感升华”“回归课题,感悟生命”四个层次,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词析句,读出自己的感受,以课堂为起点引发孩子们对生命的感悟。能让学生对生命有所感悟,有了自己的见解,这是最大的进步。

从教学过程看,王老师的课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一、注重读写结合。

在语文学习中,读和写是密不可分的,为了实现知识的迁移,学完课文,王老师让学生写出想对作者说的话,学生在思考后,阐释了颇有见解的生命乐章。学生既受到了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思想教育,也学到了认识生命、歌颂生命的知识和方法。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 抓重点句段,感悟文章情感。

以读为本,注重自我感悟,是这节课的最大特点。如在“飞蛾求生”这个段落中,学生朗读重点句抓住“挣扎”、“极力”、“跃动”等重点词,在读中品,品中悟,体会飞蛾求生的欲望使作者震惊,悟到了作者对弱小的生命这种顽强生命力的敬意;在“瓜子生长”这个段落中,学生在品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读出瓜子非一般的力量,学生入情入境,发出肺腑地感受到小瓜子顽强的生命力,领悟到生命力的价值不在于存活时间的长短,而在于是否在有限的生命中努力拼搏,让自己活得精彩,从而真切感受到生命的不屈与伟大。

三、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王老师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探究、感悟。学生通过读书,自主概括文中的三件事,并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反复朗读,谈体会,谈对作者的认识,谈自己对生命的思考。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大胆交流,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和发散思维,引起学生对生命的关注和思考,懂得珍惜生命,让生命更有意义。 但是还有三点我认为值得商榷:

1、王老师的ppt设计上对于每个环节的要求字数过多,孩子看起来会不会一下子记不住。

2、遇到学生不会的问题,王老师硬是想让孩子说出来,是不是换一种方法,换一种问法更好。

3、在生字环节时间略长。

但是还是感谢王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命意义之课。

上一篇:标准夹具下一篇:二建考试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