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写作的三个维度

2022-08-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女性写作的三个维度

市民社会的三个维度

摘 要:市民社会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必经历史环节。放眼当下中国,市民社会的兴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的论述启示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宏伟征程中,辩证地看待配置调和法律、道德与信仰这一市民社会的三个重要维度,是相当必要和必须的。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 更加清晰表述我国面临的发展机遇与风险挑战的宏观背景下,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不动摇,正确处理衔接好制度、伦理与精神三要素的对立统一关系,不断调适政权国家与市民社会的良性互动,意义深远。

关键词:市民社会;法律;道德;信仰;辩证关系

一、中国社会的发展阶段--市民社会

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引致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其中之一便是市民社会与强力国家的分离,而这无疑对中国的整体性进步意义匪浅。市民社会的兴起与发展,有利于塑造和谐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推动我国的民主法治进程并为民众权利意识的勃兴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在这个关键的历史时期,经过发展纠偏,党在十八大报告对和谐社会的认知、谋划、进程与归宿逐渐深化,已然形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而要贯彻达成这一目标,对我国当前所处社会阶段作出清晰的判断并根据具体的社会行进调整思路、健全对策就显得必要和紧迫。

"市民社会"的出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市民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与市民经济的萌芽与成长一样都是必须经历的。我国社会所历经的变化,通过运用政治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可以发现就是市民社会的发展阶段。而我国特殊的社会形态也决定了市民社会的产生是在所难免的。因此,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市民社会的健康发展息息相关。就此,沿着马氏理论的逻辑延伸,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直面正确认识我国所处在的市民社会阶段,并通过对市民社会存在的优缺点的辩证分析,进一步解放自由、加强自律、控制威权、遏制腐败等一系列手段,促进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而要做到市民社会的良性健康发展,就要正确的处理好其三个维度,即法律、道德与信仰的辩证关系。

二、市民社会三个维度的简明阐述

(一)法律--市民社会的制度保障

近代的资产阶级社会革命,使得市民开始崇尚个体的自由而不是过去的那种依附于国家或种族的群体自由,特别是人权被解读为不可剥夺的基本权,"每个人都应该能够行使这些权力,不论是对其他的公民,还是对国家和政府",[1]这也就导致了社会与国家二元结构的形成。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相关的问题也应运而生。为此,人民必须通过具体的制度设计来正视并解决公共权力的不断扩张与私人利益的欲求不满之间存在的矛盾。但是,道德、宗教信仰、公序良俗等固有的社会性规范由于其本身存在的不可调适性和不便操作性,导致了只有简单易行程序明确的法律成为了平衡各种矛盾的利器。[2]而与过去着重调控私权利的行使的法治思想有所不同的是,为了顺应市民社会的发展,宪政思想开始转变为调控政府的公权力行使并试图改变固有的"全能国家"的政府地位。

改革开放是当代我国利益格局乃至社会结构变迁的历史节点。从这个时候开始,社会的利益格局由单一转向多元,由简单类同转向复杂多样。随着自由平等观念的勃兴,道德颓败、信仰缺失、行为失范层出不穷,发展关键期与矛盾爆发期交融的特点非常明显。考量诸多社会行为规范模式,法律的规范性、强制性、普适性、可操作性等等优点不断凸显,在普遍利益与特殊利益冲突与协调的基础之上, 法律统治的至上性原则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并被不断地确立和传播。中国社会也经历"法制"与"法治"的层级递进,借鉴欧美先进思想理念制度安排,逐步确立了法律的基础性至高性地位。尽管这种地位的确立晚且缓慢,但其向好的发展状态依然值得期待。

(二)道德--市民社会的伦理基础

法国著名史学家基佐曾经提到,文明是由人类社会及人自身的发展和进步这两大事实构成的,因此人类的历史一方面是政治和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人的内在和道德的发展。市民社会生来就是不道德的,那些在古代社会备受推崇的美德遭到了无情的抛弃,市民的眼神里放射出的是灼人的欲望,与此同时,人们所进行的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实现而不择手段的活动。众所周知,以追逐利益作为内部推进力的市场经济必然存在重利轻义的倾向,若不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与规制,必然会威胁社会的和谐。

古今中外,这种"礼崩乐坏"的场景不断出现,也备受诟病,但作为一种社会发展阶段病似乎也难以回避。对此,各家给出花样繁多的药方,但归根结底还是要警剔利已主义和拜金主义,允许其在可控范围存在,但坚决压制其大行其道。因此,大力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培育和弘扬公共道德,始终保持社会道德的优胜劣汰,防止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实现优秀道德形态的比例平衡。事实上,在多元分化的现代社会中,个体价值的多元乃至低俗在所难免,真正需要重视的社会共同道德体的维系与繁荣,这也是主流和主要矛盾。其一,最起码的社会安全的底线道德必须全力守护,这是带全局性的核心要求,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懈怠和疏忽。其二,重视对个体道德作为或不作为的导向与规制。特别指出的是,行政伦理或言政务道德对整个社会道德风气的巨大带动作用。行政人员属于公民群体但又超脱其上,更当尊重权利、维护正义,捍卫普通民众对高尚道德的期盼,努力实现公共利益。

(三)信仰--市民社会的精神纽带

信仰不能被简单的归纳为人类的一种自发的精神现象,相反的,它对于人类把握世界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可以说,在所有非物质存在中,信仰不仅是最崇高的个体的价值追求,也是连接群体内部之间乃至不同群体间的精神纽带。它通过转化为一种从内部迸发的精神与动力,将社会成员牢牢凝聚,并重新塑造市民社会的普世道德来推进整个社会的发展。

晚近以来,中国人的信仰从铁板一块到涣散崩溃,其间的变迁无不令人唏嘘,诱发的社会问题也比比皆是。尽管不少人主张这是社会进步的天生副作用不足为奇,尽管很多人以社会性质和政权组织形式的不同作为借口,但我们仍然可以坚定的是在市民社会中,不论是源自内生还是外发,信仰都会通过各种形式的凝聚力来促进社会的整合与良序运行,而这种力量能够攻坚克难创造奇迹。

三、市民社会三维度间的辩证关系--对立并统一

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哲学去分析法律、道德与信仰的关系,不难发现三者的侧重是有非常大的区别的。法律着重关注人类生活的行为实践层面,道德强调关注人类的伦理价值层面,而信仰则寻求的是人的存在意义与内心意志自由。三者虽分属不同的规范体系,但在现代社会中,这三大维度又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贯通的。

(一)对立--市民社会多元利益冲突的必然结果

多元的利益冲突、互动与整合从来都是市民社会的主要标签,一方面促进个体自决,追求人的全面完善;另一方面融合个体共性和普世价值塑造市民社会规则秩序。不能回避,在阶层意识形态千差万别的市民社会,个体价值观念的"和而不同"司空见惯,不同阶层的群体会根据自己阶级的具体需要,发生不同向度的价值判断及诉求,这就必然导致法律、道德与信仰的碰撞冲突。尽管法治原则被国家、公民奉为衡量行为正确与否的度量,但在对这一原则一以贯之的时候,人们往往忽视一个基本的事实,即法律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其产生和发展有着独有的过程,它和其他社会规范是混在一起界限不清,很难割裂各种规范千丝万缕的联系。法律,作为最低限度的道德,即使将公序良俗原则纳入法律体系,也无法涵盖道德的复杂结构①,无法满足社会大众对道德的全部需求,甚至出现法律规定与公众认知截然相反的局面,2001年四川泸州的二奶继承案就是最好的例子②。道德也是最高的法律,这反应了民众对法律滞后性的理解和要求与时俱进的持续要求。与此同时,广大农村地区宗教信仰泛滥基层政权号召力下降,以及弥漫全国的"全能神"邪教组织的猖獗,也不得不引发信仰对法制建设的负面思考。

(二)统一--市民社会和谐建设的必经进路

1.法律至上--统一的最终体现

在法律、道德与信仰历史性的冲突与斗争中,新旧规则不断博弈,退出或改善反复重演。显然,在这样时常激烈时常隐蔽的争夺中,一来某些事态的进程必然会出现不受约束的规范真空,二来也促成了规范的外发性生出,为法律需求和创设提供双重土壤和积淀,即冲突造成了一种部分或全部不受规划或规范所约束的环境,同时它也促进了新规则或规范的建立。[3]"没有规范性约束的自我利益的追求使所有有关各方的自我利益都遭到挫折" [4]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并自发维护。基于此,所谓"市民法"应运而生,即具备普遍适用性的、保障每个人权利和自由的理性规则,其建构在市民社会生活情势基础之上并随之变动,核心在于捍卫市民社会的自生秩序。可见,法律的至上性并非赋予的、强加的,而是立足于市民社会多样性互动基础上,在不断的竞争、调试、变革、斗争中,才逐步的得到确认和遵循。

也正是认识到法律的非凡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法治政府,提高司法公信力,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对于某些出于各类目的贬低法律重要性,鼓吹德治优越性的论调,我们应当加以排斥,尽然报告中也提到"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结合前文所列举的具体事例,我们并不否认道德的巨大效用,但不能因此本末倒置、因小失大,法律的至上性不能以任何借口加以亵渎。

2.道德--法律漏洞的弥补

市民社会独立发展的必然后果便是以血缘地缘为基础的伦理纲常变得模糊式微,在利益洪流与法律冲击下,道德脱离国家的强力支撑失去了以往的庇护所,但这不意味着道德的完全落败,在历史的舞台上仍然保留它的位置,从另一个层面而言,这种变革是近代转型的标志。总的来说,道德对于法律的作用主要表现是:实现国家法与社会法的有机互补。

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二元结构主要体现在前者是后者的有效实现手段,后者是前者的基础。而这种关系恰恰就需要国家法在考虑全社会利益的前提下通过公共意志来设定各种主体间的权力、权利以及义务,在这其中,对公共利益和某系关乎国计民生的利益进行厘定并为其贯彻实现保驾护航是重中之重。这就明显的反映出法律的外加性特点。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的是,作为社会法的伦理道德与国家法对应存在,依靠市民社会的力量维系,因而呈现内生性自律性特色。

此外,道德规范截然不同于法律的一点是,其外延更为宽广,不拘泥于普遍利益与特殊利益的纠缠,而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社会法更广、更自律地协调保证了自由的市民社会,弥补了国家法的不足。通过这种途径,道德和法律有机互补并契合,使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二元社会结构得到有效粘合和保障。

3.信仰--法律的精神支撑

即便按照最保守的法律概念分析,作为"工具"的法律依然是某种得到认可的价值的外在表现,换言之,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自然外露,必定是社会主流思想价值的映照。而信仰长久以来一直处于价值圈的核心地带,那么在法律精神中体现就自然而然了。但绝不能混淆法律与道德本身,更不能以法律之名行道德之实,信仰是法律效能的催化剂。

信仰和法律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即自由、平等、正义与秩序。没有法律,人类便无法维系社会;没有信仰,人类则无法面对未来。如果只有法律条文的规定但没有信仰的内在支撑,法律根本不可能有效约束人们的行为,这也是中西方对待法律神圣性上差别巨大的答案归因之一。在中国普罗大众看来,法律的伟大依赖于背后强制力的威严与不可违逆性,唯独缺乏信仰等深层次价值崇拜,那么法律之权威及感召就大打折扣,仅停留在被动语态上罢了,很难信誓旦旦的去跟西方法律认知媲美。因此,在一定意义上,信仰之坚实成就法律之终极追求。

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的背景下,需要我们进一步考虑的正是信仰对法律的软化和升华,唯有如此法治精神便不会沦为一纸空文和咬文嚼字的谈资。但遗憾的是,这正是中国法治进程中的瓶颈。难以内化成为民族精神的法律,只能称其为条条框框的机械累加,其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根本不可奢望。可见,没有信仰对于法律的支持,法律是苍白的,法治社会的建设也是缓慢和徒劳的。

四、结语

应当说,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并非概念层面上那么截然对立,两者依然存在相伴相生的空间,在探讨两者良性互动的宏大论述中,处理好法律、道德与信仰三个维度的关系有着关键的意义。

首先,法治化的深层次实施,更加注重民主、公正、公平、正义氛围的促成。良法之治会强有力保障道德行为的弘扬,助力公众正能量的铺开。

其次,不断发展市场经济,开放公共生活,为多元化道德的成长扫清障碍,鼓励大范围有关道德的协商和讨论,促进道德调整的自我组织机制的有效形成。

最后,保持理性与信仰并行不悖,树立对法律和道德的信仰,打造富有多重价值的"中国梦"。 转型期中国面临的信仰危机既有现代化陷阱的共同性,也有本土文化的独有特性,置于中国法律与传统道德视域内按部就班的推进方为解决之道。

注释:

①包括两类,一类是实证道德 (即一个社会集团所接受和遵守的道德)和批评道德 (即在批评包括实证道德在内的现实社会制度时的一般道德原则);另一类是基本道德与非基本道德。

②四川泸州男子黄永彬临死前立下遗嘱,指定遗产归他情人而不归发妻。详见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法院民事判决书, (2001)纳溪民初字第561号;泸州市中级法院民事判决书,(2001)泸民一终字第621号。

参考文献:

[1][荷]亨利·范·马尔赛文,格尔·范·德唐.成文宪法的比较研究[M].陈云生,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2][美]斯蒂·M·格里芬.美国宪政:从理论到政治生活[M].法学译丛1992:2.

[3][美]L·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M].孙立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4][美]彼德·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M].孙非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294.

作者简介:高可(1988-),女,汉族,山东枣庄人,山东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社会法。

作者:高可 李志鹏

第2篇:30例〔三个维度〕写作提纲

1.“三个维度”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要确保人尽其才,有高度

要考评激励并重,有力度

要健全容错纠错,有温度

2.把握三个维度 构建长效机制

畏法度——以问责强化“自律”意识

守制度——以标准严格“自制”红线

明礼度——以文化引导“自觉”精神

3.把握“三个维度”强化战略思维

理解透“过去时”这个维度,以史为镜,沉淀治国理政智慧

谋划好“进行时”这个维度,担当作为,勇创人民满意佳绩

把握准“将来时”这个维度,运筹帷幄,做到功成不必在我

4.从三个维度把握改革开放

从历史维度把握改革开放

从政治维度把握改革开放

从哲学维度把握改革开放

5.聚焦“三个维度”推动大数据审计

第一个维度:数据采集——聚焦科学化标准化

第二个维度:数据管理——聚焦规范化信息化

第三个维度:数据使用——聚焦专业化集中化

6.立足“三个维度”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

发挥港澳台侨企业的众多优势,在“外”字这个维度做文章

发挥高新技术产业集中的优势,在“高”字这个维度做文章

发挥分布广泛相对集中的优势,在“网”字这个维度做文章

7.把握“三个维度” 提升巡察质量

一是提升政治站位的高度

二是拓宽发现问题的广度

三是突出查找问题的准度

8.立足“三个维度”为主题党日添“党味”

保持红色“温度”,锻造党性锤炼“大熔炉”

提升特色“浓度”,打造党员岗位“练兵场”

强化本色“硬度”,塑造党员服务“主阵地”

9.提升理论修养的“三个维度”

在“学深悟透”中感受政治思想的“温度”

在“融会贯通”中拓宽政治理论的“广度”

在“真信笃行”中锤炼政治素质的“硬度”

10.“三个维度”齐发力 提升巡察监督质效

维度一:制度上见精细,实现工作规范化

维度二:运行上见精准,实现过程标准化

维度三:联动上见精确,实现上下一体化

11.浅谈“中国之治”的三个维度

历史的维度——党和人民群众在斗争实践中检验得来的“人间正道”

制度的维度——第一次系统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密码图谱”

世界的维度——为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12.从三个维度看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从纲领的维度看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从性质的维度看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从宗旨的维度看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13.聚焦三个维度 更好发挥民主监督职能

聚焦“怎么看”这个维度,把握性质定位

聚焦“谁来做”这个维度,明确职责定位

聚焦“如何推”这个维度,创新监督形式

14.三个维度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理念维度:明确法治政府建设的价值取向

思维维度:把握法治政府建设的基本途径

方式维度:丰富法治政府建设的生动实践

15.从三个维度理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深刻内涵

主体维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着眼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

价值维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明确了党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理想

实践维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

16.“三个维度”解读“初心使命”

从中国共产党的角度来说,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从一名普通党员的角度来说,初心和使命就是要把自己的工作融入到党的伟大事业中去

从一名组工干部的角度来说,初心和使命就是要保持一颗公心、恒心、清心做好分管工作

17.把握三个维度 切实提高监督实效

一是紧跟需求重作为,提升监督的契合度

二是创新方式强担当,提升监督的精准度

三是紧扣问题出实招,提升监督的有效度

18.立足“三个维度” 全力打造学法普法“新高地”

一是突出关键少数,学法普法更有“高度”

二是紧抓主题引领,学法普法更有“厚度”

三是打造培训阵地,学法普法更有“宽度”

19.把握主题教育根本任务的三个维度

一维:强化理论武装,深入学习贯彻伟大思想

二维:解决实际问题,锤炼忠诚干净担当品格

三维:推动改革发展,凝聚实现伟大梦想合力

20.坚持“三个维度”考察领导干部政治素质

注重公信度,在考察考核中察

注重延伸度,在平时表现中察

注重准确度,在急难任务中察

21.“三个维度”构筑桑梓人才发展高地

把握“高度”,谋划推动铺路子

拓展“宽度”,引育驱动搭台子

提升“厚度”,服务带动强底子

22.着眼“三个维度” 强化理论学习

提升理论学习高度,切忌“坐井观天”式学习

拓展理论学习宽度,切忌“囫囵吞枣”式学习

加热理论学习温度,切忌“一曝十寒”式学习

23.把握好三个维度 凸显工作监督成效

一是选择好监督角度

二是掌握好监督尺度

三是把握好监督力度

24.提升人大代表履职能力的三个维度

执行职务要有高度

建言献策要有深度

履职尽责要有宽度

25.把握“三个维度” 做好民生实事项目征集工作

一是全面征集把握“广度”

二是上下衔接把握“高度”

三是反复筛选把握“精度”

26.党员干部人格塑造的三个维度

基层维度,形成浓厚氛围和生动局面”

家庭维度,助力党员干部的人格培塑

媒体维度,使其感染力真正入脑走心

27.把握“三个维度” 廉风化雨润无声

以载体拓广度,扩大廉政文化覆盖面

以阵地挖深度,提升廉政文化影响力

以特色提力度,增强廉政文化感染性

28.“三个维度”发力 优化政采营商环境

一是“管”出力度,规范政府采购环境

二是“降”出深度,减少企业参与成本

三是“简”出温度,建立快速供需通路

29.“三个维度”用好警示教育“活教材”

以案明纪,反面警醒有温度

以案说纪,纪律教育有深度

以案促改,问题整改有力度

30.“三个维度”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人才支撑

招才引智,提升高端人才引进“精度”

盘活存量,拓展专业人才留用“广度”

深挖厚植,夯实乡土人才储备“厚度”

第3篇:托福写作从三个维度提炼主题句

TOEFL考试的受众颇广,黄发垂髫均可参加考试,一篇托福独立写作可以被撰得阳春白雪,也可以被写得下里巴人。幸运的是,虽然这是一项考察考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考试,但它并不要求考生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文艺”气息,所有参加这门考试的人都只需要“接地气的”、“流畅的”、“符合逻辑的”将自己的观点展示给考官即可获得可观的分数。基于这样一个前提,我们便有了诸多能够在考场中帮助考生有效地应对独立写作的技巧,这些技巧涵盖了开头段、中间段、结尾段、词句提炼等各个方面。作为理由段的核心——主题句的写法,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教学重点。通过反思之前的教学方法,同时结合近期在批改作业及与学生沟通中所发现的问题,360教育集团想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关于托福独立写作理由段的“主题句”的写作方法。

构建主题句的最基本的要求应该是“不偏离总论点、言简意赅、不相互包含和不互为因果”,细细探究这些写作要求,它们其实是围绕着“论述逻辑性”、“句子单词数”和“说服力强弱”而存在的。换言之,只有做到了这三点,主题句才算比较好的主题句。严格按照这些要求所写出来的主题句,在逻辑维度绝对是严谨的,能够让考官对考生的理解力给予肯定;在篇幅维度一定是简洁的,能够让考官对考生的概括力给予肯定;最后,在表述维度必须是多元的,能够让考官对考生的思辨力给予肯定。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将这些要求通过课件例句和口头表达转述给学生的过程类似于将理工科公式介绍给学生一样简单,但是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吸收并运用这些“公式”则是一个比较耗时费力的过程。主题句没写好的结果绝对是灾难性的,一个主题句如果不能有效地表达文意,那么,我们在授课过程中所介绍的“理由段三成分”根本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进而,整个理由段的布局和表述都会受到影响。所以,主题句的教学应当获得更大的关注度,从“逻辑”、“篇幅”和“表述”三个维度进行主题句的提炼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

【维度一:主题句的逻辑】

(1)学生目标:能够根据题干想出合适的理由,再把理由精准地表述成句,用理由当主题句;

(2)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首先,想出的理由不切题、过于空泛;其次,直接进入因果解释环节,用原因替代主题句,导致概括性不够;

(3)教学重点:托福独立写作的题目涉及的面比较广,经济、文化、教育、生活都是考生需要面对的话题,面对一些自己用中文都不曾思考过的问题的时候,考生出现思路堵塞也是能理解的。可喜的是,现在机经预测的准确度已经非常之高,那些在真实考场中频现的真题也已经被我们解析完毕,相应的理由均已被整理、记录进了“理由库”。只要把这些理由融入到自己的教学过程当中,反复给学生进行讲解,带着他们去思考、理解和运用这些理由,即便他们考试的时候遇见的不是原题重现而是近义题重现,大多数学生也是能够保证自己使用的理由能够切题了。当然,有同学担心这样一个问题,写作题目可能会出现新题,这些理由对于新题会不会不适用。笔者认为,但凡能够跟着老师进度来认真思考“理由库”的同学,在考试日期到来之前,想理由的能力绝对是已经得到了大幅提升的,大可不必有这样的担心。因此,只要按照上述思路进行训练,想写出“及格”层次的主题句是没有问题了。

例-1

题目:Do you agree or disagree with the following statement? The most important investment for a big company i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proficiency of its employees.

A同学想表达的是“通过提升员工的效率和熟练度,公司利益会增加,进而实现员工的增收”,但是她的主题句却写成了“First, with the economic growth, the goods price increase sharply.”

【参考例句:In the first place, employees’ working efficiency and proficiency can boost a company’s profits, thus increase employees’ income.】

例-2

题目:It is impossible to succeed if one cannot accept criticism in teamwork.

(1)B同学的主题句是这么写的:In the first place, criticism in a team is unavoidable because everyone has his own opinion, it is normal to have some conflict.

这句话应该放到主题句后面的解释环节,通过因果链拓展的方式,作为原因来使用还是比较好的,但是,作为主题句的话,它没有在“批评”和“成功”这二者之间搭建逻辑关系,使得主题句未能有效概括出相应段落的大意。

【参考例句:In the first place, hearing and accepting rational criticism helps colleagues to form team spirit.】

(2)同样,还有一位C同学是这么写的:Last but not least, a team may get criticism from outside world. 这个主题句也没有把最核心的论据思想表达出来,?个团队可以从外部得到批评,那么,能够带来什么好处呢?C同学并没有说明。这句话,如果放到后面的解释环节来使用,也是可以的,但是,作为主题句,一定需要在“从外部接受批评”和“获得成功”之间搭建逻辑关系,整合出一个概括性较强的句子才行。

【参考例句:Last but not least, a willingness to accept criticism enables people to obtain more useful information.】

【维度二:主题句的篇幅】

(1)学生目标:提升概括能力,严格控制主题句的篇幅;

(2)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个主题句写了两到三行(30~40个单词);

(3)教学重点:要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用高端词汇来替代短语的做法绝非高效高质的做法,只会导致曲高和寡的结果。其实大学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已经为我们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提供了思路,众所周知,每篇论文都有一篇摘要,而摘要下方必然存在若干“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就是关键所在。我们在引导学生根据题目来思考、表达了“理由”之后,如果学生表达的句子太长,我们完全可以要求学生用一到两个单词对这个长句进行概括,然后,再要求学生围绕自己概括出的单词进行主题句的再次表述。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的概括能力必然会得到提升。核心点在于通过运用“因果关系”对这些“关键词”进行整合。

例-1

题目:Do you agree or disagree with the following statement? The most important investment for a big company i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proficiency of its employees.

针对这道题目,D同学想出来的理由还是不错的,他想表达的是“一个公司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熟练度对这个公司的产出和收益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具体转述为主题句之后,他写成了“How large the profit will be made by a company mostly depends on the output and the most significant method to enlarge the output is obviously to enhance the efficiency and proficiency of the workers.”(35个单词)

分析:对D同学所表达的主题句进行二次分析,他很轻松地就找出了这个句子的核心词,即“efficiency and proficiency”和“output and profit”。通过不到三分钟的思考,他围绕这几个单词进行因果关系的转述,再度写出来的主题句如下:To begin with, efficiency and proficiency can improve a company’s output and profit.(13个单词,精简了22个单词,语义更加精炼。)

例-2

题目:Do you agree or disagree with the following statement? It’s better to choose a university whose graduates have good job opportunities than a university who has famous professors. E同学的主题句是这样写的:One of the main reasons that I consider a university whose graduates have a good job opportunity is a better choice is that job can guarantee our future.(28个单词)

分析:通过再次分析她的主题句,D同学进行了关键词的提取,即“good job opportunities”和“future”,其它的内容均可进行适当削减。经过思考,她通过因果关系进行转述,再次表达出的主题句如下:Firstly, good job opportunities usually guarantee a promising future.(9个单词,精简了19个单词,主题句更加开门见山。)

【维度三:主题句的表述】

(1)学生目标:通过主题句体现句式多样性;

(2)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3)教学重点:授课老师需要结合近年来的所有机经真题进行主题句练习的设计,在课程内容进入到主题句讲解之后,分批次将这些题目布置给学生操练,一个月的练习时间为宜。

题目:It’s better to choose a university whose graduates have good job opportunities than a university who has famous professors.

分析:E同学的主题句是这么写的,“In the first place, famous professors can provide students with a better education.”就这个句子本身而言,已经合格,但是,考虑到托福独立写作的评分标准之一“Sentence Variety”,我们完全有理由教会学生在主题句上做足“句式多样性”的文章。将上述主题句发给另外一个经过近一个月写作训练的同学进行词句提升,一分钟即写了三个相关主题句出来,如下:

1. It is illustrious professors that provide students with better education;2. Illustrious professors are so decisive when they come to providing students with better education;3. Hardly can students expect to obtain better education without illustrious professors. 这已完全符合“逻辑严谨”、“言简意赅”和“句式多样”的要求。

注:设计题目和学生配合练习是关键,建议在开课之后即进行写作学习规划,要细致到每一天,按照上述三个维度,分阶段推进。

第4篇:语文评课的三个维度

——萍乡语文评课活动中的发言

按:3月6-8日,在萍乡实验学校进行了3天的语文交流活动。期间听课4节,上课2节,一场题为《我的作文教学主张》和一场《把语文还给学生》的讲座。3天内感受友情温暖的同时,感受更多的是精神收获。整理一下当时评课的发言要点,仅留痕迹。

尊敬的文校长、赵校长和庞校长,尊敬的各位同仁,特别是尊敬的放弃过节和周末来交流的各位女同仁,大家好。

结合我对语文的和对语文课的理解,对今天听到的4节语文课谈谈我自己的看法,仅代表我的观点,希望能给朋友们有些益处。

首先,我觉得语文评课需要把握三个基本的维度:教学内容、学生发展和教学过程或者叫教学艺术。

这三个维度顺序不能颠倒,也就是说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教学内容是第一位的,它是体现学科特征和教育指向的重要的点。如果这个环节出了问题,就可能失却了语文,当然也就失去了教育的可能。第二个维度是教学的落脚点,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不能让学生的语文能力或者思维品质得到提升,这样的教学是没有意义的。最后才是教学艺术,教学艺术或者教学手段、教学程式,是教学内容由此指向学生发展的。它是最不重要的一点,却是目前很多语文研究者最关注的一个点,所以语文教学就一直在误区里折腾着。

现在我来谈谈,语文教学的内容确定。

都知道从语文教学内容角度来评课,我们怎么去界定是否语文教学内容出了问题。我认为需要从三个方面来衡量。

1.上课过程在文本里停留的时间。 2.教学内容中有没有语文知识的落实。 3.教学内容中没有对语文学科情感的提升。

如果一节语文课在文本中停留的时间过短,那是不正常的。 例如今天的语文课,就出现了在文本中停留时间过短的情况。40分钟的课堂,在文本中的时间不到20分钟。那么这短短的不到20分钟怎么可以让学生沉浸在语文中,涵咏出文字的美丽。甚至连文章写了什么都还没懂。几分钟都没有就过去,就开始了拓展延伸,就开始了课堂表演等花样。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课堂延伸都是有机的生成性东西,它不是强加的延伸。它是自然的生成性,这个生成是由课堂延伸出来的课堂的宽度和深度。课堂的表演不是课堂应该设置的环节,它是课堂里需要通过直观的形式让学生感受文本内容的时候才可以出现的。需要是第一要素,而不是表演是第一要素。表演是服务理解的,而不是表演是体现课堂手段丰富的。 第二个关注点就是语文知识的落实。语文老师经常犯的毛病是阐释性和概念化。例如总是在课堂上讲课文里讲了什么内容,中心思想是什么。这个任务结束了,就算是课堂结束了。一天一个小学的语文老师问我:“梅老师,你说我们小学生要不要背一些国学的东西?高中的很多老师都说,从小积累一些国学的东西,到了高中就会有用的。”我反问他:“你和我小时候都背《咏鹅》和《春晓》之类的唐诗,您现在除了会背,您能感受到它们的美吗?我们上学时就学习背诵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在实践中感受到其中的快乐了吗?”他回答我说没有。既然没有,你背与不背的区别是什么呢?就是你会不会背这个事实而已。如果一个老师只是告诉了学生这篇课文讲了什么,而不能从中真正培养到学生的话,你这篇课文教和不教有什么区别吗?没有!是的,何况课文讲了什么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可以读懂的。

所谓概念化,就是即使也涉及一些所谓的语文知识,涉及一些写作艺术的东西,但是这种东西并不能从这节或者这节语文课的学习中落实下来,只是给了学生一个概念而已。例如象征手法。学生学习完了只是记住了这个概念,具体它是个什么,不理解,更不要说如何去运用它了。

第三个点就是对语文学科感情的提升。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目前语文可以排到学生最不喜欢的科目中的前几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老师不能让学生因为自己的课而让学生爱上语文。一直有人提倡语文要承担这样那样的责任,什么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啊,虚假的噱头一堆一堆的。这些东西真的可以在课堂上灌输进来吗?生长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代人了,不也是出了不少社会败类吗?问题是价值观人生观之类的东西本来就是一种缓慢的更偏向于自我滋养的。丢失了让学生喜欢语文本体,而去承担太多虚无的东西,这就是语文的悲剧了。

所以,我一直这么认为,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最大的人文就是让学生爱上语文,爱上中国的文字。让孩子懂得文字的魅力,懂得中国语言的魅力。一个爱上语文的孩子,就会爱上阅读。爱上了阅读,灵魂的滋养和价值观人生观的树立那是自然的事情。至于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就看孩子们读了什么书?或许是基于此吧,斯大林才说“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不是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接下来,我想谈谈学生发展这个维度。所谓的学生发展,就是要关注以下三个点:

1.学生从你的课堂上掌握了多少语文的基础知识; 2.学生增强了多少语文的审美能力; 3.学生思维品质得到了多大程度的提升。

针对阐释性的语文课堂(大多数的课堂),语文的基础知识之类的东西往往都是忽视的。当然,也有一部分老师,只会死抓基础知识。这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东西,忽视了它也就等于放弃了构建语文大厦的根基。诚然,这块可以放给学生自主去解决。 第2点就是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这是学生感受语文魅力的核心部分,不是去理解文字写了什么而是着重于语文的各种表现手法的运用以及带来的表达效果,着重于文章的篇章逻辑组合成的建筑之美等等。所以,语文界一直有教课文和教方法的争论。我认为,这一篇课文学与不学,对孩子的发展没有多大的影响,而这一种方法掌握和没有掌握对孩子的影响就是大了。遗憾的是,前者一直被坚持,而后者能坚持的少。或许是因为很多语文老师自身都无法发现语文美在何处吧。

第3点就是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这个问题一直被很多老师质疑,思维能力怎么能够得到提升呢?今天我以徐老师这节《日》为例,谈谈我的看法。

这是巴金先生写于上世纪40年代的一首散文诗。这么短的一篇文章,很多老师会如徐老师一样抓住读和象征手法讲课。如果这么做就要做足读法指导。我们从课堂上来看,徐艳玲老师其实是做足了的,她的读法指导非常丰富,为了让学生落实这个知识点徐老师对象征手法也采取了理解、实践等手段。但是我们能明显感觉到,40分钟的时间,还是有10几分钟时间用不完,所以就会出现后来课堂的旁逸斜出。如果我来设计这篇课文,我会这么设计:

请同学们将课文读成三个层次,并说说你这么读的理由。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让学生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按照记叙、议论、抒情三个角度来看文章的。 第二个讨论话题我会设计成:请同学们把文章读成四个层次,并说说你的理由。

这话题其实是按照文章的起承转合来理解的。

接下来,我会让学生讨论,文章的几个段落,你认为哪个段落最重要,说说你的理由。

这个问题的设计,其实是承接第二个话题的,让学生理解这篇文章的结合有机严密。

三个话题连在一起,同学们就懂得了如何去写作一篇类似的文章。具体而言就是:

第一步:讲一个故事开启

第二步:再讲一个或几个类似主题的故事,由话题展开。 第三步:解释几个故事的共性,发表议论,谈自己的中心观点。 第四步:抒发自己的感情。

这样下来,一个文本的学习,既可以让孩子们学会写作的方法,也懂得了文本的美妙,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思维的品质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最后,我来谈谈第三个维度,也就是教学流程或者教学艺术的维度。 这个维度是初级评课者往往关注的,因为他们不能从更高的高度来审视语文本身和语文教学本身,只能在这里着手。当然,还有更弱智的评课者,抓住细枝末节不放。

教学过程,或者叫教学艺术也需要从三个层面来关注。 1.活动的合宜性; 2.活动的整体性; 3.活动的逻辑性。

不少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会设置不同环节的活动。但这些活动是不是合宜,却值得衡量。所谓合宜包括两重含义,一是放在这里是否适宜,二是活动本身是否有效。

从最简单的举例。让学生介绍文章的作者。例如我们学习的杜牧的《赤壁》。老师课一开始就让学生介绍杜牧的作品,杜牧的时代,杜牧和李商隐等等相关知识。当然,这不是不可以,只是放在这个位置是不是合适却是值得商讨的。如果我们学习到“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之句,就可以介绍他的相关资料了,因为这是理解这首诗歌的关节点。

另外一个就是我们前面提过的,活动是否有效。如果未来增加课堂形式的多样性,或者仅仅是为了让课堂热闹,而不利于学习过程本身,那这种活动就是无效的。例如《木兰诗》这节课,老师让学生表演“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两个孩子表演也非常精彩,但是这种表演本身是不是有利于我们理解文本或者是人物的思想感情呢?或者说如果不表演会不会影响到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呢?这样一看,这样的表演是不需要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无效的。

我所说的活动的整体性是就细部活动而言的。如果一个课堂的活动太多,那么这样的课堂是不正常的。正常的语文课堂,它的活动是两到三个为宜,最多不要超过四个。我们经常看到很多老师上课,一节课他可以提出十几个甚至是几十个问题。你想想,这样的问题能够深入下去吗?能够拓展开来吗?一个接连一个赶马似的,哪里有什么休息消化的时间啊!

最后一点就是活动的逻辑性。这个很容易理解,活动如果没有逻辑衔接,自然就是散落的珠子。散落的,即使再美丽,也是散落的,它们成不了精美的项链。

具体的每个课堂每个细节每个问题,我们可以私下交流。我这里仅仅是呈现自己对语文课堂的一点看法,希望朋友们对照一下自己的课堂,看看能否对您有点启发。

如果有,是我的幸福,没有的话我来改正。

谢谢各位同仁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听我的唠叨!

第5篇:医院品牌文化建设三个维度的思考

医院品牌文化建设三个维度的思考——气质,行为,形象

医院文化是什么?它是迈进一所医院的大门,看到的一草一木,一桌一椅,感受到的医务人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所有这些看似分散的环节,都以其直观的细节呈现了医院的文化。

深夜急诊,母亲抱着高烧的小孩坐在大夫面前,大夫是用手将听诊器暖热,轻轻放在孩子的胸口,还是冰冷待之?上班高峰,医生与病人共进电梯,他是侧身相让,还是大步跨进?暴雨肆虐,医务人员是第一时间将ICU病人转移至安全地带,还是置之不理?清晨和黄昏,医院是有绿树成荫的花园和铺满鹅卵石的小路供病人散步小憩,还是人车混杂、拥挤不堪?偌大的门诊大厅,标识导引是清晰合理,为患者便捷地指引方向,还是杂乱无章?所有的原则和行为,在熟人面前是怎么样,在陌生人面前,又是怎么样?

如果说这些细节是一颗颗散落的珠子,那文化就是那根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形成既有个性风华又有普世人文的品牌标签。医院文化体现在医者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对待使命。在一个文化厚实的医院,从医者懂得尊重自己的天职,懂得尊重患者托付的生命,懂得协作和奉献,他也因此而不苟且,不霸道,不势力,永不停下探索的脚步。

西方医学的人文精神和中国传统医德的启示

医院品牌文化,是贯穿在整个医院建设中最重要的核心力量和内在灵魂。医院管理者们从更深入的角度思考着,如何把西方先进的人文医学与中国自身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树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医院品牌,在服务好本土大众的基础上,创造出能够享誉世界,传承百年的医院品牌。

毋庸置疑,西方的人文医学对现代医学的贡献具有奠基石的意义。在美国,梅奥诊所已创建百年有余,作为一家非营利的医疗机构,梅奥诊所以患者利益为核心价值,其三个盾牌的标志代表了医院的核心价值,即从临床治疗、医学教育和医学研究三个方面,为每个病人提供最佳的医疗服务。为了贯彻整个品牌的核心价值。梅奥成立了专门的品牌管理队伍,对梅奥品牌商标、品牌延伸和分支机构品牌名称策略进行管理,监管对象包括所有分支机构、产品和服务项目。

在其核心价值的引领下,梅奥注重患者的身体和精神需求,医学专家们讲究“协作医疗”。2500名医生和科学家,42000多名医护人员,不论何时只要患者需要,都会立刻组织起来,综合其医疗技术和经验,解决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梅奥的组织模式和管理艺术是西方医院品牌建统的一个典型的案例,它所演绎的成功故事给现代医院管理者呈现了重要的启示。

中国自身的传统医德伦理体系比任何一个国家都更加深厚,更具有一致性。从传说中伏羲、神农的“尝百草、制九针”,到张仲景的“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和孙思邈的“精勤不倦,大医精诚”,历经代代医家“言传身教”,不断传承演进,历久弥珍。

中国的传统医德还深受贯穿了中国人几千年的儒家文化的影响:诚意正心、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信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经邦济世的抱负。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是立德,这不但需要内心有强大的信念,还需要日复一日的坚持。中国传统医学更加注重医者自身的道德修养,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大医,都有拒绝权势,服务普罗大众的事迹流芳百世,孙思邈更有“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的名言,至今仍是很多现代医院的医德标准。这一整套的道德价值体系,为中国医院的文化建设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其中注重道德和人格的修养,永远是医院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医院品牌文化建设的三个维度

扎根本土,放眼世界。在中国医院品牌文化建设中,既要从传统文化精髓中汲取营养,传承以人为本、仁善立业、大医精诚的思想,提高个人修养、获取智慧,也须从西方医学中学习其人文精神,由此构成医院的文化理念体系。并随之形成一套行之有效地行为准则规范,促使文化理念渗入到每一个工作细节中去。同时借鉴现代品牌管理体系,树立清晰明确的品牌形象,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文化感受。

l 气质

任何组织文化的存在,都是对组织成员内在意识和外在行为的引导和约束。通过传承、倡导、强化这种文化,培育医院的精神气质,塑造具有高度理性的专业精神。当价值观被内化为组织成员DNA的一部分时,一所医院的精神气质由此形成。

文化理念是品牌文化建设的支柱和灵魂。一个组织的文化理念体系首先是由两个主要元素——“使命”和“价值观”交织而成。“使命”是对医院存在的根本理由的定义和描述,一定程度上具有理想主义精神色彩,如同航船上的指南针,对医院起到思想约束和精神牵引的力量;而“价值观”是对医院在达成使命时所依附的价值信仰的定义和描述,价值观的一致性、相容性是管理活动中人们相互理解的基础,是组织成立、管理成功的必要前提。当把“使命”和“价值观”两个元素得以明确后,就能勾勒出一套驱策医院不断发展的完整的医院理念体系。

在西方,每一个医学生步入医师所庄重宣誓的希波克拉底誓言(The oath of Hippocrates),被视为医生对病人、对社会的责任及医生行为规范的誓言,至今已沿用2000多年,对塑造专业主义精神有着深远的意义。而在中国,“大医精诚”的理念,“医者仁心”的美德贯穿中国医学理念几千年。一个有着优秀的文化理念的医院,通过传承、倡导、强化这种东西方结合的文化,培育医院的价值观,塑造具有高度理性的专业精神。这些价值观与医院管理行为间的联系是相当直观的,这就是医院进行品牌文化建设的推动力:医院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是构建医院品牌、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利器。

l 行为

马斯洛曾说: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医务人员的举手投足、是否以患者利益至上、是否对工作孜孜不倦,这一切的行为既是传达医院气质的最佳载体,也是医院品牌文化战略得以成功的基础保障。

行为准则以责任伦理为基础,确保医院的道德规范被医护人员身体力行,并实现医院从理念到最终行为的贯彻执行。它对内建立完善的组织制度、管理规范和员工行为规范,例如哪些行为是基准行为,哪些是禁止行为。对外则是通过医疗服务行为和社会公益活动等方式来体现医院的核心价值观。

规范的病案书写与总结就是协和文化最好的践行例证,着名的协和三宝:“教授、图书馆、病案”中,协和的病案蕴藏着医院极为丰富和宝贵的临床资料,是协和人医疗技术、经验、临床思维过程的记录和结晶,也是医院开展教学和科研的基石。医生不仅要记录患者的基本情况,还在“初步诊断”前描述“本病特点”,要搞清楚相应的鉴别诊断。这就要求医生对诊断结果负责,以严谨务实的逻辑关系来书写病案。这样的病案总结,既需要医生自身不断进修的深厚医德修养,又需要严谨科学的职业素质。

l 品牌形象

品牌形象是医院文化建设中的重要表现。一所医院的精神气质通过视觉形象的语言传达,更能清晰直观的传播给目标受众,加强认知记忆。优秀的品牌形象不仅仅是推动医院发展的工具,它还将以最佳的美学表达方式来呈现医院独特而动人的一面。这些年来,品牌形象战略被中国越来越多的医院管理者们所认知与接纳,对于任何一个追求可持续性发展的医院来讲,品牌形象的确立无疑都是万里长征最关键的第一步。

在实际工作中,主要围绕两个主要的步骤来指导每个项目的创作,即:内容设计与形式设计。“内容设计”应考虑到医院的历史、文化、价值、战略、使命、愿景和品牌定位,要知道“表达什么”,方能体现一所医院的灵魂。在“形式设计”阶段,设计师会运用色彩、形式、字体、图像等所有美学表达工具来赋予品牌灵魂以身体,开始进行“如何表达”的工作。建立一个一致的品牌形象是设计过程的最终目标,而“形象”即意指以一种清晰的、适当的、真实可信的方法表达出医院的特色。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品牌形象,既通过有力的视觉传达表现了医院的内在气质。厚德尚道(医德求厚、医术有道)是医院全体职工共同奉行的核心精神,标志(图示)采用以文字为主体、瓦当为载体的表达方式,以古朴的视觉语言阐述了医院的悠久历史及文化脉络。在院徽的传播过程中,医院文化理念也不断发扬光大,整体形象充满了社会精神和高贵的人文光辉,在有效延续北大医院九十多年品牌资产的同时,融入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新形象也脱颖而出。 结束语

最近,中央电视台着名主持人白岩松在北京协和医院建院90周年的活动中,以“常识,理解和幸福”为关键词,结合亲身经历,生动地讲述了他对医生职业的理解,他说“治疗有尽头,而抚慰永无尽头”,这不就是一个医院应该带给患者的最好感受吗?

当下处在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和医疗改革时期,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信仰、财富、职业归属等价值观的转变。这个时刻,更需要结合传统医学“大医精诚”理念、西方医学的人文精神、伴随我国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而来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从而建立与时俱进的医院文化价值体系。

第6篇:浅议确定散文教学内容的三个维度

陈文德

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很大一部分是散文教学。针对散文教学混乱和低效的状况,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散文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改进上,而忽略了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于是,诸多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最终由于教学内容的不恰当、不合宜而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一旦确定了散文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就迎刃而解了。本文试着从“文本体式”“选文的教学功能”“学情”三个维度,谈谈自己对如何确定散文教学内容的一些浅见。

维度之一:文本体式

“文本体式”又称“文体特点”“文章体裁”等,通常指一篇文章的体裁、体制、风格等总体特征。阅读不同体式的文本,阅读的思维、方法和读到的内容是不一样的。

广义散文介于“文学”和“文章”二者之间,属于“临界文体或两栖文体”,既可以按文章来解读,也可以按文学来赏析。但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散文是次广义散文和狭义散文的交织体,属于“文艺语体”,以形象性、生动性、富有感染力为显著特征。所以,中学的散文教学,应当是“文学阅读”教学而非“文章阅读”教学。文章阅读“重实贵用”,认读中的“感言辨体”只是手段,“得意致用”才是目标,故文章阅读教学重点在于理解、筛选信息的分析与归纳过程;文学阅读以“悟意审美”为目标,“得意”不可“忘言”,故文学阅读教学重点在于语言的品味与感悟过程。

根据目前的研究,通常按照表达方式把散文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三大类。下面,我们就试着根据这三类散文的体式特点来确定散文的教学内容。

1.叙事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叙事散文通常是以写人记事为主。这类散文通过描写人物的性格及命运,或者叙述一些具体事件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散文的叙述和小说的叙述有着明显的区别。小说是虚构的艺术,叙述的情节往往曲折离奇;而散文是情感的艺术,写人叙事最终是为了抒情,所写的人和事都是真实存在的。阅读叙述散文,要透过真实的人和事,读出作者的情感。

杨绛的《老王》是一篇以写人为主的散文,有些教师把教学内容确定为“底层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这恐怕不是这篇散文的核心教学价值所在。

“散文教学的关键是从文本中分剥出作者的存在。”我们不妨想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老王,作者写老王时是怀着一种怎样的情感?文章最末尾写道:“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可谓全文的文眼所在。作为一名有着悲天悯人情怀和关心底层劳动人民疾苦的传统的知识分子,杨绛一直是以一种俯视的姿态去同情、接济老王的。而老王年老孤单,穷困潦倒,被人看不起,却得到作者一家人的同情、理解和帮助——给他吃鱼肝油治好了他的夜盲症,经常照顾他的生意,在他生病的时候接济他。扶弱济困,这对作者来说可能只是一个有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应该做的;而老王那里所感受到的就不仅仅只是一般的帮助,而是对自己人格的尊重,是亲人般的温暖和感动。于是,老王把作者一家当成亲人。作者对老王的情感,与老王对作者一家的情感是有着本质差别的。

这种差别体现在文章的几处细节中:老王愿意给作者家带送冰,车费减半,作者“当然”不要车费减半,于是老王送的冰比原来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老 王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作者却硬塞给他钱;老王临终前强撑着病体,把自己最贵重的东西——香油和鸡蛋(这在当时是很难吃上的)送给作者,而作者当时看到老王“僵尸”般的模样却“害怕得糊涂了”,所以“转身进屋去”拿钱给他,“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更不要说关心他的身体情况、扶他下楼梯了。试想,假如自己的一位亲人病入膏肓行将就木,作者会感到如此恐惧吗?显然不会。亲人之间的爱,能战胜死亡带来的恐惧,这是人之常情。老王对作者一家付出了全部的感情,而作者却没有对老王报以同样的真情和尊重,有的只是对一般底层“不幸者”的同情和怜悯,这正是作者深感“愧怍”的原因。

2.抒情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抒情散文中往往伴随着景物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抒情散文的阅读,常常是以“悟意审美”为目的的文学阅读,采取“鉴赏者”的阅读取向,重在感受散文的形式美和情趣美。

如教学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有的教师拍了很多北京胡同的照片并用幻灯片展示给学生,整堂课和学生一起讨论如何保护胡同文化。有的教师教学《绝版的周庄》,引导学生给保护和发展周庄古镇献计献策。这样的教学,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实际上却未必恰当。

《胡同文化》的魅力在于它的语言平淡、朴素、口语化却极具表现力。作者曾说:“我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因此他的散文京味十足,富有生活气息。如“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不仅形象地写出了北京城方正的特点,“大豆腐”的比喻还写出了胡同文化“俗”的特点。“有窝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生动地表现出了北京人的“易于满足”。“睡不着,别烦恼,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形象地写出了“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读这些文字,仿佛在听侯宝林说相声,京味儿十足。因此,《胡同文化》的核心教学内容应当确定为:品味文中平淡朴素却极富生活气息的语言,从中体会胡同文化的特点和作者对胡同文化的留恋、热爱之情。不少教学参考资料和教学设计把教学的重点落在:

①筛选、整理文中信息,归纳出胡同文化的特点是“封闭”“安土重迁”“易于满足”“置身事外,冷眼旁观”、明哲保身、“忍”(即“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等;

②思考文章结尾“再见吧,胡同”蕴涵的情感——即对胡同文化衰落的态度。

第②点对胡同文化衰落的态度,显然并不是本篇文章的重点。而第①点关于胡同文化的特点,文章中很明确,学生是一看便知的,无需浪费时间。这样的做法,混淆了文学阅读与文章阅读。文章阅读重在筛选、整理文章信息,分析、归纳文章的结构和主旨。而文学阅读重在品味、感悟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3.议论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不同于一般议论文用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进行逻辑严密的说理,议论散文以散文的诗意来讲解深刻的哲理,这种哲理往往是从生活的点滴中发现的蕴涵深长的道理、体悟,因而它散发着美好和隽永的气息。教学这类散文,应重在启迪智慧、升华思想。

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堪称议论散文的代表。然而好文章并不一定好教。有的教师以“悲剧主角”“悲剧导演”和“悲剧配角”三种人物形象为主线来展开教学。对文中涉及人物的“形象”“罪状”“罪因”进行分析,看起来角度颇为新颖,课堂上也很热闹。然而热闹过后我们得冷静下来想一想,教师这样别出心裁的教学设计有没有偏离散文教学的方向?“人物形象”“主角”“配角”是散文范畴的术语吗?“人物形象”是小说专有的概念,它是作家在生活的基础上经过艺术虚构而形成的。分析人物形象是我们在小说这种文本体式的阅读教学时惯用的方法,教师在这里把它用于散文教学,显然是不妥当的。而且这种高度抽象化的解读,脱离了对文本具体语句的品味和咀嚼,很难引起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思考,更不用谈获得情感的熏陶和心灵的启迪了。很多教师在备课时只想着“怎么教”,把大量心思花在如何设计精巧新颖、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上,却往往忽视了“文本体式”这个最基本的东西。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所说的“文本体式”既包括“某一类文本的共性特征或类的特征”,又同时具有单个文本“个性的、独特的表现形态”。我们在确定一篇具体的散文的教学内容时,不光要考虑“这一类”散文的体式特征,还要研究“这一篇”散文的个性特点,避免将“这一篇”散文教得像“这一类”散文,或将所有的散文教成同一类散文。 维度之二:选文的教学功能

所谓“选文的教学功能”,就是指每篇课文在被教材编者编选和语文教师教学时所赋予的用途和价值。我国现行的中小学语文课本,基本为“文选型”的教材。每篇文章在被编入语文课本之后,就成为了整个教材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再是单个独立的文本。因此,成为课文的选文在其“原生价值”的基础上,又被赋予了“教学价值”。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实现课文的“教学价值”。同样一篇文章,在不同的教材体系中,它被赋予的教学功能可能存在差异。由于语文课程建设和教材编写仍不够完善,即使使用同一套教材,不同的教师对选文的处理也可能不完全一致。

例如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被编入多套高中语文教材。上海一期“课改”(H)版高中语文课本将其编入第一册第一单元“语言的品味”,根据教材编者的意图,这篇课文应该当作写景美文的“例文”来教学。

而上海二期“课改”高中语文课本(试用本)将《荷塘月色》列入了第五册第一单元“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根据教材编者的意图,这篇课文应该当作鉴赏意境美的“例文”来教学。 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将《荷塘月色》编入“必修二”第四单元,编者没有只取“语言品味”或者“意境美”,而是希望学生能够较为全面深入地读懂、欣赏这篇经典散文。根据教材编者的意图,《荷塘月色》应作为“定篇”来教学。

假如把《荷塘月色》处理为“定篇”,则应该完整地保留作品的原貌,而不可以对原作进行任意的增删。不少版本的语文教材删去了原作中的“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峭楞楞如鬼一般”以及《采莲赋》那一段。任意的删节破坏了作品的完整性,使读者的解读出现偏差,甚至还会造成理解上的障碍。

《荷塘月色》如果作为“例文”来教学,则可根据需要对原作进行适当的删节,而不一定要完整地保留作品的原貌。该文可以整体上作为情景交融的写景抒情散文的范例,也可以用第

四、五段作为景物描写的范例,或用某些句子作为修辞的范例,或用首尾两段作为文章的回环结构之“例”等等。 维度之三:学情

“学情”的涵义众说纷纭。陈隆升博士把它界定为“学生在课堂里的学习情况”。主要包括学生在从事课堂学习时的学习起点、学习状态及学习结果三大要素。

分析学情首先考虑学生的“学习起点”。如: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学生学习状况的层次性,学生已有的生活积淀与体验能力,学生不同的知识背景与个性特征等。

教学史铁生的《合欢树》,根据不同学校不同班级学生学习起点的差异,我们确定的教学内容可以有以下几个层次的不同:慈母之爱——母亲的无私及博大的爱;感恩之情——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与爱;愧疚之感——子欲养而亲不待;生命感悟——那种经历过生死的边缘,还坚持着行走,活出生命的悲壮与尊严的美感与人生感悟。这些教学内容,都是立足于文本的,不同的只是解读的层次依次加深。对于学习起点较高的学生,教学“慈母之爱”纯属浪费时间;同样地,对于学习起点较低的学生,教学“生命感悟”就会很吃力且没什么效果。理想的状态是,我们最终确定的教学内容应该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里。

为了更准确地判断学生的“学习起点”,除了凭经验外,我们还可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我在教学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之前,对全班学生展开了问卷调查,并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得出: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和写作了大量写人记事类的文章,对这类文章的大致写法早已烂熟于胸,甚至形成了固定的写作“套路”。加之当前中学作文教学流行的写作取向是“‘闪光点’的记叙文”,学生对萧红这篇朴素自然、“一读就懂”甚至有些“不讲章法”的散文不以为然。如果依旧按照初中的教法,从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描写的角度归纳人物性格特点,一定不是明智的选择。

这时就要讲出学生一望而知其实知之甚少甚至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于是我将这篇散文的教学内容确定为:通过品读鲁迅先生谈论服饰等几处语段,感受一代文豪的平凡和亲切的一面。鲁迅先生作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学者,早已为世人所景仰。而人一旦声名显赫之后,就往往会被人顶礼膜拜甚至神化或圣化。而萧红写出了一个真实的、和普通人一样有着丰富的生活情趣和人情味的鲁迅。此文看似平常,却是“平中见奇”。

教师在备课时对课堂教学的过程进行了一定的预设,但一方面,课堂是灵活多变的,随时可能发生“意外”;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学习起点”的分析可能不准确,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不一定按照教师预想的方向展开。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机智”,随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整自己的教学。散文的教学内容,最终是在课堂上动态地“生成”的。

以上结合教学实践和案例分析,从“文本体式”“选文的教学功能”和“学情”三个维度谈了确定散文教学内容的途径。需要指出的是,在实际的教学当中,这三个维度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而且,根据这三个维度确定的教学内容也应该是一致的。

第7篇:论人民警察忠诚教育的三个维度_邰根祖

2016 年第 1 期 第 26 卷 总第 121 期

铁 道 警 察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 Railway Police College

2016 No.1 Vol.26 Serial 121

论人民警察忠诚教育的三个维度

邰根祖,汪 强

(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上海 200137)

摘 要: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是新时期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典型概括和集中表述,在人民警察核心 价值观体系中,忠诚是处于首要和核心地位的,也是警察职业精神的灵魂,是践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思 想根基。践行忠诚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阐释:从功能维度,深刻认识铸牢忠诚警魂的重大现实意义;从理论 维度,即从忠诚文化底蕴和理论来源的维度,认真把握忠诚教育的理论经纬;从实践维度,积极探索体现忠 诚、践行忠诚的途径方法。

关键词:人民警察;忠诚教育;功能维度;理论维度;实践维度 中图分类号: D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3192(2016)01-0110-04

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郭声琨强调,要认真贯 彻落实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定理 想信念,永葆忠诚本色,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在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八字”真言中,忠诚居于首 要和核心地位。深刻理解并把握人民警察忠诚教 育的重大现实意义、理论经纬,明确践行人民警察 忠诚履职的途径方法,对进一步认知、认同并认真 落实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 值和实践意义。

一、功能维度:当前倡导和践行忠诚教育的重 大现实意义

(一)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驾护航 《共产党宣言》中有这样的名言:“代替那存在 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将是这样 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

[1]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中国共产党正是带领中华

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 水区,国际形势又复杂多变,面对的改革、发展、稳 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前所未有,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有一个相对和平、安宁的发 展环境,“必须更好地发挥法治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也就必须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 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着力建设一支忠于 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

[3]

工作队伍”。公安机关是党绝对领导的纪律部队,

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是具有武装性质的国 家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马克思主义国 家学说认为,任何一个国家都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 管理的双重职能。国家职能的双重性决定了警察 职能的双重性。国家政权的稳定是阶级统治的根 本问题,因此只有有了牢固的政治统治,国家才能 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行使社会管理职能,所以,警 察的政治统治职能通常居于首要地位[4]。习近平总 书记在 2015 年 1 月的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重提毛 泽东主席的“刀把子”论,可谓意味深长。我们在新 的历史时期,就是要紧密团结在以总书记为 民族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的核心领导力量,但 是这条道路的成功“需要几代人、甚至十几代的努

[2]力”。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

收稿日期:2015-12-03 作者简介:邰根祖,男,江苏海安人,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委员、副校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安管理;汪强,男,安徽安

·110· 庆人,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教官,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

·110·

邰根祖等:论人民警察忠诚教育的三个维度

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忠诚履职,为巩固党的执政地 位保驾护航。

(二)为维护国家和社会安全稳定发挥支撑作用 当前,公安机关依法履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持续发展、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和社会的安全 稳定发挥了应有的战略支撑作用。但是,随着小康 社会建设进程的推进,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 高,社会治安形势不断变化,人民群众对国家和社 会安全、安宁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我国继 2009 年 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经济总量稳步 攀升,稳居世界第二,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原因可以总结 出许多,但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有一个长 期保持着国内安全稳定、社会秩序良好的客观环 境,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相对稳定的国内环境,党 才能领导我 们“一 心一意谋发展 ,聚 精会神搞建 设”。人民警察行使着人民赋予的权力,肩负着打 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 业的重任。公安机关作为特殊的执法群体,能否做 到忠诚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 安。

(三)为提升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奠定基石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市场法则 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呈多元化的特点,人 民警察作为代表国家和政府执法的特殊主体,在实 际的执法过程中,能不能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 民服务”的宗旨,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有些公安 民警面对各种诱惑,没经受住权与法、情与法、钱与 法的考验,没有树立正确的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 丧失了做人和作为人民警察的基本原则。当前公 安机关大力倡导的社区警务,从本质上说,是群众 路线在公安工作中的具体表现,人民群众既是公安 工作的服务对象,也是做好公安工作的社会力量源 泉。广大公安民警只有热爱群众,深入到人民群众 中去,才能获得人民的认可和支持,也才无愧于警 察前面的“人民”二字[5]。

二、理论维度:忠诚教育的文化底蕴和理论来源

之所履,莫大于忠。”可以说,忠诚是中华民族的基 本伦理和价值观念,忠诚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中华民族涌现出的无 数先进人物都视忠诚为人生价值的最大体现,尤其 是对国家、对江山社稷的忠诚被认为是人最可贵的 气节。纵观我国历史,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 游,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 徐,有“杀了我一个,还有后来人”的夏明翰,有“热 爱中国共产党,永不叛党”的无数革命先烈。这些 中华民族的脊梁身上无不体现着对时代、国家和人 民的忠诚。可以说忠诚自古便是人们的道德价值 取向和精神操守。经过长期积淀,对国家的忠诚已 经成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理念,演化为中华民族的 民族精神,在忠诚观念指导下的社会实践,常常对 于社会的安定起着积极的作用[6]。

(二)蕴涵着警察文化的深厚底蕴

我们选取入警誓词来分析。在现代警察制度 的诞生地英国,警察的《入警誓词》为:“我将诚实并 有效地效忠女王,以公平、诚实、勤奋、公正的精神, 维护基本人权,平等尊重所有人……忠实地依照法 律履行我的一切职责。”这符合英国作为君主立宪 制国家的国情。再看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警察《入警 誓词》:“本人谨以至诚作出宣言……以不畏惧、不 徇私、不对他人怀恶意、不敌视他人及忠诚、努力的 态度行使职权……”同样也体现着对忠诚的追求。 再看我国警察的《入警誓词》:“保证忠于中国共产 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可以看出, 世界不少国家和地区几乎都将忠诚作为警察的道 德要求和行为规范。

我国公安院校的校训也蕴涵着忠诚警魂的意 蕴,公安部直属的院校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校训 为“忠诚、求实、勤奋、创新”,中国人民刑事警察学 院的校训为“忠诚、求是、团结、奋进”,铁道警察学 院的校训为“至诚、至公、敏学、笃行”;地方公安院 校如浙江警察学院的校训为“忠诚、献身、严谨、团 结”,湖南警察学院的校训为“忠、智、勇、真”,新疆 警察学院的校训为“忠诚、强健、博学、敏锐”。可见 我国公安院校几乎都将“忠诚”作为校训或者说校 训中都蕴含“忠诚”的精神。公安院校是培养公安 民警的基地,只有弄清“为何从警”,才能坚定目标 与信仰;只有明确“如何做警”,才能完成职责与使 在教育过程中,要坚持把培养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111·

(一)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理论精华 “ 忠 ”是 我国古代儒家学说的重要内涵与范 畴。国学经典《论语》有言:“言忠信,行笃敬。”儒家 立为四教,《忠经》也讲道:“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

只有认清“为谁用警”,才能坚守立场与方向。 学说将“忠、孝、悌、信”视为四德,将“忠、文、行、信” 命;

邰根祖等:论人民警察忠诚教育的三个维度

放在首位,构建以“四个忠于”为核心的忠诚文化, 坚定政治方向,为培养卓越警务人才、服务公安工 作和公安队伍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三)契合着我们党的执政理念

[7]

(二)以课堂教学为阵地,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忠 诚教育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空间,课堂教学过程是 学生学习、理解知识并加以升华的过程。课堂教学是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不同

[10]

专业教学的德育融入,是个值得思考的课题。所谓 毛泽东同志早在革命战争年代就指出,我党宗 旨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同志曾深情 地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 国和人民。”江泽民同志指出要执政为民,立党为 公。胡锦涛同志也曾强调要以人为本。如今,习近平 平总书记阐述的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为人民大众谋 福祉。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公 安机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捍卫 者,肩负着正确实施国家法律、维护国家安全和社 会稳定的重任,其性质、宗旨和任务决定了公安机 关从成立之初就必须将忠诚作为其灵魂,作为毫不 动摇的政治原则和政治本色。在我党历史的不同 阶段,公安机关始终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将以对党 忠诚、为人民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优良传统始终如一 地坚持了下来。

三、实践维度:构建人民警察忠诚教育的三大 重要举措

培育和践行人民警察忠诚观,既是理论课题, 也是实践课题。马克思曾指出:“全部社会生活本

[8]质上是实践的。”忠诚观只有在日常工作、警务实

德育融入,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结合”上:一是 结合教师的教学态度。教育者在态度上不应忽略 忠诚教育的重要性,要融入教学目标,融进教师内 心。二是结合教学的内容设计。在专业教学中,要 善于寓忠诚教育内容于专业教学知识点中,在专业 教学中渗透忠诚文化。

可以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尝试这样一种模式:由 不同学科教师共同组成团队,定期研讨、交流,形成 德育主题,开展“三定”(定人、定时、定内容)活动, 成立基层(德育)研究组织。如:学校以专业为单 位,以德育部门为核心,多学科联合开展以德育为 内容的协作研究。

(三)以本土资源为纽带,在“立体化”教育中培 育忠诚观念

一是人的资源。以模范人物为榜样,以反面 典型为教训。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在各行各业都有 杰出代表,通过向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模范人物 学习,践行忠诚警魂的实践活动,能有效激发公安 民警热情。二是空间资源。红色资源是我们党和 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为人民警察忠诚教育提 供了资料丰富、事例生动的教学资源,可组织学生 到革命旧址开展观摩学习,重温入党、入警誓词, 聆听革命故事,实地感受党的光辉历史,打牢学生 忠诚的思想根基。三是时间资源。教育实践中, 必须以时代背景为统揽,以特定的时间节点为切 入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比如,结合“七一”开 展忠于党的教育,结合“十一”开展忠于祖国的教 育,结合“一二·四”宪法日开展忠于宪法、法律等实 践活动,便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以构建“三大警务”为载体,营造践行忠诚 的工作环境

一是以仪式教育为载体。公安院校须探索保 障德育工作有效实现的形式,仪式教育就是这样一 种方式。由仪式所塑造和唤起的情感体验能够长 期凝结在群体和个体的内心深处,能让参加者反复 回味和再体验,并作为一种源动力固定下来[11]。公 安院校仪式指贯穿于学生各教育阶段的结合教育 战、职业操守中,才能完成得最彻底、最有说服力。

(一)以网络忠诚教育为平台,在网络空间拓展 忠诚教育内容

2015 年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 划,这给学校教育又提供了新方式,特别是给德育 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新引擎[9]。

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利用“互联网+”技术,充分 挖掘各种信息资源,构建人民警察忠诚教育的“互 联网+德育”机制。例如,可探索在公安院校内统 一开通人民警察忠诚教育微信公众号,把党史警 史资料、党的文献著作、警界英模事迹、优秀民警 事迹以及红色资源等内容上传至网络平台,同时 还要准确及时地更新警界和社会其他行业动态 消息 ,以 警界热点评论等来引领社会舆论 ,将 忠 诚教育的政治性 、思 想性和娱乐性有机结合,使 网络平台成为公安机关开展忠诚教育的一个重要 阵地。 ·112·

邰根祖等:论人民警察忠诚教育的三个维度

目标和教育内容而设计的,包括开学典礼、入警仪 式、重大安保活动宣誓仪式、忠诚宣誓仪式等具有 鲜明公安特色的仪式教育。抓好仪式教育有利于 规范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行为,从而强化教育效果。

二是以“假日治安”为载体。立德树人作为教 育新常态不是静止的,它只能在不断创新过程中保 持相对稳定并呈现趋势性,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教育将是一种动态的教育,是一种不断创新方式 方法追求最高目标的教育。每年节假日,全国各 [12]

忠诚教育要紧密结合公安机关优良传统,同时 紧跟时代步伐。公安院校应当以忠诚教育为主旋 律,在实践中探索公安院校德育的鲜明特色,努力 培养“忠诚党的事业,忠实履行使命,忠贞革命气 节”的公安后备人才,在新时期,在相对和平的环境 中,用热血与忠诚完成历史使命,护卫国家安全、社 会稳定、人民幸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中央编

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

[2]邓 小平. 邓小平文 选(第 3 卷)[M]. 北京 :人 民出版社,

2001.

[3]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

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4-10-29(001).

[4]黄生鹏,沈国文,吴建辉.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论[M].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79-81.

[5]公安部宣传局.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规范解读

[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3:1.

[6]路春生.忠诚:警察职业精神的灵魂[J].公安教育,2014

(1):21-25.

[7]傅国良.砥砺忠诚、永葆本色,打造卓越警务人才[EB/ OL].(2014-09-04)[2015-10-03].http:/// News/Info.aspx?i=89285.

[8]赵竹青.学者热议:李克强提的“互联网+”是个啥概念

[EB/OL](. 2015-03-05)[2015-10-03].http://scitech.people. com.cn/n/2015/0305/c1007-26644489.html.

[9]齐 欣. 夯 实 课 堂 教 学 主 阵 地[J]. 中 国 德 育 ,2013(11):

11-12.

[10]胡宝国.仪式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思

想理论教育,2009(9):88-90.

[11]张广斌.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十条建议

[J].中国德育,2015(1):26-31. 地都会因“假日经济”的繁荣而进入“假日治安”模 式,公安民警实行“白加黑”工作方式,“假日治安” 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呈现出新常态。例如,2015 年 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师生以“假日治安”为引领, 以反恐为标准,充分做好春节、元宵节、“五一”节、 国庆节、元旦节等重要节日的安保工作。该校学生 在教官教师的带领下,在“假日治安”实战中用实际 行动诠释忠诚,通过“假日治安”引领,群众放假我 上岗,群众休息我上班,为维护城市公共安全和社 会良好秩序付出了巨大努力,用“白加黑”的工作方 式诠释了忠诚与奉献,用行动践行了忠诚。

三是以重大安保活动为载体。参加各项安保 实战,这是践行忠诚的又一重要载体。作为国际大 都市的上海,举办大型文体活动和国际会议较多, 这是上海城市治安的又一特点。上海先后成功举 办了世博会、世游赛、“亚信”峰会等大型活动,与这 一系列活动相配合,上海的公安院校充分发挥了安 保实战育警功能。如 2015 年上海公专师生就承担 了诸如“花滑”世锦赛安保、劳伦斯体育奖颁奖典礼 安保、上海车展安保等任务,还有诸如各种艺术节、 旅游节、购物节等重要节庆安保任务。这些活动使 学生在实战中受到了警察职业精神的熏陶和历练, 锤炼了忠诚品格,同时这些活动也是检验公安战斗 力标准的一个载体。

责任编辑:时 娜

·113·

上一篇:德育处班主任工作计划下一篇:小孩十岁生日致辞